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大全11篇

时间:2024-03-02 16:58: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生命教育的理解

篇(1)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中蕴含着许多礼仪文化。品德课所体现的端午节的由来、七一的诞生、清明的祭扫等孩子们知之甚少,从而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蕴含的文化更是了解不多。而在当下对西方的一些节日,非常热衷,更多地关注,如狂欢节、圣诞日。这是教育的缺失,也是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现在有的父母缺少责任意识,做事不注意中国传统美德,对孩子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孩子们依赖感强、自理能力差、不懂合作、无冒险意识,甚至有的唯我独尊、不知感恩等不良习惯,好的习惯需要在他所生长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形成自觉的行为,为此,在德育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课本中的各大传统节日,加强对学生的“五爱”教育,即“爱祖国、爱大自然、爱班集体、爱劳动、爱学习”,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如开展“英雄铭记心中”读书演讲活动,让孩子们学英雄、展未来、铭历史、爱中国,初步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对学生的教育抓住每一个环节,在课外让孩子们查找资料,通过查找的过程,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在课堂上开展资料收集汇报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三八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对学生进行铭记历史、热爱祖国教育,使孩子们在节日的气氛中知礼、懂礼、守礼。

二、针对小学生普遍现象,进行课堂延伸,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他告诉我们后人,文明礼仪不可少,小学的品德课堂是让孩子们知礼,懂礼,守礼,有礼的重要环节,所以作为品德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大力开展德育,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观察学生的礼仪现状,采取课内外延伸的手段。向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以此为基础,进行个别学生,个别问题,个别现象的教育辅导;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活动,走出去实践,请进来体验,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融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状况有机结合,采取适宜的德育方法,使教育有的放矢,以收实效。

结合教育寓纪念传统节日的具体活动中。面向社会、家长,拓宽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空间,让礼仪文明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让礼仪文明的教育渠道遍地开花。

三、通过活动,利用环境,影响和熏陶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

确立传统节日专题活动。“六一”“三八”“清明”“端午”“国庆”“春节”“劳动节”等七个重大节日,开展“做文明守礼的少年儿童”系列主题活动。如“春节”在辞旧迎新的欢乐声中,感受家庭、亲朋、邻里间互敬互爱的情怀。八月十五月儿圆,吃月饼,感受亲人的团聚,家人的温暖,更爱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通过“端午节”包粽子民间风俗活动,联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的经典诗歌,感受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等等,引领了学生的品德行为,在学生的一日行为习惯训练中与学校的值周值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展演,影响家长的思想行为。如,在“十一”国庆节庆祝活动中,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颂祖国教育互动,学生与家长同台演出,同台领奖,共同参与颂歌献祖国会场布置的全过程,让学生表演,在品德课堂上所学到的礼仪知识展示给家长,在家长中起到宣传、教育、引领的作用,从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们充分彰显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一颗感恩的心,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感谢我们的党,感谢我们的祖国,生活在中国感到幸福,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活动的开展,使礼仪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根植于他们幼小的心灵。

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此才能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这项工作仅仅依靠品德课堂教学、学校德育是不够的,还要家庭、社会这一大环境的有力配合,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氛围中,学生的礼仪文明才能逐渐形成规范,以至于养成一种习惯。因而家长的素质、家庭的文明、社会的和谐、与学校教育共同联手,形成一种教育合力,是影响和熏陶学生礼仪文明的关键,是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礼仪文明教育之余的有力保证。

篇(2)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①郑晓江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正确地体会生命的宝贵,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人生的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最终提升生命的整体质量。②

借鉴各种对生命教育的探讨和阐述,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理解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关注自然生命,更关注自身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是完善人格的至高教育。

生命教育的开展最初源自20世纪60 年代美国,随后在澳洲、台湾等地不断得到发展。③在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在校学生自杀及伤人事件不断出现,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开始有了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的探讨。但是研究和实践更多聚焦未成年人,在医学生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2 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对生命的理解来看,人的生命是神圣而宝贵的。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只有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会珍惜生命。作为今后救死扶伤的医学生,也只有真实地感知自己生命的存在及存在的意义,才会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今后更主动地救助生命。

其次从对医学本身的理解来看,医学关系全人类的健康,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心系人类健康,承担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如果缺失对人的生命的关爱,那就丧失了医学本身的价值意义。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更应将生命意识纳入医学体系中,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培养其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

再次从医学生教育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技能,更应积累丰厚的人文知识,对生命个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都有着深刻的思考,有良好的医德和愿意为提高医学事业不断努力的境界。生命教育就为此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

最后从推进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来看,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人文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在医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可以扭转以往只看病不见人的机械化教学,帮助医学生更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3 学校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医学生必修课程,引起师生重视。教学部门编排生命教育课时,配备专门的教师,编写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让生命教育的内容更系统更完整。例如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生命历程、生活急救常识和操作、突发灾难危机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发展历史和社会学、法律、心理方面的内容。

(2)打造立体化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应该是系统而全面的,生命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生命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课程传授方面,还应该贯彻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例如临床五年制的医学本科生不止在本校学习基础知识中有生命教育内容的渗透,在后期临床医院见习实习期间都有生命教育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需要学校和临床医院的全面配合。

(3)开设生命教育第二课堂。医学生生命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打造好生命教育第二课堂,在医学实践中去贯彻生命教育精神。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认识生命价值,体验生命意义。例如可以开设一系列生命教育专题讲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关注生命。还可以通过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关注身边弱势群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

(4)加强教师生命意识素养建设。教师是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主体。学校应该把教师培养纳入生命课程体系中,通过系列化的整合和培训,提升教师生命意识素养建设。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科学健康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教育辅导教学技能,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渗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人性化教学,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典范,在师生双方共同的互动中获得生命质量的提升。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51-02

关于生命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来的[1]。他的生命教育思想很快受到西方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而且在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专门研究“生命教育”的研究机构。总体而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与实践主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死亡”方面,这是受当时西方文化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致。时至今日,生命教育已在全球迅速蔓延开来,而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则比较滞后,我国正式提出生命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主要由少数几个省或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差异的生命教育计划。而目前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及伤害他人、对生命错误认识而展开的。随着生命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研究行列之中,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生命教育在近几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通过探讨青少年生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青少年发展实际,从珍爱生命出发,探讨生命教育的一般规律,刻不容缓。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尤其是关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在我国的现实教育领域里,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都是有意或者无意间对生命抱有一种漠视或者是压抑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普遍地存在着。其次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期,对于个人价值的企盼看得过高,加之浮躁的社会风气和根深蒂固的急功近利思想的侵蚀,导致教育的功能以及个人的功能被无限地扩大,教育无形地承担着巨大负荷。因此,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体生命的被漠视、被忽视的社会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对此视若旁观,在大众传媒上,在现实生活中,“救救孩子”“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呼声也是经常可见、可听、可感的。就学界而言,近年来兴起了关于生命教育尤其是关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研究的热潮。

要研究生命教育和开展生命教育就必须首先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王晓虹教授说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1]。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而冯建军等人则认为生命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倡导关注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和发展生命的教育形式[3]。总之,生命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论,而且还是一种价值追求;生命教育不仅是阶段性教育,而且还是全程式教育。人的一生都需要生命教育,而且每个人都需要重视生命教育,尤其是教育者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对此,我们还要深刻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目前学界主要的观点有:钱巨波在《生命教育论纲》一文中说生命教育有三重内涵:即教育要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和主体性、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性、要培养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健全人格。程红艳的观点是:“教育应根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类生命’。”刘济良的观点是:“强调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3]。

以上观点都具有合理性,但他们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的阐释,太过抽象,在理解和实践上难于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不仅要重视理论层面的研究,而且还要重视实践层面的关注,只有二者兼具,才能不断地完善生命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因而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应该是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和生命理想信念教育。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生存能力,通过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使青少年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真谛。

二、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功利主义不断地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学校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以人为中心,教育与生命个体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得到更好地重视,经常偏离正轨。如当下的中国教育侧重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学生优劣,忽视了教育的真正本意是促进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从而引发了不少青少年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事件,导致青少年在情绪上过度焦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极端思想盛行[4]。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在现实教育中的缺失,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自身的问题,但与生命教育的缺失也不无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命教育认识有误区

当前,人们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误区[5]。首先是持肯定态度,这类人承认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将生命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生命教育的主体是心里有障碍或者存在生命隐患的人,而不是面向所有人,他们也觉得通过单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生命教育。其次是持中立态度,这类人认为生命教育可有可无,于他们而言无所谓。再者是持否定态度,大部分的中国人还是比较保守的,他们对于新事物采取排斥的态度,认为生命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本无法实施,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点,长期以来,我们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是有问题的,并且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也是缺位的。因此,青少年生命教育亟待加强重视,有必要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活动[6]。

(二)生命教育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

青少年在生命教育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理论指导。近年来,有很多学者意识到了生命教育必要性与紧迫性,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见解,如王北生、赵云红侧重于生命教育的紧迫性[7];雷静、谢光勇侧重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兰震、冯建军侧重于生命教育的意义等等[8]。但研究的角度不同,各有侧重,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因而在生命教育的指导层面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二是没有形成生命教育共识。实践只是出现在少数地区,尚未普及,重点是各地区的实践都是以解决本地区出现的问题为前提,不具有普遍性。如20世纪末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其生命教育从宗教的角度开展,内容涉及宗教教育、德育、伦理、公民教育等二十几个科目,开办了“宗教与人生--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等网站。

(三)对生命的重视不够

生命教育的内容,取决于当前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生命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将生命教育提上日程,即问题决定内容。现今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展开的,其问题主要有:一是对生命的错误理解。有的青少年认为人活着开心就好,不需要所谓的抱负、理想,给自己增加负担,而且他人怎样与我无关。如现在萦绕在青少年左右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二是不珍惜生命,缺乏生命意识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点委屈,或是不顺心的事,就容易意志消沉、情绪失控,就寻死觅活的,动不动就想着轻生。有的因为学业带来压力、困惑、焦虑,想不通就想轻生;有的因为同学之间有点小摩擦,想不开就大打出手,这类校园伤害事件也层出不穷[9]。可以说,他们对生命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几乎处于完全淡化状态,这无疑给学校、家长、社会敲响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警钟。

(四)对生命价值的否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西方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必然冲击着青少年的头脑,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还有就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压力的增长,青少年价值观必然迷失方向。当他们用所学知识去反观现实以及用美好生活的憧憬去审视现实时,突然觉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如此之大,面对人生的困惑,必然造成心理失落、精神崩溃,他们会对现实产生失望,对未来失去信心,更难于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就如哲学家兰德曼所说:“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有疑问的,因此,他以无比的忧虑研究他自己的意义和实在,研究自己来自何方,走向何方。”[10]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少年既难于找到释放压力的途径,也找不到进行自我调适的方式,空虚、无聊、郁闷自然而然成为他们平日里的口头语,随着这种心灵的空虚寂寞感被无助和绝望代替后,有的青少年就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事件,我们经常在电视新闻上看到。这样的青少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所知。因此,青少年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才能获得生命的幸福。

总之,研究和实践生命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生命教育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生命教育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如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方面着手,通过呼吁社会的广泛支持,进一步发挥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启蒙作用,为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大环境。通过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探索生命教育规律,使其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自觉认识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激扬生命。进而促进青少年进行自我生命教育,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

[2]张奎良.实践人学与以人为本[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201.

[3]冯建军,周兴国,梁燕冰,等.教育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49-250.

[4]兰小云.生命教育从青少年自杀现象谈起[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5]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6]孙杰.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探析[J].科教导刊,2011(2).

[7]王北生,郭颖.我国中小学应加强“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6).

篇(4)

1.初中生物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的现状。虽然我国已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推进生命教育良久,但其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对学生的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性作用,从根本上讲是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竟然会有新闻报道,部分正直青春期的学生会存在一定的暴虐倾向,主要表现为对生命的漠视。不仅校园大家斗殴现象不断,甚至还动物管制刀具等威胁他人安全的器具,这是生命教育缺失的体现。此外,还有一些学生自残和虐待动物。当前我国初中生物教学中,受教学环境和课程时间安排等方面限制较为严重,教师往往赶课程进度,无暇顾及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融入,导致我国生命教育越来越少。2.初中生物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生命教育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重点关注的教育之一,其不仅为了让学生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和自己,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生命的孕育和发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贯彻和落实,笔者对其重要性进行了总结,具体如下。第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良好的价值观和生命观能够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正视声明的真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提高对生命认识的基础上,明确生命的产生和消亡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和重视。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第二,帮助学生正视生命。在初中生物学中贯彻生命教育重要是通过身边的植物和人为基本素材,在这个教育过程中生物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生命教学中,学生能够明确生命的价值所在,进而尊重生命和正视生命。

二、优化初中生物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1.丰富教材内容,实践生物课堂。若想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首先要从生物教材本身挖掘与生命教育相关联的知识点,唯有将生命教育的知识点与教材内容相对接才能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贯穿于生物课堂,重点在于发现。我们知道,生命中充满了各种美,从细胞到个体,从个体到类群,再从类群扩到整个生物圈都发现了不同的美。为此,若要让生命教育在生物课中得到更优化的体现,就丰富教材的内容,对课本进行深度的挖掘,进而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生命教育。例如,当初中生物课堂讲到“种子的萌芽”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感悟到生命的孕育过程以及生命本身的美。教师便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对种子萌芽的过程进行还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师上课,以PPT的形式将种子的萌芽过程以视频形式进行播放,通过荧幕进行播放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生命孕育的过程,学生在直观的视频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此外,在讲解“生物链”的课堂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对生命教育缠身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拍摄,通过生物实践课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没、感悟美个表达美,进而产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2.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苏教版的生物教材脉络较为清晰,其教材中所体现的内容很丰富。非常适合在生物教学的中融入生命教育,让学生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得到良好培养。为此,教师需要对生物教材进行细化整理,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生命教育的观念充分融入到课堂教育中去。在讲解“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时,其主要涉及的知识点为植物的形状和生长习性等。教师要巧妙的结合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延伸,将生物知识与其它知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创新教学方式。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完善生物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准备一些关于植物的诗词与文学作品。例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将文学作品渗透到生物课堂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生物的习性同时,更让他们从文学作品中强化对生命价值的分析。进而更提高学生对生命含义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生命观的强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教育阶段融入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物教育的目标便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了解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并通过自然与生物课程相融合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真正价值,这使得生命教育在生物课堂中得到良好的渗透。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结合生活现象理解生命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生命教育,最终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正确价值观。

篇(5)

生命教育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认识生命以及尊重生命,为学生认识生命意义及价值指引方向。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理解人的价值、理解人性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材里对生命的诠释

在初中语文课文里,有很多课文和生命有着很大的联系,七年级的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就是对人生的向往、思考与体会,指引你感悟人生。例如:《蝉》《第一次真好》《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将语文阅读及生命教育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更有逻辑性地进行感受,在阅读里,学生融入课文之中,经过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态度去体味、去感受。学生在对生命概念进行理解时候,也提升了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里生命教育的实践内容

1.语文教学里有关感恩的生命教育

在《海伦・凯勒》一课,凯勒虽然身体不健全,她却可微笑着去面对,显示着生命的坚韧!初中语文教材里有很多有关友情、亲情的课文,教学时要掌握情感的核心,指引学生全面解读感受作品里的情感,因此,认识到自己对同学、家人以及朋友的意义。

感恩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运用课程里的一些素材,去诠释生命的概念,从而提升生命教育的深度。

2.学生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

在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让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得到提升。

研究课文,体会其中的细节。教材里有许多与生命意义有关的课文,对这样的课文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写与读进行融合。

3.延伸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站在德育的现状角度去看,当前人生意义淡然,其境界付钱、自毁以及他毁生命的情况已变成常见的社会问题。十多岁少年轻生现象时常出现,我们需要实施热爱生命的教育。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的少年自杀、杀人的暴力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周围这样的例子也发生过。生命是人的根本,那么,教育的进程就要根据人的生命模式去进行。

经过教学实践,围绕生命教育这一核心内容开展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生命责任感、生命意识和自然制衡意识的引导。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06-02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68年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他的著作《生命教育》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生命教育的专著,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人们极大的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也在全球迅速发展。几十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末也开始推行生命教育,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香港地区也开展了丰富多元的生命教育。我国大陆地区在21世纪初个别地方开始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如:辽宁、上海、云南、浙江。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生命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更是有赖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充满着生存压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越来越被忽视而又越来越呼唤被尊重。

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的压力,在诸多的压力下部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开始变得消极,漠视生命、否定生命、游戏生命、缺乏生命的成就感,进而带来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迷茫,严重的甚至导致暴力、自杀、杀人等现象。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唤醒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信仰,实现大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充分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理性和庄严的态度面对生命。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通过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采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的多元途径来进行。

(一)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思考: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要过怎样的人生?我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证明了在大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这也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1.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

一方面,生命必须得到尊重,这种尊重包含了对生命的长度、广度、厚度和量度的尊重。人类的生命因为长度的有限而弥足珍贵,生命世界因为存在的广博而获取赞美,也因为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潜能而赢得尊重。关于尊重生命的教育,既包括生死教育、当下教育,也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生死教育,长期以来科学规范的生死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是非常薄弱的,死亡教育也很难得到认同。应该强调的是,死亡并不是每个人面临死亡的时候才思考的问题,死亡教育也不只是对临终者的关怀。对于生者而言,死亡教育兼具生和死的双重价值,生者如果能正确理解死亡,就能感悟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贵,从而珍惜生命,积极筹划自己有限的人生,实现对生命的尊重。这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生命也是一种发展和超越,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人生理想的向往、生命责任的担当以及幸福人生的把握。发展生命的教育主要包括探寻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的信仰、明确生活的目标、承担生命的责任、创造生活的幸福。

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人的生存方式,在这种追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精神生命的超越和心灵的安顿。确立生命的信仰是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等命题的最高信念及坚持,是对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本质把握和升华。明确生活的目标,这引导着人向世界、向未来,也向人自身开放。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生命。承担生命的责任,只有将责任作为个体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大学生才能健康成长。缺乏责任意识的人,容易使自己陷入过度关注自我感受及自我利益的怪圈里,无法找到生命的平衡点,从而产生一种生命的挫败感,有的甚至冲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创造生活的幸福,这既是一个伦理学难题,也是一个人生学难题。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异化、内心孤独、价值迷茫和精神颓废等不幸福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学生走出生命的困顿,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实现幸福、享受幸福,告别郁闷状态,走出焦虑,过一种真正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2.从教学方法上看,整个课程风格宜多元、活泼,可以更多地运用教学媒体、短片欣赏、教学教具、音乐、电影等方式,让学生能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生命的意义。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开放的和多样的,如:欣赏与讨论法,通过观看相关的影片和欣赏音乐来加深对生命的思考;阅读指导法,通过向学生布置书目,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故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或主题演讲;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情境,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生命叙事法,引导学生讲述生命中发生的故事,加深学生的生命情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希望陪伴学生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不宜说教味太浓。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课后与老师多交流。从生命教育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教学者,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者,这样才可以真正体味到教学相长的益处。

(二)开展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教育。仅靠生命知识理论的传授和说教不能完成,必须结合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因此,生命教育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体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体验生命的存在与意义,培养生命情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第一,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拓展训练、,增进大学生对苦难的体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缺少了逆境的锤炼,脆弱也就如影相随。

第二,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扶贫助困助残,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和施予,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快乐。

第三,重视组织实地参观,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婴儿房、殡仪馆、监狱、刑场等,使大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壮美、生命的诞生、生命的逝去、生命的恐惧,进而懂得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

在生活中很多教育者也缺少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因此应该重视培养教师的生命素养,鼓励教师进行在职生命课程的研修。

一个没有生命活力的教师,不可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一个深陷痛苦的教师,也不可能为学生带来欢乐和幸福。可以说,一个缺乏生命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培养出有生命素养的学生。因此,教师的生命素养不仅是教师本人生命质量的体现,也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教师的生命素养,既包括教师作为人的生命索养,也包括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生命素养。当前,关注的多是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师德素养,对教师的生命素养关注度不足。缺乏生命情怀的教师,是发展不全面的教师。因此,应该重视提高教师生命素养,成就有生命的教育,做生命型教师,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四)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创造良好的生命关怀氛围

生命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他们秉持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也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强调一种生命的关怀,营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关怀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自觉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关怀。积极的生命情感指引人昂扬向上,成为人生的动力。消极的生命情感则充满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情感的冷漠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命的焦虑。因此,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重视生命情感的关怀。在大学校园中,无论是宣传栏、校园广播或是校内杂志刊物都应该对此问题进行适当关注。在学校社团平台上,成立生命关怀协会,志愿者定期在校园中进行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另外,也要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关爱生命的公益活动,组织生命体验活动。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邀请生命教育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生命教育的专场讲座,内容可涉及生命意义的探讨、死亡的探讨、及艾滋病对生命的威胁、自杀心理及防范、失落及哀伤调适等等,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强对自身生命安全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提升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大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任何美好或者崇高的理想,都是基于生命之上,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奢谈。每个人经历的困苦荣辱,都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相信生命的坚韧,勇于承担更多的生命责任,磨炼自己的意志,善待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成为一个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篇(7)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46-03

我国台湾地区自1997年年底开始在教育系统推行生命教育。1998年,台湾从中学一年级开始实施生命教育;2010年,“学校生命教育项目小组”成立。生命教育正式被纳入小学至大学16年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是这项规划没有将幼儿教育包括在内;2001年被定为“生命教育年”,台湾开始在包括幼儿园在内的教育机构中全面推行生命教育。为了提升幼儿园教师编撰幼儿生命教育教材的水平。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2001年“与生命有约――幼儿生命教育教学观摩暨研讨会”在台北市召开,与会人员以台北市公、私立幼儿园教师为主。会议期间,有研究者对与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试图了解台湾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的现状。从回收的140份问卷来看。有高达85%的教师表示自己曾在幼儿园实施过生命教育;而15%未曾实施过生命教育的教师则将未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因归结为幼儿阶段不适合实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概念太过抽象、不清楚生命教育所包含的内涵、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等。虽然这是一项非正式调查,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台湾幼儿园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状况。根据这一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进一步思考与规划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生命教育。了解生命教育是什么,这是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的先决条件。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幼儿教育之中,这是近几年台湾幼教工作者积极研究的一项课题。该课题包括生命教育图画书的编绘、生命教育系统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以及教师对生命教育的反思等内容。

本文尝试就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不论是中文的“生命教育”,还是英文的“lifeeducation”。都是很新的概念。由于文化与社会情境不同。各个国家或地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会有较大的出入,即使在台湾,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的诠释也是五花八门的。

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虽然众说纷纭,但综观各家之言,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以“爱”和“尊重”的信念来面对生命。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认识生命、爱惜生命、欣赏自己、关怀他人、拓展正向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与自然和谐共存。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增进生活智慧。

在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涉及面十分广泛,包含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维度:(1)宗教取向: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2)职业取向:着重认识自我,培养技能,对自己的生涯作适当的规划,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3)生活取向:着重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互动能力等。(4)生理健康取向:着重探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重视环保等议题,增进生理、心理健康。(5)生死取向: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

1996~1999年是台湾生命教育的萌芽期。[2]当时。台中市晓明女中将实施多年的伦理教育概念进行扩充,提出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率先开始实施生命教育。这一时期生命教育的核心精神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四大理念。生命教育教材由12个单元组成,即生死尊严、信仰与人生、良心的培养、能思会辩、敬业乐业、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全球伦理与宗教、欣赏生命、做自己真好、生于忧患、生存教育、人活在关系中等。这些教学活动浅显易懂,广受学生的欢迎,也为生命教育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四大理念与内涵仍嫌粗略,缺乏完整的理论论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与扩展,以推动生命教育在台湾的发展。

1999~2002年,台湾生命教育进入百花齐放期。台湾地区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书面出版物有200~240种之多。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许多学者及文教机构纷纷依照自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提出各种类似但也有相当差异的生命教育理念。这使得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加不确定,极大地影响了生命教育在台湾的普及。

不少人把生命教育与预防自杀画上等号,一想到生命教育便联想到预防自杀的问题。大约在1997年,台湾地区发生了多起学生自杀或杀害他人的事件,造成社会的震惊,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珍爱生命就成为推动生命教育开展的主要社会因素。然而,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自杀,否则其内涵就太过狭窄。要让青少年远离伤害或暴力,其根治的方法在于防患未然,引导青少年建立正面的人生观。与同伴、家庭及社会建立互爱互助的关系。因此,生命教育应致力于这些根本问题的解决,而非消极地预防自杀。

2002~2004年为台湾生命教育的整合共识期。通过不断沟通与交流,2003年孙效智等20余位学者逐渐形成了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共同提出“生命教育教学资源建构计划”。将生命教育分为三大领域,即人生终极关怀领域,包含人生哲学、生死关怀及宗教教育;伦理教育领域,包含基本伦理、两性与婚姻伦理及生命与科技伦理教育;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领域,包含教育学理论等,从而相对完整地呈现了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三、台湾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

目前台湾主管生命教育工作的最高行政机构为“教育部生命教育委员会”,下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别为研究、发展及评估组,课程与教学推广组,9币资及人力培训组以及宣传推广组。各组根据不同的主题,研讨不同的方案,以此作为生命教育委员会研讨生命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2001年被定为“生命教育年”后。台湾各类教育机构全面推行生命教育。当年7月,政府部门对外公布“生命教育中程计划(2001~2004)”,该计划共提出六项生命教育目标,分别为:(1)生命教育与终身学习密切结合。(2)生命教育必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心。(3)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推行生命教育。(4)重视生命质量的时代来临。(5)学校提供

多元学习,发展学生多元智能。(6)兼具学生科技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目前该计划已实施完毕。但上述六项目标的达标率相当低。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行政人员更替频繁,计划执行单位未能落实。虽然中程计划未能达成原定目标,但是台湾教育行政部门仍然持续推进一些生命教育的相关计划,取得了一定效果。

目前在幼儿教育领域,许多一线幼儿园教师投身于生命教育实践,主要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以自己任教的班级幼儿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幼儿园教师的研究主题以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化。虽然幼儿园现有的生命教育活动缺乏整体的主题设计,但其教育价值与意义仍值得肯定。笔者也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命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相关的生命教育活动,运用图画书作为教学活动、亲子互动、师幼互动的载体。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在幼儿园中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研究,以期能为台湾幼儿园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台湾民间也有许多以推行生命教育为主要宗旨的团体。这些团体举办了各种生命教育研讨活动,以教师生命教育研讨为主,以学生夏令营及家长研讨为辅。民间团体的推动虽然对生命教育理念的推广很有帮助。但是在应对生命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如社会支持度低、师资培育的挑战及教材编写与制作的挑战等)方面,似乎贡献不大。许多民间团体经常举办以校长、教师或家长为主的生命教育研讨活动,但是各团体所秉承的生命教育理念仍有相当大的差异。比如慈济相关机构的生命教育理念着重于生命关怀。对各种伦理思辨主题的讨论较少,而且通常将生命教育视为课外活动内容,较少强调生命教育在正式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其余团体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也有类似问题。因此,各个民间团体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广生命教育的理念。提高人们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是在其他方面贡献有限。

四、讨论与建议

近十年来。台湾的生命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必须加以正视与解决。

1 生命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社会支持度低。虽然很多人赞同生命教育的理念。但很少有人认真思考生命教育的意义。也很少有人知道落实生命教育需要投入多少资源。其主要原因在于台湾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物化的功利主义,相当漠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争取台湾社会对生命教育的支持及认同,并进而转变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成为推行生命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长远而艰难的任务。

篇(8)

0.引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充分发展自我,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但是就目前高中教育而言,还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育中,功利性较强,学生独特的思维与个性被抹杀,严重者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其主要是由于教育的功利性导致的。使得教育本质教会学生寻求人生价值,获得生命的真谛逐渐模糊,因此,急需要在生命教育理论下进行教学。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从古人对生命的看法来获取生命意义的启示。

1.生命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与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以生命教育理论为前提,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其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生命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语文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理论思想相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出育人作用,需要借助生命教育理论来辅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以便充分发挥出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1]。

2.生命教育理论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

将生命教育理论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相互结合起来,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包括情感教育、人格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等内容。其教学措施主要包括对话教学与体验教学两个方面。

2.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是建立在双方平等、民主条件下的,通过运用言语、思维等方式来交流与沟通,注重人的个性化与主体性。其教学形式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在师生对话中,需要以平等为前提,需要师生双方的沟通与交流,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师生对话教学并不是简单的问答,需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交流[2]。例如,在《陈情表》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在文中寻找作者陈述的几种情感,使得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以便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阅读完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A回答:“悲情,在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表明自己身世可怜、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以及下文中的‘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均说明作者身世之苦,总结为悲情。”另外,学生B回答:“陈述了作者的怨情。在第一段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表明作者对舅舅不让母亲改嫁而怨恨舅舅,出现怨情。”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符合生命教育理论内容,在对话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生生对话教学中,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学习。例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对“作者在本次游历中如何对生死观的感悟进行理解的”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之前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教师等方式来寻找答案。小组成员每人分别对自己分配到的任务进行理解,其任务包括对每个段落的大意进行了解以及深入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学生m讲述前两段主要描写兰亭集会的盛况,描写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参加缘由以及环境、天气等。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恩爱之情,主要围绕“乐”而展开。学生n讲述第三段的大意为通过兰亭集会联想到人们的相处方式以及处世之道。继而对生死问题进行讨论,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对“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悟。在第四段中,“若合一契”表明古人对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的是虚无主义的思想,在当时的东晋时代,体现作者的积极人生观。通过对话教学,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古诗词教学与生命教育理论的联系与融合处,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与所表达的情感。

2.2体验教学

首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体验。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体验到教学的内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例如,在《雨霖铃》教学中,可以根据诗词中的文字来想想离别时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将情境再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离别时,作者与友人眼含热泪,相顾无言,在凄冷的清秋时节更加渲染出离别的情绪。在创设该情境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音乐与图片等,让学生带入在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感受与思想感情。其次,注重审美,升华体验。在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具有大量的优美诗句,在语言美中,古人在文字上下苦功夫,例如《人间词话》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完全将春意展现出来。在意境美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出来的是气势磅礴的意境。在审美体验中,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审美想象,并感受意境美。

3.总结

教育是对人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活动,需要将人看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生命意义进行教育,对生命教育理论进行了解。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需要融入生命教育理论,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了解作者的感受。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意识。

【参考文献】

篇(9)

一、中职学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定义不明确,主要以珍惜生命为主题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学生日常对安全知识的掌握,面对突发事件的自保自救等为主;而对生命教育方面只注重“生”的教育,注重在现实中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使生命教育陷入大而空的泥潭中,忽视学生对于“死”的认识和正视,其实对中职生群体来说,他们对“死”的理解较为片面,不够深刻,对于生命和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缺乏深入了解和思考。第一,生命教育与学科教育没有结合。学校仍把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作为首要任务,忽视了课堂中对生命教育渗透和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缺乏人文的光辉。中职的文化课、德育课、专业课等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师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课堂教学更多关注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专业课方面只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中职学校生命教育不系统。没有可使用的生命教育教材,用安全教育代替生命教育;当前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学校不重视生命教育,也没有在教学中践行生命教育,导致中职学校生命教育不系统。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没有意识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使校园文化与生命教育相背离。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课间和课后时间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非课堂时间内的行为,教师也应该投入一定的关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保证实现更加全面的生命教育系统。师资队伍缺乏,有30%教师不清楚什么是生命教育,有超过半数的班主任从来没开展过生命专题教育。当前的教学大环境都在提倡“以生为本”的理念,但教师资源匮乏,学校在任用教师时就不会综合考虑教师的能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种生命教育的开展。教师水平不高,那么在接触生命教育这一全新教学理念的时候,理解起来就会存在一定困难,自然就不能在教学中很好地开展生命教育。实际上,许多教师根本就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仍将学生的知识、技能作为教学中心,没有真正地对学生实行生命教育,导致学生在生活中出现各种令人痛心的事件。未能建立起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式的生命教育网络,未达到教育目的。生命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未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因此,开展生命教育举步维艰。目前,社会对学校生命教育的支持相当有限,回避了生命教育中的死亡教育。学校的这种行为,在短期内会提升教学质量,但对学生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学校也很难承担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后果,因此,学校要综合社会各界以及学生家长的意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

二、中职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

(一)开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

学校针对中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架构校本生命教育教材: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从教育实践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开展学科渗透、专项课程教育、德育渗透、主题活动,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让校本教材为促进当前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先决性条件。教材是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学校应在开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方面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让学生在对教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含义,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宝贵。我国著名生命教育教师黄欣雯在讲述《南瓜汤》一课的时候,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效果很好,在课文讲述过程中,黄欣雯教师让学生运用自身思维进行联想和反省,让学生享受理解生命的美好过程。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利用情感展开生命教育。人都是情感性非常强的动物,如果学生没有情感,那么在追求幸福和生命方面就不会存在动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有时会受到人们的轻视和白眼,导致中职学生在情感上往往十分冷漠,因此,需要对学生展开情感的生命教育。学生要处在公平、公正的课堂中才能够体会到更加友好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在这方面的感受。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会出现错误,但中职教育要清楚,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即使在出现错误的时候,也应该受到足够的尊重,这也符合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原则。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心,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这也是利用情感展开生命教育必须做的。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提升自己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加强与学生的生命互动,使学生对生命足够的敏感。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保证课堂生命活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突出生命教育,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中心,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要方式,并针对中职学科的特点,努力探索实施生命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保证课堂的生命活力。教师在优化课堂设计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及互动教学法等,采取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生命教育的学习之中,从而有效加强生命教育的质量。以情境教学法来讲,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到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融入教师设定的环境之中,当然,教师需要在教学情境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生在经过一个周期的学习之后,自然就会将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印在脑海之中[1]。3.增强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想让学生拥有充实健康的生命意识,就必须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正视学生的某些“标新立异”或“异想天开”的行为,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独一无二的东西,用自己的思想来开展生命教育,形成一个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增强生命教育理念,并不是理论足够就可以,还需要学校对教师在生命教育方面的能力进行培训。生命教育领域中,有许多层次比较高的专家,例如,李子勋、杨凤池、朱建军等,这类的专家可能比较难请,但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比较优秀的培训资源,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

(三)在德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以德育课程为载体,充分把握生命教育的元素。中职学校的德育教材种类丰富,从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德育课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生命尊严、生命活力,帮助学生挖掘生命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哲学与人生”课程通过哲学的观点,让学生掌握关于生命的起源、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伟大,使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战胜困难。“礼仪规范教程”课程让学生明白“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道理,使学生懂得对已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引导学生在礼仪规范中发现世界的美好及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2.关注学生成长,建立学生生命成长档案。以建立学生生命成长档案的方式,对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效果进行评估。运用心理测试和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潜能发展情况;通过记录分析学生的在校表现,了解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和生命意义观的发展状况,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效果的量化评估。3.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让学生观看有关生命教育的影视、文学作品,组织学生一起探讨影像中生命与死亡的价值,让学生学会从中感悟生命的可贵,从而学会欣赏生命。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与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社会活动。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到监狱、戒毒所等法制教育基地参观,让学生感受到自由的可贵,生命的珍贵;组织学生经常到敬老院、福利院做义工,送温暖、送爱心;帮扶贫困、残疾的学生,增进学生对苦难的理解,珍惜现在的生活状态,学会献爱心和感恩等[2]。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生命教育网络。要紧紧抓住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生命教育综合系统。家庭教育是基础,中职学生更需要家长的关爱,家长应多鼓励与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同时,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和行为,对生命的理解、价值观等,对子女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生命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生命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社会是生命教育的大环境,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针对不同人群、机构、企业和单位开展生命教育,增强人们对生命价值、意义和责任的认识,坚持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让社会充满正能量,避免负面的事物对中职生思想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3]。

三、结语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还应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一个更出彩的人生[4]。

参考文献:

[1]杰•唐纳德•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6):52-54.

篇(10)

由此看来,高校学生对生命漠视的这一现状较为严重,对他们的生命教育不容忽视。很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几乎没有开展过生命教育,即使是在校园惨剧发生后,也多为封锁消息或只是简单的通报,并没有系统的对学生展开生命教育。高校生活是人生中较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但在实际的生活中,高校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人文教育往往不足,这样就使学生很难在生命中构建自我的价值观,很多人都处在一种迷茫的阶段。高校学生很需要这种生命教育来引导和帮助自己,生命教育可以指导学生热爱生命、关怀自己与他人。这种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正确的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培养社会责任感,能经得起考验,真正在社会上立足。有些高校虽然开展了生命教育,但是却陷入了一个误区,把生命教育当作是学科教育,通过课堂的讲述展开教学,但是价值观的建立通过普通的教学是无法完成的。

生命系统理论的研究不足,缺乏实践,没有相应的体系都暴露了高校在生命教育中的不足。当前的形势下,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师生均面临着教学、考核压力,我国高校尚且不具备单独开设生命教育理论实践课的条件,生命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生命教育的实践几乎没有机会在高校校园内展开。这种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够独立在社会上立足,对生命的尊重也不够。要想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就务必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生命教育,这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高校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生命教育需确立以生命为核心的理念,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任何不尊重生命,违背生命理念的观点都应予以剔除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生命教育也当作一门学科知识进行传授,观念陈旧,不够深入。生命教育应该做到专门化,普通课堂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起到教育作用的,不能忽略其作用。更要在知识的传递中引入技能的传递,教会他们如何生存,给予他们生存技能与生命保护技能。生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上的时间,课下学校也应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关注,让生命教育成为一种日常,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成为一种习惯,真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的教育,学校也应该与家长及时沟通,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高校学生大部分离家在外,如果学校能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对于学生的成长、身心的健康都是有多裨益的。高校生命教育还应该与社会相结合,与社会上的一些团体组织相沟通,展开合作,例如参观一些相关的博物馆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展开。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8.123

1前言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了生命教育概念,其核心是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自此生命教育的思潮开始推动人类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近些年来,生命教育的开展在我国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2005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学校生命教育被搬上了议事日程。9月,黑龙江省教育厅为了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也提出了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可见,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构建既适合高职生身心特点,又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正是高职开展生命教育的核心与困难所在。在规划与研究苏州市德育重点课题《五年制高职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展开了深入研讨,构建出高职三维生命观、生命教育内容及生命教育宗旨这一三维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希望能为高职的生命教育研究贡献力量。

2理解与建构生命内涵

在生命内涵的建构方面,借鉴学者们的广泛研究,我们把生命看作一个多维、立体的系统。这里所说的“第一生命”指肉体的生命、本能的生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物种生命。“第二生命”也可称为精神生命,是基于物种生命所形成的“自我”、“超我”的能力。据此结合生命存在范围,我们将人的生命理解为“决定生命长度的生理生命”、“决定生命宽度的心理生命”、“决定生命高度的社会生命”三层次,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生命的三个维度:活着、活好、活出意义。同时,生命长度、宽度和高度共同凝成了生命亮度,即“我之为我”的生命亮点。

3理论构建高职三维生命教育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学者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提出“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的存在,关注其外显的活生生的生命崭露,关注其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的生命情感化的教育。也有学者以“生命发展”为切入点,提出,“生命教育是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总之,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包括关注生命、培养生存能力和提升生命价值;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关注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到一切自然生命。纵观学者们所界定的生命教育内涵,再结合我们自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得出:高职生命教育是引导高职生理解生命内涵,增强生命意识,追求生命理想,提升生命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生命意识、生命质量和生命意义三个教育层次。首先,生命意识教育是前提和基础,包括生命态度、生命安全、生存能力等教育,其目的是让高职生增强生命存在感,珍爱自我生命,确保“活着”。其次,生命质量教育是使高职生能快乐安康地生活的教育,包括安全保证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救助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的训练,以及实施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目标是使高职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和谐统一,有较好的生活满意度,提高生命质量,做到“活好”。最后是生命意义教育,包括热爱大自然教育、爱心培养教育、责任感教育、创业就业教育等。因每位高职生对生命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以及目标追求不同,故通过实施生命意义教育,引导他们在努力实现自我的同时体现人生价值,即“活出意义”。

4构建高职三维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

由此,课题组逐步形成增强高职生生命意识感、引导高职生生命幸福感和提升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高职三维生命教育目标体系。增强高职生生命意识感是其一层次。高职生生命意识感的培养是最基本的目标,是让他们能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对生命做到关怀、珍爱和敬畏,从而快乐安康地活着。增加高职生生命幸福感是其二层次。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是增加生命幸福感,是引导高职生能尊崇、敬重和深爱生命、学会关爱自我与他人、关心自然与社会,达到多方面的和谐,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真真切切地活好。提升高职生生命意义感是其三层次。生命意义感的培养是最高追求,是让学生在整个教育历程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掘潜能,促进对自我生涯目标的定位,并为之奋斗,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括而言之,我们构建的生命教育理论如下表。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