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村营商环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77-03
1 乡村度假旅游发展概述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度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度假、波兰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匈牙利乡村文化旅游度假等,都是乡村度假发展的典范。
我国乡村旅游出现得比较晚,萌芽于20 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度假现象和产品则出现的更晚,2001年前后,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中老年退休人员到乡村进行短期度假行为,可以视为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开端。而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也渐次出现。如乡村度假中心、乡村度假庄园、乡村度假公寓、乡村分时度假等。
2 乡村度假旅游的意义
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正受到热捧和支持。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乡村度假旅游更是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因为乡村度假旅游不仅能够缓解乡村地区的衰落问题,包括乡村居民收入、就业、公共服务、教育、社区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移民潮(由乡村向城市迁徒);而且也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不一样的体验,诸如自然的生态环境、原生性乡村文化、淳朴的社区氛围、与世隔绝的谧静体验、远离工作压力的生活方式等等;以及伴生而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交流与提升。在这种意义上,度假旅游乃至乡村旅游被公众和政府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发展。它们也因此被认为是乡村发展的“万能剂”。
在我国,基于政府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乡村旅游也被提升到了上述高度,乡村度假旅游虽然是新生事物,也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升到了解决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从国内外专家的论述来看,乡村度假旅游的作用与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乡村度假旅游者在乡村地域内消费所带来的区域直接经济增长、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或接受雇佣而形成的直接经济收入以及受产业溢出效应和经济乘数效应而形成的区域间接经济拉动。
(2)社会文化发展。包括乡村人口的回流、公共服务的改善与提升、地方居民素质的保持与提升、地方传统手工艺和特色技能的保护和复兴、地方民风民俗的保护与再现以及由于社会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新兴社会文化现象等等。
(3)环境保护与改善。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持,地方政府和居民将自发形成环境保护观念以及环境改善的动力,虽然有时这种动力会给原生乡村环境带来反作用。
然而,乡村度假旅游所带来的既得利益和研究者们的过分夸大,使得地方政府或开发商往往忽视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特性而盲目发展,也会给乡村旅游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如加剧乡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乡村原生环境的建设性破坏等等。所以,对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仅要关注乡村度假旅游带来的利益,也要分析可能带来的不利,从而扬长避短,使得综合效益最优化。
3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类型
3.1 国内乡村度假产品类型
虽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1)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
庄园式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指依托乡村特色庄园来开展旅游度假活动,它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邻近风景区或乡村景区,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交通网络;庄园与乡村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服务设施也相对齐全;其档次也较高。这种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以北京为常见,如北京密云红酒庄园、白领庄园、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大苑村休闲度假村等。
(2)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是指结合分时度假房产来开展度假旅游活动的产品方式,在产权上,旅游者拥有部分产权,在经营上,由开发商或运营商进行经营管理。考虑到房产的特性,这类度假产品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或交通条件较好的乡村,且具有良好的服务设施,且空间上与周边环境或乡村、设施相融合,其档次为中高档。这种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以海南为常见,如海南天来泉、中南森海湾、海口新世界、博鳌分时度假等。
(3)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是指在乡村范围内建设度假公寓,旅游运营商通过出售或出租的形式向旅游者提供度假产品的旅游方式。它一般位于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淳朴的偏远乡村,从而在空间上与城市生活具有一定的隔绝性。其服务设施相对简单,档次偏中低。这种度假产品以杭州地区为常见,如杭州山沟沟、千岛湖家外家、临安天目云溪、红灯笼乡村家园等。
3.2 国外乡村度假产品借鉴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在游客旅游需求的基础上,由观光农园等其他乡村旅游产品扩展和延伸而来,如德国的“度假农庄”、意大利的“绿色度假”、日本的“度假农业园”、法国的“乡村度假庄园”、澳大利亚的“休闲牧场”等。
(1)法国。早在1855年,法国有一位名叫欧贝尔的国家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区农村度假。目前,法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休闲度假,乡村农业休闲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每年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2)意大利。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截止1996年初,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大区,已全部开展了乡村度假旅游活动,为“绿色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农庄已达7500个,尤以托斯卡那地区更为突出,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到20万人以上。
(3)德国。德国的乡村旅游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形式是休闲度假型的“度假农庄”和“市民农园”。“度假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场度假,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住在农家,使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游客对象多是全家旅游和夫妻旅游,60%的游客一次停留在“度假农庄”一周左右,有一半的游客每年有2-3次的度假农庄游。
(4)美国。早在1941年,美国农业旅游开始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的经营。到1977年,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乡村、农场观光度假,仅在美国东部就有1500个观光农场,在西部还有为数较多的专门用于观光旅游的牧场。
3.3 乡村度假产品发展新动向
随着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目前旅游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
①新的产品形态。如成都郊县的郫县鹿苑会所,就是一种以“博物馆+住宿”类型的新形态。
②新的组织形式。如海南博鳌高尔夫乡村俱乐部,是一种以俱乐部制的乡村度假新组织形式。
③新的度假主题。如宁夏玉泉葡萄庄园,突破传统休闲度假主题,以葡萄酒为主题,集生产、研发、旅游、教育为一体的乡村度假庄园。此类新的度假主题还有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4 基于市场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4.1 乡村度假旅游市场研究
当前,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业迅猛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乡村度假旅游也因其物美价廉的产品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乡村度假成为了仅次于海滨度假的第二大度假产业。以法国为例,1998年,2/3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近几年,法国乡村每年接待的200万(其中1/4 是外国游客)国内外游客中,50%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这些游客非常稳定。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近7年来在度假中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主要采用这种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72%,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在英国,约90%的农场都提供旅游住宿服务,25%的度假是在乡村度过的;在意大利,乡村度假经营被作为乡村农民生计的补充甚至是主要来源,2002年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和度假经营的企业。在美国的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农场从事乡村旅游,全州农业旅游产值中1/3农产品来自度假客的直接购买。
近年来,我国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呈逐年增长态势。2000~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公民以休闲度假为目的旅游年递增分别为16.8%、17.7%和19.1%。根据邵和程玉申对国外度假旅游双轨现象的研究,及王莹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国的乡村度假旅游是以短期度假的市场需求为主,大部分旅游者度假逗留时间小于3晚。
根据国外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经验和国内目前乡村度假市场需求调研分析表明,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消费需求和市场逐步形成,其开发时机日渐成熟。同时,我国城市数目众多,其中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达到34个,百万以下的大型城市和中等城市超过200个,这将形成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巨大的客源市场。
4.2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要素
黄远林认为:“乡村度假是指在乡村地区、以特有的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开展的休闲度假活动。”因此,在产品开发上,既要注重一般度假产品的共同要素,如舒适的设施、全面的服务等,更要突出特色要素――“乡村性”。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要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4.2.1 原生的乡村环境
乡村度假旅游有别于其他度假形式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乡村性”,具体而言就是原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具有乡村特征的环境是发展乡村度假旅游的先决条件。优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乡村风情,原生的自然环境,这既是开发乡村度假的旅游背景,也是构建乡村度假活动的主体资源――环境的自然性、原生性和优美度是乡村度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乡村性”在于原生性,它包括原生的自然环境和原真的人文环境,是基于未被大规模开发而保持的自然状态。当然,这种原生性乡村环境并非指一切都按原始状态保存下来,如脏、乱、差的乡村环境,都是需要按照旅游环境要求加以整治改善的。
4.2.2 舒适的旅游设施
乡村度假旅游设施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内容,根据前文所述,不同的乡村度假产品类型具有不同的旅游设施标准,如庄园式的标准相对较高,且设施内容要求全面,公寓式的标准较低,设施内容甚至与乡村社区实行共享。黄燕玲和黄震方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调查显示:舒适性是偏好休闲度假的居民外出度假考虑的重点。不管什么标准、什么档次的乡村度假产品,都必须遵循“舒适性”的原则。
4.2.3 周全的旅游服务
如果说原生的乡村环境和舒适的旅游设施构成了乡村度假产品的“硬基础”,那么旅游服务则构成了其“软环境”。考虑到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不同类型和档次,我们认为乡村度假旅游服务的最基本要求在于“周全”,即乡村度假旅游服务的提供应该是全面的,这个要求也与一般的度假产品相适用。至于有些学者所提到的个性化乡村度假旅游服务,我们认为是基于周全性基础上的提升阶段,对应着中高档乡村度假旅游产品。
4.2.4 多样的文化娱乐
文化娱乐同样构成了“软环境”的一环,这也是使游客滞留下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乡村环境,而且内含的“地方特色文化”及“特色乡村休闲娱乐”也体现了“乡村性”的特征。乡村度假产品的文化娱乐活动,除了地方特色文娱外,还可以结合一般度假产品的文娱内容,其前提是与乡村环境及“乡村性”相谐调和统一;同时,也可以结合当地资源进行文娱创新,通过多样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和滞留乡村度假旅游者。
4.3 开发模式
4.3.1 “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以独立法人方式全资开发乡村度假产品。在开发和经营上,开发商与村民(或村集体)之间相对独立,村民(或村集体)往往不能在乡村度假开发经营中获得直接经济收益。
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往往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北京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就是由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旅游有限公司独资开发的乡村度假产品。
“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旅游开发商能够全面控制旅游开发和经营的全过程,有利于实现既定开发经营目标。其缺点是容易产生产品与周边乡村人文环境的隔离,甚至导致村民对乡村度假区的敌视态度。
4.3.2 “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牵头,农户(或村集体)以资产入股方式参与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建设,并实施市场化运作方式来经营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一般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杭州瑞天公司旗下的千岛湖金竹半岛“家外家”生态养生度假公寓项目。
“旅游开发商+农户(或村集体)”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能让农户(或村集体)参与开发过程,从而直接受益于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经营。其缺点是加大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且开发商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容易产生利益经济纠纷。
4.3.3 “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或地方政府)”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或地方政府)”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和农户(或地方政府)合作入股开发乡村度假产品,建设完成后的度假单位委托旅游运营商经营管理。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往往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海南中南森海湾是由中南集团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由上海传世经纪公司运营管理的乡村度假项目。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整合多方资源,通过专业化合作方式形成开发合力。缺点在于层级较多,管理与利益上的纠纷也相应加大。
5 结论和展望
基于国外的发展轨迹和国内的发展实际,我们可以清楚地描绘出我国乡村度假的发展曲线,对我国旅游休闲度假市场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了乡村度假旅游大有发展潜力。基于此,我国未来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类型、组织方式和产品主题多样化、复合化的产品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沈国斐.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5,(12):95-98.
[2]A. Fleischer and A. Pizam,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Tourism Management, 1997, 18 (6): 367-372.
[3]C. M. Hall and J. Jenkins, The policy dimensions of rural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R. Butler, C.M. Hall and J. Jenkins, Editors,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rural areas, Wiley, Chichester,1998: 19-42.
[4]刁宗广.关于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6):39-42.
[5]Richard Sharpley. 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Cyprus.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3):233-244.
[6]蔡建雄,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7).
[7]王兵. 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38-42.
[8]David J A. Douglas, The restructuring of local government in rural regions: A rur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5, (21):231-246.
[9]邵,程玉申.国外度假旅游的双轨现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6,21(3):93-96.
一、电子商务营销: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的新模式
1863年,近代旅游业的先驱、英国著名旅行商托马斯•库克组织了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这标志着乡村旅游正式诞生。从本质上来看,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农业景观、农村环境、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村文化等为旅游要素的旅游活动,其体现了旅游者对大自然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很多国家将乡村旅游也成为“农业旅游”或“绿色旅游”。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这在推动我国城镇发展的同时,也对城镇的资源与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这使得我国一些城镇居民开始向往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乡村旅游在我国也逐渐繁荣了起来。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2万余个乡村旅游基地,每年接待游客达到了3亿多次,乡村旅游创收超过400亿多元,其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一环。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之下,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方式上呈现出滞后的态势,如何创新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模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是旅游经营者借助互联网,将电脑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运用到乡村旅游产品营销过程的新型营销活动。在互联网时代,开展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顺应了旅游市场变化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网民在选择旅游消费对象时,更加偏向于通过网络的形式完成旅游产品查找、旅游路线、线路预定、门票预订等旅游消费活动。这就意味着旅游市场的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要求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顺势而为,积极依托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营销。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有助于拓展营销渠道,降低营销成本。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很多都是中小企业或者农户,其资金实力并不强,因此并没有太多的资金投入到营销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但通过开展电子商务营销,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可以在网上宣传和推广旅游产品,这扩大了乡村旅游产品信息的传播范围,进而就拓展了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无形中也降低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营销成本,有助于改变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者和经营者资金不足的窘境。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营销给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是其可以积极尝试的营销新模式。
二、实践困境:互联网时代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实然状态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面临着一些问题,而这正是我国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所在。
1.乡村电子商务营销环境不成熟。营销环境不成熟,是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对电子商务营销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互联网思维、电商思维大发展背景下,在很多农村地区,这些事物还是较为新鲜事物。许多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者多为本地居民,他们文化水平并不高,对电子商务营销缺少正确的认知,认为在网上开个淘宝店就是电子商务营销了,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他们在开展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过程中,只是注重相关的网站建设,而并不注重网站后期的宣传、维护以及更新,这实际上不利于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营销优势。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一些地处偏远的农村景点所在地,电信通讯基础设施不完善,互联网普及率并不高,乡村旅游经营者如果要进行电子商务营销,必须依靠自身的能力解决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而这对于资金实力本身较弱的乡村旅游经营者而言,显然是难以承受的。由此可以看出,乡村电子商务营销环境不成熟给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产品营销理念只能停留在实体店平台思维上,乡村旅游产品电子营销发展较为缓慢。
2.乡村旅游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电子商务营销手段单一。在互联网没有兴起以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手段都是以传统广告媒体营销为主。当前,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在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方面已经开始。但是,整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电子商务营销手段单一,是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亟需突破的瓶颈之一。我国许多地方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还停留在等客上门的层面上,而且许多乡村旅游产品都缺少文化内涵。许多经营者在该旅游产品电子营销方面都缺乏新意,只能照搬或照抄其他经营主体的现成模式,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路径极其狭窄,电子商务经营规模始终难以壮大,网上促销、预订的成功率也很低。
3.缺少专业电子商务营销人才。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电子商务营销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意味着乡村旅游产品的电子商务营销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缺少专业的电子商务营销人才,正是影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又一因素。在互联网逐步创新、政府大力支持“三农”的背景之下,互联网创业如今已进入爆发期,乡村旅游产品进行互联网电子商务营销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但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较大,人才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严重失衡,大量的人才流向城市,而很少有人愿意到农村就业。正是因为如此,一些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往往更加偏向于在城市就业,而不愿意扎根农村。正是这种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缺乏相应的人才,这直接阻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开发与经营。
三、策略选择:互联网时代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思路
针对互联网时代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所面临的困境,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以从电子商务营销困境中突围。
1.改善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环境的改善过程中,政府应扮演主要角色。一方面,政府必须健全乡村旅游营销法律规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政策和法规,如健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服务赔偿、电子支付、消费者维权制度,改善乡村旅游电子营销法制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动旅游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强乡村通信、物流、包装加工产业链建设,搭建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推动乡村旅游的全产业链发展,为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除此之外,针对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发挥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的作用,通过减免税收、提供无息贷款等形式支持旅游企业参与电子商务营销,进而推动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企业与乡村的共同发展。
2.注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创新营销方式。在加快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同时,乡村旅游经营者需要根据旅游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掘地方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现有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精心包装,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品质,开发更多的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进而优化乡村产品组合结构。除此之外,乡村旅游产品还必须创新营销方式。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需要加强与旅行社、酒店、旅游中介等其他从业者的联系,根据自身业务内容和特点,主动出击,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尤其是要针对游客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分销系统、在线消费系统、服务增值销售系统,建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品牌,走网络化经营、规模经营之路。在此基础上,与电商、旅游中介加强合作,强化旅游产品主题营销,充分发挥搜索引擎营销在旅游产品营销中的作用,并加快SNS营销探索步伐,在此类平台上建立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站点,定期向目标群体发送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借助社交媒体提高网络营销的针对性与成功率,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有效性。
3.积极培养乡村电子商务人才。人才是制约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重要因素,要想解决此问题,一是政府应加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政策研究、制定和落实力度,出台和实施乡村电子商务优惠和扶持政策,鼓励新生代农民回乡创业,为乡村旅游经营群体注入新鲜血液。二是政府还需与职业教育部门积极展开合作,携手在乡村旅游地区启动“万人万村”电子商务培养计划,以电子商务系统运营、维护、数据建设、网上营销为主要内容进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训,为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三是地方政府还可以以“村”为单位,建立乡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产品交易中心,并在这两个“中心”设立相应的岗位,配备专门的电子商务人才,为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营销、管理建议,化解乡村旅游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人才困境,带领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尽快走上产业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德林.咸宁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2]罗晓彤.休闲经济下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与营销推广[J].农业经济,2016,08:143-144.
[3]董正秀,周晓平.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0,12:1-4+28.
乌鲁木齐县是南山旅游产业基地主体,位于乌鲁木齐市区以南40-60公里的天山北坡,主要由西白杨沟、东白杨沟、台、照壁山、庙儿沟、苜蓿台子等景区组成,包括5个乡1个镇,总面积4261平方公里,截止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621167人,2010年,乌鲁木齐县获得“新疆旅游强县”称号;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为全疆唯一一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据统计,全县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旅游景点1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自治区级森林公园1处,各类度假村70余处,自治区S级滑雪场6个;农家乐、牧家乐接待点360余处;5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1处、2A级旅游景区3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自治区级星级农家乐70余家。同时,2016年全国冬运会主会场、接待中心、主赛场等场馆也在基地紧锣密鼓的按计划进行。据统计,201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05万人次,同比增长21.51%;实现旅游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34.78%。
二、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建设盲目,缺少科学论证及合理规划。由于在开发过程中,乡村旅游发展引来投资商盲目开发现象严重,开发商缺乏对地理位置、环境承载力、本地政策、自身资源、市场需求的评估,产品开发缺少可行性论证。
(二)经营中权责不明确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无论是农家与农家合作,还是农家与村委会及旅游公司合作,总是会因分工不明确或协调不当,导致纠纷。同时还存在经营资金不充足的问题。
(三)经营者文化素质偏低,经营理念落后。乡村旅游经营中,经营农(牧)家乐的主要是当地居民,主要以中年人为主,因其文化素质偏低,加之小农思想严重,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全局和长远考虑,目光短浅,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却无视社会经济效益。
三、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分析
(一)政府主导发展。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农民自己投资开展乡村旅游。在2003年开展农家乐旅游以前,方家庄由于地理位置不优越,绝大部分村民靠种地和放牧维持生活。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将农民的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联系,既将农民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于2003年,方家庄村在乌鲁木齐县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重新建设规划。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实行整体新农村建造。政府方家庄村的居民由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农家乐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生活方式,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变了当地居民的思想意识。还通过举办节庆促销的方式推进了方家庄农家乐的宣传。
(二)“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三)“股份制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采取合作的形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按照各自的股份获得相应的收益[2]。该模式不仅注重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而且将旅游公司的发展目标与当地居民主人公的心理诉求和切实收益统一起来,既有利于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又发挥了专业企业熟悉市场、富有管理经验、能够整体打造旅游品牌和形象的优长。此模式与乌鲁木齐县南山景区实际有较高的切合度,在此基础上的丰富完善,应是南山比较可行的模式。
(四)“景区帮扶”型富民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指乌鲁木齐县南山景区凭借自身的优势,采用提供经验条件、安排剩余劳动力、资助其基础设施等方式,帮助景区内的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模式。
(五)特色文化旅游富民模式。是指以乌鲁木齐县南山独特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为依托,开发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并以此发展旅游产业,进而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要注重突出南山旅游文化特色:一是要挖掘独自具有的,区别于新疆其他地方文化风格;二是要具有特定性,代表着一个特定民族;三是具有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较高境界;四是既有深厚的传统沉淀,又有显示创造的先进性。五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融,六是旅游服务具有爱屋及乌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乡村公路;PEST分析;大BOT项目方式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12―0024―04
乡村公路在社会、经济及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又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搞好农村公路建设,关键在资金。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口的逐年扩大,如何合理有效地筹集更多资金,已逐渐被列入相关议程。因此,在当前中国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抓住农村公路发展机遇,探索出一套适合于农村公路自身产品特征的融资方式,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中国乡村公路建设的融资现状及分析
建设乡村公路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总体而言,中国乡村公路建设的融资思路依然是以财政投资为主,其他投资为辅。随着乡村公路建设规模的逐年扩大,其资金缺口日趋增大,政府财政已无力负担。
现阶段中国乡村公路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两大方面(见图1):中央资金投入和地方资金投入。两种资金方式既有优势,也有劣势。1.优势:(1)可充分发挥政府优势,为乡村公路建设起到主导作用。(2)可根据不同时期发展历程,侧重不同的筹资措施,利于变通。(3)采用以工代赈、民工建勤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农民工的积极性,减低了乡村公路的建设成本。(4)专款专拨,资金的使用更有针对性。(5)中央地方齐抓共管,为乡村公路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2.劣势:(1)加重了政府的责任和风险。(2)资金来源渠道过窄。政府仍为主要买单者,忽略了对第三方资本的利用。(3)未建立有效的资金审计体系,资金使用效率低。(4)多部门共管,责任分配不清晰。有些部门的资金投入(如:省交通部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二、新形式下对乡村公路建设融资的新要求
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农村公路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养护好;不仅要“通路”,而且要“通车”,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实施农村公路“五年千亿元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县乡公路要达到1 80万公里,5年增加30多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20万公里。与此同时,要实现乡村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将会高达770亿元,远远超过目前投资500亿元的水平,因此,如何筹集建设资金将成为“十一五”期间乡村公路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乡村公路建设融资外部环境的PEST分析
PEST分析即投资商或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分析等四个主要分析领域(见表2)。
表2融资外部环境的PEsT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分别给各因素赋予权重,构建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M(略),从而更加量化的来评价外部环境对投资商或企业的影响,以及投资商或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新型融资方式的探索――大BOT项目融资方式
1.项目融资方式的分类。(1)BOT(B-Build;O―Operate;T-Transfer)项目融资方式,即建设―运营―移交。BOT是指政府让私营机构或非公共机构及外商对传统上由政府公共部门专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融资、设计、建造、经营、维修和管理,在制定年限(特许期)后将项目无偿移交给项目东道国政府。(2)DOT(D-Develop;O-Operate;T―Transfer)项目融资方式,即开发―经营―移交。其是BOT的衍生方式,与BOT惟一的不同即将建设(build)项目变为对项目或资源的开发(develop)。(3)TOT(T-Transfer;O-Operate;T-Transfer)项目融资方式,即移交―经营―移交。指政府将已经投产运营项目的经营权在特许期内有偿移交给私营机构、非公共机构及外商,经营收益归投资者所有,以项目在特许期内现金流量为标的,一次性从社会投资者那里获得一笔资金用于偿还项目贷款或建设新的项目,特许期满后再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4)TROT(T-Transfer;R-Rehabilitate;O―Operate;T-Transfer)项目融资方式,即移交―改造―经营―移交。其是TOT的衍生方式,与TOT惟一不同是在项目移交后需要对项目进行重新升级改造,使项目更具生命力。其适用于因外部条件制约或内部管理不当而造成亏损的优良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用。
项目主办人可通过以上这些方式,部分转移自己所承担的风险。同时,这些方式都只涉及项目经营权的转让,不会牵涉所有权的变更,因此在乡村公路建设中,不会危害政府以及国家的利益。针对中国乡村公路建设的现实情况,以上四种项目融资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新型项目融资方式在不同现实情况下的具体应用。如图2所示,A、B、C、D四个区域分别代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饱有量的不同地区,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应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大BOT项目方式。(1)A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宜采用BOT,TOT和TROT方式。具体办法可采用公路建设、资源开发双管齐下。在搞好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公路建设采用BOT方式,对现有优良资源采用TOT方式;对因经营不善而未达预期收益目的的优
良资源采用TROT方式,经投资商升级改造后,继续经营获利,最终达到投资商、村民和政府的“三赢”。(2)B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宜采用的方法包括BOT,TROT方式。具体实施办法是由公路建设着手,采用BoT方式,同时对公路沿线潜在资源的开发采用TROT方式转交开发商。潜在资源开发的着眼点可以是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及发展第三产业;也可借助地理优势,随着乡村公路网的逐渐完善,逐步发展成为商品集结地,形成运输中转枢纽。(3)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宜采用TROT,BOT方式。具体实施办法可以由资源的开发着手,主要采用TROT方式。同时,投资商为取得公路沿线资源开发权,必须承担公路修建的责任。公路修建采用BOT的方式,而修建费用主要来自投资商的投资,及从资源开发运营中的获利。(4)D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宜采用的方法:BOT,TOT和TROT方式。具体实施办法可从充分利用政府贫困基金以及当地农民劳动力着手。采用“以工代赈”、“民工建勤”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修建路基以及完成相应的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同时利用政府贫困基金给予相应的补助。在公路建设中后期,人力财力耗费较多时再采用BOT或TOT方式。这不仅可降低建设成本,也使资金得到了充分的使用。公路建成后,沿线资源的开发宜采用TOT,TROT方式,但仍要侧重于潜在资源的开发,如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和第三产业;也可借助地理优势,随着乡村公路网的逐渐完善,逐步发展成为商品集结地,形成运输中转枢纽。
一是招商引资出实招。加快项目招引落地,服务好落地企业并与之建立长期友好的信任合作关系。建立“客商库”,促进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创新亲商安商扶商方式,派镇干部对企业一对一驻点,加大对商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工业发展出实效。力争在2021年新增2—3个亿元企业落户,重点培育企业入规入统,明年计划培育工业上规企业2个。拓展税源,增加可用财力,落实好降成本各项惠企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三是乡村振兴展新貌。加大秀美乡村建设力度,26个村按照村组数量,每个村培育1-2个亮点,保证每个村都有一村一品、一村一亮点。同时,结合城乡环境整治,组织每月一评比,每季度一次片区现场会,以保证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推进。
四是生态环境大提升。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坚决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纵深推进环保“三大战役”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坚持全民共治,携手行动、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秀美新乡镇。
在关中,袁家村可谓声名远播。全村虽然人口少,自然和人文条件不佳,但他们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农家乐”打开了局面,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到访。袁家村是近几年来乡村旅游的新星,全国各地争相效仿。它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依托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身优美的田园环境,借助本地的农业特色,和陕西特有的美食文化资源于一体,开发出了举世闻名的世界级美丽乡村。近日袁家村应邀进驻西安曲江银泰城,将香甜可口的美食带入了西安这座历史古城。面对袁家村的进城,只是一个尝试,需要我们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认真分析研究实地考察,为“袁家村进城”更好地发展献计献策。
一、袁家村能进城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在乡村休闲旅游中无疑是杰出的代表之一,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的袁家村,虽然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据媒体的报道称,袁家村目前日营业额200多万元,年收入超过10亿元。而据西安本地都市报《华商报》的报道,2015年10月3日,“十一”黄金周第三天,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当日接待游客18万人次,同比增长3.1%,居陕西所有监控景区游客接待量之首位。这意味着,在陕西,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首次超过了兵马俑这样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给袁家村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乡村旅游的行业中。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1]
(二)社会原因
随着袁家村的不断发展,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来到了袁家村,观赏美景,体验民俗,品尝美食。经济状况的好转,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袁家村的村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生活。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给周边地区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使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留在了家乡,也避免出现很多留守儿童。
(三)文化原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发掘袁家村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并对袁家村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用文化来吸引游客,从而达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对袁家村乡村旅游文化归类如下:
(四)商业创业模式
袁家村的商业模式是,商户技术入股,袁家村出资,净利润双方五五分成。所有食材均由袁家村统一供应,这一模式鼓励了一大批拥有技术却没有资金的人,使得袁家村的发展更为顺畅。食材的统一供应,既保证了质量,保证了及时有效性。制造了农业创业平台,让更多的自己村子生产的农副产品可以自产自销,打开了农民致富的又一途径。
把公司和商户有机结合起来,咸阳的袁家村乡村旅游从开始就摒弃了农户分散经营,小打小闹,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从起步就是公司化运营,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包装、品牌塑造、市场开拓,又为了保证产品接地气,保证每个商户的特色,具体经营又分散给有特色的农户或商户,保证了个性化、差异化的经营,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诉求。袁家村已经走出乡村到大城市开分店,不仅进城,甚至逐步开到甘肃,沿着丝绸之路走的更远。[2]
二、袁家村进城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照搬袁家村的30家门店
这次袁家村落户银泰的共计30家,礼泉特色的烙馍、浆水鱼鱼、搅团、醪糟、乾县的豆腐脑等应有尽有,除此之外还有礼泉袁家村作坊里的食材,在这里也可以买到,比如辣椒粉、油泼辣子、醋、菜籽油、粉条等等。 曲江银泰“袁家村关中体验地”,整齐划一的乡村装修风格,干净整洁的炉台灶具和木质桌椅将城市的干净、卫生融入了乡村的田园民俗风格中。干净整洁的门店,热情的服务态度,良好的后备供给,食材全部来自袁家村。
(二)客流量与日俱增
随着袁家村的进城,吸引来了很多西安的市民。例如在一家biang-biang面的摊位前询问得知,今天biangbiang面商户准备了 200多碗面的食材,中午已出120多碗,下午不到一个半小时就被体验者全部品尝完了。其他大部分商户所备食品也都在2个小时左右全部被“抢”空,尚有余下少量吃食的摊位前依然排着长长的队。随着免费试吃活动的结束,正式的营业拉开了序幕,越来越多的市民慕名来到了曲江银泰城品尝原汁原味的袁家村美食,感受地地道道的家乡味道。[3]
三、袁家村进城的优缺点分析
(一)袁家村进城的好处
1.干净整洁的环境
将袁家村搬进城市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市民,倡导健康卫生饮食模式,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平价百姓餐饮。开在商城里环境也舒适,不用像在袁家村一样吃饭的时候站立着,根本没有太多的空间摆放桌椅,卫生条件也更好,视觉冲击就比农村的干净。”而且曲江银泰店里配备了洗碗机和消毒机,由工作人员将碗筷统一回收清洗消毒,让顾客对卫生状况更加放心。
2.乡村独特的田园美食进城
袁家村进城给城里的人们带来了家乡的味道,可以吃到地道的袁家村小吃。食材绿色纯天然,长在辽阔的农田里,而不是塑料大棚里培育出来的。礼泉特色的烙馍、浆水鱼、搅团、醪糟、乾县的豆腐脑、辣椒粉、油泼辣子、醋、菜籽油、粉条等等。久居在城里的人们恐怕早已经吃不到这些小时候的味道了,替代这些的是一些城市特有的快餐,西餐。进城的袁家村满足了更多市民对农村的向往,对农村美食的垂涎三尺。同时进城的还有那么多的天然食材,广大吃货朋友们不仅可以吃,还可以拿回去自己做,同时也可以带给亲戚朋友品尝。
3.食材安全,种类繁多
袁家村进城给城市的单调食材增加了绚丽的色彩。来自农村纯天然的食材,也让市民可以更放心的使用,不用担心各种农药的残留过量,色素和各种添加剂的用量是否超标。病从口入,作为以餐饮业为主导产业的进了城的袁家村,最关键的是食材的来源有保证,餐饮业采购的食材是经历了多级渠道,这当中的管控没办法完全保障,来历不明的东西很容易混入,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向生产商采购,不过采购量是个大问题,没有一定的量生产商是不理你的,直接就打发到渠道那里了。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其他的餐饮企业联合起来,就像众美联,是四十几家国内顶级餐饮品牌共同成立的餐饮供应链电商平台,同行抱团集合需求直接找中粮、益海嘉里这些源头供应商采购,品质完全有保证。袁家村很显然避免了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所有的食材统一由袁家村配送,这样做一来保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来自乡村,而来一旦出了问题,查找原因也很方便。
4.创新管理,融合发展
进城了的袁家村,由袁家村与西安强团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管理,将民俗元素与现代商业相融合,是对“袁家村模式”进行的一次创新尝试和项目延伸。作为一种创新的“乡村民俗与城市商业化”结合的商业经营模式,袁家村迈出了它“进城”的第一步,而以“体验式乡村民俗旅游”广而告之的“袁家村”,变成大商城里的“袁家村小吃城”,更加吸引了民众的眼球,会成为游客们新的关注点,即将迎来它创新性的春天的到来。
袁家村进城不仅是商业与民俗的大融合,同时也是咸阳与西安的联姻。咸阳作为丝绸之路出发后的第一站,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一颗明珠,历史文化积淀也非常深厚,同时又紧邻省会西安,随着西咸一体化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进程的不断推进,两座城市的融合程度不断加快。
5.最大程度的方便市民
首先,据了解来到袁家村的游客中,有五成以上是冲着这里原汁原味的美食来的。可以为游客节省几个小时路上时间,适合随时过来解馋。其次,城里环境更好一些,交通便利,卫生条件优越,可以带孩子和老人一起来。即使不能同来,也可以买回家里自己做,很方便快捷。随时想吃都可以。
6.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进一步的提高了袁家村的知名度
袁家村进城让人耳目一新,很多人会带着好奇前来观看或者品尝。这将是袁家村繁荣昌盛的又一新的契机。凭借着袁家村在乡村旅游中的知名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市里的袁家村也会如日中天。袁家村进城将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袁家村,会把袁家村的美食,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沿着丝绸之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可以品尝到这里的美食。
(二)袁家村进城的弊端
1.乡村韵味的缺失
进城了的袁家村没有了乡村韵味和天宽地大的畅快,毕竟袁家村的乡村环境、风俗人情等元素是它发展起来的基础,商业化的袁家村有的只是城市化的印记。好像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商标一个符号,而不再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家乡故土。
2.乡村文化的缺失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袁家村是以乡村民俗文化发展起来的,集关中印象与一身的乡村旅游景区。没有了乡村的背景,离开了文化的故土。真的很为进了城的袁家村着急。没有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建文化,剩下的只是餐饮文化,单独的餐饮文化不知道能不能带领城里的袁家村走向远方。
3.远离了自然生态人文环境
乡村旅游业在进行“城市化”创新的同时,必然会损失最为宝贵的乡村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远离了农家村落和黄土蓝天的依仗,失去了回味寻找的乐趣,没有了厚重的乡村民俗支撑,单薄的乡村美食能否独当“乡村文化”的大旗,这种“离乡又离土”的纯商业化运作,是否最终会演变为空有噱头而无新意的“小吃聚集地”,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四、袁家村进城的启示
(一)袁家村进城牵手银泰 开启乡村民俗与城市商业化模式
袁家村进城是一个创新性的尝试,开启了中国乡村民俗与城市商业化的模式,引来了大批的消费者前来。目前,袁家村吸引的大量客流多为目的性消费,如何将袁家村的客群转换成为整个购物中心的有效客群,为整体运营带来提升,作为购物中心与文旅商业相结合的先行者,银泰日后的决策和改变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商业地产这一新模式迈出的举足轻重的一步。
(二)新的农业创业平台的诞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以前的农产品都是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前来收购的商贩,除去成本,收益甚微。使很多农村的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如今的袁家村从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开始,便自给自足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加工成食品,或者直接把食材简单的加工打包后,卖给前来旅游的游客。把公司和商户有机结合起来,袁家村乡村旅游从开始就摒弃了农户分散经营,小打小闹,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从起步就是公司化运营,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包装、品牌塑造、市场开拓,又为了保证产品接地气,保证每个商户的特色,具体经营又分散给有特色的农户或商户,保证了个性化、差异化的经营,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诉求。
(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袁家村汇集了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印象,汇聚了关中地区的风土民俗,这里有原汁原味的秦人风味,更是吃货的天堂,礼泉袁家村村民商户现场制作手法精湛,使游客不仅为了吃到嘴里的美食,就连制作过程也是一道风景线。结合袁家村实际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制造出各种美食。正因为人们对袁家村美食的厚爱,才有了进城的袁家村这样的创意。制作过程也可以作为一个宣传的突破口,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参考文献:
[1] 根据笔者调研统计数据整理.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乡村旅游最早兴起于上个世纪30年代,首先在荷兰出现,之后迅速遍及整个欧洲(何景明,2003)。Gilbert和Tung (1990)将其定义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刘伟等,2009)。随着国内旅游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和推崇,一些长期居住在闹市的人们,极渴望有一个距离适宜、交通便利、环境宜人的避暑度假之处。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食宿设施建设问题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羁绊。
一、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建设的意义
乡村旅游目的地往往是在较偏远地区或者是在城市社区周边,属于农村农事活动区域,缺少必要的基础旅游设施,游客在这里常常是连最基本食宿需要也无法得到满足。那些经过数小时长途奔波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的游客,只能在景区匆匆忙忙、走马观花地看一下就急忙返回,大大降低了旅游质量,降低了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热情,进而影响了地方旅游经济收入增长。民居旅馆的出现,解决了游客后顾之忧,使游客在游玩之后,有一处既经济实惠又可以安心放松休息之所,吃上一顿可口的农家饭食,稍事休息恢复体力。
传统的旅游景点开发后,开发商通过门票收入等途径得到现实实惠,而当地农户由于没有景点经营权,不能真正融入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很容易对旅游业发展漠不关心,甚至出现旅游投资经营商与当地农户、农户与游客之间利益对立矛盾。发展乡村食宿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发展旅游与农民致富的矛盾,农民利用闲置农舍,通过提供食宿服务、出售民间工艺品、土特产来获得实在经济收益, 农民从当地旅游业发展中获得收益,自然对旅游开发产生很高热情,而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和具有乡土气息的农副产品也为当地旅游增添了更多吸引物,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刺激了游客消费,增加游客人均消费量,提高了旅游业整体经济效益水平。
二、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追求生态化与现代化的统一
随着世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现代化生活的厌倦使人们产生了对乡村生活生态化的向往,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的生态化与现代化是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食宿设施生态化需要现代化技术支持,实现生态食宿设施清洁化生产,现代化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条件。如,清洁化生产的废弃物处理技术、节约能源太阳能技术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等。其次,食宿设施生态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是旅游者内在需求。旅游者要求和期望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是生态与现代、新奇与熟悉的统一。他们希望乡村旅游地既能为其提供贴近自然、生态的食宿设施,又能提供现代、卫生、便捷服务。因此,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建设在强调食宿设施生态化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设施卫生标准、服务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以满足游客需要。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不少旅游界商业人士越来越重视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的生态化与现代化关系,纷纷追求生态化与现代化的统一。
(二)正日趋力争地域化与商业化的和谐
旅游食宿设施作为一种满足游客饮食、住宿需求的旅游供给产品,在市场经济下,具有商业性。食宿设施商业化是指乡村旅游食宿设施的开发工作始终围绕着客源市场需求展开,一切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市场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实质上是市场导向开发模式思想体现。过分强调地域化,忽视商业化,会使食宿设施建设变得盲目,失去方向;过分强调商业化,忽视地域化,会使食宿设施失去特色,丧失竞争力,二者此消彼长,是对立关系,但又统一于乡村旅游内在特征中,缺一不可。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混血儿,一方面它由农业延伸而来,具有较强地域性,另一方面是旅游经济一部分,与市场挂钩,具有一定商业性。地域化是商业化的依据,商业化为地域化提供市场。为了使旅游市场需求和当地食宿设施资源实现有效对接,依据资源的地域特点,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出满足不同旅游者需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宿设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地域化与商业化的和谐就显得愈发重要。
(三)正努力完善特色化与产业化的关系
随着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趋势日益凸显,食宿设施产业化是乡村旅游产业化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产业化改造并取代了农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体制,通过建立公司制或股份制经营模式,将千家万户独立分散经营的农户联系起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他们进行专业化、一体化、规模化生产,实现了产品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食宿设施产业化经营在实现了产品一体化、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实现了将食宿设施地域特色转化为特色经济的过程,有力地促进了食宿设施特色化发展。而食宿设施的特色化又反过来促进了产业化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宿产业才是有竞争力、有广阔发展前途的产业。产业化与特色化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以特色化优势占市场,以产业化经营求效益,二者共同作用,才能促进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快速发展。
三、乡村旅游地食宿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个性化服务
1.1宏观政策
乡村旅游发展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工商、环保、税务、卫生、交通、建设、电力、电讯等多个部门,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所在地政府,制定的政策与执行力度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乡村旅游市场和环境的宏观管理与调配能力往往决定着乡村旅游发展前景的好坏,政府需要统筹安排才能形成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一方面,所在地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追求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提升目的地知名度、解决乡村就业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等目标;另一方面,所在地政府可能较少考虑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居民的利益和乡村旅游者的实际需求,而是与旅游开发商结成利益联盟,片面追求旅游设施建设水平,因此,政府政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1.2乡村旅游资源
1.2.1资金由于乡村旅游“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娱农家乐、购农家品”的特征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一些人认为乡村旅游就是自产自销,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产业。实际上乡村旅游经营户开业前期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压力相当大,经营过程中如果缺乏资金支持,发展后劲将严重不足;加上民间资金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贡献的法律限制,农民多依靠自有资金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设施,对方便游客的相关标识、路标等设施投入较少,乡村旅游商品缺乏包装和加工,销售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乡村旅游产品往往档次较低,影响了游客的消费能力,无法满足各种层次的消费需求,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图1)。
1.2.2人力资源乡村旅游产业地处农村,随着近年来当地青年外出就学、务工、就业者的不断增多,从事本地乡村旅游的人员比例不高,引进外地人才效果差,与发达地区旅游人才的交流、协作也相当有限,因此乡村旅游业发展主要由本地区农民自主承担,聘请的从业人员主要是乡村闲余劳动力。缺乏既懂乡村旅游景区规划又懂管理的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再加上从业人员都较少接受过乡村旅游的相关职业培训,整体服务意识较为淡薄,服务态度、技能等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图2)。
1.2.3交通乡村旅游地一般路网密度小、车次少、路况不好、交通不方便,游客为了方便旅游更倾向于选择私家车自驾游,这就使脆弱的乡村道路承运压力进一步加重,每当旺季就会人车如潮,尤其是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农户占道经营、道路拥堵、环境污染、停车场所严重缺乏的混乱现象屡见不鲜,加上部分乡村旅游景点处于公共交通覆盖网络的死角,使游客在交通上所费时间与精力成本太高,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图3)。图3交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
1.2.4客源市场游客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方,季节性强,由此带来乡村旅游市场波动较大。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和旅游淡季,来乡村旅游的游客以外地游客居多但绝对量小,扩大经营规模又会在淡季面临需求不足的情况;在乡村旅游发展成熟期和节假日来乡村旅游的游客以本地游客为主,蜂拥而至的游人又造成旅游接待点供给不足的现象,这一现状使游客和乡村旅游经营者都有所顾虑,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图4)。
1.3环境容量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游客的旅游活动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且现代都市文化也冲击着当地的传统文化环境。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游客随意丢弃的垃圾,使乡村的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游人的随意踩踏、攀折、建筑取材的乱砍乱伐现象破坏了乡村旅游的植被结构,开发建设中乱扔的建设垃圾以及缺乏系统规划的乱建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乡村自然景观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农业文化、地区文化等的利用,当地居民作为旅游吸引物总体中的一部分,既要过日常生活又要作为乡村旅游展示的一部分,被动地投入各种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因此,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突破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约束的路径
乡村旅游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机遇以及城市化带来的休闲市场需求的发展机遇,必须运用系统思维,突破资源的约束,打破现有资源的利用方式,实现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图5)。
2.1政府层面的突破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建立起促进系统发展的利益机制。在当地力量开发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利用自身的干预优势,以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加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中参与乡村旅游开发,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乡村旅游规模的过度增长;在基础条件不好的区域,政府要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把政府的服务功能体现在支持和主导乡村旅游开发上,在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拓宽社会参与、支持的途径和方式,引导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流向休闲农业,既实现乡村旅游上水平、上层次、上规模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又实现农民的利益最大化;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者,要协调乡村旅游经营户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保证当地农民的经济利益,防止乡村旅游开发偏离发展的初衷,形成一个广泛的兼顾各方利益和风险的合作共同体[4];政府要加强对投资者的管理,对投资者的方案进行严格、全面的审查和评价,切忌一哄而上,尽量避免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引导各地一定要在生态和人文的结合上下工夫,把绿水青山、清新空气、恬静环境、瓜果畜牧等自然资源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整合起来,走出一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强对经营者的管理,制定好乡村旅游的经营许可、安全卫生、土地审批、价格税收政策,重点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保护、治安安全方面的行政管理和监督。
2.2市场层面的突破
土地作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载体,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用地的开发也在不断扩张,乡村旅游用地的开发主体包括了地方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农户,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土地、资金等要素方面的限制,在各地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因为乡村旅游用地的开发而违法用地的现象,如:河南安阳市采用“以租代征”的方式,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非法租赁农民集体耕地,建设300多亩的“四季花香生态园”乡村旅游景点。
一、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以“生态游”、“文化特色村”、“休闲观光农业园”、“农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兴起,被称为21世纪中国乡村传统产业的重要替代产业和乡村发展的战略产业。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至今,经历了初创、产业成形、全面发展3个阶段。
违法开发乡村旅游的行为带来了负外部性,目前研究乡村旅游用地的文章多集中于乡村旅游违法用地的原因和如何解决这两个方面,得出土地法律和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不合理是土地违法行为的主要原因,提出通过编制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并把乡村旅游业纳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来解决其违法行为[4]。前述研究多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进行分析,忽视了经营乡村旅游业农户这一主要微观主体的动机及诉求。
笔者选取江苏省南京市锁石村和金牛村、河北省石家庄市五岳寨、贵州省贵阳市黄金大道风景区和渔洞峡风景区以及情人谷风景区等经营农家乐的农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有效问卷33份。其中直接参与违法用地农户共14户,占42.4%;间接参与违法用地农户共11户,占33.3%;未参与农户10户,占24.3%。通过调查分析将农户进行分类,建立probit模型分析农户违法开发农家乐意愿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管制和改善农家乐违法开发经营行为的政策建议。
二、实证研究
1.农户的分类。根据农户是否做出乡村旅游开发违法用地这一行为,将农户分为三种类型:直接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违法用地的农户、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违法用地的农户和未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违法用地的农户。由于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违法用地的农户是被动接受者,其行为产生并不是结合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而产生的,因而本文只讨论直接参与农户与未参与农户的行为决策。
直接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违法用地的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违法用地行为并非被动,这主要是与乡村旅游用地具有较高收益性相关,农户个人因素的激励,如:筹资能力强,敢于冒被查处的风险,未经审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非法建设和改建,有的农户借乡村旅游用地开发之名,非法倒卖土地使用权及买卖宅基地等。
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违法用地的农户属于被动接受者,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村委会和企业开发商三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地方政府同时为了政绩突出,采取“以租代征”及其他方式违法占用农用地开发乡村旅游,由于占用的农用地使用权归村集体成员拥有,因而这些农户成为违法用地的间接者。
未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违法用地的农户并非是不愿意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由于其资金及技术等要素的缺乏,没有能力从事乡村旅游开发,还有可能是地方政府、开发商和村委会违法占用的土地不涉及这些农户所承包的使用权及宅基地使用权。
2.影响农户违法用地行为的因素分析
(1)理论假设
①个人因素。农户的个人因素影响其行为决策的理论假设见表1。
②环境因素。农户所处的环境要素,也可称为外部因素或外部变量。包括了交通条件、区位条件、政府监督力度、村集体是否具有乡村旅游特性、法律和道德约束、风俗习惯及,还有地方政府、开发商、村委会会不会成为乡村旅游用地违法开发主。当交通便利、具有区位优势、政府由于执法成本大而疏于监察等适宜的环境因素有利于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用地违法开发中。
乡村旅游主要依托田园风光、独特的自然景点,农户做出乡村旅游开发决策的前提是本地区周围有景区景点,即在外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进行的,本文主要探讨在外部环境既定的情况下,农户的内部因素是怎样影响做出违法开发乡村旅游的决策。
(2)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采用Probit二元选择模型分析农户个人因素对农户是否违法参与农家乐的影响程度,包括以下变量:因变量,虚拟变量participate(1=直接违法参与开发农家乐);自变量包括户主个人因素和农户家庭特征因素,户主个人因素:age(年龄),虚拟变量sex(1=男),education(受教育年限),虚拟变量cap(1=筹资能力强);农户家庭特征:higheducation(家庭中受教育年限最高),laborman(家庭中男劳动力人数),laborwomen(家庭中女劳动力人数),unhealth(农户家庭身体不健康人数),income(总收入)。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2。
(3)模型估计结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地方特色,以建设旅游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A级乡村旅游点和星级农家旅馆为重点,加快构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使之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为我省绿色崛起和旅游产业大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二)科学规划、持续发展。按照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持续利用的要求,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推动乡村旅游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要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原生态和原生文化资源,突出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和农家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特色风貌,突出以森林、湿地、荒漠等自然景观与森林生态文化结合的特色功能,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整合农村、农业、林业、旅游、文化等资源,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
(五)创新机制、提升效益。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旅游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旅游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提高效益。
三、发展目标
用五年时间,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批示范景区,培育一批精品目的地,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培养一批高素质从业人员,开发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旅游商品,丰富和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全面提升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06亿元,带动直接就业48万人,间接就业240万人。
四、工作重点
(一)科学编制规划。健全和完善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加快编制《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积极组织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并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旅游、农业、林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要强化规划执行力度,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开发保护。要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保持特色风貌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做到“一村一品”,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明确环境保护措施,规范建设施工行为。乡村旅游景区(点)内的污水、烟尘、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必须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切实做到旅游开发和环境资源保护均衡、持续发展。
(三)改善基础设施。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林业和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整体布局,着力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状况;大力整治村容镇貌,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的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景区(点)房屋外观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旅游区(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加快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
(四)创新旅游产品。要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乡村特点,发挥森林养生和生态文化功能,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身和养生等多样化需求。
(五)强化宣传推广。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的分析和定位,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媒介,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支持和鼓励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定期建立信息制度,引导理性经营、理性消费,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六)健全标准体系。组织实施《省乡村旅游点质量划分与评定》标准,完善《省旅游强县标准》和《省农家旅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制订《省农家餐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省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等系列标准,对乡村旅游区点、食宿娱乐、游客中心、购物场所、安全设施等进行规范指导,提升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水平。
(七)发展旅游商品。积极支持和鼓励乡村旅游经营者、农民和林区职工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兴办旅游产业,设计和开发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绿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一林一色”。推动农林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提升产业化水平。
(八)强化行业管理。鼓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在原料采购、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规范发展和管理协调长效机制。
(九)加强示范引导。积极创建一批旅游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A级乡村旅游点、示范旅馆、示范餐馆、示范购物场所以及旅游商品研发、生产示范企业,对验收达标的实行统一管理。鼓励乡村旅游景区(点)创建国家A级景区,鼓励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县和村镇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鼓励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对创建成功的优先安排项目发展资金。
(十)强化人才培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力争建设一支精于管理、善于经营的乡村旅游管理队伍,一支具有国际战略眼光、深谙当地实际的乡村旅游营销队伍,一支素质较高、服务优良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要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等方式,加强旅游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各地要重点开展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将导游员、接待服务人员的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结合起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按项目补助标准给予技能培训经费补助,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项目投入。各地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充分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支持政策。发改、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扶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业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乡村公路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项目倾斜。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实行收费优惠。对新开办的乡村旅游项目,工商、卫生、消防等部门免收办证费用。对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星级农家旅馆免收标牌费,用电实行比商业用电低0.1元/千瓦时的价格,用气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价格。
二是破坏环境。在乡村游览过程中,常出现游客在景区随意采摘与践踏,破坏乡村旅游地的植被。随处可见的游客遗弃的食品袋,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等,严重地影响了旅游地视觉形象;游客在旅游地自驾汽车排放的尾气、扬起的尘埃、旅游区内餐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造成了对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的污染,以致破坏整个乡村的生存环境。
三是乡村文化环境衰变。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大部分地方都是在开展农村城镇化,拆除乡里的老建筑,牺牲乡村当地文化,尤其是那些类似村头风水树、界碑、栈道、宗祠等,这些都是乡村的重要特征,而这样的建筑在机械的轰鸣中声土崩瓦解,缺失了这些特色还叫什么乡村,中国的城市化如此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乡村文化为代价的。而这种乡村文化不仅可以让乡村旅游保持低碳,还可吸引大多数游客的眼球。不珍视、不保护好人类在乡村的历史文脉,就无法促进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佳木斯要搞好乡村旅游,就应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重视规划,设立乡村旅游低碳标准。按照《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要求,实施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乡村旅游经营户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应坚持“源于自然,成就经典”的原则,建设仿生态型酒店,建筑造型尽量保持原生态特征,并与周边环境协调;建筑用料既要考虑天然环保,同时注意做好防潮防火处理。乡村旅馆和小型农家乐建设中,极力提倡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洁净无污染的能源,实行垃圾分类等措施。
二是乡村餐饮要突出绿色无污染。尽量选用本地食材,选择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经营者可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建小型的养殖场。在满足游客食用的同时,还可让游客参观或进行体验式旅游,以满足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一举两得。
三是乡村交通要满足“舒适、便捷、生态”的要求。城市公交服务网络要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公路绿化要做到树、草、花搭配,乔、灌、草、花立体交错,建成“景观路”、“生态路”、“文化路”。让游客乘坐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或骑自行车在旅游区内游览。引导游客走向乡村,保护乡村环境和风光,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