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关于养老的职业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的必要性
(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空巢家庭与日剧增。六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年化速度加快,60岁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以上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分别上升2.93和1.91个百分比。据测算,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未来将呈上升趋势,近十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重度老年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此外,老年人群体随着年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增速快、高龄化、病残化的现状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现状势必会给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另外,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人口流动的加速等都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发起了挑战,使机构养老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选择。
(二)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将逐步增大,并且多层次、 多元化的机构养老市场也在逐步扩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的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当某一层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需求就不再成为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了。作为老年人群体,他们首先要满足的是基本的生活照料,包括日常的起居、基本的医疗护理等,从这个方面来看,当前绝大多数老年机构都能满足入住老人这一方面的共同需求,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基本的生活照料需求固然重要,但不是老年人的唯一需求。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这些都是低层次的需要,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除了这些低层次的需求外还有理解、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在当前老年服务机构开展的服务和工作中,这些需求的满足是相当匮乏的。
(三)机构养老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翟德华、陶立群指出,机构养老方式的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居住环境好;无障碍设计;休闲时间多,集体生活能排解孤独;减轻子女负担;符合老人独立生活的尊严感,甚至有再婚选择的可能。潘金洪认为,入住养老院主要有以下优势:1.可以减少孤独。2.生活有安全感。3.减轻家庭养老压力。4.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此外,养老机构可以向老人提供专业化、高效的老龄服务,尤其是临终老人,在养老机构可以得到更多关怀和专业护理 。.
二、有关机构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其主要问题的研究
我国关于机构养老现状及问题的研究近几年来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间的差距。张国平指出,常熟的机构养老开始形成城乡同步、分层分块管理新格局。但马红在湖南慈利县的研究中提到,有些乡镇还没有建立敬老院,农村有些新建的敬老院因缺乏资金而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
(二)机构养老总体供应量不足和入住率不高。一方面,总体的供养量不足,穆光宗在《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我国机构养老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按照国际标准“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50张”测算,全国老年人共需养老床位800万张,而目前仅有266.2万张,床位缺口达近540万张,远远不能适应机构养老的发展需要。李民通过对北京的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指出,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平均床位数为72张,只有个别养老机构达到500张床位的规模,半数的养老机构的床位低于32张。许华岑在《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养老机构总数多,就床位来说,不足老年人数的0.86%,较之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另外,满足老年人迫切需要的护理型需求得不到满足,何文炯等对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地的调研发现,对于老年人需求量最大的护理服务,大多数养老机构都无法提供,或者护理服务能力很弱,护理型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不到浙江省养老机构总床位的20%。而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的入住率不高。孙树菡在《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22所养老机构,入住率最高为93. 57%,最低为58. 82%,多数都在60%至70%左右。
(三)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住养老人对机构的养老服务,特别是对机构的医疗护理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慰籍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与这种需求相适应,机构养老的硬件设施、技术含量、服务水准应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专业化服务水平。然而,我国目前机构养老服务仍然面临着不少困境,距离老人身心的实际需要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有很大差距,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一是工作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而且很少参加职业培训。廖敏在《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工作人员大都缺乏专业培训,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临时人员占一定比例,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较低。二是我国养老机构服务功能、结构、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不高,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穆光宗在《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我国的机构养、护、医、送四大功能分离。农村的大部分机构只保障老人的最低生活标准,即包吃包住,医疗护理方面欠缺,很少关注老人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心理和精神慰藉层面。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7页)
(四)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穆光宗在《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专业、负责的老年护工和管理人才短缺,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其中需要长期照料和护理的老年人将占到19.6% ,近400万。假定按照 1:4 的护理人员配置,需要1000万护理人员,但持证者现在只有2万左右。不仅如此,护理人员的周转率非常高,很多老年公寓的人员周转率高达100%,个别老年公寓甚至高达140%,政府部门需要有相关的行业职业规划,一些专业学校应在此方面加强人才培养。许爱花在《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中指出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一般都是农村来的临时工或下岗女工,文化素质偏低,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基本技能,只能从事一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例如:给老人喂饭、 送水、清洗等。一些养老机构中的从业人员甚至身兼数职,服务意识淡薄。机构住养老人很难在机构养老中体会到与其他养老模式有别的专业服务,例如:康复、保健、精神慰藉服务等。
三、评述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机构养老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笔者发现存在几个方面的局限性:关于机构养老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忽视了特殊老年群体――五保老人无依无靠尴尬处境的研究;关于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机构层面,对老人现实需求现状研究较少,尤其是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研究匮乏;另外,需高度护理的老年群体对养老机构服务需求的研究严重不足,调查发现,我国有近一半的养老机构表示只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不收住失能老人这一部分老年人群体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及入住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关于城市或农村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的独立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均是笼统概括为机构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将城市机构养老服务与农村机构养老服务放在一个层面上讨论,实际是,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均存在差异性,需要分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4).
[2]姜,夏烨.家庭养老服务网VS机构养老――一种选择机制上的融合[J].西北人口,2006(4).
[3]黄文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维护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李艳君,李B.养老机构中住养老人需求及社会工作的介入探索[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0):23――24.
[5]翟德华,陶立群. 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选择决策模型理论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
[6]潘金洪.江苏省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和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7]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8] 许华岑.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对城市养老模式的探讨[J].四川省情,2007,(2).
[9]何文炯,杨翠迎,刘晓婷.优化配置加快发展――浙江省机构养老资源配置状况调查分析[J].当代社科视野,2008(9)
[10]孙树菡,葛英.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4).
[11]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1)
独立学院转设后如果还不能找准定位,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丧失生存发展的空间。转设后独立学院只有找准办学、学科及培养目标等整体发展定位,培育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科学准确的定位,就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因此,合理定位是转设后独立学院的发展之基。
转设后独立学院的定位应该是:培养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定位,一是,学校要以市场供需理论为导向,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选用优势、强势专业,整合优化传统专业;以宽口径的专业为基础,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兼顾专科层次教育,通过设置多种专业方向,建立对就业市场反应灵敏的适应机制。二是,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包括资金筹集能力、生源特点、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等)建立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该突破按学科分块的传统思维,要结合就业市场、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增加技能性课程,保证实验实训时间,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公平政策是转设后独立学院的迫切需要
自1999年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型模式在我国江浙等地蓬勃发展起来后,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使之逐步成为一个热点,国家在这一重大变革上也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关注。《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宣布,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法律上明确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平等地位。同时,两个文件对民办高校的土地征用、税收、信贷等方面也制定了一些宏观优惠政策,明确了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扶持态度。[2]与过去相比,这些无疑是巨大的进步。然而,这些优惠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
独立学院成功转设之后,要想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走得更远,公平政策是转设后独立学院的迫切需要。政府只有真正改变“重公轻民”的传统观念,才能在制定政策时真正做到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公平对待,并真正落实到实处。第一,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应当提供一定比例的办学经费支持;第二,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实行税收以及建设用地的优惠政策,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鼓励和扶持学校自身发展,从而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第三,对民办高校的调控上,政府应当转变职能,要从直接干预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从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
三特色是转设后独立学院的时代需求
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就开始剧增,到2008年达到20年内的最高点,达到1.24亿人。在2008年至2020年的10年内,高等教育人口规模又将大幅度下降。2020年的学龄人口将降至8200万人[3]。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当供需达不到平衡时,也就意味着高等院校之间因生源减少而引发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的,高等教育将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独立学院转设后还是单纯地、过多地在办学条件上依托申办高校,那是没有出路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生存的永恒法则是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所以形成特色是转设后的独立学院的时代之需。办学特色是办学水平的体现,是学校品牌的重要载体。独立学院在转设后要做到有特色,就要做到:第一,在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学校所处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建设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第二,在设置专业时要考察市场变化,以学生毕业就业率为必要的参考标准,及时掌握市场动向,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第三,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建立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学校可以将职业规划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从个性维度和系统维度两个方面着手。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结合社会的职场信息,来分析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和知识结构,并以此安排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真本事,保证他们“进得来”,“出得去”。
四优化师资是转设后独立学院的当务之急
这里以对湖北省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调查情况为例。在湖北省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中,职称结构:教授占9.8%,副教授占21.6%,讲师占33.3%,助教33.3%,教员2%;学历结构: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9.5%,本科为70.5%;年龄结构:中青年教师占56.9%,35-55岁教师占39.2%,56岁以上的教师占3.9%。[4]可见,独立学院高职称、经验丰富的教师比例小,主要还是依靠母体高校较有资历的老教师和来自校外的兼职的教师,占据多数的往往是较年轻的、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这对独立学院整体的师资优势造成了一定影响。青年教师大部分是由高校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应届毕业生,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比较缺乏,科研能力薄弱,实验设计、课程设置与对学生进行指导方面的能力也明显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决定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劣。独立学院转设后,夯实教师队伍已经迫在眉睫。要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要将这一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第一,在教师招聘方面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辅之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吸引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来校任教,从源头上保证教师质量。第二,在教学和科研的考核方面,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尺度和方法,合理明确地反映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可以把考核结果和评职称挂钩,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允许参加当年职称评定;建立绩效考核的反馈机制,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第三,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生活和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上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和较为优越的薪酬制度,以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工作环境方面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且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尽可能多地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实验条件,鼓励他们多出科研成果,并适当地给予奖励,创造一个积极和活跃的氛围。第四,是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资格老的带年轻的,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培养团队精神。还可以通过开设短期培训、委托培养、奖励科研成果等做法来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对中青年教师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让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五办学质量是转设后独立学院的持续追求
转设意味着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挑战。独立学院转设后要想真正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提高办学质量,只有通过办学质量赢得口碑树立品牌,学校颁发的文凭才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学校办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现,它是学校向社会或高一级学校提供的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它对学校的发展和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狭义的学校办学质量是指学习效果满足教学大纲规定要求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与职业道德)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广义的办学质量则是指学生的知识技能满足社会某行业要求的程度或适应社会的能力[5],本文所谈是指后者。办学质量的保证依靠的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施、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健全的办学质量监控机制。对此,转设之后学校要确立具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要结合实际确定好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服务方向和管理模式,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多样性和所需人才规格的多元性,规划好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抓好课程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在突出学校特色上下功夫,在教育改革上下功夫,在建设大学文化上下功夫,积极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波.用新的机制办好名校独立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办学纪实[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2]迟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学院的转设工作[J].建筑工程,2010(3).
扎实的戏剧功底、数十年的从业经历、战胜癌症恶魔的乐观精神,再到如今历经风霜之后的淡然态度,
让这位年逾八十的老戏骨仍能奉献出一部部电影和电视佳作,也使她成为英国表演事业的瑰宝。
玛吉・史密斯要演到多少岁?这一点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老太太向来不会让我们失望。
“您熟悉巴黎吗?”这个问题真是琐碎得令人汗颜。当我听到玛吉・史密斯女爵恶作剧般却又十分坦诚地承认她对自己最近的一部电影印象不深,只记得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巴黎,而她在片中一如既往地扮演了一位厉害的老太太时,我一边努力地消化这些信息,一边提出了这个问题以免冷场。
巴黎!听到这个字眼就像给一个装满蛇的盒子揭开了盖儿。被人围追堵截的回忆让她面露不快,打了个寒战。她本想在那座城市里四处逛逛,参观一下博物馆和美术馆,但那是不可能的。“我被美国人和有关《唐顿庄园》的问题包围了,”她畏缩地说,“我以前从来没碰到过这种情况。全是电视惹的祸。太可怕了。我喜欢一个人随便走走,但根本不行。”
即便在英国,由于她出色演绎了《唐顿庄园》中的格兰瑟姆伯爵夫人维奥莱特一角而成为电视名人(再打几个寒战),随之而来的结果也令人不知所措。“我不怎么出门,要是出门的话基本上都得找个朋友陪着我。一个人出门很麻烦,因为无处可逃。”
我脑中浮现出一群小蛮牛满怀好奇、互相推搡的情景。她如何应付呢?
“多数情况下就是跑开。我会直奔一个方向,然后不停地走走走。不好躲。我不知道别人怎么应对这种情况。那些电影巨星是怎么做的?他们到底怎么做?也许他们从来都不出门。我觉得他们肯定不会一个人四处溜达。如果想听我一句忠告,那就是在巴黎时别这么干。”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尖刻的怀疑语气,让人想起维奥莱特・克劳利和《哈利・波特》中的米勒娃・麦格教授。这正是最典型的史密斯,她显然是位明星,却不愿将自己归入明星之列。大众的好奇心让她受到了“甜蜜”的冒犯,但她也完全承认,都这把年纪了――我们不妨说是92岁好了――仍然受人欢迎,她觉得既荣幸又荒唐。
“我现在演的总是些老到不能再老的角色。”她宽厚豁达地说。早在1991年,她在《铁钩船长》中扮演温迪・达林老奶奶时,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曾问过她在道具组的一位朋友:“玛吉・史密斯多大年纪了?”
“我的朋友毫不迟疑地回答说:‘92岁。’从此我就是这个岁数了。恐怕他们再也不用给我化妆了,我看上去已经到这把年纪了。
前几天,我和佩内洛普・威尔顿(在《唐顿庄园》中饰演正直的伊索贝尔・克劳利)合演一场戏,我拄着手杖站起来,开始颤颤巍巍地走来走去。‘我为什么要扮老?’我说,‘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已经老了!’我在设法搞清楚:如果我是现在的年纪,那我演的老格兰瑟姆伯爵夫人现在就得有110岁上下。她已经变成老怪物了。”
如今的史密斯是无与伦比的――没错,由于年龄的缘故,她的角色已经定型,但她仍然思维敏捷,难以捉摸,无可指摘。她可以将一句普普通通的话点石成金,没人知道她使用了何种魔法。《唐顿庄园》的制作人朱利安・费洛斯说得很贴切:“玛吉有一种本事,能够为每句台词注入一种其自身所不具备的机智和维度。对编剧而言,演员的这种天赋很有吸引力。她还具有一种独特的喜剧感,这种喜剧感来自对现实生活的几分嘲讽态度,因而更加诙谐,也更加令人感伤。”
她之所以对《可爱老女人》印象模糊,是因为大量的角色接踵而来。“感觉那是很久以前拍的了,之后又发生了好多事。我在努力回想那部片子是不是在印度那部戏(《涉外大饭店2》)之前拍的。我把它和《唐顿庄园》弄混了。全都混在一起了。当演员就是这样,要么无戏可拍,要么片约不断。”
虽然不工作时的生活没有条理,让人不安,但史密斯觉得自己近来工作太多了。“奇怪的是,我演的戏都会不断地拍下去,像《哈利・波特》和《唐顿庄园》都是如此。我需要停下来缓口气――可是却办不到。”她即将在影片《货车里的女人》中再度演绎片名中的角色,这部电影改编自艾伦・贝内特为史密斯创作并由她在2000年出演的戏剧。
她把《哈利・波特》称作自己的养老金,从中获得的酬劳让她资助了五个孙辈的教育。“我一个人生活,所以能帮上儿子们是件好事。”
史密斯已经成名60年了,不过直到现在――处于职业生涯晚期她才获得如此广泛的国际影响力。1952年,她在牛津大学戏剧社的演出中初登舞台。1963年,她与劳伦斯・奥利维尔搭档,饰演了苔丝德蒙娜(编注: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中的角色)。但作为一名年轻演员,她感到自己演技尚弱,形象也不合适。“我认为人们对角色的容貌有一个既定的标准,我并不符合要求。”虽然她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美貌,但她的事业并未受阻。1969年,影片《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又译《春风不化雨》)为她赢得第一尊奥斯卡奖;1978年,她凭借《加州套房》再次获此殊荣。此后,各种荣誉和奖项(包括五次英国电影学院奖)便纷至沓来。
她说自己从来没有做过什么职业规划,也没有过这辈子一定要扮演哪个特定角色的雄心壮志。“很坦白地说,都是碰到什么就演什么。刚入行时,我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些(电影和电视角色),一点儿也没想过。我当时就想着会一直演戏剧,会很美好。”
她觉得演电影是个考验耐力的工作。“在剧场里,你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你知道自己得在晚上或午后来到剧场,你有一段时间做准备,然后就上台演出。但是,拍电影就像是在好多天的时间里随时候命,而在我看来似乎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或更长时间。时间安排得似乎越来越紧凑。”
“演戏剧时,如果有一晚演砸了,你会想明天的演出将会很精彩。而一旦表演被永远地固定在胶片上,你就再也无法改正了。”不过她断定,或许这样也好。“因为总有些是我想要改进的。那就永远不会有恰当的镜头了。你会彻底疯掉的。”
电视带来的那种危险的亲密感让史密斯颇为烦恼:“人们就跟你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是吗?我觉得他们会自认为跟你很熟。在剧场里,演员与观众总隔得很远。总是保持着某种距离,就有更多的神秘感。你可以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而电视实在是(她双手啪的一声合在一起靠近脸颊)让人拉不开距离。这不是特别好玩。”
2013年,史密斯凭借在戏剧领域的工作获得了《标准晚报》颁发的“偶像”奖,但是她听上去似乎有些遗憾,觉得自己做得太少了,不配这项奖。(在2008年战胜乳腺癌之后,她似乎失去了演戏剧的勇气)“什么都能成为偶像,”她说,“只要你干得足够久,你就是偶像,一个黯淡无光的偶像……或者国宝什么的。”
她是我遇到过的最不重视身后名的演员――无论是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在讣告和悼念过后,名声也随之消散。她想到最近过世的朋友劳伦・白考尔和罗宾・威廉姆斯,他们被人们大加赞颂,之后又被迅速遗忘。“名声不会持久。这个世界随时都新人辈出。我想人们不会记得的。”
她不记日记,不写回忆录,而且与1992年出版的那本关于她的传记“毫无瓜葛”。“他们无休无止地写这些书,搞得什么都没有神秘感了。”
自从她的第二任丈夫、剧作家和编剧贝弗利・克罗斯于1998年过世之后,史密斯一直独自生活。工作让她无暇念及丧夫之痛,但当拍摄工作结束后,悲伤会偷偷地再度袭来。“人们说悲伤会消散,但其实不会,只是会换一种形式。这很可怕,可是你又能怎么办呢?繁忙过后,你会更加孤独,倍感孤独。忙碌不堪的一天让你无暇思考自己为什么孤独,但是忙碌过后,就会有那种令人窒息的寂静。”
这个9月她本该休息,但她正在计划如何填补这段空白。“我会把时间都献给艾伦・贝内特和《货车里的女人》。背词,背词,背词。好在看上去确实还挺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