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产品商业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同时,农产品品类也在急剧地扩充,2010年,淘宝网所卖的农产品以干果山货、粮油米面、鲜花园艺为主;2011年,增加了花卉蔬果、植物树木等;2012年,又增加了茶叶和生鲜水产。2013年,几乎全类目的农产品都将迎来高速增长,其中,新鲜水果、海鲜水产、南北干货、新鲜蔬菜等重点类目增幅将超过300%。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洪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中的十多种主流模式:
产地+平台+消费者。实际是B to B to C模式,电商平台商与农村合作组织(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形成合作关系,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或者用户。如京东商城、沱沱工社、1号店、我买网、顺丰优选、本来生活、菜管家、优菜网、全农汇等。
平台+自营+直销。农民在淘宝网上建网店,销售自己生产的农副土特产品,即产销直接对接。但是,产销直接见面还需要中间物流和配送服务商,或者其他服务商。
跨境生鲜电商。近几年以来,许多电商探索生鲜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如1号店、顺丰快递、亚马逊、我买网等开展了一些生鲜跨境交易的探索。2013年1号店已引进了全球近70个国家的2万种商品,进口量非常大。以进口食品为例,1号店售出的进口食品数高达2.5亿元,截至到2013年11月,1号店进口牛奶的销售量已经占到全国海关进口总额的37.2%。
电子菜箱在湖北武汉开始流行,上午在网上点击鼠标选好菜,在线支付后,下午就可以在家门口的菜箱里取菜,菜价比超市便宜20%。这种无人交付式的电子菜箱蔬菜直销零售方式,目前已经进入武汉市240多个小区,每天为3000多个家庭提供生鲜配送。
智能菜柜。以B to C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构建网上超级生鲜市场,是“产地直供+电子商务+智能货柜”模式,如:江苏扬州智能菜柜,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产销直达”、“农宅对接”,在社区免费安装智能菜柜,市民只需轻点鼠标或一个电话就能收到干净优质的生鲜农产品。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商城。即B to B to C模式、C to B模式。该商城是国内首家销售国家认证(注册审定的)地理标志产品的网上商城。商城面向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经营者和终端消费者,提供线上销售服务,同时还建成了国内首个地理标志文化博物馆。
中国首家农产品食品安全网站,龙宝溯源商城2012年上线试运营,为食品商家提供安全食品展示和交易平台。该商城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商品授权销售服务;二是店铺授权运营;三是商家开店自营。
移动农产品交易平台。2013年我国手机用户超过12亿,手机网民超过5亿。为此,上海一叶扁舟实业有限公司选择了与移联主办的“大变革”工程合作,打造“中国农产品”手机平台,即在移动互联网上打造一个大型农产品网络交易第一门户平台,主要采取了B to B、B
to C模式。
“36524”四网合一。河北国大集团“36524”即由实体店铺网、互联网、电话网、人力营销网等四网并行的混合体。“36524”不仅是国家级注册商标品牌,而且是可以为无数消费者提供油盐酱醋,囊括六大类30多种服务的家庭生活的O to O模式。
“6网联动” 湖南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拥有安化黑茶惟一中国驰名商标,是集茶叶科研、茶园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6网联动”,即公司官方网分别在天猫上开旗舰店,在淘宝网、京东商城、1号店上开网店,网下有实体店网。
淘宝网上网下联动。在网上,淘宝网平台开设了许多地方特色农产品馆,如遂昌馆、高淳馆、芜湖馆。在网下,淘宝网推广县域农产品电子商务集群模式,如江苏睢宁的沙集模式、福建南安的世纪之村模式、浙江义乌模式等,形成了20个淘宝村。同时还有网上与网下联动模式,如“政府+农户+合作社+网店协会+淘宝网”模式。
我买网双品牌运营。我买网是中粮集团旗下网站,该网站重视中粮集团品牌效应,在网站首页采取了“双品牌运营”的模式,即中粮品牌、我买网品牌两个品牌同时运营,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双品牌运营的B to B
to C供应链模式的效果。
阻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大难题
虽然我国的电子商务平台有十多种运营模式,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但在阿里巴巴旗下天猫网站市场专家陈舒看来,农产品电商还面临着产品选择、冷链物流和信任这三大难题。
事实上,这也是农产品和其他产品有着根本区别的3个方面。
产品选择其根本问题就是卖什么?农产品和工业产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农产品品类众多,不同的品类都要有不同的仓储条件、运输条件等,还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农产品产地也不一样;选择卖什么也决定了产品定位和客户定位,比如“本来生活网”定位给消费者提供食物本来的味道,就全国各地选择最有特色的食物并且保证新鲜。
原则上,一切农产品都是可以做电商的。选择干货,在物流和仓储上相对方便解决;选择生鲜,应该是目前最难解决的,不仅对仓储和物流要求极高,对物品的周转率、资金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考验。非常顺理成章,选择的产品不同,利润率就有了很大区别,盈利的难题也与选择卖什么有着紧密的关系。总之,选择卖什么,应该是农产品电商首要的问题。
如同很多电商一样,在想清楚卖什么之后需要考虑的是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农产品毕竟属于食品,农产品电商需要做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严格地把控。比如“沱沱工社”的选择是自建基地,对种植环节进行严格的品控,物流和仓储也是通过自建的方式来保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对于产品的检测也是每个批次等进行严格把关。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的每个环节都保证了严密的对接。
当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比如前期投资成本很大等,很多农产品电商并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对供应链的管理不严格。
本来生活网则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方式,将服装等行业的买手制引入到农产品电商,派人全国各地寻找当季的最好的农产品,即便是做好的产地,买手也要对产地的环境等进行考察,对水源等各方面有着严苛的要求。通过买手制,本来生活网保障了“新鲜”、“原味”的供应链体系,至于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本来生活网则交给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来解决。
其实最难的应该是信任如何建立,当然这就牵涉到如何卖的问题。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大部分都没有品牌,也很难有具体的标准来控制,这就给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据洪涛教授介绍,国内电商平台乡土乡亲的做法是为每位生产者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了茶叶在种植过程中的每一步的情况,包括施肥、采摘时间等,并且在产品上注明生产者的姓名和生产日期,消费者可以由此追溯每份茶叶的生产经过,以此进行全流程的透明化管理,信任的过程也是逐渐积累的。
信任还牵涉到如何营销的问题,只有更好的营销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然后形成好的口碑。说起营销,必须要说一下“褚橙”事件,借此本来生活网不仅广为人知,而且也为产品增加了不少的文化内涵。“故事营销是农产品销售很重要的环节。”本来生活网采购总监李小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助于社会化营销将会成为趋势。”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依旧可观
对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洪涛教授向记者传达了几个重要信息:
农产品电商进入成长期。2014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论述,预计2014年涉农电子商务将得到高速发展,进入成长期。天猫、淘宝农产品交易额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京东将加快农产品电商步伐,我买网、1号店、顺丰优选、龙宝溯源网等都将加快发展速度,涉外电子商务也将成为新的亮点。
农产品电商集成模式将形成。企业B to B电商平台、B to C电商平台等纷纷推出相应的集成交易模式业务,使各类涉农企业和农人便捷上网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探索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电子商务等。如广西糖网、江苏莱芜农产品储销集成模式将成为农产品大宗电商未来发展趋势。
农产品自营模式将日趋完善。农产品自营电商纷纷开放平台业务,同时自建物流和多种模式的其他物流,并下网建设体验店,实现网上与网下相互动。同时,许多成熟自营电商也开放平台,探索“平台+自营”,形成立体交易模式。
农产品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将继续探索多种现货模式。如多种现货交易模式:买方挂牌交易、卖方挂牌交易、电子竞买交易、电子竞卖交易。广西糖网的物流金融模式、四川白酒交易中心的产业集群模式、安徽莱芜同盈储销网的交易集成模式等是创新发展趋势。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将呈现六种模式。即自营物流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联盟物流配送模式、“O-S-O”物流模式、物流一体化模式、第四方物流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05
[中图分类号] F7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20- 03
0 引 言
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情况逐渐由供不应求过渡到供过于求。在农蔬产品的生产需求关系上,也表现为各个大中型生产销售企业开始全面向供应链的中下游转移,由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对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流通环节太多成为阻碍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农超对接”可以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给农民、消费者、超市都带来更多的收益,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比重很大,所以农民的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而“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正是解决我国农民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1 发展进程
1.1 定义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民或者专业合作社和超市的法人代表签订双方都同意的一种协议,由农民向超市直接销售农蔬产品的新型销售模式和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流通模式。“农超对接”的本质是给农民提供一种先进的销售模式和商业模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将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农民的供应连接起来,建设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产供应相一致的供应链,从而实现供应链上各个层级的共赢。我们只有让农村的生产与城市的需求直接对接,城市需要什么,农村就生产什么,这样才能避免供需矛盾的产生与农蔬产品价格的剧烈浮动,又能减少农产品的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1.2 发展情况
在国外,“农超对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美国、欧洲等一些国家,超市里约80%的农产品都来自“农超对接”,而我国只有15%左右。我国的“农超对接”自开展以来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这也表明我国在“农超对接”方面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各个大型的连锁超市也在积极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发展方向,其中“连锁超市+ 专业农民合作社+农民”是我国有关部门和各个地方政府支持“农超对接”发展的主要商业模式。自从我国“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开展以来,全国开展“农超对接”的达到规模以上的连锁超市已经超过850家,拉动就业人口超过200万人,与连锁超市对接的农业合作社已经突破15 000 个,总的参加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人。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从“农超对接”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开展以来,虽然在减少销售成本、满足市场需求等一些方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和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国“农超对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农超对接”发展速度缓慢,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偏小而承担的成本又偏高;②“农超对接”的现代化程度和集中度低,农民的品牌意识和规模意识不强,生产过于分散;③由于超市对于农产品的准入政策制订得不够灵活,降低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超对接”的进一步发展。
2.1 合作社的因素
在“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主要是通过合作社间接地和超市发生联系。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具有诸如知识和信息溢出、中间投入品的专门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等广泛的正面效应 。但是,“农超对接”对农民合作社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因此仍然有非常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一些普通投资者,不能如愿以偿地参加到“农超对接”的队伍中来,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惋惜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国还存在专业农民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专业人才不足、发现速度慢、科技水平低、发展目标不明确、对“农超对接”的未来没有明确的定位、流通环节的货物损失依然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资金方面的原因。专业农民合作社大多数都属于小微型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导致现金流不稳定。很多大中型连锁超市的货款最快要半个月后才能结账,有的甚至是一个月,这就导致了合作社的资金链时刻都处在断裂的边缘。这是“农超对接”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②成本方面的原因。农产品销售最大的成本来自运输,几乎有60%的成本都来自于运输,所以农业合作社一定要扩大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增加农产品的运输量,充分利用规模效应才能稀释掉高昂的运输成本,而少量运输农产品显然运费是非常昂贵的,甚至是奢侈的。如果农业合作社仍然是小规模、分散地运营,其结果必然是徒劳无功,为他人做嫁衣。这便意味着“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销量和种植规模的均衡问题,要尝试进行规模化种植。
2.2 农户的因素
农户的集中化和规模化水平太低,无论是从种植品种上看,还是从种植数量上来看,都过于分散。连锁超市经营农产品最基本的要求是规模化,必须保证不能出现脱销的情况,但是我国的农蔬产品生产仍然以分散生产为主,这种生产方式肯定会阻碍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拖慢“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在我国的发展速度。除此之外,农蔬产品的检查过于严格,也导致了农民对“农超对接”这种销售模式和流通模式积极性较低,最终导致农户能够提供的产品品种很少,随之而来的是农产品规模化被大大地降低,不能有效地满足各个大型连锁超市的供应需求。另外,还存在一部分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保守、缺乏品牌意识、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3 超市的因素
主要是:①由于“农超对接”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投入的成本太高,导致一些连锁超市对“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和流通模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是很高,主要是因为这种模式早期的投入成本太大,再加上房租、地租,人工成本、利润等各方面的考虑,导致了很多连锁超市对“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和流通模式望而却步;②由于连锁超市进入的要求和标准太高,一些专业合作社除非种植规模、知名度都非常大,而且产品质量极佳,否则就不要妄想进入大型连锁超市的销售专柜。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旦遇到各种节日,各个连锁超市会搞各种特价促销活动,农民就必须进行配合,然而在这种时候,如果产品利润率低,搞不好就会赔钱。因此,各个大型连锁超市对于农产品的采购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对各种农蔬产品的外形要求,销售给各个大型连锁超市的农产品必须要长得相当“美美哒”,不能长得太“奇葩”;③由于很多大型连锁超市对农户或者专业合作社所拥有的种植面积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且对农蔬产品的级别和规格也有精确的标准和要求,而且要求农民在提供一种知名品种的同时还要提供其他种类的农产品,这样给农民的种植增加了非常大的困难。
3 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发展的机制
在“农超对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既要保证农户的利益,又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因此“农超对接”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对各级政府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家里,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目前的国情来看,任何事物如果想要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都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但是我国的各个连锁超市现在经营农产品的水平还很低,对于农产品的销售技术还没有掌握,农业生产还是没有解决分散化的“老大难”问题,这样就导致了效率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没有效率,利润就更加无处着手。另外,已经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和倾斜政策也没有得到彻底落实,所以我国“农超对接”的发展机制还需要更进一步加以完善,对于政府来说,其扶持政策发展的方向应倾向于专业农业合作社发展上,帮助农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大型集散流通中心。
3.2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农超对接”的快速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各个连锁超市的积极参与,有关部门在财政上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与帮助。为了确保这些巨大的支持资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对这些支持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地监管,以保证其利用的效率。
3.3 加强科技投入与完善人才保障
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再也不是资金与产品的竞争,而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人才与技术有了,资金与产品自然也就有了。为了更好地与各个大型连锁超市合作,专业农民合作社必须快速做出改变,改变自身固有的一些致命的弱点,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生存的农蔬产品的质量,积极提高自己经营与管理的水平,而人才的拥有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专业人才的短缺也是我国“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发展缓慢的根本性原因,专业性人才短缺产生的主要问题是,导致了农民和专业合作社在“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中非常被动。一方面,在种植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懂;另一方面,是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更是不懂。目前的农业合作社大多数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人才,包括财务和销售等各种人才。因此,为“农超对接”提供人才支持,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3.4 完善金融和保险政策
如果想更好地发展“农超对接”,必须要积极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保险等政策。在农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如果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那么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进行不下去,因为农民和合作社都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险服务在“农超对接”中同样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农产品的生产都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如果没有保险服务,农民在遇到灾难性天气的时候,就只能自己承受巨大的损失,这会非常大地降低农民参与“农超对接”的热情。只有当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同时被准确地运用到“农超对接”中,“农超对接”才会顺利地发展下去。
4 结 论
我国的“农超对接”起步较晚,目前存在发展速度慢、数量少、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积极性不高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合作社、农民、超市3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我们应从发展机制、资金保障、人才与科技的支持等几方面,多管齐下地来促进我国“农超对接”的发展。如果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能够很好地发展,那么我国的“三农”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地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定寰,张国材.农超对接的模式与意义[J].农村百事通,2010(14):4-6.
[2]徐刚.现代农业新引擎――我国“农超对接”开展情况综述[J].农村经
好想你枣业,走出了一条依靠单一品类的系列化产品进行渠道品牌运作的案例。好想你连锁专卖店,走出郑州,依托河南,走向了全国。
沙县小吃,将整个沙县人变成了遍布全国的餐饮零售店经营者,当地的沙县小吃协会以输出品牌与原料等提供服务与管理,除当年的温州商人之外,沙县创造了中国区域特色走向全国的成功案例。
而阳澄湖大闸蟹,建立起专卖店、机场零售终端、超市专柜、网上订购的立体销售渠道,产品价格比普通大闸蟹高出三倍以上,还供不应求。
因此,农产品企业必须认识到,渠道打通了,才是产品价格提升、销路提升、品牌建立的根本保障!
2.推动渠道建设的两种力量——推力和拉力
如何从好产品到好市场呢?
产品要想实现销售,除了本身的价值要有差异,并让消费者接受以外,第二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消费者购买方便。如何实现消费者购买的方便呢?这就需要有推力和拉力。
推力就是给经销商一个购买产品的理由,促进经销商将产品摆放到终端,这叫推力。拉力就是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让消费者信任,这就是拉力。其实让产品进入商超,仅仅是推力,让消费者见到产品了。但是消费者见到了产品不一定会购买,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购买理由。
3.渠道创新
(1)渠道品牌的崛起。渠道品牌规避了食品传统渠道(卖场/便利店等终端店、分销批发商),以自建+加盟连锁模式建立品牌,如:来伊份的休闲食品零售连锁专卖店;好想你的大枣系列产品连锁专卖店;新润一品的特色农产品零售连锁专卖店。
在当时的尝试中,绿城物业只负责小区内配送和为业主电话下单,并不负责产品品质把控和全流程配送,于是,不少业主会拿着已经发黄和变臭的鸡蛋向绿城投诉。
2012年,在“卖菜”问题上,绿城有了新解决方案。它与杭州春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春旺”)合作,力图创建一个绿色优质农产品直供直销平台。这家去年销售额达到335亿元,却在当年上半年饱受资金困扰的房地产商,经过“卖儿卖女”和引入新股东后,似乎想在房地产业务晦暗不明的境况下,先在农业上大展手脚。
地产商搭台
平台将消费群锁定为有强烈食品安全需求的高端业主。
绿城与春旺合作的平台,在8月底就开始招商,前期吸引了70多家农产品供应商报名,经筛选后确定参与10月底首批运营有的11家。“之前卖的菜和菜市场卖的菜感觉没什么区别。”除了农产品质量的问题,本身也是绿城业主的春旺总经理叶先生觉得产品的辨识度不高,没能抓住业主购买心理也令“卖菜”效果一般。
经过早前的试验和调整,绿城对如何在小区“卖菜”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叶先生表示,平台应该将消费群锁定为绿城有强烈食品安全需求的高端业主。而后,绿城将该平台的招商信息,通过杭州市农办产品推广中心的官方网站,吸引了很多农办在册的高质量农产品供应商。
从10月27日起,绿城在杭州的紫桂花园、翡翠城等11个高端楼盘的业主能在小区每周举行的“周末集市”上,买到绿色农副产品。如果平时下班累得不想去菜市场,业主也可以拿着小册子电话下单,足不出户让新鲜菜蔬直接送到家门口。
“菜农”的算盘
未来3年绿城的关注点将放在养老地产和农业上。
为什么绿城会热衷于“卖菜”?在小区订单农业商业模式上,绿城是先行者,也反映了房地产商对小区配套建设等“售后服务”的日益重视。
绿城一直以开发高端房地产项目见长。但过去的两年,绿城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厉调控下,以高端产品类型为主的绿城销量受到很大影响。2011年绿城远未达到其制定的销售目标。尽管毛利率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至33.7%,但由于其在土地储备成本和建筑成本的控制力度不足,加上销售放缓使资金无法迅速回笼,绿城的资金链陷入异常紧张的状态。连宋卫平自己都承认“差点死在土地上”。
为了“救亡图存”,宋卫平选择了壮士断臂。今年绿城从香港请来“过江龙”当救兵,九龙仓的战略入股为其直接带来约51亿港元的资金。同时绿城大幅度向融创等宋卫平在业内“信得过的朋友”转让项目股权和出售旗下项目。在销售策略上,绿城的售价放低身段。此后,绿城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而最令人关注的净负债率也迅速降至93%。
成功缓口气的绿城意识到自己走“高端路线”在国家的宏调政策中并不待见,开始思考如何转型。宋卫平早前透露,会有意识地让绿城转向综合开发,未来3年绿城的关注点将放在养老地产和农业上,包括转移部分资产为发展养老地产做准备,不想再碰酒店等商业物业。“必须做好的是养老,可能做好的是农业。”他说。
盈利前景待考
“订单农业”的商业模式,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目前绿城已经和农科院签署3年合作协议,将在宋卫平老家嵊州做5000亩农场,以观赏性植物、经济类作物养殖为主。
(讯)1、渠道变革型—农产品电商(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生鲜电商类:本来生活网、沱沱工社、电果网。农产品流通类:农产品(000061)打造农产品B2B交易平台。
2、产业链大数据型—大北农(002385)(大数据思维)基于产业链集聚养殖大数据,发育新商业模式。
3、专业合作社服务商—云华农汇网(大数据思维、用户思维)打造透明农业合作社组织,创新农村信用体系
4、智慧农业型-农业物联网试点(社会化思维)农业物联网的有益尝试
5、“农消”对接—创新营销手段(小而美、大地商业)(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千变万化的市场与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的联接问题、养殖企业与终端联接问题(来源:银河证券 文/吴立)
农产品企业中,有发展全产业链的中粮集团,建设强势终端的膳博士,构建直销系统的优菜网,建立高标准的有机生态农业有机农庄等,这些商业模式的出发点,都来源于传统模式和电商模式。传统模式是指生产+加工+直销的经营模式,农产品企业通过生产建立基地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并派放技术人员指导农户生产,将农户收获的产品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销往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机关学校等机构,以及企业自己创建的生鲜超市等,规模扩大后产品可销往全国甚至海外市场。电子商务模式则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订单销售产品,减少流通环节及店铺、员工费用,直面零售端的营销模式。
一、传统模式的发展趋势
农产品企业传统模式相对于电商模式发展更成熟,消费群体更稳定,简单地以传统配送的方式扩大消费群体打开市场并不现实。这种模式的发展必须依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创立品牌。现在早已不是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的时代了,企业必须建立品牌效应,才能更富竞争力。品牌首先来源于品质。“伊都菜彩”是日本九州规模最大的农产品直销店,它最大的卖点就是绝对保证产品的安全、新鲜,采用食品安全责任制,定期对产品品质安全进行检验,通过生产者设立对消费者负责的统一保险,并且各家农户的产品都上印有他们的姓名、电话,以此来加强农户对产品的生产责任心。这些措施使消费者更加认可其品质和新鲜度,因此也打响了“伊都菜彩”这个品牌。除了产品品质,安全的运输保管,准确快速的派送,丰富的产品品种等都是企业品质建设的途径。因而,农产品企业需要狠抓品质为发展根本,此后再从品牌的名称、标志、包装等方面进行品牌的外在形象塑造。
2.技术水平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将直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物流环节,成熟的冷物链技术不仅能降低损耗,节省成本,还可大幅延长农产品的保存期,便于企业把控市场价格,获得更高利润。据统计,我国的果蔬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5%-35%,每年的损耗量超过8000万吨,而发达国家的果蔬产品的损耗率平均仅为5%左右,这背后靠的就是技术水平的支撑。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蔬菜物流形成了一条冷链,从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始终保证处于采后生理需求的低温条件。由于处理及时得当,美国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在生产环节,山东寿光在蔬菜棚里使用物联网技术,利用遥感设备采集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温度及含水率等信息,通过移动设备把这些信息传输到工作台,实时分析大棚的状况指导种植。这套技术在为企业节省劳动力的同时,也为企业更精准地把控产品数量、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3.信息化管理。企业的生存靠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农产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农产品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而国外企业已经普遍建立了先进的管理信息平台。这类企业运用大量的高科技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连锁超市的库存安全报警系统,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上第一时间获得各种产品的准确订单,企业根据订单数,通知每天需要多少流水线工人,确定在什么时间段需要从生产点运送多少产品,需要多少时间生产,需要多少部配送车辆才能按时按点配送等。这种信息化管理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而且配送精准,企业也不会出现生产浪费的情况,消费者也能在24小时内可以将新鲜的食品端上自己的餐桌。有需求就有市场,消费者有快速获取商品的需求,企业就有必要去改善管理满足这种需求。
二、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1.渠道拓展。在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本身保存期短、易损耗变质,加上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的成本很高,要发展下去,必须依靠市场规模取胜。据武汉家事易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从该公司目前的电商资金投入来看,每天订单达到8000单的时候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目前家事易每天的成交量平均仅约为5500单,根本无法达到盈利状态。所以发展电商的农产品企业必须拓展渠道,扩大市场,才可能获取更高利润。
“千岛湖渔业”特供餐饮店,“阳澄湖大闸蟹”建立了机场零售终端,都是成功拓展渠道的例子,但并不适合农产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直面零售终端的消费对象,因而渠道拓展必须偏重于网络零售。除了广告宣传,配套设施的配置也是重点。例如,武汉新辰食品公司除了与公共自行车亭合作进行广告宣传,还在社区建立了便利服务站和社区实体店,为网络消费者提供固定的取货点;家事易公司受超市存物柜启发创造性地开展电子菜箱配送系统,与小区物业协商,上缴物业费在小区安装电子菜箱,形成终端网络,小区居民可在在网站上拣菜下订单后,利用会员卡或短信收到的密码直接去电子菜箱取货,很大程度地简化了快递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接过程。这些配套设施就在消费者身边,消费者能更直接地感受电商的优势。
渠道拓展也要考虑拓展对象。农产品电商的产品相对来说更适合喜欢“宅生活”的年轻人、上班族,他们很少有时间买菜,即便去了超市也很难买到新鲜菜,企业要考虑到拓展渠道的成本,就必须从这类特殊的消费对象入手进行。除了本地市场,企业还可以发展异地市场,当拓展到全国和国外的市场时,企业不定只能自己去打开异地市场,也可以通过输出、扩散先进的商业模式、专卖技术使用权、寻找加盟商等途径,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更大幅度地开拓市场。
2.产品聚焦。产品必须有对应的消费群才能生存,也就是产品聚焦。很多企业认为,生产的产品越多,销量就越多。阿尔·里斯说过“市场是不讲逻辑的,你要做的是如何控制消费者的心智,不能什么东西都卖,而应该让消费者聚焦到某一个点上去吸收”。一般的烟草公司会把男女消费者都作为消费对象来开发产品,而万宝路的产品只针对男性,除一般男性外还包括牛仔。现在,万宝路成为了美国市场上最大的烟草销售公司,它所做的就是把消费对象聚焦到某一类人,聚焦生产符合这一类人“胃口”的产品。同样,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消费对象很明显,集中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年轻人,农产品企业推出的网上销售产品要符合这类特殊人群的“胃口”才有市场。目前,市场上针对年轻人推出的可直接烹饪的盒装速冻菜肴,针对发胖人群推出的瘦身菜肴,针对孕妇的营养菜肴等,都是针对特定消费者进行产品聚焦的发展趋势。
3.结合现代化物流。相对于传统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对物流的要求更高,其特定的消费人群需要有品质的农产品配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紧密结合的农产品速递平台,发展现代化物流,将商品采购、加工,库存管理、分拣、配送和客户自行提取等各个环节高度信息化,并随时与中央数据库交换信息,从采购到配送,使整个物流链都完成信息覆盖,实现从田间到餐桌高效率配送。由于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推广,现代化物流不再遥不可及,它成为快速发展农产品电商必不可少的支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信息系统在企业物流操作中推行应用,包括电商平台系统,仓储系统,电子标签分拣系统,物流系统,ERP系统等等。
结束语:农产品企业的传统模式和电商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并随之滋生出一系列高效率的新型模式,方便了消费者购物,也确保了企业的利润。当然,并不是国外所有的模式都适合我们,我们要做的是结合自己市场的特点,分析前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奋勇直追。
参考文献:
[1]郭永宏,文化传播与营销[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
[2]刘真真,电子菜箱:生鲜电商突围的法宝[J],支点,2013年2月
[3]杨萍,聚焦是营销成功的关键[J],支点,2013年4月
[4]史贤龙,农产品企业如何走出商业模式的战略误区?[J],价值中国,2010年12月
[5]欧阳斌,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月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也;发达路径
0 引言
电子商务是新型的商业模式,该商业模式打破买卖双方交易所存在的时空差异,满足双方的个性化需求,为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巨大的动力。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衍生产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农产品加工业也在不断转变经营理念,通过加快自身与电子商务融合,使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因此相关企业要对自身的生产与销售路径进行重组与优化,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 农产品加工业基本概述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利用农产品原料进行工业生产活动,常见的农产品加工业包括食品再生产、木材加工、饲料加工等。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相比,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性与关联性较强,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较高,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区域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从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供给、产品生产以及市场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农产品加工业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原料为农产品,农产品的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耕作或者集中耕作所产出的产品[1]。(2)农产品加工对政策有很高的敏感度,企业的发展、生存都取决于政策的方向。(3)农产品加工I制造出的产品面向各个阶级的群体,企业处于一个开放的市场,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4)受技术条件、加工产品类型以及销售手段的不同,各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也不同,但是任何一个企业在以上技术上突出也不会产生行业垄断的情况。
2. 农产品加工业发达路径研究的必要性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为了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困境,我国农业部也规划了农产品加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与发展目标:在第一阶段,农产品应以解决温饱为主;第二阶段,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平衡,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实现农业产品节约化发展的目的;第三阶段,农产品的生产实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农民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2]。显然,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应积极转变思想,注重产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以期从以往粗放式的生产形式变为集约化、多元化发展形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与工业融合。
3.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加工业发达路径建设
电子商务时代的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通过电子化手段来取代传统基于纸介质的数据与资料交换,简化业务与交易流程[3]。下面以农产品加工中的采购流程电子商务模式构建进行分析,给出采购流程优化创新策略。
3.1 转变企业原有的原料采购模式
传统的农产品企业采购模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采购双方的信息沟通相互封锁、闭塞,这是的采购变成一项盲目的行为;第二,采购方往往不能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日期进行有效控制,使得采购过程中经济纠纷不断;第三,采购双方往往只是短期的合作关系,竞争大于合作;第四,企业的生产部门与采购部门沟通脱节,使得大量采购用品不能用作实际生产,造成巨大浪费。
基于电子商务构建的现代化采购管理模式,就是为减少库存以及使采购变成订单,加快采购商品的流转速度,通过电子商务构建买卖双方的信息交流与信息提供平台,形成长期的战略联盟,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供应商形成供应链关系,并且在企业设立统一的采购部门,根据生产需求进行采购。
3.2 应用现代电子商务采购模式
基于电子商务的采购模式与传统采购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借助网上原料采购,缩短了买卖双方交易的时间与程序,并且通过供应方竞价的方式,还能使采购成本大大降低。一般而言,使用电子商务采购模式,采购成本往往能够下降至15%-20%的范围,采购成本的下降具体体现在订货周期的缩短、采购合同的编写以及差错的数量降低等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电子商务采购依赖相关采购方交易平台信息的,供应方根据采购需求,进行竞价行为,并且利用供应商给出的产品信息,采购方还能根据自身需求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以及原料,通过网上洽谈、签订合同、网上订货以及网上支付货款,然后由供应方线下物流运输,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基于电子商务模式下的采购具有全天候、全透明、超时空的特点,有效避免个人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企业采购效率。
3.3 掌握网上信息更新情况
为了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稳定运行,应根据系统传输信息的具体情况,随时掌握以及了解业务进展,并采取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措施,从而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带来采购效益与企业生产效益上的显著改善。
3.4 建立网上采购交易平台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报价工具、物料补给以及便于供应商竞价的信息交换体系,可以使供应商分享原料相关信息。通过网上采购交易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整体运行成本,进而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利润。
4 结语
总之,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重要产业类型,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应积极转变自身的材料采购、加工以及销售方式,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产品加工的概念及发达路径研究的重要性,并以农产品加工中的采购流程为例,对其电子商务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旨在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2016年承德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承德农产品加工业:困境与出路”(课题编号:H20161024)
参考文献:
6月18日上午,福建省农业厅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海峡品牌农业发展论坛暨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启动仪式。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省农业厅厅长张立先以及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科技厅等部门的领导,各设区市农办领导,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代表共400多人出席了仪式。张立先厅长致辞欢迎到会嘉宾和代表,并介绍了福建品牌农业发展情况,陈荣凯副省长对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进行了授牌,来自海峡两岸的3位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演讲。活动期间,省政府和省直部门领导还对新增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代表进行了授牌。
该活动作为第十二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的重要活动内容,以“品牌农业助推中国梦”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台湾农业品牌”、“产业集群联合发展战略”、“品牌农业未来发展30年”等议题,为农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提出了许多建议。
据悉,海峡特产城(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是以品牌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商业综合体,总规模12万平方米,集福建八闽大地九地市、台湾、外省市、国际等多元版块,聚吃喝游乐购一体,把“家乡味道、特产殿堂”精彩展现。该项目实现了众多突破,在规模上为国内最大、亚洲一流;在产品结构上,它率先采取了品牌农产品竞标入驻制,以农业龙头的品牌产品为主力,集合“名、特、优、新”品牌,是品牌化程度最高、产品品质最优、品类最丰富的品牌农产品聚集区;在商业功能上,它采取“展会营销、电商平台、物流口岸”多位一体的商业模式,集聚了国内最前沿的商业配套服务技术。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海峡特产城(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的发展壮大,其“福建名片”的效应将日益突出,若充分借鉴美国IT业硅谷、全球小商品采购中心义乌、中国茶叶第一街马连道集聚效应的成功经验,或将破解中国农业品牌碎片化问题,并形成中国品牌农业集聚的新平台、新力量、新现象。
据海峡特产城董事长高晨生介绍,该项目每年将承担起百亿级的品牌农产品交易量,将成为中国品牌特产的贸易新枢纽,展示海峡两岸品牌与高优农业形象的新名片、龙头名企的新窗口、品牌成长的孵化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新平台。海峡特产城(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将在福州打造永不落幕的品牌农业博览会。
“互联网+”时代,确实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农业领域的投资机会。这样一个需求稳定的万亿级市场,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领域,但同时又是信息化最落后的地方,谁都能意识到这里面有多大的互联网改造潜力。不过,农业互联网与城市互联网相比也有其十分独特的属性,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也许还没有做好功课,便被大风推到了跟前。笔者在此整理一下几年来的体会与总结,与大家分享,希望帮助初入农业互联网的投资&创业的伙伴们迅速认知这里面的“道道”。
大体上,可以从“进城”和“下乡”两条主线来分析农业互联网的投资和创业机会
一、“进城”——农业互联网之“农产品进城
“进城”主要是指“农产品进城”,“农产品进城”核心是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问题。农产品流通又可分为“产地——销地”的大流通和“销地——最终用户”的小流通。围绕着这两种流通产生了如下几种商业模式,其中农产品B2B平台是大流通,生鲜电商(To C)和食材供应平台(To B)是小流通。
农产品B2B平台
商业模式价值与现状:该模式的价值在于压缩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信息不对称。由于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大、两头散的特点,这一模式理论上应能产生多个大型的平台企业,值得期待。目前多数平台企业仍处于起步期,如果仅仅靠补贴引导贸易商之间的交易到平台上,而没有其他更多的衍生模式,价值创造有限。
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的方向应是上游尽可能贴近产地,下游尽可能贴近终端客户,依靠环节缩短和规模优势创造的价值来持久黏住客户。
生鲜电商(To C)
商业模式价值与现状:该模式的价值在于利用高效的供应链完成高质量的交付。从易果网开始,生鲜电商发展近10年,至今仍没有产生出让人期待的大企业。笔者认为,核心难题还是物流成本太高。单均物流成本高决定了生鲜电商平台只能提供价格昂贵的中高端食材来覆盖(按照测算,客单价需达到200元以上),这较大的地限制了其市场规模的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纯线上的生鲜电商企业恐怕只能成为小而美的电商平台。这方面美国的标杆企业是Fresh direct。但近两年,在O2O的大潮下,生鲜电商也开始了进军社区的进程。据笔者测算,通过社区店的设立,能大大降低生鲜的配送成本,并满足体验需求,因而使得大众生鲜食材配送成为可能。在这个领域,本来生活、闪电侠、十五分钟等企业都在探索,沿着这一方向,笔者认为也许未来能产生巨头企业。
食材供应平台(To B)
商业模式价值与现状:其价值在于提升餐饮食材市内交付的供应链效率。食材供应平台又可细分为自建供应链的“类京东”模式和整合传统批发商进行配送的“类淘宝“模式。前者有美菜、链农,后者有天平派、鲜供社等。
未来发展趋势:“类京东”和“类淘宝”两类模式未来也许会,互为补充。不管哪类模式,由于仅改善食材市内交付的效率,笔者认为其价值创造仍有限,未来的发展方向恐怕必须要往上游走,通过做大规模后往产地拿货,在产地进行分级,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二、“下乡”——农业互联网之“科技、服务下乡”
“下乡”主要是指科技和服务下乡,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帮助农业引入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引入金融保险服务等,以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的现状。目前已经出现的一些商业模式包括:
农技服务
多数公司采取类似“春雨医生”的模式,搭建农户与农技专家的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由于普通农户的付费意识和能力弱,这类公司的盈利模式会是一大挑战;
农资采购和升级
通过农资O2O平台,为农户提供农资采购服务。由于这类平台直接对接厂商和用户,并且能优化资金周转效率,提升物流的计划性,所以可帮助农民买到便宜保真的农资。同时农资电商平台还能逐步引入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资产品。2014年后,农资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目前已是一片红海;
生产管理信息化
为种植场、养殖场、合作社等农业主体提供生产管理的SaaS软件,帮助农户提升种养殖效率。多数企业未来希望切入农户的农资采购。笔者认为养殖管理SaaS市场可能到了一个好的切入时点,但对于种植市场来说,集约化的程度仍太低,目前做SaaS管理工具仍偏早;
土地流转服务
为农户的土地流转提供交易平台,配套相关的价值评估、金融、法律服务,在这方面,土流网一枝独秀;
金融保险
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农户的金融需求旺盛。而由于征信数据缺失、财产不具备抵押条件等原因,农户的金融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在农业保险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互联网时代,基于农业生产交易数据化的实现,产生了新的农业金融公司,如农信金融;基于气象卫星大数据的应用,产生了新的农业保险公司,如禾讯科技。
劳务组织
农业用工的组织存在需求时点集中、招聘渠道缺乏、法律手续不规范等痛点,据笔者了解,有一些企业已经在探索该领域的商业机会;
从以上商业模式分析可看出,科技、服务下乡,可挖掘的点很多,但笔者认为核心还是要抓农户,没有一张农户网络,所有的服务都无法落地。但中国农村广袤分散,推广渗透成本高,要获取规模数量的农业用户谈何容易。就个人经验而言,笔者认为:
农业用户的互联网转化仍是漫长的过程,现阶段获取农村的“KOL”是关键:
尽管70、80后逐渐成为农业的中坚力量,但就目前而言,多数农户仍没有自主上网购物的习惯。要完全实现互联网化尚需时日,在现阶段,抓住农村的”KOL”或者说所谓的农村能人(种地大户或者村干部等),建立与农户的信任联接,通过这些KOL去影响农户的转化,比直接广撒网去抓广大农户投入产出比会更高。另外,农村互联网用户的推广和城市互联网推广有很大的不同。在城市,由于家庭和家庭之间沟通较少,单个用户获取成本相对恒定。而在农村,抓住了KOL并有了初始用户后,鉴于KOL在农村的强大影响力,后续用户的获取成本几乎接近零。
国家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的大背景下,适度规模农场可能是最先互联网化的用户群体,也是现阶段最现实的价值用户:
笔者认为,受人多地少等国情特点影响,中国农业的未来更可能走日韩模式,会形成大量的300-500亩的适度规模农场。事实上,截止到去年,中国的耕地流转率已经达到35%左右。对这些适度规模的农场而言,接受测土配肥、无人机植保等定制化服务是经济的,因此他们是最有付费意愿的农业互联网客户,同时他们也是重要的农村”KOL”,如何抓住他们是现阶段农业互联网的重点。
切入点要选择能解决农民现实困难的服务,不能太超前或理想化:
从上图中可看出,农民需要的服务其实很多,但要能抓住农民目前最需要的,才能获得足够大的用户规模。从这个角度,个人更加看好以农资电商及金融保险为切入点。因为前者市场规模大,用户基数广。后者是农民所急需,同时又能显著推动农业生产。
近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
《规划》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0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企业效益有所上升、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
《规划》确定了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二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三是做活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四是创新融合机制,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规划》结合主要任务,依托自然和区位优势、重点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对融合发展区域功能定位、重点产业结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进行了合理布局。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四项重大工程。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智能配送平台
1问题的提出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生鲜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牛奶、水产品等主要生鲜农产品产量分别为78526.10万吨、27375.03万吨、2999.22万吨、8625.04万吨、3754.67万吨和6699.65万吨,均稳居世界首位,其他各类生鲜农产品规模也均位于世界前列。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速度也较快。据《2016-2020年中国生鲜冷链物流行业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生鲜物流总额在3.5万亿~4万亿之间,每年增长达到22%。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其损失率高达到25%~30%,而发达国家损失率一般在5%左右,在物流环节,美国仅为1%~2%。保守估计,我国生鲜农产品年损失高达75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尚未广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稳定运作的供应链体系,存在流通渠道过长、流通环节复杂、流通效率较低、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较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专业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奇缺,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提供商以个体中间商或供应商为主力,规模小、层次低、实力弱、经营地域范围小、离散性强,配送能力和服务质量都很有限,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不能形成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既无法保证稳定的供应,也无法保证采购质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总体而言,生鲜供应链协同性较差,任一个环节均有脱节的可能。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是供应链管理与商业生态系统耦合而形成的全新商业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生鲜农产品产业升级与战略转型,而且还能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构建生鲜农产品行业商业生态系统势在必行。
2文献回顾
影响供应链效率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现代市场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趋向日渐突出,商业交易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供应链内部、产业和环境因素等方面)不断增加。供应链理论缺乏对中观产业角度及环境因素的动态描述,这些早已成为供应链理论的“软肋”,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则能弥补并克服供应链理论上述不足,是供应链理论更进一步的发展。关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基本概念框架和系统特征、商业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内部机制、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JamesMoore(1993、1996、1998)是系统而科学地提出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Ecosystem)概念的第一人,他借用自然界生态系统隐喻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商、投资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定机构、工会、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后继学者基本上都把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由不同的组织种群构成的商业网络系统,只不过是研究视角和侧重点略有不同:以Iansiti、Levin(2004)和Kim(2010)等为首的学者们在“生态视角”下,运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来描述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认为商业生态系统由占据不同但彼此相关的生态位的企业所组成,一旦其中的一个生态位发生变化,其他生态位相应也会发生变化;而以Peltoniemi(2004)、Vuori(2005)、DenHartigh(2004)和VanAsseldonk(2006)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则从“网络视角”下,把商业生态系统看成一种动态的网络结构,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具有一定关系的组织组成的动态结构。广义上的商业生态系统还包括自然资源、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等环境因素。商业生态系统具有强调系统成员多样性、突出关键成员作用、边界模糊、动态开放、协同进化、自组织、反馈调节和动态平衡等特征(欧阳泉,2013)。为更进一步解决商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相关模型。第一种是商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以Moore(1996)为代表的研究侧重于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组织种群和子系统;而以Garnsey和Leong(2008)为代表的研究则主要通过描述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核心企业的合作网络来具体阐述商业生态系统内部的交互机制;第二种是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模型:Iansiti和Levin(2002)从生产率、稳健性和利基创造力三个维度来评价商业生态系统。由于此模型建立在中观层次上,很难用于指导企业视角的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因此,DenHartigh等(2006)对此模型的测量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从企业视角出发增加伙伴健康和网络健康两个维度,构建了新的跨层次(结合系统层次和企业层次)评价模型,商业生态系统成员企业,可以评价合作伙伴和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第三种是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企业角色—战略匹配模型:Iansiti和Levin(2004)从创新动态性以及网络关系复杂性两个方面来考察企业所处商业环境的状况,构建了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企业角色—战略匹配模型,把战略划分为利基型、骨干型、商品型和支配型,但是在实际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往往并不真正存在骨干企业,而通常是由几家旗舰企业构成系统核心,因此,Kim等(2010)提出了旗舰企业的战略选择模型,把战略分为稳健型、创造型、协作型和生产型。众多研究不断推动着商业生态系统向前发展,相关研究也从理念式的探讨逐渐推广到实际的商业实践中。Kim等(2010)以Google、IBM为例,详细分析了旗舰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ZhangJ.等(2011)对中国移动公司的案例进行了研究,刘刚等(2013)以苹果公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现阶段,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将生态学概念加以灵活性的转化后运用于企业环境分析,或者只是对商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表象分析,欠缺商业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深层次研究。已有关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领域的相对滞后,成果也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
3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构建
构建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框架模型,要考虑与生鲜农产品行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个主体和影响因素,需要打破传统商业模式下对企业、政府机构、投资者、消费者不同群体及不同作用的区分方式,模糊化行业界限,扩大企业的服务领域。智能配送平台不仅可以整合生鲜农产品行业优质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成本,而且还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基于此,本文构建一个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此系统由核心生态系统、支持系统、环境系统和竞争系统等4个子系统构成。第一,核心生态子系统,亦可称为核心供应链生态系统。该子系统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由生鲜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物流、流通、消费等供应链参与各方构成,包括:生鲜农产品种植生产者、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方生鲜农产品仓储企业、第三方生鲜农产品运输企业、生鲜农产品配送企业、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等生鲜农产品市场行为主体,它们是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物种”。作为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核心的生鲜智能配送平台将既为生鲜农产品商业活动提供公共平台,也可以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它可以对生态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和成员进行协调。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通过与生态系统其它成员的连通,充分调配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员的资源,从而形成全局最优的生鲜农产品配送方案。核心生态系统居于整个系统的核心,是影响和决定生鲜农产品生产、供应与销售环节的关键,是整个系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任何一个生鲜农产品核心生态系统会遭遇来自竞争系统的威胁。第二,支持子系统,即核心生态子系统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外界包含资金、物质、技术、政策等方面在内的帮助和支援,为核心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引导、融通渠道、质量检测、法律保障等,保障整个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健康运转。该子系统主要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集成技术、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投资者、质检部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相关组织单位构成。第三,环境子系统,即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演进的外在宏观环境。每个企业、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都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单独存在,都是生鲜农产品市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科技环境、地理自然环境等方面。环境系统居于商业生态系统最外层,作用于核心生态系统、行业竞争系统、支持系统,为生鲜农产品核心生态子系统提供生产、流通及销售的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和地理环境。第四,竞争子系统,即竞争对手们。诸多彼此竞争的企业、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构成了生鲜农产品市场,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敌对竞争关系。对于每一条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而言,自身之外的竞争者们就构成了竞争子系统。竞争子系统对核心生态系统的生产、流通及销售产生影响,其竞争产品共同分割整个生鲜农产品消费市场。核心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受竞争系统作用,又反作用于竞争系统。
4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特征
第一,开放互动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同时系统内外部时刻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外部环境为系统的演进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资源、市场规则与制度等激励与约束,对生态系统中各“物种”行为有重要影响。各“物种”地位与作用会随时间变动发生更迭,不断有新成员进入或老成员退出。当某种“物种”与系统内部环境相适应时,会促进“物种”协同发展;相反时,系统会促使其自身变革,否则会被系统所淘汰。同时,运行良好的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也对外部产生重要影响,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社会发展。第二,多元共生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构成“物种”多元化,产品供应链复杂。任何一种生鲜农产品的商业运作都不可能由单一“物种”独立完成,而是在“关键物种”的领导下,由供应链上各环节“物种”协同完成,基于共同的利益关系,各“物种”彼此影响,共同演化、互利共生。第三,协同共进性。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成员各尽其责、彼此依赖、相互关联,形成共同进化、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协同共进性会激励各“物种”为本系统整体发展考虑,采用恰当战略模式,实现共生共赢。第四,动态演化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化并具有反馈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可粗略地划分为开拓期、扩展期、成熟期和自我更新或死亡期等4个持续阶段。当外部条件、环境适宜时,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将会从低级逐步向成熟期演化,参与主体增多,“物种”日渐丰富,供应链日益复杂,逐渐形成一张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网络,系统协同功能、“抗击打”能力及稳定性也越来越强大。相反,当外部环境不利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就会断裂,整个系统就会提前进入衰退死亡阶段。
5结语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框架。系统内部各“物种”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共生关系。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从本质上改变了“分小蛋糕”的战略思想,以利益共享为纽带,采取“做大蛋糕”新型战略规划,实现系统内供应链优化和价值增值,不仅能充分发挥智能配送平台的信息中心作用,实现信息及时沟通共享,有效应对“牛鞭效应”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整个生鲜农产品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王海峰 李晓丽 姜永强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