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微观经济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许多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在多年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讲授中,笔者深切感受到该门课程对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但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认为其理论太抽象,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对该门学科产生厌烦情绪。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从课程设置来讲
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并且内容与数学结合。但是高校微观经济学一般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部分专业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笔者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发现,对于大一下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讲到微观经济学一些结论的数学方法推导,运用微积分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总是滞后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的时候,认为自己数学还没有学到这些知识,所以不愿意去学习;对于大二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专业来说,学生不能把微积分知识和微观经济学知识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例如讲到边际分析的时候,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等等,这些概念都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分析,数学上讲就是导数,授课时往往仅仅给出求导的公式,没有一个很好的经济意义上的理解,学生总是不能把边际分析方法和导数结合在一起。在讲到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公式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把微积分中的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的区别运用在该公式的理解。而且讲授微积分的老师都是数学专业毕业的,这些老师对于数学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把数学和微观经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1.2 从教师方面来讲
高校的微观经济学一学期的授课计划中,一般课时不多,不能把整本书讲完,要把整本书重点突出,难点讲透,让学生透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一些老师对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原理解释不到位,或者没有时间讲授到位,造成学生对这些原理理解不透;一些老师在讲授内容时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系统性把握不住,只就部分知识点大讲特讲,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微观经济学的系统性。
1.3 从学生方面来讲
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一些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一看到课本上的图表,公式,计算就不愿意学习;第二,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就某个知识点看,没有把前后知识连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逻辑框架,拘泥于某个知识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三,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应付考试,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点记住就行。不会把书本上的理论用来解释现实中遇到的一些经济现象,而且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鉴于此,本文就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能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提高有帮助。
2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一些建议
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如下。
2.1 编写针对经管系专业实用的数学教材
微观经济学建立的脉络数学无处不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高校应针对经济管理学系专业的学生专门编写一本实用的数学书,这样的数学书中应该有大量的关于经济方面的习题,而且在授课时候最好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老师来讲。这样学生把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紧密联系,就很容易从数学知识过度到微观经济学。
2.2 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在讲课时候注意,重点讲细,难点讲透,有取有舍。注意让学生掌握整个微观的结构框架。第二,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使这些理论回归真实的经济世界中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现实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自己去分析解释原因。第三,多采取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适当开展讨论式的教学,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案例式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第一,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只有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会有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第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把一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否把这门课学好与他们的习惯有密切关系。听课习惯是否良好,直接导致学生的听课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强调学生每次上课不但要带课本,还要带上笔和练习本,以免在上课时因为寻找这些用具而影响听课效果。
3 结语
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
对于微观基础需要局域怎样的属性、宏观经济学需要怎样的微观基础等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做出权威性的回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学科领域,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对象方面都自成一体,二者界限分明,这种情况导致一切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努力都非常困难。通过为宏观经济提供微观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种理论相互脱节的现状。经过综合分析多家观点,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含义包含着三大要点。首先宏观经济理论下需要定义个体行为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其具有微观个体行为基础,具体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风险形式、决策形式等等。其次,宏观经济基础需要具有适当的微观结构基础,微观结构基础是由许多重要假设组成的,比较常用的有完全竞争假设、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信息假设等,这些假设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参照标准。第三,与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相连接,即宏观经济在保证积累的前提下,宏观总体与微观个体之间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总之,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是要在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总体行为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相似性和协同性。从而使宏观总体获得合理的行为载体,通过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并对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
三、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分析。代表性个体是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将微观分析加总转化为宏观总量,从而实现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微观基础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发现了这种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作为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核心概念的代表性个体的假定就存在问题,因为这种代表主体的代表性意义只存于同质主体当中,但是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异质主体占有绝大部分,因此,代表性主体的代表性就受到质疑。第二,总量问题。退一步说,即使代表性个体假定是合理的,那么该分析模式中的加总行为依然存在问题。由于经济现象纷繁复杂,而且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很难具有绝对意义上的个体行为,因此将微观分析结论直接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的方法在宏观上可能是不成立的,所得结论的精确性也是值得质疑的。第三,从物理经济学来看,社会个体是数量庞大,千差万别,代表性个体分析很难穷尽每个个体的行为和信息,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社会个体情况复杂,仅从微观个体性质出发来推断宏观经济性质也必然出现较大误差。
2.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理性预期分析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新古典学派认为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行为最优化的的基础上,经济主体根据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选择最合理的行为。理性预期假说把经济人看成是对市场拥有清晰合理把握理性人,认为他们知道市场状态的真实情况,可以在明确的信息和目标条件下做出最优决策。该理论还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新凯恩斯学派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说。后来,卢卡斯在理性预期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货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是理性经济人没有预测到货币量变化。但是,实践经验所得到的数据多数都不支持这种理论。研究表明就业和产出的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具有很大的惯性。后来经过学者的努力又形成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理性预期分析模型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个人只往往能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而作出前瞻性的预期是非常困难的。
3.计量验证分析模式的问题。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利用实证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往往通过引进或者建立函数模型,对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谨科学的特征,因此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演绎推理被认为是一种符合逻辑分析方法,用该方法得出的经济规律也容易被学界所接受。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问题。首先,关键要素的量化问题。在社会经济当中,许多关键性的要素是难以被量化的,例如政策法令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其次,随意性比较大。在计量验证分析中,许多要素信息的选择是由研究者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三,前提假设存在问题。在经济模型中前提假设往往脱离实际,存在理想化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企业的管理思想也进人到一个新的阶段,“企业决策理论”开始成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两者是有共性的,并且呈现出一种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有着相似的发展背景和共同进步的社会条件,两者都运用到了数量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因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将微观经济学作为支撑,运用“线性规划”“博弈论”等方式可以帮助企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在经济学当中,微观经济的意义之一就是选择,而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是决策,两者的统一性使得微观经济学能更好地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二、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不足的问题
企业的经济资源从管理角度上来划分,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与企业微观经济相关的,判断企业资源是否缺乏一般也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很多企业受到贷款困难、资金运用不到位等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规模和物质条件得不到提升,企业设备更新困难,甚至影响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难以满足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前提条件,并且在技术上缺乏资金支持又导致企业人才力量薄弱,发展速度与社会脱轨,产品设计局限及科技含量低下而落后于市场,这也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致使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市场拓展与合作共赢是“开源”,合理分配有限资源降低成本是“节流”,都能够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
2.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问题
有些企业管理会出现环节断层的现象,各个部门、生产环节之间缺乏沟通联系,企业由于各种不必要的环节而增加了成本。管理不善可造成以下问题,如生产效率下降、内部组织运行成本增加、人际关系复杂化引起内耗增加、质量管理难度加大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营销机构设置繁复而使交易费用增加等现象,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因素在企业规模变化时会同时产生作用,因此其规律性在企业最优产出决定时要着重考虑。
还有些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过于简单,虽然经营初期管理的幅度小效率高,更容易出现资源集中、利于统筹分配资金以及对市场反应速度快等优势,但是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因为信息大量集中、数据繁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太过细碎而降低决策的效率,错过最佳投资时机,此时企业需要对管理结构进行调整划分,对内部资源进行更合理的分配,重新寻找一个管理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平衡点。
另外,我国的很多企业是从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其管理模式的直接表现就是决策层之间互为亲属关系,这种管理模式易导致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性,难免出现运营不规范和内部资源分配能力降低等现象,不利于企业的良性运作。
三、利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强企业管理
1.运用微观经济学思路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市场中个体行为的一门经济学,是从“资源是稀缺的”基本概念出发的,在个体行为准则上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因而,在微观经济学的概念中,人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尊重人才、加强人才的归属感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词为“激励”,即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是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在微观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一位经济学家甚至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可见,激励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中对于人的管理部分,依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促进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是提高工作效率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基于以上原理有些企业把净资产增值率、实现利润增长率、销售收人增长率、上交税利增长率和员工平均工资作为主体考核指标,并参考行业平均效益水平来综合考核评价员工的业绩,还有些企业将股权、股票期权等形式纳人激励机制,以动态的思考方式来确定员工的薪酬,由此建立一个能适应市场变化、突出效益的现代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同时也将竞争机制引人到企业管理过程当中,更充分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得当的激励方式会使企业管理更趋于制度化和理性化。
2.运用微观经济学原加强企业资源的管理
企业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力争在有限的经济条件内最大限度地利用配置到的资源。企业管理目标应该是生存和发展而不只是追求短期的最大利润,现代企业行为目标由直接追求利润最大化转为企业在长期稳定发展中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有近似意义,而且在实际管理中成本控制比较清晰易管且便于操作和度量,因此企业也可以将利润最大化转为成本最小化进行成本管理与决策。日常管理中企业需要关注到生产要素的周转情况,如合理采购物料、降低成本、管理库存、最优化生产、销售渠道扩展、结算方式创新、简化配送流程等环节。公司除了注意内部的资金运行,还需要把握市场发展的方向,根据经济的先行指标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尽量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商业影响。
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企业除了从内部成本处“节流”还可以从“开源”处着手。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和企业国际化经营迅猛发展的时期,企业管理者需要重新调整经营模式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缺少独特资源、要素会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长久的竞争优势。由于企业间存在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建立战略联盟既可以巩固原有资源又可以弥补各自资源的不足进而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这种企业间联盟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通过沟通处理好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保持持久稳固、平等独立的共赢局面,使企业由合作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型,通过增加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达到“开源”的目标。
另外,企业创新也是增加企业竞争力、获得更多长期可靠资源的有效方式。一些企业在壮大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扩大生产规模,引起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如名噪一时的掉渣饼经营思路。企业要想做强做大长期发展就要时刻关注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增加品牌价值,努力使产品在技术和质量层面保有一定的稀缺性,开发一些市场缺乏但是需求量相对较大的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要放弃原有的产品,而是可以将其作为发展的副线产品以适应市场需要。
很多企业销售不佳的原因并非是产品的质量问题,而是本应与之相配的服务得不到提高,使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大降低。由于良好的声誉或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通常是市场经济中最有效的信号之一,可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因此,产品服务虽然在短时间内会占用企业较大资源,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舒适的消费、使用体验会引导消费者偏好,开拓潜在市场,扩大产品的需求量。
3.运用微观经济学改进企业管理模式
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适应自身和市场发展的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健康发展,打通内循环,轻松启动快速反应机制。比如,在一些企业中新兴的“网状扁平化管理”概念渐渐成为一种组织结构新趋势,它没有统一强制的中心,每个基本单元拥有高度自主权,单元之间彼此紧密相连,影响不断扩散成网状。这种组织结构便于对市场做出反应、消除冗杂层级、赋予员工一定自主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比传统的“金字塔式垂直结构”更适应当今互联网时代。但同时企业也需要应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前沿中的主题之一,在“网状扁平化管理”中同样存在,如一位员工被赋予一定的决策自主性,在不了解全局战略时对局部事件进行处理有时会偏离主体意愿。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成熟细化的流程和制度以及监督体系,以避免由于这种信息不完全而产生的判断差异。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数量不断增多,事业单位人员也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更为严峻。处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能提高事业单位在市场中的自身地位,还能促进经济管理工作的积极发展。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对某项课题进行分析过程中,研究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内涵成为目前发展的基本条件。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是各个事业单位在我国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情况下,对使用的资金科学、合理的利用,这样才能促进工作的积极进步和发展,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透明化与公平化成为目前工作中的主要特点。并且,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实施以及执行力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所以,我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发展。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积极面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利用相关措施对其积极解决,这样,不仅能降低事业单位实际的运营成本,还需要对使用的资金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产生,还能保证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从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其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传统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中,受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在使用传统的工作方式,经济运行状况存在较为混乱现象,从而导致制定的制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积极发展。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中的领导责任人对经济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单位中也没有针对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完善的经济运行制度,从而使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无法开展。同时,事业单位中的监督机制也比较缺乏,虽然有些事业单位已经制定了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但监督制度确无法充分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受到一定限制,还无法严格控制好经济运行方式。2.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与信息技术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都已经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各个地区以及各个政府都为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更多资金,并促进其工作的积极发展。但是,由于条件因素的限制,我国各个地区的事业单位发展经济管理工作不够均衡。如:对于一些经济好的城市,能够为事业单位配置计算机设备,但确得不到及时更新。对于一些偏远山区,事业单位使用的设备远远落后,从而导致城乡设备发展不均衡现象,制约着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其次,管理软件在使用期间存在的混乱现象,制约着该工作的积极进行。利用科学的管理软件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开展的主要条件,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下,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更多样,但一些软件确没有充分发挥,在该情况下,不仅没有充分发挥智能化管理,还在利用人力对其操作与管理,从而降低信息设备的使用功能。3.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事业单位中的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因为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内容都较为单一,主要就是对工资进行发放或者对物资进行采买。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事业单位中的工作内容逐渐趋向市场化发展,特别在对经济资源进行优化与配置过程中,给管理人员带来较大挑战。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中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我国的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人员都是由行政人员、技术人员执行的,他们在工作中还在利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但由于当前的经济管理内容比较复杂,面对较大的管理需求,财务人员的素质低下问题成为人才机制落后的主要条件。而且,我国事业单位中的经济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执行的财务工作都比较复杂,在这种发展情况下,不仅增加了我国经济管理工作控制成本,还影响了资产管理的深层次发展,所以,基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问题,需要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三、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问题的完善建议
1.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是工作中的主要基础以及基本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下,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就需要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如果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影响工作的积极进行。所以,在对制度进行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形式发展进行积极调整,保证制定的管理制度能够符合市场上的变化需要,从而发挥自身价值。然后,要促进管理工作程序的规范运行,并保证能够从根源上制定管理制度。2.实现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工作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具有管理工作透明化的发展优势,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所以,各级事业单位应积极筹集资金,保证在积极发展基础上,对信息设备进行更新,以降低资源浪费现象,在对硬件设备进行更新的同时,还需要对经济管理软件进行积极开发,并促进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对于省级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软件进行积极开发,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在该发展趋势下,不仅能使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还能促进信息化工作的积极进行。3.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事业单位中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与整体的工作表现存在较大关系,能够促进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积极发展。所以,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要经常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保证在信息化发展时代下,随着知识容量的不断增长,使其符合现代需求。并且,管理人员还要提高自身能力,并提升自身素养,在学习本职工作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如:学习计算机技术、法律知识等。同时,事业单位还需要对内部的管理人员职业素养进行积极培训,不仅要掌握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相关理论,还需要在工作中按照一定标准执行。基于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不仅能提高自身地位,还能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适应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并转变了传统的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仅要转变传统的工作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需要实现信息化管理,以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肖秋菊.浅析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中需注意的问题[J].中国经贸,2014(5):80-80.
[2]葛艳敏.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相关问题探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6(1):25-26.
[3]马宇鑫.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分析与改进建议[J].中国市场,2015(25):133-134.
[4]周丽.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几点建议[J].河北企业,2015(7):40-40.
一、前言
在财务管理工作创新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管理模式的创新,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制定工作,避免因为管理手段的落后,出现影响国家经济增长的问题。
随着现在科技的进步,知识对于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拥有更好的未来,就需要拥有知识丰富的人才,拥有优秀的人才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更轻松的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减少公司的损失,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这就要求市场经济参与者能够结合具体财务经济管理的问题,去选择合适的人才,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意识到财务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才能合理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现阶段财务经济管理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管理人员问题
在财务经济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素质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直接决定管理效率,但是,目前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工作效率不能达到相关标准,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先进的财务经济管理观念执行工作。部分财务经济管理人员为了自身利益或是领导利益,在财务经济管理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导致财务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出现问题,不能更好的对财务管理工作加以完善。
(二)财务经济管理理论知识问题
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发展,现代财务经济管理工作已经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一些有形资产已经转变为无形资产,例如:人才的综合素质、各种专利的申请、各种商标的申请等,这就导致财务经济管理面临较大的风险。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是财务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还在学习传统的专业知识,不能有效执行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工作,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适应时展,无法对自身的有形、无形资产进行估量,使得社会经济效益受到严重损失,对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
(三)制度问题
在财务经济管理工作中,现代知识社会的发展促进其产权制度的发展,但是,目前部分市场主体还在应用传统的产权配置方式,一味重视自身有形资产的配置,只能根据成本的投入执行经济管理工作,对知识资本的配置不重视,这就导致产权制度不能得以有效应用,股东与经营者、员工的利益出现较大矛盾,如果此类问题不能得以有效解决,将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不能有效提升财务经济管理效率。
三、财务管理创新策略
(一)重视知识资本理论
在财务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想更好地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就要重视知识资本理论的研究与探讨,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将资本分为人力、市场、知识产权等,有助于管理人员对无形资产进行分析与决策,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结构不完善,但是如果能对知识资本理论加以重视,就可以更好的实现财务经济管理现代化,保证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二)制定完善的内审制度
在财务经济管理工作中,内审制度是较为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完善,部分财务管理人员一味的利用新兴审计方式对内审工作进行完善,虽然监督工作力度较大,但是实际效果不明显。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内审制度加以完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其他国家内审制度加以借鉴,创新内审方式,重视团队合作能力。制定统一的内审方式,对财务经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要求管理人员对各个环境的经济支出与收入进行分析,确定资金流动方向,以此为参考对未来的资金投入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提出财务经济管理建议,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内审工作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内审工作在合法的基础上,提高财务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要想更好地执行财务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管理模式加以创新,保证能够更好地提升经济效益。首先,要对经济管理的战略性进行分析,保证可以更好地对财务职能进行改善,提高其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进而提升战略高度,摒弃传统的管理方式,分析自身优势,保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采取经济管理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对各种财务资源加以利用,保证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散,进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价值。另外,还要根据长远发展对财务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引进新兴管理技术,应用先进管理知识,促进财务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降低成本支出,优化经济体系,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财务管理理念创新
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注重收获的效益,而现在最新的管理理念则是比较注重人本,这种创新的管理理念比较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具有人性化,对职工的更加的关心,这种经营理念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内在潜能,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五)财务管理职能的创新
第一,财务预算职能的创新。财务预算职能是很重要的,它主要是对一段时间内财务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和各种支出的一个预算,这对财务管理是不可或缺的,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只有合理地进行理财,才能更好地维持家人的生活质量,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财务预算的创新式管理,有利于社会长期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创建更加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第二,资本运营职能的创新。资本运营是财务管理制度别重要的一步,合理地进行资本运营可以有限提高收益,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进行战略性选择,从而有效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实现资本的最大运营价值。
第三,财务决策职能的创新。财务决策主要运用合理、科学、专业的方法,对资金的使用方案做出合理的判别和决策的一种工作方式,通过财务决策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运转情况,从而达到最大的效益,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是市场经济下,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财务决策,不仅能为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还能避免很多资金运行方面的问题。
(六)互联网+财务管理技术系统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拓宽了财务管理的发展空间,使财务管理延展到运营管理的每一个节点,实现了远程处理、集中管理的功能。财务人员可以借助E R P系统实现集中算账核账,远程查报账以及统计审计等工作;如此一来,高层管理人员就可以实时地查询各类资金运作情况和财务经营状况,增强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以及对日常运转的监督,优化财务资源,减少开支,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和业务协同的最终目标。
(七)增强风险意识,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经济活动的现代化、信息化使市场主体所面临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复杂,财务管理作为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要想有效地规避或减经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各单位应及时纠正工作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的态度,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借助信息资源对有关项目进行全方位监测,防范财务风险。
四、结语
财务管理应该实现全面的创新,根据自身的实力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还应该高度重视知识型人才,完善财务管理的监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单位为河南南阳一中)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
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
其次,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但整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
最后,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
环卫设施陈旧,服务手段落后。基层城市环卫基础设施落后,垃圾收集主要还是依靠垃圾桶、垃圾房。机械清扫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等都较低。机械化程度低,科技含量少,服务手段落后,大多还是大铁锨装垃圾,大扫帚扫马路,服务手段原始。机械设备更新难度大,不但提高了运行成本,还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存有较多的安全隐患。基层环卫部门专用机械和设备一是机械化作业程度低;二是更新周期长。大多数机械车辆和设备都处在老化陈旧状况,严重超出使用期限,车况较差,安全系数小。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of mechanical life of the equipment, wear degree, the salvage value and overhaul period and so on key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n how well the equipment of the cost of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and strive to equipment maintenance management of benefit maximization, has strong theoretical value and sex, for reference.
Keywords: maintenance management; Economic decision; Economic analysis; Cos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设备是社会生产的重要要素,是生产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同时,设备也是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和主要资产之一,它既是企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又是衡量企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志。如何科学的、合理的、优化的使用这些设备,既保证设备技术上的可靠性,又做到维修上的经济性,这是值得每一个设备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2机械设备的经济性分析是动态维修综合效益的最终评价和决策标准
2.1 经济性分析主要是研究机械设备的经济寿命 T,它是机械设备的物理寿命 TW和技术寿命 Tj的综合,是确定机械设备寿命的终结依据
机械设备的经济寿命又称为价值寿命,是指设备平均每年使用代价最低的年数。设备经济寿命期满后,若不进行改造或更新,就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从经济角度来选择最佳使用年限。
机械设备的物理寿命是指设备从开始使用直到报废为止所经过的时间,设备经使用磨损后,经过维修可延长物理寿命,但随着设备使用时间延长,支出的维修费用日益增加,设备技术状况不断老化。过分延长设备的物理寿命,在经济上,技术上都是不合理,所以有时为了节约资金,使用一些旧的、老的设备,为了抢进度,抢生产而“拼”这些老设备是不合理的。
机械设备的技术寿命是指设备从开始使用的技术落后而被淘汰所经过的时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备的技术寿命趋向缩短,要延长设备的技术寿命就必须用新技术对设备加以改造。
1) 确定最佳使用年限:
式中:---设备的原值;
T ---设备的使用年数;
---不考虑低劣化时每年的费用;
---年低劣化增值。
当 Y 最小时 T 为最佳使用年限,即 dy/dT =0 时得
再用折算现值公式和现值贴现总值乘以投资回收系数,综合考虑各年费用利息因数的影响,以表格形式计算出 T 的确切最佳值。
折算现值 P 为:
式中: s ---未来值,即 n 年付出的资金;
i ---资金利用率;
n ---比较时采用的年限( n = 1,2,3…) 。
回收系数为 。
2) 确定磨损程度
机械设备的磨损可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包括电气部分( di) 和机械部分的有形磨损 dd。
有形磨损程度:
式中: Tu ---设备的已使用年数;
Ts ---设备按有形磨损规定的服役期。
在确定 ap 时,必须与电器部的有形磨损 di 及机械部分的有形磨损 dd 综合修正,从而得出正确的 ap 值。设备的有形磨损也称作物质磨损,是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由于力或自然力的作用,使设备实体产生磨损或损耗而形成的,而设备的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不断出现性能较完整生产效率更高的设备,使原有设备的价值贬低而形成的。
根据设备损耗情况,可采取设备更新改造的不同方式进行补偿,设备修理特别是设备大修是恢复设备精度性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有效措施,这是补偿设备的有形磨损的主要方法,设备的修理无法补偿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设备无形磨损,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品质的提高,原有的设备性能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进行设备更新的改造。改善和提高设备技术性能来补偿设备的无形磨损。
3) 确定机械设备的残值 O
根据机械设备的复杂程度,可确定其机械部分的复杂系数 α,电气的复杂系数 β,则机械设备的残值为:
式中: ap = R/k
ap ---机械部分的有形磨损程度;
R ---修复全部磨损零件所用修理费用;
k ---在确定机械设备磨损时,该设备的再生产价值。
则,修复全部磨损零件所用的修理费用 R 为:
若预计第一次大修所需要的机具费用为 A:
故直接费用为 β = A + R; 工时费为 F。
式中: T ---每台机械复杂系数大修工时;
q ---每台班费用( 1 台班为 7. 5 h) ;
α,β 分别为机械和电气部分的复杂系数。
故大修费用为 F大总为:
F大总= R × 113.35% × F × 116.52% 。
可以利用经济比较和技术比较来确定采纳大修方案,呈更新方案。若 R <kn-O 则说明大修理方案在经济上是合算的; 若 R >kn-O,则说明大修理方案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除此之外,还必须分析机械传动系统的复杂程度,利率率的高低,有形磨损的严重程度,大修后的精度等,综合经济和技术上的分析比较,从而确定采纳哪一种方案。
4) 确定最佳的大修周期
设备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 C2为:
式中: ---第 i 个修理周期经营费用 C’的初始值;
C ---常数,指不随修理间隙期变化而变化的经营费用;
---第 i 个大修理周期的生产产值;
---第 i 次大修理时分摊的设备的价值;
---第 i 个修理周期经营费用的增长系数;
---第 i 个修理周期经营费用的增长指数。
为了找到 Czi的最小值,对上式求导,并取值为零。zi的最小值,对上式求导,并取值为零。
用 除以平均年产值的最佳大修期 。
2.2 设备的维修费用管理
1事业单位的特点及其经济管理
11事业单位的特点
事业单位主要是以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发展的服务型机构,它的经费来源大部分是中央财政部门或者是地方财政部门拨入,所以没有实行企业那种比较严格的经济管理模式。
12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以及市场化管理的需求,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上,尤其是2012年国家财政部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基本规范做了详细的解释,并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以及严惩办法,以此来保证财政收支的有效利用。因此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中心应该是提高资金、资产的使用率。
2目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固定资产是事业提供服务与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从方式以及方法上都缺乏企业那种“责权利”相统一的模式,虽然国家从2012年开始要求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要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管理。如实行计提折旧、资产重置,尤其强调了固定资产的清理与处置,特别是对限额以上的资产处置有了新的规定,并对违反规定操作的单位与个人也有明确的处罚条例。但是大部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还是老样子,迟迟没有行动起来,固定资产依旧是帐、卡、物不相符,不定期进行盘点与核对,处置随意性极强。导致固定资产从购入到使用,再从使用到维护以及后续的清查与处置都是稀里糊涂,没有清晰的轨迹。这是大多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共病,希望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者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
2资金来源单一,制度管理不健全
前面我们说过,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一般是财政拨入,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不多。但是在经营管理上却缺乏制度的完善。如没有像企业那样详细的列支,只要可以报销的票据一般都列入管理费用,这样导致管理费用中,详细的科目数额较少,甚至没有,但是其他科目却十分庞大,甚至占全部管理费用的2/3。再有由于经营管理失控,业务招待费数额庞大,并且每年急剧上涨,其后果是计划超预算,实际超预算,最后勾稽关系,将有的项目放入了管理费用的其他科目。这也就有了“无法列支放其他”的财务做法,这是制度不完善以及管理松懈而出现的后果。
3人员的配置及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刚刚起步,所以其人员的配置也没有规范化,这种人浮于事、敷衍了事的做法显然对管理工作起不到多大作用,甚至起反作用。再加上由于事业单位人员受编制的限制,岗位设置不够严谨,以及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与经营管理要求的程度不如企业那么严格,所以在经营管理岗位配置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样势必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与服务职能的发挥。
24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导致内部监督力度不足
严格地说,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存在上述问题就是缺乏内部考核制度,更缺乏内部监督力度。虽然国家也一再强调内部控制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但是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实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内部考核制度是形式主义、纸上谈兵。又没有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的单位用财务部门充当内部审计,这样就谈不上内部监督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上没领导的支持,没有权威性,办事缩头缩脑;下没有基层的支持,很难取得第一手真实资料;中间缺乏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责任相互推诿。最终导致内控管理形同虚设,部门考核效率低下,并且考核与奖金工资业绩挂不了钩,更谈不上激励机制,这样员工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经营管理的目的与作用得不到体现。
3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1完善资金管理
我们知道资金尤其是流动资金是事业单位进行正常运转与有序发展的动力源泉。资产是事业单位良性运营的基础工具,所以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方面必须首先抓好这两项活动。首先在资金收支方面。对于财政拨入的收支,一定要做到沿着其现金流入流出这条主线去管理资金,对拨入的资金一定要细分,尤其是专项资金;其次,对于其支出一定要严格控制,不仅要节流,并且还要开源。如重视发票管理、设立资金支出报警预案等。对于自收部分,一定要详细核算,事业单位在保证自收的合法性前提下,多元化地寻找创收的渠道,尽量减少对政府的依赖性。
2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有序
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上,要按照企业要求建账、设卡、有登记,并且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监督部门,及时地联合使用部门、管理部门、维护部门、财务部门、
经管部门进行清查盘点工作,这样将固定资产管理落实到实处,对于该处理的、该销账的、该处置的要及时地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上报。不得随意做账处理。这样才能保障资金、资产的合法高效。
3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与内审制度
经营管理是一门科学,它不仅适应于获利创收为目的的企业,同样也适用于差额收入或者以收抵支的事业单位。因此浪费资源可耻、节约资金有功也是事业单位值得提倡的。所以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经营管理的考核办法与激励机制。将奖与惩有机地结合,奖惩严明,功过分开。另外在制度健全的前提下,也应该全面开展内审工作,因为这是完善经营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上两点事业单位可以向有经验的企业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方式、方法、技术手段上都可以参照企业,因为内部牵制与监督是任何单位到任何时候都少不了的管理精髓。又因为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也逐步向企业靠拢,所以学习鲁迅的精神,实行“拿来主义”取其精髓,是最好的借鉴。最后还要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反馈、修改,最终找出比较适合本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
4加强相关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使其成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经济管理是一门经济学科,它需要综合型人才,既要懂得经营,又需要精通管理,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财务、统计、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熟练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就是说,懂业务有理论知识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的人员才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最佳人员。那么如何获得这样的人才,同时怎么培养、锻炼这样的人才是我们事业单位领导必须考虑的问题。首先在人员的招聘选拔与培养上,要以德为先,这是选拔人才的基础;其次要加强他们的职业培训工作,定期地对他们进行业务与技能的考试与考核,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如自学考试以及职称注册考试活动,并对成绩优秀者在物质上与精神上都给予鼓励,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氛围。
4结论
一、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1、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并存。财务风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石油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是必然的,企业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像石油企业这样国有特大型企业更是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固有、客观存在的企业财务风险其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由于具体风险发生和程度受有限因素的影响,我们只能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而且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目标时也不可能把风险控制到零,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2、企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石油企业主要是集油气勘探开发基地、工程技术服务基地和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科研设计、辅助生产和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上是集中财务管理模式,但由于企业层次多、覆盖面广,集中财务管理被削弱;资金被切块使用和投资权力的层层下放,有些财务管理鞭长莫及,一些二级单位又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管理局的会计政策在二级单位得不到贯彻、落实,这又进一步弱化了管理局对资金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再就是企业内部各二级单位之间及二级单位与管理局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使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由此加大了财务风险。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石油企业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行业,任何一项财务决策都是少则几万,多则几千万甚至几个亿,任何一项财务决策稍有不慎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财务决策之前,都应对决策项目进行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二、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石油企业的理财工作与市场变化不协调
油气产品属于战略物资,其生产经营历来受国家严格控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石油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油气产量标准,生产经营过程的投资及产品的销售都由国家统管,企业的理财行为只是单纯地执行,财务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企业内部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石油价格的波动和金融市场的复杂,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及手段呈现出与市场变化的不协调。
2、企业的资本运营不当,资金运营效率低
在财务管理的资本运营中,投资决策盲目,由于缺乏分析和预算,投资后一旦不能产生预期收益,便陷入资金无法周转的困境。现在许多油田一方面资金紧张,另一方面资金沉淀,运营效率低,导致投资风险不断提高。
3、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石油企业各级财务结构权责划分不清,财会机构的财务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在石油企业的财会机构中是将财务与会计合二为一,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各级财会部门的工作重点往往在会计上,对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运作及财务状况的预测分析等工作做得很少,对先进的理财策略与方法重视不够,阻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
4、油田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油田财务人员只是简单的记账、核算生产成本,财务人员在思想上受到旧的财务制度的约束,理财观念比较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给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带来很大的困难。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企业的竞争很多时候表现为信息的竞争。企业财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准确、传递不及时、会计信息失真使财务管理工作失去良好决策和管理的基础,甚至错失投资良机。
三、石油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树立与市场变化相协调的财务管理观念
近几年来,石油工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石油企业要想在变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紧跟市场的变化,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财务管理策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石油企业一是要以企业法人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自主理财的积极性,要靠自身筹集、运作资金,安排各项财务收支,合理进行收益分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二是要树立市场观念和风险理财观念。三是要有全员理财的观念,在财务管理中要注重人的因素,结合全面预算管理,将各项预算指标逐级落实到有关个人,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所有职工共同完成企业的理财目标。
2、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明确各财会机构的职责权限
健全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促进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的直接性和及时性,一方面要明确企业各层级的经营管理目标及其理财的职责和权限,制定对岗位操作指引描述的规章制度。通过岗位操作指引来规范每个岗位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岗位操作指引,这样使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清晰、直观。避免管理越位和越俎代庖,使每一层级的责权结合起来,提高理财工作效率。
3、实施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针对企业财务系统人员学历低,业务素质相对较低,油田企业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业务学习培训,加强企业财务系统人员的管理与培训,比如公司可以要求财务人员根据自身的情况填写培训需求计划,提出培训需求,员工提出的培训需求可以是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也可以与本职工作无关而员工认为需要的培训。公司按照员工的需求组织培训,其培训一般不应限制人数,让尽可能多的人员参加培训,从而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油田企业的长远发展积累人力资本。同时,财务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对经济形势的把握,苦练内功,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增强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小惠.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2006,(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70-01
一、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概况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所有者及其他委托部门按照国家规定行使经营权的掌管、监督和审核等各项权利。在管理过程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在提高资产运作效率的前提下,盘活单位内部经济。事业单位当前的经济管理需要按照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利用国家分配的资源,发挥其功能以实现国家资源的价值。然后对内部经济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考察,从而了解是否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增值目标。
二、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经济管理环节薄弱
当前,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会计基础薄弱,尤其在收支情况中最有体现。会计基础工作对事业单位的内部经济管理有很大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经济管理主要涉及到预算编制的内容,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在内部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不强,费用开支不透明等问题。部分单位认为会计基础就是计算账目,并未就项目本身进行有计划的依据预算支出,形成“松、散、乱”的现象,或佷少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追踪核查、绩效评价,导致浪费了大量资源成本。
2.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会计内部控制意识不强表现在,执行经济管理的人员对财务规则和相关制度的认知意识薄弱,没有做到严格把关,及时分析上报,缺乏日常监察制度。诸如年末决算报表发现,存在账表不符现象,不注意报表审核,很多更正或调账的凭证,凭证后均无说明、无附件。单位内部管理控制未做到定时分析会计收支情况,对不规范现象进行纠正指导;存在重实务不重管理的不科学理念,表现在账面只反映资产总值,却忽略了制作专门台账来计提折旧等会计统计工作与资产管理工作相结合的问题。
3.支出管理控制不严
事业单位支出管理控制不严主要表现在业务招待费的支出方面。依据我国对事业单位业务招待费的相关规定,该项费用支出应当不高于2%,下设“业务招待费”一项科目便于监督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在保证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核算原则,对会计支出进行统一核算管理。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一一严格落实在相应机构上,有的事业单位在支出该笔费用时没有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进行落实,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超支现象,对支出管理控制的不严格造成了资金使用的浪费。
4.内部监管力度欠缺
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管力度不够,并且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例如业务人员开具发票随意,未对已开发票进行监督;合同管理、票据管理不规范,合同签订的主体没有体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内部监管的不充分导致审计工作无法得到顺利的开展,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要求和考核范围不明确,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考核体系,因此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事业单位提升内部经济管理效率。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对策
1.合理设置机构,明确权责
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公益性质的服务,因此其经济活动类型比较单一,在机构设置方面应当主要考虑机构的精简程度和高效运作,结合事业单位的业务属性以及国家相关的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机构,明确每个职能机构的权责。从而便于内部经济管理更加有效,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是所有经济管理活动中最核心的环节,会计真实性是事业单位透明度的良好表现,因此在设置机构时尤其要对财务部门加强内部控制,对会财务部门的权责进行严格的规定,做好相关工作。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济核算基础工作
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将全部收入纳入预算。应高度重视经济核算基础工作,注重财务报表审核,避免再出现账表不符等问题;对于需更正或调整的账务,在所调整凭证后均应附上相关说明,加注调整原因。加大对开发实体的清理清查,重点清查票据使用的规范性,继续加大往来账目的清查。应建立制度,减少业务往来过程中现金使用量大的问题,要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规模。科学确定项目备用金比例,完善项目备用金管理制度,通过财务中介机构专项稽察工作,结合制度建设,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会计管理。
3.完善内部审计监管体系
接受主管单位对其制度建设、会计资产、收入分配、会计核算、合同履行及其他重要事项的监管。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完善会计机构,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健全审计制度,完善监事会监督体系。执行针对事业单位制定的会计规则和会计制度,由主管单位会计部门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审批财务支出,统一管理,单独设账,单独核算,全部收支纳入主管单位年度预决算。遵守国家财务支出相关管理制度,严格依法纳税。业务完成后经营结余由主管单位统筹安排,用于事业发展。会计管理严格执行会计准则,根据相关规定建立公司会计管理制度。保证事业单位资金的有效运转,进行会计账户整合,不断建立有效的资金运行监控机制,确保每项资金都能用到实处。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的特色以及业务需求情况来实施内部经济管理,制定适应单位发展的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控制。从而实现成功转型升级,提高单位的运作效率以及对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只有解决了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公益的价值,从而为我国整体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孟艳美.探讨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