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乡村振兴”。
x.基本情况。调研人员通过查阅X村和x村村上档案的方式,对以上两个村子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x)X村。全村贫困人口占x.x%,属于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率达x%。特色产业发展比较好,占总耕地面积的x.x%,主要是香菇、水果,有“三品一标”x个,“三品一标”基地面积x亩。农产品销售方式紧跟互联网发展浪潮,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农户x户,占比达x.x%。本村上学x-x岁儿童较多,占总人口比例达到x%,劳动力相对减少。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民主参选率达x%,有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达到x人。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达到x岁。家庭医生签约率达x%。留守儿童x人,留守老人x人。通自来水农户x户,占比x%,卫生厕所改建农户数x户,占比x%。行政村公路通达率x%,通互联网农户占x%,x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x个。脱贫人口占比x.x%,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只有x%。全年村集体经济严重依赖财政投入,总收入x万元,其中经营收入x万元,财政补助资金x万元。
(x)x村。常住人口x户,常住人口x人,其中贫困户x户x人,贫困人口发生率达x%,属于贫困村。村上生活垃圾经过集中处理方面比较到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本村x户,覆盖率达x%。在特色产业方面规模较小,“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只有x亩粮食种植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一半还多,农业生产依赖财政投入。使用沼气农户比例较高,达到x户,占比x%。在乡风建设方面,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儿童入学率达x%。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民主参选率达x%,有新型职业农民x人。村干部平均年龄很大,达到x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保人数x人达x%,家庭医生签约率达x%。基础设施建设较好,通自来水农户x户,达到x%;卫生厕所改建农户数x户,达到x%;行政村公路通达率x%,通互联网农户x.x%,x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x个。脱贫人口占比x.x%,未脱贫人口仍占大部门,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只有x%。全年村集体集体收入严重依赖财政补助,没有经营性收入。
x.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乡村旅游产业链有待延伸。受限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X村和x村均没有开展乡村游的农户,村旅游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X村有x户开展住宿餐饮的农户,食宿等接待条件有限,游客吃、住、游、娱延伸不足,尚未形成乡村旅游的完整产业链。
二是干部后备力量比较缺乏。
总体上看,目前X村和x村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干部缺乏、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x村村干部平均年龄达到x岁。
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尚在筹建之中,经营收入较低或无。
x年,X村村集体收入x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x万元,x村村集体收入x.x万元,全部为财政补助资金。村集体经济后续发展乏力。
x.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要充分利用“能人治村”的优势,注重村年轻干部培养,通过村干部“传、帮、带”,加强村干部后备力量建设,在农村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等环节加强规范化管理,让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二是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首先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由政府帮助加强就业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务工技能。其次是加强社会保障兜底。当前,新农合医疗保障虽已全覆盖,但门诊报销比例低,看病住院仍然是农民的大笔开销,农村因病返贫现象还是农民最担心的事情。及时实施困难救助。一些缺乏劳动力的低保边缘户,生活上的困难还不少,需要各级多加关心,定期摸底、掌握动态,及时予以帮扶。
三是进一步坚定绿色发展路径。
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逐步把自然生态优势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农业,扩大有机蔬菜和优质水果规模种植面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品牌农产品。
四是进一步健全工作帮扶体系。
发挥政府经济部门的业务优势,帮助村里挖掘特色产业和资源潜力。帮助加强技术指导,在农业栽培、林业种植、等领域下派专业力量,帮助发展各类生产活动。有些基础相对薄弱的行政村,工作合力形不成,特别需要上级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村指导员,帮助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合作,把那些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并且认真负责的同志选派到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多作贡献
二、“三变”改革工作。
x.改革实施总体情况。X县采取一系列硬措施,提早谋划、统筹部署x年脱贫攻坚和“三变”改革工作,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和“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县上制定了《X县x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和《X县x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县“三变”办拟定了《X县x年“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和《X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
按照整村推进、整流域推进、整沟域推进、连片开发思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壮大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确保x年度x个贫困村x.x万人口顺利脱贫退出。x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在巩固x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每个镇办再发展x至x个“三变”改革村(社区),使全县“三变”改革村达到x个。将清产核资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三变”改革的基础和着力点,细化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计划x月底前完成股权量化、股份合作和项目实施工作。
x年继续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对初步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区域,先行发展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市场前景较好的初级发展平台。围绕食用菌、猕猴桃、有机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因地适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推动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激活发展资源,拓宽增收渠道。
x.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情况及现状。x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在巩固x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每个镇办再发展x至x个“三变”改革村(社区),使全县“三变”改革村达到x个。
x.“三变”改革试点示范取得的成效。脱贫攻坚中,X县按照试点先行思路,先期选择x个村社区试点,推行“党支部+‘三变’+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大力实施“三变”改革。县上从清产核资入手,认真摸清每个村社区的土地、山林、水域、旅游等资源底数,弄清楚使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推动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激活原先闲置低效的资源。X镇X社区依托靠近X景区的区位优势,统一租用x户村民的闲置房屋,发展农家乐x家,每户每年获得租金x万元。
同时,积极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社,培育能人大户和家庭农场,通过发展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土地流转,引导吸纳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入股,建设农业园区、产业基地,让农民或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股金分红等多重收益,加速发展农业产业、振兴村域经济。目前,X县已流转土地x.x亩,打造了万亩白茶、万亩猕猴桃等x个连片产业基地,新培育x家龙头企业、x家专业合作社、x户家庭农场。
期间,X县出台了《实物资金入股“三变”实施办法》《“三变”改革企业配股办法》等规定,强化利益分配导向,兼顾企业、集体、个人利益,明确界定了集体、合作社、农民等独立实体入股权重,企业根据规定对流转资源和入股资金分股配股实行保底,优先保障贫困群众,确保群众股权实现收益。县财政列支x万元,专项用于试点村“三变”改革;捆绑整合涉农资金,实行政策优惠,将村企合作开发、投资兴建的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列入规划,优先扶持发展。依托政府在制度、财力、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X县“三变”改革进展顺利。
低可得性环境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发展负责任金融的契机(一)
小额信贷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三)
公司治理与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及《OECD公司治理原则》执行过程中的好做法(四)
《社区再投资法》:过去的成功及未来的机遇(中)
信用评级市场培育、监管实践与思考
企业资信评估体系研究——基于评估基础和评估环境变化的考量
三季度银行间市场走势分析
新加坡金融业争议调解机制
陕西信贷市场运行的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非诉讼方式解决金融纠纷问题研究
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房地产市场“繁荣”现象简析
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和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的分析
有效防范基层央行货币金银业务风险的思考
优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行员绩效考核机制的研究——基于对陕西省辖区干部职工的问卷调查
对金昌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绩效的调查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预定利率市场化必将促成寿险市场多赢局面
充分发挥金融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促进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以宁夏为例
关于加强陕西省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意见
以原则为基础重新设计《住房抵押贷款披露法》和《社区再投资法》数据(上)
建议采用“综合调控法”摆脱住房困境
对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思考与建议
金融促进陕西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与实证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综述
电子金融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英国支付体系风险监管的启示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生态金融产品发展综述及启示
国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
对西北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情况的调查
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核算监督一体化的初步探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调查——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为例
陇南私营个体企业发展与贷款融资情况调查
反洗钱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我国本轮经济周期调整中的产业区域间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美国《社区再投资法》(1977—2009):三十年来在争议中的不断变革、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下)
国内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综述及启示
经济欠发达地区惠农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防范我国上市公司第四季度利用新准则操控利润的方法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金融支持探讨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及思考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熟模式及成效——来自陕西省商洛市的调查
对巴州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协调性的分析与探讨
支农再贷款政策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前景广阔——基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证调查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股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经济刺激计划对西部现金供应的影响——基于宝鸡市的实证分析
延安石油企业与金融业关联性分析
对严密防范虚假投资行为的思考与建议
金融危机下促进安康蚕桑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低可得性环境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发展负责任金融的契机(一)
小额信贷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三)
公司治理与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及《OECD公司治理原则》执行过程中的好做法(四)
《社区再投资法》:过去的成功及未来的机遇(中)
信用评级市场培育、监管实践与思考
企业资信评估体系研究——基于评估基础和评估环境变化的考量
三季度银行间市场走势分析
新加坡金融业争议调解机制
陕西信贷市场运行的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非诉讼方式解决金融纠纷问题研究
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房地产市场“繁荣”现象简析
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和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的分析
有效防范基层央行货币金银业务风险的思考
优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行员绩效考核机制的研究——基于对陕西省辖区干部职工的问卷调查
对金昌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绩效的调查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预定利率市场化必将促成寿险市场多赢局面
充分发挥金融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促进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以宁夏为例
关于加强陕西省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意见
以原则为基础重新设计《住房抵押贷款披露法》和《社区再投资法》数据(上)
建议采用“综合调控法”摆脱住房困境
对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思考与建议
金融促进陕西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与实证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综述
电子金融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英国支付体系风险监管的启示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生态金融产品发展综述及启示
国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
对西北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情况的调查
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核算监督一体化的初步探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调查——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为例
陇南私营个体企业发展与贷款融资情况调查
反洗钱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我国本轮经济周期调整中的产业区域间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美国《社区再投资法》(1977—2009):三十年来在争议中的不断变革、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下)
国内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综述及启示
经济欠发达地区惠农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防范我国上市公司第四季度利用新准则操控利润的方法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金融支持探讨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及思考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熟模式及成效——来自陕西省商洛市的调查
对巴州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协调性的分析与探讨
支农再贷款政策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前景广阔——基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证调查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股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经济刺激计划对西部现金供应的影响——基于宝鸡市的实证分析
延安石油企业与金融业关联性分析
对严密防范虚假投资行为的思考与建议
金融危机下促进安康蚕桑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工业设计 生态旅游 慢生活 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78-02
一 课题背景
本文是在对北京顺义区生态旅游景点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调研时间是在2015年5月份,调研方式是访谈和问卷调查,调研对象是顺义区旅游景区的游览者、生态旅游园的企业家、湿地生态管理员、旅游景区村委和相应旅游商品精品店及十多家民俗户。调研目的:对于顺义慢生活模式,进一步开发生态板块旅游业及旅游产品,利用天然的生态优势发挥其品牌价值,促进景区周边潜在资源的综合开发,进而开发出天然、环保、符合消费者心理且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对其他景区形成示范效应。
1.1 慢生活的定义
慢生活,是由“慢食运动”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慢生活方式,以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以及传统,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速度。但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奋斗,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Ⅲ。
2 顺义生态旅游现状调查
北京顺义绿色生态产业功能区位于顺义区的东北部,主要区域包括舞彩浅山、鲜花港、花卉交易中心、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和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将该区域五个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整合为一体。接下来以舞彩浅山周边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2.1 舞彩浅山之欧菲堡酒庄背景
北京欧菲堡酒庄有限公司集葡萄酒酿造销售、葡萄酒庄俱乐部经营、集客房餐饮、旅游度假,会议功能、原生态葡萄采摘园开放、红酒艺术交流为一体的欧式酒庄,面向国内外高端人群开放经营。北京欧菲堡酒庄坐落于北京最美丽乡村之一的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村,是北京六环外车程最近的原生态大型酒庄。(附调查问卷一份)
2.2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需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和推动。配套的服务设施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配套项目不够,例如游客住房缺少。其次在旅游产品纪念品这一块还处于空白,需要选购一批有特色的纪念品。再次参与感强的项目不多,需要政府一定扶持,例如发展中小学教育基地、实习村等。活动项目少,考虑发展一些拓展项目,进行素质教育,重点关注孩子,一些集体活动打造在景区。周边景区比较单一,构成不了慢生活的体现,需要丰富景区。最后周边景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例如说游客登完山后,车辆停放很不方便。由于柳庄户民俗村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旅游人群不多,百姓的积极性、热情慢慢减退。
2.3 调查企业需求
首先旅游纪念品的采购,需要设计特定的有特色的有代表象征意义的设计品,可以从实物和现在资源中进行提取元素进行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给酒庄进行定位,推销卖点,例如说酒标、酒瓶、酒帽、酒塞、酒袋、酒盒的设计,葡萄藤、葡萄皮、葡萄籽等的利用。突出产品的设计理念。怎么完善红酒定制专卖的体系,如怎么去做这个过程?怎么去销售?怎么去展示?定制酒的产品营销体系和渠道的建立。
其次后期需要一个兼职、专职的专业设计团队,打造出品牌效应。旅游旺季,人员的欠缺,可以通过大学生社会体验需求达到某种要求。后期准备产品营销需要,如开设网店、微店、校园运营团队、社会实践活动的举办等途径进行推广。
2.4 发现问题:消费人群的问题
上面背景中有介绍欧菲堡面向国内外高端人群开放经营。经调查可知,酒庄消费也是普通人群能接受的,但是从整个外观风格上看,整体呈现一种商业化的感觉,给普通人群一种距离感。同样,根据了解可知其主要营业时间为周六,主要针对于北京本地成功人士休闲度假或是平常的会晤商洽,主要是一个向内进行集体的经营,整个范围有些狭隘,也忽略了一群普通大众人群,在其运营模式可以进行一定的改进。
针对于舞彩浅山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站驿,相互推动,将生态旅游变得更加有趣味性,使慢生活在浓烈的艺术气息下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3 相关建议
针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对今后顺义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做以下建议。
3.1 建设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生态旅游项目
在深入分析顺义生态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重新提炼顺义生态旅游模块的品牌形象,以五彩浅山、红色旅游和国际鲜花港等名片增加顺义旅游品牌的辨识度和市场影响力。
3.2 了解市场需求,确定细分市场
经过科学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确定顺义生态旅游的细分市场,结合细分市场的消费特点,开发极具针对性的旅游产品,紧密对接市场。如针对酒庄、红色旅游等区域设计研发能够代表顺义的旅游商品,避免市场上旅游商品的雷同、无针对性的弊端。
3.3 注重生态旅游板块间各部分之间的联动
在旅游营销、渠道推广、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等方面注重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性,系统地去规划整个生态旅游模块的大发展。
3.4 注重细节的营造和品质的提升
细节决定品质,重点去关注景区景观细节的营造和特色服务的提升。使游客在顺义吃住行游购娱等生态旅游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3.5 完善基础设施
通过专项资金的争取、划拨等方式,完善顺义区的基础设施,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便捷条件,并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多的信心,全面促进顺义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3.6 创新营销方式,做到多渠道推广
据统计,2013年3月份全县接待旅游人次达53.5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09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04.35%和83.6%。
二、着力推进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县发展生态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第一季度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3月底对全县发展生态化6个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和12个农家乐项目开展了督查协调,着力推进重点项目落实到位。
三、主动对接南苏区振兴工作
1、积极对接。3月底赴北京国家旅游局对接苏区振兴工作,向国家旅游局领导全面汇报了自《国务院关于支持南等原中央地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同时根据《国家旅游局支持南等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梳理了几点建议恳请国家旅游局给予项目和资金扶持。
2、及时汇报。按照南苏区振兴工作月报制的要求,认真及时地向市旅游局报送了《3月份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情况。向县振兴办报送《南苏区振兴发展(旅游项目)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月报表》和《3月份南苏区振兴发展县旅游产业项目进展情况工作小结》。
四、全力抓好旅游招商工作
1、邀请客商考察。根据“招商月”工作要求,共邀请陪同7批次客商到我县考察旅游等产业项目,如接待了锦江之星饭店管理有限公司崔刚总监在城南考察建设星级酒店项目,星盛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学军实地考察湖江夏浒项目,信源集团齐优俊董事长考察建设城市综合体项目。
2、积极参加推介会活动。组织参加了县投资环境推介会和县投资环境推介会,在会上及时推介并发放了《县旅游项目招商推介资料册》、《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精品项目招商推介资料册》和《县旅游指南》等宣传资料,重点介绍了等旅游项目,全力推介我县旅游产业项目,吸引客商投资。
3、跟踪项目落实。客家旅游集团投资狮子岩景区项目已达成初步合作框架协议;炜地建设公司在湖江投资建设桃花湖畔文化休闲旅游度假村项目已签订项目开发意向合同书。
五、扎实开展旅游宣传活动
1、抓好载体宣传。借助市旅游局大力扶持各县市投放旅游广告时机,积极争取在大、等路段高炮广告宣传牌投放我县旅游宣传广告,充分打响我县“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县旅游知名度。
2、抓好媒体宣传。邀请六套《蜘蛛游记》栏目组在桃花岛、夏浒古村、樱花公园拍摄了《桃花的记忆》(上下集)、《多彩县·醉美樱花》三集电视宣传片,节目已分别在3月27日、3月28日、4月1日晚8:40播出,通过省级媒体宣传进一步提升县旅游景区在全省的知名度。
3、抓好活动宣传。一是组织参加了省旅游局在北京举办的“美丽中国·秀美”宣传周活动,在活动现场发放了《县旅游指南》、《县招商项目手册》等宣传资料,并通过图片展向游客展示我县的秀美山水和客家风情,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兴趣。二是协助举办“樱花浪漫时”旅游活动,在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开展了旅游宣传咨询活动,发放了《县旅游线路推荐》、《县旅游指南》等宣传资料,热情为前来咨询的游客解疑答惑,受到了游客的极大欢迎。
六、切实做好“三送”工作
1、认真宣讲十及“两会”精神。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收听收看了“两会”实况,采取集中宣讲、入户宣讲、书写悬挂横幅标语、刊出板栏窗橱、发放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宣讲党的十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把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工作任务上来,立足实际,推进工作。
2、协助做好防汛、防火工作。一是三月上旬充分利用渡口人员集中的优势,派发森林防火宣传资料,讲解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和火灾的危害性,使林区群众做到人人知防火、人人能防火。同时协助村委会在高温天干多风时期,加大了严禁野外用火巡查力度。二是三月下旬组织三送工作组人员协同村干部全面摸排了夏浒村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置了警示牌。同时及时向村民告知了暴雨、冰雹等天气预报,提醒村民提前做好防灾措施。
3、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实事。一是积极与教育局沟通协调,已争取到在夏浒小学配建一个投资12万元的营养食堂,将解决夏浒小学近一百二十余名学生中午就餐的问题;二是积极联系电力部门,将夏浒新村原50千伏变压器升级为150千伏变压器,解决了夏浒新村10个村民小组用电近520人的用电需求;三是积极协助做好春耕备耕,对主要的水沟水渠水圳进行清淤除杂修固工作,为春耕生产做准备;四是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赠送了一台打印机给夏浒村委会,方便村委会资料印制;五是办好事实事。为夏浒景区义务讲解员、原村支部书记戚齐杰赠送一辆自行车,慰问了夏浒村交通事故受伤者戚树民,对村内渡口码头进行清淤冲洗,确保了村民出行安全。
七、认真开展“品质旅游,伴您远行”活动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贵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四新”主攻“四化”、促进农民增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
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不竭源泉。贵州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客观上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把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作为重点产业,突出山地特色,与贵州特色山地农业融合,做优做特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精第三产业,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农民生活富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为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充分释放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潜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地省,如何发挥自身山地特色优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贵州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充分盘活乡村资源,释放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潜力,借助二三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多元价值的增值,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有利于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贵州面对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能够守住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底线,持续挖掘和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潜力和价值,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三)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支撑
贵州明确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之间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不仅能够加速贵州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全省工业倍增行动,而且能够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加快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链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强化三者紧密的联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水平的城镇化带来对高品质、安全农产品的更多需求,带来对农村旅游业、乡土文化、田园风光、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助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贵州实现农民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增强群众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拓宽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渠道的根本之策。随着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业生产集约度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的需求。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将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并参与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来,真正让农民分享到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困难与挑战
党的十以来,贵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产基础弱、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主体发育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一产基础弱,难于支撑农村产业融合
第一产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需要强大的一产作为支撑。但贵州农业发展基础薄弱,2019年,贵州一产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仅为3.2%;粮食产量1051.24万公斤,仅占全国比重的1.5%。全省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多年,但产量仍然较少。受地形地貌限制,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质量效益低下;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现代生产要素难以引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对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难以提供有力保障。
(二)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融合合力无法释放
产业链延伸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产向后延伸不够。一产是“压舱石”,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全省相当部分的农旅融合产品单一、缺乏特色、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普遍偏低,产业链条较短,贵州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虽然在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融合模式主要采用“种植+加工”“种植+销售”模式等,都是二次产业简单融合,产业链延伸、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不高。除酒、饮料和精制茶等加工业外,其他农副产品加工附加值低。二产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二产业是纽带,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对矿业、白酒业、装备制造业等少数行业依赖大,占比达70%以上,产业结构刚性明显,抗风险能力弱。依托工业园区建设的特色食品、医药、白酒业等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效应,但总体仍呈散沙状态、规模过小。三产向高端开发滞后。第三产业是发展新引擎,引领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价值链高附加值的绝大部分都在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受教育水平低、地形多山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农村地区营销水平、电商、物流、供应链等发展滞后,产业链条难以向高端开发领域延伸,直接导致农村只能售出低附加值的原产品。
(三)融合主体孱弱,小而散小而弱问题突出
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较快,但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及本土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较好,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竞争力弱,产业融合引领作用不强。现有各类行业协会多数属于松散组织,在推进区域化、品牌化方面服务能力不足。
(四)农户不能充分分享农业产值和附加值
贵州在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方面作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实力的新型农业主体比较缺乏,而参与农业经营的龙头企业又大多涉足非农领域,农村居民不能够充分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大部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际作用中显得十分脆弱,一方面很多新型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获取了产业发展的大部分利润,而农民处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主要还是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而产业链利润主要集中于二、三产业,导致农民难以获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利润,进而导致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合作诚信度低,导致订单违约率高,没有形成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与共的局面。
(五)农村产业融合要素供给不足
贵州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能力不足,严重制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贵州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地省份,国土面积的92%是山地和丘陵,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9%,天然限制了土地资源供给,其中农业用地尤为稀缺,导致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难以满足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对大量土地资源集中使用的要求。农业因前期资金投入大、周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长,对投资吸引力不足;又因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近年来,贵州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老人和妇女,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低、青年后备力量较弱、文化程度较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从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型融合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对贵州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立足自然资源特征,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精耕细作、精深加工、精准扶持,打造精品农业,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夯实山地特色种养业的基础上,拓展多种产业,深挖农业的多功能性,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和扩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聚焦区,让贵州山地优质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商贸流通、市场开拓、电商业态、旅游农业协调发展。
(二)促进产业链接,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农业产业价值链上下贯通、充分延展,促进山地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纵向融合,实现山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种、养、加一体化生产及商、贸、服一体化运作。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及乡村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融合,在创新商业管理运行模式、共享基础设施配套、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调整财政投入、贷款担保等扶持资金向农村产业链协同发展项目倾斜,积极引导产业链之间互补共融,强化产业链协同效应。
(三)培育多元化、多向性的新型融合主体
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实力雄厚、运营模式先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推进“三变”+“三联”的联动模式,发展多领域、多种形式股份合作。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现代营销、智慧农业等。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农户能力,强化作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
(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
以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持续增进农民福祉为核心,引导“三产融合”主体之间及其与小农户之间紧密合作,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共赢、包容互促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创新订单农业,建立订单农业信用体系,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模式。大力推广毕节“六联六带”的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有利可联、有法可联。
(一)“油茶之乡”――历史传承产业。大沽是山区乡镇,油茶是大沽人民栽培的主要经济作物,栽培历史长达1000多年。油茶成为了大沽人民世代传承的“活文化”,现在民间仍然流传许多与油茶有关的乡俗,如女子择偶,必看对方家油茶的多少;又如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佳节,亲朋好友常送茶油作为礼尚往来。一直以来,大沽乡把油茶产业列为重点特色产业来抓,努力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特别是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相关政策以及扶贫开发工作的推动支持下,大沽乡加大投入,强化措施,致力打造“江西省油茶之乡”。
(二)“宁都油库”――特色优势产业。大沽的土壤、气候、地势条件适宜种植油茶,油茶林面积和茶油产量均居全县之首。在计划经济时代,因林地多耕地少,大沽人民交粮纳税,不仅要交纳公粮,还要交纳茶油,并且交纳的茶油占全县交纳总油量的2/3以上,是全省油茶基地之一,“宁都油库”由此得名。目前,全乡油茶林面积7万多亩, 约占全县油茶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茶油18万公斤,产值1440万元,“宁都油库”美誉实至名归。全乡现有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1个,100亩以上油茶种植大户26户,油茶产业是大沽特色优势产业,更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三)“铁杆庄稼”――生态富民产业。大沽种植油茶以野生生态为主,结合养殖蜜蜂授粉,油茶籽圆润饱满,茶油品质具有“纯天然、无污染、油质好”等优点,并且一次种植常年收益,被大沽人民亲切地称为“铁杆庄稼”,市场前景极为广阔,农民通过油茶脱贫致富、增产增收效益可观。近年来,大沽乡结合赣南苏区振兴和扶贫开发工作,依托油茶优势特色,将低产老油茶林改造作为精准扶贫开发的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打造。特别是自2012年启动低产老油茶林改造项目后,完成低产老油茶林改造面积8200亩,人均增加年收入300元以上,村民种植油茶、争取低产林油茶改造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油茶产业正成为大沽人民脱贫致富的生态产业。近年来,该乡200余户贫困户通过油茶低改脱贫,如古教村村民陈福林,种植油茶65亩,2014年油茶产量620斤,产值2.2万元,人均产值4340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预计到2020年,通过精准扶贫和油茶产业发展,全乡1万以上人口受益,2000人以上人口脱贫。
二、面临的历史机遇
(一)茶油市场潜力大。茶油是木本食用油的精品,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当前价格不断攀升,茶油市场价每千克80―150元。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开发木本食用油已成为解决食用油的主要渠道和趋势,不少家庭已实现了食用油木本化,欧美国家人均消费20公斤/年,而我国木本食用油仅为0.1公斤,茶油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市场潜力极大。
(二)国家政策扶持好。《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十二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支持油茶示范基地县建设”,将油茶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随着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以及精准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宁都县特色产业,特别是油茶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大沽作为全县乃至全省油茶种植基地,油茶产业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三)林农参与积极性高。油茶属常绿阔叶树,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大沽版图面积为170.5平方公里,其中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林地面积20多万亩,发展油茶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油茶种植、栽培的理想之地。大沽林农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是分布广泛、丰富独特的优势资源。全乡4197户农户,户户都有油茶林,都把油茶林“当田作”。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大沽乡人口总量少,山地林地多,油茶产业发展具有突出的优势和特点,但是也遇到了瓶颈和困境。特别是大沽贫困人口多,达2883人、874户,发展油茶产业遇到了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缺乏后劲。油茶种植投资大、周期长,由于国家项目补助非常有限,生产经营者承受的资金压力大,扩大生产经营的资金保障能力不足,新造油茶林后期抚育管理跟不上。目前,上级对低产老油茶林改造每亩补助仅150元、新植油茶补助每亩仅300元,据测算,如果每亩投入低改的劳动力成本140元(1人2天),改造后的油茶林每亩增加茶油产量3-5斤,增加产值105-175元,按最大增产量计算,增加产值也只能弥补劳动力成本的投入。近年来对低产油茶林的改造,仅限上级林业部门有限的低改项目扶持资金,覆盖的范围很小,带动效应不明显。
(二)产量规模缩小,经济效益低下。据考证,大沽乡油茶林成形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品种参差不齐,树龄严重老化,特别是受2008年冰灾及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影响,大沽油茶面积规模从历史高峰期的10万亩萎缩至7万亩,导致全乡60%的油茶林荒芜。农户从事原始的生产方式收入不高,远不如外出务工,致使油茶林长期疏于管理,荒芜严重。如大沽乡南林村农户林东长种植油茶林面积35亩,2014年产出茶油132公斤,平均亩产茶油3.7公斤,按大沽市场价每公斤70元计算,产值9240元,据林东长反映,他总共投入劳动力2人,劳动作业合计60天,按大沽本地人力工资每天70元计算,投入劳力成本4200元。同时,大沽油茶分“大年、小年”(指丰产年和欠收年),如2009年林东长油茶仅产茶油10公斤,劳动力成本仍需约30天,劳动成本2100元,产值仅700元,经济效益极为低下。
(三)加工技术落后,市场销路不畅。当前,大沽乡油茶种植没有连片开发,难以集中资源优势开发和管理;茶油加工设备落后、经营分散,品质参差不齐,现有的茶油加工主要是农户小作坊形式,采用一次压榨,产油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茶油生产经营次序混乱,包装简单落后,市场销路不畅,有农户注册了“大沽山茶油”商标,但其多年来年均销售量不足3000公斤,带动油茶产业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2013年注册的大沽乡油茶专业合作社,对农户技术指导的服务效果未能体现,市场竞争力弱。全乡至今没有产值超千万元企业,也还没有“江西省著名品牌”和其他知名商标。
四、对策及建议
鉴于大沽油茶林面积较多而产量低、人力资源丰富而贫困人口多的实际情况,结合赣南苏区振兴和精准扶贫开发相关政策,大沽乡规划以低产老油茶林改造为重点,将油茶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开发紧密融合,致力将油茶产业打造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和生态富民产业,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一)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鉴于目前补助较低、效果有限的实际情况,建议上级加大投入,在县级以上政府设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支持油茶林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油茶林小路等)、低产老油茶林改造、油茶良种繁育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培训以及加工技术提升和专用机具、肥料、农药的研发。同时,整合林业、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各项资金,提高油茶林补助标准,将低产老油茶林改造调整到每亩补助300元、新植油茶补助提高到每亩600元,并连续补助3-5年,切实增加农户稳定收入和低产老油茶林改造的积极性。据测算,通过低产老油茶林改造,坚持3-5年时间努力,预计亩平均产茶油10公斤,盛产期每亩产值超过800元以上。大沽现有低产老油茶林7万亩,预计全面完成低改需投入资金3000万元,带动农户投入约1000万元,五年后盛产期预计年产值达5600万元,人均增收1200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2000人以上。
(二)坚持示范引领,加强基地建设。大沽现有的油茶林大部分是低产低效林,应将低产林改造作为油茶产业发展工作重点。建议上级在大沽乡的南林、上淮、刘家坊等条件较好的地方建设低改老油茶林改造示范点,并扶持一批油茶科技示范户,为全乡乃至全县、全市、全省油茶农户学习油茶栽培管理技术提供样板,激发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成立县级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真正把发展油茶产业纳入全县重要议事日程,杜绝“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要坚持示范引领,着力加强基地建设、样板建设,将科技意识、手段和具体技术措施直接交到农民手中。如大沽乡南林村油茶林低改示范点,自2012年以来,实施低产老油茶林改造面积 1000多亩,农户每年人均增加收入500多元;又如以大沽乡上淮村为基地的桃花坞生态农业(宁都)有限公司,通过生态化种植、市场化运作,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产品销往香港等地(每市斤达160元)。希望上级支持更多类似大沽乡南林村油茶林低改、上淮村油茶基地建设等项目,并将精准扶贫和油茶低改工作相结合,带动更多贫困户发展油茶脱贫致富,加快油茶产业发展。
(三)提高科技水平,推进集聚发展。大沽油茶产业从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尚处于原始状态,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建议上级高度重视油茶良种和栽培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提高油茶产品质量。加大引进新品种和良种选育工作,选择适宜大沽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通过高接换冠或逐步用优质无性系苗木进行造林,实行以点带面、逐步更新,加快油茶良种化的步伐。要加大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油茶产业劳动力技术水平,建议上级对大沽在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倾斜,通过3-5年时间努力,在大沽完成3万亩以上低产老油茶林改造,并坚持精深加工,提高茶油及其附属产品品质,推进油茶产业集聚发展、健康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7099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了较大发展,各类产业不断进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长远发展准备了条件。在国务院振兴战略的支持下,东北地区在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老工业基地逐渐进入正轨,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面临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面临着较大挑战,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因此,老工业基地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认知到创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工业生产各个环节,大力引进各种先进技术,这样才能更好保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1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工程开展较为落后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很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程开展方面存在一定落后性,亟待创新。工程创新内容较多,主要包括技术集成创新、知识集成创新、产业集成创新、环境集成创新等内容,但是实际情况中,依旧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度、工业设备老化等问题。东北老工业区缺乏一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平台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致使技术集成创新存在缺陷。老工业区中重大基础设施较为缺乏、清洁能源体系亟待完善、交通网络也未全面建成,致使老工业基地产业集成存在缺陷。一些老工业基地不注重进行生态建设、没有对一些天然草场进行有效保护,致使环境集成创新存在缺陷。
1.2科技运用较为落后
大多数老工业基地在高新技术方面存在缺陷,仅作为加工工厂使用,自主知识产权不足。在高新技术方面,知识产权大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一些关键生产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一些企业中,而我国一些老工业基地在核心科技方面严重缺乏,也没有自身的知名品牌,导致企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很多企业都只是依赖于技术引进,却忽视了自身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东北老工业基地虽然进行了技术改造,但依旧以引进技术为主,自主技术创新活动不足,而且对引进技术的内化也不足,致使产业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1.3产业经营较为落后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来说,产业创新有着重要作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促进产业信息化、生态化的有效方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创新不足,致使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许多老工业基地自身规模不足,对市场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在知名企业的培育方面存在缺陷。一些老工业基地没有打破自身区域界限,不注重对外合作,相应合作的建设、对外开放政策的建设也不完善,致使老工业基地规模难以得到有效扩大。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科技价值进行有效吸收是提高老工业基地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但是很多老工业基地都没有获取较好的科技价值,各个环节没有得到有效创新,致使老工业基地盈利性较差,时常出现亏损问题。例如,在辽宁省中,石化产业曾是第一大支柱产业,但是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较大亏损,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
结构合理性是促进老工业基地稳定发展的前提,在新的环境下,要求老工业基地对主导产业进行合理选择、准确规划一些战略性企业,并对一些衰退产业进行清除,这样才能保障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老工业基地的服务业水平依旧较为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多种现代服务经济存在缺陷。在创新驱动过程中,很多老工业基地资源消耗过大、传统产业占比大、污染严重,最终给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对科技活动制度进行创新至关重要。在实际情况中,科技生产关系包含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科技劳动成果分配形式、科技劳动资料所有制形式、科技劳动者活动形式。但是一些老工业基地科技活动制度存在缺陷,进而出现多种问题。
2以创新驱动为基础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方法分析
2.1推动科技创新
在以创新驱动为基础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时,管理人员须注重分析社会实际,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各生产要素的创新,合理应用相应资源,以提高提高老工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在进行自合创新时,管理人员必须对创新重点进行合理选择,包括一些能迅速实现产业化的研究领域、市场前景较大的领域、资源优势较强的领域等内容,这样才能打造出自身的知名品牌,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促进老工业基地的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2.2推动工程创新
老工业基地必须对各类知识集成进行整合、创新,与一些高校、研究所进行合作,建立并完善文献信息共享网络、大型科学仪器装备协作公用网络,这样能够较好提高老工业基地的仪器装备社会化水平,促进各种科技要素的集成。老工业基地须建立一些科学合作创新平台、研发机构,主要涉及一些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内容。在新的环境下,老工业基地须加快清洁能源体系的建设,并完善电力外送通道,解决用电问题。老工业基地需对周边河流进行有效应用,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对防洪减灾体系进行完善,并健全交通运输体系,为老工业基地的稳定发展准备条件。老工业基地还需注重进行水污染防治,加强生态建设,注重保护自然森林资源,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给老工业基地的运作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2.3推动产业创新
老工业基地须打破自身固有的地域、行业限制,始终坚持政府引导以及市场引导,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老工业基地需加强对外合作,建设多种大型合作平台,对对外开放政策进行完善,并促进企业的改革重组。有关部门须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扶持,完善相应的财政政策,合理配置相应资源。有关部门可鼓励一些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联合建立振兴产业投资基金。老工业基地须选择自身的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建立自身品牌,对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应用,从多方面进行发展。
3结论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获得一定的发展机遇时,也面临着较多挑战,如果工业基地管理人员不加强重视,依旧采用以往的方式进行操作,将难以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因此,加强创新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对社会发展形式进行准确分析,引进各种先进技术,优化各工艺环节,制订出完善的发展计划,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开发各种实验室、研究中心,积极引进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参考文献:
[1]穆俊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的创新性思考[J].现代交际,2016(1):89-91
[2]刘志中再工业化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5):93-97
1文成县峃口镇人民政府平和社区 浙江省温州市 325302
2.文成县西坑镇人民政府下垟社区 浙江省温州市 325302
【摘要】随之我国制度的改革与经济的转型,我国的林业发展也从比较传统的林业发展逐渐的进入了林业的现代科技型的重要的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不断恶劣,林业的发展也逐渐的成为各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林业发展的地位也进一步的得到了突出。为了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也为了全面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的加强林业科技工作已达到更好的为我国林业三大体系的建设服务,成为了现在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现在我国林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为此提出了我国林业当前的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式与方法;以“十二五”中提出的林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方向1。
【关键词】:林业科技发展、林业发展改革、存在的问题、对策、发展方向。
一、林业发展的地位以及概括。
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公益事业与具有多功能基础的产业,林业的发展成为现在国家发展的重点。在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明确的指出在新时期的林业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地位,做出了很好地概括,充分的贯彻了林业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在生态与环境建设的首要地位。政府做出的决定对西部环境恶劣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在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产生的问题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对于科学发展的实现中必须将林业科技发展作为中心的措施,将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林业发展的第一任务,在对气候的变化方面也必须将发展林业科技作为重要的选择,对解决“三农”作为发展林业的重要的途径。在我国林业的科技发展形式以开始进入了很重要的一个时期。林业的发展以成为了我国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点,越来越得到了人们以及国家的重视,所肩负的任务也越来越沉重。现在的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都是依靠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林业的现代化、科技化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持。因此对于林业的发展也将是科技技术的发展,所以加强科技创新,将科技技术最大限度的融会到林业的发展中是现代林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2。
二、在林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林业科技发展中相关机构对科技工作不够重视。
我国林业的发展苦于收到了传统的理念的影响,都普遍的认为林业的发展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只是单纯的将树种上后就可以了,科技技术与科技技术的水平的高低都成了林业发展中可有可无的因素,因此一些管理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科技工作都缺乏热情,而且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以至于在科技的工作的时候都成了无关重要的,由于管理者对科技技术的认识不够,导致了我国的林业发展仍然处在世界的林业发展的下位。
(2)在实施科技发展林业的时候一些项目的重点不是很明显。
就现在来说,林业的科技发展中的科研项目等一些重点的科学项目严重缺乏整体性、连续性以及长期性,项目的重点不突出,项目的内容比较分散,而且深度不够,仅仅停留在常规的水平上,严重的缺乏长期的科学规划3。
(3)在林业科技发展上科技创新的力量薄弱。
在林业科技发展中第一点就是林业的科技发展成果不是很足。随着林业的重要性逐渐的增加,一些大型的林业工程得到很快的推进,一些科技成果很难满足现在林业建设的需求,科技成果的研制远远比不上林业建设的建设速度。第二科技成果的机构性相当的短缺。一些比较的好的科技成果与自主研制的成果数量比较少,而且适用于林业建设的科技技术更是不足,林业发展的一些技术和产业化的科技技术更为缺乏。第三点科技研究的项目一些具有特色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连续性不足。
三、针对林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与对策。
(1)振兴科技事业,栽培优良树种与树种繁育技术的研究。
由于我国的林业发展受到传统的思想的影响,树种的选择与栽培方面远远跟不上世界的水平,栽培与选种严重滞后、林业发展中良种的运用相当的少。因此在加强栽培树种与选种方面与树种的保护方面都要增强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将生物技术与常规的一些技术很好地去结合,已达到树种的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特性。
(2)林业科技发展产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在我国生物物质产业发展的需求过大的特性,这其中主要以生物物质材料的一些技术研究是为重点,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很好地去利用林业生物物质的优势,是对于林业发展的重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业生物物质的创新力度也是很有必要的。
(3)林业科技推广中林业科学的研究与技术的开发。
对于林业科技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科技的研究与技术的开发这是必不可少的,在良好的技术技术基础为依托,更加充分的去增加科学的研究力量,达到生产、科学、研究结合的效果。建设林业科技研究中心,以更好的研究林业发展的新技术等。充分的加强林业的技术开发能力4。
【结语】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森林面积前十的国家,我国在林业的科技发展与推广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对于林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上我国一些机构应该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吴鸿,《“十五”浙江林业科技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83-01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也让大中型及小微企业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从而推动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双创”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体系
没有统一的牵头部门,沟通、整合、协调难度增大。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引导体系,合力推进全民创新创业的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
1.2 缺乏e极的自主创业观念
全民创业观念落后,创业动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强。打工者多,创业者少;想事者多,实践者少;观望者多,投资者少。创业激情不高,不愿艰苦创业,存在畏难情绪。
1.3 缺乏活跃的创业创新要素
1.3.1 缺资金。目前大多数下岗人员仅靠补贴或失业保险等维持生活,创业资金无法筹集,而一些高校毕业生更是白手创业,资金严重缺乏。
1.3.2 缺技术。城乡劳动者对市场经济与专业知识掌握不深,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准。高校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普遍缺乏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与创业能力。
1.3.3 缺项目。部分城乡劳动者虽有创业的想法,但由于多种因素而难以确定合适的创业项目。
1.4 缺乏配套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缺乏推进创新创业的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对创业促就业工作的认识不足;彰武县社会中介服务还不够发达,缺乏社会化服务机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创业平台服务体系。
1.5 缺乏顶级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批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首选的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一批有创业意愿、有创业思想的毕业生也在家长、亲朋的影响下宁可年年等着招考,也不选择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发展。尤其是既精通科技研发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企业商业模式与生产工艺落后[1-3]。
2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2.1 突出体制创新,打造“双创”新生态
整合全县各类资源要素,将全省唯一一个由省政府主导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辽宁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试点先行,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营模式。
2.2 突出产业特点,拓展“双创”新路径
应从彰武县实际出发,结合京津冀产业转移移入地、沈阳卫星城、全国卫生生态养生宜居城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进行定位,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差别化发展进程。紧紧抓住供给侧改革“提高效率、增加人气”2个关键环节,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要深挖产业基础,为其量身定制优势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以硅砂、林产品、新能源、农产品为主导的全产业链产业模式,提高竞争力。以京沈客专开工、竣工为主轴,全力打造高铁经济,主动融入全国高铁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4-6]。
2.3 突出政策集聚,打造“双创”新洼地
结合国家发改委3年滚动方案和《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精神,抢前抓早,制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管理办法(实施方案),突出创业环境、财税政策、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人才保障等要素保障,打造“双创”政策新洼地。以豪德电商产业平台、华北商城汽配产业平台等有想法、有行动的平台入手,以点带面构建投资促进、培育辅导、媒体延伸、专业服务、创客孵化等不同类型的“个性化”众创空间。围绕农产品、林产品、硅砂、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应用联盟、营销服务联盟,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导彰武县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产业研究院、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最活跃、高端创业资源最丰富、孵化服务功能最完善的高新“个性化”众创空间。
2.4 突出以人为本,培植“双创”新主体
2.4.1 鼓励体制内人员留职创业。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及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留职创业,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公职,给予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2.4.2 积极加大重点人群的创业扶持力度。建立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组建创新创业人力资源服务联盟。通过整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工企业、培训机构等各方资源,实行用工需求精确监测、人员招募高效对接、技能培训有效匹配,从而推动人力资源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变。
2.4.3 积极培育创业经纪人队伍。积极引导产业化发展,推动本土企业打捆营销。创建有竞争力的强势品牌,销售特色产品,带动发展中小企业,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4.4 积极引导二次创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工程,推动个体工商户升级创办私营企业,激励私企进入规模行列。
2.4.5 实施“暖企行动”。对现有企业,特别是域外投资企业(企业主)给予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坚决避免“JQK”现象的发生。
2.5 突出舆论引导,助燃“双创”新热情
2.5.1 积极塑造创业典型。定期开展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创业成功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2.5.2 加大舆论宣传。组织开展丰富的创业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业光荣的社会氛围。
2.5.3 开办创业讲堂。组织彰武县域内明星企业家,在外发展的彰武籍企业家、成功人士,社会各界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等通过现场讲座、微课堂、QQ群等方式定期举办创业大讲堂,总结失败教训,交流成功经验,分享凝炼可复制经验。
2.5.4 打造彰武县区域创业文化。塑造形成具有彰武县区域特色的创业文化,弘扬区域精神,从而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并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业动力,使创业逐渐成为大众自觉行为。
3 参考文献
[1] 张前荣.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15(6):17-19.
[2] 孙德升.天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界,2015(4):84-86.
[3] 庞彦须.重视地理标志培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工商行政管理,2015(20):69-70.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25-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和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经济林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非常明显,已成为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省、市林业部门的指导下,通化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绿色富裕、繁荣和谐生态强县的目标,以生态兴县为主题,科学规划,调整结构,规范经营,优化服务,全县红松干果林已达33万亩,蓝莓等速效经济林4.2万亩。大力发展经济林业、民生林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经济林建设的措施
(一)科学合理规划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将全县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区、生态恢复区、生态旅游区和生态经济林区四个生态产业功能区,全面推进生态经济林产业发展,着力建设生态经济强县。规划到2015年,全县红松干果经济林总面积发展到35万亩,速效经济林6.2万亩,培育、扶持经济林龙头企业5户。
(二)强化责任落实
县里成立了经济林产业发展推进组,建立和完善了经济林发展考核机制,层层落实发展责任。县政府班子成员对经济林发展分工负责,包片抓点;各乡镇按规划具体实施;林业局负责产业指导和监督考核,齐抓共管,为经济林发展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创新经营机制
为了解决经济林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顺应农民生产需求,把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重点来抓。特别是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创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典型示范县以来,更是加大了工作力度,目前全县组建干果林、蓝莓、刺嫩芽、刺五加等林业专业合作社已达106家,以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的模式形成了发展经济林的主体,增强了应对市场的能力。
(四)实行政策扶持
出台了《通化县林业产业裕民示范工程建设相关规定和优惠政策》《林地经济培育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及扶持办法》等扶持政策,对发展经济林项目达到2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50—150元。两年来,全县产业示范工程兑现补助资金100余万元,激发了农民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优化了生态产业结构
全县把经济林建设纳入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建立起红松干果林、蓝莓、刺嫩芽、胡枝子等高标准、高质量、上规模的县乡村三级示范基地,带动经济林产业发展,改变了单一营造用材林的传统做法,通过营造干鲜果林、速效经济林,调整了林种树种结构,优化了后备资源质量,拓宽了生态建设的发展空间。
(二)提高了林农经济收入
乡镇、林场根据各自的主导产业,结合林业重点工程,积极发展名特优经济果木林,做大做强本乡镇的特色产业,逐渐形成了一乡(场)一品的经济林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县经济林产业已开始由长周期向短期转变,由分型散经营向集中联合经营转变,林地产出效益逐年提高。全县农民来自经济林的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称经济林是兴林富民的摇钱树和生态银行。
(三)推动了林区和谐发展
通过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林场+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农民抱团发展,使经济林由零星、分散经营为主逐渐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同时,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得到农民的充分理解和热情支持。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据调查了解,一些乡村干部缺乏市场观念,没有引导当地农民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和优良品种,经济林发展规模小,高效益林少。投入不足,经济林发展滞后。在经济林产业发展方面,各级政府投入较小,强农惠农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制约了经济林发展。乡、村技术服务有时不到位,各乡镇仅有1—2名林业技术人员,技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技术措施落得不实。大多数经济林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红松、蓝莓等经济林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四、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经济林基地建设
重视项目策划、项目包装、项目争取、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带来大投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县、乡、村三级优先选择产业化程度高、产品市场前景好、增加农民收入潜力大、有龙头企业带动的经济林优势项目,带动一批经济林基地的建设。
(二)实行典型示范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