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互联网对营销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4-03-10 09:54: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互联网对营销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互联网对营销的意义

篇(1)

二、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在传统外贸制造业中的运用,通过“移动互联网+”制造业、“移动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物流等方式的融合,提高各环节沟通效率,消除了行业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传统外贸的采购方式。特别是新兴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手机、平板硬件及APP等移动端的使用正在改变原有商品进出口的贸易模式,使得外贸货物正以碎片式零售订单的方式进入国外最终消费者手中。这种模式必将逐步改变原有的B2B购买方式,转而成为贸易便利化的B2B+B2C式跨境电商贸易。

2008-2014年,跨境电商的增速保持强劲势头,2014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5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38.9%,跨境电子商务渗透率达到14.2%。2015跨境电商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随着国家对“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实施及对跨境电商相关领域的政策支持,我国跨境电商将实现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变,未来将会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推进传统外贸制造行业的深化改革和深度融合。

三、移动互联网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降低成本,促进竞争,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接近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在当下电子商务时代,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营销对国际贸易宣传成本、交易成本、采购成本的降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贸易单据传递减少、贸易中介减少、贸易库存周转费用下降。例如美国通用电器使用网络化国际贸易后,公司平均供货时间由原来的30天降到6天。IBM公司通过开展国际电子商务,公司存?周转率上升了50%,销售额增加了20%,节省了经营费用5 000万美元。

2.对企业塑造有影响力的网络品牌带来机遇。微博、微信等移动网络营销一直被相当多的企业认为是品牌塑造的一条捷径。据统计,全球网民数量现在已经达到32亿人,移动端将突破40亿。许多企业在传统的相关市场范围内或者是部分地区之中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品牌信赖度和知名度,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的发展,企业更可以利用这些网络营销的手段和方式,选择与品牌相吻合的品牌元素,加大、创新宣传力度,塑造良好的网络品牌。

3.使贸易双方的沟通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的提高了双方的满意度。微博、微信等移动网络借助于手机、平板等智能通讯工具,其“小巧轻便”及“通讯便捷”两个特点,决定了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的根本不同之处,除了睡眠时间,移动设备一般都以远高于PC的使用时间伴随在其主人身边,沟通与资讯的获取远比PC设备方便。

四、移动互联网营销在我国国际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在我国国际贸易实务中的普及度不高

国内很多外贸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仍然缺乏一个客观和准确的认识,并没有认识到其对世界以及对人们生活习惯的巨大改变。如果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仍然固守传统营销方式,就会导致国际贸易成本变高、效果变差,随时也有被淘汰的可能。

2.电子支付交易模式发展缓慢

由于传统交易观念的束缚,对外型企业对于网上电子支付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不信任感,大多数网上电子交易多为小金额交易活动,而大型金额的交易则较为罕见。

3.支付手段等移动互联网系统缺乏安全保障

在外贸交易过程中,丰富而又合适的电子支付手段,是保证外贸业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条件,现在,很多外贸企业会担心银行信用卡等被窃。我国电子商务的移动支付尚存在着许多安全问题,急需相关的技术与法律、制度手段加以保障。

4.交易过程中人为和技术原因导致的诚信缺失

在移动电子商务活动中,贸易双方通过移动网络进行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这就有可能使一些短视的无良企业无视道德诚信,提供低成本劣质商品或服务,像是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等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外贸产品在信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势必要披露交易双方信息,个人隐私极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给交易双方带来了不少的困扰。

五、国际贸易领域移动互联网的营销对策

为了促进移动互联网营销在我国外贸领域积极健康的发展,并且为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提供更方便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政府应加强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持

我国要想在移动互联网贸易中迅速发展,必须加强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的健全和完善电子商务移动网络的基础建设,进行网络资源的管理,建立相对完善安全的外贸电子商务交易体系,不断加强网络平台的支付方式和信用程度的建立。

2.政府与企业应合力提高移动互联网营销在我国国际贸易实务中的普及度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大力向全社会尤其是外贸企业宣传移动互联网商务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使外贸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贸易有一个深入而清醒的了解。其次企业内部也应当积极学习移动互联网营销的相关知识,充分掌握具体操作方式与经营理念,提高企业所有员工对移动互联网营销这一新兴模式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要改变外贸企业的管理方式,在外贸企业的一些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方面要更快的实现电子化,从而使得外贸电子的发展能够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变化。要和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运用移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入更多的商业化和管理化的理念,不断拓展市场范围,创建、提升自己的品牌。再次要注重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的培养。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战略眼光,可以和很多高校建立合作的关系,对于移动互联网商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推进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

3.规范交易中的诚信机制

借鉴传统电子商务的一些做法,帮助解决目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诚信问题。可以在移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通过强化主体资格的身份认证管理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第三方认证或者是数字签名的技术手段来确保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和准确性;同时,还可以采取交易实名制的做法,这在移动电子商务中也是切实可行的。

4.企业要创新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的途径和方式

从之前网络营销再到如今红遍天下的微博、微信等移动网络营销,方式越来越层出不穷,越来越丰富多彩,创新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的途径和方式至关重要。

从传统的营销理念上讲,通常是人群集中在哪里,营销就要在哪里,或者说人们爱去哪里,我们就应该到哪里去推广,在互联网上也是如此。移动互联网有三大入口: (1)二维码入口(O2O――线下到线上的重要入口) ;(2)应用市场入口; (3) 移动搜索引擎入口。掌控这三大入口,并对其逐个击破。

5.对移动互联网网络营销的效果进行监测管理

篇(2)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比较严峻,中小企业中,有80%以上的流动资金不能够满足其需求,而没有中长期贷款的中小企业占到了60%,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有着强烈的资金需求,可是因为没有相互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些中小企业只好把目光转向更高借贷成本的各种民间信贷。中小企业的借款和银行贷款之间存在着“双难”的境况,企业需要资金支持,然而银行贷款繁琐以及各种困难,企业直接融资高门槛和困难,企业退出机制的各种问题造成投资的高风险,以及大量民间资本的闲置,正是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情况,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原因

(1)中小企业内部因素―自身的局限性

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中小企业一般都不具备规模优势,所以造成贷款的管理成本比较高,和别的大型国有企业相比,经营规模比较小、经营的行为都是以短期为主、科技含量低,这些因素致使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大,因此,若是同样规模大小的贷款,大的金融机构更愿意把钱贷给大企业或者国企。中小企业大多数都不重视自身的信用等级建设,信用意识相对淡薄,因此信用等级普遍比较低,使得贷款难度加大。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可信度低这些特征,致使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甚至有一些企业的业主,在企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下逃跑。故,银行一般不会把资金贷给众多信用等级比较差或者无信用记录的企业,还可能有“恐贷”、“惜贷”的情况发生。大量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依然停留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企业管理的不规范,信息的不够透明,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银行充分了解企业的难度。

(2)政府的原因

政府特别重视对发展国企和各种大企业,所以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它们进行重点资金支持,这也就造成了对大企业过于重视,而相对减弱了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力度,从而形成了对小企业的信用歧视。中国的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限制是及其严格的。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仍处在成长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各种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再加上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投资者的各种不规范的投资行为,使得政府不得不对证券市场的准入标准进行严格的要求与管制。另一方面,各种因素决定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比较高,很少一部分的中小企业能够达到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仍然不健全,处于发展建设阶段,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所以银行为了避免承担过高的借贷风险,一般都要实行比较严格的信用担保制度,然而基于以上因素的原因,政府很难在担保方面做出贡献,因此这也在间接上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

(3)银行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有银行在信贷过程中,总行以下的分行的权限有限,又受到总行的监管,再加上银行审批制度更加完善和复杂,致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的难度更为增加。其次,伴随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银行业,国有银行的监管制度更加的完善和严格,责任更加明确和严厉,但是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这使得“信贷紧缩”的银行行为。再次,国有银行一直都相当重视和大企业发展稳定的借贷关系,而相对忽视与中小企业的借贷关系,这使得银行与中小企业资金的供需状况更加不平衡。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界定及其发展

篇(3)

一、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特点

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教学内容局限于教师的课堂传授,教学环境相对封闭,这就使得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当前,受移动互联网络的冲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思政教育对象更加个性化。现在的大学校园已是“95后”的天地,“95后”的他们正处于社会经济大发展、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文化交融不断深入,新技术和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教育对象,“95后”的大学生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他们关注自我,个性张扬,但又同时表现得开放自信,富于创新,他们更喜欢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发散式的思维模式,抵触传统的只重视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体验的思政教育模式[1],个性化特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2.思政教育环境更加开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当代大学生与外部世界互联的渠道更加通畅,互动的便利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思政教育环境已经由传统的较为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转变为现代的比较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又可称为网络教育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当代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的渠道更广,方式更灵活,同时,他们接受网络上新鲜事物的速度更快,积极性也更高。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环境变化对学生思政工作产生的影响,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2]。

3.思政教育工作难度加大。便捷且丰富的网络信息在增长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网络上充斥着的大量不良信息也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不小的冲击和影响。面对网络上的各种社会负面问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一味被动地接受正向的舆论引导,而是更急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质疑。但由于学生阅历尚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尚不成熟,这种质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碎片化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使大学生的社会成熟度加速提高[3],而碎片化的特点则会使学生的社会认知或个人认知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对高校思政工作发挥着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1.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积极影响。首先,移动互联网络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全新载体。传统思政教育局限在课堂教学和面对面的谈心谈话,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受众面狭窄。而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络基础上的新兴信息传播平台如微信、微博、QQ、博客、论坛等突破了传统思政工作的时空限制,打破了传统思政工作的局限,为思政工作提供了全新载体,使得现在的高校思政工作方式更加灵活,工作效果也更加明显。

其次,移动互联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工作内容。移动互联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载体,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为思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网络信息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诸多特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思政工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4]。

最后,移动互联网络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能力的提升。移动互联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和教育平台,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同时,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有了更宽泛的知识获取渠道和更多元化的文化熏陶,这会在无形中提高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移动互联网络也可以倒逼高校思政教师提升自身能力。

2.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消极影响。第一,削弱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移?踊チ?网络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由教育者主观控制的局面,熔断了信息单向传输渠道,冲击着思政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同时,网络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空间,网络的共享性和时效性则可能会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多于或先于思政教师[5],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着传统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加剧了多元文化思想对青年学生价值体系的渗透和侵蚀。移动互联网络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环境下社会主流文化思想在青年学生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为多元文化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提供了良好平台。尤其是西方强势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我国主流思想的冲击,很容易在价值体系尚不健全、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群体中进行渗透和侵蚀,对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伦理、社会认知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充分显示了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宿舍里,学生已经养成了手机不离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用在身体锻炼和人际交往上的时间则少之又少,?@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同时,网络上的大量垃圾信息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性格和人格塑造,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对策

移动互联网络的出现和普及是时展的产物,面对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出现的新特点,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满足时展要求,把握思政教育规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带给高校思政工作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对移动互联网络给高校思政工作造成的消极影响保持清醒认识,通过切实有效的举措降低消极影响,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坚持传统思政教育,重构思政工作新模式。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造成了不小冲击,这是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思政工作者更要清醒地看到网络环境下传统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传统思政教育,一方面要从思想上重视高校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络提供的全新载体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强化传统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思政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增强传统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队伍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大力整合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才资源,强化传统思政教育。与此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还要适应网络环境新变化和新形势,积极应对,着力把网络打造成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使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线上引领教育和线下指导教育相结合,着力构建思政工作新模式。

2.增强时代意识,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移动互联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难度,因此,要防止学生的思想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还要能够让学生直接应对网络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文化的侵蚀,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必须增强时代意识,充分运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时代内涵、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增强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内涵的时代性,注重思想引领,切实做到体现主旋律,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还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本身强大的价值渗透功能,及时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对于社会负面信息要进行正面引导,快速有效地消除负面信息的影响和扩散,通过将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再塑造。

篇(4)

2 移动互联网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2.1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享乐主义的盛行 

消费主义思潮一味地宣传个人主义,过分地崇尚消费和享乐,与崇尚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很容易养成提前消费、透支消费、攀比消费的不良习惯,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由于年龄比较小,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一些消费陷阱的警惕性,国家相关网络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给了很多网贷公司以可乘之机深入校园。这些“校园贷”平台除了收取利息之外,巧立名目收取服务费、罚息、滞纳金,但是学生身为弱势群体无法识别其中的陷阱,最终上当受骗。全国高校近一两年来出现了多起“校园贷”案件最根本的原因是消费主义思潮所催生的享乐主义在大学校园的盛行。 

2.2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拜金主义的盛行 

大学生一旦形成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就会把消费各种商品当成自己大学生活的主要目标。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赚钱满足自己的购物欲,走出校园做各类兼职。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一些大学生占据大量校园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运营淘宝网店或者做微商来挣钱,虽然在校大学生做兼职开网店有利于锻炼能力,增加收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但是,大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花费大量精力在做兼职赚钱上,荒废自己的学业,是本末倒置的行为。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唯金钱至上,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金钱物质方面的享受,个体的人生价值是用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的,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重利轻义,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损人利己,把纯洁、友好、充满梦想的大学校园当成了世俗、充满利益争斗的名利场。 

2.3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认为消费主义下消费成为控制人的力量是被异化的消费,现代西方社会可以称作是“现代富裕社会”,但这种物质生活的富裕是以精神生活为代价的。“人的需求遭致歪曲”,“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消费的机器”。移动互联网购物是在技术的进步下带来的人类消费形式的革新,给我们的消费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但是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购,他们没有成为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人反而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奴隶。消费主义让人们抛弃了精神生活,人只活在物质中成为“单向度的人”,一部分大学生把大部分大学时光花在移动互联网消费上,对周边同学、老师、亲人的冷漠,对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命运缺乏关切,对人生价值缺乏终极思考成了迷恋移动互联网消费的大学生的显著特征。 

3 抵制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途径 

3.1 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 

探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新机制,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认清消费主义思潮对自身的不利影响,规避消费陷阱,同时养成消费文化自觉意识、建立消费文化的中国身份和构建移动互联网消费文明。通过了解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主义思潮怎样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高校低年级开设如“移动互联网消费主义思潮辨析”的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大学生全面认识消费主义的危害,消除其负面影响,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为高校消费观教育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支持。 

3.2 加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消费观教育 

要抑制消费主义思潮造成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异化现象,必须唤醒大学生消费主体意识。既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可以通过最新的移动互联网这一媒介快速渗入大学生的价值观,改变其消费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消费观的培育同样离不可移动互联网这一新的媒介。借助学院网站,通过QQ群互动、微信群、公众号等方式,将一些和西方消费主义理论有关的资料放到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让大学生更深入了解消费主义思潮的本质。同时对近年来某些典型大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超前消费”、“炫耀消费”、 “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现象进行专项分析和调查研究,从而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构建理性科学的消费观。 

3.3 营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培育高质量、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应加强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建设与指导,丰富校园活动的内涵和形式,例如,多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公寓社区文化节、运动会等,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媒体,大力宣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主义消费观,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科学、健康和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自觉抵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4] 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5] 尚·布希亚. 物体系[M]. 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70-02

手机作为现代人沟通和交流必备的设备,已经是最近十年来互联网科技对人们工作和生活影响最深刻的事物,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代表,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形成的手机文化也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潮流文化。这种文化冲击和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手机文化特点分析

手机文化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高速变化,还体现了现代人对高质量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智能手机真正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使用、操作便捷,与人几乎形成了形影不离的关系,是带着温度的媒体。[1]“手机文化已经成为改变和影响人类生活和意识形态的一种新兴文化”。[2]它使人们使用互联网变得更加便捷,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用户的体验和自主参与性越来越强,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迫切愿望,符合青年人猎奇的心态和娱乐化的生活态度。作为手机文化的承载者,手机自然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得信息、体验成就感的第一途径,智能手机完全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APP、需要的信息、交流对象、喜欢的游戏、做微商、甚至设计推广自己和自己的特色产品,给人们创造了表达和交流的空间。同时这种空间不受时空限制,让手机持有者有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青年大学生更是趋之若鹜。手机文化把个人的自主性发挥到了极致,契合了现代年轻人的社会心态,成为不可忽视的潮流文化。

当代大学生具有的优点,如:思维活跃、善于交流、有亲和力、活力四射、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也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具有多样性的价值观和冒险意识,这些特点对于求知若渴的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手机文化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点,例如:大学生日常的关注点越来越宽泛化、碎片化,精力难以集中,大学生的钻研精神逐渐缺失;具有自主选择、高速传播的手机文化使学生们的思想更加不稳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甚至学生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大学生群体的好奇心强、控制力差,尤其缺少新媒体时代学生应有的媒介素养教育等特点。

二、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模式的考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文化是通过大学生自主选择的一种潮流文化,手机具有强大的娱乐、消费、沟通、媒体、搜索、商用等功能,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据调查,目前高校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更多的是用于消费和娱乐,很少有同学利用手机带来的便利进行学习,同时移动互联网使多样的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这些信息,涉世未深的学生很难理性面对、客观分析,导致他们更容易盲目地相信和不加证实地传播,容易使虚假消息在网络世界呈几何级数的爆炸性传播。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手段的灌输、课堂讲解、面对面谈话这些纯粹以师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等单一的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已经很难让学生信服。手机文化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使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革,这种变革对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

手机文化之所以成为当下的流行文化,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会受到影响,正因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适应了当代青年人追求新奇特的心理,所以在校园中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长期受到手机文化的影响,会使大学生丧失精神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人甚至失去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冲击,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倾向、行为准则和是非判断能力欠缺,[3]手机文化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据调查95%以上的同学都有上课被手机打扰或者期间看手机的经历。手机带给大学生的是内心的孤独和虚拟的成就感,其必然导致学生之间的面对面沟通越来越少,虚拟世界成为多数学生的心理安慰。不少学生精神世界空虚。手机文化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文化,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甚至成为扰乱高校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罪魁祸首,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带来挑战。

(三)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媒介素养的挑战

互联网带来了资源占有的公平性,这种公平的获得信息资源的形式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获得知识和信息,他们对于网络的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他们熟练运用手机互联网、APP的使用能力也很高,但却对一些迷惑性较强的信息缺乏提防意识,容易接受误导而出现错误的认识和价值判断,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和多元化,[4]这就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挑战,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养水平还不是很均衡,很多年龄偏大的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低,还难以适应青年人的网络化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对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移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利用手机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一)高校教师要具备移动互联网思维,成为校园先进手机文化的引导者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变成了人与外部世界连接的超级终端,可以想象,防范能力不强、媒介素养不高的学生随时在线、随时分享传播信息,如果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适应这种快速的传播和分享模式,提高自身应用移动互联网设备的能力,还是单一地依赖传统的人际传播手段,其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高校在加强教师运用网络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分析判断能力,教育学生理性对待敏感事件或没有依据的信息,杜绝不加分析地分享和盲目传播引发突发性事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要具备移动互联思维,坚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在手机互联网条件下针对学生思想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反应,力图使自己成为校园先进手机文化的引导者。教师的角色还要从传统的说教者变成符合时代潮流的学生的良师益友,学会通过网上、网下、网言、网语和学生互动,学会在互动中实现师生的平等沟通,达到帮助学生突破思想困境的目的,最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成为先进校园手机文化的引导者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的思想政治引领者。

(二)高校教师要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利用手机文化搭起思政教育的新平台

移动互联网准确快速且便捷地展现出来的资源,其特点就是传递迅速、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声音视频共享、不受时空限制等多重优势,与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求高校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潮流文化特点,把手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的互动平台。国内一些具有先进理念院校已经敏感地意识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认识到手机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划时代的变革,并通过学校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多数院校发展缓慢,虽然进行了一些革新,但基本都流于形式。高校必须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育者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建立与手机文化相适应的手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整合多方面网络传播的资源,改进单一的人际传播的教育方式,利用现代即时沟通工具与现代传播手段,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1]这样才能应对高速发展的手机文化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高效地利用手机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

移动互联网视域下手机文化的多元性和大学生的思想不稳定性,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适时给予大学生合理地引导,通过不断对学生进行移动互联网的媒介素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通过培养大学生独立判断信息价值能力,引导他们对纷繁复杂的手机媒介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和表达,实现大学生思辨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汲取优秀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同时培养他们坚持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拒绝作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让自己在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时时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手机文化严重挑战大学学风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相关制度,对课堂、集会、学习等时间,建立有针对性的手机使用的约束机制和规范,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对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艳.基于手机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篇(6)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营销正成为一片孕育着无限宝藏的神秘土地。同时,传统企业面临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高达76%的传统企业求才若渴,互联网营销人才稀缺。所以我校经济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根据转型发展背景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积极进行专业应用技术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其中重点之一就是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设,因此,本文提出了转型发展背景下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建设的框架,以期为该课程体系的深化建设与改革提供思路与方向。

二、内容框架

(1)研究目的与意义:转型发展背景下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建设的目的与意义;(2)互联网营销人才岗位和能力的需求

调研与分析:确定目标行业与企业、确定目标岗位、确定调研方法、问卷设计、实施调研、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形成调研报告;(3)基于岗位和能力的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知识单元的构建:

包括岗位层次与岗位结构分析、岗位职责与岗位要求分析、岗位需求与能力需求分析、能力结构分析、专业核心能力与知识单元的匹配、知识单元集群分析、基于知识单元集群的互联网营销课程的构建、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构建;(4)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理论环节的建设内容: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每门课程的重难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理论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5)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的建设内容:包括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资源建设、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6)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办法:包括多专业共建、多专业开设、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教学队伍建设、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与创业课程体系资源共享、经管系与九州通共建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1)颠覆了传统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从市场对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出发,首先调研目标行业与企业的互联网营销人才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层次与岗位职责,通过问卷调研和企业访谈的方式进行互联网营销人才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的调研,梳理出互联网营销人才的目标岗位群与能力分布,根据互联网营销人才的能力需求与能力结构梳理出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知识单元,进行知识单元的集群划分,进而得出基于知识单元集群的互联网营销课程以及课程体系,采取的是“专业+行业+职业岗位+专业核心能力+知识单元+课程”于一体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2)在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实践环节的建设与设计,确保实践环节在学时分布上占课程学时的30%以上;(3)该互联网营销课程体系的建设辐射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三个专业,采取的是多专业共建、多专业开设、与创业课程资源共享、与企业内训课程嫁接的教学实施办法。

篇(7)

1、什么是互联网营销?

定义有很多版本,但为了使这个专栏更具操作价值,我们也权且把它定义得具备操作意义: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是说,在营销工作中利用了互联网,我们就称作在进行互联网营销。

2、互联网营销要实现什么目的?

正如任何营销的形式其最终目的都是给企业带来利润一样,互联网营销的根本目的也必须为企业带来利益,节约成本或者创造利润。

3、互联网营销的主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互联网营销有以下5个主要作用:

1)宣传广告:

2)新产品促(试)销

3)市场调查

4)网上直销

5)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服务、销售与渠道管理等

对不同业务性质和业务规模的企业,互联网营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4、互联网营销的主要工具有哪些?

电子邮件营销、企业网站营销、网上广告等是互联网营销的主要工具,企业中网络营销部门一般会依托这几种形式进行营销工作,而每一种工具都有其广阔的内涵和多层次的内容,如:网站营销,从简单的网页,到与内部系统相联的企业门户网站,到采用CRM系统的一对一营销网站,都是网站营销,而其具体的内容则有很大的差异。

5、现实的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由于互联网营销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太新,都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具体到企业的互联网营销实践都会表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很多企业在战略上对互联网的作用定位模糊,在互联网热潮中有很多企业进行了大型的投资项目,目前看来,大多数以失败告终,这之后又出现了谈网色变的情况,企业自身利用互联网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这些在战略上的模糊定位,导致互联网营销在很多企业中的畸形状态。

我们在咨询工作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管理层没有办法给负责互联网营销的部门下达准确的任务,具体负责的部门也不能向企业提供很清晰的计划,对这个部门或负责的人员很难有一个量化的连续的考核指标,这些状况直接导致管理层对相应部门的不信任和执行人员的成功感不强。

篇(8)

一、互联网:概念、产品、服务

从1987年首次E-mail发送成功算起,中国互联网事业已进入了第16个年头。这16年,中国互联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互联网在中国已经相当普及,互联网也步入了商业可运营阶段。3721高级副总裁田健把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在1987年至1996年普及阶段,中国互联网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时期;而从1996到2002年信息爆炸式发展阶段,以门户网站、各地信息港为代表的一大批中文网站的出现,使互联网上信息急剧增长,培养了大批的互联网用户。自从2002年末,中国互联网开始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在这三个时段中,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完成了从概念到产品再到服务的转变。概念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更多的是投资者导向,有点跑马圈地的味道,喜欢炒作概念,吸引公众和投资者的注意力。1998年以来,互联网公司走向产品阶段。在此阶段,有三大门户网站对新闻内容的不断强化,有3721推出网络实名、263推出电子邮箱等。产品阶段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初步关心自己的产品如何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价值,开始关注网络应用。服务阶段的互联网公司是生意导向,注重市场研究与谋划,关心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强化内部运营和管理。如果说概念阶段的互联网企业更关心点击率和访问率,关注“眼球”的集中度,那么此时他们更关心如何“粘住”用户。

最近,3721公司推出了“金色航班”服务体系,某种程度上是在引领互联网企业向服务转型。在客户需求从产品向服务转变的今天,企业应该帮助客户更全面地拥有网络品牌资源,发掘更多的网络商业机会,运用更有效的网络营销方法。同时,从客户的需求出发,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提升客户的网上品牌成为互联网企业必然选择。

为自己的服务体系进行品牌塑造,在很多传统的公司里是比较常规的市场运作方法。而在互联网企业中,这应该是比较新的尝试。这说明互联网企业对服务的重视,也是他们“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客户价值:开启精细化运营时代

从互联网用户的角度来看,网络营销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上广播式营销,如网上广告、商情等;第二阶段为网上直推式营销,如数据库营销、直邮、短信等;第三个阶段是网络关联式营销,这是一种通过定义某些概念在特定情景模式下的相关性,使品牌和商机能够建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营销方法,如垂直门户、实名、搜索等。

关联式营销下客户所关心的价值包括:企业拥有在网络上展示自我的途径,拥有与现实世界相统一的网络品牌;企业能够运用有效的工具和手法突显自己、命中目标用户直至完成销售;企业可触及大量的商业机会和潜在需求,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意义突显,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运作,也很难保证客户能够在这方面成功。对客户价值的深入挖掘,在3年以前的互联网企业中似乎很少见到。如今研究客户的需求、提出有效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了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常规理念,这就是互联网精细化运作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也才能真正为客户带来价值,让网络更有“粘性”。

三、客服体系:新的竞争优势

篇(9)

1互联网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价值分析

互联网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巨大,所以讨论其具体的价值,可以为互联网的应用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资料。从现阶段的分析来看,大学生教育实践中的互联网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互联网能够为大学生教育教学提供线上平台,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就现阶段的教育实践分析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空间的影响显著,所以在教学中表现出了固定性的显著特点,此特点维持了教学的稳定性,但是在灵活处理教学问题方面不够突出。相反,线上教育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了老师、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实时性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对教学的束缚,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如此一来,教学工作可以临时调整,教学计划的实施会更加地完美。简言之,利用互联网打造的线上教育平台能够有效的应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从而保证教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其次,互联网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数据作为参考。从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教育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大都存在内容偏旧的问题。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安排,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社会应用发展会呈现脱轨的现象。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实现资源的实时查找,教学内容可以得到相应地补充,教学内容的完善性会更加地突出。另外,利用互联网,老师可以搜索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学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做重点的考虑,最终的教学成效会得到显著地提高。

2互联网在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篇(10)

今天,恐怕没有人不认为小米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当小米跨进手机领域的时候,手机市场大局已定,然而这没有吓退雷军和他的团队。实际上,当雷军决定做小米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看好。于是,小米走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从发展粉丝开始,告诉粉丝们“我是一台不一样的手机”,而你们的想法会在小米手机上体现出来。在崇尚自我价值的90后、00后看来,小米成为他们价值认同的载体,这无疑是极致的用户体验。小米所有的营销推广,都是在不断放大乃至强化年轻人对传统观念的决裂,对新价值观的趋同性追求。显然,这不是传统企业的玩法。因此,小米被视为互联网营销的“开山鼻祖”。

小米的成功,大大刺激了中国人互联网意识的成长,传统营销模式越来越不被人看好,甚而至于企业一旦被贴上“传统”的标签就倍受冷落。互联网思维在中国攻城略地,小米功不可没。

把海尔归入中国互联网思维两大代表型企业之一,估计至少95%的人会骂我“扯淡”。在大多数人看来,海尔既不低调也不互联。的确,在相当长时期内,我也这么以为。如果说海尔自2001年即着手推进“人单合一”企业管理模式变革,而“人单合一”模式的发端恰恰就是基于张瑞敏“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的判断,你还会认为海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统制造企业吗?

十多年前,今日的“互联网先锋”雷军还在苦苦经营着他的金山软件,甚至那时“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还没有诞生。一直有志于建立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敏锐地嗅到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人们的沟通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将因此发生颠覆性变化。另一方面,传统工业时代架构起来的科层级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诸多弊端,比如无法有效激励员工自主驱动,无法有效获取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信息等。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彻底的变革,架构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新管理模式,成为萦绕在张瑞敏心头挥之不去的课题,“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由此诞生。

不过,海尔对新管理模式并无必然成功的把握,这么多年其变革一直在低调中进行。人们对“人单合一”虽有所耳闻,大多数不知其详,包括海尔的同行。但在国际管理学界,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却如雷贯耳,即使韦尔奇、郭士纳这些大佬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有人说,如果“人单合一”取得成功,海尔将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篇(11)

[DOI]10.13939/ki.zgsc.2016.31.062

随着3G技术的普及和4G技术的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发展。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8.75亿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4.84亿G,同比增长85.5%。移动互联网在网络层次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大数据三个特性,且在使用层次具有便捷性、便携性、即时性、定向性、精准性、感触性等特征。这些特性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跨时空,多渠道、全网、全生命周期消费,并且身份可识别、互动参与的社会网络化特征明显。另一方面,这些特性将对企业营销产生革命性影响,对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高校自有资源有限,仅仅依靠自身资源去培养高要求的营销人才难度很大,基于此,很多高校通过以资源整合方式协同培养营销人才。

1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才的素质结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关于“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科”。传统经济模式下营销人才素质依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形态、商业模式、消费者行为所表现出的新特征给营销人才提出新的素质要求。具体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才除需具备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1移动互联网营销思维

移动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具体进化。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强调“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营销思维除具有互联网思维外,更需要针对“移动互联”、“随时随地”特征,突出强调“5F”思维:Fragment(碎片化思维),消费者如何在碎片时间如何整合碎片信息,得到有价值的东西;Fans(粉丝思维),忠诚的粉丝,如何让产品品牌价值吸引粉丝,提高粉丝的参与感;Focus(焦点思维),专注,极致,集中做好一个点的成就,需要明确正确的战略方向焦点;Fast(快一步思维),快,速度决定一切,抓住优势的同时,保证与消费者的协调性;First(第一思维),即人们只容易记住第一,就像更多的人记住了微信而忽视了来往。

1.2创新创业意识

移动互联网发展,使得经济互联互通,产业和企业边界日益模糊,企业经营风险放大,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在此背景下,企业营销活动更需要创新思维,需要营销人员用创新性眼光提出新产品开发的创意,用创新精神营销产品,用创新性沟通维护客户关系。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15大最难就业的专业中,“市场营销”就榜上有名。但我们的前期调查显示,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是减少了传统营销人才(比如实体门店推销人才)的需求,而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的需求却有大幅度的提升。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营销人才具有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意识。

1.3商业模式知识

当前,商业模式作为“元战略”(即战略的战略)对企业经营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工商管理、风险投资等实践领域非常热门。移动互联网时代,OTO模式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营销人才站在更高层面上去理解营销,运用营销,甚至能用商业模式来营销,以此更有力、有效地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需求。OTO营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归根结底,来源于商业模式的营销力量。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优秀的营销人才具有商业模式知识。

1.4大数据处理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就是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时代”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数据。这就需要企业能从海量、复杂的移动数据中挖掘规律,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在于大数据处理能力。大数据处理能力,已成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企业能根据移动互联网数据,更好地发现消费者的偏好、兴趣,挖掘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设计价格、安排渠道,搞好沟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企业营销人才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

1.5微营销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精细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微营销”应运而生。微营销要求企业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以营销战略转型为基础,广泛利用微博、微信、微网站、APP、微电影以及社会化媒体,执行好企业营销策划、品牌策划、运营策划、销售方法与策略,注重每一个细节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此获得企业利润,从而支持企业发展。由此可见,微营销需要企业的营销人才既要掌握一般网络营销知识,更要掌握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微营销的能力,最终达到像移动互联网一样无缝连接企业和消费者,实现对目标消费者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全方位贴心服务和立体营销,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其营销目标。

2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营销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今,高校很难仅通过自己的资源就能培养出优秀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更好地以协同论为指导,整合各方面资源,采取不同协同模式,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

2.1“校企协同”模式

校企协同模式,是学校通过整合自己和企业的资源来共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近年来,校企协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受到了高校、企业和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以社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为逻辑起点,从观念转变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入手,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共同确立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建立实践基地以及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来联合培养营销人才。

校企协同的关键是学校和企业资源的互补性和契合性。一般来说,学校不缺乏营销理论培养方面的专家、教育资源,而缺乏移动互联网实践方面的资源。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以移动互联网企业为主。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学校可以派专职教师到移动互联网企业挂职获得相关移动互联网知识后,再整合知识培养营销人才,也可以直接派高年级学生参与移动互联网企业的营销实践实习来培养人才,也可以企业派企业导师到学校任教来协同培养,可以通过双导师培养营销人才,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营销比赛或者参与具体项目实施来推进协同培养。

2.2“校校协同”模式

校校协同模式,是指跨校整合教育资源来培养人才,一些教育发达地区正在广泛推动这种模式来提升人才质量。如中国香港地区高校的学生可以跨校修学分,武汉地区部分高校也可以相互跨校选修课程。实践证明,校校协同模式在节约高校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大力推行校校协同模式来培养营销人才。这就需要高校要有开放思维、超前远见、博怀、务实精神,放弃“本位主义”,认识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仅仅依靠自身教育资源很难提供营销学生全面的专业知识这一现实,积极主动展开校校协同来培养营销人才。

经管类高校的营销专业可以协同理工类院校的资源来学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知识,既可以鼓励学校到同区域类的高校实地选修相关课程,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教学、慕课教学等学习相关知识,并承认学分,还可以专门聘请外校移动互联网专家到学校设置相关课程。综合性学校的营销专业可以和其他学校结合成联谊营销系来联合培养营销人才。各个营销专业也可以通过交换生的形式来协同培养营销人才。普通高校也可以和高职院校协同来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一般来说,普通高校的营销优势是理论功底较深厚,而实践能力相对要弱,而高职学校却正好相反,通过二者协同,能较全面地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

2.3“校地协同”模式

校地协同模式,是指高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地方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错位对接问题日益突出,致使高校出现大量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高校可以通过校地协同模式,准确掌握当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地协同对互联网营销人才培养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特有的“摩尔定律”现象,普通高校不可能有完全的经费来购置最先进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的软硬件资源。这样,高校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来弥补资源的不足,因而要加强校地协同。

校地协同培养营销人才的关键是校地双方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力求在高校人才培养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营销管理模式探索和营销创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高校通过与地方协同拟定营销教学内容、共建营销实习实训实践基地、联合培养营销创新型人才、促进专业人员与营销教师交流互访四个方面,构建校地协同营销人才培养机制。从构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营销能力、创新营销导师制三个方面,构建校地协同营销人才培养保障措施,最终通过与地方机构、组织等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基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重点培养营销专业技能,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培养优秀的营销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特别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当地工信部门、商务局、中小企业局、国资委联系,以此协同它们的资源来培养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玉海,汪银霞.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消费需求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4):43-46.

[2]张竹.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协同创新行为分析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5):45-47.

[3]李祖超,张利勤.美日产学研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路径比较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3):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