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摊经济发展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种自然过程,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是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到新增长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都将出现新增长点,并叠加起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随着我国要素成本的优势逐渐弱化,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要素驱动了,而应该更多地依赖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3)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不管是农业还是制造业甚至服务业,都应该把发展重点从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这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4)经济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放弃不惜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要做到以人为本,重点解决教育、养老、就业等老百姓最关系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5)经济管理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如果仍然还是一味地刺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科学的宏观调控,那系统性风险迟早会爆发,所以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科学、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上.
2低碳经济是新常态下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1低碳经济的涵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气候异常的事件不断增多,并开始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近年来中国多地长时间遭遇雾霾天气,环境污染现象极其严重.气候专家认为这种气候变暖的现象是温室效应引发的,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碳浓度上升.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减少碳排放,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进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英国2003年率先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经济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减排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政府十工作报告中更是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2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
2.2.1全国和区域环境从国家层面讲,我国在过去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投资、能源消耗,在产业结构上更多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其效果显著,但也面临严重的问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低、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同时,我国还面临环境的压力、人口红利的消失、低端产业的疯长和限制、企业缺乏创新力和长期研发能力等诸多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完成在经济方式从规模数量到质量效率的转变,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甚至农业发展的重点都将从产业中低端环节向研发营销等产业高端环节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跨越.诸多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决定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经济新形态.为此,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从区域经济来看,河北地处京津冀经济带.在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其中河北省定位于“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实现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发展,重点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这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2.2省内经济发展状况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年均增长8.5%,在全国31省排名第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9.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388.0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8.7亿元,增长11.2%.目前全省的产业结构仍以钢铁冶炼、水泥化工、制药等六高耗能行业为主,基本上保持着“二、三、一”的结构,第二产业的优势明显.但这种依赖资源、高能耗的增长方式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低的弱点.省内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劳动效率低、生产效益不高,发展比较落后,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力不从心,影响了其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近几年省内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升级,但河北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又在不断出现.一是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部分市县地方债务存在风险,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转型升级尤为迫切.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大气、水污染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还需付出极大努力.三是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城市经济、沿海经济、县域经济仍是明显短板,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因此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特别是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加快形成引低碳经济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已得到国际共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将是河北省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具体发展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借东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抓住用好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切实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真正使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另一方面,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按照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定位,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等特色功能节点区域城市.
3.2低碳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实现河北省重新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推动高碳低碳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建材产业绿色化.最终实现第二产业低碳化.其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安全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实现到第一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态.
3.3创新性,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创新是低碳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才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还需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政府需要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包括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和人才保障等.另外还需要有编制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以保证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凤芹,苑建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2]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03).
[3]李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历史阶段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7]发展中国家可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更多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诸多原因。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更多的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区域经济发展强烈的内生机制的促动。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扩大需求来实现内生机制的完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低碳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未来的世界将更多地采取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完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诚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实行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变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意识的强弱影响,等等。所有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和改变均围绕着成本———收益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都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9]特别是在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危机之后,这种调整和调节作用将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得以凸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助推新的产业产生,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树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理念。从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入手,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特别是注重区域经济内生机制的培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的目标,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排放等新型工业,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根基的稳固,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的稳定。由于长期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足够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愈发恶劣,雾霾等生态问题逐渐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以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在于技术和政策的创新,提倡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要将此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经济体系,才能确保我国农业走向健康、稳定的发展之路。
一、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
(一)环境污染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的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因而在农业生产方面,很多人创新性不强,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新技术、新科技,仍然沿用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不仅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也导致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企业开始在农村建立工厂,给当地土地带来了很大的污染,一些农民由于认识不到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而继续在污染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剧了粮食污染的程度。
(二)农业科技滞后
农村地区一般都偏僻落后,农民大多都依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生活,整体生活水平比较低,再加上农村教育发展程度不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因此,很多农民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对于新型农业科技认识不足,也不愿意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因此,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与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三)农业产能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都是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而且,国家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也将支持的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工业和服务业上,从而导致如今农业经济之后、农村地区落后的局面。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城市开始反哺农村,以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但是,因为农村地区广阔,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因而,如今农村很多基础设施,虽已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问题却仍然存在,尤其一些落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土地生产能力不高。例如,农业必须的水利设施,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是沿用20世纪中期修建的那些,不仅灌溉能力不强,而且损坏严重,也影响了农业产能的提高。
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相关概念是在21世纪初英国首次提出。不同的国家,对于低碳经济的要求也不同。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绝对量,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相对量。低碳经济实现的是世界各国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低碳经济发展,以有效杜绝环境污染和气候改变,做到节能减排并促进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是一种强调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形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将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土地、环境和大气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还能提高农民保护土地、环境的意识,以及生产创新的意识,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来进行耕作,这样,不仅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会提高,最终,将会从整体上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污染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在确保人与土地、与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农业高效、高质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技术、新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产品污染。
(二)加强低碳经济宣传,提高低碳生产管理力度
目前,低碳环保理念在工业产业中,已经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宣扬,但是,在农业领域还没有进行大力宣传。农民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多,因此,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地区,要加强对低碳生产管理的力度,当地领导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注意培养典范和标兵,让更多农民认识到低碳生产的好处,这样,将有助于低碳生产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三)提高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
在推进农业生产低碳化的道路上,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我国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目标指导下,政府应在坚持市场调控的基础上,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根据农业生产实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规范农业生产行为,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例如,低碳环保税就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它将环境污染的成本,融入到农产品生产成本中,利用经济手段,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等行为,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和资源协调统一。
(四)强化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人是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实行农业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头脑比较灵活、肯钻研的带头人,在此带领下,因地制宜地发展低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往往缺少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而,培养出一批带头人,将有助于加快农业低碳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农民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对于快速推进农业低碳生产发展进程,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农业低碳发展的问题,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了规范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国家必须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只有以制度和法律作为发展的依据与参考,农业生产才会真正走上低碳发展之路。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农业实际的调查研究,使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切实符合农业发展的实际,符合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理念,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变和农业机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农业走上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六)加强新技术指导和培训,坚持走科学化发展之路
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的目的,就是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在实践中,应当加强对农民的新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合理配置低碳农业发展的各项资源,以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国家积极倡导走科学化发展之路,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技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将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农业、农村、农民都获得充分的发展进步。
四、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要改变传统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平衡,大力开发和利用自然能源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逐步的改善农村环境,做好产业结构及社会、发展、生态三方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绿色、低碳、健康的现展之路。
作者:王阳 刘宇新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低碳经济;必要性;对策
一、何谓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转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的,其实质是对我国现有能源结构的调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以及高效能、高效益的发展模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低碳”并不意味着“零碳”,只是要求尽量减少碳的排放量,并且,我们当前的社会发展进步还需要大量的高耗能材料的支撑,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可能会耗时较长,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国家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做出的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它所追求的是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的和谐有序共同发展。而低碳经济恰恰迎合了我国的这一发展战略,低碳经济要求的是以最少的环境代价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可以说,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象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能源结构、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也一直占据重要位置,然而,煤炭的开采、运输、使用过程中都会造成一定的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以煤炭为主的发电方式也造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颗粒物的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受技术方面的限制,我国的煤炭的利用率不高。从长远来看,这些都不利于我国能源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减少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寻找新的能源替代品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国际合作的需要。在当前国际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国内的经济而对外国产品设置较高标准的绿色壁垒,对于我国产品而言,要想突破他国的高标准的环境壁垒,就要从环保、安全的低碳经济入手,大力倡导和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绿色产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国际合作的要求。
此外,我国能源经济起步较晚,长期的以牺牲环境谋求经济发展的能源结构方式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处于中低端档次,积极转变能源结构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提升我国在国际能源参与中的地位的要求。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应积极引导广大的消费者和相关企业树立起绿色环保意识,积极践行低碳发展新路径。具体说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深化法律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客观上来讲,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并不十分健全,尤其是针对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更是少之又少。法律的空白也使得部分企业的高污染、高耗能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仅仅依靠企业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法律先行,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
具体说来,一是要健全低碳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以法律形式将企业的低碳行为固定下来,尤其是要严惩违反法律规定的企业,大大提高他们的违规成本;二是要深化税制、财会等方面的改革,大力发展绿色会计,将环境因素纳入到具体的税务以及财会记账上去,可对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企业征收较低的增值税,以鼓励企业自觉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碳污染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就要进一步加快调整现有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低耗能、低污染、高收益的战略性能源替代性产业。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不合格的煤矿开采的查处力度,关闭了很多不符合环保要求和质量要求的小煤窑,这也是对我国能源结构的产业化调整。当然,仅靠查处不合格的小煤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大中型煤矿以及碳污染严重的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自觉引进一些先进的现代化设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低碳排放。
(三)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寻找可替代能源。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些碳排放量比较大的企业也认识到了过量的碳排放的危害性,但是,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能源替代品而只得作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组织专业人才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从技术上确保低碳发展的可行性,并加强低碳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真正使低碳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
发展低碳经济,还要寻找可替代能源。为此,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如扩大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性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以此来代替部分碳排放量较大的煤炭企业。
(四)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引导公众低碳生活。我们应该认识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企业和政府的大事,而且事关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还要通过网络、报刊媒体宣传等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的低碳生活。
公众也应该加强学习,真正认识到低碳经济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积极意义,从自我做起,少开车、多乘坐绿色交通工具出行,在生活中坚决拒绝奢侈和浪费,在消费上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号召,购买和支持低碳企业。
(五)加强国际竞争合作,加快清洁生产与发展。我国国内各企业应有国际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国际上有关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认真学习其他先进国家的碳排放技术的控制,不断引进和创新自身的环保能力,加快清洁能源的生产与发展。
针对一些国家的正常的绿色壁垒,我国国内企业应进一步反思自身的问题,仔细检查自己的产品是否符合我们国家以及国际上的环境标准,以进一步提升本企业的环境标准,通过积极主动地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淘汰落后的设备,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更好的参与到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中去。另外,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国际规则的制定,建立低碳领域的创新机制和发展机制,创造国际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提升,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不二选择。在当前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在建立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公众参与、企业参与、政府参与等多方共同努力,积极促进我国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随着世界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贸易发展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认可,并且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低碳贸易发展面临了更多的问题。对此,我国需要调整经济战略思路,努力发展低碳贸易,以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努力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低碳经济的内在含义
低碳经济是低碳生活、低碳产业、低碳发展、低碳技术等低能源消耗为主的经济结构的总称。主要指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等模式为主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创新制度、开发新能源等手段,使石油、煤炭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利用消耗降到最低,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一种共赢发展的局面。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减排技术与能源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类发展观念的彻底转变,即开发清洁能源,利用高效新能源,通过低耗能的经济模式与生活模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人类生存对全球气候造成的不良影响,使世界经济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特别是作为一个出口贸易占极大比重的发展中大国,出口贸易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改变“高碳经济”的传统出口贸易模式
我国传统外贸发展模式以出口为主,而出口的商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耗能高、投入高、效益低”的缺点。我国外贸主要出口对象是欧盟、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多已摆脱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过渡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然而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势必对其中短期内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
2.2出口贸易量降低
在低碳经济模式的冲击下,传统化石能源正在逐渐被新能源所替代,这对我国的化石能源出口产业造成了市场萎缩和价格降低迷的双重压力,致使部分化石能源出口企业出口量大大降低。此外,欧美国家一直积极筹备启动碳关税,若该项关税一旦启动,无疑将对中国的出口市场造成重大打击。根据世界银行近年来的研究报告显示,一旦在国际上实行碳关税,“中国制造”将首当其冲受到巨大冲击,出口量将因面临平均幅度为26%的碳关税,而萎缩21%。因此,碳关税将随时成为某些不怀好意的发达国家扼杀“中国制造”的有力武器。
2.3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受损严重
除了碳关税之外,在对外贸易上必然还会针对更多影响环境的进出口产品在各个环节制定更多限制条款,这对于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势必造成巨大影响。不论是生产、销售甚至到产品的报废,各个环节都将有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因此,制造商在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中,将必须增加有关保护环境的产品检测、认证等措施,以满足进口国对产品的环境保护要求,这无疑将增加制造商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成本。
3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低碳贸易
低碳经济虽然给我国的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加快实现经济生产方式的低耗能化转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历史机遇。低碳发展之路,不但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需求。为此,我国必须及时调整对外贸易的发展思路,以变应变,以适应世界经济贸易的低碳化过程。
3.1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我国目前的出口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环保标准低,并不适应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必须调整目前的出口产业结构,充分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资源消耗,减少生产中的环境污染,结合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努力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抓住出口调整的契机,在保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优质人力资源回国创业的优势,不断提高我国各项产业包括服务贸易在对外出口贸易市场中所占的比重。
3.2以政府引导为主力,从上至下推动贸易转型
低碳贸易中的边际成本会随着碳排放量的不断减少而增加。这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低碳并不代表低成本,推广低碳贸易发展,以为这全社会对低碳追求所付出的成本的增加,因此,在低碳贸易上,完全公益化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并举步维艰的。在这样的领域里,必须由政府出面,充分调动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低碳贸易的推行与发展进行税费补贴,引导和协调低碳经济进入现代产业体系,并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常态。
3.3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全面扩张绿色贸易战略
技术创新是绿色贸易的突破口,是绿色贸易战略推行的前提与保障。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努力以环境与生态发展需要为导向,拓展清洁能源,开发绿色产品,将绿色生产融入设计理念,在从知识产权保护到产品推广的各个环节中逐步树立绿色品牌形象,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等途径,健全企业绿色生产创新能力。
3.4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创造良好涉外经济环境
除了完善国内对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产业、金融、财政政策支持外,在国际上,政府要积极开展多国合作,加强同各国政府之间的经济贸易互动政策的谈判,倡导发展自有贸易,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与双边贸易合作,运用环境外交策略,以维护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为目的,开展环境外交,携手更多发展中国家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广泛达成公平、友好的国际贸易公约、协议,为我国的对外贸易营造良好涉外氛围与健康稳定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常娥.低碳经济与我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J].江苏科技经济,2010(10).
[2]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0(0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2.能源利用效率低。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
3.技术创新步伐缓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4.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1.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2.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3.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4.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结合区域特色和发展战略,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各行业规范与标准,加快低碳技术创新,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积极开展区域低碳经济建设,以保证区域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文.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改变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的能源结构。
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必经之路
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海啸、地震和恶劣气候等自然灾害日益增多,这些已经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国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危机,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矛盾更加突出,在我国运行低碳经济的形势任务十分紧迫,而且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必经之路。
低碳经济对煤炭物流形成倒逼机制
随着煤炭物流需求的加速增长,低碳经济对煤炭物流的发展形成倒逼机制。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北部,但其消费重心则在东部和南部,这就形成了我国煤炭物流的特色。现有低水平的煤炭物流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整体和长远发展。因此,采取多种科学方式,大力发展更加节能、环保、高效的煤炭物流,已成为我国煤炭物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低碳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煤炭物流业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大,煤炭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是30.66亿吨标准煤,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是2.37亿吨标准煤,因而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73%,据专家推测如果把企业的物流能耗考虑进来可高达10%以上,这与国际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意味着我国煤炭物流在节能降耗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煤炭物流存在于煤炭产品的开发准备、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的全过程中,它是一个由煤炭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和废弃物物流构成的大系统。它具有物流路线长、节点多、运输周期长、仓储限制条件少、作业场所变动频繁、供应物流占主导地位等特点。目前,我国的煤炭物流发展的状况是:
煤炭开采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在煤炭的开采与洗选作业中,矿井排水、洗煤水、煤矸石淋溶的排放等都会对水文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对地表及地质的影响:井下开采煤炭会造成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垮落、直至地表塌陷,对地面构筑物、农田、灌溉设施以及桥梁、铁路、输电线路等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煤炭的储运、破碎、筛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煤灰,这会造成对大气的严重污染,其中部分可吸入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性还很大。
煤炭配送方式粗放,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目前的煤炭物流经营主体多样化,运营规模差异大,配送体系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煤炭物流配送的临时计划多、急用料多,加剧了配送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路线规划不科学、车辆配载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大多数煤炭企业仍采用高污染、高损耗、低效率的传统物流运作方式,使煤炭在配送和中转运输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煤质下降等问题,这不仅影响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且对整个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也产生不良影响。
煤炭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虽然极少数煤业集团采用了ERP系统,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缺乏相应的煤炭物流信息交换平台。许多煤炭物流企业采用传统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无法提供物流监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现代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共享能力差,不能充分整合资源,从而难以发挥煤炭物流企业间的协同效果,导致煤炭物流成本高、浪费资源严重的问题出现。
另外煤炭物流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低,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标准不统一,不能互相兼容,严重影响了联运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和仓储空间利用率,因而加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煤炭物流立法不完善,低碳物流意识淡薄
中国煤炭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合理;煤炭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弱;煤炭资源保护法制宣传不够等。这将会导致煤炭行业缺乏规范约束和建设标准,一些污染环境的恶劣现象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制止。
此外,许多煤炭企业重生产、轻环保,导致煤炭的库存量大、仓储设施和运输车辆利用率低的现象出现,进而带来煤炭资源浪费、碳排放量增大的环境问题,煤炭物流的低碳意识淡薄。
煤炭物流认识不足,缺乏供应链管理理念
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将竞争的焦点放在生产领域的资源扩张、降低成本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对煤炭物流的认识不足,往往把非生产领域的煤炭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活动常被分散在不同部门,而没有将其纳入到煤炭物流统一运作与管理的大框架内,缺乏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煤炭物流人才匮乏,教育投入力度不足
煤炭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中高低各个层次的优秀物流人才。随着煤炭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情况看,煤炭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有些操作人员是从搬运工、仓库管理员、装卸工而来。这些人员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之甚少。目前,煤炭物流人才面临较大缺口,教育投入力度不足,这加剧了煤炭物流人才匮乏的现象。
低碳经济下发展煤炭物流的策略
煤炭物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必须变革思想与认识,进而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煤炭产业特色的现代物流业,将有利于我国降低碳排放量的国际承诺,为国家长久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意义。
开发煤炭物流专用设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针对不同煤炭加工产品,开发应用煤炭物流专用设施以及与之相关的装卸、仓储等先进物流设备,其次加快煤炭物流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造,包括仓库建筑、场站设施、装卸设备、运输工具、运输通道等,促进煤炭物流在运输、装卸和流通加工作业环节的更新,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高耗能设备,运用先进工艺和装备,通过技术变革实现节能目标。
例如公路运输应尽量采用污染和损耗少的运输交通工具,采用厢式封闭公路煤炭运输车辆及天然气、电能等新能源汽车;引进煤炭抑尘技术,保护运输通道沿线环境,降低运输过程中煤炭散落造成的损耗与污染;装卸作业中强制配备自动淋洒、流动淋洒等湿式除尘设施,避免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建立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降低碳排放量
煤炭物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改变原有的煤炭物流组织和运作方式,即引入第三方物流建立煤炭物流配送中心,改变以往煤炭企业自产自销,实现从煤炭企业到配送中心再到用户的现代煤炭物流运作模式。区域性现代化煤炭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可加速煤炭物流的发展。其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煤炭产品在配送中心可以进行流通加工业务,例如除矸石加工、为管道输送煤浆进行的煤浆加工、防止煤炭自燃的流通加工等,它们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煤炭资源的不同需求,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以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从而提高煤炭利用率。
其次,各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以通过包销或买断方式建立稳固的煤炭资源基地,对煤炭质量进行监控并稳定其价格。而且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根据煤炭需求企业的具体需求,制定出最佳运输方案,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碳排放量。
第三,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研发煤炭废弃物流,将利用粉煤灰或深加工的企业纳入煤炭物流行业的服务领域,在提高回收率的同时延长了产业链,进而减少了碳排放量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加强信息化建设,减轻生态环境影响
低碳物流信息化是指借助于计算机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等实现对煤炭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应用,是有效服务低碳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煤炭物流的信息化,可以降低煤炭物流在服务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依赖;通过采用智能信息化手段可以共享煤炭物流供应链信息,提高煤炭服务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减少煤炭物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炭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供应库存、配送、煤炭仓储、运输、销售等主要功能模块以及基础数据维护、综合信息查询、财务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等辅助功能模块,实现物流、资金流、数据流和信息流的统一。煤炭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依托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最终实现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目标。
制定低碳物流政策,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
以上观点与建议重在微观层面,相应地宏观方面我们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煤炭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的例如:研究制定系统的低碳物流产业政策,清理有关的行政法规,加强对煤炭物流领域的立法研究;引入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管理,发挥政府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促进形成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倡导的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以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替代能源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通过减少碳排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将使低碳经济为广大民众所了解、认知,并使发展低碳经济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改进煤炭物流管理,实施低碳供应链战略
在煤炭物流宏观与微观分析建议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煤炭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将原材料供应者、产品生产者、商品营销者、最终用户以及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利益与目标结合在一起,谋求供应链成员共赢。低碳供应链考量的不仅仅是单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寻求与环境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所以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是解决我国煤炭物流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煤炭物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低碳供应链管理全新的生态发展观点将再造煤炭物流管理,低碳供应链管理战略将影响从煤炭物流企业管理目标的建立,组织设计,运营领导与控制的全过程。
加快煤炭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低碳经济条件下煤炭物流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技能、多方位的物流行业人才,物流人才培养是发展低碳煤炭物流的必备条件,因此对煤炭物流人才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煤炭物流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首先应转变思想观念,在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明确煤炭物流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其次重视煤炭物流人才管理,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做好煤炭行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提高行业物流人才的质量,满足行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例如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等对员工进行培养,还应该鼓励在职员工进入高校学习,提高其专业水平,进而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结论与展望
1.相关参与方意识问题。
近年来气候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不断加剧,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正在逐渐增强,部分人积极组织起来,参与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活动中,但其参与程度非常有限,参与意识仍有待提而言,相关参与方众多,一般包括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项目建设方、项目设计单位、项目施工单位、低碳建筑材料设备研制机构及供应商、建筑产品用户、相关咨询及评测机构。由于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宣传力度不到位,导致上述相关参与方并未形成低碳建筑共识。与此同时,低碳建筑缺乏从规划设计到报废拆除整个全寿命周期的低碳,而只重视使用阶段的低碳,反映低碳建筑各参建方整体低碳意识的淡薄。另外,低碳建筑对于消费者来说还属于新兴产物,其对低碳建筑认知度过低,甚至会产生许多误解。
2.低碳建筑制度体系问题。
低碳建筑在国家层面尚未制定相关的制度体系,辽宁省也缺乏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而在国外,为实现低碳建筑经济发展目标,一些发达国家关于低碳建筑的法规相对比较完善。如英国早在2007年就颁布了《可持续住宅规范》;美国已经陆续颁布《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和《低碳经济法案》等多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对其低碳建筑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日本于2006年推出《新国家能源战略》,全面推动各项低碳节能措施的实现。虽然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在节能法规制定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如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但是并没有专门针对低碳建筑的法规,国内现行的节能标准也只涉及到设计阶段的节能,检验建筑物是否达到低碳建筑的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与美国的建筑节能标准有明显差距。所以,目前辽宁省还没有能够有效促进低碳建筑发展的政策体系,并不利于低碳建筑的长远发展。
3.低碳建筑发展技术问题。
发展低碳建筑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辽宁省在发展低碳建筑经济过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技术水平的落后。首先,在前期低碳建筑的规划设计、低碳建筑材料及设备的研发和应用落后,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其次,大多数施工企业对低碳施工工艺缺乏了解,在施工过程中低碳技术含量低,研发能力不足;最后,在运营过程中,尚未建成行之有效的低碳检测系统,导致不能及时检测和控制建筑碳排放情况。低碳建筑技术创新不仅包括设计方案的创新,还包括材料设备研制、施工技术及运营手段的创新。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缔约方应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发达国家有义务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有关技术转让的进行,但实际上中国只能通过商业贸易来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相应的材料。而国内研制低碳建筑材料及设备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建设单位的设计创新能力薄弱,低碳建筑评估体系缺乏,并不能适应低碳建筑市场的需求。
4.能源结构问题。
辽宁省目前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碳基能源经济,辽宁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明显。以2010年为例,辽宁省当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9856.4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占67.9%,石油消费量占27.3%,天然气消费量占1.3%,三种化石燃料总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96.5%,高于全国标准的92%(其中煤炭消费量占68.4%,石油消费量占18.6%,天然气消费量占5.0%)。工业产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是我国二氧化碳产生的主要来源,建筑业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占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5%,所占比例较大。而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决定了辽宁省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由此可见,能源结构的高碳化是制约辽宁低碳建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5.成本增加与融资问题。
在推进低碳建筑发展过程中,由于所面临的技术问题较多且不易解决,在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时,无论是我国自主研发新技术,还是从国外引进已有技术,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在设计及建造阶段必然会产生成本增加。解决资金问题与国家及地区的政策激励密不可分,而辽宁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财政投资、税收优惠以及直接补贴等方面,首先其缺乏专门的绿色税种,绿色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另外税收优惠的形式主要包括减税和免税,还应该充分使用加速折旧、延期纳税和再投资退税等多种形式。就低碳建筑融资而言,大部分投资主体投资额较少,吸引外资的力度和方式比较单一,并且由于低碳技术市场本身的风险性比较大,国内银行以及国外金融组织不愿提供贷款,必然导致从事低碳建筑开发的企业融资困难,很难获得应有的资金支持。
二、辽宁省低碳建筑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尽管辽宁省低碳建筑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但通过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可以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针对以上制约因素,应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1.强化低碳建筑经济发展意识。
发展低碳建筑经济,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大主体的作用,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政府应加大气候变化危害和低碳建筑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公众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并且使公众认识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控制环境污染以及减少碳排放等需要每一个组织和个人的参与,从而增强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加快形成全民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共同推动低碳建筑经济的发展。应该作为低碳建筑经济的主要宣传对象,使其理解低碳建筑技术对企业开拓建筑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建设单位作为项目投资者,也可能是建筑产品的使用者,应加强低碳建筑理念,做好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
辽宁省应该尽快因地制宜,根据国家层面的低碳建筑法规体系,制定出符合本省的政策机制,强化在设计、建造、使用、拆除等全寿命周期建筑节能减排的控制与监督措施。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辽宁省低碳建筑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辽宁低碳建筑发展进程,研究制定低碳建筑经济资金筹措、技术研发、开发、推广、对外合作等重大支持政策,通过组织协调,解决低碳建筑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应及早修改或者重新制定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加速低碳建筑经济的法制化、标准化、常规化进程。研究出台促进低碳建筑发展的经济优惠政策,建立相关产业参与合作机制。
3.加强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
辽宁省作为教育大省,政府应大力着手与相关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的合作,注重低碳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由政府牵头形成“政府-高校”“、高校-企业”低碳技术研究合作机制,组建由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内相关专家共同参与的辽宁省低碳建筑经济专家委员会,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根据国家法规,结合专家意见,由建设主管部门尽快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低碳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包括低碳建筑设计规范、低碳建筑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低碳建筑评估标准等。注重省际和国际合作,通过技术合作与转让,尽快掌握和推广低碳建筑技术。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发新型低碳建筑材料及设备。另外,未来应逐步在既有建筑里面建立二氧化碳实时检测系统,以及时检测和控制既有建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4.优化能源结构。
要发展低碳建筑经济,辽宁省必须努力做好能源结构的优化。辽宁应该逐步减少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使用量,与此同时大力开发低碳或者不含碳的新能源。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来看,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的研发最为迅速。由于地处沿海地带的区位优势,辽宁省拥有丰富的潮汐能和海洋能,应逐步将潮汐能和海洋能利用起来,同时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积极研发利用生物质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减少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的消耗比例,从而达到能源结构的优化,促进低碳建筑健康发展。
5.创新融资模式,完善激励政策。
房地产行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当前的房地产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泡沫现象,这样就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随时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针对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房地产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国家GDP的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从投资角度来说,房地产直接带动了GDP的增长,每年政府部门都要在房地产行业进行很大的投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房地产带动了GDP的直接增长。因此,保持房地产经济投资平稳的增长,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这一因素当中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房产开发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因素,一个是与房产开发相关的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如果对房产的影响和其他产业都有一定的影响就会直接反映在经济运行的情况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因素主要是通过经济量和相关的经济参数起作用,宏观经济的变量和参数有很多,主要有国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产业结构等。
(二)社会发展的因素
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人们住房消费的观念也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也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放低产经济一定会有相应的增长,人们对住房在功能和环境方面的需求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种要求上的变化也会增加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空间。
(三)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央行在实际的工作对公开市场的操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对贷款准备金率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进行一定的改变,这样的情况下,央行的准备金和存款的数额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所以央行的贷款能力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央行贷款能力直接影响到了购房者能否购买得上房屋,因为房屋的贷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增加,贷款就相对容易,如果货币的供应量下降或者是存在着明显不足的现象就会使得贷款的难度进一步上升,这样也就会使得房价下降,这也就是说如果央行实行的是货币紧张政策就会使得我国的房价出现下跌的现象,如果实行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引起房价的上涨。
三、房地产经济发展策略
(一)完善金融体系,从制度上控制房地产的发展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关系非常紧密,只有健全金融体系,尤其是房地产金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防范房地产泡沫的发生。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实现上市,同时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冲击,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驱动力越来越强,房地产信贷特别是个人住宅抵押信贷则成为银行业打造利润增长点的理想选择。
(二)货币政策、房地产信贷政策要有前瞻性
房地产业跟金融业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宽松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在流动性充裕、融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自住与投资投机需求皆旺盛,企业投资开发热情高涨,市场渐渐出现非理性繁荣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政策不能提前、有效调整,房地产泡沫就很容易产生。而且,事实证明,“救火”比“防火”的难度和成本都要大得多。
(三)加强和完善土地管理以避免地价上涨
土地作为房地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房地产开发的前提条件,往往会在房地产泡沫产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房价泡沫当中一般隐藏着地价泡沫。因此,若想防止出现房地产泡沫,首先要防范土地炒作,控制地价飙升。土地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地规划、出让、交易、管理制度,重点打击囤地行为,抑制房地产过度投机炒作,防止非理性预期的产生。
(四)健全金融制度
加强房地产行业和金融的配合,让房地产行业在平稳的金融环境下发展。国家财政部门要针对现阶段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特点,对银行贷款结构上加大管理力度,对贷款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强化风险意识,加重贷款份额管理,进行贷款正规化管理,让房地产行业成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强化金融市场和房地产行业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缺少的问题。政府在进行金融制度管理时,要加大管理制度,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融资发展环境。
(五)预计可完成的利润要在项目定性前进行合算
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检验企业业绩高低的最终标志则是企业在项目工程结束后能够获取多大的利润,这也是确保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前提。
四、结束语
房地产经济时代,对我国房地产业来说,既是一次历史性机遇,又是一次时代性挑战。房地产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既受到整体经济的作用,又影响着整体经济的运行。房地产从业人员的素质日益提高,因此社会希望业内从业人员对于房地产估价及经纪机构之间的合作继续探索,以改善人们的住房条件提升人们的住房购买力,不断完善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让大家在阳光下放心交易。这样才能够使得二者共同进步,互惠互利,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助力,共同为增加国民经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推动我国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28
以当下的农业经济发展为例,为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在当下的农业生产中积极利用一系列新能源、新技术,以此促进农业经济产业转型,最大程度地降低高碳能源消耗,以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1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破坏与资源浪费的频繁出现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个误区,即农业经济发展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然而,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污染破坏问题,比如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而且,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建设了一大批建筑工业楼房,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
1.2 农业经济生产方式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都是小农经济,大部分都是采用手工种植农作物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农业生产效率虽然低下但不会给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然而,随着当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加剧。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当中,农民大量的采用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不仅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还造成了河流污染、土壤污染[1]。通过研究人员对喷洒农药地区的水质检验,发现水资源内各种重金属含量的超标现象严重,一旦牲畜饮用很容易给其造成健康损害。
1.3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结构的稳定性
碍于当前土地面积的大量征用,使得农村地区可种植的土地规模越来越小。但是社会大众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却是与日俱增,基于此,农村地区的人们不得不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采取植被砍伐措施,借此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这样一来,就严重的破坏了周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而且植被本身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效用,所以周围地区的空气质量也会因此下降[2]。
2 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策略
2.1 合理利用各项农业经济发展资源
低碳经济时代下,为了的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对现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借此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要合理规划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严禁焚烧农作物秸秆,可以将其进行机械粉碎用作土壤肥料,这样不仅防止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还能提高农作物资源利用率,既落实了低碳经济时代下资源的重复利用,还减少了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
2.2 低碳经济时代下生态化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其遭受无端的破坏,当下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逐渐向生态农业发向发展,简言之,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综合发展,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相互和谐的发展体系。对当下的农业发展而言,生态农业发展方式是最契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不仅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还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方式下,农民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后备土地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减少裸地面积,避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出现,有效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与资源的利用率[3]。生态化农业发展方式,有利于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提高。
2.3 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化转变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应大力引入先进的科学化机械设备,提升农业科技教学的投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推广农业技术生产知识和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4]。此外,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信息站的建立,也有利于农业发展科学化模式的转变,借助于网络设备的应用,及时实施农业信息公布,帮助农民及时做好农业预警工作,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在较为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最大化的利用。
3 结 语
通过对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策略课题探究,发现,低碳经济时代下,人们愈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对于当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言,人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将其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以当下的农业经济发展为例,为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在当下的农业生产中积极利用一系列新能源、新技术,以此促进农业经济产业转型,最大程度地降低高碳能源消耗,以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姜秀英.浅析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2014(13):258-258.
1.乡村旅游的概述
我们所熟知的大自然是个很广泛的整体,我们作为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存在着,但是当工业、科学和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以后,自然资源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但环境恶劣到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时,人们不得不关注地球生态平衡的保护,这样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崇尚自然、环保以及绿色、健康且低碳的旅游方式。我国的乡村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以及农家生活、民俗文化等等自然与人文景观作为主要吸引物,其主要市场是久居城镇的居民,通过充分满足游客们的休闲放松、求知探索和回归自然等等需求而取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和景点大约两万多个,平均每年接待各地的游客量超过3亿。根据这一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乡村旅游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的结构以及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率问题、农民的文化素养的提高等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型的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其是指一种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旅游产品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从世界范围来分析,部分较发达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已经进入高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目前还是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一些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会引发的很多问题而阻碍了其发展,由此可见要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高速的发展必须走低碳化、生态化的道路。
2.乡村低碳经济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因为管理和经营模式的缺失的问题,导致我国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对部分土地资源任意占用,严重浪费土地资源,还有某些旅游接待服务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碳排放量很过高,这些问题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这些问题的出现,也致使我国乡村旅游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发展任务。
2.1乡村景观、文化生态环境受损现象严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风险小、投资少以及自发性明显等特点,让很多开发都是由农民自己进行。部分旅游经营者因为教育水平不高的缘故,自身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乡村环境和乡村资源的重要价值,同时乡村旅游管理者还缺乏长远的规划以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也造成某些乡村景观的“淳朴”特色的缺失。在现实中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多为来自城市里的游客,城市较为发达的经济所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相对处于弱势的乡村文化产生了很强的影响。这些旅游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高额的经济效益,乡村景观开发者就会一味的迎合某以部分消费者的需求,造成在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不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开发,更倾向于城市化的建筑与设施,这就与乡村环境建设的原则背道相驰,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材料的浪费,还会对大自然的和谐造成严重的影响,破坏乡村的生态自然美。源源不断城市游客的进入,让乡村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城市的强势文化慢慢靠拢,甚至最后会被同化,导致乡村独有的“乡村性”的特色逐渐消失,让来自城市的游客没有了强烈的新鲜感,这一类问题的持续会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将不复存在。第二就是城市居民会将自身在城市环境下的生活或者娱乐消费模式带到乡村,这会对当地乡村居民产生某些影响,当地居民可能会为了迎合游客而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或者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的模仿反而会使原有的传统的社会文化、家庭观念等等乡村特征吸引力慢慢消失,乡村旅游假如失去了乡村的特色就不再是乡村旅游,这样会影响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乡村经济旅游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很多的乡村旅游主要还是以农家为主的旅游开发,这样的旅游开发对象较为单一,也因为资金不足、开发能力有限以及开发者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认识不足等等因素,导致开发不够合理科学,反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严重的破坏。乡村旅游开发区自我调节恢复的功能比较脆弱,乡村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区域的生态灾害。具体表现有不少旅游区域内的噪声、垃圾以及水质的污染现象都是十分突出的,在还没有完善垃圾处理设施、水质处理体统等等的乡村地区,这些问题的存在毫无疑问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另外还有在某些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论证不够以及旅游地容量的不足,没有合理安排游客和旅游交通工具的进入,最后无法有效的进行疏散。
2.3低碳化旅游理念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建设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每个公民的思想中,但是还是有很多游客在旅途中的衣食住行以及购物娱乐等方面并没有真正的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对低碳减排的作用,在旅途中的低碳行为的表现和实施,仍然需要加强提高的力度。很多游客出行总是会第一选择自己自驾出游的方式,一个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大,但是成千上万的私家车所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还有不少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制品包装袋等,这些物品都是破坏环境的主要元凶。
2.4低碳型生态旅游产品缺乏。旅游过程中提供的衣食住行方面,没有合理的应用到现代高新的环保技术,例如未合理利用沼气工程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有效循环和再利用,还是主要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的生产模式进行旅游产品的供给。乡村生态旅游企业不能充分的提供和生产低碳的生态旅游产品项目,旅途中的衣食住行和娱乐购物的接待服务中也没有很好的体现低碳化的观念,目前我国国内乡村旅游产品包括乡村休闲园、生态观光农田、生态采摘果园以及生态产品加工、农家乐等等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进行生态化、绿色化观赏景区项目的开发,在建设过程中较为盲目,出现滥砍乱伐的现象,严重的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阻碍了乡村经济旅游的建设。
3.低碳经济旅游理念优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径
3.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在完善低碳经济旅游的过程中,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指挥,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领导作用,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低碳经济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合理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适应当地发展的低碳型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首先可以基于低碳型产业为核心这一发展原则,有效地去规划乡村旅游具体项目,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道路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政府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出能够有效促进低碳型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实施奖励政策鼓励旅游产业,积极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充分调动旅游相关产业的积极性。最后是加强关于低碳旅游观念的宣传力度,政府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微博、报纸等现代媒体平台大力去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与影响,从思想上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让游客能够自觉主动的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将乡村旅游作为核心内容,低碳旅游模式为亮点的核心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3.2积极支持生态旅游低碳技术的研发。积极支持生态旅游关于各项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低碳旅游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主要还是低碳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国内的低碳技术研究还是处于相对初级阶段,研究成果和低碳技术成果之间的转化率并不高。国际上相对成型的低碳技术的引进难度比较大,而且引进的成本花费较多,这造成了我国科研机构迫切的需要大力培养低碳研究人才,还应该积极的与国际研究组织合作交流,提高自身的低碳技术,重视研究成果与技术成果之间的转化率问题。
3.3强化乡村旅游低碳化观念。最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人数日益剧增,随之产生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承受能力超过荷载最大值等问题的出现。我国应该大力普及旅游者旅游低碳化观念,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健康环保的新观念。应该积极利用社会效应去宣传低碳旅游观念,提高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以及低碳消费的思想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去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应该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一次性物品,以及尽量减少自驾游的次数,不能乱扔废弃物品,或者爱护乡村野生动物和植物等等我们力所能及的行为,全民只有正确的了解低碳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我国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健康的性发展。
3.4促进开发低碳型旅游产品。应该积极推动乡村经济旅游开发低碳型的旅游产品,包括对衣食住行、购物娱乐方面低碳化、生态化的推广。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能够作为乡村旅游企业在开发低碳型生态产品旅游产品时的最终目标,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效益一视同仁的原则,同时承担起企业对社会应有的责任,重视低碳可能会带来的潜在商机,通过旅游产品项目和服务方式呈现的低碳化生态化转型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4.结束语
从整体上来说,低碳旅游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观念,能确保旅游业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二者同步。原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其以传统生活方式作为旅游亮点的旅游模式一直都是城市游客群体的第一选择。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中将这两者相互结合,将自然环境保护和自然环境利用完美结合,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二者的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共同进步,促进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与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屠玉蓉.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
[2]周菲菲.互联网+时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探析[J].农业经济.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