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e main problems, are discussed emphatically, on this basis,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trive for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evant work,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
Key words: planning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ecological planning;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简称为规划环评,指的是在规划层次的基础和前提之上实施的一种战略性的环境评价,其与生态规划二者一起,成为了我国目前乃至全世界现今环境科学研究以及相应的学科研究领域当中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有效的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手段方式。但是,就目前而言,其在实践以及理论等方面,均存在有不足之处,陷入了一个困境当中。一个方面,在学术界之中相关的政府决策层出不穷,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具体的政策条例实施效果却难以达到预期,无法令人信服,更多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口号,达不到其应有的效应。分析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环境规划以及环境影响评价自身的技术方案以及研究项目等,尚不成熟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相应的管理体制、实施的保障制度等,不够健全和完善,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以及问题研究
深入的针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性环节。
我国现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普遍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公众参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性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当中环境影响评价虽然是被制定为一个必须要遵守的制度,但是其施行程度却远远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尤其是以乡镇为代表的小型企业,其实际的施行效果还需要不断的加强。另外,公众参与至此项工作当中,是一个明智的政策,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规定,故而导致实际工作当中的矛盾比较的突出,群众的评价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则是时间性的问题,由于项目的资金大多数都处在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当中,所以就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以及压力,最终会导致一系列的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另外,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当中的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并且也为相关企业的工作以及环境评价单位的一系列工作,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使得评价的等级以及评价的深度范围等,很难进行掌控,最终导致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 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生态规划的理论,主要是来自于地理学当中的区位的理论,在此理论当中,针对人类的活动空间以及活动的具体分布等,之间存在的关系较为关注。在现阶段,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不断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不得不设法去解决城镇地区无法继续合理的蔓延带来的后果,而当前城镇化的规划思想以及相关的政策,则是逐渐的成为了生态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以及中心基本点。
现今我国针对生态环境的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可以说是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当中,但是,不论是从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还是从科学方案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取得的具体效果来讲,我国目前阶段的实际表现,还是难以令人满意。在实践的工作当中,针对生态环境的规划内容,过于求精,进而误入了一个专业性的歧途当中,导致其实际的内容以及行业当中的具体工作、规划以及方案等,出现了重复的情况。另外一点,在现今的工作当中人为生态环境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规划,其中包含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的规划不仅导致相关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任务繁重,还进一步的导致规划的内容过于的孔洞,缺乏实际的工作效应,进而就在很大程度之上影响了其具体管理方案和工作实施的效果,为工作的进行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这两点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在此项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两个主要的问题,合理的对其进行解决和改善,将会对工作的不断发展与前进,做出积极的贡献。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生态环境工作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着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掌握。接下来,将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力求以此为基础,更进一步的为相关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区域性的以及城市性的发展当中的各个项目的具体规划实施之后,所带来的实际影响进行事前的评价和研究,所以,其总体的来讲应该是一种预防的手段和方式,所以,其相关评价的理论依据标准,则是各个规划的区域之内的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其实质上是一种抽象的、宏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具体目标,需要解决和改善的基本问题,是各种规划制度之间是否可以符合可持续性的发展,以便更进一步的促进其生态化的发展,这一点,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定位。
从研究的基本内容来进行分析,传统的生态环境研究,大多数还是针对土地的实际利用、具体的规划方案等,较为重视。但是,从现今时展的趋势来讲,还需要从区域以及城市等生态系统的实际特征以及发展的方向等,进行分析,运用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并且以此为基础,不断的深入改善各个系统之间所存在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的发展和进步,进而更好的推动整个地区的繁荣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生态环境规划,应该是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应该如何很好的体现出实施的区域以及实施的城市之内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这一点是生态环境的基本定位,需要进行明确。
所以,根据上文的阐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是衡量一个区域以及城市之内的各种发展的基本规划是否能够有效的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具体化的方法和手段工具,其衡量的基本标准和主要的依据,就是其中的各个发展的规划,是否能够全面的符合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当中对其提出的种种原则性的要求,进而从评价的技术、评价的方法以及管理的模式等角度出发,有效的解决现阶段相关工作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缩短的评价的时间并且合理的减少了由于时效性所导致的错误的决策的发生。
同样的道理,生态环境规划,也不仅仅是传统的保护城市以及保护环境的规划,而是将城市等作为整体性的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性以及方向性的延伸,为区域以及城市之内的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提供一种生态化的评价规划以及限制的原则,进而也更好的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指导,减少了制度无所适从等情况的发生,解决了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生态环境规划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从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着手,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改进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力求为工作的不断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以往规划方法求解离散规划问题的不足,通过对离散规划模型的分析提出了求解离散规划问题的最速下降搜索解法,通过目标和容量两种总量控制类型的离散规划模型的应用实例,为实施污染物排放区域总量控制优化提供了简洁易用的规划方法。
实施污染物排放区域总量控制过程中,常常要对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总量进行优化,而优化的基本手段就是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环境规划模型,求解则视有无离散变量,采用(混合)整数规划和线性规划方法,在以往的线性规划中,对于离散的数据常常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如分段线性化,形成线性函数,以满足线性规划的要求。这种做法虽然暂时解决了计算上的难题,但往往使计算结果没有相应可操作的方案,在实施中造成难于操作、结果偏差大的情况。而近来广泛应用的整数规划虽然能解决离散规划问题,但要求规划者有良好的数学规划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形成一个物理模型合理、逻辑模型清晰和数学模型精确的规划模型体系。同时,整数规划需要分配大量的决策变量,占用相当大的计算机内存资源,限制了规划模型可求解的实际规模。
1离散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解决环境污染实施总量控制的过程中,当污染源达到浓度控制排放标准,受纳体(如大气、水体等)仍不能实现其环境目标时,需要根据受纳体质量标准,优化分配各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以保证总量控制的实施。优化的基本内容是环境质量标准与改善受纳体环境的技术措施及经济投资。各个污染源的技术措施及经济投资很难用一个连续函数加以表达,尤其用简单的线性连续函数表示。由此可见,离散规划问题就是在具有各污染源的若干项技术措施及对应投资的情况下,寻求满足受纳体环境质量标准或受纳体功能区质量要求的、投资最小的各个污染源的技术措施组合方案。离散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可表达如下:
从上述离散规划数学模型可见,要求解离散规划的最优解其关键是如何确定k(j),也即每一源被优化的方案号。同时,为了求解离散规划对模型数据有如下的约定:同一污染源其排放量与投资额是一一对应的反序满单映射关系。简单地说是排放量按从小到大排列,投资额则按从大到小排列。这一约定不仅在技术上很容易做到,而且可以保证每一个源进人模型的方案是优化的。
从离散规划模型可知,该模型要求提供尸表(各个污染源不同削减措施下的投资额表)、b表(各个污染源不同削减措施下的污染物排放量表)、a表(各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对各个控制点或面的影响系数表)、ds表(各个控制点或面的环境指标值表)等4张数据表,无需环境规划者自己动手逐一描述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其简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显而易见。
2最速下降搜索解法的基本原理
针对离散规划模型的结构和特点,离散规划的最速下降搜索解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两种特殊组合方案,可以判定有解还是无解,是最优解还是可行解,通过试探法确定当前解是否可进一步向最优解逼近;在试探法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出最速下降搜索法求得的组合方案和目标函数减少最大的组合方案,前者作为下次搜索的初始组合方案,后者留待备用。离散规划的最速下降搜索解法求解方法和计算步骤详见文献〔6〕。
3目标总l控制应用实例
目标总量控制是指从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控制目标出发,制订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的总量控制类型。其主要步骤为: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总量控制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目标总量控制以排放限制为控制基点,从污染源可控制性研究人手,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在目标总量控制中,约束条件中控制点个数m=1,影响系数a(i,j)=1,控制指标值ds(i)为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
现以秦皇岛市某控制单元的目标总量控制为实例,该控制单元实现总量控制的污染源有9个,实施目标总量控制,其各个源技术治理措施方案的排放量与投资额见表1和表2。表中投资为o的方案即未经治理的现状方案,其相应的排放量为各源的现状排放量,该控制单元的污染物排放负荷总量为28254.4kg/d。若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为总负荷的50%,即ds=14127.zkg/d,则计算结果:最优解x(o)=〔1,l,2,l,2,1,1,1,2〕,括号内数字相应污染源的方案编号:投资为234.95万元;污染物负荷削减量为14159.6kg/d;削减率为50.11%;投资当量为60.2665kg/万元。限于篇幅,因已有离散规划软件不再给出详细计算过程。
4容量总量控制应用实例
容量总量控制是指从受纳体区域容许纳污量出发,制订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的总量控制类型。其主要步骤为:受纳体区域容许纳污量一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总量控制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容量总量控制以环境质量标准或功能区保护目标为控制基点,以污染源可控性、环境目标可达性两个方面进行总量控制的负荷分配。
某河流流经一城市,按照水环境功能保护要求,将该河流划分为3段,采用不同标准加以保护。为了实现环境目标,对排人该河的6个重点污染源实施容量总,量控制,其治理措施方案的排放量和投资额见表3和表4,各源对3个控制断面的影响系数见表5,3个控制断面的水质标准见表6。
利用最速下降搜索解法可以获得本离散规划问题的计算结果:最优解x(o)二〔l,2,1,2,3,1〕;目标函数值(投资)=108400(万元);负荷=3539.200(kg/d);占总负荷的45.95%;环境资源利用分配情况如表7。
5结论
离散规划模型是我国环境界在总量控制的实践中认识和提炼出来的典型环境规划模型,克服了线性规划和整数规划之不足,其计算方法充分利用了离散规划模型的自身固有规律,提出的离散规划模型体系具有规划模型结构简洁、概念明确、优化结果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正因为如此,从80年代开始离散规划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提出的离散规划问题的最速下降搜索解法,完全满足目标总量控制和容量控制的要求,增强了寻求最化优解的能力,可以实现区域内多个控制点或面的同时优化,进一步提高了离散规划的计算规模和计算速度,提供了灵敏度分析的手段,更适合于环境标准的科学制定和合理的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钱颂迪主编.运筹学(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2
2杨林锡、邓成梁、甘应爱编.数学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3
3(美)d.m.希梅尔布劳著,张义案等译.实用非线性规划,科学出版社,1981.5
环境影响预测工作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参照行业中所属环境的标准,并结合预测与环境分析工作的重要内容,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资料分析,评价环境以及空气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从我国环境角度出发,能源的使用、环境的管理等都要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检疫等与解决对策联系在一起,在环境评价中展开提供的参考依据。
1 实施环境影响与预测分析工作的必要性
进行环境的评价与预测分析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目的的。从整体的环境因素出发,对社会生产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是实现环境良性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实施这项工作,能够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以及破坏,有效的解决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项工作,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发现区域性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建设特点等方面,都进行可行性研究。有助于了解环境以及区域发展带来的问题,帮助环境工作者监理评价环境管理体系,促进区域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当单个项目进入某个地区进行规划发展的时候,进行环境影响与评价工作,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缩短工期,为评价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2 实施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工作的基本内容
区域性经济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标准上升一个层次等级。环境影响与分析工作的实施,是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评价。第二、规划环境评价方案,对地区环境进行污染分析。第三、检验地区空气质量,并对空气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第四、对该地区的水环境进行评价分析。第五、对所属地区的固体废物等进行管理与处理。第六、对该地区的环境容量以及污染总量进行控制。第七、评价地区的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并对其进行有效分析。第八、开发环境的总体规划,加强该地区环境保护。第九,争取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监督区域发展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第十、进行环境的检测与管理规划,减少不合理规划项目的实施。其中分析流程见图1。
图1 环境评价的分析流程
3 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工作的基本流程分析
总结分析环境规划的流程,还要明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对环境评价的方案进行分析,总结区域性环境评价的内容,分析评价地区中污染物排放的成分。其次,分析环境影响与识别因素,确定整体的评价指标。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性分析。最后,制定评价分析方案,总结优化调整的措施。
3.1 预测与分析工作的基本简介
环境的预测与分析工作需要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划的内容结合起来。结合区域自身规划的特点以及现行环境评价的技术要求,对工作展开细致的评价分析。具体见图2。
图2 环境评价与分析因素的工作流程图
在规划流程图中可以发现,大气的环境评价方法,链接宏观评价的内容,总结项目流程的桥梁。在标准的评价流程中,可以与大气质量标准结合在一起,评价方式上需要借鉴大气的评价方式,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进行改善。在分析分析方式中,需要与行为规划的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其中大气环境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污染指数、评级方法、经济学评价方式、专家评价方式的内容。评价的工作内容与常规的项目建设相比,规划包括基础性数据的建设,以及大气承载内容的分析。基础性资料需要与获取信息的可信度结合,收集相关的资料与内容,注意收集资料与重点控制污染物等结合规划的性质。另外,规划方案与承载方案等内容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结合污染物的特征;分析大气承载能力,规划治理方案。在大气承载能力这方面,分析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区域性大气污染调查中,一方面要与大气污染的情况结合,将调查的与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结合在一起。在环境后期影响评估中,加强落实环保评价工作的目的,总结环境影响工作的教训提升评价水平。所有预测工作都需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对提升环境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环境影响与预测分析工作,对区域的规划期限、产业定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规划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存在不足的地方。文章只是简短的总结了规划的方法,有些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工作还需要细致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蔡玉梅,谢俊奇,杜官印等.规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2):3-8.
[2] 赵书新,欧国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0,(3):47-49.
[3] 刘晶晶,李小敏,海热提?涂尔逊等.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实例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2):136-140.
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与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要求相符度剖析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对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可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设特色课程。对比注册考试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专业认证标准重理论基础、宽就业口径,符合注册考试的要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4学分,包括了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四大化学及其实验以及物理的基础知识。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制图与信息技术基础类、机械基础类、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类课程。使学生学习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了解生产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中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基本包含在内。此外,建设部勘察设计类其他一些注册工程师考试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中与环境工程专业为相近专业的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也大致与之相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完全有能力参加并考试通过,可为工科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展就业空间。
(二)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较全面,但对比注册考试还需完善“标准”明确将环境科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为专业必修课程,改变了环境工程专业一贯以来重工程设计、忽视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不仅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而是从更全面的角度解决实际中的环境问题[3]。例如垃圾焚烧厂的设计不仅应从工程设计角度分析考虑,还应当作为一个建设项目考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否符合当地环境规划,对当地环境影响如何应进行评价,并且应按照环评法规定进行公众参与等程序,是否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局政策、法规,对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有改善等。全面考虑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规划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是避免出现环境纠纷的重要途径,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制度强调的方面。此外,专业基础课中环境监测与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作为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课程列为必修,相关内容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程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对比专业标准,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内容除包含以上内容外,还包括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工程经济与管理、安全等。对比注册考试内容,专业课程体系还需设置选修安全类课程、工程经济学等以更全面准备注册环保工程师所需知识。尤其是安全类课程,目前工科类课程体系普遍缺乏此类课程,工程实践过程中安全保障完全依靠短时间的上岗培训,知识不系统不牢固,可认为这是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营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注册工程师考试的这部分内容正是为规避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设置的,因此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中拟增设安全类课程以契合实际需要。建议工程认证标准中的通用标准应将安全类课程作为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以提高工程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知识水平。
(三)专业认证标准中核心课程设置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分方向考试基本一致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考试合格后进行的专业考试分五个方向: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物理污染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相应的,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以上前4个方向课程,一般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均设置此4个方向课程,而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设置的第5个方向生态恢复工程需要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基础,推测仅限于有此类学科基础的高校如林业科技大学开设有相关基础课程及生态恢复课程。因此专业认证标准考虑了各高校已有学科基础,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对于生态恢复工程考试方向,其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缺乏指导性要求,建议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应考虑注册考试的实际需求,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要求。
(四)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践环节有较高要求,符合注册考试的需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实践环节至少20学分,包含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此外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要求13学分。通过实验与实习,加深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了解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等基本内容,通过环境污染控制工艺操作及运营管理的训练,运用和巩固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环境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设计能力。而注册考试最难的考试就是专业知识考试与案例分析,靠的是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积累,考的是规范标准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理想的结果。标准中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要求正符合了注册考试的要求,当然学校的学习仅仅是基础,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和积累5年后才有资格参加专业考试,这是注册考试的规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20-02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双语教学是指运用外语(英语)教授学科内容,其本质等同于依托式语言教学模式[1]。语言不仅是学科认知诠释的外壳,也是探知西方思维的媒介,因此作为课堂生B主体之一的教师,在开展双语教学时一般采用课堂规划和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增长和英语能力提高[2]。但是“双语教学”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标示复杂的现象”,双语教学除是2种语言外,更重要的是2种主体的共同参与,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运用需求分析理论,建构双语教学需求分析模块来指导双语教学,为双语课程设置、双语教学目标制定提供可靠依据,确保教学符合学习者的需求[3]。本文以学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环境科学课程体系中指定的双语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尝试构建学生需求模块、教师执行模块和支撑模块三位一体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2013年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环境科学专业,核心专业课程采用“三分之一”机制,即三分之一课程全中文授课,三分之一双语授课,三分之一外教全英文授课,具体课程的授课教师由双方学校考核师资力量共同确定。2015年度拟定5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选派教师授课,这5门课程是“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环境气象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
二、基于学生需求的双语教学模式设计
1.学生需求模块。模块的设计从教学开始前就将学生纳入教学的设计中,极大刺激学生对未来课程的学习投入度,设计上着重2项内容的执行,一是召开专业课程说明会,二是进行《课程学习期望》调查,从而获得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期望与想法。具体为: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召开专业课程说明会,详细向学生介绍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外文教材及配套中文教材情况,同时发放期望调查表。调查表内容涉及:学生自评英语熟练程度、已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简述、期望学习到的专业内容、期望的教学方法、期望的考核方式5大主要内容,涉及课程开设前、课程进行中、课程结束后对课程教学的相关期望。授课教师将调查表回收后进行整理,从而为教师执行模块的设计提供基础
2.教师执行模块。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效果,是本模块设计的主要原则,模块设计兼顾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施,并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教学各相关环节设计上教师须掌控以下主要内容。
(1)双语教学类型。学生通过1年的学习后,全部取得大学英语四级合格成绩,达到双语课程学习必须具备的英语水平[4],但采用何种双语教学类型则必须结合课程语言特点,即明确课程语言是内容强制词汇居多,还是内容兼容词汇居多[5]。内容强制词汇是密切反映学科知识的语言和词汇,是学习相应学科知识必须具备的,学生不掌握这些语言就无法学习相应的学科知识,而内容兼容词汇是指学生可通过一定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习得的语言和词汇,但并不是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所必需的。本研究将5门双语课程词汇按课程分别建立语料库,并使用Wordsmith Tools 4软件,统计每门课程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词汇覆盖率(表1)。
由表1可知,5门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内容兼容词汇覆盖率15.17%最高,以“环境毒理学”内容强制词汇覆盖率12.27%最高。参照程昕[6]对双语教学类型的划分,这5门课程可采用3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即对内容兼容词汇较多的课程宜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90%为英文),内容强性词汇较多的课程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90%为中文),内容兼容词汇和内容强制性词汇相对居中的课程适合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授课语言中英文不分主次,交替使用)。因此,“环境规划与管理”采用强化型双语教学模式,“环境毒理学”和“环境气象学”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而“环境工程学”和“环境监测”则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鉴于双语教学所用教材均为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一般是专业领域内的资深学者所著,图示、案例、习题设计较好,在教学方法上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热点问题,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穿插使用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和现场教学的教学方法。例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原版教材每章都是通过案例将规划中遵循的原理进行阐述,并附有完整的案例资料。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案例,通过英语分析与讨论,吸引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并突破原有知识的范围,从中学会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各教学方法的使用中,还需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声音、视频、图片等提高学生对内容强制词汇的理解速度。
3.考核方式。高校普遍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考试和考查,且通常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这一考核方式有着较多的优点,但随着高校鼓励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它也逐渐被新的方式替代,例如,有条件的开卷考试、团队作业、阶段性多次数考核、模拟表演等等。这些考核方式也可应用到双语课程的考核中,突破“一张试卷一间教室”的约束,使得考核变得有趣。这些考核方式的考核语言一般选择是英语,因为考核突破有限时间有限辅助工具的限制,学生可以广泛查阅资料、用充足的时间准备考核所需资料,减轻了学生对即时语言短缺的问题,更有利于评判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支撑模块。
(1)专家团队支撑。专家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中外双方学校优势,确定双语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审核任课教师拟定的教学计划、教材、课堂双语教学类型、考核方法等,辅助任课教师将学生提出的各项教学期望,有效的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有效教学与满意教学的效果。同r,专家团队在教学执行过程中采用随堂听课、课后交流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与教师交流,对教学过程相关环节进行必要的校正。
2.网络平台支撑。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较多的时间巩固课堂内容,同时还需留出足够的时间预习新内容。双语课程的教材是英文原版教材,有大量的生词和专业词汇,学生还需查阅字典,才能正确理解教材内容,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加强课后的辅导就势在必行。利用当前流行的QQ\微信\微博网络平台,教师可在课后与学生互动,辅导答疑,建立相应的讨论组、微信群、微博号等,将已完成的授课内容实时更新与学生交流共享,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在讨论组中与教师沟通,将自己的课程作业等发送给教师批改等等。学校构建Blackboard网络平台则更好,集成多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展示、作业、测评、辅导答疑等多个教学环节提供支持,且有学术诚信保障系统,是双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三、结语
我国的双语教学正在蓬勃发展,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丰收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检验我们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为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更多的受益于双语教育,在国际竞争中把握更多的话语权,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与应用,以利切实推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建侠,俞理明.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要具备的英语水平[J].现代外语,2007,(2):65-72.
[2]李颖.高校双语/EMI课堂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12,(2):49-57.
[3]郑大湖.大学双语教学需求分析的模块构建[J].外国语文,2011,(1):128-131.
1.1 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觉悟和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法制意识强;具有个人诚信和团体意识;热爱环境保护事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2)文化素质。
了解中华文明和外国历史文化,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具有现代意识和传统美德。
(3)专业素质。
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求实的专业精神、创新意识、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
(4)身心素质。
具有自我锻炼的意识,不畏艰难的气魄,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2 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
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领域内综合实验能力。
(3)创新能力。
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
1.3 知识结构要求
(1)工具性知识。
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基本的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基础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
(5)工程技术科学。
了解工程测量、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电工与电子学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知识。
(6)专业知识。
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包括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环境监测原理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2 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如何度量、保护和提升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度,实现科学发展。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合理区分专业共性知识要求和特色培养要求,满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由以下6个知识领域组成,见表1。
其中第1~5为通识课程和基本理论知识,第6为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由环境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领域组成。
专业核心知识主要针对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经济等8个方向,以8个课群为中心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专业知识。
3 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培养创新能力、实际能力的重要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依据以下几项原则:科学性,即体现科学严谨的作风;先进性,即紧跟学科前沿,要有超前的意识;实用性,即实验/实习教学必须满足社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完整性,实验/实习教学应包括基本技能、素质训练和创新培养等内容,基本技能训练必须过程完整、内容完整,即包括单个实验、集成实验和社会实践等;开放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不同的课程实验或相关科研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课程实验可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直接交流,有助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仪器仪表的原理、测量方法、操作规范、数据分析等;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验设计、故障排除等。
根据性质将实验分为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
公共基础系列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等。
专业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工程实验/环境污染控制原理实验、环境分析化学实验等。
(2)实践性教学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等。
(3)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一个科研、教学与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环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可以从科研任务或者社会实践中选择规模适当、相对独立的题目,与特定的科研小组、社会部门、企业单位等密切结合。优秀的本科生可以在大学三年级或更早阶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也鼓励有能力、有精力、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转贴于
和创业竞赛活动。
毕业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进入工矿企事业单位环保岗位,时间为8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18周内完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20
[中图分类号] F230;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034- 03
0 引 言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陆续配备了大批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网络设施和系统软件,构建了由2 300多个监测站点组成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获取和积累了大量有用的环境信息。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在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在逐渐加剧,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相继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达到污染严重级别,更为人们敲响了加强环境保护的警钟。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大国家环境监管的力度、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能力和水平,不仅是我国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信息技术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环境信息系统在近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进步,为了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环境信息系统审计作为信息系统环境下新的审计模式应该不断发展与完善。
1 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
1.1 信息系统与环境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和各种信息技术为基础,为实现某个系统目标,由计算机硬件设备、通信和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用户、运行机制等组成的信息处理的统一体。它主要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4个部分,具有信息性、综合性、复杂性、集成性和演化性等特征。
环境信息系统是复杂的信息系统,它除了具有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一般认为,环境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建立的,能够提供各种环境信息服务的人机交互系统,它也是各种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资源信息系统、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环境遥感信息系统、环境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的统称。它的主要功能为集成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迅速、准确地获取自然灾害和环境信息,及时、全面地掌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为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机构提供基于信息系统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手段,为社会提供环境信息服务。
1.2 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环境信息系统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出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信息系统,涉及构成环境信息系统的各个要素。总的来说,环境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包括如下审计内容。
1.2.1 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
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由多个子数据库组成。每个子数据库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是指单个或群体以空间位置为参照的数据,包括地物的空间位置(空间坐标)及实体间的空间相关性(拓扑关系)。属性数据是与地理实体相联系的变量或环境特征。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为环境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获取数据的主要途径有遥感影像数据和GPS定位数据,将各环节的信息源收集起来,记录下各种格式的环境数据,并将其转换为环境信息系统的内部数据格式;通过将图像处理和实地采集的数据相结合可以提取土地利用、植被指数等资源环境专题信息。其中非遥感信息源,主要包括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地貌分区图、土壤类型图、水系图、水文地质图等,通过数字化形成基础图库。统计资料数据包括社会、经济、人口和资源环境数据等。数据库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1.2.2 环境信息应用系统
环境应用系统主要包括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生态规划、环境模拟与预测、环境事故应急等。其中环境管理指的是对所要处理和存储的环境数据进行控制管理的过程,包括环境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等;环境监测主要用来提供所需的环境信息;在计算机模型和算法的支持下,环境信息系统完成生态环境评价、生态规划、环境模拟与预测、环境事故应急等各种环境信息处理任务。
1.2.3 环境信息模拟系统
环境信息模拟系统主要是指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环境问题的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模拟,以便实现环境信息系统的目的和功能。它由多个环境模拟子系统构成,且每个环境模拟子系统以由若干个模拟模型组成,模型库由环境容量模型、环境规划模型、环境评价模型、环境预测模型、环境决策模型、环境生态模型等组成。
1.2.4 环境信息系统平台
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为系统提供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开发环境。
综上所述,环境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以上4部分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处理,在此基础上将产生相应的环境信息产品,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日报、重点流域水质监测周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这些环境信息产品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保护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支持手段。
2 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2.1 我国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环境信息获取和处理手段得到了不断的加强,但是距离满足新时期国家环保工作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在发展与实施过程中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相关的法规和准则不够完善。审计必须依法进行,环境信息系统审计也不例外。尽管在审计署2008年出台的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中明确将环境审计列为六大重点关注的审计领域之一,但是缺乏关于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准则和规范,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计算机审计有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不完善,是影响我国开展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在环境信息系统审计中,环境信息系统本身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环境信息系统审计,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留有审计接口,以便通过接口取得被审计单位环境信息系统的电子信息,进行有关的审计处理。 由于在环境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与环境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硬件大量投入和高速发展的状况相比,环境信息系统软件的建设远远滞后。由于此类问题导致所开发的环境信息系统普遍存在建设水平低、功能简单、性能差、运行不畅的问题,这些无论是在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生态监管等面上工作,还是排污收费、项目审批、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等具体工作方面都对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开展产生了影响。
(3)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是环境保护、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交叉学科。开展环境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环境保护、审计知识,又要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但我国现在还很缺乏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胜任的计算机审计人员,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
(4)相关环境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现在许多审计信息资料与数据储存在各台电脑之中,审计信息资料没有有效地与局域网进行链接,审计数据不能互通,没有实现共享。尤其是在环境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由于传统体制所造成的条块分割,造成各环保部门之间信息封锁,大量的环境信息资源封闭在单位部门内部;有些环境管理部门分头立项、重复建设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处于滞后的状态,缺乏全面及时、科学分析、动态跟踪能力,因而,无法实现环境信息共享, 很难为环保部门的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这是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的重大障碍。这种环境信息系统信息无法共享的情形使得有些审计机关的局域网与相关部门没有实现互联互通,都是孤立的系统,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实现远程审计比较困难,严重地影响了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应用与发展。
2.2 对我国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几点建议
2.2.1 规范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标准
审计的正确开展有赖于标准的制定。环境信息系统的审计,需要审计师恪守“客观、独立、全面、权威”的职业道德,遵循一定的程序,按照相应的有关环境保护和审计的规定以法定的格式出具审计结论(评价、建议)。同时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行业组织出面将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并把有关概念、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固定、统一起来,形成行业的标准和规范。
2.2.2 加强环境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管理
各级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积累大量的环境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建立各种环境信息系统,这些环境信息系统大多仅仅具有查询、检索和统计的功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处于滞后的状态,缺乏全面及时、科学分析、动态跟踪能力, 因而,很难为环保部门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随着环境信息数据和数据库的不断增长,如何能很好地将所存储的数据转化为能够容易为环境管理人员理解的、有用的知识,这将是在信息化时代下进行审计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2.2.3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有效开展审计工作
开展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最重要的在于人才的准备,需要一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又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在目前复合型人才缺失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使用两种知识类型的人员共同完成审计任务的方式,每个环境信息系统审计项目都配备专业审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由两种类型人员分别执行审计中的不同任务,同时也根据需要密切配合,这也是目前许多审计组织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所采取的有效方式。
2.2.4 开发高效实用的审计软件
首先,要求新开发的环境信息系统软件必须提供审计接口。我国现有的环境信息系统软件大多没有审计接口,审计软件无法获取系统的电子资料。为了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给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打开通道,企业、社会团体、组织以及政府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研究并开发适合不同信息化平台、运行环境以及不同审计内容的环境信息系统审计软件。
3 结 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环境审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环境信息系统审计在我国还是处于初步阶段, 其发展水平、人才培养方面远远落后。本文通过对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初步探究,对环境信息系统审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由于信息系统审计对审计事业发展的推动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相信对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研究在未来会成为一个应用与研究的热点。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桥.环境信息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田静毅,王立新,储健,等.环境信息系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4).
[3]吴江涛,唐文浩,栾乔林,等.我国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3):59-62.
[4]丁业豪.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过程和完善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2(9):242-243.
一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quot;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一 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 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 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 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 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 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 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 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 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 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 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 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 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 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 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 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 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 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 动场地才适合,就 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 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 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 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 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转贴于
三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 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 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 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 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 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 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 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 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 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 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 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 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 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 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 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 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 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 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 下?quot;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 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 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 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 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 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中图分类号: [F28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住宅建设和千家万户关系密切,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住宅建设又与国家、与社会息息相关,它影响着国家发展与社会安定。住宅小区规划的最高目标和终极目的,是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帮助人们能更好地实现各种社会活动,所以,适应和满足居民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居住小区规划和建设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和达到21世纪居住标准的居住环境,从而使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的提高。
二、住宅小区规划的内容
1.含义
住宅小区规划是一个总体设计的过程,其设计对象是住宅小区的环境和住宅的体型、房型。住宅小区规划被城市文脉和地域的制约,是城市设计的延续。住宅小区规划需要与居民生活需求的居住形态相适应,对已有的文化传统进行保护和发扬广大,同时,对那些不断新生的生活因素做出综合考虑。
住宅小区的命名依据是我国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其中对居住区的划分做出了明确规范,按照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进行划分:居住人口规模在三万到五万人,或户数规模在一万到一万五千之间的为城市居住区或居住区;居住人口规模在七千到一万五千人,或户数规模在两千到四千之间的为居住小区或小区;居住人口规模在一千到三千人,或户数规模在三百到七百的为居住组团或组团。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在进行规模化发展,其发展趋势也是以此规范为依据。
2.基本内容
住宅小区规划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点设计:
一是,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其中具体包括:选址、住宅布置、小内部环境规划、道路布置、配套设施等。
二是,住宅小区的住宅体型和房型的设计,具体包括三点,分别是总体设计、具体设计以及无障碍设计。
三、现状和发展趋势
这些年来,国家将住宅建设定位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同时,住房制度则由福利型分配逐步转成货币型分配,而住宅建设的开发正逐步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一)住宅小区规划的现状
当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独特性风貌,逐渐摒弃了那些缺乏特色的小区,小区需要向独特个性的方向建造。建造时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传统文脉的延续
作为城市的构成细胞,小区应当良好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传统、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各要素,注重保护各城市自身的文化风格。
2.因地制宜地布局
由于各自不同的小区基地状况,应当根据地形、地貌和地物,进行小区的规划和布局,充分体现小区的自身特色。
3.建筑形式的创作
住宅建筑,作为小区的主体,对大规模的住宅如果没有处理妥当,就会显得平淡而杂乱。对小区的住宅建筑进行处理时,应注重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设计。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确定一个与当地建筑有关的主题符号,然后在小区建筑的各个部位上进行应用,符号在尺度和形状上略作变化,但始终保持总体的一致和统一;二是,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或民风,尽量显示历史的延续性以及小区居民的认同感。
(二)住宅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住宅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当前设计时所遵循的原则看出,具体如下所示:
一是,以人为本,住宅建设力求提供一个方便而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体现对人的关怀。
二是,可持续发展,着重强调在经济和资源上的节能消费,提倡节能、节地以及节材,建立一个可持续利用资源和能源的住宅体系,毕竟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三是,注重环境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外居住环境,尽可能少地制造污染,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是,反映科技的进步,社会朝高科技方向发展,智能化系统的设施是住宅装备的必然趋势,建立智能化住宅通讯与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住宅综合管理系统等等,才能让新世纪住宅能够适应高科技社会、信息化社会。
五是,住宅产业现代化,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建立一个符合住宅产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三是,建立一个住宅性能综合评价体系。只有以科技进步为核心,进行住宅小区的建设,才能使住宅建设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使其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四、若干影响因素
有若干因素对住宅小区规划及其发展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具体如下所述:
1.城市多元化
城市的发展以人为本,保持总体发展目标不变,而各子系统的综合目标则向多途径进行发展,实现城市多元化。城市发展的总目标可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生态保护目标以及空间发展目标等。在进行规划时,应当仔细分析各子目标,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结合,从而制定出综合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城市平衡发展。这就需要着眼于城市全局来实行具体小区的规划。
2.城市信息化
(一)城市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信息化,其目标是提高城市集聚辐射或扩散的能力,高起点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建设一个由大容量国际出口宽带、互联互通多媒体交换的通信主干网以及多种宽带接入网组成的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实行城市信息化开发运用的整体推进。城市信息化,就是信息化进程在城市这一特定地域空间上的实现。
(二)对城市居民工作方式以及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工作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是最主要的生活行为。城市信息化,从两方面对居民工作方式产生影响:一是,办公地点扩散化;二是,居家办公的趋势。因此,小区规划,一要满足小区信息化的设计要求,二要树立信息城市的设计观念。
(三)对居民日常生活方式和住宅选址的影响
城市信息化对居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民和政府间活动方式的变化。居民与政府相关的活动,逐渐增多,成为居民行为中很重要的部分,而且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点导致居民住宅选址更为宽泛,更为自由。
(四)对城市功能及其布局与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城市信息化,导致城市功能布局产生总体变化,城市功能逐渐融合,或逐渐分散,对城市交通功能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导致其变化,进而对住宅居住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其要求提高。因此,住宅小区规划应当注重完善小区住宅的使用功能。
3.消费观念和居住观念的变化
(一)新经济时代消费观念的变化
市场经济运作下,消费者的需求,在生活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极大地提升,人们对产品精神层面的要求更为丰富。住宅小区规划,需要着重强调差异,重视居民的精神消费和需求。
(二)生活理念的改变
城市规划的变化,同时也导致城市居民在消费、居住等各个生活方面的观念,因此住宅小区的规划需要努力顺应这一发展,把握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更好的为房地产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五、结语
从事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的人员应精心耕耘,积极创建未来世纪的美好家园,因此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未来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应当以人为本;二是,未来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应当能可持续发展;三是,未来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应当充分注意环境保护;四是,未来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应当充分反映科技进步;五是,未来住宅小区规划和建设应当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在住宅小区规划过程中,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从而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樊婧怡 榆林总体城市设计中的生态性环境营造与景观设计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 2011
[2]张丽 探讨当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 20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所谓案例,是指为了研究与教学,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
在环境工程领域,许多课程,如环境规划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许多的问题均会触及较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生动、深入的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内容。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中,时间不长,不够系统和广泛,目前仅多见于环境法学课程,该教学手段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因而,探索扩大案例教学在其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应用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clell 1826~1906)于19世纪70年代首创的。该法主要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该方法注重通过巧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分析,以形成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改变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教学,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是一种创新型能力教学。
在讲授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尤其是涉及到环境方面的政策、经济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原因是该类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而学生没有相关的背景和经历,因而普遍觉得缺乏真实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案例教学法是应对这类课程的有力工具,它能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的提高学生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相应改善。而这一结果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课程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与适用性,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的“案例”与课堂教学中的举例相比,虽然两者均要引入实例,但却有很大不同。首先,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诸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甚至品德教育等教学任务,都是借助案例来完成的,而举例在一般的教学活动则处于次要地位;其次,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第三,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比举例中例子的涵涉面更为广泛,更为精致。
开展案例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教学内容上确立知识-案例-知识的循环模式;第二,教学组织上确立实践-教学-实践的循环模式。案例不是目的,而是工具,案例教学并不是复制细节的知识与技巧,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辅助下,学生借助精选出来的案例主动地掌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应突出重点,忽略细节,重点的知识就是案例。
3 案例教学法的形式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例,并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认为案例教学法可采取如下三种形式。
3.1 案例引述法
所谓案例引述法,即由教师确定授课内容,提供能揭示出大部分内容的案例,并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分析,转入教学内容。该法比较适合于授课初期,由于学生对于这种方法尚未熟悉,因此需要花总学时数的1/4~1/3使学生适应该法。运用案例引述法授课,所提供的案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如果案例与授课内容相关性高,能够揭示出大部分的授课重点内容,往往能取得极好的效果,但这样的案例一般较为难得。实际授课过程当中通常是通过与教学内容有部分相关性的案例调动大家的兴趣,然后由此转入正题。需要说明某个具体内容时再提出与之对应的例子。
3.2 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为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与案例引述相比,它对教师的备课质量、内容丰富性均有更高的要求。案例讨论法以讨论为主,让学生在讨论或者辩论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深化理解。具体实施起来可采取如下步骤:
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和要求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认真阅读案例,充分理解案例所描述的事实和细节,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与处理案例中的问题;其次,讨论时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再次,教师要及时发现分歧意见,引起辩论,促进问题讨论的深化。
案例讨论后一定要有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课堂上讨论的案例一定要进行梳理,去伪存真,及时归纳与总结,得出最终与理论知识相符的结论。通过总结,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案例归纳概论出具有普遍归纳性的知识,具体包括下列内容:该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及现实意义;指出各种观点之分歧并予以评价;对学生没有描述的或难点没有涉及的进行补充;表述教师本人对案例的看法。案例讨论法约占教学总学时数的1/2~2/3。
3.3 互位法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后期,尝试完全由学生来主导课堂,即由学生替换老师,而老师当学生。具体内容如下:(1)自愿分组。在课程的第一节课上,让同学以自愿的方式组建自己的团队,由每个团队承担1个案例。与此同时,每个团队都要推选一位队长,由其负责整个团队的协调与运作。(2)教师工作内容。教学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案例应由教师提前进行收集、整理,从长远来看,应自主开发一套适宜“环境管理学”教学要求的案例集;向案例作业团队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3)小组工作内容。提前向全班同学提供案例复印件;小组分工完成承担案例的分析、讨论,负责制作成案例幻灯(powerpoint文件),并上讲台限时陈述、评论案例(20分钟左右),陈述点除案例本身的基本内容,还要求小组对额外的背景材料进行补充和丰富,设计题目,并主持同学进行讨论。由小组指派的主持人负责课堂控制,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案例讨论的记录与整理。案例讨论过程中鼓励“头脑激荡”与“发散性思维”,强调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知识的应用及联想。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对其发现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与讨论。
4 案例教学法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案例的选择
一般来说,好的案例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首先,案例的编选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来自于实际的职业活动。选择的案例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第二,所选案例应该已有公认的定论或结论,结果不能模棱两可。第三,所选的案例应真实可信,保证案例以“真实面目”呈现给学生,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现实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动机。当然,有时候为了加深教学效果,在不脱离现实的情况下,教师也是可以自己编写案例的。第四,案例本身要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选择的案例过于平淡简单,十分分明,一目了然,没有分析价值。
另外,案例问题也需要精心的设计。问题设计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好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案例设计的思考题是案例应用价值的体现,是整个案例的灵魂。在讲解某一个具体的案例时,不是把整个案例的全过程全部展示给学生,而是根据案例的发展过程设计出不同的思考题,经过逐步提问、讨论,层层分析,环环相扣,直至把整个案例讲解完毕。
4.2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提出问题。好的案例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然后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一般来说,所提问题应围绕着案例和课堂重点进行,并根据层层深入,难度逐步加大的原则展开。
(2)讨论。讨论法是案例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为了保证时间充足,班级授课的人数不宜过多,以 50人为上限。
讨论法有三种形式,讨论式,辩论式,研讨式。讨论式适合于刚刚学习案例分析而经验不足的学生。辩论式是案例教学经常采用的形式,适宜于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对案例分析有一定经验的学生。研讨式是教师先提出具体的活动内容和背景材料,指定一些参考文献或资料,学生完全以角色的身份直接参与活动,然后写出活动分析报告。最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全班学生一起研讨。这种方式的实施难度较大,只适宜于已系统学完专业知识的学生或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培训学员。
(3)案例教学的时间分配。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应把70%~80%的时间交给学生阅读材料、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全体学生辩论。教师布置案例、引导和学生讨论评价等时间应控制在总课时的20%~30%。
5 小结
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方面,在某些实践性及现实性较强的科目的教学效果方面确实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案例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课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其中的课堂讨论和互位等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复杂,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第二,案例教学最大的困难便是开发和收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教学案例。缺乏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资源已成为制约环境管理案例教学的瓶颈。显然,开发一套符合中国本土实际的环境管理案例教学资源库,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有待广大环境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田良,袁九毅.高校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中的案例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02.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