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层建筑在保证结构安全,经济合理等问题上要比低层建筑突出,而有些建筑结构设计或者给施工带来不便,或者存在影响施工质量因素,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后浇带问题就属于这类问题。
1.后浇带施工的要求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中后浇带设置构造要求如下:施工时把结构分成30-40m长的区段,各区段之间留出70-100cm宽的带,暂不浇灌混凝土,待大部分混凝土收缩完成后再浇灌这部分混凝土,把结构连成整体,这就是后浇带。后浇带要选择在受力较小的部位上,保留时间一般不小于一个月,并选择在气温较低的时候浇灌混凝土。缝内的钢筋要用搭接方式,使缝两边的混凝土自由收缩,必要时可在浇灌混凝土前再加以焊接。
高层建筑的重量大,倾覆力矩也较大,为了保证结构稳定,在天然地基上,基础埋深不宜小于高层建筑物高度的十二分之一。因此,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一般都在5米以上。而且规范规定,后浇带要从基础一直设到结构的顶层,而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小于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施工中,基础面临着诸多问题:
(1)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室进水,造成施工困难。
(2)后浇带处钢筋锈蚀,容易引起应力集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3)地下室侧壁剪力墙不能回填土,雨季泥水等容易侵入地下室。
(4)后浇带的施工中,容易造成混凝土接槎处不密实,防水性能不好。
2.后浇带的施工方法
高层建筑基础能一次性浇注完毕,最好的办法是不设置后浇带。这就要解决混凝土的收缩对结构的破坏问题,可以采取下面的几项措施:
2.1要控制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因为水灰比越大,收缩就越大
实验室所出的配合比必须要满足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的要求,而且是在保证泵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配制较小的坍落度;条件允许下,现场设搅拌站或尽可能地选择距离较近的搅拌站;混凝土必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均匀无离析地排出,出料干净、方便,能满足施工的要求,如与混凝土泵联合输送时,其排料速度能相匹配;从搅拌输送车运卸的混凝土中,分别取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处试样进行坍落度试验,两个试样的坍落度之差不得超过3cm;控制水灰比的措施:为了降低水灰比,减少收缩,可考虑加入减水剂。
2.2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加强养护,最好覆盖贮水养护或塑料薄膜养护
(1)二次振捣:即第一次振捣完成后,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振捣,以清除混凝土中的气泡,达到密实的效果。
(2)加强养护:对基础底板,可采用贮水养护;塑料薄膜养护是将塑料溶液喷洒在混凝土表面上,溶液挥发后,塑料与混凝土表面结合一层薄膜,使混凝土表面与空气隔绝,封闭混凝土中的水分不再被蒸发,而完成水化作用,这种养护方法一般适用于表面积大的混凝土施工。
2.3塑料薄膜养护施工工艺
喷洒工具及设备:高压容罐以钢板焊接,喷具用喷漆枪或农药喷枪。塑料薄膜的喷洒:当空压机工作压力0.4-0.5N/mm2,容罐压力0.2-0.3N/mm2时,喷出的塑料溶液呈较好的雾状,喷洒速度较快,工效15-20m2/min;喷洒时间,应掌握混凝土水分蒸况,在不见浮水,混凝土表面以手指轻按无指印时即可喷洒;溶液喷洒厚度以2.5m2/kg为宜,厚度要求均匀一致。
3.加入补偿收缩性能的外加剂,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用膨胀水泥,或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适量膨胀剂配置而成的一种微膨胀混凝土。
3.1补偿收缩混凝土抗渗原理
补偿收缩混凝土硬化初期,由于水泥水化作用生成的水化物结晶体体积增大而产生膨胀,以常用的硫铝酸钙类膨胀水泥为例,其水化过程中生成柱状或针状的水化硫铝酸钙,又称“钙矾石”,它的固相体积可增大1.22-1.75倍。在钙钒石晶体生长过程中,将水泥石中的孔隙填充,并堵塞、切断连通的毛细孔道,使混凝土内部的总孔隙率变小,抗渗性提高。补偿收缩混凝土以自身适度膨胀抵消收缩裂缝,使抗渗性较普通混凝土提高,减小因开裂导致渗漏的可能性。
补偿收缩混凝土避免或减少开裂的作用,可从应力和应变两方面解释。应力方面: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最低,相当于抗拉强度的7-11%,混凝土的开裂主要是由于内部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所致。在限制条件下,补偿收缩混凝土自身的膨胀,对限制体产生拉应力;与此同时,限制体给混凝土产生压应力,正是这种压应力不同程度地抵消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的拉应力,从而避免或减少混凝土裂缝。应变方面:补偿收缩混凝土主要有膨胀和收缩两种变形,它们在自由、限制两种条件下,结果不同。自由膨胀是“背向变形”,它使混凝土受拉,质点间距加大,可以导致混凝土开裂;自由收缩是“相向变形”,它使混凝土受压,质点间距缩小,不会引起混凝土开裂。限制收缩是背向变形,它可以抵消一部分自由收缩产生的相向变形,使混凝土质点间距增大,内部组织结构拉伸,导致混凝土开裂。
在工程结构中,实际上几乎不存在自由条件下的变形情况,混凝土的变形总是在限制条件下出现。从上述各种变形情况判明:混凝土的收缩是产生裂缝的因素。然而限制条件下的膨胀,却可避免或减少混凝土开裂。因此,补偿收缩混凝土是以改善孔隙结构、降低孔隙率,和减少开裂而获得较高抗渗性的。
3.2常用膨胀剂有
明矾石膨胀剂、硫铝酸钙膨胀剂、氧化钙膨胀剂、氧化钙-硫铝酸钙复合膨胀剂。
3.3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注意事项
(1)浇筑前,应检查模板的坚固性、稳定性,使模板所有接缝严密,不得漏浆,并宜将模板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先行湿润或保潮,且保持清洁。
(2)严格掌握混凝土配合比,并依据施工现场情况的变化,及时正确调整。
(3)补偿收缩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大,如现场施工温度超过30℃,或混凝土运输、停放时间超过30-40min,应在拌合前采取加大混凝土坍落度的措施;混凝土拌合后,不得加水搅拌。
(4)补偿收缩混凝土无泌水现象,使用于泵送工艺。但应注意早期养护,并采取挡风、遮阳、喷雾等措施,以防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5)若因为客观因素导致停工间歇时间较长,应按规定留置施工缝。
(6)浇筑温度不宜大于35℃;也不宜低于5℃,否则应采取保温措施。
(7)要加强养护,特别是早期养护。常温下,浇筑后8-12h,即可覆盖浇水,并应保持湿润养护至少14d。
4.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输送混凝土之前,应先压水洗管,再压送水泥砂浆;夏季高温施工,应注意输送管道的温度,可以设冷水池冷却输送管,覆盖湿草袋子并及时浇水,或包裹隔热材料,以防止坍落度损失过大,影响泵送。按照规范要求留置混凝土基础的测温孔,注水观测,既观测温度变化,又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地基作为水利工程整个过程中的基础,直接决定了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在地基处理中软土处理也是最具有难度的一个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的投入在不断增大,不仅吸收了国外有关于软土地基处理的技术和经验,还将这些技术融入到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去,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国在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本文就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展开探究,总结一定方法经验,为水利施工建设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提供参考。
1、软土地基的基本特征及危害
我国的施工行业规范中指出软土地基就是可压缩量较高且强度比较低的软弱土层,通常在软土地基中,有含量丰富的有机物质,其含水量也相对比较高,质地松软,土壤之间的空隙很大。因此,软土地基的承受力相对较小,一旦受到高强度压力就容易产生变形。在软土上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必须选用合理方法进行处理,才能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因软土层空隙较大,含水量高,如果经过阳光暴晒,将迅速失去水分凝结成疏松的土质,而疏松的土质本身流变性和触变性比较大,如果作为水利工程地基,将无法满足承载力要求。此外,由于软土地基的土质区别于其他土质,其高压缩性就会导致地基快速沉降。其沉降速度是随着上层建筑的总体质量增加而加快的。软土可能由多种土质构成,不同的土质其密封度、硬度和强度都不同,因此软土地基受力不同时,极易发生建筑崩塌、塌陷的现象。
2、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的主要技术分析
2.1、换土法
换土法实际操作较为简单直接,并且成效也十分显著。将换土法用于软土地基处理中,能够将土质特性予以改变,保障地基较高的质量水平。比如可通过大量的水泥、灰土等替代软土,以增强地基的承载力,从而满足规定的施工设计要求。采用换土法最大的优势之处在于:施工便捷,在替换完软土后对土质承载力起到了保障作用;但该方法也有一定的不足,常常会遭到地理位置对其约束,远距离运输过程中,不仅会导致施工难度加大,而且还会提高施工成本。所以我们在使用换土法时,必须深入细致的考察工程附近区域,如果可以做到就地取材,那么换土法能很好的节约开支,可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当换土结束后应保证土质的密实性,并且还应分层夯实回填土质,从而使地基更加的稳固,具有较高的承载力。
2.2、添加剂法
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可以采用添加剂法,通过将水泥、生石灰等添加剂混入土层中,改变土壤成分,进而改变土壤的结构。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将软土转变为强度高的土壤或凝固性强的土壤,可以有效地提高软土地基的坚固性与稳定性。在使用添加剂法的时候应注意掌握好添加剂的量的问题,根据实际土壤情况调节添加剂的比例,保持土壤水分平衡,既不能过于潮湿也不能过于干燥。
2.3、硅化加固法
硅化加固法是在适宜压力条件下,将硅酸钠溶液通过打入带孔的金属灌注管注入土中的一种方法。硅化加固法可以通过产生一种能使土壤颗粒表层活化的胶凝物质,进而加强相互接触土壤颗粒间的联结,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地基的变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的强度,对软土地基的加固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化作用。
2.4、加筋土法
在软土地基中,其土层颗粒经常会发生位移的现象,施工者可以利用这种现象将耐拉性很强的一些工程材料埋于土层之中,这两者就会产生一种很强的摩擦力,而这种摩擦力就会使得土层以及埋于低下的那些材料融为一体。这样,两者之间的稳定性就会大大的提高,而且变形的几率也会降低,最终就有可能使得地基能够符合技术的相关要求。此外,可以在软土上部铺满沙子,然后再将一些工程材料铺在沙子上,如果使工程材料受到拉扯,就能够对沙子的一些受力分布来进一步的调节,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基的沉降度,将地基的稳定性予以提高。
2.5、预压法
预压法是预先施加一定静荷载在拟建构造物的地基上,待地基土压密后再将荷载卸除的一种压实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构造物建成后的沉降量与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首先,在预压过程中,预先加压软土地基,顺利完成大部分沉降,同时提高一定的地基强度。真空预压是预压法中的一种,将大气压作为预压荷载,进行地基土抽气,在土中形成一定的真空度,实现大气压力与真空压力的差值作用后,抽出土中一部分水,从而使地基土固结加固;堆载预压是一种通过堆放重物(水、土、砂、石等)在地基上的预压方式。通常在前一级荷载作用下地基基本固结后,再施加下一级荷载,直至达到设计荷载为止,以达到防止堆载时压坏地基的效果。
2.6砂桩法
砂桩是利用打桩机具打入钢管或用高压射水等方法,在地基中形成有一定规律排列的孔眼后灌入中、粗砂所形成的桩体。砂桩形成后在其顶部铺设一定厚度的砂垫层与砂桩组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以达到挤密桩周围松软土和排水固结作用,从而使砂桩与挤密后的土体共同组成地基持力层,来提高地基强度和减少地基变形。
3、软土地基处理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
M河道驳岸工程所处河段属典型软土地基,土层自上而下分别为杂填土,厚0.5~1.3 m;松软填土层,厚0.4~ 0.8 m;砂土层,厚0.3~ 1.2 m,呈松散状并夹有石子、瓦砾等;淤泥层,厚6.0~ 8.0 m,颜色为深灰色,天然含水率为66%~ 75%,呈饱和流塑状态,孔隙比为1.8~2.0,内摩擦角为7°,粘聚力为7.0~ 11.5 kPa,其承载力标准值为46 kPa;轻亚粘土层,呈中密、可塑状态,含水率为30%~ 40%,含有部分砂粒,承载力标准值为120 kPa。
由于河道驳岸基础处于河床以下的淤泥层,从地质情况分析其持力层力学性能较差,若不采取加固技术措施难以满足驳岸重力式挡土墙设计要求。因此,为了减少驳岸沉降变形,该段河道驳岸地基加固决定采用短密砂桩技术措施进行设计处理。
3.1施工方法
根据现场施工条件,河道驳岸地基紧邻河岸,有足够的水源和良好的排水条件,选用射水施工法不仅施工操作简单,而且能够减少对地基淤泥层的扰动。施工主要机具由套管、射水头(带有环刀)、水泵、进水管、轻便压杆(每节2 m)、排水槽等部分组成。其工艺流程为套管定位射水器就位射水排浆成孔清孔提拔射水器灌砂。施工时先按设计要求挖好基坑,即挖至砂桩顶面标高,并根据平面尺寸定好桩位。为了减少对地基土的扰动,可采用架铺简易移动式工作平台进行施工操作。当上层土质较硬时则宜采用人工先挖一定深度的孔穴后再压入套管,然后把射水器上的射水头放入套管内,边开动水泵边用人工转动推进压杆,泥浆水就会通过套管和流槽排出基坑外。随着冲孔深度的增大逐节拼接压杆继续推进直至达到设计桩长,并注意及时冲水清孔。
3.2质量控制与检验
参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要求,砂桩宜采用中、粗砂且砂粒含泥量不宜大于3%,因此进场的砂均应经筛分试验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灌砂时应有足够的水量确保砂桩灌注密实,当发现实际灌砂量少于95%时,应立即补桩处理。本河道驳岸挡土墙两侧共有26个单元,每单元设计有85根砂桩,共计2 210根,在砂桩施工间歇期7 d后进行质量检验,按2‰抽检,桩径合格率为100%,桩位合格率100%(允许偏差≤ 50 mm),砂桩垂直度和桩长也均符合验收规范要求。
3.3加载沉降观测
3.3.1预压荷载
由于此段河道驳岸工程施工期仅为6个月,必须在汛期到来之前完工,因此为了加快施工进度,砂桩及其顶部砂垫层施工完毕后就直接砌筑挡土墙加载,不再另外加载预压。
3.3.2沉降观测点设置
施工时通过在砂垫层中预埋沉降板加焊 16钢筋作为沉降观测标志,钢筋长度一般应等于墙身高度。先将挡土墙下部长石基础和H减1.25 m高度的墙身作为一级荷载,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毕后定期进行沉降观测,待沉降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时再砌筑上部剩余墙体和浇捣砼压顶。
3.3.3观测结果(观测记录资料略)
本段驳岸挡土墙每个单元内均设置了沉降观测点2个,共计52个,最长观测时间为8个月,最短时间为两个半月,其中最小累计观测量为20 mm,最大累计沉降量为88 mm。通过对所有沉降观测记录资料分析表明,此段挡土墙砂桩加载后沉降趋于稳定的时间不能少于75 d,用砂桩加固处理后的软土地基沉降量均小于100 mm,且主体结构未出现变形损坏现象。因此说,短密砂桩在驳岸挡土墙工程中对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效果相当明显。沉降观测记录详见表1。
表1沉降量观测记录表
4、结束语
在水利工程中,软土地基属于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因为软土地基本身性质的约束,再加上内部含水量较为丰富,导致软土地基处于较强的透水状态,所以软土地基的处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基础承载能力,也是保证建筑安全、稳定的关键,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本工程的软土地基采用短密砂桩加固处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砂桩加固处理技术简单易行,且施工机具简便,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易于掌握。
(2)砂桩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可以使其固结稳定,从而提高地基强度,减少变形量。
(3)对于软土地基采用短密砂桩加固处理时,要达到最佳效果往往需要较长预压期。因此,这种处理方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选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时,由于方法很多,我国各地区的环境,土质皆有不同,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力求用简单经济的施工方法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岩石;嵌固;基础;施工;应用
Key words: rock;embedded;foundation;construction;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U44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094-02
0 引言
岩石嵌固式基础是近几年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新型的基础型式,它与以往的基础型式有所不同,此种基础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减少混凝土用量,大大提高施工工效且更具有经济性。本文以延吉-平安500kV线路工程某标段为例,针对此种基础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点做简单介绍,为后续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基础设计为现浇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设计为C25,铁塔基础设计为开挖基础、掏挖、岩石基础三种,基础保护帽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设计为C15。
本工程接地设计为四脚放射型接地,示意图见图1。
本工程线路方向统一规定(延吉―东北岔方向)为线路前进方向。
2 岩石嵌固施工基础特点
嵌固式基础是指利用机械(或人工)在岩石地基中直接钻(挖)成需要的基坑,将钢筋骨架和混凝土直接浇注于岩石基坑内而形成的基础。
本施工方法施工特点如下:
①基础施工易操作、易控制,确保根开尺寸的精度;
②施工机械简单,可分解运输,对山区复杂地形环境的适应性强;
③比常规基础施工,减少了施工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植被破坏,较好地保护了自然环境;
④施工方便且工期短,经济效果非常明显。
3 岩石嵌固基础工艺原理
嵌固式基础施工方法是利用混凝土直接与坑壁结合,使基础增加了与地基的黏合力,增强了基础下压支撑力,增大了基础的抗拔力,并不用支模板和二次回填的一种基础施工型式。
根据复测后的杆塔基坑中心桩,按设计要求整理施工基面,铲除覆盖层。分坑时以设计的基础根开为各塔腿控制尺寸,对4条塔腿确定出各腿的基础中心。如遇高低腿,首先计算出各腿的相对高差以及各高低腿的坡度值,以各腿的中心按设计要求画圆后进行人工开凿或用风镐开挖,松动爆破开挖,呈圆柱形向下开挖。同时用各预先钉好的控制桩,校正基坑中心位置不得偏离,直到满足设计深度。坑口的直径和坑底部直径均符合设计要求尺寸,坑壁尽量平直,保持原土原石。经检验基坑直径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直接进行混凝土浇灌,并用经纬仪校正好地脚螺栓距离,其余施工方法和普通混凝土基础施工方法相同。
4 线路复测
①线路复测主要目的为核对杆塔明细表、平断面图、各塔位塔基断面、交叉跨越点及地形凸起物是否与现场相符。
②线路复测时应对线路方向、转角度数、塔基断面、档距和塔位及地形凸起物高程进行测量,当基础露高为负值时需降基面处理,保证基础顶面不低于地面,也不可过高。
③线路复测期间,同时应对线路路径中新增的危及线路安全或影响线路施工的电力线、通信线、房屋、砂石场等进行详尽调查。
④林木茂密地区大部分塔位不能通视,线路复测采用GPS。
5 旋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图,如图2所示。
6 施工方法
6.1 分坑
用经纬仪精确复测线路的档距、标高、高差,准确定出各塔腿中心位置。
6.2 清理基面
清理施工基面,铲除覆盖层,使岩石完全暴露出来;严禁破坏基面的完整性。
6.3 塔腿基础定位
基面清理完毕后,利用经纬仪在基面上准确定出各塔腿中心位置,并定好控制桩。
①直线塔(以正方塔为例)。将经纬仪架于中心桩上,对准相邻塔位中心桩,在距离中心桩大号及小号方向10m外各钉一个辅助桩,以方便基坑的枝核和基础浇制。经纬仪归零后旋转45°进行分坑,依次类推定出A、B、C、D 4条腿的基坑中心位置。
②耐张塔。将经纬仪架于中心桩上(如果中心桩有位移时,应将经纬仪架于位移桩上)对准相邻塔位中心桩,在距离中心桩大号及小号方向10m以外各钉一个辅助桩,测量出实测转角度数,作出角平分线,钉一个辅助桩,然后将经纬仪架在中心桩上,对准角平分线经纬仪归零后旋转45°。进行分坑,依次类推定出A、B、C、D这4条腿的基坑中心位置,转角塔分坑图,如图3所示。
6.4 基坑开挖
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可采用人工开挖、风镐开挖、放小炮松动爆破开挖交错进行。在掏挖成孔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不破坏岩体结构的整体性,保持孔壁及周围岩体的地质原状,以充分利用岩体的力学特性,确保基础受力稳定。
6.5 清渣
基坑分层开挖完毕后再进行清渣工作,坑深超过2m清理废渣必须采用在坑口搭设三脚架,缓慢提升吊篮的方式清除坑内开挖的废渣。
6.6 基坑成型验收
对已掏挖成型的基础坑进行全部尺寸、洞壁及地质情况检查核实并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基坑尺寸不允许有负偏差。
6.7 基础钢筋绑扎及支模
①钢筋笼制作可以在坑内绑扎完成,也可以在地面上绑扎完成,再整体放入坑内找正。
②模板支撑应牢固,支设完毕后严禁施工人员踩踏。
6.8 地脚螺栓安装
①本工程地脚螺栓采用组合式,每组4根或8根,应注意每根螺栓的高度一致,地脚螺栓的根开应与设计要求一致并注意不要变形。
②地脚螺栓安装尺寸调校好以后,应固定并注意在施工过程中不要碰撞,以免影响安装尺寸,基础浇制过程中及浇制完以后,都应注意复核。
③利用地脚螺栓的螺母和样板细调地脚螺栓露高及高差;地脚螺栓找正应本着多组数据反复检测、立体控制的原则。
6.9 基础浇制
①浇筑前,应再次检查坑内无残渣或杂物等;在施工道路允许的条件下,混凝土浇制时优先选用机械搅拌方式。
②地脚螺栓的各部尺寸应符台设计要求,基础顶部应平整平滑,转角时按设计角度进行计算预偏。
③严格控制配台比并按规范要求检查坍落度,混凝土施工应一次连续浇注完成,不得出现施工缝,要求一次成型,杜绝二次抹面。
6.10 基础养护
①地面以下的混凝土采用自然养护方法;地面以上部分,12h内浇水养护。当天气炎热、干燥有风时在3h内基础表面加覆盖物,浇水养护,浇水次数应能保证基础表面湿润。
②基础拆模要保持表面及基础棱角不受损坏,强度不低于2.5MPa。
6.11 基础验收
基础养护完毕后,对基础各部尺寸进行验收,检查混凝土表面质量及各部尺寸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7 结语
延吉-平安500kV线路工程岩石嵌固式基础施工工艺要求严格,通过合理采用施工技术,加快安装进度,质量得到保证,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1]GB 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1 市政道路软基处理中的问题
1.1 加固技术落后。当前人工处理加固技术是我国使用频率较高的处理技术,与发达国家的软基处理技术相比,人工加固技术显然是比较落后的,根本不能和社会发展想适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和传统地基处理方式相适应,在软基加固处理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应用,按照不同软基类型来确定处理方式,对施工方案进行有力执行,从而为有效消除淤泥、废石提供基础。
1.2 数值计算技术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我国仍然在使用经典力学作为软基处理的理论依据,对于一般性质的软土地基来说可以取得比较好的处理效果,但是在特殊条件下的软土处理工作中,这种理论却未必会取得较好效果。所以,在理论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利用有效措施推进数值计算方面的发展,以避免各种误差的出现,通过利用各种先进数值处理技术来处理特殊问题,仔细计算出地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这对软土地基处理非常有利。
2 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方法分析
在多种外力作用的影响下,软基环境将会为道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道路路基开裂、路面沉降不平、大面积沉陷等,所以有必要选择合理软基处理方式来加固道路地基,这对保证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非常重要。
2.1 换填垫层法。如果所采用的加固手段其经济性、技术性不佳时,可以利用机械手段或者人工方式挖出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然后重新填充符合设计要求的砂石、砾石等材料,利用重锤、机械及平板等方式进行综合碾压及夯实处理,这样就可以得到承载力高、压缩性低的新垫层,从而满足相关规范对道路地基的要求,充分保证道路施工的优质性和安全性。不同工程应该结合换填方式的不同,合理选择加固处理方式,通常对于软土厚度未超过3m的软弱地基,应该选择全部挖除换填的处理方法,而对于软土厚度在3m以上的软弱地基,应该利用部分挖除换填的方式,这样才能充分满足设计要求。
2.2 重锤强夯法。这种加固处理方法是指利用8~30t的重锤,严格按照8~20m落距范围,利用重锤自身的重力产生对软基土层的冲击夯实效果,重锤和地面接触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随着不断压实软弱地基,特陈压缩性会逐渐降低,从而使软基内部土体结构发生改变,促进土基强度及承载力的提升。软基承载力在强夯压实以后,通常可以提升1~5倍以上,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对较深范围软基起到加固作用,通常加固深度可以达到5~10m的范围。
2.3 加载预压排水固结法。在开始施工之前,首先应对软基进行加载处理,在软弱土层中设置排水体,进行加载排水,这时地基软弱土层土体固结性能将会随着地层含水量的降低而加强,从而提升道路地基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减少工后综合沉降程度。具体工程中应该结合排水措施、排水方法的不同,选择利用塑料排水带、塑料板或者袋装沙井等预压排水固结手段,来提升软基综合承载力,使道路施工建设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2.4 辅助添加法。如果道路施工中需要对粘性表层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理,这时可以适当将一些辅助添加剂加入到表层粘性土中,这样一来软弱地基中土壤的强度及压缩性将会发生明显改变,从而达到满足承载力指标的要求。通常市政道路工程中会利用生石灰、熟石灰等辅助添加材料,以提升填土的固结效果。石灰类辅助添加材料通过搅拌以后,软基中土壤含水量将会明显降低,同时出现土壤颗粒抱团的效果。除此以外,添加辅助添加剂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固结土体及土壤内部将会出现明显的化学性固结反映,软基粘土的成分将会出现本质上的变化,最终达到土体固结稳定的效果,充分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3 加固市政道路软弱地基的措施
3.1 在道路建设施工的过程当中,加快地基土层排水固结,提高地基的压力承载力,可以采用砂井、砂井预压等方法。针对黏土中存在的薄砂层或者石层的道路地基,可以采用砂井预压的方法压实加固,降低土壤的压缩性能,加强道路地基的承载力。倘若对软弱地基的加载程度过大,就会很容易导致地基土塑流挤出现象的产生,因此,这种现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在道路软弱地基的施工过程中,要控制施工速度以及加载速率,速度要合理,不能太快。具体的做法是:可以在现场通过做加载试验进行观测,在对地基的沉降情况有所了解并掌握后,在进行加载速度的控制,准确把握加载间隔的时间,使道路地基逐渐的固结,强度逐渐增强,从而使避免地基土塑流挤出现象的发生;其次,为避免地基土塑流挤出现象的发生,还可以对建筑物的四周进行打桩。用于打桩的板桩必须有一定的刚度和锁口抗拉力,以便抵抗向外的水平拉力。
但是,采用这种方法会消耗比较多的材)料,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般不经常采用此方法。最后,反压法可以很好的阻止道路地基土塑流挤出,作用在地基底部平面处的压力对道路软弱地基是否出现塑流挤出现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压力小,就会降低道路地基出现塑流挤出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在挤出的两侧堆土,利用反压法反压,来缩减压力差,增强市政道路软弱地基的稳定性。
3.2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对地基加固方法有了合理准确的选择之后,要对道路软弱地基的施工过程有恰当的管理,以此取得最佳的建设效果。目前,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在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管理不善造成的,例如:机械设备行走路线错误、道路软弱地基扰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软弱地基加固不均匀、道路软弱地基沉降不均匀等现象的出现,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是必然趋势。另外,在加固软弱地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周边环境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3.3 在对市政道路软弱地基加固施工过程中,为降低工程实施的成本,要根据地质和施工条件,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与此同时,也会缩短工期,在工程实施之前,要提前做好合理的施工方案,对工期进行合理的安排。另外,对于可能涉及到的其他机械设备要提前准备好,避免其对正常的工期造成不利影响。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对地基加固方法有了合理准确的选择之后,要对道路软弱地基的施工过程有恰当的管理,以此取得最佳的建设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施工中可供选择的软基加固技术非常多,每种加固技术都存在其局限性和适用性,在方案选择过程中,需要对地基土质、道路性质及土层结构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针对道路软基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施工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强管理认识,对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每个施工工序都要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将工程质量控制好,达到预期效果。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117-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交通土建工程项目也逐渐增多。因此,为了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此项工程的建设质量也被逐渐重视起来。而软土地基问题是影响整个交通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背景下,研究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概述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
1.1 软土地基的工程特性
软土是淤泥与淤泥质土的总称,组成成分主要包含淤泥沉积物以及少量的腐殖质,这些组成成分的特点就是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对于大部分的软土来说,具有的特点包括渗透性弱、抗剪强度低以及压缩性高。正是因为软土具备这些性质,导致其不能直接成为开展土建工程的路基。软土的天然含水量大部分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含水量较大,再加上软土渗透系数较高,土体的固结过程会较为缓慢,而且较高的孔隙水压力现象也会经常出现,变形大而且不甚均匀,影响标准地基强度的形成。排水固结条件会对各种土质的抗剪强度和加荷速度产生重要的影响,较高的软土含水量会导致抗剪程度的降低。
1.2 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中进行软土地基处理的必要性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普通的道路建设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高速化已经成为主要的交通道路发展趋势。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交通工程的建设质量必须得到全面的质量保障。为了保障建设质量,解决软土地基的问题,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从软土的性质以及特点、分布情况上来说,需要对路基的建设情况进行充分、有效的分析。因为软土地基是在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地理本质,缓慢的流水以及静水环境促成了其稳定性低、粘性低以及可塑性弱等特点的形成。随着经济生产生活的发展,用地紧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软土问题亟待解决。连接土地资源以及交通建设情况,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高质配置,能够实现质量可靠的交通工程的建设。
1.3 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的创新
在交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地基作为最为基础的部分,会对路桥等结构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坚固、稳定、耐用的路基才能够保证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因为软土路基的情况各不相同,施工设计人员要做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具体的实地施工情况,进行不同施工处理方式的选择和创新运用。比如,在进行路面侵蚀问题以及沉降问题的处理时,不能只采用一成不变的施工方式,针对性的进行地基的填材工作。对于软弱程度较高的路基,要选用较为均匀的碎石颗粒开展填埋工作,有效保证工程施工建设质量,不断创新运用施工方式。
2.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2.1 换填法
换填法主要是指挖出基层下面的深度软土,换填碎石、粗砂等材料并进行分层夯实的一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因为此地基将作为基础的持力层,所以这种方法大多应用于地坪、道路和轻型的建筑物的施工中。有时还要是情况而定,将这种方式应用到多层的建筑物换填工作中。在进行换填的时候,对于不同材料的垫层来说,在实际的操作中都需要运用抗剪程度较小、压缩性较小的填筑材料来进行软土的替代,以实现地基承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因为垫砂层中会存在一些应力扩散作用,如果减少垫层材料下软土的附加应力,那么软土地基的沉降量也会随之减少。而且,垫层材料的透水性较强,空隙也较大,低温冻胀的情况可以实现有效避免,提升软土的固结速度。
2.2 强夯法
如果遇到软土地基空隙大、含水量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时,强夯法是不错的选择。强夯法就是利用较大的力量对地基进行冲击,在土地基中形成较大的冲击波。这样的做法能够压缩土体中的空隙,实现良好的排水通道的形成。软土地基中的空气液化之后,会随着通道流出,提升土体的固结速度,加强软土地基的承载力。
2.3 降水预压
降水预压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井点抽水,实现降低地下水位的效果,提升土体固结的有效增强。这种方式比起其他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来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比如,这种方式能够降低土体中的孔隙水含水量,保护土体,也不需要对荷速率进行控制,一次性实现预定要求的达成。在对软土地基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砂质土是降水预压操作方法较为适用的操作环境,因为这种方式能够降低水位、改善土质性能,提升地基的稳定性。
2.4 振冲碎石桩法
这种方法主要运用软土地基周围的土,聚合起来共同组成复合地基。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将地基挤密,而是要在软土地基中运用振冲器,在高压水流的作用下进行边振边冲工作,使软土地基中形成小孔,并且在小孔中填充入一定的碎石,振压密实填充的碎石,促使碎石完全嵌入土体中。因为碎石料成桩的过程中,四周的土体起到积压的作用,因此,碎石之间要具备一定的咬合力。碎石桩是组成地基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发挥一定的支撑作用。碎石桩中具备良好的排水通道,能够实现软土地基排水功能的高效发挥,尤其是在过渡路段,碎石桩法的运用能够尽可能减少地基变形,增强地基抗滑能力,提升地基的承载力。
2.5 深层搅拌桩法
在这种方式的运用过程中,常用的固结剂为水泥浆。深层搅拌机能够以软土地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于地基的深部强制性搅拌软土,将加固土体的抗压强度提升至水泥渗入量适应的程度,以保证地基整体性以及稳定性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加固土体以及天然地基之间形成复合地基能够达成共同承载的效果。这种方式因为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所以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3.总结
交通土建工程施工人员要深入探讨软土地基的处理问题,结合实际施工环境,做出正确的施工设计决策,提升交通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针对病险工程的不同实际情况,岩基灌浆施工技术及理论随着工程实践正在不断发展。我们应当结合各工程的具体地质、情况等,依据岩体力学、灌浆理论的基本理论,建立灌浆模拟计算的基本模型, 确立一套可行的工程实施方案。选择最为安全又经济的施工措施,深入分析浆体在岩基中的运动规律,提高岩基灌浆施工的有效性,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
一、钻孔综合施工方法
钻孔应当采用金刚石或回转式钻机和钻头。 钻孔的孔向、孔深以及孔位等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为防止管底部流沙掉,影响钻孔进度,建议对砂卵石层进行钻孔时采用金刚石钻头。钻孔施工时,孔径上下要尽量保持一致,保持在75-91mm 之间。帷幕灌浆孔位与设计孔位的偏差值应尽量控制在 10mm 以下。帷幕灌浆孔径尽量不要大于 46mm,固结灌浆孔孔径也尽量不要大于38mm。
为了保证灌浆质量,因此要保证孔壁平顺,钻孔过程中,尽量避免孔壁缝隙被堵塞,不允许产生过量的岩粉细屑。当遇到地下水后,坝体土、壤土最好采用先钻进,然后再下套管的作业方式。为防止塌孔,涌砂层、流砂层要跟管钻进,通常采用活门钻头冲击跟管,坝体土、壤土打入。依据岩石的性质,基岩采用金刚石钻头自上而下分段清水钻进,这就需要选用胎体硬度较为合适的金刚石钻头。
钻孔过程中倘若遇到塌孔、掉块或内在洞穴而无法继续作业时,可以先进行灌浆处理,再行钻进。为防止洞孔流入污水或落入异物,各类钻孔施工暂停作业以及灌浆孔在钻进结束时,应当对钻孔进行冲洗,并将洞孔妥善保护起来,以免发生意外。
1、钻孔方法对帷幕灌浆施工效率的影响 由于基础防渗分部工程是制约工程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的瓶颈,鉴于回转冲击钻造孔速率是地质钻机4倍~6倍的生产经验,针对回转冲击钻与地质钻造孔做压水试验,验证回转冲击钻造孔是否能够满足灌浆质量要求。1.1施工流程 对各孔使用相应钻机分别钻进,逐段采用单点压水试验,试验之后自底部向上逐段灌浆及封填(采用砂浆)。整个试验过程严格依据灌浆施工规范进行,各个必检项目均进行了严格监控。1.2灌浆情况及数据对比分析 通过对灌浆资料的分析,在相同的灌浆压力下,灌浆注入率没有大的差别,说明回转冲击钻的岩粉对灌浆的影响不大。
二、灌浆施工技术
按照《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附录 A 中的要求, 各作业面的压水压力必须按照设计技术要求进行试验,先导孔、试验孔以及质量检查孔均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段钻孔方式,单点法或五点法压水试验,从而确保流量的稳定。
灌浆试验表明,采用金刚石泥浆钻进的施工工艺可以有效地满足施工作业的需要,作业质量较高。压水过程中栓塞漏水、卡塞卡不住等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灌浆用水泥量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成孔相对较为容易。另外,使用潜孔锤跟管钻进比金刚石泥浆钻进的施工进度更快,平均施工工效可达到金刚石泥浆钻进的3~4倍。
覆盖层钻进作业结束后,进行孔口管埋设。孔口应露出地表10cm左右。 孔口管内按要求注入一定比例的浓水泥浆,直到孔壁与孔口管间溢出浓浆后,即可停止注浆。随后导正并固定孔口管,72h 之后便可凝结。各灌浆作业面钻孔结束后,应当采用大流量压力水对钻孔进行必要的冲洗。钻孔冲洗的标准为:将孔内钻孔岩粉冲洗出孔外,直至无法看到钻孔内残留的岩粉为宜。
三、灌浆压力处理
灌浆作业时,必须保证灌浆压力保持稳定。灌浆压力或注入率在灌浆过程中突然改变时,应当立即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及时进行处理。灌浆压力越大,浆液越容易进入缝隙,灌浆效果也就越好。因此,灌浆作业时,灌浆压力应当尽可能取最大值。然而并非压力越大越好,压力太大,也可能造成地层掀动,裂缝扩大,破坏地层结构的危险。因此,当灌浆压力和注入率都没什么变化,而某一等级浆液注入量达到300L 以上或者灌浆时间已经超过 30min,这时候就应当改变浓水灰比。当注入率大于30L/min,可根据情况将浆水越级变浓。
所以,在保证不破坏地层的条件下,灌浆压力应当尽可能保持在最大允许值。但也应当注意,最大灌浆压力不允许高于灌浆塞以上岩层以及该岩层处压力的总和。由此,在进行灌浆压力控制时,可以将灌浆压力一次性提到设计值,也可以分阶段将灌浆压力提到设计值。
四、裂缝分析与处理
在工程设计中,认为裂隙开度小于 3 倍灌注材料颗粒的85%粒径的裂隙是不可以进行灌注的。浆液、水以及岩层结构面的重力作用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在设计中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对于不同倾角的裂隙,浆液在其倾角中的扩散,造成的影响也是可以忽略的。
所以,对于常规的水泥颗粒,开度小于 0.2mm 的裂隙是不可以用来灌裂隙的;通常要求可灌裂隙的开度要在0.05mm以上。开度大于0.1mm的节理裂隙按结构面,具有结构面的强度、变形特性;对于化学溶液或者压水试验,
通常认为只要裂隙不是完全闭合的,都认为是可以进行灌注
的;而对开度小于 0.1mm 的节理裂隙,通常则将其变形参数、强度与岩石的变形参数、强度平均后,再设法得到等效岩体的强度、变形参数。再开始施工。
5.灌浆处理与封孔检查
基岩灌浆串浆处理措施:这种情况下,如果钻孔正在进行钻进作业,应当立即停钻。随后在串浆孔漏浆处安设灌浆塞,检查堵塞的严密性。再在灌浆孔中正常进行灌浆;如果串浆孔这时是待灌孔, 串浆孔与灌浆孔可同时卡塞进行灌浆。如果漏浆量较大,应当增加灌浆泵进行作业;如果灌浆塞卡塞严密性较差,可以将卡塞器上移位置,经检查卡塞器返水,重新卡塞。
岩层大量漏浆处理措施:各段灌浆时灌浆管必须深入灌浆段底部,管口离孔底的距离不允许大于50mm。如果发现浓浆灌注的进浆量有明显的减少时,应当采用低压或者逐步多级升压法,慢慢地升高压力。同时将进浆量限制为30~40L/min左右,直到正常灌浆为止。灌浆过程中,每连续灌注一段时间,或者灌注一定数量的干料之后,就应应当暂停灌浆,等待一段时间,等到浆体凝结后,再继续灌注。
灌浆施工过程中,灌浆管应当保持灵活的转动和升降。灌浆结束以后,应当随即将灌浆孔清理干净,接着进行封孔。应当采用浓浆灌浆法填实,再用水泥砂浆封孔。可以采用机械压浆法进行回填封孔。孔口管埋人岩体的深度应当根据最大灌浆压力和岩体特征来确定。孔口封闭期应当具有较好的耐压和密封性能。
结束语
岩基灌浆施工技术是建立在岩石基础上的水利工程的坝基的处理,通常情况下要先确定灌浆工艺、灌浆浆材等灌浆参数,然后
才能进行灌浆试验,这是由于灌浆工程的复杂性、隐蔽性还有对工程的重要性决定的,在这一点上灌浆试验由于自身的复杂性的限制等因素比较难以为灌浆施工提供较为全面、真实的信息。
岩基灌浆是提高岩基强度,加强岩基整体性以及抗渗性的有效措施。岩基灌浆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地缓解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度高、工程量大、工期紧的问题。实践证明岩基灌浆施工技术是一种高效可行的办法,值得在深厚覆盖层施工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合同纠纷进行研究分析,使建筑工程能够找到合同纠纷的具体原因,真正将现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与处理方案进行完善实施,掌握精准的处理技巧,把握准确的防范措施的施用,真正将建筑工程的各项细节能够被更多的人关注起来。因此,研究和探讨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处理和防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合同的法律内涵
1.1 建筑工程合同的特点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涉及面广,其建筑工程项目的完成,往往不是一个单位能够完成的。而是根据工程项目的大小,由建设单位与勘察 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签订合同。因此,建筑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这样一旦出现纠纷时,有案可查,这是建筑工程合同的第一个特点。其次,建筑工程合同有一定规模的建设项目要按招标程序办理。招标投标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竞争机制,因其具有科学性效益性、公平性和安全性等优点。总体而言,建筑工程合同具有履行期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等特点。这就要求在签订建筑工程合同时,无论在文本结构和内容上,都要反映和适应这些特点,促使当事人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建筑工程合同的效力
建筑工程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要遵守《合同法》规定的一般原则。包括:平等、公平、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和协商一致原则等。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建筑工程合同的生效还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合同双方主体资格必须合法;合同内容必须不违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合同所必须的法定程序已经履行具体而言,确认建筑工程合同的效力,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包方与承包方均具有建设与施工资格。二是合同内容符合法律规定、产业政策,且不违背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三是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四是合同经过了必要的程序;五是审查总分包是否合法。
二、建筑工程合同纠纷形成的原因
2.1 整体性的原因
在进行施工过程中,由于对合同中的某个或几个事项理解有误,施工管理人员与技术施工人员都没有发现自己的失误的存在,就进行建筑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错误也都没有很好的重视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承包商的业务能力欠缺,对一些重要的具体细节事项没有很好的进行研究就进行施工,导致在竣工或施工过程由于甲方在监工过程中发现有重点失误现象的存在,根据与合同的对比,发现有较大的偏差,就会造成合同的纠纷事件的出现。
2.2 施工人员的技术失误
对于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施工一项,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承包商的内部员工的技术来看,有较大的技术偏差存在,在进行施工建设过程中,技术性的失误就会造成建筑物的建筑整体偏差性的产生,使双方的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在实施过程中也就产生了偏差。甲方在进行监工过程中,发现建筑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发现是由于偷工减料、或者是施工技术不过关引起的,就会导致甲方与施工方的合同纠纷现象的出现。而技术性的失误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施工队管理人员应该进行重点的掌控,使其能够有较好的发展与进步。
2.3 工程款发放有误原因
在进行工程款的发放过程中,由于没有进行及时的实施,没有按照合同中规定的日期进行发放,就会施工企业的领导与员工对甲方有意见,根据合同中规定的准确事项进行对照,使其产生合同纠纷。
2.4工程设计不合理原因
进行工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虽然在合同规定中对建筑施工设计的规定是很模糊的,但是在进行施工设计过程中,由于没有正确的方法做指导,没有科学灵活的手段进行渗透,设计出来的东西有可能就与设计施工的全面完整性与安全性就协调不起来,当发现建筑建设有较大偏差的时候,就会引起双方的合同纠纷。
2.5 配合与协调不当原因
进行建筑施工,不是一个单位或一个企业进行的事情,是整体合作建设起来的,所以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对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协调促进过程中,由于人为的或集体的理解失误造了的纠纷,根据与合同中的规定相比较,没有进行各个单位或个人的密切配合,在进行施工建设与工程修复工作中,由于对失误性的工作与人事配合不当,就会引发纠纷事件的发生。
2.6 对违规罚款不当的原因
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施工的技术人员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进行技术施工现场就会出现偷拿盗用的现象,在进行对这些人员的处罚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处罚标准,引起被罚人员的不满,根据合同中的规定与其纠纷。另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对一些技术失误性的事件的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合同纠纷来。
三、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处理方法
3.1 根据法律的规定进行严格的控制
对合同纠纷事件进行研究处理,就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的审核处理,在进行实施过程中,由于合同中的一些细节的不完善就会使纠纷很容易就产生。这就要靠国家对建筑工程的纠纷事项进行处理的各个事项进行渗透,使其真正能够按照国家的法律办事。
3.2 灵活多变的处理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无论是对建筑质量或者还是民事纠纷,都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把握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有的时候,真的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也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将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运用,还包括使各个细节都能够分析处理好,找到问题出现的源头所在,真正将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进行渗透研究,使更多的好办法能够呈现出来,帮助在进行建筑建设施工过程中,有充分的基础做保障。
3.3 自上而下的处理方法研究
对于合同纠纷来说,就要从领导开始进行问题的落实,因为领导是真正的工程实施策划着,管理人员没管理好,员工就不会有较好的发展进步,所以一定要将领导层的具体责任落实到实处,进行由上而下,逐级进行责任的落实,按照国家的规定,由于个人原因引起的合同纠纷就要落实到个人,由于整体企业引起的失误就要落实到整个企业,将追查落实的力度不断加强,使整个建设施工的力度能够在较好的监督力度的协调下,不断完善实施。
四、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处理措施
4.1建立完善的合同体制
在进行工程的建设伊始,应建立完善的合同体制,使合同中的各个细节都要进行全面的掌控,使建筑建设的各项细节都能在合同中映射出来,并且一定要将国家的法律规定渗透到合同的每个环节中,对每位员工都进行合同的宣导,使技术施工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并且随时进行以合同为主导的建设研究,管理者按照合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现场施工的严格管理,真正将合同与正确施工建立在一起。
4.2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为了不出现较多的技术性的失误,保证建筑质量的完整性,使建筑施工能够稳定进步,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就需要管理者对技术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提升,在进行有效的技术改革过程中,按照合同中的规定,把握重要的技术环节进行渗透实施,真正将细节性的东西进行全面掌控。
4.3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将正确的思想灌输给员工,使施工人员在进行技术实施过程中,对自身进行有效的控制,使自己能够真正把建筑建设施工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并且在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能够勇于承担责任,进行积极的建设技术的提升与创新,这样才能使建筑建设更加成功,使合同的完善实行有迹可循。
4.4完善建筑管理的方法
管理者应该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在进行对现场施工监督、工程施工设计过程中的全部事项的细节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督,把合同中的事项能够完善系统的建立起来,把握较好、较稳定的人员、技术、发展的管理方法,使更多更好的管理技术能够进行渗透,帮助企业在进行施工建设过程中,使重点事项能够不断地突出出来,真正将时效性与完整性进行连接。并且运用就灵活多变的处理方法对个人与个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纠纷进行处理,在完善合同建设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对现实中随时可以出现的各个事项进行有效地处理,真正将建筑工程的建设与合理有效的全面发展事项进行结合,使整体性的建设能够不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结束语
总之,对建筑工程中的合同纠纷事项进行良好的控制处理,就要将其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研究,保证技术性的工作失误不再发生,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的进行实施控制,真正将单位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冲突等控制好,使合同纠纷案件能够不断减少。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突出特点是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其涉及到工程地质学、土质土力学、结构设计与施工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土木工程专业道桥工程方向的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少学时与多内容的矛盾
基础工程课程具有系统性差、内容多而杂、经验公式多、理论不完善、实践内容多等特点。但是,由于学生的整体学习安排和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需要,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时数变得越来越少。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本领域内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工艺不断出现,形成了学时减少与内容增多之间的矛盾。
2.与其他课程的交叉、重复
课程涉及的预备知识和相关领域较多,课程的横向跨度大,它与工程地质、土质土力学、水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有密切关系,与这些课程的交叉重复内容也较多。由于土木工程路桥方向的基础工程课程与桥梁工程密不可分,毕业设计中基础工程设计内容与工作量均占整个设计的一半。
3.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发展相比,滞后更加明显
近年来,我国建设了如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等众多国际一流工程,新技术发展迅猛,新科技、新理论不断涌现。与大多数课程一样,教材的更新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远远落后于专业工程的发展实际。
4.实践教学的方法与考核手段单一
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与实践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要求不相统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学目的单一,造成授业面较窄。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在教学管理中未能有效地形成实践教学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实践教学的方法与考核手段中问答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少。
5.教与学的矛盾依然存在
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课堂教学手段及方法相对单一,课堂教学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不足,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改革内容
1.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加课程的教与学。其重要的特点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的“参与性”,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最佳效果。互动是双方参与对话的过程,需要目的明确、气氛平等自由,要有完善的组织和评价体系,互动式教学可通过多种方式灵活进行,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互动方式。
针对基础工程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选择课程中与工程实践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互动式教学改革,放弃传统课堂的以老师为中心讲授的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自学与讨论、专题报告等互动教学形式。
(1)互动式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手段相适应。为了更好地实现互动式教学,针对学生工程知识薄弱、对工程实物感性认识缺乏的特点,任课教师通过参与桥梁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咨询与科研,广泛收集典型的工程实录、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将有关图纸、照片、文本、音像资料等编制成《基础工程》教学资源库,供教师备课时选用。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备课需要从中选取,组合成特色突出但具备统一制作标准的课堂教学电子讲稿。
为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网上教育平台,制作基础工程网络课堂主页。主页中设立教学资源、课件、参考书目与资料、相关软件、学习园地、讨论区与下载区等,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工程案例、工程录像与照片等上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相应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课前进行交流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教师也可通过这一过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并可有选择地将其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中。
(2)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我们研发了基础工程多媒体课件,课件采用动静结合的形式,如模拟桩孔桩基础施工、外部荷载作用桩基础应力与变形均采用动画形式,合理利用文本、图形、动画及音响等媒体,使授课内容丰富、形象有趣。上课时,教师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切换及重现操作,使学生在这种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中,提高对工程实践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基础工程中各种施工方法的特点与适应性。教师可选择多个典型工程案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将大量的工程信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上网,让学生在课前浏览。课堂上仅概括地讲授基础知识,做一般的归纳总结,并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剖析,和学生一起思考与讨论,形成互动,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增长了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时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每部分教学内容开始前,老师可提前布置讨论题目与专题报告题目,让学生充分预习和进行讨论交流;每部分教学内容完成后,老师可以留一些思考题,对一些没有时间多讲的内容和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让学生课外准备,然后在网上或选择一些重要的在课上集中讨论。在学生准备过程中,需要查阅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训练过程;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应多鼓励、多引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弥补问题的能力及思辨和表达能力。另外,通过网络平台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缺陷,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网上论坛还可以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2.考核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检验互动法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仅仅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开卷或闭卷考试是传统应试教育下的考核方式,它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注重提高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因此,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
在考核方法上,我们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考核过程,从知识掌握程度、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
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课堂提问与讨论、平时作业与读书报告、部分章节内容的测验、期终综合考试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其考核成绩均以一定比例计人学生该门课程学习的最终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经过几轮教学实践,我们采用课堂提问与讨论成绩占总成绩的15%、平时作业与读书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15%、部分章节内容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期终综合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的分配比例。
三、结 论
互动式教学具有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点,是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将素质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基础工程课程互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静动结合,能解决现场客观条件导致工程训练内容不足的问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基础工程课程的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从课后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适应能力来看,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有必要沿着这一思路不断探索和完善。同时。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还有很大空间,互动式教学方法仍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是互动式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其改革与完善的重点。互动式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只有教学形式多样化,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得到提高。互动式教学的考核应更加科学合理。试题应难易适度,涵盖面广,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利云,袁水林,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
[2]吴杏云,“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1)
[3]张永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4(3),
本文以A城市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为例,该城市的市政道路工程位于某水道旁边,其中软土地基作业的面积大约在 ,道路软基工程的施工宽度在 ,工程师针对该工程设计了四种效果明显的道路软基处理方案。在工程完成后,对各个路段的土层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对道路软基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软基的物理力学性能,符合道路软基工程对设计方案的要求标准。
一、道路工程中的地质地貌
(一)人工填土层的情况
人工填土层按照回填方式分为两个亚层:冲填土和素填土,其中素填土是指均没有完成自重固结。
(二)交互相沉积层的情况
淤泥间粘土层的土质按照土类形状、上下关系分为八个亚层,分别是淤泥层、亚粘土层、含粘性土细砂层、淤泥层、亚粘土层、淤泥质亚粘土层、亚粘土层、含粘性土细砂层。
二、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固结机理
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固结机理的工作重心是分析怎样让软土中的孔隙水、土体颗粒、间自由水顺利从土体中排出,这一方面是软土地基固结工作能否完成的关键。通常我们在工程中选用的是塑料排水板竖向排水的方法,或者地表砂垫层横向排水方与强夯动荷载结合的方法,对软土基地进行相关作业工作,通过分析路基上部人工填土的实际情况和路基施工现场的周围环境情况,利用强夯动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完成软土地基的固结工作。
下面我们来分析管井降水体系与强夯动荷载结合的方式对软土地基进行施工作业的情况。A城市的市政道路工程中的部分路段人工填土层是较厚杂填土,填土层厚度在 左右,填土中掺有大颗粒的石块、砖头等杂质[1]。在该种情况下,若使用塑料排水板则不能够穿透上面的人工填杂土从而进入下面的软土层,因此,我们必须采用管井作竖向的排水方式。首先,强夯能量利用“从高到低的”作用,由高能量贯穿路基上面的人工填土层,产生“硬壳”和“架桥”的情况;其次,对那些非常厚的填土层来说,高能量的夯击完成对下面软土层的冲击效果,进一步压缩排水固结效果;最后,我们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满夯”低能量夯击方法,能够达到密实和手链地层土质的效果。
水泥土搅拌桩的应用是固结软土地基的深层搅拌方式,一些专业书籍中称之为湿法,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使用喷水泥浆搅拌软土的方法进行作业。该方法中,在地基内部将软土和固化剂进行充分融合,使它们相互之间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固结,形成稳定的、整体的、有一定强度的优质地基,进而保证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地基的施工方案
塑料排水板竖向排水的方法、地表砂垫层横向排水方与强夯动荷载结合的方法:首先,参数的设计, 型塑料排水板,土下深度为 ,布置形式的距离为 ,表现为梅花形。砂垫层是中粗砂,强夯为低、中、高能量级,夯锤半径是 ,重量是 。其次,该方法的施工流程为:找 的双行横坡,路床平整修建排水明沟、盲沟铺填中粗砂垫层塑料排水板的布设监控设施的安装强夯前的填土工作施工完成后的监测工作评价、验收工作。该方式的优点是土层固结良好,适合地表为素填土或杂填土的深厚软土地质[2]。塑料排水板竖向排水、地表砂垫层横向排水系统与堆载静荷载预压软土地基的方法:首先,参数的设计,分为四级加载,每级加载约 ,加载的间隔时间是 ,历时 ;其次,该方法的施工过程为:找 的双行横坡,路床平整修建排水明沟、盲沟铺填中粗砂垫层塑料排水板的布设监控设施的安装强夯前的填土工作施工完成后的O测工作评价、验收工作。该种方法的优点是土层的固结工作效果较好,但是工期较长,成本较高。
四、施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主要应该重点关注这5各方面:第一,排水系统的质量把控,该方面主要有塑料排水板材质和施工质量的管理;盲沟、砂垫层、细粉砂回填料质量方面的管理;管井成井质量的管理;抽排水工作的监管等方面。第二,强夯前的填土过程的有效控制,首先,我们要保证路基排水系统的正常工作,在强夯前要分别进行几次 厚土方的填筑工作。采用填筑粉细砂进行填筑工作,对强夯的施工有着明显的效果,利用粉细砂含泥量少的特点,进行相关工作的施工作业。第三,夯击能的控制,该方面的注意事项包括夯锤的重量、夯锤落距、夯点的位置选择、和夯击次数等,在该过程中,我们应该保证夯击深度控制在夯锤宽度的二分之一内,否则强夯的效果不理想[3]。
五、结论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软土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效的处理方式,改变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使其能够达到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对地基的要求标准,为整体工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减少工程的建设工期,我们通过有效的方式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使处理后的软土地基的各项指标达到工程的标准,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对环境影响的测评,选取最合适的方案进行落实工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桥梁基础的建设使用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已经有多年的应用经验,由于成桩过程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复杂工程环节,对工程隐蔽施工的影响较大,所以容易出现质量事故。要做到最大程度防止坍孔、断桩以及钻孔灌注桩过程中的诸多质量问题。
一、钻孔偏斜
(一)钻孔偏斜主要是针对工程钻孔施工作业过程中,钻孔轴线与测量所得轴线出现较大的偏离角度,出现钻孔弯曲的现象。出现钻孔施工偏斜的主要因素包括:
1、钻孔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坚硬石块或者钻孔深度过大。
2、钻孔钻进过程中出现倾斜角位置变化,导致钻头受力不均。
3、钻孔施工扩大位置,出现一边偏折的情况。
4、钻孔仪器底座固定点位置过大、钻孔机水平受力程度限制。
5、钻杆出现局部弯曲,完全角度在钻进深度影响下出现偏折,钻孔轨迹出现偏斜。
(二)预防以及处理措施有:
1、遇到孤石或探头石时可以用钻机将其钻透,采用冲击钻施工低速将石头打碎,再恢复正常钻压和钻速钻进。
2、安装钻机时要使转盘、底座水平,起重滑轮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一条竖直线上,并经常检查校正。
3、钻架上设的导向架能控制钻杆上的提引三通,使其沿导向架中心钻进。
4、钻孔形成后,经检孔器查明钻孔偏斜的位置,钻机反复扫孔,使钻孔正直。
5、钻杆接头应逐一检查,及时调正,当主钻杆弯曲时,要用千斤顶及时调直。
二、导管堵塞
(一)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导管堵塞的现象,也称之为卡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
1、导管法兰盘漏水,导管内因混凝土被水层隔离而不能流动,致使导管堵塞。
2、导管内混凝土间因气包隔离也会出现混凝土不能流动,导致堵塞。
3、导管壁薄,不注意的扯动导致管壁裂缝,水势将管内混凝土稀释,使其失去流动性增加摩擦力,从而导致堵塞。
4、混砂石等原材料在混凝土中的使用级配不合格或水灰比不正确而出现混凝土离析,石料和砂沉淀在底,泥浆上浮。施工不严格与实际偏差大也会导致沉淀离析加快。
5、混凝土灌注过程时间长而不连续,调整时间的过长都会使水下混凝土凝固出现导管堵塞。
6、初灌过程中,隔水栓堵塞导管。
(二)导管堵塞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1、制作导管过程中,要注意焊缝的质量问题,各部分的焊接要做到严格要求,法兰盘平面要与导管轴线垂直,法兰盘的焊接可在特制的胎具上进行以防止焊接变形。
2、在施工当中,避免导管内产生气包要在导管内混凝土流通后连续不断地给料来保证连续性,卸导管的过程中混凝土面尽量与上接料斗的法兰盘向平,保持较小的高差。
3、避免导管壁出现裂缝,在新制导管时,要进行钻孔检查,薄弱的地方应及时处理解决。
4、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如果水灰比配合不当,导致搅拌物松散或者粘聚力大而不易进行灌注。所以要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合理选取水泥标号确定最优水灰比;择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时要合理;搅拌时间严格把握;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5、优选混凝土骨料,用卵石做粗骨料内膜阻力小,流动性也好,骨料粒径的选择要以通过导管内径和钢筋笼净间距为原则,粒径过大会导致导管内聚集成团,流至导管底不能通过钢筋笼而堵塞。骨料的级配合理不易产生离析和泌水,从而防止堵塞。
三、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
(一)钢筋笼上浮是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事故之一,此事故的发生会影响承载力,钢筋笼上浮的原因有:
1、孔内泥浆的比重太大,致使孔中泥浆对钢筋笼的浮力增强。
2、在提升导管时,导管没居中,法兰盘钩挂钢筋笼造成浮笼。
3、混凝土灌注过程,表面接近钢筋笼底部、导管口在钢筋笼以上或以下2m,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太快使混凝土下落冲出导管底口而向上反冲,顶托力大于钢筋笼的重力从而导致钢筋笼上浮。
4、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差对钢筋笼的顶托力就大,和易性和流动性好对其产生的顶托力就小。水下混凝土灌溉连续的时间长导致混凝土流动性变差,粘度增强,出现假凝现象而增加钢筋笼的顶托力。
(二)钢筋笼上浮的预防措施
1、灌注混凝土之前,应检测泥浆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规定,比重的符合,入孔泥浆黏度一般地层为16—22s,松散易坍地层为19—22s。
2、法兰盘钩挂钢筋笼,需要抖动导管就可以脱离钢筋笼,拔出导管后,钢筋笼就能恢复原位。
3、混凝土和易性同水泥品种、砂率有很大的关系,砂率小、粗骨料级配不好,搅拌出来的混凝土极易离析,从而影响水下浇注混凝土质量。在灌注中出现的诸多事故有很多和混凝土质量有关,把好混凝土质量是关键。
4、当导管底口低于钢筋笼底部3m,且高于钢筋笼底1m之间,混凝土表面在钢筋笼底部上下1m之间时,缓慢放料减少埋深和对导管的冲击力。
四、坍孔
(一)坍孔表面的水位出现沉降现象,孔口出现一定范围的密集水泡,钻进过程中出现大量沉渣,但钻孔进度受到限制,加大钻机运转负荷,导致坍孔的主要原因包含:
1、经过钻孔指标测量,泥浆的基本浓度以及泥浆成分出现异常,钻孔壁泥浆厚度过大,无法正常钻进。
2、在钻孔施工过程中没有进行正常的水源导入,钻孔内承压水以及钻孔壁承压结构受到影响,钻孔内随流受到一定的限制。
3、护筒埋置的深度不够,护筒下端位置出现水流泄露情况、坍塌或孔口附近地面受水浸泡,钻孔机在钻进过程中直接与护筒进行接触和碰撞,钻进过程中的局部振动导致护筒以及周边结构出现松散情况,使钻孔下端固定结构受到影响。
4、钻孔区域地质结构为松软砂土,钻孔速度过快。
5、钢筋骨架与钻孔壁无法契合,出现钻孔内支撑偏折。
(二)坍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1、结构较为疏松的土石结构区域内,钻孔施工应当对钻孔速度进行有效控制,在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具有防水和稳固作用的高粘性泥浆。
2、钻孔施工要注意地下水位以及季节的变化情况,,在地下水位增高或者汛期内,应当采用高护筒进行。
3、钻孔过程中一旦发生坍孔情况,需要立即拆除钻孔内的护筒结构,并进行土方回填,重新确定钻孔位置进行施工。
4、发生钻孔内部结构坍塌的,需要对钻孔内坍塌位置进行判断,再采用回填土石的方法将钻孔深度抬升至2m左右,在钻孔出现严重的坍孔情况时,需要将用作回填的土石材料进行加固后回填。
5、钢筋笼支撑结构在吊装过程中需要垂直吊装,避免出现支撑受力点偏折的情况。
五、糊钻和埋钻
多系正循环回转钻进时,遇软塑粘质土层,泥浆相对密度和粘度过大,进尺快、砖渣量大,钻孔内径小,处浆口堵塞而造成。
首先应当对泥浆结构进行测定分析,钻孔内杆直径、钻渣进出口与土石渣排除设备的尺寸进行核实,确定设备的尺寸与钻孔尺寸的相对统一。如果已经出现了严重糊钻,立即停止钻进施工,将沉渣进行清理。冲击钻锥糊锥时,应适当减小钻头冲程,泥浆填充的相对密度和泥浆粘性应当进行有效控制,粘土回填过程中加入硬化材料。坍孔问题出现时,应当读一钻孔排除的泥沙进行定向清除,及时撤出钻孔设备。
六、掉落钻物
掉落钻物时,应及时用打捞叉、钩、绳套、吸铁石等打捞。如果掉落体已经被泥沙埋住,应该先清理泥沙,能够使打捞工具接触掉落体按前面所述各种方法来进行打捞。
参考文献:
前言
桩基础施工的不良会带给周围的环境及其劣质的影响,比如说造成相邻建筑物出现下沉、裂缝,甚至是坍塌等情况,直接的影响着建筑物整个工程质量的优良。桩基础的质量在于施工、设计、勘察等多个方面。其中桩基现场施工的施工工艺要求非常高,工序比较多,条件比较复杂;而且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是不是准确、详细,设计的取值有没有按照规定安排、是不是合理,施工所用的设备、工艺、材料是不是质量达标等等都决定着桩基础的工程质量,只要出一点问题,桩基就会产生质量问题,甚至是工程事故。除此之外,如果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处理,或者是处理的方法不得当,都会造成工程质量不安全。因此,是否得当处理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工期、工程造价,甚至是使用安全。
1 建筑桩基础工程中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桩基所存在的缺陷
1.1.1 桩基顶部存在缺陷
如果混凝土浇筑方法选择的是水下浇筑,那么就会有很多的泥浆沉淀,则该泥浆的厚度,现在的科技手段不能很准确测定。而且如果水下灌注桩超灌高度不够,那么就会很容易出现夹泥的现象,最终导致混凝土的质量下降;在混凝土完成浇筑后,拆拔以及预埋钢护筒时,如果过度用力或者是不均衡地用力,那么就会导致桩顶的混凝土受到干扰,以至于混凝土质量遭到破坏、下降;如果使用功率偏大的风镐来对混凝土桩头进行凿除,则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1.1.2 桩基中部存在缺陷
如果在地质勘探中,工作人员没有认真选择地基,那么在灌注混凝土时,就有可能会出现由于地质条件太差而导致的部分塌孔的情况,致使混凝土不能翻浆或者是翻浆困难。除此之外,如果在拆拔导管的时,用力过大,就会导致混凝土被持续的扰动,进而致使混凝土的质量下降。再者如果导管的质量比较差、气密性不好,混凝土在进行水下灌注时只要一插入导管,就会导致导管内外压强的差异,最终导致混凝土的质量下降,严重者会导致混凝土不能下料,不能进行正常的翻浆,甚至是出现断桩情况。
1.2 单桩承载力要比设计的要求低
单桩的承载力与设计的要求不符,主要体现在:桩不能深入到设计图纸中所要求的沉入深度;勘察报告所标注的地层剖面、地基承载力等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最终的贯入量超过标准,与桩的顶端未尚未深入到持力层,然而桩已经深入到设计要求的深度;除此之外,还有断裂、桩倾斜过大等问题也可能致使单桩的承载力满足不了设计的要求。
1.3 桩倾斜过大
预制桩的质量达不到工程的标准,进而导致桩尖的位置变形或者是不正,进而致使桩倾斜;桩端被坚硬的障碍物所阻挡;桩锤、桩身或者是桩帽的中心线出现偏离,进而导致锤击的重心出现偏离;桩距过小,以及打桩顺序的失误导致挤土效应的出现;桩机安装的角度出现问题,比如说角度不准确等等,进而导致桩架不垂直与地面;测量放线错误、基坑土方不正当开挖等都会出现桩倾斜过大的情况。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一些施工单位缺少科学、严谨的制度,而且一些施工单位就算是制定了制度,但是却形同虚设,没有起丝毫作用;施工管理比较随意,进而致使工程质量下降。
(2)施工质量的控制比较偏向于感性,不能理性的分析问题,或者是只是分析数据个体,而不对总体进行分析。
2 提高建筑桩基础工程中质量的方法
2.1 施工单位
2.1.1 施工单位要完善自身的质量监督制度,并加强自身的质量责任制
(1)完善质量制度
经济责任制跟质量责任制就像是两双手,合作好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才能做更多的事,这两者都是企业质量体系建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质量制度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技术交底制度;互检制度、班组自检制度、前后工序互相交接检制度;检查验收制度;质量管理惩处和奖励制度等等。由企业的项目部直接建立企业质量管理部门,由项目经理直接对该部门进行领导,项目部的人员实施工作。
(2)提高质量责任制的力度
质量责任制一定要详细注明在质量工作中每个部门以及其员工的具体权限、任务以及职责,面面俱到,使得每一件事都有专人管理,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检查,并定时的对成绩进行考核,进而督促员工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建立起严谨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并不断的修正,使其发展形成严密、合理、科学的质量管理系统。
2.1.2 加强对施工单位以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制
加强对各种人的因素的控制,加强审查施工单位的技术操作水平、管理水平,检查其特殊作业人员有没有技术资质;检查专业人员个人的专业水平以及持证上岗情况,防止无证上岗的情况出现。监理单位需要对需进场作业的总、分包单位进行位审查认定,而且建设单位还要检查其企业业绩、营业执照以及资质证书等等,合格后方可放行施工。
2.1.3 施工组织设计(或者是施工方法)的实施、控制
施工单位要根据设计交底的内容以及图纸会审的要求,编制出具有可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其中施工组织设计首先要经过自检,合格后方可上报给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审查,经过确认合格后方可执行。
2.2 在技术方法上提高施工的质量
在进行打(压)桩时,施工单位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千万不能自行处理,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通知业主和监理部门,再与勘察、设计等部门共同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制定正确的、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通常选择的处理方法有补送结合法、扩大承台法等等。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2.2.1 补送结合法
在使用分节方式连接桩时,在桩逐个打入、逐根沉入时,一些质量比较差的桩就会出现连接节点脱开的问题,这时一般可使用送补结合法,步骤为:复打存在疑点的桩,使其下沉,然后顶紧松开的接头,确保其竖向承载力加大,最后适当填补部分全长完整的桩,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基础竖向承载力,而且补打的整桩还可以承受住更强的地震荷载。
2.2.2 扩大承台法
(1)桩同作用。如果单桩的承载力不符合设计要求,那么就需要将承台扩大,同时考虑使用天然地基和桩来担负起上部的结构荷载;
(2)桩位之间的大偏差大。如果原始设计中的桩基承台平面尺寸不符合规范中所标明的构造要求,则使用扩大承台法进行纠正和处理。
3 总结
桩基施工的质量会影响到到建筑物整体的工程质量。尽管建筑桩基础工程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但是要我们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修正,不隐瞒及时的通知业主、监理等部门,从点滴做起,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逐渐的消除质量隐患,才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桩基础工程的质量安全,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建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奕.浅议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与关系[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