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时代;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管理和传播的载体机构,对高校教学与科研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下现代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图书情报行业的发展,同时对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1.文化特征
高校图书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人类文明和信息知识的载体,更是体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图书馆文化是集人类之大成者,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晶,也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
2.学科特征
高校图书馆建设始终是围绕高校学科建设服务的,也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始终是高校提升质量和迅速发展的主题。因此,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和文献工作流程,组织存储和编辑文献科技信息,使文献获取、检索、传递信息化,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学科化,优化文献服务职能。在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按照学科专业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编辑,整理成信息化的文献信息图书馆,开发学科专业数据库,建立学科种类系统化学科数据库体系。优先建设学科专业相关文献和重点建设学科文献数据库,通过学科专业文献数据库建设,促进各个学科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库资源,提高图书使用效率。
3.教育特征
高校图书馆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知识传授的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建设需要适应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科研需求,以及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4.信息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体系日趋庞大,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人的一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加以获猎,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各自学习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方向和学习导向,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因此,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寻找知识方向,捕捉和有效利用原来的文化信息,是高校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加强文献知识的信息化管理是有效提高图书馆功能的重要手段。
5.数字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和信息容量井喷式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技术和管理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各种知识不在局限于纸本文献,多媒体和光盘管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征明显显现,从而使信息资源海量化、动态化,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新特征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文献信息平台,是文献与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因此,信息时代下,为有效利用和提高图书馆的功能,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高校图书馆。
1.文献获取信息化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计算机技术,采用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大量文献存储在很小的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中,从而可实现大量信息查询的电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大量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查询,加快了文献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使读者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关文献信息获取,并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梳理,有效的提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服务。
2.文献载体多元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献信息发展迅速,传统的纸质文献载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献信息存储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存储技术的进步,光盘管理系统和硬盘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库空间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大幅度增长,文献载体多元化使现代文献信息的存储海量化,压缩了存储空间,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可利用率。
3.网络共享化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模式只是简单的借阅图书资料,并提供借阅场所,功能单一、效率低下、死板,难以有效发挥图书馆的真正作用。随着文献传播速度加快,读者对图书馆文献信息需求膨胀,因此,图书信息网络化建设可以使众多的文献信息进行加工编辑,便于图书的分类管理,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图书馆文献管理达到自动化共享服务,快速便捷地提供多种图书馆馆藏文献电子信息资源网络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效率,为读者提供优质文献查找服务功能。
三、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创新
高校图书馆是国家精神文化和科技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因此,用科学发展观去探索图书馆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图书馆快速健康发展,适应信息时代下高校教学与科研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为应对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时代下管理模式的新要求,着重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1.管理模式观念改革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是以收藏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主要围绕纸张文献的借阅服务,图书管理与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方法简单。并且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要目的,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重点是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存在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这种单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要求。因此,需要革新落后的管理模式观念,并依据信息化发展需求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管理模式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2.突破传统的图书管理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是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文献资料的有效性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文献检索与阅读过程中,通过筛选甄别,科学思考,挖掘信息资源,寻找教学科研的新思路,从而在反反复复的科学思考、论证、演算过程中,提炼科学问题和解决方法。大学生的自我学习也离不开文献信息资源的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地为师生提供需要的文献资料,帮助师生科学有效的查阅文献,是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因此,图书馆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师生推广介绍文献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帮助师生掌握文献检索系统方法,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加强文献检索和使用的服务工作,真正突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
3.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
信息时代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利用,社会对图书馆文献管理和服务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需要加强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从图书馆文献组织结构的变革到图书管理制度变革,需要全新地思考应对信息环境下图书文献管理的新模式。文献信息更新很快,人类在知识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更好、更新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管理员需要改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系统与服务模式,增强文献管理的创新意识与知识技能,提高知识与能力素质,需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使之熟悉图书文献的加工编辑、检索查询等服务功能。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管理员的创新服务意识和服务思想。使文献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之间形成有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使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融合,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加快文献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速度。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需针对图书馆所有文献信息、知识、智力资源进行一体化科学管理系统模式创新,使文献知识更新和服务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
信息时代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更多地体现出科学性、技术性、审美性,形式对于设计师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形式表现与情感表达在结构上往往是一致的,在设计形式上表达的往往是设计师代表使用者所要表达的某种情感和精神。信息时代设计师应致力于新技术与新形式语言的融合,特别是带有强烈表现性意味的设计,更因其激动人心的形式表现和适当的功能完美的结合而满足大众的需求。
一、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影响
(一)人与机器的统一。信息时代的设计大大改变了现代主义设计中人与机器分离的现象,使人与机器的关系更为融合、统一。“平面设计在过去是创造人工制品的,到现在已经变成了创造大众共同参与的活动的背景。这是设计史上重要的变革,也是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视觉传达设计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突出了构建“人机合一”的社会需求,人是信息传播的起点和终点,信息时代的传播模式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源和接受点多元化,不再是媒介对受众的直接的或固定的传播,而是人与机器的互动传播,对人的信息需求有着多样性的反馈。视觉传达媒介的叙事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平铺直叙向交互化方向发展,由以前的静态媒介向动态虚拟媒介发展。媒介里有世界,媒介里有“自我”,从而促进了人与机器的互动融合。如,报纸是现代主义时期的主要媒介之一,静态单向地传播信息,只能带来暂时的刺激性;信息时代的网络媒介是作线状或网状传播,没有终点,生命力更强。
(二)虚拟“真实”化。信息时代视觉传达媒介的新影响之一是虚拟“真实”化,虚拟不再是信息媒介的环境展示,不再是停留在电子媒介的终端展示,而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即最终真实化。虚拟数字设计是后现代主义设计晚期出现的一种媒介方式,是利用电脑媒介塑造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环境存在“一对一”的构建方式,提供受众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等同感官,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如果说后现代晚期虚拟设计刚开始出现的话,那么信息时代则是虚拟设计真实化的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介的普及进一步地提高,加上图形和交互媒介的成熟,虚拟现实不再停留在虚拟阶段,而更多地走向现实社会,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标准媒介,成为一种真实的社会现象。
(三)情感的缺失。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信息设计,信息设计是以传播信息为主的视觉传达设计,以图形和表格来传递信息的内容,其设计原则是“只阐释,不表现”和“只设计,不考究”,追求数据的精准化图形表现,让受众更清晰地阅读信息内容。但在信息设计发展的过程中,“相似”面孔的信息设计作品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另一极端情况的出现,即过分注重数据的图表化,使信息设计缺少趣味性,缺少情感因素,信息设计的类型是柱形图、堆积图、K线图、饼图等类型,对图形表现的多样性和创意性有一定地局限;且表现的主题大部分集中在事件的发展历史、经济和金融等题材上,范畴较窄,艺术化表现的可能性较小,尤其信息时代将进一步发展时,信息设计作品日趋同一化,缺少创造性,缺少对人文情感的关怀。从信息传播过程来看,信息设计是传达信息内容给受众,与现代主义强调的“功能”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样也具有现代主义的另一个特征,即人文情感的缺失。
二、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语境
(一)信息时代视觉元素的创新和突破。当今社会,信息是一切设计的基本,只有高效的信息设计,才能让物品升值,让环境更富有趣味。至于新兴的新媒介设计、视觉导向设计、网站设计、沟通界面设计等各种新门类,不过都是信息设计结合不同的技术介质在不同媒介下的扩展应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如何充分调动可及的物力资源,并转化为图形化的语言符号是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图形语言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信息时代最大限度地追求视觉体验,图形创意的想象与人性情感的挖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创意本身是人类发挥想象、把握直觉的创新活动,想象与人性情感的挖掘重在求新求异,图形的震撼力,见之于人之性情的极致表现。
(二)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风格特征。综观现代的设计作品,它塑造与指导着视觉传达与商业潮流,成为一套活生生的信息资源。新兴媒体的出现,人类接收信息量日益扩大化和多样化,视觉艺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呈现着缤纷灿烂的态势,当代设计无论图形符号的运用还是色彩运用,都没有了定式的组合和强烈的风格取向,但是在视觉上充满刺激感和冲击力的设计风格是有张力的,将视觉氛围营造到极致的风格也是有力度的。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不再追求某种风格和潮流,而是将个性、时尚作为衡量自身发展的标准,视觉艺术的风格也随着人们需求的个性化而个性化,例如设计产品的定制化,传播媒体的互动化等。视觉传达设计想在五彩纷争的设计世界里,形成个性突出的自我风格是至关重要的。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反思。视觉传达设计在信息交流中无疑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声音、图像和文字在传达设计中变得不再单一和局限,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先进的媒体制作技术将这些元素进行组合和构成,带给人们极具视听效果的信息体验。然而任何新技术的诞生,其实是把双刃剑,先进的技术制造着铺天盖地的信息,人们筛选着有用信息的同时,又通过先进的信息工具比如计算机和移动通讯设备在瞬间将信息发送到四面八方……我们一方面享受着新技术和新观念带来的喜悦,一方面忍受着新技术和新观念带来的迷茫和惶恐:新的媒体制作技术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变得简单可行,只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人人都可以做出视觉产品,并通过便捷的网络媒介进行,加之市场经济的刺激和信息传达速度的加快,低成本、制作粗糙的甚至是不良的视觉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习惯了“快餐”式的信息接收方式,许多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正逐步丧失了文化的根源和艺术的本质,带给社会的将是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和大众审美意识形态的倒退。
三、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体现的是特定人类历史经济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体验,它反映着强烈的时代风格,涵盖了人类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体现了当代的文化气质。在不同的时代,视觉传达有着特定的图形和符号语境,作为视觉产品的设计者把这些元素整合,改变传统设计的视觉感受,把握住时代的流行脉搏,使作品更具有当代性,体现出一种当代设计作品的全新语境。
【参考文献】
[1] 杨东旭.论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特征[J].工业设计,2011(05).
1、管理模式的滞后
目前而言,由于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加之大多数中学图书馆的藏书多为纸质图书,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上,这就造成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不理想的现状。图书馆的设备落后,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发展,严重制约了中学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2、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业务素质普遍偏低
信息时代背景下,对图书馆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及管理理念才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然而,目前在我国的中学图书馆中,管理人员的学历和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其管理服务的理念始终停留在传统的固定式的服务模式上,跟不上网络环境和教师学生的变化需求,严重桎梏了中学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3、数字化水平偏低,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过少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图书馆被全社会高度关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对网络、数字等信息技术的要求很高,而中学图书馆通常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力量。而且,在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上也十分的紧张。
2 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1、文化特征
图书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图书馆作为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承载了人类文明和信息知识,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
2、教育特征
中学图书馆最重要的功能是服务教学,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中学图书馆更应突显教育性。一方面,帮助学生丰富课外知识、拓展视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学图书馆的建设需要适应教育教学、科研需求,这样才能真正拓展学生视野、提升教师技能。
3、数字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容量和信息传播呈井喷式发展,中学图书馆面临技术和管理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各种知识不再局限于纸质文献,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成为中学图书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征不断显现,从而使信息资源海量化、动态化,增强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3 信息时代对中学图书馆的影响
1、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的管理由传统型走向复合型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学图书馆在图书编目、流通管理中逐步实现了电脑操作自动化。有些中学图书馆还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实现了图书馆局域网与校园网、因特网的链接,使图书馆具备了电子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储存的技术和能力。传统图书馆与?底滞际楣莶⒋妗⒒ゲ梗?并有机结合为一体,形成复合型图书馆,这是未来中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
2、信息时代下中学图书馆的电子出版物所占的比重加大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图书馆藏书打破了传统出版物一统天下的局面,电子出版物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比重将会越来越大。电子出版物的优势在于容量大、体积小,能同时满足多个读者的需求。在读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读者的文献选择日益个性化的今天,任何一家图书馆即使是学校这样仅限于老师和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图书馆也无能为力去满足他们对全部文献的需求,因此馆际协作资源共享将是解决读者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图书馆解决资源不足的有效手段。
3、信息时代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图书馆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既懂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因此,中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图书馆馆员成为既懂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懂网络技术兼具其他学科专业技术的复合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提供服务。
4 信息时代下加强中学图书馆管理的策略
1、增强现代服务理念
在信息时代下,对于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人员来说,要不断学习,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新潮流,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使图书馆服务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相结合,开拓新局面。新形势下的图书馆服务业要开展多种服务方式,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图书馆管理的实践中走出封闭的圈子。中学图书馆的受众是全体师生,而非仅对教师开放或仅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开放。
2、不断提供富有特色的信息资源
中学图书馆的资源结构,应该既能满足学校教学与教研的文献信息需求,又要兼顾广大师生文化娱乐生活的兴趣。首先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着重的选购一些与中学教育相关的全文或文摘数据库供师生检索利用;其次是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对互联网相关信息进行跟踪,然后经细致筛选、过滤,有选择地下载;最后是进行加工、整理、编辑,形成富有特色的专题信息库。
3、加快馆际间的数据库建设,实现各校网络资源的共享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越来越强,高校图书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快速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和技术传播纽带,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的要求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时代下的新特征
1.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新特征
图书资料的数字化采用的知识信息的结构和系统化,借助存储介质新的全文存储与全文检索技术,能够存储海量的知识信息资源。全文存储的新方式光栅扫描方式,能够存储大量全文文本,综合利用现代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全文检索性能和速度。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是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图书资料数字化也是现代高校图书馆新特征之一。
2.学科专业化借阅模式新特征
高校图书馆需要为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提供专业资料信息服务,而图书馆专业化借阅模式更能满足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藏书模式,除旧布新,加强专业化借阅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借阅水平。需要加强学科专业资料的梳理和归类,图书馆下属各个部门如流通部、阅览部、采编部要密切配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专业化借阅模式的探索,建立一套新的图书借阅制度。
3.数据检索系统新特征
数据检索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地检索资料,从而变革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数据检索系统能够查阅图书馆业务处理的各种信息及其变化,以及这些信息的各种账表,设计操作方便,数据安全,易于维护和升级。因此,数据检索系统是现代图书馆资料管理的重要特征。
4.图书建设模式新特征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师生。各个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均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但各个高校图书馆在图书建设方面浪费与闲置普遍存在,同时,高校对图书建设投资有限。因此,在图书建设方面如何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科需求,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建设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图书建设模式也是各个高校图书馆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图书建设方面,应依据本校各个系、各个专业特色加强对专业学科文献信息筛选和科学整理、加工,从而建设适合本校学科需求的专业学科文献信息图书馆。根据本校学科优势和学科特征、图书馆馆藏规模,创新地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建库模式,扩展文献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及时更新信息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图书资料体系。
二、高校图书管理员在新形势下的素质要求
1.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文化知识
现代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图书的编码、借阅、网络服务等功能均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因此,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是信息时代下对图书馆管理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建设高水准图书馆的重要保证。同时随着世界学术和知识的广泛交流,英文文献是目前世界文献的主流文献,深入挖掘网络信息资源,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提供更高质量服务,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此,文化知识的素质和信息加工能力是图书建设中图书管理员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要求。
2.较强的知识交叉综合能力
信息时代下要求图书管理员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图书情报、计算机和外语知识的交叉综合能力。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借助现代信息,使文献资料信息化,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图书管理方式进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因此,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管理模式需要管理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文献资料传播和利用机制把握、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处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英语等技能的交叉综合能力素质要求。因此,管理员知识交叉的综合能力素质是信息时代下图书文献信息进行高效交流和传递,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3.主动创新和服务意识
创新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图书管理作为知识储存、传播、交流的载体,更离不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新的科学思想和技术不断涌现。图书管理员只有不断学习、主动创新图书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扩宽创新思路,才能积极挖掘信息资源的服务功能,使图书馆成为新知识信息资源和信息传递桥梁。因此,建设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离不开主动创新和服务意识的素质要求。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素质建设要求
1.加强创新思想培训
信息化时代下,需要打破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单一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在管理和服务中积极主动探索新的模式,树立优质服务的目标;需要加强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及时掌握知识信息资源的信息动态,创新地提高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要求。
2.加强新技术培训
信息时代下新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兴起,加快图书资源数字化和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加工,为高校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提供全面快捷的数字资源信息服务。因此,需要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的培训,并加强对科普和外语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模式和途径对图书馆管理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以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要求,不断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3.加强激励机制改革创新
提高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质量,需要加强激励机制模式的创新。探索新的激励模式,是以提高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为目标,促进管理人员主动创新的思想和动力。图书馆管理工作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需要掌握多种专业技术技能,如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也需要上架整理书库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待遇差、职称晋升难、社会地位低,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待遇和地位,尊重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业绩和精神需求,鼓励赞赏图书馆管理员个人价值和劳动成果,物质与精神激励融合,创造一个和谐自尊奋发进取的气氛,加强工作环境的建设,使管理员在舒心健康的工作环境中迸发自己的思想从而根本上提升图书馆管理员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四、结束语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对管理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创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强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才能为高校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需求提供多元化现代服务模式,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综合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方延明.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1991.2.
[2]房敏.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岱宗学刊,2010.3.
信息化时代已经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人们生产、生活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具有承载信息、记录高校在教育、教学、科研、建设等工作进程的高校档案也在悄然朝着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信息时代下,档案数据势必具有新的特点,正是如此,对信息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探讨关系着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的前途,意义非凡。
1、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性
2002年12月25日,国家档案局通过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内容概括为6部分,即: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档案洗洗资源建设、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其中,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高校馆藏档案的数字化、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即为档案资源,只有将档案资源准确的、高效的、有机的建设起来,才能高水平的完成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丰富的、合理的、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优质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那么,档案信息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米之炊”,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作用就无法实现,失去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因此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货源”保障,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2、信息时代档案数据特点
信息时代的变革减轻了手工劳动,规范了工作流程,其使得多种人工劳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高校中的各业务也在这一时代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均拥有着各自的业务系统为之服务。作为在高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活动中形成的归档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的原始记录,是学校各种业务数据的终点,档案数据势必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
(一)数据量大,增长迅速
高校档案记录着学校在教学、科研等各种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原始信息。在信息时代下,学校各业务部门的业务系统不断增多,进而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归档范畴,直接导致档案数据量增大;同时档案数据种类也不断增多,不仅包括传统的文档,还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网页、日志等。再者,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还包括将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这部分也是数量众多的部分。另外随着工作的推进,在信息时代下,档案资源还包括在纸质保管年代,因条件所限未能很好保存的数据信息,例如:浏览轨迹、访问日志、操作日志等。因此,在信息时代下,档案数据量将会以高速的速度增长。
(二)分布广泛,多源异构
学校各业务系统业务侧重点不同、开发工具不同、开发人员不同、采用数据库类型不同、上线时间不同,直接导致在此过程中各系统间产生的数据多样性增加,同时数据不可避免的分布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不同的数据库中。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资源将广泛的存在于诸多不同的业务系统当中,作为众多业务系统数据终点的档案数据势必会带有明显的异构性,呈现出结构化信息、半结构化信息和非结构化信息融合的态势,形成分布广泛的大量异构数据。
(三)真实可靠、准确度高
信息时代,数据来源变得庞杂,对于学校各业务系统产生的过程数据及结果数据,利用者更需要精确的信息来源,而并非在众多庞杂的数据中寻求自己的需求数据。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就是一个将众多庞杂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格式进行组合,是对原始数据的保存,同时也对原始数据重新整合,当使用者根据外部环境进行数据选择时,可精确的将所需档案信息进行锁定。因此,在信息时代,档案数据必将得到更大关注,因为它“是一种最真实、最可靠、最具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信息资源”。具备真实可靠,准确度高的特性。
3、信息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改变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高校馆藏档案的数字化、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一)高校馆藏档案的数字化:是档案资源建设的很重要一个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目录录入、档案数字化加工。就高校来说,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主要包括:纸质档案数字化;照片、底片、图纸等纸质档案数字化;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
在信息时代下,这些原本的纸质文件本身是由业务系统中的电子文件进行了纸质化处理,因此,一部分数字化工作可以省略,例如:冲印的数码照片无需进行数字化加工,只需留存电子版即可。
(二)电子文件的采集:是档案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将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最终的电子文件进行收集整理,电子文件的采集首先要求的是积累那些经过审批的“最终版本”的电子文件。
在信息时代下,无纸化办公已经成为常态,诸多归档的文件本身即是由业务系统生成的报表,在进行收集时需按照固定格式将报表生成电子版并转化为档案固定不可修改格式进行保存,同时收集方式可以采用网络在线接收和介质移交接收。
(三)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各种具有档案性质的行业、专题资源库。各种具有档案性质的政府和行业信息及专题资源库也是档案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采集内容。
在信息时代下,可通过网络在线采集网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库,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采购一些全文光盘数据库补充档案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不足。
4、信息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实施策略
信息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必须考虑到时代的特征性,充分利用时代特征,以建设精准、丰富、有机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目标,进而圆满完成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有序、规范、有机的进行数字化加工
信息时代下对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分为“增量档案电子化,存量档案数字化”,对存量档案的数字化加工,首先应该有原则、有顺序进行加工,例如根据利用率高低进行数字化,根据档案保存难以程度进行数字化,根据档案重要程度进行数字化等等。
信息时代下档案数字化加工更应该遵守统一的标准。数字化加工是一个技术性、规范性工作,应该严格遵守数字化加工的标准规范。目前用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规范由如下有《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2―1999)、《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规范》(GB/Tl8894―2002)、《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中国档案机读目录格式》(GB/T20163―2006)、《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DA/T47―2009)等。
信息时代下,有机的完成数字化加工工作。数字化加工绝不是简单的将非电子数据经过计算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转化为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简单存储,更为重要的是要与目录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相结合,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有联系、有对应、有组合,只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结构化与非结构数据的有机整体,才是真正的数字化。
(二)整合资源,统一数据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校各业务部门均有自己的业务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在本系统内有统一性、规范性,不同系统间却有多样性。例如学校办公室OA系统、教务处成绩管理系统、科研处科研成果管理系统、财务处财务报表系统等采用的可能是不同的数据库,可能有Oracle、Informix、SQL sever、mysql等数据库,在尚无一个标准的数据接口下,可开发不同的转入工具使得不同数据库通过各自转入工具转化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分别与档案系统做借口,将各业务系统内需要归档字段与档案系统的字段做统一对应,则可完成数据高效利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屏障。另外,需提前做好调研,档案工作前端化,通过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对其产生、使用、失效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做到工作上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以目标为导向,理清数据逻辑
档案的重要目的是利用,构建档案系统,完成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思考问题应该是此系统的使用目的。由此根据理清数据间的关系进而去完成系统的设计与构建,“盘活”已有数据,最大限度优化系统。
例如在外语外贸类院校中出国学生比例较大,成绩翻译是档案利用工作的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采用手动录入、手动翻译当然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增加了劳动,重复建设数据,为此,可直接利用在务处成绩管理系统中已有学生的中文成绩,但是需与其中文成绩库做英文成绩库对应,理清其中学生学号、课程号、分数、课程的逻辑关系后,就可以很轻松的完成成绩英文翻译工作。
在完成中英文数据库一一对应之后,一份中文成绩单便成功翻译成了一份英文成绩单。
5、今后工作展望
(一)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时代背景下,数据是重中之重,访问系统首先要建立IAM(身份和访问管理)和隐私保护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和访问权限控制,达到用户安全集成管理目标;其次,通过数据加密技术保护档案数据安全;再次,要建立完善的备份机制,提高系统容灾能力;最后要加强安全意识培训。
(二)加强标准规范建设
信息时代背景下,多样化业务系统、多样化数据已经成为常态,要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就要协调各方利益,建立兼顾实用性、稳定性和国际性的档案数字资源整合的标准体系,完成不同协议、标准、规范的整合。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迫使档案从业者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档案数字资源整合中承担起专家的角色,成为档案数字资源的提供者、组织者和领航者。要求档案从业者不仅具有过硬的档案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信息技术,不断学习跟随时代,才能做好档案资源建设,最终完成好档案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1(5).
[2]金波.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3(5).
近几年来,计算机发展突飞猛进,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甚至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使用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计算机的各种新产品也在迅速崛起,这无疑对我们的生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中小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不少影响。那么,对于我们今天正在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是不是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用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是,社会上的质疑声不断,中小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令人极为担忧的现象。那么,我们是否就要因噎而废食呢?
一、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要求
信息时代通常也是指计算机时代或者数字时代。其特征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机会去自由传递信息,并实时获取信息。我们需要的信息,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权威机构的声音,还需要各级各类人群的信息。因此,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有时难以满足我们在新时代获取信息的要求。显然,信息时代最大的亮点在于实现个人信息的中心化,从信息的受众者变为参与者或者是信息的者。
相较于学生传统的获取信息的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时代的信息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色。在量上,因为人人都成为信息的者和分享者,因此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充满我们周围,不留一点真空的地带,信息量达到空前的繁荣景象。在质上,信息更关注于普通人的生活和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信息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多方向的,是互动的。学生需要的信息,是多样化的,学习与生活、校内与校外、世界与宇宙,皆是他们兴趣之所在。而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有时难以满足学生在新时代获取信息的要求。
尽管在信息时代,传统的获取信息之途径依然有效,但是并不能成为主流。计算机成为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这是信息时代应有之义,所以计算机又成为信息时代的代名词。
二、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有利之处
在信息时代,孩子们完全可以凭借计算机和网络,自由地去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他们和成人一样拥有这个权利。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提供给他们技术和手段。也就是说,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应该加入一些新的教育方式,而教会孩子们如何通过计算机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习得知识,便是当前的方式之一。
既然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对中小学生而言,他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将这种手段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个维度去掌握。然而,信息的来源却是良莠不齐,学会在信息时代如何获取对成长成才有用的信息,将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门重要功课。
信息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证自明,故自不待言。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信息皆为我们所必需,尤其是信息时代的这种特点,反而让很多对我们毫无意义的信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帘,扰乱我们的心志。因此,信息时代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教育,存在一个重大的挑战,即如何教孩子学会辨别良莠,区分好坏,从冗杂无绪的信息网中寻找对自己有益的知识。我们并不能否认,传统的教育必将以辨别良莠、区分好坏作为期望学生达到的最终效果,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将信息的来源限定在书本和教师的身上。这一道阀门,过滤了很多不利于孩子们成长和发展的信息,从而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块发展的净土。当然,这里不需要说明这种保护带来的一些不利因素,但是在信息的纯一性方面,确是功莫大焉。而信息时代,来源繁杂,需要学生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智慧之眼。
三、计算机应用在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弊端及应对措施
尽管开放计算机网络对于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成才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学生使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是非常令人担忧。我们不能简单而盲目地吹捧其优点,而忽略其应用过程中潜藏的弊端。
(1)防止对信息的筛选失去控制,使学生因此而误入歧途。计算机提供给我们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良的信息,因此筛选信息显得异常重要。但是,中小学生心智并不会和成人一样健全,要求他们自行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渗入,有时确实比大象穿过针眼还要困难。甚者,这些开放的信息有时使得学生有意浏览一些不良信息,养成不良习惯,而误入歧途。因此,在信息筛选的监督方面,父母和教师,甚至是网吧等公共场合的其他人士,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义务。这是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一定要严加注意。
(2)防止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过重,使中小学生沉溺于计算机网络。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几乎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但是其原因不能一概归于计算机,也不能以此作为反对向中小学生开放计算机的理由。根据一些调查显示,学生沉溺于网络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时间沉浸在网络的刺激之中,而并没有人及时地对他们予以关注。因此,解决这一麻烦的源头在于减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依赖性,增加真实社会的经历,帮助他们从虚拟的世界中还原出来,而不是一味拒绝他们使用计算机。
我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和获取的途径都不同于传统,我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日益复杂化、高级化和专业化,同时,我们获取的信息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特征,给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中小学生时代正是个体适应社会,完成社会化的关键时间段。因此,要重视对他们的教育,要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信息传递给他们,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打好基础。同时,需要我们时刻注意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情况,及时纠正不良的动机和倾向。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计算机引入中小学生日常的学习之中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因噎废食并不是正确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89-02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条件下,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模式和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网络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养成与数字化生存、网络化生存相适应的思维方式。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仅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思维方式的界定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思维是客观存在人的主观方面的反映,也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1]。思维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说:“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忽视了人的活动对他的思维的影响;他们一个只知道自然界,另一个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2]恩格斯强调了人类的实践对人的思维发展的决定作用,因此,决定人脑思维方式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就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模式,利用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并经常以一种固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恩格斯指出:“什么是人的思维。它是一个人的思维吗?不是。但是,它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3]钱学森也指出:“人的思维是不是集体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要认识客观世界,不单靠实践,而且还要利用过去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所以人的思维是集体的。”[4]因此,思维方式不仅是文化的集中表现,还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思维方式具有实践性、时代性、相对稳定性、能动性的特征。
二、传统思维方式与数字化、网络化思维方式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5]人的思维具有时代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人的思维方式与人的实践紧密相连,社会实践方式、物质技术水平和发展程度决定着思维能力的高低和程度。而对于不同的实践主体而言,由于每个人从事的实践和实践方式的不同,因而在思维方式上也表现出个性差异。
(一)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实践方式,思维方式是与此相适应的心理深层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些观点逐渐沉淀下来,以相对稳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当这些观点经过代代流传,形成一种习惯,并具有独特的形式时,就形成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并具有以下特征。
1.实践性。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实践紧密相连,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思维本身也是一种实践。
2.时代性。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发展也会对思维方式提出更新的要求,任何一种思维方式总是根植于特定时代的实践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土壤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变革。
3.相对稳定性。由于事物本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
性,因此反映这种联系的思维方式也具有相对稳定性。思维方式源自于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广泛性和典型性,并被反复传承,形成惯用的模式和方法,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行动。
4.能动性。思维方式一经形成就会以一种精神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的、进步的思维方式会对社会发展和实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陈旧的思维方式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而言,传统思维方式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维方式,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思维方式也必须不断革新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二)数字化、网络化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影响
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网络化生活方式对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思维方式也应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化、网络化的思维方式。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对数字化思维方式作了生动阐述。他指出,“数字化生存”的含义是,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6]。数字化时代,比特(bit)作为“信息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因此,“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7]。比特与原子遵循着不同的法则: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可以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在它传播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比特可以由无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尼葛洛庞帝还论述了数字化时代的主要特征:(1)传统的大众传媒正演
1、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联合国研究机构与经合组织首先提出来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西方现代经济长期增长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特点。
1.1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一词出自于知识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认识,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经济密切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点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技术或知识被视为外部要素,而不是生产函数的完整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的新概念里,经济增长更直接取决于知识的投资,知识可以扩大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知识还可以提供调整生产要素创造革新产品和改进生产程序的能力。
1.2知识经济的三大特征
(1)在健全的信息网络下以信息流为主导的经济;
(2)以科技知识和人才教育为两大支柱的经济;
(3)开放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1.3信息时代的特征
(1)全球化
能进入较大的市场会刺激企业发明创造,而竞争又会促进企业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减少对贸易的限制也促进人员和思想的国际流动推动发明创造,进而推动经济的繁荣。经济全球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另外,世界民主化的潮流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使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2)网络化
网络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网络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网络银行、网上电子商务、网上信息蓬勃发展。世界的网络化必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进而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模式,推进整个人类的进化历程。
(3)信息化
信息化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由以传统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社会,由工业社会和工业经济向信息社会和经济发展或演变的过程。
(4)虚拟化
由于世界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就使现实世界的许多系统或实体对人们的感觉来说似实还虚,这便是虚拟化。
(5)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科学技术的发展呈加速的趋势,从因特网到生物技术和现在接近商业化的尖端技术,世界处于发明创造的时期。
2、信息时代制造企业面临的挑战和转变
2.1信息时代企业的特征
(1)敏捷性
信息时代,全球化和网络化使全球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机会稍纵即逝。这就要求企业灵活及时地组织生产,具有敏捷性。
(2)技术密集
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有生产效益的产品是知识含量丰富的产品,这就使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成为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3)核心竞争力
信息时代的企业不是讲究大而全,而着重于企业是否具有某一方面带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国际上大公司的信条是关键工艺技术一定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具有特色和不可替代性,即要有核心竞争力。
(4)知识和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产品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焦点。工业企业在经历了生产中心和促销中心的发展阶段后,已经进入以产品开发为中心的新时代。
(5)客户是公司的战略伙伴
未来企业的战略方向不是由思想狭隘的一批高级经理确定的,而是由公司的主要客户确定的。这是一种由外及里的做法,而不是由里及外的做法。客户就是战略。更确切地说,未来公司把其主要客户视为制定公司战略的伙伴。
(6)企业的可重组性
(7)资源的可重组性和全局最优配置
2.2企业面临的转变
企业生产方式面临重大转变: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金字塔的多层次生产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结构转变;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从按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组织形式转变;从质量第一的竞争策略向快速响应市场的竞争策略转变。
3生产模式及关键技术
3.1未来企业的核心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取决于知识的获取、利用和创新。从企业结构上,它应组建或突出以下几个部分。
(1)创新中心
企业高度重视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的必须,应该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度加以对待。
(2)信息中心
信息资源是信息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竞争制胜的有力武器,信息资源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时代信息的特点:首先,信息来源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其次,信息的变化速度之快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最后,由于信息爆炸、信息垃圾的影响,企业搜寻、分析、发现有用信息的能力及效率至关重要。同时,以信息为中心成为管理的主要特征。成立专门的信息中心成为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3)管理中心
(4)教育中心
对于现代企业家来说,获取新知识、新科技、开发创新产品,培训生产新产品的高水平专业技术劳动力甚为重要,而知识经济中的培训强调因材施教及个性化的培训。
(5)企业信息主管
以信息为中心的管理,要求企业高层次管理人员既要懂一般管理,又要懂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
(6)知识网络基础设施
知识经济信息重视信息与技术的发明、传播和使用,知识网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知识经济中创新模式是相互作用型的,创新过程中的研究、知识、潜在市场、发明或设计构思、设计与试验、完善设计与生产、销售各个阶段之间都有纵横交错的相互作用关系。
3.2虚拟一体化
(1)网络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力是经过三个途径具体实现:一是准确或精确地使用物质资源。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运用,能够对及其大量的市场需求信息进行及时甚至是实时处理分析,从而能够使企业能够按照准确而不是粗略估计的市场需求信息来确定和安排生产量。
(2)超级承包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商业文化价值观变得无孔不入。消费的特征使得建筑产生了图像化的趋势,人们体验建筑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感受三维的建筑空间转变为针对其外在形式的二维欣赏。表皮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表皮的内容与形式真正丰富起来要归功与当代建筑技术的飞跃和审美标准的多样化发展。当前建筑表皮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反应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快速发展变化的信息时代特征。建筑表皮成为建筑师日益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了各种建筑表皮的设计方法和潮流。总的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建筑表皮的独立,使得构成表皮的物质基础——材料及其建构丰富多彩;探索运用媒体化的建筑表皮来反应信息时代的特征;从生态角度探索建筑表皮的气候调节性。
建筑表皮的独立
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新材料和新的生产方式为建筑表皮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建筑表皮摆脱了承重结构功能的强制束缚,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但是,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更热心于建筑体量和空间的表现,表皮只是作为他们的附属品而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建筑的一些法则收到质疑:当一个建筑的生命周期之中有几次内部功能上的改变时,我们还能在原有表皮上读出改变后的内部功能吗?或者当一个建筑由几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时,我们又如何让建筑表皮去反映这些不同的功能呢?另一方面,表皮与支撑结构的分离已使表皮成为一个真正的膜,并随着人们对舒适度越来越高的要求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使得附加在表皮上的技术也越来越多,规范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建筑表皮不再是简单的内部与外部的分隔,而是要实行一系列功能(通风、采光、隔声、隔热、防火、安全、美学等)。多层的建筑表皮设计方法就成为探索的捷径。将建筑表皮按照不同的功能等级分为不同的功能层,并依据建筑特定的功能要求,地域和环境特点等。可以强化或弱化某项功能层。于是建筑表皮不再附属于体量,而是附加于体量,甚至可以游离于体量之外,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建筑表皮的媒体化
我们常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意味着构成的这组石头凝聚了“历史的信息”。如今,人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就能轻易地获得大量的信息,信息的表达方式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作为这个时代的许多建筑师,正试图通过建筑表皮来捕捉来自信息时代的精神,反应信息时代的特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最新的技术手段将各种信息符号置入建筑表皮,如运用釉层、丝网印刷或在玻璃内置入全息薄膜,使建筑表皮具有生动的图像,叠印的文字或具有动感的信息。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是建筑表皮媒体化的极力倡导者。他积极探索运用新的技术信息技术把建筑表皮转化成信息的屏幕,一种“装饰性的外表包装”。以此来反应我们的媒体时代特征。他相信“空间的品质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即使建筑的本质是掌握空间。材料、质感及表皮的含义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物体间的张力呈现在外表或界面上”。让•努维尔设计的法国欧莱利尔(Euralille)商业中心,灰色的背景的建筑表皮上点缀具有跳动感的信息符号和印在玻璃幕墙上的图案,增强了商业中心的特征,产生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图1)。
图1,欧莱利尔商业中心
伊东丰雄在1986年设计的“风中之塔”是将真实的外界环境,如风、噪音和光的变化通过电子程序转换为信息注入表皮上。灯光沿着圆柱体上下穿梭,并因风速变化和周围噪声的大小而虚实交替,以不断变换恶灯光奇景反应东京城市的特性。随着城市商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和深入,建筑表皮上的信息符号将成为城市景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信息符号被置入建筑表皮内而不是以附加的方式黏贴在建筑表皮上。使得建筑表皮与信息符号成为一个整体。信息符号不再是建筑表皮上可有可无的纯装饰物,信息就是表皮,表皮就是信息,信息与建筑表皮一体化,建筑表皮媒体化了。一些立面的设计要素,比如比例、体量、分隔,需要重新定义,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媒体化表皮。这些表皮正改变着我们对建筑的视觉审美观,我们现在不仅是被建筑表皮所包围,今后有可能被充满信息特征的建筑表皮所淹没。
可调节的建筑表皮
传统建筑的立面与屋面主要是被动的保护建筑室内环境,防止雨水、风冷与热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表皮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室内外分隔,而是内部与外部的过程器,具有可调节气候的能力,即有能力通过改变其自身位置、形状、密度、颜色来增强、衰减、拒绝或诱导通过建筑表皮的自然气候资源。
性能不断改进的材料组合各种控制系统,使得活动遮阳的面积和位置,产生不断变化的动态建筑表皮效果,反应居者的生活节奏,位于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Wohnen am Lohhach住宅被覆盖一层由用铜皮包裹形成的可以折叠的遮阳板,住户可按各自的需要开启与关闭这层表皮。随意变化的表皮使得简单方形体量的建筑形体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双层皮”幕墙是当今生态建筑中普遍采用的一项有效节能技术,被誉为“可呼吸的表皮”,它主要针对以往玻璃幕墙耗能高,室内空气质量差等问题。双层玻璃内的空气在太阳能辐射作用下,通过合理设置进出风口,在夏季产生烟囱效应,带走室内多余热量,达到通风降湿作用;在冬季产生温室效应,被加热的空气起到室内外温差的缓冲作用,并被输送到室内,起到防寒的作用。在双层玻璃表皮内增设可操作的遮阳或热保护膜,就可以达到调节太阳光进入室内的强弱。由于该层免受风雨侵蚀和阳光直射,其运营、维护、更新更加方便。在实际运用中,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的条件,改变各层表皮的功能特性、表皮层的数量、重叠的方式、顺序、或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形态和性能的建筑表皮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材料正不断出现,许多感应设备和新技术正侵入建筑表皮,使建筑表皮具有新的功能。如建筑整合太阳光伏电系统(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简称BIPV),不仅具有发电与储能的经济效益,还能替代既有建材,形成建筑的某一表皮层,成为主动发电的载体。由此可见,在不久的将来,那些现在昂贵的用于填充液晶显示屏内的液晶成本将不断下降,以至于我们也能用于填充双层玻璃内,起到一种电控的遮阳或广告屏幕的作用。建筑遮阳变得具有液态特征、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其颜色、透明度等。
今天不再有占有主导地位的统一风格,众多潮流同时进行。本文论述的建筑表皮设计趋势显然不能涵盖所有的潮流。前面两种趋势更多地从形式上探讨建筑表皮的表现,反应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但要防止走入极端,将建筑表皮的设计演变成一种时髦的“包装设计”。第三种趋势似乎更符合当前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但也要防止借着生态建筑的口号设计一些仅起装饰作用的无效生态表皮。建筑表皮已经成为当今建筑界所关注的焦点,在不久的将来,多层、柔软、动态、变色龙式的建筑表皮最终将与我们快速变化的时代相融洽,瓦解永恒不变的立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一、研究的意义
(一)网络信息时代财务会计改革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网络已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信息计量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各个时代信息发展的主要风貌,它的不断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和信息管理的进步。结合我国国情来看,现行财务会计的改革更是迫在眉睫。随着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WTO的加入,我国信息将融入全球信息一体化。时代的发展呼唤财务会计的改革,财务会计也只有适应信息的发展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创新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发展的必然。随着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过去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使社会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发达的资本市场更需要充分而可靠的“趋势会计信息”近年来,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学术界以及会计职业界对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普遍表示不满。认为会计报告没有能够向人们期望的那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他们认为现行的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构成的会计报告体系是从19世纪产业信息时代的会计报告演变而来的,无法满足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已不能满足企业进行实时控制和多目标决策需要,会计需要跳出是一种经济价值信息系统的认识局限。一方面,致力于管理信息研究的相关学科出现,使得会计学研究的范畴需要重新定位;另一方面,现代企业愈来愈重视价值管理。
(三)IT技术为建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传输技术,包括协议层次结构和高传输率的耦合组件发展为局域网和远距高传输网络(MAN、WAN)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新技术促进并实现了通信结构的灵活配置,网络也因此不只是一个连接结构,而是一个在动态通信关系中提供可灵活配置和可协商的服务(服务管理、交易系统)的独立系统,新型通信服务充分挖掘现有的服务所提供的应用可能性,并将其集成进所有的操作和业务处理中;开放式编程环境、模块化概念、服务接口、面向对象、客户/服务器概念,以及一些小程序的应用,使得基于分布系统网络的应用和服务成为可能;协同式的IT供应体系支持实现灵活的组织形式。以上这些网路技术和市场环境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的物质条件,从价值管理角度来诠释会计概念,构建基于网络信息时代的会计理论、会计结构体系同样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堪称会计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
二、网络信息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技术是推动财务会计改革的主要动力。会计是随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到一定阶段才产生和逐步发展的。没有私有制的产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就不可能导致会计“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发展为具有独立性的特殊职能的工作”;没有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地区空前活跃的商业贸易活动,就不可能孕育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复试簿记制度;没有18世纪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和19世纪风起云涌的股份公司的出现,就不可能演绎出近当代会计多姿多彩的学科体系。当人类社会正翘首迎接下一世纪到来之际,信息革命的大潮滚滚而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带给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面的深刻变化。可想而知,会计环境的巨变必将带来又一轮会计发展的。会计系统具有的开放性、动态性特征表明,系统不断向前发展、演进的动力源来自两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和内部要素的结构调整。因此,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我们不得不关注作为会计系统要素的信息技术本身正在发生的巨变,以及它所引发的会计系统环境的深刻变革,以便我们正确把握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
(二)网络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变化。1.信息系统功能上的综合化和技术上的高度集成化。这样一些具有多种功能不同的系统,通过系统集成技术,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化、集成化统一的信息系统,实现互相衔接、数据共享。在全面管理信息系统中,每个子系统,都各自按照本身特有规律运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和需求,同时又要向其他子系统,特别向会计信息系统提供财务管理所需的经济业务数据;以便子在财会管理工作中,联系各有关的经济业务,为管好财务,开展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提供必要的依据。
2.信息系统数据的大量化、多样化和多元化。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管理上的需求,不仅需要单位内部的数据,也需要外部数据;不仅需要当前数据,也需要历史的和未来发展的数据;不仅需要反映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数据,而且也需要市场、物价、金融、投资等有关方面的数据。
3.会计信息系统的适时化。在人工信息处理环境下,由于信息的采集并不是与交易或事件的发生保持同步的,所以,致使会计系统所加工的信息只能以虚拟的时间序列来揭示企业真实资金流和物资流的运动。网络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整个管理系统通过网络而实现集成以后,交易和事件信息的采集就会与交易或事件的实际发生、发展过程保持完全同步。
(三)网络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变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日渐步出工业经济社会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信息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宏观的社会环境得以改变。在全面管理信息系统中,每个子系统,都各自按照本身特有规律运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和需求,同时又要向其他子系统,特别向会计信息系统提供财务管理所需的经济业务数据;以便子在财会管理工作中,联系各有关的经济业务,为管好财务,开展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网络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网络信息时代会计假设的改革。会计假设是来自与会计系统运行环境中的抽象,是环境赋予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在客观经济环境中进行会计活动时产生的最为基本的观念总结,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发出了挑战。作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假设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作为会计主体假设来说,在网络信息时代,会计主体概念的外延不断变化。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环境中,“会计主体”假设主要解决会计为谁服务,以谁为记账单位的问题,即合理划分会计服务的空间范围。
(二)网络信息时代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变革。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会计信息处理的方式已突破了技术条件限制的难关,人们可以及时收集和报告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流程要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信息用户在会计信息需求上的新变化迫使我们必须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变革,在网络信息时代环境下,应该把数据处理起点由记账凭证逐步改变为直接记录业务活动的关键信息,多方位多角度描述业务活动,从而加强会计的反映职能要在竞争中生存下去,会计职业就不能一味地把精力放在信息生产上,而应该考虑信息使用者在信息需求上的变化,并相应地改进其信息提供的内容与方式。我们必须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依托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对目前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以期达到网络时代的会计目标的要求。
(三)网络信息时代应确立什么样的会计目标。建立在会计环境基础上的会计目标能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会计目标是会计环境与会计实务对会计系统做出的要求,不同的会计环境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目标,同时会计实务又会对理论框架起实践检验作用;会计目标不能脱离会计环境而孤立地存在。
1.决策相关性。在网络时代,由于集成化的优势,企业采集和处理的信息日趋细微化(细到各部门各岗位各事件),所以可提供给使用者进行决策所需的详细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公允价值的确认与计量相对简单,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被广泛使用后将提高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2.面向未来。企业利用网络及财务分析软件可全面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发展情况和趋势,向使用者充分披露企业有关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回答公司外部利害关系人最关心的问题。
3.实时信息。有了网络,用户可随时进入公司网页或在有关搜索引擎上搜索当日、当时企业的情况,因为企业已将信息集成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可随时向外提供信息。
4.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在对信息质量和数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的网络时代,非财务信息将给使用者许多新的信息以弥补财务信息的不足。
四、网络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改革展望
当前的网络信息环境给会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研究网络信息时代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比较前沿并且庞大的课题,本文的研究只是从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自己的理解出发作出的浅显的探讨,希望对网络信息时代财务会计改革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93-02
1 信息时代及人力资源管理意义
1.1 信息时代及其特征
“信息时代”是一个时展的代名词,以计算机的发展与网络文化普及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时代就是社会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作为基本的技术基础,以信息资源作为基本的发展资源,以信息服务性产业作为基本的社会产业,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本的社会交往方式的新型时代。从信息时代的含义表述可以看出,这一时代的特征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其他的社会活动与信息息息相关,信息和知识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两个因素对于管理自然也不例外地成为了重要的影响因素。
1.2 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形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它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市场竞争全球化的产物。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不断获取高素质人力资源,使其参与到图书馆各项工作中去,并以馆员为中心,根据馆员的实际状况和组织需要,开发馆员潜能,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所有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建设高水平的图书馆具有重要意义。
2 传统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弊端
2.1 传统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
传统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淡薄,大多只停留在人事管理层面,没有把人作为可以开发和增值的资源去使用和投资,对人的管理只是组织各项事务的一部分,它只注意到解决当前问题或执行事务,强调的是人事管理功能的发挥,而对组织内成员的个性需求关注不够,成员的潜能挖掘不出来,其优势特长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些对与组织来说是较为重大的损失。人事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的指导,未实现“人尽其才”这一管理过程,从而导致员工的潜能、个性和参与意识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2.2 传统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弊端
2.2.1 管理观念陈旧落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是以文献为中心、以工作为中心,遵循的是“重藏轻用”、“重积累轻开放”、“重投入轻效益”的“藏书楼”式的管理理念,这种理念导致了对人才的重视不够,对人力资源管理也只是停留在人事管理这一层面:它对员工的管理是以员工本身为出发点,旨在维护员工合理的权益,重点在于解决当前问题或执行事务,强调人事管理功能的发挥,侧重规章制度管理,对图书馆全局性的、前瞻性的管理以及现代化发展的却视而不见。
2.2.2 人事管理机制落后僵化。传统的图书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人才选拔机制、人员培训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科学合理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在人员管理方面,没有根据业务流程和岗位需求而唯才是用,也没有按照工作性质和贡献大小而按劳分酬。选人用人停留在走关系、照顾熟人的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陈旧不合理,缺乏激励效应,这导致人才流失,图书馆工作效益不高。
2.2.3 组织机构固定单一。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是以行政职能、文献类型、加工利用时序等来分类设置的,比较固定单一,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工作相对独立,相互间缺乏协作与交流,忽略了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并容易产生部门间的职责不清、岗位职责单一、缺少互补协作,沟通不便,没有按岗位选配相应的人才等弊端,工作人员的热情和技能难以提升。
2.2.4 服务方式滞后。图书馆是以服务读者为宗旨的,以读者满意为目标,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对图书馆员一般是被定位为“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其工作内容只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采购、加工、描述、流通、分析报道,对服务方式虽然随实践的积累,形成一些较为完善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机制,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只是按照这些流程为读者服务,没有创新,也不重视读者对服务方式改进的需求,工作人员重复的工作和一成不变的服务导致了图书馆管理的滞后。
3 信息时代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日益广泛的应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也逐渐从以借阅为代表的被动式服务转化到以信息导航、信息搜集整理等业务为代表的主导式服务。目前,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高素质人才偏少、人才流失严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短缺、管理机制不善、科学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创新。
3.1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人力资源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是一个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因素,没有人力资源, 所有的新技术在图书馆中都无法得到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图书馆建设是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人员素质、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决定了图书馆工作的效率。信息时代要求图书馆把人力资源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将现有人事管理的制度、人本、系统、效益管理的原理运用到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来,做一些前瞻性的管理筹划。如建立合理科学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机制,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等,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实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
3.2 借鉴企业管理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越来越强调生产服务“一切要以用户为中心”,同样地,图书馆在对外服务上也一直强调要实现“一切为了读者”。现代企业成熟的“人本原理”、“团队管理”、“保健―激励”和“公平理论”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值得借鉴。[4]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需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以“藏”为中心的传统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图书馆管理。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个性发展环境提供条件,充分重视和挖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需求和潜能,使馆员的服务层次和服务理念在提高服务效率中得到提升。
3.3 改善图书馆员知识结构,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随着用户的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读者对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加之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对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载体的图书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管理员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在其知识结构上就应该有所改进。图书馆方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注重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要认真分析采编、流通、期刊阅览、咨询、网络导航等岗位的性质、特点、弄清楚每一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配置工作人员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要建立一跳完善的人才资源开发制度,确保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取得实效。
3.4 打造学习型团队,培养后继人才
图书馆是个持续发展的机构,图书馆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图书馆应该注重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建立进修培训制度,使图书馆员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增长知识,不断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信息时代,个人、组织、社会都在注重学习,提倡终身学习。图书馆管理也应跟上时代步伐,在图书馆内部提倡终身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以此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激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后继人才是图书馆管理职责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标。
4 结语
在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个图书馆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努力,这样才能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到科学系统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把图书管理员的聪明才智和潜能挖掘出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推进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资料:
[1] 廖珠.新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
[2] 刘江化,桓曼曼.信息时代CBD特征的演变及其启示[J].开放时代,2005(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