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9 14:45: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

篇(1)

【摘要】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的职业精神如何, 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途径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以人文课程为基础, 加强职业精神教育; 加强医学实践锻炼; 加强临床实习生的职业精神教育; 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环境氛围。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精神 教育

【Abstract】 Professionalism is an essential qualification for medical staff for it bears directly to patients ’health and well being. Therefore,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ism of w ill - be medical staff that is, the medical student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e education can be conducted in the following 5 aspects: the course should carry on and further develop human ism in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It should be based on humane studies, thu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n professionalism. It should intensify medical practice among students. It should enhance the education on professionalism among clinical in terns. Last but not least it should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 professionalism.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

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经济和社会地位,经历,感情等方面的差异。医学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传统之中,医学和人文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心理学,宗教,艺术等交错在一起,现代的医学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除了具有广博精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有深厚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他们的职业精神如何, 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因此, 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十分必要。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中, 要讲究方法和途径。

1 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

所谓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理想和信仰, 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 在任何情况下, 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医学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的统一。其中, 职业精神指的是理想信念, 敬业与责任, 是一种在职业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对职业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它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养成的, 表现在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关爱病人的健康, 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 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幸福; 专业精神是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 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科学试验的开拓创新, 在操作规范指导下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 防止差错事故, 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为人类健康服务。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单位倡议的并获得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的《新世纪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1],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对此,我们试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医学诚信第一,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医师宣言》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列为其基本原则的第一条,这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认同,医学虽然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却都是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的,这是由医学职业本质所决定的。要做到这点必须坚持利他主义,也就是我国长期提倡的“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精神。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师临床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核心是指医师富于谦逊、正直、责任心和诚实等品质。

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 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 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 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与要求。

2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医师是利用专业化知识、临床技能和经验来保护及恢复人类健康的一种职业。

医师职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医师与患者相互协作、相互尊重,建立诚信可靠的关系。现代职业能力是不仅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也包括了人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事物的智、情、意诸方面的表现。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良好的职业技能之外,学生的身心、情感、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同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题。培养学生走上岗位所需要的敬业精神、自我提高、创新精神、良好人际关系等能力,这就是职业精神培养关注的内容。

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医学生要成长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职业精神是每 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而职业精神教育是每个医学生临床阶段的必修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及政府对医疗行业的期望值与日俱增,医疗工作逐渐成为一种高技术、高付出、高负荷、高风险、高压力、高要求、高期望的职业。教学医院有必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医生的职业崇高而神圣,具有高风险性,在当今医疗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了提高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适合我国特点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以职业精神教育与临床医疗实践相结合,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精神的养成。

美国医学会医学院校处及美国医学院校协会于1998年5月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加强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美国绝大多数学校已认识到有必要把职业精神看作医学生教育的关键因素来强调,纷纷开设了有关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的正式课程。同时,他们还明确地强调了医学院校教学中职业精神的属性,即个人兴趣服从于患者的兴趣,坚持高尚的伦理与道德标准,响应社会的需要,表现出核心的人性的价值[3]。美国把开展职业精神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修课,其特点是系统化:从医学生、教师、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都有相应的培训计划和体系;终身化:从医学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人性化: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引发人们对职业精神的思考;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小组讨论、故事分享、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3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必须与言教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讲清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既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医师职业精神教育中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以人文课程为基础, 加强职业精神教育; 加强医学实践锻炼; 加强临床实习生的职业精神教育; 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环境氛围。通过专题讲座、分组讨论、角色模拟、具体实践、典型事例分析、个人观点表述和对“隐匿”事件的处理等手段培养医师职业精神。医师职业精神同样也可以进行评估,目前采用的评估重点已从传统判定型的总结性评估转化为重视品质提升的形成性评估,即更加看重医师的进步。有效的医师职业精神评估需要设定多个考评者、不同的考评地点、真实的环境、可能涉及医患冲突的场景,考评过程需要在严肃又不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

总之,新形势下对医师职业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良好的医师职业精神已不仅仅是好医生的标准,它已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条件。特别要注意加强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注重提高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途径和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医师职业精神的养成,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

参 考 文 献

[1]黄国琼.美国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状况.医学与哲学,2001;22(2):52-53.

[2]王小芬,朱新.浅谈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3]王春光.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20):26-28.

篇(2)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命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可是,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患之间开始出现信任危机,一方面的原因正是部分医务人员对于生命的漠视,亵渎生命的神圣。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不久,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也体现了人性的本质。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不仅包括教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也包括医疗救助和医患沟通与关怀。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职业精神培养的客观需要,对促进祖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卓越医生”,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成为现代主流医学模式,“卓越医生”已逐渐被大家所熟知。现代不仅包括临床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养,还包括为患者提供优质人文体验的能力。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提出“医学知识”、“临床技能、“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同为医学生核心技能。医学要求其从事者必须接受一定的职业精神,尤其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教育。

1.2缓和目前紧张医患矛盾的利剑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社会媒体报道伤医案层出不穷。毋庸讳言,当前医疗环境并不理想。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之时,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同样刻不容缓。医学是人民生命的最后保障,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根基。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教育,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水准、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3促进医学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汇聚,医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多元、不确定性、盲从性和矛盾性等特点。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学生择业受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影响,往往表现为功利性强,这与救死扶伤的初衷所违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造成医学生的的困惑彷徨,信念不断动摇。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是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承担起推动祖国医学发展的重任。同时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医学品质、人际交往能力,无疑增加了个人竞争力。

2生命教育视阈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

尽管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不久,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对于生命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陶清提到,生命教育是以实际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研究对象,生命教育初始价值目的设定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1]。刘小勤认为生命教育内容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责任教育、死亡教育、生命价值教育,体现维护患者权益的人本性原则,受教育者情感参与的体验性原则,爱岗敬业的职业性原则及职业素质养成的终身性原则[2]。简言之,生命教育是从教育角度揭示生命的宝贵和价值,端正对生命的态度,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也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初始价值追求。新时期的医学职业精神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将病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具体来说,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表现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2.1尊重生命

维护人类生命的神圣,应该在保证生命质量的前提之下,彰显生命的价值。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并不是通过无条件的存在来体现,如遇到现代医学无法救治的患者,应根据病人病情和生存质量、家属的意愿和经济承受力等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治疗、维持治疗,甚至放弃治疗。不管采取任何措施,都应该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意愿。

2.2关爱生命

不是对抽象意义上生命存在的关爱,而是对现实存在个体的关切与爱护。在现实接触诊治病人中,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体验,切身感受患者忍受疾病的痛楚,除了急于改善患者疾病的诊疗手段,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灵的抚慰与人性的呵护。

2.3珍惜生命

医生要明确对患者、家属及社会负有的责任,医生的诊疗措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家属的负担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

2.4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3]。敬畏生命,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贵,对生命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油然而生。敬畏生命同时也要敬畏死亡,尊重自然规律。当面临死亡的时候,应该勇敢的面对,死亡是生命终点,因此才赋予了生命特殊的意义。

3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医学生命教育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注、生命质量的保证、生命尊严的维护。在现代医学模式背景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养成必不可少,而生命教育作为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维度,却在现实中普遍处于边缘弱化地位。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大量医学专业课程而忽视了职业精神培养,有的则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理科出身的医学生有明显重医轻文的的偏向,选择人文课程只是为了凑足学分,等等。由此可见,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问题急需解决,而生命教育可以作为突破口,围绕其探索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3.1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教学体系

要实现生命教育目标最直接有效地途径就是开设相关课程。独立开设课程,配置师资,虽然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但势必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增加院校运营成本;同时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尚浅,教师经验不足,势必导致课程流于形式。现阶段深入挖掘现有课程,可操作性更强。首都医科大学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和第二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课,并在进入临床后开设《医德修养》必修课。自201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一直负责《医德修养》课程教学,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良好。课程形式多样,除了常规授课模式,还组织同学们参加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分组实践活动,角色扮演,亲身参与真实感;天安门观看升国旗活动,感受爱国情怀;模拟医患沟通表演,重现场景时才感到自身知识欠缺;教师自述身边实例,生动感人。以上课程作为载体,渗透进入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融入生命观教育、伦理思考、死亡教育等内容,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守护职业精神。

3.2高等医学院校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

鉴于医学生职业特点,生命教育仍要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发挥其渗透作用。生命教育应该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上。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解剖课课前向遗体默哀,向“无语良师”学习到对生命的敬畏;实验课上,对动物实施麻醉,无痛操作,计算苏醒的时间及时安乐死,以减少动物的痛苦,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伦理课上讨论现代医学技术的伦理问题;进入临床医院实习时亲身体验医患沟通的技巧,体会医务工作者现实中承担的生命责任。

3.3通过通科轮转实习增强医学生生命体验

通科轮转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实践阶段,生命教育当然也离不开这一阶段的突然。从临床实践中,医学生可以切身零距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理论学习阶段的生命感悟得以升华。在妇产科经历孕妇怀孕十载,一朝分娩之痛,感悟生命的珍贵与来之不易,加深珍惜生命的理解;在儿科,面对无法用语言表述病情的幼小患者,以及患儿家属急切焦虑的心情,深感医患沟通技巧的重要;面对肿瘤病人,同样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细致的沟通,安抚绝望的患者及家属,在现有医学技术仍不能治愈的疾病面前,保证患者生命质量和医者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从实践中医学生最能体会“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誓言,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内化为崇高的职业精神,督促在行医生涯中用行动来践行生命誓言。

3.4完善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

传统生命教育评估体系存在较多弊端,例如:只重视评价的结果,评价过于外在化,从而导致生命教育流于形式。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应该建立在四大原则上,即人文性、互动性、实效性、全面性[4]。第一,人文性是构建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发点,传统的评估体系过于机械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生命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实现认知领域的拓展延伸[5]。科学的评估系统应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学生为本。第二,互动性指多方面的互动。现实条件和情况是在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互动反馈才能及时调整策略。以往的评估体系里,课程、教学、评价界定分明,各个环节相对静止。增加三者的互动,才能科学的构建评估体系。第三,实效性是评估体系的重要落脚点。对于生命教育的实现程度要有特定的评价指标,以达到生命教育制定目标,满足教育主体的需求。生命教育要最大化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作用,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促进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第四,生命教育评估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四大原则相互影响与制约,为使整体发挥最大作用,需要统筹兼顾,全面设计。自北京天坛医院开设一系列德育课程以来,理论、实践、专题讲座并行,而生命教育的评估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思想的提升,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除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也占有较大比重,包括教学评价,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4小结

生命教育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密不可分,医学高等院校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在职业素质养成中的重要意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和评估系统,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性,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与内涵,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可持续的高素质人才。结合我院多年临床德育工作经验,生命教育应通过课堂授课系统化和理论化,通过设立医德修养课程,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同学们系统学习了医德基本理论和规范,通过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帮助同学深入理解医患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同时采用医患沟通模拟训练和临床实战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同学反映普遍较好,但仍需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清.生命关怀论纲[J].江淮论坛,2009,(3):82-88.

[2]刘小勤,罗平.生命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J].医学人文教育,2012,33(1A):59-60.

[3]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篇(3)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64

医疗卫生系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特殊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因此作为一名事关群众生命安全的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在亘古至今都显得尤为重要,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体现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整体素质。随着全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中,国家和社会要求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师对患者、医院和社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科室由于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医师对自己的使命产生迷茫,不能顺利解决医者、患者、社会三者的利益。当今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革命在不断推进,社会各界特别是患者对医院、医师的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医患关系恶化且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在目前形势下重新审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医患和谐关系非常紧迫和必要。

一、医学人文素养与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医学人文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以医学价值为核心,以哲学思维推理追寻、探究为方法,以人和人的世界(医学人和医学人的世界)目的为归宿,以“我思”(医学思想、医学精神)寻找医学灵魂,从而获得医学界和医学人“我在”的综合性学科。医疗卫生行业职业精神指的是医务工作者在医学行为中的主导思想,是在实践医学临床服务中建立和凝炼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国家社会倡导并肯定的基本价值取向、执业理念、职业素养及职业风尚、行为准则的总和[1]。这是在长期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慢慢沉淀积累而成的,并非一朝一夕而就,这种精神要求广大医者时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呵护病人的健康,用自己的所能维护病人的最大利益和身心幸福,在医疗服务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精益求精,按照现代循证医学诊疗规范对患者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防止差错事故,自觉地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这才能真正体现出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

二、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形成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历来受到古今中外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和修炼,从15世纪中叶就先后提出了“大医精诚”、“主修神养”、“救死扶伤”等职业精神的雏形,但由于当时的通讯技术和地理环境的原因没有形成世界统一、全民公认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标准。直到2002年,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倡议,并获得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共同《新世纪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这一宣言的诞生得到许多国家医疗卫生系统的支持和认可,从根本上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2]。《宣言》从医学本质、医学道德、医学人文、医者内涵、医学伦理、执业准则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业务能力救死扶伤、提高医者素质、维护患者利益、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其核心是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专业都要秉承“高尚诚实的道德品质、尊重生命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技术”,这是当今广大医务工作者乃至医疗卫生系统对自己的价值和职业行为的反思和规范[3]。因此,在《宣言》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本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的实际情况,把传统的医学文化和新时期的医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对当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思考和概括,对“尚德敬业、精诚济世”在我国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三、尚德敬业、精诚济世的内涵探析

“尚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章》,“德,国家之基也”,本意为品德为先、敬业修身、唯真至善、诚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编号:201204LX323)。

作者简介:王东栋(1981-),男,广西陆川县人,助理馆员。

通信作者:农乐根,男(壮族),主任技师。

信立人。古代的医疗卫生行业,百姓对医者的德行要求非常高,常曰:“医无德者,不堪为医”。所以,古人认为“崇尚道德”是成为“良医”的必要前提。“崇尚道德”,是指行医之人要有一颗“仁慈之心”,心行仁道,手施仁术,正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所提倡的“医者,是乃仁术也。”培养高尚的道德、纯正的品行、实事的态度、悲悯的情怀,这是医者怜悯生命、仁爱社会、救死扶伤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施行人道主义的仁爱精神贯彻到临床医疗工作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的要求。

“敬业”本义为专心致力学业,爱好与业内同行探讨、切磋学问。《礼记·学记》中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之说,“敬”者,重也,时刻追求为之奋斗,甘愿为理想事业贡献毕生精血。“业”者是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称谓,是指医院技术人员之专业技术和医院建设发展的大业,涵括了医院、职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健康而奋斗的目标。“敬业”一词为今天大众广泛应用,其要求勤奋、好学、执着、奉献的品质以及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的思想尽含其中。明确了把从事生命健康作为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去追求奋斗,告诫我们要不谋私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贡献给人类的健康事业。

“精诚”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大医精诚》一文,唯有达到医术至精、医德至诚之境,方能成就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苍生“大医”。“精”,指专业熟练、医术精湛。在当代,医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积极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方法,精益求精,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才能用手中的医学知识解民病痛、保民健康。“精诚”是精于医学、诚于人品之义,反映了医务工作者对良好医风、高尚品格的不懈追求。“精诚”要求医者时刻救死扶伤,常怀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对待有疾求救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如至亲之苦,感同身受地一心赴救。同时还不可恃己所长,邀射名誉,经略财物,在诊疗服务、治学科研、为人处事上都要言行诚谨,戒弄虚作假。 历史就有小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济世的说法,《后汉书·费长房传》典有“悬壶济世”一词。“济世”指普惠天下,救济苍生,守护健康,关爱生命,解救患者于病痛之中。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及“古之大医者悬壶济世”,告诫医务工作者要运用所学之医学知识和技术,以博爱之德、仁义之行,惠人济世,救死扶伤,为人类、为社会、为守护生命和健康做出贡献。 这也如我们国家提倡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疗卫生精神相同相累。

“尚德修业、精诚济世”是 “中国医道”和“西方医学”思想的结合体,从本质上凸显了医者本色,具有鲜明特色个性。前者传达医德修养,核心为“德”;后者诉求当今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医技、精神、价值,核心为“济”。知行一体,融汇贯通,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激励告诫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树立崇高理想,培育高尚品格,追求渊博学识,谨记职业操守、爱岗敬业、仁爱生命,达到精湛医术与优良医德完美结合,用“精诚之心”全心全意践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最高使命,它包含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着时代文明的崭新内涵,是现代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最好诠释,是全国医务工作者在医风和人格上所遵循的原则、规范与准则,折射出“中国医者”的人生感悟和共同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也是我们医疗卫生行业所追求的文化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明捷,张前德.医学人文与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9(4):304307.

篇(4)

当前,医患关系呈紧张态势,医患之间甚至导致死亡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将本就处于对立状态的医患关系推得更远,使医患矛盾更加雪上加霜。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应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矛盾和冲突呢?究竟应该如何使医患对立的状态得到缓解直至消除呢?毕竟医患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医生和患者无论哪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重构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药品配售市场不完善、媒体不恰当的报道渲染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道德水平滑坡,医患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举证倒置、谨慎行医导致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恶性循环等医院方面的原因;还有对疾病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医疗行为期望值过高、维权意识增强、对医务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等患者方面的原因。

纵观以上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有些是社会大环境方面的问题,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有些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些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宣传和教育;有些则是伦理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重塑医疗卫生行业形象。在这些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当中,职业精神的提升是目前就可以着手加以改善,并是可以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在全国卫生系统轰轰烈烈开展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正是基于医患关系的现状,为重塑医疗行业社会形象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理性回归。陈竺部长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医改目标,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政策完善、投入增加,更需要精神的引领、价值的支撑和道德的坚守。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分为学习研讨、总结凝练、践行3个阶段,2012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最终表述。目前已明确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3个核心要素:一是中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文化和道德内涵;二是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三是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总结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有以下认识: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就是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由于医疗卫生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体利用自己和同事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的职业,所以,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就应当包括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恪守医德、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大医精诚、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依据,尊重患者、抚慰生命。并由此可以延伸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应以患者为中心,以救死扶伤为原则,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无论医患之间发生何种冲突,都应坚守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医疗卫生职业的价值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正确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二是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是传递乐观向上的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北京举行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座谈会上,张茅同志强调: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主动参与,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理解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医疗行业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的窗口行业,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要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引领职工精神发展。医院文化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是引领职工精神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先进的思想文化,完善科学的制度文化,培育清正的廉政文化。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建立起医患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和睦发展的医患关系;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职工“荣誉感”和“归属感”,塑造职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加强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就医过程的体验性。医疗过程三分在“医”,七分在“疗”,而沟通又在“疗”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沟通能够使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大胆采用先进的治疗方式,从而有利于人类整体对疾病的征服。可以开展相互的体验活动,让患者感受医生的辛苦和不易,让医生感受患者的焦虑和彷徨,有了相互的体验之后,才会对对方的工作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三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全行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新闻媒体要占据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要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医疗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对医疗行为的局限性要进行说明,引导公众理性就医。

篇(5)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政治家管仲,他在《管子卷九》 霸言中说道:失霸土之所始,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历史久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继古代政治家管仲提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之后约百年的时问,西方哲学家也提出了人文精神的理念。人文精神是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发展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医学从本质上讲是人学,它最终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的、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即。贺兰英困在医学目的与医学人文精神一文中提出:医学人文精神是在医疗活动中对人生命的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人的情感的关切、人的心灵的安慰和人的发展的考量,其出发点是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也有人认为医学人文精神侧重对生命的关爱,体现在对人的生命质量的维护、对生命价值的关怀和对人类未来健康与幸福的关注,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与自然、与社会之问的和谐互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由此可见医学人文精神就是要求医务工作者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关爱生命,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将医学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2青年医师医学人文精神的现状

2.1青年医师成长历程中缺少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国外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占总学时比例以美、德最多,达200Ic-250Ic,英、法、日约为100Ic-150Ic。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对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与国际相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8%左右,医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问用于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简单医疗技能的学习,关于人文知识涉及很少,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只作为选修课程未进行系统深入学习,且部分学生对此类课程极不重视,只为了应付考试,起不到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毕业上岗后日常工作繁琐而复杂,青年医师又要将书本上东西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努力变成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大量精力用在钻研医学知识、查阅医学资料、苦练操作技巧,过分关注专业技术的提高,忽略了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进步。因此如何培养青年医师人文精神,将其内化为自身稳定的素质,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并体现在医疗活动中,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2对青年医师考核存在偏颇:国际医学教育组织TIME于2001年11月在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与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为医生必须具备的核心基本要求,提出的7种核心能力,其中4项与医学人文精神有关。这就对青年医师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而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多以生基知识为主,临床实践中组织的强化训练和学习如胸穿、腹穿、手术基本操作、早查房、汇报病历、病历书写等多强调自身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考核上又以三基知识、技能操作、病历书写规范为标准,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培训,更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只限于形式,很难取得实际的效果。目前评价医生的标准不是做了多少手术,救治了多少患者,患者对诊疗过程是否满意,而是医生是否掌握了高精尖的医疗技术,是否能实施某种复杂的手术,是否发现疑难杂症的诊治进展等等,最终使掌握医学技术的医务人员逐渐远离了对患者和生命的关爱,渐渐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

2.3实际工作中过多依赖检查设备: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诊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迭,分子生物学、内窥镜学、影像学如X线、超声波、CT、核磁等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后,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救治了以往不能够救治的疑难疾病,改善了生存质量,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医务人员中存在过度依赖检查设备,大部分时问在分析化验单、阅读各种检查结果,努力在细微之处寻找疾病的线索,部分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沟通只停留在询问病史上,医生在病床前聆听患者的陈述少了,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询问和沟通少了,守护在患者的床边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少了,在床边关心患者的痛苦和心理状态也少了,甚至床边常规的体格检查也简化了,最终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2.4不注重心与心的沟通:患者身体上的伤痛因为看得到而能够给予及时处理,但内心的痛苦和悲痛却因为看不到而忽视,因为不影响对技术的评判而漠视;对患者而言,医生鼓励安慰要胜过亲人、朋友,甚至心理医生,也许医生短短几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支撑患者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但青年医师由于服务意识、责任心、文化层次的不同,缺乏人际沟通的能力和对策,有的甚至没有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最终使医患双方信任度卜降,医患问心与心的距离加大,使原本很小的问题发展成医患矛盾。

3青年医师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研究

3.1加强医学人文理论的学习:人文素质教育及培养是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提升的最重要途径及保证。因此青年医师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问,应开展医学人文理论内容,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医学人文教育,针对医疗活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和学习,努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会正确处理现代医患关系,并将此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定期组织考核。人文理论的学习应贯穿整个医疗生涯中,因此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应持续开展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时刻接受人文理念的熏陶,谨记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义务最终将人文精神转化为内在的人格、修养、气质,使青年医师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掌握人文科学知识以及人际沟通的方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2在工作中自觉培养和历练医患沟通,加强人文关怀: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3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可见医生的语言一定程度上胜过了药物和手术刀;有时医生几句安慰的话语,不仅能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希望和力量,可能还会起到治疗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首先巧妙运用微笑、眼神、面部表情等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观察患者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社会背景,并注意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交流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及对交流的期望值。现患者已不仅满足于完全听取医生的话,而是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医疗行为过程中,医生也不再是医术上的权威,而是要寻求与患者的合作,因此沟通主张采用协商模式。交流的过程中要把明确的判断,足够的信心告诉患者,沟通中避免使用易刺激对方情绪的话语,让患者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关爱和照顾,当患者感到被倾听和理解时,即使疾病没有得到解决,也能减轻他们的担忧、焦虑和消沉的心理压力。

篇(6)

1.1医学职业素质

医学是一项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事业,它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新型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不仅知晓患者的健康,还应该掌握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不但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还要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境况。首先医学生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能,能根据病人的躯体、心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遵守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职业要求;另外,还要培养医学生开动脑筋,以能动的创新思维推动学习、工作,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标新立异。最后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公众健康,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该是社区健康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真正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

1.2医学伦理素质

新型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具有符合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伦理价值观、医学伦理意识和医学伦理思维能力。具体包括关注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具有医学伦理决策能力,能够从多个诊疗方案中选出达到最佳诊疗效果的治疗方案;具有发现、分析、解决医学伦理难题的能力;具有医学伦理评价能力和医德修养能力[2]。

1.3医学道德素质

大学生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将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道德的建设和践行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这种道德精神需要加强医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病人及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健康利益、人格尊严予以关注、关怀和关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其核心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1.4医学人文素质

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凸显人文精神的新医学模式决定了医学人才必然是一个充满人性大写的人,大写意义上的人仅依靠专业知识是无法立足的,还必须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营养。

2.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2.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风险性很强的行业,医学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细心、耐心、热心、诚心、爱心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特征,就很难胜任医疗服务工作。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医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我们举行了“热点问题面对面”活动,内容包括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与医学生就业和竞争等,这种讨论活动互动性强,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理想和信念得到提高和升华[3]。

2.2提高法律道德意识

近几年,医患矛盾突出,医患纠纷频发,甚至出现患者杀医的严重恶性事件。课堂上教师列举许多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关的案例事件,以此引起学生心灵震撼教育的同时,又渗透医学法学的内容,医学法学的教学包括医疗卫生的各个行业,如卫生法理、医院管理、食品卫生等方面。教学侧重于医学法律常识、法律观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医学生毕业后依法从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在加强道德意识方面,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渗透医德精神,如孙思邈医德医术令人钦佩,尤其对医德的强调,被后世的医者传为佳话;现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被誉为“伤员的保卫者、守护神”;还有我国近现代的裘法祖、华益慰、林巧稚等名医,这些典型的医学人物都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精湛的医术、高超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4]。

2.3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

针对不少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社会人文知识相当贫乏等文化素养底的问题,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提高文学修养――名家名作欣赏活动”,并让同学们写读书笔记,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医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医学生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市井气,帮助他们感悟人生,陶冶性情,提高心智,净化心灵。组织学生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讲座,聘请知名教授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规划医学职业生涯和实现医学梦想;另外,授课中还注重对医学生加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传统医学理论充满了人文的智慧,“治病必须治人”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2.4加强实践育人功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注重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可以根据对象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突出先进,并以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全体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其次,拓宽教育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组织具有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学校起就具备一颗仁爱之心,同时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具体做法组织医学生参加义诊活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及农村卫生情况考察。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关心艾滋病的红丝带爱心活动,义务献血活动等。另外,学校还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开展一系列调研、考察等活动,带领学生到沈阳华能老年公寓、沈飞老年公寓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主动践行。最后,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帮助医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生活困难和思想困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篇(7)

【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99-02

医学人文是以医学价值为核心,以哲学思维的探究、追寻为方法,以人和人的世界(医学人和医学人的世界)目的为归宿,以“我思”医学思想、医学精神)寻找医学灵魂.从而获得医学世界和医学人的“我在”的综合性学科。

医师职业精神是指业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主导思想.是在医学实践中建立和凝炼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所肯定并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其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

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最早由美国医生联盟、欧洲内科医学联合会等于年的2000年《医师宣言》中提出,至今已有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并签署该宣言。中国医师协会于2005年正式宣布加入推行此宣言的活动,此举得到卫生部的大力支持。

1 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

所谓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理想和信仰, 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 在任何情况下, 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医学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的统一。其中, 职业精神指的是理想信念, 敬业与责任, 是一种在职业认知、情感意志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对职业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它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养成的, 表现在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关爱病人的健康, 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 维护病人的利益与幸福; 专业精神是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 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科学试验的开拓创新, 在操作规范指导下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 防止差错事故, 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为人类健康服务。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单位倡议的并获得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认可的《新世纪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1],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对此,我们试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医学诚信第一,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医师宣言》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列为其基本原则的第一条,这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认同,医学虽然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却都是把治病救人放在首位的,这是由医学职业本质所决定的。要做到这点必须坚持利他主义,也就是我国长期提倡的“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精神。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师临床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核心是指医师富于谦逊、正直、责任心和诚实等品质。

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 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 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 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与要求。

2 医学人文在当代医疗过程中的日渐缺失

随着西医的逐步扩张乃至成为主流,以及中医越来越西医化,中国的医师职业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出现了断裂。在协和医学院开办之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就提出:协和未来的医生需要的是一个科学家的头脑和一颗传教士的心灵。毫无疑问.晏阳初凭借他的一双慧眼,透彻地看到了“传教士心灵”--医学职业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在全面发展时期,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德建设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建设为主要载体的医学职业精神再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及政府对医疗行业的期望值与日俱增。医疗工作逐渐成为一种高技术、高付出、高负荷、高风险、高压力、高要求、高期望的职业。在现代医疗体制和管理机制尚未完全成熟,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医疗费用增加.政府财政支持有限和医生付出与收入不相对应的情况下,医生们既要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医疗资源、费用和时间满足患者诊治和康复的要求,又要处理好与患者甚至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时不得不忍受人身侮辱和攻击,且得不到及时、适当、合理的保护与支持。职业压力导致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进取心下降,职业精神退化,自身保护意识增强,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降低,直接影响为患者提供持续、良好的医疗服务。降低了患者满意度。有些人简单地把“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归咎于医院及其医生,媒体对医院、医生的过多负面宣传,更加深了社会及患者的不理解、不支持。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驱动。确有极少数医务人员忽视自身道德修养。开大处方,诱导医疗消费,收受“红包”、“回扣”;有的业务上不求上进,工作上缺乏责任心.渐失职业职责,出现一些有悖职业精神的表现。

3 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培育

医学已发展成为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四位一体的格局。医生的任务从传统的单纯治疗转变为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患者治病和减轻患者痛苦。时代要求医生成为优秀的健康管理人才、医学专家、患者和社区的代言人、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先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能终身学习的学者。l995年.WHO提出五星级医生作为未来全球性策略,所谓五星级医生是指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或交际家、社会领导者、服务管理者。显然。新世纪的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在语言文字修养、美学艺术修养、文明礼仪修养、伦理道德修养等方面达到与专业技术素质相应的水准。

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一《医师宣言》是一份适用于世界各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执业医师行为准则。其中涉及的职业精神和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地引导医师承担救死扶伤的艰巨任务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诸多压力。在新时期,如何正确面临执业环境和肩负的职业使命,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医师职业精神建设,是摆在医学界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弘扬医学人文,促进医师职业精神重构,积极推进医学人文信仰的建立。医学人文信仰是人们基于人的生存发展价值的认知而产生的对医学人文的笃信与崇敬,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并付诸医学实践的特殊情感,其实质是对人生目的终极性的确认与追求。在当今时代各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医学人文信仰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极具重要价值,它是平衡医学技术主义的重要砝码,是抵制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因此,在医学人文信仰长期不被学界和医务界所重视的状况下,在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中出现的“医德失范、医德迷茫、人文衰微”以及诸多医患冲突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瞩目的情形下,从医学伦理视域考辨医学人文信仰问题,无疑是对上述问题的积极应对。因之,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医学人文信仰的构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全面提升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医生从事的是治病救人的神圣职业,医生的人文素质如何,决定医学事业的发展,决定医院的繁荣和医生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全面提升医生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培养医生的职业道德。技术不等于文化,掌握高技术的人不一定人文修养就高。只有把思想教育的训导和文化情感的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提高医生的人文修养.这是塑造优秀医生的有效途径。其次,医生要不断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医生除掌握本学科技术的最新进展外.还必须涉猎诸如文学、艺术、伦理、法律、心理、社会、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文学可以弥补医生人生经历之不足,增加对人与社会的体察。此外,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还要自觉养关怀的习惯。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尊重患者人格。使用敬语称谓。注重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关心患者疾苦,并适当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帮助患者克服自卑、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始终遵循知情同意原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医生高尚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着力营造医院人文环境。人文的就医环境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第一是以患者为中心,如公共环境宽敞明亮、方便快捷、导向标识清晰、流程顺畅;第二是以医护人员为主体,只有为高强度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完善便捷的工作、学习、研究、休息环境,才能提高整体的工作品质和效率:第三是为管理者节省人力和建筑空间、便于管理等。总之,营造医院的人文环境要坚持从人的需求,从艺术的本体以及医院文化建设出发,在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以先进的医院文化引导为基本手段.以激发职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将医学人文理念融于医院管理中,形成现代管理型医院。当前.医疗环境已被纳入直接影响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公众进入医院后的印象可以决定日后对该医院的信任程度,而信任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管理型医院,必须把医学人文理念用于指导、实践医院的各项工作,以深层次的文化建设促进业务建设,以文化力促进战斗力、竞争力,提高医院的内涵质量.进而推动现代化医院的健康发展。

完善自我规范和激励约束机制.医生的自我规范在美国已有很长的历史.这些规范是被广泛认可的有价值的认证。近年来,这些认证变得更为严格,需要定期再认证,包括最新技术知识的考察和行医表现的评估。作为《医师宣言》的支持者和签署者之一.中国广大的医务人员更应积极的将这一职业理念和自我规范体现到每天的日常工作中。此外,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动力机制、学习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将医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医生评聘、职称晋升、执业注册考试和考核、医院评估等的重要内容.将提高医生人文素质和医院的人文环境作为行业自律的主要内容.作为表彰优秀医师和模范医院的重要条件。

职业精神建设重在人文实践.医师职业精神建设重在从医过程中实践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实践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体现人文关怀的服务态度;②良好的医院、病房的人文环境;③疗效好、损伤小、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④正确地处理医疗中的各种伦理社会法律问题:⑤在医院管理各环节上维护病人的权益;⑥在保健政策上体现对病人和人的健康的人文关爱。根据以上内容。可将医学人文实践划分为三个层次:服务态度与环境、医院管理与政策及医疗实践全过程引。目前引起医院重视并着力推行的大多是服务态度的改善与环境的改造,这虽然也很重要,但对患者来说并非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

医师职业精神教育中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以人文课程为基础, 加强职业精神教育; 加强医学实践锻炼; 加强临床实习生的职业精神教育; 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环境氛围。通过专题讲座、分组讨论、角色模拟、具体实践、典型事例分析、个人观点表述和对“隐匿”事件的处理等手段培养医师职业精神。医师职业精神同样也可以进行评估,目前采用的评估重点已从传统判定型的总结性评估转化为重视品质提升的形成性评估,即更加看重医师的进步。有效的医师职业精神评估需要设定多个考评者、不同的考评地点、真实的环境、可能涉及医患冲突的场景,考评过程需要在严肃又不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

总之,新形势下对医师职业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良好的医师职业精神已不仅仅是好医生的标准,它已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条件。特别要注意加强医师职业精神培育,注重提高医师职业精神培育的方法、途径和效果,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生。

参考文献

[1] 黄国琼.美国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状况.医学与哲学,2001;22(2):52-53

[2] 李本富. 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 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 6): 3- 4

[3] 程子军. 完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途径[J]. 医学与哲学. 2005, 26(10): 74- 75

[4] 胡俊秋, 仲其军。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2,27

篇(8)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背景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为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的需要所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 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确立了“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病人自主性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为医师职业精神的三个基本原则。医学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优良医德医风、高尚道德情操、精湛医疗技术和广博人文知识,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职业素养是医学生成长的根基,需要学校与社会协作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使其成长为履职尽责、精业勤业、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1.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教育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医学生对基本职业素养的认知,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二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偏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与医疗行业要求相一致的理论教材和实践经验不足。三是我国当前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注重理论教育,缺少有效的多形式的实践途径。

2.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制度,也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很多高校开展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却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流动性大,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讲授多,实践技能培养少,导致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临床技能、动手能力差,不适应社会对医务人员的需求。

当前社会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人文教育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意义

医疗卫生行业是民生关注的焦点行业,除了“看病难、看病贵”外,还有医德医风建设、医患矛盾突出、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缺乏等。所谓医生职业化,就是要求医生承担一些原则性很强的责任,其宗旨是:病人利益优先,个人利益居后,病人主权,社会公平。医生的职业化是医患关系的核心要素和本质所在。然而,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当今诸多医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愿花时间学习人文知识。 由此导致,有些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精神缺失,不能转型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属性,并且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营造浓厚医学人文环境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然趋势。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医学人才,使临床医学生提高竞争力,更好地融入社会,成功就业。这不仅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实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同时对促进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培养临床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适应时展,将人文思想与医学教育相结合

贯彻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医学教育原则,形成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创新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医学专业教育为基础、以通识教育为主体、以养成教育为目标,确立科学的人文教育思想体系,培养临床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创新的精神、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实现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2.创新培养方式,在实践中培养临床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9)

南华禅宗哲学思想强调“见心自性,自识本心,自性是佛,平常是道”,即强调“平常心”。其蕴含的“道法自然,保持平常心”乃是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修身养性之道,它启迪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应淡忘一切外在的名利心、偏执心和攀比心,直悟生命中的纯净的本性,使自身的心态趋于平衡,情绪趋于稳定。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染缸中,人性中的“平常心”渐告稀少、沉沦,如能保持“平常心”,医务工作者就不会在名利的迷途中丧失自我,这对净化t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和建设和谐医患关系是有积极作用的。[1]

二、“自性自度”思想之启迪

“自性自度”思想是南华禅宗独创的无需借助外力的自我解脱的修行法门,强调本性、自心是修禅成佛的根本。强调修禅必须自主自觉、依靠自身的力量,认为每一转念都要清净心地,才能自识本性。这启发我们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中要重视自主性,强调自我体验自我觉悟。譬如,南华禅宗将“顿悟见性”作为立宗之本,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压力重、责任大的医务工作者来说会更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工作或生活的间隙,一个转念促使身心在刹那之间放空,随之获得的是精神的放松和体力的恢复,就可再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顿悟之法强调自主自觉,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去获得感悟,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接受他人的经验和体验。正如《坛经》所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在自主实践与体验,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和病床边,到临床一线去,通过参与社区健康教育、送医下乡志愿者活动、临床见习、床边教学、临床医疗实习等实践活动去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这种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如此才能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对职业的忠诚。[2-3]

三、创新精神之传承

南华禅宗思想继承传统,善于创新,迸发出全新的佛理。南华禅宗除继承佛教传统思想外,最重视结合我国固有的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如慧能提出了“自性自度、顿悟说、识心见性”等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其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传统的禅修方式。[4]又如南华禅宗创立的“生活禅”理念,提倡将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禅的智慧普遍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超越。南华禅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从“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体察禅味,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这对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启示,即立足生活实践去创新理念、创新路径,提高效率。在总理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当前提升医学人文精神的源泉和动力。[5]

四、超越精神之培养

超越精神是南华禅宗哲学思想的本质。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矛盾,追求心灵自由、思想解放是南华禅宗追求的理想境界。南华禅宗“超越自我”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人文思想。这种理想也是当前我们提倡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当今医务工作者只有养成超越精神,才能在“救死扶伤”中超越“小我”、达到“大我”的境界。唯具有超越精神,才能执着于医学理想和信仰,避免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迷失自我。因而,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首要的是培养超越精神,超越精神意味着医务工作者为医学奉献终生的精神。众所周知,从医就意味着奉献,培养超越精神就是要培养从医人救死扶伤的信念、超越自我的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2]

五、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之契合

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基本要求是给予任何生命所有善意,给予周围所有的生命以关怀,并给予真正人道主义的帮助。慧能认为众生平等,一切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倡导爱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这一关于生命观的哲学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要求相契合。毫无疑问,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敬畏生命、关怀生命和善待生命。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中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尚不够理想,一些医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而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缺乏,这有悖于学医的信仰和当代医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当前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首要的是在医学生中弘扬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学会对一切生命的维护和关怀;学会珍视患者的生命,懂得“医乃仁术”的真谛就是对生命的仁慈与珍视。唯如此,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使之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关怀病人、善待生命,才能赢得患者信任,从而有效缓解如今紧张的医患矛盾,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6]因此,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与提升,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要求。

总之,南华禅宗哲学思想,作为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宗教哲学和一种思想学说,已超出了它原有的宗教哲学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影响深刻,意义深远,为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启迪。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华禅宗文化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Z2015004。]

参考文献:

[1] 陈超.禅宗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意义[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03):50-52.

[2] 汪小云.谈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启示―以南华禅宗文化的人文思想为例[J].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9-11.

[3] 许金梅.道德教育的应然与实然――基于生命向度的哲学阐释[J].教育探索,2013(08):125-128.

篇(10)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学人文素质认知、人文课程设置、医学人文培育方式等。笔者选取了广东5所医学院校的四年级护理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效人数共680人,其中男生180人,女生500人。

 

二、研究结果

 

就医学人文精神认知而言,98.2%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非常必要,是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护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渠道。56.1%学生认为自己人文素质底蕴不丰厚,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护理人文关怀、交流沟通能力、护理技术水平、护理研究等护士的职业综合能力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程度调查中,67.3%的人认为护理技术水平最重要,48.7%的人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最重要,39.9%的人认为交流沟通能力最重要。

 

就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而言,58.9%的学生不了解学校医学教育内容。60.1%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效果不满意,同时分别有43.6%、55.7%、64.6%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教材、授课方式不满意。在出勤医学人文精神课堂调查中,只有39.7%的生认真听课,还有40.1%的学生选择性听课。

 

就医学人文培育方式而言,57.8%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主要来自教师,51.2%认为来自自身道德修养,46.1%认为主要受家庭影响,而33.5%则认为主要受社会环境影响。80.7%的受访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只有40.1%学生认为课堂教育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三、提高护理学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策略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多学生的人文素质底蕴不够丰厚,且对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够满意,该结果提示在医学院校加强护理本科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

 

育非常必要,可从以下儿点做起:

 

(一)确定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培育的核心内涵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本质特征和医疗职业的理性知觉,是医学科学和医疗服务价值目标的理性提升。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应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良好的沟通技能和职业精神,深厚的大爱精神和敬畏生命精神。

 

(二)构建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只有通过与专业课程的合理组织与整合,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特色并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构建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时,应结合护理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将护理专业课程与对医学人文课程整合和分类,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与护理学课程之间的融汇贯通,构建出新的适合护理学本科生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

 

(三)采取灵活生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可采取学生小讲课、论文答辩、问题答辩等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查阅书籍、社会实践等方式,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在与老师的答辩中阐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临床实习巩固理论知识、练习技能操作,同时也为他们近距离接触患者、与患者沟通、感受患者疾苦提供了平台。根据医事法律专业的特点,还应建立与该专业相一致的实习评估方式,应该将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临床实习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更多地考查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参与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社会综合能力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采取带教老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的方式,得到更为真实有效的结果。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从观念上改变了对护理的认识。为正确理解护理的职责和任务,从1994年开始,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经过国内外护理学专家的共同努力,提出了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目前,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这是临床护理领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对1994年至2000年刊登在各种杂志上的整体护理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旨在了解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情况。

 

篇(11)

加强当代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医学人才,是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1.加强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1.1我的职业理想

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医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和职业荣誉观,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校举行了“热点问题面对面”活动,内容包括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与医学生就业和竞争等,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大讨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我的职业理想”,这种讨论活动互动性强,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理想和信念得到提高和升华[1]。

1.2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观念是医学职业的核心,它对医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和职业荣誉观。学校组织开展“我是一名白衣天使”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此次活动使医学生以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而感到自豪,有利于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义利观和职业价值观,能够抵得住金钱和其他利益的诱惑;有利于医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在工作中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培养医学生的情感教育

2.1培养爱校荣校之情

今年正是我校建校六十五周年,六十五年来学校培养培育了一大批医学人才,我校数万名毕业生对辽沈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学生的爱校荣校之情,学校组织开展了“学校训、忆校史、唱校歌”活动,为了让每一名新生知晓校训,理解校训,践行校训,使校训真正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我们通过讲解什么是校训、校训的功能及内涵,对校训“博学洁行,厚德济世”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与解析。“博学洁行,厚德济世”就是激励全院师生树立崇高理想,培育高尚品格,追求渊博学识,谨记职业操守,践行救死扶伤。校训凝炼了我校的办学方向和治学理想,蕴含了医学教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凸显了我院教育特色,更体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价值追求。

校歌是学校历史沿革的展现,是一个学校的主旋律,是校园文化中最能表达感情的乐章,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有着不可忽视的励志、育人作用。为了使每一名学生了解校歌,会唱校歌,懂得校歌所代表的学校精神风貌,授课过程中,老师为同学们详尽讲解了学校校歌,并将旋律优美的校歌拷贝给同学们,指导他们通过个人学唱与集中学唱相结合的方式学唱校歌,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校歌歌唱大赛,受到同学们的好评[2]。

2.2我的“中国梦”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各班同学召开“梦想伴我成长”主题班会,聘请知名教授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规划医学职业生涯和实现医学梦想,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理想,将青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全体新生一致赞同并积极响应老师发出的倡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引下,努力拓宽知识视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情操高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并将其转化为自己一生的行为准则和奋斗目标。

2.3“医乃仁术”教育

医学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医学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细心、耐心、热心、诚心、爱心等性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渗透医德精神,如孙思邈医德医术令人钦佩,尤其对医德的强调,被后世的医者传为佳话;还有我国近现代的裘法祖、华益慰、林巧稚等名医,这些典型的医学人物都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精湛的医术、高超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另外,授课中还注重对医学生加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传统医学理论充满了人文的智慧,“治病必须治人”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3.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注重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可以根据对象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突出先进,并以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全体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其次,拓宽教育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具体做法组织医学生参加义诊活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如关心艾滋病的红丝带爱心活动,义务献血活动等。另外,学校还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开展一系列调研、考察等活动,带领学生到沈阳华能老年公寓、沈飞老年公寓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近两年学校利用假期连续组织两届学生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CFPS即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项目,同学们深入到全国各个省、市和地区进行社会调研,并出色的完成了访员任务,受到北大调查中心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学生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受国家的发展变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主动践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