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泡沫经济的解决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虚拟经济模式下防范泡沫经济问题的对策
1.支持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资金融通的需要,就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之后,社会融资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而且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基于此,我国要适度的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而营造出适合虚拟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首先要进行试点,以便于研究其可行性,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之后在逐步的扩大规模;建立完善的制度及法律政策,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并没有虚拟经济大,如果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因此,我国要强化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并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2.建立虚拟经济的预警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之间的比例处于最佳状态,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虚拟经济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体系,可以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当处于临界境界点时,在发出警报引起决策层注意时,还会提供一些措施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泡沫经济风险
虚拟经济会受到实体经济的束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束缚被突破,而且效率越来越高,因而,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在金融市场中,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经济主体行为的异化,导致金融市场经常出现泡沫,因此,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减少大炒家投机行为的发生,其次要限制资金的流动性,避免因为流动性太强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当前,在我国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由于投机行为的过度发展,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热,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泡沫经济的发生,因此,要抑制投机行为的发展,将泡沫经济风险化解掉。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001-02
一、泡沫经济与房产泡沫经济
经济学中所说泡沫经济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一系列资产,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价格连续上涨的现象,使人们能够错误的认为这种价格上涨能够一直持续,就出现买卖这些资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法,买卖活动执行者就是投机者,价格上涨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暴跌的情况,就出现了泡沫破碎就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出现。而房地产泡沫经济我们认为是房地产价格出现连续上涨的势头,使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这种上涨的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就吸引人们对房地产进行投资,当上涨的价格远远高于房产本身价格,就导致房产泡沫,泡沫在过度膨胀以后就会破裂。当破裂时,房产价格就产生了严重的暴跌,出现了恶性发展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房地产企业发展。
二、我国房产经济形成原因
经济改革发展中,房产企业已经成了能够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因素,但是现在的房产价格在逐渐增长,增长的过程没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在这条增长链上的货币供应量就迅速增加,就造成了房产经济泡沫现象出现。这种泡沫如果出现破裂就会造成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严重失衡。所以在解决房产泡沫问题的时候,要从出现泡沫的源头出发,改善房产经济,使房价能够回归到一个平衡状态,这是房产经济良性发展的根本。
三、我国房产经济现状
我国房产经济现阶段正处于泡沫最艰难时期,相关部门要认真理性对我国的房产经济发展,并且对其进行合理分析,提出必要的改革措施,这样才能够找到解决窘迫现状的根源,这种窘迫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大中型的城市房屋价格出现虚高,分析原因主要是当地政府想要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就出现了虚抬房价的现象。另外,我国社会两极贫穷分化现象有些严重,这也是房价过高的一个现象。特别是房屋建设用地的拍卖中,没有规定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这样如果房价在大范围的增长就出现了地皮价格迅速增长的情况,这种增长最终受益还是属于当地政府,政府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受益最大化,直接导致了房价已经上涨到几乎会崩盘的地步。政府出台的一些措施已经很难解决这种
现状。
2.很多银行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信贷业务。并没有对这项业务进行理性化的设置。直接把房产能够进行抵押消费的机制贯穿到整个房屋建筑市场。中国银行在信贷业务发展中总是在追求大企业信贷、大项目信贷、大数额信贷,这种理念的实质就是把银行经营理念转变成了投资消费,让很多企业适应并且习惯了“今天花明天的钱”现象。这种恶性的消费方式,在不良销售形势中,直接导致了房地产信贷问题出现或显现出信贷风险性。
3.由于政府本身建立的房地产信息体系不健全和政府干预手段出现失误,这些都是引发房地产泡沫破碎的隐患,如果不重视这些隐患就会对我过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伤害。
4.房产泡沫现象的出现还由于消费者对房产价格的预期试想偏高。很多人都认为房子永远都是升值再升值,没有对价格进行预期试想,及投资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测偏高。这是房地产商和政府拼命高房屋价格的直接原因。这种偏高直接影响房地产企业发展。也是形成房地产经济泡沫经的重要原因。
四、解决我国房产经济发展现状的出路
上文中阐述了,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现出现泡沫的原因,能够发现我国房产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严重影响我过经济发展。首先必须要找出各种问题的突破口,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要我们找准问题突破口,采取有利的解决措施,就能够走出房产泡沫经济危机。笔者从三个方面对怎样走出危机进行阐述:
1.中央政府出台了有关房价理性回归的措施,在各地区实行中,会受到各地区的差异影响,这种房价理性回归是经济规律的要求,对于回归的时间,我们不能够进行确定,这与各个地区实行的力度有直接关系,也同时受到各个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差异。
2.中央政府出面进行调控,各个地区要进行正确的对待,很多房价的调控措施都属于非正常规调控措施,这种措施在实行过程中能够保证完善的社会体制,还能够形成房产经济有效调控体系。对于那些房地产开发商,要认真对待这调控方式,不能够对这些方式存在侥幸心理或者对政策不管不问,钻政策漏洞等,更加不能够以恐惧的心理去躲避这些调控政策,要把握土地可持续使用的理念,在有限的土地使用面积上提供良好的房屋供给,这样才能够保证房屋价格能够回归正常发展,使房产泡沫经济回归到正常的发展状态。
3.对于房产开发商,如果想尽快的脱离房产泡沫经济,就要从产生泡沫经济原因这方面进行突破,寻找这种原因不能够只是坐享其成,也绝对不能坐以待毙,一门心思等待政府的政策。要直接从自己企业出发,对于那些错误的政策要进行完全否定,对错误的措施要认真分析,然后在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定位,这是解决房地产企业困境的根本办法,如果不进行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企业发展,致使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是走出困境的根本方法。
五、房地产经济发展背景
2012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从2012年以后已经火热了很多年的房产经纪,变得有些寒冷,中央在一个月内出台了很多调控房地产的政策,例如,信贷、税收、土地等都有相关政策。中国证券时报刊载了李春顶博士的文章,其中内容表示中国房地产在新的时代将经历不一样的变化与发展,未来的十年里要走什么样的方向。自从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政策放开以后,把房地产项目进行全面市场化,这样加速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向城市化迈进的速度,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房地产规模和建筑面积逐年递增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步成。房地产已经和土地、建筑、交易和金融服务等很多种部门的联系密不可分,成为这些部门发展的重要产业,在过去的10年发展中,房地产带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是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和出口贸易增长中最大的动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房地产经济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居民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政府利用这些收入对城市基础进行建设,提高了城市发展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收入提高,有了一定的储蓄,然后把这部分储蓄转化成了买房进行投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房地产都处于房子少,买的人多的稀缺状态。房屋建筑在以每年20%的速度进行增长,还不能够满足需求,就在房价上涨的市场状态下,保持了年均20%多的增长速度,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出现了很多投资和投机者加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成为重要的投资商品,这样就加剧了房价上涨,这种非理性增长速度严重脱离了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造成了房价泡沫。
六、房地产发展方向
在以后的十年里房地产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房地产经济仍然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在发展同时要把握房地产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要了解高房价带来的资产泡沫一旦破灭,将影响房地产相关的产业链,影响与房地产有关的金融体系,其次,房价过高会阻碍正常居民正常需求,不利于我国城市化推进;最后,房价过高直接剥夺了居民的收入,这样就不能够带动内需和消费的增长。
从2012年之后我国房地产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是:
1.房价会逐步回归到理性的状态,出现平稳的发展状态。如果国家出现的相关调控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就能够化解了当前房地产泡沫的风险,还能够推动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就能够实现房地产经纪的平稳的过渡。如果不实行相关政策就会在未来十年之内出现泡沫破灭的状况,使房价极具下跌,不能够健康稳步发展。
2.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从目前的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看,在未来10年中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投资,才能够缓解泡沫现在。
3.在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能够加速房地产的发展,不会出现像香港和日本出现的下跌和一蹶不振的局面。我国房地产价格已经处于价格发展的最高峰,2012年以后这种上涨的局面会慢慢减小,主要原因是政府出台的政策和人们对房地产的认识在进一步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厉打击了房地产投机取巧现象发生。能够有效的控制地产投资和投机,控制房价,防止泡沫的继续扩大。要保证国家政策能够朝向可行的路径发展,就要对投资进行控制。还要对增加对保障住房的投资,这样能够缓解自住需求。还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地产泡沫现象。对这些方面进行加强之后能够保证,在今后10年的发展中,房地产能够更加稳定健康和成熟发展。
七、结语
对于房地产泡沫经济,关键在于房产商和国民的经济对房地产认识的提高,把握造成了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主要原因,找出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危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溢.分析国内房产经济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电子商务,2011,(3):214.
[2] 王凯.我国房产税制改革及其法律供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DOI]10.13939/ki.zgsc.2016.38.150
1 中国房价的波动史与政府行为
2000年左右中国房价开始首次比较显著地涨浮,相比于之前年度,全国的平均房价上涨了近5%,原因就是政府想要增加内需,开启了房地产改革之路,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当然不言而喻。在2000年这一次中国房价历史性的变革中,也是政府的行为带来了房价的增长,原因就是之前所说的政府为了拉动国内内需的增长。外加2000年,我们进入了21世纪,大批的农村居民来到了城市,为的是有着更好的居住环境。无论是政府还是房地产商都看到了这一点,此时开启房产改革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商机,也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政府的行为为房价的向上跳跃助了一臂之力。期间,政府颁布了《关于做好当前土地登记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通知》,更有效地促进了城镇房屋建设,为之后房地产商大力开发城市住房打下了基础。
2001年到2003年,中国的房价缓慢增涨,年均涨幅在5%―10%之间,期间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比如2001年的《关于规范住房金融业务的通知》,2002年的《关于印发经济适用房住宅价格管理办法的通知》,2003年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在此期间,政府出台的政策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房价的缓慢提升是此时政府所希望的,可是政府并没有意识到泡沫经济即将到来。此时的政府行为,依旧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依靠其有力的调控力与执行力,公共经济――特指中国房价,在政府预期的道路上发展着。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城市化建设,鼓励农村居民向城市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以房产业来调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2004年起中国房地产业迎来了春天,这一年中国房价巨幅增长,全国的平均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10%,一些发达城市地区例如北京房价增长率高达30.1%,这一涨幅让人们看到了房地产的商机。不少居民将手中的闲钱拿去买房子,房地产开发商加大房屋建设的同时仍然在不断炒高着房价,房价增长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房地产经济超出了政府的预料,原先出台的政策《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似乎达到了反面的效果,这一年往后的房地产市场完全处在一个亚健康的发展,其间存在着巨大的问题。2004年起到之后的近十年,房价一直频繁地波动着,整体的趋势是不断飙升,2009年到2010年全国房价的涨幅率甚至超过了20%,房价如股市一般,引发了无数入的投资欲望。当然在此其间,政府当然没有袖手旁观,这样的涨幅定隐藏着大问题,中国房价的泡沫经济已经出现了。为了加强房地产业的管理,2004年出台了“8.31大限”;2005年出台了“国八条”、《关于做好稳定房屋价格工作的意见》;2006年出台了“国六条”;2007年央行也进行了五次加息,目的就是为了减缓贷款建房的势头;2010年出台了“国四条”与“国十一条”。这一系列的政策,都是政府不断进行着宏观调控的表现,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近十年里房价确实有过下调的势头,可是马上又反弹,可见中国房价的泡沫经济已经根深蒂固,要想真正地解决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一阶段,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不断尝试改善,在泡沫经济还未破裂,社会经济还没有出现危机的时候,政府进行了调控,干预房地产市场的不健康发展,政府行为解决着这一系列的问题。
近三四年到2016年为止,房价出现了回调,一些重要城市虽然仍处在上涨的趋势,但全国普遍的房价都在稳定中回调。政府的举措有了效果,目前而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再有过去凶猛的上涨势头。那么可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解决了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泡沫经济已经孕育了十年之久,其间存在的隐患仍然可能会导致泡沫破裂,政府也许是找到了隐患的根源,接下来政府将会尝试着解决这一问题。
2 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原因,政府调控房价的目的与作用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长久地处于不健康的发展,孕育了巨大的危机,其中泡沫经济就是一大问题。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本质就是贪婪。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经济学上称之为“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经常会由于支撑投机活动的市场预期或者神话的破灭,而导致资产价值迅速下跌,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泡沫破裂”。那么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当然也就是房价过高,人们投机心理变强,导致了房产市场形成了一个没有实体支撑,空洞的经济现象。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
第一,房地产的区域性强。不动产之所以为不动产,就是因为它无法随处搬运,不可移动。而人们选择区域居住时总会选择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的地段。因此,像市中心等地段就比郊区地段的房价高很多。同理,在祖国发达的一线城市生活,交通便利,机会也多,生活更加幸福,因此北、上、广等地的房价也一直居高不下。相比之下,新疆、甘肃等地的居民就没有这样的困扰了,地广人稀,房地产市场没有那么活跃。
第二,房屋生产周期较长。短期内供给难以有效增加,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易被卖家操纵,买家会被灌输以买不到房的恐慌。因为房子一旦建成,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改变,也无法因为需求的增加而加以变通,只能另外开发土地。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农村居民向城市涌入,城市用房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人们急于“安家落户”的思想更甚从前。
第三,房地产的价值不易判断。关于房屋价值,有很多评估机构,从事资产房产的评估业务。但当房产市场处于十分活跃的阶段时,学术上通用的一些估价方法都不适用,一个房产的价值,基本基于卖方对房产市场的操纵与买方对市场的预期。房产市场很难用理性来掌握,政府也无法实施稳定调控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任由市场自由发展,市场才是主导一切的“老大”。
为了打压房价猛涨的势头与泡沫经济的不断严重化,政府不得不干预房价。当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破灭,定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房价迅速增长的那十年,中国社会不断地有人投机于房地产市场,一旦这一市场经济危机化,随之来的将会是低价买房热潮或者是一大批新建的房屋没人买。萧条的房地产市场也会带动其他领域,中国社会将面临经济危机。在这一情况到来之前,政府采取一些措施,较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现象,虽然现在的房价依旧很高,但是上涨的势头已经有所消减。政府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经济的稳定,以有形的政策与无形的力量调节着社会,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控制发展,努力让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
3 结 论
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政府对市场的公共经济的调节都是必要的,无论是哪一次金融危机的好转,政府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市场的房价为例,政府在其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政府促进它的发展,在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问题时政府想办法解决。单纯地放任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后果大家都知道,政府就像一双无形而有力的手,在市场需要时推一把,在市场过分膨胀时拦一下。当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暂时还没有破裂,如果有一天这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政府定会采取其他的措施,来挽救中国的房地产业。
参考文献:
[1]加雷思・D.迈尔斯.公共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习彬,李亚.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徐滇庆.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摘要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和一些非理性金融的存在,导致高速发展的经济中难免会出现经济泡沫。这些经济泡沫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现代金融经济中涵盖的经济泡沫进行简要分析,找出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泡沫类型制定具体的防治措施,进而促使我国的金融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金融经济;经济泡沫;泡沫类型
在国家经济中,金融经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不过,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经济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泡沫经济,所以,当前的主要课题就是对泡沫经济进行改善,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1 导致泡沫经济出现的原因
金融经济分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根据经济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社会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的状况,导致频繁地出现经济泡沫。当前,虚拟经济在整个金融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而且还在不断的扩张,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金融经济表面上看似景象大好,但却是经济泡沫,随时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1.1 社会原因
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经济的建设也在快速进行着,而且在这过程中还出现了较为宽松的经济建设宏观空间,换句话说,也就是很多人在风险较低且宽松的经济条件下关注资金的炒作问题,同时,也是受到整个金融市场整体下调,银行存款的利益作用下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投资和消费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进而一些闲散的资金在整体经济的作用下对市场中最具有保值能力的资源进行投入,导致了经济泡沫产生。
1.2 金融约束机制
虽然我国当前的金融经济发展良好,但是整体上没有建立完善的体制,金融制度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这是导致产生经济泡沫的主要原因。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金融经济中出现的潜在泡沫危机没有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金融问题并没有做到实际的解决,而是把主要的工作经历放到虚假繁荣的内容上。
2 经济泡沫的类型
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经济泡沫主要包含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2.1 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个行业,且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尽管有小幅的波动,也是暂时性的。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巨大利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在房地产行业中的经济人员利用人们渴望获取高收益高回报的心理对房地产进行肆意扩张,以求供需关系达到平衡状态。同时,一些房地产商对房价进行持续哄抬,导致了房价直线上升。除此之外,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经济泡沫相对来说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人通常会受到“安家乐业”这样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必须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才能够真正的安居乐业,事实也无可厚非。但是正在人们为房价发愁的同时,房价却居高不下,面对房价的持续上涨,难免会出现投资买房的现象,通过购买房产以达到高收益的需求,泡沫经济就这样产生了。
2.2 股票泡沫
在我国,证券交易所的相关工作并没有得到落实,主要体现为政府的监督能力不够和监督范围有限,同时在证券交易制度的限制下,对证券交易的监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股票市场价值和内在投资价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额,除此之外,股票市场泡沫和经济泡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价格规律来说,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但是股票属于虚拟经济,难免会出现幕后操纵者等人为因素。每一个投资者都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够获取较大的回报,因此股票陆续的吸引了许多投资者,但是投资者却没有关注这当中所存在的风险,通过最近的股市就可以看到,号称牛市的股市也出现了几百股跌停的情况,这些因素也增加了股票泡沫的产生。
3 现代金融经济中解决经济泡沫问题的具体措施
3.1 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金融经济加强干预
近年来,我国对于经济的发展逐渐放宽了政策,但是对于一些较为特殊行业的经济,国家应该运用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其进行干预,以便把经济增长的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而不是让其自由发展。针对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泡沫经济,靠市场的调节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因此,只有行驶必要的行政手段,才能够保障我国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
3.2 对不合理的房价进行严格控制
对于房地产房价的控制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要想真正的使房地产经济回归正常,促成房地产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就应该出台必要的政策对房地产进行严格的控制,比如今年刚出台的房产税,针对消费者的第二套房产收取一定比例的房产税,就能够控制大规模炒作房价的状况,最大限度地遏制非理性购房等行为。同时,政府要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调控房地产的预期上面。
3.3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约束
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严格的监管机制,因此,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快速发展背后所蕴藏的危机,进而能够针对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同时,我国约束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也应该保留一定的空间,使我国的金融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张弛有度,进而更好地发展。
4 结语
总的来说,在现代的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经济一味的快发展并非是一件好事,而是要把经济的增长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经济泡沫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会使我国的金融经济出现虚假繁荣,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合理控制金融经济的发展,进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64-02
一、泡沫经济前后日本经济的表现
(一)1955-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片疮痍,国土成为一片废墟。依赖于国内的改革和当时良好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日本经过40年代晚期和50年代初期复苏后,1955年,所有经济指标全面恢复或超过战前水平。从1955年到石油危机爆发的1973年,日本经济连续19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从此创造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神话。
(二)1973-1985年日本经济稳定增长时期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面临着外部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日元升值降低日本出口的竞争力,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猛烈地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然而,日本却在这个不利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惊人的适应力,顺利摆脱滞涨的陷阱。这时期,日本经济主要表现为两个特征:第一,日本由能源消耗型经济向能源节约型经济转变;第二,日本实现从发展重工业逐渐向高科技方向转变。
(三)1985-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形成时期
随着“日本制造”成功的进入欧美市场,这使得日本对欧美各国的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特别是美日贸易逆差,日本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1985年,为了消除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以美日为首的G5(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广场协议”,规定今后日本要调整汇率政策,以解决日本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问题。从此,日元被迫升值。日元兑美元由“广场协议”前的242上升到了1988年的120。
日元升值的不景气使得日本企业拼命挖掘潜在降低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形象地称作“绞干毛巾”。为了应对国内经济不景气,日本政府为扩大内需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日本政府于1986年6月颁布了总额6兆日元的《紧急经济对策》,决心加大公共投资力度以刺激经济,使经济走出低谷。为了应对日元持续升值,日本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日本银行把利率从1986年的5%下调至1987年3月的2.5%的“超级金利”,并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5月。
在“双扩张”经济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的企业设备投资率持续数年处于高水平,大量过剩资金并没有完全进入生产领域,而是推动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日经平均指数从1985年的13113点上涨至1989年的38 916点,翻了近三倍。1985年5月日本国土厅“首都改造计划”,导致东京土地价格飞涨并波及日本全国。到1990年,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地价指数比1985年上涨了约90%。“土地神话”、“股市神话”使得更多家庭的资产价值上涨,企业价值上升,过度乐观预期又导致了过度的消费和过剩的投资。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泡沫就这样形成了。
(四)1990年以后日本经济停滞时期
由于长年的日元升值,机械、汽车、电子等出口行业备受煎熬,纷纷产业转移至海外,日本实体经济的空洞化已经日益显现。1989年10月,日经指数创下了历史最高点39 000点,从1985年到1989年,4年当中上涨了4倍,1989年10月,日本银行终于上调利率,实行金融紧缩政策,1990年8月,官方利率达到了6%,日经指数一路下跌,截至1992年,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值缩水230万亿日元。1990年3月,旧本大藏省《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1992年大藏省出台了地价税,房地产价格狂跌不止,至1992年东京房地产总值缩水93万亿日元。日本泡沫经济全面破灭。
泡沫经济破灭以后,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都被堵死,1991-1992年日本企业倒闭数目连续两年超过一万家,日本失业率上升到3%以上的水平。失业率的上升导致日本从“设备投资危机”向“消费危机”扩散,经济循环更趋向下,日本进入全面停滞时期。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分析
日本泡沫经济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直至90年代初期,当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现暴跌,宣告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萧条。本章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金融自由化等方面分析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扩张的财政政策
1987年4月23日,日本政府将“税制改革”方案作为年度财政预算提案进行讨论。对所得税和居民税减税2.7兆日元,对法人税减征1.8兆日元,对遗产税减征0.3兆日元,合计减征4.8兆日元。在1987年5月,日本政府临时决定减税1万亿日元并追加5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7月又补增2万亿日元的财政开支。接着政府采取促进企业运用剩余资金购买股票的制度改革,即特定货币信托,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以获取溢价为目的的短期资金运用,随之,机构投资者也踊跃投资,巨额资金流入股市,为泡沫经济埋下隐患。
(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自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本银行为预防和应对日元升值的萧条,扩大内需,从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连续5次下调贴现率,直到1989年5月,日本银行贴现率始终处于2.5%的超低水平。其结果是1987-1990年连续4年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而物价却稳定在1%左右,大量的剩余资金流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为以后泡沫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三)过度金融自由化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国内金融的自由化和金融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贷款利率自由化。1984年5月,大藏省发表了《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在与展望》,提出并开始了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体制改革。第二,金融业务范围自由化。1981年5月重新修订了银行法和证券法,规定银行可以从事证券业务。1985年建立债券期货市场,银行开始参与了东京债券市场的交易活动。1987年商业票据市场和1989年金融期货市场依次建立,主要参与者是银行和证券公司。第三,金融国际化。首先进一步放开日本债券市场,取消了外汇管制措施,对外汇存贷不再施以限制。其次,日本建立公开国债市场,标志公开的国债流通市场的形成。
三、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及影响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
1985-1990年,这段时间,日本的股票和土地价格急剧上升,其速度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泡沫经济由此产生。日本政府为了阻止泡沫的进一步扩大,从1989年4月到1990年8月期间,连续五次提高法定利率,将其从2.5%提高到6.5%的水平,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泡沫。与此同时在财政政策上实行严厉的“土地税“政策,但是由于政策过于猛烈,实行经济硬着陆,使得泡沫迅速破裂,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1 股市市场的崩溃
日本股市的上涨始于1985年,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涨了2.71倍,远远大于国内经济的涨幅。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一路上扬,最高时达到222%。随着政府紧缩政策的实施,股票市场进人崩溃时期,其总市值迅速缩水。日经平均指数从1989年12月29日的高点38 915点开始下跌,到1990年10月1日已经跌至19 871点,在不到十个月时间里下跌了50%,股票市值蒸发了270兆日元,股市泡沫开始崩溃。在随后两年里,日本股市一路下跌,直至1992年11月,日经平均指数下跌至16820点,日本股市神话由此破灭。
2 房地产市场崩溃的过程
从1985年开始,日本土地价格开始上涨,其中涨幅最大的是1988年,在房地产投机过程中,银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1985年至1990年间日本全国土地价格总值一路飙升,到了1990年土地价格总值达2365.4万亿日元,达到当年GDP的5.5倍。1990年3月日本政府了《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房地产市场一个沉重的打压,由此拉开了日本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从此日本土地价格“不灭的神话”,彻底被打破了。
(二)泡沫经济崩溃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国内陷入长期萧条的深渊。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崩溃,银行不良贷款剧增,国内投资萎靡,企业破产,失业率高起,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金融业影响以及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对金融业的影响
第一,银行不良贷款剧增。在日本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期间,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向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等提供大量贷款,随着泡沫的破灭,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等破产,日本银行业也受到巨大的冲击,不良贷款剧增。
第二,股市长期低迷。股市泡沫破灭以后,日经平均指数一直持续下跌,跌至1993年10月的低点,但是在此之后,股市也是持续萎靡。
2 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企业利润下降,倒闭增加。泡沫经济的崩溃导致市场萎缩,银行信贷额下降,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企业利润不断下降,破产不断增加。从1993年第三季度到1999年第三季度的25个季度中,日本法人企业的经常利润有17个季度是下降的。
现代金融经济泡沫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性质,不但在经济独立的运行规则的财务表现上体现,而且还在金融系统内部中出现有瑕疵。分析现代金融经济泡沫,首先必须要弄明白,在金融交易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泡沫现象,只有交易的稳定运动才能有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意义。
但也要知道,交易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实际需求量所有增加,即交易量与实际需求量不是成正比例的。同样也会影响着经济泡沫,不仅不能让金融市场的运行保持稳定,反而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经济市场的发展状况如何必须引起我们大家的高度重视。
1.现代金融泡沫经济形成原因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的泡沫经济,所以导致市场虚拟经济受到挤压、限制,致使经济产生虚拟资本。虚拟现实资本指的是虚拟现实价值远远超过看似繁荣的经济所产生的资本的价值。
在对现代金融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上,得出两个理论性的概念,分别是虚拟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指的是证券,包括债券、房地产抵押、证书等,也是股票和其他适销对路的债务持有人带来某种形式的收入及回报的资本。实收资本指的是在经济发展中主要用于生产商品所发生的资金。
从实际角度来分析,把经济发展需求集中在商品生产资本运行中,可有效地控制泡沫经济持增长趋势,发生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泡沫经济是以实物资本形式存在的形态。但是,如果虚拟资本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那么则会更容易导致泡沫经济。受泡沫经济市场影响的部门有两大部门,分别是金融部门和房地产,两者有共同点,也有所区别,一个是财产,一个是土地。因为它们彼此共存,所以构成土地资本与土地虚拟资本的结构模式。所以,泡沫经济与房地产行业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比金融泡沫经济与房地产泡沫经济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样。
1.1社会原因
一个国家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该国各个方面的经济还不错,那么在经济宏观宽松环境下,可以为不繁荣的经济区域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投资机会。一般情况下,泡沫经济都是发生在对银行所实施的所属国家政策范围之内所产生的经济资本。用人们通俗易懂的理解就是,商品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在一个周期时段内发生了大萧条之后,当地政府及时有效地采取一些相应的补过措施,比如说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以这种方式来刺激投资者继续发展的积极性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大家共同达到一个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如果你的资金充足,又想在市场领域上前锋,那么你可以将钱参与到那些具有市场经济效利,并有增值潜力资源的商品里,同时也为泡沫经济提供了社会基础。
1.2约束机制不够
什么是泡沫经济投机,用简单明了的话说其实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导致失败的经济市场投机称为泡沫经济投机。致使其失败的原因有许多,有的是在监督工作中失误导致,有的是在投机过程中对贷款支付缺乏监管机制所导致。
目前,泡沫经济投机无论是在银行还是政府的监管机制下都是很难以有效成立的。主要原因是支付中介是银行,当地政府是无法干预银行与业务者在业务上的一切来往,否则会被认为这是在炒作,弄虚作假,迷惑大众。
2.当代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中的泡沫问题。
在当代,中国经济得不到有好的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所导致的泡沫问题上。股市泡沫指的是,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是绝对的。金融资产的总额与金融资产的投资形成一个经济总量的关系,两者关系甚为密切。
与此同时,股市后续以供给量与需求量来决定股市价格,股票的价格影响着公司的业绩。如果股市属于大额资金流动的范畴,那么将会形成公司业绩差距过大过高的盈利状况,则此时会出现气泡,即出现股市泡沫经济市场。
金融带动国家经济,在股市发展中国家,不可或缺。资金在股市上的供应,股票在价格上的不稳定(波动),这两个都会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因为资金一旦得到释放,股票价格将会即刻发生改变,在中国股市,无论你是经济学家还是媒体权威人士,或者还是机构投资者,你的股票都会使股市不断上升,不断增长。所以,遵循股市行为守则是可以确保机构投资者,也可以防止中国股市形成股市泡沫。
房地产泡沫是金融泡沫之一,更是泡沫的核心载体。特别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政府和学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就房地产是否出现泡沫问题,表示非常的关心。有学者指出,30岁到40岁左右的工薪阶层工人,可以采取节约的方式来为自己购置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有些穷人就无能为力,这就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经济市场所导致“穷人买房难”的局面。有的人甚至这样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是不存在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大城市,因为人口聚集量较大,土地资源无法扩充,所以导致房地产的价格呈上升趋势,日益增长。
在中国,房地产的需求是需要依靠国内银行的贷款服务,以此支持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和稳固中国的金融市场。因此,值得大家深思和高度重视的是,房地产的价格和金融市场经济的体系,并不可忽视其对中国房地产泡沫所形成的影响。
3.基于现代金融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应从各个角度全面考虑相关政策,给予适当的风险退出机制。要想解决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必须先进行自我调节,然后统计房地产整个市场的需求量和分析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局限性。或者政府直接指导银行对信贷进行“集合”,并闭合外来信贷投资渠道。在多年以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早已捆绑了银行,即是人们所说的地产泡沫。如果在处理时不符合守则,那么房地产价格将会大幅度下跌,直接影响着银行体系的发展,并出现巨大的经济坏账。所以应该像金融泡沫一样慢慢退出政策,慢慢收紧。
第二,知晓房地产的调控预期,控制不合理的价格风险。在当代金融市场,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的重点产业之一。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房地产的价格也有所不同。虽然房地产价格在国家调控下得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政府依然要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提防短期的政策,防止长期政策,确定政府的职能和政策转变持续的韧性。因此,对房地产的调控,应着重于对房地产的预计。
第三,合理有效地增加投机资本的成本。在对成本进行管理与投机资本回收的同时,第一个应该先考虑到非定量的货币政策,是否准备好资金;第二个应该考虑的是,资金的增加与房地产投机的成本,是否能有效遏制通胀预期,避免达不到物我所值的期望。
总之,在现代,金融经济泡沫是一个全球性的的重要问题。只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抑制经济泡沫,提供合适合理的指导,并以长远的眼光看金融形势的状态变化,方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玉平.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副总裁黄树东先生基于自己多年来在国际金融行业的丰富阅历,近期著书《选择和崛起: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对世界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做了独到的揭秘和剖析。书中就论述到了美国从国家利益出发,把日本导人泡沫经济的这段历史。
高增长思维惯性导致决策失据
日本政府在经济转型期追求GDP高速增长的思维惯性,在改革过程中忽略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风险,宏观政策屡屡失误。
为缓解日元升值压力,日本鼓励银行和企业向海外投资。1980~1984年逐步放开外汇管制,外国企业可在日本发行以日元和外国货币为基准的债券,日本金融机构可用任何货币在海外发行债券,把得到的资金兑换成日元,日本成为世界主要的资本供给者。80年代中期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1996年16.7%的GDP是外国资产。日本外流的资本有40%到了美国,25%到了亚洲。日本银行在美国发放的贷款曾达到美国新增贷款的17%,大量购买美国的房地产,此时正是美国房地产泡沫时期,日本资本接盘后,美国房地产就崩盘,日本投资巨亏,相当于10年对美贸易顺差。
为缓解日元升值压力,保持企业竞争力,日本实行低利率,把经济资源引导到资产投机和信用扩张,刺激了房地产泡沫形成。日本银行在吹大资产泡沫的同时,也吹大了自己资产和利润。金融自由化促进信用极度扩张,银行业资本极度膨胀,银行股票价格迅速上升,“解放资本”的奇迹就是资产泡沫。股市从1986年的12000点飙升到39000点,东京房地产总市值超全美国房地产总值,资产泡沫吸引了巨额银行贷款。1980年日本银行在世界前10名当中只有一家,1988年囊括了前10名。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纽约股票市场暴跌引起全球连锁反应,各国在1988年紧缩银根,日本仍沉浸于金融自由化带来的“新鲜而自由的空气”,增大现钞供给,到1989年紧缩银根为时已晚。1990年日本资产泡沫破裂,日本当局直到1995年才承认经济衰退,采取措施已晚,经济泡沫最终破灭。
日本银行积累了巨额不良资产,1992年达到40万亿日元,日本政府寄希望于经济回升消化不良资产,结果1998年增加到87万亿日元,占银行业贷款的15%-20%,国内生产总值的30%。
在经济大萧条环境下,日本政府在1996年实施“大爆炸”式的全盘自由化改革。2002年推出“金融再生计划”,受此冲击2003年股指跌破8000点大关,回到了1983年的水平。经过长期的改革,健全了法律监管,至2005年银行不良资产下降到16万亿日元。
理论上讲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是必要的,但也充满着风险。初期改革与货币升值、经济高速增长并行,引发了资产泡沫。泡沫崩溃以后,市场力量无法使日本走出通货紧缩,零利率和改革都不能解决问题,出现“流通性陷阱”。2008年受美国影响,日本的出口和GDP又出现下降,经济没有走出衰退。
日本的挫折根本在于,第一,没有完整的,在外力压迫下被迫升值和改革;第二,错误地应用新自由主义理论;第三,没有处理好货币升值,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的关系;第四,沉浸于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思维中不能摆脱,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在经济转型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经济。
催生泡沫经济的四大因素
出口导向,货币升值,金融自由,宏观失控是催生泡沫经济的四大因素。
1946年为扶植日本,美元对日元大大高估,日本的出口导向恶化了国内的二元经济关系。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升值到了250日元。日元在1965年就宣布可自由兑换,但金融体系没有放开,国家控制相当严密,国际资本无法自由进出。美国压迫日本先开放金融市场,再把日元升值,一直持续了14年,日本节节抵抗,节节败退,最后全盘放开,顷刻瓦解。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明了一种理论:日元低估是万恶之源,日本政府操纵汇率,背离市场,导致美国双赤字。美国联合西方各国联手,在1985年达成“华盛顿共识”,联手压迫日元升值,一宣布就造成严重升值预期,投机资本进入日本,1985年底就使日元迅速升值到1:200,最高升值到1:80;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日元曾贬值到1:150,后来就在90-130范围内波动。
仅仅是货币升值,并不会产生严重的泡沫经济。
华盛顿共识不限于宣布日元升值,而是一个一揽子新自由主义改革计划:开放国内市场;充分发挥私人行业的生命力;实施弹性的金融政策,使之充分考虑到日元的汇率;更有力地推动金融体系和日元的自由化,使日元反映日本经济的实力;允许地方政府进行追加投资;刺激国内需求,扩大消费信用和住房按揭等。
在货币升值期间推行金融自由化,加速泡沫经济形成。日本传统金融体制是主银行体制,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以银行为中心形成企业集团,政府规定存贷款利率差,保护银行和居民的利益。资本市场极不发达,银行隶属于财政部,主要目标不是利润,而是政府经济目标和财团整体利益。
这种银行体系被指责为“封建体系”,华尔街逼迫日本实施金融体系和外汇市场自由化:扩大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允许银行业以利润为中心,从事创新业务,发展房地产按揭和资产证券化,银行参与债券发行,交易外国金融期货,进入养老信托,向企业出售证券化贷款,将银行完全推向市场和国际化,改造成“现代银行”,废除政府对银行的保护。
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利率上限取消以及降低进入壁垒,引起银行特许权价值降低,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日益融合,银行过度介入证券市场。日本在1960―1980年企业借入资金为30%,80年代后下降到10%,进入90年代下降到5%。银行收益减少,从事高风险投资,加大了余融系统存在的道德风险。
贸易摩擦,产业控制与高科技争夺
国家利益和世界霸权是美国政策的核心。日本与美国是二战期间的敌人,战后却成为美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盟友。美国先占领日本,又扶植日本,是出于朝鲜战争和冷战的需要,以后则是围堵中国的需要。
美国一直以新自由主义改造日本。战后日本陷入恶性通货膨胀,杜鲁门总统派特使,银行家道奇去推行“休克疗法”,说日本是“高跷经济”,要砍掉美国援助和财政补贴这两条腿,由此造成经济衰退和严重失业,依靠朝鲜战争才解脱出来。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18年,离不开美国的扶植,美国替日本承担了军费,把力量集中于发展军事工业,向日本廉价转让民用技术;对日本实行5%的优惠关税,而默认日本单方面对美国征收15%的关税,保持对美大幅度贸易顺差。日本则在政治、军事、外交、技术市场方面全面依赖美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冷战基地。
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销售量 、投资额 、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业绩表现等指标来看,房地产企业和社会对房地产业的较快发展越来越适应,对房地产调控的应对越来越理性。
1、我国房产经济的现状及分析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目前正处于经济泡沫的窘迫境地,只有认真理性的分析我国的房产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改革,找出另房产经济走向不良化发展的原因和根本才能对症下药。
首先,房价虚高,当地政府牟利。首先,社会普遍的经济预期偏高,是造成房价虚高的根本原因。 其次,则是社会贫富两极化。 当然,仅仅认为贫富两极化和经济预期偏高就是造成房价虚高的凶手就有些片面,因为地价的暴涨是房价虚高的直接推手,因为土地拍卖没有限定价格,没有最高限额,房价越涨,地价就应声而起,而最终受益者,就是当地的政府,这也是为什么房价已经涨到接近崩盘,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却是苍白无力。国内房价也因为在土地费用的地产价格构成的不合理波动下,出现虚高的情况。房价的虚高是取决于地价是否虚高,地价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房价。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和人们对于房子会不断涨价的意识,也是造成我国内房价虚高的因素。
其次,银行信贷的非理性化。将抵押消费的机制引进住宅市场,对于疯狂追逐所谓“大企业”、“大项目”、“大信贷”的中国银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突破,它意味着银行经营理念和行为正逐步从重投资重生产的方向,向重消费的理念转化相一帐一贷,又让习惯了“今天花明天的钱”的中国百姓来说,也造成了不良的消费意识。
无论从开发信贷还是从消费信贷方面来看,其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都在走向不良化, 这意味着房地产信贷也存在着问题或潜在的风险。从金融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上分析,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抵押制度、抵押保险制度、房地产信息体系不健全及政府干预失误。都是诱发金融风险的隐患, 如果我国房地产的经济发展不重视这些问题和风险,将对国内的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三,消费者及投资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测偏高。 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意识:房子只会不段的升值升值再升值,只要现在多买,以后一定可以涨价。 正因为人们的这种思想,房地产商和政府都在拼命的抬价,殊不知,这已经是开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为预测偏高,则对现在的价格也造成了不正常的影响.这也是造成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经济的因素之一。
2、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 关于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问题
将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也起到了相应作用。 一是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给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为经济持续长有积极贡献,二是住房总面积和人均住房面积均大幅度提高,宏观层面上解决了住房供需平衡的社问题。 但是近几年
来,房价飙升,很多城市房价已严重脱离普通消费者支付能力。中低收入者只能望房兴叹。大量投机性资金涌人市场,乱象丛生,已经对杜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因此长期将房地产行业定位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否合适,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 有必要致力于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换代升级。
2.2 关于房价调控与地方政府责任问题
据报道。 根据“国 8 条”规定,各地要合理确定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 2011 年一季度向社会公布。如今。期限将至,公布房价调控目标的城市仅仅 30 个,且房价调控目标涨幅多与当地 GDP 增幅等挂钩,大多在 10%左右,房价限价标准疑成涨价标准。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模式以及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所致,土地收入占据地方财政比例高达 60%一 70%,且长久以来以GDP 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绩效的绝对主要标准,这些都导致地方政府大兴房地产建设之风,且担心房价回落进而导致土地财政受损。 解决此问题除需研究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责任监管。 2011 年 3 月 14 日,总理在答中外记者时明确提出要三管齐下治理房价,其中“一管”即要求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
2.3 关于限购及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上流动性过于旺盛。投机性和过度投资性资金是房价过快上涨的最根本原因。实践证明,土地供应加大、信贷政策差别化、 税费调整等等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因为这些新生成本很容易被卖方通过垄断房源进而转嫁给买方。为有效遏制投机性资金进一步吹大楼市泡沫, 中央政府于近日祭出杀手锏。尤其是实行住房“限购”和大规模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精准地打击了炒作性资金。 这说明中央政府正释放出新的政策信号:住房作为最基本生活资料,不适宜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商品进行经营。住房,回归其基本生活资料的属性,实现其基本的居住功能,对社会总体利益而言是一次大的提升。
3、关于我国房产经济的未来发展及其出路
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目前正遭受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找准突破口。 正确的解决问题,最终会走出危机,迎来光明。
其一,房价的理性回归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这是国内经济规律内在的要求,也是中央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 但是至于什么时候可以回归,怎么回归,其回归的幅度有多大,这些都不可以一概而论,因为会受到各地域政策,地区差异的影响,而回归的幅度也会因为各地的经济泡沫程度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二,正确的对待中央政府的调控。 虽然现在的房产调控措施是非常规措施,但是完善的体制必然会形成,房地产商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无视政府的政策和相应措施,钻政府的漏洞,也不能因此而畏缩不前,心生胆怯。 政府使土地价格降低,坚持住宅土地的可持续性,有限制的供给,房地产商随着政府的政策,让房价理性回归,形成可持续性发展。使目前国内的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危机回到合理的正常的经济发展状态。
其三,找到泡沫经济的突破口。 才是唯一出路。 想尽快的摆脱泡沫经济所带来的困境,绝对不能坐以待毙,一门心思等待政府的政策。 还是需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对错误要大胆的否定,认真分析和精确定位目前的国内房地产市场,从而找到走出困境的突破口,这是房地产经济困境的唯一出路。 否则就只能被新生的市场经济所淘汰,或是在经济崩溃的趋势下遭受巨大的冲击而陷入更大的危机。
4、结语
综上所述,唯有深入了解房地产的现状、认真分析房地产的走向、积极探索房地产的出路,才能实现房地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协调发展。 而当我们对房地产经济的现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和了解后,对于房产经济的未来走势的大体方向也就不难判断。面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危机的现状,需要政府、房产商、国民的共同努力,同求出路,才能让市场回归到正常化,理性化。政府也要为民着想,不再哄抬地价,让房价可以尽快回归到合理的发展趋势上。
参考文献:
一、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发展与现状
日本银行业庞大的不良资产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产物。根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推算,泡沫经济期间,日本金融系统的账面损失达到799万亿日元,再加上泡沫经济后“失去的十年”的经济不景气以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日本银行业陷入了深重的不良资产危机。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日本政府虽然通过各种渠道处置了一定数量的金融系统不良资产,但其效果是杯水车薪,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规模减少缓慢,甚至在2001和2002财政年度不减反增,日本主要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在2001财政年度达到8.7%,比2001年增长了3个百分点,地方性银行则达到了8.1%,比2001年增长了0.5个百分点。
2001年小泉纯一郎政府上台后,采取了诸如设立“股票收购机构”以减少银行相互持股规模,设立专门基金购买银行所持的亏损股票等旨在对不良资产进行最终处理的措施,并且在2002年10月30日,日本政府推出了“金融再生工程”方案,以求实现金融系统的再造,从而实现经济的复苏。2005年5月日本金融国务大臣伊藤达也对外宣布,日本各主要金融集团在已经超额实现了“金融再生工程”中提出的到2005年3月将不良资产余额减少一半的目标。虽然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处理初见成效,但问题是否得到根本解决以及政府政策的延续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二、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1.日本型的特殊银企关系――主银行关系
日本银行业的主银行(MAIN BANK)体制,是随着日本金融制度和产业制度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主银行关系实质反映了一种特殊的银企关系,在这一体制下,银行与企业之间已经不是单纯的借贷融资关系,还包括了相互持股、长期固定交易、派驻管理、危机救助等特殊关系。由于只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相互默认,没有法律支持,所以主银行关系也就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这里采用的是1994年日本通产省委托富士综合研究所作的关于主银行制的研究报告中对主银行关系定义的描述:“在主银行制度下,银行不是单纯作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而是与作为其主银行的企业结成很深的、几乎成为一体的关系。同时,从全社会筹措资金的方法来看,实行主银行制的企业和银行采用间接金融的比重很高也是主银行制的重要特征之一”。主银行体制建立的最初目的在于满足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从实际效果来看,主银行体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确实保证了企业发展资金的供给以及企业经营权的稳定,实现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和金融制度的不断发展,主银行体制的弊病也显示了出来。在主银行体制下,银行与企业间相互持股,容易形成以银行为中心的企业集团,并且出现企业相互持股的现象。银行对企业持股,使得银行由于资金借贷而形成的外部监管职责进而演化成为持股股东的所有者内部管理,银企之间容易相互勾结,排斥竞争,隐瞒不利财务信息,因而掩盖危机的可能。而在危机爆发之后,银行对企业的救助也就带有了明显的“自救”性质。在这种关系下就造成了泡沫经济中银行对企业过度投资的漠视和纵容以及大量资金流入企业资金黑洞,进而形成了危机中的恶性循环,使得银行对企业不良资产的雪球越滚越大。
2.政府在宏观金融调控中的失误
日本政府一直存在着对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的低估和拖延,其金融体制连贯性和均衡性的缺乏对银行不良资产的积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泡沫经济”发展时期,日本政府缺乏必要的警惕性,乐观的认为实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并且将调控目标侧重在维持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之上。在经济持续增长、物价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人们忽略了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面对货币供应量的激增和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异常增长,政府对银行业不良资产增长的估计不足,虽提出了警告,但并未采取果断有效的政策措施加以阻断,反而坐视不良资产的增长,最终饱尝了泡沫经济破灭的恶果。
“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整个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对整体经济形势的错误判断一直没有改变,对实体经济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对于银行业不良资产急剧膨胀的现实,日本政府则是采取了等待经济复苏以自行解决坏账的无为政策,导致了问题的扩大话。经历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小渊惠三政府开始执政后仍然继续坚持“不良贷款是不良经济条件产物”的观点,优先采取了经济措施而不是认真的处理不良贷款问题。直到2002年竹中平藏担任日本经济财政大臣之后,日本政府才开始逐步正视不良贷款问题,但此时问题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3.对不良贷款监控预警体系的的不健全
在银行业资产分类及不良监控方面,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一直存在着分类和监控标准宽泛,不良资产定义使用混乱,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在资产分类标准方面,1998年之前,日本银行业对不良资产的监控一直采用1993年3月全国银行协会制定的统一公开信息基准,资产的分类和认定则是由大藏省和日本银行依照各自标准通过银行业检查和考查进行。然而,该基准存在着计算宽松,公开范围狭窄的弊病,使得对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监控作用大打折扣。1998年日本金融监督局成立,并通过了《关于再生金融职能的紧急措施的法律》,日本银行业才开始采用类似美国的资产四级分类标准,内容较以往标准更为细化。但是由于定义使用的不统一,标准混乱的局面仍然存在。
在信息批露制度方面,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披露制度的建立相当滞后。“泡沫经济”破灭之前,日本政府对于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潜在危机采取了掩盖和拖延的态度。即使在检查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警告,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纠正。直到1992年,随着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迫于内外压力的加大,日本大藏省才开始规定银行业自1993年开始对外公布不良贷款信息。之后信息披露制度才开始走向健全化。但是,由于银行业不良资产定义的
缺陷以及大藏省等监管机构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使得其对于银行业不良资产的认定不够严格。其公布的信息也一度遭到了民众和学界的质疑。
三、对中国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启示
1.理顺银企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日本银行业与实体企业之间的相互持股,形成了利益联系紧密的特殊银企关系,这种混合了不同收益请求权的同质化的特殊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债权人和持股人之间的利害矛盾,但银行与企业的同质化也造成了企业经营风险向金融系统风险的转移,从而使得银行业大量不良资产的出现成为必然。
我国的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产权不清。一方面银行与企业所有权的国家属性,造成了本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银行资金财政化;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落后,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同时,产权关系的不清晰造成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约束的丧失,使得转轨时期的企业经营风险和改制成本大量转嫁给银行,使银行成为了最大的亏损承担者,从而造成了规模巨大的不良资产的恶性循环。
因而,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首要的就是理清银企关系,加快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形成一个健康的微观经济环境,以保证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2.政府在应对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主动调控
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时期以及泡沫经济破灭后对金融体系中存在矛盾的遮掩的态度,以及在处理坏账方面的漠视和拖延,使得危机进一步扩大化,最终造成了对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性后果。
通过反思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教训,不难看出政府在面对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时,应当采取主动的态度,要正视矛盾,而不是掩盖问题。政府要加强对银行贷款风险的监管,加强对证券、房地产等资本品价格的监控调节力度,提高银行业信息披露的水平。尤其是在目前经济高速增长,资本品价格增长迅速的情况下,更应加强对银行业贷款风险的控制,要限制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对房地产等资本品抵押的过度依赖,而应该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作为贷款发放的依据。要加强银行管理者自身的努力以及主管机关的检查和监督。
3.对于银行业不良资产,既要治理现有存量,更要防范增量
我国在处理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方面,既要最大限度地处理不良资产的存量,又要控制不良资产的增量,避免重蹈日本政府对银行不良债务处理不力,甚至出现反弹的覆辙。
据有关资料,截止到1997年,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的总额都已超过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倍以上。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在80年代将这种经济称为符号经济,并指出,符号经济已取代实质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飞轮。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林顿指出,目前世界上每天的金融交易中,只有2%与实质经济有关系,符号经济与实质经济有日益分离的趋势(袁钢明,1999)。虚拟资本发展到现在,按照其虚拟化程度,大致可分为四类:借贷资本(包括外汇)、股票和债券、证券化资产以及金融衍生品。借贷资本主要出现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外汇只有在出现借贷关系时才可被称为资本,它一般出现在国际借贷关系中);股票和公司债券则是最明显的虚拟资本,它们与实际资本呈一一对应关系。证券化资产是因资产证券化而发展起来的。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等各种信贷资产经过重新包装后实行证券化,或者在一些低信用等级的证券中加入较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并用其作为抵押发行新的债券,从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这些信贷资产及初级证券本身就是虚拟资本,经证券化后,新出现的证券化资产是虚拟资本的虚拟资本,虚拟化程度更高了。虚拟化程度最高的是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期货、期权合约的买卖者都并不真的拥有合同中规定数额的证券或货币,也不必在交易清算时真的买入或者卖出这些证券或货币。特别是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实际上只是就指数的涨落打赌,无任何实际的对应物。这是最彻底的虚拟资本。对虚拟资本分类后,我们可以估算出其规模的大小。从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规模,我们可以计算出借贷资本的总量。股票和债券(包括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的规模可从其发行总额得出。外汇一般为政府、企业、个人所持有,但作为(借贷)资本出现,其规模等于国家、企业进行投资时利用外汇之和。证券化资产规模可以根据证券化资产的总量来计算。
以上三者加总,基本可得出虚拟资本的发行总规模。虚拟资本除发行规模外,还存在与之密切相关的交易规模。交易规模在数量上比发行规模大得多,它是虚拟资本的发行规模、二级市场上的价格以及交易次数的函数,可以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上的交易额得出。而第四类虚拟资本,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远期协议、金融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则由于其虚拟化程度太高,离实质经济甚远,基本上无对应的现实资产,我们只能得出其交易额。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目前全世界衍生工具交易总量已突破40兆美元(王文灵、于瑾,1998)。80年代以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迭创新高,这在西方被称为经济的“金融深化”(麦金农,1973;格利和肖,1960)。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格利和肖在创立金融深化理论的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荐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的好处,使得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资产也快速膨胀,在有些国家,其速度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金融深化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结合在一起,世界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易额达到惊人的程度。这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泡沫经济的出现及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埋下了祸根。
二、虚拟资本与泡沫
虚拟资本能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收益与风险往往是相伴而生的。虚拟资本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其所带来的风险也会相应地提高。这种风险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泡沫”。金德尔伯格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编写词条时,曾指出泡沫是由投机行为引起的。投机行为大致遵循凯恩斯的“选股如选美”理论,或者所谓的市场接力棒理论。投机者普遍存在“博傻心理”,对金融资产的购买并不是看中了它的价值,而是见到大家都看好某一金融资产,自己也加入这一行列之中,期望自己手中的“接力棒”能传到下一个人手中,自己获取投机带来的风险收益。而由于只要大家有相同的预期,在相反的预期未形成主流之前,市场接力棒就会不乏接手者,从而带来市场的火爆,以至资产价格远远超过价值,形成泡沫。其实,除了投机带来的泡沫外,投资中也可能存在泡沫成分。企业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因此,在存在虚拟资本的情况下,存在着两种资本运动形式,一种是实际资本运动,另一种是虚拟资本运动,两种资本运动都有获利的要求。虚拟资本运动依赖于实际资本运动,其获利必须以实际资本运动为基础。但虚拟资本运动也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银行贷款和债券,一般都是在贷款或债券发行时,约定一个固定的利率,企业在一定的时间里,不管经营状况如何,都必须还本付息。虚拟资本运动能否实现价值增值,必须以企业实际资本(基础资本)运作的有效性为前提。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遇到整个经济的全面衰退,企业破产倒闭,实际资本创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实际资本运动进行不下去,则企业先期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较之实际资本来说,就成了空中楼阁。企业资不抵债的部分或者说虚拟资本超过实际资本的部分,实际上也是一种泡沫。因此,泡沫可以说是虚拟资本市值超过所对应的有效的实际资本的部分,包括投机带来的泡沫和实际资本缩水两个方面。其中投机带来的泡沫主要由资金供给者的炒作引起,而投资带来的泡沫则主要由企业(资金需求者)引起,它是由于企业投资失误,经营不善,或整个经济衰退,使得实际资本缩水造成的。
三、虚拟资本与泡沫经济
泡沫是虚拟资本的伴生物,但是,泡沫并不必然导致泡沫经济,只有在虚拟资本中泡沫的成分不断加重,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地偏离或完全脱离由实质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泡沫成为一种普遍而大量存在的虚拟成分时,才会导致泡沫经济。我们可以用资产价格的基本计算公式来估计泡沫的严重程度,判断是否出现了泡沫经济。资产价格的理论值(基础价格)等于资产未来的金融性收益与长期利率加风险升水之比。但是,在现实中,资产实际价格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实际的资产价格常常与理论上的基础价值相背离。当资产实际价格比资产理论价格要高时,我们就认为经济中出现了泡沫,泡沫程度等于实际资产价格高出基本理论价格的部分。当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使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都普遍出现严重脱节时,我们可以认为,泡沫经济出现了。泡沫从理论上看确实存在,但是,使用现实的数据推算泡沫程度极为困难,主要是资产基础价格的测定困难。因此,在实证研究中,一般根据资产价格增长和实质经济增长的异常程度来判断一定期间资产价格是否出现了泡沫。以日本为例,1983年,东京股市上日经平均股价只有8800日元,到了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最高达到38915日元,6年间上升了3倍以上。
日本城市土地价格也上涨迅速,从1984年到1989年,上涨了约两倍,东京和大阪等大城市甚至达3倍。土地价格上涨使得普通住宅价格与一般职工年工资的比率,从80年代中期的5倍上升到1990年的10倍,东京市中心更是上升了近20倍(胡坚,陶涛,1999)。这无疑是泡沫经济的表现。泡沫经济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来看,我们前面已分析过,主要由金融投机引起。人们在“博傻心理”支配下,金融资产价格越高越买,越买价格越高,从而导致金融市场超常规膨胀,引起泡沫经济。从客观上说,实质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对这一点已有深刻的体会。被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指责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的索罗斯坦承,“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正是东南亚国家经济中内在的结构失衡才使他有机可乘(李罗力,1997)。索罗斯“打败”英格兰银行,也是英格兰银行存在内在失衡促成的。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实质经济归根到底是虚拟资本及泡沫经济的基础,投机者不能不考虑自己投机炒作的金融资产的顺利转手问题。只有在实质经济确实存在问题时,投机才有较高的成功可能性。投机是泡沫破裂乃至引发金融危机的催化剂,是外在原因,实质经济存在的问题才是根本的、内在的原因。金融投机的猖獗与实质经济的失衡相结合,导致了泡沫经济。也正是这两个原因,使得泡沫经济必然会走向破裂。虚拟资本,从而泡沫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实质经济的制约,如果没有实质经济的支撑,在实际资本的增值运动受阻时,虚拟资本的增值运动也会难以进行。无实质经济支撑的泡沫经济必然会走向破裂。泡沫经济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金融投机。从投机的作用机制看,泡沫经济存在着破裂的必然性。投机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博傻”的过程,投机者都期待有更傻的“傻瓜”来接手。只要有新的加盟者,使得金融资产接力棒能够不断地传下去,一场金融游戏就能得以维持,金融泡沫就不会破裂。但是,这场游戏注定会结束。让我们略作计算来加以说明。假设一项金融资产价值为V,第一个人a1按照比原值高10%的价格购买,这项金融资产价格就是V(1+10%),前一个人赚得10%的收益;a1也在赚得10%后就抛,这项金融资产价格变为V(1+10%)2,这样,前面的每一个人都在赚得10%后抛出,被n次转手的这项金融资产价格就会是V(1+10%)n。要使游戏不断玩下去,n将趋向于无穷大,永远不停止,这样V(1+10%)n也会趋向于无穷大。若货币发行量可以无限增大,以适应这项金融资产增值的要求,泡沫还是不会破裂(这里不考虑泡沫经济会带来的其它问题)。但是,货币的发行量总是有限的,从而使得泡沫的破裂带有必然性。货币发行的有限性正是金融泡沫膨胀的终结者。
四、中国经济中的泡沫风险
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价格由国家计划决定,基本上不受市场的影响,而金融交易更是近乎为零,因此,基本上没有出现什么泡沫现象,以至人们对“泡沫”十分陌生。但是,进入90年代,自从深沪股市建立和房地产市场开放以来,中国人近乎在一夜之间,领会到了泡沫的威力。不仅股票二级市场上有泡沫,中国股市一级市场也存在泡沫现象。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是“一年赚,二年平,三年亏。”企业股票在发行时,账面上是盈利的,经过两三年,原来盈利的企业出现亏损了,账面资产缩水。我国目前股票的发行价格大部分是按照15倍以上的市盈率来确定的。企业亏损后,股票市价超出其相对应的资产许多,我们认为也是泡沫。在股市泡沫严重膨胀的同时,中国也出现过房地产泡沫。一块地皮几经转手,价格上升好几倍。疯狂炒作引起的房地产泡沫比起股市泡沫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且股市炒作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居民个人,而房地产的炒作主要是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的,资金量大,泡沫膨胀厉害。
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泡沫的表现形式。在我国,除这两种泡沫之外,还存在更严重的泡沫形式,这就是由于实质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而造成的泡沫。这种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不良贷款上。现在,我国企业融资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介于存款人和企业之间,起资金融通作用。这中间的关键是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好。企业效益好,银行、存款人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循环才能正常。如果企业效益不佳,则不论破产与否,都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若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清算价值难以还清贷款,银行会出现坏账;若企业拖欠贷款,银行会出现呆账。企业风险还只是单个的风险,当这种风险通过不良贷款转嫁到银行时,就会出现巨大的系统风险。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颗定时炸弹。泡沫经济对实质经济最大最坏的影响,还是在泡沫破裂之后。在泡沫经济的高涨阶段,人们心理预期高涨,消费和投资不断膨胀。因此,在泡沫经济崩溃后,金融资产将面临着全面缩水的窘境。一方面,人们收入锐减,将减少消费支出,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金融资产的缩水,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企业出现大量的不良负债,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大量的不良债权,信用制度遭到破坏,企业和银行将面临破产倒闭。从宏观经济方面来看,将出现投资和消费的双萎缩,同时引致螺旋式的通货紧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社会和政治危机。
五、加强虚拟资本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虚拟经济:形成机理、发展与规模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虚拟经济则不同,它是指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因此,讨论虚拟经济可以从虚拟资本入手。
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与实际资本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能带来“剩余价值”、并具有独立的价值增值运动规律的各种资本凭证。虚拟资本的形成是与货币的产生分不开的。货币开始是为突破物物交换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交换媒介,但货币发展到由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一种价值符号以后,在交换媒介功能之外,又增加了价值储藏功能,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可能。在信用关系出现后,资金借贷双方联系日益密切,资金需求者愿意向资金供给者支付利息,货币产生了“收益”,从而转化为了虚拟资本(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大规模发展产生了银行信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必然寻求新的融资渠道,于是股票和债券应运而生,它们是最明显的虚拟资本。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资本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势,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继股票、债券之后,又出现了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证券化资产是因资产证券化而发展起来的。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各种信贷资产经过重新包装后实行证券化,或者在一些低信用等级的证券中加入较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并用其作为抵押发行新的证券,从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这样等于是在本身就是虚拟资本的信贷资产及初级证券的基础上,又产生的虚拟资本,大大提高了资本的虚拟化程度。金融衍生产品是虚拟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产品,金融期货、期权合约的买卖者并不真的拥有合同中规定数额的证券或货币,也不必在交易清算时真的买入或者卖出这些证券或货币。特别是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实际上是就指数的涨落打赌,无任何实际对应物,是最彻底的虚拟资本。
与虚拟资本的发展相适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来考察,虚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闲置货币资本化。这是虚拟经济的最初阶段。例如,当某人持有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而另一人却急需生产经营资金时,前者便可将其闲置货币让渡给后者去使用,后者则承诺对借入资金按期还本付息。在这种货币的直接借贷行为中,由于贷方并未从事现实的生产经营,而是仅仅凭借代表借贷行为成立的借据或凭证获取利息收益,因此,这种借据或借贷凭证便成为虚拟资本的雏形,贷方据以获取利息收益的活动也就是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
2、借贷行为中介化。这一阶段的标志就是银行的产生。在这一时期,货币资金借贷主要不再是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而是表现为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借贷。此时,对广大的存款人而言,其持有的能够带来利息的存款凭证就是虚拟资本。因此,借贷行为的中介化实际上意味着虚拟经济活动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由于能够扩大社会的资金借贷规模,提高社会范围内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因而,对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证券交易的市场化。随着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大量发行,客观上要求形成一种便于有价证券实现流动性的机制或场所,于是,证券市场应运而生。虚拟资本交易的市场化可以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结构,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4、虚拟经济国际化。进入20世纪后,较大规模的跨国证券投资开始出现,虚拟资本的发展由此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下最终形成的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更加便利了虚拟资本的跨国交易,从而使虚拟资本交易日益呈现为一种国际性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可以促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使资本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5、金融工具创新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虚拟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国际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规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等在内的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工具的创新化使得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使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呈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80年代以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迭创新高,使得虚拟经济的运行愈发脱离实体经济而扩张。据报道,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却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总价值增加了250%。1997年全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40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28.2万亿美元)的4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已高达1.5亿美元以上,约为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膨胀。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麦金农,1973;格利和肖,1960)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
2、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
3、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但是,虚拟经济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这是因为:虚拟经济要正常运转,需与实体经济的规模相适应。然而,虚拟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却越来越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在证券市场中,人们对于证券市场未来价格的预期往往并不是基于公司的财务状况,而是基于一种心理预期和想象空间。这种投机者的“市场接力棒理论”(金德尔伯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生动地描述了投机者普遍存在的“博傻心理”,即投机者见到大家都看好某一金融资产,自己也加入这一行列,期望自己的“接力棒”下传,由于大家有相同的预期,在相反的预期未形成主流之前,市场接力棒就不乏接手者,从而带来市场的火爆,使市场价格脱离客观价值,形成泡沫。前面所提及的虚拟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更是在虚拟资本基础上的再次虚拟化,几乎与实体经济没有联系,易形成泡沫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投资中也可能存在着泡沫成分。企业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发行股票和债券。但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遇到经济全面衰退,企业破产倒闭,实际资本创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企业先期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较之实际资本来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也是一种泡沫。
经济中出现泡沫并不意味着泡沫经济的出现,经济泡沫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市场供求机制而自动恢复均衡,只有当虚拟经济中的泡沫成分不断加重,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地偏离或完全脱离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时,才会导致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泡沫经济所造成的虚假繁荣现象,会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破坏经济均衡;泡沫经济所造成的混乱的信用关系,会影响金融系统的运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并引发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譬如1978-198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泡沫经济,在1981年股市崩溃之后,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大批企业和个人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整个墨西哥经济一片萧条;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迸裂同样使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至今难以自拔,所谓的“日本神话”由此破灭。
泡沫经济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看,主要是由金融投机引起的。人们在“博傻”心理支配下,金融资产价格越高越买,越买价格越高,导致金融市场超常规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从客观上看,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由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见一斑。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三、我国经济中的泡沫风险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价格由国家决定,基本不受市场影响,而且金融交易近乎为零,基本不存在泡沫现象。但进入90年代以来,深沪股市的建立和房地产市场的开放,使“泡沫”的威力大大发挥出来。
我国股票二级市场上的泡沫是众所周知的。我国股市上有很多股票的市盈率都达到50倍以上,大大高于美国的水平(NASD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为20倍)。今年ST板块的几番上涨,也有利地说明了我国股市的投机性强,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泡沫。
在股市泡沫严重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较之房地产泡沫,犹如小巫见大巫,这是由于体制漏洞而导致的疯狂炒作的结果。而且,股市炒作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居民个人,而房地产的炒作主要是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的,资金量大,泡沫膨胀更加厉害。时至今日,房地产泡沫导致的后果依然是触目惊心的。
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泡沫的表现形式。在我国,除了这两种泡沫以外,还存在更严重的泡沫形式,即由于实体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而造成的泡沫。这种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上。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作为中介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只有企业经济效益好,银行、存款人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循环才能正常进行。企业效益不佳则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若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清算价值无法还清贷款,银行会出现坏帐,若拖欠贷款,则会形成呆帐。企业风险只是单个风险,但当它通过不良贷款转嫁给银行以后,就成为金融系统风险。我国企业由于体制原因、经营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使我国经济潜藏了危机。
四、结论和建议
以麦金农、格利和肖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
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确实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盲目的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却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内部经济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应当慎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应是逐步的。我们应当下大力气进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以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加快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不仅包括扩大证券品种的规模,也不仅包括增加新的证券品种,而且包括拓展和开辟新的市场,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资金的渠道。其中,存量股份制、债权转为社会股权、将建设国债建立在运用资本经营方式运作国有资产的基础上等,都是应当重视的具体措施。
2、积极推进创业投资,加快高科技产业化步伐。知识经济是将知识转化为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投资的功能极为重要。在资本市场的配合下,积极推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
3、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实物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实物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物的非货币化,有着诸多弊端;资产的非证券化,严重限制着资产的准确定价和资产存量的盘活。
4、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关键的问题是,运用何种机制和规范。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条件下,运用计划经济机制,虽一时抑制了某些现象,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成长,结果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为此,应特别重视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强化金融监管。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98。
2、麦金农,1998:《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3、J.G.格利,E.S.肖,1996:《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4、金德尔伯格,1992:《泡沫》,载伊特韦尔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
5、刘骏民,1998:《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