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计算机录入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8 15:45: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录入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录入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46-02

舞蹈与音乐虽然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舞蹈是通过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音乐则是用声音来诠释情感。然而,两者相互密切配合,形成了相映成辉的效果。首先,音乐的节奏和节拍,给舞蹈注入生命的律动;其次,音色、音调、音乐调式,使舞蹈更具有主题性,区分出风格特征;另外,音乐的力度、音量、速度快慢,使舞蹈的情绪起伏变化,剧情更富有感染力;再则,背景音乐节奏的变化、调式的转变、配器使舞蹈情绪更富有戏剧性;还有和声、交响、声部增加舞蹈的立体感,音乐结构变化,体现出舞蹈的剧情清晰的逻辑以及完整的舞蹈情节结构。

在舞蹈基础教学或剧目排练过程中,音乐始终贯穿到每一个环节。内容涉及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剧目排练等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而每个课程里面,又有很多种风格以及训练目的各异的教学组合。尤其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节奏变化多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配用风格相适应的节奏、旋律,选用教学音乐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能够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完全磨合在一起的音乐,可以说绝对没有。也就是说,在市场上,已基本找不到音量大小、速度、段落、长短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吻合,同时又符合舞蹈教学需要的舞蹈音乐。这个现状,给从事舞蹈专业技能教学、舞蹈编导及舞蹈表演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如何能够让教学音乐符合自己的教学设想,达到预期的教学训练目的,或者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舞蹈创作意图,是每一位从事舞蹈编导以及专业教学和表演的舞蹈工作者所期望的。

一 数字音频舞蹈音乐处理常用软件

电脑音乐软件种类繁多,而且从功能上来说各有千秋。用数字音频制作处理舞蹈音乐的过程中,音频的格式转化技术,数字音频录音技术,以及简单编辑技术是必须要掌握的,如音序器软件、多轨数字录音软件、音频编辑软件,这几类软件是较常用的音频处理软件:

1.软件音序器Musicator 3.0

软件音序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编曲软件。常用的音序器软件有Musicator。Musicator 3.0(Musicato音乐软件开发公司,总部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它与中音公司合作开发了MW3的中国版)是一款较专业的音乐制作以及线谱制作软件,其功能相当强大,它结合了音序与制谱功能以及数码音频录制功能,由于软件操作界面扩大,加上可视性操作功能,操作起来极其方便。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软件,结合硬件MIDI设备可以制作出高品质的舞蹈音乐。

Cool edit(Cool edit是美国Syntrillium Software Corporation公司开发的录音和音频处理软件,并且此软件被Adobe收购)是一款功能强大、效果出色的多轨录音和音频处理软件。此软件具有极其丰富的音频处理效果,并且还提供了音频放大、降低噪音、压缩、扩展、回声、失真、延迟等多种特效。在进行实时预览和多轨音频的混缩合成的时候,可以在不需要很高配置的普通声卡上同时处理多达64轨的音频信号,还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文件,轻松地在几个文件中进行剪切、粘贴、合并、重叠声音、录制等操作,是数字音频编辑制作舞蹈音乐的首选软件。

SONAR系列的音乐制作软件,是一款功能极其强大的数字音频制作工具。支持Wave、MP3、ACID等音频格式,同时兼容WMA、AIFF和其他流行的音频格式,并提供所需的所有处理工具、音乐家、作曲家、编曲者、音频和制作工程师、多媒体和游戏开发者以及录音工程师。从而在电脑上,快速、高效地完成专业质量的舞蹈音乐创作工作显得轻而易举。在制作数字音频舞蹈音乐时,SONAR 8也是一个常用的软件之一(如图所示)。带有无限音轨,惊异的创作工具,极富灵感的虚拟乐器,自由地使用任何音频界面或控制界面工作,和使用其他音频工作站的用户协同完成整个工作,该软件以全新的特性、强大的功能,满足所有录音、作曲、编辑、混音和母带后期制作等全部所需。在编辑过程中,删除片段、插入空白小节、崩溃恢复、速度、力度、音长、音高的编辑、突变速度的操作、对渐变速度的操作、对速度的复制、改变音符长度、音高的修改等功能,以及虚拟乐器,混音、母带效果器都可以在SONAR中找到。使舞蹈音乐制作过程显得随心所欲,从专有特性到突破性的技术,只要能够想到就一定能够在软件上实现任何效果,SONAR 8也是数字音频工作站的首选软件。

二 舞蹈音乐数字音频录音

数字音频,其实是一种数据序列,是经过模拟声音经抽样、量化和编码而成,并用来表示声音的强弱。而数字音频的编码方式也就是数字音频格式,数字音频设备与相对应的音频文件格式来使用。

在舞蹈音乐制作过程中,数字音频录音是较常用的技法,

在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音频录音过程中,先要了解几种较常见的数字音频格式。通过了解不同的音频格式,在进行舞蹈音乐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情绪、剧情的需要来选择录音效果。

音序器软件是通过音乐的录入来实现其存在意义的。有了音乐的录入这一关键的环节,赋予了软件内容。在音乐录入过程中,具有两种方式:一种方法是实时录音,另一种方法是分步录音。第一种录音方式也就是同步录音,把演奏的时值节奏同时录入,类似于录音机工作原理,如具有录音机一样的播放、录音、停止、快进、倒带等功能,只是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软件里完成的。

在MIDI音乐创作制作过程中,时实录音用最快捷的方式实现了音乐的“乐感”、“真实感”与“现场感”。使音乐更具有生命力与情感。实时录音时,节拍器提供了节奏准确的标尺,使录音过程中保持着固定的节拍。因为音乐在演奏过程中,由于情感需要而会有一些微妙的节奏变化,节拍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在用音符表达音乐情感时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节奏。在软件里实时录音,节拍器就体现了这一功能。它有助于在录制过程中保持节拍的准确并对音序中所有音轨提供一个统一的参照。实时录音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第一步,点击节拍器,激活节拍器按钮,选择要录音的声部和小节;第二步,用键盘设置所需最细标尺度;第三步,点击录音按钮开始录音,录音完成后点击停止按钮并点返回到开始位置视听录音结果。

但是,实时录音也有其局限性,在一些节奏较复杂的音乐段落,不能够实现顺畅录音。所以,这种情况可以用分步录音的方式来完成。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铁路运输企业具有网络型产业的特征,其运价体制采取全国统一运价,铁路运输企业作为国有铁路经营主体,其产销大多数不能由一个铁路运输企业独立完成,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铁路运输企业联合办理铁路运输服务。因此铁路运输企业收入的实现一部分通过市场直接取得,一部分通过清算取得。通过市场直接取得的是铁路运输企业独立完成客货运输所取得的运输进款收入,通过清算取得的是铁路联合运输进款清算及铁路运输企业间相互提供作业服务清算,由铁路资金清算中心按照一定的清算办法在各铁路运输企业之间的分配。由于各铁路运输企业取得的收入大部分都是通过清算取得的,所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清算体系,维护各铁路运输企业合法权益,是关系整个铁路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

一、铁路运输企业收入清算的演变过程

纵观铁路运输企业清算模式从建国初期的“管内归已,直通分配”法、“平均收入率法”、“清算单价”法、“双挂钩”法、“现收抵现支”法、“管直方案”、“模拟区域运价”法、“客运收入来自市场、客与货网分账核算”,每一种清算方法都是与当时国家经济形势、产业政策以及相关的财税政策相适应的,都是与当时铁路的运输管理体制和财务状况相适应的。

目前铁路运输进款清算的总体思路是:收入来自市场,旅客运输、专业运输承运结算,普通货物分段计算,提供服务相互清算。铁路运输进款清算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1.旅客运输按承运清算,将与旅客列车相关的旅客运输进款清算给承运企业,承运企业向提供旅客运输作业服务企业支付服务费用,提供服务企业相应取得服务收入。承运企业指经国家铁路行业主管部门批准,使用自有客车或租用客车开行旅客列车承担旅客运输的企业。2.货物运输按票分段清算,发到运费清算给发到企业,运行运费按实际经路比例清算给经由企业,接受货物运输作业服务的企业向提供服务企业支付服务费用,提供服务企业相应取得服务收入。3.专业运输按承运清算,将与专业运输有关的运输进款清算给专业运输企业,专业运输企业向提供服务企业支付服务费用,提供服务企业相应取得服务收入。专业运输企业指经国家铁路行业主管部门批准专业化从事铁路行包、集装箱、特种货物运输及其他专业运输的企业。4.提供其他服务清算指铁路运输企业间除相互提供旅客、货物、专业运输作业服务以外的其他服务清算,包括提供资产使用、运营服务、路网设施养护修理服务、大型养路机械作业服务、移动设备修理服务、机车整备服务、公寓服务、劳务服务、其他服务的清算,提供服务的企业取得服务收入,接受服务的企业支付服务费用。

二、对目前铁路运输清算收入的几点看法

1.目前铁路运输和服务清算规则中旅客运输按承运清算,收入清算给列车担当企业,按外局售票进款的1%清算给售票企业,容易产生本位主义,各局会优先考虑出售本局担当列车的车票,不利于发站充分利用本站所有的运输能力。不过由于现在售票方式的多样化,能减少这种弊端。如采用发送承运清算方式,发送收入全部清算给发送企业,能鼓励发送企业充分利用本站的运输能力,做大市场,使用外局担当的客车时,按实际周转量及统一清算单价向担当客车的企业付费,付费关系相对清晰明了。

2.货物运输按票分段清算,发到运费清算给发到企业,运行运费按实际径路比例清算给经由企业,接受货物运输作业服务的企业向提供服务企业支付服务费用,提供服务企业相应取得服务收入。采用分段计算、分段计费清算模式,特别是调整直通运行清算单价后,各铁路运输企业在货源充足的情况下,会优先考虑直通货物的装车运输,而不是管内运输,这样不利于鼓励发送企业的积极性,做大市场,会使得管内运输货源市场流失。

3.由于实行货运改革,集装箱、行包业务由于承运主体发生变化,现有的清算模式肯定要发生变化,由于集装箱、行包运输的特殊性,可能采用发送承运模式对各铁路运输企业之间的分配更为有利,对扩大整个铁路行业对集装箱、行包市场份额的占有率更为有利。

4.清算办法公开透明但各收入项目清算单价的制定及分配方法,不能彻底摆脱“统收统分”的大锅饭的影子;清算项目不规范,清算单价核算不科学、不统一,清算的基础数据缺乏或过时,统计工作缺乏系统性和严密性,清算办法缺乏政策依据,给各投资主体及潜在投资者造成困惑与质疑,影响当前多元投资主体的介入。

现有的清算制度已经不太适应现今整个铁路行业财务管理体制,今后清算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将过去仅基于周转量方式核算改为结合运输收入量、利润和成本的情况进行调整。但由于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比客运复杂,导致货物运输清算方案的设计和实际操作比客运要难,货运和路网未实现分账核算。因此,现有的清算办法不能真实反映铁路运输企业收入和盈亏,也不能反映客运、货运、路网三个产品各自的收入和盈亏问题。

铁路运输企业要实行客货网分账核算,要把现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客货网之间划分,制定新的收入管理规程和会计核算规则,实行新的铁路运输进款办法,修订新的成本费用管理核算规程,实行新的运营资金管理办法。整合优化收入清算办法,推进客货网分账核算。实现客运、货运、路网的成本与收益显性公开,让清算体系、分配系数等更加合理公开透明,有利于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的介入,扩大路网规模,改善路网结构。

参考文献:

篇(3)

引言:目前电信行业已经进入全业务竞争时代,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电信运营商市场竞争的需要,需要对数据中心建设的新模式进行探讨,帮助电信运营商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一代数据中心。本文主要探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其在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

1. 数据中心发展情况

1.1 数据中心的定义

数据中心是以电信级机房和网络资源为依托,以高水平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为基础,为各类用户提供各种资源出租以及相关增值服务,并定期向用户收取相应服务费用的一种电信服务。数据中心拥有完善的设备(包括高速互联网接入带宽、高性能网络、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等)、专业化的管理、完善的应用级服务的服务平台。

1.2 国际国内IDC的发展现状

目前数据中心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提供场地、电源、带宽等基础资源的托管服务。第二阶段在托管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各类安全、代维等增值服务。第三阶段则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在数据中心高性能架构的基础上,提供各类咨询、外包等融合服务,即从传统数据中心演变成为客户IT服务中心。目前国内的运营商基本属于第二代初级阶段。

由于传统数据中心需要大量基础设施资源,造成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数量快速增长。但由于基础资源分配手段落后,导致设备利用率不高,且无法将富余的处理能力分配给其他客户,造成一方面资源总量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却偏低的现象。

目前各电信运营商为应对全业务竞争的市场态势,正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先进理念来解决传统数据中心的不足,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目前一种可以引入数据中心的相对成熟的技术是云计算。

2. 云计算介绍

2.1 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将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加相似,使得运营商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狭义的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广义的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

云计算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服务通常提供通用的通过浏览器访问的在线应用,软件和数据可以存储在数据中心。

2.2 云计算的服务层次

(1)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运营商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包括网络、计算、存储、机房、电源、散热等)。这种服务注重计算资源的共享,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虚拟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

(2)平台即服务(PaaS)。运营商提供应用框架平台服务(包括应用中间件、应用编程框架,底层基础设施涵盖在其中,用户不需要关注)。这种形式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客户,客户可以使用中间商的设备来开发自己的程序。

(3)软件即服务(SaaS)。运营商提供最终的应用服务(应用平台和底层基础设施涵盖其中,用户不需要关注),通过浏览器把程序传给成千上万的用户。在用户看来,这样会省去在服务器和软件授权上的开支;在供应商看来,这样只需要维持一个程序即可,可降低成本。

2.3云计算的基础――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就是把物理资源转变为逻辑上可以管理的资源,以打破物理结构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的灵活调配及统一管理。虚拟化将硬件、软件、网络、存储等以资源池的形式隔离开来,使用户能更合理、更充分地控制与管理各种资源。

对于数据中心来说,虚拟化主要是指服务器和存储的虚拟化,也可以包括网络设备的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允许用户在单一主机上运行多个虚拟客户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虚拟机的移动性、降低运行成本、减少管理费用、实现服务器整合等。存储虚拟化就是把多个存储介质模块(硬盘、RAID等)通过一定的手段集中管理起来,所有的存储模块在一个存储池中统一管理。

3. 在数据中心引入云计算技术的思路

3.1 总体思路

在数据中心引入云计算技术,是为了实现从传统数据中心向客户IT服务中心的转变。由于目前云计算技术在国内尚未大规模应用,其部署运行的经验严重缺乏,因此,在数据中心引入云计算技术只能是一个分期建设、逐步完善的过程。

目前,作为云计算基础的虚拟化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具备了大规模引入的条件。因此引入虚拟化技术,首先实现IaaS级的云计算服务,是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的一个可行的选择。虚拟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数据中心资源(主机、存储、网络等)的利用率,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实现PaaS和SaaS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数据中心引入虚拟化技术,也是一个逐步建设的过程。尤其是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传统数据中心,对其进行虚拟化改造更应谨慎,保证现有业务的安全。

3.2 新建数据中心引入虚拟化的思路

对于新建数据中心,由于没有前期业务的干扰,可以比较放心地引入虚拟化。但考虑到对技术的理解和消化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建议首先实现服务器或存储的虚拟化,最后实现网络的虚拟化。

对于新建数据中心,引入虚拟化的总体思路如下:

(1)首先实现服务器的虚拟化。

可以通过虚拟化软件对新增主机进行管理,实现服务器的虚拟化。目前最为常见的虚拟化软件是Vmware的软件。运营商可以单独购买虚拟化软件,也有的服务器厂家设备本身就集成了虚拟化软件,运营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2)第二步是实现存储的虚拟化。

存储虚拟化的实现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①基于主机(应用服务器)的虚拟化,通过运行存储管理软件实现。这种方式实现起来最容易,但是可能因为运行虚拟化软件而占用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影响到系统的整体性能。

②基于存储层的虚拟化,在存储设备内部或存储子系统内部实现。这种方法实现起来相对容易,但是这类设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不同厂商的存储产品很难在单一的存储系统中无缝集成。

③基于网络的虚拟化,可以在交换机、路由器、存储服务器上实现。将存储网络上的各种品牌的存储子系统整合成一个或多个可以集中管理的存储池,并在存储池中按需建立一个或多个不同大小的虚卷,并将这些虚卷按一定的读写授权分配给存储网络上的各种应用服务器。

考虑到运营商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中心维护的便利性,采用基于网络的虚拟化方案实现存储的虚拟化是比较好的选择。可以在SAN交换机上侧挂虚拟化设备或运行虚拟化软件来实现。

(3)第三步是实现网络的虚拟化。

网络虚拟化主要是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的虚拟化,也包括安全设备(如防火墙)的虚拟化。它可以是多台设备虚拟成为一台设备,也可以是一台设备虚拟成为多台设备,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置。网络的虚拟化最主要的目的是向更多的客户提供网络资源的服务,增加数据中心的收入。

3.3 现有数据中心引入虚拟化的思路

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传统数据中心,由于其运行着大量业务,在引入虚拟化技术时必须保证现有业务的安全。因此不宜搞“一刀切”,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入虚拟化技术。思路如下:

(1)可以先实现网络的虚拟化,后实现服务器和存储的虚拟化。

(2)如果数据中心机房仍有扩容空间,则先在新增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支持虚拟化的产品,最好是刀片式服务器)或存储(最好采用支持FCoE的产品)上实现虚拟化,然后逐步在原有服务器上实现虚拟化(对不支持虚拟化的原有服务器应逐步进行替换)。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不止一次的数据迁移,必须提前做好割接准备和数据备份工作。

(3)如果IDC机房已经没有扩容空间,则可以在现有设备中选择部分支持虚拟化的产品进行部署,然后逐步将其他不支持虚拟化的设备替换掉。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设备的改造,而是如何保证现网业务的安全。

(4)存储虚拟化实现的方式更多,也更加灵活,因此可以先实现存储虚拟化,后实现服务器虚拟化。实现存储虚拟化仍然优先推荐基于网络的虚拟化方式。

4. 结语

云计算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市场应用逐步扩大,其前景是毋庸置疑的。电信运营商建设数据中心时,应该积极研究如何引入云计算技术,提高数据中心设备的使用效率,减低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资料】

(1) 陈全 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 《计算机应用》2009年9月第29卷第9期;

(2) 付豪:虚拟化与云计算(Virtualization and Cloud Computing)河南科技大学;

篇(4)

2计算机存储技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存储技术已在我国的很多企业得到了应用,企业利用计算机存储技术进行内部管理,主要是对员工信息和内部信息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由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对计算机存储技术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导致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计算机存储技术能有效管理企业的员工信息和内部信息,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在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时,绝大多数都采用E-R模型的形式。在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开发过程中,E-R模型非常重要,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这是因E-R模型能准确分析用户的需求。通过分析E-R模型,能对不同的需求进行表格分离,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的需求点。在计算机的存储技术开发中,普遍运用了E-R模型,这是因为E-R模型能有效进行实体之间的联系,并具有关系集和属性,进而形成严格的结构逻辑关系,最终可连接不同实体的附属关系,使E-R模型更加完整。可用椭圆形表示E-R模型中的属性,用菱形块表明关系,用矩形框表示实体。

3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设计过程

3.1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需求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阶段,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技术的基础设计和开发阶段。这是因为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先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才能保障后续的设计和开发不偏离正确的轨迹。因此,在进行需求设计分析时,要正确地整理用户的需求,并对用户需求中的每一个具体需求和细节进行完善,从而使设计出的信息技术存储平台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用户的要求。

3.2具体设计和开发过程

在需求设计中主要是对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此时,用户需求尚处于模拟阶段。所谓“模拟阶段”是指这些需求还没有具体的定义。在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设计中,程序设计人员需要最终定义这些抽象的概念,并解析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些需求之间的关系。此外,存储平台的概念理解和设计非常重要,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归纳和总结用户的整体需求,对具体的模型进行抽象比较。同时,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应用和开发流程中的其他环节有:计算机存储技术的维护、物理实现和逻辑设计等。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中,这些流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开发和应用计算机存储技术

在计算机存储技术的每个设计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核心内容。在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储平台的开发过程中,计算机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存储功能。计算机的存储技术比较简单,主要是使用录入界面录入数据,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存储。在数据存储的过程中,数据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后才能存储。在计算机存储技术的使用中,完成数据的录入后,还要注意存储录入的数据。在使用计算机存储技术进行存储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所有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并进行相应的备份。在整个计算机存储技术中,数据的存储功能发挥了核心作用。如果数据的存储功能出现问题,则整个计算机存储系统将难以正常运行。在计算机中,为了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避免信息泄露,一般都将存储的文件设置为不可读。因此,在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存储中,要对管理员的权限和个人信息进行设置,从而保障数据信息安全,避免数据信息丢失,进而对企业和个人造成经济损失。

篇(5)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075-01

1 计算机耗材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计算机科技技术行业还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在管理计算机耗材方面有着严重的不足,制度不够健全、对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方式不到位等等问题的存在给计算机耗材的利用及回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首先,管理意识程度不够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计算机耗材大部分运用于企事业单位工作事业中,而这些耗材又多半是公款购买,这就造成了使用人员对计算机耗材的重视程度不高,经常会出现铺张浪费的境况,对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率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也对计算机耗材管理制度的执行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其次,计算机耗材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体制不健全一直都是困扰计算机耗材管理的一个问题,有很多不科学的管理方式方法,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最后,计算机耗材使用单位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就对计算机耗材的利用没有一个体统的规划,在没有系统规划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资源滥用和资源浪费的情况,在耗材使用单位也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所以许多耗材的报账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对于计算机耗材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方式和办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对单位资金和资源的节约有很大的帮助。

2 计算机耗材管理办法

2.1 在入账上的管理

计算机耗材入账管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输入信息。输入信息是指将计算机耗材入账的基本信息进行输入,录入管理系统,以便于今后的管理工作。具体来说,可以导入计算机耗材的基本信息表到耗材管理系统的入账管理界面,选择最终用户导入方式,将耗材的规格、型号、出厂日期、购买数量等信息进行输入。第二,处理信息。处理信息一般包括登陆管理系统、导入或者填写计算机耗材入账基本信息的界面、添加或者修改以及删除和编辑信息,然后对资产进行复核和验收。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可以对计算机耗材入账信息直接进行导入,也可以在计算机上生成计算机耗材的入账信息卡片。在处理完基本信息之后还要对信息进行复核。第三,输出信息。输出信息具体来说是指,计算机耗材明细信息表以及建立单位计算机耗材信息的账目。

2.2 在发放上的管理

处理计算机耗材的发放的方法首先也是要对计算机耗材的发放信息进行输入。在处理过程中,在登陆管理系统界面之后,要在发放页面等级计算机耗材发放的线管信息,对于修改、添加、删除、编辑以及复核等问题要根据耗材的具体发放程度来定。另外,针对耗材的滥用现象,需要对计算机耗材发放进行信息登记,建立设备发放确认单,以及对耗材使用方向要进行去向登记。

(1)在维修和更换上的管理:对于计算机耗材的维修和更换,要登记好待维修和更换计算机耗材的型号、规格、类别、名称、出厂日期和购置日期这些基本信息,此外,还要登记计算机耗材的使用人、申请维修的人员信息以及维修前耗材的损耗状态等信息。另外,在管理计算机耗材维修这方面最好配备专有的维修设备师,对耗材进行专业的维修和管理,不仅要从系统和文档上对计算机耗材的维修和更换情况进行录入和管理,还要在具体维修方式上对其进行管理,做到标本兼顾。

(2)在报废上的管理:对于报废的计算机耗材不能够直接对其丢弃,要对计算机耗材的报废信息进行收录,收录过程类似于维修信息的收录,要对型号、规格、日期等信息进行输入。还要对报废情况进行审查和鉴定。在确定报废信息和计算机耗材报废情况之后,还要在管理系统中对报废耗材的基本录入信息进行删减并在报废信息列表中对其加以添加。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方便快捷查找报废计算机耗材列表,以便于对于新进计算机耗材进行购置申请和报账申请。

(3)在归还上的管理:对于临时借用的计算机耗材要进行归还,同样的对于耗材的归还也要在借用登记的基础上进行登记和信息的录入,以免对公共计算机耗材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流失。其次要设立计算机耗材归还登记表,这项登记表与一般登记表类似即可。另外要注意的是,要对归还的耗材进行检查和测试,看是否出现坏损状况,如果出现需要对其进行维修,并对使用人进行相应补偿的索取,如果不需要维修,可以直接进行入库登记,具体操作类似入账程序。

(4)在调拨上的管理:计算机耗材在调拨上的管理主要应当注意的问题在于,需要登记耗材调拨入的部门、调入耗材的基本情况、调入该部门的原因等。在调拨程序上,首先要导入将被调拨耗材的基本信息表进行导入,再将需要调拨耗材的基本信息,需要调拨到的部门以及被调拨的原因明细进行整理保存到管理系统中。在填写和信息保存完毕之后,要对信息进行审核和确认。

(5)在变动上的管理:计算机耗材的变动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也是登记和信息录入问题。对于需要变动的计算机耗材要做好信息的更替工作,并且对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检测,通过检测后生成计算机耗材变动信息卡片,并且调整单位计算机耗材信息账。在此项工作中除了要注意进行信息的录入,更要对耗材进行财务报账,以便于更好的利用和掌握耗材使用费用。

3 结语

在计算机耗材的管理触及了多个方面,但从总体上说,对于计算机耗材的管理主要是依赖与一个较为完善的耗材管理系统和体系,对于计算机耗材管理的各个方面,从购置录入到处理维修、更换、调拨、报废上的处理都要进行信息的录入,这一步骤是管理计算机耗材的主线。另外,在主线的基础上,各个程序还需要根据自己各自的特点对相关事项进行进一步的关注和审核,并同时做好信息的录入工作。在设计制定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还应该针对现有的基本情况制定一个完善的计算机耗材管理制度,列举出各种耗材的内容,耗材购置、申领、发放、保管等各个方面进行逐一的规定。在规定的指导下和有效管理技术的帮助下,借助各项信息能对计算机耗材进行有效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节约资源。

篇(6)

(1)减少了建材质量检测人员的工作量,对于计算机技术在建材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来说,其最为突出的一个作用表现就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建材质量检测人员的工作量,在原有的传统建材质量检测过程中,相关人员的工作任务是比较繁琐的,不仅仅需要针对具体的建材质量检测操作进行严格的控制,还需要针对各项数据和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尤其是采用纸笔记录方式的话,更是会较大程度上提升其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就更容易造成一些问题和故障的出现,而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就能够有效地减少相关人员在记录或者是转交中的工作难度,为建材质量检测人员减负;

(2)提升建材质量检测的准确度,对于建材质量检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来说,其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相关的检测准确度,这种准确度的提升主要就是依靠降低建材质量检测中的失误发生率而达到的,尤其是在一些数据和信息的记录以及计算过程中,完全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和控制,其更为准确,也更不容易出现一些失误,并且在计算的效率和速度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3)延长了数据保存时间,在建材质量检测过程中充分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够在最终的数据保存方面具备较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相对于原有的纸质文件记录来说,在计算机设备上进行相应数据和信息的存储具备着极强的应用效果,其保存的时间更长,在后续查询以及借鉴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更大,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在建材质量检测中应用的一个突出表现所在;

(4)优化了不合格台账的处理,在以往的纸质记录模式中,对于不合格台账的处理一般都是通过人工逐个等级撰写的方式来进行呈报,该种方式的使用不仅仅耗时耗力,还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误差,而这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能够较好的避免这种记录误差问题的出现,并且还能够直接采用计算机相关设备进行不合格台账的打印,进而优化了不合格台账的处理程序,提升了相应的操作效率。

2计算机技术在建材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建材质量检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就是通过构建相应的建材质量检测系统来实现的,这种系统的构建也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其建材质量检测的实施效率,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和积极价值,由此可见,这种计算机技术在建材质量检测中的应用主要也就是体现在建材质量检测系统的作用表现上。

2.1领导管理

计算机技术在建材质量检测应用中的一个最为突出的作用体现就是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建材质量检测管理人员对于整个操作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一般来说,这种管理人员主要就是指建材质量检测实验室的主任。在具体的建材质量检测过程中,其具体的操作流程是比较复杂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各项建材质量的检测操作程序比较复杂,还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在需要检测的建材类型极为复杂,比如石料、混凝土、砂、砖、水泥、钢筋、水等,都是需要进行质量检测的一些关键建材,因此,为了提升其建材质量检测的效率和操作水平,就应该着重加强对于各类建材质量检测的管理和协调,尤其是对于相关检测任务和检测人员的匹配来说,就可以充分运用这种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管理,当然,这种管理只有相关管理人员才能够进行操作,这也就需要在计算机相关系统的构建中针对相应的权限进行有效地设置,保障只有建材检测实验室主任级别的管理人员才能够操作该系统模块。

2.2信息的收集和录入

对于建材质量检测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来说,信息的收集和录入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应用方面,对于这种信息的收集和录入来说其主要涉及到了以下两方面信息的搜集和录入:①对于一些原始信息进行相应的收集和录入,主要就是指在建材质量检测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取样操作,在取样过程中必然也就会涉及到各类信息,这些信息也就应该较为真实有效地录入到相应的计算机系统中去,其既能够为后续的检测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还能够较好的进行数据的储存和备份,为建材质量检测做出应有的贡献;②还应该针对整个建材质量检测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操作信息和数据进行详细全面的录入,这些数据信息的录入更是具备着极强的应用价值和效果,并且同样也是建材质量检测工作的核心所在,这些数据同样也直接关系到建材质量检测的相关结果信息。

2.3相关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计算机技术在建材质量检测中的应用还能够较大程度上体现在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上,这也是计算机技术比较擅长的一个方面,对于这种计算机技术的分析处理工作来说,其对于具体的建材质量检测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一些相关的计算方面,运用计算机相关程序进行操作具备着极强的操作价值,也能够较好的提升其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一个突出表现所在。

2.4检测报告的输出

对于建材质量检测工作来说,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应该输出相应的质量检测报告,从这一方面来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同样具备着极强的应用价值和效果,运用计算机进行相关数据报告的呈现具备着较强的便捷性,相对于人工操作模式来说,直接采用计算机针对前期搜集录入的一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也就能够得到相应的报告信息,并且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计算机处理软件来把这种报告更为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如果存在打印机设备的话,还能够更为有效的打印成纸质版进行递交。

篇(7)

[中图分类号]G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074-03

利用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软件对已录入的藏品信息进行审核是提高藏品信息准确性的必要手段。审核人员主要是通过使用审核功能,发现和修正录入到数据库的错误信息。目前常见的审核方式有人工审核和计算机审核。前者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工审阅、手动修改为主要手段的审核方式;后者则是一种以计算机程序为审查主体,审核员为修改主体,以程序比对、以手动纠错为手段的审核方式。在国内,对藏品信息审核方式的认识同藏品信息采集软件的认识紧密相连。

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学者开始探讨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软件的审核方式。祝敬国先生最早提出了利用藏品信息采集软件相关程序进行“三重校验”。三重校验的应用开创了由登录员利用藏品信息采集软件进行自审的人工审核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提高和各博物馆对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愈加重视,有关藏品信息审核方式的研究成果也大为增加。陈红京先生在设计《人文类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时提出了“审核库顺序修改功能”,将录入与审核工作进行分工,提出由熟悉藏品信息的专家逐条核对并修改的人工审核方式。同时该系统设计了自动查询重复数据的计算机审核程序,探索开发专门的计算机程序辅助人工审核方式的新模式。同样采用分工进行数据审核的还有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底账信息数据录入软件》首次采用计算机比对程序进行审核。比对程序可以较为精确地查出并标识出现频率最高的人为错误,然后提交给审核员判断并修正相应的错误,还通过对审核员工作量进行统计来考核审核效率,这样大大提高了审核效率。

从上可知,在利用藏品信息采集软件对藏品数据进行审核的实践中,从总的趋势来看,审核工作从人工审核方式向计算机审核方式发展,计算机审核越来越受到青睐。但是,目前采集软件审核方式的整理与研究却相对滞后,这对继续改进审核方式、提高藏品信息准确性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笔者主要就人工审核与计算机审核两种审核方式的类型、特点和设计原则进行阐述,探讨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软件应采取的审核策略。

早期为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软件所设计的审核方式以人工审核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审核方式产生并不断发展。博物馆藏品数据审核方式根据审核主体――审核员参与程度不同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人工审核型。这一类型顾名思义,即以人工查错为主。根据操作权限不同可细分为两类:一种登录员同时拥有录入和修改权限,既录入又审核藏品数据,包括对错误数据的修改。以上海博物馆采用的《藏品管理检索系统》为例,该系统为登录员设置了入库登录和定期核对等权限,使登录员集登录和审核于一身,由登录员审查并修改自己录入的数据。第二种,审核员仅有查看藏品数据的权限,发现错误即将错误数据退回给登录员修改。以苏州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为例,录入员录人数据后将其提交给审核员进行人工审核。如果经过审核没有错误,审核员确认通过,数据进入数据库成为可利用的藏品信息;如果发现有错,审核员立即将任务退回给录入员进行修改,录入员找到错误数据并修正后再次提交审核。

第二,过渡型。这一类型是人工审核向计算机审核方式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开始利用专门设计的审核程序查错,审核员可查看所有数据,又修改藏品数据。复旦大学的陈红京先生主持开发的《人文类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系列软件提出审核库顺序修改功能,给审核员分配文物编辑权限,使之核对审核库中每一条藏品数据时并通过文物编辑按钮即时修改错误数据。该系统还在审核库转使用库功能中设计了自动程序配合人工审核方式使用,拒绝总登记号重复的藏品信息转入使用库。一旦两条以上藏品数据重复,则其不能被拷入使用库中检索使用,而是由审核员再次审查修改错误信息。《人文类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开创了计算机审核程序辅助人工审核方式的先河。

第三,计算机比对审核型。计算机自动比对藏品数据,发现错误,自动提交错误数据并标识错误之处,提示审核员修改。《故宫文物底账信息数据录入软件》根据登录员录人、审核员审核修改藏品数据的理念专门设置了比对的计算机审核方式。该软件为审核员设置了校对权限,可以修改经比对后不完全一致的藏品数据。系统自动对两名登录员分别录入和提交的相同底账数据逐条进行比对,并将不一致的地方用红色标识出来,由审核员根据总账进行审核修改。

由此可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藏品信息采集工作中的深入应用,数据审核逐渐向计算机自动审核方式过渡,其间审核工作的细化分工和专业化趋势的加强为计算机审核方式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人员和物质条件。而通过吸取人工审核方式的实践经验,编写自动、比对等程序,利用计算机程序提高数据审核效率的趋势也愈加明朗。

与早期的人工审核方式相比,现在逐渐兴起的计算机自动审核方式通过专门化、针对性和考核等设计,提高了审核速度和效率。

与人工审核方式相比,计算机审核更加注重分工合作,有针对性地设计审核流程和操作方法。博物馆藏品登录工作流程依次为录入、查错和修正三个项目。早期,系统笼统地设计登录流程,登录员独立完成所有项目。在实践中,博物馆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三者的差异及此种登录方法的弊端,对其进行分工。陈红京先生将其分为录入和审核两个流程,并提出数据审核“要请专家进行校对”。《故宫文物底账信息数据录入软件》所设计的审核模式则将分工进行得更加细致,查错由比对程序自动处理,审核员仅负责对错误数据的修正。分工细化,使得审核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尤其是计算机程序参与审核工作后,审核员的工作更加简单化、快捷化和精确化。以比对程序为例,该程序针对录入过程中录入员常见的人为错误,如错别字(错误数字、字母)、标点错误等而设计,启动比对命令后在数十秒内就可将上述错误标识出来由审核员判断两条数据孰对孰错,并纠正和选择正确的藏品数据予以保存,这极大地提高了审核的速度和效率。

另外,早期的人工审核没有严格的制度和程序对审核工作进行评价,计算机审核则专门设计了对审核员工作量等工作情况的统计功能,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评价审核员的工作。《故宫文物底账信息数据录入软件》设置了对录入员差错率和审核员工作量进行统计的功能,系统自动记录和统计经

由比对发现的错误数据量及经审核员修改和通过的数据量。对录入的错误数据及审核员工作量进行统计和分析,对于担任登录员的录入员和审核员来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通过统计一目了然,为评价登录员工作和制定奖惩措施提供了科学的指标和依据,激励着相关人员提高登录效率。

从上可知,计算机审核方式的发展促进了藏品信息数据审核工作速度与效率的提高,并逐渐成为博物馆工作者较为青睐的馆藏信息审核方式。

尽管计算机审核方式颇具优势,但目前还不算很成熟,有一些技术问题无法克服,导致其审核结果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查准率。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算机审核方式一般是针对某一种错误的查询,它对错误类型有着极其严苛的限制条件。其一,以程序为例。目前所见的程序一般是针对总登记号重复即错误的前提设置的,其他重复性错误则不在其审查范围之内。其二,比对程序是基于两个人录入同样信息,如果录入的信息出现不一致处即为错误的前提编制的;如果两个人犯同样的错误,则系统无法识别这种错误。其三,从上面两种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的计算机审核方式主要审核对象是以文本为主的字符型数据,对于选择性指标项中出现的错误则无法识别。这极大地限制了计算机审核方式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第二,人才是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工作中审核阶段最重要的条件。从上述对审核员素质的要求可看出,审核员应是熟悉藏品知识的鉴定人才,并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才。而从目前对各个博物馆人才结构统计资料来看,博物馆中从事藏品审核工作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掌握藏品鉴定或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人才非常少。这极大地影响了藏品信息审核工作的正常开展。

因此,促进藏品信息审核工作的开展,必须针对上述问题对现有的审核模式进行改进。

针对计算机审核方式目前存在上述问题,今后博物馆工作者在设计审核方式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针对目前的计算机审核方式存在差错种类单一、查错率仍未达到令人完全满意的状况。博物馆工作者在参与设计藏品信息采集系统的审核功能应从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分析目前藏品信息采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错误类型,针对每一种错误设计相应的审核程序。例如,针对常见的错别字,则可设计相应的错别字检查程序,自动检查这类错误,这样可避免漏检比对程序中程序无法识别由于两个录入员犯相同错误这样的情况。

第二,设计审核时一定要保证尽可能查询到所有错误类型的藏品信息。而目前单一的计算机审核或人工审核都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查错率,因而保留人工审核方式很有必要。考虑到这一点,人工审核界面应朝着易于查看、修改信息操作简单的方向进行设计,从而减少审核员因工作疲劳而造成错检、漏检及修改错误等不利情况。例如,考虑到审核员的需要,可以将一批藏品信息中的某一项以列表的形式按照一定顺序显示出来,由审核员核对并修正相应指标内容,以此保证最大限度地查询和修正所有错误信息。

第三,审核方式的专业性体现在审核员的专业性上。博物馆的专业性一方面体现在藏品上,在审阅录入藏品数据同时也执行审核藏品信息的审核员必须是熟悉本馆藏品及精通藏品学科知识的专业人员。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迅速发现和定位错误数据,了解如何修正错误。因此,博物馆一方面,应注重对藏品专业人员的录用和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审核工作是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的,所以审核员必须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方法。

目前,国内博物馆藏品数据库的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为提高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准确性,完善计算机登录工作中的审核模式显得十分必要。但应指出,保证绝对不出错的审核方式是没有的。对藏品数据进行审核只是事后的补救措施,为保证所登录藏品数据的准确性首先要从提高录入员录入数据的准确率出发。因此,博物馆工作者应在开发博物馆藏品采集软件时优先考虑为登录员提供便利,设计出高效登录、简易操作和便于人机对话的录入方式,同时提高登录员操作技能。通过登录员录入正确而规范的藏品数据,来保障藏品数据库里藏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参考文献]

[1]祝敬国,藏品管理的电脑检索系统[J],中国博物馆,1985,(3)

篇(8)

第二章 计算机在当前时期的功能和作用

计算机是人类社会20世纪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自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至今,在短短50多年的时间里,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计算机已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文教,卫生,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已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智能工具。

:6000多字的北京民族大学本科论文

有完整源码,可直接或调式运行

200元

篇(9)

一、职能分工

1、办公室是本院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全院计算机局域网的技术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

2、其他各部门根据本部门的职能职责,按照计算机管理部门和审判流程管理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将本部门的信息输入计算机。

二、计算机机房管理

1、计算机机房(以下简称机房)的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交换机等重要设备,院办公室负责机房的安全管理和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2、除网管技术人员外,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机房;确因工作需要进入机房,必须由网管人员陪同。

3、机房内严禁带入和存放各种易燃、易爆、易腐蚀物品;严禁吸烟和吃喝食物。

三、计算机管理、维护和使用

1、办公室负责管理协调各部门计算机的设备维修、软件维护和局域网的正常运转。

2、各部门计算机由本部门指定专人管理,设定密码,并负责日常开关、设备维护及卫生清洁,确保设备安全完整、正常运转。

3、各部门计算机仅对本院内部人员上班时开放,外来人员不得上机操作。如有特殊情况,须经办公室或分管院领导同意后方可上机。

4、各部门不得擅自变更、接入、移动院网络设备;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未经分管院长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的计算机不得擅自接入本院局域网。除办公室专设一台外网计算机外,其他部门和领导严禁将登陆局域网的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做到专机专用。

5、各部门要爱护机器,正确使用,不得随意删除软件或更改计算机内已设定的工作软件,未经网络管理员同意,严禁更改计算机的名称,ip地址,启动程序,cmos设置,更不准自行安装软件。

6、院里鼓励和支持全院干警运用计算机开展工作,防止工作上不用而工作外乱用现象发生。电脑中严禁过多载入游戏,凡因过多载入游戏而引起死机、病毒侵入等事件,院里要追究第一使用者的失职责任。为防止病毒感染传播,一般不准使用软盘进行资料拷贝,如确需使用,先用杀毒软件检查一遍,以保安全。过失损坏要照价赔偿,故意破坏者视情况处理,并照价赔偿。

7、从2006年7月15日起,院打字室原则上不再编打除办公室外各部门的文书文件材料,只负责印刷任务,其他部门可通过局域网共享或用磁盘拷贝至打字室进行文件输出。如确实需打字室编打的,须通过主管办公室院长批准方能打印。

8、如发生技术故障,硬件设备的损失(不含软件自身使用问题)应及时报告部门负责人,再由各部门统一报院办公室,由院办公室联系硬件销售商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数据信息的录入

计算机局域网信息录入的内容为立案管理、审判流程管理、办公管理、政工管理以及公共信息等。各部门应根据职能职责,明确与本部门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录入要求,指定专门人员及时、准确、客观地录入信息。

1、办公室

档案管理:要按照档案管理办法及时归档登记造册;

本院发文:文书管理员要严格按照发文权限批准发文,未在网络上申请的文件一律不予编号。

计算机管理、财务收支情况、固定资产相关信息及时输入。

2、纪检监察版权所有

来信来访情况、机构人员应及时录入并自动生成报表。

3、政治处

人事信息及时录入、修改。

4、司法行政科

枪支弹药、车辆管理、审判庭管理。

5、审判部门

所有案件的相关信息要同步录入计算机,当天的信息应及时输入。

(1)立案庭应输入的信息:所有案件的案件基本表、案件附加信息、立案案由、立案登记(审查)信息、诉讼参与人信息、其他诉讼参与人信息、诉讼费信息(立案标的等应填写齐全,无诉讼费的除外)、立案移交信息、执行基本信息(仅指执行案件)、相关法律文书(仅指执行案件)。

其中诉讼参与人中的当事人详细信息应按照审判庭法律文书的不同要求对当事人逐个具体填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职务、职级、工作单位、住址等),不允许把数个当事人信息和在一起填写。

(2)案件移送业务庭后,业务庭庭长应及时用电脑分案,并完整输入承办人或合议庭成员、书记员信息。

(3)对不同性质的案件,承办人员及时准确输入规定信息。

五、保密和安全原则

篇(10)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幼师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一直也来,许多学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层面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弊端。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按照各学校的教学大纲必须持续一年的教学时间,课时一般也长达128个课时,学生在大专二年级时候,可自愿报名参加重庆市劳动局的计算机初级技能等级考试或者国家计算机考试,各学校再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一般组织一定的课时。但从各学校历年考试的结果来看,学生的取证通过率仍然较低,整个重庆地区一般通过率不到80%。

针对取证率不理想这一情况,许多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重新修订各自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并在大纲中明确将计算机基础划分为多个模块,如必修知识模块、操作技能模块等,并对每个模块中的知识点和对应技能训练,以及技能训练需要的课时和实现目标的进度,做出相应的说明。以此来实现教学计划的统一和教学要求的统一。如对参加重庆市社保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主要授文字录入课程、Windows操作课程、Word排版与制表课程、Internet基本操作课程等;对参加全国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学生授文字录入课程、Windows操作课程、Word文字处理课程、Excel电子表格课程、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课程、Internet基本操作课程等。这种做法不仅可以缩减原有课时,还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考核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操作水平,如何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一个摆在每位计算机教师面前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可以采用分模块考核的办法。如在授文字录入课程阶段,可以对学生文字录入进行测试,利用“打字通”软件上机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学生文字录入成绩的考核,不能一次性完成,可分两个阶段,如第一个阶段,主要考核五笔字型输入法中二级简码,规定学生的最终录入速度为30字/min作为标准成绩,40字/min为优秀;第二阶段, 考核文章录入,要求是40字/min为变准,60字/min为优秀。在word模块,可以分理论与上机两部分组织考核。理论考核可以参照重庆市劳动局的模拟仿真试卷,进行笔试操作。操作考核可以采用上机考试,利用word软件,让学生按照规定进行排版和制表,考试完成后,将每位学生录入的文稿打印出来,进行密封阅卷。以便对每位学生的成绩,进行公平、公正的打分。

三、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课程

一些老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采取不重视态度,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遏制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首先从思想上进行改变,认清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次,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学校要严格控制计算机教师的师资,上课教师尽量为计算机本专业老师,而不是其他专业老师临时改行,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当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四、加强教材建设,不断适应幼教教学特点

就现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而言,可以说是种类繁多、良莠不齐,选择哪一本教材作为对学生课程教学的教材,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在选取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幼教的教学特点,教师应仔细研究教材内容把握重点,保证涉及内容和讲授方式适合幼教学生,不能过深或过浅。此外,教材中要含有大量的适合幼教学生的技能训练方面内容。

五、采取分层教学模式

对学生采取分层教学,根据每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后,对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组织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根据每位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高低,分为快、中、慢三个层次,对他们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六、改革考核方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幼教学校已经认识到改革考核方式的必要性,也基本上都由原来单一的笔试模式,改成了现今的“笔试+上机”的考核模式。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个人认为这种改革,还应该继续深入下去。对笔试部分所占成绩的比重应该继续下调,因为计算机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学校应该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更注重操作技能的掌握的重要性。其次,就如何进行上机考试,个人认为可以这样进行:①可以借助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全国一级考试是一个权威性计算机考试,它的考核方式是上机,考核内容十分全面。我认为,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进行取消,而以国家一级考试代之,学生通过考试,则成绩及格;未通过,则重修该门课程。②针对各个学校及专业的特点,组织教师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试题库。对待学生的上机考试,可以采用自动化出题和评分,实现随机组卷无纸化考试。这样既能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这种大的趋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让学校获得的计算机知识,能够真正为他们日后工作生活中的帮手,已经成为幼教教育中一个重要且紧迫的探究课题。在这其中,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地改革,很多专家教授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个人只是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做出了一些补充性的探讨和思考,但愿能够抛砖引玉,使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篇(1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运算超出人类范围的运算,包括各种算法的逻辑运算,以及算法相互嵌套的运算。信息管理系统包含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间不仅包含了复杂的逻辑关系,而且数量相当庞大,面对这样的情况,计算机应用技术随之进行创新发展,从而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这两者的有效整合不仅有利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而且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便利。从宏观的角度看,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整合是信息时代下必然实现的,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因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是历史不断的演变,历史在演变的过程中唯一真实又永恒的是信息数据,信息数据的有效记录和管理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书籍。提升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后再将其有效整合于信息管理系统是很必要的,两者有效整合符合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方向。计算机运用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整合需要人类共同的努力,更需要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通过不断的磨合让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更加优化,从而促进社会和世界的信息发展。

一、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信息管理系统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其表面含义是大量数据的一种统计系统。信息数据包含很多种类,比如我们国家人口普查的每个人的信息数据,更细的还有其中的姓名、年龄、住址和学历等的信息。面对庞大的数据体系通过计算机的多种应用技术,设置一定的算法构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更高效率地实现各种查询。信息管理是人类通过应用计算机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整理,从而实现对数据更快捷的操作。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应用技术推动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结合了各种逻辑算法以及物理高新技术,通过智能化的网络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就结合了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算法以及封装语句将病人的信息录入后存储在一定的数据库中,再将数据库通过其他接口应用于各个科室以及各个平台模块,最后实现数据的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范围很广,当今我们处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随处可见。计算机软件自身的特点是处理信息的过程可以被无限制循环,和人类大脑相比,它有很大的优势。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为人类节省了更多的时间,为人类解决了地域性的问题,以及提供了更加优质快捷的服务。如今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了,未来的社会是数据化的时代,而数据化的建设又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适应信息化的时代,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创造现代化信息的全球化。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优化整合的重要性及案例

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多为纸质资料,人类所产生的数据,以及人类现有本身的数据在一定场合通过管理部门收集和录入进行归档,最终生成某段时期的文档整合。这种老式的信息管理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可能由于时间的问题,导致所录入的信息不清晰或者不准确,其次可能由于地理因素,或者其他人为不可确定的因素导致文件被破坏,从而对信息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最后可能由于录入人员的疏忽造成了数据的错误,或者数据缺失。基于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缺点太多,而此时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可以通过设计一定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取代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所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信息管理系统所会发生的错误。利用应用技术计算机的信息管理系统,让信息管理不再杂乱无章,通过简单的算法,就可以让数据存储在想要的地方,并且对数据按照用户想要进行的条件筛选,让信息管理的管理者更加便利,让管理更加有序,从而降低了工作复杂程度,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利于人类未来生活更美好。信息管理系统在医疗行业中是如何让被应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整合被应用于信息科等各个部门,由于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为了更加方便地实现患者就医,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普遍应用于各个医院中的各个科室。患者通过急诊平台进行急诊登记或者挂号,将自己的信息以及各项生命体征录入系统中便可获得最快的患者记录,那么患者接下来的流程也会轻松很多。根据国家标准后期这些患者的信息必将进行统计和归档,那必定会进行一个过滤和筛选,比如有社保和无社保、某段时期等的分类。如果人为处理,那必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整合是必要的。又比如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进行各项体征数据的检查。这些数据在传统方法中都是医生手动录入,但是医生可能会由于工作时间持续较长,导致疲累造成数据错误,那么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优化整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录入数据并储存于库,则有效避免了这一问题的产生,还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实现了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优化,并且保证了信息的质量,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利用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系统,将庞大的信息量通过一定的筛选条件录入数据库,再通过一定的算法设计,将数据二次筛选好展现给操作者希望看到的数据,这样的一个流程实现了高效的信息管理。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优化整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