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商管理实习心得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3 14:47: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商管理实习心得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工商管理实习心得

篇(1)

1.关于工商管理的职能分析

针对于工商管理来说,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发展的过程中所需要履行的职能主要是存在着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是对于工商管理来说,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能够全面的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行,与此同时也能够在思想价值方面出现较为深刻的变化,因此针对于工商管理部门来说,必须要采取一些列的手段,使其能够全面的推动我国市场能够走向正常,同时能够保证社会当中的各项经济活动具有着法制化以及正规化。第二是工商管理能够不断的对我国市场经济进行完善,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管理方法更新y方面存在着不一致,对于这种差异来说,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影响。

2.工商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着的问题分析

2.1由于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健全针对于工商管理来说,其职

能以及作用主要是随着市场的经济体制改变进而不断的深人,并且所管理的范围也将会随着不断的扩大。其不仅仅需要管理好社会当中的一些经济活动,与此同时也需要强化监督,针对于一些私营经济以及公有制的经济也需要一同来进行重视。但是现阶段的工商管理体制来说,依然是没有办法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存在和各自为政的情况,同时一些地方保护的措施已经是对工商管理力度带来了严重的消弱。所以,要想建设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使其能够缩短和发达国家之间所存在着的距离,必须要不断的对工商管理体制进行完善。

2.2由于缺少一些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现阶段在社会当中并不缺少工商管理人员,然而针对于一些高级的工商管理人员来说则是相对紧缺,并且现阶段我国经济和过去相比较,也主要是属于在知识生产以及消费的基础之上所建立起来的经济体系,必须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具有着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着竞争思想。然而相关部门在对工商管理人员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片面性,其中也包括了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学内容以及社会实际之间存在着误差,并且在培养的以及考核的途径也较为单一,直接的导致了创新方面的意识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2.3由于管理的执法力度不足针对于工商管理部门来说,必须要对整个市场的流通环境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在进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也需要起到推动的作用。并且工商管理人员需要对自身的职责锦绣旅行,严格的根据依法行政来提高执法的力度。然而理想以及现实之间的差距是较大的,工商管理部门是很难在较为复杂的环境当中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充分的发挥出来。

3.新时期提高工商管理职能的措施

3.1必须要对传统的管理观念进行改变针对于传统的管理观念来说,现阶段已经是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所以,在将其传统管理观念精华保留的同时,也需要能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管理意识,这样不仅仅包括了一个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此同时也包括了管理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以及素质。在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对这些观念进行应用,不断的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在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也需要对自我创新服务意识进行提高,在进行市场管理的时候,需要对市场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相互的结合,不断的对管理手段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经济。

3.2应该要进行改革创新针对于一切的实物来说,都是在不断的进行变化的,因此企业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不败之一。针对于工商管理部门来说,其自身的职责是否能够发挥将会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以及发展具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改革已经是成为了一个必然之举。其次在工商管理部门当中,要能够严格的对我国相关法律规范进行遵守,在企业内部的提高宣传的力度,并且帮助企业能够解决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着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稳定的发展。

3.3必须要全面的提高市场监督以及管理在工商管理部门当中,提高市场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人手分析:第一是针对于市场主体的准入资格条件必须要做到认真严格的考察,从而使其能够保证主体的合理化以及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分为。第二是要不断的提高监督,同时对市场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针对于一些违法经营的企业来说,必须要做好验收的处理,从而使其能够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走向正规化的道路。第三是针对于工商管理部门来说,需要和其他部门建立起合作管理,这样才能够将职能的效果进行充分发挥。

篇(2)

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为了更好的管理经济秩序,就要发挥工商管理部门职能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经济交往频繁的新时期,工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工商管理,其次,分析工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工商管理职能得到更好发挥的措施,以促进工商管理部门对经济发展的管理。

一、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就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依据,凭借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工商管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掌握很多方面的知识,像市场营销学、管理运筹学、财务会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等。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工商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随着国内外交往的日渐密切,发挥工商管理职能的作用,去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工行管理部门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起来,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发挥工商管理职能的最大优势,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才能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二、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工商管理体制依然存在不健全的问题,是按照行政区的划分进行管理的,不利于管理合力的形成;地方政府通常会制定一些地方性保护措施,这种现象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工商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执法力度不够

工商管部门是监管市场的重要部门,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其执法力度的强弱直接影响管理的水平。现阶段,工商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的时候,不能自如的应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执法手段和力度明显出现弱化的现象。工商部门往往在做出行政处罚之后,没有强制执行,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工商部门的执法会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一些措施限制工商部门的检查和处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商管理人员的执法力度。

(三)内部制度不完善

工商管理部门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内部制度不完善。由于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部门较多,国家的投入较大,但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而影响国家资金使用的效率;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审计制度,造成单位内部的经济监督力度不够,不利于内部会计控制。

(四)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工商部门管理对于人才的要求非常高,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这也使得工商部门的门槛过高,导致中级工商管理人才缺乏,高级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工商管理部门在对人才培训时,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人才的培养和考核方式太过单一,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促进管理职能有效发挥的措施

(一)树立工商管理意识

要想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就要树立工商管理意识,认识到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在新时期,工商管理者一定要转变观念,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跟上时展的潮流,掌握市场的变化规律,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以便于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工商管理部门的所有人员都要具备执业道德,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爱岗敬业,严格执法;工商管理部门要坚持调研,立足管理的实际,将管理职能进行有效的发挥。

(二)正确行使管理职能

1、管理要立足企业的实际情况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这时,工商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协调企业的发展,对于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要去办,不要拖延时间,对于超越本身职能的事,要对企业做出必要的说明;工商部门在行使管理职能的时候,切忌说空话,要加大对企业改革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在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行使职能

工商部门要对各个企业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促使企业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法律内容,使他们遵守法律的规定;工商管理部门要保护企业的正当权利,为各个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切实做到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3、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

企业改革的过程,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给予帮助,对于企业遇到的问题,要做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并根据矛盾的特征做出不同的处理,对于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透彻的分析,要解放思想,寻找最佳解决方法,为企业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发展途径。

(三)发挥职能,做好三方面工作

1、符合市场准入条件

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满足市场准入条件的前提下,对企业的设立、经营资格等具体问题,要从扶持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这些问题,促进企业的发展。

2、监管市场行为

对于国有企业行为的规范,要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的作用,进而促进企业有序发展,例如:对于商品专用权的管理要发挥商标监管的职能;工商管理部门要发挥合同监管职能,维护企业利益;发挥市场的监管职能,维护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等。

3、对竞争中的违法行为要严惩

加大对市场的监察力度,对于市场交易和竞争中的违法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查处,为市场交易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下,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职能的充分发挥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工商管理职能有效发挥的措施,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市场经济稳定、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飞.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11)

篇(3)

在新时期背景下,很多的工商企业都认识到了其自身存在的管理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工商企业风险解决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工商企业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风险的把控能力问题。工商企业在管理上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其会因为经济发展的波动而出现较大的波动,尤其是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其发展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很多工商企业并不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对于风险没有实施良好的管理,市场分析不到位,加上很多的管理人员并不清楚企业的具体运作方式,对于与客户之间交易情况也不甚了解,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盲目地做出相应的发展决策,就会使得工商企业在发展上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问题,严重阻碍了工商企业的发展。

2.风险管理制度问题。大部分工商企业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指定相对完善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且企业在销售及财务的管理上,也存在严重的不足,没有严格依照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工作,使得企业的信用度逐渐下降,无法赢取客户的信任,导致客源的流失,从而引发严重的信用风险,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而且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在发生风险问题的时候,无据可依,无法有效解决出现的管理风险问题。

3.企业人员的素质能力问题。工商企业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想使得工商企业可以实现高效的发展,就需要为工商企业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利用这些人才来推动工商企业的发展。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的工商企业管理开展情况来说,其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所选用的管理人员通常都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使得整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很多的管理人员甚至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对于管理的专业知识也不了解,无法使得企业有效避开风险,使得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多种风险威胁。

二、新时期工商企业管理的有效策略

1.提高工商企业风险的把控能力。新时期的工商企业在管理上所面临的风险问题也会逐渐增加,为了能够使得工商企业有效解决这些风险问题,降低风险问题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就需要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能够了解工商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施风险管理,规避各种风险问题的出现。针对工商企业风险实施有效的把控,针对企业在生产的时候,需要应用到的信用资金进行有效的检测,尤其是要加强中后期的检测力度,在开展检测工作的时候,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督,这样才能够使得检测的效率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

2.加大工商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需要构建完备的制度来对其各种工作的开展进行约束。工商企业也不例外。其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构相应的管理制度,依据这一制度来规避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此外,还要对担保人的行为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具备应付状况的能力,以及担保人员所属的工商企业在未来几年的经营趋势,这样才能减少因为担保质量问题造成的风险。

3.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工商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质量。新时期工商企业在管理上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要想使得工商企业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合理地对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进行有效的提升,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针对风险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全面的认识,这样就能够使得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

在管理人员正式上岗任职前,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而规范的岗前培训,在确保员工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的基础上,使得员工可以在课余的时间进行各种工商企业风险问题的学习和了解,展开风险调研,并制定相应的风险调研报告,依据该报告来充分地进行风险预测,只有具备了风险预测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对风险问题进行规避。

另外,就是要严格坚持相应的原则,积极选用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为管理人员安排外出学习的机会,并邀请相关专家来进行讲座,积极加强各个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自身企业的管理需求,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强化自身的综合素养,这一点是新时期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

篇(4)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盈余管理Shipper(1989)指出它是披露管理,是当事人对财务报表过程的干涉。

Healy和Wahlan(1999)则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经理层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运用职业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盈余管理往往是与公众利益、中立原则相矛盾的,其本质是一种基于不良动机的利润操纵行为。管理层为追求自身利益,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赢利预期的压力,在对外进行财务报告时,有选择地取舍会计政策、会计和会计估计,控制应计项目,进而控制会计数据,误导利害关系人的相关决策。其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一)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企业的报告收益。一般而言,盈余管理通过会计原则、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以及通过控制交易发生时点、会计方法运用时点等手段对会计报表过程进行干涉,其作用对象是会计数据本身,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而已。从足够长的时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收益,只不过会改变会计收益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和反映。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我国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除了利用上述方法干涉会计报表外,还常常利用关联交易等直接操控企业利润。

(二)盈余管理在我国具有双重实施主体的特征。因为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或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企业的经理层和董事会的手中,因而企业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完善,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控股股东常常通过控制董事会间接控制盈余管理,干涉财务报告的编制及对外公布。

(三)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利。在西方盈余管理中;获取私利较多的情景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如经理人员的分红、认股权以及晋升机会等。而在我国,盈余管理的收益者不但包括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而且还包括其背后的控股股东。而盈余管理的受害者一般都是中小股东、债权人、低层雇员、甚至政府。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及其阻碍因素

盈余管理的动因是指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及其控股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基本因素。其主要有:

(一)激励与负激励在现实社会中,盈余管理的诱因很多,既有分红和晋升的诱惑,也有被解职的压力;既有募股或配股成功的喜悦,也有被ST或摘牌的悲惨。在人力资源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盈余管理还可以被用作劳资双方讨价还价的工具。此外,还有政府管制的考虑、节税的考虑、公司股价的考虑等等。所有这些驱动因素的相互作用,很难使上市公司放弃利用盈余管理干涉财务报告的倾向。

(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局限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本身的局限性,为企业留有许多盈余管理的机会,这在法制尚不完善的我国尤为明显。尽管刚刚修订的新会计制度对盈余管理有一定遏制作用,但其局限性和缺陷也是很值得关注的。如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重要性概念的运用、预计项目与摊销、会计政策、方法及会计估计的选择等,均允许并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和以往经验作出职业判断,以选择符合企业情景的披露方式。而事实上,企业为节税的需要,可能滥用职业判断调低利润,相反也可能力保配股资格而无视谨慎性原则。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的修订与完善常常滞后于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滞后于创新、业务创新。因此,现实中的情景常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确定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而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规范空白或缺陷,不可避免地为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

(三)公司的治理结构缺陷笔者以为,无论在国内还是西方,公司治理结构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这从安然事件可见一斑。当然,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更为严重。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与独立董事关系之间的制度规范等都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形同虚设、独立董事只用来装点门面,这些都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当然,除了动因之外,盈余管理也存在阻碍因素,如证券机构的监管、财税部门的稽查、注册会计师审计、股东会、独立董事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盈余管理的滥用。

通过上述盈余管理的分析,显而易见,我们会发现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尽管其主要是通过会计手段来实现。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盈余管理无论从其发生条件还是从其实施主体来看,都涉及到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委托人与人契约及其信息不对称问题、绩效评估与报酬激励、股份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等等。此外,盈余管理的阻碍因素更涉及到政府监管及市场经济环境的结构层面,因此,盈余管理还是一个和经济学问题。

三、盈余管理的基本手段

尽管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但其对财务报表过程的干涉归根结底都是通过会计手段来实现的。以下就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归纳如下:

(一)滥用谨慎性原则资产减值准备似乎已成为上市公司操控盈亏的“利器”。会计制度规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终时,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些上市公司滥用这一规定,在预计资产损失和计提减值准备时,无视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从而达到操控利润的目的。

(二)滥用费用的确认、计量与分摊通过费用的确认、计量与分摊调节损益是企业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其主要有:费用资本化、递延当期费用和提前确认当期费用等。如不少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的规定,对早已投入使用的竣工项目仍将其借款利息资本化,更有甚者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予以资本化。

(三)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某些上市公司基于资本市场盈利预期的压力,或是基于再融资配股的压力,常常借助跨年度时点确认虚假收入,次年再以质量不合格等为由冲回。还有较高明的做法是借助于与第三方签定“买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此外,出于不同目的,也有递延确认收入的。但不管怎样,都是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歪曲,从而误导相关利益人的决策。

(四)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按会计应计制的规定而暂时列作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等的科目。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费用的“蓄水池”,随意确认计入当期损益的时点,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五)关联交易与非经常损益关联交易是我国上市公司将“红色业绩”转变为“兰色业绩”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之一。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控股母公司“一股独大”,可任意左右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或者进行不等价的资产交换,所谓“垃圾换黄金或黄金换垃圾”;或者进行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购销活动;或者发生高息、低息或无息资全往来以调节财务费用;或者高额或无偿、收取或支付管理费用、共同费用和商标使用费用等等。其操控利润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触目惊心。

此外,常常与关联交易相关的非经常损益,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用来“保利”的救命稻草。其方式无非是股权置换、债务重组、息税减免、政府补贴等,一般在年度即将结束之际,也正是上市公司忙于确认大额非经常损益之时。

(六)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最能体现其现实意图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会计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这是会计准则一贯性的要求。企业只要始终遵循这一要求,其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使用价值并不受到实质性的。而我国实际情况是,许多上市公司经常通过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获得“额外会计收益”,究其原因是其选择、变更成本太低,变更程序太易。这不仅会助长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方法上的随意性,客观上还会“鼓励”其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在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轻易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尽管这不能说是企业盈余管理手段。但由于这种变更同样来得太容易,以致于注册会计师常常面对两难的选择——或坚持职业操守,或丢掉饭碗——这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及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可想而知。

四、对盈余管理的合理规范

毫无疑问,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来源除了会计造假,就是企业盈余管理。然而,会计造假,律法所不容,可盈余管理却披着一层似乎“合法”的外衣。以致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安然事件中最令人震撼的并不是那些违规的事项,而易那些规定所允许的事项”。然而,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制定总是难于超前于环境的。此外,还由于政府的监管方式、监管力度,独立审计的制度安排,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等也常常是滞后于社会经济现实、滞后于业务创新、创新。鉴于此,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很难通过、规则、人力完全消除杜绝的问题。

当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杜绝盈余管理这一现象,并不是说可以让其放任自流,而是要予以合理规范,尽可能使之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降至最低。

篇(5)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实现项目的全部需求,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在总体框架的设计上采用的是B/A/S三层体系结构的互联网应用程序。该系统的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器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互联网服务器采用的是Microsoft IIS,并以此来实现数据的共享访问,对于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层的开发主要采用的是平台上的C语言。

1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1.1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采用的是B/S模式,服务器是该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该系统的设计者不需要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而设计出不同的应用程序,而是只需要将所有的功能都在互联网服务器上加以实现,并为不同需求的用户设置相应的权限即可。如果系统需要升级,只需要对服务器端程序进行升级即可,不需要对客户端的应用程度进行升级。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方便系统升级,也有利于系统的维护。

B/S结构根据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功能和行为要素的分析,将其客户端分为三层,分别是负责可移植逻辑表达的前端客户层、允许用户通过将其与设计应用隔离而共享和控制业务逻辑的中间应用层和提供对专门数据服务访问以及处理客户端与数据库间数据流的后端的设计隔离和服务层。采用该结构体系作为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是因为与其他结构体系相比,其具有更多的优点,例如应用B/S结构开发系统不需要开发专门的客户端软件,操作起来非常方便而且简单易学,由于界面的统一,降低了用户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这样不仅节省了系统开发的时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系统出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维护费用等,除此之外,基于B/S结构开发的系统更容易达到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的效果。

1.2工商信息系统主要业务流程设计

根据实际需要,工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必须实现以下功能:首先,业务流程必须可以随时退回;其次,业务流程必须能够确定用户,即业务流程的下一步流程应该由谁完成;最后,业务流程中每一流程的操作人员的相关意见必须进行自动保留,以可以随时查看。

工商信息系统主要业务流程包括工商信息系统流程管理模块、工商信息系统业务管理模块、工商信息系统用户访问模块和工商信息系统文书管理模块。在工商信息系统流程管理模块中,用户可以按照国家局颁布的法规,对流程的开始结点、分支结点和终止结点进行输入,由此用户可以对流程进行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在工商信息系统业务管理模块中,可以实现对工商业务的管理,还可以对新建业务流程实例和调度业务流程中结点的走向进行确定和管理;在工商信息系统用户访问模块中,用户可以通过协调工作流引擎和工商信息系统流程管理模,对流程中结点的访问权限进行设置;在工商信息系统文书管理模块中,该模块通过采用金格控件在网页上嵌入WORD、EXCEL文件,帮助用户直接对文书进行编辑和打印。

2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2.1信息系统软件构架的实现

在信息系统软件中,系统构架主要采用的是B/A/S架构,其中服务器采用的是传统的三层构架,分别是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其中表现层主要作用是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也是距离用户最近的层次;业务逻辑层主要作用是对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数据访问层主要作用是对数据进行保存和读取,其中数据访问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件和XML文档等。

2.2工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的实现

工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的实现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逐步实现的:(1)在信息系统业务流程中建立流程阶段,主要是通过建立系统流程管理模块对流程结点定义表和流程结果对应表进行操作。首先用户必须手工输入结点信息,然后输入该结点的操作结果信息,最后将整个信息输入到系统中。(2)在信息系统业务流程中的实例化流程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在建立流程基础上对所建立的流程进行实例化的过程,其主要负责对流程实例表和流程操作意见表进行操作,最终将用户输入的业务信息保存到相关业务表中。(3)在信息系统业务流程运行流程阶段,信息系统主要通过应用引擎模块对流程里结点的流转进行负责和管理,并且能够根据不同条件,将业务流程实例从一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状态。(4)在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结束流程阶段,通过业务流程引擎的调度,所有的流程走完便会终止,或者对下一个流程进行激活,如果流程走完而不进行“立案”,则流程会结束。

3结束语

为了确保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结构更加合理,也更方便维护和扩展,在系统设计中将采用最新、最先进的三层结构软件应用技术将三类性质不一样的工作分别用三层软件来实现。

篇(6)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anagement Discussion & Analysis,简称MD&A)是上市公司年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管理层视角,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进行分析,是对传统财务报表的有益补充。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准则自2002年引入MD&A后,历经四次修订,其披露规则和内容不断规范化。2012年,证监会的修订强化了MD&A的披露内容,重点在于提高MD&A信息的有用性。这充分说明,政府对MD&A信息披露的监管已经从内容和格式上转向了有用性方面。

一、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方法

会计信息含量一般分为相对信息含量和增量信息含量。相对信息含量研究不仅要回答一种信息是否提供了另一信息不能提供的信息含量,还要研究是否具有更多的信息含量,价值相关性研究就是这一类。相对信息含量则多用于研究竞争性信息,如竞争性会计准则的制定和选取等。相对而言,增量信息含量研究更经常地应用在资本市场的会计研究中,主要为两个方面:检验追加信息披露的增量信息含量和检验财务报告各组成部分的增量信息含量。由于MD&A对财务报表是有益补充而非替代,MD&A信息含量的检验属于增量信息含量检验。总体上讲,MD&A有用性①研究有两条途径:一是MD&A是否有助于预测公司未来业绩;二是市场对MD&A披露的反应(李常青等,2007)。

二、国外MD&A:具有信息含量

国外对MD&A信息含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预测作用和市场反应两方面,诸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MD&A信息尤其是其中的前瞻性信息具有增量信息含量。以下分述之。

(一)MD&A信息的预测作用

国外学者在研究MD&A的预测作用时,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

1.以MD&A主要内容为研究对象。在MD&A的内容研究方面,最经典的当属Bryan(1997),她以MD&A强制披露项目为研究对象,检验了MD&A与未来财务变量,分析师预测修正和股票收益的关系,结果发现对未来趋势和计划资本支出的讨论与短期业绩衡量和投资决策显著相关。MD&A披露之后,价值线投资调查公司利用了MD&A信息对公司未来销售收入预测作出了修正。紧随其后,Clarkson 等(1999)的研究证明MD&A是一种“新而且有用”的信息来源。Cole 和 Jones(2004)则研究了零售行业MD&A信息的预测能力和价值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MD&A中的收入变动和未来资本来源计划等量化信息对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具有增量解释能力,且与短期股票收益有关。类似地,Yan Sun(2010)以制造业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MD&A有助于报表使用者理解异常存货增长并预测未来公司业绩。

2.以MD&A披露语调及其语调变化(tone change)为研究对象。随着计算机辅助语言分析方法的发展,国外研究越来越聚焦于语言风格或语调。在资本市场叙述性披露研究方面,语调变化最初被Kothari 和Short(2003)用于分析MD&A披露语调对资本成本的影响。Tetlock(2007,2008)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集中研究了新闻报刊和新闻会中语调的不同所传递的不同信息含量,结果表明,“意外的”感情语调对于解释著名的“盈余漂移”有增量信息含量。这为后来一些学者以MD&A未来展望的语调作为切入点研究其信息含量提供了思路。Li (2010)则指出,公司未来展望的语调可用来预测未来收益。类似地,Feldman 等(2010)进一步在控制了异常盈余和应计项目的情况下,以语调变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索了MD&A的增量信息含量。他们将MD&A文字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类来衡量前后两期MD&A的语调变化,结果表明,短期窗口市场反应与MD&A语调变化显著相关;语调变化信号能够影响漂移收益,有利于预测下季度异常盈余。

3.以MD&A可理解性为切入点。与专业财务报表数据相比,MD&A叙述性的文字信息应更容易被非专业投资者所理解,使投资者汲取决策所需的“特别信息”。然而,经验证据表明MD&A的可理解性与公司的不同经营状况相关,Li(2008)发现,低盈余和收益不稳定公司的年度报告(包括MD&A部分)更难读懂。Cecchini 等(2010)基于向量空间模型,开发了MD&A自动分析文本信息的“词典”,以帮助投资者识别和理解公司灾难性财务事件。他们以欺诈和破产公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了MD&A文本信息的预测能力,证实MD&A是对数据信息的补充,提高了对财务事件的预测能力。Arnold等(2012)发现通过对复杂的叙述性披露添加标签处理,投资者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利用公司风险相关信息来作出决策。Brown和Tucker(2010)认为可能由于MD&A冗长篇幅中的许多“垃圾信息”的困扰以及缺乏年度间修正,MD&A的有用性在下降。此外,他们还论证了MD&A对流动性、资本来源均具有信息含量。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且为更好的编制MD&A提供了借鉴。

(二)MD&A信息的市场反应

MD&A信息的市场反应,即通过事件研究法,通过股价的累计异常收益来检验MD&A的信息含量。这是因为在有效的套利机制下,理性的、获得信息的投资者可根据已获得的信息修正他们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回报的期望,进行投资买卖决策,由此引发证券价格的变动。如果该信息没有信息含量,就不会引发买卖决策,也就不会引起相关价格的变动。

Ball 和Brown(1968)和Beaver(1968)开创了用事件研究方法对年度盈余报告信息含量的研究。Bryan(1997)采用事件研究法发现,MD&A中对计划资本支出的讨论与信息公告日前后的短期股票累计异常收益率显著相关。同样地,Eikner 等(2000)、Cole 和Jones(2004)的研究也都表明,MD&A信息与同期股票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具有显著的增量解释能力。Eikner 等(2000)以专业财务分析师跟踪MD&A披露对证券价格影响的评分为依据,通过建立MD&A证券价格影响指数,对MD&A前瞻性信息的增量信息含量进行检验。研究表明,该MD&A指数与证券累计异常收益率变动显著相关,即MD&A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同时表明,好消息比坏消息的市场反应更强烈,说明好消息更加具有价值相关性。这与Pava 和Epstein(1993)的研究相一致。

三、国内MD&A:信息含量尚无确论

自2002年上市公司年报正式引入MD&A以来,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MD&A的基本理论及其披露质量上,而对MD&A信息含量的研究却寥若晨星。但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转向MD&A有用性研究,但以规范为主,实证研究较少。

(一)MD&A信息有用性的规范研究

国内学者分别从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舞弊审计实务、投资者对信息需求的角度规范分析MD&A的有用性。李燕媛(2008)从法理学的角度讨论了MD&A披露的信息价值,认为MD&A的披露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市场透明度,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李常青等(2008)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MD&A具备信息含量;李晓慧和孙蔓莉(2012)则从自利性归因的角度分析MD&A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有用性,设计了风险导向审计与MD&A中业绩归因对应的分析框架,以帮助独立审计人员简便地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舞弊。总体而言,由于MD&A的文本性特征和数据的获取难度,国内的MD&A有用性研究主要集中为规范方法。

(二)MD&A信息含量的实证探索

李锋森和李常青(2008)借鉴 Bryan(1997)的研究模型,以2003―2005年上证A股上半年数据为样本,检验了MD&A信息整体有用性和前瞻性信息的有用性,结果发现前瞻性信息对于预测公司未来销量、EPS及现金流量净值没有显著信息含量。这与Bryan(1997)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原因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对刚引入的MD&A前瞻性披露还不够规范,尚未发挥其预测作用。薛爽等(2010)则以2004年和2005年亏损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的MD&A信息有助于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然而,潘妙丽等(2012)以近年来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公司及其配对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MD&A中的环境信息披露并未给投资者预测环境污染事件的可能性提供增量信息。

综上所述,国内MD&A信息含量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仅有极少相关文献,其研究方法均为内容分析法,探索MD&A是否具有预测作用和市场反应。与国外相比,我国MD&A研究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性,样本选择的局限性,研究样本的特殊性以及针对MD&A内部某个披露方面的特征,缺乏针对MD&A整体披露内容、综合性样本的研究。因此,国内MD&A信息披露的信息含量尚缺乏较有普适性的研究结论。

四、主要启示与研究展望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MD&A的研究可得出以下启示:

1.将MD&A披露的内容进行细化分类,从多个角度检验MD&A信息的预测作用。在MD&A披露的一般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比如强制性披露项目与自愿性披露项目、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历史信息与前瞻性信息等,进一步检验MD&A中究竟哪些信息提供了增量信息。

2.尝试引入文本挖掘的方法,从MD&A披露的语调及内容的年度差异来检验上市公司MD&A的信息含量。将MD&A披露的内容从语调上进行分类,如乐观、中性与悲观,并通过语调的变化来考察MD&A定信息的预测作用。

3.由于叙述性信息的特质,MD&A数据量化成为很多研究者面临的难题。现有有用性文献大多数以特殊小样本为基础,导致研究结果缺乏普适性。在今后研究MD&A市场反应时,可以采用事件研究进行短期窗口市场反应研究,也可以采用关联研究法进行长期窗口市场反应研究;在样本数据方面,以MD&A大样本数据为基础,对MD&A披露的内容或语调变化为对象进行研究,来检验有市场代表性的MD&A信息披露的总体市场反应。

总之,国外对于MD&A信息含量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结论较为一致,其研究视角和方法均值得借鉴,但其发达市场的研究结果可能并不适用于正处于转型经济的我国。因此,我国MD&A信息含量研究亟需进一步拓宽视野,以尽早寻得MD&A信息披露有用性的经验证据,为我国MD&A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和监管提供支持,并进一步探索更具信息含量的MD&A披露规则。而这正是笔者正在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BRYAN S. The incremental information content of require disclosures contained in 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7(3).

[2] COLE C J, JONES C L. The usefulness of MD&A disclosure in the retail industr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2004(5).

[3] SUN Y.Do MD&A disclosures help users interpret[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0 (5).

[4] LI F.The determinants and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in corporate filings―a naive Bayesian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0(5).

[5] BROWN S V,TUCKER J W.Large-sample evidence on firms’yearover-year MD&A modific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11(2).

篇(7)

一、引言

自主创新一直是企业发展中最受关注的方面,因为自主创新获得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但是自主创新这种投资行为一般是长期投资,并且其结果具有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委托理论条件下,如果企业内部缺乏对管理者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管理者就会通过短期投资,如广告投入、规模扩大或者并购等达到追求效益的目的,而放弃风险较大但具有长期效益的自主创新投入。

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激励除了传统的薪酬激励外,公司股权结构,管理者持股比例、董事会结构、资本结构等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将对管理者的自主创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2008年通信类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分析,综合考虑股权集中度、管理者持股、资产负载率等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对公司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

假设1: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越多

大股东和适当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减轻R&D投资不足的问题,由于流动性关系,大股东也具有长期投资的动机,因此综合分析认为大股东和股权集中度将促进企业R&D投入。

假设2:管理者持股越多,公司自主创新投入越多

创新投入对于公司长期价值有增长作用,但会带来短期收益的降低。为了规避风险,管理者通常会选择可以带来短期业绩的投资方案。如果管理者持有公司的股票,无疑才会将自己的长期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

假设3: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自主创新投入就越低

资产负载率是评价企业偿还能力的指标。由经验可知,负债越多,用于研发的资金就越少。同时债务越多,企业面临的债务利息越大,债权人的监督越严格,而自主创新投资是长期的,风险也大,出于公司财务安全和管理者自身职位风险的考虑,负债越多的公司,其创新投入越少。

三、数据和模型

1.数据样本

通过查找2008年深沪证券交易所通信类企业47家公司的年度报告,删去股权被冻结或生产经营不正常的公司,共获得34组样本。

2.变量

本文采用R&D支出/2008年全年营业收入作为自主创新投入的量化指标,并以此为被解释变量,体现公司治理结构特征的各参数,如股权集中度、管理者持股、资本结构等作为解释变量。

各变量定义如下:

(1)Y:2008年R&D支出/2008年销售收入;

(2)x1: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本文采用国内学者惯用的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来衡量股权集中度;

(3)x2:董事长持股比例。

(4)x3:资产负载率。

数据变量如下表1所示:

3.模型与研究方法

为了检验上述的四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应用如下模型:

采用OLS方法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对OLS回归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分析以及经济学意义检验,对残差序列进行D.W检验和White检验。如果存在异方差,则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获得有效估计。

四、实证分析及结果评价

1.描述统计分析

表2显示了研发支出、前十大股东累积持股、董事长持股、资产负载率的平均值、中位数、最大值和最小值。

2.回归结果

利用Eviews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OLS回归,结果如下:

3.模型评价

统计学检验:由上面回归方程 可知,此模型的拟合度一般,这是由于样本数量少,以及变量设计少所致。由于本文着重研究三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因此拟合度不影响结论的得出。

由DW=2.37可知,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该模型也不存在异方差。

给出显著水平,,因为,说明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即通信类上市公司自主创新投入能力与前十大股东累积持股、董事长持股、资产负载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可见在显著水平为0.05时,都不显著,只有显著,说明资产负载率对自主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

4.结果评价

由可知,与Y正相关,即股权集中度与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成正相关关系,这与假设1结论相符;由可知,与Y正相关,即董事长持股比例也与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能力正相关,与假设2相符;由可知,与Y负相关,说明资产负载率越高,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越低,这与假设3相符。

上面的回归分析说明,我国通信类上市公司的自主创新投入与公司治理结构特征的关系,是符合理论研究结果的。

五、结束语

通信类企业属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其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自主创新才能使一个通信企业真正的拥有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之前学者对企业内部激励对于自主创新投入能力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某些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对通信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越多,管理者持股越多,公司自主创新投入越多,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自主创新投入就越低。这些结论并未阐述出所有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征是否对公司自主创新投入能力均有影响,如基金持股、公司性质、公司投资等,从本文建立的模型拟合度情况就可以看出,还有很多因素没有考虑在内,因此对于这二者的关系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ee, P.M. and H.M.O’neil.l Ownership Structures and R&D Investments of U. S. and Japanese Firms: Agency and Stewardship Perspectiv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46(2): 212-225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南开大学出版社[M],2007:95-96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高管的薪酬问题一直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公司治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在数量、结构和持有方式上都引来诸多争议,普遍认为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中国从1998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定期报告中披露高管人员的持股及其薪酬等信息,自此,高管层激励及其报酬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过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构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激励机制奠定了基础。

对于广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增长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如何,高管的薪酬激励制度中存在什么问题,至今未有人涉及。本文在前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6年的有关数据,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在深、沪两地上市的广西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进行考察,对其薪酬激励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二、国内外高管薪酬激励相关文献研究现状分析

经济学研究激励问题的突破性进展是近30年的事。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方面由于威廉姆森等人对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和委托理论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突破,始于科斯的现代企业理论在近20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激励问题成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阿尔钦和德塞姆茨提出团队生产理论,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产品是由集体内若干成员协同生产出来的,每一个成员的真实贡献不可能精确度量,从而不能根据每一个成员的贡献去支付其真实努力的报酬,这给偷懒的人机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监督者进行监督,同时进行激励。由此提出激励模式,强调剩余索取权在激励监督中的重要性。詹森和麦克林认为在经典文献《企业理论、管理行为和所有权结构》一文中,认为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让经营管理人员成为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可以降低甚至消除成本,常见的方式比如持股、分红等。

西方学术界对企业高管人员的激励问题的研究较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Jenson和Murphy等人利用不同时期的数据研究了高管人员的薪酬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Cough-lan等人还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经理报酬对经营业绩的敏感性,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姆塞茨,他的研究结果认为,企业高管的高报酬如同比赛的高额奖金能够给参与者提供激励,所以高薪酬有利于提升企业业绩。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锦标赛理论。中国关于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的关系的实证研究是近几年开始的,魏刚(2000)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认为现阶段的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企业业绩呈弱相关关系;周建波、孙菊生(2003)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了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正相关。

本文将借鉴前人的企业激励理论:从锦标赛理论分析人手,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广西上市公司高管的激励状况。

三、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业绩关系的理论解释

激励理论又被称为契约理论,是近3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理论,用以解决非对称信息下的契约安排。在非对称信息下,将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激励理论关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委托人通过机制设计使人披露其私人信息,称之为逆向选择问题;二是委托人通过机制设计使人能够付出不可观察的努力来工作,称之为道德风险问题。就企业组织而言,前者是选择合适的经理人问题,后者是促使选择的经理人努力工作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激励理论形成了标准化的范式,即在一些基本的假设条件下,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同时满足两个约束条件,一是理性参与约束,即人从接受合同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二是激励相容约束,即人总是选择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在这一框架下已经形成了一些广为接受的基准性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锦标赛理论。 锦标赛理论运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了委托关系,对薪酬差距进行了直接研究。在现实生活中,薪酬差距较大的现象普遍存在,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很难解释。但是,如果将人看作晋升竞争的比赛者,赢者将获得全部奖金,该现象就得到了解释,这就是锦标赛理论。该理论认为,当监控是可信的而且成本低廉时,可以根据人的边际产出确定其薪酬,从而获得最优的努力水平。然而,由于监控难度因企业而异,调查成本很高并且不可信,因此会导致人有强烈的偷懒激励,将管理者边际产出作为薪酬决策依据变得不可行,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委托人选择锦标赛激励即高薪酬激励。在监控困难的情况下,锦标赛激励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降低监控成本;二是高薪酬可以提供激励,降低监控的必要性;三是可以激励管理层继续努力工作,因为随着业绩的提高,薪酬会大副增加。总体来看,锦标赛理论认为随着监控难度的提高,高薪酬可以降低监控成本,为委托人和人的利益一致提供强激励,因此高薪酬可以提高公司业绩。

西方的这些薪酬激励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对西方企业分析的基础上的,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诸多不同,这些理论在中国适用吗,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企业治理相对落后的广西适用吗,高的薪酬真的可以提升企业业绩吗,本文以广西的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进行相关探讨。

四、广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关系的总体考察

本文以2006年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度报告数据为依据,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网站。至2006年12月31日广西的上市公司为21家,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业绩指标,通过如下模型来分析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

ROE; = a + bX+c(其中,X为高管薪酬)

1广西上市公司概况的描述统计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广西的上市公司有21家,资产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桂冠电力、桂柳工、阳光股份;业绩较好的是有桂柳工、南宁糖业、柳化股份。业绩很差,被ST掉的有三家。通过计算,我们得知广西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 27%。

广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无论从高管的薪酬差距还是平均薪酬都很悬殊,高管的最高薪酬最大值121万,最小值为7. 6万,相差近15倍;从均值看,高管的平均薪酬最大值74. 15万,最小值4. 13万,相差近17倍。通过统计发现,对高管的物质激励主要以货币激励为主,股权激励极少,大部分公司为0,高管持股较多的银河科技也仅有o. i2% o

2.广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分析

广西上市公司与业绩的相关性如何呢,表3列示了样本的总体分析结果,从样本看,薪酬变量的回归系数是0. 089 ,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零假设,说明较高的薪酬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这和锦标赛理论的预期一致,但从调整后的可决定系数看,只有3. 12%,说明薪酬和业绩只是呈弱正相关关系。

除了总体分析外,为了考察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的提升是否有关系、企业规模大小对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以及独立董事薪酬与企业业绩的关系,作者对21家广西上市公司进行了统计回归,结果见表4。从结果来看,实施了股权激励的企业,对高管的激励效果好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从资产规模对薪酬与企业业绩关系看,随着规模扩大,薪酬的回归系数逐渐减小,说明资产规模越小的公司,高薪酬激励的效果越好;从独立董事的薪酬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看,独立董事的津贴与企业业绩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明显。说明独立董事能起一定的监督作用,但董事会制度还有待于完善。

篇(9)

引言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优秀人才是企业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如何合理的安排公司治理制度以吸引和激励高级管理人员更有效地发挥其才能,是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在众多的激励机制中,薪酬激励是公司吸引和留住高级管理人员最基本和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上市公司不惜付高额代价,希望用高薪来激励和留住高管人员,但效果却不如人意,高管人员却出现逆向选择,获取高薪后仍不努力工作,而且还感觉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公司的薪酬激励机制让高管人员感到不公平所致。本文将公平偏好理论植入薪酬激励中,在对公司高管人员薪酬的现状剖析基础上,对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展开研究。

一、公平偏好理论的含义

公平偏好理论(Fairness Theory),也称社会比较理论,最早由美国管理专家霍斯曼(G.Homans,1961)提出,196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Adams,J.S.)在分析人的工作积极性与分配方法的关系时作了全面阐述。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员工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收入,更关心自己的相对收入,用公式表示为:I1/O1= I2/ O2。其中:I1为员工对自己在工作中所有投入的知觉;O1为员工对自己在工作中所有产出的知觉;I2为员工对比较的对象在工作中所有投入的知觉;O2为员工对比较的对象在工作中所有产出的知觉。当两人的投入产出比相等,即上述等式成立,则员工感到公平和满意;而当两人的投入产出比不相等,即等式不成立,员工就会感到不公平和不满意,就会想办法采取改变行为、改变实际或可感知的投入与产出、改变比较对象、比较标准,甚至彻底终结与组织的关系等多种方式来达到获得公平感使自己满意。

将公平偏好理论运用于公司高管薪酬管理中,可以得到薪酬激励的三种公平,即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个人公平。

1.外部公平。外部公平是高管人员将自己的薪酬水平与组织外部同行业、同地区、类似岗位人员的薪酬水平进行比较后,而对公平的感受程度。如果高管人员感受到自己的薪酬水平高于组织外部市场薪酬平均水平,则满意度高,其结果会选择继续留在本组织;如果高管人员感到自己的薪酬水平低于外部市场薪酬平均水平,则满意度低,其结果就有可能寻求发展前景更好的企业。

2.内部公平。内部公平解决的是组织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薪酬比较问题。高管人员常常会把自己的薪酬与组织内部不同类别职位所获得的薪酬加以比较,如果感受到组织对自己的职位支付的薪酬较为合理、公正,则满意度高,其结果就会继续留在组织内努力工作;如果感受到所得薪酬不足以反映自己的工作,就会产生不满意感,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3.个人公平。个人公平是指高管人员把自己的薪酬与组织内部从事同类工作的其他高管人员的薪酬进行比较后对公平的感受程度。在组织内部,即使是相类似岗位的高管,其工作能力、为组织创造的价值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当高管人员认为自己的薪酬水平与业绩不相符,其付出与所得极不相称,会产生不满情绪,使其工作积极性受挫。

二、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现状

综观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实际情况,主要现状如下。

1.薪酬结构安排不合理,重短期而轻长期。在上市公司的薪酬结构中,高管薪酬主要以短期的现金激励为主,而与绩效相联系的激励薪酬尤其是长期激励薪酬匮乏,薪酬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固定报酬多,变动报酬少;当期报酬多,远期报酬少;现金报酬多,股票报酬少。薪酬结构安排的不合理导致高管行为的短期性,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不同公司高管人员薪酬差距很大。上市公司高管间的薪酬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根据对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数据统计,在A股上市公司中,中国平安高管人均年薪2 054.50万元高居首位,而公司*ST金泰高管人均年薪1.48万元为当年最低水平。公司高管薪酬的高低与其创造的利润能力相关,但过大的差距势必会引起公司高管薪酬的外部不公平,从而导致大量高管人才流失,不利于公司的稳定和发展。

3.上市公司内部薪酬差别大。上市公司CEO与其他高管人员之间,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高管人员与投资者之间收益差距大,高管薪酬的这种内部不公平不但会引起高管人员的不满,而且也会引起普通员工和投资者的不满,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协调发展。

4.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关联度较低。上市公司薪酬激励机制不明确,高管薪酬水平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公司业绩下降,高管薪酬却在增加。从已经披露的2009年年报来看,上市公司业绩与高管的薪酬出现“倒挂”的屡见不鲜。比如,上海贝岭巨亏1.85亿,高管薪酬却猛涨六成。与此相反,有的公司业绩节节攀升,高管薪酬却并没有大幅度上涨。这反映了公司高管薪酬考核没有和业绩挂钩。

5.薪酬激励注重显性激励,轻视隐性激励。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多体现为货币性报酬,即采取现金这种显性激励形式,而忽略了高管人员在晋升机会、工作岗位重视程度、事业成就感、培训深造及精神奖励等方面的渴望,轻视甚至于缺乏非经济性报酬或心理收入等形式的隐性激励。

三、基于公平偏好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设计

薪酬是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这种契约通过员工对薪酬状况的感知而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绩效,即产生激励作用。根据公平偏好理论,公平是上市公司薪酬激励的基础,只有当高管人员认为公司薪酬体系是公平的,才能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针对上述公司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基于公平偏好视角设计如下薪酬激励机制。

1.合理安排薪酬结构。合理的薪酬结构既要考虑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融合,又要考虑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的相融性。因此,合理的薪酬应该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长期激励薪酬和福利性收入四部分组成。(1)基本年薪,是高管的固定薪酬,其功能在于保障公司高管的基本生活所需,以使他们按照所期望的经验及资历水平进行工作。(2)绩效年薪,也称目标奖金,一般与当年的实际经营业绩挂钩,常一次性发放。其功能在于确保对当期业绩奖励的及时性。(3)长期激励薪酬:长期激励薪酬一般与较长一段时间反映股东价值回报的指标挂钩,并具有发放的长期性。其功能在于把高管人员的利益与上市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使高管行为的长期化,以调动高管人员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新性。(4)福利性收入:高管福利除了法定福利外,还包括与其职务相关的补充福利和消费补偿,如医疗保健、补充养老保险、俱乐部会员等。其功能是体现对高管人员的关怀,提高高管人员心理上的满足感。

以上高管薪酬四个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应逐渐趋于合理。国外成熟国家CEO报酬中与个人业绩相关的奖金,如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超过了1/ 2,基本薪酬所占比例仅为1/4~1/3。中国上市公司CEO报酬与个人业绩相关的激励,如股票期权等不足1/3,更多的依靠基本薪酬。因此,中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应该考虑主要跟绩效挂钩,在资本市场逐渐趋于完善的前提下,要适当提高长期股权激励所占比重。

2.科学确定薪酬水平。科学确定高管薪酬水平既要考虑公司内部因素,也要考虑公司外的行业因素,即具备内部公平性、个人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

(1)基本年薪水平的确定。基本年薪应与个人资历、公司规模、所处行业等因素决定,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S1=K1K2R1W

其中,K1表示公司规模调节系数;K2表示行业调节系数或行业的风险系数;R1表示高管人员系数,即体现高管人力资本价值的系数;W表示综合平均工资(由公司职工年平均工资与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加权计算)。

(2)绩效年薪水平的确定。高管人员的绩效年薪通常应根据其经营成果,以年度考核情况浮动发放,以体现高管人员报酬与业绩挂钩的原则。绩效年薪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S2=(P-P*)R2K3

其中:P表示公司年度实际净利润;P*表示高管应实现的目标利润(应根据全国同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确定);P-P*表示公司年度超额利润;R2表示利润分享系数;K3表示辅助考核指标调节系数。

(3)长期激励薪酬的确定。长期激励薪酬分为两种:其一,以股价为基础的股权激励,高管人员通过努力可以获得公司未来股价上升所带来的收益,主要包括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等;其二,以业绩为基础的股权激励,是对激励对象阶段性的工作绩效为考核标准所给予的激励基金或股票的激励,主要包括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递延奖金、管理层收购等。影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与公司规模、公司类型、公司成长阶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上市公司应根据自身情况,将两种股权激励进行合理组合,以达到最佳薪酬激励的效果。

(4)福利性收入的确定。福利性收入由基本福利和职位福利组成。其中基本福利是公司所有员工都享受的福利,如国家规定的各类社会保险、通讯费补贴等福利性补贴。职位福利是公司给予高管人员职位相匹配的额外补助,如免费拥有某些会员资格、出差享受头等舱待遇、公共物品使用等在职消费等。职位福利是为了体现高管人员的身份,以提高其心理满足感,有很强的补偿和激励作用。因此,公司应根据不同层级高管人员的工作能力,因时因地分别给予不同等级的职位福利,以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建筑行业作为国民基础工程产业,为了更好完成目标也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农民工作为建筑行业主力军,对其进行信息化实名制管理,有利于施工企业对人才合理利用与管理,也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提供了保障。本文基于作者实践经验,在公司实际项目管理中,对农民工实名制管理信息化进行探讨。

1 实名制的意义

1.1 提高进场农民工的安全性

为了避免不法分子进入对社会和施工现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也为了维护施工现场安全稳定的施工秩序和正常工人的人身安全。采取施工现场新近人员的二代身份证识别,并记录施工人员的基本信息成了势在必行的趋势。门禁系统的数据库与公安系统的对接可以达到数据的共享,通过这一渠道可以进一步掌握农民工的最新动态。如有农民工发生打架斗殴以后潜逃等不法现象就可以通过门禁系统轻松查找并处理。

1.2 规避恶意讨薪事件的发生

门禁系统实名制管理可以为项目部提供在场农民工名单,便于调查农民工与劳务公司进行劳务合同的签订,根据上下班的刷卡记录来催促和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避免拖欠农民工工资,并对劳务公司在管理农民工问题上进行考核,留住管理优异的劳务公司,为项目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1.3 科学管理下的劳动力配置

施工生产活动是施工现场主要工作内容,作为生产劳动的最直接因素,现场劳动力资源配置能否实现科学管理的要求,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整体进度控制,进而影响到工程质量以及最终的工程评价。科学管理要求根据不同的工人和技术水平分配不同的工作,利用科学的手段替代老旧的方法来实现高效率的工作。对于现场而言,通过实名制录入采集信息系统,可以从生产要素层面进行资源管理。

1.4 信息数据资源的管理控制

门禁及监控系统能够有效地获取真正想要的信息,并能够按照设定的字段进行人员追踪,基本个人资料,劳务公司、工种、宿舍等详细信息,考勤、作业情况、工作经验等,精确追踪到每一个工人,达到了收集信息的目的。不仅如此,此系统还可以将这些信息组成庞大的数据库,在以后的项目中可以对此使用,对于职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人能够做到为己所用,为企业提高人才质量,为公司建立劳务人员资料库提供数据,便于长期合作。

2 内容及方法

2.1 施工区与生活区设置员工通道

根据施工现场分布图进行初步策划,将施工作业区与员工生活区合理分开并设置门禁设备。如图1,依据分区图,分别设置南北两个通往施工作业区的通道,并且考察每个生活区的员工人数,北侧约600人,南侧约300人,同时选用每分钟通过30人的三辊闸与每分钟通过40人的摆闸,依据人数和闸机的性能,设置北侧门禁摆闸一台三辊闸一台,南侧设置三辊闸两台。此外,在闸机旁边设置紧急应急通道,不仅能够较大物件能够进入生活区,还用作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口。

图1 员工出入口和员工通道

2.2 制度的建立和专职人员的配备

在劳务分包合同签订之前,项目部根据实名制工作开展的要求,提前做出规划,建立并完善了了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如门禁管理制度等,成立了物业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实名制工作。项目在与劳务公司签订合同时,就将实名制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包括信息采集、实名制卡押金的交付、实名制卡制作与领取、如何确保刷卡率等,使劳务分包单位能够有效的配合实名制工作的开展。

2.3 配置信息采集识别系统及闸机

项目部共投入近十万元资金用于实施门禁设施,以满足实名制工作实施的基本硬件条件。门禁系统投入近6万元,包括:桥式三辊闸5台、桥式不锈钢闸箱1台、桥式摆闸1台、读卡器12台、工控机1套、门禁系统软件1套。

此外,为了方便公司各部门及上级领导随时查看实名制工作的开展情况及现场动态,项目部还采购了一套监控系统设备。监控系统设备包括:红外枪机3台、红外球机1台、DS-2DF1-583D红外球机1台、无线网桥2台、DVR1台。

2.4 农民工实名制卡管理操作流程

自门禁系统制度出台至今,实施一人一卡制度,登记信息落实到每个工人。使用门禁设备进行工作的流程是,首先项目部在工人进场时将各个施工队的施工人员的二代身份证集中,通过二代身份证识别系统将劳务人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户口性质、身份证号码、电子照片、家庭住址等个人基本信息录入,通过身份证识别系统检验其身份证的真伪及是否有不良记录等,并采取相应措施。

然后项目部物业管理人员再将其在本市的暂住地址、联系电话、用工主体、直属劳务工作及其进场时间、工种、持证情况、文化程度、培训记录、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身高、个人信用、宿舍信息、工作经验等详细信息录入电脑,并输入到其工卡内,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在门禁软件下添加相应班组,利用门禁软件对不同班组工人信息进行了编号,对应姓名的录入,并为工人开通相应权限,导出工人的信息名单。

2.5 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管理方法

在实名制管理工作过程中,项目部专职管理人员不仅进入中建、中铁等兄弟单位交流学习,同时参加了大兴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的培训。专职管理人员结合项目部自身特点和现场实际情况,改进了实名制的管理方法,并不断调整实名制管理工作内容,将实名制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全面化、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

3 成果展示

3.1 树立安全意识,以人为本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项目有效运行服务,而安全又是项目运行的前提。在实名制管理中,安全管理作为首要服务目标,被优先得以实现。工人在实名制过程中,通过闸机的内外区分就树立了施工场地界限,从而形成了施工区内必须做好安全防护,带好安全护具才能进入的思维模式,避免了以往过程中工人生活区与施工区划分不清,工人进入施工区安全意识淡薄,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问题。

3.2 保障了工人人身财产安全

项目部采取实名制管理后,为项目部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消除了进场农民工的不安全因素。在项目开工进场准备阶段尤其是分包对付进场阶段,往往处于人多手杂,工人生活区杂乱等问题。对于此时,大批工人要进驻场地,虽然而工人都是由分包队伍通过劳动合同签订带来的,但是实际上都是同一地方同乡同村的人居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员背景模糊,仅仅凭借着口头间的一面之词,这造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进场人员是否曾经有过不法行为、是否可能再次发生法律问题、是否有暴力倾向以及重大犯罪嫌疑等等都无法确认。

(2)降低现场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对于本工程或者部分城市内部工程而言,施工场地往往受到多方面限制,包括施工用地面积以及周边建筑物等因素影响。因此,施工现场除去建筑用地范围,可用土地非常稀少,这也造成了大量施工人员工人居住用地紧张,部分工人住所与建筑物距离较近等安全隐患。

3.3 避免恶意讨薪不必要损失

通过农民工实名制管理,项目部可以对施工队伍人员组成清晰的掌握,并且对工人用工情况进行记录,对施工队伍施行透明化管理,消除了由于工人信息不明带来的管理漏洞。

因此项目部参考实名农民工工资卡管理、考勤管理、进退场登记制度,按考勤记录及约定的工资支付周期编制工资支付表。根据实记录支付单位、支付时间、支付对象、支付数额、余留金额等安排劳务公司情况发放工资,并及时张贴公告工资发放单。

在本项目中,施工队伍参与到实名制管理中后,自觉约束了自身管理,尤其是对工人用工的控制,并且在类似问题隐患初期,主动配合项目部工作完成了对工人薪资问题纠纷的解决。

3.4 及时纠偏,便于进度控制

通过实名制管理,不同工种每日工作情况都将形成信息化数据。形成的数据信息具有真实、准确、动态、随时可查等特点。项目部通过实名制刷卡进行动态监控,将运用数据化的统计学管理与项目管理工作相结合,使得难以把握的农民工动态管理转化为形象、具体、有针对性的统计数据。因此通过对形成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及时的了解现场各个工区各个工种的人员数量以及出勤情况,配合进度计划要求和定额标准,可以时时动态比对工种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满足工期需求和进度计划。如图2-3。

图2 某施工队5月8日考勤情况

图3 某农民工一周考勤记录情况

3.5 掌握人员投入情况和产出

对于项目部成本控制而言,实名制管理同样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建筑工人的人员越来越稀缺,工人工资水平更是水涨船高。以往而言,成本控制中材料费占有比重较大,成本控制环节主要以节约材料和重复利用等手段为主,将材料价值充分发挥。如今,工人的人工费成本在施工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进而对整体成本影响越来越大。工人工资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本的高低。

总之通过对人工的合理控制和利用,使得人工费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最大化的减少不必须要的人工损失,继而控制了施工成本的人工费部分。

3.6 建立施工人员信息资源库

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依靠信息采集所形成的数据库不仅仅体现在表面的人工出工情况。在每一张磁卡内容中,包含有众多信息,对于这样一张小卡而言,简而言之就是一份工人简历,这样的一张磁卡配合形成中电建建筑公司内部资料库的话,可以形成长期合作下的农民工工作履历。这样对于再次合作时,可以更快速有效的配置工种工人。

4 结语

综上所述,推行建筑业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不仅让农民工得到实惠,也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但是,我们也看到实名制只是从管理的角度去加强农民工管理,并不能一揽子解决城市建筑业农民工管理中的所有问题,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和劳动环境恶劣损害人身健康等问题,企业如果不做就会受到相应的限制。这种限制就是企业的成本,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民工管理手段,提高服务管理质量,依靠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科技手段建立农民工管理模式,从而实现项目管理整体的水平提升,做到科学管理、实时控制进度和掌控资源,促进建筑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报告,2012年11月8日.

[2]“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建设”议案,2012年7月27日.

[3]王悦,光波.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看建筑业农民工实名制管理

[4]李宝琨.维护建筑市场和谐稳定,创新农民工管理模式[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11(2):37.

[5]张小虎.实名制管理有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会博览,2007(3).

篇(11)

2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工商管理工作的短板

2.1工商管理工作人才缺失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而我国工商管理工作获取人才的一个主要途径来自学校,长久以来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科,各大学校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的工商管理人才。但是,新经济形势下,对于工商管理的人才需求量剧增,对于工商管理人员的各项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面对复杂经济形势的能力。但是我国各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基本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很少有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缺乏实用性,这就导致了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面对实际的工作时不知所措,工商管理工作的效率较差,因此,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工作的相关人才是缺失的。

2.2缺乏健全的工商管理机制

一套健全的工商管理机制对于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规范市场,对一些不良的经济活动进行约束和指导。而我国工商管理机制还不是十分健全,工商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网络经济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工商管理工作也应该适度引进新的科学技术来满足发展需要,但在实际的工商管理工作中还依旧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都严重制约了工商管理工作的进展。

2.3工商管理工作的执法力度不够

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可以有权对那些市场乱象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市场上存在的违法行为可以依法进行处罚。这就要求工商管理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加强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扰乱市场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商管理人员不具有强制执法权,因此,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尽管对违法行为作出处罚,也不能保证这个行政处罚就能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的力度。另外,在实际的工商管理中,各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发展,往往会出台一些保护性的措施,这会对工商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工商管理部门很难发挥出应有的监管权力,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市场经济中违法犯罪现象的不断出现。

2.4工商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阻碍

对于我国工商管理工作而言,目前存在诸多阻碍,导致工商管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工商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法律进行,但是在我国,尤其是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人情关系大行其道,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经济发展涉及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但是在实际工商管理工作中,工商管理人员因为执法权限不够,在新经济形式下很难做到全面监管,同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是十分健全,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进行牟利,而工商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很难对其作出处罚。但是作为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职能部门,工商管理部门一定要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市场秩序,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另外,在目前的市场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传统的工商管理方式很难做到方方面面兼顾,所以就导致了工商管理工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3新经济形式下我国工商管理工作的策略

3.1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要想确保我国工商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就要培养自己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学校作为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发源地,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紧跟经济发展趋势,在设计相关的课程时要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除了要教授必要的工商管理基础知识,更要结合实践,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教育。同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工商管理理念,适当地提高教育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批适应新经济形式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国家也在不断地出台各种措施保证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现实中确实很多人在大学毕业以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所以就出现了定向委培的这种教育模式。鉴于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国的企事业单位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采取定向委培的方式培养属于自己的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3.2建立健全工商管理机制

面对新的经济形式,工商管理的机制不能一成不变,建立健全工商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只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对于工商管理工作实行考核制度。为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并且针对考核结果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同时为了保证考核公平合理,要对员工在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系统细致的考核。同时,针对不同部门之间的考核也要进行,根据部门之间的具体分工不同,量化考核标准,在各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风气。考核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月度或季度的方式进行考核。

第二,对工商管理工作进行监督。首先,各地的工商管理部门属于政府行政机关,所以,各级政府要对工商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工商管理工作都是直接面对社会的,一旦工商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导致政府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形象受损,工商管理工作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其次,工商管理人员要实行自我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定人定岗,促使工作人员进行自我约束,同时要设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对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监督管理;最后,要借用媒体的力量,一方面可以对市场上的不法行为进行披露,另一方面可以对工商管理人员的执法进行监督。

第三,在健全工商管理机制方面,还要结合新的经济形式,在工商管理工作中引进新的管理方式,针对出现的一些新的经济模式,要不断地扩大工商管理工作的覆盖范围,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工商管理工作。

3.3增加执法力度,保障工商管理部门的权威性

为了切实保障工商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在执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严格依靠法律规定来开展工作,面对人情关系时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切以法律为准绳,严厉打击市场上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国家要针对目前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工商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填补法律的空白,不能让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漏洞;此外,针对工作人员出现的问题,工商管理部门要开展自查自纠,严格规范执法制度,杜绝出现徇私枉法的行为。

3.4排除阻碍因素使工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的效率,工商管理部门要排除阻碍因素,使工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下面两个大的方向进行:第一,工商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需要,广泛听取企业和群众的建议,以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为目标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第二,要培养工商管理人员为人民服务和严于律己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保持公仆精神,加强自我的法律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执法的过程中要廉洁奉公,要将工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