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工程的作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互相制约
由于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环境工程的概念主要是有效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环境工程与经济发展属于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
1.2环境工程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环境工程的内容主要是如何保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质量。在这一前提下,环境工程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使经济发展能够拥有较为可靠的自然环境基础,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以,环境工程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1.3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提供有力的发展基础
通过加强环境工程手段,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了,能够为环境工程提供有力的发展环境,使环境工程能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持环境工程的发展。所以,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为环境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发展基础。
2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考虑到环境工程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认真分析环境工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环境工程的发展水平。目前来看,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环境工程概念的提出,以及环境工程手段的采用,使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满足了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经济发展的综合质量。所以,我们要清楚环境工程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3.2环境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通过运用环境工程手段,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环境作为保障,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为此,对于环境工程而言,其影响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3.3环境工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环境工程的发展是环保效果提高的过程,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满足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环境工程对经济的影响在于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
3.边坡稳定性评价。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国家为保障环境保护目标,增强污染物控制能力、防治环境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监督管理活动,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为环境保驾护航的重要技术规范。受传统经济发展活动中资源的浪费、污染物排放等因素影响,我国近20年来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打造蓝天碧水,现代经济发展及生产活动中必须提高对污染物排放控制的认识。运用先进成熟技术提高对资源及能源的利用率,有效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针对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我国加快了环境技术工程规范的修订与完善。利用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约束生产活动中污染物的排放与控制,规范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用行为,以此实现我国环境控制与监督目的。
一、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应用的意义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新时期环保道路中提出的规范性文件,其要求技术先进性与规范性,以此促进环境工程标准化建设,加快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指导作用,促进工业污染物、生态建设等领域环境工程技术标准的建立于完善。针对环境工程建设中缺乏技术标准指导造成的问题,运用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提高我国环保投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及作用
(一)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建立,满足环境工程高速发展需求
针对我国污染现状,我国污染治理的投资逐年增加。通过城市环境基础工程建设投资、工业污染环境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等工作,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污染治理需求。针对环境工程高速发展现状,大批技术成熟、现金的污染防治技术得到了应用。但是,由于我国环境工程技术管理相对滞后、缺乏标准化建设,在环境工会曾的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环境工程建设投资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影响了投资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因此,加快建立并完善我国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是目前我国环保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是提高环保投资效益的关键。
(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分析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是我国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为了规范各类环境工程的涉及、施工、安装调试、验收及运行维护制定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改标准规范了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全过程活动的标准化,实现对换进工程技术的针对性指导与规范。同时,环境工程技术规范还定位于对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企业提供技术依据于技术指导,为环保部门污染物监管提供技术保障。通过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建立与完善,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以技术支持为基础保障环境工程建设质量。
(三)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体系构成
根据我国现代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指导要求,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包括了通用工程技术规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以及污染治理工程运行技术规范。通过四大类技术规范涵盖了目前环境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及技术指导要求,各规范对具体的内容与要求做出了规定。停用工程技术规范对各类环境工程的基本及共性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其适用于各类环境工程通用性技术的应用指导及技术规定。污染治理工艺技术规范对污染治理单元工程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其适用于各行业领域污染源控制的共性技术管理。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技术规范适用于特定行业污染源及污染物的控制,其规定了重点污染源成套污染治理工程的技术要求与重点。污染治理工程运行技术规范对环境工程验收、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做出了技术要求规定,主要应用于污染源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中。
(四)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作用分析
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中,污染物的排放严重影响环境的保护,因此环保工作收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针对污染控制与管理的需求,我国加快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于我国环境工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提高,有助于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且,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还能够加快先进、成熟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我国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以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为基础,为环保法规、标准、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实现我国环保行业高速稳定发展目的。
三、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内容编制要点与注意事项的分析
根据环境工程技术规范需求,在规范编制活动中应广泛收集基础资料与信息。明确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于作用,并掌握规范内容编制要点与注意事项。通过不断的修订与完善,满足现代环保工作需求。针对环境工程实践要求,规范内容必须适用于工程实际情况。以此保障技术应用科学性与先进性,保障规范适用的可行性。根据污染物排放要求,规范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的各种行为,保障环境工程建设目的的实现。在技术规范编制中,还应注重环境工程特色内容,针对不同工程的需求及建设目的,科学使用国家管理规定与专业标准,满足环境工程稳定运行需求。
四、结论
在我国现代环保工作开展中,环境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关系到我国环保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节能减排社会的构建、关系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针对环境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工作需求及技术指导需求,我国加快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利用技术规范体系,提高新时期环境工程技术指导及监督管理能力,促进我国环境保护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定位及作用的明确,指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制与修订工作,促进规范应用科学性与适用性目标的实现。
2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方法
2.1积极地对环境工程技术开展宣传
要想在当前的节能减排中对环境工程技术进行规范化,首先,就必须要积极地对环境工程技术开展宣传。在当前的节能减排领域中,虽然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但是大部分领域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过程中,都没有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给予较高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对其产生忽视,造成环境工程技术规范难以发挥自身真正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小型的工业企业中,表现尤为严重,对于环境污染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所以各个领域中的工作者,都应该要加强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重视,努力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要积极地进行思想学习,摒弃自身落后的思想,树立良好的节能减排意识,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讲座的方式,来对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积极作用进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实际的应用[1]。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组织人员上门进行宣传和指导,确保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得到有效的应用和落实,建立专业的宣传网站,让人们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到相关的信息,并制作宣传视频,上传到网站中,并且还能够将视频放置到电视台中进行播放,以来提高群众对于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作用的认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2.2注重行业之间的差异性
城市环境地质学是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地质学原理、方法和地质资料对城市地区、城市密集区、城本文由收集整理市群地区进行规划、管理和治理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建筑环境,地基的稳定性调查与区域稳定性评价,供水条件的调查,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建筑材料矿产的圈定,废物排放、水土污染等问题及其处置,以及与城市地质环境有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
一.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
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
3.边坡稳定性评价。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1.出现与概念
“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中。那时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的研究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1982年再版的Michael Allaly主编的《环境辞典》中,将环境地质一词定义为: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2.环境地质在我国
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较晚,也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而提出的。
3.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
应当指出,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性质,两者不能互相通用,混淆不分。与地质环境的区别在于,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的学科,是以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而环境地质没有空间概念。
4.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4.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4.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4.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5.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5.1工程地质调查绘图
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5.2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在城市规划时,需对其旧城区的电缆、古穴、下水系统、人防工程等进行评价与探查,从而制定图纸,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需要针对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进行评价,主要为城市建设中的新城区开发,提供相应环境工程地质资料。
(3)边坡稳定性评价:对人工斜坡与自然边坡进行研究,根据所得信息数据预测山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危害系数,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根据场地地质结构,对发生地震的几率作分析,依据地震的实际案例,研究建筑物所能承受地震所产生的扭转力、竖向力,并根据破坏效果分析、改进建筑方案。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对水库进行分析,研究因蓄水所诱发的地震、岸边再造等问题,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还需研究城区污水大量排入溪水、河流、湖泊等引起的地下水质变化、恶化,从而对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进行评价,为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生态保护计划。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它是地质环境质量的第一要素,是指受地震运动、现代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地壳内在运动影响后的稳定度,其涉及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地层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强度、结构、力场等方面,而地震活动对区域地壳的稳定性影响最大。针对地震带的城市建设,对其地层结构分析、评价,利用所得数据信息,提高城市规划中的建筑整体综合抗震能力,加强对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5.3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6.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工程地质是以环境工程地质学里的方法、理论、资料为基础,将环境科学与相关科目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础理论。工程地质,是为顺应人类经济活动、工程建设的需要,为实现合理的城市改造、地质开发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且保护环境而兴起的,用以查明、勘探自然地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作用,由此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一.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 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 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 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 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 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在城市规划时,需对其旧城区的电缆、古穴、下水系统、人防工程等进行评价与探查,从而制定图纸,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需要针对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进行评价,主要为城市建设中的新城区开发,提供相应环境工程地质资料。
3.边坡稳定性评价:对人工斜坡与自然边坡进行研究,根据所得信息数据预测山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危害系数,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根据场地地质结构,对发生地震的几率作分析,依据地震的实际案例,研究建筑物所能承受地震所产生的扭转力、竖向力,并根据破坏效果分析、改进建筑方案。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对水库进行分析,研究因蓄水所诱发的地震、岸边再造等问题,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还需研究城区污水大量排入溪水、河流、湖泊等引起的地下水质变化、恶化,从而对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进行评价,为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生态保护计划。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它是地质环境质量的第一要素,是指受地震运动、现代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地壳内在运动影响后的稳定度,其涉及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地层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强度、结构、力场等方面,而地震活动对区域地壳的稳定性影响最大。针对地震带的城市建设,对其地层结构分析、评价,利用所得数据信息,提高城市规划中的建筑整体综合抗震能力,加强对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 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1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现状
1.1环境工程专业的来源与定位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中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含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衣业环境保护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新的环境工程专业提出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和给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衣业生态环境污染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综合性强、杜会适应性好的工程应用型专业。同时,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决定了环境工程学科覆盖面的广泛性,也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统一性上的多样性。我国各地区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之上,源于给排水、暖通、化工、能源、工业分析、水文地质、土壤、植物保护等不同的专业。由于受专业及师资的影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甚至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在校际之间都有一些差别。
1.2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与就业压力
我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形成规模,90年代后期得到高速发展,至2004年,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的全国高校数量达到247所,截至2009年,数量达到371所4。相应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也从2001年的0.548万上升到2005年的0.797万,2009年则上升至约为1.500万人。此外,专科层次的环保相关专业毕业生也有约1.000万人5,两者相加,2009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达到了2.500万人。
过去人才市场上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有需求的单位主要是一些市政管理部门和配备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然而,这些部门或单位数量有限,且由于环境设施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每套设备的运行管理人员数量越来越少,因此,这些部门对环境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数量亦十分有限。据研究发现,受政府机关改革及其他环境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增加的共同影响,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就业的比例逐年降低。
实际上,从对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的反馈信息中和走访相关环保企业专家了解到,许多职业岗位都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如各大型生产企业的生产废水、废气、废渣治理的工作岗位,各级城市污水处理厂、城镇给水厂设施的运行及维护工作岗位,环保公司等单位设计工程和环保设备的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工作岗位,环境监测及其仪器的设计生产等岗位,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环境监测、预测、评价等岗位,各企业、单位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认证等岗位。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合资或外资企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在增加,关键是怎样培养出杜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应用型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学校而言可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增强其自身办学活力,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和杜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杜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增强适应岗位的能力,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源,强化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企业而言,可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加速产品的开发创新。通过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对自己所需的毕业生有可靠的选择性和目的性,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使本单位员工的继续教育有长足的进步,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将完成教育任务,培养人才与完成生产任务,为杜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为杜会奉献的精神。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学习目的和方向更加明确,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才干,锻炼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将得到提高。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企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总之,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教育性、技术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等综合效能,是实现应用型院校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借鉴国外的模式时,往往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生搬硬套过多,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照搬这些国外的成功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校企价值取向存在差异,阻碍了产学研合作。高校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横向合作、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单纯地以获得政府经费的多少,的数量,参与人员学术地位的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标准。而企业关注的焦点在于科研成果能否带来良好的市场效益或是否有可观的市场前景。一些企业甚至对高校的科研成果存在偏见,特别是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价值认识不够,未充分认识到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新体系中的作用。
产学研战略联盟缺乏实质性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产学研战略联盟是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杜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联盟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且缺乏长效机制,可操作性不强,反映在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中,各利益相关方过于封闭,缺乏实质性的联盟;联盟大多只能研究共性技术,无法共享核心技术。
科技资源整合不足,创新潜力难以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科技平台和人力资源的整合2个方面。目前,公共研发资源的共享存在一定缺陷,中小型企业无大量资金注入研发机构,而高校的科研机构(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实验中心等)相对封闭,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人力资源方面,立足产业的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物、科技创新人物及科研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信息沟通不畅,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目前,服务于产学研结合的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网络不够畅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中介体系亦不完善。高校和企业作为技术的供给方和技术的需求方,对接和沟通的渠道不畅,随意性大,行为短期化、形式化,效果欠佳,且以临时组合争取政府项目为目的的居多,目标亦短期化。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全面开展。
投融资体系不完善,且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中试阶段资金来源困难。中试阶段是产学研结合极为关键的一环,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经阶段,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但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产品市场前景并不明朗,投资风险大。企业往往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赢利前景不清晰的情况下,不会对中试进行投资,且杜会的风险基金只愿意投向已成熟的项目。因此,中试的资金来源和中试基地成为最大困难,这往往使高校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后期的利益分配处于劣势地位。
3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探讨
3.1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分析
浅层次合作。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和就业协议,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逐步形成产学联合体。
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由企业家、专家、学者及杜会各界人士组成的董事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或“订单培养”。
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产品和经营决策;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设校内基地,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企业发展,在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培训服务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7。
3.2产学研合作的不同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普遍推广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大学和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发挥双方的优势作用,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科学园、工程研发中心、产学研联合体、合作科研、联合培养人才等几种8-10。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很多,如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组建研发中心,建立校办股份制企业,共建二级学院联合培养人才等,具体采用何种模式要根据学校、专业及学生的特点来决定。为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结合实际,以下几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较有代表性。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这是最基础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常用的办法。其主要做法一般是以院(系)为主要单位,以专业为联系纽带,以对口生产厂家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双方或多方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由于这种基地通常设在生产厂家,称之为“某大学某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这种教学基地多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学生在教学实践基地主要接触各种实物,了解生产的具体过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深化课堂学习内容。国内很多高校与企业共建有实践教学基地,这不仅解决了高校实习基地困难的问题,对于企业也起到一定的宣传和促进作用,使在校学生通过深入企业内部和工程一线实习对自身业务范围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与用人单位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渠道,这将会对其毕业选择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11。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和工程意识,校企可分别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和专业技能实训基地(或工程技能培训基地),实现办学模式多元化12。
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在基地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切地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操作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顶岗参与实际工作或管理,因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实践技能,更好地培养其专业业务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校企共同组建研发中心。学校与企业组建研发中心(或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等方面的研发,研究成果由双方共享。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科研实力,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企业提供经费和设备,学校提供人员,创办由教师、企业专家及优秀学生组成的研究中心,双方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12。研究中心不仅能及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许多创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都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拥有较先进的土木工程实验分析测试仪器,而企业需要这些仪器或测试手段来检测建筑工程质量,两者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先进仪器的优越性,而且为企业节约了购买仪器的成本及人员培训的费用。另外,企业又具有高校所不具备的试验场所及工程环境,一般高校的土木工程科技研发只能做到实验室小试阶段,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则必须到相关的建筑工程企业进行测试并逐渐完善试验方案。在校企共同组建研发中心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的课题经费主要来源是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及共同申请的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学校以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团队为主要研发成员。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既可设在企业,也可设在学校。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建立教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以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组合,教学科研并举,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产学研合作内容需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划与特点,开发适合和能满足产业需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产业专业化人才,推动成果转化14。
建立校办股份制企业。这种形式为学校实现产学研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来说,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促进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对于产学研合作办学而言,层次越高,机制和资金问题就显得越重要。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入杜会和市场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一体化,在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过程中,资金股份化可能是重要形式或办法之一。如果合作资金股份化成为现实,可能会产生一种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但又区别于这种形式的另外一种形式一董事制。结合学院自身条件,创办独立经济核算的校办股份制企业,可以吸收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生产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使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促进理论教学和人才培养。同时,创建校办股份制企业可有效地解决学生生产实习与杜会实践难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工程实践场所。
高校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高校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是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创新。二级学院的设立可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为其做好相应的人才储备,而且以该方式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具备一般毕业生所不具备的超强实践能力,可以说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的典范。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须遵循“互利互惠”原则,建立和完善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15。
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人才。工程硕士是国务院规定设置的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从国家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定位来看,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学位,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是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进校不离岗,导师是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工作的双导师制,学习的内容侧重于工程应用。其研究课题多是企业的技术攻关课题,由校企双方导师联合指导,学校教师不仅要输出知识,而且要学习实践方面的知识,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大量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随着工程硕士的培养而涌入学校,缓解了学校课题少、经费紧的困难局面。而且,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学院和导师的进一步了解,成为实现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2001年起,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重庆环科院、中电投远达环保公司、重庆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发电厂、北碚同兴垃圾发电厂等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进行衣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环境工程方向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有助于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促进科技与教学的紧密结合。2004年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具有工程硕士点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生。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使研究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又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硕士点的建立为产学研的联合开发创造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几年来,先后有26名硕士生进站工作,对企业的32名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而且对有利于提高教学、教育的质量方面得到了客观的验证。
当今时代的发展节奏十分迅速,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与过去相比都得到了十足的进步,因此城市化的进程得以不断推进,一些小城市逐渐往大城市的发展方向过渡,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但是,随着新的大城市的不断出现,其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就逐渐加剧,因此产生了城市建设用地沙化、雾霾等极为恶劣的地质环境影响。本文就简要论述了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希望藉此为城市化建设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城市建设发展的现状
1.水资源需求量增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水源,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各类型的城市的建设工程项目被逐渐开发出来,但是随着项目工程的越来越多,对水源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致使水资源出现供需矛盾。为了解决地表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工作人员将目光放在了地下水的开采上,但是因为相关开采方法未得到科学的规划与指导,所以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损坏。地下水的污染日趋严重,因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所造成的地表下沉、路基塌陷等问题也频频发生,为城市建设工作带来不小的麻烦。
2.城市垃圾回收利用体系不完善。在城市建设进程不断落实与完善的同时,工程所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这非常不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目前由于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缓慢,这就使得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体系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垃圾问题对城市的影响。垃圾问题日趋严重,对大气、水源等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城市地基建设问题。城市的建设以路面为基,可以说地基是一切建筑的基础,因此其建设在整个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城市建筑地基的相关建设人员将当地的土质环境与地基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当地的水文环境与地基构建的施工策划环节相结合,让地基建设能够在尽量不破坏当地的水质环境以及土壤特性的情况下开展,从而为施工提供一定的保障,让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更为合理化。但在某些地区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其地基的修建策划环节实施力度不够,这就导致了地基修建后期其周边土地的利用率大幅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如何发挥工程地质条件在城市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工程前期将各环境要素绘入工程图中。这类工程图主要分为两种,即工程型地质图和环境型地质图。工程型地质图可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之间的关系,即承建物所处空间的地质地貌。环境型地质图一般用来反映工程周边环境与地址之间的关系,对此类工程的图分析可以在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之中规避一些由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因素,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程的损失。因此,工程相关设计策划部门应就工程初期承建物以及其周边的环境因素绘制相关工程地质图,并将图中所化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规划自身的生产建设活动。基于环境工程地质工作方式的角度出发而言,工作人员应参考城市建设地带用地的地质危害情况及实际的地质条件等内容尽可能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建设给出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安全。
2.对环境进行相应工程地质评价。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对工程承建物及周边的环境进行工程地质评价考查。而考查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种。第一种,工程隐蔽性评价,即对工程周边的历史文物保护性区域、其他工程管道、旧有的防空工程、地下水文保护系统等工程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考察,这样可以防止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这些宝贵的建筑系统造成没有必要的破坏。第二种,建筑用地的适应性评价,这一评价即评测承建物周围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合该种类型的工程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城市建设规划的合理进行。让建筑用地的建设得以与生态环境紧密结合,更符合我国神态建设的要求。第三种,坡道稳定性评价,即对需要建设在坡道附近的建筑物的评测,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坡道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甚至住民人身健康的威胁,使城市建设工程更为安全化。第四种,地震评价,这一评价主要针对地震高发区,对其土地上所建建筑的承力性进行评价,将会产生的破坏效果与建筑自身的坚固程度进行对比,从而给出最合理的建设方案。第五种,水环境工程评价,将建筑修建完成后的实际投放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的废水对当地水环境的污染度进行评价,以规划对水资源的保护设施的建设规模,从而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更为合理的水资源保护策略,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使用遥感技术。评价研究环境工程地质的时候,遥感技术的合理运用占据着重要的应用地位。分析可知,该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制图成本较低且质量优良、技术过硬等,能够有效评价检测各类情况,并严格开展资料信息图件编制工作,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可实现计算机跟遥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电子信息化操作管理,在实现工作效率提升的提升,全面掌握各类所需的环境工程地质信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工程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要重视地质环境条件的作用,将城市的主要发展规划与当地实际工程地质环境条件结合起来,从而使相关工程建设得以更为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从而构建出更为发达、繁荣的大都市,让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工程得以全方面、多范围的展开,从城市的角度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速度加快,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农村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尤其是水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障碍之一,之前我国将治理水污染的重心放在城市生活污水治理上,一度忽略了农村的水污染。目前,根据环保部门的统计,农村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不仅污染了环境,也对居民和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威胁。农村地区污水主要是生活所污水和养殖污水组成,厕所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污染物质,是农村污水的主要排放来源。养殖业也是污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很多农村养殖场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外面,农村水资源日趋紧张。为此,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推行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更是在“十二五”规划中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号召农村加大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的问题。
1 沼气厌氧工程的现状分析
沼气是农村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沼气技术可以在厌氧条件下,将人畜粪便中一些污染物转化为沼气的燃料,在这个过程中沼气池通过厌氧发酵将大量的寄生虫卵杀灭,对于防止农村的疾病传播有重要作用,沼渣、沼液也可以掺入一些生物垫料,放置贮存堆沤发酵用作农村耕作的有机肥料,这种肥料不仅营养能力强,而且可以改良土壤,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有些农户将养殖废水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引入氧化塘中再进行好氧发酵,然后将发酵后的肥水输送到蔬菜基地,利用滴管技术灌溉和种植农作物,不仅卫生环保,而且达到高效施肥的效果,这也是现代生态农业所要求的。但我们也看到,目前我国沼气厌氧工程存在投入不足、技术瓶颈以及卫生安全等诸多问题,制约了沼气厌氧工程作用的发挥。通过我们对农村沼气厌氧工程的调查得知,农村中能够建有沼气池并正常使用的用户比率不高,不到统计人数的50%。由于用户缺乏沼气池的原料或沼气池出现故障时无法得到有效维修以及使用者对相应技术掌握程度等诸多原因,导致很多沼气池处于半停工状态。
1.1很多农户反映
沼气池管理比较麻烦,尤其是发酵原料不容易获得,除了农户家庭的粪尿之外,还需要定期加入一些秸秆、畜禽粪便等原料才能发酵,但很多农户家里没有饲养牲畜,由于没有原料,有些农民甚至要出去购买沼气原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占据了农民的部分劳作时间,很多人逐渐放弃了。
1.2有些农民反映
一旦沼气池出现故障,例如池子渗漏或微生物活性降低等问题,农户缺少工具、也没有能力去维修,导致很多闲置。
1.3沼气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了优质廉价的能源
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农民到大城市打工,收入增长速度加快,生活富裕了,对生活的要求就逐渐转为追求舒适、便利、卫生等。而沼气工程由于卫生以及管理等问题,已经丧失了原来的吸引力,很多农民愿意花钱买液化气,也不愿意建沼气池。
1.4相比于农户用沼气池
在农村进行集中沼气供应显然更加适合农户的需要。集中供气就是建设大中型的沼气工程,将人畜粪便或秸秆经技术处理后加入其中,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供几百户农户家庭使用,这种集中供气可以派专人进行管理,减少了每家每户都要维护管理的弊端,而且运行比较稳定,产气率也比较高。尽管这种模式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但是从人均成本来看,要廉价的多,使用寿命也很长。可见,沼气的集中供气大大优越于户用沼气,并且在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前者也显著优于后者。
2 加强沼气厌氧工程建设的意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沼气厌氧工程对水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沼气工程是解决农村水污染、提供发展能源的重要举措。但我们也看到,目前沼气工程建设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2.1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和运营费用都是巨大的。作为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沼气厌氧工程对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要从财政资金中拨出专款用于沼气工程的补贴,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拓展资金来源,政府要放宽政策限制,允许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到沼气工程建设中来,政府用政策倾斜以及税收减免等诸多措施鼓励企业接手沼气工程建设,提高沼气建设与利用的积极性。另外,沼气工程建设要加强规划指引,有些农村政府对沼气工程的补贴没有考虑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有的家庭建设沼气池后又重新翻修或盖新房,有的家庭搬迁到别处去,沼气池处于闲置状态,这些都需要加强规划来解决的。
2.2 加强沼气工程的管理
沼气工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后期的维护和管理,沼气工程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当前户用沼气工程大多是农户自己管理,从沼气池的建造、池子的清理、沼气的填料都是农民自己负责,农民限于能力和知识的局限,不懂得如何维护和修理,导致出现闲置问题。因此,政府可以建立沼气工程建设管理的物业型服务公司,由沼气服务公司来负责沼气工程的后续管理,真正的将沼气厌氧工程市场化管理。物业型服务公司通过合同的形式与农户签订合同,从制度上规范沼气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日常管理,保证沼气生产和供应的顺畅。这就打破了以前一般只有养猪才能有沼气供应的现状,除了沼气原料供应之外,物业公司还负责沼气池的选址、出料、维修等,做到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以前农民建设的沼气池经常出现渗漏,影响到工程效果。物业公司会采用钢混结构、高强度、耐久性,同时又具有抗渗防水性能作为主要的池体形式。
2.3 积极探索沼气发展模式
从目前来看,户用沼气这种模式弊端很多,从长远趋势来看,除了在家庭畜禽养殖比较普遍的地区尚可以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措施适当建设外,户用沼气不应成为沼气发展的主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沼气利用将朝大中型集中供气发展,这也是农村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今后沼气工程建设将发展为沼气与污水治理一体化工程,不仅可以为大量的农户提供生活能源,而且可以实现污水的综合治理。因此,应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之上,加大集中沼气工程建设。大中型集中沼气站在为沼气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多种产业,综合利用沼气发酵产物,通过规模化、多元化经营,逐步收回沼气工程的投资,最终实现盈利。
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农村污水治理与沼气工程,加强建设和管理,切实提高农村沼气池使用率,在利用沼气工程能源效益的同时,使其真正能够起到改善农村水环境的作用,为我国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连峰,陈景玲,马巧丽,等.沼气建设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J].中国沼气,2009,27(5).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heat island effect, water stress problem seriously influenced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residents. Known as "the city's lung" artificial wetland has the recove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adjusting the climate change effects, and called the peopl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current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artificial wetland is simply introduced, drawing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operation results, summarizes the artificial wetland in the improving fun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artificial wetland;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wage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人口、产业等不断增加,城市向周边地区扩展速度加快,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城市生态系统的需求,环境污染、热岛效应、水资源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存,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为了恢复城市生态系统,人类模拟“地球之肾”湿地环境,建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对人工湿地进行了简单介绍,通过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人工湿地的现实运行结果,总结了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一、人工湿地概述
人工湿地是利用植物、微生物与水资源,人为的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圈结构,使其具有自然湿地的改善气候、净化污染、恢复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自从1903年人类第一个人工湿地建成以来,人们对人工湿地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的人工湿地多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吸附、过滤、沉淀、降解、氧化还原等物理、化学作用以及生物转化污染物的作用来实现对污染的处理,达到净化水质、消除污染、恢复生态结构的效果。如人工湿地中有机物的去除多是依靠植物的根茎与微生物作用,富营养水中的N、P等的去除主要是依靠人工基质的吸附交换作用与微生物降解的作用等。
按照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系统的不同,人工湿地可以分为自由水面人工湿地、人工潜流湿地与垂直水流型湿地。这三种类型的人工湿地具有不同的生态效能,也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自由水面人工湿地的污水是在湿地表面流动,水位较浅,这也使得其去除有机物的能力不强,不适合处理高盐、富营养水与有机污染物多的水质,且由于水流在表面,易滋生蚊虫和结冰。但是这种湿地投资少,易于操作且运行费用低。对于人工潜流湿地来讲,由于水流从人工基质中流过,所以去污能力较强,且卫生条件好,但是植物的根部易缺氧,冬季处理效果较差,运行费用比自由水面人工湿地高。而垂直流人工湿地是这三种类型中去除有机污染物能力最好的一种,但是运行费用较高,对悬浮物的去除能力较差,操作复杂,易于滋生蚊虫。
无论是那种湿地,当其自身的生态结构形成系统,就可以清楚污染物,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
人工湿地是在城市中建成的富有多种生物的生态景观,它对于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生产具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且为城市提供了多种资源,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具体来讲,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作用与对城市社会环境的改善作用。
1人工湿地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
1.1、处理生活、工业污水,改善城市水体质量
城市的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后对环境危害很多,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去除生活、工业污水中的有机物、高盐、N、P等超标物质,改善水体质量。杜秀省等人研究了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水力负荷为0.1lm3/m2•d一0.45m3/m2•d时,TN的去除率为28.8% 47.6%,NH 一N去除率为21.6%~45.7%。同于慧卿等人将人工湿地中潜流、表面流湿地进行组合用于处理河水,结果表明:组合人工湿地COD去除率为66.7%~94.6%,BOD5去除率为58.6%~97.0%,SS去除率为20.0%~60.0%,氨氮去除率为50.0%~77.8%,总磷去除率为37.5%~88.9%,人工湿地能显著改善水体质量。
1.2、调节水源,防止旱涝灾害
人工湿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能够涵养大量的水分,即使是在较为干旱的情况下,也能够依靠土壤与丰富的植物资源储存一部分水分,减缓旱情;在发生洪涝灾害时,由于其储水能力,可以吸收大量的洪水,缓解城市中洪涝的发生。
此外,人工湿地除了能够储存水源,还能够净化雨水,减少雨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对于减少城市中发生旱涝灾害时对城市造成的损失,同时又能够节约用水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在发达国家,人工湿地是常用的雨水处理与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对于城市水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1.3、调节城市气候
目前,我国城市内每天都要排除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其中CO、CO2、CH4等温室气体站很大一部分,它们的排放造成了城市温度升高、空气混浊,环境恶化。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这些污染物,同时又减缓温度升高的速度。此外,人工湿地还能够通过蒸发扩散作用增加空气湿度,直接影响周围环境与气候,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
1.4、保持生物多样性
人工湿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多种生物方能构成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此外,大多数人工湿地的建设多是为了保护濒危动物,特别是珍稀的水禽类,所以选址一般是在这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殖或者迁徙等地,这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的人工湿地很多都发现鸟类的数量得到回升,如:嘉兴人工湿地在运行没多久就有大量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来此栖息。
2、人工湿地对城市社会生活的改善作用
人工湿地对城市的改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还包括对城市社会环境带来的改善作用。对城市社会生活改善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与社会文化两方面的改善作用。
2.1、经济效益
人工湿地除了需要通入资金进行运行外,其自身也具有经济价值。首先,通过人工湿地净化污水,这种净化污水的方法比常规的污水处理方法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且效果良好,并且还能储存水资源。其次,人工湿地通常具有景观效应,可以通过参观获得一部分经济效益。此外,在这些湿地中很多动植物也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例如藻类、莲藕、菱角、各种鱼类、虾类、贝壳等都可以作为食品进行加工出售;一部分动植物资源具有药用价值;还有一些动植物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如蒲苇是纸质加工常用的原料等。
2.2、社会文化效益
湿地本身是一个小的生物圈,富有多种生物,是环境中重要的组成元素,而人工建设过程中,会依据城市特点,建成不同风格的景观,为城市添加了人工自然景区,美化环境。这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放松、锻炼、休憩、释放社会压力的场所,满足城市居民的心理与身体需求。此外,湿地本身提供的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自身灵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湿地的建设、规划可以为学习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相关人员提供学习素材;除此之外,湿地中的多种生物组成的生物链、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圈具有教育和科研意义,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材料,还可以作为试验基地,方便人们学习、研究。另外,通过湿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可以让人们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亲身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总之,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了人类能够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保护人工湿地、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