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地理教学教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却存在重现象描述和事实罗列、轻原理探讨和实践运用的倾向。一些初中,把地理看成是“文科”范畴的学科,教学上偏重于认识与识记,少了对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等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包括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而且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在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理论指导,注重应用操作的地理学习。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所选择的材料与“案例”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比较、选择地理环境,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要求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用具体的生活例子,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地理技能。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产生需要学习地理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热情。
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比较生动形象地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课堂效果看,案例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提高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
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于初中地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地理案例把抽象的地理理论具体化,将其置于一定的生活例子中,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魅力,增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2.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理论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这些知识,而不只是单纯讲授。
3.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罗列出来,但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4.案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5.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思维与表达、辩述与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教学中选择的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有些是热门话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6.通过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学会了沟通和合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操作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操作流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一般表现为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整理呈现案例。
教学内容涉及的案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去收集、分类和整理,并在教学中以具体的案例呈现出来。
第二步,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学生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相似性,寻找差异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甚至是课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教师在此时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不作过多的干预,不作过多的评论,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同时还要对这些观点加以归纳和总结。
第三步,回顾和总结。
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以鼓励的形式);也可由学生阅读课本来分析自己的得失,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下面是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初中地理的一个教学片断:
1.案例陈述
南方为什么多吊脚楼、尖顶的房子(如以前很多瓦房),而北方平顶房比较多呢?为什么大多数房屋都是坐北向南?如果买楼房,在一般情况下,位于南边的和东边的会贵一点,而西边或北边的会便宜一点。
2.分析讨论
(1)地方气候特点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地安排生活?
(2)生活环境质量与宅居地的区位的关系是怎样的?
3.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如下要点:
(1)要学会观云识天,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天气状况来选择生活方式,合理安排生活;
(2)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根据自己的需要及个性与爱好选择宅居地的区位,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案例教学法因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因而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课堂组织和活动的设计,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最好经过良好的教科研培训,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进行科学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而要科学地运用该教法,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应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学生素质,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采用此法,正是担心学生素质差而使得教学中师生无法配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即在低年级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并进一步训练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经过反复训练,待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后,教师便可渐渐放手。切不可因为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将案例教学停留在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的层面上,如此,则违背了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
2.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
案例教学法有多种教学方式可供选择,具体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来确定,切不可自始至终采用单一形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就应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使学生交流更加频繁,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
3.教学过程应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牢记自己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当学生见解不一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切忌处处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的智力开发。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通常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学习,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地理学科,研究对象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电脑合成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各种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开学第一节地理课上,利用电视录像播放《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和地球的各种景观地貌及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并伴有动感优雅的乐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她披着蓝色的面纱,载着无数的生灵环绕着太阳在不断地转动。她在太空中怎样遨游?她怎样形成了今天的面貌?生命为什么可以在地球上存在、繁衍?人类是怎样认识和改变地球的呢?”于是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动机,打开本节内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万分,课堂效果明显提高。在对初中学生讲述时,由于学生的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更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需要教师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常性地加上一些小插曲,如联系时事热点、诗词句子,使课堂更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二、内容图解法,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图解法就是将没有地图或有地图需要转换的内容,通过描绘略图或变图进行知识信息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实际上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讲解地球运动、地图知识、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等内容时,运用图解法可以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内容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内容时,本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但出现的地名较多,采用怎样的教法才能使学生比较容易记住呢?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大大的中国轮廊图,然后让学生分别绘出各行政区的位置轮廊,标出其省会和简称,利用区域轮廓使学生产生联想,把抽象的材料加以形象化教学,再指导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掌握、理解知识,学生既学到了地理知识,又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如何做好教材和学生的桥梁,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达到地理课堂教学的增效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挖掘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要增强学生的地理素质,就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要求我们逐渐改变以往地理教学中灌输、强迫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开发创造力作为教学革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摸索出一套能够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
1 “图文结合”法
“无文之图”是学生难解的“天书”,“无图之文”是苍白无力的说教。只有图文并茂,图文结合,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强调地理学科“图”的鲜明特点和重要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图释文”,是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益处的;“以图释图”,即是用另一张图反映这一张图,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简单地说,地理就是地图上的道理。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图”的重要性,同时又能掌握图文结合的基本方法,这样“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才能顺利地贯穿和渗透下去,最终完成教学各项目标。
2 善于发现新事物、新问题,产生新见解
从创造思维的特点来看,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思维方式上,得到非常有价值的锻炼,为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创造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期的地理教学;我对地理教学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希望能与同事们来共同探讨。
2.1 改革传统地理教学方法,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创设带有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起关键作用。思维始于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提出带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
2.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认为不仅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而且还要创造一些条件,逐步把这种好奇心引到求知欲上来。讲完东北三省,加入对原始森林和东北风情的描述,学生被白山黑水的秀丽景色和神秘感所吸引,对富饶的东北产生了兴趣,课后兴趣不减的学生纷纷向老师提出问题。我们不失时机的积极启发学生去探索,把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去自己查阅有关资料。通过学生的相互探究、发现,巩固了所学知识。
2.3 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既需要发散性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
3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初中地理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要在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引导和启发很有必要性。
注重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让地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置有效提问。地理学科的知识点不是零散的、相对独立的关系,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教师要擅于寻找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联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在地理课标中,有很多教学目标都要求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知识点。例如在初一、初二的区域地理部分,都是在讲述某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对于学生来说,看到万花筒似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点,根本不知道如何理出头绪,更不用说归纳了,为把学习地理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分析、归纳地理特点的能力,在最初学生接触区域地理这部分内容时,通过下面几个步骤,给学生上了这样一节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课:
1、导入新课时,先出示知识框架,告诉学生地理特点中所包含的内容:
地理特点:自然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地势、气候、河流、资源等等)
人文地理(人口、民族、文化、历史、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
2、根据上面的知识框架,理清教材编排的程序,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认识教材是怎样先自然、后人文,自然和人文地理部分又是如何利用图片和位置内容体现所包含的要素内容,从而让学生对整册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归纳总结本书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3、结合教材的某个知识点,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中所包含的主要要素进行归纳和分析。例如对位置和范围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时,抓住亚洲的位置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一个国家和地区位置,同时围绕经纬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总之范围应从包含的国家、地区、边界等来考虑。
二、帮助学生利用地图寻找地理学习的窍门
地理是一门区域性极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就离不开对地图的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就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地图的好习惯。1、教师要尽量做到每节课都能绘制准确的版图,版画,以地理学科的扎实基本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绘制简单的地图的兴趣和欲望。把复杂的文中内容尽可能转化成简单的图画,把具体的地点落实在图上,引导学生去读图,析图、归纳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利用地图的好处。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理图像和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3、指导学生读图的同时进行分析。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种类地图,找出图中主要地理事物,并帮助学生解决图中“有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同时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的联系,深入了解地图的含义及反映的基本原理,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4、指导学生绘图。把绘图技巧教给学生,让学生多练习,并通过绘图、填充图册、勾画简单的地理轮廓,养成绘图的习惯。5、指导学生利用地图记忆知识点。通过利用空白图按要求进行填图,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转化成图像内容,并创设心理地图去记忆知识点,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的文字内容形象化,对学生的空间思维的能力提高大有好处。
2 初中地理教学思维创新
2.1 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引入知识竞赛、演讲、游戏等形式,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组织讨论、探究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愉快;也可以运用幻灯、电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积极去思考,充分给予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成为产生疑问、辨别正误、探究科学、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采用“发现法”“、问题研究法”,“范例教学法”等多样方法灵活教学,让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多向启导,在思维活化区推陈出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2.2 激发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索性,于无疑处,导其有疑,在教学中,创设愤悱教学环境与氛围,诱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方面,多设计发散思维的教学类型,改变常态训练方式,对一些习题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将已知未知相互对调,引导学生用正向反向思维去解答,或从所求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多设计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极度“困惑”与“激励”中,激起思维波涛,唤醒学生创造的意识,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组织讨论,广开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独特的见解。
2.3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设系列提问,引疑启导。教师不单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还应注意多设计系列问题。系列问题是根据学生思维坡度编创的,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用问题链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与流畅性,让学生不拘一格地否定常规“定论”。在教学中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自行解决。鼓励学生想自己所想,这是促进学生思考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一方面热情鼓励学生读书时大胆怀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计好问题,诱导学生质疑,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推陈出新、继续探索。
3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3.1 转变课程教学的师生角色。在个性的积极思维中体验探索未知的乐趣,也因此体验着团体共同设计教学,共享思维的乐趣。课程不仅是教师预设的内容,并将它们按一定学科逻辑组织起来后,有计划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们在学习中生成的那些想法和将这些想法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因此,实践地理的教学应更多地关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个体自主学习与受导学习的统一。因此,教师逐渐由控制者、评判者转向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逐渐成为自我未知的主体。
3.2 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以兴趣为出发点,只能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还必须引导学生思维创新,形成创新性人格。创新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它是个人智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马斯洛说“创造首先强调的是人格,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主、自由、明晰、整合、自我认可等,或者说创新性的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在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之后,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思维、想象、并采取分组讨论或辩认的方式将学生的个性思维进一步激活、拓宽,因此每次讨论,辩论之后,都使部分同学产生意犹未尽之感,也因此激励学生更好地为下次辩论的成功做准备。地理学科知识中,拥有大量的自然美景、图片,也有许多美的诗句,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等内容,非常有利于审美素质的形成。因此,地理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地图艺术、多媒体手段、诗词歌赋、音乐等把同学带入美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例如,学习《长江》一课,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画卷,配以《长江之歌》使学生感受长江的雄壮与伟大之美。之后,教师运用板图绘制长江干支流水系图,使学生感受干流“V+W”的形体之美,最后,在探讨“黄金水道”知识中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创造美的快乐。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调查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做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进一步探求新知,这样,学生的个性思维才能活跃起来。
3.3 开阔视野、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学习地理知识的主渠道是在课堂,但要使学生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以致用”还必须引导学生乐学、勤学、善学、会学,从不同渠道,如书刊、影视、生活等渠道获得新知,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才能真正检验思维的科学性。
4 结语
总之,不断创新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加强初中地理教学思维创新与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尔寿.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改革精神[J].课程.教材.教法
[2]孙景沂.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辅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1 巧引歌曲。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1.3 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2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而在一次地理观摩课中,我也同样听到了这样的教学情景,也有同学提出同样的治理办法。可见学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允许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有大胆设想的同时,老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由此,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3 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4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地理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带着这样的情绪走进地理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这就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地理课堂上如果少了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的积极参与,那么教学必然毫无成效可言。因此,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地理老师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下面我就如何促进初中学生参与地理课堂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提高教师素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的总体素养成正比。因此,希望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地理教师必须有一桶满满的水,这样才能把学生吸引进课堂,进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学高为师”,地理老师必须拥有丰富而严谨的地理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样不但能够游刃有余地驰骋在自己的地理课堂上,而且能够左右逢源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这样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之感必定油然而生,从而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行为世范”,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以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再次,地理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用幽默机智的语言驾驭课堂,得心应手地创设各种各样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让枯燥无味远离地理课堂,这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必然被激发。
二、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对课堂内容是否有兴趣,是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要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感兴趣,巧妙的新课导入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巧妙的导入能够很好地扣准学生心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师生双边活动更加融洽地开展,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走进课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地理老师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有所研究,力求新课导入能让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导入新课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置,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采用设置悬念导入,歌曲导入,气候谚语导入,视频图片导入,等等。总之,只要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新课导入就可以大胆尝试。在课堂上,我经常采用灵活多样的新课导入,经常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疑问积极地走进课堂,参与课堂活动,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课本、挂图、地球仪等。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运动变化的生动过程,因此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足。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多种技巧,使静止图动态化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积极思考,这样大大提高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参与度,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解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视频,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我注意到学生都能非常认真地观看视频。之后,我适时地抛出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回答地上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我观察到,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开了,随后纷纷举起手。被提问到的同学虽然组织语言方面参差不齐,但关键的内容基本都能回答出来。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信心是一个人取得事业学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我们发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就不那么积极了。同学课堂表现不积极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参与课堂的勇气与信心。“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能漏掉一个学生。因此,教学活动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赏识那些缺乏信心与勇气,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一旦有了信心,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就会相应提高。比如,我在讲“长江”有关的知识点时,特意请一个学习成绩不好、平常课堂较为沉默但喜欢唱歌的同学即兴演唱《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全班同学倾听“滚滚长江东逝水……”。她唱完我适时地给予她热情的表扬。之后我注意到她在课堂上不再那么沉默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目前,地理学科以基本加入中考系列。这样导致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死记硬背,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农村学校,大多数教师只顾埋头教书,“满堂灌”而不注意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并且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农村中学担任地理教学20多年,现就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1.初中地理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协调体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去完成。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体现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这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二、地理教学中几种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
1.类比法
地理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密切的联系。如天气与气候,火山、地震与海啸,长江和黄河的治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时,注意分组、结对,并且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练习,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提示),阅读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归纳法
地理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如在讲述地质作用时,注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八年级教材地理下册中,以我国分区地理为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掌握学习分区地理的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气候为主,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为主,从而区分它们在自然和人文上的明显差异。
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增强学习效果。
4.科学记忆法
地理概念和用语(术语)等分不清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强记后巩固”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学生在记忆时,应该先把知识点强记清楚,课后有时间的时候再把内容多读几遍,这样就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方法之二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冬季0摄氏度的分界线,也是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的分界线(水的结冰点是0摄氏度),还是我国温度带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我国温度带是按照积温划分的);秦岭和淮河,它是我国降水量800毫米分界线,也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还是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分界线等等,这样对提高记忆十分有益。
方法之三是利用绘图、形象记忆法,例如,我国新疆地区的地形特征“三山夹两盆”,就可以先画个三角形,然后在这个三角形中画上三条山脉和两个盆地,并注上名称,还有我国台湾岛的位置,也可以简单的画个南北向的几何图形,赤道从它的中南部穿过,然后标出岛屿的东南西北方向的地理事物,这样不要求学生画得多好,主要是生动形象,便于记忆。
5.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小学和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只有努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掌握。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
目前,中学的地理学习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以教为主,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少,兴趣低;在很多地区因为初中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干脆就集中地进行“突击式”的学习,教师根本没考虑学生的感受,而学生则是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不考不学。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会学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增加的同时,良好的环境资源观念、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与发展。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引领学生走进创新教学的课堂
地理教学要想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即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目前很多人认为,地理教学是非重点科目,中考不考,无创新性可言,这是以一些教师狭隘的“创新性”观念为基础的。一部分教师就认为,一般的学生、教师和地理教学显然是与创新无缘,地理教学主要是一个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过程,至于学校里的“创新教育”是在特殊的课堂中进行的。近年来,我通过外出学习和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涉猎了关于自主创新学习的有关理论,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到教师更新观念的重要性。
二、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新教法
传统地理教学就是因为单调的形式让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之乐趣,这样就违背了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地理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法。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注意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地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
我在教学中,经常变换教学方式,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状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如开展辩论、自学讨论、动手画图制作、实验操作、多媒体、手抄报,乃至社会调查、搜集资料、展示、汇报等等。例如,我在讲到“比例尺知识”一节时,让学生画班级平面图和学校平面图并进行比较,而取代教材中北京和中国的地图。又如,讲到“环境部分”时,除了让学生针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影响充分发言,开阔学生的思维,还提供了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漫画,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独自去设计创作《环保手抄报》,结果交来的作品有好几幅出乎我的意料,很有创意。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我们都知道,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地理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的课堂,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他的看法和想法,要学会去理解别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应该是讥笑;要学会去帮助别人更正错误,而不应该撒手不管,更不要取笑别人。并且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争辩局面。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地理课上学生动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了,创新精神得到培养、锻炼。课堂再也不死气沉沉的啦,学生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
四、迎合时代步伐,引进激励机制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参与讨论、讲解、提问、答问,各小组根据提问和答问的情况记分,开展竞赛,一学期下来,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这种激励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了其创新情感,锻炼了其创新能力。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很广泛,如读图比读懂,画图比准确和创意,思维比敏捷等等。如,我在讲世界地理的“欧洲西部”时,按以前的每班分个小组的情况,看哪个小组能找到更多的海、半岛、岛屿、海峡、山脉、河流等等,根据每组找到的速度和多少给予加分,各组派代表发言。顿时,教室里是热火朝天,此起彼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完全放开了。
五、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为多元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95-02
高效教学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即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较为适合学生的教学思路,去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心理的学习环境。[1]学生们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一、引入地理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对它感兴趣的同学非常多。而且地理对于一个人的社会阅历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如旅游和勘探都是离不开地理的。地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据调查发现,大多初中学生对学习地理并不感兴趣,由此将引发课堂气氛沉闷和同学厌学地理等问题。其中固然有初中同学地理基础知识的薄弱与学习目标的惘然等原因,同时还有老师教学方法的过时与教学资源匮乏等外在原因,总的来讲是出在教学高效性的问题。地理高效教学不应当简略理解成向学生传授多少课本知识和解决多少课题作业,最主要还应端正学生学习作风并激起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二、塑造地理基本素质
地理虽然在中学阶段不是最重要的学科,但是它也有着自己的很多特点。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具有了丰富的地理知识,那么他就可以在人群中凸显出来。很简单的例子,我班有一个同学,其家人都是搞勘探的,所以他平时经常给同学们讲解我国的山川河流,哪里有什么样的好景色,哪里有什么样的矿藏等等。同学们对他都充满了崇拜,而且很多人都成为了他的粉丝。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他在地理方面有着别人没有的优势。他懂的内容都是通过父母讲述的,也未必都是他自己亲临的。但是他懂的内容毕竟是非常丰富的,较之于其他同学,这位同学对地理就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具备了地理的基本素质。
三、延展地理学的科学思维
高效地理课堂是非常有意思的,它可以很好地延展地理的科学思维。例如,我们经常看天气预报,这里面就包含了很多地理知识,所以地理是不抽象的。很多同学对地理之所以感兴趣也是因为它和生活很贴切,而且地理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地理虽然不是最重要的科目,但是它对于学习和掌握好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生物中讲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是地理知识运用最佳的时刻。不同地区的动植物有着相同的祖先,它们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这主要是地理区域差异造成的。例如,一些地区的鸟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却起源于一个祖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不同,从而适应环境后就会在身体和行为方面发生很多变化。例如,有的地区的麻雀的嘴是非常大和坚硬的,这主要是它们吃硬质的贝壳造成的,它们要生存,就必须得去吃这些硬质的东西,而这些硬质的东西就得靠它们坚硬的嘴巴。所以,嘴巴不坚硬的麻雀就被淘汰了,而嘴巴坚硬的麻雀就生存了下来,很多世纪过去之后,这里的麻雀就完全变了摸样。[3]
四、初中地理高效教学方法
1.引入案例地理教学。案例的引入是最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因为案例是非常有趣的,而且很多都与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们之所以对案例感兴趣,主要是他们每天都埋头学习和做作业,而这样的重复工作他们已经厌烦,所以他们都想换一个脑筋去放松一下。地理就给了他们这个机会,他们就会在快乐和期待中度过这一堂课。这样的课堂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很明显的例子,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讲课时,学生都喜欢听,因为教师的经验丰富,很多内容通过案例就可以讲清楚,明了而且不抽象。而有些年轻教师,他们在教学任务的压迫下,大都选择上课直接讲内容,而且一成不变的都是课本知识。而他们的实际经验也非常少,所以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课堂非常乏味,学生们提不起精神来,这就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案例教学是非常适合地理教学的,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这种教学方式。
2.利用兴趣教学。兴趣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分享快乐,分享地理知识中的快乐。地理知识中有很多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例如不同地域的景色和特产,而这些都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起一些兴趣问题,让同学们参与,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一些调查显示,学生们对感兴趣的科目都会有好的成绩,这就是兴趣教学的根源。兴趣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可以很好地将课本知识融合到教学中去。学生们在快乐中不知不觉掌握了很多地理知识,这样就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目的。新课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地理作为一种社科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理作为一门社科知识,吸引了很多同学的注意力。但是地理知识的零散性让很多学生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应该找到更加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和综合实力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汝坤.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报,2008,(6).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6,(3).
[3]叶汝坤.论大学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建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4).
地理学科由于其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遥远,对于形象思维还占主体,抽象思维有待发展的初中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兴趣也不高。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些教学难度,光靠教师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开动脑筋,寻找突破教学难度的最佳方法。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一、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1)例证法。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3)联系法。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大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作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
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4)比喻法。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民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
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作的是跨栏运动。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风的形成的时,对于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不太理解。我作了一个比喻:在高压中心空气十分稠密,就好像我们教室里挤了80个人,而低压中心,空气十分稀薄,就好像另一个教室里只有8个人,现在两个教室的门都打开,两个教室的人会怎样流动?当然是从我们教室跑向另一个教室,空气的流动也是这样的道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此外,在学习经线时,我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在学习纬线时,我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纬线王子”当之无愧。
再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对感知事物的理解难度。又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将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比喻为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将解决城市问题的两条途径比喻对肥胖症患者的“减肥”和对体弱多病者的“调理”等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
二、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所学知识记忆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编歌诀或顺口溜。地理歌诀概括性强、韵律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例如,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顺口溜:姜(江)太公(松)三上鄱阳洞吃珠成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阴)喝(贺)八(巴)缸(冈)。(2)给予材料特殊意义。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把木头点着了产生的小火星。(3)加强横向联系。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Co3(石灰岩)微溶于水,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的溶蚀作用?针对这个疑问,若不引入化学知识很难讲清楚。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CaCo3并不直接溶于水,而是水中先溶解一定量的Co2,形成Co2的水溶液这种溶液呈酸性。CaCo3可以溶解在这种酸性溶液中。Co2在水中溶解越多,酸性越强,对CaCo3的溶解能力越强。
三、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
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即是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也有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四、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知识掌握的检验,同时,知识的反复运用又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运用性难点的突破方法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如讲完“日界线”后,学生很难理解和运用日界线的计算法则,若不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考试中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如这时教师结合实际巧编故事,效果就大不一样。从前有一只前进中的海船上,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姐姐的生日是5月1日,妹妹的生日是4月30日,试问她们出生在什么地区,为什么?故事一讲完,学生兴趣马上来了,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五、理解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理解性难点的突破方法有:(1)图示解答。图解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数理知识来揭示地理事象的内在矛盾,可引导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和激发学生循序思维,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
有一位老人与一位小孩在闲聊,老人问:“小朋友,我问你一个问题,我女儿的女儿的女儿叫我什么?”小孩听了后,不知所云,头摇得像拨朗鼓。接着老人拿来粉笔在身后的墙壁上边画边说:“你看,这最上面一个人就是我,第二层就是我的女儿,第三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最下面的一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小朋友还没有等老人把说完,我急不可待地说:“我明白了,那就是你的重外孙,他应该叫你老公公,对吧。”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摸摸小孩的头,说:“你真聪明。”其实更聪明的是这位老人,因为,他知道巧妙的利用图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地理教学中,图表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语言简洁而富有表达力。有时候,一大堆话都说不清的问题只要一个图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例如的学习我国夏季季风的形成时,我首先设计了下面的表格,比较夏季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和气压的差异。然后根据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逐步画出空气流动示意图,通过图表配合,学生循序渐进理解夏季季风的形成这一地理现象。另外冬季的图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地应力概念仅靠文字表述是难以理解的,可让学生两手挤压小竹片或小塑料尺,使其亲身体验到应力的存在,从而明白地应力是什么。再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教具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学生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学生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讲解经线和纬线时,我将地球仪上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用不同颜色的彩带例如:在学习贴起来,这样一来,学习对于经线和纬线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他们的形状、方向和长短也就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了。在学习“地形图的绘制”时,我们用透明的韧性很好的幻灯片,做一个圆锥形的山峰模型,在山腰的不同部位描出相应的等高线,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山峰的模型,然后在打开的幻灯投影仪上一放,一幅等向线地形图也就出现在屏幕上了。学生立刻明白了等高线地形图与山峰模型的关系。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也就一目了然了。
(3)联系生活。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4)、角色体验,感受深切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感受才会深刻。课堂上,我们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各种角色,对地理知识加深理解。
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种地理现象,十分抽象,教师难说,学生更难懂。我在上课前,将一个地球仪打扮了一下,用一张写了字的纸条,从南极点贴到北极点,在课堂上,将地球仪转动动一定的位置,但学生将自己的视线调整到与地球仪水平的高度,平视地球仪,观察纸条上哪个地方的字看得最清楚,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同学们看得最清楚的字一会儿在赤道附近,一会儿在北回归线附近,一会儿又在南回归线附近。我告诉学生,刚才我扮演的角色就是太阳,我们的目光就是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我们看得最清楚的地方也就相当于太阳的直射点,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太阳的直射点也在移动。学生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相当复杂的地理现象,教师也没说多少话,真正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要做到引而不牵,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自主地跨越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