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4-03-06 14:45: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言文化教育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

篇(1)

一、跨文化教育的产生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极其重要的媒介体。自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迅速壮大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意味着跨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然而,文化间的差异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冲突,跨文化教育由此产生,成为教育界努力倡导的新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正式提出跨文化教育这一理念,2006年对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给出了建议。高等学校作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更要把该理念贯穿于教育体制和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有望成为跨文化教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是一个长期的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文化教学相对于语言技能教学还处于从属地位,其内容多以目的语文化为主。此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主要集中在表层文化,如文学作品、风俗习惯、历史等,较少涉猎交际原则、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等深层文化,实际上这不是真正意义的跨文化教育,阻碍了对学生真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欧、美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现状

1988年,欧盟出版了两本关于文化教学的论文集,其中对文化教学的模式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做出了介绍。1989年至1996年,欧洲公民的语言学习计划通过对如何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将各种语言文化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从而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英国的Byram和法国的Zarate关于文化教学的经典著作确立了他们在外语教学界的学术地位。在欧盟跨文化研究的带领下,欧洲各国开始主办关于文化教学的研讨会、讲习班和实验课等,促进了文化教学思想理论的推广和应用,各类跨文化教育实践表明多元语言教育在欧洲成效显著。美国语言教学研究机构CARLA分别在1994年1996年召开了两次关于文化语言课程改革的研讨会,同时承担了跨文化教育的多项研究项目,CARLA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美国的外语教学改革。1996年《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全国标准》(ACTFL),重新制定了外语教学目标,可概括为5个C,语言、文化、联系、比较、群体。其中,比较和群体是基于21世纪时代特征而提出的新目标。通过比较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了解文化差异,以融入国内外多元文化群体为目标,体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重要作用。美国新外语教学大纲作为国家文件认可和巩固了文化教学的作用和地位,使文化教学得以普及和深化。

三、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相对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文化教学研究和实践相对落后。20世纪80年代,许国璋(1982)、胡文仲(1982)、何自然(1988)等第一批学者引进推广文化教学,但由于当时中国保守、封闭的环境以及过分谨慎的态度使得文化教学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外语教学界引进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说并尝试了各种新的外语教学法理论。有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跨文化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加,鲁子问2002、王鉴2017年第18期2003,2004、曾煜2005等阐述了在中国开展跨文化教育的意义。胡文仲、高一虹(1997)、陈申(1999)从语言教学角度出发谈文化教学。鲁子问(2005)、张红玲(2007)从文化的视角,阐述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功能,这些成果拓展了外语教学研究途径,提高了人们对于跨文化教育的认识。尽管如此,中国基于跨文化教育的外语教学才刚刚起步,在广度和深度上各有不足。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部分强调了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这份大纲只是围绕语言教学制定的,并没有针对跨文化教育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中国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并未真正实践于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欧美的研究成果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数据支撑,这启示我们要进行跨文化教育的本土化研究。然而中国的跨文化教育研究面临三个问题:(1)外语教学政策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纲领性文件指导,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够完整.(2)学术研究方面概念、构想居多,缺乏理论性,没有详细的可行性计划.(3)最后有数据支撑的实证性研究罕见,缺乏实践验证。因此,笔者认为,国内的跨文化教育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化”研究,制定符合我过国情的教学大纲,丰富教材,完善学生教学内容,积极探讨外语教学方法,对大学外语教师进行跨文化培训,促进我国跨文化教学在高等教育中顺利展开。

作者:王诗宇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2-8.

篇(2)

引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在全球领域,英语是使用比较广泛的语言之一,在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要与国际接轨,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英语的文化教育非常重要。目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学英语文化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的发展。

一.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现状

1、教师文化教育意识及文化教学能力欠缺

随着现代教育以及英语教育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师的水平还是有所提高的,但是收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仍然有一部分的英语教师文化底子薄弱,在教课时,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对于中外文文化的教学很少提到。目前,一些英语教师的文化教育意识比较薄弱,文化教学能力不足,这些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文化。

2、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相对薄弱

中西方文化交流比较频繁,很多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对国外的一些风俗习惯有所了解,现在中学英语教材中也会对西方文化进行介绍,使得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对学生的学习英语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于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来说,差距还是很大的,现在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比较零散,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下降,在英语实用方面准确性较差,面对一个多成分的复杂英语句子时,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映的是教师的水平,只有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学生的学习才能得到提高。

3、教材中文化内容的选择和介绍缺乏层次系统性

教材不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教学目的、教学观念的体现,目前我国英语教材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具有趣味性,增加了交际性。第二,多样化。主要表现在教材的“一纲多本”。但是任何一种教材都不是完美的,英语教材也是一样。笔者认为,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材中,对文化内容方面不够系统,层次不够分明。尽管现在的英语教材已经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但是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教育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并且不够系统化。

4、试题的设计过于模式化

目前,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仍然是通过考试进行的,通过对近几年中学英语考试题调查发现,试题都关注了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考察,但是所占的内容比较少,所用的试卷是学校统一规定使用的试卷,考试题的设计太过于模式化。教学是要以教学为主,考试是辅助的工具,但是,现阶段考试成为了主角,应试教育越来越明显。考试应该为教学服务,考试内容应该测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考试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二.中学英语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1、确立新的英语教学价值观

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英语学习技能以及学习方法等基础上的。语言运用的得体就要有足够的文化意识。教师应该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念,将英语教学的出发点放在人文素质上来,实现英语教学的价值,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2、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要输入给学生正确的、地道的、高质量的英语,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与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基本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掌握大量的文化信息,单纯的语言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用文化知识去感染学生,让自己的教学提高到一定的境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3、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主要资源来源于教材,一个好的教材能够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知识。任何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要开发有利的资源,在教材中开发文化资源,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有效、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充分发挥测试对英语文化教学的正反拨作用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素质教学;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

“文化”一词作为专业术语且具有一定的弹性特点。部分专业人士将“文化”定义为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十九世纪英国的人类学家Edward Tylor就在其《原始文化》著作中提到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人可以通过应用语言工具和社会知识实现信息传递的交际过程,因此可以说对于语言学习其与之有关社会文化知识的认识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论述的跨文化交际是从西方英语单词“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直译得到的,其真正含义就是基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语言交际,话句话说就是人以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作为基础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完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所谓英语文化即是一种有效地可具备交际作用的工具。换言之,缺乏对英语文化知识背景的认识必然会造成交际的误解和冲突,这长期以来也是构成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课题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慢慢走近日常生活。比如说中国,语言教学老师对于如何安置介于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之间联系的兴趣浓厚,这样反映了当代人一种需求变革,同时也为社会人深思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重要性的要求。

1.1培养对跨文化领域的积极认识和理解

不同文化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我们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加以分析与研究可以更深层次加强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使得我们从一个更为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如中国人在见面之后首先寒暄的是:“你今年多大了?”“每月工资多少?”“结婚了吗?”而在如美国中,直接询问某人的年龄、家庭住址、就职部门、年均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以及个人信仰等私人问题都属于隐私的范畴,切记这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他国人的忌讳别人一定不能问及。汉语文化中的寒暄方式有时候会包括对问话对方悉心关系。如:“你今天的脸色不大好,是不是生病了啊?”“好长时间没见到你了,你又发福了。”或“你又瘦了,要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呀。”听到这样的问候人们自然不会特别生气。而外国人在听到对方说“You are fat!” 或“You’re so thin!”即便是彼此间比较熟悉的朋友也会略感尴尬的意思,难以回答,因为这本身在外语中就不是非常礼貌的表达方式。只有你了解了这些基本的不同点,了解了文化上的差异,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文化。

1.2 培养人们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技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参与跨文化交际,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交际能力。在美国,除了大学里设有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了解了跨文化交际研究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毕竟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对语言能力而言的。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2.1教师的跨文化交际培养

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在这一理论影响下,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以培养“语言能力”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而缺乏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不具备跨文化的理解力。在此情况下,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既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又全面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就必须在提高自己语言素质的同时提高文化素质,进行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学习外国文化知识,例如,阅读各种英文报刊,欣赏外国影片和歌曲,收听VOA或BBC等外文广播,浏览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网站,与外国教师或留学生经常交流等。教师要汲取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的先进教学知识,掌握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技巧,从而将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融合在一起。

2.2学生的跨文化教育培养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指的是两种或多种文化或亚文化之间的教育,在英语中还有与之相似的词:cross-cultural education(多种文化教育)、trans-cultural education(异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与传统的英语课不同,其重心不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学习,而是将英语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课堂内容将涉及相应的外国文化背景知识,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形象而生动。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的丰富资源预先收集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group-discussion);组织学生参与role-play(角色扮演)、pair-work(结对练习)、short-play(短剧)等课堂活动,教师做导演,学生是演员,亲身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邀请外籍教师或留学归来的英语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

3.结束语

众所周知,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应该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作者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8).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22).

篇(4)

(一)跨文化交际与语言

语言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东西,其中蕴含的秘密是现代人一直探索的重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可以一种有效的共同讯息,帮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换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其重要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对其开展了重点研究。经过大量的分析发现,人类在进行语言的学习中,仅仅接触一些语法、词汇、语音等,无法满足在社会生活中的需求。了解必要的社会形式及文化,明确底层结构和人类生存的共性,明确各民族的文化结构差异,才能有效发挥语言的应用价值。

(二)跨文化交际的双向交流

由于世界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英语的使用已从研究领域拓展到了知识教学及语言技能应用教学。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载体,其应用能力多涉及知识、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所以,做好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对英语使用有效交流能力的一个概述。受传统文化影响,轻视文化内涵,重视语言形式的片面教学法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及文化信息因素,使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特性,培养学生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中,需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通过介绍英美影视剧、记录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加之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浏览查询欧美报刊的方式,接触纯真的英语,从相关资源中学习西方文化、习俗及其交流方式,从而了解他们的普世价值观、人生观,为自己构建西方思维,从而强化自身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二、跨文化交际主体文化身份

(一)语言与文化身份

一个人拥有了语言就拥有了这种语言所承载和表现的世界。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因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人通过语言而形成对世界的态度,看法或观点。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人活在语言中,人以身份出场,语言是寻找文化身份最本质的要素。文化和身份具有本质上的联系,密不可分。文化身份是由社会官僚机构认同或成员自我认同所形成的该文化群体的成员身份。通过对本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文化成员在文化传播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认同感十分强烈,他们将本民族的语言、所行、所思和所感等通过自身的文化尽善尽美地表达而出,提高自身对个人生存的依赖程度。文化认同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文化身份”的产生源于文化,由于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因此语言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一个社会群体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与该群体的文化身份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通过日常的交际语言交流以及肢体语言交流,就能够在第一时间表明自身的身份;不同的文化群体成员通过应用本民族语言交流,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程度及民族归属感等。

(二)英语的本土化和中国英语背后的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的出现,带动了英语教育体制的发展,激发了众多非英语使用国家对英语学习的浪潮,促进了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发展。英语逐渐成为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语言,其应用价值正不断扩大。通过对社会语言的分析,不同种族之间语言的不断接触将导致语言的本身发生变化,面对文化多元化的世界,现阶段的英语文化就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多元化的身份也逐渐被显现出来。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正在改变英语本土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些基于本土英语使用国家而进行改变的英语语言,是融合了世界不同地域语言文化的精华而逐渐产生的,这些新式英语往往受到不同国家、种族、文化的影响,对英语的语言、发音等进行了改变,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独立发展中对自我语言文化的保护及渗透。这种新式英语的出现强调自我民族价值观,要求在使用英语中突出本国的发展文化。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习英语的人员也相对较多。作为世界英语变体大家族中的医院,将汉语的文化特征渗透到英语中就成为表现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英语使用中,我们依旧强调自身汉语作为母语的重要性,通过规范英语,利用其对中国发展的变化进行描述,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中国的文化特征。

三、母语在跨文化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一)语言迁移

为了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进行跨文化英语教育中,应打破以传统英语文化为核心的观念,改革教育方式。通过基于本族母语文化及国际交流层次方面开展教学,强化语言迁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对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广泛研究。语言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受到母语文化知识结构、语言运用形式的影响,学习者喜欢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时候将已经学会的母语相关习惯带进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在母语带进的过程中就出现早期对比分析假说、中期心灵主义迁移最小论、近期认知学迁移制约伦等几个节段。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的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Stern(1992)把母语知识的迁移和干扰看作是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Ellis(1994)把迁移看作是二语学习者为了弥补二语知识匮乏而采取的一种学习策略。由此,人们对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的认识逐渐走向理性和客观。

(二)英语习得中母语的正迁移

学习不同种族的语言有利于文化交流,不论是何种语言的学习,二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似及关联。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基于本族文化的英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其中“普遍语法”原则与“参数理论”的出现将双语学习带入了一个新的。语言的使用存在共性,任何一个民族在本族母语的学习中都会涉及“普遍语法”的使用,所以在英语学习中,通过自身获得语言共性经验,将其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可以有效强化自己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及理解能力。所以,强调语言共性的使用,将有效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差异 

一、跨文化教育概述 

 

(一)跨文化教育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是指横跨两种文化的相关教育活动的总和。其英语同义词翻译过来,还可以表示为“多种文化的教育”和“异文化的教育”等。而换个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而教育的载体便是特定的文化基础,也就是说教育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础上。进一步来讲,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个或多个特定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衍生不同的教育制度,因此,跨文化教育,就在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以视为跨文化教育。 

 

(二)跨文化教育的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并逐步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基于跨文化教育研究的英语教学措施 

 

在实施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要使文化教学取得效果和进展,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充分咀嚼课程中的文化因素 

在现有的英语课程设置中,贯彻实施文化教学最可行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利用、挖掘各个课程中的文化因素,把文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以精读课、听力为例。精读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从选取的材料中获得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听力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许多的功能对话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问候、看病、度假、聚会、打电话等等,这些对话本身就为进行得体的交际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而且,通过一些真实的社交语境,学生可以更容易掌握一些词的文化内涵。

2.积累丰富的经验知识 

(1)角色表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角色表演需要学生创立真实的交际语境,考虑社会文化习俗、与讲话者的关系,评价语言表达与行为表达的得体性。通过此类练习,学生可以主动地认识、感受文化差异,在实践中培养符合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 

(2)鼓励与英美人士交往:学校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鼓励学生多与外籍教师交流接触,学生在与外教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到西方人士不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也可以学习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东西。 

(3)开展与文化知识有关的讲座讨论: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和讲座,介绍英美文化的各个侧面内容,并可以对照汉语相应的文化内容,通过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 

 

3.结合现代化手段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以事实为中心,必须就有关当地的文化等通过授课、讨论、照片、录像带、文献等,使当事人获得必要的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原版的英文影片,因为影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注意某些文化现象,注意了解和学习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学习和了解文化知识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一些英文报纸、杂志和英文原版小说,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布置几个文化话题,让学生在课余通过因特网等各种媒体收集相关材料,然后开展讨论。 

 

4. 其他辅助教学方法

 

(1)从当地文化的观点对一些文化现象的原因加以阐明,并指出因为行为方式不同而易带来误解,尤其要摆脱自文化中心的评价和判断; 

(2)树立正确文化观,要对当事者指出自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特征;之后,阐述当地文化的这些特征,从而使其了解在进行文化交流时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 

(3)修正认识上的偏差,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到跨文化的研究中。如利用赏与罚的心理学原理,使学习者更容易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做出适当的修正。 

 

参考文献: 

篇(6)

 

一、跨文化教育概述 

 

(一)跨文化教育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是指横跨两种文化的相关教育活动的总和。其英语同义词翻译过来,还可以表示为“多种文化的教育”和“异文化的教育”等。而换个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而教育的载体便是特定的文化基础,也就是说教育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础上。进一步来讲,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个或多个特定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衍生不同的教育制度,因此,跨文化教育,就在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以视为跨文化教育。 

 

(二)跨文化教育的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并逐步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基于跨文化教育研究的英语教学措施 

 

在实施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要使文化教学取得效果和进展,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充分咀嚼课程中的文化因素 

在现有的英语课程设置中,贯彻实施文化教学最可行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利用、挖掘各个课程中的文化因素,把文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以精读课、听力为例。精读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从选取的材料中获得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听力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许多的功能对话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问候、看病、度假、聚会、打电话等等,这些对话本身就为进行得体的交际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而且,通过一些真实的社交语境,学生可以更容易掌握一些词的文化内涵。 

2.积累丰富的经验知识 

(1)角色表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角色表演需要学生创立真实的交际语境,考虑社会文化习俗、与讲话者的关系,评价语言表达与行为表达的得体性。通过此类练习,学生可以主动地认识、感受文化差异,在实践中培养符合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 

(2)鼓励与英美人士交往:学校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鼓励学生多与外籍教师交流接触,学生在与外教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到西方人士不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也可以学习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东西。 

(3)开展与文化知识有关的讲座讨论: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和讲座,介绍英美文化的各个侧面内容,并可以对照汉语相应的文化内容,通过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 

 

3.结合现代化手段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以事实为中心,必须就有关当地的文化等通过授课、讨论、照片、录像带、文献等,使当事人获得必要的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原版的英文影片,因为影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注意某些文化现象,注意了解和学习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学习和了解文化知识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一些英文报纸、杂志和英文原版小说,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布置几个文化话题,让学生在课余通过因特网等各种媒体收集相关材料,然后开展讨论。 

 

4. 其他辅助教学方法 

(1)从当地文化的观点对一些文化现象的原因加以阐明,并指出因为行为方式不同而易带来误解,尤其要摆脱自文化中心的评价和判断; 

(2)树立正确文化观,要对当事者指出自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特征;之后,阐述当地文化的这些特征,从而使其了解在进行文化交流时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 

(3)修正认识上的偏差,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到跨文化的研究中。如利用赏与罚的心理学原理,使学习者更容易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做出适当的修正。 

 

参考文献: 

篇(7)

二、多元文化教育观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1.多元文化教育观。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泛起,这些都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学校环境的各个方面,使学校自身也成为一种多元的环境。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其中,需要作为文化传播主导者的教师在面对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学生时,具备不同文化的相关知识,能够对不同文化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及其独特的学习模式,以便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尊重差异,善于处理矛盾、冲突,适应未来多元文化社会的公民。但是在现实中,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方面的课程,其内容主要是针对主流的文化传统教育,缺乏文化多样性,没有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增强教学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观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先决条件。

2.建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在大学英语教师中的价值。传播多元文化教育的主体—英语教师,因其独特的身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态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从而更好地影响教学行为,以便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尊重差异,完成向多元文化教育的真正转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具体表现为:(1)帮助教师明确学生学习成绩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习风格不同,使教师更好的研究个体的学习风格,这样的研究对调整学校教学更有参考价值。(2)有助于学生根据语言环境,恰当地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多样性,在这个逻辑起点上,促进学生直接获得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不同文化中的适应能力,促进个人的自我发展。

三、当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观

1.外语教育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和顺从。教师不是“文化白板”,在其生长的文化背景中会形成自己的各种经验,包括文化经验,甚至形成自己的文化偏见。在实际外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对本民族的文化提及甚少,或仅将本民族文化作为对比目的语文化的参照系。而在对比的过程中,由于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特殊地位和英语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优先地位,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尤其是英美)所代表的西方发达物质文化的强烈冲击,外语教育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和顺从,在学生中培养西方强势文化的优越感,进而促成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

2.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从观念上仍然认为语法比文化更重要。大学英语教师们理论上承认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但实际上采取的却是一种避而远之的态度。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都非常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忽视了文化意识的教育,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的交际能力较弱,因而极易产生交际障碍,无法完成交流与沟通。可喜的是,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素养;各地新编的大学英语教科书中已经包含了部分文化因素。

四、如何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多元文化观

篇(8)

1导致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的主要原因

1.1社会意识影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意识更加倾向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相悖,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同时,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高校英语也更加侧重于基础知识传授,没有注重渗透中国文化,进而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情况。

1.2应试思维影响

教师和学生都更加看重四六级英语能力考核,教师在教学中也以等级考试作为教学目标,而学生也将通过等级考试作为学习目标。在应试思维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不受学生和教师的重视,英语学科的文化教育功能没有完全发挥。

1.3英语教材影响

当前,纯英语教学是高校推崇的教学模式,英语教材基本都是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民风民俗以及行为理念,鲜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长期受到教材的熏染,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兴趣。

2隐喻在我国“一带一路”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建构作用探析

2.1创设良好文化氛围

针对中国文化失语这一问题,高校要给予高度重视,从英语课堂和校园文化两方面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中国文化氛围。首先,高校要鼓励教师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公开课,教学内容要与中国文化有效衔接,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和主题,通过公开课起到宣传、渗透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功能,进而改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淡薄的现状,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其次,高校要在校园中创设积极的中国文化氛围,突破英语课堂的局限,以中国文化为主题开展文化宣传和文化教育,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下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最后,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性。文化自觉性主要是指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群,对本民族文化所产生的归属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性,找准英语学科的文化定位,将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充分融合,注重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促使学生自觉传承以及发扬中国文化。

2.2引入中国文化教材

当前,为了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大量有关英语文化的内容和素质,为学生在课堂中创设英语文化场景,这种做法虽然可以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加剧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适当引入中国文化教材。首先,教师要针对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文章进行详尽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对中国文化加深感悟和理解。其次,教师要注重引入西方国家所撰写的、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主题类型要多元化,涉及到中国经济、中国历史以及中国传统等多方面内容,将这些文章融入到课堂中,可以起到传播以及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最后,教师还要注重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以及学习中国文化,为学生创设文化与语言充分结合的英语学习平台。

2.3明确文化教学定位

当前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定位并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将中国文化列入到英语教学目标中,导致教学思想呈现零散性,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要以中国文化渗透为目标,明确文化教学定位。首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而英语在我国也是各级教育的重要以及基础学科,导致整个社会对中国文化缺乏正确的感知和重视,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和兴趣,因此,高校要将中国文化渗透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以目标为指引促使教师提升对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视程度。其次,在明确教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中国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利用英语知识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创造和继承,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最后,教师要从社会关系、文化背景和文学作品等角度,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分析和对比,促使学生在对比中领悟中国文化的魅力。

2.4加大宣传注重积累

首先,针对当前高校英语中国文化失语的情况,我国教育部门要加大有关中国文化以及价值理想方面的宣传教育,可以考虑通过行政手段对英语教学进行整治和规范。例如在教学中融入民族元素和汉文化元素,引导教师端正英语教学的思想,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本质是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服务,有必要在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将英语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其次,中国文化蕴含了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如果单纯依靠英语课堂,难以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文化积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利用所学英语知识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促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5改革英语考核体系

篇(9)

当今,国内正掀起“传统文化热”和“国学热”,同时在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东风亦吹得正热,很多中小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书法、诗歌朗诵等。作为肩负人才培养、文化创新与传承等重要职责的高等学校,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使命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去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教化育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高职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从一开始就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首先,这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B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系,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高职学生从进校就开始学习一技之长,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素质教育,从而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其次,高职院校缺少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由于重视实训教学,高学历、高技能的教师较多,高素质、高文化的教师相对不足,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后,从学生就业及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上看,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方面不得不过分重视技能的培养,比如用人单位除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要求外,还希望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与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上级教育部门注重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技能竞赛和毕业设计抽查,为了较好地完成检查,高职院校势必会较多安排相关实操训练和提供过多相关实践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2.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冲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异常丰富,并且充分共享,人们认为不用读书就可以从网上找到想要知道的知识,从而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各种新媒体的出现,让高职学生习惯了快速文化,很多学生习惯阅读碎片式信息、观看生动形象的视频及搞笑的短片等等,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一本经典名著,更何况是孔孟学说,他们只是一时兴起,不能持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造成了学生对传统文化敬而远之的现象。

3.西方文化的渗透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尤其是海外媒体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西方的文化和思想直接渗透到高职学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们对西方产生崇拜和向往,比如他们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而我们中国很多传统的节日,他们却提不起兴趣。还有外来的比萨饼、汉堡包、寿司等食物深受年轻人喜爱,中国传统菜品却无人问津,甚至很多我国本土的美食在不断消失,没有得到传承。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入侵容易让年轻的一代陷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潭,让高职学生学习更功利化,只看重眼前,不着眼于未来,过分地注重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讲究道德良心,这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中的传播。

二、传统文化与高职教育的融合对策

1.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高职院校要秉持人文教育与技能培养双管齐下,培育学生健康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因此,应该在校园硬件和软件上下工夫,让建筑风格、标志标语、警示语言、景观设计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符号,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院自身的文化底蕴相结合,注重校史和历史故事的结合,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了解,认同学校的校园文化,传颂传统文化中优秀事迹和优秀品德,从而让学生内化于行,这样日积月累形成一股良好的校园风气,建立优良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2.与课程教学相融合

高职院校应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知识,但是还远远不够。教师作为传授知识技能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或者专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甚至成立孔子学院专门来研究传播传统文化。

3.与高职团学活动相融合

学校除了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学生的生活场所,高职学生除了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会组织和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各项活动的宣传作用,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去,比如开学典礼、节假日活动、毕业典礼、文化讲堂、各种社团活动等,有针对性地在各项活动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这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4.与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相融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因此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涵养决定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本身应具备较高道德品质和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的一言一行,才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己的个人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高职院校由于一直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也忽视了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高职院校在这一块做得还不够,需要在未来师资队伍建设时,融入传统文化知识教育,才能全面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5.与高职院校微信等网络平台相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高职学生来说,对新媒体的依赖更加严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紧跟信息发展步伐,顺应学生需求,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微媒体平台中,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好、更有效。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志,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切实有效的对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可以浸润到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一位师生的心田,为我国高职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发挥着它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袁婷.论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浸润[J].中国成人教育,2015(7).

[2]彭铁光,李洪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路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3).

篇(10)

随着中韩两国交流日益增多,韩国文化教育在整个韩国语教育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一般来说,韩国文化教育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语言教育一部分的文化教育;另一类是作为单独的文化课,旨在传授文化知识的文化教育。李晶子认为,应在初级语言阶段就开始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开单纯的语言学习,将重点放在韩中文化的差异上,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完美结合①。笔者持同样的观点,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教授与文化教育不能割裂开来,应该有机融合,无论偏废哪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一、国内韩国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语言教授,轻文化教学。

在国内韩国语及韩国文化教学中,尤其是在大中专院校的基础教学阶段,这种现象仍旧非常普遍。笔者认为韩国文化教学必须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更应避免单纯的语言教学,产生语言与文化教学互相割裂的现象。某些学校的韩国语教学侧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虽然正确掌握语法,但由于不了解韩国文化而在实践时影响了交际能力②。金炳运指出,韩语专业毕业生在一般的日常交际中表现尚可,但是在很多正式的诸如会议、谈判等场合中,常常“捉襟见肘”,错误频出。究其原因,除了语言知识以外,最大的障碍是对韩国文化不了解、不熟悉。另外,涉及韩国文化的教材资料有限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至今还没有一套为广大韩国语教育工作者认可,兼顾韩国文化知识,且适用于高校韩国语教学的教材③。而专门介绍韩国社会、地理、风俗、习惯等多方面文化的教材大多割裂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实用性和趣味性都不强。

2.教学中重文字表述,轻文化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如遇到韩国文化问题,迫于教学设备的局限,一般的解决方法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或了解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字表述和讲解,或者利用视频、图片及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这种方式既操作简单,可行性又高。但对学生来说,相较这种填鸭式的灌输,一场亲身的韩国文化体验将更让人印象深刻。韩国语专业可设立自己的文化体验教室,比如在教学泡菜“”时,带学生到文化体验室亲身体验泡菜的制作过程;学习兴夫和孬夫“”时,指导学生亲自表演古典剧目等都是学习和体验韩国文化的更好方式。另外,韩国语专业学生在课下能体验韩国文化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们一般只是通过国内流通着的一些韩国电视剧间接了解韩国文化,对于韩国饮食文化的接触也仅仅是通过国内的少数的韩餐厅,缺少深入地、系统地学习韩国文化的亲身体验机会。

3.教学中重“纠误”,轻“示正”。

在教学中,比起教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教师往往更喜欢指出什么是错误的。甚至某些韩国语教师对韩国文化并没有一个全面、客观、辩证的把握,只是基于自身对韩国文化的一知半解就直接给学生讲解,何谈“示正”?笔者认为,对于对韩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做的是示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对韩国文化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和消除对韩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促进中韩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同时,韩国语学习者眼中所看到的韩国文化和现实会有偏差,为了防止这种偏差和误解,在韩国语教育的同时也需要进行韩国文化教育④。

二、韩国文化教学中运用示正与纠误教学法的原则

在中外语言教学实践中,示正与纠误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韩国文化教育中这一教学方法同样适用。傅惠钧教授的论文《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对“示正和纠误”教学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表述。笔者借鉴其理论并结合韩国文化教学的特殊性,集中论述韩国文化教学中运用示正、纠误教学法的原则。

1.“示正”是基础。

首先,对于对韩国文化生疏或一知半解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做的是示正。“教给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示正”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对韩国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并通过严谨和有效的语言或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和演示,以便在韩国文化教学中正确使用“示正”这一方法。所谓“示正”是基础,是指教师在韩国文化教学中首先从正面讲解和示范入手,多讲解如何正确地理解韩国文化,告诉学生多理解多练习错误自然会慢慢减少。

2.“纠误”是有效方法。

第二,在这里所谓的“纠误”,简言之,就是纠正学生在韩国文化学习和实践中的错误或理解偏差。一般而言,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均比较重视“纠误”法的运用。因为从反面入手进行教学,优势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敏感度,增强规范意识。“纠误”是韩国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但使用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因为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但数目多,而且式样多,一味“纠误”不一定能够完全奏效。因此,除了纠正他们已犯的错误以外,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⑥。错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却有一定的轨道可循。

3.“示正”与“纠误”应结合运用。

最后,在韩国文化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处理示正与纠误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在“示正”中可提醒学生怎样的表达是不正确的,而在“纠误”时不忘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表达是正确的,双管齐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韩国文化教学中运用“示正、纠误”教学法的实例分析

1.交际中的文化现象。

这一类文化现象在教学中最为常见,而且与语言教学相关度高。首先举最简单的例子,“/(嗯)”与“/(是的)”的混淆使用。这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错误的原因是中韩表达方式不同。汉语如要表达认同对方意见,都可使用“嗯”。但是在韩国对长辈,或者级别高的人应使用敬语“/”。所以某些学生在交流时常常受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产生汉语式韩语的说法,对需要尊敬的人使用了“/”。这样在韩国人听来就会觉得中国人不礼貌,甚至产生偏见和误会。此外交际中的文化现象还包括体态语的使用。比如在教学“打招呼”时,老师首先应讲解韩国人崇尚儒教,尊重长者,长者进屋时大家都要起立,和长者谈话时要摘去墨镜。韩国人见面时的传统礼节是鞠躬。与此同时,教师应作出示范,鞠躬并同时复习“”这一句问候语。再比如讲授韩国的“酒桌礼仪”,席间敬酒时,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后鞠躬致祝辞,最后倒酒。敬酒人应把自己的酒杯举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对方的杯身。饮酒时敬酒者稍稍转身,敬完酒后再鞠个躬才能离开。教师示范后可由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示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有在中国,我们经常用招手或者挥手打招呼,但在韩国这样的打招呼方式往往是不太礼貌的,一般是微笑一下或者是站立鞠躬打招呼致意⑦。在遇到类似的交际中的文化现象时,教师需将示正和纠误相结合,先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告诉学生正确的表达方式,然后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更正并强调正确的表达方式。

2.韩国特有文化现象。

这类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俗语、敬语、民俗文化及文学作品中,这类文化现象的特征是具有相对中国文化的独有性,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亲身体验的机会较少,而在今后的韩国语学习和交流中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这类文化现象的讲解,教师首先应该运用“示正”教学法从正面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这类文化。如俗语类:“”、“”、“”、“”、“”、“”、“”等,学生在初次学习时可能只知表意,不知内涵,所以经常出现使用上的错误。又如韩语中的敬语,比如在表达“早点睡吧”这一内容时,如果对方是值长辈或上级,则中国人的表达往往是至多加一个“请”字。而韩国语则根据敬语与非敬语有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等。最后,在民俗文化和文学作品中,特有的文化现象也非常多。比如泡菜(),《春香传》(〈〉),跆拳道(),,等。这些韩国特有文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在讲授时可采用示正与纠误相结合的方法,先把握这一教学法的三个原则,示正与纠误穿插综合运用,将韩国特色文化客观、全面地呈现给学生。

3.中韩语言文化的偶合、差异现象。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亚洲文化体系,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化上有很多的共同点,而这种共同点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因而在韩国语和汉语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⑧。首先是汉字词的使用与把握。韩语中有70%的汉字词,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是有利的,但滥用汉字词不顾韩语语言习惯就会犯错。如“(×)”与“()”,“(×)”与“)”等。要正确使用韩国语表达,就必须了解韩国的文化,学会恰当使用韩国语词汇,而不是盲目一味地使用汉字词。再有就是汉语式韩语。如下面两组句子:

(1)×.

.(那个男的很小气)

(2)×.

.(今天真丢脸)

如果直译汉语句子中的单个词语,就会闹笑话。再如对于“端午节()”与“端午祭()”这两个概念,若不了解深层次的韩国文化,就会混淆概念。类似实例还有很多。为了防止这种偏差和误解,在韩国语教育中需要进行韩国文化教育。

四、结语

语言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更应该包含文化教育,外语教学尤其如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针对现阶段韩国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韩国文化教学,教师应本着“示正”是基础、“纠误”是有效方法、“示正”与“纠误”相结合运用的原则,运用示正与纠误教学法,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体验式教学等,使学生学到更多准确和有用的韩国文化知识,并学以致用,培养语言能力和对韩国文化的理解力。

注释:

①朴春燕.韩语专业学生对韩国文化认识与学习需求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②金芝.谈韩国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科教导刊,2012(2).

③刘丽娜.韩国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问题点[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④金芝.谈韩国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科教导刊,2012(2).

⑤傅惠钧.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⑥傅惠钧.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⑦徐锦波.在韩国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问题[J].文学教育,2012(2).

⑧刘丽娜.韩国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问题点[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参考文献:

[1]朴春燕.韩语专业学生对韩国文化认识与学习需求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金芝.谈韩国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科教导刊,2012(2).

[3]刘丽娜.韩国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问题点[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4]傅惠钧.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5]徐锦波.在韩国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问题[J].文学教育,2012(2).

[6]房强.浅析韩国文化课程教学改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篇(11)

羌族自称尔玛人,意为本地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因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在四川阿坝州的茂县和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人口约20万。羌族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活标本”。羌族有些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还有一些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比如羌历年、领歌节、祭山会、六月节等。每逢节日,都要乡里聚会,亲友团圆,歌舞欢庆,饮酒叙情。

(一)羌历年,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羌语称“日美吉”,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是羌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过年时,全寨停止劳动,远行人要赶回家,男女老少身着色彩鲜明的节日盛装,畅饮咂酒,高唱喜庆歌,在铜锣、铜铃、羊皮鼓、竹笛的伴奏下,跳起欢快的羌族锅庄舞和皮鼓舞,并结队到各户祝贺新年,直至夜深兴尽。有的地方还要身披盔甲,跳起古朴矫健的“盔甲舞”。同时,要抬白石神游全寨,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

(二)领歌节,羌语又称“瓦尔俄足”,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三开始,是羌民族古老的传统节庆活动。整个节日活动持续三天,主要由妇女主持和举办,因此,又称为羌族的“妇女节”。这个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主管歌舞的莎朗女神。节日中,凡本寨妇女,不分老幼,皆着艳丽的本地域民族服饰,佩银饰前往参加,祭祀女神莎朗,唱歌跳舞,气氛异常热烈。瓦尔俄足是一项以女性为主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它集歌舞、饮食、宗教、习俗、服饰、建筑等于一体,能较完整地反映羌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特性,在羌民族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羌族古老的女神崇拜习俗,民间歌曲、原始舞蹈等民间文化艺术特别是对羌族民间舞蹈莎朗的发展、演变,具有很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三)祭山会,又称祭山大典,是羌族祭祀山神、祈求丰年的最盛大、最隆重的活动。农历四月初一,是羌族的传统节日———祭山会。节日这天,每家屋顶上插杉树枝,室内神台上挂剪纸花并点松光、烧柏枝。在祭祀天神“木比塔”时,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并宰羊作为祭品。参与活动的都是男性成员,地点是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石塔旁。塔顶有白百,象征着天神、山神、树神等。

二、羌族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在民族节日传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的陈鹤琴、张雪门等教育家就非常注重传统的节日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将之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并在其具体办园实践中加以利用。幼儿教师在当前幼儿教育中,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族节日文化,充分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选择合适的题材,并以幼儿易于接受的形式来让幼儿了解和领会。因此,在幼儿园,如果每个节日都能够整合成相应的特定活动,会对孩子们起到强化相关节日文化认识、增加直接感受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家庭生活和社区活动结合起来,能够极大地促进羌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在节日教育中,幼儿教师应积极创设节日的氛围、情景,设法调动幼儿参与节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喜爱节日文化的情感。因为感染性是情感的一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从而达到情感迁移,使节日教育收效。每个羌族传统节日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但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抛弃传统文化中死记硬背、迷信封建的教育思想,提炼能促进幼儿发展,易于幼儿理解、接受的节日文化内容,并能够通过幼儿乐于接受的游戏、绘画、舞蹈、操作等亲身体验的活动来体验和体现,进而让幼儿了解相应的羌族传统节日文化。比如,在羌历年,引导幼儿在窗户上张贴自己动手剪出的窗花,通过设计窗花、剪窗花、贴窗花的过程,既让幼儿了解和体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又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欣赏能力。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经过幼儿亲身体验窗花的制作过程,在收集、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对剪纸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而且也能使幼儿更好地了解羌族剪纸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幼儿园羌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传承方面,首先应依据节日的表现形态和文化内涵,善于利用幼儿园外在环境所隐含的教育功能,如活动室、主题墙、走廊、门厅、大门以及民族节庆服饰等,进行精心设计与布置,突出羌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性,在环境创设中尽量做到动态和静态相结合,节日形态和幼儿相结合的特点,让孩子在环境创设中感受到节日所表现的审美情趣,让孩子在环境建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节日文化的熏陶。

其次应力求把羌族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里面,老师通过引导,甚至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让儿童多感悟节日文化的意义是什么。将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引入幼儿园生活中,使其成为弘扬羌族文化的载体和基础平台,比如,羌历年与和谐理念教育、领歌节与女性教育、祭山会与信仰观教育……如果在农历正月时,借用祭山会爱护山林、信仰神林的环境保护精神,可以在校园内外组织一次小范围的“人人爱花草”活动,既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促进热爱劳动生活方式养成,又使幼儿体会到羌族传统文化,这一行动就具有了文化的含义,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如果这一活动年复一年地进行下去,其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将会固化在幼儿一生的生活行为之中。如果在夏日,在领歌节前后,通过融进民间的歌舞文化,举行舞蹈莎朗活动,能更好地使羌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在形式上得以实现。

三、羌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幼儿社区教育、家庭教育

我国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区保持一致,密切配合。”幼儿教育需要社区、家庭和幼儿园的通力合作,这是幼教界公认的定理。因此,节日生活既是整个民族社会的,又是家庭的。这样,在节日的时机,很容易在社区、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建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主题,因而幼儿园节日教育活动更应力求发挥社区和家庭的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