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3”指端、管、云三层级架构。首先是现场系统,即“端”,主要包括各类智能传感器、数据处理和通信设备、工业控制系统等共同组成的现场系统设备,其核心技术是物联网数据集成和工业控制自动化,主要解决工业数据的分布式采集、传递和实时反馈,并实现对设备的精准控制,难点在于需要提供成本经济、安全可靠,能够兼容多种传感、控制设备类型,并具备一定现场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的数据采集、计算、通信、控制一体化工业控制系统。其次是通信网络,即“管”,主要包括网络基础架构、软件控制和网络安全等,其核心技术是工业控制系统网络技术,主要解决现场系统之间,以及现场系统与云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难点在于工业现场系统数量庞大、类型多样,需要专门设计的通信协议并发展专门的工业控制网络标识辨别系统。最后是云端系统,即“云”,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业务支持中间件、大数据处理分析与应用以及其他增值应用服务等,其核心技术是工业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难点在于需要建立数据表示的通用标准和接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基于生产工艺和行业应用经验的知识图谱和数据模型。
“1”指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功能管理和安全管理,其核心技术是功能和信息安全,难点在于需要同时防范工业控制系统控制层遭攻击而带来的功能安全风险,以及工业控制系统应用层遭攻击而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
为此,笔者认为应从多方面应对。首先是标准先行,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制定我国工业互联网相关标准体系,引导协调通信、工业控制、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各方力量在技术和解决方案上相互协同,加强在产品规划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全局协调和规划,尽快启动数据表示标准化工作,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统一数据结构和表示规范,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扫清障碍。
一、引言
在现代科技信息推动下,互联网经济时代悄然到来并实现了高速的发展,并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对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提出了跟高水平的要求,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求。互联网经济对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化了外部宏观环境、提供了新理念和方法、强化了持续创新能力。但是,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缺乏完善的规划和至、各方的参与度较低、缺乏专业化人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促进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经济对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了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宏观环境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为各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互联网经济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与传统经济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合发展新模式。而供应链商业模式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互联网经济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使得供应链商业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撑,使其创新发展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外部环境中,进而可以有效转变传统模式的不足,更加高效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提供了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新理念和方法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创新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作为支撑,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正是充分融合了新发展理念和方法之后才形成的全新发展模式。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能够充分借助其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不断进行创新。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互联网经济为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使其能够摒弃传统模式的影响,顺应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着眼长远制定全新的商业模式,进而加快整个供应链的发展步伐。
(三)强化了供应链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能力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互联网经济发展逐渐成为主流,整个市场需求处于快速发展变动中,因此供应链商业模式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传统模式的影响下使得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不足。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创新基础上,其发展充分融入了创新理念和方法,因此可以为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提供有效的创新支持,使其可以借助互联网经济的诸多优势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并顺应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持续提升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三、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一方面,大部分企业缺乏对互联网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认识,没有给予其必要的重视,不注重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各个环节中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在软硬件设备、人员配备、内部环境等方面都没有给予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支撑。
(二)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制度安排一方面,对于供应链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经济下的发展还缺乏有效的发展规划,主要是对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缺乏有效的认识和预测,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眼光,存在短视行为,进而使其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另一方面,发展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难以紧跟其发展趋势,因此在制度上缺乏先进性,进而难以发挥对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保障作用。
(三)各方的参与度贡献度不高各方的积极参与是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各方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均较低,很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对自身的重要影响,将其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模式,与自身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不愿意参与到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同时,虽然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有部分企业参与进来,但其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贡献度相对有限,使得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
(四)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互联网经济是知识经济时展的代表,人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为关键的资源,人才也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和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还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一方面,各企业不注重对现有岗位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其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得不到有效提升,限制了其专业能力,因此难以发挥内部专业人才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没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人才,现有人才团队得不到有效补充,外部先进技术和理念难以流入,因此使得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进程缓慢。
四、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融入到各行业企业的发展中,因此在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必须要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要充分提升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将其视为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关键,促使管理者之间进行积极对话和合作,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营造出良好的应用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快应用信息技术的步伐,在软硬件设备、人员配备、内部环境等方面都要进行及时更新,创新发展理念和方法,形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全面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加速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制度安排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规划和制度作为保障,以此确保其顺利实施。一方面,要以互联网经济发展为基础,树立长远的发展规划,根据供应链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对供应链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和高效利用,确保其商业模式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要对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发展制度,对商业模式发展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规定,确保其整个发展过程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制度层面的保障作用,促进供应链商业模式的持续发展。
(三)提升供应链各方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需要提升各方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因此在互联经济下不仅要提升供应链各方的参与度,还要提升其贡献度。一方面,要对互联网经济在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宣传,积极邀请有实力的企业作为主导,充分吸纳各企业成员的参与,通过各方的积极参与提升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规模效应,降低发展成本和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另一方面,要对供应链各方的职责进行严格的划分,对其在促进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客观的考评,鼓励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借助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机遇,提升促进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能力。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人才团队建设是促进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对培训的内容进行有效设计,定期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关于互联网经济和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方面的培训,提升其专业化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可以充分发挥内部人才对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商业模式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供应链中各企业要通过充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外部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互联网经济和供应链发展方面的人才,实现对现有人才团队的有效补充,为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发展建立强大的人才库。
一、研究意义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众多国际性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的一种公司业务模式,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寻找产业供应链汇总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依托,将供应链上下游各个节点的企业整合为一个整体,实现商业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连接资金流、信息流和现代物流,为供应链上下游提供更为完善的金融服务,开创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良性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局面。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是大势所趋。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拉动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点、扩大电子商务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理论
供应链金融是相关业务主题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通过整合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来吧单个企业的难于控制的风险变为供应链整体的易于控制的风险,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面相供应链整体的系统性融资安排。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电子化、平台化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它通过银行服务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物流仓储平台的无缝衔接,将供应链条上各企业之间所引发的上联、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展现在多方公用的网络平台之上,为企业提供无纸化、标准化、低成本以及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供应链金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意义
(一)扩大客户群体
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这个业务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矛盾,银行为了减小风险,获得高收益往往愿意把资金贷给知名度高、业绩好、资产规模大的大企业,银行认为这些企业偿债能力高;但是这些大企业由于信誉度高、资产状况好,很多可以实现资金的自给自足,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融资,不需要进行债务融资。因此,银行虽然给了大企业很高的授信额度,但是企业根本用不完这些授信额度,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小企业的债务融资需求高,但是由于知名度小、资产规模小,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供应链金融是将原本属于大企业的授信额度分给小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关注的不仅是大企业,而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整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这就是客户规模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核心企业的发展是要依靠他上游和下游企业的,没有了原料供应商和产品经销商,核心企业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其实核心企业和小企业同样对供应链金融有需求,他们会主动要求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主动为银行带来大量客户。
(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概念迅速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P2P、众筹、宝宝类产品,这些产品被互联网金融公司大量开发出来。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以及其国有的性质,对于互联网这个趋势反应比较慢,新产品开发速度慢,仍然局限于存贷款等实体业务。
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低,能够提供比商业银行更高的理财收益,很多的客户开始选择互联网公司进行理财、融资等活动,商业银行的客户开始流失。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适应互联网时代,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供应链金融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实力,这是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无法提供的,只有商业银行可以做到。供应链金融想要高质量发展还需要一个可以是信息快速、准确传递的互联网平台。商业银行在搭建这个平台后,可以逐渐深入发展互联网金融。通过这个平台,商业银行获得的不仅是物流信息、单据信息等,他可以获得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商品交易信息。对于所获得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商业银行就可以开发更加适应市场的金融产品,并且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营销,降低了成本。这个信息传递的平台就好像阿里巴巴搭建的淘宝这个购物平台,平台可以是人们买东西变得方便,从而抓住客户,对于平台上消费信息进行分析,服务于公司长远的发展。
四、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具备的优势
(一)资产规模大,抵御风险能力强
想要为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资金就必须有规模相当大的资金,并且还要有很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供应链上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影响整个链条上的公司。以上者两个要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都具备的。
我国商业银行都为国有性质,有中央银行做保障,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是其他金融公司无法赶超的。而像现在发展势头正猛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是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的,在我国这种政府有钱的国家中,社会资本规模肯定是无法超越政府资本规模的。由社会资本运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一旦出现危机就只能申请破产,抵御风险的能力差。但是我国政府是不会让商业银行破产的,会一直对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的。
(二)掌握核心客户资源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中重要的一h,供应链金融虽然是将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分给了小企业,但其实还是以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而不是小企业信用状况为担保的。
原本核心企业就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商业银行早已和这些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就很容易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向产业链两端扩展客户。并且由于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是有很强依赖性的,它可能会主动向商业银行要求供应链金融的服务。由此,客户拓展变的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王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12.11.
(一)互联网冲击企业党员思想
互联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它借助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对党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互联网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人们日常信息获取更具宽度和广度。但是,互联网中也存在很多不良信息,与党的方针政策相背离,很容易对党员产生负面干扰,进而动摇企业发展和运营过程中的目标和信念。
(二)互联网考验企业党建工作方式
传统发展背景下,企业的党建工作主要是通过会议和集体培训等实现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党建工作要求,也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当前,企业党建工作主要以互联网的模式进行呈现。随之而来的是党建工作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互联网为企业党建工作方式带来了相应的考验,企业负责人和党建工作者要注重对传统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应用互联网进行党建工作改革。
(三)互联网转变企业党建工作理念
传统发展背景下,党领导是企业党建工作的主体,在党建工作过程中起支配作用。党员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意见不会对党建工作产生太大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企业党建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使企业党建工作呈现双边性,无论是党领导和普通党员都能够参与到企业党建工作的发言和决策中,使企业党建工作更加公平公正[1]。
二、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党建工作模式
首先,传统党建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都比较单一陈旧,无法满足企业中基层党员的要求,严重削弱了他们参与到企业党建工作中的激情和热情。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党建工作,信息和资源都比较丰富,并呈现即时性特征,企业党员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使企业党建工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其次,互联网使企业党建工作在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确保了它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企业党员能够以平等的身份与党建工作领导进行沟通和交流,使领导明确了解每个党员的思想动态,进而结合企业发展诉求,有序开展党建工作。企业内部党员和职工也能够借助互联网,对党建工作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和整合,将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领导,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企业党建工作中融入信息网络平台,把党建工作和企业管理紧密结合,以技术平台的转型升级、活动方式的改革创新和组织管理的精细化推动企业党建工作,使它更加满足基层党员和职工诉求,确保其有效性。
(一)建设基层党建工作队伍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要改变传统党建工作模式,提高基层党员素质。使其能够正确应用互联网,对日常党建工作进行辅助,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实现传统党建工作理念和模式的更新和发展,引导基层党员进行思想建设,确保其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仍然能够具备清晰的政治认知。
(二)开拓党建工作渠道
1.企业党建工作者可以将电脑和手机等应用到党建工作中,借助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对党建信息进行分享和拓展,并及时向党建组织汇报思想动态,使企业党建工作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例如,当前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在该平台上,定期对相关党建工作内容进行推送,让党员进行学习和交流,既丰富了企业党建工作内容,也丰富了党建工作形式。同时,也能够使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及时发现党建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吸纳各方意见,对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优化和改革[2]。
2.党建工作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党建信息库,以此为载体,对党建工作中涉及到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收集和储存,为企业职工和基层党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党建学习环境,提高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确保企业时刻处于良好的竞争状态。
(三)积极完善企业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91-03
对未来制造业,发达工业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愿景。美国利用互联网优势,让互联网吞并制造业;德国基于制造业根基,让制造业互联网化;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基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拥抱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必将开创制造业发展的新思维。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我国制造业现状,研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为转型升级,逐步跻身世界先进制造业大国行列奠定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且有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工业互联网涵义及特点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向工业领域深度渗透的产物,是以支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功能的互联网平台。其本质是互联网渗透并打通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和生产线设备,将实体生产设备、物料、产品、人等相互连接,实现企业内外部生产、运营、管理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及数字信息的采集、传输、集成、共享和分析,从而提升效率和决策水平、降低成本,并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品等的蓬勃发展。
概括起来,工业互联网具有三个特点:(1)实现机器、数据和人的融合;(2)实现数据价值的技术集成;(3)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巨型复杂制造生态系统。
(二)研究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持续提升。随着工业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从营销、服务端向设计、制造端深度扩散,工业互联网不断突破价值传递的平台媒介角色,逐渐转变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促进价值链的优化提升和体系重构。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打通了全产业链环节,加速各环节数据纵向流动和交互,通过对数据深层次分析,实现机器设备的智能运转和远程操控,为企业创新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能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搭建起企业与用户、利益相关者无缝对接的平台,拉近了制造端和服务端的距离,为企业基于用户需求设计生产、无缝隙传递服务提供了支撑,推动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
2.工业互联网为不同企业搭建了信息共享与集成平台,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整合企业间优势资源,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实现企业从个体生产向协同创新方向转变。
一是制造企业以品牌为核心,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上下游优势供应链资源,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扁平化管理,推动制造产业链向两端不断延伸。
二是制造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引导,通过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吸纳政府、科研、创客等资源,建立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突破创新中的孤岛局限,实现创新主体、创新各环节有机互动,为促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三是信息服务企业以提供制造服务为核心,通过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将软硬件、企业、专家、知识、技术等各类制造资源虚拟化,在统一、集中的智能管理和运营基础上开展面向制造企业用户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云制造服务。
二、工业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网络强国战略的部署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支撑。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互联网第二强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具有坚实的市场主体、技术和产业基础。制造业在保持总量第一的前提下,向高端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融合应用的开展提供了市场。
二是工业领域互联网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近几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国内互联网正从企业销售、交易服务向研发设计、产品生产、装备制造、能源供给全面渗透。众多新兴业态和服务模式快速涌现,给传统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开辟了工业互联网自主创新发展的新空间。
三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历史性战略机遇。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正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更低成本吸引国际产业的双重挤压,人口红利窗口逐渐关闭和严峻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等问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有利于加快创新步伐、化解产能过剩、平衡投资消费,将更多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在我国“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形势下,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所发挥重要作用日渐显现,为工业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机遇,工业互联网的关键作用和战略地位必将进一步凸显。
(二)挑战
一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发展需要一定的过渡期,目前侧重消费服务的互联网暂难满足工业生产性需求。当前,我国互联网服务侧重消费端,对个人用户市场的开拓比较得心应手,而对工业企业市场缺乏相应的技术与服务能力。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基因和工业生产体系之间存在差异。互联网创新强调开放、共享,而工业生产体系ξ榷ê桶踩性要求更为严苛,两者特性与体系难以契合,表现为现阶段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主要集中在下游销售和上游设计等环节,鲜少直接发生于生产过程。
二是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缺乏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供需双方存在认识差异。因行业差异与专业壁垒的影响,作为供需双方的工业企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对互联网认识存在不同。一些工业企业或对互联网创新理解不够,缺乏开放共享的精神和自我变革的勇气,或对互联网思维认识盲目,迷失于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而一些互联网企业对工业领域创新需求的理解和挖掘也不到位,或固步于消费者端琢磨“眼球经济”,或因缺乏对工业生产的足够认识而“不接地气”。既了解工业又熟悉互联网的融合性人才缺乏,也构成了障碍。
三是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少一批引领全球的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国际化程度较低。为工业领域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企业多属中小企业,虽然创新意识很强,但服务层级和技术含量参差不齐。一些专业服务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缺乏高端服务、个性化服务和复合型服务,使得工业创新发展产生的很多新兴互联网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四是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标准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缺乏统一标准。如何在保证高度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将既有生产运营、管理体系更好的与互联网结合,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此外,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融合性产品或服务,相应的标准体系目前在行业上下游间暂未统一,接口困难,各方自行推动的标准建设带来较高的重复建设成本,相关的政策法律也有所缺失。
三、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实现自我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处在深刻变化之中。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我们要充分把握“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给全球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推动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美国推进“工业互联网”基于其强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德国“工业4.0”的实施则基于其全球领先的制造技术水平,中国要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的制高点、主攻方向、突破口,加快部署和利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即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动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并行推进,力争实现战略性重点突破、重点跨越。
第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是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美国与德国在发展制造业的战略行动计划都将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要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建立和完善全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弥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中间环节缺失造成的创新效益外溢,形成政、产、学、研、用、金的有C创新组合体,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强化智能制造基础。智能装备是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工业软件直接决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和先进制造业的水平。我国要加快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和工业软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强化智能制造网络信息平台、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
第四,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建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无论是“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报告还是“工业4.0”的实施建议都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制造强国建设要求。要改变目前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倾向,加强高等工科学校学生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各层次(从领军人才到高级技工)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特别是第一线技能人员的培养。
第五,加强制造业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制造业资源、技术、人才的全球性配置。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转移,从提供廉价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引领行业发展转变。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必须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理念,推动中国制造产能走出去,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 纪成君,陈迪.“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6,02:50-55
[2] 丛力群.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业的生存之道[J].上海信息化,2016,07:18-22
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有助于推动平台技术研发、行业应用、服务创新等全价值链协同发展。
2.明确发展路径,发展目标清晰
《平台指南》结合工业互联网建设及推广工程要求,提出平台发展目标。到2020年,在地方普遍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分期分批遴选10家左右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工业互联网APP培育工程,推动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工业APP的大规模开发与商业化应用;选择重点工业设备作为推动平台应用的切入点,带动工业企业上云,遴选一批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方向)项目;按照“以测促建、以测带用”的思路,建成平台试验测试、公共支撑和标准体系,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生态。
3.提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建设目标,优化平台生态环境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提出平台试验测试、开发者社区和新型服务体系等三方面生态建设重点,针对平台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不完善的问题,平台解决方案或工业APP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以及企业接入平台后认证需求从线下发展到线上的趋势,提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建设指示,以提升平台技术和商业成熟度,培育工业APP开发者,优化平台生态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4.加大推广力度,工业上云速度加快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围绕重点工业设备上云、企业业务系统上云、培育平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三个方面,提出平台应用推广的推进方向:一是实施工业设备上云,推动高耗能流程行业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以及智能化设备上云;二是积极推动企业业务系统上云,鼓励龙头企业打通、开放和共享业务系统,鼓励地方通过创新券、服务券等方式加大企业上云支持;三是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培育平台应用新模式。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广力度加大,加速实现规模以上的、有核心价值的30万工业企业上云目标。
5.政策衔接,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统一认识形成
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此后,5月25日、6月12日,工信部接连披露《关于2018年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工作指南的通知》、《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拟支持项目公示》,标志工业互联网测试平台正式落地。此次披露《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承接前述披露政策,进一步建立国内产业界和地方对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内涵、技术、功能以及建设路径的统一认识,在平台培育、推广、生态建设方面为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引。相关政策接连落地,指示明确,显示国家投入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坚定决心,并给予企业及地方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讯)近日,从汕头市经信部门了解到,汕头市将以1000家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切入点,以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产品生产、市场经营的深度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的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变化。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以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重点,在100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拓展工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中,汕头市将抓紧开展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编制,组织对“互联网+”的研究,实施互联网与该市工业传统产业、园区建设、生产业的融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以及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特征,依托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融合、创新驱动作用,加速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此外,该市将运用“互联网+”实施工业转型升级。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以该市的化工塑料、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制造、文具制造、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为载体,从产品数字化与智能化、设计过程数字化、制造过程数字化与智能化、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制造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定制式柔性制造等六个方面加快该市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同时,该市还将培育发展壮大“互联网+”新兴业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业态,加快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承包、远程故障诊断、第三方维修维护、协同制造、再制造等多元化、服务化的应用,培育发展壮大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原材料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业,拓展工业生产经营的新途径。
记者从《汕头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2015-2017年)》中了解到,通过以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为重点,在1000家企业中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我市计划到2017年,我市优势传统产业应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率达到90%;扩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规模,国家和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20家,其中通过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12家。(来源:中国经济导报;文/罗勉)
R: 过去十年是消费者互联网的时代,而未来的十年则是工业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所熟悉的各种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等,不仅在消费者互联网时代很重要,并且同样适用于工业互联网时代。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机器间的通信,我们可以让机器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工业互联网和消费者互联网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首先,机器所能产生的数据量要比人所产生的数据量多十倍,甚至一百倍。如果我们在消费者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是大数据的话,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就是非常巨大的海量数据。其次,像交通运输、能源以及采矿等行业,我们希望它们更加安全并且能效更高,而使用工业互联网的公司便可以更容易的实现高效。
C: 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R: 主要是响应客户的需求。在历史上我们看到一些一开始做的非常成功的公司,比如胶片公司,因为忽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遭遇了很大的困难。消费者互联网改变了很多行业,但很多公司忽略了消费者互联网的机遇,就会遇到困难,我相信未来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目前我们已经发现,每一年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和机会高达1万亿美元。我还记得在1995年的时候,我们谈到消费者互联网每一年所带来的利益可以高达1万亿美元,当时没有人相信消费者互联网会产生这么大的市场。
C: 工业互联网技术对哪些工业行业最有吸引力?
工信部部长苗圩认为,工业互联网是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点发展领域,也将是“互联网+”最早实现的行业之一。据国际权威机构估算,未来20年中,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增量。
提升竞争力的契机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在日前举行的“2015北京软件名人论坛”上,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副会长、数码大方总裁雷毅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工业互联网是工业软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它是一个供需协作平台,能够实现消费、销售、设计、生产、协作、管理及服务的协同,优化资源、成本、质量和周期,满足个性化定制消费需求。
“互联网解决了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物联网是要解决更大维度的人和物、物和人、物和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而工业互联网正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苗圩如此解释说。
无论应用智能互联技术还是全自动生产线,工业互联网确实能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比如,西安西开电气公司通过搭建企业级数字化设计制造平台,实现了协同制造与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海尔集团建立智能制造交互平台生态圈,实现了全球一流资源与用户零距离交互。据测算,应用工业互联网后,企业成本可下降20%左右,可节能减排10%左右。
“消费互联网解决的是存量产品的销售问题,工业互联网则是催生全新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雷毅认为,过去15年是消费互联网时代,未来15年将是工业互联网时代,人人都能成为设计师和生产者。
融合创新是王道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向工业深入融合。浪潮集团承建的海关总署“金关二期”大数据云平台数据中心,日前部署完毕,将满足加工处理海关内外部海量数据及海关情报等系统的需要,为建设“智慧海关”提供基础支撑。这是浪潮集团与海关总署全面战略合作的重大项目之一,双方的合作包括底层基础架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及创新应用3个层面。
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指出,我国正站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风口”和最佳时期,要抓住机遇、接受挑战,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有良好的基础。从工业看,工业门类已经形成全球最为完整的体系,不断创造奇迹;从信息产业看,其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工业,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和可观的应用规模。据统计,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超过14万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6%;集成电路制造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0%;软件和服务业产值超过3.7万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0%。
但是,关键还在于工业和互联网新技术的融合创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表示,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是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结合点,这是一个新的跨界领域,需要重视推动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融合创新。
苗圩指出,要从两个方面实现融合发展,一是智能制造,二是把互联网新技术引到工业企业和工业行业中去。中国有一批互联网企业已成为国际上的领跑者,要把这些企业发动起来,和工业企业密切融合,搭建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框架,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全盘谋划整体架构
“工信部正在论证工业互联网整体架构,要从数据中心怎么建、云服务怎么用、大数据怎么分析等方面入手去考虑。还需研究如何保证网络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趋利避害,全盘谋划。”苗圩表示。
【中图分类号】TP393/F062.5 【文献标识码】A
今天,互联网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即应用上从面向网民个体到面向企业的拓展,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跃升。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和经济新常态的需求,中央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热潮。
迅速崛起的消费互联网
互联网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45年的历史了。但前25年主要限于学术和专业应用,自1994年互联网开始商业化、特别是浏览器技术出现后其影响才扩展到全球,中国也是从那时开始全面接入互联网。这20年来我们真切感受到互联网发生的变化和影响,从窄带到宽带接入、从固定到移动接入。智能手机实现了通信与计算的深度融合,其内置的应用商店软件平台可以开放承接上百万种移动应用,覆盖了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智能手机成为我们随身的数据中心。互联网从收发邮件的联络平台到阅读和下载文件的浏览平台以及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使用越来越方便,用户越来越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到2014年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随着移动通信3G的推广和4G的商用,手机超过了PC成为主要上网手段,网民平均每周上网26.1小时,即每天有多于七分之一的时间在网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①
互联网是个人的数字助理。从话音、短信、数据、照片到视频,从人与人的通信到人与物的通信及物与物通信(车联网就是一例),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语义技术的进展支持语音的智能识别,实现了语音与文字互换及语言翻译,网上搜索、导航、社交等应用也因此而更加方便、快捷,成为人们依赖的生活助理。
互联网是文化娱乐之窗。网民可随心所欲实现电视、手机和计算机间无缝切换,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可以调出有关的背景信息,查看网民的评论,网络视频使单向的观众变为互动的用户,大大增强了参与感。
互联网是学习园地。人们习惯了有困难找网络,借助搜索引擎解疑释惑,到网上听名师讲课,参加在线技能培训,从数字图书馆查阅资料,与同窗网友切磋学问,很多人实现了自学成才的愿望。
互联网是政府的开放门户。开放政府是智慧政府的前提,电子政务则是开放政府的第一步,电子政务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改进了政府的服务,有利于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银川市基于与中兴通讯合建的智慧政务平台,实现了432项业务一站式审批,审批时限缩短78%,企业注册由5天缩短为一天。②
互联网是商务交易的新平台。电子商务将互联网从线上延伸到线下,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百姓生活,推动了信息消费。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3.4万亿元,同比增长31.4%,其中网购交易额2.82万亿元(近1/3为手机网购),同比增长49.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6%。③④
互联网是金融服务的新业态。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超过8万亿元(其中74%为移动支付),同比增长50.3%。⑤网上积累的大数据弥补了个人和企业诚信记录的不足,互联网金融使小额投资和贷款及支付变得简单,拉低了中小企业融资门槛,为网民的理财增添了机会,据CNNIC报告,2014年我国有12.1%的网民使用互联网理财。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兴起,催生了O2O(线上到线下)结合的应用,互联网与传统集市结合有了淘宝,互联网与百货卖场结合有了京东,互联网与金融业务结合有了支付宝。互联网已经渗透到零售、批发、物流、金融业等,将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结合,显著减少了中间环节,提升了交易效率。医疗、教育、交通、旅游等与消费者生活工作贴近的行业也正在朝着互联网化演进。中国传统商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的滞后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造就了互联网在这些领域应用的机会。基于我国的文化和国情所开发的微信、支付宝和余额宝等互联网应用无论在用户规模、服务类型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都已超越国外类似的产品。近年来我国以阿里、腾讯和百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跻身国际互联网企业市值的前十名,带动了我国互联网服务的快速发展。中国网售占零售业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美国,按照美国麦肯锡公司估计,就面向消费的互联网经济规模占GDP的比例而言,2013年中国为4.4%,美国为4.3%。⑥总的来说,消费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深化和扩大影响。
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
互联网化的发展向产业应用拓展,最早只是企业建网站和信息管理系统,关注产品的宣传和客户及供应链关系的管理。后来,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在供应与销售的流通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CNNIC统计,2014年我国企业开展在线销售和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24.7%和22.8%,制造业行业比例较高(为38.4%和34.3%),但也仅仅是起步阶段,在包括核心制造环节的全产业链应用更为有限,互联网应用的着力点今后将转到制造环节和生产要素的配置。
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融合进一步丰富了通信的功能,可以给每一个加工工件加上智能标签,每一台机器可配上传感器和无线通信功能,实现了身份认证、导航定位、智能配送和精准制造等。近年出现了以网络软硬件资源作为服务的模式,即云计算模式,以集约化方式向社会提供网络计算、存储能力和开发工具及软件的出租或共享服务,还可进一步提供社会数据及数据挖掘软件的服务,显著降低了信息化的成本。互联网的数据量在今后十年将年增40%,即两年翻一番。⑦具有规模大、增长快、多样性特征的数据集被称为大数据,探索大数据中蕴含的规律可洞察事物的本质,基于大数据的挖掘打开了数据驱动创新之路,跨过所制造的产品生命周期的数字数据的集合和应用,基于实时的信息做出更快和更好的决策。互联网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相伴,将实现智能制造与管理,推动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的变革。
顺应互联网从IT(信息技术)到CT(通信技术)再到DT(数据技术)的发展趋势,支撑从数字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变,近年德国和美国相继提出工业4.0和产业互联网(也可翻译为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分别作为工业化的四个阶段,工业4.0将整个生产制造的环节进行信息化的汇总管理,实现企业内生产全环节的纵向集成、企业与关联企业间的横向集成以及从供应链到端用户的端到端集成。⑧2014年3月,AT&T、Cisco、GE、IBM和Intel宣布成立产业互联网联盟(IIC),旨在改进物理与数字世界的融合,更好地接入大数据,实现关键产业领域的更新升级。与工业4.0相比,产业互联网更加注重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及企业的生态链,而且其对象不仅指制造业,还包括其他工业、交通、通信及医疗保健行业。⑨美国GE公司预测产业互联网将提高能效和资产效率及运营效率。仅就飞机、电力、石油、铁路和医疗五大领域,产业互联网提升效率1%的话,2011~2025年就能节约2700亿美元。如果产业互联网能使美国生产率提高1%~1.5%,未来20年美国人的平均收入将比当前提高25%~40%。⑩麦肯锡公司以云服务渗透率和中小企业互联网使用率来比较中美产业互联网差距,2013年我国仅相当于美国的1/3~1/4。VMWare公司认为,2016年中国消费互联网的规模将超过美国,但大约到2040年中国的产业互联网才有可能赶上美国。
面对产业互联网的机遇,我国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既是顺应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也是打造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决策。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从中可看出“互联网+”覆盖的范围比产业互联网或工业4.0还要宽,在强调开拓面向产业应用的同时,将继续深化面向消费者的应用,还将强化面向政务特别是社会管理与民生服务的应用。其中产业互联网化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点,“互联网+”致力于将互联网的应用覆盖各类产业的全链条,发挥我国在消费互联网方面的优势,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将两化融合拓展到更宽广的产业领域,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当前“互联网+XX产业”的着力点是制造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了与“互联网+”行动计划紧密结合,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明确了“互联网+”应用的十大重点产业。
“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是经济增长的支柱。麦肯锡公司2011年发表的《互联网要素:网络对增长和就业及繁荣的重大影响》报告认为,互联网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平均10%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互联网创造的增值的75%是在传统产业,互联网对GDP的贡献在2009年全球平均为2.9%,中国为2.6%,美国为3.8%,瑞典为6.3%,互联网为G7加上瑞典和韩国九国2004~2009年的GDP增量贡献了21%。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发表的《连接世界》报告分析2010~2016年互联网经济对GDP的贡献,中国仅次于英国和韩国居第三位,占GDP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5.5%增加到2016年的6.9%。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2013~2025年互联网将对中国全行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贡献22%,占GDP增加值7%~22%,新增就业岗位1500万。GE公司统计,全球产业互联网的增加值在2011年达到32.3万亿美元,占GDP的46%,并预测全球产业互联网的增加值在2025年达到82万亿美元,将占到同期GDP的50%,显示了产业互联网较消费互联网更宏伟的未来。总之,互联网已经并将继续对经济和社会及全球竞争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的前提是产业加速升级强基提质。中国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3.8%,美国为35%。波士顿咨询集团比较中美的制造业人工成本与劳动生产率,2013年中国每小时人工成本为3美元,美国为35美元,但劳动生产率中国仅为美国的10%,中国近十年人工成本的上涨速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按照目前的趋势,中美制造业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将不复存在。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之首,竞争力在欧美之后,在个性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产品时代更面临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实现产业升级。
提升数字化水平是实体经济企业升级的切入点,产业的数字化程度是“互联网+”见效的基础与前提。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后进行信息化的,美德等国是在实现工业3.0后开始工业4.0的,而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总体上尚未完成工业3.0,不少企业还处于工业2.0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虽然我国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的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了60%,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超过50%,2013年我国机床产量及产值数控化率分别为34.6%和54.7%,但与发达国家对应的65%和80%相比差距相当明显。国内市场中高档数控系统的80%(高档90%)和高档数控机床的85%还有赖于从国外进口,国内企业提升数控化率面临高成本的制约。我国数控化率不高直接影响到下游企业的产品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
工业3.0的数控化和自动化是工业4.0的智能化的基础,对于大多数制造业而言,“互联网+”离开数控化就成为无本之木。除了数控化外,强基提质也是共性要求,目标是补足我国制造业在基础零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技术及质量管理方面的短板。因此跳过工业3.0而直接实施工业4.0是不现实的,但补工业3.0的课与推动“互联网+”可以并行。德国估计实施工业4.0大约需要十年时间,与德国相比我国起步有差距,任务更艰巨,“互联网+”的实施需要持之以恒的推动。
“互联网+”的成功需要实体经济企业勇于担纲。“互联网+”是互联网化的新阶段,“互联网+”阶段与消费互联网阶段不同。在消费互联网阶段,网络是互联网发展的载体,网民的需求是驱动力,互联网企业是主体。在“互联网+”阶段,O2O(线上与线下结合)是载体,市场是驱动力,实体经济企业是主体,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行动中将发挥开拓者作用,但“互联网+”的成功更需要实体经济企业发挥主力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将启动,互联网企业闻风而动,IT企业跃跃欲试,现在需要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的参与,特别是需要实体经济企业的后来居上主动作为,构建“互联网+”的良好发展生态。
警惕“互联网+”双刃剑带来的产业安全风险。2014年我国生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手机、PC机和彩电,但其中的核心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生态链并非由我国可控。现在知名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其核心竞争力不在手机本身而在其服务能力,其背后是由依附于其应用商店软件平台的几十万移动应用软件开发者和数以亿计的移动用户所形成的生态链。更为严峻的是网络安全问题,2013年我国境内1090万余台主机被境外服务器控制,其中控制源自美国的占30.2%。云计算和大数据是“互联网+”的技术基础,逻辑上集中的云存储容易成为被攻击目标,我国在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产品方面相比发达国家有不少差距,大型数据库和云计算核心设备基本进口,难以保证自主可控。物联网是“互联网+”产业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与射频标签使每一个工件与生产装备通过网络关联起来,物联网配合云计算与大数据,实现通信、计算与控制的闭环,支撑了制造的智能化。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种工业机械设备所用的工控系统中,近70%带有USB接口,超过60%带有网卡,80%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报告称,2012年就发现约7200个可通过互联网访问的控制系统人机接口。向网络化、标准化、开放化发展是各种工业通信与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的主要潮流,但也为木马等恶意软件通过网络或远程维护接口控制生产环节提供了机会,工控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则是内因。著名的案例是2010年伊朗的铀燃料浓缩设施因所用的西门子控制系统的漏洞被由U盘带进的“震网”病毒入侵而瘫痪。由于中国制造工业广泛采用西门子公司的控制软件系统,因此潜在威胁难以估计。截至2015年4月,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已累计了739条工控系统行业漏洞,其中高危漏洞占到一半。因此,在推动“互联网+”的同时需要重视建立产业互联网安全认证系统和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创新思维与创新环境是“互联网+”成败的关键。互联网能显著降低创新门槛,基于移动应用软件平台,专业人员和普通网民可以开发出各类移动应用软件,很多创意就出自草根。按照2014年年底统计,我国29岁以下网民占比高达56%,青年是网络的主体也是网络创新的主体,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在创业时还只是20岁左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互联网行业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开发模式创新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产业的互联网化,需要既了解产业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兼并收购、开放合作和众包是互联网企业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好方式。GE公司在网上公布了喷气式发动机拖架设计要求和3D打印的设计工具,鼓励创客社区参与设计,从全球近700件应征作品中优选,并通过制作和加载测试,胜出的设计可将重量减轻85%。青岛红领服装公司建立个性化服装数据系统。顾客可自行选择版型或修改,自主决定面料和工艺。成衣数据自动分解到各工序并跟随电子标签流转到每个工位,七个工作日即可交付成品。用工业化的流程生产个性化产品,成本只比批量制造高10%,但回报至少是两倍以上。上述例子体现了互联网的开放、包容、群智的创新思维引发发展模式的变革与潜力的释放。
为了使“互联网+”能更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作用,首先需要完善公共服务,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云计算中心,提升宽带网速,降低流量资费,便利大众创业。在保护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情况下,政府开放数据,激励创新发展。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新业态将层出不穷,需要改革不适应的行业管理规定,完善法制为“互联网+”发展保驾护航。
注释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1月,。
。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站,2014年5月16日, 。
王喜文:《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工信国际网站,2013年8月23日,http:///article.asp?id=5100。
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2015年4月19日,http://.cn/。
峰会设最佳实践及高端对话环节,邀请国内外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分享了工业互联网最佳实践,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专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走到了哪里
近年来,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表现一直不错,衣食住行等许多细分市场都在走向成熟,在现代产业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不过与此同时,互联网与整个社会的结合也正在逐步从触达个体向产业深处渗透,走向下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
《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7年)》显示,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从消费领域持续向生产领域拓展,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驱动下,全球生产力正在经历又一次质的飞跃。
在全球都在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翘首期盼的时候,作为产业金字塔半个塔底的工业制造,或将成为各个国家首先展开角逐,并且与国力竞争关联度最高的领域。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抑或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其实都是分别从不同的国情角度,探视着传统工业企业迎接互联网改造的进程。
也正因为如此,在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这艘巨轮即将启动航程的今天,探讨中国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究竟走到了哪一步,目前面临的阻力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说极为必要。
智能制造将打通
物理和数字世界的边界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国家规划明确地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放在了一起,而工业2.0的关键词是标准化、自动化,工业3.0的关键词是信息化。
这也就是说,当下中国的工业产业尚处在需要完善、夯实的3.0阶段,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智能化相比尚有一段距离。如果说最领先的德国企业离工业4.0尚有最后1公里的路程,那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工业企业来说,或许还有一段长路需要跋涉。
未来的智能制造,必须建立在全面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在产业各个环节拥抱互联网,打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边界。
换言之,赋予制造业所有物理环节一个非常精准的动态数字化模型,基于数字化模型把所有的ICT新技术、互联网新技术、新的模式创新都应用起来并反作用于制造业,如此才能深度改变制造业。
这样的演进步骤看起来更像是将工业设备、生产环节作为一个个的节点,逐步以数字形式汇聚成根状的信息网络,进而导入有效的管理模型,开枝散叶成智能化改造后的创新功能与应用。
古人云“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敲开机会大门、嗅到未来商机的,常常不是政策的主导者,而是产业中的实践者。在全球制造业的这场升级之战中,亦不外如是。
德国西门子推出了自己的Mindsphere平台,美国GE推出了Predix平台,这些大型工业公司将自己搭建的工业物联网平台开放,并帮助更多的制造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而三一集团作为代表中国工业实力的行业领先者,早在2008年就在工业物联网领域开始探索实践,并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今,三一集团已经能够做到“平均5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从大型工程机械的角度来讲,三一的这一成绩即使是与德国人的工业4.0标杆相比,也可以说是毫不逊色。
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
正式
在本次峰会上,由代表中国制造的海尔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首个中国版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正式并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为企业提供全价值链价值交互解决方案,构建起社群经济下的诚信工业新生态,赋能中国制造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全球部署焦点,各国先后针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形成国家战略。
虽然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但是中国的制造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不同,中国制造寻求发展的关键路径是要抢先一步,构建起可以跨产业,在生态层面上相互联接和协同的平台。
COSMO平台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别于美国由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德国的由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平台,也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在互联工厂模式的核心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诚信工业新生态。
具体来说,通过将互联工厂模式产品化、社会化,COSMO平台将互联工厂生态系统中交互、定制、研发、采购、制造、物流、服务7个全流程节点,输出为7个可以社会化复制的系统应用,形成包括协同创新、众创众包、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设备远程诊断维护、物流服务资源的分布式调度等全流程的应用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全流程的业务模式革新,精准抓取用户需求,精准生产,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大规模定制升级转型。
除了海尔的互联工厂解决方案,目前COSMO平台还将聚合企业需求和广大第三方开发者、解决方案商,未砘菇有更多行业先进模式、工程技术形成可复制的软件化应用。
此外,COSMO平台上除了提供海尔互联工厂的解决方案外,还能快速聚合全球一流资源构建知识智慧服务、共享集约服务、大数据服务等领域的产品,为企业转型提供全流程闭环服务。
与此同时,COSMO平台还实现了企业、资源、创客之间的互联互通,每一个需求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快速配置资源,实现产消合一。目前这个平台上已经聚集了海量资源和用户,支持平台良性循环。
举例来说,在创新设计层面,平台已整合众多全球设计类的资源,并为近百家其他公司提供了创新设计服务,每月产生创新设计方案500多个,实现了从创意交互、到协同设计、到虚拟设计验证、到产品持续迭代等全流程的服务。
在智能生产IM模块层面,可以实现用户订单实时直达全流程节点,由计划驱动变成用户驱动生产,变领导经营员工为用户驱动员工自经营,大大提高了工厂的柔性、响应速度、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