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3 16:08: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篇(1)

二、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1.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学前教育的发展,很多家长对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甚至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提前排队等;但是还有一些孩子家长对这方面的理解存在欠缺,认为儿童学前教育不重要,随便选择幼儿园,甚至有些家长选择了教育水平较差的幼儿园。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趣味性

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依然存在,教师认为只要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这种机械式的授课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的教材差不多相似,如《种太阳》《我有一只小毛驴》《ABC字母歌》等不断重复着,没有新意。与这些启蒙的歌谣相比,学生更喜欢的是流行音乐,从欣赏流行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注重现实性,忽略學生的真实想法

目前很多家长都开始重视儿童学前教育,一个良好的启蒙环境能够让孩子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对以后的小学、初中学习等有很大的帮助。但孩子没有选择权,家长才拥有最终决定权,他们才是主导者。打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旗号,这样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过于注重现实性,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三、解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大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重视程度

加大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重视程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加大对外在条件的投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人类借助五觉才能够深入了解世界,而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视觉开始的,听觉还是其次。大家喜欢欣赏流行音乐是因为它能够打动我们的心。事实上,音乐也可以看出来,视觉与听觉完美结合的音乐更是让人陶醉其中。音乐教室引入多媒体不但能够完善教学设备,更能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例如,当教师教儿歌的时候,生硬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反感。如果教师在屏幕上播放深受大家欢迎的卡通动画片,有趣的故事情景更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状态,打着拍子一起合唱。其二,幼儿园要完善师资结构,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聘请专业、有能力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适当提高薪酬,使教师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2.幼儿园音乐教育要因材施教,融入兴趣元素

实施有效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就是幼儿园。在幼儿园中,幼儿是一个团结的小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不过,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幼儿的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为此,音乐教师应该了解时代前沿信息和音乐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及时引导,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授音乐知识,提升幼儿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3.家庭教育进行音乐启蒙,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篇(2)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探索

Key words:preschool;children; music education;research;explore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121-01

1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目的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知识与专业技巧为主,学生家长与教师都在向着培养学生音乐的一技之长努力,忽略了儿童年龄特点以及其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现代音乐教学研究与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应以儿童乐观的性格、完善的人格、发现美与表达美、丰富孩子的认知、形成多方面感知为主要目的开展音乐教学。针对这样的目的使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为学生日后的兴趣爱好奠定基础,为学生向着音乐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而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过早定向委培使得学生不能再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迫使学生失去了音乐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学龄前儿童家长与教师必须认识音乐教育的目的,以科学的音乐教育目的为指导,开展音乐教学工作,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2.1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分析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内容是针对其教学目的而进行科学设置的,其包括外显内容与隐性内容两方面。外线内容是唱歌、音乐游戏、乐器演奏、音乐欣赏、韵律活动以及简单的乐理知识。隐性内容是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包括身体、语言、情感、个性、社会性等内容。通过娱乐性教学使学生在节能型外显内容学习的同时,加强与小伙伴的交往与交流、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思考与意见的发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在进行音乐教学中,通过团体教学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协作性、纪律性。另外音乐教学过程中身体的活动也能够极大的锻炼儿童肌肉、骨骼、韧带,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对基础乐理、乐器的教学以及乐谱的记忆有效的促进学生右脑的开发,呼应了现代全脑开发教育的实施。通过科学设置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内容,使儿童的语言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误区――影响儿童音乐兴趣培养的关键由于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目的的错误使儿童音乐教学过早定向,造成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们的意识形成的社会导向比较功利,为了孩子能够在音乐领域有所发展,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按照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方式,过早的对孩子进行专业培养。此种方式造成儿童失去了该年龄段所应具有的乐趣,孩子不愿意学,家长就采用棍棒式教育逼迫儿童进行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导致孩子学的不好,家长更加严厉的管教,导致恶性循环。单纯的棍棒教育如果可行,那么世界上优秀的音乐家的培养也太过简单了。

2.3 以兴趣培养与娱乐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基础音乐能力针对目前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误区,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儿童家长必须认识到学龄前音乐教育的目的,针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开展娱乐式教学,以此达到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学龄前儿童家长以现代音乐教学理念与目的为指导,修正自身音乐教育的观点后,音乐教育才能向着其应有的方向健康发展。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应注重娱乐教学方式的运用,以游戏性教学等方式提高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促进音乐教学目的的实现。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要积极借鉴和引入娱乐性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儿童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

3如何开展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

针对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现状与目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运用多种方式达到娱乐式儿童音乐教学的目的,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以音乐美感为基础、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探索,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玻璃杯中装入不同体积的水对声音音调的影响”,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探索,促进音乐教学的开展。体验式教学是学龄前儿童娱乐性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儿童在音乐教学中的互动、体验等方式,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动画、音乐的结合,达到儿童视听感觉双重运用,促进儿童音乐教学的开展。在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中,使儿童跟随着多媒体视屏中可爱的动物造型、人物造型以及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音乐进行舞蹈能够有效引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促进教学的开展。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家长意愿导向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设定,使得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儿童定向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儿童年龄特点,导致儿童在音乐学习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舆论导向应加强学龄前儿童音乐学习的正确指引,同时音乐教师也应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娱乐式音乐教学中使儿童掌握其家长所期望的音乐技巧,避免传统棍棒式音乐教学的不断。通过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达到儿童乐观的性格、完善的人格、发现美与表达美、丰富孩子的认知、形成多方面感知的培养,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彤彤.现代幼儿音乐教学理念分析[J].婴幼儿教育,2009,4.

[2]刘静娴.学龄前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与教学方式[J].中国音乐教育,2008,6.

[3]李丽红.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特点与优势分析[J].幼儿早教资讯,2009,5.

篇(3)

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儿童音乐教育,正在于培养孩子的早期情感智力。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某些学校和教师低估了情感因素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影响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情感智力,推动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增强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调控能力。

一、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目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只注重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忽视对儿童情感调控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个性形成和情感智力的发展均受到阻碍,如此缺乏情感、毫无人性化可言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困难重重。据有关研究表明,情绪愉悦的儿童身体健康,表现积极乐观,能勇敢面对生活困难,并且想方设法地解决。而具有消极情绪的孩子则更容易遭受打击,缺乏把握机会、取得成功的信心,这对他们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儿童教育不丧失其原本的意义,让孩子们变得积极乐观,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以及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重儿童音乐教育中情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不再只教授音乐技能,为孩子的情商发展设置障碍。

二、运用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调控儿童的情感

针对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现状不难看出,在孩子情感智力的调控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情绪情感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人们的心理活动将直接反应在行为举止上。所以,情绪情感与心理变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如果在儿童音乐教育当中,我们采取将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培养和调控孩子的情感和智力,是否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呢?在传统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教育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当真正把它运用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往往会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在这当中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主动在以音乐教学大纲要求为中心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找到音乐教育当中存在的心理教学意,使两者有力地结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某儿童音乐教育课堂,教师让孩子进行音乐欣赏,当活动进行时,教师故意调整两段音乐的速度,使其一个快、一个慢,很好地营造音乐氛围,让孩子们学会认清不同节奏和速度的音乐曲目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情绪上的感受,很好地培养其调节情绪的能力。

三、调控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的有效对策

(一)为儿童制定相应地情感教育培养内容

音乐教师在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关注和培养孩子情感情绪的变化和调节能力。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很大意义上影响其一生的情感和智力发展。那如何教会儿童识别、调节自己的情感呢?教师应该先从教学课本入手。在备好课的同时,注重融入一些相关的情感教育培养内容,让孩子们正确识别自己的感情变化,在音乐环境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心情更放松、思想更积极乐观,继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具体操作,老师可以收集有关音乐情感方面的素材,或者准备一些情绪调节方面的儿童视频资料,营造不同的情绪氛围,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和游戏,将视频资料放映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适时有效地调节,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智力的目的。例如:某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精心编制了一套音乐游戏《小狗跳舞》,引导孩子们热情参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尽情嬉笑玩闹,当教师把大狗和小松鼠做客的故事情节加入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玩得不亦乐乎,真正让孩子进行情感的宣泄和释放,并有效开感智力。

(二)通过情绪变化来开发、调控儿童的情感因素

每个儿童都处于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初期。情感因素的良好调节,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悉心观察、细致照顾,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做什么,有什么理想和愿望,等等,这正好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良好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其情感智力,老师们可以准备一些带有明显情绪变化的人物脸谱图片(如高兴、伤心、愤怒、平静等显示人物心情变化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使他们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学会调节情绪、擅长控制消极情绪的目的。例如,某儿童音乐教师经常给孩子们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同时允许孩子们跟着音乐节奏唱歌、跳舞,充分表达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并在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们明白在不同环境氛围下的不同情感要忠实于内心的表达,而且使其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让不良消极的情绪远离自己,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将积极向上的情绪带入音乐教学当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首先要懂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所以,在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积极肯定的眼神及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鼓励孩子、培养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老师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从而变得更有自信、更具活力、更真诚。那么,自然而然就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培养孩子的情感智力起到不小的作用。

四、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因素的调控是发展音乐教育改革、提高儿童情感智力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全面地贯彻实行。本文通过分析儿童音乐教育现状,指出情感的调控对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教学对策,为教师们指明教学方向,对未来儿童音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多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一直存在一个问题,音乐教育受到专业音乐艺术的影响,过多的去追求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感受和兴趣审美的培养。这一点同样出现在学前音乐教育上。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必须要从根源着手,对学前教育音乐专业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教材的选择之上,视唱教材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着整个学前教育音乐专业视唱教学体系是否成功。

一、选用现有教材应注意的原则

(一)注重选材内容的社会适用性

在这里,笔者整理了部分学校近些年来所选取的视唱教材,并对其作了简要的分析。

1.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蔡岳建的《乐理视唱练耳》,共四册,分别是学前音乐教育、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声乐、钢琴。这本书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内容体系和方法上在体现音乐教育的专业特点,符合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

2.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许敬行、孙虹主编的《视唱练耳》,这本书2005年在许敬行主编下再版为《视唱练耳――修订版》。这部教材现在被大多数的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所使用,较之前面的《乐理视唱练耳》,它在形式上更加贴近正规音乐学校的教材,同时,本书借鉴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听觉训练的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能力的培养。

这两部教材在内容上和编制规律上都是由浅入深,但是都不是针对学前音乐教育的专门教材,学前音乐教育一直处于教材空缺状态。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在选择教材上要格外的谨慎,满足社会就业的要求,重视选材内容的社会适用性。

(二)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学生的需要性

之前提到,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教材,也就是说,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所选用的教材,都是大综合式的理论知识的堆砌,缺乏实际教学训练,然而学前音乐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和知识的脱轨,从而导致教材的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就业需求。所以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的需要性。

二、不同题材儿童音乐作品的选用

(一)要充分考虑为儿童服务的本质属性

学前音乐教育最终教育的对象是学前儿童,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决定着教材应该选取怎样的儿童音乐作品。因此视唱教材中音乐作品的选取应以学前儿童也就是幼儿园孩子为主体,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审美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到为儿童服务的本质属性。

(二)选材内容要灵活、广泛、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结构朝着多元化演变,这促使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不能再一味地以我国传统的童谣、古诗词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要综合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下的儿童音乐作品,使孩子们获得更好地艺术感染和文化熏陶。所以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教材中儿童音乐作品的选取,要博纳百家,选材的内容灵活、广泛。

(三)注重不同阶段儿童作品选用的针对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对音乐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选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笼统地将同样的音乐作品灌输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而应该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选取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音乐作品。概括的说,就是注重不同阶段儿童作品选用的针对性,接下来,笔者以儿童的年龄为划分标准,搜集整理了一些儿童音乐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1.两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两岁的儿童,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倾听音乐的能力,但是理解能力还有待发展,所以可以选择一些有具体形象的、旋律简单、朗朗上口的音乐。譬如说《小燕子》、《丑小鸭》、《粉刷匠》、《小兔乖乖》、《两只老虎》、《拔萝卜》、《捉泥鳅》、《三只小熊》等,这些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内容要么是游戏、要么是关于小动物的描述,都是直观简单,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象。

2.3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3岁的儿童已经可以感受到情绪的变化,情感上也丰富起来,那么在音乐的选材上就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作品,譬如《世上只有妈妈好》、《鲁冰花》等。同时3岁的儿童开始模仿成人的日常行为,进入人格培养期,所以可以选择一些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作品,如《健康歌》、《礼貌问候语》、《小手拍拍》、《上学歌》、《一分钱》、《我爱洗澡》等。

3.四五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四五岁的儿童开始进入知识学习阶段,可以掌握内容复杂一点的音乐,比如说《数鸭子》、《数字歌》、《ABC》以及《咏鹅》、《静夜思》等古诗词歌曲,来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四五岁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大大提高了,对音乐节奏感的感受比较敏感,在选材时,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选取一些节奏鲜明、需要动作配合的歌曲,例如《爱我你就抱抱我》、《幸福拍手歌》、《兔子舞》等等。

4.6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6岁的儿童对音乐的情绪表达和思想内容有了正确的辨认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随着心智的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在这一时期,我们在音乐作品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思想积极的通俗歌曲,而不再是单纯的儿歌教学,譬如《茉莉花》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选材内容,既要能够培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与实际接轨,具有社会适用性和实用性。同时以儿童的年龄段特征为依据,选取一些适合儿童纯真本性、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篇(5)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着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篇(6)

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

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

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

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

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

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

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

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篇(7)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教育对实现儿童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学前教育仍属薄弱环节。本调查意在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并努力运用科学合理的论证方案,提出用高校教育资源解决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现状的主张。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97—02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产出论文,项目名称《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课程园本化研究》,项目编号:ZC13065。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吕爽(1983— ),女,吉林梨树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从《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可以看到,政府已经将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并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教育部《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解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笔者组织研究团队对吉林省内(长春、吉林、四平、松原、辽源、通化、榆树、双辽、白城、九台、梅河口、桦甸、大安、洮南等)部分乡镇级幼儿园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0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3份,有效率达99%。下面是对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课开设情况、音乐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情况等方面的调查数据和现状分析。

一、音乐课开设情况

如图1所示,参与调查的幼儿园中,有82.5%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课,其中约10%的幼儿园每日都有音乐课,40.5%的幼儿园能保证一周上两次或以上,另外32%的幼儿园基本保证每周一次。

而有17.5%的幼儿园没有开设音乐课,其中50%的幼儿园是因为没有招聘到合适的教师来授课,38.9%的幼儿园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设备。由于条件所限,有55.6%的幼儿园不知何时能增设音乐课。在这些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只能通过电视、DVD播放器等接触音乐。

二、音乐设施配备情况

如图2所示,在参与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超过80%的单位都配有DVD播放机、音箱等基本音乐播放设备;有超过一半的幼儿园配有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同时配有钢琴或电钢琴等大件乐器以及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施。而调查显示,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83.3%的幼儿园连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都不能提供,更谈不上乐器和设备了。

音乐教材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超过一半的幼儿园没有音乐教材,大部分是通过教师弹唱的方式教授儿童歌曲。虽然有75.3%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游戏课、音乐美术课、音乐舞蹈课等交叉课程,但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在课上大多会选择让幼儿欣赏乐曲、做与音乐内容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游戏活动,极少会选取教授京剧、黄梅戏等古典艺术进行教授。

三、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在农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前儿童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所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有95.3%的幼儿园能够保证至少一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其中有84.7%的幼儿园会组织孩子做韵律操。在文艺活动中,62.4%的幼儿园能保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单独表演的机会,大部分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需求与喜爱。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程的幼儿园中,也有66.7%会组织文艺汇演,并教授幼儿简单的集体韵律操。可见,即使是在农村,在受到很多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教育机构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还是有一个基本认识的。

四、师资力量配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建园规模多在百人左右),有近70%的幼儿园只有一名音乐教师,且多为兼职;个别有两名音乐教师或配备专职音乐教师的幼儿园,规模基本上都超过100人(见表1)。通过访谈得知,在农村,绝大部分的学前音乐教师都是幼教专业中专或大专学历,她们基本上没有成熟的实践教学经验,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92.9%的教师认为音乐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性格养成有帮助,但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师资能力教授儿童简谱或五线谱等读谱知识以及时值、节奏、节拍等简单的乐理知识。只有38.8%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音乐教法。

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大部分都认为有必要增开音乐课来满足幼儿对于音乐的热爱与需求。这些幼儿园中,只有40%左右的教师听说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学前教育中相对突出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艺术能力作为一种特殊才能,虽然在每个孩子身上体现出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但他们在学前时期可塑性很强。对孩子早期艺术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启蒙。农村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主要以培养孩子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节奏感、律动感和感知记忆等特殊能力为主。面对相关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相关研究者应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寻求适合吉林省农村学前教学现状的教学模式,尝试农村学前音乐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与实践,这样也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资源拓宽实践平台,为实现高校人才和农村缺口的有效结合提供帮助。

事实证明,吉林省农村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急需高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援助,70%以上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够在设施、设备以及专业教师方面提供支援,超过60%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提供教材、教法以及专业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支持。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能向“缩小教育差距”的理想再迈进一步,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吕莉.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2]张倩.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4).

篇(8)

音乐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在欣赏音乐或创作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进行联想,对作品做出不同的理解和表现。可以说,音乐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幼儿3岁时,学习音乐能提高他们今后的学习成绩。科学家证明,那些每天练习钢琴10分钟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得分高于其他同龄的孩子。这个年龄的孩子接受音乐教育,将对孩子大脑发育产生长期影响,定期的音乐训练改造了大脑部分“零件”,也提高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认知能力。学习艺术是有一定特殊性的。万事开头难,开始学习一项技能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前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从而引导他们喜爱钢琴和音乐是最重要的。

一、学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现状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思想意识的不断强化,钢琴因具有极宽的音域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当之无愧地成为“乐器之王”。钢琴教育在各种音乐教育中凸显出其重要性,使钢琴这件西方舶来的乐器,在中国仅短短百年发展历史,便形成了目前巨大的市场和繁荣的发展势头,的确令人振奋和欣慰。

钢琴的日益普及化,让社会和家长意识到了“童子功”的重要。钢琴也成了“早教课”中的一员,4、5岁的琴童比比皆是,3岁上钢琴课也屡见不鲜。那么,孩子几岁可以学习钢琴呢?是不是年龄越小越好呢?

钢琴学习因为手脚并用,且左右手需要弹奏不一样的内容,在训练身体平衡的同时,又能促进儿童大脑右半球的活动,也就是专家们所称的开发右脑,而格外受家长们的青睐。但是,钢琴作为一件乐器,并不是越早学习效果越好。很多专家称幼儿手能握笔即可进行钢琴学习,这只是基本的外在条件。钢琴学习与训练能够促进儿童听觉、视觉和思维发展,能促进和调动孩子多个器官及协调手脚的运动,但与此同时,需要孩子持之以恒地不断练习,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而年龄小的孩子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毅力。所以,对于学前儿童的钢琴启蒙教育,家长和教师要遵从这一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引导。学前儿童、教师、家长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二、针对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1.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概括地讲,学前儿童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学前儿童包括幼儿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儿童时期的整个认知过程。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识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形象而改变,无论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钢琴这件乐器时,会问孩子喜不喜欢,孩子们很容易把钢琴作为一件“大玩具”而接受,漫无目的弹奏、根据自己的意愿摇头晃脑,纯粹是听个动静,玩得不亦乐乎;一旦正式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孩子就出现不听老师讲解,精力不集中等现象。如何让孩子一直维持热忱、持之以恒地学习和练琴,似乎是琴童家长和老师最头疼的问题。

2.教师在钢琴启蒙教学中的理念

(1)教学中要把握好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钢琴启蒙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教师还要尽量用儿童语言进行教学,不高高在上,尝试和孩子成为朋友,善待每一个孩子。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等待老师去发现。传统钢琴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更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为其制定适合个性发展的学习道路。

教学中要注意孩子注意力和情绪的变化。钢琴不像舞蹈或者武术,都是集体课的形式,有很多同龄孩子在一起学习、一起上课,钢琴这件乐器的特殊性注定了钢琴课只能是单独授课的形式。尽管现在出现了电钢琴的集体课启蒙教学形式,但是传统一对一授课方式仍然是钢琴启蒙课的主流。课堂上,只有一位教师和一个学生,学琴过程较为枯燥,学前儿童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比如,弹奏孩子熟悉的乐曲,或休息、或游戏保持孩子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不要让孩子觉得难而产生畏惧心理。

(2)教学中要遵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学龄前孩子在性格发展方面有很多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时不妨让孩子多接触一些自己喜欢弹奏和演唱的乐曲,通过长时间学习和摸索确定孩子感兴趣的内容。

孩子的兴趣不只要培养还要尊重。有些孩子并不是自愿学习钢琴,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或跟风学习,或夸大学习难度,或强迫孩子练习,都会让孩子觉得学习钢琴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因此与父母的关系变得很紧张,破坏对音乐该有的兴趣。尊重孩子的兴趣与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共存的。

首先,在钢琴启蒙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启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儿童充分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上课时,老师可以弹奏节奏鲜明、简单熟悉的乐曲,让孩子们在听音乐的同时把自己联想到的事物描绘一遍;还可以鼓励孩子敲击琴键,让他们用手指让钢琴发出声音,由此让他们体验学习和弹奏钢琴的乐趣。

其次,集体课的方式提高学习钢琴的兴趣和乐趣。学琴儿童在练琴过程中比较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老师可以通过交流和互动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再次,登台表演,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现力。艺术在于表现,比赛和演出给予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从准备到登台的过程中,不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本身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在老师的鼓励和不断练习过程中,孩子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在儿童学习钢琴的启蒙教育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尤为重要。因材施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话题,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之事,要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学习钢琴的乐趣。

三、学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适宜的练琴氛围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了钢琴学习道路之后,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心态,思想上还要有明确的目标,避免过强的功利性。学习钢琴不仅是为了考级和掌握一技之长,而是把学习钢琴作为一个了解音乐、培养音乐感的目标和手段。过早地给孩子确定发展方向,逼迫孩子学习;或者放任不管,任由孩子自生自灭都是不可取的。家长在孩子学习钢琴的初期,给予合理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强迫,这样在孩子的练琴过程中有家长的陪伴,孩子就能够在亲切、轻松的氛围中进行钢琴学习。

2.选择合适的钢琴启蒙教材

现在市面上的钢琴启蒙教材很多,大多是引进和沿用西方传统的钢琴启蒙教材,如《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小宇宙》等,国内出版的教材有李斐岚编写的《幼儿钢琴教程》等。

这些教材的共同点都是钢琴启蒙的经典教材,且经过了多次修订,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学前儿童识谱能力的培养和手指训练有很大的帮助。但毕竟是沿用多年的教材,不但时代性上略差,大部分曲目对于现在的孩子们而言很陌生。建议作曲家们和音乐教育家们,特别是从事钢琴启蒙教育的一线教师们,能够多从孩子们熟悉的曲目中选择和改编成为浅显易学的钢琴曲,鼓励创作四手联弹和双钢琴的作品,增强钢琴学习趣味性和新鲜感。当然,传统曲目也是必不可少的和不可或缺的。

3.注重学前儿童音乐素养的全面培养

钢琴启蒙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教孩子弹会一首乐曲,学会多少技巧,而是注重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上融入唱歌、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甚至舞蹈等音乐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孩子知识面的同时,使儿童音乐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上课时,规范严谨的教学是必需的,但是,教师的爱心和丰富的知识涵养等人格魅力,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吸引他们的,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和局限性,容易改变的同时,也已经成了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这时的启蒙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既然家长帮助和引导孩子选择了钢琴学习,就要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不强迫孩子学习,为孩子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钢琴启蒙教师不仅要教授孩子学会弹奏,而且要以钢琴这件乐器为媒介,给孩子们打开一扇门,铺就一条学习音乐的道路。通过兴趣培养,增强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美的感受力。

愿孩子们都能在快乐中学习钢琴,感受音乐之美。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篇(9)

3—6岁是启发学前幼儿艺术潜能的最佳时期,若能对其实施科学的音乐教育,则将为幼儿未来的艺术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音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中显得格外重要。①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学前教学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满足幼儿园教学实际需求,积极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全面构建学生音乐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应该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进而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法课程未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均未对教学法课程引起高度重视的现象。从学校角度来说,基本上只注重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教学法课程的建设,原因就在于其认为教学法课程较为简单,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而降低了其教学的效果;教学法课程任课教师则很少去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其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实际需要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的重要原因;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教前备课、教学活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②

(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合理的现象,使毕业生在某些方面无法达到幼儿园学前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要求。以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而言,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听课和评课、观摩、试教等实践活动来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教学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教育理论逐渐转化为教育行为。③

(三)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素质考评中,所采取的评价方式与其他教育理论课程没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都是以技能课和理论课的阶段成绩与期末成绩按比例计算。不管是阶段成绩还是期末成绩,几乎都是以随堂、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够全面检测出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课程的真实掌握程度,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构建合理的学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 明确培养目标,重视音乐课堂教学

首先,作为高校管理层,要明白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同时鼓励教师对现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教学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尤其是课程安排、师资选派甚至是科研经费方面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其次,对于音乐教育教学课程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修养,还应该增加到基层幼儿园实践,这样才能让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和熟悉幼儿心理特点、幼儿音乐教学特点,及时掌握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而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课程中,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还需要多开展一系列的各种比赛活动,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对音乐教育教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基本的音乐素质。④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教学模式大多以集体课为主。笔者认为,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师应以集体课为主、小组课为辅、个别课攻坚的综合立体式教学模式,有效提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三)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开展的音乐教育教学课程,目的是为了有效充实幼儿教师音乐的理论以及锻炼其音乐教学实践的能力,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考核而言,不仅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加强对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评价体系,需要在原来理论知识考核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在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中加入音乐教学技能考核,学生只有通过模拟教学或幼儿园试教活动,经过由任课教师和几名学生代表组成的考评小组的考核,认定该学生达到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教学技能要求后,方可通过该科目的考试。这样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更好地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⑤

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各项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启发学生的艺术潜能,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技能以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因而各个高校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实施多样性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进而让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与实践性。

(注:本文为杭州师范大学2011-2012年度人文社科振兴计划项目“浙江省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RW010;“杭州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支持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NUEYT2011-01-002;杭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创一流工程”专项经费课题“基于学生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构”课题成果之一)

注释:

①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②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4.

③吴扬廷.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艺体方向)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54-55.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欣赏 现状 问题 改革方向

Research on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in the kindergarten

Gao Ling

【Abstract】The writer has expatiated on her personal view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problem and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our Chinese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in the kindergarten.

【Keywords】Kindergarten Music appreciation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Reform direction

1.我国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欣赏活动的价值在于:使幼儿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接触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有更多的机会自然地积累音乐体验和音乐语汇;培养敏锐的听觉能力、良好的倾听习惯;发展幼儿对音乐的爱好和对声音世界的好奇心;增强音乐审美认识,理解能力,发展想象、联想及思维能力,发展最初的审美评价能力。

21世纪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以全面发展为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儿童学习音乐,不仅是教儿童切实的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使儿童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养成和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间接指向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少家庭教育中儿童音乐技能教育占主导地位,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重视音乐技能是一件好事,据多方实证研究表明,音乐技能教育在开发儿童智力及意志力、坚持性方面的功效大于其他音乐教育活动。

目前,幼儿音乐教育仍然侧重于“双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较注重培养幼儿学唱歌、学乐器的能力,忽略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使孩子们感到音乐课较为枯燥,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欣赏教育目标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当今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总的来说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面临的问题:①在教育目标方面,较为偏重将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辅助手段,对音乐本身的审美特征较为忽视。②在教育内容方面,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目前幼儿园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仅满足于让儿童唱几首歌、跳几个舞、玩几个游戏等等,而对教材本身的审美价值没有很好的挖掘。③在教育方法方面,模仿性(特别是在表演活动中)成分较多。教学的模式仍是教师熟悉教材――制定教学程序――提供教学任务――提供讲解和示范,让幼儿记忆和模仿――带领幼儿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势必削弱儿童学习的探索性、创造性。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音乐教育各个科目进行改革。

2.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的改革方向。在音乐教育这个领域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及其价值的看法。对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做全面系统的研究,使之能够逐渐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人们一般会遇到这样一对似乎不太容易调和的矛盾:即音乐作为一个学科现已形成的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与儿童为自身成长而在这一领域进行实践的自然、活跃的需要体系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价值对应关系。

在教育这个特定领域中,学科仅是被利用为帮助儿童达到理想发展目标的媒体。音乐学科自然也不应例外。因此,对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设计、实施音乐课程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挖掘音乐的特殊潜在价值去促进儿童的发展。如果音乐本身包含了表达、交流、创造的意义,那么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就意味着让儿童亲自到音乐活动中去获取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而不仅仅是让儿童通过学习(识记和练习)来掌握(继承)人类社会业已形成的音乐文化(包括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理想的公民音乐教育应最终使儿童将其在音乐经历中所获得的一切有益体验的营养渗透到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细胞”中去。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将对音乐美的认识和对音乐爱的热情组合进他们的智力和情感领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儿童发展的需要对音乐这一特殊的实践领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一般又会遇到这样一对似乎不太容易调和的矛盾:即欣赏作为一种相对歌唱、奏乐、律动、游戏或读写乐谱来讲而特指的倾听音乐的活动与欣赏作为一种能够使人自觉地、长时间地沉迷于音乐中的心理、行为状态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在上世纪初,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学家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就在其音乐教育心理学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反复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在这里,欣赏被定义为: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的情绪、情感去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自我满足、自我发展。

目前我国普通学校的欣赏(倾听音乐)教学活动中所普遍采用的――以音乐知识、价值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听教师讲解音乐、展示音乐(播放录音、录像或现场表演)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先完整听、后分段听、再完整听为唯一教学程序的课程模式,显然是与儿童在音乐领域进行实践的需要相距甚远的。这种课程模式的不合理性也是目前普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很少能够真正达到上述理想境界的主要症结所在。

虽然在现实中存在客观原因,如教学改革发展的不平衡;教材有待完善与配套;设备陈旧,资金短缺;教师音乐素质低等问题,但总体认为还应把转变教学观念放于首位。

①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艺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儿童。音乐欣赏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良好途径,幼儿园欣赏教学应多通道、多手段从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入手,利用环境无意识对儿童进行审美熏陶,而不是一味的教授过程。

篇(11)

一、学前教育的社会需求状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选择最优越的学习环境,具体表现为对其热衷于学校的选择,热衷于双语教学,热衷于钢琴、舞蹈、艺术等艺术技能的培养和心理塑造,儿童的认知、情感的发展和新颖性。

二、音乐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拓展

(一)从儿童的音乐需求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了解儿童音乐的需求,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可以帮助幼儿教育机构和教师更好地发展,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模式。幼儿教育是广泛应用于小班化教学模式,并为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依据,面对较少的孩子,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并尝试统一的教学进度,使幼儿在唱歌和舞蹈中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从音乐的儿童需求出发,也要个性化。在进行相关课程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孩子的表现,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深入学习。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效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大屏幕,播放一些古典音乐给孩子,让他们在课堂上能感受到歌剧、交响乐、音乐艺术的美感和愉悦,并发展他们的分析和审美能力。此外,这种教学方法也丰富了教学形式,使孩子从单一的歌舞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扩展。

三、音乐教育思维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