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测绘科学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79-03
一、引言
为了顺应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诉求,推进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其中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国际化最基本的条件。近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尝试开办多门双语或全英语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使得课程国际化教学效果不大理想。
课程国际化强调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热爱祖国的“全球通”人才,课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特征。在学科课程选择上,应选择国际通用性强,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1]。《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以科学普及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地学思维而非传授技能[2],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与相互交叉的意识,这是本学院开办该课程的主要目标。该课程具有课程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以双语或全英语进行教学能有助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
本文以本学院为例,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发,以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依托[3],探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与国际化教学现况
《地球科学概论》为测绘工程的通识必修课,本课程从宇宙出发,介绍宇宙起源、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地球的演化,以至地球各圈层的特性、变化及其相互作用。随着地球科学与测绘技术交叉融合内容日益增加,课程在不同的章节中加入测绘技术在地球科学的应用与发展部分,让测绘工程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环境、资源及灾害等问题的基本的认识,为此课程增加了测绘专业特色。
随着我国对国际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有必要开展国际化课程,拓展我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吸引国际留学生,促进多元化文化背景与国际化办学基础[4]。本学院从2004年起,先后开始《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等双语精品课程,并纳入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教学模式表现为英文教材与中文授课相结合[5],但仔细考察该双语教学模式,其优势仅体现为对教学资源充分的使用。
继上述双语教学实践,2012年引进外籍教授R.Tenzer,以全英语教授《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课程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中按自愿原则,形成约30人的小班听课规模,达到了课程观念、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国际化的要求。
《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引导前瞻性课程,课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国际化课程成功的因素包括:发动者的作用、教师参与、资源、专业发展支持、学习领域、语言学习及技术[6]。从本学院条件看,课程内容可选择性进行深度与广度的调整,可以以测绘技术在地学应用出发,广泛介绍并导出与地球科学相互交叉的部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目前,不少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验和背景,长期活跃在地球科学和测绘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使得课程国际化实施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三、课程国际化教学实施
实行课程国际化教学,必须采用国外通用的教学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目标分类法,其后称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随着网络的发展,Iz和Fok首次应用该目标分类法,为大地测量学的题目分类,以网络考试形式,评估学生对课程认知的水平,发现此分类法与学生认知的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7]。
随着现今的需求,该分类体系于2001年做出修订,从一维分类扩展到二维框架[8]。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恰好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使《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目标明确、内容恰当、顺序合理、层次分明、考核高效,我们将应用新版的分类法,为实现测绘课程国际化提供理论应用的参考。
1.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新版的分类法将教育目标的分类从一维分类体系扩展成二维框架: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分为四类: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由低至高分为六类: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此分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系统性的评估,已应用在《测绘专业英语》课程[9]。下面以《地球科学导论》[10]教材为例,说明其分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始端和末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与整个教学过程息息相关,最后亦为教学结果评估提供依据。要确立教学目标,首先要区分《地球科学概论》所包含的知识类型:(1)事实知识:明确地球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地球是圆的事实;(2)概念知识:认知各种概念,如什么是地球系统、径流和蒸发量;(3)程序知识:认识输入和输出的计算步骤,如推算地球年龄的计算;(4)元认知知识:以上述知识综合理解和评价相关事物,如建立思维导图记忆知识[11]。
上述教材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分为如下四层:(1)对地球科学有基本的认识:可通过了解和记忆事实知识,把握整个课程结构,与事实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对应;(2)对概念知识的认知:可通过回答课后思考题理解并区分各种概念的类同与差异;(3)对某部分有深入的认知:可通过阅读书目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相结合,以及与元认知知识对应,检测现有的理解水平;(4)对某部分有创新性的认知:能与相关学术前沿相衔接,可通过创新生成新的知识和认知。
上述教学目标与此分类法认知过程维度相对应:(1)对应记忆:须记忆地球系统的基本知识;(2)对应理解和运用:须理解某一部分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答课后思考题;(3)对应分析和评价:须分析阅读书目中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的相同和差异,并对其异同点进行评价;(4)对应创新:须对该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并结合该部分相关学术前沿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中,须根据实际教学活动情况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使之达到更好的效果。
3.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其实施须循序渐进。教师可在上课首5分钟播放地球科学课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后续的内容有大概的理解,随后通过教师讲解与活动便可达到记忆层次,透过教师互动提问和回答加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完结前,教师再次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更宏观的理解,并在下次课再反复提问相关知识,达致元认知的体验。
结合前沿学术文献或自选题目做1―2次口头报告,提出创新观点和看法,达致相互自主学习。目前互动率占课程四分之一,要达到课程国际化水平尚有一段距离。
4.评估教学结果。教学结果评估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反映,目的是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下表是2015年的期末考试题型分类,分为简答题(8小题,32%)、论述题(4小题,36%)、分析题(2小题,32%)。通过上述的目标分类理论,对考试题型作出定量的评价(表1)。
由上表统计,基础的记忆和理解层次占32%,运用和分析分别为18%和50%,分析部分比例较为臃肿,既没考核认知过程维度中的评价和创新部分,亦没涉及知识维度中的程序和元认知知识,体现了教学结果评估的缺陷,不利于评估学生评价和创新的能力,亦没顾及学生的操作(即程序)与联系和综合(即元认知)的能力。因此,采用此分类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未来可适度将比重放在评价和创新层次的知识上,在今后的考查中增加操作与联系和综合的内容。
四、结语
新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在国际化课程开展的技术上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将其应用于地球科学概论国际化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高效地评估教学过程。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为例,此目标分类法结合学院政策的支持、良好师资的参与、充足经费的投入、以及全英语或双语的实施,能够有效推动课程国际化进程,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的成功实行,也将为其他课程的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高玉蓉.对我国高校课程国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1):37-38.
[2]万天丰.关于“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指导思想[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2):47-52.
[3]赵江涛.用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设计《教育统计学》[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3(2);102-105.
[4]李晓红.对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思考――兼谈武汉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实践[J].世界教育信息,2013,(2):006.
[5]尹晖,张晓鸣,孙梦婷.测绘工程全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策略[J].测绘工程,2015,(6):19.
[6]李延成.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7):47-51.
[7]Iz,H.B.,H.S.Fok.Use of Bloom's taxonomic complexity in online multiple choice tests in Geomatics education [J].Survey Review,2007,39(305):226-237.
[8]Anderson,L.W.,D.R.Krathwohl,B.S.Bloom,2001.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llyn& Bacon.
[9]霍学深,贺清.新版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对测绘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46-147.
[10]刘本培,蔡运龙.地球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90-96.
An Exploration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Curriculum in Geomatics
HUO Xue-shen,HE Qing,XIAO Yi-xin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的改革推进,尤其是在测绘事业方面,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新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测绘技术越来越走向数字化,加之传统的地面测量技术,可以说现代的测绘事业领域已经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变与多元丰富,最为主要的是,通过这些技术的发展,其工作效率不仅大大的得到了提高,工作的方式与速度也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0.概述
何为测绘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对相关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并从中分析绘制出与之对应的方案举措。所谓在土地管理中的测绘,从上面的概念就可以得出通过一些测绘系统或技术对地面的信息进行测量,并绘制出相应的比例,为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提供一些实际有效的数据信息,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测绘技术一般分为三类,如时下大多正在应用的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字化测绘与地面测量技术。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可以提供更为科学的图纸,在测绘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了人工误差,而且更为形象,更为清晰的可以以模型或其他的再现方式使所有情况尽显出来,易于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而且大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真正的做到了使人力从中得到了大部分的解放,也使其工作更为有趣,更为现代,更加方便。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土地测绘控制,对土地基本控制点及土地图根控制点进行测设;其次,土地行政区划界线及土地权所属界线界址点坐标的测定;最后,土地图纸的测绘,地块及宗地面积测算[1]。
1.对测绘技术的分析
1.1 RS
RS技术是指一种遥感技术,其主要是通过远距离的控制给资源部发送视频影像信息,而资源部就利用这些遥感技术得出的数据,对其进一步做出具体分析。遥感技术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其在获取信息的时间上非常迅速,所携带的软件系统对于数据信息自行处理得出结果。
1.2 GPS
现在正被大量应用的技术有GPS,也就是所说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是通过卫星定位的方式来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应用。不但测量的数据与实地的时域相当吻合,而且其精确到的程度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速度更快。但随着近些年其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开发,其观测速率迅速提高,从动态测量到静态测量的发展也是其现在展现出来的巨大变化,比如说当下使用它,对于二十千米范围内的静态目标都可以在大约一刻钟的时间内完成,而且能够使其定位到非常精确的范围内。而且其主要是根据范围来确定搜索时间,因而在更为小的范围内所需要的测量时间也更为短,同时也更为精准。所以说其不但使用简便,操作方法起来也更为方便。尤其是将其与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之后,其用途真可谓是将全球掌控在手。
1.3 GIS
GIS,翻译为中文就是地理信息系统,是通过数字化技术与自动化手段相结合来实现的。简单来说就是以计算机为其工作工具,对各种采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整合,简化复杂问题。可以说由于近些年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发展手段,而且其在对于资源的调查,信息的输送等方面不仅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他事业的发展。
2.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调查周详,更新更快
如上面所说的三大技术的联合应用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土地利用方面的现实问题,而且在其整个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其中利用RS技术可以提高速度,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将卫星影响时时记录,并且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准确的进行定位,其不但速度快,精确性高,而且整个流程的操作过程也相当简便,只有将测绘技术的各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可以让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更加高效,经过对其数据库的建立,也相应的将其调查可以进行不间断的更新,这也是测绘技术应用的前奏。
2.2科学规划,有效设计
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于世界前列,用传统的话讲就是地大物博,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与向现代化转型步伐的加快,尤其是被冠于世界工厂之名下的各种工业企业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对于环境保护,从而使我国在土地应用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而且由于类型的多样,造成的环境问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加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将其实质性的进行优化是也是土地工作中的主要任务。采用上面介绍的各种测绘技术,对其科学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对土地资源的地理位置,各种元素的成分含量,以及未能发现的潜在价值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在对其充分知情的条件下就可以使其应用,开发或者改善得到合理化的解决,而且可以在提高其利用率的基础上使土地资源在规划与设计方面更加的科学合理。
2.3动态监测,有效管理
随着三位一体式的测绘技术的应用,其动态效果明显突出,在整个的管理过程之中更加快速,有效,而且是实时性的,其应用范围广阔,精简了人员去出,也使其相关机构更加现代化,精练,科技化,小团队是其主要的优势体现。因此从整个的管理来看,其不仅仅更为有效,而且对于数据分析的精确度的大大提高,使得对于质量环境方面,与有效利用方面都更加精益求精。
3.结束语
总之,笔者以现实为基,站在当下时展的浪潮之中,着眼于新型的测绘技术,通对其概念与特点的描述,简要的介绍了几种测绘技术,重点放在其在现代的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希望这种技术的应用所起的作用,可以有效的获得更为精准的测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合理的土地规划,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而且这种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对于一些在原有的土地测绘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反馈,从而可以使其得到针对性的治理。
【参考文献】
2本体知识地图构建的主要技术
本体知识地图构建过程中,往往有着一定的技术特征,本文首先分析了本体知识地图构建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其方法作了简单的讲解。
2.1原则
本体知识地图构建的过程中,同样也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就要遵循明确性和客观性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就要遵循可扩展性和最小编码偏差的基本原则,其原则往往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做好领域的分析和概念的增加,并保证本体知识地图构建有着一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2.2方法
本体知识地图构建中,往往需要借助于教学软件,同时也要借助于手工的方法,实现本体知识地图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IEEE1074-1995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本体构建方法的标准,仅仅是一种知识工程领域中的软件开发方法。在本体知识地图构建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其需求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对领域本体的建设实施,最后就要做好形式化的编码以及确认评价。
3本体知识地图在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工程测绘专业教学而言,更要结合专业的特色和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并做好本体知识地图的综合应用。
3.1需求分析
本体知识地图在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就要做好需求的分析。就工程测绘专业教学而言,其信息检索系统紧紧是对简单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没有综合的考虑测绘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当前工程测绘专业知识教学中,主要是由多个知识点组成的,而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外部知识排序的过程中,就要对内部排序的基本因素进行详细的了解,做好基础的需求分析。语义检索过程中,更要将用户检索请求的本体化全面提高,借助于本体知识地图进而将关键词检索的局限性打破,将本体层次的检索实现,并将检索的覆盖率和精度全面提高。
3.2教学系统的设计
工程测绘专业教学系统设计中,主要是对B/S模式加以采用,并结合J2EE框架的系统体系结构加以实现,学生和教师借助于浏览器,并对Web接口以及Web页面加以采用,其服务器端更是对多层体系架构设计加以采用。这种教学体系设计的系统结构图主要有用户组、管理员组、语义查询接口、学习资源采集接口以及数据结构本体等,其层次分别有浏览器用户层、视图表现层、应用服务器中间层、数据存储层以及操作系统层和网络层等。检索的过程中,主要是采取直接输入的方式,并对有意义的关键词取出,查询实现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障其有着一定图元素集合,并借助于可视化的形式,将图元素集合加以表现。
3.3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本体知识地图的建模过程
依据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对工程测绘专业教学的结构领域加以确定,进而对本体知识地图进行建立,并实现对教学和学习的一种辅助,通过借助于系统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的教学推理机制实现,并将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加以展现,帮助学生对学习中需要查询的知识进行查询。为用户将精确的查询结果提供。这种本体知识地图系统的用户主要有最终用户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两种。所谓的最终用户也即是使用者学生,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则是资源的一种加工者,并借助于提供的接口和网络,对本体知识地图库进行丰富,进而为学生服务。本体知识地图在实际的建模过程中,往往需要长期的进化和改进,通过借助于数据库存储本体作为后台,将OWL接口作为前端,输出输入文件格式采取OWL格式,有利于对当前的Web信息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本体知识地图在构建的过程中,就要将测绘专业领域相对重要的概念和关系提出,并将其作为进化的一种中职,在各个专家的深层次交流之后,进而对测绘专业课程的核心主体进行初步的建立。在当前工程测绘专业教学而言,就要对现有的课程本体知识地图相关概论进行严格的分析,并借助于计算机网上技术,对本体进行构建,尽可能的对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信息等资料进行搜集,借助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做好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分析,尽可能的对部分知识点的结构图进行总结。通过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教学内容的大部分重要知识获取,借助于计算机算法的基本设计知识,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并将内容学习的本体知识地图进行建立,将个别化学习提供给学生。
3.4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本体知识地图的应用实现过程
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本体知识地图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和教学情况,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而对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和确定,并确定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教学的技巧,并对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知识的语义模型进行建立。工程测绘专业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性的技术课程,在整体课程设计中更要对各个章节之间的衔接综合性的考虑,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做好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本体知识地图在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对数据结构、线性结构树形结构等加以采用,进而对测绘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确定。数据结构主要是对现实世界实体数学模型的一种描述,并借助于计算机操作实现的过程。而线性结构主要是对结构中数据元素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描述,并保证对应关系中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关联。教学过程中,本体知识地图查找时,就要借助于某一确定的关键词,实现知识的搜索和教学,更要确定重要性的关系。对于工程测绘专业而言,其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往往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而教材不仅仅对教学单元作了主要的安排,同时对于教学的进度也做了不同程度上的安排,而教学关系确定时,更要严格的按照于教学的知识点,并对教学之间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方法加以确定。学习资源和测绘专业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点更要做好分开的设计,测绘专业教学知识点背景知识、主要内容以及教学的主要特点均要进行详细的说明,对于工程测绘专业学生而言,更要结合知识的难以程度进行划分,尽可能的将教学知识的难度不仅仅要有着非常简单和简单两个划分,同时也要划分为中等、困难和特别困难等级。对于相对典型的目标用户而言,尽可能的将知识点学习的时间延长,并做好知识点角色用户的划分,合理的描述学习资源,对相关知识点的关联属性进行建立,借助于网状结构,实现知识点和资源的连接。总而言之,工程测绘专业教学中本体知识地图的应用,不仅仅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同时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
引言: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时隔5年,美国副总统以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政界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2003年3月12日,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概念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对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作进一步探索。
一、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由空间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技术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利用现代测绘高科技手段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
今天,随着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m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km,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地理信息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与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3维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
这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像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3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接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统一的高程基准、、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的重要技术手段,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探讨了测绘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5.利用新的卫星遥感测地资料重建我国30″×30″数字高程模型。 6.尽快研究我国大地测量数据向社会开放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着手建立国家级能够进入NSDI的大地测量数据库。
参考文献:
一、引言
为了顺应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诉求,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其中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国际化最基本的条件。近年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尝试开办多门双语或全英语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专业性较强,使得课程国际化教学效果不大理想。课程国际化强调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和热爱祖国的“全球通”人才,课程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特征。在学科课程选择上,应选择国际通用性强,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1]。《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以科学普及为核心的教学思想,着重培养地学思维而非传授技能[2],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与相互交叉的意识,这是本学院开办该课程的主要目标。该课程具有课程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以双语或全英语进行教学能有助增加课程学习的趣味。本文以本学院为例,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出发,以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为依托[3],探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与国际化教学现况
《地球科学概论》为测绘工程的通识必修课,本课程从宇宙出发,介绍宇宙起源、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地球的演化,以至地球各圈层的特性、变化及其相互作用。随着地球科学与测绘技术交叉融合内容日益增加,课程在不同的章节中加入测绘技术在地球科学的应用与发展部分,让测绘工程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环境、资源及灾害等问题的基本的认识,为此课程增加了测绘专业特色。随着我国对国际化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有必要开展国际化课程,拓展我国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吸引国际留学生,促进多元化文化背景与国际化办学基础[4]。本学院从2004年起,先后开始《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等双语精品课程,并纳入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教学模式表现为英文教材与中文授课相结合[5],但仔细考察该双语教学模式,其优势仅体现为对教学资源充分的使用。继上述双语教学实践,2012年引进外籍教授R.Tenzer,以全英语教授《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课程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中按自愿原则,形成约30人的小班听课规模,达到了课程观念、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国际化的要求。《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引导前瞻性课程,课程国际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通用性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国际化课程成功的因素包括:发动者的作用、教师参与、资源、专业发展支持、学习领域、语言学习及技术[6]。从本学院条件看,课程内容可选择性进行深度与广度的调整,可以以测绘技术在地学应用出发,广泛介绍并导出与地球科学相互交叉的部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目前,不少教师有国外学习的经验和背景,长期活跃在地球科学和测绘技术研究领域的前沿,使得课程国际化实施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三、课程国际化教学实施
实行课程国际化教学,必须采用国外通用的教学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了认知目标分类法,其后称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随着网络的发展,Iz和Fok首次应用该目标分类法,为大地测量学的题目分类,以网络考试形式,评估学生对课程认知的水平,发现此分类法与学生认知的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7]。随着现今的需求,该分类体系于2001年做出修订,从一维分类扩展到二维框架[8]。新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恰好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使《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目标明确、内容恰当、顺序合理、层次分明、考核高效,我们将应用新版的分类法,为实现测绘课程国际化提供理论应用的参考。1.新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新版的分类法将教育目标的分类从一维分类体系扩展成二维框架: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分为四类: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由低至高分为六类: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此分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与结果系统性的评估,已应用在《测绘专业英语》课程[9]。下面以《地球科学导论》[10]教材为例,说明其分类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2.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始端和末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与整个教学过程息息相关,最后亦为教学结果评估提供依据。要确立教学目标,首先要区分《地球科学概论》所包含的知识类型:(1)事实知识:明确地球科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地球是圆的事实;(2)概念知识:认知各种概念,如什么是地球系统、径流和蒸发量;(3)程序知识:认识输入和输出的计算步骤,如推算地球年龄的计算;(4)元认知知识:以上述知识综合理解和评价相关事物,如建立思维导图记忆知识[11]。上述教材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分为如下四层:(1)对地球科学有基本的认识:可通过了解和记忆事实知识,把握整个课程结构,与事实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对应;(2)对概念知识的认知:可通过回答课后思考题理解并区分各种概念的类同与差异;(3)对某部分有深入的认知:可通过阅读书目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相结合,以及与元认知知识对应,检测现有的理解水平;(4)对某部分有创新性的认知:能与相关学术前沿相衔接,可通过创新生成新的知识和认知。上述教学目标与此分类法认知过程维度相对应:(1)对应记忆:须记忆地球系统的基本知识;(2)对应理解和运用:须理解某一部分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解答课后思考题;(3)对应分析和评价:须分析阅读书目中文献与该部分知识的相同和差异,并对其异同点进行评价;(4)对应创新:须对该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并结合该部分相关学术前沿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中,须根据实际教学活动情况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使之达到更好的效果。3.实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其实施须循序渐进。教师可在上课首5分钟播放地球科学课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后续的内容有大概的理解,随后通过教师讲解与活动便可达到记忆层次,透过教师互动提问和回答加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完结前,教师再次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更宏观的理解,并在下次课再反复提问相关知识,达致元认知的体验。结合前沿学术文献或自选题目做1—2次口头报告,提出创新观点和看法,达致相互自主学习。目前互动率占课程四分之一,要达到课程国际化水平尚有一段距离。4.评估教学结果。教学结果评估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反映,目的是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下表是2015年的期末考试题型分类,分为简答题(8小题,32%)、论述题(4小题,36%)、分析题(2小题,32%)。通过上述的目标分类理论,对考试题型作出定量的评价(表1)。由上表统计,基础的记忆和理解层次占32%,运用和分析分别为18%和50%,分析部分比例较为臃肿,既没考核认知过程维度中的评价和创新部分,亦没涉及知识维度中的程序和元认知知识,体现了教学结果评估的缺陷,不利于评估学生评价和创新的能力,亦没顾及学生的操作(即程序)与联系和综合(即元认知)的能力。因此,采用此分类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未来可适度将比重放在评价和创新层次的知识上,在今后的考查中增加操作与联系和综合的内容。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测绘是工程项目的准备工作,通过科学有效的工程测绘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使项目工程顺利进行。项目测绘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工程量极其复杂,无论是测绘工程人员的素质还是他们使用的工具都要有科学系统的规划。现代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因此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工程的质量。
一、做好地形测绘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升我国地形测绘工程的技术水平
地形测绘工程在具体作业过程中涉及到的管理项目众多,良好的工作质量一定要有完善的技术作支撑。做好地形测绘工程质量控制,是适应国家经济建设,提升决策科学性的基础,它对信息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有助于提升测绘管理水平和监督效果
做好地形测绘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是新时期背景下测绘工作的重要内容,想要保证其质量合格性,就要坚持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管理系统,实施科学的统一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力度,对测绘工程工作的准确性予以测评,定期组织检测,完善建立监督体系,实施集中管控,从而切实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和监督力度,促进测绘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有助于提升测绘工作的准确性,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众所周知,地形测绘工程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地区地形进行的测评,它能够精准分析地形情况,帮助建设单位规划土地的利用。完善地形测绘工程质量控制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测绘技术,保证数据获取的真实完整性,进而为地区的规划建设工作提供依据,确保其有效应用。
二、影响测绘工程质量的因素
1、人为因素
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测绘工程项目的实施者、管理者、操作者,测绘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如设计、施测、数据处理和图件报告的编写,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和间接地对设计、施测、数据处理和图件报告编写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测绘行业实行资质管理和各类专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是保证人员素质的重要管理措施。
2、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外业的作业精度。如仪器设备的类型是否满足相应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性能是否先进稳定,操作是否方便可靠等,都将会影响测绘产品的质量。所以,相关规范规程都对测绘仪器设备的签定检验期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3、方法手段
在测绘施工中,施测方案是否合理,各项操作是否正确,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力推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是保证测绘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的重要因素。一个测绘项目是由若干个工序组成,如控制测量、地形地籍要素测量、界址点测量、内业图形编辑、回放检查,权属调查,面积计算和统计汇总、各类表格编制、成果装订、验收检查等工序。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将影响到最终的成果质量。且每个测绘项目都有其固有的特性,只有根据各测绘项目的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作业方法、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才有可能生产出符合用户要求的测绘产品。固测绘单位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流程、操作规程及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测绘产品质量必不可少的软件。
三、工程测绘质量控制措施的探究
工程测绘质量控制一般可以根据管理要素和工程测绘项目对象进行分类。根据管理要素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概念体系,这个体系中包含着质量目标、质量监管、质量审核等内容。根据工程对象可以分为线路、地形、施工放样等测绘质量控制,通过对工程的整体控制不断提高工程测绘的质量。下文主要探究了几点提高工程测绘质量的措施。
1、做好制度保障,完善法律法规
要做好工程测绘的质量管理工作,就要根据当前工程测绘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项的法律法规对工程的测绘工作进行约束,在法律的范围之内进行的测绘活动才能受到保护,是合法合理的,通过法规的约束将测绘工作纳入正式的保护轨道;其次,工程的测绘工作的进行要按照法规法律规定的形式具体的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对执法的力度进行强化,对出现违法行为的单位和项目,要进行严肃的处理;最后,关于工程的测绘工作,有关部门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绘工作的质量得到切实的保障。
2、把握好工程测绘质量控制点
作为整个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点的测绘控制点,一般情况可以分为三个小点,第一个是测绘数据控制,第二个是测绘人员的控制,第三个是测绘过程中的数据控制,抓好这三点便能促进整个测绘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整个测绘工作中,一定要采用较为先进的设备能够科学合理的说明测绘结果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测绘的执行者也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具备测绘工作人员应有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使其能够执行测绘工作并且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资料。在测绘过程中如果遇到反常的数据要进行多次测量,以保证测量数据的科学合理性,提高数据的可信度。
3、数据审核要经过严格的程序
测绘中得到的数据是否准确,测绘数据能够指导工程的各个过程,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要想使数据准确就必须对工程测绘的各个程序进行严格的审查。测绘数据的检查不仅仅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还有风格数据和拓扑数据。首先,图形数据往往由于技术设备错误和个人失误在转换过程中常出现失误,因此,工程测绘质量控制工作人员必须对图形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图形中是否存在错误记录是否重叠交叉进行有效检查。其次,要对数据的属性进行检查,坚决不能出现数据丢失和重复编号等一系列的属性问题。再次,对数据风格进行检验时要注意对要素编码的检查,防止数据风格丢失问题的出现。最后,对拓扑结构也要进行细致的检验,每个软件都有不同的拓扑结构,将已经形成的数据模型输入到拓扑结构不同的软件中,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丢失和失真。因此,操作人员要对软件的拓扑结构进行严格检验,防止此类现象的产生。
4、提高仪器设备的精确度
测绘仪器设备是测绘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测绘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仪器设备往往难以提供准确的数据。人们在使用测量仪器时,往往不注重仪器的保护和保养,使仪器的正常运转受到损害。因此,测绘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保养和维护。
5、测绘过程进行控制
测绘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过程,在每次测量中都要对相关数据进行严格控制,运用规范科学的程序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6、要进行测绘质量的验收监理
在整个测绘工作结束后,施工的监督人员要对整个测绘工作成果进行验收监管,等到整个工程审查合格并交付消费者使用后,工程才算真正的完成。建立要对工程的技术指标,检查记录、测绘数据、仪器等方面进行验收和监理。及时发现在测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及时纠正,不断地提高工程测绘的质量。
四、工程测绘的发展前景
测绘就是一门关于地理空间分布的现代化技术,具有前瞻性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工程项目测绘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工程测绘也要不断的更新技术含量和测绘的手段紧跟时代的步伐。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工程测绘呈现出网络化、现代化、数字化化、智能化、可视化的特点。在一些工程中已经采用智能机器人代替测绘工人到地势较复杂的地方考察,工作人员只要对机器人进行远程操作,这样得出的测绘数据更加准确科学。测绘工具的更新,测绘手段的创新,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相信工程测绘质量控制的前景将是一片大好。在未来,测绘的领域将会更加的宽泛,测绘的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测绘将会真正的成为一门具有前瞻性的工艺。测绘工作人员将采用数字化的高清影像技术对测绘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得到的测绘成果能够保存更久的时间,让测绘成为一门人人都看的懂的工具。要把GPS和GIS技术结合在一起,使测绘成果更加全面科学。要不断地拓宽测绘的应用范围,把基本的土木工程延展到人体测绘,对于测绘成果的用途也要从追求项目利益转到环境保护方面。
结束语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和项目规模的加大,工程测绘工作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测绘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严格遵守测绘工作的管理制度,加强测绘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测绘工作的准确性,测绘工程的质量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正文:
我做房产测绘工作也有几年了,伊始我就对此有疑问:难道我们就是个丈量队?许多业内的老同事说“测绘与质监是两码事”。我承认是两种分工,我要明白的是:当我们在工作中,在计算结果中发现了质量问题与隐患而质监部门也置之不理是为什么呢?疑问越深了。但我终于弄明白了,越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小地方,传统的老观念越牢固;“礼失求诸野”就这道理。这里“质量”的理解就是:“硬”加“三号”(灰号,砖号,钢筋号)。至于内外结构上的少许差池,外观的工整与否尽可忽略不计。似乎是“小毛病”与“质量”之大雅无关。总而言之:这里的“质量”概念一个字,即“硬”。显而易见这里的质检水平还停留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观念上。也许是被前些年的“豆腐渣”工程害惨了,深陷其中,今天尚难以自拔。这地方虽小可同化之力不亚地球引力。不论你博士.硕士你入乡不随俗就待不下去。无论你本事多大,干什么,行行业业都有根深蒂固老权威把持,你只有屈从,习惯成自然。在这里“硬”就是“质量”。“硬”就是“合格”。堂而皇之的模糊了“质量”的科学概念,并而代之。
曾经有人说建筑行业“建筑物按本上说的规定验收的话,没一个合格的。”而这话却是从建筑业传出来的。这一语道出了整个建筑业者(起码是多数)的“事业心态”。于是胆大的施工方:偷工减料;胆小的:结结实实“硬”就行。
我国的建筑业正值向世界腾飞的时代。小城市的建设方兴未艾,楼越造越高。质监工作,也要水涨船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面对高层楼宇如此“硬”下去,后患无穷。我不妨以亲身工作经历阐明质监部门独断专行“一言堂”的危害:
首先表述一下自己对建筑物“质量”这概念的理解。我认为,对一个完整建筑物质量的评价或评定,首先要注重其的整体性。评估其结构是第一位的。有如评价一个人的体格,必须先看外观。他的力量,因为一个整体的建筑同一个人一样,是若干个结构有机结合而成的完整了的大结构。结论出来了:结构即是建筑的本身。如是则结构的不合格建筑就不合格。
为何“按图施工”呢?对“结构”而言也!结构,本也!
“鸟巢”的材料是纯钢铁绝对“硬”,结构设计的若不科学合理,施工不精细,照样崩塌。
我在参加工作伊始,曾参加了一幢“问题”(我认为的)楼的测量任务。疑问即从此产生。
记得那是一幢收尾中的六层住宅楼。我们几乎与质检部门同时赶到。开发商急的是用此楼的完工手续贷款。一楼是门市,二楼以上是住宅。我负责两个单元,在测量时就觉得同单元的上下楼层有的房间宽窄相差较大,是不合常理的。待回来一对图纸吓了一跳,不可思议的是,两单元之间的二层到六层的承重间壁墙的中心并不在一条垂直线上!二三层差九公分,其总体形状是犬牙式的曲线上升。起初我认为是自己测量失误,但是其它单元也发现类似问题。
我问其他的有经验的老同事,怎么处理?他们告诉我,我们问心无愧就行了。
现在忆起来,平良心说,那位老板毫无一点点偷工减料的图谋不说而且有所浪费。为求速度而忽略结构。“硬”在一个业内人士的脑海中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绝对的概念后,也会产生洗脑的效果,其他的东西被淡化了。他不可能不清楚结构与矢量的关系的;有如人的骨架,倘有错位是站不住的。尤其是遇有外力,马上会垮掉。可以想象汶川地震倒塌得使人不及反应的楼房除“豆腐渣”就是此类。我敢断言,此类漏洞在质监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绝非仅有。但究其根源,始作俑者是“硬”。而“硬”又源自于机制的陈旧与上级领导思维的滞后;缺乏科学观。但更可怕的是有些领导或专家并非是缺乏“观”,而是认为:小地方,小楼房,差不多就可以,不要小题大做。这就不是简单的认识上的“重大轻小”的问题了;是个执政理念层面上的原则问题了。我们都清楚越小的建筑越贴近百姓的生活,我们要对人民负责!
下面我用另一亲身经历阐明旧的质监体制衍生出来的官僚作风的危害,有同于养虎遗患的效应:
首先我仍须表述一个概念“官僚作风”,说白了是旧机制宠坏了一些人。前些年某大款于市远郊建一巨大的经营性存车暖库。我们只是房主的房照去测绘,它已质监合格了。我到时正在安装大门。大概记得其的宏伟:高六米,宽十米,长五十米,平顶,大厅式。为了方便长车,超高车的进入到顶的,并且正面全是门,太兜风了。
由于其结构简单很快得出了各种所需要的数据。但对照设计图时发现此建筑纯粹是擅自变更了原设计的伪劣工程。为了降低成本其房主与施工方合谋变框架结构为辅架结构,50墙变37的墙。
我对房主陈述明了利害:车库的设计是有其特殊性的,是基于防止意外与震动等因素而加安全系数而设计的。这是科学,不能盲目地随意改变。库这么高,更况正面全是门,内部又无间壁,又如此空旷,不说车撞,飓风也够呛。这里是山口显然就是个风口。
这老板哂之一笑:“我问质监了,说没事!”半玩笑的“你嫌招待不周丧谤我吧。”
不幸被我言重了。那座车库尚未投入经营便毁于风雨之夜。当然个案不足以说明质监不在采纳了测绘数据后验收合格的一切弊端。我还要申明的是:我的动机中毫无全盘否定我市质监部门工作的意图。楼房未倒也同时证明他们是有其的“标准”底线的。导致那些弊病的原因主要是体制的不合理,不科学与观念陈旧。从这一点即可以看出“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我今天是站在一个测绘工作者的角度上试图通过“质监”与“测绘”两部门的工作关系应当理顺入手,使质监与测绘两部门的工作合理化,科学化跟上时展的步伐。楼的高层化昭示着我们的工作更要科学化。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理念所必须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
结束语:我是从测绘学的眼光看待建筑的;是以测绘人的角度看待质监工作的。(尽量不涉猎质检部门中的其他问题,偶有提及,而重点是谈工作关系中的错误的定位问题。)我一直认为,质监的《合格证》不应在测绘获取测绘数据前疑惑无视测绘数据就颁发,必须参考测绘的结果后方可定论。增加了质监的科学依据,这对于验收的质量是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这不是个想法或设想层面上的问题,而是实际工作中的必须!我同时在尽全力阐释贴近民生的“小”建筑的不“小”。应在质监过程中同样采纳测绘数据而理顺两部门工作的关系问题。此种情况在小县市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着,无处不在的容忍着隐患,时时刻刻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绝不能继续下去了。整改势在必行。这个主要矛盾一旦得以解决,其他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我从疑问而产生了探索欲望,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质量监督人员工作手册》ISBN:9787561830413
[2]《房产测量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6.1—2000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2-0168-01
1测绘工程的介绍
作为工程的基础建设中获取的速度最快以及安全可靠的对于基础数据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的测绘工程是与后期工程的好坏具有直接作用以及影响的。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及系统控制措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在测绘工程的在工作的过程中对项目的生产中内部的质量的管理以及系统的控制;第二,在测绘工的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所隶属的部门的主管以及高层的质量的管理以及系统的控制。任何事物都会有所控制,只有具有严格的纪律要求才能生产出更高水平的数据。
但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测绘工程受到诸多考验,通过加强对测绘工程中质量的监管以及系统的合理的控制,从而不断的提高质量管理和系统的控制的合理率,这是在进行全面的推行和实施测绘工程在总的建设中的最为关键行为。
2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
1)在制度上要进行更加严格和健全的管理。对于测绘工程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系统化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指令的审核还包含了对于质量的体系的完善以及对于质量方法的控制,确保了质量,确定了质量的运行以及对于质量的目标有了明确的控制。就是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对工程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2)增强对于质量的管理的体系的完善。测绘工程是一个十分细致的工作这就要求测绘的单位要根据国家的标准来进行质量的管理以及质量的保证,对其进行全面的质量的检测和管理。这就要求测绘的单位要学习先进的优秀的科学的技术来进行更加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由于全面而精细的质量管理能够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质量管理的体系用以增强竞争力。
3)对于测绘工程中要注重对于质量的管理的监管。质量管理人员主要具备在设备的特点上,人员的素质上以及测绘的管理上提供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人员。如果在这三个方面中有任意一个环节产生问题都会严重的影响整个测绘的结果,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在工程的准备时期需要对设备的精确度进行校准以及对于设备的保养也要按时有计划的进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保证测绘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性等问题避免发生,于此齐头并进的是在人员的招聘时要十分注意其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技术上的成熟,一定要选择拥有过相似的工作经验的测绘师来进行工作实践。除此之外,在测绘工程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地形对于勘测结果的影响,更加注重在数据收集上的准确性,在绘制图形上的严谨性以及在审核和考察数据的准确性等等各个方面。由于我国的测绘技术上的质量管理以及在系统的控制上仍然存在很多的不合理的地方,这就更加的需要通过不间断的测绘的实践来进行更加合理和有保障的实践以及测试,以便为了保证测绘工程的改进,获得更加准确的质量测绘的结果。因此,在测绘工程的过程中要灵活的运用对于测绘工程的管理以及系统的控制,从而不断的促进形成了一套相比而来相对完善的测绘工程的构建的体制。
4)加强和合理化在测绘系统的绝对的控制以及科学化的管理。建立和健全对于测绘系统的管理以及控制系统的监管,从而增强对于测绘的工程的控制与管理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上的提高对于测绘工程在质量的检查以及管理上的效率,不断奋斗不断的增高对于测绘工程在测绘的质量以及工作的效率、准确性。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以及系统的控制过程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科学性,公平性以及独立性。如果坚持测绘实践的科学性,提高测绘结果的公正性以及可以独立实现这种结构,抓住重点,不断的实现测绘的准确率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的提高,不断的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而保证测绘工程的生产单位,提高标准。
3对测绘工程的系统控制
在人们真正需要测绘的地区(全范围),制定了一大套不断一致不断统一的可以能够完善对于测绘的监督的网络的监测,因而有利于对于测绘工程中对于地形的实际监测以及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因而把测绘中的实际的地形与绘测中得出的地形图能够更加合理的合并起来,最终实现绘测工程中的实际意义。测绘的工程的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个人文化素质以及技术的成熟的程度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选择更加专业的人才,确保测绘结果的精确。例如,在测绘国家所控制的网络或者是城市中所控制的网络等方面时,对于测绘的要有严格的标准进而用来维护数据的准确性。
4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以及系统控制的重要意义
测绘的工程质量在管理以及系统控制方面的精确与严厉在一定的程度上与测绘工程的建设质量以及安全有一定的关系,并且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中的科学决策有很大的联系。这在对于我国的信息化以及高速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此外,还需要我们在我国的科学的信息化的重大战略上有了保证,这对提高对于绘测的工程的科学的管理的决策以及控制的能力的提示,是能够实现对于测绘工程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
测绘的工程在质量管理以及系统控制中是进行一致的监督管理以及实际的控制,是我国测绘事业的里程碑。在测绘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根据法律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的要求来进行测绘,一切按照规章来办事进而提高测绘工程的精确度以及合理性。逐步实现测绘工程的体系,加大检测以及检查的力度,不断的进行创新结合科技的力量来进行测绘事业的强化进而为测绘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
5结束语
测绘工程作为信息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之一,在服务的维度以及种类上非常的多,过去的单一的手工测图已经不能够真正的满足测绘工程事业的发展,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防事业的建设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未来的科学技术信息化高速公路的发展中,测绘工程凭借其科学性、公平性以及独立性成为了信息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工作准确性的保证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中林,龚建辉.测绘项目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四川测绘,2007,30(6):252-255.
[2]陈均尧.浅谈现代测绘生产质量管理[J].测绘软科学研究,2000(3):38-40.
[3]文雪中,深度探讨测量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思路[J].科技创新导报,2010.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从上世纪60年代初的GIS萌芽,到网格GIS概念提出的今天,短短的四十年内,GIS从研究室走向生了产一线,从空间数据管理发展为空间信息服务,从技术升华为科学。它作为“数字地球”的基础,“3S”的核心,已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我国的GIS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上了全面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沿海、沿江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外资的引进,急需GIS为之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用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交通、电力及各种基础设施管理的城市信息系统在我国许多城市相继建立。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二、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GIS)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期,是理论研究和技术探索的阶段。老一代科学家为发展GIS理论,培养人才,普及和传播GIS技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中国GIS市场的起步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初,这是GIS商业市场开始出现,GIS普及大为提高的阶段。在全国范围,不少部门、机构和企业建立了专题GIS,GIS应用市场初步形成,实现了GIS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转变。最近几年进入第三阶段,是中国GIS市场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用户数量迅速增长,应用领域更为广泛,应用水平不断提高,部门级的、集成化的应用系统开始出现,市场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国内GIS软件产业开始出现。与十几年前相比,国内GIS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对空间信息服务市场的重视也越来越高,这与人们对GIS的认同有很大关系。从“九五”开始,国家就将空间信息领域列为重要发展领域之一,“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更是重中之重。
三、GIS的基本特点
GIS 数据以数字数据的形式表现了现实世界客观对象(公路, 土地利用, 海拔)。 现实世界客观对象可被划分为二个抽象概念: 离散对象(如房屋) 和连续的对象领域(如降雨量或海拔) 。这二种抽象体在GIS系统中存储数据主要的二种方法为: 栅格(网格)和矢量。 栅格(网格)数据由存放唯一值存储单元的行和列组成。它与栅格(网格)图像是类似的,除了使用合适的颜色之外,各个单元记录的数值也可能是一个分类组,例如土地使用状况,一个连续的值,或是降雨量,或是当数据不是可用时记录的一个空值。栅格数据集的分辨率取决于地面单位的网格宽度。通常存储单元代表地面的方形区域, 但也可以用来代表其它形状。栅格数据既可以用来代表一块区域,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实物,实物被存储为... 矢量数据利用了几何图形例如点,线(一系列点坐标),或是面(形状决定于线)来表现客观对象。例如,在住房细分中以多边形来代表物产边界,以点来精确表示位置。矢量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具有连续变化性的领域。利用等高线和不规则三角网(TIN)来表示海拔或其他连续变化的值。TIN的记录对于这些连接成一个由三角形构成的不规则网格的点进行评估。三角形所在的面代表地形表面。 利用栅格或矢量数据模型来表达现实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栅格数据设置在面内所有的点上都记录同一个值,而矢量格式只在需要的地方存储数据,这就使得前者所需的存储的空间大于后者。对于栅格数据可以很轻易地实现覆盖的操作,而对于矢量数据来说要困难得多。矢量数据可以象在传统地图上的矢量图形一样被显示出来,而栅格数据在以图象显示时显示对象的边界将呈现模糊状。 除了以几何向量坐标或是栅格单元位置来表达的空间数据外,另外的非空间数据也可以被存储。在矢量数据中,这些附加数据为客观对象的属性。例如,一个森林资源的多边形可能包含一个标识符值及有关树木种类的信息。在栅格数据中单元值可存储属性信息,但同样可以作为与其他表格中记录相关的标识符。
四、GIS与地理及测绘的关系
1、GIS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又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如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图像处理子系统、数据产品输出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的优劣、结构直接影响着GIS的硬件平台、功能、效率、数据处理的方式和产品输出的类型。
2、GIS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即点、线、面、体这类有三维要素的地理实体。空间数据的最根本特点是每一个数据都按统一的地理坐标进行编码,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这是GIS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也是其技术难点之所在。
3、GIS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
4、 GIS与测绘学和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地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为GIS中的空间实体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数;电子速测仪、GPS全球定位技术、解析或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动地获取空间目标的数字信息产品,为GIS提供丰富和更为实时的信息源,并促使GIS向更高层次发展。地理学是GIS的理论依托。
有的学者断言,“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第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说GIS的兴起和发展是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把钥匙,那么,信息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将是打开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门,必将为地理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GIS被誉为地学的第三代语言——用数字形式来描述空间实体。
五、GIS在我同测绘系统中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分别于1994年、1998年、2006年分别建成了全国1:100万、1:25万和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其中1:25万地形数据库含819图幅,包括水系、交通、境界、居民点、地形、植被等14层要素。1:5万数据库含22000多图幅,地名数据库共有520万条地名,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覆盖国土范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高精度、多数据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我国现有省级、副省级、地级和县级城市共660 余个,其中大多数开展了基础地理数据库。浙江、江苏等十多个省市完成了1:10000数据库建设,上海、北京、深圳等许多大中城市建立了从1:2000到:500的大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库。此外,部分省市正在建设基于统一共享平台的服务体系。例如,北京市建成了超大规模北京市空间地理数据库,对全市2001-2006年各年度的各种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卫星影像进行了统一存储,与地址库、政务电子地图库有机连接,实现了信息整合与共享服务。
经过国家测绘局等部门多年的不懈能力,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天文大地网(1951-1978)、国家一、二等水准网(1951-1998,经历了三次联测)和国家重力网(1957/1985),布设了国家高精度的GPS A级网(1992/1996,27个点,精度达10-8)和B级网(1991-1997,近800个点),形成了具有厘米级精度的我国三维地心框架基础及我国大陆大板块间的速度场模型;建立了我国GPS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包括武汉、北京等8个站,卫星定轨精度达厘米级),自1997年起我国GPS精密星历;1998年开展了南海群岛卫星定位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的联测。2000年以后,完成了国家2000大地控制网的建设(其中包括大地控制网点2500点左右以及2000重力网30点等);自2002年开始国家测绘局开展了分区域实现省市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15个省),使我国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重力测量系统在规模、精度和统一性方面都位居世界先进行列。
“八五”、和“九五”期间,国家测绘局组织开展了自主研制开发数字化测图技术的联合攻关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并建立了7个数字化测绘生产示范基地和建成了全国1:1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十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通过技术开发、装备革新和系统集成,研究解决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三维仿真等技术、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异构平台技术、海量空间信息存储备份和管理技术和广域连网数据传输应用等关键技术,建成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建立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传输网络。通过推进测绘生产组织结构的调整、技术改造以及测绘产品模式的变革,全面实现整个测绘行业从传统模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提醒的跨越,并通过数字化测绘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1、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测量学课程的非测绘专业有土地资源管理、土规、园艺工程、林学、园林、土木工程、城市规划、水利水电等多个专业,虽然以上各专业对测量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学时数也不一样,但测量学作为各非测绘类专业的基础课的职能是相同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更好地为本专业服务,各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如何把握,做到因人施教,必然成为非测绘类专业测量课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一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教育领域也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在厚基础、宽专业,增加选修课的大趋势下,非测绘院校各专业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时数都在不断减少,在此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摆在每位测绘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1]。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测量理论与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相关非测量专业对测量技术的要求不断变化,目前测量学教学内容已经呈现了许多的不适应,比如很多原有测量仪器(如平板仪、机械求积仪、小平板等)和教学内容已经或濒于淘汰,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测量技术与方法,这就需要在进行测量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取舍和补充,对于即将淘汰的测量仪器和计算方法应该精简,简单内容和公式推导让学生自学,讲课时针对重要内容重点讲述。同时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测量技术,适当增加测绘新技术、新仪器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更加适用和社会生产相适应。例如数字水准仪、全站仪、GPS、CORS系统等新型仪器,还要增加新仪器的基本原理、用途和使用方法的内容;又如3S(GIS、GPS、RS)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在农业生态、土壤规划、森林经理方面的应用技术等,尤其是现在很多专业都拥有手持式GPS接收机,让非测绘专业的学生了解这些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对测绘科学的现代化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测量学的学习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提高测量学的教学水平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将来利用这些新技术去解决他们本专业的问题。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
3.1选取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求事半功倍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技术[2],其形象性、趣味性、多渠道、到色彩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有效弥补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方面的缺陷,并且,海量的数据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可以节省教师板书与绘图的时间,扩大课堂信息量,有效节省教学时数。将测量实践教学中的仪器工具的使用、测量的基本工作方法、施工放样的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制成CAI课件,并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使用,可以加强学生对测量工作过程的认识,可以有效弥补实践教学时间短、内容多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前在讲授一起的结构和使用时,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学生掌握仪器的结构和操作方法,效率非常低,而采用多媒体、网络、虚拟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具有清楚直观、信息量大的优点,在教学效果上也优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所有学生看的现象,还能带给学生较强的视觉感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联想启发。把各个章节中有联系的部分结合起来讲,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能记住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并加深对新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在讲到距离测量这一章的直线定线部分时,可以结合水准测量一章的连续测量部分的内容,因为二者有一部分内容相通,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两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讲到施工放样时结合测绘讲解,因为二者正好是相反的过程。
(2)“方法”启发。“方法”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路,为解决问题提供捷径。如在讲到地形图应用一章时,要求学生自己动脑筋,在地形图上设计一条从驻马店到信阳的最短的高速公路(要求坡度不超过2‰)。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启发学生联想前面讲过的怎样识别地形图和应用地形图的知识、等高线的概念、坡度与比例尺的概念等,通过启发,学生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
(3)动机启发。激发学生对获得科学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是动机启发的目的。尝试学生主体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比如,个别重要章节学习完后,要求学生自己上台概括章节的重点、难点,结合实际讲解该章理论知识的应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4]
4、结语
通过近年来对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我校在对教学改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课程建设为出发点,逐渐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使我校非测绘类专业测量学教学较好的适应了当今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测绘新领域的知识不断地推陈出新,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新技术,非测绘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高井祥,杜培军,张书毕.测量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配套课程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0(06):61~62.
[2] 陈俊林,非测绘类专业的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0(22):216~217
关键词: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有效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62-03
测量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技术课程,已成为许多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之一[1]。我国高等学校的测量学教学,一般可分为面向测绘专业与面向非测绘专业两类[2,3]。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开设测量学课程的非测绘专业包括土木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以及遥感科学与技术等专业。面向测绘专业的测量学课程设置往往较为全面,而且实习课程也比较丰富,学生出于专业归属感,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对于非测绘专业,往往仅有一门测量学基础课程,而且学时较短;学生又觉得不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学习积极性也有限。因此,面对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学教学需要更加强调有效的教学行为,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9]。美国教育家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系统阐述了有效教学理论[10],本文将结合鲍里奇的教育理论和笔者的教学经验,探讨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过程中的五种关键行为以及五种辅助行为,期望进一步提高笔者的教学水平,同时分享和交流教学经验,以促进共同进步。
一、五种关键行为
1.清晰授课。清晰授课行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向全班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其表现之一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事先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告诉学生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指出哪些重点将出现在今后的学习中。第二是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通过查阅或准备一个单元计划,弄清本节课需要哪些先验知识,并弄清将来课时所需要的先验知识在本节课体现了多少。开始上课时,可通过提问或作业检查的形式,梳理本节课的先验知识,如有必要还需对先验知识进行重新讲授。讲课过程中,清晰地解释专业术语和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讲课时应口齿清楚,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对于重点内容或较难理解的概念,要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方法来进一步解释和澄清。最后,在每一节课结束时要进行回顾总结,使用关键词帮助学生有效记忆,以便学生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