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2 16:19: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9月期间住院脑梗死病人598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排除有认知障碍的病人,再通过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评分,筛选确诊患有抑郁情绪的病人180例,均经过临床有效体征与CT确诊,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多脏器功能损害、昏迷、听力或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病人除外)。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干预组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81.2岁±4.1岁;对照组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79.4岁±5.0岁。

1.2方法

所有确诊患有抑郁情绪的病人均给予原发病及合并症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脑梗死发病后第3天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包括提供基本信息、倾听、暗示、安慰、鼓励、帮助释放情怀等心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群体心理干预,在病人床边采用小讲课方式指导刚毕业或新入职护士如何做好脑梗死病人的健康宣教,内容还可以包括疾病的转归、治疗措施及自我护理等知识,边讲课边联系病人实际情况,并肯定该病人的可康复程度;表面目的是指导护士工作,真正目的却是暗示病人,提高病人的自信心;许多病人虽然一直没开口,但听完小讲课后绝大多数会受鼓舞,有意识尝试参与各项相关康复治疗。②个体心理干预,根据测评结果以及产生抑郁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如有目的、有效地沟通及引导,让病人明白主动参与康复锻炼是恢复肢体功能的最好办法之一。③分散注意力,喜欢音乐的病人也可播放其爱好的乐曲,暂时忘却负性情绪,效果好的还能重新唤起对生活的梦想。④宣传家庭和社会给予支持,争取家属的配合,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4,5],让病人感受到关注与关爱的同时,明白自己也有为他人而活着的义务。⑤严防自杀,自杀观念与行为是抑郁病人最危险的症状,了解病人的精神需求及病情变化,采取24h看护及时发现问题,适当口服抗抑郁剂治疗,激励病人的求生欲望等有效措施。结果分别于1周及3周后进行疗效比较并详细记录。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病人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行心理干预后的SDS标准分下降>6分;有效:病人精神状态有所改善,干预后SDS标准分下降3分~6分。无效:病人精神状态改善不明显或加重,干预后SDS标准分下降<3分。总有效是显效和有效之和。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1周后进行SDS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后进行SDS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脑梗死并发抑郁情绪的机制及因素

脑梗死后由于中枢神经元的损伤,影响了神经通路,导致代偿性的受体水平不能上调而产生抑郁;炎症细胞因子过度分泌导致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系统功能障碍而引发抑郁;左侧大脑半球损伤在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更高[6]。突发脑梗死给病人带来自尊障碍、孤独心理、经济生活负担及躯体疾病、生活能力下降、甚至生命威胁等恐惧心理而引发抑郁情绪的发生[7]。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35岁~80岁,平均68岁;入院时意识障碍10例,一侧肢体偏瘫70例,失语10例,所有病人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死灶,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多数病人在安静休息、睡眠中等血流缓慢、血压低的情况下发病,被发现后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1]。本组病例中有70例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口角歪斜10例,3例出现会厌麻痹,吞咽功能暂时性丧失。病人和家属都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病人发生偏瘫后出现急躁、悲观情绪,突然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往往有焦虑心理,表现为不思饮食、失眠、便秘等。护士主动介绍医院环境,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征求病人的需求,帮助病人联系各项检查,使病人焦虑情绪放松安心住院,根据病人接受能力与之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使病人了解相关疾病知识。向病人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 d或2 d脑水肿达到高峰[2],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还有继续发生梗死的可能,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对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可让其用文字交流;对梗塞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允许其亲属陪护,使病人感到温暖、亲切,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愉快地接受治疗。

2.2 安全护理 对于急性梗死引起意识障碍或偏瘫者应注意安全,防止坠床或跌倒,对躁动不安者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专人陪护,床旁设护栏,双手约束,防止病人拔除各种管道,翻身和下床时有人协助和扶持等。

2.3 严密注意病情变化 因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多数危重,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变化,如发现病人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有脑疝发生的可能。本组病例中出现4例脑疝,死亡1例。一旦出现脑疝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 min内输完。因大量甘露醇会造成肾功能损害、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功能不全[3],应进行24 h连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如病人血压>170/95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急促,脉搏>100/min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若平时意识清醒者突然言语不清、嗜睡且反应迟钝时,应考虑出现新的梗死,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病房,并做好应急措施。

2.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4.1 预防肺部感染 急性脑梗死大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本组病例中>60岁80例。老年病人由于年老体弱,大多有呼吸功能减弱,尤其是昏迷病人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本组病例就有10例发生肺部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后,痰液增多。对意识清醒者,应鼓励他们在分泌物多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尽量把痰咳出。注意使用多功能摇床,在病情许可时尽早取半坐卧位。对昏迷病人,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定时协助病人翻身和叩背,帮助痰液的排除。痰液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4 h 1次。对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应给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为防止套管堵塞,应及时吸痰,并保持气道湿化,每日2次行管道切口护理。对于意识障碍者,应采用管饲饮食,每次200 ml~300 ml,两次之间加喂水1次,以防止呛咳引起吸入性肺炎。

2.4.2 预防便秘 急性脑梗死病人由于需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易发生便秘,而便秘病人用力排便可使颅内压升高,进一步加重病情。入院1周后,大部分病人出现便秘。因此要及早预防,首先让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训练在床上排便,要为病人营造一个排便的环境,注意用屏风遮挡,并教会病人如何用力。平时还要教会病人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饮食方面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对于极少数便秘者及时给予口服缓泻药,必要时灌肠,灌肠压力要低,而且不宜>600 ml,以免加重病情。本组病人通过以上预防护理基本上无便秘发生。

2.4.3 预防泌尿系感染 鼓励病人多饮水,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病人行留置导尿,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500 ml加庆大霉素8×104 u进行膀胱冲洗,每日2次。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2.4.4 预防压疮 脑血管病所致偏瘫病人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 h内即可发生压疮。所以,要及早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首先,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建立床头翻身术,1 h~2 h为病人翻身1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对昏迷、病情危重及肥胖不宜翻身的病人,身体受压部位可放置水囊,水囊中水的流动能对受压部位起到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并减轻局部压力作用。温水擦洗身体,保持皮肤清洁,同时促进血液循环。由于护理得当,本组100例无一例发生压疮。

2.5 加强肢体和语言功能锻炼 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生肢体偏瘫的人数较多,本组病例中就有 70例发生偏瘫,失语或语言不清10例。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乃至家庭的社会生活状况。因此,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就成为康复的重点,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病人恢复行走和语言清晰,把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如肢体停止运动1周即可引起肌萎缩[4],因此,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进行肢体功能恢复越好。当病人生命征稳定、意识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就应着手进行康复。首先对病人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具体做法是:语言障碍者从简单发音、单词、短语开始,反复训练,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预防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4 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 min,帮助病人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活动关节由大到小,幅度由小到大,每个动作重复5次~7次,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然后练习翻身,促进肌力恢复。随着病人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行走锻炼,指导病人站立平衡训练:双手扶杆站立单手扶杆站立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5]。行走训练:指导病人先原地踏步,走时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2.6 饮食及出院指导 注意做好病人出院后的指导,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根本原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力劝病人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6,7]。建立合理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取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食物,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多食蔬菜、水果,食用植物油,避免暴饮暴食。适当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情绪。另外,要按时用药,继续坚持功能锻炼。病人出院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指导和随访,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

[2] 邝贺龄.内科急症治疗学[m].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7.

[3] 李清美,谭兰,韩仲岩.脑血管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5.

[4] 邓艳红,梁柯.家属配合感觉输入法在脑梗死急性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25.

篇(3)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1]。脑梗死病人往往发病急、病情变化快,部分危重患者意识不清、昏迷甚至死亡,对护理工作要求较高,既要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及早发现病情变化,还要配合医生用药,进行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给护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对2013年3月~ 2014年3月收治的20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200例患者中,男127例,女73例;年龄42~77岁,平均60.9岁;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

1.2护理 (1)密切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出入量的变化,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患者,并做好应急措施。如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脑疝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20%甘露醇250ml+速尿20mg,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分钟内输完。(2)用药护理:溶栓前让患者平卧,耐心讲解有关溶栓的注意事项,头部抬高15~30°,使患者解除紧张情绪。配合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如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电图、头颅CT检查等,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及血压的变化,保证血压控制在适宜范围;溶栓时,药物必须溶解后立即使用,以免失效,注意所用药物的滴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同时遵医嘱应用改善循环、脑细胞活化剂等药物。(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目的是给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以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护士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激励病人配合治疗。脑梗死病人发生偏瘫等功能障碍、心理难以接受,加上生活不能自理,往往陷入绝望、抑郁状态中。通过言语疏导、爱心看护与照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并发症护理: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需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或静脉注射氨溴索化痰注射液。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对于有意识障碍又有高度误吸危险者,应尽早实施气管插管;偏瘫患者长时间卧床易发生褥疮,护理人员要加强皮肤护理,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交接班时要严格细致地交接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要进行膀胱冲洗,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在用药过程中、用药后要加强巡视,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尤其注意意识、瞳孔以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每15~30min观察1次,当病人发生头痛、呕吐、脉搏慢,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提示并发脑出血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5)康复护理:康复护理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复行走和语言清晰,使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肌力恢复Ⅴ级;显效:肌力达Ⅲ~Ⅳ级;有效:肌力达Ⅰ~Ⅱ;无效:级数无变化,肌力仍为0级。

2.结果本组200例患者,115例患者治愈,62例患者显效,20例无效,3例死亡,有效率88.5%。

3.讨论

脑梗死通常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约占90%;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脂症[3]。我国城市居民中脑血管病占死亡原因首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59.8%[4]。如何在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切实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完成用药及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艰难的工作。我们总结,严格掌握溶栓指征,缩短脑梗塞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护士在溶栓前后应做好护理配合,进行严密观察是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和条件,在溶栓用药期间积极配合医生,遵医嘱用药,注意不同药物的用量及滴速,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强化心理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依从性,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减少合并症,从而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综上所述,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完善心理护理,严格执行用药护理,进行预防并发症护理等措施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护理人员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

篇(4)

结果:通过给予患者有效的整体护理,72例脑梗死患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康复,效果满意。

结论:整体护理策略能促进脑梗死患者身心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缩短了时间。

关键词:脑梗死患者整体护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67-01

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脑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又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1]。此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们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医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采取整体护理策略配合医生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72例脑梗死患者均为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医院收治的病人,其中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龄43-78岁。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全部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疾病起病急,患者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一个残废人,再加生理上的痛苦以及漫长的康复过程,其心理创伤远大于机体创伤,易致患者产生痛苦、失望,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应用沟通技巧,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引导患者表达自己对诊断、治疗、护理从及疾病预后等问题的看法和要求,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疾病。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是保证康复的基础。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效果会有不同的影响[2]。我们要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有抑郁心理,我们要细致观察,尽快解除患者抑郁的心理,预防患者自杀。

1.2.2生活护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清醒患者取平卧位以利脑部血液供应;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并将头部抬高。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缓慢使脑血流量减少。给予患者以安静整洁的修养环境,病室环境应舒适、空气新鲜、流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声、光的刺激,保证患者休息。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血压者)、适量糖类、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少食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等;多吃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提倡食用植物油,戒烟酒。

1.2.3安全护理意识障碍和躁动不安的脑梗死患者,床铺应加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加以约束;昏迷患者应酎情选择适当的漱口液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药物和食物宜压碎,以利吞咽;进食时宜取坐位或半坐位,予以糊状食物从健侧缓慢喂入;必要时鼻饲流质,并按鼻饲要求做好相关护理。对步行困难、步态不稳等运动障碍的患者,应注意其活动时的安全保护,地面保持干燥平整,防湿防滑,并注意清除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以防跌倒;走道和卫生间等患者活动的场所均应设置扶手;病人如厕、沐浴、外出时需有人陪护。卧床患者协助完成生活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和皮肤清洁,预防压疮的发生。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用温水擦洗臀部、肛周和会皮肤,更换干净衣服和被褥,必要时洒肤疾散类粉剂或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皮肤黏膜,防止出现湿疹和破损;对尿失禁的男患者可考虑使用体外导尿,如用接尿套连接引流袋等;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应每日更换引流袋,接头处要避免反复打开,以免造成逆行感染。

1.2.4功能训练指导及护理对于脑梗死的患者来说,只要病情允许,要尽早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康复功能训练。训练动作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并配合日常生活练习,如梳头、洗澡、更衣、系扣子、拿筷子、大小便等,直致扶持下行走或独立行走。主动运动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改善全身健康的有效方法[3]。随着病情的好转,肌力的恢复,要对患者进行坐、站、走的训练。训练前,首先让病人充分认识步行的艰难,避免精神紧张而发生意外,尤其是后顶叶病变者,易出现体相障碍,更应该引起重视。刚开始先让病人在床铺上练习仰卧起坐,练习左右翻身,练习上下肢的肌力,逐渐练习坐起、坐稳应让病人选先在在床上坐,双腿下垂于床边,再下地坐椅,每次坚持10-15分钟,然后站立平衡,最后进行起立训练。开始迈步时,力争动作到位,切忌急于求成。可在瘫痪下肢拴一根绳子,当患者迈步时,助手协助向上前方面提绳子,这种方法患者易于接受,练习起来,就像真的会走路一样,增加了训练信心,能提高训练的效果。经过坐到站立,站立到行走三个阶段的练习,能平稳的走好平路后,即开始上下台阶的练习,上下台阶有一定危险性,要注意加强保护。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自理个人生活的关键,也是康复进程的一个跃进。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切不可忽视上肢功能的练习,上肢活动特别是手的精细活动的恢复慢于下肢,病人因此会丧失信心,应多加鼓励。

2结果

通过给予患者有效的整体护理措施,72例脑梗死患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

3讨论

脑梗死患者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晨起时发现半身不遂,症状和体征多在数小时至1~2天达高峰。患者一般意识清楚,但当发生基底动脉血栓或大面积脑梗死时,病情严重,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形成,最终死亡。近年来,脑梗死患者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帮助脑梗死患者康复是护理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对72例脑梗死患者的实施整体护理策略,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自理能力,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缩短了时间。

参考文献

篇(5)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是脑血管常见病,约占75%。脑梗死高发病率(150/10万)、高死亡率(120/10万)、高致残率(75%),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而脑梗死患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介入,降低了致残率,使病人回归家庭、社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脑梗死康复护理的理论

脑梗死康复护理是在康复护理学的指导下,为了康复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护理预防方法、评定和处理(协助治疗、训练的护理措施),是护理学的第四方面,与预防、保健和临床护理共同组成全面护理[2]。康复的目标是运用医药手段使残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3],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最终能重返社会。

2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机理

康复护理是以护理学、康复医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尤以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和运动力学更为重要,而康复治疗护理的基础是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4]。主要是脑内轴突侧技长芽和潜在突触的应用,周围组织的代偿,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通过反复训练,即为外周一种刺激和感觉反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生存,从而达到恢复功能的目标[5,6],这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医学上把这种治疗过程称之为“重建”。康复护理在这“重建”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时机

早期康复护理介入,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恢复应以能否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为标准。要起到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必须要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早期康复护理主张患者在脑梗死治疗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康复[7]。赖程谋[8]观察160例脑梗死患者认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病情稳定患者发病后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48h不再进展即开始康复,最快发病当天,最迟病后6d,平均3d,总有效率达到95%。王玉龙等[9]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后早期康复治疗,头3个月恢复最快,6个月后基本停止,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进行康复,能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度加快。梁光霞等[10]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使在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减少残疾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可促进功能恢复,可极大地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对脑梗死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4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

4.1 心理康复护理 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生活上不能自理,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及焦虑,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疾病的康复及生存质量[11]。心理障碍尚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治疗的有效性[1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调整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心理康复护理贯穿在治疗的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肢体功能缺失,而又急于求成,产生失望、悲观、抑郁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讲解,争取家属配合,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安慰和帮助。萧蕙等[13]应用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为干预组,与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方面的发送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可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4.2 分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康复分期护理能够预防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防止二次性损害,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因此,分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脑梗死康复的分期从康复的角度划分,可分为5期:即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步行期和恢复期[15-18]。

4.2.1 卧床期(1~3天) 即发病到相对稳定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从第1天起护理人员就应使患者保持良肢位,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同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做好基础护理,避免心肺功能的损害,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尽量缩短卧床期。

4.2.2 坐位期 当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尽早进行坐位期训练。内容包括:康复基础训练、坐位维持训练、床上转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指导帮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进食、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和进行自主大小便等训练。

4.2.3 离床期(5~15天) 患者坐位能维持30min以上就可以进行离床期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站立动作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转移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注意安全保护,避免过度疲劳。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树立信心。

4.2.4 步行期(8~21天) 患者独立站立30min并有移动能力时即可进行步行训练,这是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包括: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和独立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要给予保护及协助,逐渐增加难度,注意提醒患者的姿态。

4.2.5 恢复期(18~45天) 患者在独立行走50m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步行。内容包括:上下楼梯训练、斜坡行走训练等,此期还要配合肌力强力训练和ADL训练等。

4.3 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 患者除了进行康复训练外,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应保持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入院24小时即开始做被动运动[19],被动活动可以通过按摩患肢实施,护理人员对患肢进行按摩,有利于改变血液循环,疏通筋络,消除肿胀,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促进主动运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每天按摩上、下午各一次20~30min,可培训患者家属协助完成[20]。另外,头针、针灸、中药烫洗结合现代康复护理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好的疗效。李小军[21]对13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康复组、康复组、头针组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针康复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康复组和头针组(P

4.4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 钟美容等[23]运用循证护理思维方法,探讨脑梗死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策略。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病人分为循证和对照组,循证组运用再学习方法(MRP)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效果。结果显示循证组简化FuglMeye运动量表(FMA)评分与康复训练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下肢功能改善最为明显,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4.5 脑梗死单元和康复护理 建立脑梗死单元病房,针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管理。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评估和给予有效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梗塞单元是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梗塞患者预后的措施[24]。康复护理是梗塞单病中重要的一环。刘凤英等[6]通过对120例脑梗死病人的观察研究,揭示了梗塞单元的优越性:①多元治疗模式、标准化治疗、多学科合作、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是梗塞单元模式的关键,也是区别普通病房方式的不同点;②梗塞单元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降低医疗费用;③梗塞单元组并发症明显降低;④梗塞单元体现了人文关系,以人为本,医护人员能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感性问题,有利于护患沟通,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⑤梗塞单元小组会议,除了评价病人病情和确定护理方案外,一个重要内容介绍脑血管病最新进展,增加医护人员对脑梗塞知识的理解,因此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

5小结

近年来,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病后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而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25]。脑梗死后偏瘫致残后必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已成为当今医护界关注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栓塞单元循证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个体化、规范化、科学化康复训练,均有利于病人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全面恢复,有效地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减轻经济负担,为病人的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候熙德.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4

[2] 胡谨侠,杨红艳,主编.脑中风与脑瘫的康复护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1:24~30

[3] 祝凡,曹志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4]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6~100

[5] 郑有丽,黄春英,江小荣.中风偏瘫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4,26(9):1288~1299

[6] 刘凤英,刘云生,赵慧军,等.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175~1177

[7] 王培华,蔚占禄.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3~194

[8] 赖呈谋.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华原医学.2009,22(3):423~424

[9] 王玉龙,吴向琼,吴萍,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2003,18(3):185~187

[10] 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8~69

[11] 王月娥.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评定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46~47

[12] 李承彬,杜秀华,杨至先,等.脑梗塞患者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神经病杂志,2003,3(5):280

[13] 萧蕙,张广清,王琳,等.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 ):77~79

[14] 付亚利.分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15

[15] 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1~2

[16] 鲍瑞雪,王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334~335

[17] 方燕南,李华.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18~1820

[18]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04~107

[19] 马奎云,王玉龙.康复医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74~75:171

[20] 罗海英,谢乃金,吴春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50例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153~154

[21] 李小军,郑斌.早期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380~382

[22] 沈士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47~148

篇(6)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也是导致中老年人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1]。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病死率高[2]。有效的护理措施如严格饮食管理,规律服药,科学锻炼,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积极控制好患者的血糖等,可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09年6月~2012年5月共收治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5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临床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54~76岁,平均66岁,其中脑血栓形成32例,腔隙性梗死21例,脑栓塞3例。意识模糊12例,神志清楚44例,肢体无瘫痪18例,单瘫8例,偏瘫30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WH01997年制定的标准,全部病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其中入院后被首次确认糖尿病者30例。所有患者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所有患者空腹血糖在7.6~18mmol/L之间。

1.3 疗效判定和预后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3]。对患者进行早期积极治疗和综合护理,发病3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为治愈16例,显效22例,好转12例,无变化6例。

2 护理措施

2.1 指导用药

定时检测血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掌握各种胰岛素的使用特点、注射部位、注射时间及注意事项等。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切不可随意增加降糖药量。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药物服用方法:如磺脲类药物应于饭前20~30分服用。双胍类药物应于饭后20~30分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则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应指导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掌握自我注射技术。

2.2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病人治疗的基本措施,脑梗死病人大多卧床,运动量相对较少,需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定时定量供给食物,避免引起餐后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部分脑梗死病人长期卧床,易造成排便困难及便秘。应给予低脂、低盐、低糖、富含维生素及膳食纤维、适量蛋白质饮食。轻度吞咽困难者宜选糊状饮食,避免进食汤类或干硬食物,进餐速度不宜加快。对伴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者要及早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保障供给所需热量,以调整代谢紊乱,控制病情。

2.3 康复训练

适量运动不仅能减肥,还能提高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血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强心肺功能,延长或避免各种并发症。应保持每日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基本不变,尽量安排在餐后1~2h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做操等,因此时人体血糖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一般不宜在空腹时运动,如确有清晨锻炼的习惯,也应在运动前适当进食。

2.4 定期监测血糖

要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应用胰岛素和服用长效磺脲类药物患者,防止低血糖反应发生。可每日用血糖仪监测指端末梢血糖水平,每日4次(早晨空腹,早、中、晚餐后2h监测)。低血糖一旦出现应立即治疗,可进食少量甜食或含糖饮料,必要时给予静脉注射50%葡萄糖静脉注射,直至血糖平稳后停止。

2.5 加强基础护理由于病人多数卧床,肢体活动障碍及大小便失禁,血糖高,容易发生感染。做好皮肤、口腔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平整,2 h翻身、叩背1次,不能自行咳嗽排痰时给予机械吸痰。留置尿管者会阴擦洗每天2次;清醒者可进行肢体的主体运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

2.6 做好出院宣教工作。

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糖尿病的“无知”状态,指导病人坚持饮食控制、适当运动、按时吃药,定时进行血糖、血压监测,控制体重,严格控制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以预防脑梗死的再次发生。

3 讨论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慢性病。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回归社会、家庭意义重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且血糖明显增高者,多数梗死范围较大或多发,且较无糖尿病患者症状重、恢复慢、预后差。糖尿病患者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升高,血浆内某些凝血因子增加。高血糖、高血脂造成内皮细胞损伤,致血小板功能亢进,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血流动力学异常,使血液高粘、高凝、高滞,加之糖尿病长时间伴有微血管病变及循环障碍,增加了脑梗死的风险。脑梗死的愈后和康复不仅取决于及时的诊断治疗,而且很大程度上与施行得当的护理措施有关[4-5]。有效的护理措施如严格饮食管理,规律服药,科学锻炼,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积极控制好患者的血糖等,可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患者经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肢体活动功能和语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甚至恢复。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减低高血糖水平对脑血管的危害,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调动自身潜能,为改善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回归 社会 创造条件。采取以上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对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晓梅,董耀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2(3):26-26.

[2] 董亚贤,梁凤桃,黎振平,等,急性脑梗死的基础治疗〔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6):6-8.

篇(7)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护理的57名老年脑梗死病伴睡眠障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48~8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8岁。其中伴左侧偏瘫者24例,伴右侧偏瘫者19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0~28d,平均住院时间14d。57例病人的肢体肌力都在1~4级。

1.2护理方法

1.2.1脑梗死疾病患者的日常护理

针对脑梗死患者,如果患者无意识障碍,可在发病后第2天或病情稳定后的7~10天采取早期的康复护理措施。患者选择,每1~2h翻身1次,配合功能锻炼运动,上下肢体所有关节的内旋、外展、屈伸,每组动作均做50~100次,在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次增多,每天做2~3次。本文的57例患者无褥疮的发生,也无肌肉萎缩或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的出现。对于患侧肢肢的摆放要求,使用健侧卧位时,患者肩胛骨应处前伸位位置,患者患侧的肘关节要伸直,掌心要向健侧。采取仰卧位时,患者胛骨应处于前伸位,而且患侧的上肢也垫枕。患者下肢正确的摆放可防止患者髋关节的内收、内旋。该护理措施都能为患者康复打下基础。对患者进行按摩时,按摩顺序应该从远心端到近心端,力道应该先轻后重,由慢而快,由浅至深。每日按摩2次,每次按摩20分钟。对于脑梗死病人,按摩区域应为上肢应该从手指道前臂和肩关节周围区域,下肢应从患者的脚趾到小腿再到大腿,患者的髋关节周围轻缓按摩。通过对患者进行按摩,发现有42例患者反映感觉舒适满意,15例患者也反映良好。

1.2.2脑梗死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脑梗死疾病患者面临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进行康复护理要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创造整洁良好的睡眠环境,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患者睡眠环境也影响着患者的睡觉质量。患者面对陌生的病房环境,生活习惯随之改变,再加上身体状况不适等因素,会使患者丧失安全感,进而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另外,患者对疾病康复状况的担心,检查治疗活动对患者身心的影响,都会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脑梗死疾病患者的恢复。这时,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切实做好生活护理工作,对患者进行语言安慰,做到关心体贴,增强护患勾通,让患者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进而了解脑梗死疾病患者的需要和情绪变化,和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鼓励患者树立勇敢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

2结果

进行干预前,57例患者中,失眠症患者49例(86.0%)中,轻度失眠27例,占47.4%;严重失眠22例,占38.6%。干预后,57例患者中,失眠症患者9例(15.8%),轻度失眠6例,占10.5%;严重失眠3例,占5.3%。说明护理干预效果良好。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发现,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为27例;其次是心理因素,为16例;而疾病本身的影响,为14例。

篇(8)

【中国分类号】 R9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89-01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progress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to explore the best care interventions. Methods: 75 cases from March 2011 to February 2012 in our hospital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pulmonary infection,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circumstances of individual patients appropriate and timel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necessary for routine care, nutrition support and airway management. Results: 7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pulmonary infection length of stay is 2-4 weeks for the 48 cases, accounting for 64%, more than four weeks for the 27 cases, accounting for 36%; 75 cas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s were cured, the cure rate 35 cases of 100%; cerebral infarction cured and discharged, the cure rate was 46.7%; improved and discharged 40 cases, the improvement rate was 53.3%. Conclusion: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s a lung infectio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with complete control of infection; to take strict measures for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progress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to help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pulmonary infection; care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可称缺血性脑卒中,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脑部血流的供应障碍,可导致脑组织缺血以及缺氧性的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的损害。而由于脑梗死的患者抵抗力低下,脑部对呼吸的控制作用减弱以及一些医源性的因素极易引发肺部感染,若肺部感染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精心的护理,容易造成脑梗死病人的死亡。本文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75例脑梗死合并肺感染的患者,对其进行整体完善的护理,效果甚佳,先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75例脑梗死并伴发肺部感染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从69岁至88岁不等,平均年龄为75.49岁。其中28例患者基础疾病患有动脉粥样硬化,52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2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临床症状:患者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言语受限以及反应迟钝等神经症状,同时出现胸闷、胸痛、咳痰、咳嗽、呼吸音减弱以及双肺可闻及湿罗音等呼吸系统表现。检查:75例患者均进行痰培养显示有致病菌的生长,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上限,49例患者体温升高,行X线胸片检查示呈肺部有炎症渗出性改变,行脑部核磁及CT检查示脑梗死性改变。

1.2护理方法:(1)心理疏导:脑梗死的患者由于脑部受损伤可造成严重的心理以及情感障碍,通常表现为抑郁、失落、焦虑、反应淡漠等等,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该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随时化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2)常规的护理:每天保持病房内温度为20至22℃,相对湿度为60%至70%,病房定期通风,每天对病房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新洁净,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对患者进行口腔、皮肤以及尿道的护理。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帮助患者翻身按摩,减少褥疮的发生率。因为口腔分泌物易导致吸入性肺炎,应予患者准备吸引器,及时清除患者口腔的分泌物;保证患者每天有足够的饮水量以及尿量,预防尿路的感染。(3)营养支持:多数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在给予患者饮食之前应确定有无误吸的危险,若发生误吸极易造成患者的吸入性肺炎,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患者窒息死亡。故有误吸风险的患者采取鼻饲法进食,流质食物应间断注入,以防过快过多地注入食物导致患者胃痉挛以及呕吐。

2 结果

75例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住院时间为2周至4周的为48例,占64%,4周以上的为27例,占36%;75例患者肺感染均治愈,出院前行X线胸片检查均显示炎症感染病灶消失,治愈率为100%;脑梗死治愈出院35例,治愈率为46.7%;好转出院40例,好转率为53.3%。

表1 75例患者经治疗护理后住院时间以及出院情况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可由多个因素造成,如患者的肌力下降、吞咽功能受损、发病时间过长以及年龄大等等。[1]本临床研究发现,脑梗死病人合并肺部感染的最常出现在脑卒中发生之后的第二天至第十四天;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而老年人的膈肌发生萎缩,肺泡的弹性和支气管上皮纤毛的运动都已经减弱,故呼吸道的清除功能下降,导致细菌黏附素极易粘附在上皮细胞的受体上,导致肺部的感染。[2]除此之外,老年人的防御功能削弱,除了脑部的梗死之外,常存在多系统的疾病,病程相对较长,病情较为复杂,而且多数患者发病后不能自理生活,伴发咳嗽以及咳痰无力,出现肺部感染的几率更大。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若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和全面的护理,随时存在着病情恶化的风险。[3]故护理人员要全面了解患者基础状况、病情和各种脑梗并发症,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控制肺部感染的发生和进展,改善脑梗死病人的预后,提高脑梗死病人的生活质量。

篇(9)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61-01

我科自2008年6月~2010年12月共收治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5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临床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4~82岁。均为2型糖尿病病人,病程3~20年。所有病人均作空腹及餐后血糖检查,有些病例作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检查,所有病例均作头颅CT或MRI检查,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29例,颞叶梗死4例,顶叶梗死7例,额叶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1例,大面积脑梗死5例。50例病人中9例出现意识障碍,29例出现完全性肢体偏瘫,12例不完全性肢体偏瘫。

2治疗方法

视病情除应用脱水、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溶栓、抗凝等治疗外,还有饮食控制、调节血糖、控制血压、降血脂、预防和控制感染等。

3 结果

通过治疗及有效的护理,除2例死亡(1例大面积脑梗死,另1例脑干梗死)。其余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时血糖均降至正常,其中20例病人肢体肌力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褥疮、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4 护理

4.1 入院时的护理: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中相当一部分无糖尿病临床症状。如入院时原发病未找出,机械用一些含有葡萄糖的药物,会加重病情。及时诊断关系到病人的治疗及预后,对脑梗死病人入院后及时排除有否糖尿病的可能甚为重要。

4.2 病情观察: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可先后或同时侵害全身多个器官,因此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的病情观察要有整体观念。着重观察脑梗死的病情变化,观察神志、瞳孔、肢体运动等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还应注意有无高血糖或低血糖,加强病房巡视,一旦发现病人有头晕、心悸、乏力、出汗、面色苍白、脉搏快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本组病例有4例出现低血糖症状及时报告医生,服用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我们常用快速血糖仪测血糖,及时了解血糖情况或留取标本检测血糖、尿糖变化,为医生准确用药提供依据。同时我们亦注意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变化,如有无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尤其值得注意这种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而脑梗死所应用的如甘露醇、β- 七叶皂甙钠等药,对肾功能都有一定的损害,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甚至肾功能衰竭,所以要注意肾功能的监控,如尿量、尿比重、血肌酐和尿素氮等的监测。尽可能减少脱水剂的应用,多采用小剂量甘露醇或用速尿交替,或用肾功能影响小的甘油果糖注射液等。对已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要严密观察尿液变化,主要对尿量、性质和尿色的观察,严格控制水的摄入,每日进液量应等于前一天排出量+500ml。在应用如尿激酶等溶栓剂或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时,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用药前后注意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有关纤溶指标。

4.3 饮食护理: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一般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液呈高凝状态,其特点是高脂血症、高粘血症、高血糖、血液流变学异常。因此,治疗高凝状态,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是治疗和护理的关键。指导病人进低热量、低脂肪饮食,根据病人体重和工作性质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碳水化合物占饮食总热量50%~60%,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脂肪约占总热量30%,三餐的热量分配为1/5、2/5、2/5[1]。同时病人多有吞咽困难而需鼻饲,用餐要注意准时、定量,保证供给所需热量,避免引起餐后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脑梗死病人应少食动物脂肪,应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以降低胆固醇,从而减轻病情的复发。脑梗死病人多数长期卧床,容易造成排便困难及便秘,主食应采用高纤维素饮食,如新鲜蔬菜等食物。高纤维素饮食不但能使血糖缓慢下降,而且具有软化大便的作用,并可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现代营养学的研究表明,多吃粗纤维食物有4大好处:一是改善胃肠道功能,能够防治便秘、预防肠癌;二是改善血糖生成反应,降低餐后血糖含量,帮助治疗糖尿病;三是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防治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四是控制体重,减少肥胖病的发生。

4.4 高血压的护理: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除动脉粥样化外,糖尿病动脉尚可发生纤维硬化,它与粥样化改变均可使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同时血管弹性降低,顺应性减低,导致高血压发生。管理血压在护理中是很重要的,因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为了维持脑灌注压已适应了较高的血压水平,如果快速降低血压会造成脑灌流量的减少,影响脑梗死的康复,甚至有的降压药还使糖尿病病情加重。我们采取的方法是: 低盐饮食,心痛定10mg或卡托普利12.5mg每日3次口服,血压大于160/105mmHg时舌下含服,可以把血压调整在正常偏高水平。每日测3次血压,必要时6小时测1次血压。

4.5 预防感染,加强皮肤黏膜的护理: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由于糖、蛋白质、脂肪代谢障碍,使体质变弱,对细菌的抵抗力差,因而还容易发生各种细菌感染,特别是皮肤容易发生疖、痈,其他如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肾盂肾炎、牙周炎等的发病率也比健康人高,另外此类病人多为瘫痪卧床,反应迟钝,易发生褥疮或糖尿病足。我们给予病人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消毒病室,防止褥疮和口腔感染。昏迷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平卧头偏向一侧,喉头有痰及时吸出,每天早、晚各做1次口腔护理,可自理病人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避免口腔溃疡发生。瘫痪病人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经常翻身,每2小时1次,每次给病人翻身及黏膜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及时注意有无异常变化;因脑血管病病人常使用溶栓、抗凝及扩血管药物,应观察有无出血点、瘀斑与皮肤黏膜改变,有无牙龈出血及鼻衄等;经常观察注射胰岛素局部皮肤有无硬节及皮肤的弹性降低,如出现注射局部皮肤组织瘢痕太多可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应及时更换注射部位; 感觉障碍的肢体洗浴和热疗时,水温不可太热,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使温度觉减退,常因水热发生烫伤而继发感染; 女性偏瘫、昏迷病人加强尿道口、阴道口及黏膜的护理,定期冲洗,注意观察黏膜及分泌物的颜色及气味,必要时做细菌培养防止发生泌尿系统的感染。本组病例护理结果:无一例发生感染。

4.6 心理护理: 由于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病人多为老年病人,病程较长,可能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瘫痪病人恢复慢,又要长期控制饮食及使用降糖药物会造成不适,病人多有表现悲观、抑郁、失去信心的情绪,因而加重病情。本组病例心情平静,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因此,我们认真做好心理护理。我们要耐心细致与病人沟通,向病人介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程特点,使其对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生存质量。

4.7 加强功能锻炼: 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运动也是增加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运动可增加肌肉等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摄取,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病人在病情稳定、心功能良好、无出血倾向时应及早锻炼,每日将病人瘫痪肢体进行被动伸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皮肤营养及肌张力,能下床活动的病人,鼓励多下床活动,通过功能锻炼,有效地预防病人患肢废用性萎缩的发生。

4.8 出院指导: (1)让病人做好自我监护,自测尿糖,如有条件,学会正确使用便携血糖仪监测血糖,严格控制饮食。(2)继续坚持康复期治疗,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而且要持之以恒,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失语者每日上下午用一定时间进行语言训练,听广播、读报、对话。(3)坚持用药: 降糖药、防止血小板凝集药、降压药、降脂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告知用药注意事项,教会病人胰岛素注射技术,定期到医院测血压、血糖、血脂,使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4)保持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篇(10)

有研究报道[1]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5%-60%。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逐渐增加,本研究对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结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和心理干预为主的护理措施后,观察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的变化,以期为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实施提供客观依据。

1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老年病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9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干预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60~83岁,平均(73.2±11.8)岁,病程(9.36±4.61)个月;对照组49例:男24例,女25例,年龄60~85岁,平均(75.3±12.7)岁,病程(9.87±5.69)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NDS评分及HAMD评分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1.2 入选标准 (1)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临床及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2)临床类型为完全性卒中;(3)首次发病、意识清楚、无理解障碍、病程在1个月内;(4)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5)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3](前17项)评分≥17分;(6)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糖尿病史。

1.3 排除标准 (1)昏迷患者;(2)血管性痴呆;(3)严重肝、肾、心脏功能衰竭及青光眼患者;(4)有精神病史者。

1.4 研究方法

1.4.1 护理干预 全部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两组均进行脱水、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稳定血压等常规治疗,并每天早餐后1h给予口服氟西汀胶囊20mg/d。常规护理按照要求进行定时服药、饮食调护、康复锻炼等指导。

(1)提供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支持关心病人,避免减少病人的心理应激,针对住院期间的一些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转贴于

(2)心理疏导:认真地倾听患者的苦诉、宽慰病人,耐心地解释患者提出的各种与疾病相关问题,提高患者对本疾病的认识,消除各种顾虑和悲观情绪,克服自卑感。对于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给予反复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康复指导:为瘫痪而卧床者定时翻身扣背和变换,并对患病的肢体进行按摩;协助患者在室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对症状改善者及时鼓励。

(4)家庭支持:帮助患者家属树立正确的观点,要求患者家属体贴和关心患者,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缓解其压力。

上述方法每周做3次,坚持治疗8周。

1.4.2 评定方法 由固定的责任护士对综合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第八周进行评分,每份调查问卷由患者独立或家属帮助共同完成:(1)HAMD、NDS评分标准同前。(2)计算HAMD减分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HAMD减分率≥75%为治愈,25%~75%之间为好转,

2 讨论

脑梗死后抑郁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特别是患者本人,认为疾病的后遗症会给家人带来负担,对生活丧失信心,出现情绪低落、厌世、睡眠障碍、兴趣丧失、不愿配合治疗等,从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恢复。

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人们只重视躯体治疗而忽视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下降影响着相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治疗,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由此导致脑梗死的再次复发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另外一方面,脑梗死后抑郁往往导致患者主动康复的意识明显降低,甚至拒绝服用常规药物治疗。因此,脑梗死后抑郁不仅增加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干预脑梗死后患者的抑郁症状,可以明显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以及主动积极的参与康复训练,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进一步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物理疗法,原理是将两个电极放置在患者的额头部,随着肌肉的放松和收缩,产生不同强度的皮温变化,可转化成患者可察觉的听觉和视觉信号,将生理、心理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反馈给患者,调整机体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心理疗法配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8周,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1)。干预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HAMD和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参考文献

[1] 兰月,徐光青,胡昔权,等.初发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0):2768~2771.

篇(11)

腔隙性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的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空腔。主要累及脑的深部白质、基底节、丘脑和脑桥等部位,形成腔隙状梗死灶。临床表现:突然或逐渐起病,出现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Fisher根据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将本病归纳为21种临床综合征,其中常见的5种:①纯运动性轻偏瘫;②纯感觉性卒中;③共济失调性轻偏瘫;④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⑤感觉运动性卒中[1]。本文统计40例急性腔隙性梗死的患者,在临床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7.5岁。有纯运动性轻偏瘫15例,纯感觉性卒中5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5例,构音障碍5例,感觉运动性卒中10例,发病后即住院溶栓治疗20例,错过溶栓治疗时间窗住院20例。2护理

2.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有无脑疝发生的先兆,评估肢体瘫痪程度。注意观察有无应激性溃疡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度平衡紊乱,备好各种药品和急救设备。

2.1.1饮食护理观察进食情况给予病人低盐低脂、高营养易消化饮食,能经口进食的要侧卧位防误吸呛咳,不能经口进食者可给予鼻饲饮食。所进食物应制成糊状,少量多餐,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2.1.2呼吸道保持通畅,两侧卧位,给予叩背、振动,鼓励咳嗽。

2.1.3注意排尿的观察,防止泌尿系感染,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1.4休息与环境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鼓励病人早期进行肢体活动,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卧床时间长应注意皮肤护理。

2.1.5排便管理应2-3天排便一次,建议饮食疗法:早晨空腹一勺蜂蜜或香油,多吃香蕉、韭菜、芹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必要时可使用开塞露帮助排便,不建议使用灌肠。

2.1.6康复期护理发病早期即开始进行康复指导和训练,静卧时肢体要保持功能位,穿丁字鞋以避免足下垂,下肢做屈膝和外展锻炼,患者自己可用健侧手拖住患侧手向上举也可让陪护帮助上抬上肢进行运动,避免出现费用综合征。

2.1.7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动态变化,尽量满足病人的正常需要,解除其不良情绪,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溶栓治疗的护理

2.2.1急性脑梗死一般行抗血小板、抗凝、营养活化脑细胞、改善脑循环治疗,严格把握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意识和血压变化。注意监测有无活动性出血,如牙龈和鼻腔粘膜出血、黑便、皮肤青紫和瘀斑。定期监测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等,还要在用药前后监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2.2.2应用尤瑞克林时注意观察血压情况尤瑞克林是自人尿液中提取得到的蛋白水解酶,能将激肽原转化为激肽和血管舒张素,药物滴注速度不能过快,特别在开始注射的15分钟内应缓慢,整个滴注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滴完。

2.2.3特别注意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合成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能明显减轻脑水肿和组织损伤[2]。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血压的观察,注意血压不得低于130/80mmHg。

3讨论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20%-30%,病死率及致残率均高,幸存者中约有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急性腔隙性梗死的病人,大多有意识障碍和不同程度的瘫痪。对40例病人均采取严密观察意识和生命体征,注意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注意应用各种溶栓药和抗凝药后的指标监测,在抢救病人的同时及时给予肢体康复训练指导和语言功能恢复训练,以及应用各种新药过程中对输液滴速和血压的监测,及时给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40例病人治疗上获得满意效果,无任何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