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字乡村背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研究背景
继办公自动化之后,互联网技术为政府信息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敦促各国政府重新思考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使“网下”的实体政府组织形态向“网上”的“虚拟政府”结构靠拢,形成以门户网站为入口的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然而,以电子政务互联网平台为主体的“虚拟政府”隐含着对通信基础设施和ICT综合技术的高标准要求,目前我国东、中、西部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政府更因前期基础设施和财政预算的限制在电子政府的构建方面进展较为缓慢,直接影响着本地公众的在线公共服务体验。另外,融合了电子政务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要求公民具备接入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具备操作和使用互联网政务平台的文化素养和信息技能。
2.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原因分析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时政论坛、博客和社交网站是目前我国公众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活跃程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共服务的包容性。孟庆兰(2009)通过调查我国公民在Web2.0环境下的政治参与活动,认为在政府门户网站中添加RSS和论坛BBS链接能够增强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关注程度,但真正吸引公众定期回访政务网站的关键在于政务平台能够向公民提供那些他们真正需要的内容。
除了电子政务网站的结构和内容因素,来源于ICT技术接入和使用差异的数字鸿沟问题是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在2009年发表了系列论文探讨数字鸿沟的概念界定,并提出用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来测算数字鸿沟。薛伟贤(2009,2010)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阐述和揭示了数字鸿沟的本质、成因、影响、测度及其解决对策,认为数字鸿沟在本质上是由技术、经济、知识和社会四个层面构成的综合性差距,具有“马太效应”。闫慧(2012)对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回顾,认为当前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焦点应集中于消除社会分化、社会排斥、社会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包容方面,关注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
根据第三方组织的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调查报告,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明显,欠发达地区的偏远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差、低收入人口比重大、教育程度和信息素养水平偏低。本文在撰写过程中选取了位于我国中部的湖北省十堰市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全市35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0万,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或乡镇。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2年12月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中提到,我国在2011年底城市人口已超过农业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相比之下,十堰市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人口比例很高。尤其,该市农业人口集中的市辖五县一市均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比为3.5:1,农村偏远地区的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覆盖水平很低。另一方面,2010年11月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揭示,该市居民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为62%,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接近24万人,整体教育水平偏低,信息素养有待加强。由此可见,在十堰市的城镇与乡村之间、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电子化公共服务,降低了电子政府的包容性。
3.公众获取公共服务的现状调查
综合考虑个案地区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以及弱势群体电子参与的障碍,本文将公众获取公共服务途径的现状调查范围限定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属各部门网站、秦楚网、秦楚论坛、秦楚微博,以及对这类电子化公共服务起到辅助和支撑作用的呼叫中心(热线电话平台)、流动服务车、信息服务站以及为公众和政府提供面对面交流场所的市行政服务中心。根据公共服务对象的不同,将电子政务划分为G2B公共服务(面向商业企业)和G2C(面向公民个人)两大类别。其中,对G2B公共服务途径的现状调查限定为十堰市地方税务局的“金税工程”政务平台。
3.1 商业企业(G2B)
“金税工程”已经入三期,网上办税“一站式”窗口,以及与之配合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服务偏远地区和流动宣传的纳税服务车目前进入了平稳运转时期;纳税企业基本都有专门的财务和办税人员登录网上办税大厅、负责完成办税和申报事项,整体来看,商业企业的公共服务获取途径固定、稳定,培训计划有序实施,公众参与情况较为理想,公共服务包容性较好。
十堰市商业企业的城乡区域性差别明显,纳税规模比较大的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商务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市区,乡镇企业则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体住宿餐饮商户为主。城乡企业对四类公共服务宣传方式(现场宣传、电台电视台、地税网站、报刊杂志)的喜好相对差距较小,乡镇企业因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更愿意参与现场宣传,现场宣传与地税网站的普及率比值为1.5:1。在电子政务平台所提供的“政务公开”、“法规查询”、“咨询互动”和“投诉举报”四大功能模块中,城乡企业的使用偏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城市企业希望随时了解国家税收政策的动向(总点击率的40%),而乡村企业则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偏重于舆论监督的政治参与方式(总点击率的30%)。
本文同时调查了商业企业服务对象对目前电子政务实施效果的改进期望,在亟需改进的行政效果中排名最靠前的是“简化政务流程”和“简并报表资料”,这充分说明本市电子政务的“网下”流程改进有待加强。“加强培训辅导”名列第三,这表明公众意识到不断加强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持续培训、避免在信息社会中落伍。另外,从城乡差别的角度来看,乡村个体工商户在办税大厅由工作人员帮助报税的过程效率偏低,这与乡村公务员本身的信息素养有关,从侧面突显了城乡数字鸿沟问题。
3.2公民个人(G2C)
公民个人获取G2C公共服务的途径种类比较多,影响G2C公共服务参与途径的因素也比较多,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在城镇居民和半城市化居民(城市工作的农业人口)和农村居民中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的十堰市公民在互联网浏览目标和网络政治参与途径选择等方面的现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问卷285份。调查结果显示,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居民在选择互联网接入工具方面所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半城市化人口因流动性强、工作强度大、碎片化时间多,因而以手机作为主要的互联网浏览工具。在居民对电子政务网站的使用程度(不包括企业业务应用)方面,70%以上的城市被调查者表示曾浏览过电子政务网站,经常回访政务网站的比例约为20%,浏览和回访网站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公开目录(例如统计公报)、参与网络投票和在线调查,查阅卫生、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与此同时,本次抽样统计还揭示了在本市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的互联网接入和使用鸿沟:在“访问及回访电子政务网站”这一调查议题中,农村人口、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居民在“从未点击过”选项的比率是5.7:3.1:1.1,在“经常回访”这一选项的比率则恰恰相反,接近1:4.5:6。
4.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数字鸿沟问题
本文对十堰市政府G2B公共服务和G2C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分析,其中G2B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以部门电子政务平台和官方的客户端为主,以人工服务呼叫中心和移动信息亭为辅,在城镇与偏远乡村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接入鸿沟和公务员信息素养数字鸿沟。G2C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在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城镇居民获取公共服务的途径是集合了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时政论坛和新闻站点的综合模式;半城市化人口通常利用手机终端和无线WAP模式接入互联网,受经济收入、教育程度和职业限制,以在线聊天、交友为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生活在较偏远乡村的农业人口缺乏宽带接入条件和互联网接入设备,接入鸿沟明显,因此农业人口的互联网接入地点通常为社区服务中心或信息服务站,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以农产品的产前市场预测、产中病虫害控制以及产后销售为主,参与网络政治的比例很低。
由此可见,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是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重要原因。在全面开展电子政务的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在通信基础设施、在线服务参与程度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都相对薄弱,探讨如何根据当地政府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改进电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从而提升电子政务对弱势群体的包容性,以促进公民的电子参与,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基金项目:十堰市软科学项目(20121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K201006)。
参考文献:
[1]孟庆兰:《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张新红:《数字鸿沟测算方法比较》,《电子政务》2009年第11期
广告是以付费的方式,通过一定的媒体,向一定的受众,传达一定的信息,以期达到一定目的的有责任的信息传播活动。我国早在夏商周时期,伴随着商品交换的开展,广告雏形就已经出现了。我国广告历经千年,走过声响广告、实物广告、招牌广告、流动广告、数字广告等来到了今天,不论其形式类别,还是表现技法都可谓百花齐放、空前繁荣,并且我国现代广告已经由自发转向自觉、由无序促渐规范、由智者偶尔行为发展成了普遍的市场生活。其中广告图像,是指广告通过点、线、面、色彩呈现出来的图画、文字,以及它们表现出来的整体面貌。它是视觉广告的信息载体,是广告目的与效果实现重要因素。广告图像已经无处不在,成为读图时代的主要内容之一,丰富着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广告图像依据地域区分,可以分为城市广告图像与乡村广告图像两大类。它们由于信息空间与目标对象的差异,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广告发展的新市场契机,促进广告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的现代化。
一、现代城乡广告图像特征比较
对于我国现代城乡广告图像,我们可以从(媒介)类型、表现和(传播)效能三方面的比较中把握他们的特征:
1.广告图像的(媒介)类型。在乡村,最主要的是户外墙体广告,其次是招牌广告、实物广告和路牌广告,以及少量的报刊广告。在城市最主要的是报纸广告与杂志广告,除此外还有大量的建筑物广告、墙体广告、招牌广告、流动广告、灯箱广告、地面广告、霓虹灯广告、数字广告、传单广告、张贴广告(海报、招贴)和POP广告等。通过城乡广告图像的类型比较,可见乡村广告图像的类型相比城市要少、单调,甚至从整体看乡村广告图像类型还保留着一部分古老的广告类型,如实物广告。而城市广告图像类型表现出了多元现象,并且充分的反应出了现代化的生活特点,如:公交广告、霓虹灯广告和数字广告等。
2.广告图像的表现。广告图像的表现主要有六个方面:元素、色彩、构图、材料、工具与技法。乡村广告图像的元素以文字为主,字体多为自由体、书法体、黑体、宋体、新魏体等等,有少部分使用图形或符号;色彩常单调,多以黑、红、蓝、黄等纯度较高的色为主;构图多为散点、平视体,不太注重编排设计,幅面常依据建筑外墙呈长条状,或依附一些木板呈不规则形;完成广告图象的材料工具多用廉价的油漆和一些手绘笔刷;技法几乎都是手绘平涂,图像很少表现体积感。城市广告图像的表现特点是:元素以图形与文字为主,少部分使用符号,其别是图形风格多样,时而单独使用,时而图文并茂穿插使用;色彩层次丰富、细腻,除使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外,还多使用灰色,色彩组合富有变化;城市广告图像的构图表现方法有散点构成、透视构成、骨骼构成等等。画面有静有动,有平有险。幅面依据不同的介质与内容形式多样;城市广告图像使用的材料多种多样,有色料、电子、灯光、综合材料等等;工具有电脑、打印机喷机、照徘机等等;城市广告图像使用的技法丰富:有描绘、数字、影像、拼贴、雕刻等。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知道,乡村广告图像的表现方法不论是元素、色彩、构图与材料,还是工具与技法都比城市广告单调,并且制作表现较粗造,城市广告图像的表现充分的体现了现代科技成果,表现出了丰富的多元效果,除了注重图形创意对信息的传达外,还很注重图形与文字的组合,呈现出了空前的图像盛典。
3.广告图像的(传播)效能。当今图像表现技术非常发达,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现代科技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在这个时代语境里,人们开始给予图像如同语言一样的地位,并引语言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图像的传播效能突显出了它的光彩。图像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让受众获得准确、可靠、持久的信息记忆。城乡广告图像由于存在以上诸多差异,导致了它们实现的传播效能也不同:(1)以文字元素为主的乡村广告图像在乡村文化层次普遍不高的环境里传播效能实现不佳。乡村广告信息即使得以传播,很大程度不是依赖广告图像的视觉传播,而是依赖(听觉)口头传播。(2)乡村广告图像的表现技法落后,图像效果粗造,不能很好的调动乡村受众的审美记忆,传播功效不够理想。(3)乡村广告图像所表现的内容有一部分是政策性口号,其说教性减弱了广告的传播功效。(4)城市广告图像常与广告策划紧密相联,能够科学的有计划的引起受众的视觉心理活动,这提高了广告图像传播的效能。
二、城乡广告图像差异形成原因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城乡广告图像呈现出的差异较大,甚至是发展严重失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
1.主要原因――经济。在我国传统乡村经济中,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商品的流通相比城市较少。同时与城市相比农民收入低,没有太多的钱用于商品交换,即使有交换行为也是注重商品上的物质实用功能,而不太注意商品上附加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功能。于是,可以看出城乡商品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广告图像发展失衡的最主要原因。
2.重要原因――文化观念。一是,一些乡村企业缺乏较强的广告文化意识,怕花了钱见不到广告效果,反给企业带来负担。二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富有天下而不聘夸。”等思想,认为“谦虚”、“不炫耀”是美德的评价标准。于是,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豪与“黄婆买瓜,自买自夸”的贬义。这种观念曾经普遍存在于乡村企业与乡村受众中,成为不做广告的理由,成为评价广告的标准之一,这些是影响乡村广告发展的重要原因。
3.直接原因――管理。以前相关部门的引导、管理力度不够,工作也时常不到位是制约乡村广告发展的直接原因。如过去一些虚假广告(如种子.农药等涉农广告)使乡村受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紧绳。
三、城乡广告发展的市场契机
由于经济、文化观念和管理等原因乡村广告图像发展滞后,相比之下广告图像却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差异在新农村建设与读图时代的背景下,为我们从城市与乡村两个视角寻找广告发展的市场契机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1.广告主可以在乡村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对城乡广告图像的差异,可以为那些有计划、有步骤、率先将符合乡村特点的“城市广告图像”引入乡村的广告主带来经济利益。同时,可以促成乡村受众对广告的观念转变,率先在村乡培养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
2.城市广告公司的发展空间可以在乡村市场得到拓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广告业也迅速发展,广告公司大部分云集于城市,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城乡广告图像的特点、差异以及乡村的广阔市场潜力,城市广告公司可以转移竞争领地抢占乡村这块大蛋糕,获取新的市场利润。城市广告图像的丰富类型、多元表现方式和较好(传播)效能都可以作为城市广告公司进驻乡村的切入点。
3.乡村市场可以孕育乡村(本地)广告公司。城乡广告图像的差距为乡村广告公司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乡村(本地)广告公司立足本地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其次,城市广告业可为乡村广告公司的组建提供借鉴,其中城市广告图像的特点、优点可以借鉴来加速乡村广告文化的发展。
4.明确城乡广告图像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的同时也可以明确城乡广告目标群体的差异,这为企业广告寻找准确的诉求对象提供了参考。乡村广告目标群体最典型的诉求心理是注重商品的物质实用功能,而不太注意商品上附加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功能。这为商品广告进入乡村市场提供了两种契机导向:一是,迎合乡村受众的诉求心理可以取得较好的市场效益;二是,培养挑战性的消费群体,适度引导乡村消费观念追随文化价值与精神功能,这样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市场效益。
5.城乡广告图像的差异为广告媒介在乡村发展也提供了空间。如报纸、杂志传播媒介在乡村有很大的潜在受众。我们可以通过相关部门的引导,提高乡村受众文化水平与对广告文化的认知意识,培养他们阅读报纸、杂志等广告的习惯。
对这些市场契机的合理把握与实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经济的现代化与视觉文化审美观念的现代化。这些无疑会促进乡村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促进城乡经济文化的沟通与一体化,从而取得多盈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诗文主编:电视广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2
[2]李宝元编著:广告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32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探究武安市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保护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6日
乡村文化包括古建筑、碑刻、雕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语言、地方戏曲、地方性节庆、民俗、建筑布局、传统工艺以及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在我国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逐年减少,由2000年的300余万个减少到目前的200余万个,16年间消失100万个左右的村落,折算后每天消失200个自然村落。其中,传统村落现存数量仅有1.2万左右,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仅存4,000个。因此,新城镇化背景下,以村落为代表的优秀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亡。
一、武安市乡村文化的主要内容
乡村文化即村落文化,是农村社会信仰禁忌、价值取向、生活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种形式。依据该定义,武安市乡村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头文化。所谓“口头文化”,就是指未形成书面材料但在社会群体文化继承方面起作用并协助塑造群体世界观的习俗、信仰、生产及生活技艺以及文化传统中的口传部分。武安市乡村“口头文化”种类繁多,主要有传说、戏曲(傩戏、赛戏、平调、落子)、方言、故事等。这些口头文化是我们探究武安市传统乡村村民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奠基石”。
1、传说。武安太行山区传说较为丰富,主要有京娘投湖、天仙配、天降龙雾、村名来源以及氏族祖先生活传说等等,它们反映了武安先辈们的以及村民精神寄托,体现了他们古朴的生活方式。
2、戏剧曲艺。武安地方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如赛戏、傩戏、平调、落子等等。武安傩戏、平调落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傩戏最初以面具戏为主,逐步发展为傩戏、赛戏、队戏等形势,具有分布广、种类多、传承性强等特点。2010年以来,武安市固义村傩戏《捉黄鬼》和白府村《捉死鬼》,以其磅礴的声势,独特的形势,精彩的内容,吸引国内外学者的接踵而来,打破了“长江以北无公认戏”的断言。武安平调落子极具地方特色,念白以武安方言为主,大多数剧目体现了武安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其价值观念。
(二)传统节日文化。武安地区节日文化种类繁多,甚至月月有节日。例如,在武安一带流传着农历六月六敬谷神的习俗。农历六月六这天,当地家家蒸馍、豆包,而最时兴吃的好饭是裹卷。敬谷神是为了感激上苍赐给人们粮食,同时也是因传说中人们担心五谷神收回人们享用的粮食。从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武安固义村以傩戏形势欢度元宵佳节,吸引国内外学者关注。这些节日体现了武安人民朴素、踏实的品格,也凸显了武安人民热情、勤劳、遵从孝道、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三)传统技艺、工艺以及建筑艺术
1、传统技艺、工艺文化。武安地区拥有悠久的传统技艺文化历史,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酿酒、米醋、冶炼、雕花、雕塑、剪纸等传统工艺。其中,冶炼技艺是武安的传统工艺,拥有2,000年的历史,古冶炼技术曾在古代盛行一方;活水米醋采用地下甘泉水、武安小米、麸曲等,用古老传统手工艺酿制而成。古老的传统技艺与工艺反映了武安人民不断探究,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
2、传统建筑艺术。武安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高大敞亮,高台阶、高门楼、高房基。建筑造型往往是沿街门楼、陪房门楼、窗框上、照壁上方皆有飞檐盖瓦,瓦上压脊,两端出兽,斜顶后是平顶,人从院内向上看是瓦房,实则是平房;陪房屋檐有的出檐,有的上设女儿墙,墙间设水口,水口由青砖雕刻而成。木雕、彩绘多用于室内装饰,如隔扇、屏风、炕围、梁柱等,也有用于室外的,窗棂、门楼、屋门等。以徐家大院为代表,伯延建筑群反映地方建筑特色,建造工艺独特,细部装饰精美,是历史的见证。它集建筑学、艺术学、设计学之精髓,具有武安地方特色,是武安乡村文化的活化石。
二、城镇化背景下武安市乡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强势的城市文化不断侵蚀着乡土文化,乡村的发展与其自身文化相矛盾,致使传统“乡村文化”面临巨大的困境。
(一)缺乏文化自信致使传承乡村文化的主体逐年减少。随着武安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传统村落主体的农民在富裕之后开始向往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自发的人口流动不断涌向城市,促使村落人口不断减少,“空心村”、“老人村”等问题越加凸显,村落居民由于文化不自信导致村落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致使武安傩戏、赛戏、剪纸技艺的传承人不断减少,民间技艺以及工艺不断失传。
(二)城市文化的不断侵蚀导致乡村文化失去本真。由于城市文化的侵蚀,村落向城市看齐,村民的价值观、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为追求高质量生活水平,村民建新房,集体建新厂,从而导致民居建筑的衰颓、村落景观的凋落、山水体系的破坏、传统工艺、地方语言、戏曲的遗弃以及大量以“文化”为名的乱搭乱建,古村落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已经面目全非。
(三)地方政府力不从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在乡村文化保护方面凸显出很多问题,如以政府保护造成财政负担大,效力有限;文化监管权责不明,管理困难;缺乏专项资金投入,日常维修保养难以到位;乡土文化保护机制不健全,致使缺乏法律依据;乡村文化保护缺少技术规范支持等。
三、建议
武安乡村文化是人们在这一地域经过漫长的探索所创造一切文化的总和,是中国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在今天城镇化进程中却面临着消亡的困境,因此乡村文化保护已迫在眉睫。
(一)政府应在乡村文化保护中发挥职能。乡村文化保护是城市化必经之路,弘扬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彰显乡村价值观的必然之举。武安政府应跟随时代步伐,积极转变观念;规划乡村文化保护项目;加强政府监管,确保资金对号入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且使其投入渠道多元化;完善乡村文化保护保障机制;设立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切实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制定相关城乡互补政策,使城乡文化共存荣。
(二)促使村民文化自觉,提高村民文化自信。随着城市文化的侵蚀,乡村文化不断消亡,应在满足村民生存、安全需要的前提下,加大乡村文化保护的宣传力度会引发村民文化自觉,村民文化自觉才能唤醒,从而实现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激发村落文化资源旅游、经济价值,从而满足村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使村民自发地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因此,当前政府应重视村民利益,在开发、利用、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时,不能忽视村民的力量,维护村民利益,提高村民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
(三)加大构建乡村文化博物馆力度。武安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且种类多样,依据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两种形式将武安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因此,乡村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不仅能宣传地方特色和稀缺性的文化资源,而且还能提高村民对武安乡村文化的认可。同时,紧随时代潮流,构建武安乡村文化数据库以及数字博物馆,主要呈现形式以图片、纪实、报刊为主,运用数字化存储手段,对武安传统文化资源资料进行及时更新,真实、全面、详细地记录和归档,展现武安传统乡村文化风采。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良好解决,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农业农村,必将拥有极为良好的发展前景。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需要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1]。中国是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中国也是酒的故乡。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酒与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以其文化特性,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更好地记录还原酒与酒文化,能够让人们加深对酒的物质与精神价值的重新认识。为了追溯湖南省娄底市新化水酒的文化历史渊源及特色,本设计选择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山水酒,作为研究主题。通过纪录片增强松山水酒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引发更多的人关注松山水酒,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松山水酒研究背景
松山水酒源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圳上镇黎明村,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导致松山水酒这一传统手工艺未曾传播与发扬出去,借助纪录片这一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对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山水酒进行影像传播与保护。大多数情况下,纪录片不需要由演员直接出演,纪录片中的人、地与实际情况一致,在原生态的基础之上,能够塑造优秀的市场价值和品牌价值。因此,通过纪录片,能够以更加立体、形象、自然的方式实现对松山水酒的品牌传承发展。松山水酒采用古法酿制,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学术研究意义以及探讨价值。党的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党对我国乡村建设的深层次把握,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于整体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2]。为响应贯彻党的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本设计以松山水酒作为研究主题,利用数字影像对松山水酒进行品牌宣传,以期形成品牌效应并带动松山水酒产业的良好发展。数字影像技术是新时代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多种领域内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该项目的诞生,在宣传松山水酒品牌价值的同时,利用数字影像技术能更好地增强松山水酒的经济效应,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数字影像的重要价值。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文化领域创新成果频现,以“故宫文物”为代表的文创作品逐渐被大众熟知。乡村旅游也作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兴尝试在各地风靡。非遗成为文创领域和乡村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跳出原有单一文化内涵的桎梏,在经济领域崭露头角,带来的经济价值不可小觑。非遗与乡村振兴中的“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要求相契合,成为集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于一身的“多功能”项目,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2.1回溯乡村发展历史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诞生至今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传承发展,保留着独特的历史印记。非遗集中体现了当时村民对文化信仰的朴实追求,更能透过表面的文化承载形式反映出诞生地当时的民风习惯,是考证当时历史极有效的信息载体。通过梳理当地非遗传承发展的过程,可以明晰在其产生、发展、传承、延续等不同历史阶段乡村的农业生产条件、物质生活水平、社会组织架构和村民互动方式,甚至当地的道德衡量标准、社会风俗习惯、人情交流往来等都可以从中得以体现,成为探索当地历史文化的有益路径。这对研究乡村历史、追溯乡村发展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2.2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乡村传统文化尤其如此,其背后蕴藏的人文思想、精神理念、思考方式、价值追求以及文化偏好无一不展现着当地村民内化于心的精神追求,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寄托所思所想的重要载体。非遗不仅携带着过去的文化价值,也传承着现代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文明交织共生,为乡村成长壮大提供了丰厚动力来源和养分滋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生活方式及其行为举动。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形式多是文学故事、民俗习惯、传统技艺、音乐戏剧等一些看起来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载体,但正是从这些传统习惯中折射出我国延续至今的农耕文明的全貌,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传统道德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村民基础,长期形成的文化习惯很容易被村民接受,是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2.3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各地开始尝试探索将文化资源融入到当地的产业发展中,建筑业、手工业、旅游业、文创设计业等多个行业都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非遗摆脱了原先单一的文化助力定位,转化成一种生产力资源,逐渐在经济领域展现价值。经济发展促使物质水平逐渐提高之后,人们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开始转向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的追求。这个时候商品对于人们来说,其实用价值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反而是其背后蕴藏的深层的文化理念成为人们首选的标准,非遗的衍生产品由此获得人们青睐。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的新机遇
当下全面脱贫顺利实现后,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成为现阶段乡村发展的首要目标。各地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开始大力发掘本地乡村的内生特色,乡村本土的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民俗文化、精神内涵、历史传承等都被作为新兴视角放在时展脉络下进行审视,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
3.1政策倾斜支持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非遗作为一种新兴力量被重视起来,尤其是传统工艺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的路径被利用。国家出台了许多文件以更好地发挥传统技艺的作用,还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引群众参与。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我国充分借鉴日本发展农业经济的先进经验,提出发掘优势,建立“一村一品”理念。这个理念提出后,各地积极响应,开始在当地落实摸清家底的“八个一”要求,在对本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后,总结归纳本村的文化特色,将本村流传已久的历史文化重启。在此过程中着重进行对文化资源的把握,在顶层设计中体现“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各地根据“一村一品”指示,设立不同的资金扶持项目和人员交流支持,大力发掘本地的特色非遗资源,并逐步将非遗资源打造成当地的特色名片。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的政策倾斜为非遗保护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2优秀传统文化需求日益高涨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跃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吃穿极度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在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满足后,从单一的物质需求开始向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重转变。除了追求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外,人们开始重视内心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如何充实精神、提升文化素质成为人们现阶段更上一层楼的追求目标。从改革开放至今,国家重视提升教育水平,科学知识传播使得大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表现在人们的审美水平和人文追求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在外来文化大幅席卷各地的情况下,不少人开始呼吁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希望通过发掘传统文化背后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达到充实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效果。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完美契合了民众这一需要。
3.3经济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带来空间
我国最早的社会生产形式是农业,农业收入是我国早期社会发展的经济来源。我国的传统文化最早也是起源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保留着乡土性的特点,与农业社会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形发展离不开农业社会的经济支持。早期人们通过农业获得衣食温饱,在此基础之上才开始构建文化体系。农业社会下的生产力进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的基础。回溯各个朝代可以看到,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朝代,其文化遗产就越多,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给文化诞生开拓了空间。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无疑也将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创造优渥的现实条件。
4松山水酒的影像传播与保护实践
4.1前期工作
4.1.1勘景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拍摄场地,以增强影片的可观性,团队一行多次前往新化,历时180余天,把纪录片所需场景暂定下来。例如,团队选取了陈历祥先生的酒厂以及放置水酒的马龙洞为酒窖拍摄场景,选取了油溪桥村的木屋、紫鹊界梯田等一系列符合拍摄场景要求的地方作为纪录片取景场地。4.1.2美术设计在拍摄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拍摄淘米的过程中,画面背景太过杂乱,团队成员便用竹排整齐排列在背景墙上,从而得到干净整洁的镜头画面;在拍摄煮米的过程中,灶台周围的环境杂乱无章,为了画面的唯美效果,团队成员自主布景,首先将旁边的柴火棍排列整齐,然后在突出的白墙上排列好竹条,在拍摄摊凉镜头的过程中,原场景中的背景窗是不锈钢窗户,无法融合整体画面。因此,我们便与酒厂负责人沟通将不锈钢拆除,最终得到完美的画面。在拍摄压榨镜头的过程中,因为整个环境都是白墙壁、白柱子,这样单调的环境会导致整体画面不协调,所以团队成员联系酒厂负责人用竹条装饰了一下酒窖环境,把白墙、白柱子遮挡住。有了竹条的装饰,整体画面协调了很多。在拍摄插秧镜头画面的过程中,考虑到让演员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更符合拍摄画面效果,所以摒弃了他们原定的穿着打扮,穿上团队成员准备的蓑衣斗笠。
4.2幕后纪录片
4.2.1创作观点根据纪录片的拍摄脚本进程进行记录。利用所记录拍摄团队在工作时的记录视频和正片拍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视频,通过将正片与幕后花絮相结合这一方法,采用幽默搞笑的方式,进行再次的艺术加工和展现。在影视艺术中,电影纪录片占据重要地位,其完整地记录了国家的印迹。但是电影幕后纪录片毕竟是一种新兴的纪录片类型,其具有自身的类型特质和传播特征以及价值导向。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都值得作深入的研究。4.2.2成片思考在拍摄花絮的过程中,会考虑到如何才能展现出更好的效果,比如重点记录哪些方面,以及在制作花絮的过程中,重点偏向哪一种类型才会引起观众兴趣驻足观看。是纯花絮还是纯预告?最终团队选择将两者结合,但更偏向花絮多一点的方案。通过幽默的展现形式,让观众更想深入地去了解我们的拍摄过程。一部好的纪录片不单单只是随便找个地方拿着相机就开拍,而是要经过不断探寻、不断摸索,去发现、去总结出来的成果。
5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在展现乡村历史文化脉络、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家和政府正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各项价值运用有着新的期待。本文沿着这个思路发掘松山水酒的历史、文化及经济价值,无疑是一次非常具备研究价值的实践。
参考文献: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与作用
“普惠金融”一词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过金融服务手段为农民和小微企业等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帮扶性的储蓄、贷款等金融帮助。而我国受自然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影响,普惠金融多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结合我国本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具体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来源渠道单一、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一直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虽然普惠金融的具体金融形式丰富多样,但由于其帮扶性的特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群众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农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历经多年的实践与完善,在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金融机构的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的质量却并未跟上数量增长的步伐,并且由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断调整,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台阶,但是城乡差距的扩大仍然是我国当前面对的最突出的发展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仍是国家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关注的头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进入农村以来,已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表现是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商业银行为首的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数量得到了显著增加,覆盖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其核心关注点一个是金融服务的普及性,一个是金融服务的优惠性,服务于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农业贷款余额不断提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农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资金不断增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再次,普惠金融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专业性引导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迈入了新征程。与传统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不同,新兴商业模式是基于互联网为发展背景的情况下,结合金融科技,实现了普惠金融发展与数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在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性方面有广泛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降低时间与空间成本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能够让客户更加方便简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数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处不同地区的人民在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相同质量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在形式上增强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数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应用发展中多方机构合作倒推了整个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发展不仅仅是银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更是国家与多方机构共同建设了责任分担体系。国家通过各项财政支持和帮扶政策在宏观上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建设,为其有序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县、乡等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拓展网点和业务,平衡了乡村地区的供应与需求。同时政府与多方机构通过建立了风险担保体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三、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建设不完善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巨大,加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地势特殊和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差异,各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的通信技术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农村和地区已经出现线上支付等现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和更加贫困落后的地区,由于设备建设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联网终端,移动支付手段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这就造成了这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难以得到满足和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农村的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通常是各级政府拨款,但经常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各级政府所能够提供的基础设施数量较少,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信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区的农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因此当其出现违约行为时,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较为有效的措施。同时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开展还面临着很大的信息障碍,农民所能够获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单一的,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农民获取信息的对称性和时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需相应存在误差
目前农村大多数农民仍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周期一般比较长,并且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极容易造成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降低,从而导致农户当期收益减少,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里大部分的青壮年都离开农村进城务工,导致真正从事务农的农民的老龄化十分严重,尽管新的经营方式、商业模式在不断涌现,但传统务农人员仍然面临着农产品滞销等问题。而在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的收入日益增高,农民不再仅仅以追求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唯一的需求,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资金支持,但现有的配套机制仍是匮乏状态。这就造成了乡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信贷投入的不统一。人们日常需求的产品及服务越来越多,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创新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农村用户对金融服务的进一步需求。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人才短缺这一难题,基层人员多数是单一工作的员工,未接受过金融创新方面的学习与培训,难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三)金融生态环境薄弱
我国的征信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同时接入了多方机构的征信信息。但在农村地区,难以做到完全覆盖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镇的普惠金融机构还不能做到共享资源,导致客户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户还贷不及时的风险。目前,我国农村的贷款对象仍然以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主,关于个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关体制仍未建立,难以对个人借贷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差异,农村地区部分农民的教育层次和文化水平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更是十分匮乏,金融诈骗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给农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农民知识匮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可能出现故意骗取贷款和逃债等行为的出现;而农民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和金融意识还较为缺乏,容易出现将个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种问题,这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征信体制建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与此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给农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举措,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生产相关的行业,本身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差,经济收入不稳定,有大很可能会出现无法还贷的情况,这就造成在农村的市场上,普惠金融具体的产品和种类比较匮乏。
(四)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对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相关的政策仅仅停留在针对群体的层面,并没有落实到农村现实环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只是设立了面向农民这一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农村市场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体系。政府相关法规的制定也较为宏观,对于具体落实未形成指导意见。以常见的抵押担保为例,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对资产的评估担保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以往简单化的数量增长阶段,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体的方向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一些辅助机构开始出现并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显得十分重要。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导和保障,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层面进行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村市场地的普惠金融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四、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覆盖率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速度却没有跟上。在政府层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扶持,帮助部分落后的乡村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物质条件基础;并通过补贴政策,推动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牵头,帮助农村地区建立移动设备网络,为今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引导农村地区尽快发展数字化产品做好铺垫工作。同时应该引导不同的地区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产业优势等形成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性策略,形成发展合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具备可操作性指导意见,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在金融机构层面,主动进行机构网点向乡镇级别的地区进行扩张,根据不同地区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进行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进行金融机构网点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地普惠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了应对农作物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除了加强水利建设以外,政府还应当完善财政补偿手段,尤其是对受灾群众的需求进行动态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政府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以缓解务农人员老龄化的问题。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应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下沉,将基础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坚持立足于农民群众的需求,针对乡村振兴的痛点,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创新性培训,创造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用户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风险可控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变化和“三农”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风险,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乡村振兴中。
(三)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和监管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健康的社会征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农村用户的征信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机构也要主动积极引导农村用户培养诚信意识,利用经济手段让客户切实体验到守诚信的好处。同时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风气,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引导金融市场进行合法的交易。针对农村地区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的现状,应当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识普及体系,可以考虑通过设立专门的学习机构进行教学普及。同时为了保证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为单位,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并定期开展金融机构下乡的活动,通过一些鼓励性的活动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并根据不同的农民基础水平进行差异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过程中应当注意要时刻结合当地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要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基础,确保农民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四)完善相关的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监管
普惠金融的应用和发展,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此过程中,相关法规的建设和完善是指导和总领性的任务。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条款,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性补助,从而引导其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发展扩张,更好的服务农村地区;并通过一些鼓励性政策,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拓展农民获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监督部门也应加强在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的惩处,营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从高速增长完成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必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实现普惠金融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是不容忽视的;相应的,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点也成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当前普惠金融在农村市场上的实践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继芳.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时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9(21):54-55.
乡村旅游是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与乡村自然资源相互作用催生而出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为3200亿元,游客数已达12亿人次,占到全部游客量的30%。智慧旅游可理解为通过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对旅游信息进行“智慧化”的利用,做出智慧化的决策,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掀起建设的热潮为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徐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徐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徐州市坚持政策保障、重点规划、集聚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1年至2015年,徐州市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达68亿元,直接带动就业人数3万人次,间接带动就业人数15万人次。徐州积极推进旅游与农乡自然的融合,依托苏北特有的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打造了采摘观光游、农事体验游、乡村民俗特色游等精品线路,开发一批自身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截至2016年7月,徐州市共有全国(省级)景观特色名镇12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点105个,数量居江苏省第一,例举部分徐州乡村旅游资源如表1所示。
以徐州铜山和贾汪为例,铜山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基础上,建立多个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将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基地。贾汪区坚持“生态立区,旅游兴区,建设淮海经济区休闲慢城”的战略目标,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贾汪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大洞山、潘安湖、督公湖“一山两湖”,精心规划建设。
(二)徐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服务设施现代化水平低
旅游服务设施是影响游客对本次旅游是否满意的关键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游客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老旧的旅游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城市游客的需要。城市居民外出旅游时,有支付宝付款的习惯,在安排行程时通过OTA对既定的乡村旅游企业进行预定消费,然而徐州很少有乡村旅游企业入驻携程、同程等热门OTA。只有少数乡村旅游企业能够为游客提供无线网络服务,游客消费结账时,只有极少数支持支付宝付款,为游客带来不便。
2.旅游部门管理效率低
目前徐州乡村旅游部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较少,导致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效率不高。徐州乡村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监督管理信息网络,旅游企业出现虚假的旅游资源信息和服务信息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给监督管理造成困难。发生突况无法快速准确地上传上级和接收上级下发的指令。落后的信息管理系统也难以有效地进行数据的整合、收集,给进一步分析数据造成了阻碍。
3.市场占有率低
2015年全国休闲旅游和乡村农业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而徐州2015年全年的乡村旅游营业收入68亿元,仅占1.5%左右。虽然徐州星级乡村旅游点数量居江苏省第一,但是经济带动力不及苏南地区,许多乡村旅游景点档次偏低,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缺乏独树一帜的拳头产品和特色旅游精品。
三、徐州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智慧乡村旅游服务系统
1.提升设施设备质量
设施设备包括两块,基础设施和现代科技设施。徐州智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应包含两部分,公共基础体系建设和娱乐享受建设。公共基础建设有水电气建设、通讯通信建设、公共安全建设;娱乐享受建设包括餐饮、娱乐设施建设。加强徐州乡村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大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快计算机及网络相关配套设备、通信线路等硬件建设,在徐州主要乡村景区、乡村路口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以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支撑,以乡村旅游智慧服务为核心,连接信息咨询平台、网上支付平台、和安全监测系统等,共同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
2.提供电子信息服务
乡村智慧旅游服务可以为游客提供信息智能化的服务,乡村旅游公共信息咨询平台主要以徐州市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为核心,将乡村旅游社区游客服务中心、乡村酒店和乡村景区等乡村旅游产业构成咨询服务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乡村旅游咨询服务,游客可以通过在线旅游手机应用主动查询乡村旅游信息,通过位于旅行社、居民社区、景区中的触摸屏等设备自助获取信息,在景区内游客可以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自助式导游讲解。
(二)打造乡村旅游智慧管理体系
1.打造数字监测监控系统
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和现代技术对旅游数据进行监测和统计,可以提高行业管理效率和游客满意度。监控系统能帮助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发现旅游企业经营以及服务所出现的问题,实现对旅游行业的有效监管。数字监测监控系统不仅能帮助乡村旅游企I发现自身潜在的问题,还可以对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进行数据监控;为游客出行提供权威的参考数据,为政府、乡村旅游企业和游客构造一个良性互动平台。将公安消防、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救援集合在整体中并通过数字监测监控统一指挥行动,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紧急救援及相关服务,使景区公共安全游客人身财产安全更有保障。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大数据的有效获取对徐州智慧乡村旅游的建设十分重要,智慧旅游涉及到徐州旅游业相关行业和相关部门,其涉及面较广,对建立县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智慧旅游信息交流共享机制要求较高。在智慧旅游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的前提下,信息系统之间才能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对乡村主要景区、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精心打造,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旅游资源数据的录入和梳理,并积极与徐州市、江苏省智慧旅游平台相对接,做到进一步升级。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智慧乡村旅游是一个全面综合复杂的系统,涉及多种现代科技工程,如云计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GIS采集等等,引进相关技术人才是徐州发展智慧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徐州有数家本科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管理方向工作的比例较低,本科以上高学历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政府应对相关从事乡村旅游的高学历者提供相关福利政策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有关乡村旅游相关知识和先进技术,全面提高徐州乡村旅游人才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打造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三)打造智慧乡村旅游营销平台
1.政府构建统一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已经融入到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旅游者选择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旅游产品的预定,旅游者可以通过手机应用预订酒店、景区门票、机票等。徐州市政府可以构建统一公共电商平台,通过政策优惠、品牌效应来引导徐州各乡村旅游企业,提供价格优惠、介绍特色线路、代销特色农产品、提供在线旅游咨询服务吸引旅游者。平台建成将会加强各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扩大规模效益,形成具有独特徐州乡村旅游特色的一体化电商运营模式。
2.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加强在新闻媒体、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告投入,拓宽促销渠道,与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展开合作,开通徐州乡村旅游官方微博,推进微信等互动服务在乡村旅游营销中的应用,建立并通过徐州智慧乡村旅游互动营销平台,全面宣传徐州乡村旅游品牌特色和各种乡村旅游节事活动,突出核心资源,比如文化瑰宝“沛县武术”“彭祖养身术”,还有每年一度的“丰县梨花节”、“丰县红富士苹果节”。通过网络媒体丰富徐州乡村形象,扩大徐州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9]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大数据热点问题与2013年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
[10] 万剑敏.基于数字化技术视域下的乡村古迹保护研究[J].农业考古,2011.
[11] 柯长青,冯学智,顾国琴.敦煌壁画数字图像的三维信息恢复[J].南京大学学报,2006(06) .
作者简介:
很为上海及上海人的胸襟感动。
在同样的阳光下,这50万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与他们同龄的上海小囡同桌同学同游戏,同样享受沿海发达都市的优质教育。本来,他们极可能成为乡村中孤独无依的留守儿童,在亲情的饥渴中艰难成长。
这也是一个城市最大的善政之一。它为来自乡村的孩子带来了亲情、优质教育与城市的善意,正在温暖着50万颗幼小的心灵以及他们未来的人生,也温暖着同龄城市儿童未来生存环境的稳定安宁。
然而,和谐下的隐忧也不容忽视。城门一旦洞开,会不会掩盖更大范围、更深领域的教育不公?
50万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也给上海基础教育带来了沉重压力。从前是父母在城里打工,孩子随迁就读;现在不少人是为了孩子得到城市优质教育,跟随孩子来城里找工作。一座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当50万变成100万甚至更多,优质教育还能否继续优质?洞开的城门是否不得不重新关闭?会不会激起更多关于不公平的抱怨?
城市化浪潮正重塑着中国的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村庄“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现象日益严重。人往高处走,人们争先恐后涌入大城市,是因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教育、更有秩序的社会甚至是更有尊严的生命。而在渐次空心化的乡村,在凋敝的小城镇,这些却显得珍稀而奢侈。
应该鼓励城市善待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也应意识到,变相鼓励乡村儿童涌入城市接受教育,并不等于真正的教育公平,更不等于公共资源的阳光公平普照。相比全国约5 000万的留守儿童以及更多的乡村孩子来说,50万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有中国的乡村与城镇,都能拥有更好的公共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时,人们才不会为了孩子的未来背井离乡。
三网融合指的是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一、网络信息技术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带来众多机遇
(一)促进新型城乡地域组织形式的出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全国各地各种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出现如雨后春笋。在当今IT技术不断进步的发展趋势下,使得这些高科技产业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设置在环境优美以及基础设施优良的乡村、农村区域,并将其建设成城乡融合的纽带,从而实现以城市的发展来带动乡村良好势头。从当今的发展趋势看来,我国未来工业发展趋势必定会向着该工业园的结构布局发展,从而不断取代传统散乱分布的工业布局。所以,正是由于这些园区的出现,将能够缓解我国就业形势紧张的局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而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从而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而且能够从另一个层面上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基本素养。所以各类园区布局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逐步满足当今信息化产业时代的基本要求要求,并借鉴城市成功的发展经验,最终实现以城市的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的目标。
(二)信息化促使城乡空间作用的集聚与扩散力不断加强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已经不能笼统地通过扩散或集聚来阐述城乡之间发展的相互作用,而是应该要逐步地发展并使城乡之间的扩散与集聚作用力形成互动局面。同时,得益于当今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城乡信息交流更加有效、快捷、方便,从而不断地加速城市的扩大与发展,并加强了城乡间人们的联系与沟通,进而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建设步伐。
(三)信息化使得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由于在当前三网融合下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下,使得城乡之间的日常交流不断深入与并且越来越普遍,从而人们更容易获得各种商品和就业等信息,人们的生活目的与对城市的了解更加明确,当然,居民的幸感也将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人们对各类市场信息的获得较为方便、快捷,从而为如商品信息、就业信息以及供销信息等在城乡之间的传递提供先决条件,进而更能促进农产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发展。此外,由于近年来我国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与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效地吸引了许许多多来自城市的投资者,从而促使原先在城市工作的各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也陆陆续续地向农村地区的企业进军,不断加快城市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资本等要素开始向农村的渗透速度。
二、三网融合下城乡一体化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好这难得的高科技手段,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陷,并注意相关问题,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向前。
(一)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市场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要不断建立与完善我国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确保当前我国的经济能够平稳、快速地发展。尤其是在IT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更需要相关部门切实地加强市场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进而为我国市场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依靠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改变传统的城乡信息资源相互以及市场经济相互独立的僵局。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优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的发展目标。
(二)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
经研究表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很不协调、很不均衡,并且城乡之间文化水平差异巨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大力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可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可促进城乡之间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融合、协调发展。自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以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开始,我国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交流以及科技信息传播等呈现出一派良好的势头,从而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开展提供先决条件。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
在我国大力建设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决不允许将环境视而不见,务必将环境的保护作为不可或缺的建设步伐,因为在城乡一体化中肯定会给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的高科技手段,构建一个城乡生态环境监测站,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共同管理,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破坏环境举动进行实时监控与纠正,确保区域城乡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构和谐社会、加速城市和乡村现代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发展战略。因此,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利于弊,切实地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国家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季福岳,白音仓,麻术红. “三网融合”与广电网发展的思考[J]. 中国数字电视, 2010,(09)
收音机的性能
灵敏度和选择性 从专业角度介绍收音机的性能,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就是灵敏度和选择性。灵敏度是指对微弱电台信号的接收能力;选择性是对密集电台的区分能力。
灵敏度高的收音机如同放大倍数高的天文望远镜能观察到更多星星一样,可接收到更多的远近电台,但是有些价廉的收音机为提高灵敏度而片面增加放大倍数,反而同时放大了噪声,使背景干扰大增,还增大了像频干扰,所以总效果并不理想。比较两只收音机的的灵敏度,可用比较同一波段收听到的电台数量来简单衡量,但也要防止像频干扰带来电台虚增现象。像频干扰又称镜像干扰,是如花在镜中有与它完全对称的镜中花一样,看上去有两朵花,实际上只有一朵。有些收音机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在设计中去掉了吸收干扰的回路,听上去电台数量不少,但不少是假象。检查是否存在镜像的简单方法是在选台时,试试在某一对称点两边是否能听到同一个电台(即镜像干扰),有时还有差频叫声。增加灵敏度又减少像频干扰的有效方法是采用二次变频技术,在高级收音机电路设计中常被采用。
现在收音机的中波段(MW)几乎已挤满,差不多每隔9kHz就有一个电台。能清楚区分不同电台又不串音,是对收音机选择性的考验。但附近地区有大功率电台的发射天线时,在该电台临近频率的远地电台就难免会受到影响。
音质 便携式袖珍收音机因喇叭尺寸的限制,音质总不及台式机,更不能与音箱相提并论,但同样体积的不同收音机就能分出音质的好坏。现在,便携式袖珍收音机电路中所用的集成电路品种差别不大,其音质与喇叭的质量有较大的关系,但更与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密不可分。
收听波段 市场上的便携式袖珍收音机大多数是多波段的,或自称全波段的。波段总的可分为调频(FM)和调幅(AM)两种波段。调频波段的接收范围都是88~108MHz,有的收音机为适合大学校园广播的接收,将调频波段向低频扩展到76MHz,有的收音机专设TV波段,专门接收电视广播的调频伴音。调幅波段包括中波(MW)522~1620kHz和短波(SW)2.3~26.1MHz,具有上述三个波段的收音机可称为全波段收音机。
同一收音机的各个波段中,收听音质最好而背景干扰最小的是调频波段(FM),大多数调频节目是立体声。在调幅立体声还未普遍商业化前,调频立体声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但由于调频波段是超短波,受电磁波直线传播的限制,一般收听距离在离发射天线100km范围之内,所以调频广播主要面向城市和人口密集区。
广大的沙漠、草原中主要靠短波波段的收听。短波电磁波的远距离传播是靠高空电离层和地面之间的多次反射进行的,不同的收音机短波段的范围略有出入。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昼夜电离层高度和厚薄不同使某些短波段接收效果有差异,所以同一电台在短波段有许多频率,便于听众在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时间段收听。
在短波波段收听时,有时会出现声音忽高忽低的现象,这种称之为“衰落”现象,是电离层波动造成的,即使收音机有自动增益控制(AGC)功能也难以完全克服。熟悉这种现象的老听众会通过高档数字调谐收音机的电台预选功能,事先预调好同一节目的电台在多处短波波段的频率,在“衰落”现象来到时可马上转到该电台在另一波段的频率上接着不间断地收听。另外短波波段的收听效果还直接与太阳黑子的爆发有关。
其它性能 随着收音机电路的大规模集成化,收音机的功能也多样化,如全数字显示、电台预选、电子时钟、定时开机、自动关机,另外还有附加照明灯、应急手摇发电机供电、太阳能电源等多种附加功能。可根据自己对这些功能的需求来决定是否选用。
收音机的选购
在家电商场,面对琳琅满目的收音机品种,选购一台适合自己的收音机常使人颇费斟酌,我认为主要应从四个因素加以考虑。
易用性 时尚的外观、轻柔的手感和简便的操作常为选购收音机的重要因素,新款收音机常能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操纵的便利、选台的准确是每个手中持有收音机的读者都能判断的。现在就我最近几年使用多种收音机后的感受谈些看法:全波段便携式收音机中,最常用到的是中波和调频广播,过去常用到的调谐方法是可变电容器机械指针式选台,但使用时间一长,拉线的磨损断裂让人很伤脑筋,就算自己能修理,可要找到合适的尼龙线也并非易事。所以数字调谐收音机的出现让我高兴不已。全数字调谐收音机在电路设计上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如有中央处理器和数字锁相环电路,所以调谐准确、频率不漂移。电台预选、电子时钟等功能的多样化也让人目不暇接,但就是电台的自由搜索不如指针式选台方便,正如用惯了指针式万用电表又改用数字式万用电表的感觉一样——测量动态的电压和电流是指针式万用电表直观,当然精确的测量还是数字式万用电表好。后来出现的数字显示收音机让我在现代技术中找到了指针式选台方便的感觉——数字显示收音机未采用全数字调谐的模式,而是使用了机械的可变电容器调谐,但用数字显示频率这种介于模拟调谐和数字调谐之间的选台方式,我的感觉是很方便。从电路上分析,数字显示收音机在原来模拟调谐的电路中增加了一块数字显示模块,将调谐时产生的本机振荡信号送入模块进行频率计数,并显示所接收电台的频率,选台的操作与指针式收音机相同,只是将刻度盘换成了数字显示的液晶屏,所显示的频率数字也是准确的,再不用估计指针指示电台的位置,也无选台误差,电路的简单使数字显示收音机的售价适中,是值得推荐的品种。
用途 在选购以前,您要先根据自身情况弄清以下几点:收听内容——新闻广播、天气预报、股市信息、音乐歌曲、外语学习等等;收听电台的种类——本地电台还是远地电台、国内电台还是国际电台、中文电台还是外语电台等等;收听电台的位置——是固定在家里还是携带外出收听、是经常在本地还是天南海北地收听节目。经过理性地分析,您就可以经济合理地选购适合您需要的收音机了:对仅局限于本地收听新闻广播、天气预报等节目的消费者,选择调频调幅(AM/FM)两波段的收音机就可以了,要收听远地国内外广播电台节目的消费者则需购买带短波的全波段收音机;喜爱音乐歌曲节目的消费者应选择调频立体声收音机,并对配套的立体声耳机要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你是大学生,为适合大学校园广播的接收,应选择调频波段能向低频段扩展功能的调频立体声收音机。要听外语电台广播,还应选择带多个短波段的全波段收音机;经常出差在外的消费者应选择袖珍式全波段收音机。经常固定在家里收听节目的消费者可选择较大体积的便携式或台式收音机,不但音质能好一些而且可选用大号电池或交流电供电,既节省开支又少换电池;对老年消费者,特别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不太熟悉的老年人,不宜选购旋钮、按钮和开关过多而操作又比较复杂的高档收音机(如数字调谐收音机);眼睛不好的消费者不宜选择体积太小的、显示的数字太小、不宜看清楚的收音机。
中图分类号:J05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48
动画场景设计的目的是使动画形象的表演发生在一个具体环境中,使其更具有空间感、时代感和地域亲切感。动画场景设计可以营造情节需要的环境气氛,完美的动画场景可以使动画欣赏的魅力大大提高,更好地展现故事性和真实感。反过来,故事情节和动画的风格也需要通过不同的场景设计来体现。还记得《睡美人》中公主和王子相遇的那个恬静的、散发着草叶清香的森林吗?还有《阿拉丁》里那片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最美的场景要属《风中奇缘》中那片辽阔的美洲土地了,到处都美得令人心醉,充满了大自然的奇妙和清新。
形式是内容的体现,动画场景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写实、装饰、抽象等。但总的来看,好的场景设计不仅应烘托故事情节,还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喧宾夺主,而应锦上添花。
回顾动画场景设计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审美类型期:
1 城市变奏
城市是人类文明标志性的创造物,无论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还是破败的棚屋、萧瑟的街道,从旧到新,从破到立,从萧瑟到繁荣,城市成为社会的脉动。说动画作品是城市文明的衍生物,并不为过。早期动画作品中,以城市为场景的,数不胜数。如《铁臂阿童木》、《城市猎人》、《变形金刚》、《机动警察》、《神探柯南》,至今仍每年出新的《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尽管风格迥异,但弥漫着工业化气息的城市背景为其所共有。同期的美式动画也不难找到近似的案例。从小城的《辛普森一家》到纽约地下水道里的《忍者神龟》,再到《虫虫总动员》里繁华的昆虫都市,我们都能看到熟悉却又陌生的城市背景。城市是变幻的,城市的发展因人们不断改变的需求而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城市仿佛流动的音乐,只是取决于动画主题和风格的不同,这音乐也呈现出多变的律动。
同样是城市背景,《攻壳机动队》和《机动警察》则呈现了完全不同的风貌。巨大的城市背景下对应矮小人形的画面,在有意渲染面对强大的物质世界时人类力量的渺小和无助以及人类自身那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2 回归乡村
如果说,城市是代表着文化的、群体的、移动的,那么,乡村则代表着自然的、孤独的、安定的。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人类从自然中来,文化必回自然。动画场景设计对周遭的城市生活从关注到已然厌倦,人们渴望回归宁静淳朴的心灵家园——乡村。
如果说《机器猫》中的城市背景代表着一种工业化的童趣,那么,《龙猫》的纯美乡村背景就是人们纯粹的、自然的梦想、让人心生向往。然而,乡村既有其纯美自然的一面,也可能隐含有孤独,宁静的心碎。《再见萤火虫》中,阿泰和妹妹因为逃避战火而来到了乡村,每天在乡间捕蝴蝶,荡秋千,捉迷藏。静谧的乡间多么美好。然而好景不长,妹妹很快因为无钱治病死去了,静静流淌的河水似乎也在哀叹,萤火虫漫天飞舞,化为妹妹在乡间奔跑的身影,那么哀婉,令人悲从中来。
同样是乡村背景,日式动画静谧纯美,而中国风格却写意、淡然。《牧笛》就是最好的例子。动画场景采用李可染的水墨画风格,格调高雅,意境优美,动静相宜。江南的田野、摇曳的秀竹、飞流千尺的瀑布,空灵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如同诗的精致和韵味,情节往往淡化,但作为场景的乡村之美却永留心间。整部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回归乡村,是人们在生活疲惫、人心浮躁的背景下,对美好和淳朴的内心渴望。
3 碧海蓝天
当陆地已载不动人类的满怀梦想时,海洋成了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考验和显示人类意志力量的理想场所。大海,宁静单纯,又深远难测,可以启迪一切未知的遐想。从亚德里亚海上翱翔的飞行员《红猪》,到海洋深处的恶势力犯罪家族《鲨鱼黑帮》,再到澳洲大堡礁湛蓝大海中平静生活的小丑鱼父子, 当然还有《悬崖上的金鱼姬》,一片碧蓝深邃的大海,那深蓝夜空下海天的完美交融……每一个如诗般唯美的画面都是一个纯粹的梦,那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
同样,飞行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从呀呀学语的儿童放飞纸飞机,到踌躇满志的少年放飞风筝,再到血气方刚的青年的飞行员畅想。人类仰观天空之大,渴望如鸟儿展翅的情结,与生俱来。《天空之城》就描绘了这样唯美的场景。红猪驾驶着战机在亚德里亚海和蓝天白云之间潇洒的飞行,他的每一次酣畅的飞翔都奏出了一首首绝妙的空中畅想曲。飞翔带给我们一种释放感。红猪驾驶红色战机凌驾于国家法律与政体之上,龙猫的飞翔带来了成长的欢乐,千寻的飞翔抚平了人的内心中欲望的沟壑。再到宫崎骏最新的反战力作《起风了》中,那纸飞机飘扬的碧蓝天空,正如宫崎骏所说,放弃了飞翔便不会再有美丽的梦想,那是人们对自由由衷的憧憬,正是影片中那些洁净美丽的飞翔,带给我们心灵上的自由和新生。
动画场景中的碧海蓝天,已不再是人类认识自己力量的场所,而是人类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属、理想的寄托,人们在碧海蓝天中寻求积极的生命体验。
4 太空幻境
从古到今,人类一直对无垠的宇宙充满向往。苍茫太空,浩瀚难测,它总给人类带来无尽的遐想。人类的智慧之光还没有真正触及那神秘的时空,只能将这种想象转化为影像。
《星球大战》集中使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电脑及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超出常人所思,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更大的震撼发生在《WALL·E》里。WALL·E跟随着自己所爱的机器人Eve,展开了一场充满奇幻的太空之旅。飞船掠过了月亮,绕过太阳,伸手触及了木星的光环,看到了遥远的星云,看到了整个银河,奇丽万分。两道自由而不再孤独的美丽弧线在太空中骄傲地舞蹈。虽然摆脱不了传统动画结局的窠臼,但因为置身于太空,《WALL·E》不可避免地带有一抹浓重的未来气质和浪漫气息,这或许正是动画场景设计的魅力所在吧!
5 结语
动画场景设计的审美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审美观念的多极分化必然体现在动画场景设计的审美变迁中。从早期审美的模拟现实,再到审美的多元化、理想化,也许“简单”才是最终的真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动画作品而言,内在思想的完整性,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都是任何时代不变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佟婷.动画艺术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惠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