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社区治理与服务大全11篇

时间:2024-03-05 16:22: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区治理与服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区治理与服务

篇(1)

社区”一词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由社区实验到社区示范的发展,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6923个城市街道,8.7万个城市社区,共建成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515个,社区服务站44237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81%①。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与社区服务的推进,建设一支适应当前社区发展要求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43.9万人,社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105.9万人②,然而在这支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专业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职业化水平低等问题。而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要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达到300万人。可见,社会工作人才还存在着庞大的缺口,而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尤其缺失。因此,寻找一套适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概述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始建于2011年,是嘉兴市首家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至今共招收2011级和2013级两届学生(2012、2014年停招),共有学生77人。该专业有专业教师3名,均为硕士以上学历的“双师型”人才,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校内专业兼课教师6人,其中双肩挑教师1人;另外有来自民政局、街道、社区等的领导和社区干部担任的校外兼职教师6名。目前共有1届毕业生,截至今年6月份就业率为95%,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只有2人在社区相关单位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该专业还处于新专业的建设阶段,学生人数不足,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略显薄弱,同时专业对口率不高,而造成专业停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对该专业的认可度不高,职业化渠道还不通畅,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同时培养一批适应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人才来得到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的认可,才能打开与畅通职业化道路,而其关键就在于培养目标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探索。

2 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需求,全国各大本专科院校纷纷开设了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在这里需区分两个专业,即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要开设在各大高职院校,目前大约有60多家,而社会工作专业主要开设在各大本科院校,目前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该专业,这两个专业虽然都是适应我国社区发展而开设的,很多学校也把这两个专业混淆,但实际上这两个专业还是有所区别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社会工作价值感和服务精神的,掌握社区工作、物业管理知识和技能,能在基层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与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可见其培养人才的工作重心主要在社区,是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而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其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是一种帮助他人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其帮助的重点在于帮助别人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更加注重专业技巧的培养,更加体现服务意识,而在此基础上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范围更加广泛,可以分布于民政、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社区服务中心等社区组织,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中,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也是我国的示范专业,前景更加明朗与广阔。

然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出现又有其必然性,这与社区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性有关。社区在中国起步较晚,处于建设初期,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中国的行政色彩,我们更多接受的是“管理社区”,对于社区工作人才的需求也使得我们将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社区层面。另外,社工这个职业在中国的发展渠道还不通畅,虽然在西方国家与中国台湾,社工是一个高薪职业,但是在中国对社工的理念还不能完全接受,还停留在帮助人应该无偿进行的状态,所以一方面政府在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性,比如嘉兴市在《〈嘉兴市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专项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嘉委办[2011]67号)明确了“1152”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总目标(即到2015年达1万人,到2020年达1.5万人、中高级社工人才2000人),并提出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取得各类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需占总量的30%以上,但另一方面这一类社会工作人才目前并没有在嘉兴发挥它应有的职业水平。截止2012年2月,嘉兴市的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为7000余人③,这些人才多数分布在社区居委会中,从事着行政与管理工作,少数分布在社工机构中,更有许多社区工作人员考取社工证的目的只是为了加薪,而忽视了社工本身“助人自助”的职业特点,因此社工在嘉兴还远远没有形成一个职业,相应的职业渠道也没有健全,在考虑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应运而生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集社工、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在职业选择上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既满足人们对社区的构建,又能向社工灵活转变,是顺应中国社区建设国情的产物。

鉴于此,我认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侧重于社区日常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主要从事的是对社区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的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目的是保证社区的正常运转,这类人才的就业渠道可以是社区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等)、街道,也可延伸至企业,而其发展前景一是社区组织中职位的提升,二是将社区作为跳板进入“公务员”行列。另一个方向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从整个国家政策来看,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适用范围也更广泛,基本适用于各行各业人们的需要,从长远来看更加符合社区自治的发展。实际上,从对深圳、广州社区管理模式的调研发现,这两类人才在共同推动着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社区一方面需要能够进行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工作人员,使社区能够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工机构派驻到社区服务中心或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们承担着专业化的服务工作,共同推动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3 教学方法探索

说到教学方法,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同样重要,然而在论述侧重点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培养目标的定位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培养目标而产生的,纵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哪一个方向的人才培养,都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运用,注重专业实用性与技巧性,理由如下:

①从社区的发展来看,社区管理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迈向了社区治理,更加强调各类社区管理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更多地采用参与、协商、合作等非强制性的方式进行,强调持续的互动,因此,相较于管理的强制性与教条性而言,社区治理更加强调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谈判协商、沟通合作、相互认同,而这些技巧是没有固定的理论可以执行的,只能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

②从学生的特点看,更适合实践主导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热情、活泼、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但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对于他们进行理论教学效果不佳,而更加适合在不断实践中总结与论证理论知识。

③从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来看,其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其有规律可循,具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称为“通用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在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描述和总结实务运作过程的重要变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而逐渐形成的;说它是艺术是因为这种工作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与运用。

由此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主张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教学,以实践引导理论的学习,以适应专业的特点。下面将主要介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对实践内容进行反思性批判,多次实践后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3.1 项目情景教学法。是指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情景角色转换,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具体项目,以任务的完成过程贯穿于项目教学中,同时将该项目的知识点逐级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项目“为桂苑社区设计一次中秋节的文化活动”,需要学生将自己转换成桂苑社区的工作人员,通过调研、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桂苑社区的背景资料、以往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居民需求等,以中秋节这个特定氛围,从参加人员、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注意事项、奖品设置、前期准备、人员分工、经费安排等各个小项目来设计文化活动,随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采用学生分组演讲与点评的方式,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修正,最后每位学生完成一份总结报告,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感想、建议等进行总结。

3.2 实验模拟教学法。即模拟社区管理的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包括:①虚拟居委会。学生分组(6~7人一组)组建社区居委会,为社区命名,进行职责分工,制定规章制度(主要是考核方式),在课程学习中以之为单位进行合作与学习共勉。②模拟社区活动。即将社区中经常开展的活动缩小到学校层面来开展,比如“组织与召开社区会议”可以通过“组织与召开班级总结会议”或“组织分院会议”来模拟,会前准备、会议进程、主持、拍照、记录、会后清场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来安排。③模拟社区网络。即利用QQ、博客等网络工具来进行专业互动,比如按照嘉兴市桂苑社区的博客,建立班级博客,将日志区分为班级简介、政策学习、专业知识、新闻、日常活动、实践活动、作业布置与答疑、学习交流等板块,进行学习互动与专业信息的共享。

3.3 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①学生自述。由学生在课前寻找与社区管理相关案例,在课堂上轮流讲述,并作分析总结。②教师导入。由教师引入社区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教授正确的处理方法与知识点。③个案重演。引用个案工作中的真实案例,隐去个人信息,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现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处理方法。

3.4 现场训练。即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包括:①专项能力训练。如采用向陌生人问路(设置时间下限)和对居民访谈的方式来训练沟通能力。②班级特色活动训练。如社管131班组建了一个基于传统玩具的团体游戏的搜集、设计与实施的特色项目,收集了陀螺、空竹、沙包、毽子、铁环等传统玩具,由学生设计游戏项目,主办了分院运动会、幼儿园助学活动等多项活动。③小组训练。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开展提高学习能力、正确处理情感问题、野外拓展训练等的成长小组和教育小组,由学生设计、实施与参与,从而掌握小组工作的特点。

3.5 工学结合。依托社区与社工组织,开展校企合作。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解社区与社工组织的特点,培养服务意识;其次,在课程中聘请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分享工作经验,并安排学生进入社区参与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再次,利用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加强与社区、社工组织的合作,安排学生进入社区或社工组织进行长期学习与实践。

4 结论

随着社区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重的局面,为此,我们需要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综合采用多种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具有服务意识与责任感的高素质、强能力、专业化与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才有利于推动社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注释:

①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2011〕61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12月29日。

②同上。

③万强:嘉兴出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浙江在线嘉兴频道(.cn),2012年02月12日。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编写.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2-3.

[2]汪大海主编.社区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1.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220-02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意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其实质就是促进人文、社会与科技文化的沟通,并发展全方位的人格教育,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依归。通识教育的鼻祖罗伯特・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将通识教育称为“永恒的学科”,但赫钦斯的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完全对立,这是其思想研究中的短板。20世纪初期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一词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美国的莱文(A.Levine)教授为了防止后现代社会条件下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倾向,强调了人的均衡、全面、和谐发展。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用“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在通识教育的概念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其不但在大学教育中,在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术领域也有专门的文章对职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究,但与此同时,单就某一具体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却少之又少。

二、连云港财经高职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连云港财经高职校自2006年设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以来,对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探究,从未间断。由于专本并轨的特殊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很难跳出受自考课程制约的怪圈。一方面,自考课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求通过有限的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但通过多方面调研,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通识性理念不强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在实际课程设置时,往往只重视科目的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形式等问题,却很少关注课程的理念,特别是缺少通识教育的理念。其所包含的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和专业方向课基本上偏向于人文学科,只有一门数学属于工具科学,没有任何涉及自然科学的课程。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并未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适应

连云港财经高职校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德育课必修课和文化课必修课,根据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指导,全校统一,而且开设的学期固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本身是一文科性质的专业,学生欠缺的恰恰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但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体现。而且其专业平台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公共基础课存在重复现象。例如,专业平台课中有《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德育课的限选课为《心理健康》;专业选修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思想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重复。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88.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比较枯燥,缺乏灵活性。系统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为学生提供合理全面的精神营养,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和发展潜力。可包括以下几个系列:人文学科系列、社会科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和艺术教育系列等。但实际中学生选择相对较小,基本上限定于政治理论课。而课程形式多是灌输式的讲授,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四)学生及家长对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满意度不高

针对我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目前为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满意度调查。分别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四年级在校生30人,五年级实习生30人,毕业生20人,在校生家长20人发放《连云港财经高职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共100份,在对通识教育进行解释的基础上,针对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是否符合通识理念,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否满意,以及是否要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其中51.8%认为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不符合通识理念,28.2%认为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基本符合通识理念,10%认为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不符合通识理念,10%表示不太清楚。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否满意的问题上,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比率分别为10.6%、14.1%、47.1%、28.2%。有84.7%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

三、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课程体系构建

(一)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香港岭南学院黄慧英和卢杰雄教授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性,二是认知性,三是文化性。其中价值性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能够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认知性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学习探究各类学科的方式方法。文化性是对文化传统的认识,是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的精神营养应该是合理而全面的,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发展潜能。所以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不能单纯的包含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同样应该受到重视。针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其认知性教育尚存在欠缺,作为方法论的教育,应包括各类学科的方式方法,除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外,同样应加强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培养形成良好的对话性

很多学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对立的。通识教育理念在实行过程中的障碍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专业教育,因为毕竟课时数有限,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学分设置更是有所侧重。这就要求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努力寻找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共同点,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设置相互呼应,相互沟通,形成对话。根据调研,用人单位除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文化、职业和身心素质的养成。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德育课注重了对学生政治、职业和身心素质的培养,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但作为与专业能力的融合,这还远远不够。作为一门管理学科,其就业岗位群又多是公益组织、服务岗位,其文化素质培养应注重对中外传统文化和思想史的了解、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职业素养除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外,还包括熟练的口头和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身心素质的养成应注重对人本博爱精神的渗透和对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强化。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适当反思专业课程的设置

通识教育理念本身就具有弥补和整合各专业凌乱知识的功能。如果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设置的对话性,试图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拉近,那么反思性就是对专业教育的弥补,甚至站在专业教育的对面。社区管理与服务本身是一门社会科学类专业,而基于全校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偏向于人文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现象,而且所有方法论的学习都是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这就容易使得学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短板,因为自然科学更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将与专业课程相重复的课程替换成理化、科学史、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等,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

(四)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与灵活性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并不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知识,而是要切身投入到课程中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体验式实践,感悟人文气质,体验生命表达,领会科学魅力。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具备充分的体验性,将其演变为精神修养的重要过程。而且根据所开设的课程,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可以综合运用系列讲座、影视展播、实地参观调研、竞赛、场景模拟等多种相对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从而锻炼心智、了解社会。

参考文献:

篇(3)

一、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业岗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社区工作站的社区事务员和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者等一线岗位,即社区工作站的党群服务专干、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专干、综合治理服务专干、城市管理与爱国卫生服务专干、劳动保障服务专干、社会救助服务专干、住房保障服务专干、社会事务服务专干、公共事业服务(经济服务)专干等岗位以及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者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必备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社会工作方法、社区工作事务流程及方法等理论专门知识,具备政策执行和社区事务受理能力;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开展不同人群和不同领域的服务能力;社区活动和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和评估的能力,具有爱心助人、助人自助等专业品质的高素质高等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门人才。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1.社区常规事务受理。包括管理和服务基层党员,做好育龄群众的分类管理及辖区内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社区环境整治,协助做好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审核工作;负责辖区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家庭医疗救助、精神病人救助、临时应急救助工作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等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党建、计生、综治、社会救助等事务内容及受理流程,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爱岗敬业、为民服务的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民政工作、社会救助、农村社区管理等。

2.社区各项工作相关政策宣传教育与执行。包括宣传教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规章,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劳动保障方面的接待、政策咨询,宣传贯彻关于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各项工作及服务人群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宣传教育与执行能力及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为社会管理概论、社会政策与法规等。

3.社区常见公文写作。包括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规章制度,介绍信、证明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写作规范和要求,具备文字写作能力和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对应的课程包括社区公文写作、申论、档案管理实务。

4.社区关系沟通与协调。包括协调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工作,发挥计划生育协会、计划生育议事委员会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全面化解民事矛盾,组织协调街道、社区、城管执法大队、城市协管员、驻辖区单位等各条线做好城市管理整治及执法工作;负责社区内物业服务公司的管理衔接,加强社区与物业公司、业委会的联系,积极受理、协调处理有关物业纠纷,指导业委会成立和改选工作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互动、社会角色、人际沟通等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矛盾调解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大局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普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区管理沟通、物业管理实务等。

5.社区个人、家庭的个案辅导及管理。包括针对社区老年人及家庭开展长者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维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针对儿童青少年及家庭开展困难家庭帮扶、家庭暴力、家庭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服务;针对外来人员提供情绪心理辅导、矛盾调解服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方法技巧,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个案辅导、资源链接的能力以及爱心助人、助人自助的职业素养。对应的专业课程有个案工作、老年健康照护、现代家政、自闭症的康复与治疗等。

6.社区特定人群的小组工作。包括针对社区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文体康乐、社会支援服务;针对少年儿童及其家庭开展430学校、兴趣小组、专题培训、拓展活动、健康娱乐、能力提升、亲子活动、儿童教育培训服务;针对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康娱与社交、社区共融服务;针对外来人员提供文体服务、关怀支持服务等。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区特定人群特点及小组工作流程及方法,具备小组招募、计划、实施与评估的能力以及协作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小组工作、成长小组、矫正社会工作等。

7.社区活动和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包括社区公益活动、娱乐活动、民俗活动、科普活动、专题活动、观念活动等和社区针对特定人群服务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工作。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工作行政、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项目的类型及策划、组织、实施与评估方法等知识,具备组织策划能力、资源整合与拓展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对应的课程有社区工作、社区活动策划、社区服务、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等。

8.社区问题与需求的调研。包括掌握分析社区的社会治安和安全形势,降低刑事案件发案率;组织开展治安巡逻,及时收集、汇总有关综治工作数据,做好资料的整理、归档及保管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家庭状况、本人就业条件和就业愿望等情况进行核实;定期对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及时掌握其家庭动态信息;及时掌握辖区各楼宇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使每项工作有原始记载,资料齐全。以上工作任务需要了解社会问题分析及社会调查程序与方法,具备发现问题及开展调研的能力以及热心为民服务意识。对应的专业课程有社会工作概论、社会调查方法、当代社会问题等。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设计

1.根据课程性质分类,构建模块式的课程结构。课程模块具体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基础课应适当综合化,按照培养“职业人”和专业价值观来设计,包括社会管理概论、成长小组、普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概论等课程。专业核心课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按照岗位需求和运用性来设计,包括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民政工作、社会调查方法、社会政策与法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区公文写作、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策划等。此外,专业拓展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所以专业拓展课包括当代社会问题、社区建设项目管理、申论、手语、人力资源管理、自闭症的康复与治疗等课程。

2.根据社区工作任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在每个工作任务之中。在具体的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定位要准确,要以社区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设计课程,实现个人成长和岗位需求的双重目标。二是工作任务的解构需要在了解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解构工作步骤,明确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及步骤的理论知识、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由此来确定具体的理论章节和实践项目。三是课程内容的重构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的知识体系,从社区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依据每一个任务的具体步骤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四是课程实践任务要符合课程要求,严把实践环节确保课程实践的效果。

3.凸显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价值教育为核心,服务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环境熏陶相结合,价值内化和实务训练相结合,以社会服务推动教学,服务与学习相互促进,逐步建立“义工服务―寒暑假实习―阶段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递进式的实践体系。专业实践教学注重由一般服务逐渐发展到专业服务,由引导参与逐渐内化为自身意识,继而转变为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篇(4)

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一个直接决定社区管理民主化的本质问题。如何提高社区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力度,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格局?利用各类培训教育、宣传社区意识;利用居民学校经常性进行社区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和家长了解社区,增强社区意识;广泛开展志愿性自娱自乐活动,增强居民与社区的联络;通过文化广场活动,让居民经常进行信息与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组建文体协会,确立社区的文化品牌等,都是其中的方法。

目前,油田社区志愿服务者还以青年为主,但也应该看到,老年志愿者亦是社区志愿服务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老党员、老干部们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区服务,也可以利用社区内的“名人”资源,如请有名气、有学识的老人作为志愿者,为社区青少年举办教育讲座、报告。同时,也可以挖掘妇女在社区发展活动中的潜能,使广大妇女“走出小家,进入大家”,积极参与社区事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

积极引导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居住环境的美化、绿化属于社区公益活动,也是居民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可以引导居民自愿参与植树、种草、养花、护绿以及义务打扫居住区、工作区等活动,培养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定期捐款也是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的一种方式,包括在区、街、居设置捐赠接受机构,开展经常性主题捐赠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何更好地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是关系到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这就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开发社区志愿服务的新方法,如互利换工的互助服务,每个人把自己的需求和特长在居委会登记,需要时相互换取。这是居民们互相提供服务、提供方便的一种有效、便捷的方式,也会拓宽居民的交往圈。

二、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

社区志愿服务正在蓬勃开展,需要采用一定机制来评估和激励这些服务,使他们提供的志愿服务具有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效率。

增权机制。增权是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理论的重要概念,指在社区发展或助人过程中提高或增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精力和决策能力的过程。这里,主要是指志愿者与受助者在社区志愿服务的提供与接受的过程中实现互惠双赢、共同提高。对于受助者而言,他所需要的有形服务 得到了满足并增强了对社区参与的认识,今后可作为志愿者积极地为他人服务;对于志愿者而言,通过参与,建设了社区,为他人创造了福利同时自己获得了满足感和归属感。

服务效益度量机制。对于社区志愿服务机构而言,要实现以收抵支,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必须把握好福利服务和公共服务、民政对象服务和一般居民服务的尺度和标准。在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下,福利服务和民政对象服务应坚持福利服务宗旨和社会效益为主,而公共服务和一般居民服务坚持便民利民宗旨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为了能够客观地评价社区服务的性质和效率,有必要进行服务项目成本核算。

篇(5)

建立一套适合发展的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对社区护理的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2012年10月~2014年8月对潍坊社区服务中心护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建立了一套可操作性强、适合社区护理发展的评价体系[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4年8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的8家服务站进行调查。

1.2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1.2.1参照国家卫计委制定的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从社区护理管理、人力资源、工作量、工作质量、满意度5个方面设计指标,遴选出37个二级备选指标,组成专家调查表。

1.2.2德尔菲法专家咨询

1.2.2.1咨询专家的条件及来源 聘请社区卫生管理和高校研究领域的专家共50人。其中从事社区护理管理工作5年以上的最多,达到47人。

1.2.2.2咨询方法 以电子信函的方式进行咨询,第一此发出咨询表50份,第2次发出48份。要求专家对每项指标进行评价,对拟订的指标提出修改建议。

1.3统计方法 将数据录入SPSS13.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确定指标体系 用Delphi法,结合实际情况,专家最后确定各护理评价指标的权重。

2 结果

2.1专家积极系数 两次发出咨询表分别为50份、48份,收回48份和47份,两次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6%和97.91%,满足统计学上所需样本数。

2.2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由Delphi专家咨询的结果,专家认为5项一级指标设置是合理的,修改后最终调整为35个二级指标,计算出指标的权重,见表1。

3 讨论

3.1建立评价指标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原则,是构建社区护理评价指标的内涵,提供满足社区患者期望的服务,提倡全员参与。确保每一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控制,注重预防而非监督。本次研究采用连续的评价及不断改进评价方法,注重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指标发挥其表现功能、导向功能、解释功能、评价功能和预测功能等[2]。

3.2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意义 本研究通过Delphi法确定的35个评价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社区护理现状和管理水平,且各项评价指标操作方便,实用性强。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也是不断的提高,因此,对入选指标的适宜程度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并不断的完善。

篇(6)

柯可(1994-),女,汉族,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要: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年人群体,伴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由于家庭结构空巢化与小型化变得步履维艰,而机构养老总体供求之间也呈现严重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成为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社区养老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而不同的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是一个必然趋势,所以,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将成为今后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社区养老

一、概述

非营利组织: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利益回报;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

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中机构养老为辅,为居家老人提供照料服务,且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是充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新型养老方式。社区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机构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也不同于机构养老,而是将机构中的养老服务引入社区。它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社区养老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二、目前养老存在的一些问题

1.养老观念落后

城市社区养老观念滞后,多数人仍然秉持子女家庭照顾的传统观念,对社区养老的优势和前景认识不足,这种后代奉养照顾前辈的“反哺式”的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中国多数家庭中,老年人一般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选择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然而“四二一”模式的家庭模式使子女养老压力倍增,子女忙于工作,老人的日常生活不仅得不到保障,精神慰藉方面更是空缺。

2.社区养老机构基础设施不完善

大多数城市社区养老机构用地不足,现有规模不能满足本社区的养老需求,而且规模扩大受到限制。养老机构资金普遍不足,老人生活特殊需要的基础设施很不完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需求。有时虽然社区养老机构资金到位,但会因为规划失当而造成资源闲置或资源浪费。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养老是一种模式、样板、行政化需要,使得多数社区养老机构呈现为“样子工程”,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养老服务落实不足。

3.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单一

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主要由小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龄无业人员构成。这些人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但由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足,社区养老的专业化服务项目较少,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4.资金不足,后续服务的完善受到限制

从目前来看,我国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但是由于资金来源有限,后续资金投入不足且连续性不强,导致社区养老的后续服务完善受到限制。虽然政府部门为高龄、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购买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解决了一部分老人的困难,但若要提供较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资金出现不可逆转的较大缺口。

三、开展非营利组织参与我国社区养老的SWOT分析

1.优势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角色方面具有四个明显的优势:第一,开拓创新。非营利组织的弹性、民主代表性以及自主性使其对公众需求的反应更为灵敏,可利用其丰富的专业化人才优势及时引导社会技术与思想的革新;第二,改革与倡导。非营利组织可以联合社会各层面解决问题,善于引导社会舆论,可以有效影响公共政策的实行并且监督政府职能的实现;第三,价值维护。非营利组织善于提高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公民参与到社会管理与服务中来,共同维护公共利益。第四,直接提供服务。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带来的社会问题,通过直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为公民提供更多选择,利于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总之,与政府部门相比,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养老中更具有弹性,贴近大众、节约成本、提供优质的服务并提升服务效率。

2.劣势

内部组织方面:第一,非营利组织通常组织缺乏相对独立性。我国现有的非营利组织被赋予准官方部门的性质,其独立性受到政府部门的严重影响和干预,造成了非营利组织服务效率低下,甚至有时无法按照非营利组织的意愿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第二,缺乏相应的责任机制。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尤其是部分民办的慈善组织,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机制,以至于忽视了员工激励政策以及提高组织效率等问题的重要性。资源使用方面:第一,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我国现有非营利组织大多缺乏对组织内部资源的规划,一些较小的公益组织甚至没有工作计划,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组织效率的提高,有限的资源不能最大程度上为社会创造福祉。第二,信息不透明,监管不严格。由于非营利组织在资金使用的管理上缺乏透明度,因此外界对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使用监督不便,并且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界定与监管非营利组织资金使用的规范。第三,活动资金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筹措资金方面能力较弱,组织内部的活动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非营利组织参加活动的范围和发挥社会作用的能力。服务人员管理方面:具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不足,阻碍了非营利组织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时效用的发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中,日常工作人员大多是离退休人员,或主要依靠业余志愿者开展活动,这使得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不固定,而且具有创新能力、专业性技能的人才不足,难以开展高效的服务。

3.机遇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样本。于此同时,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机构的精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下放,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不论是自发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还是通过政府购买参与其中,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均已广泛的活动于这一领域并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时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企业和其他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均有利于其获取所需的各种资源,通过合作实现彼此间的互利共赢。

4.威胁

监督体系缺失。我国缺乏对非营利组织必要的监督,一般来说一旦非营利组织登记成功,除了统一的年检之外几乎不需接受其它地评估和监督,由此则极易滋生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成长,因此政府应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同时也应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公信力缺失。“我们将最重要的社会功能―益智、净化灵魂以及保护健康和安全托付给非营利组织及政府组织,然而我们却发现,不法行为和不善经营已经严重的削弱了公众对此类机构的信任。”社会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程度,直接决定了非营利组织获取社会资源的多少。

四、结论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4-0030-03

社区卫生服务以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以人们的健康为目标,将卫生服务落实到社区、家庭、个人。社区卫生服务最贴近普通市民,能够帮助一般患者解决就近看病、健康管理的问题。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群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社区护理的模式也在不断转变,社会和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

笔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护理工作已有15年,亲历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发展的进程,与社区居民有比较多的联系和沟通,对如何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工作,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要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工作质量与服务水准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探索,讨论如下。

1 了解居民健康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1 了解居民护理需求

首先要了解社区居民的护理需求,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服务。

1)细致预检,掌握就诊信息

预检是医疗护理服务的前沿,是医院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第一道门,是提高门诊质量、减少医疗纠纷、赢得患者信任的重要关口。如果能够详细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就诊信息,就能够第一时间做好护理工作和就诊前的准备,如给患者准确发放挂号小票,告知当日能够治疗的项目和下次治疗的时间选择,这样无疑能让患者拥有一个良好的就诊心情[2]。

2)利用健康档案做好重点人群护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对象中,老人、妇女、儿童占了很大比例,因此需要熟悉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护理需求。社区护士应当熟悉社区诊断及患者健康档案的相关信息,根据社区主要疾病危险因素和慢性病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服务。对于0~6岁儿童,为降低儿童对于医护人员的恐惧,我们护理部特意把儿保护士的服装改为温馨的粉色,还特意设置了卡通图片及玩具,并对不畏惧打针的孩子给予奖励,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治疗;对育龄期妇女重点是传播优生优育和常见妇女病的防治知识[3],如举办“素质,健康,生殖保健咨询”讲座,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并宣传相关知识。落实产后访视,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指导新生儿脐部护理;对高龄老人实行优先治疗、优先检查,预检护士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代挂号、代配药,对社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上门护理,开设居家舒缓疗护病床,提供临终关怀服务[4]。

1.2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1)微笑服务 微笑可以使人觉得亲切,消除陌生感,患者咨询时态度要诚恳,并且要耐心倾听,细致询问,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充分的信任感,安全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沟通过程中还要正确使用称呼,称呼是沟通的开始,一个亲切、礼貌得体的称呼可以拉近护士和患者的距离,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为以后的良好沟通奠定基础。

2)耐心倾听 当遇到年老、动作迟缓、语言不流利、听力欠佳的患者时要耐心倾听,这不仅是出于对患者的关注、关怀和尊重,也有利于观察病情、正确判断和正确分析,避免因此而发生的护患纠纷。

3)礼貌用语 “请”字在先、“谢”字在后,微笑甜一点,仪表真一点,言语暖一点,问候多一点。

4)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预检过程中经常会碰到部分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精神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困扰,言行缺乏自制力。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保持冷静、不必过多解释,也不反驳患者,而应该对其表示理解,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用言行塑造自己健康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感染对方,以达到优质服务的目的。

5)开展健康宣教 在各个候诊室设立了不同内容的宣传栏,每个候诊大厅全天候滚动播出常见病防治知识的录像。定期在门诊举办健康大讲堂活动,护士对患者的各种提问总是有问必答。通过健康宣教不仅能增强居民的防病知识,对疾病的转归有了科学的预期,而且增强了护患关系,患者的满意度明显增加。

2 提高护士素质和更新观念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质量,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护理观念。

2.1 加强社区护士的培养教育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既包括预防,又包括医疗护理服务。全科护士不仅要具备一般护士所具有的基本护理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各专科的护理技能。培训是提高服务水准的重要途径[5]。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中专学历的要求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下护理工作的需要。除逐步引进大专、本科毕业的护士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有一定实践经验、中专学历的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使他们不断充实医疗护理新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医学模式的转变。

所有新分配的护士实行岗前培训,先集中进行医德医风、专业思想及院规教育,然后进行基础理论和基础护理操作训练,经考试合格后转入临床;护理部每月举行1次护理业务学习;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上海护理学会举办的每月1次的护理学术讲座;选送护士长及表现优秀的护士参加由上海市护理学会举办的各种护理学习班;邀请三级医院有经验的专家为护理人员进行授课。在培训中引入整体护理的理念,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目标是满足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培训开设了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营养与膳食等等课程,以提高社区护士的整体水平。

2.2 转变观念,将患者尊严放在重要位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如果能把尊重患者尊严也纳入到自己的工作内容之中,那么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产生全新的意义。护理人员应首先做到从思想上适应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探索护理概念转变的真谛。社区护理工作要强调“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各种医疗服务首先要得到患者的同意和理解,注重护理服务的各种细微之处。包括加强护理巡回,尽我所能为患者提供方便,用热情的服务为患者解除病痛。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

3 发展居家护理,将服务延伸到家庭

以社区为范畴,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人为对象,以妇、儿、老、残、慢性病为重点,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是社区护理的发展方向[6]。

近几年来,上海市全面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就是要将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不仅仅是不生病、少生病,还要提高生命的质量。因此社区护士有必要走出办公室,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为居民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综合性的社区护理服务。通过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来共同商议、探讨对疾病的治疗及护理计划,减轻患者的痛苦,消除家属的疑虑。在促进患者康复的过程中,护士、患者及其家属都需要发挥各自的角色优势,达到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现已不仅满足于有病治病,更需要得到疾病预防、护理、康复、促进健康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因此,开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于一体的社区护理势在必行,也是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四大重点之一。

4 探索心理护理,提高社区护理水平

4.1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社区门诊患者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反应速度慢,容易健忘;且老年人情绪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常表现为兴奋、激惹、多变,一旦强烈情绪发生后需较长时间才能平静;老年人人格变化较多,表现为比较顽固,守旧、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和他人意见,猜疑心较强。有的则过多的感慨、伤感,喜欢回忆往事,沉溺于对过去成功事业的追溯之中;老年人多已退休在家,子女大都独立生活,这种生活环境和角色变化构成了老年人孤独的主要原因。孤独寂寞、社会活动减少使老年人选择更多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酿酒、缺乏运动等[8]。

4.2 探索心理护理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社区卫生服务应不仅仅涉及疾病的治疗,更应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9]。

1)学会倾听 与老年人交谈中常以聆听为主,顺势利导的提出自己的建议,辅以适度的表情,如微笑的点头、注视加上轻柔的举止动作,使老年人充分信任社区护理人员。

2)调整情绪 护理人员对老年人应给予特殊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除了语言交流外,还可使用非语言交流。例如,扶老年人走路,需服药的老人为其准备温开水,在社区护理工作中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感到精神愉快。

3)尊重老人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至深的本质在于渴望获得尊重。” 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认可,因此改善护患关系的窍门就是恰如其分地对别人表示尊重。对他们称呼要用职称或尊称,细心观察老年人的经历、特长、爱好,必要时可以此作为初始交谈的切入点[10]。

4)社会支持 社区护士应与老年人家庭保持经常性联系,动员家属、子女多关心、体贴老人,经常与老人团聚,减少寂寞感。鼓励老人适当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乐趣。社区老年患者通过社区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增强了保健意识,提高老年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诗甫. 如何提高社区整体护理素质[J]. 中国保健营养,2012, 21(18): 3915-3915.

[2] 许秀兰, 李学华. 国内外社区健康教育与社区护理简介[J]. 天津护理, 2000, 8(6): 300-302.

[3] 李春玉, 戴蕴威. 社区护士的护理活动现状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3): 230-232.

[4] 张俊. 健康教育对社区预防保健的促进作用几点思考[J].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1, 9(11): 497-497.

[5] 朱华兴. 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J]. 当代医学, 2012, 18(29): 28-29.

[6] 程建红, 张清华, 陈国英, 等. 社区护理人才需求预测及规划性培养的研究[J]. 护理研究, 2004, 18(6): 535-536.

[7] 尚少梅, 侯淑肖, 巩玉秀, 等. 社区护理的内涵与外延[J]. 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3): 28-30.

[8] 易景娜, 陈利群. 社区全科团队中护士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及其发展问题[J].中国护理管理护理学杂志, 2011, 26(24): 81-83.

篇(8)

新形势下,基层群团组织面临“三化”困境:一是群团组织“边缘化”。很多人认为群团工作是务虚工作、可有可无,而群团自身也抱着“搞维持、能交代、不指望”的态度,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没多少事可干”的困惑。二是工作对象“复杂化”。群团组织原有的工作体系和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工作覆盖面不广,工作影响力不深。三是工作内容“重复化”。因工作性质、内容相近,致使工作对象、资源交叉重叠,加之各自为战、重复劳动,致使群团工作势单力薄、效果较差。总之,新形势给群团工作带来深刻影响,群团组织面临党群信任危机的困境。

采取的做法

针对群团组织的艰难现状,建立群团社区服务站意在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群团工作重心下移、职能下延,倒逼群团干部走出机关,主动作为,重拾信心;二是整合群团组织力量资源,实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目的。

——界定服务站职能职责。借助社区阵地设立群团服务站,服务站以“知民情、解民忧、助民富”为服务宗旨,以“传递温暖、汇集民意、扶贫济困、共享和谐”为目的,采取“党政主导、群团主抓、部门参与”的运作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一站式”普惠服务。服务站设立了惠民帮扶、创业贷款、志愿服务、就业服务、权益维护、医疗保险、新市民培训、互助保险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8个大项、18个小项的事务受理和服务项目。

——设置服务站组织机构。服务站站长由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副站长由社区分管领导或工会主席兼任,专职工作人员由社会化工作者和群团、社区工作人员组成,服务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群团服务站按照“五个一”(即:一个服务窗口、一个宣传专栏、一个新市民教学点、一个图书阅览室、一支志愿服务队伍)标准和“六有”(即: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项目、有经费、有设备)要求进行规范化建设,并将工作制度、服务流程、服务电话等公示上墙。

——建立服务站运行机制。如何让建起来的服务站“转起来、活起来”,机制是根本。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出台了由群团部门负责人、政法、民政、人社部门分管领导以及街道办事处书记(主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群众代表、服务站工作人员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和工作运行情况研究例会制度,文明接待、首问责任、即时办结、服务承诺、信息、考勤工作等工作制度,并根据各群团部门职能制定出服务流程,确保服务站规范运作。试点建立以来,领导小组已召开专题会议5次,培训工作人员50余人次,研究解决了运行中出现的10余个具体问题。

取得的成效

智慧源于基层,经验出自实践。服务站的建立和运行,充分发挥了群团组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效提升了自身形象,受到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促进了作用发挥。社区服务站的建立和运行,让群团干部走出机关,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做好群众思想引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有效履行了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职责,充分发挥了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助手作用。

——赢得了党群认同。社区服务站通过开展系列公益活动,让社区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提高了各方面群众的认同度。同时,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区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我区财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仍建立了群团工作经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将群团业务经费和重大活动经费列入了同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保障。

——提升了自身形象。群团组织建立社区服务站,通过开展新市民培训、法律维权、创业就业、惠民帮扶等系列活动,实现了近距离服务群众,体现了群团特有的组织、人才优势,展示了群团组织的实力和水平,提高了群团组织的作为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获得了党政高度评价和社会广泛认同,提升了全区群团组织的整体形象。

——助推了一方发展。服务站积极发挥组织引领职能,发动辖区居民群众,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创新创业,形成共同建设“美好XX”的强大合力。一是宣传引导聚民。开展新市民培训、快板宣传“中国梦”、劳模事迹报告会、“ 企业职工讲堂”等活动,让社区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为城市文明创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二是志愿服务助民。围绕文明城市创建、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生活帮助等开展志愿服务。目前,全区已成立X支群团服务志愿队伍,志愿者人数达到XXX多人,组织开展家政、文体宣传等各类志愿服务XX余场次。三是就业培训富民。将妇女创业、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残疾人就业指导等业务延伸到社区,帮助符合条件的居民实现就业、创业。四是维权服务慰民。开展“维权服务岗”、开展维权知识讲座、现场调解说法等形式,不断提高居民维权意识和法律素养。五是困难帮扶惠民。成立“惠民帮扶点”,为困难群体免费提供生活必需品。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了“惠民超市”,为困难居民发放“惠民爱心卡”,持卡群众在“惠民超市”购物,可以享受7—9折优惠。

获得的启示

一叶能知秋,一管可窥豹。虽然群团社区服务站试点尚需继续探索与完善,但就其目前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于推动群团工作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群团工作“有为才能有位”。面对群团组织的地位和影响不如党和政府的部门和单位的现实,绝不能自我放逐,否则将更加“边缘化”。群团社区服务站的建立,有力的证明了群团组织要获得党政和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认可,必须“主动融入、建功立业”, 以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贴近时代主旋律,贴近党委、政府的要求,贴近群众的需求,用工作成效来证明自己,从而获得认同。

——群团工作“大有可为”。不同的历史时期,群团组织都较好地发挥了联系、服务、教育、动员群众的重要作用。当前,面对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巴中又迎来新一轮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这为群团干部干大事、成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舞台。三个群团社区服务站在引导群众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扶贫济困、助推一方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充分证明了群团组织在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篇(9)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4-0016-04

Analysis of health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ervice utiliza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14

LIU Zhihui, HE Sichang, ZHAO Daren, ZHANG Ruihua

(Management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5,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from 2010 to 2014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community health resources. Method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2010―2014 China Health Statistics Yearbook, the number of institutions, the number of health workers, the number of beds, the medical equipment, the number of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visits,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etc. of all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China were descrip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has been enhanced, but human resources, medical equipment of more than ten thousand Yuan, the rate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etc. were still relatively weak. The hospital bed utilization rate was low,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would be shortened, and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as not high. Conclusion: We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hardware and software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personnel training, improve residents’ confidence, guide the residents’ first visit in the community, and promote and form a good medical treatment pattern of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health resource; configure; utilization

提高t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及其利用效率是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也是政府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目标[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作为基层首诊的第一站,其诊疗服务能力备受各方关注。本文通过分析 2010―2014年全国CHS的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0―2014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研究对象为全国所有的CHS,所用数据包括CHS的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万元以上医疗设备、门急诊人次及平均住院日等卫生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效率指标。

1.2 统计学分析

通过Excel 2013对数据进行整理,运用构成比和年均增长率等对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以P

2 结果

2.1 机构数量变化情况

2010―2014年我国CHS数量逐年增加。从2010年的6 903家增加到2014年的8 669家,年均增长率为 5.96%,远高于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43%的年均增长率;CHS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的占比呈波动趋势,2014年较2010年下降了0.14%。

2.2 人力资源情况

2010―2014年CHS的人力资源总体呈上升趋势。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17%、6.92%、10.08%,远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年均增长率;CHS的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占比也呈稳定增长,2014年分别为14.84%、12.62%、18.23%;CHS的医护比也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1∶0.82,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比(1∶0.57)。见表1。

2.3 床位和设备情况

2010―2014年CHS的床位、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的总数都呈稳定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81%、15.94%,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数的年均增长率(3.77%、7.12%);床位数占比呈波动增长,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占比则逐年增加,2014年较2010年增长了7.68个百分点。见表2。

2.4 资产与负债情况

我国CHS总资产和负债逐年增长,CHS负债年均增长率为18.35%,高于CHS的资产总额的年均增长率(16.66%)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债总额年均增长率(9.44%);CHS资产负债率呈波动增长,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产负债率则逐年下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4%、0.02%。2014年CHS资产负债率为112.82%,较2010年增长了 6.32个百分点。见表3。

2.5 t疗服务利用情况

2010年我国CHS门急诊量为3.29亿人次,2014年达到5.12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1.75%,远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增长率;出院人数增长幅度较小,年均增长率为7.75%;病床使用率较低,2014年为55.60%,且历年都低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床使用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住院日逐年增长,年均增长率为4.80%。见表4。

3 讨论与建议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2010―2014年间,我国CHS资源配置整体呈现较好发展趋势。CHS机构总数年均增长率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5.53个百分点,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床位、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等指标均呈增长趋势,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等体现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指标也有所提高。这些进步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的政策,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保障条件,从硬件设备、人才配置及合作机制等层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能力,以提升患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3],引导居民在社区首诊,从而逐步形成“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

3.2 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引导卫生人才下沉

分析可知,CHS的卫生人员总数和所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比例不断增加,但有研究表明引才留才困难,人员流失严重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2014年CHS的医护比为1∶0.82,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定的1∶1配备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1∶2或1∶4还存在很大差距[4]。护士配备严重不足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出现医生直接行使护士职责的现象[5],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居民的就诊体验和医疗服务质量。

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也是提高卫生系统服务质量,发展卫生事业的决定性资源[6]。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卫生人才的投入,健全卫生人才体系,完善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基本激励保障政策;其次,增加基层卫生人员编制数,对于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如设立单独的基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体系等,以此吸引和鼓励卫生人才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采用“内培外引”措施[7],尤其对于拔尖人才更应高薪聘请,并从政策、感情、环境方面给予特殊关心和支持[8]。确保社区卫生人才结构更为合理,同时在人才管理机制上有所侧重,建立一套引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的管理机制[9]。

3.3 引导居民社区首诊,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效率

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日是体现医疗机构卫生服务利用效率的两大重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CHS病床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CHS床位使用率为55.60%,一般认为病床使用率以85.00%~93.00%为宜[10],说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闲置较多,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利用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2014年9.9 d的平均住院日与1989年原卫生部在《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规定的一级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6 d的标准[11]还存在很大距离。

我国CHS卫生服务利用效率低源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落后甚至闲置、人力资源不足、基本药物目录不完善等导致居民对其信任度不高。故政府首先应加大对CHS医疗设备,人力资源等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医疗服罩柿浚培养卫生复合型人才。其次,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允许CHS在国家规定的药品目录范围以外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扩充,满足不同患者的药品需求;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紧张的同时提高其诊疗能力。再次,建立并完善CHS信息平台,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合作,如加入医联体、通过上级医疗机构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自身医疗服务能力。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事业,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任度,引导居民在社区首诊,形成良好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提高CHS的卫生服务利用效率。并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以达到资源成本最小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双重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邹雄, 李连凤, 黄李凤. 广西壮族自治区14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利用效率评价[J]. 医学与社会, 2014, 27(11): 48-50.

[2] 崔. “分级诊疗”实施进程中的困境与对策[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16, 8(3): 11-13.

[3] 郭t. 我国医疗卫生政策执行中的信任问题及重建路径[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5(1): 68-71.

[4] 陈锦华, 黄琳, 吴爱平. 福建省卫生人力及床位预测方法探讨[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9, 23(6): 60-62.

[5] 郭b. 长沙市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利用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 2013: 72-73.

[6] 梁万年. 卫生事业管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08.

[7] 李伦, 陈国良. 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功能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 29(1): 35-36.

[8] 王勇勇.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数据分析―以新疆吉木乃县为例[J]. 品牌, 2015, 28(1): 171.

篇(10)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1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概述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9.7%。[1]预计205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健康状况佳的老年人占41.3%, 中等的占41.4%, 70岁以下身体健康且具备劳动能力的低龄老人占70%以上, 依赖性老人仅占1%。[2]在老年福利需求日益增加而服务供不应求的现状下,城市社区中的老年资源却不受重视。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服务的一部分,老年人志愿者又是其中更细小的分支,他们参与走访、调解等志愿活动,并表现出独有的特征和优势。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限定了激励的客体是城市社区老年人志愿者,手段是政府、社会、公众、志愿者组织等相关群体对其一系列激励制度设计等。

2 相关激励理论及要求[3]

激励理论主要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三者各有侧重,特征鲜明,可为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对策提供指向性参考。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是围绕如何激发动机因素和满足需要来开展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动机从产生到采取实际行动的心理过程。综合型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组织成员的努力程度、工作绩效、奖酬、满足感四个主要变量。

内容型激励理论启示我们,针对志愿者不同的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和方法。过程型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应协调好各群体间的激励利益关系,注重他们的博弈关系,努力提高老年人志愿者的公平感,通过内在激励的方法调动其积极性。综合型激励理论启示我们,有效激励老年人志愿者就要不断增强其角色认同,挖掘其潜能,增加其内心满意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夕阳红的余热,再次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3 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发展困境

3.1 激励意识淡薄

受传统人事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社区对于激励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淡薄,束缚了低龄老人展示夕阳红的魅力,弱化了他们继续实现社会价值的能力。总体来说,退休老人对物质欲望呈边际效率递减的趋势, 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富有和社会的认同感,这是激励老人参与志愿服务很好的切入点,不会掺杂较多的功利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此外,相比其他在职的社会群体,老年人拥有更专业更扎实的知识、更熟练的技能、更充裕的时间、更独到全面的见解、更宽阔的胸怀等优势,能够大大降低在服务过程中发生冲突的概率。所以,应让退休老年人主动、自愿参与志愿服务, 实现退休前后生活的对接,弥补社会组织系统发展中志愿者服务中的不足。

3.2 激励制度的缺陷

第一,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机制。现有的城市社区志愿组织未能较好地综合考虑老年人志愿者退休前的岗位特点、专长优势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针对大致情况甚至想当然地制定“一刀切”的培训计划,导致培训制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

第二,奖励制度落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奖励形式不过种种,主要是表扬、表彰等精神层面的鼓励,缺乏有效的物质奖励,如提供适当奖金和补贴等。自愿服务不代表无偿,虽然老年人志愿者有积蓄或者养老保险,但是我们不能一味依靠老年人自己无偿出资,有的人可以出资但因各种原因无法身体力行,有的愿意出力但资金有限。现有的奖励方式没有针对老年人志愿者需求的差异来采取灵活的奖励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久而久之可能降低其长期参与服务的期望与热情。

第三,政府主导,缺乏民主管理的氛围。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志愿组织非个人所有,而是由多人参与的组织,形成的基础是志愿者共同的价值观。受“自上而下”管理观念的束缚,我国城市社区志愿组织仍采取“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导致老年人志愿者服务组织的独立性与自治性较低,实质上变成了准政府组织,这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初衷相背离。[4]其实,注重精神追求的老年人更希望通过志愿服务与周围人沟通,缓解内心的空虚而不是被居委会强制安排任务,缺乏自主性的命令式管理只会压制他们的积极性,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长期的束缚会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的恶性循环,一旦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就很难再以旁观者的姿态抽离。

3.3 缺乏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一,专门性的社区志愿服务法制建设缺失

1999年,广东省率先制定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随后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等十几个省市相继颁布了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但青年志愿者不能完全等同于社区志愿者,更不能代表城市社区的老年人志愿者,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有其服务的重点领域及组织运用的特殊性,忽视这些特殊性容易造成志愿服务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序性。[5]

第二,对老年人参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缺乏

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历史较短,加上老人年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被全面了解,产生许多误解和偏见,质疑他们的参与目的,舆论压力使老年人不愿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4 完善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科学化、常规化、规范化发展。

4.1 宏观方面

4.1.1 走出传统的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现代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价值理念

现有的志愿服务组织大都有一个通病,即青年志愿者没有固定的时间,无法经常处在城市社区中参与服务,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组织体系,积极性充沛而行动力不足,相比之下老年人机动的活动时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提供走访、调解等志愿服务方面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4.1.2 健全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

首先,健全培训制度,根据内容型激励理论的要求,应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力求符合老年人志愿者的需要。考虑到老年人工作经历、经验和培训意愿的差异性,削减对其熟悉领域的培训,更加注重合格志愿者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其次,丰富组织的奖励制度。应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精神鼓励已相对多样化,物质奖励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少量的经济补偿,提供一定的物质成本费、交通补贴费、餐饮补贴费和通信补贴费等;二是实物性奖励,发放一定的服装、食品饮料、荣誉证书等;三是无形的物质形式,运用志愿服务的时间储蓄制度、等时储蓄制度和道德银行形式,保障其未来受到同等待遇,以实现“助人自助”的效果。[6]

再次,健全民主管理机制。一健全参与机制,二注重工作自主性并适当授权。[7]让老年人志愿者有被信任和成就感的感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

4.1.3 优化社区志愿服务激励的外部环境

第一,加快立法进程。首先应加快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建设工作,确保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在社会上获取足够的地位和权威,保障此类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其次,制定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专门性的法规。

第二,营造宽松积极的志愿服务氛围。为此,应发挥政府人才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离退休等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从事社区志愿服务,扩大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导退休低龄老人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4.2微观方面――建立并完善自我激励机制[8]

首先,坚持自我激励。克服外界偏见的干扰,坚定为大众服务的信念,这是提高志愿者自身认知、保持志愿人才服务热情的内在动力和基本要求。

其次,加强自我学习。城市社区志愿老年人志愿者要保持主动学习、自主成长的精神追求,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努力学习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主动参加有关的教育培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自身的持续性成长。

5 结语

本文主要着眼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中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文章概述了相关激励理论及要求,指出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和发展困境,包括激励意识淡薄、激励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包括宏观和微观方面,宏观方面主要涉及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健全相关的激励制度、采取相应措施优化激励环境;微观方面主要指老年人志愿者的自我激励,从学习知识和技能到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试。建立健全城市社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和谐社区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EB/OL].(2014-1-21).http:///index.jsp.

[2]杨珂,刘典文.老年人参与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问题探微[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83-85.

[3]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54-56.

[4]谭建光.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与激励[J].北大学术期刊,2005(12).

[5]袁明符.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6]陈茗, 林志婉. 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理论思考和实证分析[J].人口学刊,2003(4).

篇(11)

作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必须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的协调发展。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并举,服务于杭州乃至浙江经济的地方性高职院校;设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等34个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 000多人。2004-2006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4% , 96.3%和98.7%,企业对毕业生评价称职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在招生一一培养—就业的良险循环中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有机统一。

一、开展人才褥求调研,明确专业发展定位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发达的杭州市,在人才需求的竞争中,虽然有客观上的地缘优势,但有优势并不一定转化为胜势。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居安思危,建立了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进行学校专业设置论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确定课程内容。学校每年组织教学专业人员深人企业,以浙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调研为重点,以合作企业为典型“解剖麻雀”,了解社会企事业单位对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培养规格、人才素质等需求和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企业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调研,科学规划,突出自我发展优势,明确提出“以制造、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体,以环保、纺织服装类专业为特色,同时加快财经、旅游等现代服务类专业,适度发展化工技术、农林技术等其他类专业”的专业发展定位,重点建设与杭州市和浙江省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与产业发展对应度高、需求量大的专业。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其主要就业指向就是遍布杭州及各区、县的汽车4S店。在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后,机电系按企业之需改革课程设置,侧重于机器拆装及检修、保养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实效,该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还未毕业就被预订。又如调研报告提出,社会急需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经过学院努力,上级批复,已于2007年开设此新专业。

二、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面对市场设专业、依据岗位设课程、注重实践抓教学、应对需求育人才”的办学思路,大力开展与企业、与开发区的合作,实施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自1998年以来,学院在122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签订了协议,其中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38家,既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也为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如管理系的酒店管理专业与杭州华庭云栖度假酒店(五星级)签订订单式校企合作协议,实行“1 +1 +0.5 +0.5"模式:第一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由学院教师和酒店专家共同教学,让学生基本掌握酒店管理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二年,学生在华庭云栖度假酒店“顶岗实习”,由酒店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第三年,前一学期回校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后一学期顶岗工作,其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另一方面,学院加大投人力度,不断改善校内实验实习条件,目前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90多个,面积达54 000平方米,建成了一批装备水平高、技术先进、颇具专业特色、体现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学院以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园艺技术实训基地为基础,先后与朱忠贤草坪公司建立草坪基地,与广东南天园艺公司进行水培植物开发,与杭州兰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天园园林有限公司、浙江国美园艺技术有限公司等建立植物栽培、工程苗木养护等实习和生产中心,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监测站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项目研究,为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建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内,预计投资2亿元的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已于2007年开工,良好的设施将为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强大的硬件保障。

三、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推行“双证书”制度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技之长,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教学上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本位,以“双证书”制为框架,在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空间构建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推行“双证”制度,其本质是使学校教学与职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旨在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考核,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要求,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取得相应证书才能毕业。各系普遍将考证内容融入教学计划中,各专业均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如信电系与国内rr职业技术教育领头羊—北大青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引人北大青鸟ACCP课程,开办了北大青鸟特色班,采用3WIH教学法,突出对学生技能、项目经验及职业素质的训练,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职业技能内嵌到课程中,为学生获得国际国内双重权威认证开通了道路,增加了学生在软件企业就业的机会。目前,学院内建有机电职业技能和化工职业技能两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可分别对钳工、分析检验工等37个工种开展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近三年毕业生获得“双证”的比例逐年提高,2005-2007年毕业生的“双证率”分别为83.4% ,93.7%和95.3%。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训练与岗位工作经验的积累,学院还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岗位模拟工作室(在学院内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创建模拟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环境,指导学生开展与就业岗位相应的实践活动)的设想,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如信电系建立了“平面设计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为学校制作海报、改版网站,同时为企业制作软件;管理系成立了“会计工作教室”,让学生从填制凭证、记账、对账、结账,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一系列企业业务的全真训练,使其真正具备职业岗位能力;旅游专业与杭州走天下旅行社合作在校内组建了学生旅游俱乐部,学校第一年支付一定的“挂靠费”并投资相关设备,由旅行社管理,学生自主经橇浮生旅游俱乐部成立至今,成功完成数十笔业务,极天地锻炼了学生的卖践和创业能力,提高了职业素养。

四、加强双师素质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专兼职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