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生理想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是21世纪的人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传统的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认知的价值,而忽略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体现,学生的意愿、差异、情感态度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在一种压力和感到威胁的环境中学习。新课标下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是“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源泉。
一、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现状
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构建“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还存在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导致交流与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设问,宣布讨论,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为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存在的学生“交流与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当教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有“形”无“质”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性呢?目前交流与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将小组交流与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
2.自由放任,缺乏监控和指导。
3.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随意性。
4.“热闹”掩盖下的少数人学习而多数人休闲。
5.分配交流与合作学习小组的随意性。
二、影响初中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高的因素
1.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其学生时代,交流与合作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人交流与合作的技艺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理念也未能有效构建,从而造成交流与合作教学技巧的贫乏。尽管许多教研活动都把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重点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适度难控,很难收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学生交流与合作的习惯尚未养成,教师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违背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不讲清要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随意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没有动态地变更小组人数及成员的角色,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能科学处理好独立学习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关系,一味地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讨论,结果只能是表面热闹,实效不强。
同时,教师往往忽视学习小组带头人的功能,没有让“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好,小组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协调发展,使得交流与合作不能深入。另外,教师还没有及时转变角色,融入小组讨论中。
2.学生方面的因素
一是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效果必然有限。二是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存在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意识和机会。有的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有的学生不愿意当众表露自己的思想,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爱做小动作,爱跑题,常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影响“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效果。
3.评价方面的影响因素
目前尚不能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课堂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教师分不清“交流与合作学习”是手段还是目标。有的教师甚至片面地认为:某个学生的成绩好了就可代表集体成绩;或者是小组成绩一般就说明全组学生都一般。操作上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念指导和科学评价,缺乏创新,长期以往,势必造成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三、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那么如何有效地对初中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呢?美国青年研究中心对必要的社交技能进行了总结,认为“组成技能、活动技能和交流技能”是交流与合作应具备的条件。因此,交流与合作学习应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技能技巧上入手。
1.组成交流与合作小组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分组或自己组合活动小组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交流与合作的第一步就卡住了,其原因在于一些基本交际语言的使用上出了问题。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学生的基本社交性语言入手,积极引导,提出要求,让学生学会沟通成为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一个重点。如:“你好,交流与合作愉快”等一类的打招呼,互相问候,自我介绍,或微笑、握手、击掌等,创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这些常见的“打招呼”语言和动作是组成交流与合作体的重要开端,具有“打破僵局”的作用。
2.小组活动技能的培养
一个团体需要凝聚力,有凝聚力的团体才有生命力,缺乏这一点,交流与合作体就有可能解体,或流于形式。那么,这种凝聚力是什么呢?它应是小组成员对共同目标的确认和激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参与和激励学生,引导和鼓励学生互相积极评价自己和他人,表达感谢与应达感谢,倾听和尊重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及对鼓励参与的应答”,“尊重差异,善于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对小组成员的成功表示赞赏,失败表示鼓励,以及倾注情感、平等相待等,都能增强交流与合作体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而“理解和友谊”则更能产生凝聚力,这样便逐步形成与人相处的技能。
3.交流技能的培养
“交流就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第三个职能是交流的职能,即传达知识、态度和感情。”在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对话,让学生积极提建议与应答,询问原因和提供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与不赞同的应答,或学会说服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也就是“学会微笑与倾听,做会说话的人”。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给予的积极引导,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养成习惯。
四、在交流与合作学习策略的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1.在实施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全班教学、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做到开放空间与开放时间相辅相成,不能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尤其在课堂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只有那些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体现交流与合作学习的价值。
2.关于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如何从整体上对每一成员进行评价,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结论评价如何有机地相结合等,都还没形成一套适宜的评价理论和方法。
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学会交流、交际、与人相处的过程。由于中国“独生子女”的特殊国情,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是一个普遍现象,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环境之下,既是交友,又是交流,既有交流与合作规则的约束,又有自主的探索、相互的激励和影响,对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与民主精神、个人责任感和人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
在初中教学中合理使用多样化、个性化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和数学的兴趣,改善学习态度,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提高。
G633.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有效的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让他们学会将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去呢?笔者结合语文本身的学科特质来进行分析发现,语文想象力的激发,与情感共鸣的创建以及情境的创设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文字是用来表达情绪、表述事物的,学生通过文字的叙述来自主的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需要一个情感的导引,也需要一个具体、具有感染力的情境,才能进行充分的想象。这也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开展教学的内容。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简要论述如何有效的在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教学语言分为教师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其中口头语言中教师的Z调、语音等方面的运用能够很好的营造学习的情境,肢体语言中教师的动作、神态等能够很好的帮助教师表达文章中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想象。那么,如何有效的将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其中呢?笔者认为教师对于教材的熟练把握是很重要的,这样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来进行讲课时,对于其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中的《爱莲说》时,其中有一段关于莲外形的描写,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段中,作者描写莲的姿态主要是为了表达莲的品质,也就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姿态和品质。而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少有机会见到莲,对于莲的形象比较难把握。这个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莲与君子的形象进行一个联系,并且真正理解作者用莲这个意象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运用合适的教学语言,来一点点就莲的形象与君子的形象来做一个结合性的讲解,并且在课堂上给学生表演展现君子的仪态,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这种文章中的描写。
二、创设直观性强的教学情境,加强情感共鸣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让他们更好的理解知识内容。一般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以直观性为基础,加入感染力较强的元素,从而更好的催化学生的情感,来加强他们对于文本内容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到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以及资源,比如图片、视频、动画等,来直观的呈现知识内容;这些媒体元素本身就是构建情境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只需要教师结合合适的教学内容来实施教学过程即可。
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中的《赤壁赋》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到语句中的诗歌意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运用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在课件中插入多种媒体元素来辅助教学。比如插入相对应的图片与朗诵音频,来辅助文段的讲解;利用教学视频,模拟出当时苏轼写这首词的心境与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三、设计创造性的教学问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设计创造性的教学问题,来引起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就具体的某一个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思路较为开阔、学生容易发挥的问题,让他们就此来展开想象,并且学会用文字记录、表达自己的想象。比如,我们在教学语文中故事类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续写故事,例《水浒传》中让学生续写武松打虎的故事,然后在班级开展相应的讨论活动;又比如,我们在教学语文中较为精悍短小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就其中的某一个事件或者内容,来展开想象进行扩写和分析。这些都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更好理解课程教学内容。
四、结语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想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要能用一种更贴近学生内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利用合适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创设直观性强、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来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升华他们对于知识的认知。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们也可以将学生的想象力引入到课堂创作中来,让他们能将自己的想象转换成文字或者语言,学会将思维具体化。我相信以上这些教学方法如果能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对于初中生想象力的培养一定有所促进和影响。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对学生逐步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初中语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初中是一个人思维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进行字、词、句、段的说写训练时,学生适宜专门用一个笔记本,记录好词佳句以及自认为优美的段落。对重点课文的生字词,可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选取五到十个词语进行连词成句、成段的训练,在班上评选优秀的,进行宣读、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这样长久训练,学生写出的好语段就会层出不穷。教师还宜定时对学生进行小的、驰骋空间较大的作文训练,逐步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这些活动将会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奠定很好的基础。
二、丰富学生的阅历
丰富学生的阅历,包括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学生要多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中国的“四大名着”,《聊斋志异》;外国的《安徒生童话》、《鲁滨孙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等。它们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能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可通过特定的主题班会、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走进自然,让他们接触花草虫鱼、名山胜水。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秀丽景色会丰富他们思维中的表象,进而开启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走向社会,去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去体味人间的冷暖。生活的情节也会丰富他们思维中的表象,进而开启他们的想象力。这样,他们在书本和现实生活中捕捉的形象多了,积累的表象多了,就会通过粘合、夸张、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意境,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学生脑海里潜在的想象力是丰富的。鲁迅曾赞叹道:“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象地面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钻入蚁穴。”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灵活施教,有方法、有策略地培养好、发展好学生的想象力,尽量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去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想象在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提高语文整体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创设情境,激感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听老师说“评书”听久了,看黑板上“开拖拉机”看久了,必然乏味。原来,我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时,自认为准备充分,讲得也头头是道,可学生收效甚微。近几年,我改用多媒体教学这一课:演示了登月的几个过程:准备发射―――火箭发射―――飞向太空―――箭体分离―――成功登月―――人类足迹―――离开月球―――返回登月舱―――进入黑暗区―――打开降落伞。重点演示了登月过程―――登月准备、飞向月球、登上月球、胜利返航。学生看得听得津津有味,可知想得也是入味入神。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学生们的兴致很高,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直观、充实、生动、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景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绝大多数虽为名家名作,且各具特色,但往往不乏选材平凡,语言朴实之作。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作者选择了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件展开描写,如果教师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文本,学生可能会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不深,难以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父子情深”。
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不一样的体会,我将课文设计成课本剧,让学生模拟文中的父亲、儿子,离别时的背景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对蕴含在文本中的父子情深有了不一样的体会。通过学生的表演和亲身体验,就能把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唤起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并使他们联想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这样学生就会对生活中看似常的生活事件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理解,也更深刻的领悟了文本中饱含着父子之间最真情的爱。
四、巧妙设问,层层启发
1.结合“小说”设问、启发,培养想象力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往往蓄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所以也就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以《孔乙己》一课的教学来说,学生通过自学基本能了解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及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在弄清楚这些基本问题之后,结尾有这样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到这里会思索他的结局如何?究竟是怎么死的?
那么后来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这样一问,学生想象的翅膀纷纷展开,并议论纷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孔乙己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有学生说孔乙己一人孤零零的,最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饿死了……但如果课堂的想象到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肤浅的,教师要再引导学生思考:是谁造就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从而让学生的思考从生活表面上升到对社会制度层面,获得对文本的理解。
2.结合“诗歌”设问、启发,培养想象力
诗歌看似简单,由几个字组成,但诗歌的意蕴却比较丰富,好的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就是学生想象的良好素材。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名诗句,诗中把塞北的雪来得急、下得猛想象成一夜梨花盛开,让读者看到了雪花飘落的情景,是多么的形象啊!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运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把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一泄千里的宏伟、壮阔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讲解此句时可巧妙地进行设问:庐山瀑布到底有多高、有多壮观啊?李白又是如何写的?如果你是李白你又会如何写啊?如此种种,无不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绝佳素材。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师忙的是如何让学生记住每一个知识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普遍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背、记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无法统一,生硬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严重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落实生本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落实生本教育必须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自主探究这种方法的运用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及学习伙伴的影响下,对新的知识结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整合。学生对自己探索的问题进行论证,解决问题。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八年级《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时,班上有城镇学生,也有农村学生,部分城镇学生对农村不了解,部分农村学生对城市不了解,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探究交流方式,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落实小组协作与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每堂课上把学生四人或六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并确定一名小组长,把分组教学落到实处,组织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小组协作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弥补了师生交流的缺陷,使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群体中得到解决。充分体现了生本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人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国的声音很响亮》时,政治性、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通过充分发挥小组交流,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声音很响亮的原因,从而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
四、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景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绝大多数虽为名家名作,且各具特色,但往往不乏选材平凡,语言朴实之作。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作者选择了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件展开描写,如果教师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文本,学生可能会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不深,难以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父子情深”。
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不一样的体会,我将课文设计成课本剧,让学生模拟文中的父亲、儿子,离别时的背景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对蕴含在文本中的父子情深有了不一样的体会。通过学生的表演和亲身体验,就能把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唤起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并使他们联想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这样学生就会对生活中看似常的生活事件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理解,也更深刻的领悟了文本中饱含着父子之间最真情的爱。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 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已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出现为情景创设提供了可能,如教读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瞑》一诗时,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全诗,对这首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画一幅山居秋瞑的意境画。然后,收集学生绘画分别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学生对照大屏幕解说他们的绘画意图,分析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找出自己作品的闪光点。经过学生的不断参与和解说,最后老师再结合作品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在这种方式中,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不但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王维“诗画合一”的艺术风格。
二、巧妙设问,层层启发
结合“小说”设问、启发,培养想象力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往往蓄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所以也就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以《孔乙己》一课的教学来说,学生通过自学基本能了解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及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在弄清楚这些基本问题之后,结尾有这样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读到这里会思索他的结局如何?究竟是怎么死的?
那么后来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这样一问,学生想象的翅膀纷纷展开,并议论纷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孔乙己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有学生说孔乙己一人孤零零的,最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饿死了……但如果课堂的想象到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肤浅的,教师要再引导学生思考:是谁造就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从而让学生的思考从生活表面上升到对社会制度层面,获得对文本的理解。
对课文略写内容,让学生在深入揣摩文句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想像补充,作横向的扩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卖炭翁》一诗中,写卖炭翁运炭上市的两个句子:“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像扩展:衣衫单薄的卖炭翁是如何辛苦地驾车赶路的,想像描绘出卖炭翁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有学生这样想像:“在凛冽的寒风中,卖炭翁被冻得筛糠似的蜷缩着身子,一只手抓住单薄的衣衫裹紧身体,另一只手拿起鞭子颤抖着无力地向瘦牛身上抽去,双眼呆滞地望着遥远的路途……”
二、抓住课文的“空白”处,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
所谓课文的“空白”,就是课文省略和跳跃的内容。课文中,往往会对有关内容进行选择或剪接,因而对某些情节会有省略和跳跃,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省略和跳跃的情节展开合理的丰富的想像。
如上册《散步》一课,可以设计这样训练:文中并未写到妻子、儿子的反应,请想像二人的反应并写下来。又如《最后一课》可根据句子“我的朋友,我―我―”要求学生发挥想像,补充韩麦尔先生未说出的话。
三、抓住课文某个情节进行改写
通过对课文某些情节的改写,可以使学生在对课文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揣摩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一系列活动情况,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想像力的目的。如《伤仲永》一文,设计这样的训练: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这样学生的想像力就被激发出来,方仲永“指物作诗立就”时的神态、动作,乡邻的称赞,其父的得意忘形,直至最后的“泯然众人”,无一不想像得惟妙惟肖。
四、抓住课文结尾,启发学生“狗尾续貂”
有些课文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可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像。如《丑小鸭》一文可设计这样的续写训练。(1)已经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又会有怎样的生活呢?(2)丑小鸭变成美天鹅后鸭群里有怎样的反应呢?对于第一道题目,很多学生都会写丑小鸭没有满足于现状,不贪图享乐,继续到大自然中去磨炼自己,从而更坚强、更美丽。第二道题,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母鸭呱呱地叫起来:一是完全由于农夫的有眼无珠,加上火鸡的嫉贤妒能,使我们贫困潦倒,而且被称为鸭子。鸭子是什么意思呢?中国人认为笨是鸭子的特征,难道这是我们的过错吗?有谁培养过我们呢?有谁送我们上过大学吗?”又一个学生写道:“一只秃毛小鸭总以为自己变成天鹅了,走到湖边照了照,硬是看不到天鹅的影子,它苦恼了一会儿,大叫着告诉别人说:‘这个湖水不公平,这个湖水开了后门,这个湖水接受了天鹅的蛤蟆肉,所以把它们照得那样光彩照人。’”
五、抓住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古诗,设计相应的激发培养想像力的训练
古诗词中,往往高度凝练,浓缩了景物,学生可根据诗句所写景物充分发挥想像,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画面情景。如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秋思》可设计这样的训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要有想像的内容)。课堂上有学生这样写道: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旁边的稀疏村落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六、运用想像品味写作特色
有些文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象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如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很值得品味,课文《桃花源记》可以设计以下探究性的问题来培养想像力。(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2)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据此,学生就充分发挥想像。有学生如是说:桃源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600年。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遭受的灾难。品味方法之二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八年级上册《蜡烛》这一课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精读文章倒数第4、5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并随即出以下思考题: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老妇人为什么对前苏联十分庄重地深深一鞠躬?这样学生的想像思维就被激活了。
七、指导学生运用猜读的方法进行阅读,激发培养想像力
猜读,指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知未知的内容。比如,看到标题,可以猜测正文的内容,然后把正文与推测的内容比较;读了开头,猜测文章将有什么样的结尾;读了上段,猜测下段,或是读了上句,猜测下句,这样就能使阅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从而达到培养想像力、创造力的目的。
只有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才会在有限的知识积累上获得创造性的改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初中生的想象力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1. 充分利用好课本内容,提高初中生的想象力
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因此,课堂既是传授语文知识的主要阵地,还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要场所。而作为语文知识载体的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素材。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培养初中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突破空间上的限制,放飞自己的思绪,驰骋在想象的天空,然后各抒己见,将课堂氛围带入一种“思绪万千”的活跃情境中。教师担任着辅导指引的角色,可以抓住课文中的特色语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有一段情节讲到了孔乙己的腿被人打断了,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猜测一下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果预习过课文的同学答出孔乙己会死去的结果,这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孔乙己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会不会死去。通过假设对比,既将学生的想象带动起来,同时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表现出来。同样,对于《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语文教师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想象,可以让学生们对比想象一下于勒是真的穷光蛋和假的穷光蛋这两种情形下约瑟夫一家人的表现。
2. 培养初中生的想象意识,深化想象力的内涵
有句名人名言是这样说的:“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即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创造发明,就不会有人类的发展进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第四学段的目标中又指出,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的联想有自己的感受是阅读的目标之一,而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丰富所要表达的内容则是写作的要求之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事物及时进行想象和联想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深化想象力的内涵,培养初中生对事物进行想象的意识,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以及评价一些感彩比较浓的文学作品实现。
阿瑞提曾在《创造的秘密》一书提到过“想象力是一种心灵的能力”,而在心理学上也将想象定义为一种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则是一种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这种对于“想象”和“想象力”的定义将想象力明确归纳为一种人类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将想象力的内涵描述得淋漓尽致,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师有义务使学生们对想象力的这种创造活动有深刻的了解。
二、 想象的四种方法
1. 扩想激发想象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扩想”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种方法是对教材中文句的内涵进行开拓,同时运用想象力将课文的故事情节进行扩展。例如,在讲解《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同学们课下讨论如果后人又发现了桃花源这个地方并将这个地方公之于众将会发生些什么事情,或者是让同学们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同时和课文中的桃花源作比较,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 续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很多文章采用耐人寻味的结尾方式,引起强烈的反差。这类文章多出现在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中。比如,在《警察和赞美诗》一文中,流浪汉终于不再有进入监狱的想法了,但是警察却在此时让他入狱,作者虽没有对后来的故事情节进行介绍,但是却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给文章编写续集,发挥想象力设想流浪汉后来的命运。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想象力的作用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人的意志倾向支配下,在已有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人的想象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健康的内容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凯勃可说:“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可见,读书可以发展想象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不仅能够真正领会作品的意义、气势和神韵,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能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运用课文中的美,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如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歌颂人的美好品德,表达对社会、对事物的态度看法,阅读学习这些文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愉悦学生耳目,刺激学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真、善、美的追求。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多多给学生提供读书、表演、思考、领会、想象的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领会、去体验、去感悟,无拘无束地阅读自己的文句,引导学生不仅是机械地阅读表面文字、解释字义,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特征,看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指导学生分门别类的整理归类,从中获取信息,力求每一遍读书都能有所收获,从所谓的“标准答案”熟练中解放出来,展开想象翅膀,日积月累,学生的想象能力必定会有所提高。
二、创设情境,放飞想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由再现形象进入文章创设的情境中,把握作者思想,探索文章意蕴。授课中,教师主要应观察学生的动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特点,找出规律,随机应变地引导学生抓契机,飞扬学生的想象力。如阅读《在声音的世界里》中“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这句话时,学生疑惑不解,作者听到雨声怎么就会有如此感受呢?我们不妨让学生背诵《春》中的“春雨图”,“像牛毛,像细丝、像花针,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背着背着学生便品出了意味,悟出了《在声音的世界里》作者的感受,明白了作者的心意。要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神思,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理解、领悟知识。
三、运用“假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假想”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物、情景等,凭借想象力来假设构想。它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基因,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能够培养训练学生的“假想”能力。如《奇妙的克隆》,教学中可以在学生理解克隆技术之后,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位生物学家,也从事克隆技术,你会去克隆什么?你会从哪些领域寻求突破?教室里一定众说纷纭,但当有学生提到克隆人时,教师因势利导,接着“假想”:我们周围出现了克隆人,社会会是怎样一个局面?启发引导学生从伦理道德、社会法律,资源浪费、大气污染、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等方面考虑,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一些探求新知的意识也在心中萌动。学完这些课文后,及时安排学生习作,如写《21世纪的人类》《我们来到火星》等文章,培养学生假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科学合理的想象,放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使想象有“理”,想象有“据”,想象“新”“奇”。
四、在写作中,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进而分析,再进行想象。
文章的写作,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想象。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会使人觉得平淡无奇、枯燥无味,可见,写作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又可以通过写作得到发展。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多注意观察,坚持写日记,记身边的景象;记生活中的联想;记自己的憧憬。
写作和观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把二者结合起来,每看到一样东西,就迅速去捕捉它的特征,然后展开想象,最后琢磨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写成日记。经常坚持写作熟练,想象力也随之发展,写作时自然会天马行空、妙笔生花。生活经验愈丰富,学识愈多,想象的翅膀也就愈丰满。写作不单单是一种信息的输入、贮存的过程,而且是一种领会吸收、创造输出的一体化思维操作。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教学活动,利用其他一些途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想象力训练。如利用故事或艺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对静物作动态的想象,变无声为有声的想象,对抽象作具体形象的想象,对无色事物作有色事物的想象,对个别事物作概括的想象。通过这一系列想象的形式训练,学生便能逐渐掌握静观默想、浮想联翩的本领。
总之,想象力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想象力培养不仅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一定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预见性也有一定的意义。想象力就好像是船上的风帆,教师的责任就是鼓起学生的风帆,让他在知识的海洋乘风破浪,起航。
参考文献:
[1]贾林宁. 让作文闪烁“想象”的光芒――浅谈初中作文教学想象力的培养[J]. 作文教学研究, 2010,(03)
在当今社会新时期现代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教育目标,是全面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然而想象力在创新思维当中就好比是飞翔的翅膀,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有力的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的给予提升,为学生在学习发展的过程当中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教学经验,针对想象力对初中学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进行全面阐述,在文中重点论述了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全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想象,即使是写实的文章也离不开创作者想象力的漫游。而对于读者而言,在阅读作品时必须调动自己的思绪随着作品运行,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便根本无法体会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一切,更无法理解作品的内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师绝对不能忽略的一项工作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尚处于感性阶段,对于理性的接触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感性,整个人都呈现出一种浪漫的思绪状态。然而因为理性的加入,初中孩子的想象不再是天马行空没有缘由的空想,这个时期便成为他们思维能力定型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做到对中学生想象了地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对于中学生未来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领悟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达到与作者思想的共鸣。与此同时,通过发挥学生想象力来进行的语文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保持语文课较高的教学效率,继而更好的起到语文教育的目的。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对课文的讲解中引导学生想象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课本的教材中所选取的作品,都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作品涵盖了文学的各种形式体裁,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能够做到最大范围的进行拓宽。想要更好的培养初中学生的想象力,笔者经过分析总结认为首先其具体是在对语文课文的阅读中进行体现,有效的阅读能够更加有力的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所以,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引导,必须建立在课文的有效阅读基础上。教师在教授学生古诗词的时候,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轻柔的音乐,在正式上课的时候配合着古诗词的阅读进行播放,例如笔者在教授学生《迢迢牵牛星》这一文的时候,就是利用这种方式,配合着柔美的音乐声针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效的引导,牵牛星与织女星被无奈的分隔在银河的两岸,银河就是一道清冷的帷幕将将本是一对挚爱的夫妻进行无情的隔开,随后在课堂中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将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效的拓宽。
(二)鼓励学生大胆写作,在写作中激励学生进行想象
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学生在对文章的阅读中语文教师需要有效的针对其想象力进行引导和调动,继而将学生内心中所生成的一些的情感尽心有效的唤醒,让学生在进行了感情共鸣以及升华和净化后,在学生产生进行写作愿望的时候,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大胆的鼓励。在写作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固定模式进行约束,学生的思想当中有着灵感的时候,通常就可以写出较为感人的文章,然而我们教师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写作,将自己内心所有的感情利用文字的形式跃然纸上。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有力的提升,而且在写作的过程当中针对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提高。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直观视觉的激励作用
初中学生在社会当中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在自身的脑海当中对社会中存在的很多东西还没有形成任何的感念,如果让他们在脑海中进行想象,那么就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所以,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可以有效的借助对媒体教学,将学生本是固定的思路进行开发可引导,然后让学生们顺着自己本身心目中所产生的思绪路线进而去发现其中的美好。例如笔者在教育过程,带领学生们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蓝天白云的景致,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在这样蔚蓝的天空下,青海湖是怎样灵动地美丽着。然后让学生将他们的想象描述出来,再给他们看真正的青海湖,给他们以视觉的冲击,便于他们以后更好地进行想象。
【总结】:总而言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相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整体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全面有力的发挥出语文教师的积极作用,在教授知识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利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有力充分的调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使得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此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的将自己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1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以下方法:
1.1 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1.2 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在学生闭眼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1.3 利用课件。如:在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2 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1、你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结局的原因是什么?2、如果你是仲永的老师,你想对仲永、方父、乡邻分别说些什么?3、你是否像仲永一样天资聪慧?我们该怎样对待后天的学习呢?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这类发散性问题,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应是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和尽可能是没有遗漏的设想。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却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 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性强的作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练习续写课文,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办法。如学习《那树》后可写《当最后一棵树倒下时》,学《孔乙己》后可写《孔乙己临终的独白》。当然,写这一类文章,必须帮助学生吃透课文,同时,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还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像力是丰富的。学生们在作文中变换人称、虚拟人物,有的虚拟说书人作为故事叙述人,有的以原文中的两个人物交替作为叙述人,笔法灵活,跌宕有致,内容充实,人物的个性也在细节描绘中突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结合课文的命题作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想像的良好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想像的产生有赖于原型启发、积极思维、灵感诸条件,而产生作文命题的原课文就成了学生把旧表象转化为新形象的有启发作用的原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就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出格”。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5)11-0091-02
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效,用融入生活的、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和实效,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脱离传统的政治化倾向、抽象空洞化倾向,真正贴近生活,触摸社会,回归生活,在植根于生活的真实生活情境之中,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体现出其存在折价值和意义。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意义及价值
1.1针对课堂教学不良状况进行重塑:在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尚存在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它忽视了直接生活经验的实际作用,忽略了学生对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个性化感悟,使思想品德教育丧失了人与人心灵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宗旨相悖,极大地挫败了初中生的好奇欲望和思想品德学习兴趣,起不到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因而,只有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社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运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学”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帮助学生回归生活,用实际的生活案例和情感体验为索引,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新课程要求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之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是一门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密切相联的学科,它不但包含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有极强的现实时代性特征,因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将其知识性内容与生活现实性内容紧密相联,不断拓宽教学资源,广泛地引入生活元素,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用融合的生活体验感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理论与生活相统一,获得真正的政治价值观学习。
1.3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综合素质发展:单纯、空洞的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是一种学科化的理性主义教学形式,它最大的缺陷是改造了一批“真空”式的学生,他们在现实的复杂社会情境下却无所适从,因而,融入生活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学生通过大量的模拟性实践活动,可以真切地感知生活中所蕴含的政治要素关系,并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发现社会生活问题,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用个性化的思考,剖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实现真正价值意义上的综合素质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运用及案例教学思考
2.1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我学了有什么用”,为了使学生清晰地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解性学习,必须帮助学生确立生活化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由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思绪进行转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理论体系,而是要在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探究,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实问题融会贯通,建构基本的主动性知识架构。
2.2其次,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充实是教学的前提: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为了提升“生活化”内容,要不断挖掘活用教材,讲究“生命叙事”,以学生的眼光、话题、范例为载体,对课本内容进行生活化的“二次开发”;其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了解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强化和认知这些生活经验,用理论充实学生的知识。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可以导入生活化的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如:开展课前5-10分钟的时事播报、新闻开讲、时事点评等,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素材为索引,通过电视、广播、读报等活动为手段,获得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素材,突出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和可操作化特征。另外,教师还要引入生活中丰富的社会信息,打造趣味读物课堂,使学生融入在新鲜而生动的内容之中,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其中。如: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身边发生的不良行为原因,如沉溺于上网、痴迷于暴力倾向等,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明确作为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2.3采用生活化的案例教学为手段: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方式选择,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的知识。在运用案例教学的生活化运用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搜集案例,通过自己的观察选取适宜的生活化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精心的准备和编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详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个性化的案例分析,在对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局限于案例的呈现时间,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深入到案例的分析当中去,教师用设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案例视频;用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形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最后,案例教学最适于进行分组讨论,其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环节,它可以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发表出自己个人的见解,在共同参与的讨论中思考、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要精心准备生活素材,使生活素材生活融入基础理论知识之中,使学生处于自觉的、体验生活式的学习,在个性化的思考、小组合作式的讨论氛围中,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活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在知、情、行相统一的生活化教学中,观察生活中的思想品德内涵,真切地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就在学生的身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季士强,肖鹏英.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常见的三个误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