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历史证明,国强语盛。任何一个在世界上享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其语言必然被很多外国人学习,一个国家对外语言教学的情况,反映着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也应当与经济的发展一样要做出“国际大循环”的构想与推广与传播的发展战略。
一.汉语推广的背景。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文明社会对话交流的主要工具。各国与中国正在展开越来越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汉语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和文化载体,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等组织的重视,不断增长的汉语需求迫切要求中国加强汉语推广,以提供足够的汉语教育服务产品。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意义。有关数字表明,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热席卷全球,需求强劲。通过汉语的国际推广,使汉语逐步成为强势语言,被政府纳入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发展规划。首先,从学习汉语的人数上看,根据国家汉办统计,现在国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如在东南亚各国,开设汉语的大学有102所,中小学2500所,各类社会培训机构达500多所。
三.孔子学院扮演的重要角色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语言的推广,对如何推广本民族语言,各国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国际上现有很多专门的、成功的语言推广机构,如英国的文化委员会、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等都是非常重要和卓有成效的语言推广机构,它们在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学院正是在这一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孔子学院的不断完善。孔子学院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赢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在初期时候的建设特点主要是建设速度快,分布区域广,布点有侧重,以与国外的高校合作为主。而国外的承建者主要是专门的汉语教学与文化推广机构,当地的中小学,中国文化研究机构,商务机构。孔子学院的命名,应该尽量考虑大家对孔子和儒学的不同理解与习惯,避免过度宣传。
(二)多样化的课堂模式。除了课堂教学,孔子学院还建设了网络孔子学院和广播孔子学院,它们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网络孔子学院面向全球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提供在线课程、教学资源等多项功能。一门"中国文化"是无法涵盖初中高级各阶段文化教学和中国文化诸多内容的。尤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等内容的课程,如孔子的思想、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等课是欠缺的。实际上,外国人很希望了解中国儒学、道教、佛教和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方面应该再有一些精品课程的推出。
(三)中国文化的传播。孔子学院在所在大学和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展示了中国文化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感染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国外社会各阶层都能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文化的传播是不容忽视的,语言与文化史息息相关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只有很好的了解中国文化才能讲汉语讲得地道。并且汉语中很多用法都跟文化相关。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话就很难理解一句话的意思。
四.汉语师资的培养。根据社会语言研究,语言传播政策作为学术开展的一个新的方面。语言传播需要培养各个层次的汉语教师作为传播者。据目前来看国内,国家汉办每年都会有海外教师培训以及志愿者培训。但是有的数据表明汉语教师还是存在缺口。在海外汉学家就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海外汉学家的重要角色。很多报道都指出目前海外汉语教学的主力军是汉学家。他们是国外有关中国哲学思想、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研究和传播领域的最活跃的专家,现在就汉学家如何传播中国文化和如何培养中青年汉学家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加强汉学家与国内文史哲学家和当代中国研究专家的联系,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共同研究中国文化传播的各方面问题。其次,可以实行课题培养计划。由国家汉办和各大学资助课题研究,内容围绕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来确定。例如,如何编订国别化的孔子学院《论语》教材就需要汉学家的工作。
(二)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汉语师资与汉语教学供需矛盾相当突出。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专业师资的严重匮乏成为汉语教育机构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成为制约海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瓶颈。2000年2月,泰国副总理披猜访华时曾向中方提出,希望中方能帮助培训泰国430所中小学汉语师资。韩国印尼、老挝、越南等国家的教育部门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鉴于此,孔子学院项目的提出与建设必将成为突破汉语推广海外机构设置不健全制约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平台。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专业也就是顺应汉语国际推广所产生的,对外汉语教师就要有深厚的汉语功底。汉语国家推广是一个刚起步的事项,国家的政策需要完善,教师自身也要在教学法,自我提升上下功夫。只有社会各个方面都作出自己的努力,汉语的发展才会更快更好,国家的软实力才会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近年来,如何充分发挥海外实习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国内和海外实习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如:张小玲,2013;汪雯婷,2016;吴方敏、陈颖,2016);一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遇到的普遍问题等,这部分研究多集中于对某校的海外实习模式或者某一项目进行个案分析(如:肖国珍,2014;沈玲等,2016;冯康静,2016)。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缺乏对海外实习外在影响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海外实习结束之后的跟踪研究。
本文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组织实施的赴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志愿者项目为例,以参与该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该专业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实习结束后的发展变化,从而探索海外实习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具体影响。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取2011~2016年参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生为研究样本。基于样本质量和调查对象信任度两个方面的考虑,本文使用目的抽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在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主要借鉴国内外针对海外实习的相关文献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将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海外实习前的准备、海外实习具体内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等6个方面,采取在线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81.25%。
(一)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所涵盖的志愿者项目,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孔子学院项目和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项目为主,且以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这两个批次为主(占总体数量的76.92%)。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时所在的年级来看,以一年级和二年级为主,其中二年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3.85%,超过一半。
在询问调查对象是如何获知海外实习项目时,回答通过“所在学校公示通知”而了解并参加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5%,说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渠道主要是学校,且保持一种“学校――学生”的单向形式。另有15.38%的学生是通过“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官方网站”了解到信息。
在回答“是否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这一问题时,仅有7.69%学生的答案是“毫无经验”。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在出国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这与上文提到的一半以上学生在二年级时出国有着密切关系。
在询问调查对象参与海外实习的最初动因时,有46.15%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不足一半。而在其他动因中,比例最大的是“扩展国际视野”(32.69%),其次为“提高英语水平”(13.46%),两者相加也是46.15%。也就是说,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许多学生并不是抱着“提高专业能力”的想法报名,而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提高其他能力。
(二)海外实习基本情况分析
从教学时长来看,大部分学生海外实习期间的课时量很大。有48.08%的学生表示,他们每周的教学时间在10~20小时之间,另有23.08%的学生每周教学时间在20~30小时之间,两者共占到总体的71.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量比较大,参与教学的时间很长。
从岗位性质来看,学生在海外实习期间,受当地政策和规定所限,多承担助教职责,在工作中要接受所在教学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并辅助当地教师进行教学。这种辅助工作的具体形式则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有些教学单位汉语教学需求量较大,当地原有教师资源不足,实习生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甚至可能要承担多个教学单位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学单位需求较小,实习生的实际教学任务比较少,独立教学时间也比较短。在本文所调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项目中,由于当地汉语热不断升温,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教学资源仍不同程度缺乏,因此大部分实习生都能有独立教学的机会,而未参与独立教学的仅占总体的9.62%。有42.31%的学生表示独立授课的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有38.46%的学生表示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多,能够独立进行当地教学工作。这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习锻炼,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从教学对象来看,实习生的教学对象普遍年龄偏小,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在调查中,有29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小学生,有22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初中生。总体来看,低于15岁的教学对象占总体一半以上。
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当地语言政策和相关规定的影响,统编教材较少,大部分教学单位采用自主设计的教学材料。本次调查中,有28人次表示,在海外实习期间,实习生主要采用自己设计的讲义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海外实习综合影响分析
依照研究设计,本文从海外实习对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就业选择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采用分级打分的方式针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影响进行统计。我们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感受,从“-5”到“5”对综合能力的多个方面进行打分,5分为积极影响最大,0分为无影响,“-5”为消极影响最大。通过这种设计,我们将海外实习的影响以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综合评价很高,认为海外实习对自己的个人能力起到的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影响。例如,对全部6项打分在3分以上的学生占总体的81.73%,而打负分的仅占1.60%,且负分仅出现在职业发展规划和用人单位态度两项上,最低分为-3分,并没有达到最大消极影响。
具体来看,从横向上比较,在最高分5分的项目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品质、国际视野、团队协作,比例分别为53.85%、44.23%和28.85%,而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并列第四位,比例为26.92%。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在个人综合能力上起到最大积极影响的是个人品质和国际视野,而非专业能力。
从纵向上来看,在专业能力这一单项里,既没有负分也没有0分,有40.30%的人打了4分,26.92%的人打了5分。这表明,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积极影响很大。
此外,在职业发展规划这一单项中,不仅有3.85%的人打出“-3分”的消极分,3.85%的人打出“-1分”的消极分,还有21.15%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对这一项毫无影响。也就是说,有28.85%的人认为,海外实习影响偏向消极,没有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起到帮助,甚至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其职业发展规划。这是其他单项都没有出现的一个结果。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作用持积极态度,且这种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个人意志品质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同时,海外实习的消极影响较小,仅有部分学生认为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无关,或者有一些阻碍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影响,本文要求调查对象就海外实习前和海外实习后的专业能力变化进行对比打分,即根据个人经历,从0~10分对自己进行评估,0分为最低分,表示缺乏这方面能力,10分为最高分,表示这项能力自我评价最高。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来看,调查对象对参与海外实习之前的自我评估加权平均分在5.2~5.5分之间,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一定自信。另一方面,?m然没有打0分的情况,但5分及5分以下的人数比较多。其中“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比较突出,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共计27人,占总体的51.92%,说明有大约一半的人认为,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差。而打分集中在6分及6分以上的项目中,则是“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一项人数最多,共计36人,占总体的69.23%。
从表3来看,调查对象自我评估在海外实习之后有明显的提升,加权平均分在6.98~7.87分之间,最高一项“跨文化交际能力”为7.87分,对比表2,是提升最大的一项。此外,没有2分及以下的情况出现,甚至在“组织课堂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中还出现了10分的最高分。这说明,海外实习之后,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最突出的是“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人数由之前的51.92%下降到1.92%,而“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汉语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比较明显,分别从原来的48.08%、48.08%、46.15%和46.15%下降到5.77%、5.77%、7.77%和7.77%。而7项能力中打分为6分及以上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体的80%,说明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海外实习结束之后,自己的专业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表2中“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得分相对较好,而在表3中得分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最高分。
总之,参与海外实习项目的学生在实习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其中对基本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最为突出,其他能力相对较弱;实习之后,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这种提高综合体现在教学能力、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个方面。这种能力提高不仅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出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而高级水平不断完善的特点。
(四)海外实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在海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生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实习结束之后,这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等,也值得关注。本文采取从0~10分打分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从自身选择出发,对他们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所考虑的具体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估,0分为完全不在意,10分为重视度最高。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进行就业考量时,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总体来看,“个人兴趣”和“薪资水平”是学生比较重视的两个方面,打分在6分及以上的分别为38人和44人,占总体的73.08%和84.62%。最不受重视的是“用人单位与本专业的对应情况”,共计23人打分在5分及以下,占总体的44.23%。这说明,有大约五分之二的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对专业对口并不太重视,而是更看重其他方面。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展专业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海外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以国内高校推荐为主要渠道,经由国家汉办派遣,进入以中小学为主的当地教学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中,学生在当地教学单位的指导与监督下,大部分都能够独立进行教学,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81-02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的中亚之行的重要讲话,为面向中亚国家的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历史使命。新疆作为我国东联西出的桥头堡,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语言文化优势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国际汉语教育水平和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加快新疆高校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新疆高校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一、新疆高校推动中亚汉语国际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交流平台相对狭窄。新疆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对象目前仅限于中亚五国及周边个别国家,还未与丝绸经济带框架下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联系和合作机制。目前新疆高校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主要依托孔子学院的平台开展。另外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先后成为到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合作院校。除了依托孔子学院和未成熟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合作项目,新疆高校无论是政府间的合作平台还是高校间主动寻求的合作项目平台都刚刚起步。
2.内涵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新疆高校在周边国家共建有7所孔子学院,下设12所孔子课堂。虽然新疆高校因地制宜,在建立孔子学院过程中对当地市场进行了调研,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但仍存在运营机制不够合理、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等问题。建章立制、档案管理等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体系还不完善。另外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方强有力的资金投入,但新疆高校目前资金投入渠道单一,没有多元化筹资渠道,更没有相应的政策规范、指导和监督海外孔子学院资金使用情况[1]。
3.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匮乏。新疆高校共合作建设的7所孔子学院分布在中亚国家,条件艰苦、政治动荡频繁发生,加之这些国家使用俄语或本民族语言开展教学,所需要的中方教师主要依靠新疆高校派出,但从这几年的岗位需求和组织申报情况来看,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资源有限,已很难满足孔子学院发展的需求,中亚汉语外派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完善、理论知识欠缺、教学方法不当、不适应当地文化环境、语言沟通有障碍等问题,合格的教师、志愿者,以及从事孔子学院管理、留学生管理的优秀人选不足等,逐渐成为影响中亚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瓶颈[2]。
4.留学生教育不够完善。近几年,来疆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增长,周边国家来疆留学人数在迅速增多。新疆高校来华留学生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结构很不合理。例如生源国别单一,多集中在周边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短期生多,长期生和学历生少;学习汉语的语言生多、专业生少等。周边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选择自费来华留学生需要承担大量费用,奖学金项目的设立和实施对周边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但教育部分配的名额有限,且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只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周边国家留学生来说层次太高,受惠面较低[3]。新疆高校留学生多来自中亚国家,俄语基础较好,开设俄语授课课程应该可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疆留学,但新疆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外语基础绝大多数为英语,这就使新疆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双语授课课程建设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同时留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给新疆高校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对留学生的管理理念、方式、管理能力、管理成效还需进行深入的探索,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还需要不断细化、充实和规范。
5.区域科研合作无实质性进展。新疆高校区域科研研究范围多局限于中亚五国,对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新疆高校依托地缘优势及高校的科研力量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重点研究中亚问题。至今为止,有较大影响力的关于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多。新疆高校与国外专家的科研合作多是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开设学术讲座,没有开展深入的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多数研究人员没有俄语基础,语言成为瓶颈,研究人员赴外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存在较大困难。
6.权威教材极度缺乏。由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在教材编写中遇到一系列的困难。近几年,虽然孔子学院教材的数量和种类都快速增长,但针对中亚国家称得上高质量的品牌教材系列还很缺乏[4]。已有汉语教材配套教参和辅助读物还需进一步的开发和编写。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创新机制,加强平台建设。发展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的关键因素在于制定长期、持续的中亚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战略。在发展过程中,继续探索务实、高效、灵活的中亚汉语国际教育运行机制,探索在新疆高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中亚汉语国际教育协作改革和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包括人事管理、质量保障、科研评价、资源配置、资金筹措等方面与中亚汉语国际教育制度相匹配的制度体系,强化目标管理,汇聚丰富资源,确保汉语国际推广和留学生教育健康、有序、稳步发展[5]。
2.创新孔子学院建设思路和模式。孔子学院的建设模式要遵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孔子学院办学要坚持面向当地市场、面向市场需求的理念,扩大合作交流渠道,采用多种办学模式,包括当地的国民教育体系、高等院校、中小学等,以满足各个层次对汉语学习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孔子学院汉语教学质量的监控,开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课,使孔子学院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协调者[6]。积极探索培育优质教学点,如新疆师范大学合作建设的吉尔吉斯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就是以现有教学点为基础申报建设的,这种模式完全是面向当地市场,以满足当地汉语需求为导向的。
3.加强外派教师培训和管理。对新疆对外汉语教师进行俄语或中亚其他小语种的培训,使得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更好的与外国学生进行互动。面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法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培训,使汉语教师能够正确解释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律,并且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使汉语教师更好的适应海外汉语教学。
4.探索留学生教育发展模式。设立多种奖学金,加大奖学金的覆盖面,使自费留学生尤其是高层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能够享受奖学金。鼓励国有大型外向型企业面向周边国家留学生设立企业奖学金。实现留学生从汉语学习向专业学习的转变。继续探索留学生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模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形成符合研究生、本科生、长期生、短期生培养特点的培养体系,形成以中亚学生为主,兼有多国学生的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生源结构,在完成语言预科的基础上使更多的留学生进入各类专业领域的学习,使留学生不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并且成为掌握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5.加强丝绸之路区域和国别研究。依托新疆各高校在学科专业上的优势,发挥境外孔子学院的作用,加大对各高校科研的支持力度。组建一批有新疆高校研究人员和国外高校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设立丝绸之路区域和国别研究国际合作项目,选择中外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合作研究[7]。
6.加大教材研发力度。调查中亚国家汉语学习市场,研究把握中亚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对已有的同类教材和相关教材进行分析比较,积累经验,作为编写新教材的参考。对有关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以便对适用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适用的最新教材研究成果加以利用。
总之,新疆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以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以中亚等周边国家为依托,逐步辐射丝绸之路沿线的其他国家。新疆扩大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以来华留学生教育为重点,逐步推动各领域全方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新疆高校国际化进程,逐步树立新疆高校留学品牌,进而提升新疆教育在中亚国家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实现国家和自治区的中亚战略。
参考文献:
[1]唐淑宏.孔子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
[2]张丽,吴晓永,赵炜.新疆对外汉语师资队伍的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3).
[3]申建良,陈彤.加强新疆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社会事业),2013,(29).
[4]伊莉曼・艾孜买提.影响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综合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6).
[5]牛汝极,王振权.新疆大学建设“中亚一流大学”构想[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3).
[6]黄艳平.孔子学院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微[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8).
[4]文新.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6][7]吴剑平.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韩国国土面积狭小,只有100210平方公里(跟我国浙江省的面积差不多),但是人口密集,拥有5000多万人口,资源贫乏,产业基本上两头在外。60年代以来,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 是20国集团和经合组织(OECD)成员之一,也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东亚峰会的创始国,亦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未来11国中唯一一个发达国家,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除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外,更重要的是韩国在经济发展的各阶段,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通过发展职教,培养大量高素质、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西方人士评价韩国经济起飞的经验是:廉价劳动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
一、韩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韩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初中毕业以后开始的,从初中毕业之后进入职业高中,然后再进入高等专科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的时候,一般有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类分类。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是以提高国民基本素质和考入大学为主要目的,而职业高中以考入职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就业为目的。目前,韩国主要是实行包括"以学校为中心的标准型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以外的非标准型的教育机构而进行的职业教育"在内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其中,学校的职业教育分为"期间学制"和"附属学制"。期间学制主要指的是中等学校的实业家庭教育,以及高等职业院校中为了培养职场人而进行的职业教育两种类型;而附属学制则包括高等国民学校,技术学校和高等技术学校中进行的职业教育。学校以外进行的职业教育的代表形态是职业训练。最近主导推进实施的是产业制、学校和研究机构通力合作的教育,即通常所说的"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具体到韩国各个教育阶段和职业教育的主导类型而言,通过学校而进行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在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通过多种学科活动,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教养教育。在小学阶段,所有的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周一小时进行实用学科的学习。在初中阶段,根据各年级教育课程的不同,所有学生将进行技术产业和家庭两个必修课程的学习。而从高中阶段开始,则重点强调实施为了就职准备而进行的正规职业教育从,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课程从学生个人职业倾向和潜质来制定发展未来职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确定选择职业的种类并为了从事该职业进行必要能力和技术学习的正规教育。
二、韩国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表现及优势
(一)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1.推崇"技术立国",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韩国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不断完善与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算机得到普及使用,推动了工业国家的产业升级,产业重心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低产值、高能耗向知识密集型、高产值、低能耗工业发展,向高精尖、自动化、大型化工业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社会需求大量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应运而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韩国得到大力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2.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韩国的高职教育由高等专科学校、产业大学、产业研究生院相互衔接,打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不同层次、由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的道路,形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二)明确的培养目标
韩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立法中有明确表述,主要是为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培养技术型人才,如助理工程师、高级技术员、领班,即可以将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他要求的劳动者。培养层次可以有大学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但主要是以专科为主。韩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职教育办学目标是:"教授和研究关于社会各领域的专门知识和理论,提高才能,培养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职业人才,强调实用型,具有多技能技术,要求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具有独立设计、制作的行动能力、精巧的手艺,培养在产业社会里能够拥有基础技术能力和设计能力、熟悉尖端的技术、具有能够独立制作产品的全能技师和拥有创造感的技术工程师。"
(三)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韩国人敬业、乐业,他们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有一种严谨的职业精神,这是韩国重视教育的结果。对职业精神的培养是韩国高职教育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始终给学生强烈而全面的职业人生的目标定位,要有高超的技术能力,敬业、乐业尽职的精神,组织与个人共同发展的理念,对职业的认同和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规划未来的生涯,所以,学校在各个环节都加强对学生职业人生、职业精神的教育工作。
(四)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为经济建设服务
韩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那就是围绕着为了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中心,这个大前提。 首先,突出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其毕业生主要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成熟技术,特别是成熟高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其课程设置,乃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理论课为实践课服务,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深度以"够用"为原则。第三,加强计算机教学。目前,计算机已深入世界各个角落,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能力,是各国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已把计算机教学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第四,拓宽专业面。进行通才教育,突出技能培养可以说是韩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三、关于韩国职业教育优势的几点思考
韩国和中国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虽然社会体制有所不同,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一)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城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因此,建议政府可否借鉴韩国政府的做法,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职业教育进行不同的扶持策略。如对职业学校可定期进行办学水平的评估,根据评估优劣,决定拨款数额。建议逐步实施费改税,向集团、行业征收训练税。同时对承担职业学校实习的企业,像韩国一样,企业承担的经费,可作为企业的自然损耗,免于征税,从而调动企业参与职教的积极性。
第二语言教学,属于“狭义应用语言学”概念中所专指的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但如同所有的“概念”一般尴尬,它并不全面,关涉到的绝不仅仅是“语言学”及“应用”,还应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哲学等理论基础,以及语言习得、教学法、学科研究方法等理论体系,属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一、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分类及特点
应用语言学(狭义)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分界,之前语言教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语言及教学本身,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等,以“言传身教”为中心;之后语言教学的研究重点则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功能性及学生的自主性,如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全身反应法、交际法等,以“学以致用”为中心。由于语言本身发展与应用需求的不确定性,及语言教学研究者本身知识构成的复杂性,致使现在无人能够说清楚语言教学法流派到底有多少种。现暂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教学法流派归纳如下(按其所体现的主要语言教学特征划分):
(一)认知派(强调自觉掌握)
1、语法翻译法,产生于19C40S的欧洲,主要人物沃尔夫(德国),理论基础为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主要特点即强调对语法规则的掌握,注重阅读与写作的能力,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听说能力的训练,过于依赖母语,不重视语义,内容枯燥,过深过难,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2、认知法,产生于20C60S的美国,主要人物卡鲁尔(美国)、乔姆斯基(美国),理论基础为转换生成语法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特点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听说读写训练齐头并进,适当运用母语,合理纠正错误;不足之处在于缺乏语言交际性、功能性训练。
(二)经验派(强调习惯养成)
1、直接法,产生于19C末―20C初的西欧,主要人物贝力子(德国),理论基础为历史比较语言学/联想主义心理学,主要特点即强调目的语与所代表事物的直接联系,以口语为教学基础,以句子为基本教学单位,排斥母语,模仿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不足之处在于忽视对读写能力及语法规则的掌握,忽视成年人的二语习得特点,忽视母语在二语教育中的作用,对教师的言语技能要求较高。
2、听说法,产生于20C40S的美国,主要人物赵元任(中国)/斯金纳(美国),理论基础为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特点即听说领先,反复操练,以句型为中心,排斥或限制母语,对比母语与目的语的不同预想教学难点,及时严格纠正错误,借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教学;不足之处在于否认了认知能力的作用,忽视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重结构轻意义,阅读写作能力差,语文素养低。
(三)功能派(强调交际运用)
1、交际法,产生于20C70S初的西欧,主要人物威尔金斯、亚历山大、威多森(英国),理论基础为社会语言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特点即要求语言的正确性及得体性,语言材料真实自然,以言语交际为主要形式,按话题螺旋式安排语料,对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涉及专门语言教学;不足之处在于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在教学中的结合问题难以解决,课堂教学交际化较难实现,交际法的革新也带来了一系列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测试评估等问题。
二、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发展规律
从语言教学法的分类及特点可以看出,每种教学法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语言学、心理学及教育学基础,越到后来,理论基础越丰富,科学性越强。新出现的教学法总是能改进之前教学法的不足之处,但由于受语言教学本身复杂性的影响,新教学法的产生并不以旧教学法的消亡为前提,相反,二者是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抗与否定。例如语法翻译法研究的是古典语言,重语言知识、语言形式,重书面语、文学语言,重读写,依靠母语,重翻译;直接法与听说法研究的则是现代语言,重语言技能,重口语,排斥母语等。
第二,交流与融合。例如交际法既重视语言知识,又重视语言技能;既强调老师的主导性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既重视母语的引入作用,也重视目的语的练习;不排斥机械性的操练,也有带有功能性的交际练习;对语言错误既不是强硬的即时纠正,也不是始终不闻不问等。它是对之前语言教学法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旧教学法的巧妙结合,是适应现今教学需求的综合性教学法。
三、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发展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影响
(一)中国近代对外汉语主要教学法
民国时期的华北协和语言学校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奇葩,它是外国人建立的具有教会性质的汉语学校,是“哈佛――燕京学社”的源头,它所采用的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以听为主的直接法,大部分的教学工作是在经验丰富的中国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著名师生有裴德士、司徒雷登、史迪威将军、恒慕义恒安石父子及费正清等。
(二)中国现代对外汉语主要教学法
1、20C50S-60S,受苏联语言学及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体现出重词汇、语法及结构分析的特点,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以“教”为中心,有轻视语言实践的倾向。主要教材有《国语入门》、《汉语教科书》。
2、20C60S,在总结自身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法有了新的进展: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实践性原则”,强调课堂教学应“精讲多练”,采用“相对直接法”(受国外直接法影响),既有练习亦有讲解,既有感性认识亦有理性总结。主要教材有:《基础汉语》、《汉语读本》。
3、20C60S-70S,“”后的恢复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改进主要有以下三点:强调社会实践、引进“听说法”强调听说读写能力、引进“句型教学法”,开始了逐渐由“结构型”向“结构―功能型”的过渡。主要教材:《汉语课本》。
4、20C70S后,引入“交际法”,开始了以功能、意念为纲编写教学内容的新思路,以结构为纲、兼顾交际功能的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模式很快得以应用。主要教材:《说什么和怎么说》。
(三)中国当代对外汉语主要教学法
20C90S后,中国进入多元化格局,“结构―功能―文化”教学法兴起,强调学生在语言交流中不仅要注意正确性,还要注意得体性,着重突出交际的重要性。教材编写的内容及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
结合中外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历程,程棠将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特点归纳为“灵活性”及“综合性”。“灵活性”指:“语言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法的运用具有鲜明的使用主体的个性特点”。“综合性”指:“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很少有只使用单一的教学法的情况,往往是几种教学法同时并用,或者是以一种为主,其他几种为辅”。程棠所提出的“法无定法”,在对外汉语界很有代表性。
四、结语
随着时间的发展,还会有更多更丰富的语言教学法出现。关于教学法的评价,程棠也提出了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及经济性的标准,我们应当采取明智的态度,博采众长,不独法一家,通过时间与实践考验一切。
参考文献
[1] Jake C.Richards and 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 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戴桂芙、刘德联《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 张新明《简明对外汉语教学法》,学林出版社,2012
一、韩国职业教育的结构和现状
(一)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
职业高中是第二级职业教育机构,它们提供普通中等教育和专业课程。学生在第一年接受普通教育,第二年或第三年接受专业教育,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捕渔业、造船业,以及家用电器业。初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力的初中毕业生,可以申请读职业高中,入学程序由市级教育部门规定,主要是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业成绩。截至2005年4月,韩国共有713所职业高中,总计503000名在校学生,每个班有30-35个学生。在韩国工业化期间。职高提供了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为韩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上世纪末,职业高中逐渐萎缩,而要大学的人数激增。韩国政府为了吸引学生到职业高中学习作出了巨大努力,于2005年5月12日出台了“革新职业教育系统法”,为高中职业建立了新的框架,从而使高中职业教育充满活力。
(二)职业教育主力军――专门大学(专科大学)
专门大学是实施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学制2―3年,相当于我国的大专,是伴随着工业化对科技人员的日益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混合体(包括早期2年的初级大学以及2年和3年的专业高中发展而来),其专业课程主要体现在职业性上。专门大学通过“产学合作”计划、职业专业训练计划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通过现场实训发展其实践性课程等来达到培养目标。职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同时也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专门大学采用学分制,每个专门大学的规章制度对正常出勤可获得多少学分、至少达到多少学分可毕业、每个学期能获得多少学分等都规定,根据相关规定实训也给一定的学分,这些合作计划在学院和企业之间进行,内容包括学生的实习、专门大学的教师在工业领域的训练、工厂的雇员在专科大学接受相关教育、共同研制、交换技术和信息以及建立合作委员会等。
(三)技术学院
技术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学院系统,企业员工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技术水平以增强他们在企业中的竞争力。高中毕业或初级学院毕业的工人有机会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技术学院属于高等教育机构,是依据(高等教育法)和
(四)研究生院(即大学院)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生院得到快速发展。实施研究生教育的机构是研究生院(也称大学院),研究生院分为普通研究生院、专门研究生院和成人研究生院。普通研究生院属于综合性机构。专门研究生院属于专业性机构,成人研究生院属于继续教育机构,到2005年,韩国有144个普通研究生院,129所专门研究生院。766所“特殊研究生院”,也称成人研究生院,形成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三者兼备的“三院制”的研究生体系。学位申请人至少完成2年的必修课程并修完一定的学分,通过外语考试和综合课考试,提交论文经审查和答辩通过方后可获得硕士学位。政府确立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培养专家,并对未来服务行业的专业化要起引领作用。
(五)融人终身教育的韩国开放大学(即产业大学)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提供高等教育,1972年,韩国开放大学从2年制的广播电视大学(只有5个系)开始发展起来的,目的是为继续接受产业社会所需学术及专门知识的技术者提供高等教育机会,培养贡献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产业人才。1982年开放大学重建,发展到今天它共有21个专业系和180 000名注册学生。高中毕业生通过资格审查而无须入学考试便可入学,整个学习计划4年而不限制修学时间。开放大学通过远程学习媒介提供一对一的教育,学习媒介包括电视卫星、EBS广播节目、在线演讲(即通过学员相互促进学习)和数字图书馆等,学生学习不受空间的限制,从1993年起卫星电话教学增列到现在的有线电视节目中,这样可使学习内容延伸到农村。开放大学通过运用一个相互作用的电话会议体系联系14所当地大学,为农村提供教育而又不受时空的限制。
(六)韩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KRIVET)和农村职业教育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的步伐和科技的变化,韩国教育部于1997年成立了部属“韩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KRIVET的运作是依据《政府基金研究机构的建立、运作和发展法案》,通过研究和发展职业教育,落实和执行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该机构培养了众多的技术人才。韩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由农协中央和各级农协举办的。韩国农协中央所属的农协大学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农协的工作人员和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者,农协大学成立于1962年,下设学部、经营学院与产学协力教育院、农业开发研究所。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师资雄厚,设施先进,管理规范、严格,类似于我国的农村管理干部学院。农协中央和各级农协投资办农业职业教育,从实用技术培训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工5天的短训班、每周三大为期一年的半脱产班到全脱产二年制的正规高职班;从培训一般农民、骨干农民、农协职员到培训各级农协的领导者,可以说韩国的农业职业教育是一个功能齐全、涵盖层次众多的教育体系。
二、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
(一)实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构筑完整的职教体系
过去,韩国大部分职业高中生直接进入人才市场就业,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完成,上学院和大学的机会提高了,现在由于继续深造的推动,原来的那种直接就业趋势已经下降,到2005年4月止,63.7%的职业高中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而仅有27.2%的学生选择去工作。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职业高中毕业生继续升学的需求,2007年韩国政府出台了《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修订案》,根据该修订案,韩国首先对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其别规定要将职业教育与大学专门教育接轨。为此,政府还为职业高中毕业生提供升学机会,在高考分数相同的条件下,职高生优先录取,或直接升入专门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学习有关专业等。
(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注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韩国政府和国民坚持“农者天下之大本,身土不二,农都不二”的祖训,非常重视农业技术教育。韩国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由农协中央和各级农协举办,培训形式多样化,农业职业网络涵盖全国,培训主体由农村振兴院开展的以农业技术推广指导机构和民间团体开展农村及农民教育为主,并逐步建立以正规教育课程的农业专门学校开展系统的正规教育。农民培训由国家统筹规划,有3―5天的短期培训,也有长期的正规学历教育,有不脱产的、半脱产的培训。也有全脱产正规高职教育,农业职业培训突出的特点是教学与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教学方法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如安城农协教育院的教学内容有:农业生产经营的最新技术、新品种选育、病虫害的防治、最佳营农方案的选择、农业贷款程序、农产品流通等。
(三)注重发展以专科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
专门大学自1979年正式组建以来发展速度很快,2006年达到152所,入学人数有517 235人。专门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等水平的技术人员,它作为一个专科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工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人们提高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认为专门大学应承担更多的职责并发挥更大的功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专门大学对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潜在作用,不断增加投资支持专门大学的重构,以促使其朝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尽管专门大学重点放在实践性教育和主要目标是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但它并不是学生正规教育的终结站,为专门大学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大门不断敞开。他们可以转到四年制的大学、工业大学或者广播电视大学学习。
(四)加大“产学合作”力度,密切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
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韩国职业高中积极寻找专业特色化发展道路,以及建立学生定向培养机制,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此外。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间建立职业教育协会,目的是为了鼓励职业高中拓展特色领域,为政府发展经济提高支持力度。为了迎合飞速发展的工业化社会的要求,职业高中改革的重点是拓宽专业面向,开设了包括信息技术、机器人开发、动画制作、美容业和旅游业等新专业以增强社会适应性。专门大学也作出努力以确保其教学和企业用工需求相联系,毕业生毕业就业率不断提高,专门大学毕业就业率平均维持在80%,高于四年制的学院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通过“产学合作”计划培养出来的专门大学毕业生对国家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充分地认识到专门大学对工业的潜在作用,政府不断投资支持其重构。以促使其朝多样化、专门化的方向努力,特别是在发展高级技术教育方面。为了加强“产学合作”计划,专门大学还作出努力为学生的实训开设实习期,通过联合企业共同开发新型教育培养模型计划以提高学校课程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同时也鼓励来自工业界的人士到专门大学学习。
三、韩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启示
(一)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以私立学校为主体的高等职业学院
韩国政府根据经济建设来规划高等教育,大力发展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专科院校。韩国专科院校几乎占高等教育机构(不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和开放大学)的五分之二,学生数占总学生数近55%,其中私立专门大学又占所有专门大学的92%,承担了韩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任,培养了大量高级技术人才,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国高等教育要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这个任务靠目前的普通本科高校很难完成,应由高等职业学院来承担。并特别要大力发展面向劳动力市场的民办职业学院。
(二)利用优势政策,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长期以来,韩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法规来提高农民素质,1949年12月31日颁布的《教育法》规定了相关农业教育的条例,1963年颁布的《实业高中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的,即农业高中以培养作为中坚农业经营者,具有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开展综合农业经营,为区域社会的开发与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为目的。其中《产业教育振兴法》(1963)、《科学教育振兴法》(1967)、《农业产学合作审议会规定》(1967)等有关法律规定。由韩国政府提供教育实习、设备设施、奖学金以及培养农业经营者等方面的经费,使农业教育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农村经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农民增收。靠天吃饭不稳,大宗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进步对农业增收的贡献率还不及发达国家一半。因此,我们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法规和法律,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监测与评估,注重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衔接,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培育有文化、懂生产、会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增人能力。
(三)提供政策导向和制度支持,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分类号:G769
1994年,联合國教科文组织了《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倡议障碍学生有进入普通学校并享有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自此,全纳教育由一种教育愿景,逐渐发展成一种波及世界各國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中國的近邻韩國从1971年最初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班级开始,历经40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全纳教育体系。本文考察了韩國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了其实施策略与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中國随班就读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1 韩國全纳教育的缘起与发展
韩國与中國一衣带水,人口5000万,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國家。素以“教育立國”而闻名的韩國,曾创造过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跻身于世界新兴工业國家的行列。在普通教育方面,早在2002年,韩國就实现了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國家的重教政策和國民对教育的重视,使得韩國全纳教育同样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全纳教育在韩國被称为统合教育。2011年7月,韩國最新修订的《障碍人特殊教育法》中把全纳教育描述为:特殊教育对象不是依据障碍类型与程度接受差别教育,而是在普通学校内和同龄人一起接受满足个人教育要求的适切教育。韩國全纳教育对象的障碍类型不仅包括传统的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与肢体障碍,还包括情绪行为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沟通障碍、学习障碍以及健康障碍和发展迟滞等。
韩國的全纳教育始于1971年,最初在韩國大邱市的普通学校中设立特殊班级,共接纳30名智障儿童接受教育。1973年9月,由韩國特殊教育研究协会(韩國特殊教育总联合会的前身)主管,文教部和庆尚北道一特殊教育委员会共同承办了第一届特殊班级设置和运营研讨会。1977年,韩國制定了《特殊教育振兴法》,该法律为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根据。同时,受美欧全纳教育思潮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后,特殊班级数量激增。1981年,韩國小学中设置的特殊班级有411个,到1985年,小学和初中设置的特殊班级达到1601个(学生22534名)。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殊班级学生和普通班级学生一起接受全纳教育的时间延长,更积极意义上的全纳教育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90年代,许多普通小学同时附设幼儿园,并在幼儿园中开办特殊班级,这使得幼儿全纳教育得以较快发展。1990年,韩國特殊班级的数量有3181个,1995年,特殊班级达到3440个(小学2777个,初中633个),到2004年,特殊班级数量则增加到4319个,其中幼儿园附设的特殊班级有99个。依据韩國《障碍人特殊教育法》,特殊班级是指为了对特殊教育对象实施全纳教育,而在普通学校设置的班级。考虑到特殊学生的能力差异,特殊班级有全日制、部分时间制、特别指导和巡回教育等运营模式,其中,以部分全纳(partial inclusion)形式出现的部分时间制特殊班级(pan-time special class)最常见。也就是说,特殊学生在普通班级中遇到有些科目无法胜任时,就需要到特殊班级,在老师的个别化指导下完成,如果特殊学生在普通班级中能胜任所学领域和课程,则留在普通班级进行学习。
最近5年,韩國在普通学校中接受全纳教育的特殊学生数呈递增趋势。2005年接受全纳教育的学生数占全部特殊教育学生数的59.8%,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这一比例分别为62.8%、65.2%和67.3%,到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为68.3%。2005年至2009年5年间,特殊班级数量以每年大绔500个班级的比例持续递增,2010年更是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加868个。韩國教育科学技术部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4月,韩國共设置有8415个特殊班级,安置特殊学生43183名,而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安置的特殊学生也达到了14741名。
目前,韩國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全纳教育安置模式,其主导模式是中重度障碍儿童安置到特殊学校、轻度障碍儿童安置在特殊班级的二元安置模式。在实践中,对特殊学生进行安置时,首先考虑的是所有特殊教育对象能否在普通班级进行安置,先前“特殊学校一特殊班级一普通班级”的安置体系逐渐被“普通班级一特殊班级一特殊学校”的安置体系所代替。
随着韩國全纳教育的蓬勃发展,相关研究也大量涌现。早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美國和西欧全纳教育先进经验的引介。90年代以后,韩國关于全纳教育质量方面的研究逐步增加,学术期刊开始大量刊载有关全纳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同期也出现了大量相关的硕博论文。截止到2004年8月,以统合教育为主题的相关论文就已经有843篇,其中学位论文有517篇,研究论文有326篇。目前,韩國学者对全纳教育的研究更深入更宽泛,研究涉及全纳教育的社会认识变化、父母参与、全纳教育课程的变化、制度改善与政策支持等诸多领域。
2 韩國全纳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健全的法规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重视特殊教育立法,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全纳教育实施科学管理,是韩國全纳教育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障碍人特殊教育法》对普通学校的特殊班级设置标准进行了严格界定:(1)幼儿园中,特殊教育对象为1人以上4人以下,需要设置一个特殊班级,超过4人则应设置两个以上的特殊班级;(2)小学和初级中学里,特殊教育对象为1人以上6人以下,需要设置一个特殊班级,超过6人则要设置两个以上的特殊班级;(3)高级中学里,特殊教育对象1人以上7人以下,需设置一个特殊班级,超过7人则要设置两个以上的特殊班级。另外,韩國法律重视对全纳教育的经费保障,2011年,包括全纳教育预算在内的年度特殊教育财政预算为19662亿韩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近3000亿韩元。
便利设施(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是履行全纳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由障碍学生的“物理全纳”走向“教育全纳”,进而向最高层次的“社会心理全纳”过度的必需条件。为保证障碍学生的移动权和学习权,韩國《特殊教育发展综合计划(修订)》要求,截至2006年所有开设特殊班级的学校都应完善障碍人便利设施,所有还未设置特殊班级的普通学校,自2007年起,先从小学开始逐步完善便利设施。另外,便利设施设置的校长负责制也是韩國全纳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障碍人特殊教育法》中规定普通学校校长应遵照总统令要求,严格按照特殊班级的设置标准来设置相应的
特殊班级,并为附设的特殊班级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教材教具等。同时,接纳特殊学生的普通学校的校长应当制定和实施全纳教育计划,计划应包括教育课程的调整、辅助人员的支持、学习辅助设备的支持、教员研修等内容。
为给全纳班级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支持,学校校长以及教育监应派遣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的特殊教育教师以及负责提供教育服务的人员,为特殊学生实施巡回教育。并且,为使特殊学生尽可能地安置到全纳教育环境中,特殊学生可选择离居住地最近的学校就读,学校不得以特殊学生的障碍为由拒绝其入学。教育科学技术部制定的《2011年度特殊教育运营计划》中,则要求特殊教育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优先设置特殊班级,同时鼓励私立学校积极设置特殊班级。另外,为支持全纳教育发展,韩国法律还规定特殊教育教师、普通特殊班级教师需得到额外学分、特殊津贴和更好的职业记录。
2.2 韩国政府全力支持全纳教育
同普通教育一样,在全纳教育的发展中,韩国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支持全纳教育的发展,韩国政府对相关专业组织机构实施特别资助。比如,韩国国立特殊教育研究院成立于1994年,10多年来,在政府的资助与支持下,研究院在开发全纳教育教学资源,以及开展全纳教育教师的集体研修和远程研修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另外,韩国政府还致力于在学校中推出不同的全纳教育示范学校,全纳教育示范学校制度也成为韩国全纳教育的一大亮点。例如,从2000年起,每个市道至少有一所学校被政府指定为全纳教育示范学校,作为全纳教育运作和研究的示范对象。政府在每年末举行全纳教育示范学校的工作汇报会,并对优秀学校进行表彰。到2001年,全国有38所设置有特殊班级的普通学校被认定为全纳教育示范学校。2011年,在全纳教育课程的运营、教材教具的开发应用方面,则有42所学校被政府认定为全纳教育示范学校。
2.3 强化全纳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全纳教育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专业准备、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调整以及社区支持合作等诸多方面。其中,教师是全纳教育实施中的关键性因素。为保证全纳教育的健康发展,韩国《障碍人特殊教育法》规定,国家和地方自治团体应针对普通学校的教师定期实施特殊教育相关的研究与研修。其中,普通教师通过特殊教育研修,着重增强对特殊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强化责任意识。特殊教育教师则通过普通教育课程研修,增强对全纳教育的执行能力。各级教育厅组织的全纳班级和特殊班级任课教师研修活动,每年应开展一次以上。并且,市、道和市、郡、区的教育厅应为实施全纳教育的学校管理者(校长、校监)实施业务研修。接纳特殊学生的普通班级的班主任首先应接受60小时以上的业务研修,然后再扩大到所有教师参与。全纳班级担任教师的选聘优先考虑以下人选:持有特殊教师资格证者、教育大学院殊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以及特殊教育业务研修(60小时以上)已修完者。另外,为提高全纳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市与道的教育研究院等应开设特殊教育业务研修,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教师的所有研修课程中应开设特殊教育相关的讲座。同时,国立特殊教育研究院、市道教育厅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养成大学的研修院等应开设针对特殊教师的普通教育业务研修。
2,4 开展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理解教育
全纳教育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教师、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以及有针对性的全纳教育课程,同时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积极认知以及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有效互动直接关系到全纳教育的成效。为增进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认识,改变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固有偏见,营造良好的全纳教育氛围,在2003年开始实施的《第二个特殊教育发展五年计划(2003-2007)》中,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要求全国的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开展障碍理解教育和到障碍人机构从事奉献活动,并且每学期应开展1次以上。2008年开始实施的《第三个特殊教育发展五年计划(2008-2012)》中要求从2008年开始,小学、初高级中学的教科书开发中,应纳入障碍理解方面的内容。《2011年度特殊教育运营计划》中,则要求本年度内应当为所有学生实施两次以上的障碍理解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不同障碍类型的特征、性教育、礼仪和校友关系的建立等。并且,各市道教育厅应制定具体的障碍理解活动实施计划,通过举办音乐会、演奏会、戏剧、美术活动等多种活动来改善对障碍人的认知。特殊学校应开发有创意的障碍体验活动,通过和普通学校的共同活动来提高普通学生和父母对障碍的认识。
为提高对障碍的认识,增进对特殊教育的理解,韩国特别注重障碍理解相关影像和网站的制作、宣传和使用。例如,《第三个特殊教育发展五年计划(2008-2012)》要求在2008年开发初高中使用的障碍理解方面的动画或电视剧;2009年,开发幼儿园使用的障碍理解方面的动画或电视剧;2010年,开发针对成人的障碍理解方面的动画或电视剧;2011年,开发关于障碍的医学、教育学认识方面的电视纪录片;2012年,制作以障碍人的自立与成功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另外,从2009年入学新生开始,所有普通教师养成课程的必修科目中,教职素养领域部分应纳入《了解特殊儿童》这一科目,至少占2个学分以上。目前,韩国关于全纳教育的理解教育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活跃,仅1990年至2005年上半年,韩国国内关于障碍理解活动教育方案方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共95篇,其中,有32篇论文中涉及到的障碍理解方案包括提供障碍人相关信息、观看影像资料、障碍体验以及读书活动等。
2.5 开发本土化的成功全纳教育预测量表
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修订颁布以来,韩国全纳教育的研究发展迅猛,但是关于全纳教育实施效果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为客观地评价特殊儿童在全纳环境中的安置效果,科学预测特殊儿童接受全纳教育成功的可能性,韩国学者在GiUiam和McCon-nell开发的《成功全纳教育预测量表》(Scales for Predicting Successful Inclusion)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开发了《韩国成功全纳教育预测量表》(KoreanScales for Predicting Successful Inclusion:KSPSI)。KSPSI施测对象为六周岁至11周岁的障碍儿童。包括活动习惯、应对能力、同伴关系以及情绪成熟四个维度,每个维度15个选项,共计60个选项。施测结果表明,KSPSI量表具有较高信效度,各维度能有效测量学生在学校的适应性,能有效区分学校全纳环境中的成功儿童和无法取得成功的儿童。例如,对772名儿童的施测表明,KSPSI量表四个维度的Cmnbach系数介于0.84-0.93之间;以18名障碍儿童为对象,隔周后就四个维度进行重新测量,再测信度系数介于0.82-0.98
之间;5名特殊教师和5名普通教师的评分者信度系数介于0.84-0.92之间;另外,KSPSI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测定表明,四个维度的相关系数介于0.82-0.91之间,相关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并且,KSPSI量表和康纳斯教师评定量表(Colmers Teacher Rating Scales,CTRS)等其他测量学校适应性的量表的相关度较高。
3 韩国全纳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3.1 全纳教育办学层次不均衡
特殊班级作为韩国全纳教育的重要安置形式,其发展层次上的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截止到2011年4月,韩国8415个特殊班级中,幼儿园中设立的特殊班级有287个(3.4%),小学中设立的特殊班级有4897个(58.2%),初中设立的特殊班级为1971个(23.4%),高中设立的特殊班级为1258个(14.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韩国的全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小学特殊班级为中心。幼儿园中设立的特殊班级数量仅为小学殊班级数量的5.8%,明显影响到特殊儿童早期全纳教育的开展。另外,高级中学里特殊班级中的特殊教育对象者平均为7.3人/班,超出国家规定的高级中学里特殊班级中最高7个学生的接纳上限。
3.2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全纳教育面临挑战
韩国曾经是单一民族国家,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跨国婚姻、移民者和外籍打工者等的急剧增加,社会的多元文化家庭也越来越多,韩国正在逐步走向多元文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在韩的外国人将占韩国总人口的9.8%,也就是说,到2050年时,每10名韩国人中就有1名外国人。为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帮助多元文化家庭更好地融入韩国社会,让多元文化家庭子女更好地接受教育,2011年6月底,韩国政府制定了《多元文化家庭支持综合计划》。该计划确定今年将在韩国的16个市道行政区累计共投入682亿韩元,支持包括对多元文化家庭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在内的5大项目共计327项工作计划。
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普通学校提供特殊的个性化教育服务,多元文化家庭子女有权利和韩国孩子一起安置在普通班级,共同享受不分种族、民族和文化的全纳教育,这不可避免会给韩国全纳教育的实施带来挑战。因此,逐渐增多的归国家庭子女、移民子女、多文化家庭子女以及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等进人普通学校学习,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细致的评估和安置,了解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为其提供文化回应服务(culturally responsive service)与教学,这些都对普通班级教师的专业和素质带来了挑战。同时,对资源教室的建立、特殊教师巡回制度常态化、特殊学生信息共享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调查研究显示,多文化家庭子女的韩国语能力较为薄弱,课程学习相对吃力,在校学习与活动中经常受到排斥,导致他们的心理退缩、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全纳教育的成效。
3.3 特殊班级的物理环境不尽人意
和普通班级一样,特殊班级也需要有足够的教育空间和活动空间。然而,与普通班级相比,韩国目前很多特殊班级的教室面积相对较小,仅能满足最低的空间要求。为提高全纳教育的效果,特殊班级应设置在和普通班级距离较近地方,以便于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良性互动。但现实中,特殊班级被设置在学校的最偏僻位置,和普通班级距离较远的情况并不少见。一项主要针对全国特殊班级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特殊班级教师对特殊班级的物理环境不满意,甚至不少高级中学的特殊班级中,面积不大的教室中竟容纳15名以上的特殊学生接受教育。
3.4 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化能力不足
截至2011年4月,韩国47079名从事全纳教育的普通教师中,持有特殊教师资格证的有701名,仅占全体教师的1.5%。接受过60小时以上特殊教育研修的教师有11393名(24.2%),接受过30小时以上特殊教育研修的则有1449名(3.1%),甚至有33535名普通教师没有参加过特殊教育研修,占整体教师总数的71.2%。因此,普通教师的在职研修中应增设特殊教育模块,同时,普通教师的职前教育课程中也应纳入特殊教育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为克服全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全纳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韩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例如,努力克服特殊班级办学层次不均衡的现象,逐步增加幼儿园、初高中层次特殊班级的数量;注重师资培养整体化、连续化,将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贯穿一体,在特殊教师的职前教育中纳入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课程;积极倡导普通教师和特殊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并注重普通学校校长在全纳教育开展中的领导作用;加大对各类全纳教育示范性学校的支持,并强化示范性学校的成果经验推广;建立各种教师研究学会,增加对不同全纳教育研究学会的扶持力度等。
4 对中国开展全纳教育的建议
近些年来,作为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实现形式,“随班就读”在提高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解决广大农村特殊儿童入学难问题,以及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随班就读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汲取韩国发展全纳教育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随班就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修订和完善全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全纳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但是,国内尚缺乏一部专门特殊教育法,全纳教育(随班就读)方面的政策法规也仅仅散见于某些相关教育法规或位阶较低的《条例》和《意见》中。基于国内的立法现状,国家可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加全纳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对法规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例如,对1994年颁布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进行修订;像韩国一样严格规定特殊班级的人数上限。另外,为提升全纳教育的执行效果,相关法规中逐步引入全纳教育的校长负责制,并纳入“问责制度”等惩戒监督措施。
其次,扩大普通学校殊班级以及资源教室的数量。目前,国内在实施随班就读的过程中暴露出某些局限性,如特殊儿童辍学现象严重,存在一定的“随班混读”现象,有些学校甚至将特殊学生随班就读作为实施教育公平一种点缀,课堂上老师根本无暇顾及特殊学生,更谈不上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应改变全纳教育就是让学生全天呆在普通班级学习的误区,在普通学校中增设特殊班级以及资源教室,以便更好地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教育支持与服务,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关键词】:韩国语 教学现状 教学发展
我院坐落于国际小商品城,依托义乌市场办学,我院培养的外语人才必须能够直接服务于义乌市场,成为相对比较专业的外语翻译人才和外贸人才。随着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国际交流增多,外语人才的培养日益得到广泛的重视,也对外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我院学生的外语基础知识较弱,实践兴趣浓厚,这就要求我院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形式。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对于零基础的韩国语教育,更要了解各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及时纠正学生在学校韩国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我院韩国语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学院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积极开设面向高校韩国语教师的在职培训,积极引进高学历、经验丰富的韩国语教师。目前我院担当教育教学任务的韩国语教师已由从最初的2位本科韩语教师,现在发展到拥有硕士教师2人,海归教师2人,及韩国外教1人,师资力量有很大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韩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听说方面实践能力差,思维跟不上说话人的速度。二是词汇量小,学生第一次接触韩国人时,对自己掌握的知识量、准确度没有信心,就越无法集中精力。三是阅读理解、速度方面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很难提高水平。四是语法知识和写作方面,连贯性差。学生学习语法时,能理解,也能运用,但实际写作时用法不当,甚至有些语法根本不用。
学院在韩国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韩国语教师师资梯队建设有待完善。二是教材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连贯性。三是课程设置有待改善。韩国语教育不应该只局限在教授学生韩国语基础知识上,更应该结合学生的毕业走向,开设提高学生日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课程。
我院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采用小规模授课形式。语言类教育需要听、说、读、写、译等多个方面结合。小规模的教学能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对于零基础的韩国语教育,小规模的授课形式能使教师更容易掌握各个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的境况,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韩国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院加大和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合作。三年制大专、高职院校毕竟其教学资源与设备方面都很有限。因此各大专、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国内同类院校的交流,探索与韩国校际间的合作办学项目,做到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对学生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
学院加强与各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及时地获得相关的就业的信息以及社会对韩国语人才需求得变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韩国语人才。
二、韩国语教学发展前景
1.学生数量增加、学习需求增大。随着中韩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频繁进行,全国各地出现学习韩国语的热潮。韩国语学习者中固然以出于专业需要而希望系统学习韩国语的学生居多,也不乏为追寻“韩流”本源、甚至仅为欣赏韩剧、听懂韩国语歌曲而学习韩国语的学生。
从近几年本专科生就业形势的总体情况、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和供求比例来看,韩国语的毕业生近几年来一直有着相当优越的就业小环境和广阔的前景。从长远来看,持续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涉外型韩国语人才,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在韩国语人才多年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无论是韩国语专业毕业生还是曾经选(辅)修过韩国语的其他专业毕业生,都将受到欢迎。因此,总的趋势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还会有更多学生希望通过不同方式学习韩国语、了解韩国文化。
2.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在知识化、信息化时代,培养外语、计算机过硬的复合型、双语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涉外型外语、外贸大学的普遍模式。社会对韩国语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各高校韩国语专业今后必须探求新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3.中韩大学合作共同培养的趋势。仅仅通过3~4年国内学习就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并非易事。除了学生的勤奋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专业教育计划与语言实践途径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中韩两国大学合作、实现共同教育的“3+1”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学生学习对象国语言、体验对象国风俗习惯最好的教育方式。目前,实行1年或者2年在韩国进修韩国语的“3+1”、或“2+2”韩国语本科教育模式的大学有普遍增加的趋势。另外,一些大学的韩国语专业还出现了本硕连读、中韩合作的“3+3”或“4+2”等多种教育模式,我院的外事办正在积极和韩国的几所大学建立姊妹学校关系,为学生进一步进修韩语搭好桥梁。
韩国语教育在中国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基本全盛期。“韩国语学习热潮”已从东南沿海地区传到南部、西南内陆地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通过不同途径学习韩国语、了解韩国文化。
今后韩国语学生还将继续增加,韩国语教育将更加活跃。面对新形势,我院韩国语学院将继续开发和完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韩国语高级人才的需求。另外,中韩两国政府以及友好团体的支持、中韩两国有关大学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是我国韩国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得春.作为第二外语的韩国语现状及发展趋势[J]
目前,伴随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全球语言文化呈现多样性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最大消费品市场,以及近几年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综合国力逐渐上升,国民海外消费水平逐年增高,国外人民来中国旅游的需要、华侨等海外侨胞等各个方面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的需求正逐年上升。
汉语国际教育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国别化,所谓国别化就是指汉语在各个国家的表达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授课时间、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授课过程等根据国家不同,表现也会不同。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问题,不仅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还要分析当地的语言特色、文化特色、思维特色等多个方面。要将汉语融入国别化教育新理念中,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授课过程中。
一、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国际教学的区别
在对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教育”的内涵与“教学”的内涵加以区别。两者相比较,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是指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要以国际教育的惯例依据,对德智体美进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正是因为这样,汉语国际教育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一门语言,还包含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文化本经、教育思维等多个方面。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在近十年得到长足的发展,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教学规模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大部分国家,汉语仍然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其语言覆盖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推广机构是孔子学院,其截止至2015年底,在世界范围内数量近500所,遍布世界134个国家。其成功推广表明了汉语的“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转折点。通过2004年至今十几年的发展,孔子学院的工作重点将想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上专业,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问题,以服务汉语教学向更好更规范化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点由原来单纯的语言教学向中小学以及文化传播方向发展,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转型期。
三、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方面的表现
(一)教材影响教学效果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纽带,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的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国别化方面的问题。如在美国使用的教材,在对课程设置时如果忽视对平等、人权等方面的安排,会让学生产生文化差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影响汉语教学的学习成果。可见,教材对汉语国际教育在国别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
我国现代汉语国际教育品类多样、内容繁杂,在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区分进行课程设置,遵循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特点,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方式。
四、改善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的思路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现象,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教材的编写、授课方式、信息化资源利用情况、融合当地文化情况等几个方面。
(一)国别化教材方面
当前使用的一些优秀教材还需要加以完善,比如注重“学简识繁”、会话的扩展与缩略、课文内容的配套补充与注释、多笔画难字的应对等。现在尤其缺少的是汉语阅读教材,也可编一些顺口溜等。阅读教材的编写应该体现现代生活的内容,可以是通俗的,还要分等级。
(二)课程安排方面
针对于不同的需求,汉语国际教育可以安排长短期等班次,其配套的,需要对使用的教材进行单独设计;另外,针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同学,课程安排上也要更加机动灵活一些,如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开设书法、音乐、朗诵等多个班次。汉语国际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多多关注参与学习的国家特色、学习习惯、文化习惯等。
(三)授课方式方面
要区分与国内的授课方式,引用当地授课方式,用当地授课思维进行课程设置。通过拓展教学与延伸练习,将字组成词语,通过对词语的组合运用,可以衍生出无数的句子,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的社会性。有效的网络语言学习应当包含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在网络课程中,教师要掌握所有网络教学中互动工具的使用,并指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在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协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
提倡完善汉语语料库,字是常用的,要分级的,有注释,形式立体化的,字表和词表可以放进网络。字库可以包括字形、字音、字义;词库包括单双音节和骈语;句库包括不同的句型。
(五)融合当地社会文化开展汉语国际教育
以区域为视角,让汉语国际教育融合某一区域的语言与文化背景,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是剥夺学生本身的社会文化特色,而是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特色,与各国人民进行社会文化上的对话,是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交流方式。
(六)改善国别化教师问题思路
教师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汉语推广学习的效果。“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密切连结,构成第二语言教学的三角体系,该体系的运作基础主要立基于课程规划与教材编制。教师应该平常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心理学、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水平,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相信这也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5]第十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闭幕[N].中国教育报,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