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8 14:43: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篇(1)

在我国,舞蹈艺术很早就被列入了教育传承的行列,据说在周代的时候,有一大司乐是当时宫廷制作、表演乐舞的专门机构,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舞蹈学校。古代教育家认为舞蹈与诗歌、礼仪是并列同等的,只有三者兼容,才能陶冶人的情操。

幼儿时期的孩童,刚接触事物,对事物的学习充满着好奇,并占有一定的主导性。在这个时候向幼儿开启舞蹈学习,可以从外形上来纠正儿童的不良习惯,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挺拔、什么是自信,为今后的优美形态打下基础;更可以从内在为孩子树立性格,伴随着音乐,身体的释放和表达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使孩子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培养应该具有更高的审美修养,我一直认为,在进行幼儿舞蹈教育的时候,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教授舞蹈,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品性和修养。舞蹈教育是具备这种条件的,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孩子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认知,只有从小内外兼修,并坚持不懈,才能真正的做到陶冶情操。

(一)舞蹈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机能生长。幼儿时期,孩子正是处于身体的快速发展时期,许多不良的习惯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养成的,所以这个阶段的身体机能发展很重要,不容忽视。

在幼儿的舞蹈教育中,一般用音乐来配合孩子们的练习,完成一些简单的小舞蹈和基本的舞蹈韧带训练。科学表明,定期通过肢体的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均衡生长,强壮筋骨,有利于促进骨骼的循环及代谢。据统计,在同一年龄的孩子中,学习舞蹈的孩子要明显比没有学习舞蹈的孩子身高平均高出 3 厘米以上。

不仅仅是骨骼的生长,舞蹈对于幼儿的各个关节都有着良好的促进生长作用。例如关节的柔韧性、孩子的平衡能力和身体的协调能力,都是对孩子将来的发育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改善孩子们不良的体态,还可以使胸腔打开,增强肺活量。在大量运动过后还有助于促进孩子的食欲,增强消化机能,提高幼儿的抵抗力。

总之,幼儿学习舞蹈对孩子的身体机能的生长有很多的好处。

二、舞蹈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在幼儿舞蹈教育中,我一直主张让孩子随心而舞。在幼儿这个阶段,孩子本就好动和好奇,很容易对舞蹈这种身体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外之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是惊人的,在音乐的带引下,孩子们更可以将这种能力慢慢培养起来。

幼儿的创作力需要去帮助开发,在舞蹈这一艺术教育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和音乐的牵引,很容易开发出孩子们无边的创新力。例如,在幼儿舞蹈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孩子模仿她们常见的动物,不设定任何界限,孩子们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来摆出小动物的姿态等等。

拉班曾经说过:我们的全部感觉是人们独一无二的触觉(第六感官)引起的结果。 舞蹈在肢体运动的同时,音乐刺激着听觉的人体感受器,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反映到大脑,大脑依靠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作用,最后直接由动作知觉引起美感意识。所以,我们用感官运动去获得某些感觉是人们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方式。

三、舞蹈可以培养幼儿的智力

很多人认为幼儿舞蹈教育只是单纯的培养孩子兴趣,培养孩子的气质等等的表面东西,其实不然,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表面上的提高,更多应是对潜能的全方位开拓与培养。

幼儿的智力发展与运动是分不开的,以前有句老话说:调皮的孩子聪明,基本就是这个道理了。通过肢体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工作,而身体的各个肌肉又受大脑中枢神经的驱使,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孩子进行舞蹈教育的同时,身体肌肉的运动也促进了孩子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改善和开发。

篇(2)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建国以来,我们就提出过:“五育并举”、“六个学会”以及最近炒的非常热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观点,都是教育家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从实践或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无疑有其正确性;但它们的内涵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直抵教育的本质,是否能通过已有的教育实践而得以实现,仍有大量的未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在理论范畴内还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界定,更没找到令人一致信服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批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扎实而有力的行动,试图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尚存争议教育命题: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观点的激烈碰撞,目前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本质)。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根本性发展任务”,这就自然规定了不同的素质要求。人在学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就是“发展学业水平和能力”;为达此目的,学生必须调动和发展自己的全部智慧(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人生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或者是为这些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随之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学生阶段客观存在的“根本性任务”,妄谈“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使教育迷失方向,不但实现不了全面发展,还会重犯历史的错误。因此,学生必须以学业发展为主线,然后或者同时,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随之带动其它素质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在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还澄清了几个认识。第一,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不是主观想象和设计出来的,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要求的,离开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妄谈人的根本性任务都是超越现实而不能成立的。例如,在当前状况下,高中学生离开“高考升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成立的。第二,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素质要求必将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一百年前对人的素质要求与今天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别。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第三,人在后一人生阶段的素质的获得是以前一阶段已有素质为基础,通过个人努力和克服困难来实现的;人在青少年阶段具备的素质对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而青少年阶段的认知能力是其核心素质,认知能力是通过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获得的。

篇(3)

前言:数学是严谨类、结构类科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深重,远超于其他学科。初中数学处于过渡阶段,连接初级数学内容与高等数学内容,其承接性、逻辑性很强,因此,无论是数量关系,还是空间形式,要想发挥教学优势,必须从培养学生思维入手,高度概括、系统操作、集中训练,使学生掌握立体化、科学化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拥有从多角度阐述问题的能力。

一、灵活性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按照既定规律随时变化的,学生不能拘泥于某种既定的规则和规范,从单一角度、单一方向看数学问题,应以灵活眼光去认识问题,从每个课题中挖掘独特的变化规律,通过总结消耗,变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1.1基础技能培养

学生灵活思维是依靠扎实基础知识储备滋养而成的,拥有充足理论知识和解题经验的学生,很容易接受、理解一些新颖、创新式的课题,并从中获得学习感悟。对于初中数学来讲,运算技能是基础,除简单的加减乘除外,开放、乘方、因式分解、多项式、解方程组等多个运算公式,都需要进行反复训练。同时,定义、理论、公式定理等概念性的内容也应集中记忆、背诵。

1.2教学方法培养

思维可以将知识和方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动力工具,所以老师应灌输给学生一种“惯性思维”思想,从教学改革发展中找到学科知识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契合点,改善教学方法,集中训练学生某种体系化的思维,如方程思维、函数思维、构造思维、分类讨论思维、转化思维、数形思维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各异,学生在领悟数学内容时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加以区分。

1.3引入“一题多解”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囊括了多种类别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填充,使巨大多数数学样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变得多样。因而,教师应将习题装饰成一个目标,让每个学生按照不同解题路径,合作讨论,得出答案。之后,在转换研究路径,轮换解题方法,使每个同学都能够从一个出发点,沿着不同方向解题。

二、抽象性思维能力培养

解题是展现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依据,老师应针对相对抽象、概括性强的数学定义和理论进行解剖分析,结合案例、实践应用内容,让抽象理论知识变得充实、丰富。此外,教师还需锻炼学生分解、判断知识本质、核心规律的能力。围绕某一类理论,设计例题,带领学生挖掘理论的外化内容。如果学生在理解方面出现问题,老师必须转变一种教学方式,通过不同思维途径,重新阐述理念,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理论产生的原因、发展需要、规律特征等内容。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形式化、类型化、信息化的思维数据,并能合理、科学的将这些知识导入进自己创建的解题结构中,得出正确答案。

三、类比思维能力培养

类比是指比较两个性质相同的事物,从中找到相似处和不同点,大胆猜想,并按照规律总结相似的思维方式。如:设置两种具有细小差别的数学模型,提供学生一个理论性资源,让学生找出两种数学模型的不同之处,并鼓励学生挖掘理论概念背后更深层次的规律。学生只探究一个问题,总结到的思想是单方面的,并不立体,两类相似问题一起探讨,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内部认知问题的实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教学中,采取类别思维方式,归纳总结概念,辩证未知数、等式的变化关系,以此为基础,推断一元二次、三次方程的解题思路。因为这种概念是相同的,还有案例对比,所以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其概念的精髓。

四、探索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定式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所以对于知识体系庞杂、结构逻辑性强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而言,教学主体必须拥有概括,其他单元组织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性质结构严谨的知识构架。由此可见,探索是建立在固定知识模式下的一种思想创新行为,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符合自己猜想,能够帮助其论证的依据,会大胆思考,从主客观角度辩证地思考问题。一方面,教师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注意力,使其能够准确发现客观事物中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智力元素,并依靠视觉感知能力,将思维活动呈现在逻辑语言当中。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讲解习题,说出思路。其他学生在接受别人解题思路的同时,会竞相思考,寻找其他解题办法,与其竞争。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养成主动探索、实时探索的习惯。

结论:通过上文对初中数学教学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培养的一个重点内容,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自主学习,有了良好思维习惯,学生会自然而然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记忆、探究其特征性内容。总而言之,作为初中数学的短板,数学的实践应用效果一直不好,为此,广大数学教师应提高重视,把思维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麦景雄,张振洋,董欣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农家科技,2011,119(04):56-58.

篇(4)

良好个性对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健康个性,教育的目的应是“人的个性培养计划”。个性塑造在整个中小学阶段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小学教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主动在教育教学中对其施以积极的影响。

1 培养幼儿健康个性的重要意义

对于健康个性的塑造,鲁迅先生早有忧虑,当许广平问及“我总不解教育对于人有多大效果?世界上各处的教育,他们造就人才的目标在哪里?……究竟教育是怎么一回事?是否要许多适应环境的人,可不惜贬损个性这环境,还是不如设法保全每人的个性呢”鲁迅的答复是:“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哪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要恰如其分,发展个人的个性……”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机制逐步和“全球化”接轨,导致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发展。目前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方面却忽视了幼儿个性的发展。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论述幼儿健康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1.1 从社会发展方面看幼儿健康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仅仅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不够的,没有健康的个性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拥有健康的个性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健康的个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白己,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1.2 从幼儿的自身发展的需要看健康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全面发展最本质的概念就是指个人的身和心、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时代呼吁着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健康的个性相结合。

1.3 从已有的存在问题看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需要一个健康的个性。幼儿个性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当今的幼儿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

2 当前幼儿个性普遍存在的缺陷

2.1 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

以自我为中心,唯我自尊的典型表现是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去判断和理解事物、情境以及与他人的关系,而完全不能采取别人的观点,不注意别人的意图,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2.2 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独立自主意识是全面发展的基础,独立性越强,发展得越快越好。陶行知有一首通俗的《自立人之歌》:“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上不算是好汉”现在读起来仍很亲切,感到切中时弊。孩子要健康成长,必须从小克服依赖性,不依赖父母、亲友、老师。

2.3 只能接受顺境,不能接受委屈或挫折。

许多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也存在着许多的个性问题。这些好幼儿往往在学校深得老师的喜爱,天天听的都是表扬,各类“好幼儿”都当过,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表扬,荣誉就应当属于他们。所以我们往往发现这些幼儿“说不得”,老师要是一批评,反应就比较剧烈,哭天抹泪的,甚至作业当中,老师指出存在的问题也不服气。这些幼儿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夸赞,没有经过挫折的考验。这些一帆风顺的“好幼儿”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狂风暴雨的考验,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还能绽放吗?

2.4 社会适应能力差。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各种变化的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个性健康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个人未来的幸福生活的发展。

2.5 人际交往能力差。

在学校中总有这么一类孩子,特别不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与别人交往,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不足。

3 幼儿个性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影响制约因素

3.1 社会培养方面。

时下,一些人喜欢用“张扬个性”的提法,这个提法不太科学。因为它有一个错误的前提,似乎“个性”是个绝对好的东西,尊重它,欣赏它还不够,必须要张扬。有些社会组织和媒体一味强调个性解放、强调个人隐私,似乎已是过了头了。社会上一部分人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教育,片面认识国外现代教育,过分地夸大张扬个性的好处,缺乏对幼儿进行正确全面的引导。

3.2 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教育的主战场,家庭环境、指导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孩子个性的成长。

3.2.1 家庭教育环境方面。

家长的文件程度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一个因素。有较高文化知识及修养的家长能比较客观地评估自己孩子的能力、性格、特点,去挖掘孩子潜在能力。

3.2.2 家庭教育指导观念方面。

在现代竞争的社会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博学多才,有一技之长。据调查有些家长由于文化程度较高,职业稳定,让孩子将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种愿望并不强烈。

3.2.3 家庭教养方面。

在实践中发现: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比较明智,不主张用物质奖励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较重视父母言传身教的方法,能尊重孩子兴趣,尽量满足孩子好动的愿望;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则倾向于以物质奖励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忽视父母的榜样作用,有抑制孩子兴趣的倾向。

3.3 学校教育方面。

坚持全面发展是我国学校教育不容置疑的根本目标。但有些学校却认为,坚持全面发展,就不该突出发展个性;主张发展个性,就是否定全面发展。把发展个性与全面发展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在发展个性方面,由于受“升学率”指挥棒的控制,一些学校却存在着借 “发展健康个性”的时髦口号,对幼儿厚此薄彼,只注意“尖子”和“优等生”的发展,认为“尖子”和“优等生”代表了“健康个性”,对所谓的“差生”、“劣迹生”或放任不管,或厌弃鄙视的问题。

3.3.1 认识理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以“全面发展”作为指导学校教育的工作方针,但它在现实中往往变成“平均发展”,影响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

3.3.2 学校环境的影响。

优美的校园环境会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在这样的物质环境中,幼儿可能会对接受教育产生兴趣,并可能形成维护良好环境带来的责任感。除了物质环境之外,一个学校良好风气也会对幼儿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幼儿容易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

3.3.3 教师行为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他们是继父母以外与幼儿保持长久而密切的关系的主要成年人。因而,教师的个性、能力等特点,以及教学、教育风格都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3.3.4 我国教育传统的影响。

应试教育是以“应试”和“升学”为直接目的的教育,只重考试的模式更加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4 改善与加强幼儿健康个性培养的有效举措

良好个性对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目的应是“人的个性培养计划”。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健康个性,个性塑造在整个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和全社会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主动在教育教学中对其施以积极的影响。

4.1 正确认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性标准上的有选择的发展。原苏联所说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个人或个性的全面发展。

4.2 通过活动来培养。

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活动为基础和前提的。活动能表现幼儿个性,使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求知欲,并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他们热爱学习,渴望求知。通过感兴趣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培养幼儿健康的个性。

4.3 利用教师行为来培养。

教师不但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还应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塑造者。幼儿的个性发展与教师的个性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师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开拓性的健康个性的教师能够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在学习和精神上进行交流,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康的地个性。幼儿的模仿性要求教师以自身鲜明、健康的个性为他们提供示范。

4.4 利用家庭教育来培养。

对于孩子个性的培养,家庭教育可能会走进培养健康个性的误区。有些家长误把个性的培养认为是放任自流,随便自己的孩子怎样发展。对此,家长不能片面强调自由而忽视规则的教育。然后要根据儿童个性差异对家长进行分类指导;对家长期望值比较高而孩子个性发展差的家庭给予正确指导,引导他们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不是消极地迁就,或提出过高的要求。

4.5 践行课堂民主。

在校期间,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课堂教学为幼儿个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所以,教师要走到幼儿中间去,与幼儿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幼儿的思想;允许他们独立思考并发表个性化的意见。在课堂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发挥引导型的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打破教师一直讲幼儿一直听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10期。

[2] 陈爱红,浅论幼儿健康个性教育研究,今日科苑,2010年08期。

篇(5)

一、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甚至出现取消课程、全力学习的现象。这导致近些年,我国中学生及大学生整体体质不断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势,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国家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学校、家长和学生也逐渐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开始提高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民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体育教学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仍处在较低层面上。这主要表现在:1.学校方面受制于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1)资金短缺,场地不足,这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2)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没有消除,片面追求语数外等涉及升学率的学科,而忽视体育教学。(3)体育器材管理不善,闲置破损或遗失现象严重。除此之外,部分学校体育的教学场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土质跑道、球场,一下雨,很多天都难以正常教学。(4)由于资金等问题,难以留住优秀老师,难以后继有人。2.家长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唯一出路,广大家长也都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未来的标准之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极为迫切。家长对学生的谆谆教导便是学好所谓的考试学科,对孩子参不参加体育活动并不重视。而家长的这些陈旧观念,也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改革,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致使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看重所谓的“分数第一”,而忽视“身体第一”。3.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教学跟其他教学的区别点在于,体育教学可以使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可以放松身心,开发智力,更有磨炼意志力的功效。而其他学科大多数具有单一性,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但人们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跑跑步、打打球、做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等,难以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解决对策

1.提高学生和家长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要让学生和家长明白,通过体育教学和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磨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2.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思想认识。要通过各种学习,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全面贯彻我国新课改的教育方针,自觉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解决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难题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1)定期举办年级和全校运动会,并积极参与市、县、等举行的运动比赛,通过连续性的运动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教师的工作水平。(2)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安心工作。4.增加基础设施和场地的建设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场地,是教好体育课的前提之一。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让学生有良好的器材和场地去开展体育教学。5.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新课改种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即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体育教学,则可以在这些方面综合平衡发展。事实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和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学校应该根据新课标要求,大力推广体育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更应该加强体育教学。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奠定阶段,这个时候,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目标,需要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因而要在教学中从单项目标转向多项目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要让学生从单调的体育锻炼中,感受到愉快体育教学的魅力,从整体上把握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2)主体性原则。教学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和中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过去的“放羊式“教学转化为开放性、主动性的学习方式,争取变“要我学”、“要我练”为“我要学”、“我要练”,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3)普遍性与指导性原则。要根据中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优化其教学内容与过程,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时要有针对性,简单易学,运动量适宜,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后有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4)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根据不同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生长发育情况,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有其独有的特点,要认真分析和思考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多管齐下,提高认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龚泽兵工作单位: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篇(6)

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领悟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并接受文化内涵的熏陶,同时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传承优秀文化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意识,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并不断培养学生文化批判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重要性

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并接受文化内涵的熏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重要意义。一方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语文文化知识的提升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然而,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大多数进行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进行政治教育,缺乏语文文化知识的教育,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的语文素质更难得到提升。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和政治教育外,还加入了一些我国古代、现代文化作品以及国外文学作品,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另一方面,传承优秀文化。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学。近年来,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已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的不断发展。此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语文的人文素养即是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语文教学既能够向学生传递着文化知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优秀文化中熏陶,促进学生的人格提升和自我超越,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措施

1、注重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不但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而且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文化意识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注重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基于文化意识的中学语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需要,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只进行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进行政治教育,缺乏语文文化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注重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意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语文教师是我国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文化意识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提高文化知识,同时提高对文化意识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掌握相关文化知识,推动我国中学语文文化意识教学的不断发展。[3]

3、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尤其是汉字,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是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反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文化意识教学素质。如通常情况下,汉字都是一字多义,除了其本义外还有其他引申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汉字起源和汉字文化内容的挖掘。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国外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教学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4、培养学生文化批判意识

凡事都有两面性,我国传统文化也存在一定的糟粕,比如封建迷信知识,对学生的精神和性格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文化意识教学中,应当刚培养学生的批判意思,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引导学生接受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有着提升学生语文素质、传承优秀文化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文化意识,提高教师素质,同时加强语文文化内涵挖掘,并不断培养学生文化批判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 李伟.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技巧[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113.

篇(7)

幼儿园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儿童系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促进祖国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园音乐教育也与时俱进,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希望通过变革来满足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但是变革后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使得幼儿园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误区,如:教师对音乐教育认识存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教学的形式与过程,而忽视学生对音乐教学相关内容的体验与实践;又如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充分体现儿童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教师与儿童的互动交流等等,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需引起相关部门和幼儿教师的重视,针对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解决,进而促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为此,本文着重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对今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有所帮助。

一、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儿童音乐素养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音乐教育也是一门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儿童接受幼儿园的其他学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加强儿童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再者,幼儿园进行音乐教育的开展并非毫无根据,是教育专家通过对学前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以及儿童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而进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材的编订,对儿童的教育总的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幼儿园要注意儿童的音乐教育,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并积极避免进入教育误区。

二、目前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对音乐教育认识不足,导致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音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儿童,音乐教育对其自身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师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音乐教育认识存在不足,往往将音乐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看待,忽视了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忽视了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其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教学误区,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上课效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践

重形式轻实践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误区之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课堂效率的提高。形式和实践都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式和时间的合理处理对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影响,教师对教育认识存在片面化,以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往往重形式而轻实践,忽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儿童缺乏应有的互动

儿童是幼儿园音乐教学课堂的主体和参与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以便能及时了解学生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其却成为了教育面临的主要误区,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开展,不利于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技能训练与音乐表现的处理存在问题音乐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师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儿童音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音乐表现的重要性,使这两者的关系成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急需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的有效解决对策

(一)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关键,是解决教学误区的主要掌控者。要想解决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幼儿园要组建强大的教师队伍,幼儿园要加强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认识,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处理形式与实践、训练技能与音乐表现的关系

合理处理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与实践、训练技能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是解决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式与实践并重,加强儿童对知识的理解。音乐是一门学科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也应组织教育活动,使儿童有技能表演的机会,以此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

篇(8)

一、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综述

美术在中学课程中一直无法准确定位,也是多年来教育界普遍存在争议的地方。我国的教育大纲对其地位进行了明确界定,强调其的必修课课程地位,以及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很难保障其应有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未得到根本转变,除专门培养艺术生的班级,学生、老师及学校都潜移默化地将课程地位与升学考试直接挂钩,在此种境遇之下美术课就成了“副课”,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目标就无法实现。

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模式的推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要求加剧,同时美术教育也出现了转变,但是此种转变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要想改变美术教育的现状,转变美术教育观念成为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转变观念才可以使美术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并使教育大纲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二、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上世纪末我国作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认为劳动者的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因此确定了以提高国民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将美术教育的地位进一步作了提升,其成为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确立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地位。

1.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缺一不可,其中美育占有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的历史传统来看,我国历来是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民族,勤劳、善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这与传统教育是分不开的。而在现代教育当中对于“真善美”的教育也不应当忽视,美术教育不仅对个人提高精神品质、陶冶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素质教育中的其它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美术教育,那将像一辆无轨的火车,到处乱撞。因此,美术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是重要内容。

2.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承

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历朝历代都受重视,在历史长河中不少朝代都是实施德治的,可见其地位不一般。就其内涵来看,美与德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以美为标准就不会作出德的评判,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什么是美都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就很难对德进行界定。在素质教育中也是如此,在过去的某一时期,我国的中学教育只注重德育而在美育方面有很大缺失,这是由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深刻、不全面造成的。只有认识到美育与德育的一致性、替代性及关联性,同时也认清其二者的不可替代性,强调二者共同发展,才可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3.美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只有对美有了追求,才会产生创造的动机。千百年来,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就是一些先进人物出于对美的追求所至。马克思强调,生产活动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所以社会发展离不开对美的追求,而中学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也不可缺失。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是为其将来的创造活动、创新活动打好基础,也是其将来创新能力产生的源泉,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培养也会更加有意义。

4.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也逐渐由物质转向精神,同时休闲经济也成为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工作之余会欣赏美、追求美,并逐渐将美发展成人的一部分,因为物质的满足对人的发展是有限的,而精神的追求却可以使人们不断追求卓越。因此,在中学中进行美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改善中学美术教育的策略

美术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善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1.认真坚持并贯彻我国素质教育的方针

要加强对中学美术教育方针的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予以正确落实,从而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美术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是当前诸多工作之首。

2.重新构建中学美术教育体系

要对现有的美术教育体系进行重新规划整合,从美术教育教学的单一模式向多方位复合模式发展,以强调美术技巧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可以通过美术欣赏、艺术讲座及作品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美术教育,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强化师资队伍

要改善中学美术师资现状,加强专业美术师资队伍建设,以艺术修养作为教师考核标准,打造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专业美术教师队伍。

4.完善课程体系

美术课程内容必然随着教育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对美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规划等各方面都要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划,查漏补缺,使课程体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篇(9)

[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8-0023-02

20世纪50年代前后,人类历史上掀起了一次新的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或称现代科技革命,其规模之大,发展之快,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历史上是空前的。究其实质,这次科技革命是一场生产力的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以及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科学论证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合理性。

一、现代科技革命促使科技与生产融合,科技直接转换为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在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生产力内涵、生产力标准、生产力价值的科学阐释,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物质基石,为我们找到了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以及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2]那么,科学技术通过什么途径转化为生产力?对此,马克思给予了明确的回答。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物的途径。“就是将自然科学理论和新的技术转化为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劳动对象的物化过程”。[3]二是人的途径。在马克思看来,用科学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是使科学物化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主体,因为生产工具归根到底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4]三是科学管理途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时,充分肯定了生产管理的重要性,他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5]这说明,要实现生产力要素之间的协调与优化组合,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要提高管理水平,必须依靠科学的力量和方法。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高科技,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奥秘,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给予了深刻的阐述。事实证明,正是现代科技革命所造成科技与生产的融合,给生产力的构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之中,也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还可以使生产过程的管理更加合理。最终,科学技术通过物、人和科学管理的途径进入生产力系统,并使科技含量成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不论是原料、能源、工具、产品还是劳动者的技能与生产过程,科技含量的重要性愈益凸显。反过来,衡量科技发展水准的首要指标也是它是否能成为生产力的内在含量,是否与生产力融合为有机整体。因此,不论是劳动对象、劳动工具,还是劳动者的技能与生产过程,都凸现出科技含量的重要性。现代科技革命所造成的科学技术并进入生产,直接转换为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这些事实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合理性的科学论证。今天,现代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在整体上就表现为“全球化”的趋势。一方面是资本不断越出国界,形成许多跨国公司;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越来越打上国家战略的烙印,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行为越来越明显,科技发展战略在一个国家的经济战略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在科技上先声夺人,站在为生产力注入新活力的高度,致力于科技创新,才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现代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主体的力量与需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与归宿

马克思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6]而他强调“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7]。这样,在马克思看来,由于科学技术通过物、人和科学管理的途径进入生产力系统,并使科技含量成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现代科技革命也就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创造了现实条件和原动力。事实证明,现代科技革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从而使主体的力量和需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归宿。生产力范畴具有的这种主体特征也从另一方面科学论证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合理性。

一方面,现代科技革命本质上是一种解放的力量,现代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人的解放,就是赋予大多数人以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平等,社会更注重公正公平。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自由发展,还应该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状态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含义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全体成员即全人类的全面发展亦称人的自由发展和彻底解放。从现代科技革命所造成的结果上看,现代科技是人类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根本力量,同样也是人类最终获得自由的根本动力所在。人类正是通过现代科技革命,为马克思所谓的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创造了实现条件。例如,现代科技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们在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善。这种改善给人带来的解放是不容置疑的;另外,现代科技使人的视野无限拓展,人的肢体行动和感知功能不断延伸,特别是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时空得到全方位的扩展;除此之外,现代科技革命给人们以巨大的启蒙,人们得以用科技所揭示的客观标准看待世界,决定自己的行动。人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生活更加自由。随着人的交往空间的拓展,人们更多地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而现代技术则使社会公共事务的透明度日益增加,传统的越来越受到指责,完善民主程序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民主监督和民主参与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使得民主化的进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另一方面,科技的每一次推陈出新都以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不管从社会层面还是从个人层面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都必然要求人的进一步解放和全面发展,也只有人的进一步解放和全面发展才更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更能成就事业。可以说,人类生产的不断扩大,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生产的终极价值演变等都取决于人的能力而实现,更何况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变化都需要新的技术和手段,而它们的每一次推陈出新都以人的不断提高为前提。从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条件上看,现代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人的进一步解放和全面发展。要促进人的进一步解放和全面发展,社会首先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大幅度地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将科技知识普及到亿万百姓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基础,不断地提高公民获取、学习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其次,在人的进一步解放和全面发展中,要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将知识与现实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实践活动能运用信息和高科技手段来提高实践效能,使实践活动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符合自然规律。另外,现代科技要进一步发展,在人的进一步解放和全面发展中着力塑造人文精神,营造科学、创新的大文化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篇(10)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哲学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离不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因此, 准确把握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对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没有体力和智力,人就没办法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充分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过程中,马克思更加重视智力的作用。智力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和极大的能动性,以及历史继承性,能积累和传递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因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特别是人的智力的充分发展。

(二)人的才能的多方面自由发展

人的才能的多方面自由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个性等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当人的物质劳动能力和精神劳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时,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个人独特性的增加和丰富,主体的才能便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发挥。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才能的多方面自由发展,其实质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又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归宿点。

(三)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发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任何现实的人,只有在他所处的特殊社会关系限定的范围内才能发展和表现自己。“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句话也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其交往关系的发展,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不断的突破。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因而人无论是从事物质劳动还是精神劳动, 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属。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社会成员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还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培养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得到提高。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自我价值中的高层次需要,只有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才能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大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制定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不仅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体现,而且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造就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早日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可见,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前提的重要性。

第二,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领域,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全面发展的人就是: 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得到多方面发展;社会关系得到高度发展的人。在我们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从书本到网络,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第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采取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合西方较好的教育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还直接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教育客体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11)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要求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外在的物质能够顺利的发展,还要保证人的思想也要健康的发展。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全面发展也要符合自然规律,所以借助于自然而生存的人,就要在实践活动中,为了生存自觉的活动,种植等。尤其是人还是群体动物,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要保证人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也可以健康的生活。而内在和外在共同健康发展,一个人才能全面发展,所以,要保证人的精神能够受到教育。精神思想就是一个人的本质,所以,想要保证一个人能够在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及时思想教育。因此高校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开展思想教育。

(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要外在的发展,还要内在的发展。但是人的外在的发展的本质还是由内在的发展指导和影响的。因此,人想要丰富自己,让自己全面发展。就要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积极表现,对于社会活动过于的缺乏兴趣,应该表现的更加的积极,这样才能保证在活动中更加的享受,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来参与活动,同时还可以借助于这些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因此,学校的思想教育,要求学生能够积极面对社会和生活中的所有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力,让学生的体力也得到全面的发展,自由活跃的活动氛围,也能够让学生改变现有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让学生能够在脱离“死读书“的环境下,自由且有规律的发展。所以,思想教育对于学生参与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积极参与的人,更能得到应有的锻炼机会。让学生的性格更加的开朗。所以,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和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而占有与共同控制

我国高校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这样反而更能促进学生的在社会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一个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活,所以,学校给予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是让学生更容易的适应社会的生活和活动。也就是说,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应该在社会中如何生存和发展。无论在工作的各个领域,还是生活中社会涉及到的各种领域,都是由人构成的。而国家的法律,伦理道德,风俗文化等,也都是由人组成的。所以,当社会活动由贫乏变的多种多样的时候,说明社会和人都在发展。人们物质世界得到了丰富,精神世界也需要得到满足,所以更多的人或选择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从而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加强了与人的沟通能力,能够有助于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帮助。同时,通过精神交流获得的理解,更容易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近一步,所以,社会关系的发展,更多的也是个人对社会的资源和活动的控制和占有。

(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及物质及生活问题的时候,就会自然而言要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和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更多的人在生活得到保障的时候,本身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尤其是社会是有人组成的,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所以,人的素质的提高,代表着整个社会更加的文明和谐。同时人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生活和发展,只有不打破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人可以自由的发展。所以,学校培养的高素质学生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负责人。因此,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是和社会相统一,不能独立于社会发展,也不能孤立于其他人。而是要在自由发展,和谐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人的素质的提高,都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影响到个性的自由生长。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学生的思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点,也是帮助学生能够在社会立足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想要学生全面发展,就要保证思想教育能够到位。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思想教育是学校的教育手段,但它同样是具有生命意识的,能够通过计划,来不断的影响人的思维,影响人的想法,最终让人按照思想教育的目的发展,这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思想教育也是人能够全面发展的归宿和目的。因此,要保证思想教育是按照学生的发展而制定的计划。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高校在制定思想教育计划的时候,就是因为只有人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才能作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发展有益处的举动,才能让学生健康的发展,才能让学生自由的发展。同时也能保证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这样才能打造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社会和谐的发展,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社会和工作中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而努力提高全面的素质,也是高校的责任和目标。所以通过高校培养的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优秀的人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全面高素质的理想,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让人能够实现精神的发展,让社会继续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关键而重要的一条途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所以,思想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是精神支持,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要像让学生全面发展,就要保证思想教育到位。思想教育是精神支柱,所以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手段。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保证社会和谐的发展,也能够有效的推动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是具有辩证统一的性质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类的发展提出了问题,也能为人类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向和办法。同时能够不断的完善人类发展的历史,也能够在人全面发展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断的解决和改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想。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工作要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要按照人的发展需求来制定教育内融合方式。而且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思想教育工作方式也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只有加强了创新意识,才能够保证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更顺利,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保证思想教育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精神,也就是让学生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的特点,并且创造出更多具有价值的重要的精神财富。因此,只有具有创新的精神教育,才能保证人全面的发展,才能保障教育的内容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二)方式要得当

教育是具有引导性和强制性的。强制性是学生在高校期间必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引导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转变不良的思想,确立正确的思想,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因此,在讲授思想政治课程的时候,一定要试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学生和老师,和同学之间互相的交流和沟通,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教育方法关系到了教育结果。

(三)结合要紧密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关系到人的思想的教育,比较的抽象难懂,但是思想能够转化为实际,所以,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教育的效果更加的明显。而且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真正的理解思想政治的你内涵和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理论和实际的机敏结合,才能让高校顺利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体现。

(四)载体要拓宽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和社会中,不断的发展。因此,需要的教育手段就不能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中。应该采用多重教育手段和渠道,让学生能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和实际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要利用电视,报纸等进行传播,还要借助于互联网进行传播。互联网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所以更多的人可以浏览和学习有关的信息知识。而且思想教育最好的要和我国的传统美德相联系,这样才能保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活动的氛围,为思想教育拓展范围。

结束语: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学校的重点教育内容,尤其是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要为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人以外,还要保证学生的思想觉悟要高,同样的思想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的重要的。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把优秀的品质体现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也才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突出的部分。所以,思想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

参考文献:

[1]王孝云.试探高校思想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科技展望,2015(04):213-215.

[2]李爱国,林亚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36-139.

[3]杨 露.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05):158-160.

[4]史丽丽,蔡 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142-146.

[5]吕一军.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1(03):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