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生体育活动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1 15:57: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生体育活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生体育活动

篇(1)

(一)客观因素的影响分析。虽然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得到了全面重视,但是各地区对于体育教学的投入依然不足,使得部分初中学校在具体的建设及器械的购置中资金较为匮乏,无法有效的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的环境及现状。在体育器械落后、环境较差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无法实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足球的训练较为普遍,在惯性的作用下,学生的安全问题极易受到影响,因设备维修工作不足、训练环境较差而造成的安全事故频频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校方的采购不合理、后期管理使用不善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学生自的原因。体育活动开展前,教师一般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活动筋骨,避免运动中的损伤。但是部分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对于前期的热身活动不重视,致使运动中极易出现肌肉损伤等问题,再加学生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不足,过量运动下也会造成身体出现不适的现象出现。

(三)教师责任意识缺失。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活动非常自由,部分教师缺乏课前准备及设计的是,采用惯性思维随意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身体现状制定训练计划,这无疑也给教学中的安全隐患埋下了导火索。同时,不合理的器械摆放及管理、场地清理工作不重视、安全教育意识不足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秩序化。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安全意义

1.正确的示范

体育教师一定要有安全意识,时时刻刻注意安全教育。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需要教师做的示范动作。体育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动作一定要是正确又安全的。因为假如示范动作不到位,学生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动作,错误动作更易产生危险。特别是在示范技术含量高,有一定危险的体育活动时,更应该注意。

2.安全长记心头

教师不但要示范正确,更要时时处处讲安全。活动前,组织学生检查活动场地是否安全;活动时,检查器械是否安全,学生有没有做危险的动作。教师做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老师影响,提高安全意识。只有教师安全意识强,时时讲安全、刻刻以身作则注意安全,学生才会有样学样,把安全长记心上。

(二)活动前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首先是材料的准备。比如在玩单杠前,海绵垫子一定要充足,学生初学单个动作时,要有保护装备,杠下铺好垫子。接着是意外发生时安全自救知识的准备。还以单杠为例,假如学生发生动作失误时,学生要能知道一定要紧握单杠不松手,避免掉落。还有意外发生时的自救知识,假如不慎掉下单杠时,要低头屈膝?p顺势团身滚动以保护自己。

另外也要对其他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告诉他们要随时随地准备帮助动作有困难,或者危险即将发生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伴有困难时,扶一扶、帮一帮,既是关心同学的表现,又体现了班级大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三)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自我保护

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初中学生一般活泼好动,喜欢挑战高强度、高难度的动作,但他们由于骨骼肌肉尚未发育完全,导致控制精确度差,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发生意外。如果教师对学生思想上加强安全教育,提前告知有可能的风险,学生们练习时就会加倍小心谨慎。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跨越式跳高动作要领时,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准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尽快自己找到安全起跳的点。多跳几次,如果觉得起跳点太靠近,可将起跳点向后移动相应距离。如果起跳点太远,则将起跳点向前移动相应距离。反复练习,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步点再正式起跳。只有学生自己觉得能安全起跳了,教师才可以安排学生活动,反之,如果学生自己没做好准备,心理上、行动上准备不充分,千万不要强迫学生做相应动作,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体育教师每次组织活动前都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调动起身体沉睡的细胞,假如准备活动不充分,活动中也容易动作不到位,产生安全隐患。

(四)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篇(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南阳市宛城区初中生。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身体素质的自我评价及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通过对宛城区初中生身体素质自我评价的调查,发现中学生较为关注自己的身体素质。其中,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和较好的分别占12.1%和42.3%,认为“一般”的有35.2%,“较差”有8.4%,“很差”的只有2%。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是开展中学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重要前提。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学生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和一般喜欢体育锻炼占到70.3%,反映了南阳市宛城区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

2.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兴趣。中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是他们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在对“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兴趣”这一问题调查中,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中学生分别占到25.5%和54.3%。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

3.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在对“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这一问题上,认为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比较高的比例,分别占25%和59.6%。表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意义有较为明确的认知,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认同的。

4.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动机。关于学生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情况,排在学生参加课余活动的动机前4位的为:强身健体、消遣娱乐、提高运动水平、调试心理,分别占到38.2%、 23.7%、9.6%、28.5%。说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一部分初中生提高体育成绩为参加中考体育测试,增强体育锻炼成为应试需要,参加体育活动往往是被动的。

5.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项目。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的,所以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倾向对南阳市宛城区中学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排在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前6位的是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游泳、长跑。

6.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频度。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既反映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习惯的养成程度,它又可以反映学校体育的效果。从调查结果显示,比例最高的是每周1-2次,占52.1%;其次是每周3-4次,占14.9%。其中还有12.2%的中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不参加体育活动。这与每天应坚持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相差甚远,说明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比较淡薄,这必将影响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

7.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场所。调查显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以学校最多,占到47.4%,这与学校方便以及学生开展氛围有很大关系;其次是生活小区,占到30.4%,在家里进行体育活动的占到10.1%,还有9%的学生在健身场所。

8.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形式。调查发现,学生课余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和朋友、同学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占到62.2%,二是和家人一起锻炼,相对较少占到19.7%。而学校组织学生的活动形式最少,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9.家长对中学生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态度。在对“家长在学生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态度”的调查中显示,总体上“非常支持”和“支持”的分别占到18.6%和51.9%,持“无所谓”态度的有27.3%,“反对”的有1.7%,“根本不让参与”的有0.5%。总体上家长对子女在参加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态度上是积极的。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①学生多数是比较喜欢从事体育活动,而且对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健康和体育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对体育的健身价值是认同的。②大多数中学生对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总体上对体育运动的意义有较为明确的认知,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认同的。③中学生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向娱乐性方向发展,项目参与不平衡,多数是集中在几个项目上。④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多是集中在学校,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和朋友同学一起,二是个人自己锻炼。

2.建议。①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课余时间体育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自觉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方面需要家长和教师加强引导。②学生在假期参加体育活动,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内容的安排都要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小到大,循序渐进。③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尽可能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④体育锻炼的开展最好能同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结合起来。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增加与学生期望和需求的内容,要充分满足可直接运用于闲暇时的运动需求。

篇(3)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0-0070-0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left alone and non left alon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UANG Yong-fei,KANG Hui-b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by using the self-establishe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 Questionnaire and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th Checklist established by professor WANG Ji-sheng as the measuring tool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and measured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 status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1,200 left alone and 1,200 non left alon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middle schools in villages and towns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ment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 middle schools in villages and towns in rural areas, perform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s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 general the students did not have sufficient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were even worse; the rate of measured mental health harmful trend of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is 44.5%,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same of the non left alone students (36%);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between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grades, the male students had a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the female students; grades 1 and 2 students had a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grade 3 students; as for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in circumstances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various aspects in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exercise psychology;mental health;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left alone middle school student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而将孩子留在家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正常教育和陪伴孩子的成长,导致留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有心理问题。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1-3]。初中时期是学生个体生理发展的第二高峰期,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个体身心的顺利发展对于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4]。心理健康依赖于自身、家庭、社会支持。有研究表明,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情绪,而且能够减轻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症状[5-10]。那么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有何特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又有何特征,本研究通过对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及相关性研究,试图探讨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旨在为寻找促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外体育活动问卷”结合农村乡镇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从体育活动频数、体育活动持续时间、体育活动后的身体感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愿、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等维度设计了9个题目,每个题目设计4~6个选项,然后请7位体育专家和2位心理学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及问卷的效度进行筛选、评价和修正。问卷的内容包括问卷指导语及9个题目。专家对该问卷的效度评价较高。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法,以30名学生为对象,时间相隔15 d,两次问卷所测的相关系数r=0.81。

2008年10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江西省于都县6所农村乡镇中学随机抽取留守和非留守初中生各200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包含“课外体育活动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无记名方式,由学生在指定地点和规定时间内独立填写。回收问卷调查表分别为1 200份,去除无效问卷调查表后,有效问卷调查表分别为留守1 038,非留守1 128份,有效率分别为86.5%,94%。运用SPSS11.0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

心理测评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共60个项目,分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每个项目为一个陈述句,采用5级记分制,得分越高者心理问题越严重。记录量表总均分、各因子得分;计算整体心理健康不良的发生率及各因子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评定标准:各个维度平均分在2分以上表明在该维度有不良倾向,全套量表总均分在2分以上,表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不良倾向;各个维度平均分在3分以上表明该维度有明显不良倾向,全套量表总均分在3分以上,表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不良倾向。量表回收后,通过计算量表克朗巴赫a系数进行信度分析,得到10个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强迫症状0.880 7、偏执0.821 5、敌对0.823 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0.884 2、抑郁0.811 8、焦虑0.765 5、学习压力0.828 0、适应不良0.832 0、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0.798 6;整份量表的a系数为0.952 5。这说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

2结果与分析

2.1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

1)一周体育活动频数差异。

留守与非留守生的一周体育活动频数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与非留守男生、留守与非留守女生一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频数上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2)每次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差异。

经卡方检验,虽然留守生与非留守生在每次体育活动时间上总体没有差异,但留守与非留守男生在每次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3)每次体育活动的运动负荷差异。

运动负荷是机体获得有效刺激的指标,由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决定。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的有关表述,运动负荷用体育活动后的出汗量来界定体育活动的强度[11]。留守与非留守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后的感觉以微出汗者居多。留守男女生和非留守男女生运动后的出汗量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 (P

4)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差异。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都不足。留守与非留守生之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5)参与体育活动的其他状况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与非留守生在课外锻炼形式上,主要以与同学一起或独自锻炼为主。且男女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上差异存在显著性,男生大多愿意与同学一起进行群体性体育运动,而女生大多较喜欢独自锻炼。男女生在锻炼项目上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喜爱参加球类和田径,女生喜爱游戏项目和田径。这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不同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较单一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均不足,但留守生更甚。

2.2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1)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差异。

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倾向,其中非留守生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达36%,留守生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达44.5%。经卡方检验,留守与非留守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国内外有关资料表明,中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00%~20.00%[12]。而本研究中非留守生有心理不良倾向的为36%,留守生有心理不良倾向的为44.5%,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平均检出率,但与刘敏岚等[13]报道的农村中学生中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相近。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检测工具不同导致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文献报道的是中学生的平均检出率,而本文检测的是农村乡镇中学初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和农村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乡镇初中生中可能有心理不良倾向的比例之高,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

2)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察留守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性别考察留守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比较分析。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留守情况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136,P=0.077),性别因子主要效果的F值为6.840,P

3)心理健康状况年级对比。

从年级来考察留守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留守情况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653,P=0.521),年级因子的主要效果F值为49.896,P

事后多重比较可知,初一和初二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初三与初一、初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3课外体育活动状况与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从留守与非留守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分析结果可知,非留守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状况明显好于留守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结果表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明显好于留守生。结果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1)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状况因子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关系。

体育活动频数、持续时间、活动的量与强度、体育活动意愿对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影响。以留守生的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44.5%)为参照,经卡方检验,体育活动频数、持续时间、活动的量与强度、体育活动意愿4项因子在不同状态分布上对留守生心理健康状的影响差异均存在显著性,且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即随着一周体育活动频数、持续时间、活动量与强度的增加以及体育活动意愿程度的增强,心理健康因子分值大于或等于2的比例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留守生的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明显低于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这一结果与周丽君等[14-16]的研究结果相似。

2)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状况与留守生心理健康各维度的相关性。

一周体育活动频数和体育活动持续时间两个因子与留守生心理健康各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频数多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各个维度都较好,随着一周体育活动天数增多和体育活动持续时间的增加,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等症状均有所减轻。课外体育活动的量与强度因子与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抑郁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合适的运动量与强度可以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活动意愿与留守生心理健康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体育活动意愿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意愿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想法,不违背学生意愿的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身心效应,对提高留守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课外体育活动状况与留守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结果可知,课外体育活动与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留守生中一周不参加1次课外体育活动的高达23.8%,1~2次的比例为53.9%,学生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在30 min以内占36.5%。留守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3结论与建议

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足,留守生更甚。留守与非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倾向检出率都较高,特别是留守生的心理健康不良倾向检出率更高。男女学生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情况整体好于女生,初一、二年级学生总体好于初三年级。从留守与非留守初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可知,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这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农村乡镇中学的大批留守学生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因此,农村乡镇学校要真正实施好教育部提出的“阳光体育工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2] 潘昌坤. 在留守孩身边留住爱[J]. 求是杂志,2005(16):58.

[3]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 改革,2006(5):5-30.

[4] 杨红帆. 对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 季浏,李林,汪晓赞.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37-42.

[6] 张河川. 有氧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184-185.

[7] 杨剑,季浏,田石榴. 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0-83.

[8] 兰自力,骆映. 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 体育与科学,2003,24(1):72-74.

[9] 李林. 中小学参与不同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体育科技,2000(6):35-37.

[10] 谢琴. 不同运动强度对经常与不经常锻炼者心境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08(12):108-112.

[11]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2] 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探索,2002(4):261.

[13] 刘敏岚,李东斌. 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11-14.

篇(4)

引言: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其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一种锻炼形式。初中阶段是人的生理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身体所有组织、器官、系统发生着量与质的显著变化,因此,体育活动是初中生身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刺激因素和重要条件。本文以江西省九江和宜春地区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体育锻炼现状,为了更好地贯彻和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养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宜春地区奉新县二中(城镇)160人、奉新县岗前中学(农村)160人;九江地区九江县二中(城镇)160人、新塘中学(农村)160人。(均为初中二级、三年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中国期刊网和Internet上的文献资料进行搜索,并收集整理相关文件,总结出课题所需资料,为全面了解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整层抽样,对宜春地区奉新县二中(城镇)、奉新县岗前中学(农村)、九江地区九江县二中(城镇)、新塘中学(农村)发放调查问卷,现场做答,共发出问卷800份,回收800份,回收率100%,有效640份,有效率80%。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所得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常规统计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地区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程度的现状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了解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度,对以后学校更好地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将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九江和宜春地区城镇中学生选择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占91%和85%、农村为75%和85%,说明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是特别感兴趣的,大部分学生总体上对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较高,并能与自身的健康联系起来,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对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九江和宜春地区的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有所欠缺,认为体育活动与学习成绩没有关系的占大多数,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认为参加体育活动能提高学习成绩,我们认为,正确的学习方式应是劳逸结合,学习时认认真真,活动时同样专心致志,从而达到最大效率。体育态度是指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方式、参与程度是建立在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态度之上的。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免疫力,提高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体格的良性发育,而且能陶冶情操,磨厉意志,促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在这方面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3学校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根据调查得知:所调查的四所学校所有班级(毕业班除外)中学生每周都坚持上体育课。说明学校能够重视体育课的教学,意识到体育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访谈也了解到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但课间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

2.4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

家长也是学生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态度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通过调查得知九江和宜春地区城镇分别为64%和63%、九江和宜春地区农村为58%和49%的学生家长很支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目的,以至于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来,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全方位的积极引导,同时也需要中学生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2.5中学生课余活动现状

根据调查统计得知:两个地区城镇、农村的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主要呈现无规律性,但总体来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在大多数,锻炼一小时以上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也在少数。

2.6影响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了解到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时间少、体能欠佳、缺乏对体育的兴趣是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家庭因素、电视和网络游戏等业余生活方式、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等等,也是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激烈,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锻炼减少。(2)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对体育的不重视。(3)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4)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5)教学不规范,不少乡村教师,尤其是体、音、美的教师缺少与外界同行的交流,教学水平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九江和宜春地区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是特别感兴趣的,大部分学生总体上对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喜欢程度较高,且城镇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高于农村学生。但学生对体育的锻炼价值和功能的认识还有所欠缺,学校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意识先导,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3.1.2 调查显示九江和宜春地区中学学校能够重视体育课的教学,意识到体育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其中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大课间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学校应做出相应改革。

3.1.3 九江和宜春地区中学学生课外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还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是做作业或看辅导书,可见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升学压力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是很重的。同时两地区的中学生对体育活动有一定认识,但未能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增进健康、娱乐身心,看电视时间多于平时用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时间。学校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3.1.4 制约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时间少、体能欠佳、缺乏对体育的兴趣。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对这一现状引起重视,健康是生命之本,积极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体育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等功能。

3.2建议

体育活动是校园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体育锻炼方式是丰富学生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身心、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因此,学校也可采取以下相关措施,培养中学生“健康型”的体育活动方式。

3.2.1 加强健康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中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知识,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在重视生理锻炼、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应关心学生个体心理、情感、信念、行为等因素的培养,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尤其加强农村中学生体育的开展。

3.2.2 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大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引导协助学生自主、自愿参加各种喜爱的运动项目。

3.2.3 学校应继续加强体育运动的组织工作,多举办规模较大,范围较广,参与性较强的各类体育活动,诸如住校生晨跑,课外活动课,篮球、排球比赛和校运会等,努力保证中学生的运动量。

3.2.4 所有中学生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遵循科学性、适应性、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统筹性的原则,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保质保量。

3.2.5 中学生学业较繁重,在校外时间较少,学校是中学生锻炼的主要场所,因而学校应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为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良好条件。

篇(5)

虽然我国现在正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但是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却一直不是很强。很多教师虽然知道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但是由于并不存在严格的规定以及欠缺激励等方面的原因,其还是习惯于照搬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效果差、教学成效慢、教学内容单一等方面的问题。现在体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创新才能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就是课本,教师按照教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学生按照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学习,这其中缺乏必要的情感互动,对于激发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等都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为了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营造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现在很多初中体育教师过于注重师道尊严,觉得教师的位置高高在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为了能够打破师生之间这种严肃的关系,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具体的方式可以为谈心、共同游戏、课堂问答等方式。②教师要做好言传身教,对教学中的动作、技法要做到相应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加深对教师的感情。③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每一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从而取得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

现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学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体育教学设备也越来越齐全,但是在现在的初中体育教学中,缺乏必要的体育设备和相关的体育内容。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就需要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过去的初中体育教学一般采取跑步、跳绳、踢毽子等方式,这些方式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学校应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除了原有的健美操、跑步、跳绳这类体育教学内容,还应引用具有时代色彩的武术、健美等体育教学内容,这样能够使不同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着眼点,更好地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水平。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体育教学手段也逐渐丰富起来,以往的体育教学都是教师向学生们示范,学生自己练习的方式。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新技术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教学的内容。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动作示范很可能不能及时地掌握,而又缺乏必要的获取这些动作要领的途径,这时候如果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将这些动作更加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设置必要的体育理论课程,使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更加精确,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体育认知水平的提高。

四、开展课外活动

现在初中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就需要增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初中教学课程安排,每天都会有一定的课余活动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安排一定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紧绷的学习神经能够得到及时的舒缓,也能够使学生通过课外的活动课程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

现在体育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效果,就需要进行多种体育教学创新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

篇(6)

一、影响初中女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问题

很多女生从小在家里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怕苦、怕累、怕晒,缺乏身体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自制性和顽强性,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例如本人对我校2009年初三年级女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48%,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女学生占总人数的23%,除了生理、心理上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体育的态度不端正,审美观念不正确,而体育态度问题又涉及到体育心理学的问题。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女生,心理还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时期,她们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怕人嘲笑,在平常的体育教学中,不愿意参加集体项目,对游戏兴趣减少,反应迟钝,对单项活动兴趣降低,练习时放不下思想包袱,显得胆小,缩手缩脚,导致成绩越来越差,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对体育锻炼越来越没有了兴趣。

(二)学校教学设施的局限

女生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艺术体操、舞蹈、跳绳等,然而我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建校已经10多年了,环境变化却不大,只有一个不正规的足球场和一个篮球场,体育课的内容基本就是做操,篮球、跑步。正是因为运动场地不足,器材少,运动项目的单一,学生的活动范围受限,因此女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被抑制,鉴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育课内容安排提出更新的思考。

(三)老师教学态度的影响

体育教师要有牢固的专项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就需要体育教师在知识上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更新自我,研究一些独特的教学训练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规范的形体动作,来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水平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和从事体育实践的积极性。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或缺乏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讲解和准确优美轻巧熟练的示范动,或教师责任心不强等因素也是造成我校女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原因之一。

另外,其他任课教师特别是一些班主任老师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给学生灌输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成绩,使学生认为学习体育是没有用的,而且会影响其他文化课的学习。

二、通过主要原因,课题组给学校做出了以下整改策略

(一)切实关注女生的生理及心理

针对女生好静,胆怯的实际,老师应该要积极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例如,针对女生好静就应该培养她们的间接运动兴趣;而针对女生胆怯的特点就要先找出胆子较大动作较好的女生做,克服胆小女生的恐惧心理;针对女生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用丰富课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女生的生理现象,教师应该更多的关注,采取一定的方法,例如,建立女生经期卡片,教师记录;给学生讲解生理卫生常识,让学生注意卫生减少顾虑;还有教师应主动关心她们,不做剧烈运动,保持适当的体育运动。

对部分有特点的女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如一些课堂上比较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应多以宽容的态度,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既可维护自己的形象又可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一些技能掌握较好的同学在对一些内容不屑一顾时,就应该及时予以表扬,然后指出不足并提出新的要求,让她们帮助教师指导其他同学学习等等;针对部分女生怕占用学习时间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让学生清楚良好的学习效率是需要体力与脑力共同来达成的,如果长时间坐在教室里,不参加体育活动会感觉头昏昏沉沉的,学习效率也低;同时列举本校或本班中,长期参加校队训练的事例来激励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力求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体育运动设备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活动的任务起着重要作用,各种体育设备的设计与安排应该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外,场地器材应该布置得美观、卫生、别致、新颖,以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悦目、舒适、跃跃欲试的感觉,这对诱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学习欲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对体育老师高标准,严要求

教师是整堂体育课的组织者和安排者,是贯穿整堂体育课的中心人物,从教师方面解决问题是关键。

体育教师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精炼的讲解和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体育上的言行要尽可能地带鼓动性,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保证体育课的效果。教师精神焕发,情绪高涨,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另外,教师的口令是体育课的一种组织手段,根据课上的内容要求和目的的不同,教师口令声音的大小,强弱,可以灵活变化,这样可以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激发他们课上的情绪。

体育教师要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引进“超市”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置身于“超市”之中,可以选择自己需要或者喜欢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健美操,这类女生比较喜欢的课程,让学生开放、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喜欢,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篇(7)

现代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和身心的愉悦。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体育为健康”等口号的提出,为体育教学指明方向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间体育活动是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通过经验积累创造并广为流传的运动健身项目,它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既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又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当然,同时还具不容忽视的教育性。它深受人们的喜爱,比较适合于传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重视它,搜集和研究它,把民间体育活动在校园中广泛地开展起来,让其在体育课堂中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如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跳绳”,它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跳短绳有单换跳、并脚跳、连续单脚跳、双臂交叉跳等;跳长绳有侧面跑入跳、正面跑入跳、集体接龙跑8字跳等,并且可以随着跳绳水平的提高,跳跃花样不断“升级”,在跳中可以做抛、接、传、拾等一系列的动作,甚至可以利用跳绳做绳操、斗智拉绳等活动。除此之外“玩呼啦圈”、“抓子”等民间活动也很有益,深受的欢迎,也使我的体育课堂更具活力。同时我还尝试在一些民间体育活动基础上进行改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给体育课带来无穷的乐趣。

二、民间体育活动,兴趣热情保证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而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使教学手段得以丰盈,给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法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愉快的体验,提升体育兴趣。如“50米迎面接力赛跑”,对天真活泼、具有好动天性的小学生来说,易产生厌烦情绪。于是我在50米中加入了“前滚翻”、“钻山洞”,再穿插一段“滚铁环”的路程,最后到达终点的接力赛活动,使本来单调的活动项目变得趣味横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的气氛热烈起来,学生就会积极参加其中,全力投入,兴致高涨,锻炼目的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民间体育活动,合作能力保证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孩子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纵观我们的生活,孩子们平时在家里几乎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的交往不多,甚至没有。因而学校生活中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至关重要。而在相对比较开放、轻松的体育课堂中进行一些小合作与交流互动是极为合适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民间体育活动中的“多足行进”就是一个十分合适的项目。在课堂中教师只讲明规则,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去体会、去探索、寻求最有效的合作方法,由失败到成功,由失落到喜悦,由互相埋怨到精诚合作,去切身体会团结合作的巨大作用,通过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团结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合作中,强身健体了,也让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学会胜不骄,败不馁;学会尊重;懂得宽容,增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了学生宽广的胸怀,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民间体育活动,主体意识保证

篇(8)

一、初中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性

外语教学心理学家朱纯指出“听是吸收、输入的过程;说是表达、输出的过程。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听是说的基础,能听懂才能说出。说的能力对听力的提高也具有很大帮助,能流利说出的东西才能很快地听懂。”《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能力”为总目标的课程(教育部,2011)。从试行新的课程标准来看,初中生外语学了掌握一定的文化、词汇、语法知识外,听、说这两项技能对学生非常重要。换而言之,作为英语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和执行中,应该给与学生大量听说训练的机会。初中的英语教学面对的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在听说训练上要切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实用的特点。

二、创造“听”的环境

初中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听力能力,才能听懂别人说的英语,进一步才有信心用英语交际交流。因此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阶段,教师每节课都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充足的“听”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

与教材配套的录音带,其音自然、地道,其景生动、逼真,学生听起来颇有兴趣,这十分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听的习惯。此外,作为英语教师每堂课应尽量都使用英语教学,频繁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些“输入”都会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语言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英语歌曲在课堂中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对不同的话题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选取贴合本单元话题、适合学生欣赏的英语歌曲进行听力训练。比如在讲到“工作”(Jobs)这一话题的时候,老师可以选用”Peerless”这首歌曲,听歌的同时掌握了许多关于职业的词汇。此外,在一边欣赏歌曲的同时,可以进行填词等听力训练。用歌曲培养听力,能让他们在不经意中学习了语言,扩大词汇量,也提高了听力。

此外,初中生听力训练的素材,老师尽多选用生动有趣而贴近生活,开拓学生视野的材料。在听力之前,教师可适当介绍些背景知识、在黑板上写出生词、短语等,减轻听力理解障碍,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三、创设“说”的情境

提高初中生的英语说的能力,不能每次以读课文形式开始,否则学生会对学习产生疲乏感。用好课前5分钟,教师可以结合初中英语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新闻播报,演讲时刻,单词接龙,经典英文歌曲欣赏,daily report,free talk 等活动,让全班学生轮流展示参与,程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值日报告的内容可以是日常生活,也可以讲幽默笑话或小故事,脑筋急转弯等。这样的课前热身(warm-up)只需要5分钟的时间,但是给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和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单独的时间和展示的机会。教师要有学期计划,使这些课前的活动形成一个项目(project),持之以恒,并能有成果的展示。

课堂上的机械性练习也是必要的操练方式。在熟悉一个句型结构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套用替换练习、问答练习、提示性复述、概括性复述、看图说话等口头训练方式。比如在讲到”Windy Weather”这个话题,通过前面层层的操练,最后的post task可以给学生几幅相关图片,让学生讲述一天在放风筝的时候,不同的风影响下发生的景色和人们行为的变化。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游戏,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活动,还能强化学生听说能力,使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教师可以进行猜测游戏、闪电游戏、接龙游戏、搭档游戏等方式进行课堂活动。

多让学生背诵积累实用的对话,接近教材内容的材料,尽量让学生接触不同的题材,选择口语多,语境明确,交际性强并与学生生活贴进的材料,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应变能力。并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比如“Dinner time”, “How to keep in shape”, ”Book a table”让学生能够把积累的素材用出来,培养真正交际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英语课程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听说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尤其关注被动参与,或自信心不够的学生,多给与他们练习和展示的机会。选择的材料或挑选回答的问题难度因人而异,让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态融入到课堂及课后各项活动。

四、听、说的课后延伸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课后延伸学习作为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或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也为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比如在讲到衣物(clothing)这一话题的时候,课后让学生进行拓展活动,描述下父母今天的穿着和平时的打扮。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实际运用,另外一方面,教育学生从小关心自己的父母,培养对父母的感情。另外老师和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创造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的情境和氛围。如组织 Talk Show 比赛 , 英语故事演讲比赛,英语歌唱比赛、鼓励学生多跟外教交流,组织学生参加英语短剧表演比赛,让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充分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能听懂、会说英语的乐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电影、英语电视节目,把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

相信只要教师做教学的有心人,多用好教学各项听说活动,定能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喜欢英语学习,一步步成为有国际意识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一、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当初中学生由小学校园走向中学校园,这一时期也是他们从动荡期向成熟期的过渡,这个时期是中学生的道德信念和理想开始形成,但完整的品德结构还未成熟稳定的阶段,表现出极为明显、突出的动荡性。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具有多面性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第一,不成熟的“成人感”。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尽管初中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挫折时,妄自菲薄、自卑自弃。第二,独立意识差,判断力不强。对事物的认识不合逻辑,对各种抽象的原则常作不成熟的批判。由于经验的不足和认识的偏差,以及受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往往不能公正、合理、全面地看待事物。第三,情绪方面较为紊乱。他们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刺激常有各种不稳定的情绪反应,同时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在行动的自我调控方面,他们虽然比小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心理经验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不成熟,经常表现出见异思迁,有始无终,惧怕困难,心无定性等不足。第四,社会行为方面想脱离家庭或学校的束缚。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家庭的小圈子,感到家庭生活单调乏味,与父母交流沟通逐渐减少,亲子关系逐渐松懈和紧张。

二、主题班会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班主任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主题班会则是指围绕一个教育主题,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内容集中,针对性强的一种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因其信息集中、针对性强、效果明显而成为班主任教育学生,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三有”主题班会的实施及效果

针对初中生渴求接纳,重视伙伴关系的心理特点,营造“有温度”的主题情境班会

初中生升学后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一起学习、生活过的伙伴考入到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他们心理上难免会有极大的失落。这时开展入学主题班会,应努力创设好温馨的氛围、设计好活动开展的场景,调节好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一进入活动,就能为之感染。如在开展“转角遇到他”、“原来你也在这里”的开学主题班会时,收集从同一小学来的同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信息,采用多媒体形式播放他们在新班级、新环境的学习生活场景,同时配上同学亲切的祝福、生动的字幕,让新入学的学生感觉同伴就在身边,不会感到孤单,能够很快融入到新的学家庭中,这是胜过千言万语的教育契机。

针对初中生感知欲强特点,丰富班会资源,开展“有梯度”的主题班会传统的主题班会

一般选用班主任说教形式,方式陈旧、内容老套,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遥远,学生始终处于被说教的地位,对于班会期望达到的共识实际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缺少体验与感悟。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能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班会能够丰富选材资源,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班会活动。针对中学生娇生惯养、认为一切父母给予都是理所当然的特点及感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开展《感恩的心》主题班会,设计了“实践准备阶段”和“情感活动阶段”两个相辅相成、逐渐递进的层次活动。在“实践准备阶段”,设计几项“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1)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劳累一天的父母倒一杯水,洗一次衣服;(2)同父母一起进行一次田间劳动。这些实实在在、平平常常的活动,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辛苦。在完成这几项“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召开“感恩的心”主题班会。第一幕:我的父亲母亲。将学生父母工作的场景和对子女殷切的期盼呈现在广大学生面前。第二幕:畅谈“平时的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在家都做了些什么,让他们看看自己对父母了解多少,对父母的辛苦劳作了解多少。通过演讲、讨论,学生内心开始起波澜,意识到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了解太少了,甚至有时误解了父母。第三幕:讨论“未来的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最难忘的感恩一幕,并适时提出从身边小事做起,体现对父母的爱。这次班会以多媒体视频展示活动主题,以灵活多样的视频、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配合交流,如此有层次感的班会活动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奇、好思的特点,引导学生参与“有深度”的社会实践学生终究会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主题班会应不限于学校,将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社区,从学校走向大自然,可更加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开展“我的家乡”班队活动,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参与体验活动。教师将学生带到春天的田野,引导学生用画笔、照相机描绘春天,记录春天,展现家乡春天的美丽,同时也让学生观察工业化发展给家乡带来的不利影响,所有一切让学生为美丽家乡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维护家乡的美丽。在类似这样的班队活动中,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使得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的信息更全面、生动,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思想教育在这样的班会活动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侯喜梅.浅谈中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现代阅读,2012(9):79.

篇(10)

身处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矛盾并不少见,这些矛盾往往会给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一、产生矛盾的原因

(1)体育运动的特点。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参与者身体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活动者往往会因相互之间身体的接触而冲突。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性的活动项目中表现更为突出。而且狂躁兴奋释放的过程中,还带有一种群体的倾向,即往往是以团体的力量来对抗团体,矛盾的双方由个体而演变为群体对群体的冲突,这样往往会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这种冲突的严重性,我们可以从很多场足球比赛中球迷的表现得到佐证。

(2)学生心理的特点。①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几乎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的身体生长快,成熟早,比以往的青少年提前进入成熟期,但心理发育却没有同步,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②青少年虽然所接受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善于模仿,敢于思考,但判断对错与鉴别是非的能力却有限,他们往往自认为是时尚英雄,但又总是免不了有些盲目。③当代的青少年在溺爱、顺境中长大,往往缺乏责任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有的青少年自卑心理严重等等。④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渐趋成熟但却缺乏稳定性,介于成熟与幼稚之间,他们办事积极,富于热情,但同时又积极有余,严谨不足,缺少理智,表面老成练达,内心柔弱。

(3)外界环境的诱因。①场地、器材所引发的矛盾。体育活动课的进行首先必须有一定的场地,同时往往也必须以一定的器材为辅助手段或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器材才能进行。人多场地小,人多器材少,同时对人均所占有资源的评估及感受效益的不满意都易引发学生间矛盾的产生。器材在满足个体需求时,反差越大,越容易导致争抢。②教师对学生态度的差异,也可能引发学生间的矛盾。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双方都是情感丰富而独立的个体,在二者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特点不同,总有一些与教师的关系更为亲密和谐的个体,久而久之,与教师距离的近必然会导致与其他同学间距离的远,如果这种关系表现的时机不够恰当,与教师关系更亲密的同学往往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嫉妒或诘难。③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及态度也是引发矛盾的一个原因。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学生因自我理解能力的差异可以有五花八门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理由,甚至于在教师作出了澄清之后,有些学生因为暂时性的难于接受,往往不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将知识或学术上的意见分歧转移到对人身的相互攻击上来。借体育运动的机会,惩治一下对方或显摆一下自己,比如在体育活动中故意用球去踢对方,足球比赛时故意伸脚绊倒对方等等,这种态度上的区别,当事人双方往往心知肚明,一旦出现摩擦,则会不依不饶,矛盾层出不穷,最后演变为较大的事件。

(4)学生课堂中的不良情绪状态也易导致矛盾。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学习中正是因为有了师生交往,生生交往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的情绪状态给人带来幸福向上的感受,促使主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极的情绪会使人感受到不幸,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当主体有诸于害怕、沮丧、愤怒、悲哀等情绪时,他们往往难与其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减少或消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矛盾的策略分析

(1)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明确体育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体育活动的价值。让学生具有体育活动的正确价值观,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已的行动,从大处着眼。当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同时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了然于胸,这样方能不会为前进过程中的细枝末节所停留,积极达成学习的目标。

(2)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目前因为整个社会竞争环境的加剧,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紊乱和无所适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曾针对青少年的心理不良问题作过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61%以上的人情绪不良,人际关系紧张,适应性不良,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心理不平衡,有强迫倾向等。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心理咨询理论,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服务。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保健常识,也可以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心理辅导。我们的学校或家庭可以经常开展一些角色互换、情境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培养他们的善意。

(3)不断改善客观条件,尽量减少客观条件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宽松的外部环境可以给活动的主体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比如活动的场地尽可能宽敞,提高人均占有面积;改善场地材质,将泥土地、煤渣地改造为塑胶地;给指定的场地画上醒目的标志;增加人均器材占有量,减少因争抢场地、器材而造成的矛盾。创造更多的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在安排一场篮球赛时,如果要求首发上场的同学很多,教师可以将全场比赛的人数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增加,将五对五的比赛改为六对六亦未尝不可,或者将全场的比赛改为两个半场的比赛等等。虽然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任何时候都在所难免,但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将它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的程度。

(4)教师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素质。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计划和组织实施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情绪,考虑到一堂课的整体气氛和整体效益,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心理气氛。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在课堂中应很好地体现,情感的调控要善于把握“时”和“度”。对学生要充满热情,充满爱心,不挖苦讽刺,不夸大渲染问题和错误。给每一个学生的都是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这个目标吸引学生去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使学生具有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心态。体育教师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团体规范,保证学生之间的态度、情绪和行为的发生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使每个上课的班级都形成积极的团体压力,以便当有少数人的行为或认识发生分歧时,放弃个人的意愿而从众。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使得上课的每一个班级都保持一定高度的团体内聚力,从而使得班级成员对本班级产生更亲切的情感,更一致的行动,更深刻的相互依赖性。

总之,作为一个欲使体育课堂的管理更为有效,更能充分激发学生自尊心,激起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上进心的教师,他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渊博的知识以及卓越的才能,这些素质的具备,不会凭空而来,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来自于不断地学习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只有教师的自我修养加强了,自我素质提升了,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正常的秩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力红.青少年心理[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

[2]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

篇(11)

一、什么是“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为什么用“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已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外在的:记住教师所教的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只有在他们乐于参与活动中,才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教师。“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三、实施原则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 趣味性原则。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2. 实践性原则。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 生活性原则。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5. 序列原则。即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都可能产生影响教学序列的作用。因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6. 开放性原则。 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是在一种允许提问与自由探索环境中获得的;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7. 合作性原则。“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情促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与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主要的活动方式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主张"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以活动的方式作为教学基本方式,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活动教学中活动方式的选择,必须立足于能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圆满完成认识与发展任务。

由于学生素质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活动方式也必然呈现出多种形态。在活动教学中主要为:

1. 信息差的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 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一课中可以设计“寻人”的活动。

情景:

(1) 假设一名学生是公园里的保安,另一名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妹妹/弟弟, 前来求助。(2) 一个学生扮演警察,另一人扮演刚被坏人抢走背包的受害者,前来报警。(3) 一个学生请另一个学生帮忙,去机场接自己的外国笔友。

活动方式: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编排情境对话并表演出来。

目的:准确地表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2. 游戏竞赛类的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 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一课中可以设计“猜职业”的游戏。

活动方式:小组活动,每组给一些写有职业名称的单词卡片,让一个组员提问“What do you do?”, 根据另一个组员的肢体语言表演,猜出卡片上的词汇。哪一组在单位时间里猜出的最多,哪一组取胜。

目的:强化新词汇,操练询问职业的句型,培养集体荣誉感。

3. 分析解决问题型的活动。例如:在八年级下册 Unit 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一课中可以设计一个“为创建文明班集体提建议”的活动。

情景:学校号召我们争创文明班集体,我们要争创第一。想一想班上还存在那些不足,怎样礼貌地提出你的建议?

活动方式:两人一组,一个学生表演班上存在的不足,另一个用句型 “Would you mind ...”提出建议。

目的: 在操练新句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

4. 调研型活动。例如:在七年级下册 Unit 8 I'd like some noodles. 一课中可以设计“饮食与健康”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