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于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4-03-05 14:44: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于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于双减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43-03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居民储蓄也因此而不断增长。截至2009年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26万亿元(如图1)。对于巨额储蓄的存在,各方观点不一。积极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一方面支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者,可以支持我国反腐败的进程,因为有关学者认为的款项是储蓄的来源之一(张力生,罗永进,2005)。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巨额储蓄的存在也给我国各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例如:储蓄的增加使得居民消费需求下降,迫使政府财政赤字、国家债务连年增加,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伸缩自如,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被削弱,仅能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发挥效力,而根据罗伯特・蒙代尔的政策指派理论,这又使得我国对内的经济调控功能被削弱;另一方面,储蓄的迅速攀升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状况又连年处于亏损状态,不能靠自身结余来补充资本金,而通过发行债券、央行贷款,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不但会造成银行债务的不断积累,而且会造成社会通胀压力。这一系列原因又增大了国有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经营风险。

已有的储蓄理论将储蓄的变动归因于以下因素:利率效应,如Balassa(1992),Gvlfason(1993),Ogaki,Ostry和Reinhart(1995)等等;经济效应,如Carroll和Weil(1994),King和Levine(1994),Blomstrom,Lipsey和Zejan(1996),Paxson(1996),In和Doucouliagos(1997),Deaton(1997), Vanhoudt(1998)等等;收入效应,如Modigliani(1966),Gupta(1987),Rossi(1988),Edwands(1995),Schmidt-Hebbel和Serven(2000)等等;人口年龄结构效应,如Bosworth,Burtless和Sabellhaus(1991),Deaton&Paxson(1994),Chmidt-Hebbel和Serven(2000)等等,另外还有通货膨胀效应、财富效应和国外储蓄效应等。这些理论主要与各学者所考察国家的情况相适应。具体到我们转型经济国家,则需进行具体分析。对此,本文考虑主要从居民收入、通货膨胀与利率三个角度来考察一下其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以期得出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相关解释。

二、理论分析

关于收入增长与储蓄增长的关系,众所周知,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在此我们重点分析一下利率与通货膨胀变化对储蓄的影响关系。

(一)利率效应

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学界认为储蓄与利率之间存在简单的正相关关系。高利率可以使储蓄者增加收入,因而刺激储蓄。但在现代经济学中,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利率与储蓄的关系并不简单,存在利率对储蓄的相反作用,以至于利率对储蓄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含混不清的。

经济学家们做的大量实证分析似乎也证实了这些观点。在比较典型的实证分析中,伯斯金(Boskin)(1978)、萨莫斯(Summers)(1982)、吉尔法萨(Gylfasa)(1981)、巴拉萨(Balassa)(1989)等人认为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是正的,储蓄的利率弹性在0.3-3.4之间。在赖待(Wright)(1967、1969)、韦伯(Weber)(1970、1975)和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1990)的研究中,发现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是负相关的或者是含混不清的。

我国经济学界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利率对居民储蓄影响很大,而且是正的影响。如谢平(1993),徐燕(1992)。在徐燕的实证研究中,发现1978-1987年居民储蓄对实际利率变动敏感,实际利率变化会导致储蓄额同方向变化。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大。如刘尚希(1992),张文中、田源(1990)。在张文中、田源的实证分析中,发现1979-1987年实际利率对居民储蓄的系数小于零但不显著,同期利率对城镇居民储蓄的系数大于零。张文斌(1991)对同期居民储蓄的研究也发现实际利率对储蓄的影响较小,相关系数仅0.56,且为负相关。

以上研究虽然针对同一时期的居民储蓄行为,但结论有较大差异。这与研究者使用的方法以及数据不同有关。但无论怎样,说明理论界早已意识到我国储蓄并没有十分完全地遵循“利多多储,利少少储,无利不储,负利减储”的简单逻辑。进一步探索储蓄与利率的关系,从理论上给予透彻解释,无论对于理论还是实践,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通货膨胀效应

如同利率一样,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对于储蓄的影响也是多重的,既可能产生收入效应,也可能产生替代效应,或者,无论哪一种效应均不显著。

大量的实证分析显示出不同的结果。安格斯・迪登(Angus Deaton)的研究发现英国70年代高储蓄率伴随高通货膨胀率,未预料的通货膨胀对储蓄产生正效应;莫迪利亚尼(1970)年的研究发现通货膨胀对几个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储蓄率产生负效应;艾荷利勃(Aghevlib)等(1970)对41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证分析发现这种关系为不显著的正效应。张文中、田源(1990)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实证分析发现1950-1978年间,通货膨胀对储蓄的作用为不显著的负效应,1979-1989年为不显著的正效应。

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较多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会抑制储蓄。普遍的解释是:当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会提取存款抢购实物,形成储蓄存款增长减慢,甚至形成负增长。显然,这种观点与居民提款购买实物,用实物储蓄代替货币储蓄有关。按照我国狭义的储蓄概念,储蓄仅限货币存款,实物储蓄未列入储蓄范畴,货币存款减少自然意味着储蓄的减少。如果按照广义的储蓄定义,上述观点应当改为:通货膨胀会使储蓄的结构发生变化,储蓄总额及储蓄率不受影响。因为,人们提取存款购买的实物,多为耐用消费品,或需要长时间消费的日用消费品之类,这些实物量的增加均属于储蓄的范畴。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对储蓄的影响比较复杂,取决于通货膨胀对实际收入的影响程度、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等多种因素。当通货膨胀率超过名义收入增长时,实际收入下降。人们为了维持原有生活水平,会降低储蓄。当通货膨胀的速度低于名义收入增长,实际收入保持增长,储蓄率可能不变其至提高。如果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程度,人们将会在较大程度上调整预期,并调整消费和储蓄,使通货膨胀对储蓄产生较大的影响,反之较小。

三、实证分析

在以上理论分析中,主要提及了与本文有关的利率与通货膨胀效应。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引入收入因素,结合通货膨胀与利率效应一并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问题进行分析。

(一)比率分析

1.数据选择。本文选取居民收入(Y)、通货膨胀率(Л)和实际存款利率(R)1978年到2009年的历年数据作为影响居民储蓄(S)变动的因素,分别从整体上及分阶段对影响储蓄各因素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

(1)居民收入(Y),选取国民总收入作为居民收入的代表变量;

(2)居民储蓄(S),选取历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作为代表变量;

(3)通货膨胀率(Л),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换算成历年通货膨胀率作为该变量的数值

(4)实际存款利率(R),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代表该变量;

(5)存贷款利差(T),通过一年定期贷款利率减去存款利率而得。

2.数据分析。从居民角度来看,收入的作用主要是:在通货膨胀率既定的条件下,收入的提高会吸引居民储蓄的增加。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存款的增长有利于激励金融部门积极揽储,扩大盈利资金的来源。利率的作用主要是:在通货膨胀率既定的条件下,存款利率的提高会吸引居民储蓄的增加。而我国实际存款利率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显示是波动不定的,而且某些年份还出现过负利率。从这一点来看,存款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存贷利差的扩大有利于激励金融部门积极揽储。据有关学者的观点,相对于存款利率而言,国际上一般通行的银行存贷利差大约是2个百分点,中国的银行保本利差则需要3个百分点(王晓芳,2000)。我国实际存贷利差1999年以前一直低于3个百分点,在1999年以后才开始大于3个百分点(如表1),如果说利差因素起作用,应该是在1999年以后。而我国居民储蓄在1999年以前及以后却一直在增长,这样看来,我国存贷款利差并不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因素不是我国储蓄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图2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对居民储蓄增长率的影响也是变化不定的。在通货膨胀高的时候,储蓄增长率有增有减,而在通货膨胀率低的时候,储蓄增长率也是有增有减的。似乎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都不是主要的。

(二)协整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收入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增长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实际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并无一定的规律性,而是变化不定的。在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通货膨胀与利率效应进行协整分析。

1.S、Y、Л和R的平稳性检验。本文利用Dickey&Fuller(1974)提出的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模型有三种设定模式,选择正确的设定模式十分重要。例如,对一个趋势平稳过程(TSP)来说,如果在单位根检验中选取了含时间趋势的模型设定模式,那么,拒绝单位根的可能性就很小。单整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可知,S、Y、Л和R的水平值均不能在1%(或10%)的水平下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我国1978―2009年度的S、Y、Л和R均可能是非平稳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在1%(或5%)显著性水平下,ADF检验应拒绝接受的假设,故一阶差分是平稳过程,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性。

2.协整检验。单整检验已经说明,S、Y、Л和R都是非平稳序列,进一步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以避免虚假回归。通过VAR模型确定滞后阶数K=1。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因为LR=49.07>41.20(1%显著水平),所以分别拒绝零假设,即认为变量S、Л和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为LR=20.9967

S=0.0873+1.3229Y+0.1830π+0.3485R

(0.1224) (0.0597) (0.0826)

通过协整公式可以看出,在整个样本期间(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收入效应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是明显且主要的正向关系,利率效应次之,通货膨胀率虽有正向影响,但是影响效果较弱。可以理解为,当通货膨胀处于温和状态时,居民不但不会提出存款用于购物,反而会因为名义收入增长率快于通货膨胀率等原因增加储蓄。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看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货膨胀和利率尽管也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两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利率的影响要强于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而且实际利率与存贷款之差对储蓄均是正相关。鉴于以上分析,对于我国巨额居民储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维持城乡居民收入适度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城乡居民及其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储蓄结构。因此需要维持居民收入的适度增长。比如,每年按照上一年的通货膨胀水平适当加一个比例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城市居民可以工薪阶层工资的适度增长为标志,乡村居民可以物价提高水平为基准的同时,不断减轻农民经济压力,适当给予补贴或政策优惠;加大支援西部力度,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越的政策环境,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

2.保持适度通货膨胀水平。在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前提下,维护农民利益,减少收费项目,扩大商品供给;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减少交通关卡,平衡东西南北物资的调运;居民收入水平维持适度增长,力求不低于通货膨胀水平;当通货膨胀水平较高时,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者;维护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信誉,严厉打击违规操作,银行资金挪用、偷盗以及相关诈骗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把握好宏观调控工具,适度干预市场失灵现象;严格控制财政赤字,防止雪上加霜。通货膨胀水平保持在一定水平之内,是稳定我国居民储蓄、避免资金大量流出流入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才能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

3.加深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尽早实现由市场形成利率的机制。让利率的变动来调节储蓄的增减,充分发挥利率对储蓄的正面引导作用,实现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与应用;同时,完善对社会资金的监测手段,严厉打击社会游资的对市场操纵行为,维护我国市场的正常运行。

4.完善配套体系建设。积极促进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引进,增加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选择种类,形成居民资产的多元化,消化巨额储蓄;改善金融机构信贷环境,逐步完善银行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放宽信贷标准,鼓励居民进行消费信贷,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以便消化巨额储蓄,将大量闲置资金进行有效率的合理配置,避免资金的闲置,消化金融机构的潜在经营风险;适当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等公益性事业支出,在带动居民对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消费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各方面的经济压力,从而形成居民收入对储蓄增长的正面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郭英彤.我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吉林大学,2006

3.马双.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内生断点分析:1953~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7)

4.杭斌,申春兰.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6)

篇(2)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20.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的联系也日益密切。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税收收入不断增长,许多年份税收的增长率都超过了经济增长率,这一现象引起了财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多方关注与讨论。北京市作为我国的一线发达城市,其经济发展模式与走向对其他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模范与领导作用。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之间的关系,尤其着重对税收弹性进行实证研究,对如何保持经济与税收的协调发展做一些分析探讨,就宏观调控、税收政策与征管等方面提出了几项建议,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提高税收收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1 理论分析

1.1税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宏观经济情况、税制结构、税务部门的执法力度、重点纳税企业的经营状况等等都在各种程度上影响着税收收入。宏观经济情况通常被认为是影响税收收入的最根本因素,经济的增长能够扩大税源,促进税收收入的增加。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是公认的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因此按经济规律,税收收入应该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

1.2税收弹性与经济增长

税收弹性体现了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是判断税收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税收弹性系数是指税收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若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税收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宏观税负水平上升;若弹性系数等于1,表明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宏观税负维持原来的水平;若弹性系数小于1,表明税收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宏观税负水平下降。由于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增长,税收弹性系数应保证在大于等于1的水平。

2 研究方法

2.1模型构建

本文用GDP作为经济发展情况的衡量指标,分别对税收收入(TAX)与GDP、税收增长率(TR)与GDP(GR)增长率构建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经济增长促进税收增长这一经济规律作初步验证,模型基本形式为:TAX=β0+β1GDP+μ、TR=β0+β1GR+μ。为进一步研究税收弹性,又取税收收入与GDP的自然对数构建了双对数回归模型:LNTAX=β0+β1LNGDP+μ。其中,β0为常数项,β1为线性回归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

2.2数据来源

北京市GDP总量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2012》,税收收入数据来自北京市国家税务局网站公开统计数据。GDP及税收增长率、税收弹性系数和自然对数均基于这两项数据计算而来。本文数据分析采用Eviews 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

3 实证结果

3.1北京市1995-2011年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总体状况

由表11995-2011年这1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北京的GDP总量始终保持增长状态,税收收入除了在2010年呈负增长,总体上一直随着GDP的增长而增加。由图1、图2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GDP增长比较平稳,税收增长波动性较大,1996、1997、2002-2004、2010年税收增长率是低于GDP增长率的,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其他的多数年份,税收增长率都是高于GDP增长率的,GDP和税收收入两者的增长率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相关关系。

3.2回归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构建回归模型,对北京市1995-2011年这17年间的GDP总量和税收收入数据加以分析,对税收收入与GDP总量、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和GDP与税收收入的自然对数分别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了经济增长对税收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

首先对税收收入(TAX)和GDP两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TAX=-525.407+0.366657 GDP

t = (- 4.874178) (27.01644)

R2 =0.979863 F=729.8881

判定系数为R2=0.979863,表明样本回归方程对数据的拟合优度较好;F值为729.8881,显著大于临界值F0.05(1,15)=4.54,GDP的回归系数t值27.01644显著大于临界值t0.025(15)=2.131,表明方程线性关系显著成立;GDP系数符号为正,表明北京市的GDP与税收收入是显著正相关的,我们可以认为回归方程是高度可信的。系数值表明GDP每增加一百亿,税收收入就增加36.67亿元,税收收入随着GDP总量的增加而增加,符合基本经济理论。

3.2.2税收增长率(TR)与GDP增长率(GR)的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税收收入与GDP关系,再对税收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两列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如下方程:

TR = 0.305786 - 0.565444 GR

t = (1.507082) (-0.454451)

R2 =0.14537 F=0.206525

模型判定系数R2值很小,该模型拟合程度很差,可信度极低。这主要是因为税收增长率除了受经济影响,还主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进出口贸易总额、政府财政支出等等。回归结果表明,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GDP的增长速度对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存在显著影响。

3.2.3 税收收入与GDP的双对数模型分析

为获得税收对GDP的弹性,同时降低数据的波动性,分别对GDP与税收收入数据取自然对数再进行回归,得到方程:

LNTAX = - 4.819473 + 1.392685 LNGDP

t = (-14.35282) (35.50879)

R2=0.988243 F=1260.874 DW=1.148616

此模型判定系数为0.988243,显示模型有较好的拟合程度,F检验也显示方程线性关系是显著成立的。LNGDP回归系数表示,北京市税收收入对GDP弹性为1.392685,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就会增加1.392685个百分点,GDP增长显著影响税收收入的增加。因为样本数据量n=17,变量个数k=1,取显著性水平0.05,查表知dl

(1)自相关性检验。

通过偏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如图3,第二期偏相关系数的直方块超过了虚线部分,表明模型存在二阶自相关性。

nR2的伴随概率为0.0402小于0.05,不能拒绝模型存在自相关的原假设,可以认为该模型存在二阶自相关。

(2)自相关修正。

为获得更为准确的模型,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加入AR(1)和AR(2)项处理二阶自相关,得到如下修正模型:

LNTAX = - 5.079434 + 1.423031 LNGDP

t = (-19.15367) (46.19919)

R2=0.994286 DW=2.436091

修正后的模型可决系数增加到0.994286,模型的拟合度增加了,可信度更高。DW值显著提高到2.436091,不存在一阶自相关,LM检验表明二阶自相关也消除了,模型的自相关问题得到了解决。

(3)异方差性检验。

通过怀特检验,得到以下结果:

由于nR2的伴随概率0.5333>0.05,则可以拒绝模型存在异方差性的原假设,表明修正后的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4)最终模型结果分析。

修正后的模型最终模型为LNTAX=-5.079434+1.423031LNGDP,解释变量LNGDP的符号和大小都符合经济理论,且模型消除了自相关和异方差问题,从可决系数与t值来看,修正后的回归模型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型。

回归结果表明,北京市税收收入对GDP弹性为1.423031,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就显著增加1.423031个百分点,说明了税收增长速度是快于GDP增长速度的,税负水平在不断提高,这符合北京市的实际状况,也进一步验证了经济增长促进税收增长的基本经济理论。

3.2.4实证分析小结

通过以上三个回归模型的构建和结果分析,可以说明GDP总量和税收收入的变化是同方向的,国民经济对税收收入是有显著影响的;两者的增长速度间并无明显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并非税收增长的唯一影响因素;通过对两者自然对数的相关分析,可以说GDP增长是促进税收收入增加的最基本因素,符合宏观经济增长促进税收增长的经济理论。就北京市的分析结果来看,现阶段税负水平的提高并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人们不必对税收的高速增长过于担忧。

4 政策建议

4.1宏观调控促进税收收入增加

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已取得了很大成效,税收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表1数据显示,1995至2011年这17年间,北京市的GDP总量增长近10倍,税收收入增长近19倍多, GDP增长能够有效带动税收增长,经济决定税收。不同的产业对税收贡献程度不同,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生产。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税源,是促进税收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

4.2减税政策调整税收

税收收入增加重点并非提高税率,而是扩大税基。我国的税收收入中占比重最大的税种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收益,从而提高所得税收入。对于个人来说,税收会减少可支配收入,通过减税可以提高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促进增值税收入的增长。当然,减税并不是盲目的全面减税和税率下调,就北京市来说,可以适当扩大一些税种的税基,改变一些领域的长期低税负甚至无税负的状况,或根据实际情况开征新的税种,从而实现有增有减的结构性减税,这对增加税收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4.3继续推进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

若要使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增加保持协调发展,就必须对现有的税制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首先要调整流转税与所得税的比例,采取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其次要调整所得税结构,逐步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另外,北京作为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地区之一,营业税改增值税不仅进一步减少了重复征税的状况,有利于完善税制、降低企业税收成本,而且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对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4.4加大税收征管力度

从17年的税收弹性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总体税收征管力度还不够。虽然税收弹性系数在0.8-1.2之间一般被认为是合理的,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弹性系数在1.0-2.0间都可以认为是合理的。北京市的税收弹性处于波动状态,最近几年有着良好的趋势,还需政府及税务部门不断加强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及相关措施,以继续保持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税收流失的问题,税务部门通过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保持税收弹性系数处于合理范围,是提高税收、保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静.经济增长与税收关系问题的研究[J].新西部, 2007,(01).

[2]谭光荣.湖南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01).

篇(3)

收入贫困是从传统角度对贫困进行测度和衡量的,该理念也是指导当前贫困治理的主要方法,在具体的贫困举措上也是以相关人群是否在收入上摆脱贫困作为评价贫困治理成效的最核心和最关键指标。由图1可知,中国城市贫困从1981年的27.91%下降到2013年1.79%,绝对贫困问题趋于基本解决,但新的贫困问题、社会排斥等不断出现,教育、健康等问题逐步凸显,生活条件差异显现,而测度这些因素对贫困的影响则是多维贫困的题中之义(陈宗胜和于涛,2017)。因此,多维贫困是未来中国城市贫困测度需要采取的方法和对策来源。对于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的进一步关系,二者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则没有确定答案。从理念设计上来說,阿马蒂亚·森(2013)认为能力贫困是对个人自由更深层次的认知,因而这也就和收入贫困拉开了距离,即二者不是从同一个层面进行分析。OPHI认为,通过在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补救而实现对收入贫困的补充。OPHI的看法从某种程度上是基于实践可行性分析的,为了推广多维贫困治理落到实处,从实际角度考虑各个国家当前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而难以纯粹从理念上规划,这就使多维贫困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路更长。因此,笔者认为阿马蒂亚·森是从最终目标论述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的关系,而OPHI则主要是基于实践出发。多维贫困治理应该是对应更高发展水平的贫困测度和治理思路。具体到某一国家而言,就要结合该国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分阶段、逐步实现从收入贫困到多维贫困的测度。

二、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分析

基于阿马蒂亚·森的推动,对贫困的认知也逐步从“收入或消费”的单一维度扩展到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等多个维度。阿马蒂亚·森认为,应从能力、功能、权利等角度讨论贫困问题,一方面,贫困的实质是人们缺乏改变其生存状况、抵御风险等的能力,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贫困往往是和不平等相伴随的。这就是多维贫困指数(MPI)的理论支撑,该指标在考虑教育、健康和其他生活条件之后测度了每个人的贫困剥夺程度。多维贫困指数(M0)将是对非自由或能力贫困的(部分)测度,可以表示为多维贫困发生率和多维贫困强度的乘积。

M0=H*A

为了测度MPI,学者们提出了基于信息理论的方法(Lugo等,2009)、公理化方法(Bourguignon等,2003)、双界线方法(AF方法)等。其中,AF方法应用最为广泛,该方法是由Alkire和Foster(2011)在FGT指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能力理论的多维贫困测度逐步从理论进入政策和实际工作中。牛津大学的OPHI定期公布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是全球多维贫困测度的主要学术研究机构和指导中心,为多维贫困纳入政策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推进工作。世界银行在2011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启用多维贫困指数(MPI),正式取代了人类贫困指数,成为多维贫困走向实践的里程碑式标志。之后,部分国家陆续了官方的多维贫困指标,比如巴拿马、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等国。在中国,以国际扶贫交流中心(IPRCC)为依托,在武陵山等地区进行了多维贫困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其他学者也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研究。多维贫困方法和测度具有较强的政策针对性,也便于从多维视角对城市贫困治理提出更有效的政策建议。王小林和Sabina(2009)通过对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分析,发现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多维贫困发生率远远高于以收入为标准的贫困发生率;使用维度包括住房、饮用水、卫生设施、电、资产、土地、教育和健康保险。邹薇和方迎风(2011)使用收入、教育和生活质量三个维度去测度多维贫困,其中生活质量又使用饮用水、卫生设施、做饭燃料、照明、住房和耐用品拥有状况6项指标。张全红和(2015)使用CHNS数据测度了中国的多维贫困状况。此外,中国学者也测度了中国的老年人口多维贫困、动态多维贫困、长期多维贫困等(解垩,2015;高帅、毕洁颖,2016;郭熙保、,2016)。

三、中国城市多维贫困测度

本文将构建包含四个维度的中国城市多维贫困指数,并进行子群分解以更清晰地从多维角度分析中国城市贫困问题。

(一)包含收入的多维贫困

1. 维度选取。既有研究一般将MPI分为三个维度,本文认为收入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将其纳入多维贫困指标。这种处理不同于一般的多维贫困维度选择处理,一般反对理由有两类。第一类就是全球多维贫困指数(Global MPI)的处理1,Global MPI之所以没将收入纳入其中,是因为数据约束:一般来说,收入贫困数据多来源于各种调查,而这些传统调查并不包含健康和营养信息;此外,大多数国家的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人群的重合度是不确定的。对于这个理由,本文使用CFPS数据库来分析中国问题,一是数据库中本身含有完整的收入和教育、健康、生活条件指标而不存在数据缺失或不完整的问题;二是本文对多维贫困的研究就是在中国绝对贫困问题已经趋于基本解决的背景下,探索多维贫困治理的方案,即在未来应该从多维角度对城市贫困进行测度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治理举措。因此多维贫困在未来就是对收入贫困指标的替代,这样也就不需要考虑两类指标的互补性强度的大小这一问题。综合这两点理由,本文有效地排除了Global MPI测度的顾虑之处,探索将收入指标纳入到多维贫困测度当中。反对理由的第二类是指部分学者认为将收入指标纳入多维贫困是不合适的,认为收入是能力的外在体现而不是最本源的能力决定因素。按照这个理论,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等维度是个人能力的制约或影响因素,而收入是这些变量作用下影响个体福利的中介指标。笔者认为收入本身就是个体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个体社会价值的重要外在表现,进而影响个体福利。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将收入纳入能力分析是合适的。

此外,笔者也将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三个维度纳入多维贫困的维度衡量上。所以,本文采用收入、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四个维度来测度多维贫困。

由于2010年数据维度和2012年、2014年有部分差距,比如在资产方面,2010年资产只统计了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和电视机等四项资产,这就少于后面两个年度的统计项目因而对城市贫困的区分度较低。因此,本文只计算2012年和2014年两个年度的MPI。

2. 多维贫困临界值的确定。多维贫困指数测度的方法是“双界线”方法,即在维度和指标两个方面都进行临界值设置,以确定相关个体在相应维度和指标上是否被剥夺。在各个具体指标和临界值的选择上,本文认为相关设定应该能够反映城市贫困现状并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见表1)。在这个原则之下,城市贫困指标和临界值的选择一般都会高于农村标准。

在收入维度,本文使用上文确定的城市绝对贫困标准来确定相关个体是否在收入维度上被剥夺。比如,在2012年如果个体可支配收入低于4 313元,则认为该个体在收入维度上被剥夺,属于收入贫困。

在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维度,本文将以Global MPI为参考,结合中国城市居民的具体特点进行调整,最终确定相应指标。在教育维度,因为中国自1986年起实施9年义务教育,而城市相对农村更有条件普及,所以在教育程度指标中将受教育年限的临界值取为9年。在健康维度,解垩(2015)使用身高体重比作为指标,将BMI值小于18.5定义为健康维度贫困;高帅(2015)使用是否患有疾病和健康状况来表示,但健康状况是由访问员“通过自己的观察完成,无须向受访者提问”,因此这个指标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不可靠性。本文依据WHO的BMI指数定义营养剥夺情况。此外,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医疗保险是维护个人健康的重要保障,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个体的职业和工作状况,因此也将其视作个人能力贫困的重要指标。

在生活条件维度,Global MPI的生活水平包括资产、卫生设施、饮用水、做饭燃料、电力、地板六个指标。但是因为中国城市在2014年没通电的家户占比为0.23%(CFPS2014),电力供应基本实现全覆盖而不具有区分度。此外,CFPS数据中没有地板选项,因此也不能作为统计指标。反观城市住房作为一项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已经成为财富积累的重要工具和象征。2014年城市家庭成员拥有完全产权的占比为77.37%(见表2),因此,是否拥有房屋产权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指标。本文将房屋产权以及拥挤程度作为替代指标列入城市生活水平维度。将家庭成员拥有完全产权、部分产权的住房视为不被剥夺,其他情况则难以从房屋的资产化过程中获得收益,因而可视为被剥夺。

(二)中国城市多维贫困发生率

笔者将通过对2012年和2014年中国城市多维贫困的比较,观察多维贫困的绝对水平和变动情况。此外,笔者通过删减前后的数据,比较分析所有人口和多维贫困人口中单个指标的贫困发生率(见表3、表4)。

1. 所有人口的单指标贫困发生率。从表3各个指标的横向比较看,指标间的贫困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在2012年,卫生条件和资产以及饮用水是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三个指标。其中卫生条件较差的比例将近三分之一,贫困发生率十分高;资产状况的贫困发生率近四分之一,这说明中国城市家庭的富裕程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饮用水的贫困发生率将近五分之一,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基本水源质量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房屋产权和拥挤程度单项指标的贫困发生率并不是最高选项,然而这两者都是反映居住条件的指标,如果将二者合在一起考察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则形势也比较严峻。因此,上述五个生活条件的指標贫困发生率都较高,这说明虽然中国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即便是对城市人群,其生活条件依然较为窘迫。

此外,收入指标的贫困发生率为16.71%,说明收入状况在多维贫困中也是重要影响指标。医疗保险较高的贫困发生率反应的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的现状。而教育维度较低的贫困发生率则说明中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较为扎实的进展。

从纵向比较看,中国城市单维度的贫困发生率呈现降低趋势。贫困发生率在收入、教育程度、儿童失学、营养状况、医疗保险、资产、卫生、饮用水等指标上都实现了降低,2014年的贫困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反映居住条件的房屋产权和拥挤程度的贫困发生率都发生了恶化,其中拥挤程度的贫困发生率更是提高了近60%。这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居住问题严重等问题。

2. 多维贫困人口的单指标贫困发生率。区别于所有人口的贫困发生状况,删减之后的人群均是多维贫困人群,接下来对这部分人群在各个指标下的贫困发生率进行考察。

由表4可知,从多维贫困人口的角度考虑,其单维度贫困发生率显著低于所有人口角度的单维贫困发生率。这说明在非多维贫困人口中,很大部分人群在单个指标上是贫困的。很多指标的多维贫困人口中单维贫困发生率只是所有人口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反映了中国城市多维贫困的严重性。

从横向看,多维贫困人口中的单维贫困发生率与所有人口存在显著差异,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指标分别是收入、卫生条件、资产和教育程度。这说明对于多维贫困人口来说,收入是最显著的贫困发生指标。

从纵向看,多维贫困人口的单维贫困发生率大都是下降的,比如收入、资产和教育程度都实现了2%以上的下降幅度。虽然这几个指标存在较高的贫困发生率,但也是贫困改善最为显著的指标。这很可能说明中国的发展或者采取的相关对策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居民在相关维度的贫困状况。

(三)中国城市多维贫困状况

贫困临界值k的选取并没有统一标准,笔者依据OPHI通常采用的30%作为划分标准。而在各个k值之下,2014年贫困率均值都低于2012年(见表5),表明中国城市贫困状况逐步好转。

由中国的多维贫困率结果可见(见表6),2014年中国多维贫困状况相较于2012年实现了较大幅度改善。从调整后的人口比例来看,2014年多维贫困率下降1.44%,下降幅度达24.83%。从多维贫困发生率来看,2014年较2012年下降2.84%,下降幅度为21.24%,表明多维贫困人口比例显著下降。从多维贫困强度来看,2014年多维贫困强度为0.414,比2012年下降2.03%,下降幅度为4.67%。多维贫困人口从2012年平均在4.34个维度受到剥夺下降到2014年的4.14,变化不大,显示了多维贫困治理在贫困人群中的难度。

(四)中国城市多维贫困维度分解

由表7可知,收入依然是城市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2012和2014年都是MPI指数贡献度最大的维度,均超过50%;收入贡献度从2012年的51.19%提高到2014年的54.03%,收入对多维贫困的贡献进一步提升。说明虽然中国城市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贫困人群的收入敏感性较大,即便从多维角度看,收入也是城市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

教育程度是多维贫困贡献度第二位的指标,2014年贡献度为10.68%,相较于2012年有所下降。说明对城市贫困人口来说,尤其是年龄较大人群的教育水平缺失成为城市贫困的重要因素。

此外医疗保险和卫生条件是仅次于上述二者的多维贫困贡献因素,二者只是在此期间互换了一下位置,医疗保险从2012年的第三位下降到2014年的第四位,卫生条件则相反。这就说明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改善。

城市生活条件虽然从各个具体指标看已经不太严重,但从整体看依然是城市多维贫困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房屋产权和拥挤程度在内的住房因素也是多维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从收入、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等多个维度着手,有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贫困状况。

四、中国城市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异同

多维贫困和收入贫困基于不同的理论对中国城市贫困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果有同也有异。

多维贫困和收入贫困测度有着一些共同之处。第一,从总体测度而言,二者均测度出中国城市贫困逐步改善的趋势,在趋势上是一致的。并较为客观的显示了中国城市贫困的现实状况。第二,收入依然是中国城市贫困的主要衡量指标和影响因素。即便在多维贫困测度中,同样适用中国城市绝对贫困线,收入依然是中国城市多维贫困最主要的贡献因素,贡献度超过一半。

多维贫困和收入贫困也存在诸多差异。其一,二者对省域贫困发生率的测度有差异,四川在多维贫困中属于贫困问题较严重的地区,而在收入贫困中属于一般水平,这说明多维贫困通过较多维度的考察,能更全面地衡量中国城市贫困。其二,多维贫困更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城市贫困居民在收入之外,其生活也受教育、健康和生活条件的影响较大。

五、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多维视角

(一)中国城市贫困治理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包括预防性政策、救济性政策和开发性政策。在城市实行的政策有: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共福利增进政策、贫困预警机制和再就业工程(吴清华,2004)。预防性政策的不足主要是政府制定的贫困线较低而难以确保贫困人群的生活状况。救济性政策主要是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制度是以单一的收入指标进行划分,即家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否低于低保线。该制度对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较好的保护,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保障水平低、覆盖人群窄等方面。从保障水平看,中国的低保标准较多强调食品支出而较少考虑交通、通讯、教育等其他基本需求和开支。这就使其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近年来,中国的低保标准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该问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低保制度实施“补差制”,即按照低保标准与低保家庭人均收入间的差额进行补偿。从激励机制来看,该制度容易诱导贫困人群的福利依赖。针对这一问题,边恕(2014)提出了负所得税激励的政策措施。开发性扶贫的问题存在不切实际、内容单一和缺乏想象力的缺陷(洪大用,2003)。就业是解决城市贫困的重要举措,其中的非正规就业在城市贫困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都阳,2007),成为低收入人群的重要就业方式。

本文认为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特点有:

第一,中国城市贫困治理制度建立较晚、保障水平较低,但覆盖面广。中国通过城市低保制度建立起基本的城市扶贫制度,用不到十年时间就实现了制度的基本建立和规模的迅速扩大。但是中国的城市低保标准较低,保障水平有限。当然,中国城市贫困治理的低水平应该放到中国整体来看,由于显著的城乡差异,中国还有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其生存状况更为恶劣,成为政府一直以来的救助重点。由于户籍制度的保护,城市户籍居民享有相较于农村居民较优越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些制度也有助于城市居民脱贫。

第二,中国城市贫困治理带有显著的制度约束特征,即户籍制度是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制度因素。在户籍制度限制下,城市贫困人口虽然也在增加,但部分常住在城市的流动人口有农村可以回,在遇到进一步的困难之后有退路可走。这就实现了虽然没有将常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但这部分人群依然没有引发进一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也是中国和国外城市贫困最大的不同之处。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流动人口特征的新变化,这种制度约束性越来越不具有可信性。

第三,中国城市贫困治理践行的是多维贫困的治理理念。陈宗胜(2017)提出中国的减贫工作是包含收入在内的多维扶贫目标、是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共同参与扶贫,扶贫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城市贫困治理中,中国建立起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综合性、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魏后凯和王宁,2013)。所以说,中国城市贫困治理实际上践行的是多维贫困。

第四,中国具备消除城市贫困的制度基础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濟制度,这就为解决城市绝对贫困问题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虽然中国城市贫困治理在事实上采用的是多维贫困的治理理念,但在具体措施上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安排。此外,在城市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背景下,剩余人口的脱贫将显得更为困难。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并且部分人口陷入贫困。以上诸方面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多维视角着手。

(二)多维贫困的内卷化问题

能力贫困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收入贫困的治理不是贫困治理的最终目标,最终应该是实现人类的自由选择和发展。在城市绝对贫困已经十分微弱的当代,这无疑为下一步的城市贫困治理提供了选择依据和行动指南。

多维贫困的测度已经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如何确定多维贫困指标却莫衷一是(见表8),出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瓶颈”,这种“内卷化”问题(李飞等,2013)说明对多维贫困的研究还需要深入和加以探讨。

篇(4)

早在1983年,世界粮农组织就出版了《山羊》一书,该书针对委内瑞拉部分地区所存在的类似于我们中国今天的草原植被破坏问题,用了整整两章的篇幅为山羊“澄清了事实”,并反复强调指出,山羊作为地球上的最优秀的和最有益的家畜之一,并不是草原生态恶化的元凶。我国宁夏自治区畜牧工作站副站长、高级畜牧师/!/龚伟宏同志也从生物学的角度较全面地透视了山羊和绵羊的生活习性,指出“山羊嘴部不像绵羊那样有较深的二裂唇,不能紧靠地面采食牧草。而且,山羊喜食草尖嫩叶,在草原放牧中的一次采食率仅为14.6%,而绵羊则高达25.19%。此外,山羊喜攀崖、善游走、耐旱耐粗饲,适应性和生活力比绵羊及牛群更强,它可以采食到其他动物不能利用的高山悬崖上的牧草,可以限制危害草原的荆棘蔓延,并且往往能在人为砍伐的林区、挖垦过的草原和其他动物掠食过的退化草地上,继续生存并为人类提供优质产品”。实际上正是山羊具有上述众多可贵的特点,加之人类的趋利行为和不合理的利用,才使人们忽视了山羊背后的砍伐者、开垦者和破坏者,进而产生了“凡是草原退化的地方,都有大群的山羊”、“山羊破坏草原生态”等片面看法。

诚然,山羊确有喜食幼树嫩枝的特点,对幼树林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在人类管理不当或管理失控的条件下,任何家畜的放牧,都会破坏幼树的生长、妨碍草地的恢复。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所存在的人为开荒种地、挖甘草、挖黄鼠、抓发菜和铲草皮以及对绿洲周边天然植被的人为破坏,无不“有效地推动了”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认为,将山羊视为我国草原沙化的根源,实在是一种“歪理邪说”;而对山羊实施“制裁”或者说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局限在消灭山羊的数量方面,无疑是让没有思维能力、没有环保意识、不懂政策的山羊充当了人类趋利行为的“替罪羊”。

我国西部地区的广大草原虽然从法律上讲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这些草原实际上已成为该地区每一个牧民都可以自由地免费利用的“公共资源”。在经济学上,所谓“公共资源”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自然资源:一是这些资源不为哪一个个人或企业组织所拥有;二是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地利用这些资源。这两个条件决定了共有资源具备了“竞争性”的特点但同时却不具备“排他性”的特征。所谓“竞争性”是指在提供给羊群生长的草原面积为既定时,当一个牧民所放养的羊群数量增加时,那么留给其他牧民使用的草原面积就自然减少。“竞争性”特征“迫使”每个牧民不得不增加自己的养羊只数。所谓不具备“排他性”(或简称为“非排他性”)是指几乎不可能对在草原上放牧的牧民征收费用,或者说很难用收费的办法来阻止人们过度放牧。

早在18世纪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便认识到在人们完全从“私人动机”出发而自由地利用公共资源时,公共资源将倾向于被过度利用、低效率使用甚至浪费;并且过度利用还会达到使任何利用它的人都无法得到多少实际好处的程度。公共资源的利用之所以存在“悲剧”,直接原因在于,每个可以利用公共资源的人都面临着一道类似于“囚犯难题”那样的困境:当总体上大家都有增加利用公共资源的可能性时,自己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利用而其他人不加大利用时,则自己的利益将增加;至于在其他人也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时,自己若不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利用则自己显然“吃亏”,而自己也不失时机地加大利用公共资源就会“避免损失”。最终后果是每一个能够利用公共资源的人都将会毫不留情地加大利用公共资源,直至草地上不能再养羊时为止,即出现“纳什均衡”。

运用一个简单的数量模型可以证明上述推论。设某牧区有X户牧民(下文令X=3),由于草地面积一定,则该草地上可养羊的最佳数量就为一个确定的数字(这一最佳量将在下文给予推导),如果羊的数量过多,养羊者所养的每只羊的收益将会因为草地的有限而降低。用数学语言来说即单位羊的收益是养羊数量的减函数。若用R代表一只羊的产出(或毛收益),Q表示三户牧民的总养羊量,q1、q2、q3分别代表三户牧民的个别养羊量,则有:R=f(Q)=f(q1+q2+q3)。再设一只羊的具体收益函数形式是:R=100-Q;单位羊的成本函数是:C=4元;三户牧民的养羊利润分别用P1、P2、P3表示,则由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所以,每户牧民的利润函数便分别为:

P1=q1?R-q1?C=q1?[100-(q1+q2+q3]-4? q1

P2=q2?R-q2?C=q2?[100-(q1+q2+q3]-4? q2

P3=q3?R-q3?C=q3?[100-(q1+q2+q3]-4? q3

由上式可以求出三户牧民各自对另两户牧民养羊数量的反应函数,这即:

q1=48-0.5(q2+q3); q2=48-0.5(q1+q3); q3=48-0.5(q1+q2)

三个反应函数的交点(设分别为q1*、q2*、q3*)即纳什均衡。将q1*、q2*、q3*代入上述反应函数

中,可得知:q1*=q2*=q3*=24(只),再代入利润函数则可求得三户牧民的均衡利润:P1*=P2*=P3*=576(元) 这表明,当不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每户牧民都从自身利益极大化这一目标出发,那么每户的均衡养羊只数将是24只,均衡利润量是576元。三户牧民的总养羊只数和总利润量则分别为72只和1728元。

然而,若在其它条件(即单位羊的收益函数与成本函数等)不变时,我们放弃该草原为三户牧民所共同拥有的假定,而设其为一户牧民所拥有(或存在一个集体协调机制),且设该草原的养羊总只数为Q,则显然有:总利润函数P=Q?R-Q?C=Q(100-Q)-4Q=96Q-Q2

设:使总利润极大的最佳养羊数为Q*,那么该最佳养羊量必会使总利润函数的导数为0,即:96-2 Q*=0,解得Q*=48(只),代入总利润函数得:P*=2304(元)。

比较两种情况不难发现:既定的草原面积下,三户牧民出于各自利益考虑而独立决定的养羊总量(72只)是大于一户牧民(或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所决策的养羊量(48只)的。而实际上,存在集体协调机制时或一户牧民所决策的养羊量显然是该草原本来能够承载的最佳养羊总量。众所周知,草原本来能够承载的最佳养羊总量的突破(即草原的过度放牧)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草地资源得不到有效恢复,直至出现地表植被消失和草地沙化等问题,从而最终造成草原的实际可能载畜量下降、牧民养羊收益减少。

我国的有关资料充分证实了上述理论分析与数量推导。例如,目前我国新疆全境草地退化和沙化面积已 达213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37.2%,更为严重的是,新疆全境草地现在仍以每年29万公顷的速度在退化。至于青海省,退化的草场面积也达到117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32.3%;沙化草地193万公顷;草原植被消亡、土地的黑土滩面积已达333万公顷。宁夏则有97%的天然草原在退化、和沙化。草地的退化、沙化使其产草量和载畜量已经严重下降,在新疆,平均需要1.49公顷(22.35亩)的草地才能承载一只牲畜。

二、维护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比较

针对我国西部草原地区的过度放牧现象,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如下治理方案:

第一,政府干预或者说政府向牧民征收牛羊税。例如,在2000年上海举行的一次名为“走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中国在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学术会议上,华裔加拿大经济学家徐滇庆教授便呼吁,中国政府应征收牛羊消费税。据他认为,把从牛羊肉消费中征集来的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帮助农牧民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另一部分则可用于解决政府帮助农牧民转向其它产业所需要的财政经费来源。不过在我认为,对牛羊征税虽有理论或法律依据(即便国家是向牧民征税,也有依据。因为在我国的法律中,草原资源的产权被界定为属于国家所有,作为产权主体,国家显然有权力向牧民征收牧羊税),但是,在我国真正实施征税政策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对牛羊课税的经济学含义即移动牛羊产品的供给曲线,税收的增加将促使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这一过程必然带来均衡点的移动以及牛羊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均衡产量的减少。即使是对牛羊征收消费税,最终后果也可能会加重牧区人民的经济负担,严重的是将可能导致牧民失去生活的来源。特别是在牧民没有其它就业渠道的前提下,税负的加重无疑会使牧区人民的脱贫致富速度减慢,甚至还会使牧区人民陷入生存危机的困境之中。

具体说,如果消费牛羊产品的消费者是不受宗教和习俗制约的非少数民族人口,那么,牛羊消费税的征收以及客观存在的替代效应将可能改变其对牛羊肉产品的需求,即需求曲线的斜率会发生改变,需求曲线将可能变得较为平缓一些或更富有价格弹性这一结果将是:因供给减少所导致的价格上升不仅不能增加牛羊产品提供者的收入,反而会导致牛羊产品提供者(西部地区人民)的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如果消费牛羊肉的消费者是那些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那么,受消费习俗或宗教因素影响,他们对牛羊征税的反应将是不会明显改变其需求曲线斜率,这时,西部少数民族消费者所面临的问题将是不得不分担更多的税收。至于西部地区牛羊产品的生产者则会因均衡产量的减少而使实际总收益下降。尽管政府税收的增加可以用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方面,但是“双退双还”措施在近期所造成的农牧民直接收入的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总之,征税不仅会通过加大牛羊生产者的成本、削弱牧民的市场竞争能力而降低牧民的收入;而且会增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消费者的生活费支出;此外,还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无谓损失。因此,在不能给牧民提供其它有效的生活来源渠道之前,加征牛羊税对原来就贫困的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是不可取的(至于以行政手段禁止牧民养羊更没有道理可言)。

第二,重新界定草原的产权。即明确草原的产权主体,或者允许土地(草原)自由贸易。着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在2000年参观江苏企业改制时,曾建议通过“进一步明确土地的产权”来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张改革土地(或草原)资源产权的经济学家依据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安排,具有节约费用的作用,它能以低费用的方式解决人们在使用稀缺资源(如草地)中的冲突。换言之,按照产权学派的观点,将草地分给牧民私人所有,将会促使牧民充分关注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过度放牧现象也就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然而我们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无论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私有化”改革还是实行“自由贸易”改革均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重大障碍。

既然“禁止牧民养羊”的行政干预办法、“征收牛羊税”办法以及“进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办法,在解决西部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上或不可取,或在近期内不具备可行性,因此,我们提出“人口迁移或减少牧区人口数量”的对策主张。

实际上,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本原因乃在于人口过多。按联合国沙漠会议规定,干旱区每平方公里土地负荷人口的临界指标为7人,半干旱区为20人,然而我国西部地区诸省区的情况如何呢?大多数地区的人口都超过了此临界指标。以宁夏为例,目前,其山区人口较1950年代初期增长了250万,人口超过临界指标2.3—2.4倍。必须看到的是,在工业化与现代化没有完成的传统社会或落后地区,过多的人口数量或过快的人口增长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草地的过度放牧,因为,在工业化不发达的前提下,草原地区的人民只有依靠增加牛羊放牧数量才能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目前宁夏山区的牛羊数量较1950年代初便增长了274%,牲畜超载2.3倍。(9)可见,草原牲畜放牧的超载,首要原因是草原上人口数量的超载。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考虑的对策就应该是设法减少西部牧区的人口总量,而不能象现在一些地区那样简单地“消灭山羊或不允许牧民养羊”。而且从理论上讲,西部地区牧民的减少或牧区人口的转移其实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进一步推进的必然规律,人口的转移不仅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而且是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三、牧区人口转移或城市化应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进

人口迁移可以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机制下进行:一是在政府的

计划安排下进行“移民”。 二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落后地区的农牧民向发达地区或城市流动。 从我国实践来看,政府组织的“移民”具体包括两种移法,(1)政府象转移三峡库区移民那样转移西部牧区的牧民;(2)政府出面(或组织农牧民)建立小城镇来实现农牧业人口向小城镇的转移。很显然,由政府出面组织象三峡移民那样的西部人口大转移是不切实际的或难以进行的;至于政府通过行政规划的方式来发展“小城镇”进而实现人口的转移,虽然愿望非常美好,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由于城镇建设与繁荣的前提是工业化的发展,没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必然会陷入“有城无市”或城镇“人气不足”窘境之中。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所出现的已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又返回农村的现象明显表明,进入“人为造就出来的小城镇”的农民若不能享受到现代工业化所带来的较为稳定的就业、收入、社会保障、舒适的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实际收益或好处”,那么,他们是不可能安心于小城镇生活的。鉴于此,我们认为,实现我国西部地区农牧民的“空间转移”应主要市场机制来进行,而不能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当然,让市场机制在人口迁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不表示政府在人口迁移上的完全“不作为”,以市场的力量来转移人口要求政府在推进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等问题上应该贯彻执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具体说来,政府的主要精力是不应该放在动员或组织农牧民“建造小城镇”上,而应该放在改革目前农牧民进“城”所客观存在的“门槛”限制问题上(如消除户籍管制等)。

不过,消除过高的进城门槛、让农牧民自主选择迁移方向或目标,会使一些人产生不安与顾虑,其中,最大的担忧是农牧民将因此大量涌向城市,从而造成城市交通的拥挤、就业的紧张、社会治安的混乱、城市环境的恶化等一系列所谓的“城市病”问题。诚然,农牧民进城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上述诸多“城市病”,但是我们 认为,不允许农牧民进城所导致的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均衡发展(或城市化滞后)所引起的种种“农村病”问题则更为严重。笔者在“慎对广义小城镇”和“不允许农民进城的负效应不容忽视”等文中,将只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而不允许农民进入“现代城市”所带来的“农村病”问题归纳为五大方面,这五个方面是,(1)在行政手段推动下加速进行的小城镇(尤其是乡村集镇)建设,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粗放式利用;(2)小城镇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甚至生态破坏问题极为严重;(3)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来说,仅依赖小城镇的发展而没有现代城市供给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张,既不可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也不可能使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或聚集效应得到充分发挥与体现;(4)小城镇建设在扩大国内最终需求、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上没有明显的效果;(5)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对于农民改变其传统的行为方式、实现其个人角色转换乃至个人现代化等是极其不利的。

篇(5)

我市学习实践活动于3月6日正式启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参学单位和试点单位紧紧围绕“打造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这一主题,牢牢把握“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这一要求,做到了思想重视、行动及时、措施有力,使学习调研阶段取得了明显成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组织发动全面到位。*市召开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以后,市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及时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层层召开了动员大会,明确了活动的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和具体任务,并确定了54个市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和7个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单位,实行了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和包挂制度,建立健全了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了领导责任,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市级领导干部积极深系点抓指导,指导检查组认真巡回督查抓落实,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加强组织协调抓进度,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二是学习培训扎实有效。坚持把深化学习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合理安排时间,突出学习重点,创新学习形式,努力在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进展,在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上有所提高。以必读的三本书和中央、省、市主要领导重要讲话精神为基本内容,融入旅游立市、工业强市、生态保护、城市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相关知识,按照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在督促落实学习任务上动真格、来硬的,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着力解决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不深不透的问题。精心策划,灵活组织,采取领导带头讲学、集中培训促学、上门送教帮学、提供菜单选学、加强联系督学、知识竞赛测学等六种方式在全市开展了学习培训工作,特别是积极创新载体,开办了“周末课堂”,妥善解决了工学矛盾和学用矛盾,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了参学率和覆盖面,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运用科学发展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能力。

三是调查研究重点突出。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在市级和科级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了“科学发展,寻策问计”大型调研活动,围绕制约我市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突出实践特色,结合职责分工和工作实际,为28名市级领导选定了54个调研专题,为参学部门和试点单位确定了75个参考调研专题。全体市级领导和绝大多数科级、副科级领导干部都能够深入基层,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发现存在问题,总结新鲜经验,问计寻策于民,全面掌握和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撰写各类调研报告420多篇,评选出了27篇有份量、有价值的优秀调研报告,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科学详实、富有创见的决策依据。

四是研讨交流氛围浓厚。在学习调研阶段,坚持把研讨交流作为深化思想认识的重要过程来抓,组织各参学单位围绕“打造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和作风状况,细化讨论专题,丰富讨论载体,采取召开市级领导调研成果研讨会、科级干部交流研讨会、党员干部恳谈会、群众意见征集会和行风政风评议会等多种形式,广泛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交流了对解放思想的认识,找准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1200余条,归纳梳理出8类108条,形成了“人人参与大讨论”的良好局面。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有力促进了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变,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加快发展的目的,在推进我市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上形成了新的共识。

五是边学边改成效显著。按照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即知即改的要求,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群众关心什么问题就优先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整改落实突出问题32个,正在整改落实的33个,积极创造条件或协调上级部门解决的43个,办惠民实事126件,使学习实践活动真正成为了群众满意工程。同时,在查找和解决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注重在“立新规”上下功夫,从制度的层面上抓好破旧立新,重点围绕项目建设、文化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和谐社会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八个方面,及时启动了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形成了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中,我市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效:一是思想认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学习调研,广大党员干部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意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对“打造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的奋斗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紧迫感、使命感有了进一步增强,“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结合学习讨论,各参学单位和试点单位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展目标,完善了工作措施,服务发展、推进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工作作风有了新改进。通过学习调研活动的开展,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坚持边学习边开展调研,深入研究分析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不但推动了问题的解决,而且也促进了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风的形成。特别是市委常委亲自下基层,深入调研,形成了20篇调研报告,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风转变的成效;部分科级干部、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自觉到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拆迁拆违、城市建设管理、企业改制等一线长期蹲点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则更为全面地展示了我市干部作风的新变化。三是各项工作有了新突破。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紧扣发展这一要务,始终坚持以学促干、以干促学,努力把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今年全市确定各类建设项目143项,计划总投资17.2亿元,其中包括敦煌机场扩建、敦格铁路、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等46个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项目。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各类项目89项,完成投资2.84亿元,占年计划的17%,同比增长42%。敦格铁路建设项目计划年内动工建设,1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已于3月20日在北京进行了特许权招标,城市外环路建设项目已完成前期勘察测量和施工图设计。文化旅游开发势头强劲,组织参加了西安旅游博览会、大连国内旅游交易会和津洽会,签订了《中国西部旅游城市合作协议书》;在德国成功举办了“敦煌花雨文化展”开幕式;陆续恢复、增加了敦煌至北京、西安、乌鲁木齐、兰州等航班航线;探索成立了旅游执法大队,使全市40家星级宾馆饭店、62家旅行社全部纳入规范管理;经过积极汇报争取,我市被甘肃省命名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和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被授牌命名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基地。城市特色化建设稳步推进,抓紧实施了立面改造、夜景灯光设置、道路建设工等工程,启动实施了有碍观瞻建筑物拆除改造工作。截至目前,2条道路建设、7幢建筑物立面改造、9幢夜景灯光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完成了3处围墙改造、3处围墙拆除。同时,新建党河大桥已全面开工,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已完成招投标,投资2亿元的敦煌风情城已全面启动运营。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方山口工业园区石鑫公司输电项目已全线架通;转渠口工业园区已入住4家企业,3家企业开始生产;七里镇工业园区确定的57家石棉厂已全部签订了搬迁协议,并完成了规划选址工作,预计7月底前可整体搬迁入驻园区。同时,华夏水泥厂、西域矿业技改、敦煌石鑫铁选厂等7个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展顺利,全面实施了双215工程,全市已定植优质林果3.6万亩,输转农村劳动力1.2万人,新建节水滴灌1.02万亩,完成小康住宅建设285套,种植瓜菜4.8万亩,新增羊饲养量2.2万只。狠抓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已启动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日光温室已全部投入生产,特菜示范园区和葡萄示范园区的日光温室己全部完成安装和定植。同时,积极做好了2次大风、沙尘暴灾害性天气的抗灾救灾工作,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初步成效,编制完成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任务书,并通过国家水利部批复;经过积极争取,敦煌生态保护规划已列入2009年度国务院审批规划;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全面实施,已完成风沙防护工程19.7万㎡。同时,压减荒地面积3.68万亩,关闭城乡自备水源井247眼,完成“千米”防护林310公里,绿色通道60公里,治沙造林面积2.05万亩,义务植树48万株,使域内生态环境面貌得到了初步改善。

总的来看,全市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的工作,准备充分、启动及时、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这得益于*市委第8指导检查组的有力指导,得益于广大党员干部的辛勤工作,也凝聚了各参学单位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兢兢业业、工作努力、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为搞好全市学习实践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学习实践活动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单位和少数党员对学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高,理论学习的深度与活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是个别部门和单位实践特色不够鲜明,实践主题不够突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三是个别单位及领导干部开展学习调研工作的深度、广度不够,在创新活动载体、把握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破除思想障碍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二、把握政策,抓实环节,确保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质量

从现在开始,我市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全面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分析检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照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分析检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各参学单位一定要按照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突出“三个重点”,抓好“三个环节”,扎实推进分析检查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是要以找准问题、深刻剖析为重点,严格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要充分利用深入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两个环节的成果,围绕“旅游立市、工业强市、项目带动、和谐发展,打造魅力敦煌,建设艺术之都”这个主题,查摆突出问题,开展自我检查,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重点开展“六查六看”活动,即:查思想,看科学发展的观念牢不牢;查思路,看科学发展的路径对不对;查措施,看科学发展的行动快不快;查机制,看科学发展的动力活不活;查实绩,看科学发展的成效好不好;查作风,看科学发展的工作实不实。每位班子成员都要按照这一要求撰写个人分析材料,在会上发言交流,班子成员间坦诚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把民主生活会开成诊断会、研讨会、聚力鼓劲会。同时,要组织党员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参加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也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

二是要以理清思路、解决问题为重点,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民主生活会后,各级领导班子必须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要从思想深处找原因;三是确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工作措施和具体保障等。分析检查报告要紧密联系实际,重点突出第三部分,要把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民主生活会的成果体现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对报告全过程严格把关,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避免写成一般的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

三是要以集思广益、完善措施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评议活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要采取“群众评班子、基层评机关”等形式,广泛征集“两代表一委员”、党员干部群众、归口或业务联系单位、服务或工作对象等方面代表的意见,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进一步完善分析检查报告。要主动把群众评议引入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根据群众的正确评议,将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将工作一步一步推进。

三、加强领导,严格要求,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分析检查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巩固扩大学习调研阶段成果,打牢整改提高工作基础,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阶段。各参学单位一定要统一思想,周密安排,扎实推进,确保分析检查阶段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在这里,我重点向大家提四点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克服厌倦情绪,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分析检查阶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实度和力度。各参学单位领导班子一定要克服厌倦、松懈倾向,克服重工作、轻学习的倾向,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抓好分析评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加强对分析评议阶段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工作,紧密联系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组织发动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学习实践活动。同时,要把学习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继续深化学习调研,在真学真用上下功夫,努力解决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清、能力素质不强、发展思路不畅的问题,为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二要突出查摆问题,梳理意见建议,切实增强分析检查阶段的针对性。在分析检查阶段,一定要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问题找准了就找到了病根,就可以治病救人、轻装上阵。一定要坦坦荡荡,恳恳切切,不回避矛盾,不讳言差距。找问题要真心实意,要有决心和勇气,不怕揭短,不怕亮丑,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准问题。问题找准了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工作才能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各参学单位一定要抓住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和开展群众评议的有利契机,广开言路,广纳良策,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地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分析找准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充实完善整改措施,高标准高质量地撰写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分析检查报告。

篇(6)

(一)经营管理思想认识不足

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石油化工行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商品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担当着卖方市场明显的主导者角色,享尽了国家方方面面的扶持和保护政策[2],因此在思想观念上,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普遍存在着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的现象。尤其是企业领导者,多年以来按照统一计划进行销售,旧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较重视销售量或产品质量的提高,而忽视了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把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归结为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市场、诚信、利润低、效益差等。但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石油价格与国际油价全面接轨,昔日那种“有女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返。企业管理者如不能积极主动地把握市场动向,没有因市而变制定相应的企业经营目标,或者安于现状,改革思想和忧患意识都比较薄弱,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导致经营目标与实际市场发展不适应,就会增大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下,地市级油品销售企业只有不断更新其管理思想,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其经营管理策略,制定合适的经营目标,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销售渠道得不到有效的拓展

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稳步加深,全社会的经济获得空前的解放与发展,社会对石油化工产品在内的全部资源的需求量呈现出几何倍数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能源市场发展的快速发展,出现新能源逐步替代石油等传统能源的趋势,在这种市场条件下,由于管理者没有转变经营观念,仍有部分地市级油品销售企业持有“以产定销”的观念,表现为重产品生产轻产品销售、重产品质量轻顾客需求,导致销售渠道得不到有效的拓展,这种模式无法保证企业在多边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造成部分企业逐渐丢失其交易主体的地位,而其对立面消费者由于选择增加销售渠道逐渐地在交易中把握主动权。

(三)销售成本管理控制难度大

销售成本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目前部分地市级油品销售企业对个别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过于简单化和粗放,没有对成本指标进行逐级分解和考核等,成本核算仍有较大的控制空间,企业效益得不到最优化的保证。具体表现为,一是运输成本大,由于油库位置选址一般临近工业区或是沿海、油田地区,生产地以及销售地之间产生运输成本,同时危险品运输属于高风险的运输,受到多种外界条件的制约,以及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为保障运输安全,选择资质齐全的运输车队,必将抬升运营成本。二是通常情况下,油品采购由省公司掌控,通常“以产定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采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销售成本的高低,制约了经营提升,而采购品种的数量也牵制着销量,间接影响着成本回收的效率。

(四)管理体制不健全

以2002年10月中石化股份在伦敦、纽约、香港三地资本市场成功上市为标志,中石化由原来的国有独资公司变成了由国家控股、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参股及国内外策略投资持股的投资多元化国际公众公司。伴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中石化的管理机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多级法人、分级决策,变成了一级法人,集中决策、分级管理。就销售系统而言,总部成为投资决策中心,省级公司成为利润中心,地市级公司成为成本控制中心和资源配送中心,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资本结构变了、机制变了、面对的市场变了,这就要求地市级石油销售公司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这种转变,做到与时俱进,尽快向建立大型连锁配送企业的目标迈进[3],但是改革尚不够彻底,目前大部分销售企业的经营管理办法内容过于单一,地市级油品销售公司笼统地接受上级监管,没有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当地的管理体制,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金管理等均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进而影响了企业效益最大化。

(五)销售服务的不完善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客户对产品及企业服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客户不再仅仅需要一套销售方案,而是全面的集成解决方案,从售前、售中、售后给出全面的合理化意见与建议。因此客户对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企业没有转变自身的市场理念,缺乏与客户之间的密切沟通和交流,没有为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体验,进而导致经营的机制与管理措施同客户需求区别比较大,客户与企业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企业的销售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地市级油品销售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提升的措施

(一)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思想,发挥经营管理的核心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一系列工作的管理活动。[4]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经营管理是企业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活动。人本观念要求每个管理者明确,管理工作的根本在人,要做到向管理要效益,首先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充分重视经营管理这一基本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于企业的各项日常工作中,起带头作用,与时俱进改善经营管理思想,要有忧患意识,将市场动态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其次,管理人员还要认识到企业管理与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息息相关,要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让员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挥集体主观能动性,助力经营管理提升。再次,企业中所有员工都要参与到经营管理上,要让员工认识到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每一个员工都是息息相关的,公司所作的每一项经营管理决定都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若是发现公司经营管理存在问题,要及时向公司领导进行反映,提出合理化建议。某地市级销售企业深知以管理促经营的要义,自2011年起,通过转变观念,严细内部管理,不断凝聚全员力量。如建立大监管格局,紧紧围绕“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强化监督、突出创效”的工作思路,不断充实督查巡查力量,完善视频监管平台,搭建监管大数据库,以严细实的管理模式促进了经营管理及各事项按进度、按规范扎实有效开展。同时,优化薪酬和激励制度,引导广大员工发扬钉钉子、拧螺丝精神,发挥岗位优势,参与企业的管理,达到了调动全司力量,刻苦攻关各项难题,获得显著成效。2011-2017年来,成品油销售屡创历史新高,2011年总量63万吨,同比增量6.8万吨;2014年总量跨越74万吨,2017年总量更是冲破80万吨大关,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同比增幅9.2%,在全省地市公司里排名第三。体现了转变经营理念的重要性,是兴旺企业、凝聚人心、提高效率、引领方向、把控节奏的有效手段。

(二)优化自身的销售渠道

中石化销售渠道重组的总体思路为:依据区域化、专业化、扁平化的原则,以优化物流配送与强化成品油市场为营销的重点,充分地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对物流、零售直销实行专业化的管理,构建管理层次扁平化、业务垂直、岗位权责明确、市场反应灵活的新型经营管理体制。[5]为了顺应时代与市场发展的实际要求,近年来,地市级油品销售企业致力于拓展非油品业务、天然气业务以及在网络盲点发展“他有我营”油站,进一步抢滩布点,优化销售渠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某地市级公司,多措并举,深度融合油品和非油品的业务优势,实现油非互动量效双增,2017年,通过油非互动带动非油品销售7064万元,带动的非油品销售毛利2303万元。线上营业额452万元,其中保险业务1165单,销售374万元,有效提升客户黏度和品牌忠诚度。

(三)提升成本控制的质量

一是最大化本地销售量,减少资源跨区域流动。加大本地终端客户的维护力度,最大限度节约运输费用,降低销售成本;二是优化物流,在保持经营量增加的情况下,持续降低成本是关键。通过优化车辆调配,节约运杂费支出;通过严格监控运输全过程,降低途耗;三是控资金、提效率。精析现状,深掘潜力,严把流失,层层实措施,在严控和压缩资金占用上多管齐下。某地市公司细化管理,促降本减费。一是合理分解下达2017年经营部、加油站定额费用指标,强化费用预算管理,全年吨费全省最低(289元),对比预算节约15元。二是梳理过去一年千元以上未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清单,逐项确认,争取增值税专用发票降费,创效567万元;四是积极沟通,拓展采购渠道,一方面,对于销售产品含有的原始材料、销售成本以及结构成本、石油产品的市场基础价格开展综合的分析以及集中的管理,进而保证自身掌握信息的完整性以及科学化程度。另一方面加强与上游企业的联系,为自己的销售过程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有采购条件的公司努力拓宽采购渠道,通过采购物美价廉的产品,降低销售成本。

(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制度作保证,任何工作都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有了管理制度就有了明确具体的标尺,才能使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地市级油品销售企业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要加强经营管理工作,要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覆盖企业的所有部分,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体制,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以成本、效益为核心.加大环节和过程控制,改造企业落后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鉴于制度的重要性,2018年石化销售公司改革管理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围绕效率提升加强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公司改革管理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体系架构,强化制度闭环管理,加强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加大制度问责力度,着力培育尊崇制度的从严管理文化。

(五)优化客户服务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在实际管理机制应用时,需要针对企业销售的优势开展集中的管理与整合,促使优势资源得到整合;需构建完善的客户需求调查小组,针对客户的实际意见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从而依据客户现有的真实需求,在根本上提升其销售的质量,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以及服务的项目,保证服务的质量得到优化与升级,保障销售质量管理的意义得到切实的发挥。

三、结语

目前我国部分地市级的油品销售企业由于缺乏经营管理观念,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另外,新能源的出现对于油品销售企业来说挑战巨大,企业需要认清现实,通过多种的手段提升经营管理,进而保证自身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牛犁,王柏苍,闫敏,靳烨:替代能源发展对我国石油需求影响分析[J].石油科技论坛,2017(3).

[2]王成:国有石化企业营销人员的管理模式[J].市场研究,2010(8).

篇(7)

关于“全球暖化”问题

究报告环境保护协会 化学科技文翻译社团

联合制作

南京师大附中

目 录

课题准备

课题综述………………………………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 研究简介…………………………………….. 关于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的实验探究…..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以建筑和照明节能为例………......

如何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以城市绿化及节约木材(纸张)为例.. 我们的建议…………………………….......... 研究拓展

南京市规划局的回邮………………….......... 环保传单的发放………………………….. 研究后记

我们的感受……………………………..........

研究附录

活动进程记录………………………........... 参考资料……………………………...........

2 3

4

4 12 16 19 20 21 22

23 25

课题综述

选题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也是一般所为人熟知的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 然而,分别在俄罗斯科学院地理学研究所和海洋学研究所工作的科特利亚科夫和莫宁院士认为,尽管近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持续增加,但在不远的将来人们看到的情景将是,全球气温将进入变冷期。目前全球变暖的现象其实并非二氧化碳之过。

于是,我们对研究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疑惑。所以,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我们决定以此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从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入手,争取以我们的微薄之力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关研究成果

很多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增多,而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的作用,从而导致"温室效应".

所谓的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在地球上已经重复多次了,全球变暖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的。俄“东方”科学站的研究表明,在最近10万年的时间内,全球气候温度的提高总是发生在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之前,而不是相反。当大气温度开始下降时,二氧化碳的含量还会持续增长2千年到3千年。 科研人员在分析了5千年、2万年、10万年间大气变化的数据后发现,每一次全球变暖时,大气温度和二氧化碳的表现都是一样的:首先大气温度开始升高,而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则要落后几千年。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速度要比大气温度升高的速度快,一段时间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速度就会超过温度提高的速度。当温度开始下降时,二氧化碳的增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二氧化碳的含量开始下降时,其下降的速度也会超过大气温度下降的速度。这样的状态一直保持到冻结阶段。 上述的规律性只能在10万年这样很长的时间段内发现。如果在2万年这样比较短的时间内看,就会发现大气温度的提高永远跟在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后面。对这种现象,科研人员暂时还不能解释,不知这是数据测量不精确之故,还是自然界本身就是按这种规律运行的。

我们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评价

1. 科学性、理论性强,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两位权威人士提出了挑战一般所为人共知

的观点的看法。

2. 虽然还没能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但已对传统论点产生冲击,让人不由对此产生关注。 3. 研究未很好的贴近生活,让人感到颇为遥远,于是希望通过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发起一些研究,

使对二氧化碳和全球变暖问题的关系有更深的理会。

研 究 计 划

课题研究

一、 研究简介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生活生平的提高在给人们带来种种方便的同时也给世界环境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研究报告目的在于了解全球暖化的现状,分析原因以及解决南京该问题的方法。首先,经过实验对比二氧化碳气体与其它气体性质上的差异,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此问题的重要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确信要想缓解全球暖化问题就必须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接着我们以建筑与路灯节能为例,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角度对如何缓解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然后我们又以城市绿化及节约木材(纸张)为例,分析得出如何通过种植及保护植物来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最后参考国际上一些先进经验,我们提出了缓解“全球暖化”问题的一些方法与手段。

二、关于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的实验探究

前沿: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二氧化碳对于造成温室效应及全球暖化问题起了主要作用,我们决

定通过试验来验证二氧化碳对于此问题的影响。

猜想:二氧化碳之所以能造成温室效应是与其热容等物理性质有关。 实验思路

通过对比二氧化碳与氧气对于热量的吸收与阻止热量散失等性质,验证二氧化碳对于温室效应现象的影响。

实验一:二氧化碳的制取

实验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器材及药品

仪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集气瓶、长颈漏斗、双孔(单孔)带直导管(弯导管)的导管、酒精灯、铁架台。

药品:大理石、石灰石、稀盐酸、

实验器材连接示意图

实验二:二氧化碳的吸热与放热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在相同的室温下,对等体积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使用相同的酒精灯进行加热,利用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的温度传感器记录气体温度对时间的变化曲线。 2.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碳与空气使用酒精灯加热到相同温度,在相同的室温下使其自然冷却,

利用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系统的温度传感器记录气体温度对时间的变化曲线。

实验器材:

锥形瓶 单孔橡皮塞 DIS温度传感器 铁架台 酒精灯

实验器材连接示意图

做出图线

反思:

我们发现二氧化碳与空气温度变化差别并不是十分明显,难道说二氧化碳并不是全球变暖的主

要原因?

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试验,我们发现我们虽然使用了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但制取过程中二氧化碳仍有与水接触的机会,而水与此问题成负相关关系,故其会影响试验结果。且我们收集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并没有检验是否收集满,若锥形瓶中二氧化碳含量较低,则会影响试验结果。

改进措施:1.在气体发生装置与气体收集装置中间放置干燥管,去除二氧化碳所带的水汽

2.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验满

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

做出图线

实验结论

通过对比二氧化碳与空气对于热量的吸收与散失,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用酒精灯加热的情况下温度在加热大约20分钟后都可以产生明显的升高。但二者的末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且将二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呈现,可以发现二者的温度虽然有一定区别,但差别并不十分明显。

短波辐射

我们通过咨询相关老师得知,其实二氧化碳与空气的热容相差并不明显,且我们实验中气体体积太小,二者之间的差距还没有外界环境造成得影响大,而且以我们现有的能力,几乎无法从试验操作方式上减小此误差。另外,二氧化碳差生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其可以允许短波通过,而吸收长波。有物理知识可知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由我们的试验目的可知我们采用红外线照射可是现象最为明显。针对此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器材:

2.5升可口可乐瓶 红外线灯 DIS温度传感器

实验方法:

1.将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按不同浓度冲入可乐瓶中。

2.利用红外线灯对可乐瓶进行照射,使用DIS温度传感器记录气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实验图线:

实验结论:

通过此实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二氧化碳气体对于温室效应的影响。二氧化碳含量较低的气体,温度升高非常有限。而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气体温度升高则是十分明显。

模拟实验

另外,我们经过走访物理老师,得知可以采用使用专业软件来模拟此试验。

由于此软件系统无法显示气体温度的变化,所以我们根据克拉伯龙方程(PV=NRT)可知一定物质的量的理想气体压强与温度成正比,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试验

我们在左侧的容器中充满约80℃(绝对温度:350K)的混合气体,右侧U形管及点光源的设置如下图所示

我们将容器内的气体设置为不同的组成

当氧气为0.2,氮气为

0.8

氧气为0.12 氮气为0.38 二氧化碳为

0.5

当二氧化碳为

100%

利用EXCEL对图线进行处理

结论:通过对比几组数据,我们发现在盛有二氧化碳的封闭容器中,热量散失会明显减小,温度降

得较慢,且二氧化碳浓度越高,此现象也就越明显。

小结: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对造成全球暖化问题造成的影响,我们发现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上

升,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尽管我们使用的气体的体积并不是十分的大(尤其是与全球气体总量进行比较),但在强光照射下仍会出现明显现象,由此可见二氧化碳对全球暖化问题影响之大。于是我们从减少其排量以及增加其吸收量进行了下面的研究。

三、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以建筑和照明节能为例

1.建筑节能

前沿:建筑节能,是指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以及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改变居室环境

质量的能源消耗,还包括利用太阳能、地热(水)能源的综合技术工程。1992年全世界建筑用能的CO2排放量为16亿吨碳,占总用能排放CO2的比例为25%—30%,对地球变暖影响的比率为10%—12%。中国建筑用能所排放的CO2量约为2亿吨碳,约占全世界CO2排放总量的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用能量正在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CO2排放量也在迅速增长。目前,建筑节能是全社会节约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5%,中国建筑用能排放的温室气体正在快速增加(主要有冬季采暖、夏季制冷以及生产高能耗建材所排出的温室气体)。随着社会发展,这个比例还会不断增长。建筑门窗和建筑幕墙是建筑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建筑门窗和幕墙的节能约占建筑节能的40%左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节能门窗的研发和利用将成为建筑节能的一个重点。我们周边的建筑节能状况如何?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调查。

研究:

一. 校园内的建筑节能状况调查分析

我们首先对校园的用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如下:

表1 2004-2005校园用电情况

表2 2005-2006校园用电情况

图表1

数据初步分析:

通过图表1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办公楼的用电量最高,与教学楼、艺术中心并为用电“三巨头”。经过调查,主要是空调的耗电量太大。这说明整幢建筑的节能性能并不是太好,热量容易散失,需要空调连续的工作。

通过对表2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冬季是用电高峰期,这是由于天气寒冷空调的大规模的使用,这说明我校各建筑的保温性能不是太好。

为什么空调的使用量如此巨大呢?是不是与建筑节能性有关?哪些因素影响最大?这引导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二. 有关玻璃幕墙的研究

玻璃幕墙是现代化建筑的主要外围护结构之一,其设计不仅要满足建筑美学和建筑功能的要求,而且要更多地考虑热工设计,充分体现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建筑设计三大原则:“开放与交流、舒适与自然、环保与节能。

200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批准的第一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这将从源头上控制建筑能耗。现在很多省市开始采取措施,整治或是限制对玻璃幕墙的使用。这客观上促进了节能玻璃的发展。《标准》对公共建筑的节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30%,玻璃幕墙最多只能占到墙面的70%等。新建建筑中,整面玻璃幕墙不能再建。

据了解,普通玻璃应用于建筑上,有30%的能量是通过玻璃的传导而损失的,在目前全球性能源紧张的今天,建筑师和建筑使用者越来越重视减少玻璃的能量损失。

玻璃幕墙的传热过程大致有三种途径:一是玻璃和铝合金(不锈钢)金属框格的传热:通过单层玻璃的热流传热,通过金属框格传热,通过玻璃的镀膜层减少辐射换热;二是幕墙内表面与室内空气和室内环境间的换热:内表面与室内空气间的对流换热,内表面与室内环境间的辐射换热;三是玻璃幕墙外表面与周围空气和外界环境间的换热;外表面与周围空气间的对流换热,外表面与外界环境间的辐射换热,外表面与空间的各种长波(如电磁波、红外线等产生的长度)辐射换热。四是普通玻璃幕墙采用单层玻璃和铝合金型材的梁柱结构,而节能玻璃幕墙则应从上述三种途径加以考虑:第一种途径(热传导)对节点设计影响最大,针对玻璃的导热性能,设计时采用中空玻璃;针对铝框的导热性能,设计时采用尼龙66等结构塑料,形成“断桥”,可增大热阻,减少热传导,从而设计隔热幕墙。在此基础上,再考虑第二种途径(热对流)和第三种途径(热辐射),在构造上采用双层Low-E玻璃,上下端对流开口,从而设计动态幕墙,达到环保节能的作用。

针对这样一种现状,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社团选修课环境保护社建筑节能课题小组玻璃幕墙分组就此成立,并以此为题,进行了研究。 我国现有建筑门窗的节能现状

1.七、八十年代的钢窗

2.九十年代的铝合金单玻窗和塑钢单玻窗

其保温隔热性能(传热系数)和空气渗透性能(气密性)两项物理性能指标均达不到所在地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部分)》(JGJ26—95)标准。

经调查发现,我校艺术中心楼采用的是普通钢化玻璃,教学楼采用的是普通玻璃。

表3 普通钢化玻璃参数

附:1 玻璃节能评价的主要参数

自然界中热量的传递通常有三种形式:对流、辐射和传导。由于玻璃是透明材料,通过玻璃的传热除上述三种形式外还有太阳能量以光辐射形式的直接透过。衡量通过玻璃进行能量传播的参数有热传导率及K值(在美国称为U值)、太阳能透过率、遮蔽系数、相对热增益等。 1.1 K值

K值表示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热量通过玻璃在单位面积(通常是1m2)、单位温差(通常指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之差一般1℃或1K)、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焦耳数。K值的单位通常是W/㎡K。K值是玻璃的传导热、对流热和辐射热的函数,它是这三种热传递方式的综合体现。玻璃的K值越大,它的隔热能力就越差,通过玻璃的能量损失就越多 1.2 太阳能参数

透过玻璃传递的太阳能其实有两部分,一是太阳光直接透过玻璃而通过的能量;二是太阳光在通过玻璃时一部分能量被玻璃吸收转化为热能,该热能中的一部分又进入室内。通常有三个概念来定义: (1)太阳光透射率

太阳光以正常入射角透过玻璃的能量占整个太阳光入射能的百分数。 (2)太阳能总的透过率

太阳光直接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能量与太阳光被玻璃吸收转化为热能后二次进入室内的能量之和占整个太阳光入射能的百分数。 (3)太阳能反射率

太阳光被所有表面(单层玻璃有两个表面,中空玻璃有四个表面)反射后的能量占入射能的百分数。 1.3 遮蔽系数

遮蔽系数是相对于3mm无色透明玻璃而定义的,它是以3mm无色透明玻璃的总太阳能透过率视为1时(3mm无色透明玻璃的总太阳能透过率是0.87)其他玻璃与其形成的相对值,即玻璃的总太阳能透过率除以0.87。 1.4 相对热增益

用于反映玻璃综合节能的指标,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即室内外温度差为15℃时透过单位面积(3mm透明,1㎡)玻璃在地球纬度30O处海平面,直接从太阳接受的热辐射与通过玻璃传入室内的热量之和。也就是室内外温差在15℃时的透过玻璃的传热加上地球纬度为30O时太阳的辐射热630W/㎡与遮蔽系数的积。相对热增益越大,说明在夏季外界进入室内的热量越多,玻璃的节能效果越差。对于玻璃真实的热增益是由建筑所处的地球纬度、季节、玻璃与太阳光所形成的夹角以及玻璃的性能共同决定的。影响热增益的主要因素是玻璃对太阳能的控制能力即遮蔽系数和玻璃的隔热能力。

相对热增益特别适合于衡量低纬度且日照时间较长地区向阳面玻璃的使用情况,因为该指标是在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时室外热流流向室内且太阳能也同时进入室内的情况下而给定的。 对于不存在太阳能辐射部位使用玻璃时,反映玻璃保温能力的指标只有K值。

小结:经调查发现,我校的玻璃幕墙并没有很好地起到节能作用,只是使外观美观了。

2.路灯耗能

我校晚间灯光明亮,在为我们行走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耗费大量的电力资源。我们决定在我校的方面进行探究,以求可以在解决全球变暖这一问题上有所突破。

经过了两个月的调查与数据的收集、计算和整理,我们得到了下列有关我校路灯耗能方面的一些结论与数据的表格整理:

1、 我校在路灯节能方面做得合理到位,全校(即树人与南师附中)境内,所有共

计30盏路灯的使用状况良好,所选用的灯泡均为亮度合理的150W节能灯泡;

2、 路灯每日的开关时间较为合理,符合夏、冬两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即,夏

季,昼长夜短,路灯所需开设照明时间较长;冬季,昼短夜长,路灯所需开设照明时间长;

3、 我校路灯耗能所付电费占我校所付总电费中份额较小(按月计算),我校月耗

能主要是教室耗能、机房耗能、高压水泵耗能等;

4、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若按照一般情况使用250W普通灯泡,耗电情况是现实际状

况的1.5倍左右;

小结:通过此阶段的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在校园路灯节能这一方面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学校路灯

位置的设置及灯泡功率的选择均基本符合实际需求,灯泡均采购节能灯泡,且开光的时间安排合理,可以说是校园节能方面的典范。

四、如何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以城市绿化及节约木材(纸张)为例

1. 城市绿化

引言:城市绿化在市民提供一种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在为缓解全球暖化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研究:

人们根据光合作用碳素同化的最初光合产物的不同,把高等植物分成两类:

(1) C3植物。C3途径是光合碳代谢中最基本的循环,是所有放氧光合生物所共有的同化CO2的 途径。这类植物的最初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这种反应途径称C3途径。C3作物生长在温

度较低环境,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带;C3植物:典型的温带植物,如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烟草、马铃薯、菜豆和菠菜等;现在已经知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木本被子植物都是C3植物;

(2) C4植物。这类植物以草酰乙酸(四碳化合物)为最初产物,所以称这种途径为C4途径,如甘蔗、

玉米、高粱等。一般来说,C4植物比C3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其原因可从结构和生理两方面来探讨。C4作物生长在温度较高、光照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C4植物:典型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如玉米、高粱、甘蔗、苋菜等;只有草本被子植物中才有C4植物。

这两种作物类型的生理生态过程及光合作用速率差异明显。结构与功能是有密切关系的,是统一的。C4植物叶片的维管束薄壁细胞较大,其中含有许多较大的叶绿体,叶绿体没有基粒或基粒发育不良;维管束鞘的外侧密接一层成环状或近于环状排列的叶肉细胞,组成了“花环型”(Kranz type)结构。这种结构是C4植物的特征。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数目少,个体小,有基粒(图3-28)。维管束鞘薄壁细胞与其邻近的叶肉细胞之间有大量的胞间连丝相连。C3植物的维管束鞘薄壁细胞较小,不含或很少叶绿体,没有“花环型”结构,维管束鞘周围的叶肉细胞排列松散(图3-29)

科学研究表明,C3植物和C4植物由于叶片结构有差异,所以两者固定CO2的途径也不一样。 由此可见,C4植物光合作用中的C4途径发生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场所)内,C3途径发生在维管鞘细胞的叶绿体内,两者共同完成二氧化碳的固定。

试验

南京的行道树多以法国梧桐树和香樟树为主,起初我们认为是不是将这些绿化植物都换为C4植物会增加植物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因此我们设计了一项试验,内容如下:

采集行道树树叶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看维管鞘周围是否有叶绿体,但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发现,只要观察叶脉颜色既可知是何种植物,深绿色是C4植物,浅绿色是C3植物。因是冬天,所以没有采集到样本,但根据照片不难得出结论法国梧桐树和香樟树均为C3植物。(材料:C4植物、叶脉周围维管束鞘细胞有花环状结构,含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脉颜色深;C3植物小叶脉距离大,可能是因为为了增大光合面积、增加叶肉细胞的分布。因为C3植物的叶脉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后由资料得知,C4植物多为草本植物,所以建议在绿化时不要只种树,也要在土地上多铺些草坪,一方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则可增加CO2的消耗量,有助于更新空气。

根据2007年1月1日南京环境监测站的收集的24小时观测数据平均值,可以看出当天空气质量草场门较好,山西路空气质量较差,因为草场门周边住宅、大专院校、机关、公园等为主,绿地较多,绿化较好;山西路以商业为主、交通流量大,绿化不如草场门,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由表可见绿化好的地方,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因此,绿化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好坏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合理绿化,保护森林,保护环境。

2.校园纸张节约

前沿:南京师大附中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学生及教职员工的名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

以往被忽视的节约问题的影响开始引起注意。随着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的开展,文印室成了校园节约的关注焦点。

调查统计:

2006年1月—12月南京师大附中用纸总量 A4纸:750箱 每箱3000张

B4纸:500箱 每箱2000张(数据来自南京师大附中校务办)

总计:750*3000+500*2000*4/5=30500000张A4纸(5张B4相对4张A4) 相关数据:1棵成年树可制造A4 纸1500张 一棵树可以吸收12磅CO2

计算可得:南京师大附中一年的A4纸用纸量相当于令森林少吸收

30500000/1500*12=244000磅的CO2

经简单统计,每周印发的附中讲义每一学科(共九门)均设有封面。则若每周(一学年40周)每一位同学(约800人)的附中讲义减少各学科封面的印刷则可节省9*800*40=288000张A4纸。则这样一个简单而必要的节省就可以多吸收:288000/1500*12=2304磅的CO2

若是学生的练习本、练习纸、学校不必要的通知印发则可以更多的吸收CO2,这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方法!

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我们惊愕于学校每年如此大的用纸量。经过计算,我们又得出这些所消耗

的树木以及导致树木减少吸收的CO 的量。这些真实的数据不禁让我们感到切切实实的危机感。而本次实验数据仅仅是我们学校一年的用纸量,设想,全国每所学校这么多年的用纸将会消耗多少棵参天大树?将会使它们减少吸收多少温室气体?我们总是说要保护环境,保护树木,但这些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环境问题我们又如何对待?我们组组员做了一个初步计算,发现学校用纸中至少有10%是用

于无必要的复印件上或通知上的,而且我们同学每天草稿纸的用量也是惊人的。所以这次实验更让我们感到节约用纸要从身边做起。比如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节约用纸,要正反两面使用。在学校方面,我们建议学校能尽量节约,能用口头转述的通知尽量不要用纸复印。如果要复印有关作业练习将纸正反两面复印,减少用纸量。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必定能减少大量纸张的使用,从而减少树木的砍伐量,使其能够吸收更多的CO 量。

五、我们的建议

根据前一阶段我们对于全球暖化现状的了解以及对于造成该问题的原因的分析,我们结合自己对于此问题的认识以及国内外一些先进的经验,对缓解该问题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 通过节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1建筑物使用节能材料,如节能玻璃

1吸热玻璃 吸热玻璃是在玻璃本体内掺入金属离子使其对太阳能有选择地吸收同时呈现不同的颜色,吸热玻璃的节能是通过太阳光透过玻璃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而被玻璃吸收,热能以对流和辐射的形式散发出去从而减少太阳能进入室内。

2镀膜玻璃 镀膜玻璃在建筑上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即热反射玻璃(也称太阳能控制玻璃)、低辐射玻璃。热反射玻璃是在玻璃表面镀上金属、非金属及其氧化物薄膜使其具有一定的反射效果,能将太阳能反射回大气中而达到阻挡太阳能进入室内使太阳能不在室内转化为热能的目的。太阳能进入室内的量越少,空调负荷也就越少;热反射玻璃的反射率越高说明其对太阳能的控制越强,但是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会随着反射率的升高而降低,影响采光效果,太高的玻璃反射率也可能出现光污染问题。 1.2改单一依靠电能为多种能源并行,利用太阳能等其他清洁能源,减少对美、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

1.3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此措施,减少能源使用总量

2. 通过植物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

2.1减少纸张使用量,纸张的大量使用直接造成了森林的大面积砍伐,提高纸张利用程度,目前有91.1%的附中学生认为学校下发通知文件至少有60%是不必人手一份的,且绝大多数是单面打印,排版松散,造成浪费。

2.2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合理安排绿化带分布

2.3树立环保意识 增加每年植树节的宣传,鼓励人们更多地参与到植树等活动之中,在城市大面积扩张的同时不减少绿地面积

活动拓展

为了尽可能的大体现我们此次研究型课程的价值,体现附中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将我们的建议送往了有关部门,并得到了南京市规划局的一封回邮:

我们的传单

尽管南京市规划局在回邮中表示将在以后的城市规划中考虑我们的意见与建议,但是我们希望此次研究的成果在短时间内就能取得看得见的效益,我们制作了环保传单,但又考虑到要节约纸张,所以我们将它张贴在教学楼宣传栏中,并在附中论坛进行了。 传单设计如下

研究后记

这一期的研究就要告一段落了,但在这次研究过程发生的一点一滴都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

首先,我们要感谢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因为它让我们在学习中不再整日忙于做题,被题海所重重包围,而是有了时间去开展研究型课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我们要感谢附中,它精心安排了这一期的研究,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它的培养目标——“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人”。我们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

他们在平时工作的百忙之中仍抽出宝贵的时间给予我们及时的帮助。

在这次研究中,不仅令我们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课外知识,还锻炼了我们团结协作,进行社会实际调查的能力。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的年级,我们每周只有不到一小时的交流时间,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了活动,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我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团结,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不听取他人意见,表现出了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些都是书本上所没有的,也是这次研究重要的目的。 这次活动我们的题材并不是很新颖,如今命题人总是将死板的知识与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多数的题目也会给出一些实际背景,可是这些和此次研究比起来,只能算是纸上谈兵。我们组员多次利用课外时间调查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获取了一些信息,发现一些复杂的问题是根本无法用简单的理论知识来解答的。

尽管说我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远不如网上一些专家对此问题发表的见解,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比我们更为全面,对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但是我们觉得对于我们来说自己去根据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远比上网下载更加有意义。 研究虽然耗费我们大量时间,而且效果不会迅速反映在自己考试分数的提高上,但研究性学习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我们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做无数题目也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要积极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中国在国际上是负责任的大国,十分重视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为此,制订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和《节约能源法》,建设部也制订了《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一些节能标准和规定。只要我们大家都来切实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搞好建筑节能,和世界人民一道,共同保护大自然,减排温室气体,世界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最后祝愿“全球暖化”问题能够早日得以解决。

研究附录

附录一:活动进程记录

1.时间进度

2. 活动记录“全球暖化”问题的研究

社员指导老师韦英俊老师 周琦峰老师知道学生进行研究

学生在进行实验

社团同学进行交流

附录二: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 《城市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环境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高中地理》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中国城市化与环境保护》 浙江大学出版社 [5] 《高中生物》必修一 江苏教育出版社

参考网站

[1] 人民网 (people.com.cn)专题 关注全球变暖

[2] 《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东部将面临淹没危机 》 2006年08月14日 [3] 《科学研究:二氧化硫也可减缓全球变暖》2006年09月22日 [4] 《玻璃幕墙的有关参数》新浪网>>科技

[5]《结合用纸量浅析加强环保意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6]《超负荷交通加剧“温室效应”》js1011.com/ 江苏交通广播网协助部门

[1] 南京环境监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