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4-03-09 17:14: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

篇(1)

低碳旅游是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意识形态,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旅行方式。“低碳旅游”的概念,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第一次被提出。

二、什么是生态旅游? Ecological tourism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有两个特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三、低碳旅游有哪些现象?Low carbon phenomenon

“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正从很多人所理解的“小众”消费形态,向着“大众”消费形态转变,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休闲时尚话题。

低碳旅游并不意味着让旅行者放弃对美景的享受,更不是让旅游业放弃更多高水平的旅游产品,而是旅游者真正的了解到低碳旅游的含义,在出游的过程中用既环保、又不影响旅行质量的方式出游。

低碳旅游在我国被国家大力支持;各省旅行社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反应,随时转变旅游产品形态;旅游景区根据自身情况研发的生态旅游产品;酒店管理关注前期设计规划、水电循环消耗、一次性消费用品等;自助游旅行团自然而言的将低碳、生态消费意识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旅行者。

低碳到底是什么?先看看下面这些介绍。下次出游,可能你就亲身感受到了这些信息!

四、低碳出游

从出发前,到出发后,我们会一步步体会到低碳生活的魅力!

1 先制订好出游计划

旅游前,提早做好周详的计划,减少在旅游中的时间空间的不必要消耗,旅游业的各个流程能耗相应减少。

有些旅行社给游客发出行计划时尽量以电子邮件方式代替纸张,赠送给游客的礼品也以低碳为原则选择。产品的采购上,例如酒店、交通工具、餐食等方面也多考虑低碳原则。

2 合理利用资源

充分合理利用在酒店或景区旅馆的时间,可以合理安排住宿成本,相对应酒店的成本也就降低了。

关注政府与旅游机构推出的旅游优惠政策。

减少在旺季旅游出游。旺季出游会增加对环境的负担,而且大概会花费双倍于平时的费用,避开热点或过度开发的旅游目的地,避开旅游旺季和公共假期。

贴士:我们可以估算自己的“碳足迹(CarbonFootprint)”了。碳足迹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而言,就是指个人的“碳耗用量”。许多网站提供专门的“碳足迹计算器”,只要输入你的某种生活数据,就可以计算出相应的碳足迹。现有的多数“碳足迹”计算器虽然版本众多,但是计算碳足迹的意义在于,一旦明白了你的碳足迹从哪里来的,你就可以设法去减少它。

3 游走于美景中

旅游减碳,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关键。只有通过节油、节气和节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才是眼下最热门的低碳生活原则。

参与交通碳补偿计划。

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例如,环保且贴近自然生态,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的自行车。

骑自行车出游可以自由控制时间和路线,可以贴近自然,想走就走,想停就停,随时都能近距离欣赏美景。作为一种健康环保、时尚休闲的旅游方式,自行车旅行在欧美已蔚然成风。眼下这股风潮已经吹到国内。很多景区为自行车旅游者搭建了不少相应配套设施,例如单车驿站、道路指引牌、安全指示牌、单车维修补给点、应急救助站、咨询等服务。

密云旅游局为倡导游客绿色出行,建立五大骑行基地并推出了六条线路。

零碳排放出游:徒步,不仅环保,而且还能很好地锻炼身体。

旅游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去郊外旅游时,可以在汽车后备箱中放上一辆折叠自行车,开车至郊外,改骑自行车体验野外的自然风光。

自驾外出时,可以采取拼车的方式,实现能效最大化,能省不少旅行费用,还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

在旅游目的地,可以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长途旅游时选择火车。

近距离的旅行,可以选择采用公共交通工具,省力经济。

能坐火车的不坐飞机,能跟团不自驾。

乘飞机,除选择正确合理的航空线,还要最大限度省少行李。

不驾驶大排量汽车远距离出游。

旅途中少用汽车空调。

有些景区内将投入使用环保观光小火车。

低碳旅游景点、线路低能耗设计及设施使用。

景区内修建的建筑,安装环保设施,如太阳能热水器,以降低能耗和对空气的污染。

飞机上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景区、酒店、飞机、火车的报纸、刊物等物的回收与再循环。

旅行社开发深入大自然的产品线路,最近热推的“上山下乡”线路,让旅游者走到山野中,增加了徒步赏景的机会,减少碳排放。

有些航空公司推广使用电子客票,减少纸张使用,目前部分航空公司的电子客票普及率达到90%。

4 旅行中的饮食

可以自带轻便的水壶,饮用白开水,不喝瓶装水。

可以减少随身携带的食品,避免无法吃完的消耗。

可以选用旅游地的食材,选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

在航食配备上,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配备航食数量。使航食的备份数量做到既能满足旅客需求,又不会造成浪费。

5 旅行中的居住

旅途中的酒店是碳排放的大户,因而要做到碳补偿,最好首先就住绿色和碳中和的酒店,少排碳甚至不排碳。

选择住环保旅馆。

不使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减少一次消耗。

在旅途中,自带最简约的必备生活物品。

小住几天的酒店,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减少更换和清洗客房棉织品次数。

自助游的游客可选择小规模酒店或青年旅馆,虽然仅提供最基本的设施,但意味着能够消耗更少的资源。

离开房间时,手动关闭电视机和空调等电器。

6 娱乐游玩

种树进行碳补偿是一种时尚的新出游方式。

在旅游过程中,尽量减少产生垃圾。

合理安排路线。

旅游途中产生的垃圾,随手携带下旅游景区,放入垃圾分类箱。

个人出行携带的环保行李安排。

一些景区开辟的“开心农场”,是引导游客亲近大自然,崇尚健康环保的低碳旅游方式。

建议游客少用一次性泳衣、泳具。

贴士:碳补偿是自愿行为。碳补偿资助的项目种类繁多。比如通过义工旅行或者通过特定组织,参与到减碳活动中来,包括植树造林、研发可再生能源、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等等。客人可用其积分兑换树苗,最后由环保组织“上海根与芽”安排栽植。

早在2008年12月,中国首个官方碳补偿标识――中国绿色碳基金碳补偿标识。如果公众愿意加入“消除碳足迹,参与碳补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自愿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进行“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活动,就可获得碳补偿标识。

7 购物

购买原生态的旅游商品时,拒绝包装,减少行囊(车载)的重量和空间。

尝试以货易货。

尽量选用本地产品、应季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

减少使用塑料袋,尽量使用可循环使用的布袋子。

五、景点、酒店的低碳措施

弃用纸质门票,使用了磁卡门票,

景区景观采用当地的原始材料,环保又能与自然环境协调。

对入夜后的灯光进行了节能管理,不必要的装饰灯和照明灯不打开。

将游船的老式发动机改换成了节能发动机。

倡导游客保护景区内古老珍贵的植物及其生长环境。

景区内经营户替换使用清洁能源。

以水为主体的景区使用了高效的循环水处理系统,并严格按国家规定监测水质。节约旅游景区的水资源,保障了水质安全。

景区办公区内尽量采用了自然光线,少用空调。

完善酒店、景区监控网络系统,实现景区资源数字化网络管理。

应用现代化手段、推进管理创新和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可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集视频监控、电子防控和高效应急反应于一体,通过游客中心的大屏幕,监控旅游景区的各个景点和主要路段,以科技支撑来实施低碳景区的发展。

使用电子导游讲解可以缓解导游员讲解压力,独特的讲解方式将进一步完善提升景区的讲解质量和管理水平。

分类回收景区垃圾。对危废垃圾箱、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做明显标识。由环管人员定期清运各类垃圾,分类处置,日产日清。

景区园林绿化运营中所需要的各种农药、化肥、汽油、电池等有污染的物资,从采购到使用、包装物的处置等各环节加以规范。

杜绝非绿色农药化肥进入景区,预防环境污染。

景区内不使用泡沫餐具,防止“白色污染”。

办公用车坚决使用环保无铅汽油。

节约景区各种资源和能源。

酒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

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星级饭店用水、电量降低。

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加强景区各种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

景区内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通过形象明确的说明指示来引导游客树立生态环保,资源持续利用的观念。

有些酒店2009年对空调系统、灯光设备、垃圾排放系统进行改造,节省了17万度电,垃圾排放量比上一年下降8%。

六、低碳旅游记事

2010年6月24日-6月27日,国家旅游局在义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博览会产品涉及低碳环保设施设备、电动游览车、生态景区、宾馆太阳能、风能用品,休闲运动自行车,徒步旅游用品,生态环保厕所等。

广东代表中国获得了2010世界旅游日全球主会场庆典的承办权,将于9月27日举办全球性的庆典活动。“今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是旅游与生物多样性。”

仙女山、张家界、蜀南竹海、西岭雪山、金佛山、康定情歌景区、赤水、镇远古城、阿蓬江、成都欢乐谷、加勒比海水世界11家景区决定,在即将举行的旅交会上联合发表“低碳旅游宣言”。 景区代表们借这个时机发表宣言,不仅是对景区自身行为约束,同时也是倡导更多的景区和游客都来关注“低碳旅游”。

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国首座太阳能大厦是位于北京近郊――河北保定的中国电谷锦江国际酒店。这座太阳能光伏大厦将太阳能玻璃幕墙融入到整体设计之中,建筑外立面采用大规模呼吸式太阳能玻璃幕墙。整座大厦的发电量可达0.3兆瓦,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站。整个立面体现出线路板的设计理念,不锈钢板代表着线路板上的电气组件,太阳能玻璃组件代表导体,导体将组件连接起来就把线路板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厦外墙的五个不同方位安装了4500平方米太阳能玻璃幕墙,遮阳、环保、节能,而且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可产生电能。在护结构方面,大厦屋顶采用了挤塑聚苯板保温,外墙采用5cm厚挤塑聚苯板抹灰系统,外窗则采用低能耗中空玻璃铝合金窗。大厦主楼南立面5~24层采用的是呼吸式太阳能玻璃幕墙,大规模、多角度采用了光伏发电技术,安装并网容量为0.3兆瓦。大厦还采用了污水源热泵系统,其基本原理即用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来进行板式换热;为了突出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整个大厦的卫生冲厕、消防中水、洗车、浇花等均采用中水,不仅大厦达到零排放,而且使用后的中水将再次返回到污水处理厂作为热电厂循环水二次使用,使污水实现循环利用。

2009年6月,由10位上海市民组成的上海第一支自费北极低碳旅行团也凯旋归来。

七、低碳旅游景点

上海世博会

主要特点:各国场馆减碳展示全体验

作为上海世博会的东道主,中国政府在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和设计、场馆建设和业务方面,将充分实践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体现世博会举办国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各国园区都积极落实减碳方案,实施低碳零碳概念。

伦敦零碳馆由两栋零二氧化碳排放的建筑前后相接组成,坐落在上海馆的北侧。世博会伦敦零碳馆的展示工作分为零碳示范房、零碳展示、零碳行动、零碳体验和零碳标识、零碳媒体。通过全方位的访客体验,可以实现访客对于对抗气候变化的建筑体验和感知。零碳示范房为零碳馆三四层的六套样板房,每套样板房内,将征集最环保的建筑和室内产品,让访客体验六种生活方式的零碳屋,体验包括未来风格、田园风格、极少主义等。

西班牙国家博物馆由数以千计的柳条编织而成。建筑材料均采用环保材料,主要是弯曲的钢梁相交形成的篮子结构,外墙覆盖相同柳条。在主展馆,通过半透明纸作为材料,利用太阳能顶部达到节能效果。

喀纳斯景区

主要特点:我国海拔最低的现代冰川之一,人间最后一块净土。

喀纳斯景区横亘在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雄伟壮观,其主峰友谊峰终年被冰雪覆盖。喀纳斯近年对景观设计、景观的建筑物设计、景区道路设计、垃圾厕所、植被恢复做了详尽的重新规划和重建工程。喀纳斯的生活区统一建在了与图瓦人紧挨的开阔地,下车的乘客可以免费乘坐区间车到景区内游玩,蜿蜒盘旋的水泥山路和石阶送你到观鱼台。

燕子沟

主要特点:《2012》拯救全人类的诺亚方舟拍摄地,有良好的低碳形象。景区高调倡导低碳旅游。

在以往的川西旅游地中,很少有人提到燕子沟,近一年多才热起来。自《2012》放映后,燕子沟就更具吸引力了。冰川、雪峰、彩林、温泉这些川西该有的景色都汇聚在燕子沟,但最吸引人的,是长达30多公里的红石滩,红石的“身世”至今还是个谜。景区已尽量减少了观光车的使用,连扩建的步游道也是在以前山民采药时留下的道路上铺设的。景区内还停售一次性雨衣,提供免费雨具。

峨眉山

主要特点:老牌“低碳景区”,旅游低碳的先行者。

早在12年前,景区就实行了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方式。景区还在酒店和农民旅店饭店大力推行节能措施。通过数字化峨眉山建设,对景区的空气和水源质量、植被实行监控,实现景区与交通运输、宾馆酒店、餐饮娱乐、旅行社的共同协调发展。多年来,峨眉山的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3月至6月是峨眉山观赏杜鹃花的最佳时节,从报国寺到万佛顶,各类杜鹃次第开放。春到峨眉还可体验采春茶、挖苦笋等乐趣。

张家界

主要特点:以混合动力巴士和电瓶车用于景区交通,野生动植物与游客和谐相处。

热门影片《阿凡达》中原生态的哈利路亚山想必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吧,它的拍摄原型就是张家界的袁家界景区内的乾坤柱,目前它已成为了张家界中人气最旺的景点。张家界由于核心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混合动力巴士和电瓶车代替,景区的空气十分清新,金鞭溪峡谷中野生猕猴出没,与游客和平相处,相映成趣。

香格里拉

主要特点:“低碳”的生态环境是香格里拉的生命线,它的持久美丽离不开“低碳”。

香格里拉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三江并流”之腹地,有融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为一体的景观,“日照金山”的梅里雪山更是中国低碳旅游的象征,具有巨大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探险价值。香格里拉腹地有梅里雪山、白茫雪山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群。澜沧江大峡谷、虎跳峡和碧壤翁水大峡谷以深、险、奇、峻闻名于世。而神女千湖山、碧塔海等高山湖泊是亚洲大陆最纯净的淡水湖泊群。

篇(2)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

生态旅游管理就是指管理者将生态学作为旅游发展的思想基础,对当前旅游系统进行生态化的管理,进而向游客提供一种绿色生态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同时还生态旅游管理还能够长期有效的保护旅游地区的自然环境,维护旅游区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是改善游客在旅游过程被迫坏的生态系统。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生物要素与环境要素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的本质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要素和环境要素进行科学的有机化管理。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信息化要素。

一个旅游企业想要正常的运行,就需要个各个组织部门协调配合同时还需要实现资源的共享。旅游管理想要提高效率以及利益的增长都离不开团体的有机合作,在旅游业中对行业资源的利用共享性现象很明显。因此,一个旅游企业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其他行业之间都需要保持相互协调一致。信息化时代需要将旅游业的信息适当操作管理作为旅游业的中心环节。仅仅凭借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旅游管理的需求,很容易使信息在传递交流中发生断裂与阻塞,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障碍。旅游业的产品是一种无形的、不能够转移、生产同消费的即时性以及产品的无法存储性等 特点。在旅游市场中所流动的是旅游者,当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的选择确定只能够依靠信息,他们需要的是便利的信息进而获取渠道与优良的信息化服务。信心的充足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的风险性,还能够增强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信心。通过现代市场的营销理念影响下,旅游业的管理者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从而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管理者之间也可以通过便捷、快速的信息化沟通交流以便能够完成交易,双方可以交流产品的优良性、质量以及便利性。因此,信息化是生态旅游管理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数据管理要素。

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两个主要方面,而我国大多数生态旅游地区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上较为欠缺,对生态旅欧地区造成了诸多破坏,这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环境管理方面的职能。生态环境管理要素能够有效的维护旅游区中的生物个体以及种群的数量稳定,有效的维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维护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制约性和依赖性,可以及时发现治理被污染的景区;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环境质量的标准。

(三)生态旅游但对对其边界的管理。

所谓的生态旅游区,是受到国家政府保护的天然自然环境以及保存相对完好的自然区域,主要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它们一般读是由一个景观或多个景观相结合组成的,因此,自然景观的管理是生态旅游管理中的核心组成要素。一个完整的自然景观由气候、人文、动植物以及地质地貌所共同组成的区域性的综合体,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相对稳定的边界。生态旅游管理对景区边界的划分可以根据景观在组成部分上的差异性进行区分。生态旅游的管理者可以依靠生态学原理对景观或其组成的单位以及区域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四)生态旅游管理手段要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呈现多样化。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信息化网络都是近年来所新兴的技术,这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在生态旅游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态旅游管理者借助遥感技术手段,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旅游资源环境的相关动态信息,进而预测计算旅游区在未来发展的动向,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定位系统与信息化网络技术能够为旅游管理在决策、管理以及规划方面上提供科学、客观的数据。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快速、简单的在旅游探险与科学考察过程中提供准确的定位数据,确保了旅游者的人身安全,所以生态旅游管理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信息化网络技术能够科学的改善生态旅游的管理方式,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的合作模式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组织内部与外部之间有效合作。社会经济学家与政府职员、生态学家需要进行有效合作。社会经济学家主要强调的是旅游区在经济上的发展目标,制定一个促进旅游业经济稳步增长的战略目标。政府职员主要强调的是把环境保护同旅游业的有序发展纳入到法律体系中,如何运用政府颁布的法律政策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学家主要运用有关生态环境的知识社科的解读生态环境问题,收集动植物资源与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数据,提出能够科学有效的改善所造成的的自然环境破坏的问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覆盖,生态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方式。旅游业想要应对时代的需求,就需要加快旅游管就需要在其基本要素方面做到尽善尽美,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旅游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增强自身实力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甘萌雨,张捷.全球化时代的旅游业[J].2000,(4).

篇(3)

(一)居民的主动性不强

社区生态旅游与以往常见的旅游形式存在诸多的差异,表现为社区生态旅游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然后以社区作为单位确定旅游活动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目前社区生态旅游仍然无法得到普及,究其原因在于居民的传统观念还未转变,其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在社区生态旅游的时候常常处于比较被动的情况,而且决策没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导致社区生态旅游的目标不能实现,最终影响了社区生态旅游的有效发展。

(二)影响本地文化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这也给旅游地区的文化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引发了生态破坏,阻碍了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因此社区生态旅游需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使生态环境和文化得到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管理者以经济利益为主,过度开发生态旅游,使得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例如某个文化古迹较多的地区在没有实施开发之前,当地居民的生活处于比较传统的状态,但是在进行开发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居民会纷纷加入到旅游活动当中,从而逐渐减少了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导致自身的文化特色也逐渐消失。

(三)旅游企业的管理不善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方面长期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使得旅游业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其原因在于:首先是各大旅游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源,纷纷进行低价竞争,使得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其次旅游附加产品的创新能力比较差,使得旅游的内容比较单一。而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提高居民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度。但是因为事先常常会安排固定的行程,使得社区生态旅游逐渐与以往的观光旅游趋于一致,其特色逐渐消失,无法完成社区生态旅游的设施目标。在具体的管理方面,旅游区的管理是由林业以及其他建设单位共同管理,但是在行政管辖方面却由当地政府进行管理,这样导致旅游区与社区的融合存在许多问题,使得社区旅游无法得到重视。

二、改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社区居民的主动性

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社区旅游管理的完善。首先需要收集居民们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合理评估,然后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应用到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当中。其次可以建设一个社区交流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居民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也可以将一些重大的改革制度在平台上,使居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最后要设立一个问题协调处理部门,及时了解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

只有达到将利益进行公平分配的目的,才能使社区生态旅游得到顺利发展。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政府要提高对利益分配的重视程度,建设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使居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其次要改变以往比较强硬的管理观念,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居民们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生产经营,使居民经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最后政府可以和信贷企业或者银行进行合作,使居民可以顺利得到一定的信贷服务,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展,从而让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三)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

在一些比较偏远的旅游地区,当地居民之中多数为老人和孩子,青壮年比较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关于旅游的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需要根据这个问题,在进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时候,实施旅游知识培训,提高居民的旅游知识水平,使其可以在追求经济收益的时候,加强旅游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通过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加入到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当中。

篇(4)

一、“十一” 旅游黄金周主要经济指标

今年黄金周为8天。假日期间天气晴好,气温宜人,为游客旅游度假提供良好条件。全县各旅游景区景点人气旺盛,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全面刷新。

一是游客接待增长超过两成。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同比增长28.36%。其中,白鹭岛生态旅游区日最大接待游客量为1.1万人次,皖东烈士陵园日均接待游客300人次。

二是旅游收入增幅超过三成。全县旅游总收入586.6万元,同比增长39.81%。

三是星级宾馆客房入住率增幅近两成。全县旅游宾馆黄金周期间客房入住率达90%,同比增长18.65。其中,白鹭山庄和碧云山庄客房入住率120%(加床),白云宾馆客房入住率平均为90.2%。

四是星级宾馆餐饮收入增幅超过三成。全县旅游宾馆黄金周期间餐饮收入116.42万元,同比增长35.23。其中,白云宾馆餐饮收入为58.64万元。

五是星级农家乐营业收入增长超过两成。全县农家乐黄金周期间营业收入16.84万元,同比增长21.76%。其中,柏露山庄黄金周期间营业收入7.51万元。

二、“十一” 旅游黄金周游客特点

一是今年黄金周游客主体是散客,占游客总数82%,其中全家外出度假又是主力军;二是自驾游越来越多,白鹭岛生态旅游区日均收停车费1.5万元;三是江苏等外地游客人数超过省内游客;四是游客停留时间增多,过夜游客比例增加;五是游客消费大增,今年白鹭岛养生温泉公园、白鹭岛水由游乐公司和舜耕农业园相继开业,皖东烈士陵园纪念馆改建后重新开放,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

三、“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是旅游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县局领导多次深入景区景点调研,协调解决问题。黄金周期间无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和游客投诉。

二是旅游企业一手抓旅游促销,一手抓员工培训管理。黄金周期间虽然游客众多,接待服务井然有序。

篇(5)

今年黄金周为8天。假日期间天气晴好,气温宜人,为游客旅游度假提供良好条件。全县各旅游景区景点人气旺盛,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全面刷新。

一是游客接待增长超过两成。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同比增长28.36%。其中,白鹭岛生态旅游区日最大接待游客量为1.1万人次,皖东烈士陵园日均接待游客300人次。

二是旅游收入增幅超过三成。全县旅游总收入586.6万元,同比增长39.81%。

三是星级宾馆客房入住率增幅近两成。全县旅游宾馆黄金周期间客房入住率达90%,同比增长18.65。其中,白鹭山庄和碧云山庄客房入住率120%(加床),白云宾馆客房入住率平均为90.2%。

四是星级宾馆餐饮收入增幅超过三成。全县旅游宾馆黄金周期间餐饮收入116.42万元,同比增长35.23。其中,白云宾馆餐饮收入为58.64万元。

五是星级农家乐营业收入增长超过两成。全县农家乐黄金周期间营业收入16.84万元,同比增长21.76%。其中,柏露山庄黄金周期间营业收入7.51万元。

二、“十一”旅游黄金周游客特点

一是今年黄金周游客主体是散客,占游客总数82%,其中全家外出度假又是主力军;二是自驾游越来越多,白鹭岛生态旅游区日均收停车费1.5万元;三是江苏等外地游客人数超过省内游客;四是游客停留时间增多,过夜游客比例增加;五是游客消费大增,今年白鹭岛养生温泉公园、白鹭岛水由游乐公司和舜耕农业园相继开业,皖东烈士陵园纪念馆改建后重新开放,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

三、“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是旅游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县局领导多次深入景区景点调研,协调解决问题。黄金周期间无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和游客投诉。

二是旅游企业一手抓旅游促销,一手抓员工培训管理。黄金周期间虽然游客众多,接待服务井然有序。

篇(6)

1.生态旅游的提出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20多的时间里,世界生态旅游发展非常迅速。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宣传主题和产品品牌,日益深入人心。

2.生态旅游的概念

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综合各方观点,有人给生态旅游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和相关文化特征为主要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

3.生态旅游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自然旅游来说,新兴的生态旅游有着显著的特点。生态旅游是人类希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特点是:①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②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③游人与景区居民将自己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要尽到保护自然的职责和义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生态旅游区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和生态思想,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盲目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的退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还有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修建宾馆、索道,引进、仿制、移植项目,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纵观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开发现状,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

景观污染系指不适当的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景观结构破碎化,景观功能受损、生态风险增大和审美价值降低等。

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盲目开发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造成了景观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植被,危及生物多样性。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建筑过程中,大片砍伐树林,造成严重损失。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白山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共占绿地30hm2左右,砍伐树木千余株。

(2)破坏地形,毁坏自然生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开凿了一条登山栈道,用水泥、钢桩和铁网代替了自然生境。栈道不仅破坏了雄伟的地貌景观,而且络绎不绝的人流践踏草地,向天池扔垃圾,增大了对保护区核心区的生态胁迫。

(3)捕杀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受损。一些生态旅游区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使许多野生动物遭到捕杀,造成不少珍稀动物灭绝。据调查,20年来,长白山旅游区已有2种哺乳动物灭绝,16种濒危。

2.游客超载,生态环境受损

由于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一些生态旅游区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除了盲目开发之外,对游客数量不加以限制,造成旅游高峰人满为患的现象,由此引发系列环境问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目前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

很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店等豪华设施的建设,大建楼、堂、管、所,盲目扩大旅游区,在旅游开发中市场定位不准,不注意生态保护和文化内涵,“贪大、求洋”,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为代价,修建过多的人造景观,进一步走向城市化、商业化。有的旅游区抛弃了自己独具的天然优势,盲目改造,造成大多景区景观的趋同。

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如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m,公路只修到约2000m,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

4.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

(1)维护措施不够。许多古建筑群有的因为地质条件、地形状况而倾斜;有的因地震、洪水而被损坏;有的因地质、滑坡多年风化失修而破旧不堪等,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2)部分游客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加之保护措施不严,很多珍贵的植物被随意折断,还有人在建筑物、岩画、古雕像上随意刻画,造成文化景观的破坏和旅游活动的视觉污染。

(3)缺乏必要的监测和管理。据报道,以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仅有16%的保护区定期进行环境监测,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有的则对旅游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一无所知,依据科学监测对保护区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仅有20%,甚至一些保护区在核心区也有活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实现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实现生态旅游区旅游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和利用相统一的原则,在严格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合理、科学地开发其旅游资源,必须建立完整的法律、技术与管理体系。

1.完善制度建设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但同时也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制,需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维护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使自然保护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树立“以自然保护为主,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制度,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制度,生态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生态旅游区的立项审批制度。

2.合理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

要在保护区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划分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区内旅游小区或旅游景点的确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核心区、缓冲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开发旅游,确保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同时还要从景观结构和功能上对生态旅游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生态旅游区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收集,景观分类和对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的诊断,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利用方式。

3.明确管理主体,当地群众参与

外部机构和单位到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必须服从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协调、安排、管理,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混乱现象。

当地群众的参与,可以把部分破坏资源的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部分;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在自然保护区乱砍乱伐,乱捕滥猎,禁而不止,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中,允许他们在社区内开设农家乐,做些土特产经营和劳务,使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

4.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规模

旅游容量是指在保护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满足游客需求的条件下,一个旅游区在一定时限内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生态旅游区管理人员可以以生态指标、环境质量指标、设施指标、游客感应指标和客流分布指标为依据,确定生态旅游区每天总旅游容量,使旅游活动的开展控制在总体容量内。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曾做过此方面的研究与尝试。

5.加强游客管理

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游客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是旅游目的地实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可以采取以下操作:①在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各种指示牌等;②利用门票、导游图导游册等进行多种渠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③一定的处罚手段。

四、结语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其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游客超载,生态环境受损;景观趋同,天然优势被磨灭;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等。通过完善法律制度,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科学合理规划,明确管理主体,鼓励当地群众参与,确定旅游容量,适度控制规模,加强游客管理等方式以实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2.17(2):68-72.

[2]张小利.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1):2007.68-70.

[3]袁兴中,刘红,高天刚.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学杂志,1995.14(4):36-40.

[4]崔海亭.景观污染: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生态学杂志,2001.20(3):60-62.

[5]俞穆清,朱颜明,田卫,刘景双.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1999.19(2):189-192.

[6]倪强..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1999(3):40-46.

[7]姬晓娜,朱泮民.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问题及其调控[J].生态学杂志:2007.26(11):1884-1889.

[8]衷华.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J].和谐发展论坛:2007.234-235.

篇(7)

旅游地景观规划设计是在一定尺度上对资源的再分配,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在景观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提出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案。在景观的空间形态结构中,通常以斑、廊、基三元素为基础建立相关的景观生态网络结构,完成规划者对风景区从视觉景观到景观格局、功能的规划设计。

一、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特色: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对景区优美的山水环境空间形态尽可能地加以保护,适度开发,力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基于对自然背景的分析,本着景观生态整体性的保证和空间异质性结构图式的设计两大基本思路,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景区规划设计,再在分区规划设计上进行旅游活动密集区与分散区的重点规划设计。这三层规划设计都基于景观的斑―廊―基结构进行,并把功能规划与结构规划结合到这三个规划设计层中去。同时,各个层次都突出其大致的主题与形象构想。

二、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生态旅游地的发展依赖于高品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故在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其基本目标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及资源利用永续性的保护。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生态得到保护为主要预期结果的特殊旅游,是以毫无雕琢的自然美景为取向的旅游,绿色景区是其核心,是整个旅游活动的中心和依托。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旅游的最主要特点,它反映了人们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未出现一个在成功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而不对旅游地造成任何影响的旅游规划。所以,织金洞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是第一位的。为了遵循生态伦理,只能进行有限量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既不应花过多精力去改变旅游地的资源条件,也不应过多地去建设旅游娱乐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实体,重点是设施组合、景点优化,使人为设施与自然景观和谐,维护景观的多样性并增强其自稳定性。其第二目标是实现织金洞旅游地社区经济的发展。在确保生态旅游者获得非凡体验的同时,使环境变化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使社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全不讲经济效益的旅游规划是不切实际的。只要在环境承载范围内,通过形象策划和广告宣传吸引大量游客是应当鼓励的,力争给生态旅游地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以促进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但这与大众化旅游“吸引尽可能多的游客,赚取尽可能大的利润”的经营理念不可同日而语。总之,实现旅游的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有效保护是其开发规划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的双重目的所在。

三、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因而,景观生态系统最本质的属性是其整体性。织金洞生态区内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资源的多样性及利用的多宜性,开发利用的多目标、多层次性,客观上要求从整体出发。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从全局、综合、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设计变量和目标,并从“整体”上来思考与管理。同时,将人类需求同景观的自然特性与过程相联系起来,关注较宏观尺度上的资源配置,强调宏观的综合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状态。

(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对某一碎裂种群的保护,往往从局部的生存环境考虑,设计适宜的保护区,与此同时,人为地将它与外界隔绝。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整个景区生物种群的保护,必须从宏观上研究不同碎裂种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保护,如建立合理的缓冲区和生态廊道等,在加强不同栖息地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促进生物种群之间基因交流,提高物种多样性。

(三)异质与多样性原则。异质性的内涵是景观组分和要素在景观中总是不均匀分布的,一个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性质和地位土要取决于它的时空异质性。时空异质性的交互作用是导致景观生态系统演化、发展与动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维持和管理是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考虑的对象多样性是在一个给定系统中环境资源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程度。多样性的存在对确保景观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提高观赏性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性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既能保证旅游区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又能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还能使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极高的水平。因此,多样性既是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旅游地的规划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的维持、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以满足都市人摆脱单调城市景观,“返朴归真”,贴近自然的渴求。

(四)生态美与自然优先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生态关系和谐美和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它与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传统美学成鲜明对照,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美学准则。旅游者游赏风景主要目的在于求美。而美除来自人工风景外,最重要的还是源于自然界,表现为多种自然美感,如雄伟美、险峻美、奇特美、幽深美、秀丽美、格局美、珍稀美、声响美等。从审美体系总览,它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顺适,即给游人以和谐、统一、融合、舒爽的美感;二是奇突,不平淡,即具有“超群脱俗”、“新奇夺目”的诱发力。这些美感无不产生于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因此,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美化环境,增强对游人吸引力的功能。生态美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命力、和谐、健康。生命力特性要求我们规划设计的旅游地景观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再生能力;和谐性要求旅游地人工与自然互惠共生,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健康性要求在争取人工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无污染、无危害,使人生理、心理得到满足的健康旅游环境。总之,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是本地特色的最基本体现。任何一项旅游规划都应遵循最小变动的原则,做符合原自然本质的设计,即设计尊重自然。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鄱阳湖区域名山大湖星罗棋布,山山钟灵毓秀,湖湖碧波荡漾,生态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优良。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国务院要求,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然而,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打破了环鄱阳湖态环境的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视角下的环鄱阳湖FDI产业现状分析

至今为止,外商直接投资已经遍及环鄱阳湖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部门,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结构来看(见下表),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从下表可以看出,2011年制造业的投资项目为578个,占总投资项目数的71.18%,比2010年又增加了9.47%的比重。由于开发农业的投资需求很大但回收期又比较长、利润率相对其他产业较低、所承受的风险较大,第一产业外商投资项目数为70个,仅仅只占总投资项目数的8.62%。近年来,第三产业外商投资比例在逐渐的上升,2011年投资项目所占比例占总投资项目的16.75%,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的比例最多。

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不合理,主要投资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制造业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特点是所需要的技术含量普遍偏低,消耗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最多,所需要的环境成本偏高,对环境的破环严重。如果FDI继续加重对第二产业的投资,那么会给环鄱阳湖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FDI对环鄱阳湖低碳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产生FDI的环境规模效应

FDI的环境规模效应是指由于引进外资导致的经济规模变化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FDI的引进会扩大企业原有的规模,涌出更多新的企业,使环鄱阳湖国民经济不断获得发展。然而由于产出的需要不断扩大,因此生产要素也会快速增加,这样就会给环鄱阳湖自然资源和能源带来更多的损耗,例如,2011年环鄱阳湖煤炭消耗量比2008年增加了33%,随着煤炭等能源的消耗,带来的是更多的碳排放量,从而会造成对环鄱阳湖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最终影响环鄱阳湖低碳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二)低碳技术外溢效应不明显从而阻碍本土企业发展

外商投资企业虽然拥有非常高端的低碳技术和设备,但是为了保持其在环鄱阳湖的竞争优势,使其立于不败之地,它们往往会严格控制这些低碳技术输往环鄱阳湖本土,即使要转让也是转让一些处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低碳技术,而高端的低碳技术只会在本国的地区传播。因此,环鄱阳湖很难获得这种先进的低碳技术,只能靠本土企业自己研发,而本土企业由于外资企业的技术保留和一些其它方面的原因又很难研发出更先进的低碳技术,即使真的研发出来了,它所产生的减排效果也有可能会被外资企业在环鄱阳湖本土的经济活动(如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抵消,甚至会增加江西省的碳排放量,影响环鄱阳湖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比江西本土低,其产品也会相对便宜,从而更具有价格优势,本土企业的低碳技术研发活动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这种低碳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明显,反而会阻碍本土企业的发展。

三、环鄱阳湖经济区低碳产业选择

(一)积极发展低碳生态旅游

1.积极发展低碳生态旅游具有战略意义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鄱阳湖的一湖清水是江西省一张靓丽的“名片”。成功打造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江西旅游,享受“绿色家园”的温馨,领略江西自然风光、山水风景、民俗风情、乡土风物和社会风尚的独特魅力,大大提升江西美誉度。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打造国内外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把江西的绿水青山和良好生态转化为具有市场震撼力的旅游产品。

设立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生态城镇、绿色乡村、旅游型新农村建设,能够完善湖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区内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使人民生活环境更加和谐,物质条件得到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保护一湖清水,可以使鄱阳湖区域永远成为人民宜游宜居宜业,动植物宜留宜栖宜养的生态家园。

2.发展低碳生态旅游的目标

全面实施生态旅游建设规范,提升生态旅游示范景区(点)品质;全面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成熟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对接,使鄱阳湖生态旅游整体形象在国内深入人心、在海外声名远播,在国内外旅游目标市场占有重要份额;经过生态旅游的持续打造与全面发展,鄱阳湖生态旅游在海内外成为一响亮品牌,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中国生态旅游高地、国际生态旅游必选地。

3.发展低碳生态旅游的具体布局

(1)湖体原生态体验旅游圈。覆盖范围:鄱阳湖湖体及主要湿地。新建县南矶山、永修县吴城、共青城、星子县鄱阳湖生态旅游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湖口县石钟山-鞋山、都昌县老爷庙、鄱阳县鄱阳湖湿地公园、余干县康山。

(2)滨湖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圈。覆盖范围: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龙虎山。

(3)赣北环湖五彩精华旅游圈。覆盖范围:南昌、西海、九江、庐山、景德镇、瑶里、婺源、上饶、三清山、龟峰、鹰潭、龙虎山,并融纳抚州、宜春、新余、吉安相关景区景点。

4.建设重点内容

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既是综合旅游各类要素的系统工程,又是管理规范、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区域,要按照“严格保护、分类指导、统筹协调、重点推进”的发展原则,重点抓好精品景区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根据鄱阳湖地区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独特、自然与历史人文遗迹相互交融的生态特点,通过对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科学引导,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和替代化原则,注重生态化服务,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在生态负荷、旅游体验、经营管理、社区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既重视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示范体系。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化工业

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推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生态特色”,用生态的理念和原理谋划区域经济发展,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改造各类开发区,推动产业的区域合作互补。严格控制入园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标准,集中建设能源供应和污染治理体系。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湖体核心保护区,指鄱阳湖水体和湿地,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维护生态功能,限制经济活动。

(三)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坚持用现代手段装备农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依托山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广“猪(牛)-沼-果(粮、鱼、油、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特种水产、有机绿茶、特色果业、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优质生猪和水禽等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实现区域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快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节水增效、有机农产品、疾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四、环鄱阳湖经济区引外FDI的低碳发展策略

(一)制定并完善相关外资法律法规

根据当前呈现的能源结构环境,建立并完善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配套的具有提高能源效率作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法律法规,同时制定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能源效率标准和标识制度,以使得外资能源可以得到循环利用和持续发展。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一定要加强并督促《可再生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努力做好能源立法方面的工作,建立并完善关于减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地方性法规,积极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要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运用的鼓励政策,出台优惠的土地、投融、财税、产业、人才培养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外商直接投资向低碳方向发展。

(二)调整引资结构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环鄱阳湖应引进绿色环保的FDI,即外商投资企业将FDI直接投资于低污染的行业或一些绿化事业,从而产生绿色资本,达到绿色环保效应。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发展技术和设备,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并努力开发绿色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使FDI能够投资于绿色环保行业,从而达到优化FDI投资结构的目的。

(三)制定环鄱阳湖FDI准入机制和环保要求

提高准入门槛会改善环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环保的外商投资,从而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首先,加强对来环鄱阳湖投资的外资企业类别的核查,对于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业,应该极力做到限制或禁止。其次,对于吸收进来的FDI各项技术应该做到严格把关,并严格禁止一些被母国淘汰的具有高污染工艺进入环鄱阳湖。最后,应该遵守实事求是原则,依照环鄱阳湖现在的外商投资情况给外资企业制定一个合理的投资配额,这样既能减轻外资企业自身的资金压力,又能避免资源、能源和环境的损害。

(四)建立环鄱阳湖低碳产业集群

充分挖掘环鄱阳湖现有特定产业的集聚效应,鼓励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产业升级,形成聚集效应。同时由于环鄱阳湖低碳产业刚起步,属于幼稚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因此,政府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提供适当的保护和支持,鼓励建设低碳产业集群。

[参 考 文 献]

[1]付加峰,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概念的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2]金开好.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赵艺.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2(2)

篇(9)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甘肃幅员辽阔,境内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四季温暖宜人、青山绿水的江南水乡之美色,又有千沟万壑、绵延千里的黄土高坡;既有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又有寸草难见、茫茫无垠的戈壁沙漠,到处充斥着西部的神秘色彩;更有丝绸之路自东向西横贯全境,使古代博大辉煌的文明在区域内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省内少数民族较多,且民族风情各具特色。只有在对生态旅游区域进行初步划分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发对策。

一、甘肃生态旅游区域划分

(一)沙漠绿洲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等5市。石窟、古长城、沙漠、戈壁、野生动物和沙漠绿洲构成了这一区域的特色。有著名旅游城市敦煌、嘉峪关;有全国第一个沙漠森林公园――阳关沙漠森林公园等。

(二)祁连冰雪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包括张掖和武威两市。祁连山区丰富的原始森林、冰川、雪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这一区域的主要特点。有国家级历史名城――张掖市;有张掖、黑河、马蹄寺、海潮坝、焉支山等5个森林公园。

(三)黄河风情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甘肃中部,包括兰州、白银和定西地区。悠久的黄河文化、香甜的瓜果、金城的都市风光和黄河两岸的古树名木构成这一区域的特色。有地处中国地理版图几何中心的甘肃省会城市兰州;有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贵清山、兴隆山、莲峰山、铁木山、东山、寿鹿山、岳麓山、仁寿山、西岩山、二郎山、五一山、兰山、关山、石头坪等森林公园和黄河石林景区。

(四)草原风光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山森林、山地景观、草原景观和浓厚的民族风情成为这一区域的显著特点。有松鸣岩、则岔、合作、莲花山、南龙山、南阳山等6个森林公园;有黄河三峡、龙首山、炳灵寺石窟、拉卜楞寺、三角石、柏木沟、腊子口等景区和景点。

(五)伏羲文化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天水市和陇南地区。天水是丝绸之路重镇、伏羲文化发源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小江南”之称;陇南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的美誉,也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栖息地。有麦积山、鸡峰山、天池、大河坝、温泉、老君山、尖山寺等7个森林公园;有麦积山石窟、伏羲庙、万象洞、哈达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六)黄土风情生态旅游区。这一区域分布在平凉和庆阳两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黄土风情、浓郁的田园风光和黄土高原上的天然次生林构成了这一区域的特色。有云崖寺、太统、莲花谷、五龙山、北山、周祖陵、巴家嘴、老爷山等8个森林公园;有崆峒山、王母宫山、北石拱寺等景点。

二、甘肃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甘肃旅游虽然起步早,但发展缓慢,和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区的交通、住宿业等设施还不完善。同全国一样,甘肃大多数生态旅游区一般所处的位置远离城市,虽然资源价值高,但区位条件较差,偏离交通干线,交通设施滞后,尤其是许多森林景点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一些景区的餐饮条件极差,卫生质量难保,饭菜价格昂贵,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各类游客的要求,这些问题均制约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投入严重不足,市场促销力度小。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先期大投入的产业,没有投入,资源就转化不成产品,进入不了市场,接待不了游客,资源优势就变不成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甘肃的好多资源品位很高,就是因为投入不足,开发程度太低而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区的同类产品。受资金制约严重,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不高。如小陇山曲溪森林公园有着极为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自1999年开发以来到现在变化不大,虽距天水市仅有30km,但在旅游旺季仍显得比较冷清,反差极大,这与其资源开发中资金投入不足有极大的关系。

(三)旅游产品单一、老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多彩。据甘肃省旅游局统计:青海、宁夏的游客一半来自甘肃。也就是说,甘肃人民在支撑着青海、宁夏两省旅游产业的半壁江山。另一统计:甘肃居民旅游首选出省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是外地旅游者在甘肃旅游常常发出的感慨,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目前全省旅游产品的单一和老化。甘肃旅游经济发展与发达省区差距比较大,与周边相邻省区差距也在扩大。大自然赐予了甘肃丰富、独特的旅游产品,但甘肃人把这一产品看成了洋芋蛋,没有很好地去包装。和宁夏相比,说甘肃的旅游资源胜过其百倍都不为过,一个沙湖,40年前还是一片沼泽地,蚊蝇满天飞;一个沙坡头,风沙连铁路都能盖了,可如今宁夏人把这两块地改造成为旅游景点,开发出参与性、娱乐性、刺激性活动项目,一举成为西部旅游热点地区,吸引了众多甘肃游人,这一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四)缺乏精品产品,市场知名度低。甘肃除了敦煌莫高窟知名度高一些外,其他旅游资源外人知之甚少,明显缺乏旅游的“热度”。相比几年前,甘肃旅游的基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可是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就其现状来看,并不乐观。“知道敦煌,不一定知道在甘肃境内;看过《读者》,不一定知道是甘肃出版的;吃过牛肉拉面,却不一定知道源自兰州。”在不少地方,我们都能听到这调侃性的“段子”。其潜台词是:甘肃省有好的资源,有好的品牌,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抱着金饭碗饿肚子”。就北京市民的旅游去向,有关部门抽样统计,结果发现有9成人认为甘肃没什么地方可去,市场知名度低。

(五)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严重影响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新兴产业,甚至有一些地方已将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但这些工作只是刚刚起步。甘肃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旅游行业自身,无论是行政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都存在一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时展步伐的问题。

三、甘肃生态旅游发展若干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创作性地开展工作。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旅游资源,首先肯定甘肃的旅游业大有可为。“反弹琵琶”战略曾为甘肃的经济带来过光明,旅游也需要反弹琵琶,旅游业不仅成为很多市、县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还成为通往小康的必由之路。甘肃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切实开展符合生态旅游要求的各种旅游项目。

(二)以“丝绸之路”申遗为突破口,实施精品战略。从旅游和市场属性上来说,资源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品牌,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对品牌的认同。申遗成功不断造就我国新的一批著名旅游目的地。在目前国内多处世界遗产中,既有北京故宫这样传统的著名旅游景点;更有丽江、张家界、平遥、九寨沟这些新兴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十几年前在中国还非常陌生的地名,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世界遗产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尽管申遗难度很大,但并非不可能。

近期应以联合“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及相邻省区,共同整体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为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实施精品战略,带动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培育以沙漠、戈壁、森林、高山、草原、牧场、冰川、雪山独特地貌等甘肃特有的生态旅游产品,使游客看有看头,玩有玩头,争取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用自己的特色旅游项目留住旅游者的脚步。

(三)大力发展以敦煌舞蹈为龙头的甘肃文艺产业,提升旅游形象和品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有着高度关联、强烈互动的关系。《云南印象》、《丽水金沙》、《难忘的泼水节》、《五朵金花》和《月光下的凤尾竹》……云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文化气息浓厚,文化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人在旅游中体验文化,在领略文化中游山玩水,感觉特别轻松、愉快、陶醉、流连忘返。同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甘肃,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七十年代末甘肃省歌舞团曾创作出经典作品《丝路花雨》;之后,也曾创作出《敦煌古乐》、《敦煌组舞》、《西出阳关》、《大梦敦煌》等敦煌舞蹈作品。然而,这一品牌始终没有形成产业,没能带动全省文艺产业的发展。因此,甘肃旅游大发展,首先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进行开发,尤其是大力发展以敦煌歌舞为龙头的甘肃文化产业。使游客能够在白天游览甘肃现有的旅游景点,晚上通过欣赏旅游歌舞晚会回味追寻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既增加了旅游产品的品位又带热了相关旅游产品,以此提高甘肃旅游资源的产品竞争力。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就让全国人民家喻户晓地了解了云南的少数民族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电视台轮流热播的《一米阳光》又让更多的年轻人向往去丽江古城一游。甘肃应加强与国内外新闻媒体、旅游机构合作,尤其是利用央视播放《大敦煌》、《最后一个冬日》、《美丽的大脚》、《西部热土》、《天下粮仓》、《汗血宝马》、《惊天传奇》、《雪花那个飘》等在甘肃大地上拍摄并上演影片的契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宣传甘肃,提升知名度,打造一个崭新的甘肃旅游形象。

(五)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向社会全面开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向外资进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

(六)加强和周边省份的区域联合,共谋旅游大发展。借鉴华东“15+1”、珠江三角区“9+2”、西南“长江新三峡”等旅游联合体的成功经验。以“丝路之路”、“伏羲文化”为纽带,加强与陕西、宁夏、青海、新疆、河南区域联合,整合资源、资金、人才和环境,形成“集团式作战”,“捆绑式销售”,共谋旅游大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一、关于养生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条件下,具有旅游购买能力、旅游欲望和旅游购买权利的消费者群体。这种对旅游市场的定义,更注重以消费者为导向,从旅游者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旅游市场。可用如下公式表示:旅游市场=旅游者×旅游购买力×旅游欲望×旅游购买权利。决定旅游购买力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旅游购买权利指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时不受某种法律、制度、政治等因素的限制。如果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就不具备购买权利。根据上述旅游市场的定义,本文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认为养生旅游市场就是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条件下,具有旅游购买能力、旅游欲望和旅游购买权利的以养生为目的的消费群体。

二、关于波特的五力模型

图1波特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的一个模型。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力量、购买者的力量、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五力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力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的力量、购买者的力量、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企业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企业的不同而变化(见图1所示)。

三、养生旅游市场的分析

1.供应商的力量。与其他省市相比较,黑龙江省在养生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十大优势:地貌奇特;文化类型奇特多样;民风质朴,热情,奔放;绿色食品天然环保;空气资源纯净健康;气候资源独特;山林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文化遗迹资源众多;民俗资源丰富多样(见表1)。

表1黑龙江省的养生旅游资源

2.购买者的力量。本文从人口分布、经济状况、闲暇时间和个体需求四个方面对银发旅游市场进行了分析:(1)从人口分布上看,我国已经步入老年社会。据全国老龄委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数为1.49亿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1.3%,占全球老龄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年均增长率达3.2%。老年人总量的增加,必然促使老年人的旅游需求的增加。(2)从经济状况上看,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老年人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有出行的可能。另一方面,中国一直有“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更多地关注父母生活的质量,且孝敬老人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花钱让父母外出旅游的情况越来越多。此外,《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在“十五”期间,要大力开发银发旅游产品,精心策划一批银发旅游精品。在此纲要的指导下,一些单位在春秋两季会组织老年人旅游。因此,在旅游人群中,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并不低,且消费潜力大。(3)从闲暇时间上看,老年人已经退休,闲暇时间多。季节性明显是旅游市场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一般3月到11月为旺季,而12月到2月为淡季。旅游的季节性在老年旅游市场体现的并不明显,因为老年人闲暇时间多,全年的任何时间都可以组团成行,对时间没有严格的要求。(4)从个体需求上看,随着传统观念的变化,老年人早已不满足于衣食无忧,更注重精神消费,渴望提高生活质量。旅游活动可以使他们在旅途中结伴同行,以此来消除和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更可以使他们在旅游活动中结识其他的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充实自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中青年市场中的高端群体的经济实力雄厚,满足促成旅游动机的第一点:足够的个人可支配收入。由于其教育程度一般较高,对养生旅游的设施服务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然而,中年群体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闲暇时间相对少很多。不过,每年的带薪假期是出游的绝好机会。

3.现有竞争者及其强度。养生旅游现有的竞争者就是传统旅游。传统旅游产品的主要特点有:(1)开发成熟;(2)市场知名度高;(3)文化积淀深;(4)客源市场稳定。传统旅游多以观光和度假产品为主,然而,现在传统旅游由于产品类型单一,开发缺乏整体规划等原因正面临着生态旅游,养生旅游等新兴旅游方式的挑战。本文将传统旅游与养生旅游进行了比较(见表2)。

表2养生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们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大饱眼福”,更多追求的是心灵的享受,因此养生旅游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4.潜在的进入者。总体而言,中国医疗旅游在我国旅游行业中还是一个不被人熟知的“冷门”,在国际上更是鲜为人知。但在医疗保健旅游方面,我国的优势明显:(1)深厚的中医文化积淀。中医中药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三大国粹之一。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及其同疾病斗争实践经验中的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容。由于中医中药强调的是采取针灸、推拿,足浴之类的自然疗法,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2)丰富的医疗保健旅游资源。我国作为世界上地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幅员辽阔,拥有温泉、药膳等众多优良的医疗保健旅游资源。这些景区一般风景优美、依山傍水,配套设施齐全,旅游者在此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服务。(3)价廉优质的医疗服务。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医疗价格较为低廉,平均价格不到欧美国家的一半。再加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的医疗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心脑血管等方面,与先进的欧美等国家相比,毫不逊色。显然,我国发展医疗保健旅游潜力较大,是养生旅游市场潜在竞争对手,但相比医疗保健旅游,养生旅游涵盖更广,加之追求的是长远的利益,与养生文化与养生产业密切结合的双向发展模式,比起医疗保健旅游,发展势头更加良好。见表3。

表3医疗保健旅游与养生旅游的对比分析

5.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养生旅游的替代产品主要是生态旅游产品。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超过30亿人,其中1/6的游客要到森林等原始环境中进行生态旅游。而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在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已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然保护区年旅游人数约2500万人,年旅游收入约5.2亿元人民币。随着中国加入WTO,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以环保为核心的低碳时代的到来,为生态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生态旅游与养生旅游进行了比较,见表4。

表4生态旅游和养生旅游的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对养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旅游资源和旅游业这两方面,尽管两种新式的旅游方式有其相似之处,但在旅游者的特点及动机方面的主要区别,使养生旅游虽然目前刚开始兴起,但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广阔。

综上所述,养生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其发展空间广阔,我国,特别是黑龙江省、广西省、安徽省等养生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省市,它们具备发展养生旅游的先天的资源优势。而养生旅游的主要受众群体以银发市场为主,中青年为辅,而中青年市场又以高端市场为主。养生旅游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传统旅游市场,目前,传统旅游在市场上所占比例最大,且相当时间内其地位仍不会改变,若能将养生融入传统旅游,则发展势头更为良好。潜在的竞争对手是医疗保健旅游市场,但严格说来,它只是养生旅游的下属的一个类别,养生旅游涵盖的内容更广。最后,作为养生旅游的替代产品――生态旅游产品,他们在主体,客体,媒介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只是养生旅游的动机更着眼于人们自身长远的发展,更符合人们追求延年益寿方面的需求,所以更受到人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篇(11)

1.有利于改善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关系

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可以使广大居民积极参与自然资源保护并分享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让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既加大了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又使得我们避免了以前单一保护,忽略了了社区居民利益的保护方式,从而让我们工作的开展更具人性化。如此以来,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以前的那种“对立”和“不协作”的关系将会彻底的改变。如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由保护区管理机构主导、当地居民参与的股份制经营方式能较好地保障居民利益又促进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使社区关系较为融合。

2.有利于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

通过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社区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参加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从而使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得到显著增强。这样做不但资源破坏活动与以前相比明显减少,还使我们的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加强,野生动植物在自然保护区的数量显著增加[2]。例如过去大熊猫的足迹很少在陕西长青大西沟自然保护区出现,而如今可以经常在这一带发现大熊猫的足迹。这就明显体现社区共管的功效。

3.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

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可以有效地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这样可以让居民们明白在自然保护区内偷盗、狩猎等行为的严重性,更能明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我们国家、地区环境的重要性[3]。要让居民不要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更要看到保护区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性。要让社区居民认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在自然保护区中的重要作用。

4.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可以有效地让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活动。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利用,促进了社区村庄面貌的改善,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就业能力,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使社区居民共享自然保护的丰硕成果。

二、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不完善

就现行法律来看,国家级的法律法规有《森林法》、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自然保护区条例》、1985年林业部颁布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7年农业部颁布的《水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几部,而且法规条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森林法》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因此,社区开路、架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因涉及林木采伐而难以实施。还有划入保护区内的山林权属较大部分是集体的,而且有的村大部分山林都已划入保护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柴、用树都要靠这些山上来,不让当地群众使用,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会发生困难,因此在实施时做到有法可依就很难[4]。而且还涉及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中包括自然资源的归属,以及开发利用等多方面问题。所以尽快完善我国关于社区共管的法律已经刻不容缓。要使法律达到更加系统,层次更加分明,从而协调好社区共管在实际遇到的多种问题。

2.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差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特点是:人口稀少、生物资源丰富、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社会经济较为落后。生活在那里的群众不容易接受到新的文化熏陶,发展观念落后,以至于他们接受不了新的科技与技术,致使村民们的生活依旧很困苦,大部分人只靠耕地为生,但是村民所居住的地方用于耕种的土地十分贫瘠,而且地形坡度较大,很不利于耕种,致使经济发展不起来。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所能用来耕种的土地少之又少,致使一部分人为了生计必须出外打工,但是因为缺乏现代社会对工人技能的要求,很难找到工作,所以依旧很贫困。

3.建设与发展资金匮乏

要发展健全的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关系,必不可少的就是资金的支持,但是国家的投入并不能支持保护区的长期建设。主要原因有一是保护区管理中职责与权限不明确使政府在自然保护区投入的主体作用不突出,我国现行管理措施并没有明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经费由哪一级政府安排;二是保护区管理中职责与权限不明确使自然保护区经费来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直接相关,造成保护区之间管理与发展很不平衡,由此体现了保护区之间社区发展上的投入差距很大;三是保护区所在地一般是偏远贫困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对保护区的投入更是成为当地政府的负担;四是保护区所在地地理条件差,工资待遇差等原因造成管理人员特别是科技人员难以保留,都对建设好和谐社区关系形成制约。

4.生态旅游开发群众的认可度不高

生态旅游是当下十分流行的行业,而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又是很受游客们欢迎的地方。所以大力开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开发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高居民经济收入,还能带动保护区其他行业的发展,使保护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而且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区居民收入。然而现实问题是保护区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集体林,而在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上,政府往往是实行“一言堂”(或者是由承包商提供经营方案)很少有当地社区居民讨论的余地,也就是说社区在开发生态旅游开发中处于被动局面,这样势必造成利益上的失衡,影响了社区居民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由于生态旅游开发没有得到社区群众的普遍认可,区内的土地、林地纠纷及破坏林木资源、野生动物案件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社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三、构建自然保护区和谐社区的主要措施

1.完善社区共管法律体系

社区共管的顺利实施和发展,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前提,法律是一切行动的切实保障。因此,我们不仅要为保护区在国家立法中取得统一的规定和原则,还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与自己区域相适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法律法规[6]。自然保护区与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息息相关,我们必须以具体管理的规则为指导,为保护机构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2.加强与当地政府交流

发展经济是当地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而自然保护区所在地一般为欠发达地区,因此当地政府往往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有甚者他们还为了发展经济从而过度开采利用资源。因此,在解决自然保护区附近居民经济基础比较差的问题上,我们要建立一个权威机构来协调保护区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县级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它应该以保护区上级主管部门为首,各级部门的负责人为辅,争取各项工作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5]。把保护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区经济的发展列入到当地的社会发展计划中,根据保护区社区普遍存在偏远贫困现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把促进社区的发展列入当地政府年度考核中。

3.建立社区共管机制

社区共管是社区群众和保护区管理部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参与保护区建设发展的一种运行机制,社区参与应包括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及监督机制。保护区管理部门只有实行社区共管,促使社区居民在管理中得到实惠与发展,努力使保护区的发展与社区的发展同步进行,使之建立一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的兄弟合作关系。社区居民成为保护区管理的主人,政策才能顺利执行。通过相互间的宣传、管理实现共赢。

4.加大社区扶持力度

保护区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集体林,国家应在维护林农权益的基础上对其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与保护区行使管理权之间的关系从法律上加以必要的界定;要加大对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力度,作为特殊生态保护区域,在财政上要给予重点倾斜支持,使林农在保护中受益;当地政府与保护区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资金与项目用于社区的公益事业的支出,鼓励社区群众参与生态旅游服务,努力提供社区群众就业机会,扶持社区创办产业等措施为当地社区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使社区摆脱困境。

5.创建社区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应包括就业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奖励机制等,让各种利益者都参与到社区的共管中来是共管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为了让社区利益群体共管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必须充分组合景区内的旅游资源,把生态旅游取得的经济利益均衡分配,从而使居民参加社区共管的积极性达到空前高涨。

6.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但使周围社区居民的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而且还会使许多居民失去生产、生活的物资来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种以前就有的传统观念要根据实际情况得以改善。因此我们应该以社区自身的基本情况为依据,努力实现社区“村村有主要产业、村村有特色产业”,通过发展养殖业、土特产再加工等经济体系,从而既减轻了居民对资源的依赖,又显著提高了居民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

7.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根本宗旨就是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生态旅游的开发既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又可以扩大旅游经济收入。因此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7],正确地认识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宗旨,是保护区管理者最基本的工作。在生态旅游实施过程中,积极让社区群众参与,使社区群众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努力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旅游促发展、发展促保护”的管理目标。

四、结语

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其周边社区的贫困和发展问题是我们应该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用发展的理念解决当前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妥善解决这两个问题,自然保护区建设好周边社区的发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面对这种情况,在研究制定政策解决自然保护区规划发展问题时,保护区周边经济的发展和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接下来要在对法律、政策和制度进行的改进和完善,使居民广泛的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来,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只有这样,科学、和谐、协调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达到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秀芝,张海鹏.发展乡土型产业推动社区共管持续开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5,(1):104.

[2]黄文娟,杨道德.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04,(1):48-50.

[3]覃勇荣.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广西木伦自然保护区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04(4):69-75.

[4]于久华.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张明海,王双玲.社区共管: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工作方式的转变(英文)[J].林业研究(英文版),2004,(4):3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