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区规划理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生态型居住区的整体布局不仅应该考虑居住环境,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舒适的生活空间,还应该充分的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一、生态型居住区的含义
生态型居住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尽可能的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证居住区内部生态环境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并且其管理方法、建造手段以及设计理念都是在考虑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决定的,从而实现生态居住区充分的利用资源与能源,保证生态居住区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合理的空间结构、优美的环境景观,实现人与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促使居住环境与周边的环境协调发展。
二、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
(1)生态居住区的理论分析。
生态居住区是建立在建筑学理论与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坚持居住区的生态平衡为理念,考虑建筑内外空间中所有因素,进行居住环境的组织与设计,从而使建筑环境实现与生态的平衡、无污染、低能耗、高效率,促使居住内的能源与物质有秩序的循环,将建筑、自然、人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
(2)生态型居住区设计的理论要求。
其一,进行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坚持设计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在进行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考虑居住区的室内设计、建筑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规划景观以及综合设计等进行统一的规划,通过各专业的综合协作,综合、深入的分析居住区的所有因素,再通过运用新设备、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居住区的建设,从而保证整个居住区的生态节能体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其二,尽可能的设计节水型建筑,例如:节水型器具的应用,中水回收利用系统及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设计等;其三,生态居住区内应该将内部产生的生活垃圾或者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这样不但能够实现节能,还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其四,生态居住区应该始终坚持避免浪费与污染,节约资源与能源;其五,生态居住区应该坚持节约土地的原则,充分的发挥立体空间的优势,实现建筑的多层次利用:其六,坚持选用对环境污染小的绿色建筑材料;其七,生态型居住区进行居住区的空间布局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的体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三、生态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
(1)生态居住区的整体布局。
一方面,生态型居住区的整体设计应该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以社区规划为理念,实现居住环境内的所有公共利益与公共目标,其设计的社区公共空间应该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社区意识、社区归宿感以及社区认同感,良好的社区空间设计不仅能够实现生态居住区的形象美与物质美,还能培育和增强居民对自身社区的自豪感,促使不同的居民之间的社会交往,从而提升自身的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居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建立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居住环境的植物、风、水文、降雨、阴影、光、热、太阳辐射等条件,除了与自然条件的结合,生态居住区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形因素,地形是建筑的载体,其能够直接影响建筑的形态与布局,因此,生态型居住区应该根据地貌地形进行居住区的形式布局,例如有吊脚楼、爬坡建筑等层层跌落、依坡就势的布局形式,充分的利用自然提供的便利,将建筑融入自然,实现居住区与环境的自然过渡,保证居住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型居住区的道路规划。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都包括两种基本交通系统: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道路是一个居住区的重要骨架结构,然而由于两种交通形式在本来就拥挤的交通状况下,势必会引起两者之间的矛盾,生态型居住区的交通规划设计应该坚持三种交通模式的规划设计:首先,人车部分分流设计,在居住区内部设计车行通道,这样在保证运动场地、绿地等休闲空间同行安全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公共建筑、住宅等出入口与其他主要功能之间的便捷联系:其次,人车共存设计,人车共存通过构建道路网,缩小各级道路的同行半径,减慢车行速度与降低交通量,方面居民的流动与出行,协调人与车之间的关系;再者,人车分流设计,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分流系统,都应该建立在保证居住区的安全与安静,降低机动车对居民休闲环境造成的影响,实行人车分流设计,能够有效的阳氏居住环境中的汽车尾气与噪音,为生态型居住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3)生态型居住区绿化景观的设计。
一方面,绿化系统是生态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改善居住环境、美化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强调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化景观的规划,坚持回归质朴、回归自然的绿化设计理念,为居民提供绿化、健康、放松的生活场所.好的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根据绿化植物的生长习性,既要考虑植物的个体美,例如树型的姿态、颜色、树木的高低、树冠的大小等,又应该重视植物组合的群体美,充分的发挥各种植物之间的美学特性,达到良好的绿化景观效果;另一方面,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化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应该充分的考虑各种绿色植物的生态作用,这样不但能够改善居住区内的小气候,在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大气候方面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化设计时,应该重视绿色植物的防噪音、防尘、防风、净化大气等方面的作用,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
四、 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1.必须体现地域性的特点。
规划设计生态型居住区的绿地景观环境,必须与景观所在地域的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相适应,注意对所在地域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加以充分利用,尽量保持所在地域的环境及景观要素的完整,用最小的、最简单的投入和维护,实现所在地域的风土人情与文化氛围有机地融合。
2.必须要体现自然性的特点。
追求自然、质朴、原始的景观氛围,应是居住区的绿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一方面要求。通过彰显自然的生态设计,创造适宜的人居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相处得更加和谐与轻松。同时,居民们通过欣赏利用绿地景观环境,能够更多地亲近、感知、发现自然的美,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品质。
3. 必须要体现文化艺术性的特点。
居住区文化和居住区的建设发展是互动的,住区建设的存在形式和内容,是由住区文化决定的,反之住区建设的质量又可以使居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我国当代的城市设计的理念很多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舶来品,热衷建设标志性建筑,对于城市规划欠缺深度思考,缺乏文化意识。因此,在建设生态型居住区绿地景观环境时,要对中国文化予以充分考虑,要充分解读传统人文主义文化艺术,并进行转型创作,立足于本土文化,充分利用世界多元的优秀文化艺术,构建居住区的文化价值。使居民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在味觉的感官,把生理的感受升华到精神上的感悟,从而创造出一个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住区绿地景观系统。
五、结语
生态型居住区既是居住区规划新理念的体现,又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远景目标之一。它的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支持与帮助,而且还需要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提高,自觉充分地运用生态学原理,多层次、多方面营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态环境,从而开拓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居民生活居住水平日益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对于大型住宅小区,由于住宅户数较多,建筑密度相对较大,更需要改善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为住宅区的住户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规划完善住宅区的生态环境,利用园林景观灯生态环境设计内容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改善大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也是在根本上提高住宅环境质量的措施。
1 大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充分合理利用原有的景观。在对大型住宅小区进行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采取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综合考虑住宅小区原有的地形特点以及地貌状况,尽可能的对原有景观进行改造利用,遵循自然真实的原则,从而降低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减小生态环境实施过程中资源浪费的发生。
(2)大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应重视绿化设计。绿化设计作为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该注意选择成活率高、观赏价值高、环境改善效果好的绿化植物,优化大型住宅小区的绿化植物结构。
(3)生态环境设计应该具有生态环保的特点,同时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在进行大型住宅小区生态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规划设计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生态环保,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生态环境设计效果能够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点。
(4)大型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应该具有远见性。在规划设计大型住宅小区生态景观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体现出现代化、未来化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方法,营造舒适、大气,充满现代韵味的生态环境景观。
2大型住宅小区生态景观设计内容概述
2.1结合传统文化习惯来营造地形
在地形的营造上应该遵循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可以将地形塑造为背山面水的形式,满足住宅小区内部居民的文化需要。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较窄小的地貌会对人产生压迫感,因此应该注意人工营造地形的尺度。
2.2 合理确定地形的设计承载能力
小区停车场的位置要根据小区的总体设计要求来确定,一般大型的小区在建设过程中如果建设地面停车场就会占用大量的绿化和景观用地,所以停车场要尽量采用地下的形式。并且地下停车场对小区的景观设计影响有限。对于地下停车场的实际主要保证其顶板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2.3 做好土方的平衡设计
在住宅小区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地形条件合理的进行土方平衡设计,这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过多的土方开挖或者是调入都会增加景观规划的成本,如果地形过于起伏也不利于老年人的出行。合理的土方设计是要保留一定的深度来满足栽培绿化植物的要求。地形要从直观上感觉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做到井然有序,相互关联,自成一体。
3 景观设计与建筑协调设计研究
3.1 景观设计你与建筑物入口协调
在许多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将建筑物的入口门厅的造型考虑进来,这就使得一些景观设计跟门庭显得极不协调,这主要是因为施工图在这一方面存在一个盲区。这就需要在进行设计方案提交的过程中要做好建筑设计方和景观设计方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沟通。处理好建筑物入口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3.2 景观设计不能影响到消防设施和设备
在一些小区的设计过程中消防通道一般是有景观设计人员来完成的,景观设计人员一般注重的是消防通道是否满足消防车进出的要求,而忽略通道自身的结构要求,另外一些景观设计人员过多的考虑自然美观的要求,而忽视消防通道这一救命通道的根本。
3.3 景观设计要预留道路和停车场地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地面车辆的数量合理预留足够的停车位,尤其是要考虑到行动不便人员对上下车的需求。在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较少考虑停车场和周围景观之间的协调,只是简单的预留一定的空场,这也会对小区的整体景观效果造成影响,所以要科学的进程规划和布置。
3.4 景观设计要留足道路和停车场地
在景观设计中对于地面停车量不要有过多的增减,特别重视规划时的残疾停车位要求。在居住小区地面停车场规划考虑时,很少考虑停车场与景观环境如何处理,只是根据需要安排一个停车场即可,但这会严重影响到景观效果,需要综合考虑科学布置。
3.5 地下出入口和疏散场地设计
要结合景观设计的要求合理的确定地下出入口和疏散场地的位置,要做到与景观协调一致。出入口的方向会对景观的美观造成直接的影响,要尽量和景观道路相衔接。对于排风井等要在保证正常使用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必要的美观设计。
4 建筑小品的布置分析
建筑小品是影响到建筑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好的景观设计小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气息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在增加美的感受的同时可以为小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4.1 合理布置景观小品
在一些用地紧张的密集型小区,为了节约用地会将建筑小品设计在地下室之上的绿地上建设,这就难免会对地下建筑的顶板造成影响,导致沉降和顶板裂缝的出现,影响到地下建筑的安全。
4.2建筑小品之间的空间和视角
现阶段在一些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往往忽视系统的理论设计依据,仅仅是简单的套用设计规范和图纸,忽略建筑小品在视觉和空间上对小区整体景观的影响。所以要杜绝在建筑小品的生搬硬套状况,要根据不同的小区状况好小区景观设计的总体要求合理的布置建筑小品的视角和空间位置。
4.3 建筑小品要主题明确
建筑小品的主题要和景观设计想协调,相互之间的主题有呼应,大气而又不缺乏灵动。要尽量向景观设计的总体风格上靠拢。特别是雕塑作品的设计主题,不能只是靠外形来哗众取宠,要将小区的定位和思想注入到雕塑作品之中,突出人文理念。另外小区中的座椅、灯具等小物件也不能忽视,好的设计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 小区水景的规划
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中水景的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景不仅能给小区居民带来美的感受而且还能够条件小区的小环境气候,调节温度和湿度。现代小区的水景设计采用的手段更多,得到的效果也更加赏心悦目。
5.1 合理布置水景位置
水景位置的布置要能够满足大多人人的需求,并且要方便进行水景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要有便利的水源作为保障,防止出现水景中的水富氧化变质,污染环境。另外水景的位置避免跨越地下建筑,水的渗入和水景的自重都会对地下建筑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
5.2 做好水景的安全防护
一般水景的池水深度较浅时可以不做过多处理,但是当池水深度超过60cm时就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这恰恰是目前较为薄弱的地方,一些水景往往过多的考虑美观的需求而忽略安全防护措施。小区水景的泵坑要进行妥善的处理,不能直接在地表面。另外水景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小区景观设计的总体要求合理确定水景的高度和样式,优化设计要求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结语
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起居的场所,好的景观设计不仅可以带来美的享受,也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虽然我国的小区景观设计起步较晚,相应的专业力量和经验也不够丰富,但是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小区的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不断总结以往的景观设计经验和教训,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为营造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良好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前言:天然气与煤气相比,对空气的污染程度小,而且在输送的过程中,能源损耗比较低,燃烧的利用率较高,现被我国广泛使用。天然气区域管网的规划设计,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人们的生活水平意义重大,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能源,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以及天然气区域管网的发展符合我国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1我国天然气管网规划理论的研究现状
1.1天然气输配管网规划的决策理论
天然气输配管网规划的决策理论的天然气区域管网得以顺利实施规划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现阶段,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天然气能源供应系统的规划决策在很大一部分是对天然气输配管网的规划决策,在天然气应用广泛的今天,这种理论已在我国广泛利用,并取得了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利用天然气的时候,需要相对应的天然气输配管网决策理论进行支持。目前,我国的天然气输配管网的规划决策理论向技术型的决策发展,是城市天然气规划过程的参考依据[1]。
1.2天然气管网规划优化理论
优化理论是目前我国天然管网规划设计中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理论,以此理论为依据进行的天然气管网规划设计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目前为止,我国研究出了很多天然气输送管网的优化方法,例如综合优化法、层次分析法等,这些方式的研究和使用适用于天然气输送管网的特点,且方法的创新点多,使得我国天然气管网规划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天然气区域管网的概念
现阶段,天然气管网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天然气管网最初是有一个个的天然气输送地点,一步步扩展到现在的天然气的管网,在这个管网中,人们可以使用天然气供应部分输送的天然气资源,方便天然气在管网内进行传输。随着天然气的不断发展,天然气推进了城市天然气的普及和天然气区域管网的建设,天然气管网的规划和和设计从城市逐渐的普及到了农村,天然气区域管网则成为了天然气供气方、城市天然气用户和农村天然气用户三者之间输送天然气的重要通道,极大的提高了天然气的使用效率和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设计和规划天然气管网技术的发展,天然气管网不断的扩大,天然气的利用范围也更加的广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天然气区域管网的不断发展能够实现我国天然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
3天然气区域管网规划的设计理论
3.1天然气区域管网储气设计理论
天然气区域管道的设计要使天然气管道具有一定的储气能力。天然气管道储气的设计理论来源于天然气输气理论的分析与描述,将管道的输气末端与各个地区输气站的输配管道进行连接,当管道的进来的天然气含量和出去的天然气含量在固定的时间内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时,但是各个时刻的进气量与出气量的数值不相同,管道内的储气量就是最大天然气质量存量与最小天然气质量存量之间的差值。在进行天然气的区域管网的设计和规划时,要考虑到天然气管道内的质量守恒定律,即进气量和出气量要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以此保障天然气区域管网的储气功能。根据天然气区域管道储气设计理论规划的天然气管网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所设计的管道要具有输送气体的功能,若没有输气功能,那么管道只是作为一种储藏气体的容器,就不能实现区域天然气资源的合理调配;第二,要具有调峰作用。如果设计的天然气区域管网不具有调峰作用,管道内储藏的天然气气量较小,小到几分钟就“取”完的程度,那么所设计的天然气区域管网就没有很大的工程价值。
3.2天然气区域管网流动性设计理论
天然气区域管网流动性的设计要建立在区域管道的流动理论的基础上,还要遵循天然气流动的基本理论,而天然气的流动基本理论可以描述为天然气的损耗能量克服流动阻力的过程。天然气的管道内的流动性理论包含了很多物理学上的理论知识,除了质量守恒定律,还要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热力学定律,天然气流动的动力是源于一种机械能,这种机械能来自天然气气井的压能或者天然气的气源压缩机提供的能量,当这些机械能提供的能量能够促使天然气进行流动时,就实现了天然气管道流动性设计的目的。在设计师进行流动性设计的同时,要以天然气管道流动基本方程为基础,当促进天然气流动的压能不足时,要进行适当的加压。一般情况而言,天然气区域管道的接气点具备的压能与其他位置比相对较弱,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管道接气点的压能问题[3]。
4天然气区域管网的功能设计
4.1共设计
天然气区域管网的规划和设计要使天然气管网具备调质、调峰、供气等功能。天然气管网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接收天然气的气源,天然气的供气源主要是天然气输气站和天然气分输站,还有LNG气源以及当地的页岩气等,在规划天然气区域管网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功能,合理的选择建设天然气区域管网的材料。天然气的质量要满足国家制定的天然气气质标准,因此在设计天然气挂管网的时候要注意管道的调质功能是否得以有效发挥。天然气区域管道设施要具备一定的调峰功能,能够保证天然气用户充足的使用天然猓为用户配气管网系统提供季节、月、日、小时调峰气量。
4.2特殊功能设计
天然气区域管网的设计要体现天然气区域管网的特有功能,首先,设计或者规划的天然气区域管网要具有集散天然气的功能,能够汇集、整合和输送不同地区的多种可利用的天然气资源,同时将汇集、整合而来的天然气输送到各个城市或者乡镇,为广大用户提供充足的天然气气源。其次,设计和规划的天然气区域管网要具备区域网络功能,这种功能能够使得区域内的气体能源的输送覆盖面扩大,输送的方式也更加的便捷,输送的过程也更加的灵活,能够促进城乡的天然气事业的发展。最后,设计或者规划的天然气区域管网要具备区域调峰辅助功能,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城镇以及中小城市天然气管道的储气能力,进行管道的合理规划,当用户需要较多的天然气资源时,将天然气资源多的地区的天然气资源调节到用户需要的地区,反之,亦然,以此辅助区域供气系统完成区域的天然气全面调峰[4]。
5城市天然气区域管网的实践
近年来,强化天然气管网的规划逐渐成为了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然气区域管网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不仅如此,我国还建立了一些大型的天然气区域管网的示范基地,这些示范基地主要是在一些发达的城市,例如,上海市的高压管网、深圳市的高压管网以及重庆市的高压环线等工程,天然气管网在城市区域的成功试验,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天然气区域管网的发展水平,使得天然气管网的功能更加的先进化和完善化。
结论:对天然气区域管网进行规划和设计理论的研究,加快我国大型天然气输气管网的形成进度。但是,我国天然气区域管网是规划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相关人员要加大对天然气区域管网设计理论的研究力度,让天然气区域管网促进我国地区之间的能源调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孔川.天然气区域管网规划设计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6.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 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 (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 (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 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 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 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 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 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 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 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表1
特 性
含
义
社会性 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 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性 交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 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 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 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 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 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 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 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2.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2.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2.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2.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2.6购物旅游: 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2.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2.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吴忆明、吕明伟编著,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吕明伟,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山东绿化 2000,(2)31-32
4、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6)
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083-02
1“以人为本、生态型”的居住小区规划的内容
1.1自然生态规划
绿化指标是衡量生态型居住小区的重要指标。生态型居住小区的绿地率(包括水面和景区)至少应超过50%,应使小区内混凝土的覆盖面积降低到最小,并且尽量为小区设置自然排水系统,小区至少有80%的土地应具有很强的渗水性能,以提高清理雨水的速度。生态住宅小区自然生态规划时重点注意事项如下:
1)坚持因地制宜
在小区规划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尽量不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科学合理地规划景观道路。采用这样规划方式,除了能够降低成本投入之外,还可以使小区的整体景观显得朴实无华、自然亲切。环境景观中的道路不是指交通功能的街道,而是通过道路引人入胜,引导居住者进入情景之中,创造一个舒适、富有魅力的步行空间。这就要求景观道路有生动曲折的布局,做到“出人意外,入人意中”,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景观道路,由于其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因此比较受到居民的喜爱。小区在设计一般的交通道路时,在保证符合车辆通行要求的同时,还需要确保路面能够防滑且表面平整,在遇到下雨天气时不至于出现路面积水的现象。
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生态住宅小区进行绿化设计
生态型小区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供人居住,因此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小区进行绿化设计。对小区进行绿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居住的人们进行适当地运动、交流、娱乐以及休闲,因此,小区的环境应该富有浓浓的人情味,让人们在小区的环境中健康愉悦地生活。如小区环境能够满足大部分住户散步、聊天以及乘凉的要求,可以为天真活泼的孩子提供玩耍的场所,还能够外出购物的老人回来有一个歇息的地方,休息之余还能够欣赏小区特有的景色。因此,小区绿化的范围应该包括住宅的入口处、分户的入口处以及沿途的大多数地方,让居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鸟语花香的景观。
1.2经济生态规划
生态住宅小区的经济生态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最低、消耗的资源数量最少,取得最好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小区的建设过程中应较多地利用绿色生产科技,使先前的能源利用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较多地运用可再生能源,也就是绿色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等,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为了减少小区居民消耗能源的数量,小区楼房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对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使楼房能够获得最佳的通风条件和采光条件;应鼓励小区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够达到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的目标,将对环境的污染指数降到最低。
2“以人为本、生态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策略
2.1提倡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居住小区要使用的建筑材料需要能够回收和循环利用,资源消耗少,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小,并且还能够具有较好的防水功能、耐震抗压、隔热以及隔音等诸多方面的功能。如小区建设可以选择使用技术发展水平比较好的隔热材料,陶粒空心砖、聚苯板以及水泥聚苯板等;为了减少夏季空调消耗的电能,可以通过在屋顶增加隔气层的方法降低顶层的温度,从而降低室内的温度,减少人们使用空调的时间,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
2.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国水资源比较短缺,主要存在的现象是部分用水特别紧张,而另一些地区浪费水资源比较严重。节约水资源的重要举措是“开源节流”。据相关资料显示,居民的饮食用水量并不多,约占水资源消费总量的5%,95%的水资源都用于了排污、洗涤等。因此,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住宅小区在规划建设中可以运用A、B两套供水系统。A套供水系统又名上水系统,其主要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煮饭、冲茶以及洗菜等活动提供用水。B套供水系统又名中水系统,主要为居民提供平时的使用水,循环使用率比较高。人们可以用这个系统中的水洗地、冲厕、洗衣服以及洗车等。这些用水的来源主要是人们洗菜、洗衣以及雨水等经过过滤、去污处理得来的,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还可以在居民的屋内安装节水马桶,冲厕可以直接使用洗手池中的水,使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2.3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
在住宅小区规划建设时,需要对当地气候条件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对小区的建筑进行合理的布局,为小区楼层选择最佳的朝向,以便使每个楼层的房间都能够具有最佳的通风条件和采光条件;为了节约房间的照明的用电量,需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设计出比较明亮的客厅、厨房以及卫生间等;小区共同使用供热系统,通过这样的途径使用小区提供的热水,还可以充分运用太阳能的作用,使室内的湿度和温度得到相应的改善,太阳能资源是一种自然能源,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
2.4合理处理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主要有生物垃圾、可再生垃圾以及不可再生垃圾三大类,生物垃圾主要有废弃果蔬、废弃动物尸体等,可再生垃圾主要有纸屑、金属以及玻璃等,不可再生垃圾主要有利用殆尽的灰渣等。住宅小区管理人员应切实做好三类垃圾的处理工作,将可再生垃圾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将部分生物垃圾定期地运往农业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的发展;可再生的垃圾,如金属、废报纸等进行合理地处理,以便能够循环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在处理不可再生的垃圾时,可以采用焚烧、销毁等方法进行适当地处理,并且还要将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为小区营造良好的环境。
2.5科学规划用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土地资源被占用的比例越来越大。住宅小区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住宅小区规划建设时需对容积率进行合理地控制,容积率不能太高,也并非是越低越好,而是要保持适度的大小;
2)住宅小区在建设停车场时,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建设地下、半地下停车场,也可以建造立体化的多层停车场;
3)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应控制单门独户的别墅的建设,特别是在有山有水,并且拥有美好景色的重点地区进行建设,而要多建设小高层或多层的住宅公寓,充分利用立体的空间,减小占用土地的面积。小区还应选择比较好的地段建造供居民欣赏的公园,愉悦人们的身心,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2
Analysis of Eco-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Basing on Post Modern Agricultural Theory
CHEN Shou-yue, WANG L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 agricultural, clearly and design relations between, and the conceptual planning Hebei Lyurun of Eco-agriculture park, target loc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design and functional zoning in four aspects, expounds theory of the post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gricultural park should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ture design research wor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Key words: postmoder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1 研究理论
1.1 后现代农业
美国学者C.迪恩・弗罗伊登博格认为,后现代农业[1]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的价值转变与价值拓展[2]。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所谓的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两者之间不仅是时间上的差异,还是内涵上的区别。后现代农业本质上是大农业的开发、利用及其产品生产前后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农业超大产业化经营系统。后现代农业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农业的生态服务、社会支撑功能,注重农村的三生(生活、生态、生产)协调,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农业的多元化功能拓展,如生产、娱乐、生态等[3]。
1.2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一般包括总体规划的项目设计。农业园区总体规划,是依据园区立地条件,对给定农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功能定位、项目建设、区划布局、基建完善、景观设计、环境保护、组织管理体系、运营机制等进行策划和总体安排,而项目设计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构思,并给出详细表达[3]。
1.3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来源
后现代农业以农业生态化作为农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关键所在,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信息装备输入组织生产,要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协调生产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优化品种组合,建立良好的物流系统,实现三大效益高度统一[4]。农业园区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把保护和优化环境放在首位,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休闲环境景观和空间,确保农业园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1.4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哲学基础
后现代农业要求推动“双赢”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最佳平衡。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要求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约束性压力,严格保护生物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改善生产条件,确保园区农业的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这与后现代农业中提倡的生态永续性理念不谋而合[5-7]。
1.5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后现代农业是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农业科技设备,坚持生态保护原则,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范畴中各环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业园区设计过程中要在资源环境条件及各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各产业链做出有效延伸与合理串联,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8-9]。
2 研究区概况
园区位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腹地,靠近全国政治中心,处于华北经济中心双巨城中心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以及京津城际交通线中心,是京津城际中心花园,华北和东北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通道的咽喉。区位优势明显,距北京国际机场60 km,距天津滨海机场80 km,距天津港约80 km。园区的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廊坊南北,四通八达,市郊铁路,京山、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廊万路,京津高速铁路横穿东西,104国道、光明线近在咫尺。位置得天独厚,是成为园区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为园区农业的成功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农业开发理念与目标定位
3.1 农业开发理念
在京津冀一体化组团发展背景下,立足京津大都市区的先天优势,以“服务首都、融入首都”为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产业兴园”为理念,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以“高效出产、享受生活、生态保护”为核心功能,推动园区多元化开发;园区的建设为建设“平原森林城市”任务,完善和优化廊坊市城市功能提供了一种现实途径。创立一个工农有机结合的商业盈利新模式,实现绿润集团的使命与战略,打造“廊坊绿谷”和绿润集团“农林综合体”。
3.2 农业发展目标定位
综合园区区位独特性、水资源限制性、文化特殊性、环境约束性的特征,以及京津发展预测、区域内外农业现状以及开发的目的与理念,借助区域发展优势,将园区农业发展成为最具创新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最安全的优质彩色苗木精品研发生产供应中心、世界首个城乡一体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全国一流基于农业的综合生态休闲服务区[10]。
4 产业组织结构设计
农业产业框架设计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园区资源环境条件及各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各产业链做出有效延伸与合理串联,从而保证农业充分融入生态城总体产业发展大环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外部分工合作体系,维护园区的生态平衡。
园区生态城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结合前面几个章节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园区发展以下产业较为较妥当:
(1)基础产业:苗木驯化繁育、中药材种植、绿色(有机)鲜果种植、林下经济;
(2)主导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与农商服务、工厂化植物生产(花卉苗木);
(3)衍生产业:废弃物CPU②(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沼气发酵池、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站等)。
坚持以“绿色、环保、低能耗”作为生产标准,逐步建立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竞争力强的园区。
5 农业产业功能区划
5.1 总体功能分区
根据园区生态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确定“一环、五区”。一环:彩色大道内环线;主体建设区:农林科技展示区、都市花木体验区;配套建设区: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区、观光农业风情区、私家农庄休闲区、市民公共服务区。
5.2 重点项目建设
(1)彩色大道内环线围绕园区内环路两侧设计,以花期果期相交错的果树和流光溢彩的苗木、林果为要素,既是良好的防护屏障,又构成优美的外向型景观,也可沿环形道路,精心设计建筑、小品和休憩等设施,突出文化主题和内涵及多个景点的连续性,并结合植物造型布置,开展赏花、采摘、摄影和自行车骑游活动等。
(2)农林科技展示区规划面积27.13 hm2。分为自然、农林、未来等三大主题板块,是园区景观、文化、服务、活动、高档设施、赢利和公益项目精品的聚集区。包括光伏温室、高档花卉温室、育苗温室、现代农林展示中心、苗木科技研发中心、管理服务培训中心、高档彩色苗木展示区、停车场。规划主题为展示高新农业科技,集锦现代缤纷园艺。
(3)都市花木体验区规划面积83 hm2。确保园区大规格苗木繁育主体地位,是园区景观建设重要组成,也是美丽乡村高档社区的门前花园。精品大规格苗木区、珍稀苗木种植区、林下经济示范区、苗木绿谷、都市花廊等。
(4)观光农业风情区规划面积23.4 hm2。依靠产业背景,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验为核心吸引力,包括异域农业风情区(荷兰农园、法国农园、日本农园、韩国农园)、房车营地、树屋营地、拓展训练基地、阳光草场、农耕展览馆、草地婚礼、珍稀动物世界、休闲主题庄园(薰衣草庄园、海棠庄园、郁金香庄园)等,规划主题为汇聚欧亚精彩农园,展现海外乡村风情。
(5)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区规划面积18.13 hm2。通过露地和设施相结合的栽培方式,采用灌溉微喷节水化、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等果树栽培新技术进行设施管理,结合不同的季节,开展赏花和采摘项目。包括百草园、设施果树园。规划主题为展现果林缤纷精彩,品味城中果园风情。
(6)私家农庄休闲区规划面积27.3 hm2。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验为核心吸引力,形成家庭农场承租、文化体验、休闲生活的魅力农场。包括人工湖、木屋别墅、水上餐厅、人工湖、大棚、菜园、停车场等。规划主题为体验家庭私有庄园、漫步低碳农林公园。
(7)市民公共服务区规划面积21 hm2。通过生态环境的打造,为廊坊市民营造一处修身养性的农业公园性质的公共服务区,吸引人气,扩大园区的社会效益。规划包括都市彩色广场、农耕雕塑、人工造林示范区等。规划主题为鸾凤筑巢吸人气,和谐共建生态城。
6 结 论
后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与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永续型和综合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11]。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展示的窗口,其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后现代农业的理念与内涵,必将丰富完善区域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水平,以期为我国发展后现代农业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 周淑景.农业发展战略转变与后现代农业[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73-75.
[2] 陈成斌.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53-55.
[3] 曹仁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110-117.
[4] 林祥金.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3(7):76-80.
[5] 董慧.后现代农业是可能的[J].与现实,2008(5):124-127.
[6] 胡晓兵.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探析[J].学术交流,2007,159(6):96-99.
[7] 王凌香,孙金福.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7):369-372.
[8] 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期刊,2004(1):221-229.
社区商业规划是一项基层社区社会政策,比较贴近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区规划的真正重点在于立足具体社区的发展状况,广泛听取居民的建议,明确近期社区发展的紧迫需要,综合考虑社区的经济、社会效益,制定社区整体协调的发展规划。符合规划的公众参与价值观的城市社区商业规划是否需要认同城市整体规划?通过以下论证说明,城市规划的理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的真谛在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盲目照搬西方理论也揭示了中国目前蓬勃的社区商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理论的指导。
1.公众参与规划是从具体的角度着眼的社区规划的进步
随着城市居住人口由中心区向迁移的速度加快,新型社区的规模越来越大,公众参与规划的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规划,它的出发点是基层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所要实现的是社区绝大多数居民的利益要求,目的是从微观和具体的角度着眼以求得社会的全面进步,本质上可以称作是社区中的一项公共政策。它关注的是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改善,归根结底,社区规划关注的是社区中作为个体的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规划。要保持社区规划的公正性、保证公众的权利和权益不受侵害,就必须引入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社区规划功能有效实现的保证。社区规划的功能能够发挥出的有效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社区资源的整合效率,而对社区资源的整合本身又离不开社区公众的参与。如果社区居民对社区规划的参与程度很低,那么社区规划中对社区各具体要素(如人口、经济、文化等)显性分析将与其在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相去甚远,从而会导致社区规划的实施情况与预期大相径庭。相反,一个公众参与程度很高的社区,在其做出社区规划时就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社区的现状,而在实施规划时通过适当的社区动员还将会获得更多的社区资源,往往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其预期的效果,同时又为下一阶段的社区规划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今天,城市社区规划的公众参与更有着超越自身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促使规划本身的有效进行,同时,制度化的公众参与机制还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促进社区内部中的民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
2.社区商业自由发展导致与居民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的矛盾越发突出,难以与社区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居住人口由中心区向迁移的速度加快,新型社区的规模越来越大,社区商业得到相应的发展。目前,社区商业主要是作为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而由开发商自主开发的,在社区商业规划缺失的情况下,这种按住宅区自主配建、分割而售、业主分散经营的商业开发和营运模式使社区商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盲目状态。从社区商业发展的整体角度看,社区商业在发展速度、功能、布局、业态结构以及营运等方面存在许多与社区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2.1商铺的高利润推动造成社区商业供给失衡
建的一些社区商业的总体规模已经远远超过社区人口的需要,社区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商业需求拉动了商业地产价格的直线上升,对社区商业需求的拉动和商铺高利润的推动使社区商业开发速度不断加快。开发商各自为阵,缺乏整体引导,开发商盲目扩大制定商业规模的人口依据的范围,特别是大型商业项目设计时通常都以社区总人口为依据,从而在总量上放大了社区人口,也放大了社区商业的供给。
2.2开发商自主开发,造成社区商业结构不完善
在开发商按住宅小区自主配建商业的社区商业发展模式下,各开发商缺乏社区商业整体意识和公共开发意识,主要表现为:a社区商业功能单一,功能结构不完善。从社区的商业整体功能看,社区商业不仅缺乏综合功能,而且缺乏社会服务、文化、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功能,社区商业功能不配套而难以满足现代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b商业布局不合理,商业与社区协调性差。业态分布不均,业态同质化。如目前许多住宅裙楼成了建材一条街、地产中介公司一条街,或超市、便利店、洗衣店、冲印店过量,这种非互补的商业结构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c没有规划而分散开发的商业难以与社区其他设施、功能形成地域上的互补,共享社区的公共资源。
2.3商业开发短期化,商业可发展性差
社区按住宅独立配建商业和分割而售的开发模式必然导致开发商的短视行为,由于商铺销售为开发商的终极目标,开发商不必要考虑社区的整体性和发展性,而商业地产一般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化,受地理位置、面积大小、设施设备等因素直接影响的商业形态也固化,固化了的小规模、低水平、分散经营的商业难以整体提升,商业与社区居民消费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难以与社区协调发展。
3.建立城市社区总体规划,引导公众参与的价值观,实现社区商业健康发展
社区商业整体规划是社区商业有序发展的前提,各城市要重视并加快社区商业的整体规划,社区商业规划要注重独立性、整体性和可发展性。社区商业规划的独立性是指应该制定具体的、独立的社区商业规划,社区商业不再作为住宅小区的配建设施,根据商业自身的特征和规律进行规划。
社区商业规划的整体性包含三个个层面:一是以整个社区人口规模和需求为规划依据;二是规划内容全面、充分考虑商业与社区其他功能和资源的互补性、协调性和共享性。结合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实践和国外发展的经验,发挥政府在社区商业发展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在规划过程中要引入公众参与,求各方面意见,如采用听证会制,提高规划编制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使社区商业的规划与后期的开发和经营有机结合,保证商业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瑾. 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规划策略研究基于唐山的理论与实践[D]. : 天津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TU8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203-01
一、社区概念的理论分析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及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社区包含4个基本要素:第一,人群――社区必须包括人;第二,地理领域――尽管社会学界的某些“流行”观点强调社区地理界线的“弹性”,但是本研究仍基于“地域特征是社区整合的重要因素”的观点,并认为这是规划研究和社区研究的契合点;第三,社会互动――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人民是彼此相互依赖的,社会互动强调的是社区组织。社区互动说明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拥有共同的规范、习俗和方法;第四,共同感情――居民对社区的共同感情或称为心理认同的概念,由此形成社区归属感。
二、社区规划与住区规划的联系及区别
住宅区规划是我国翻译CommunityPlanning的一种中文表达方式,简称住区规划,而其标准的中文翻译应为“社区规划”,前者常被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引用,而后者常被社会学界引用。
对两者的概念范畴、视角、内涵、结果、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使两者的差异突显,让人们面对专业用语的不规范和繁复多变的城市房地产广告用语,可以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其实在城市住宅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两者是密切相联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是社区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
三、关于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
与社区和社区规划密切相关的是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源于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目的是为了培养居民的自治和互助精神。社区发展活动的倡导和深入展开则主要在二战后。综合来看,社区发展体系主要涉及:①社区的主体――社区成员的发展;②社区共同意识的培养――有关社区互动的社区道德规范及控制的力量;③社区管理机构的完善――维系社区内各类组织与成员关系的权利结构和管理机制;④物质环境与设施的改善――社区的自然资源、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住宅建设等硬件环境。其特点是与社区发展体系相对应的,具有主体性、目标性、动态性和建设性。
社区发展是为了提高社区效率、解决社区问题而采取的社会行动过程。社区发展的主要任务是:①优化社区结构:使社区内部各构成系统在空间上分布合理、相互协调、增强功能,促进社区发展。②提高社区创造经济和文化价值的能力:社区只有不断地创造经济和文化价值才具有生存意义,社区发展才能得以实现。③社区管理科学化:社区管理科学化是保障社区运行的需要,也是合理配置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福利、消除犯罪的重要一环,因而社区发展要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体系。
为推动社区发展的进行,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将社区发展引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上。同时城市规划学科自身也在检讨基于建筑师理念发展起来的学科缺憾,希望从城市问题的本质出发去理解城市空间布局,社区规划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区规划从产生初始就带有多学科的属性。
四、当前我国社区规划对策的探讨
当前对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社区规划理论与实践最首要的是:与社会转型相适应,“从物质功能主导转向对人居环境的全面关注”、“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规划方法转变。
1、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我国目前城市规划领域的社区规划内容和方式多以住区规划的形式进行,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在满足基本物质要求的同时,转向满足人们的环保意识、休闲意识的要求,但仍显不足。因为这些设计集中在对微观的形态布局上和环境设计上,对包括社会内涵、经济内涵等在内的社区人居环境的全面研究仍是考虑较少。
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是紧密联系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是社区规划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是住区规划的依据和归宿。通过丰富住区规划,纳入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涵,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社会调查、系统分析等方式,建立科学的社区规划方法,完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体系。
2、社会空间的重构―异质与混合
当前我国社区结构与城市大规模发展和城市改造紧密相关,城市居民打破原有的单位为主体的社区居住形式,原居民、购买商品房的新住户、以及租房的外来人口等,构成了社区人口的多元化。但是由于住房分配制度的打破,房地产开发成为城市住区建设的主体,老城区位于城市中心,密度大、开发成本昂贵,开发商极少问津;对于租房的外来人口,多选择城市边缘或城市中心的旧城区和城中村;城市中较高收入者无论原住地是何处,通过房地产开发建设机制的调配下集中起来,这样不同居民依据在住房市场中所处的位置重新聚集分化,构成我国城市新的城市社会空间,这种贫富分化、社区空间同质化的结果,将造成社会对立等矛盾。
3、社区规划应积极推行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社区规划是一种社会管理方法,其本质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让更多的居民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政策、规范的制定和决策过程。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他们的广泛参与是社区规划的生命力,是实现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目前的社区规划中,存在着单位参与以及自上而下的规划手段等问题,使居民的参与机会严重不足,社区居民的参与力量也极为薄弱,不仅在参与渠道上缺乏合理的机制,在法律和制度上也缺乏支持和保障。
社区规划应从根本上否定自上而下命令式、强制性的管理方式,社区规划无论是在编制,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应引入相关利益单位、个人间的对话协商机制,从而达到各利益集团的协调。我国在社区规划中引入公共参与机制,要立足我国社区发展实际,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机制,实现“自治”与“善治”相结合。
五、结语
随着经济转型、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区与家庭、个人利益联系更加紧密,众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将在社区层面得到集中反映,社区在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作用日益突显。社区规划关系到城市每一个家庭,应更多地着眼于社会,因此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社区规划需要强调社区的公共参与及后续规划;强化社区规划中的社会内容;关注中低收入家庭、外来人员的居住;关注老龄群体。社区规划将是每个规划师和设计师都应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引言
城市社区规划就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规划,又称社区计划或社区设计,它是运用系统分析技术,决定最佳行动方案,以达到预定目标,解决社区共同问题,引导社区变迁的理性决策方法。社区规划可分为两个层面:①全社区的总规划。是将整个社区的经济、教育、卫生、福利、交通等方面综合起来拟订的发展计划。②各部门的规划,即社区各业务机构按社区总规划的分工拟订的具体工作方案。前一方式为集中式,后一方式为协调式。社区规划的总目标或长期目标是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发展,实现国家整体建设;分目标或短期目标是,根据社区当前需要,解决社区面临的各种问题,逐步改善社区的生活条件。
二、我国城市社区规划的现状
随着我国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条件,这就决定了城市的规划要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我们通过对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研究不难发现现在我国的社区规划大致分为: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新区开发和对原有社区进行旧区改造。
1.新区开发过程中的社区规划
新区开发过程中的新建居住空间是当前我国社区设计的主要对象,它的建设模式主要是以市场主导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主。多年以来,我国的社区规划一直沿用传统的“物质形体决定论”的社区规划理论。主要表现在
(1)社区规划随意性。社区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然而,在社区建设中,社区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
(2)社区规划缺乏前瞻性。目前小区的车位紧张几乎成为每个社区的通病,这除了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有关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社区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社区内的车位已经不能满足车主的停车要求致使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一切都与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有关。
2.旧城改造中的社区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旧城改造成为了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重点。我国现在对于旧城的改造大多数是对其进行综合在开发模式,其规划主要是:
(1)维护型社区规划。这种规划主要用于具有使用价值较高的社区,在维护住宅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社区的空间环境品质和公共设施来增加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2)整建型社区规划。对于旧区的住宅我们视其现状对其进行改建、扩建、部分拆除以及对公共设施进行升级完善或者对其住宅内部进行现代化的更新,来改善旧社区的居住环境,这样有利于保留原有社区的风貌特点,提高社区的特色价值。
(3)重建型社区规划。重建型就是对已经没有保留价值的旧社区进行拆除清理后,重新规划设计,提高住宅的容积率、质量标准和居住舒适度并且完善社区的公共设施,使社区的生活功能得到提高。
三、我国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1.社区规划的指导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公平与共享原则。公平与共享原则是对社区主体之间存在与发展的界定。社区是一个整体,社区的功能是对于这个整体来说的,社区内的所有居民有权利享有社区的公共设施,而且公平的享有社区的空间环境资源,无论他的年龄、身体状况等他都有权利公平合理的享有社区的一切公共资源。
(3)适居性原则。适居性是强调社区的整体环境对居民的生活与生产的适应与支持。社区是居民的居住场所,这就要求社区具有“可居住性”的品质,满足社区主体的多层次需求。同时由于社区居民的不固定性,这就要求社区具有相对固定与恒久的空间结构来适应居民的变化从而达到居民的居住。
2.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可以说社区规划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生态社区规划模式。生态社区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辅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环境和人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社区。
(2)复合社区规划模式。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中城市规划为确保居住的环境要求,往往会将工厂区域和生活居住区域相互隔离,以此保证居住区的空气质量,但这一过程却耗费了太多时间和大量资源。因此规划一种复合式的社区模式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复合式的社区模式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的,就是规划为先进制造、研发和生产服务业的综合基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型的居住小区错落分布,包括了工作、居住、娱乐等复合形态,人们在复合式的社区生活除了工作之余还能满足各类的精神需求。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区是城市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在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居民社会福利水平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社区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目前,社区建设工作在各个城市中大力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社区建设中存在一些诸如缺少必要的场地、配套设施、活动空间等的问题,有些严重影响到了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区建设的进程,本文从改善社区规划角度,研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城市社区规划就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规划,又称社区计划或社区设计,它是运用系统分析技术,决定最佳行动方案,以达到预定目标,解决社区共同问题,引导社区变迁的理性决策方法。社区规划可分为两个层面:①全社区的总规划。是将整个社区的经济、教育、卫生、福利、交通等方面综合起来拟订的发展计划。②各部门的规划,即社区各业务机构按社区总规划的分工拟订的具体工作方案。前一方式为集中式,后一方式为协调式。社区规划的总目标或长期目标是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发展,实现国家整体建设;分目标或短期目标是,根据社区当前需要,解决社区面临的各种问题,逐步改善社区的生活条件。
1 我国城市社区规划的现状
随着我国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条件,这就决定了城市的规划要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我们通过对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研究不难发现现在我国的社区规划大致分为: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新区开发和对原有社区进行旧区改造。
1.1 新区开发过程中的社区规划
新区开发过程中的新建居住空间是当前我国社区设计的主要对象,它的建设模式主要是以市场主导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主。多年以来,我国的社区规划一直沿用传统的“物质形体决定论”的社区规划理论。主要表现在
1.1.1 社区规划随意性。社区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然而,在社区建设中,社区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
1.1.2 社区规划缺乏前瞻性。目前小区的车位紧张几乎成为每个社区的通病,这除了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有关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社区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社区内的车位已经不能满足车主的停车要求致使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一切都与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有关。
1.2 旧城改造中的社区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旧城改造成为了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重点。我国现在对于旧城的改造大多数是对其进行综合再开发模式,其规划主要是:
1.2.1 维护型社区规划。这种规划主要用于具有使用价值较高的社区,在维护住宅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社区的空间环境品质和公共设施来增加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1.2.2 整建型社区规划。对于旧区的住宅我们视其现状对其进行改建、扩建、部分拆除以及对公共设施进行升级完善或者对其住宅内部进行现代化的更新,来改善旧社区的居住环境,这样有利于保留原有社区的风貌特点,提高社区的特色价值。
1.2.3 重建型社区规划。重建型就是对已经没有保留价值的旧社区进行拆除清理后,重新规划设计,提高住宅的容积率、质量标准和居住舒适度并且完善社区的公共设施,使社区的生活功能得到提高。
2 我国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注重外观的美观性,强调对城市的科学与理性控制,力求城市物质效益最大化。因此社区规划便被提到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城市社区规划的发展对于克服现代的城市空间规划的局限、回归城市的人文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
2.1 社区规划的指导原则
2.1.1 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1.2 公平与共享原则。公平与共享原则是对社区主体之间存在与发展的界定。社区是一个整体,社区的功能是对于这个整体来说的,社区内的所有居民有权利享有社区的公共设施,而且公平的享有社区的空间环境资源,无论他的年龄、身体状况等他都有权利公平合理的享有社区的一切公共资源。
2.1.3 适居性原则。适居性是强调社区的整体环境对居民的生活与生产的适应与支持。社区是居民的居住场所,这就要求社区具有“可居住性”的品质,满足社区主体的多层次需求。同时由于社区居民的不固定性,这就要求社区具有相对固定与恒久的空间结构来适应居民的变化从而达到居民的居住。
2.2 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可以说社区规划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2.2.1 生态社区规划模式。生态社区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辅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环境和人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社区。
2.2.2 复合社区规划模式。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中城市规划为确保居住的环境要求,往往会将工厂区域和生活居住区域相互隔离,以此保证居住区的空气质量,但这一过程却耗费了太多时间和大量资源。因此规划一种复合式的社区模式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复合式的社区模式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的,就是规划为先进制造、研发和生产服务业的综合基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型的居住小区错落分布,包括了工作、居住、娱乐等复合形态,人们在复合式的社区生活除了工作之余还能满足各类的精神需求。
2.2.3 健康社区的规划模式。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空间与环境,是规划设计的关键。规划设计应推动支持性健康环境的相关方案,并制定系统的架构,在此基础上落实社区健康环境与空间建构的措施。在我们这个越来越注重居住条件的社会,我们也要建设新郊区主义的、强调“人性互动”、邻里人情味的空间低密度社区,达到自然、休憩、简洁的居住环境氛围的高品质社区、以实现舒适健康的居住生活。健康社区的规划模式强调空间结构与领域空间的结合,注重交往场所的营造,通过交往空间设置和交往活动组织,为居民提供交流、对话、共处的机会和场所,营造亲切和谐的人文氛围。
3 结束语
社区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强调建设“宜居城市”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加强对社区建设的规划,使社区建设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下发挥最大的社区功能。
参考文献:
[1] 郭永龙,武强.绿色社区的理念及其创建[J].环境保护,2011,(9).
[2] 丛澜,徐威.创建省级绿色社区的思路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福建环境,2010,(5).
[3] 任远.转型期就业:城市社区就业状况与社会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城市的居住社区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社会发展的最具本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微观基础。城市居住社区的建设能够反映出当前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所要面临的种种矛盾与挑战。城市居住社区的建设是体现一个地方的意愿、发展的蓝图和行动战略,它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强化基层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积极举措,对于整个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它是有规划制度和方法的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尝试。
1、城市居住社区的设计观
1.1做好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
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可以为城市居住建设的模式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建议,就拿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模式来看,大体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以城市的公共交通为基础建设,构建新型的城市结构,该阶段的建设时城市建设的重点组成部分,通过对公共交通的建设来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生活,与此同时也带动了运输产业的发展。
(2)可以将居住建设和其他产业相结合,实现多个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城市居住建设能有效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便利。
(3)合理选择城市居住建设的位置,该阶段属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工作中的最后一项内容,在进行具体的实践时必须做到合理设计、有效控制。城市居住建设位置一般都要选择在市场潜力大、利于住宅产业发展,并且公共交通方便的地方,这样才能满足居住者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1.2突出整体性观念
在城市居住区的设计过程中,要立足居民、社会和自然环境三者的有机统一,完善楼群的建筑风貌,增强建筑楼群布局的艺术性,避免出现兵营式的呆板的住房布局格式。此外在建设居住区时,还要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布局构建,增加植物景观规模;充分考虑居民购物、休闲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居住区文化、生活、消费的融合。总之要立足全局,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因地制宜,使居住区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3追求小区中的审美和谐
将和谐与协调的主题作为城市居住社区规划建设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在确保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要遵循自然,将规划设计融入到自然中去,以此来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看待。例如:在进行流水别墅设计时。就是把建筑物作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衍生的。其次,在居住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也是相当重要的。家庭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分割和或缺的组织,人类居住的景观环境也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所以,要营造出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居住生活环境,将此作为居住规划建设的基本目标,应该以人的需求为主,以适合人的尺度为前提和出发点,规划设计出人性化的居住社区环境氛围。最后,在追求居住社区规划与经济利益的协调中,还要利用自然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来减少城市社区排水系统设施的建设。
1.4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在建造城市居住区时,要结合全新的设计理念,丰富小区的建筑形式,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群的需要。诸如可以将全新的材料、色彩、装饰风格等应用到小区的设计上。此外,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可以建立不同户型的房屋,如小高层、别墅、花园式住宅、宾馆式住宅等,确保在私密性、安全性、舒适性的原则指引下,最大可能地凸显小区的人文理念。再者,小区设计建造时应该将住宅的商品化、智能化、以及房屋类别的多样化充分考虑在内,实现人们对小区宜居的需求。
1.5结合当地地形进行居住社区设计
在进行城市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以尊重自身的场地特征为前提,由于以前的居住区域都是以空间形态为切入点展开相关规划设计的,其结构布局都是按照美学原则的设计形式、尺度、轴线等形态来进行的。然而,在目前城市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中,一定要结合社区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居住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可以利用模拟居住区域环境来确定最佳的建筑建设布局,从而可以使人们的居住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整个城市居住社区的规划还要设计场地的自然生物生长的因素,从而做到有利于动植物的正常生长,是自然原生态能够保持平衡稳定。还有在进行建筑立面上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分析最佳风压位置,然后设计出住宅建筑的合理开窗位置,结合住宅的建筑布局及不同组合方式,使建筑南、北立面上产生风压差而形成过堂风这样有利于解决居住社区的通风环境。最终可以实现对冬季寒风的有效阻挡、阻止生成强风带、使夏季凉风能够正常引入的效果。
2、对我国社区规划的建议
2.1建立社区规划的组织构架和平台
当前的社区规划仍不为普通居民所知,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使之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社区规划设计的作用,这将是一个贴近居民利益的、草根化的行动方式,建立社区规划的公共平台,宣传社区规划的目标、作用、工作方式和成果等,并为社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功能,这样才能为居民所用。
2.2结合政府项目,推动社区规划的开展和实现
目前,城市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执行有计划的居住社区规划并将此与政府扶持的项目进行结合,这样既有利于城市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实现,又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开发项目的效率和效应。随着城市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逐步推进,在进行综合规划设计城市居住社区中,可以将不同部门提供的机会和资源整合到一起,并将此进行综合调整,合力应对城市居住社区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将规划型社区的作用发挥出来,实现社区建设的整体优化。随着我国非政府组织和社会慈善项目的发展,以及城市居住社区自身能力的增强,居住社区规划的资源依托也将逐步多元化。
3、城市居住社区建筑设计的原则
3.1要满足居住者的心理要求
住宅是我们每个人生活起居的场所,所以不仅需要舒适、安全,而且还要有亲切感和归属感。这就要求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住宅使用者的家庭状况及文化素质,针对家庭对生活空间不同的要求为基础,从而住宅内的各个功能空间有效的联系起来,同时又相对独立,这样即不相互干扰,同时又实现了有效的联系。
3.2解决居住社区建筑的协调性
在城市居住社区的建设中,建筑群除了要满足整体的景观设计,同时还要兼顾不同楼盘、不同户型的采光问题。例如,在进行独立房屋的设计中,我们一般会选择坐北朝南的朝向来进行房屋的建设。不论是什么样的建筑群,我们都应遵循这一原则,建筑与建筑在间距中可以布局景观空间,来增大自然的舒适度,在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上一线贯穿,高低错落、此起彼伏弥补,从而更好的增加建筑建设的采光问题。
3.3要满足人体工效的需求
居住空间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居住者的健康需求,这就需要在进行设计时要确保室内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厨房、卫生间范围内,更在充分的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尺寸和布置方式上要适应人体的尺度,而且在声、光、温、湿和洁净度方面也要满足保健卫生及人体舒适的标准。
4、城市居住社区建筑策划的概念设计
4.1建筑概念的设计成果
设计成果含有图纸和文字说明两部分内容,一般图纸部分的内容简单的建筑体块形式,并没有对建筑形体和细部进行过于细致的刻画,一方面这是由于淡化时间进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因为建筑形体的复杂表现而减弱了设计理念方面的表达。在概念设计的成果中,文字说明也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设计分析、设计构思、设计规则、开发建议、管理建议等一些阐述性的文字表达理念。局建筑工程建设的策划前期调查、基地评估等一系列的程序结论得出,如果将多家的设计单位做出的概念设计进行总和,就可以为开发商或者是政府提供出关于项目处理的不同方案,这会给开发商或者政府提供最优的设计决策。一般来说,概念性的设计方案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能够设计出最好的且可以满足建设地基和项目的总体要求,能够满足城市居住社区开发及其建设的要求,符合既定的城市居住社区设计规划 理念。
(2)能够体现出哪一种设计方案在具体的实施中更容易实现,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方案却往往不是最容易实施的方案,因此,一方面就要继续深化城市居住社区的设计方案,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向行政管理部门提出问题,要对地块的规划怎样重新规划。
(3)考虑那一种方案最能够符合城市居住社区开发的预算目标、怎样才能够形成和其他的居住社区较为优越的居住特点,相当于城市居住社区的核心竞争力。最终的研究成果应该是多次反复对比不同的城市居住社区设计方案的优选成果,由此结果进行反馈,进而确定正式的设计任务书,深入进行详细设计和施工准备等。
4.2整合城市社区建设的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首先,政府要进行适当的投资建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因此,不管是城市居住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设备的维护,还是在居住人员的培训、活动经费上,政府都应该对此作出适当的资金投入;其次,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来减少社区人民活动费用的支出。
5、结束语
城市的居住社区建设是当今社会的基层单元,是国家和城市的基层建设、是政府和市民之间的粘结层,因此,被赋予了多重使命和期望。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的转型期,城市正面临着社会管理方式从“政府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转型,城市居住社区的改造模式从推平式整体更新转向渐进式,市民维权意识高涨,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等诸多转变,面对这些挑战,城市居住社区规划和发展必须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寻找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创新型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