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融合当前的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就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必须构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共生系统,这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该系统的建立可以充分满足现代产业化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为产业持续性发展提供保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现代产业这个中心,有效房展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为此,需要以现有理论及发展策略为基础,对职业教育和现代产业发展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有效调整职业教育活动优化及学科专业结构。
1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主要哦培养适合生产、服务即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及技术技能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具有非常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重点强调对其技能的培养,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展开就业性质的教育。产业是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的,按照生产资料、服务和产品的共同性形成一个产业,不同生产资料、服务和产品将会形成另外的产业,按照产品形态不同可以分成物质和非物质两个生产部门,还可以分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传统和新型产业等。现代产业是指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的产业,例如新能源产业、航天产业、生物产业等,现代产业发展则指现代产业发展成长的过程,它主要是整个现代产业成长的过程,该过程首先表现为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其次表现为单个产业中企业产品、服务在数量上发生的变化,其发展方向为现代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发展。
2职业教育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职业教育因产业发展而发展,产业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当前我们所说的职业教育仅为职业技能单项教育和专门教育,新时期职业教育要想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就必须打破原始职业教育观念,在保留不同教育形式独特性与差异性基础上在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相互贯通,这样才能在现实工作中将自身的技能转化为生产力。现代经济中职业教育不能被动的适应产业发展,而是应该主动的调节和引导产业发展。
2.1明确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当前职业教育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适应现代产业发展上,严格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为新兴产业培养出大批适应其需求的人才,这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可以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职业教育中必须明确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数量及规格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参与进来,不断强化区域中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人才需求情况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人才需求总量及其结构进行有效预测,然后定期出来。
2.2职业教育应与现代产业实现互动
当前职业院校应该建立起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互动的机制,该机制实际上的主要作用在于调整人才需求和供给。首先,应展开职业学校改革,在学校办学、专业设置及学校招生等方面扩大其自主性,这样才能招到满足人才需求的人才,其次,应发挥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尤其是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不断推动供求关系合理性和各学校之间的竞争,有效分配各项教育资源,再次,相关部门应在市场中起到引导作用,避免盲目性的出现,并结合市场需求建立预测及预警机制。
2.3综合教育特殊性建立教育发展长效机制
教育本身存在一定特殊性,其人才培养周期也比较长,因此人才培养“时滞”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情况下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只有职业教育先走一步,才能超前把握好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数量、规格、结构等展开科学评价,将其与专业设置、教学活动及课程体系等融合起来,建立起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一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才能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从一定程度上引领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
2.4对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进行优化
从当前职业学校的现状来看,专业结构设置并不合理,因此要想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专业结构的合理性,这样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才能与产业需要相符,因此,必须基于职业院校实际情况展开专业结构评估工作,评定其是否为市场所需,评估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专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其达到一种最优状态。按照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宏观上加强对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控,建立起分专业、分学科的、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从而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在多学科、多专业之g进行交叉融合,促进复合人才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着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同时对职业岗位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虽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非常快的发展,办学规模也得到了扩大,但是始终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因此,实现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发展适应目标非常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应该明确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应与现代产业实现互动,综合教育特殊性建立教育发展长效机制,并对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李芹,吴寒,罗强. 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发展适应情况剖析――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03:46-49.
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是建立在旅游产业的基础上,以文化作为核心元素、融合旅游产业文化,同时利用二者的相同之处搭载结合点,利用二者不同之处构筑和再造具有创新性的产品。经过创意人的思维创新、特色技巧、丰富经验,依靠不同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技巧,通过智慧和知识对旅游产业进行再次深度开发和利用,从而打造出具有高品位、高层次且与众不同的、具有深度内涵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我们当前所说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就是将具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新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旅游发展都是以建设景区观光风景为主的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在旅游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观赏,也在不断追求深层次的、精神上的、高品质的旅游方式,因而旅游产业体系也随之在转变,这就需要其他方面的元素与旅游相互融合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就是这其中之一。
二、文化创意旅游背景下的英语教育课程与教学设置
为配合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趋势,迎合当前旅游市场外宾众多现状的要求,许多高校的旅游英语专业也在不断进行调整。旅游英语这个专业就是为旅游行业培养和输送专业的旅游方向英语人才的,当前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更加需要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意思维的英语型旅游人才,因而配合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高校英语课程设置和英语教学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旅游英语教育课程与教学设置现状
当前旅游英语的课程与教学设置,还处在以英语教学为主的理论性语言学习模式。许多高校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都是单纯的英语语言课程,或者是仅仅依赖一本两本的旅游英语教材进行刻板的讲解。这种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根本无法与旅游相结合,也就更无法与文化创意旅游相结合了。虽然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和语言能力都比较强,但是在旅游专业知识方面就十分欠缺。旅游英语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专业,需要英语语言和旅游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当前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和片面,教学模式也相对落后无创新,因而寻求旅游英语课程与教学的新突破是当务之急。
(二)旅游英语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方向偏差
旅游英语专业的教育主要在于教学,教学方向是决定教学成果的前提,当前旅游英语教育课程与教学不能够紧密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相结合。文化创意旅游是一个集历史、文学、文化、艺术、民俗等多个方面于一体的产业,因此也就要求旅游英语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英语语言教育方向,应更多地向旅游方向和文化方向发展,把英语语言作为一种依托和基础。然而当前的教学方向远远达不到这种要求和程度。对于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的教学则是避重就轻,导致了旅游英语专业偏重英语语言化的教学偏差,无法与文化创意旅游的新趋势接轨。
2.生源资质问题
旅游英语专业的生源是决定旅游英语和文化创意旅游融合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旅游英语专业的门槛相对较低,生源的资质也相对较差,这就导致旅游英语的教育受到严重阻碍。旅游英语教育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结合要求的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超高语言能力、完整专业知识的全面型人才,因而在录取该专业的学生时应更加注重生源的素质。事实上现在许多旅游英语专业招生完全不考虑生源资质,一味降低门槛,导致该专业学生学艺不精,根本胜任不了文化创意旅游这样的精品职业。
3.教师能力问题
旅游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不佳,专业教师能力不强,部分教师不是旅游英语专业型教师,根本无法胜任旅游英语教学,更加无法教授文化创意旅游方面的知识,导致旅游英语教学止步不前。教师作为教育的领航者,必须具有本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和专业功底,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师本身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内涵与功底。教师只有同时具备文化知识、旅游知识、英语语言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好该专业的学生,从而更好地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输送和培养优秀的人才。该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英语专业教师,偏重英语语言教学,欠缺文化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同时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游刃有余地教授学生文化创意旅游方面的英语课程。
4.教学态度问题
部分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态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本身对旅游英语重视程度不高,对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和旅游英语的结合前景预估不足,对于文化创意旅游英语的知识储备也远远达不到要求,这就导致旅游英语教育跟不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些教师还仅仅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重理论轻实践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态度本身就是偏差的,也是亟待转变的。
(三)旅游英语教育课程和教学发展对策
1.把握教学方向
必须把握教学方向,紧密结合文化创意旅游的特点,开设相应的旅游英语课程,完善教育体系,加强教育内容贴合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国学文化、艺术设计、民俗文艺等课程,以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例如中国汉字文化、历史文化、国画、京剧等都是深受外国友人喜爱的文化,这些与旅游的结合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也要求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增加这方面教学的内容。
2.提升教师素质
加强旅游英语教师人才的培养,针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培养集合文化、旅游、英语多方面专业技能的教师人才,尤其是有实践经验,或者是自身从事过文化创意旅游英语产业方面工作的教师,定期组织教师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素质。例如当前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多以中国国学元素和民俗文化作为结合点,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能够在具体实践中接触实际的事物或者具体的事例,以便更容易给学生进行讲解。
3.提高招生门槛
在招生上严格把控生源资质,提升招生门槛,学生基础好才能更容易和更深入地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扎实的文学功底,还需要具备旅游基础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
4.端正教学态度
不能把旅游英语专业教育单纯地看做英语语言学教育或者是艺术教育,应当端正教学态度,把旅游英语教学作为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础,只有端正教学态度才能发挥教学的真正作用,收到良好效果。对教学的重视是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前提,有利于促进旅游英语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三.促进旅游英语教育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方面的实践
旅游英语教育和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合作,在于如何推进旅游英语教育在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方面的实践。当前的理论性教育缺乏实践性,使教育陷入盲目境地,不利于旅游英语教育发展,也不利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当前许多景区外宾较多,急需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参与到实践中,例如桂林阳朔、云南丽江、杭州西湖等著名国际旅游地旅游英语专业人才不多,很多外宾想要了解文化创意的内涵却束手无策,这就需要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和高校旅游英语教育进行合作,为其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以利于教学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黄书生.应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J].职教论坛,2012,(33).
[2]李永菊.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J].中国集体经济,2011,(05).
[3]赵爽爽.从文化旅游发展探析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河南省为例[J].现代商业,2014,(14).
中图分类号:F407.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45-01
一、服装行业的发展问题分析
(一)服装教育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服装教育在我国的职业教学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它也对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服装行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服装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关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服装行业的飞速发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也大量培养了服装行业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本文在这种背景下充分认识到当前服装行业面临的各种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服装行业的主要问题。目前服装行业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主要针对的是教而非学,导致学生对于服装行业当中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理论缺乏相应的了解。除此之外,当前的服装行业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威胁和竞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服装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和挑战是多个角度和全方位的。
当前服装行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实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其往往还存在着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实际与教学理论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脱节现象。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面临各种难题。除此之外在专业教学工作当中缺少了创造性和主动性,这就导致目前我国的实际教学工作与国际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是导致目前我国服装行业比较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发展。针对当前服装专业以及职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主要对当前的发展趋势进行归结。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前服装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会遵循理论与实践相互统一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也是未来服装行业发展的总趋势。在这种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之下,需要充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力,充分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除此之外,学生在教学工作中还需要对创新能力进行充分体现,这种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可以充分融合到教学工作当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发展。当前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培养目标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思维拓展,另外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当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趋势。因此在我国的教育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教育的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性发展要求。在当前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需求下,已经不是单纯的单一化的培养模式,而是综合性的培养模式。因此,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较高的理论涵养和技术水准,这样才会将整个职业培养的需求贯穿到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充分将个人的学习专长当作以后发展的重点问题。
三、服装行业新的解决措施
对于当前服装行业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首先,需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融合,这种融合能够从根本上对服装行业进行突破。理论与实践的重点就是要将当前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融合,以先进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服装生产。通过各种理论性较强的教学课程来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前进。
其次,需要树立多元化的培B目标,与国际发展进行接轨。当前的服装行业工作当中,需要摒弃单一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需要重点树立多元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传统的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单一的培养目标只能让服装行业工作更加的落后,使得当前的教学工作产生较大的懈怠性和危害性。
最后,就是需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在我国的实际教学工作当中,需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突破和发展,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对我国的服装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结语
本文对当前服装行业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论,对我国服装行业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振江.高校服装专业人才教育方法及实践研究[J].文教资料,2015,(12):23.
近年来,图书出版产业与IT(信息技术)产业之间发生了“产业融合”,出现了数字出版新业态。目前这两个产业间的融合程度如何?融合过程中图书出版产业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界定与研究方法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等原因,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使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并进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产业界限重划。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角度,产业融合被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其中,产业渗透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产业交叉意味着传统产业链的自然延伸,从而实现产业间功能的互补;产业重组是指发生在联系较为紧密的产业之间或某一大类产业中的子产业间的重组。
在已有的衡量产业融合程度的文献中,盖蒙巴德拉和托里斯运用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HHI指数),根据企业在各行业的专利个数(用X1表示)来计算技术融合程度,如果HHI指数越小,则融合程度越高,反之同理。马健认为,利用该指数,若将X1换成企业对各行业的投资额,则该指数就可以表示业务融合程度;若将X;换成企业在各行业的收入数,则该指数就可以表示市场融合程度。由于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所以,图书出版与IT产业之间的融合必然涉及企业组织形态和市场等方面的融合,本文更多地从市场融合的角度对两者的融合程度进行考察,即主要考察两者的市场融合程度。
二、传统图书出版产业与IT产业间的主要融合模式
1 主要融合模式
我国传统的图书出版产业链中,作者由于没有其他的作品出版渠道,只能与拥有垄断性出版资质的出版社进行合作,从而使出版社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在数字出版的情况下,作者可以越过出版社与数字出版平台运营商直接签约,而后者又可将较好的作品转入线下进行出版,这时,在传统图书出版产业链中出版社的核心地位受到了挑战。
从产业链的变化对比可以看到,目前,传统图书出版产业与IT产业之间的市场融合往往发生在图书出版产业链的下游,即传播和读者端,并进而对产业链的上游产生影响,其主要的融合模式可分为如下几种:
(1)出版社自建数字阅读平台模式。这种模式下,出版社将图书出版产业链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将自有的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通过本社所建立的网络平台,由读者在线、下载到本地或手持阅读器上进行阅读,其收入在读者在线阅读或下载的环节实现,如中国出版集团的大佳网。
(2)移动阅读平台模式。这种模式下,电信运营商建立手机无线阅读平台,内容提供商(CP)将内容资源嫁接于电信运营商的手机阅读平台之上,读者在线阅读或下载相应的阅读资源,所产生的费用由电信运营商收取,并与内容提供商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成。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已建立了自己的手机阅读基地,包括盛大文学、3G手机门户、出版社等企业都是移动阅读的内容提供商。
(3)第三方网络阅读平台模式。这种模式下,IT企业构建网络平台,读者通过有线(互联网)或无线(WAP)的方式访问网络平台。作者的作品首先发表在网络阅读平台的公共阅读区,在点击率达到一定数量后,在与作者取得沟通并签约的基础上,网站编辑便将作品移往VIP区,读者想继续阅读,则需支付一定的费用。目前,以网络游戏起家的盛大网络公司通过收购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榕树下等网站已在该领域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此外,各种与苹果APP store类似的应用平台也属于这种模式。
(4)电子阅读器生产企业平台模式。这种模式下,电子阅读器生产企业通常建有自己的网络书城,该书城的资源可通过其生产的电子阅读器下载和阅读,出版社通常会将一部分图书的电子版放在阅读器生产企业所建的网络书城中,书城里的书只能下载到生产厂商的电子阅读器中进行阅读,不能直接在线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图书的版权。如生产汉王电子书的汉王书城。
(5)数字图书馆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下,数字图书馆运营商购买出版社或作者的版权,机构(如学校、研究院等)、读者通过包年、购买阅读卡等方式付费阅读。目前,方正阿帕比、书生之家、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文在线等属于运作该模式的企业。
2 不同融合模式所属的产业融合类型
由上,图书出版与IT产业之间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融合模式,要研究和剖析两者之间的市场融合程度,首先必须对不同的融合模式所属的产业融合类型进行界定。按前述各产业融合类型的定义,我们将融合模式(1)这种出版社主动向下游进行拓展和延伸的模式列入产业交叉的范畴;对于融合模式(2)至(5),我们将其归入产业渗透的范畴。而产业重组这种重要的产业融合类型,目前在我国图书出版业和IT业间尚属少见,因此本文不讨论产业重组下两个产业的融合程度。还需要指出的是,出版社通过自建网站或通过第三方网站(如当当网、亚马逊等)销售纸质书籍,其本质上仍然是属于传统的出版产业链,故不列入本文所述产业融合的范畴。
三、传统图书出版产业与IT产业市场融合程度分析
1 产业渗透下的市场融合程度
为了计算两个产业的市场融合程度,我们需要分别了解传统纸质图书与数字出版物(电子图书)的销售收入情况。近年来,中国主要电子图书业务销售收入和出版物纯销售额分别如表1、表2所示。
对于表1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该表所列数据包含出版社利用其他的数字阅读平台所取得的收入,也包含出版社自建数字阅读平台所取得的收入,但前者属于产业渗透的范畴,后者虽属产业交叉的范畴,但如下文所述其总量很小,并不影响本文所要得出的结论,所以,该表所列数据可近似看作产业渗透下的电子图书销售收入。第二,2010年,手机阅读的收入呈现了“突变”式的增长,关于这一“异常”数据,来源报告显示,当年的内容提供商获得的收入实为3亿元左右,另外的部分由电信运营商获得(当年,电信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按整体收入的6:4进行分成);另外,全球出版巨头培生集团2010年年报也显示,2010年可看作数字阅读的“腾飞年”。综合这些分析,笔者认为该数据反映了实际情况。
由于纯销售额是直接面向市场所取得的销售收入,所以下面将用此数据计算融合系数。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无法直接获得单纯图书的纯销售额,故表2中纯销售额中包含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出口的收入,但由于该部分收入占全部出版物收入的比重很小且较稳定(如表2中比例数据所示),故笔者认为用此数据近似代替国内图书的纯销售额不会影响整体的结论。
下面,我们利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来计算产业渗透下的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市场融合系数,见公式(1)。
其中,X1表示纸制图书的销售收入,X2表示电子图书的销售收入,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画出产业渗透下市场融合程度的趋势图,如图1所示。另外,根据数学知识对公式(1)进行变形,我们可以得到二维坐标系下公式(1)所表示函数的形状,如图2所示,该函数的最小值为0.5,此数值处纸质图书的销售收入与电子图书的销售收入相等。
2 产业交叉下的市场融合程度
由于没有出版社通过自建数字阅读平台而实现收入的公开数据,所以笔者对综合实力排名靠前以及在A股上市的出版集团进行了定性的考察,这些企业在我国图书出版业也具有一定的标杆作用。这些出版集团数字化项目的建设情况如表4所示。
从当前的考察情况来看,在可见的电子图书销售收入中,中南传媒2011年实现电子出版物营业收入220.74万元,但这也是借助于中国移动的阅读平台实现的,属于产业渗透的范畴。
四、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融合程度的计算和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产业渗透下的市场融合程度在逐年地加深,并于2010年开始表现出加速渗透的势头,而产业交叉下的市场融合程度要远逊于前者,也就是说目前IT产业在数字出版领域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
第二,若将图1与图2对比起来可发现,当前的市场融合系数尚在最小值0.5的左侧,且与该最小值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表明,目前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与IT产业间的市场融合程度还很低,而市场融合往往是衡量产业之间真正融合的标志,因此,两个产业可以说尚处于融合的初期。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004-02
手机动漫是基于网络世界的一个文化产品,凭着与互联网独特的关系,在有线互联网中足以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当前大力推行的3G手机网络[1]。由于我国的手机动漫产业才刚露头脚,在很多层面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产品基础、经营消费模式以及使用群体等等。在3G时代背景下,如何使我国的手机动漫产业更好地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动因。
1 手机动漫的概述
媒体的领域在IT技术飞速发展中不断地拓宽,作为信息的终端—— 手机,在其作用的不断增多和越来越广泛使用的手机无线网络下,手机已经成为了媒介中的“第五大媒体”。自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发放后,我国就正式步入了3G时代[2]。
一旦通信业务的发展和移动通信的设备相互配合,其发展前景就大大地彰显了出来:文字配手机,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400多亿元的短信市场;音乐配手机,创造的也不只是一个20多亿元的市场,且呈快速增长趋势的市场。如今,短信与彩铃已广为流行,手机动漫正将“拇指经济”中注入全新的血液,是移动数据业务的核心,业内人员将其称之为3G时代动漫产业的重要转折关头[3]。
手机动漫指的就是通过交互式的矢量图形技术创作一些多媒体的动画内容,再借助于移动互联网进行下载、播放等功能的服务,可以为人们提供来电动画、动感资讯、新闻看点、劲爆音乐、动漫乐园以及明星风采等秀色可餐的应用[4]。目前手机动漫业务涵盖有闪客杂志、Flash、Flash游戏和音乐、动漫乐园、来电动画、疯狂GAME、以及Flas和小品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基于其他技术的手机动漫广告、手机动画、动漫屏保、动漫彩信等。
手机动漫所运用的技术实现方式是其主要的优势,即植根于交互式矢量图形技术的手机Flas产品。运营商在技术上所做的播放效果就已经与互联网得到了同步。人们不仅可以在Flash软件上看动漫作品,还可以自己创作一些Flas、小品以及游戏产品等,以此加快Flas的推广。尤其是与各电影的合作,把最佳的微电影转换成较短的Flas,这将大大吸引用户的眼球。
2 我国手机动漫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手机动漫的发展现状
(1)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在将来,随着不断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互联网必将被超越。中国当前的手机用户达到6.5亿多,互联网用户达2.53亿之多,其中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数多达1.176亿。使用传统互联网的人数在国内只占20%左右,而手机的使用率却高达50%以上,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大大低于移动手机使用人数。以手机为第五大媒体的全新媒介给传统的互联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移动互联网在将来的发展必将更广阔。
(2)运营现状。移动和联通作为我国重要的两在运营商,也在不断地开设手机动漫创新大赛活动,不仅可以使手机动漫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而且也可以为传统动漫产业和手机校报媒体的有利结合提供契机,也可以带来全新的产业群体以及动漫产业价值链,使更多的业务增长点出现在移动的增值业务中与传统的动漫行业中。
(3)广大终端使用群体。相关的调研已经充分证明了终端使用群体对手机动漫的期待和喜欢的程度。IPSOS的调查表明,在不涉及使用的资费时,被访者更倾向于手机动漫的使用,且高达80%左右。不仅可以把手机动漫压缩到最小便于使用群体下载,更能当作手机来电的动画、屏幕保护等,受到紧跟时尚潮流、推崇个性、思想活跃等青年一族的大力青睐[5]。从世界范围看,手机动漫、手机娱乐游戏等各种无线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地增长,而且在3G业务中,更是人们值得期待的热点业务。
3G以后,尤其是随着网速的不断提升,动漫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改善,给手机动漫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
2.2 国手机动漫行业中出现的问题
就手机动漫的发展而言,能看到手机动漫终端的机型较少,这也是当前影响手机动漫发展的最大因素,大约有30多种,但在市场上出售的大部分手机内部都没有动漫播放器。同时,中低端的手机在市场上的份额比较大,拥有高运算处理能力的手机还比较少。此外,高端手机在当前的目标市场中较之于手机动漫使用群体,有很大的差异,而内存较低手机却没有处理媒体图象和应用的功能,所以总体而言,在产品效果的实现上和使用群体所期待的体验之间的距离还很长,目标用户的有效请求无法满足。
3 我国手机动漫发展的策略研究
3.1 需要宏观环境和政策法的支持
从宏观环境来讲,我国的手机动漫产业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促进其发展与完善。(1)建立与手机动漫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规章制度。(2)跨部门、跨产业的相关机构尽快组建。(3)尽快使融资体系、价格体系建立健全。(4)有关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的法规机制要不断完善,特别是与数字有关的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5)同时借助移动通信庞大用户规模,培养全民动漫文化意识,以此来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发挥动漫产业引擎的作用,以此来推动中国文化、经济的繁荣及发展。
3.2 潜在使用群体的开发
当前,成人用户群是手机动漫业务主要的使用群体,年龄在18~35岁。主要有职业白领、紧贴潮流的青年一族以及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在运用手机动漫业务时,主要的目标动机就是对时尚、对娱乐的追求。将来在手机得到广泛普及时,手机动漫最大的潜在使用客户群体就是35岁以上的用户群,对运营商来说,开发这些潜在客户群就是当务之急。在基于时尚潮流、本土文化、娱乐新闻等焦点话题下,为手机用户提供大量的原创作品。全新的、有显著中国本土独特文化的动漫服务市场,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这对我国的动漫产业而言,是一个有新鲜血液、充满活力的发展空间。
3.3 运营商提供优质的服务
对业务的构成而言,以前单一型的运营商要逐渐向复合型的运营商转变。对使用价值而言,技术性的运营商要逐渐向人文型的运营商转变。对产品的形态而言,要把之前静态的通信运营商向动态的大众文化转变[6]。
3.4 技术问题的解决
首先,解决终端受限的问题,我国当前的手机市场上有少手机的内部没有动漫播放器,只有极不数的终端可以看到手机动漫,所以,在相对长的时间段内,取得动漫作品的方法,主要还是通过彩信的形式使手机漫画得到展现。其次,无线带的宽窄问题。当前无线网络带比较宽窄,虽然CDMA1x和GPRS网络传输带宽比过去有了大大的提升,可是依然有很大的限制。
3.5 开发既新又有创意的作品内容
(1)加强创新的意识,全力打造动画作品原创的品牌战略。对动漫产业的领头羊要尽心培养,使领军人物更强大。对那些题材新颖、市场前景好的原创作品要给予重视,加强动漫名校、名家与企业间的有力合作,此外,动画作品的原创也要加大,相互协作,共同打造全新的动漫知名品牌,快速加大市场的占有率,从而使我国的动漫产业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要大力实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对于动漫产业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艺术以及技术等很多层面,属于智力混合型的产业。因为在创新知识中,没有排他性的特点,因而为了能创造财富,一定要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动漫产业在发展时,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加强,对一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要给予支持、鼓励,此外,对动漫游戏产品在申请形象专利、注册商标等的工作时也要加强。
3.6 建立健全动漫产业的产业链接
要逐渐转变生产观念的单一性,要建立分工协作的市场产业链,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积极发展中介机构,与国际动漫游戏市场相抗衡,争取使手机动漫产业发展的更大更强。与动漫游戏形象有关的产品要大力开发,比如,儿童玩具、音像作品、日用消费品以及各娱乐资讯。同时,对于各式各样的动漫游戏产业的展示会、交易会要积极参加,从而使动漫游戏产品的市场更富有活力[7]。
3.7 加强与3G、三网的有效融合
在通信产业、文化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基础上,手机动漫应运而生,必须做好相关产业的联盟工作,通信部门、电信、动漫协会组织以及互联网运营商等要定时联合召开联谊会和商讨会,分享政策信息,交流作品见解,以实现资源的对接。为了使手机动漫有更好的硬件支撑,在设立标准、开发手机终端等方面,信息产业部门要不断努力,文化组织部也要加强手机动漫作品的原创,打造全新的、有影响力的手机动漫精品形象,精心培养动漫精品的原创者,使我国手机动漫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使手机动漫产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8]。
4 结语
手机动漫业务提供的是能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展现的一个大平台。过去的大众媒体由于其传播范围宽而广,对观众没有足够的影响力,而同样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也没有手机一对一的传播效率高。因此,与简洁的短信文字、彩信广告的传播形式相比,手机动漫则有着更多彩的内容、更新颖的传播形式和更优良的效果。要增强动漫产业的创新意识,不断推出全新的内容、全新的传播方式、全新的服务手段,大力发展手机动漫及其有关的产业链,使手机动漫的发展有强大的后劲。
我国传统动漫虽与日本、韩国等动漫产业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但每个国家手机动漫产业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我国手机动漫发展对策的研究。现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手机用户最大的市场,3G网络与三网的有效融合,为手机动漫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我国动漫产业以后的发展中,手机动漫极有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简单的来说,就是利用手机动漫的发展,我国动漫产业所开辟的发展之路与别的国家不一样,实现中国动漫产业的再辉煌。
参考文献
[1] 陆怡.动漫产业在手机媒体中的发展[J].文教资料,2009(36):136-138.
[2] 陈黎.中国手机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析[J].今传媒(学术版),2010(2):170-172.
[3] 乙臻.手机动漫—— 拇指经济新焦点[J].大众理财顾问,2011(5):96-97.
[4] 郭冶,张新田.基于新媒体动漫实践教学的分析与研究—— 手机动漫工作室手记[J].技术与市场,2011,18(4):146-147.
[5] 廖艳芳.手机动漫顾客价值的提升方法[J].青年记者,2011(11):68-70.
中图分类号:TN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50-0160-02
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述
1.1电子信息工程的含义
电子信息工程,其主要含义是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对电子信息实施控制及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电子信息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及集成。而且随着当前的快速发展,未来电子信息工程的内容会更丰富,为了更好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和掌握其发展的动态,那么我们就应该加强研发先进的新技术新产品。从而,更好的在实际应用当中发展电子信息化工程的重要作用。
1.2电子信息工程的特点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主要体现的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那么其的应用的主要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智能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的应用逐渐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智能化也逐渐成为了未来计算机研究的重要方向。
(2)网络化。在计算机历史发展进程中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的产物就是当前的网络。而且随着当前计算机运行网络化的普及,逐渐与世界相结合,进而达到了世界资源相互交流和资源的共享,为信息全球化提供重要的发展基础。
(3)高效化。由于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创新,使之广泛应用在采集、整合、处理及存储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信息,并能够快速完成各项信息的管理,进而实现高效快捷地处理信息。
2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取得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也逐渐使工业化系统构建的越来越完善了,实现了从整机生产到各元器件的工业化生产的整体流程。而且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产业,其产值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因此,不断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结构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先行行业,只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全面提升,加强其相关产品的质量掌控及科技含量的提高,才能保障国民经济得以实现了可持续的增长。虽然,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起步较晚,因此,从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一直都还是沿用一些相对落后的技术,在核心技术上还缺乏创新,这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但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逐渐成了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布局在企业中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一些优秀传统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公开化,并建立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企业已经加快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步伐,促进了产业化的升级及转型发展。以信息化技术带动产业化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化需求的着力点,其不仅能提升产业升级,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也能使传统优势产业有所提升,也能使战略性产业有所发展,对产业的高端发展有促进作用。
3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中的问题
(1)缺乏自主创新发展精神
上文讲到了,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缺乏自身的核心技术,大部分引用的都是来自国外先进技术。而且,电子信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无法创新发明符合自身发展及特色的核心专利。
(2)缺乏相关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任何一个产业,人才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且人才也是市场竞争的关键。电子信息产业也不例外,要想快速的发展壮大起来,那么,就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撑。所以,当前虽然电子信息行业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依然是远远不够的,导致了人才制约电子信息市场的发展,人才缺乏影响着电子信息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3)缺乏核心技术支持
由于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时间较短,起步的较晚,所以导致其整体的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落后。从当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缺乏有效的核心技术的支撑,许多企业依然靠着应用引起的先进技术来维持发展,但是在自身技术发展的研究中,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长此以往,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有效的竞争力,进而制约着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
4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保障措施
(1)促进用优质服务来创新产业,推出产品。作为电子信息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着一定的发展势头,那么,电子信息企业就要不断的创新发展,来不断的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建立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体系,加强优质服务的推出,进而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提升。
(2)加强电子信息产业产权保护促进自主创新。电子信息技术是为了突破关键技术,我们需要建立正确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提升。而且电子信息企业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并需要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制度。此外,电子信息产业需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其发展的动力,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激励技术人员在科研和创新的道路上,以保持企业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保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俨然成为了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的不断加以完善。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保障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我们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中包含了许多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到了诸多的领域,包括机械领域、化工领域等,这个专业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利用这些人才来推定社会的发展,缓解我国当前相关人才紧缺的现状。在各个行业不断发生的背景下,社会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也在逐渐的加强,这个专业也在不断地行革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专业的发展方向非常明朗。下文对此进行简要的阐述。
1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概述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中涵盖了控制工程、机械工程、检测工程,这个专业与当前的许多行业都有非常直接的联系,专业的发展方向会影响到多个行业的发展。该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过程装备,除了必要的控制之外,还涉及到了一些匹配装备的设计以及如何降低这些装备的能耗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在我国的许多领域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生物工程、机械工程和食品工程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遵循与时俱进的理念,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不断地与当前社会的一些先进理念相结合,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也成为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重点的融合内容,这就需要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一些过程装备专业知识的传授之外,还需要具备足够的信息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这些专业知识的重要作用。就现阶段的情况看,不同的高校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有不同的解读,在对这个专业的性质划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一些高校把这个专业划分在了机械系,而有一些高校把这个专业划分在了化学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在对其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出现了差异化。
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现状
在社会高速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的各个行业都在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对人才的需求量在急剧的增加,尤其是装备控制方面的人才,更是处于紧缺的状态。在我国的化工领域,相关的化工生产设备和相应的技术都非常先进,这些设备的控制和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专业的人才,人才紧缺的情况,已经限制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另外,一些高端的领域比如航空领域和我国的军事领域,都离不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尤其是具备现代化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在这种时代需求的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可以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活力,有力的推定我国的社会的发展,同时,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与我国的工业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说,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决定了我国工业的发展程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利用人才来推定社会的进步,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入大量的专业性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比如一些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在进入社会以后大展拳脚,充分的发挥出人才的重要作用。我国当前的主要产业有装备设计与制造、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生产以及车辆和船舶的生产和制造,这些领域的发展,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随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不断进步,这个专业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多,这些专业性的人才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在当前的形势下,这个专业的技术也要不断的加强研究,为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推动力。
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的得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可以大放异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1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融合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的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人才的必备技术,信息能力也是衡量当前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也会逐渐的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这也是专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给许多行业都带来了改变,有一些行业的生存模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颠覆,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我国的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也产生了改变,有效的提升了行业的生产力。行业的这种变化情况会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关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过控技术和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具备足够的信息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各大高校必须要注重的问题。
3.2服务业和制造业呈现出了结合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形态独立出现,其本身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更是热点中的热点。最早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瓦尔特·本雅明[德],我国2004年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文化产业进行了分类和定义,认为文化产业是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性、高创新性和高融合性等特征,已成为21世纪城市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科技与文化都是以创新和知识为发展要素,二者紧密结合,一方面使高科技应用到文化方面,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产生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放大效应。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文化产业领域,使得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文化娱乐方式不断变换。传统文化产业得以更新并产生新形态。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文化领域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道路。
一、沈阳市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现状
沈阳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全国综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沈阳市积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产业体系。2008年10月,沈阳市委做出了推动沈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决策。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培育了创新设计、影视传媒、数字文化和广告会展等:浑南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企业。沈阳四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已被文化部指定为国家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基地。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投资20亿元建设的东北首家第四代主题公园。棋盘山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中南卡通城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胡台包装印刷产业集聚区启动1.2平方公里,已落户企业百余家,78家企业形成生产能力。沈阳三农博览园入选为全国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现有113家文化科技融合骨干企业的基础上,将有蓝海文化科技生产力中心、中国4D创意立体产业园等8个有影响力的科技与文化融合项目签约落户。沈阳市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将爆发出巨大潜能,为老工业基地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新动力,将为沈城老百姓提供一批国际前沿、价格合理的文化和科技融合产品,将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沈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程度仍不足,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偏低,在文化产业结构方面,仍以传统结构为主,原创能力薄弱,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不够,在设计、制作、传播等环节,没有高效、大幅度的应用高新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形成。
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引领不足,技术的自主创新程度偏低,较多依赖进口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
三是政府引导下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科技体系的文化意识不到位,文化体系对科技不强,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度较差。
就目前沈阳市科技文化融合现状来看,当前的任务就是大力推动文化科技融合,需要“官、产、学、研”一体化,需要建立于此适合的模式、发展现有的优势、改善整体布局,通过协同实现深度融合。
二、探求文化科技融合模式
第一,推动消费促进模式。通过数字技术拉动消费,比如围绕移动互联网媒介能够下载很多内容;软件和硬件融合,时尚业和电子产业融合,电子产品时尚化,时尚消费化,该模式推动时尚文化电子产品生产、数字内容体验消费,促进广告产业与数字内容产业的增长,其他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消费。
第二,平台模式。平台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广告植入为营业收入的平台,例如“360”,其基本以广告收入为主。一种是广告与内容平台,像百度、腾讯一样。一种是内容下载平台,例如中国移动音乐基地。还有以广告与内容版权保护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在线文化交易平台、电子娱乐终端平台和在线互动娱乐平台等,总之,平台的模式通过技术发展很快,应进一步落实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构建重点战略任务。
第三,产业链延伸模式。传统文化产业可以通过数字内容进行产业链条的延伸。传统唱片业的发展越来越萎靡,但是通过使其数字化——即数字音乐则比较灵活,例如中国移动的数字音乐基地,其对唱片业产业链条进行延伸,去年的年收入接近300亿元。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业态产业链的延伸作用,规划、建设一批数字音乐基地(或公园)、数字化家庭建设基地、物联网建设基地等,延伸报业、广播、电视、电影、图书、艺术品生产和娱乐体育等产业的产业链,使文化产业向立体式、多层面、联动性发展。
第四,娱乐体验模式。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即是娱乐内容体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娱乐的本质属性是互动体验,互动能带给人们强烈的感官体验使娱乐性更强。所以,娱乐的体验可以通过影视、游戏等方式来达到。该模式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电视、数字电影、动漫、游戏和数字虚拟演出等新兴文化业态。
我们始终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沈阳必将不断闪现科技与文化碰撞出的灵感火花,沈阳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天空,一定会越来越璀璨夺目。
参考文献:
[1]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J].中国软科学,2006(2).
摘要:对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技术人才现状以及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技术人才缺编率4.0%,缺岗率5.3%,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只占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总量的60.8%;30岁以下人员只占农技推广人员的7.2%,无专业背景的占25.6%,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35%;每年高职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缺口达3 130人,有大专层次学历提升必要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4 650人。针对湖南省农技推广存在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偏低、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建设途径与对策措施。
关键词 :湖南省;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12-03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主体和基础力量。为摸清我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技站、畜牧站、水产站、农机站、动植物检疫站)技术人才现状、队伍建设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职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培养,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于2013年3—5月在沅江市、汨罗市、华容县、岳阳市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在湖南省教育厅、农业厅、乡镇企业局、畜牧水产局查阅了相关资料,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现状分析,针对目前湖南省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的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偏低与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现状调研
(一)人员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年底,我省农技推广队伍共计缺编1 596个,缺编率4.0%,缺岗2148人,缺岗率5.3%;乡镇农技推广只占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总量的60.8%。(见表1)
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中关于“一线从事农技推广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的规定,到2020年末,我省乡镇农技推广技术人员须达到32 000人,总量增加9 700人,年均增加1 200人。(见表2)
(二)人员结构情况
对沅江、汨罗、华容与岳阳4个县市的529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调查表明:30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只占总农技推广人员的7.2%(见下页图1);无专业背景的人员配置较多,占25.6%(见下页图2);技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技推广人员只有35%(见下页图3)。
湖南省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调研
截至2012年年末,湖南省涉农中职学校128所,涉农专业的在校生31 811人,近三年平均年招生11 000人;涉农高职院校10所,在校生5 578人,平均年招生1 900人;涉农本科5所,在校生17 200人,平均年招生4 890人。中职、高职、本科的培养比例为100∶18∶45,属于两头大,中间小的细腰型结构,高职人才培养明显不足。(见表3)
本应作为农技推广人员主体的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面对本科院校高学历与中职学校免费就读政策的双重压力而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我省出台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高职教育的政策势在必行。
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途径分析
(一)大力发展农业高职教育,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
按照《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将由现在的120万增长到141万人,其中技术技能型人才年均增长2万人(其中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年补充量1 200人,约占培养总量的6%),当前的年培养量只有16 870人,缺口3 130人。
我们把本科、高职、中职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按照20%、30%、50%的“金字塔型”来计算,当前的本科、中职的培养量基本上与未来的需求相吻合,每年3 100余人的培养缺口,全部要来自高职。因此,唯有加强我省的农业高职教育,才是解决农技推广人才缺乏的根本出路。
(二)加强农业新技术培训,提升农技推广队伍服务水平
从本次调研来看,我省乡镇农技推广队伍中,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人才是主体,占70.8%(见图2),这是导致当前我省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赖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按照“金字塔型”的人才层次结构需求,有必要把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的比例由70.8%下降到50%,由此预测,当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有4 650人需要得到大专层次的学历进修。
同时根据我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需要培训新型农民50万人,农民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2.5万,农民科技骨干40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2.5万,这就更需要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职业技术培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打通高职毕业生进入农技推广队伍的渠道,充实农技推广力量
当前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没有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能进入农技推广队伍的主要障碍。例如,在沅江市,1997年以后进入农技推广部门的军转和非专业背景人员共计69人,占总数的20.7%。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来看,进入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比例不足2%,与未来需求达到6%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在加强高职农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岗位管理规范》、实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等政策措施,来吸纳涉农专业毕业生进入农技推广队伍,才能最终充实我省的乡镇农技推广力量。
加强技术技能型农技人才培养的建议
第一,实施免费培养,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由于农业院校招生困难,农业人才培养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关省市(如浙江、江苏、甘肃)通过实行涉农高职人才免费培养政策,以及国家实行的免费师范生和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等做法,均使得相应人才的培养有了质的改变。因此,我省借鉴这些经验,实施涉农高职专业人才免费培养与定向就业,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负担的政策,是有效解决我省农业人才紧缺局面的重要举措。
第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农业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政府补贴农业职业教育也是国际惯例。农业职业教育发达的省份的经验表明,通过财政支持设立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对农业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实验室、设备和品牌专业等进行重点建设和扶持;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学识水平提升和农业管理干部、农技推广人员与新型农民培训提供免费服务;对农业产教合作企业给予金融、税收、项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措施,促进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能够有力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
第三,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农业产业链有效衔接。农业是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于一身的弱质产业,因而农业与农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要调动职业院校办农、学生学农、毕业生务农的积极性,就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了大力发展农业高职教育,必须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放宽涉农专业的招生条件限制,以解决涉农专业招生困难问题;促进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本科的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建立,以承担大量的产业人口转移就业培训;实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严格执行农技推广人员进岗准入制度,吸纳毕业生到艰苦的农业一线就业;完善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制度,才能有效建立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推动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园区协同发展,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与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我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
第四,完善农业行业指导制度,培养农业产业急需人才。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乏力,致使当前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中只有“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两个涉农专业有所发展,其他专业均在萎缩中,新专业少之又少,专业类型的发展与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之间已严重失衡。因此,强化农业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类专业结构与布局,建立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是农业高职专业建设跟上产业升级步伐的必要之举。2012年成立的“湖南省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指导委员会”,虽然体现了政府、行业对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但是“行指委”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与完善,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方面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湖南日报,2010-08-24.
[2]李振陆.“四化”同步与面向农业农村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
[3]计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探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一、“互联网+”下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大环境和现状
知识产权服务业是我国新经济环境下新型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知识产权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环节,也是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总结报告中,首次提到了“互联网+”的概念,实际上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为介质和载体,将互联网运用于各行各业,把各行各业相互联系起来,打造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融入到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前提是不能缺少良好的环境的保障和自身高超的财务管理水平。努力做到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把财务管理尤其是对财务风险的把控融合到一起,充分利用外在的势态,做到较好的发展。首先是在当前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化环境下,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财务管理也正在不断的转化观念和重塑框架,是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的合规的反应,在新的大环境下尤其是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来规范制度化的约束对于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不容小觑。经过相关文献论证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在新的大环境下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以前知识产权服务业市场混乱的情况逐步得到改善,是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致力于长期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特征和保障。其次在新经济环境和“互联网+”的影响下,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在不断的提升其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而且很大程度上将解决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不正规和资金浪费的现象,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良好的财务管理将会加大对其财务资金的管控,保障财务资金的正常周转。仅仅在2016年上半年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增加值高达22.5万亿元,同比增加26%,占我国GDP的比重高达38%,发展虽然迅猛,但是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还是比较大,我国服务业水平亟待提升,当前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的加大,因此可以说“互联网+”平台的介入生逢其时,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后从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长久发展来作为思考着眼点,当前的大环境能够引导中小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的准确性,引导社会良好风气的发展趋势,保障知识经济和发展战略的科学性。知识产权服务业积极的强化财务风险的有效管控,并且寻求新的环境下与互联网的糅合,是满足塑造新的商业模式的需求。
二、关于“互联网+”下知识产权服务业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及成因
我国学者对新环境下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关注度比较高,对其各方面的研究也颇多,经过对前述学者的研究和理解,知识产权服务业也和大多数行业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大同小异即两大方面:行业内部管理问题和行业外部管理问题,并且得出加强其知识产权服务业财务管理的急迫性,本文对其遇到的财务管理问题总结如下。首先是知识产权服务业内部财务管理问题的迸发,主要是服务意识的淡薄导致成本管理风险,很难实现低成本的管理效益,导致加大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存在较强的信息闭塞不对称和短期逐利行为;再者是财务管理的细化制度没有跟进时展和当前管理背景的契合需求,举个典型例子而言,在新背景下财务预算的整个过程不够科学系统,体系尚未搭建,导致知识产权服务业收益不抵支出,资金流断裂;除此之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滞后,虽然互联网+介入,但是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一平台,或者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因此导致一切财务风险不利因素的出现。上述不良问题频发的源头在于市场化主导的环境下主体财务管理监督的盲目和缺位。另外一大点是知识产权服务业外部风险点,PEST分析法是主导。在这一方面着重阐述一下的是知识产权服务业市场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假如跟不上时代大环境的变化很可能导致自身管理问题的频发,最终会危及整个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前景和信心,出现这种财务管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外界环境信息搜集和把握的不力,最终导致与新环境的脱节。
三、“互联网+”下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和路径
(一)提高和加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财务管理的意识
想要提升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相关职工的财务管理的意识,从根源上摒除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的禁束,达到企业在新经济常态下降成本、安全高效运转的改革目的。首先是让全体相关的职工对新经济环境下当前知识产权服务业运行的相关原理和规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需要无意识的灌输新型此外管理的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将两者糅合到知识产业服务业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去,综合提升其效果和意义。主要有以下着眼点:一是完善知识产业服务业观点和思想的全渠道宣传,比如在年度总结会、民主讨论会等进行宣扬,不断拓宽自身的宣传媒介。此外,着眼于以人为本,强化相关职工的理论和实践的多层次的培养,力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较好的融合。
(二)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完善和变革知识产权服务业财务管理制度和执行体系
不少知识产权服务业财务管控迟迟不见起色,并且在各方面应用的相关的制度迟迟建设不起来,思想观念不重视是一大原因。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现有老旧制度的高度依赖,导致其不加考虑时代背景的变化,规章制度是知识产权服务业规范作业的重要法条,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必要保障,因此必须基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各自的实际情况,也可通过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来进行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同时完善和甄别对旧有成本管理制度的变革,将其制度的构建更加切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保证其实践效果的可依循。切实为落实解决新环境下财务管理迸发的问题提供保障,避免盲目操作和不当利用所带来的损失和无效性。在观念变革和制度建设的重视之下,还需要将解决知识产权服务业财务管理的问题落实到实处,实践体系的建设是实现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环节。建立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财务管理的实施组织架系,以此更好的落实其相关制度规范、规章。围绕大幅度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根据已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整合。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财务管理方面上的实施中必须明确成本管控各个环节的人员的职权,严格把控。
(三)加大知识产权服务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杜绝监督形式化和书面化现状
在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体系,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执行体系的监督。当前新环境下内控和监督显得必不可少,十分重要。加强监督才可以保障内部控制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知识产权服务业应当将各种比较常和适合自身的监督方法深度的凝练和提及,把监督工程的建设作用持久性的工作,坚决杜绝各种敷衍和形式化的冒出。
(四)借助当前“互联网+”平台,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当前“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平台的支持。针对当前我国大多数知识产权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不先进、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所导致知识产权服务业财务管理等各方面效益不显著,知识产权服务业应该不断的结合发展的特点,合理有度的加大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以此更好的融合互联网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综合管理水平做好奠基。
四、总结
加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财务管理是其自身在新经济环境“互联网+”下立足立业的基准点和保障。本文较为简要的总结了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当前发展的大环境和发展现状,简要总结了当前知识产权服务业在财务管理上财会方面的问题,着重从各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可行性策略和建议,也以期能够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希.“互联网+”与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3):67-69.
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不平衡
对比与国外体育旅游的发展来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兴起时间很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最早在2001年推出了“中国体育健身游”的活动,活动中推出了80多个体育旅游产品,规划了对应的体育旅游路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旅游中深沉的体育魅力,该阶段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甚至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曾经一度超过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前几名的发展国家。但是在发展的高产过后,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限制,国家不同地区在发展上呈现出落后的局面,不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显著差距,导致我国体育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开发不平衡的状况,地域性体育旅游产品特色型缺失,加之很多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忽略了体育产业的资源价值、市场容量和市场效益,导致投资盲目行较高,建设质量和规模很差,导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名存实亡,陷入发展不平衡的劣势中。
(二)管理模式混乱,缺乏长远规划
我国体育旅游的项目多以户外俱乐部的形式来经营,辅助以自己组织的形式,成为体育旅游的主要特征,很多组织是人们自发组成的很多民间组织,因此我国体育局或者旅游局在该方面的管理上很薄弱,未通过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自发的民间组织,旅行社对自发组织的人们采取放任的态度,很少或者直接不参与到体育旅游的组织活动中。分析体育旅游产业的产品的开发和管理,我国有关部门在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上缺少明确的管理归属,管理十分混乱。以上散养的产业经营局面和管理局面使得组织者对体育旅游的发展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对其发展缺少长远的规划。
(三)产业结构不完善
自从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之后,我国的旅游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其中外汇收入和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均在世界的前排,但是近年来再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举步维艰的状况,主要原因总结如下,第一,我国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呈现出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体育运动器材和设备、交通便捷性和国外存在很大差距。第二,我国体育旅游的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形式过于陈旧,内容缺少创新。
二、基于“互联网+”提出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项目运营+协作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生态发展模式
我国政府需要及时出面建立起产业协作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政府、市场、企业和民间机构共同参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即“项目运营+协作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生态发展模式,争取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来推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来重整体育旅游产业链
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前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行巩固,利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对体育旅游产业链进行重组,该项举措的重点在于对陈旧的资源模式、产品模式和市场环境进行对接,形成互补局面。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引导,利用技术、产品、市场和组织的渗透和交叉来建立起共同发展的平台,不断拓展原先的产业链,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进行借鉴,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和融入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原先的约束,减少局限条件的影响,做好场馆利用和赛事开发,通过开放的视角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平台
国家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为了促进二者的融合,需要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来推动,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进行创新,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的思维对发展观念进行创新,由此建立起独特且生态化的产业链;其次在该模式的推动下完成平台的搭建和技术的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产业融合,增进企业联系,实现客户和企业的无限制沟通,保障用户数据库的完整性,实现产业的跨界融合。最后利用“互联网+”模式完成产品的创新,利用虚虚拟产品和在线服务的模式对产品概念进行拓展,完善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