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集体经济资产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4 09:49: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集体经济资产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集体经济资产管理

篇(1)

2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的途径

2.1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与产权主体,它的主要职责是不断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增值,并避免发生集体资产的流失。因为长时期以来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所以在组织建设上是相对落后的。很多地方集体资产的管理权由村委会代行,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政企不分的问题,这也正是集体资产管理薄弱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建立起集体经济组织,明确组织的法人资格和法律地位,将其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理顺,使该组织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收益权与处置权。

2.2规范集体资产管理程序

与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相结合,对保全措施进行强化,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资产流转制度等。在现阶段,尤其要将资产评估工作和产权登记工作做好,因为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是防止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规范集体资产的重要基础,在集体资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集体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公证、科学评估可以避免集体资产发生外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借鉴国有资产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到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中。

2.3完善集体资产的内部管理与监督

集体资产内部监督与管理应该从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着手,使民主管理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在农村建立和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制度,使资产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透明度得到提升。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针对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向全体集体经济成员大会中成员公开。在管理集体资产的过程中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监督,对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进行切实维护,充分调动组织成员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4探索集体资产增值保值的途径

一切可以反映出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都可以借鉴,比方说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只要是对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利的,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都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在经营管理中努力使资产的营运效益与效率得到提高,及时更新观念,摒弃不适宜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思想,将资产增值纳入到管理内容之中,将资产增值作为最终目的,将农村集体经济引到市场中带动集体资产的重组。与各种资产的特点相结合,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落实责任制,做到物尽其用。对于山林等资产,应该使这些资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其使用权进行拍卖,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2)

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与此同时,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及其重要的一环。为了加快和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1.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1.1资产管理不善

农村资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农村资产形式多样,许多资产如自然资产等难以估价,所以在资产转让的过程中,出现错估、少估等情况。而许多农村政府部门对于自身家底了解不清,没有明确的资产台账,对于许多集体资产的流失不了了之,导致集体资产大量流失。许多农村集体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不够规范,账目漏洞百出,没有合格的审批人,甚至出现账目错误。财务账目档案保存不规范,许多账目出现遗失、损坏等现象,没有完整的账目,导致资产的损失。

1.2产权界定不明

农村集体资产大致分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三部分,而对于这三种资产的产权界定却不够明了。主要表现有:(1)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将资产中的集体资产强行登记为国家资产,使得农村集体没有对这部分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2)农村学校的合并过程中,学校所属的土地分割不明确,教育部门强行划走应属农村集体的土地,将本应属于集体经济的土地划为国有土地。(3)农村集体通过投资、劳动建立的资产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如道路、桥梁、电路、网路等的开发与改造,农村集体虽参与建设,却不具有这些资产产权。建国后,农村集体合作形成的资产产权也因产权界定不明而大量丧失。

1.3监督力度不够

农村资产的监管人员管理力度不够严格。如许多村干部贪图自身利益而将集体资产私自转变为个人资产,在资产流失时逃避应尽的责任。许多企业和个人也因缺乏对所具有的集体资产的监管能力,无法追究村干部的责任,导致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其次,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有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资产的变更、买卖过程中,不严格遵守资产转让制度,不履行资产转让的法律程序,不按规定公开财务明细,导致集体资产被低价评估和买卖。

2.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2.1针对问题完善管理制度

为使资产管理得到有效发挥,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机制。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应具有如下几个原则:(1)资产价值维护原则。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资产价值体制,维持集体资产公平合理的价值。这是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首要目的。(2)资产管理体制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委员会,农村集体资产的任何一项改动、买卖,都应先由委员会讨论后的裁定再进行。

2.2开展多项工作界定集体产权

集体产权的界定是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不流失的基本前提。产权的界定工作不仅会影响集体资产的经营情况,也可能导致产权争夺等不必要的纠纷。错误的产权界定,也会损害所有者的正当利益。产权界定工作应从清产核资的基础做起,要明确资产的内容、数量、形态、质量等,充分考虑资产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投资方。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实现集体资产产权界定的务实化。其次,产权界定要依照国家规定的有关制度。对于对产权内容有争议的资产,可由当事人协商解决,或由农村集体资产委员会成立专门资产界定小组,进行公平合理的界定工作。对于集体资产产权,要及时进行登记工作,将产权的变化、更改等情况及时记录在案,以便出现资产产权争议时有合理的依据。

2.3加强管理人员思想培养及加强管理力度

为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在合理范围内调整管理力度和方式。(1)首先,为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领导管理人员,在各级中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组织,有目的地对管理人员进行思想培养。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择、任职都要经过层层筛选与考察,明确各监管人员的责任,建立起集体资产防护网。(2)加大管理力度,对于造成资产流失的村干部,要进行严肃处理,按照农村集体资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审核审批农村集体中的各项资产,定期考察农村集体资产是否完整、保值,从源头上避免资产流失的情况发生。

3.结语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村资产也是我国资产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这其中,农村集体资产又占据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的完整,是当今社会农民最关注的问题。农村集体资产的是否稳定,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为更好地凝聚农村经济生产力,维护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的农村生产生活社会,必须使农村集体资产中当前的困境中走出来,迈向更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去。

篇(3)

一、非经营性资产相关介绍

(一)非经营性资产的含义

所谓国有资产就是指属于国有的一系列财产、物权、债权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国有权益。按照用途进行分类,其划分为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以及资源性资产。其中非经营性资产是指在非生产流通领域为国家所占有的、不参与生产经营话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及价值不会循环周转的公益性国有资产。

通常情况下,非经营性资产也就是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主要由各级政府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公检法机关、各派和人民团体,以及事业单位所依法占有。例如,职工宿舍、食堂、浴室、幼儿园、学校、招待所等纯福利设施等。

(二)非经营性资产的特征

我国的非经营性资产有着不同的形式,为很多不同的单位所占有,但他们都有着不同于经营性资产的以下特征:

1.非营利性。这是非经营性资产有别于其他国有资产的本质特征,不像其他国有企业的资产一样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存在,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追求社会总体效益的最大化,以提供社会公益性而存在,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却能够产生一系列间接的效益。比如,我国的公立学校,学校的教室、教学设备等都可以说是非经营性资产,虽然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也会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这些费用并非是非经营性资产的盈利。因为,这种行为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绝非我们通常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盈利,它主要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间接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非增值性。所有的非经营性资产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社会公众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并未被当做资本来从事经营活动。也就是说它在发挥价值的同时并没有追求价值的增长,更说不上保值,相反仅仅作为一个非生产性消费。如某机关的办公大楼,我们建设它并不像投资房地产一样期望它具有一定的增值。

3.无偿性。我国非经营性资产一般是通过财政拨款或是行政划拨等方式进行整合配置,因此对其占有单位来说是一种无偿占有和使用的行为,但是这种无偿性并未扩展到其服务对象层面上,它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是可以收取一定费用的。

4.产权不完整性。产权的完整既包含对财产的占有和使用,又包含对财产的受益和处置。当前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财产不拥有这些完整的财产权。因为,我国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风险均由国家以财政资金给其承担无限责任,不用单位进行负责。因此,非经营性资产占用单位的产权内容只限于使用权,而不具备对其的处置和分享收益的权利。如某机关的办公楼,该机关只对其有使用权,而没有其他的财产权。

二、当前我国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很大一部分事业单位都面临了相应的改制,但为了保障国民生活的正常运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仍按照“国家统一所有,各级地方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管理体制执行。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每个地方的具体条件和改革进程都存在差异,并且各地区也不同。这样归纳起来我们就不难发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和财政管理模式。前者是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由相应的各级政府国资部门进行宏观管理。此模式在全国广泛实行。然而,随着中央机构的改革,撤销了国有资产管理局,把地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划归为财政部,因此,该模式逐渐被财政管理模式所代替。后者是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由相应的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进行宏观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监督不严,约束未能落到实处,各级管理部门或多或少都存在有监管不力的问题,比如上级主管部门未能有效监督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而单位又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很多单位领导和主管人员在思想认识上有存在重进和资金,而轻出和实物,因此这也就导致了部门和单位资产管理上监督的松懈。

2.未能充分开发国有资产潜在的经济价值。因历史原因,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场所都位于市中心。当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处于市中心的非经营性资产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所以,这些资产实际的经济价值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通过转变思维,对其进行市场置换和开发,这不仅能够解决部分单位办公场所不足的问题,还能让国有资产增值,也能进一步体现出这些资产的价值。

3.筹资渠道有待拓宽。国有的性质导致了非营利性资产大多都只能由国家政府财政部门拨款,或者由上级部门调剂补助以及收取相应费用来筹资。可以说筹资渠道很单一,没有外来资金的注入,导致很多非营利性国有资产都处于流失或者闲置状态。

4.缺乏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当前对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绩效评价的内容着重于资本自身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公平性。而我国现行的非营利性国有资产大多都被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导致资产绩效评价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并且也缺乏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没有相应的制度导致绩效评价也就无据可依。

5.缺乏相应的惩处措施,使得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当前,对于大多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处置不当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相应的责任人大多却能够免受惩处,使得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普遍发生。另外,我们很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疏于管理的现象,使得资产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致使大量资产被闲置。

6.未能执行严格的预算与审计管理。由于我们很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单位就是事业单位或者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使用形式,或者说这部分单位能够变相的对这部分国有资产进行处置。没有其他的单位对其进行相应的约束,就谈不上相应的预算和审计管理,这导致我国个别行政事业单位存在账外资产。

三、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和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来对其进行规范,比如《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这两个办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以及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给我国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并且也出现了上述一系列问题。这势必要求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国内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管理成效:

(一)建立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规范管理权限

鉴于当前我国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约束的情况,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者由地方颁布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来约束和管理非营利性国有资产。以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管理非营利性国有资产,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将按照法规进行制裁,给一些不合法、不规范的行为以警示作用。

(二)细化非营利性国有资产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账目杂乱错乱的现状,应采取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对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现有的资产进行清理和核实,或者实施由第三方审计机构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取得、持有和处置等过程进行审计。将各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重新建立账户,将各项实物资产纳入预算管理,作为政府控制预算的依据。由国资委成立专门的审计与会计核算中心,对使用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的单位可采取委派会计人员的办法,定期按照财务制度和政府的要求监督各单位的财务运作,规避财务运作风险。

(三)广开财源,齐头并进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突破传统的仅仅依靠财政拨款的形式,拓宽筹资渠道,引进可以利用的资金。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单位实际,设立专项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非营利性国有资产,避免非营利性资产的流失和闲置。

(四)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中,主要评价内容就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但这些指标有些是相对的概念,无法直接量化,我们应根据实际,将相应的指标进行量化,逐步将绩效评价量化,以达到公平公正的进行评价。同时,我们还可以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间接指标进行分析。比如,可以从投入、产出、效果及公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逐步完善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价指标,细化具体评价条例,兼顾地方利益。

(五)加强监督审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方面,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作用,加强对国有财产的购置、持有以及处置等环节的监督审查。比如,在国有资产的购置方面,应严格遵照相应的规定,严守政府采购要求,严格财产透明管理制度。另外一方面,应由相应的财政部门加强对本区域内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登记管理,定期检查使用情况,还可以委托相应的社会第三方对非经营国有资产部门财产使用状况进行监督。鼓励媒体、公民、社会团体以及相应的机构对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六)通过预算管理制度来规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

应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由相应的单位按照需要资产的种类,执行预算制度的要求,提前对需要购置的资产进行预算,并报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待预算审核批准后才能按照预算的内容进行相应的配置。并且,在资产配置的具体方式上应引入市场机制下规范的做法,建立以政府采购制度为主的资产购置方式,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以较低的费用购置性价比较高的资产,达到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财政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预算管理部门,针对当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研究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对各单位上报的预算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屈一.国有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出资会计处理浅析[J].经济师,2012(01).

[2]邵学峰,郝诗凝.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财务监管机制[J].江汉论坛,2011(04).

[3]王奇超.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4]侯宝成.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亟待加强[J].中国集体经济,2010(06).

篇(4)

1.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但是大多数的企业并不知道固定资产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而且没有对资产合理的管理,这种现象在企业中很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企业没有给予固定资产足够的重视。由于企业的不重视,管理人员在管理资产的时候,常常会私自售卖资产,而且在账目上作假,造成资产流失。还有一部分的企业没有充分的利用固定资产,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而且还使企业的运营成本上升。

2.管理制度不完善,账实不符

很多企业都存在资金混乱,而且企业的账目与实际的利用不符,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上没有完善的制度,由于制度的缺失,很多的固定资产有出现了情况不等的损坏,甚至是有一部分已经消失。在固定资产发生变化的时候,没有处理好变动。企业的财务部门不能准确的判断资产的情况,企业中的固定资产是增加还是减少都不清楚,有些本应该入账的资产没有出现在账目中,而有些应该报废的资产也没有报废。

3.在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中,还有着内部控制不到位的状况 很多企业还有着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晰的问题,致使整个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显得非常混乱,容易发生管理漏洞或重复管理等问题,甚至是伪造账务,导致固定资产的流失,但是却不能找到直接的主管人员实行追究。

二、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加强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上的重视程度

企业要知道固定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而且还要知道如何能够利用固定资产使企业的效益增加,当了解了固定资产的重要性时,就要从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的行情等有关方面开始管理。企业中的基层员工也要知道固定资产的有关信息,例如赔偿、资产挪用等。使员工在管理的时候,能够合理的利用。

2.明晰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责范围

如果企业的规模较大,而且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类型多,那么在对其进行管理就要涉及到企业中很多的部门,因此要对各个管理部门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在各级的管理中建立负责制度,企业中的财务部门主要是负责统计固定资产的总量,监管资产的利用情况,而负责使用固定资产的部门要保证使用的过程中资产无损,使资产等到充分的利用,而自己也要履行义务,企业中各个机构在管理或者是使用固定资产的时候,都要从本职工作出发,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做到合作互助。企业中负责购进固定资产的主要有两个部门,一个是设备部门;而另外一个是采购部门,企业中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是针对资产的实物形态并且进行管理,管理的方向是对资产技术测评,以及对企业中其他部门使用资产的情况核实。企业中的使用部门,主要是负责管理资产的维护以及验收,统计资产处理变动等情况。企业最重要的财务部门,管理资产的价值,通过资产的价值,建立资产明细账。同时资产使用期限对资产折旧,此外,还要负责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以及审查企业固定资产的用度,在其他部门处理固定资产的时候要起到引导作用。

3.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的内控制度

第一,企业的固定资产需要专门的人员来管理,在配备管理人员的时候,要与企业的具体情况为准,避免因为管理人员失误造成的漏洞,由于管理人员数量配备不当,而造成的管理混乱也是企业在管理固定资产的一个问题,因此要合理的配备管理人员,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处理好人员配备问题还有两个好处,一个方面可以将资产管理系统结构优化,而且保证管理效率高效。另外一面,合理的配备管理人员可以避免出现人员过多消耗的情况,而且还能降低企业负担。第二,参与管理固定资产的人员每一人都要有自己的权利以及一定要履行的义务,知道自己在管理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使企业能够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第三,明确固定管理资产的指标,例如折损率是多少,还有在利用资产的时候,资产能否继续收益等等,而且还要将指标归入到管理人员的业绩中,通过故障人员的业绩来鼓励员工工作。如果发现有员工偷到固定资产,那么就要对其惩罚,以保证固定资产能够合理的管理。

4.固定资产报废流程管理

篇(5)

自2006年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资产公司”)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任务后,在国家战略安排下稳妥推进商业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发展成为以资产管理为主业、依托平台公司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大型金融机构,并初具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目前,中国信达、中国华融已经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革,中国东方、中国长城也即将启动股改,以推动自身向真正的市场化经营主体转变。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政策性经营理念对其商业化业务风险管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于公司面临的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缺少有效的识别和计量方法,尤其面对监管部门出台的并表监管和资产风险权重计量要求,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科学、可靠的风险管理技术。这也正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鉴于此,本文拟从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经济资本理念入手,结合资产公司实际,对资产公司如何建立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并将其融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作一粗浅探讨,以期为资产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提供参考。

一、资产公司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在探索市场化原则下的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过程中,无论是风险管控,还是业务转型,资产公司对经济资本管理工具均有着现实的迫切需求。

(一)引入经济资本是资产公司适应外部监管的需要

银监会于2011年3月了《金融资产公司并表监管指引(试行)》,成为资产公司风险监管的纲领性文件。以风险为本的并表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最低资本监管、杠杆率监管、内部交易(包括风险隔离)监管、大额风险暴露监管和流动性风险监管。为配合并表监管指引的实施,银监会于2012年6月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试行)》,明确了资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具体标准。与此同时,银监会正在抓紧研究制定资产公司的资产风险权重问题,为资产风险系数的设定和资本要求的计算提供依据。这些要求使得资产公司未来的发展步入了“强资本约束”时代。为适应资本监管的需要,资产公司必须迎合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工具,促进风险资产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满足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监管标准。

(二)引入经济资本是资产公司经营管理的本质要求

1.引入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是资产公司识别和计量各种风险的需要

作为一种以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为主业的异质性金融控股资产公司,资产公司的经营风险除了单一法人金融企业具有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等外,还具有类似金融控股资产公司的特殊风险,如内部交易风险、利益冲突风险、资本不足风险、集中度风险、声誉风险等。为对资产公司上述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准确计量,需要引入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准确评估覆盖各种风险所需的资本,将经济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为一体。

2.引入经济资本、科学配置资本是资产公司实现业务战略转型的需要

面对强资本约束压力,资产公司的经营模式需要转型,总体方向是大力发展资本集约型业务,不断完善业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对此,资产公司需要对每项业务的经济资本需求进行评估,并在不同业务线之间合理配置资本,进而根据资本配置情况对业务负责人进行绩效考核,使得业务与业务之间对资本产生竞争关系,引导各业务和部门谋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努力拓展低风险积聚和高资本回报率的业务。此外,为适应业务转型,还需建立经济资本的风险定价与考核机制,以合理引导资本配置于资本回报高的业务领域,并满足总体资本监管要求。

二、经济资本管理:基本原理与应用框架

在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经济资本是与账面资本、监管资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本质上是银行用于资本内部配置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个“虚拟资本”,全面客观地反映银行预计将承担的风险水平,并通过风险损失计量映射资本要求。从风险角度看,银行内部管理者通常将银行风险引发的潜在损失分为三种类型: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经济资本就是银行为了抵御非预期损失而需要的资本,是在给定置信度水平上(如99%)、给定时间内(如一年),为了弥补银行的非预计损失“应该有”的资本。显然,经济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其完全可以融入银行的风险管控体系和经营发展战略,且经济资本管理应当成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按照经济资本管理在风险管控领域的一般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在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覆盖风险种类)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经济资本分配和考核制度安排,可以引导资本合理使用以制约风险资产的增长,将经济资本控制在既定的目标范围内的同时,确保获得必要的资本回报,最终促进业务发展中速度、效益与风险的协调与统一。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经济资本进行计量的基础上,建立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利用经济资本的科学分配,可以约束盲目的规模扩张和风险积聚,通过对风险资本的计量和比较,引导发展低风险业务,确保发展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以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方式评价单位经营成果,可以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引导发展高资本回报率业务和低资本消耗型业务。

三、资产公司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对策

为构建适应现代金融控股集团经营发展要求的资产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必要植入经济资本理念,建立经济资本管理制度,使经济资本充当风险管理中集成化的核心变量,进而可以用于资产组合分析、多维度限额管理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等关键领域。

(一)建立经济资本约束风险资产增长的长效机制

资产公司需要树立科学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明确经济资本管理的目标为:通过经济资本管理,使资产公司业务风险的增长与资本承受能力相适应,风险增长与收益增长相协调。该目标可细化为“量”和“质”两个不同维度的具体目标:一是保证资产公司的资本能够达到并表监管要求和自身经营发展需要,主要涉及资产公司经济资本的计量、监测,用以解决经济资本的数量约束问题;二是充分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创造更高的资本回报和价值,主要涉及对现有经济资本的配置以及绩效考核,用以解决经济资本的质量约束问题。

考虑到经济资本管理需要风险计量技术和系统数据的支持,推行经济资本管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包括如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引入经济资本概念,采用初级简单适用的方法,探索通过经济资本量化各类业务敞口的风险水平,计算抵御风险所需的资本金额,据以调险偏好与发展战略;其次,探索建立起经济资本分配办法和实行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以引导在不同区域、行业、产品和客户之间合理分配经济资本,不断优化业务和产品结构;最后,随着数据系统的积累,开始引入比较先进的计量方法,提高经济资本计量与应用水平,使置信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经济资本的运用继续向产品定价、风险限额设置、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延伸,使经济资本在风险管理领域的作用不断扩大和深化。

在明确经济资本管理实施计划和目标功能后,资产公司实施经济资本管理要以监管部门设定的监管标准(尤其银监会推行的四大监管工具)为导向,立足内部风险管理需要,全面解决资产公司风险管控中的风险战略、风险分类、风险评估、风险定价、风险监测、风险应对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以经济资本为核心指引,逐步建立起经济资本约束风险资产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明确经济资本计量的范围与方法

为识别资产风险,一些资产公司出台了《经营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按照业务条线和资产特征将资产公司经营资产划分为商业化收购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三大类。为达到计量经济资本要求,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资产公司经营资产的分类,根据资产属性和行业特征确定,进而作为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和相应方法的重要依据。

1.确定经济资本的计量范围

根据资产公司业务风险的计量要求和资本覆盖要求,确定经济资本的计量范围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资本性占用。

(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包括表内各类风险资产和表外业务。具体可分为债权性资产、权益性资产、表外资产三大类。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计量范围。主要为表内和表外业务因利率、汇率、商品和股票价格等变化而产生的风险,重点是对资产公司持有上市资产公司股票的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进行计量。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范围。主要是商业化转型以来,尤其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

(4)资本性占用经济资本计量范围。主要为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清理余额、无形资产余额和长期待摊费用余额。

2.选择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

根据经济资本计量原理,经济资本是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和资本占用的机会成本的加总。各类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介绍如下:

(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信用风险采用的计量模型通常可分为监管和市场两大类。考虑到资产公司现阶段信息系统和数据累积基础尚无法满足内部评级法要求,资产公司可借鉴银监会《金融资产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和《巴塞尔资本协议II》的标准法,通过“内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内部系数法是基于现有会计科目,参照并表监管中资产分类口径,对具有相同风险属性的资产进行分类,确定各品种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并根据分类资产的时点余额和平均余额,确定相应的经济资本占用额。根据资产风险权重计算要求,初步可将资产分为8项债权性资产(国家及中央债权、国家债权、金融机构债权、公用企业债权、重组不良资产形成的债权、投资固定收益类的债权、围绕不良资产追加投资的债权、重组非金融机构形成的债权)、5项权益性资产(围绕不良资产的追加股权投资、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工商企业股权投资、阶段性股权投资)及3项表外业务(担保和增信、受托管理资产、风险仍在资产公司的资产销售与购买协议)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和表外业务3大类、14小类。同时,参照监管标准,确定经济资本系数=风险权重 ×12.5%(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计量使用的是考虑风险缓释因素后的资产净额,即从资产账面价值扣除减值准备和考虑合格抵质押(如银行存单、国债、央票等)或合格主体提供保证(如中央政府、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由此得到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公式为: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各项资产净额×该项资产的经济资本系数)=∑(各项资产净额×风险权重 ×12.5%)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市场风险计量的最好指标是风险值(VAR值)指标。但考虑到VAR方法是建立在大量历史数据基础之上,资产公司面临着样本数据缺失的问题,对资产公司资产组合采用VAR法计量市场风险无法实施。目前可行的方法是按照监管部门给定的标准法的规定,分别计量利率风险(分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和股票风险(分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需求,加总得出市场风险经济资本。未来,随着市场风险的不断积聚和数据积累,要注重积累市场交易风险的基础数据,逐步引入VAR法,建立精确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基础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由于目前资产公司不具备完成测量操作标准带来损失的数据,无法采用高级计量法来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可采用基本指标法。操作风险经济资本按前三个年度经营总收入的平均值的一定比例确定: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前三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值×风险系数

(4)资本性占用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一般而言,金融机构资本性占有资本不能大于实际资本的30%,也就是,合理性资本占用的总量要低于实际资本的30%。根据不同的管理要求确定经济资本分配系数。

资本性占用经济资本=各类资本性占用当年平均余额×对应类别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

计量资本性占用经济资本时,各类资本性占用余额为扣减资产损失(减值)准备后的净额。

3.资产公司的现实选择

考虑到资产公司目前尚不具备采用内部模型法对各类风险进行计量,且超额资本不是很充分(一些资产公司几乎触及资本监管底线),在探索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建议可以采用两步走的措施:第一步,引入外部监管的标准系数法,只对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进行计量,作为初始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第二步,随着业务和经营数据的积累和计量模式的开发,再考虑引入更加科学的内部模型法计量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的经济资本。比如,某资产公司在首次引入和设计经济资本管理方案中,就选择了以银监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施行)》及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中设定的各类资产所对应的风险权重为基础,结合行业调节系数对其经济资本进行计量,作为各分支机构经济资本分配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三)经济资本管理工具的应用领域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对资产公司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通盘管理,必须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加总,并对所有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1.充分发挥资本作为风险约束边界的作用

面对不断强化的“资本约束”要求,资产公司必须重视资本约束,重视资本回报,充分发挥资本作为风险“硬”约束的作用。除了满足监管部门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还应长期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水平和设定资本回报要求,才能决定规模扩张的边界和业务发展的方向。强化资本约束观念,必须把资本约束放在资产公司经营的重要位置,诸如:明确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原则,逐步建立经济资本分配机制,在系统范围内实施资本限额管理;引导有限资本向效益更高的业务领域流动,开展不占用资本的金融中间业务,压缩资本消耗型业务;加强资本使用效率管理,完善资本使用的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和推进经济资本管理的有效模式……

2.科学设定风险限额和确保资本覆盖风险

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预期损失可以拨备,可按成本先做拨备;异常损失概率很低,不需做资本准备,一般根据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制定应急方案。而非预期损失概率反映了在没有监管情况下,资产公司根据自身风险偏好所表现出来的资本要求。为保证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必须明确各业务条线及总体的风险限额,以保证资产公司承担的总体风险与资产公司资本总量和风险偏好相一致。通过对各业务条线和单位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可以作为风险限额分配和调整的依据,进而,通过建立相应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根据各业务条线或单位实现的利润差别对配置的资本额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引导对取得的额度内配置的资本优化使用。

3.依托经济资本科学地配置资产公司资本资源

资本作为资产公司有限的经营资源,对其合理配置与使用是经济资本管理的关键。实现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首先要求评估资产公司对风险的总体承受能力,进而根据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开展业务所承担风险的大小,按一定的分配标准(如RAROC)来合理配置经济资本资源。具体路径如下:首先,计算资产公司各类商业化项目所对应的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额度,加总形成各业务条线或单位所需的经济资本额度,然后汇总评估资产公司经济资本的总体水平;其次,综合考虑资产公司资本实力、监管要求和风险偏好等因素,确定资产公司总体的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在各机构之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切分;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各业务条线、各机构经风险调整后收益的绩效评估,就经济资本占用分配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4.建立基于RAROC和EVA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

经济资本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其中:

(1)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收入 -支出-预期损失)/经济资本。RAROC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所以RAROC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其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经济资本)。由此计算的资本收益率指标,既考察了资产公司的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2)EVA=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资本成本。此处的经济资本成本是指为抵御非预期损失所占用经济资本与股东对资本期望回报率的乘积,即:

经济资本成本=经济资本×资本期望回报率

EVA衡量的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在多大程度上超出或低于股东的期望回报,直接反映了股东价值是否得到增值。

在对分公司(办事处)、子公司业绩考核中,资产公司可以引入RAROC和EVA指标,同时,赋予股东(资本)期望回报率概念,考察各经营单元的资本回报水平和经济增加值,引导分公司和子公司注重资本投入的规模与效率、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不断提升资产公司的价值。

5.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推动资产公司经营模式转型

资产公司应探索构建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模式,加强对权重风险资产的分析和研究,合理调险资产组合。具体思路是,要实现资产公司总体资本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把业务倾斜到能创造最大资本收益的领域,即RAROC最大的领域。但在实际中,考虑资本收益率的动态性和周期性,可取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各项业务规定最低RAROC标准,对低于这个标准的原则上不做,只允许做等于或高于标准的业务。如此,那些低收益的单位自然选择相对较高收益的业务,不但其占用的经济资本相应减少,而且达到通过分配经济资本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6.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完善风险定价

在产品定价过程中,RAROC技术在收益的基础上强调了风险因素,可以通过RAROC推算出该项产品的市场定价。因此,对于资产公司资产收购、股权投资等业务,通过计量其经济资本占用,确定最低的资本回报要求,进而将RAROC值与资产公司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进行比较,衡量某项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据此调整资金定价水平,并确定有关投放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清华.终极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J].管理世界,2008(9).

篇(6)

关键词:武警部队;资产;委托;博弈论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武警部队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警部队赖以生存、发展以及形成战斗力的基础,是武警部队履行职能使命的重要物质保证。当前,武警部队正处于职能任务拓展期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期。而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财力有限,人均GDP还很低。国防和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与经费供应相对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求武警部队各级各部门要增强使命责任意识,切实将有限的经费物资管好用好,统筹好经费和资产资源,在挖掘资产潜力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资产保障效能。

笔者于2011年寒假到武警某支队进行调研,并于2012年4月对在武警某院校进行短期培训的后勤干部进行了座谈及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出,武警部队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激励约束机制的问题。因此,认真分析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2相关理论

1.2.1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是现代新契约理论,授权者为委托人,被授权者为人。在理想状态下,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依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委托人的目标是实现股东的利益、利润最大化;而人的目标则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两者追求目标上的差异,为保证委托人的目标尽可能实现,就要求对人进行适当的激励和约束。如果激励和约束不当,就很容易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1.2.2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在策略环境中如何进行策略性决策和采取策略性行动的科学。任何一个博弈都具有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参与人、参与人的策略和参与人的支付。根据参与人的支付情况,可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区分的标准是在每一个支付组合中,所有支付相加之和是否恰好等于零。当参与人都不再单独改变策略时,达到了博弈中的均衡――纳什均衡。

2.资产管理委托问题分析

武警部队资产管理实质上就是国家委托部队对其所属的资产进行管理,而这种管理是通过多层委托来实现的。全民作为资产的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给国家,国家又将资产委托武警总部进行管理;武警总部再通过委托关系委托给部队各部门分级管理。具体来说,武警部队各级财务部门履行所有权代表的职责,事业部门履行资产占有、使用权职责。图1表示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中多层次的委托关系。

图1 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中多层委托关系

由于资产所有者与人的目标并非总是一致,再加上链越长,委托问题就越容易发生。但是,目前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资产管理不善,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2.1激励不强

由于部队在资产产权管理上存在一定盲点,资产的处置权和收益权规定不明,对于资产管理好坏的奖惩力度不够,造成资产管理好坏一个样,管理效益高低没区别,不能达到表扬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难以调动各级资产管理者用好管好资产的积极性。

2.2约束过弱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部队)资产管理的全部信息并不能完全被委托人(国家)掌握,资产分配到事业部门后,常被视为部门“私有财产”,财务部门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调控,资产留存状况如何,使用效益高低,只有使用单位知道。许多资产因为使用不恰当和处置不规范,导致资产的使用效益不高。这些情况委托人均无从知道,不能对人(部队)进行必要的约束。有的时候即使发现问题,由于惩罚力度过小,也难以达到应有的约束效果。

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很容易造成部队资产流失和低效配置,影响资产的合理流动与盘活。这与总部要求的“提高军队国有资产的军事、经济效益,增强部队战斗力”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抑制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中的委托问题的关键在于依法界定委托人的地位以及人的责任和义务,并完善对人的约束激励机制,使委托者和者追求一致的目标。若想使武警部队资产的管理者和使用者真正以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为己任,就需要把他们的个人命运(不仅是个人收入,还包括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途)与其所管理的国有资产密切挂钩,使资产的管理效益成为影响他们个人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管理的后果(有好有坏,而且有些结果要在较长时期才能显示出来)最终由武警总部(代表国家)承担,这就可能造成某些单位和部门资产管理者的败德行为,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因此,每个委托层次都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人按照资产所有人的意图去管理资产。完善武警部队国有资产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做到两点:

3.1加强激励措施

第一,要将各级资产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与资产管理效益相结合,对资产管理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从而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管好用好资产的积极性,发挥各项资产的最大效益。第二,每年要对资产的管理情况进行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使用寿命、资产日常规范化管理情况、资产调剂使用效率和资产编配标准落实程度等指标,并将考评结果纳入本单位主官和资产主管人员年度考核范围,作为晋升职务、评优评奖、实施奖励的重要依据。

3.2加大约束力度

下面引入博弈理论进行分析,这里以“财务部门―事业部门”这一委托关系为例,财务部门和事业部门分别充当委托人和人角色。根据纳什均衡理论,财务部门的纯战略选择可以是监督或不监督,事业部门的纯战略选择是提供高效或低效服务。本文所指的低效服务主要表现为人的权利寻租、滥用权力和工作效率低下等人机会主义。表1概括了财务部门和事业部门对应纯战略组合的支付矩阵。A表示事业部门提供低效服务获得的效用,C表示财务部门对事业部门的监督成本,F表示财务部门对提供低效服务的事业部门惩罚所获得的效用。假定F>C,在这个假定条件下,可得出以下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表1 财务部门和事业部门对应不同纯策略组合的支付矩阵

令x代表财务部门监督的概率,y代表事业部门提供低效服务的概率。通过博弈分析(具体数学分析论证过程省略)可知,要使事业部门更加努力工作,提供高效服务,就要加大财务部门对提供低效服务的事业部门惩罚所获得的效用,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委托关系中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人机会主义。因此,必须加强对资产管理监督力度,健全事后惩罚机制,提高机会主义成本,进而加大约束力度。

当出现管理者对资产管理漫不经心、以职谋私等行为时,要追究其相应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情节严重者还要给予刑事处罚。通过加大约束力度,防止寻租、滥用权力等行为的发生,最终提高管理效益。

综上所述,要针对资产管理中存在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这一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洪章 . 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学.武汉:军事经济学院,2001.215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内部资料,2005

[3]《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办法(试行)》,内部资料,2008

[4]贾来喜,谢茜,肖彬峰.武警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7)

摘要:高校经营性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性资产合理的管理和运营能对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目前我国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经营性资产:高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214-02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蔡礼(1986-),男,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副科长。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这些年,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预算体制的重大变化,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校办产业、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我国高校的经营性资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严格控制到鼓励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并且有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向。高校经营性资产的规范管理和良性运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教学、科研经费的短缺、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和使用效益,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运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1.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定义及作用

1.1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定义及特征

1.1.1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定义

高校经营性资产是指高校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教学、科研管理等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以赢利或取得收益为目的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性资产以及无形资产。高校经营性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方式主要有兴办校办产业、对外投资、入股、出租、出借等.其中兴办校办产业是经营性资产运营的主要方式。

1.1.2具有国有资产的基本属性

高校经营性资产一般是由非经营性资产转化而来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将闲置、剩余的国有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把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转变后其资产性质和使用目的都发生了改变,由原来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转变成为经济建设服务。

1.1.3无形资产占比较大

高校在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比重中,无形资产占了很大一部分份额。高校的无形资产(包括科研成果、专利技术以及良好的学校声誉等)是高校经营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没有实物形态,只表明拥有的一种法定权利,或者拥有获得高于一般收益水平的能力。

1.1.4高校拥有资产产权和受益权

高校的高新技术成果大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过进一步的孵化是可以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且能产生很不错的效益。高校通过经营性资产获得到收益都归于学校安排使用。

1.2.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作用

1.2.1弥补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

高校在保证学校教育事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资产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并取得一定的资本收益,可用于改善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起了很大作用。

1.2.2盘活资产存量,确保保值增值

将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国有资产投入到市场中去,使其由封闭、闲置状态变成开放、循环状态,并在市场流动中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进行重组,让原本无法创造效益的国有资产创造出大量价值,高校利用创造的价值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资产配置,从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1.2.3加速科技发展,促进经济进步

高校将其研究的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采用对外投资、作价入股等形式创办校办企业或者与第三方企业合作,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进一步转化,使转化的科研成果投放到市场中去,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经济市场建设竞争,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现状

从我国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使用现状来看.大多数是用于置办校办产业,一小部分用于与社会上其他企业合作。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为各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办学经费的不足的缺陷。但是,目前高校对经营性资产管理还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监管,存在诸多问题。

2.1缺少专门的管理部门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缺少专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部门,高校的财务、设备、后勤等部门都对学校的国有资产负有管理义务,但实际上没有真正对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负责的部门。

2.2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资产流失

大部门高校由于没有进行资产产权登记,大量的对外投资、入股、出租、出借的资产去向不能完全掌握,导致学校资产的大量流失,损失严重。同时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很多资产没有通过正规的评估单位进行评估作价就对外投资,更没有在学校账面上反映。

2.3高校内部审计未充分发挥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日常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经济活动的结果承担着审查、监管和要求整改的职责.审计部门对经营性资产从投入到运作的审查程度不够,审计部门未能发挥其职能,导致了学校无法真正掌握经营性资产的运作和效益状况,导致学校的投入和收益不相匹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2.4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

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经营在高校属于比较新型的工作,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经营运作经验往往比较缺乏。目前就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者来看,多数是原学校的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兼职管理,真正精通经营管理的并不多,很多管理者盲目进行资产投资,造成决策失误,资产流失,严重亏顺。

3.加强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途径及对策

有效管理高校国有资产、良好运作的经营性资产是高校加快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减少高校财政压力,增加高校收益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及对策。

3.1完善高校经营性资产监管体系

高校必须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管和运作机制。首先,要明确高校经营性赍产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要设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其次,高校需要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持有投资企业的股权,高校投资其他企业所持有的股权必须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的名下,由资产经营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最后,高校应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本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管理细则。

3.2做好产权界定工作

产权界定是一项强度高,难度大的工作,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还是处于摸索阶段。首先,要建立经常化的清产核资制度。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共同参与,在清查工作中碰到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明确资产归属,做好清查登记工作。其次,要对经营性资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经营性资产要对外投资,必须要明确资产价值,应由第三方正规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最后,要对资产所有权进行界定。按照一定的法律原则和方法,科学地界定财产的所有权归属,明确产权界限和范围。

3.3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管理与监督。第一建立非经营资产转化为经营资产的审批制度,按照经营资产的属性及特征对需要转化的国有资产进行严格审核,确定经营性资产的可转化率和收益率。第二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的收益考核制度,将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与企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工资薪酬相挂钩,以激发管理者和经营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建立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制度,资产经营者需向投资者缴纳经营收益利润,投资者向学校缴纳一定的资产使用管理费等,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

3.4推进专业队伍建设

高校要利用自身资源,引进一批既能参与行政管理又能经营资产的双向专业性人才,特别是高校成立的资产经营公司更需要这种专业性职工,同时高校还要逐步探索推出技术经纪人制度,持证上岗,作为高校产学研过程中的“牵线人”。

高校通过对经营性资产经营获得的收益能很好的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经营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制定有效合理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高校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惠礼.浅设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运作[J].山西高等学校社奇秤学学报,2002.

篇(8)

2003年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创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百题问答》中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诠释,“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收益”即为经营性国有资产。高校门面房作为高校国有资产以盈利或收益为目的,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对其开展的经营管理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门面房也是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门面房在高校中普遍存在。

门面房的租赁收益一定程度上满足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所需,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条件、方便科研成果转化、丰富师生物质生活、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等。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环境变化,高校门面房的分布、数量、类型较以往增加迅速,门面房经营收益占高校经营性资产收益比例增大,探究高校门面房资源的有效管理途径,是促进高校经营性资产合理配置、持续发展、科学管理的重要办法。

一、高校门面房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门面房管理部门提供的基本情况基础上,对本单位各校区门面房分布区域进行实地走访,逐一全面了解门面房使用情况,为探究高校门面房管理有效途径提供全面科学的分析数据。经过梳理汇总,高校门面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承租人合同期内随意更换经营内容,招牌悬挂凌乱

经营者合同意识不强,随意更换经营内容,更换门头招牌。在实地走访中发现约占7.1%的门面房在合同期内更换了经营内容、变更了店铺招牌,且没有将变更信息反馈给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由于更换招牌的随意和没有统一的要求,门面房门头招牌悬挂凌乱、不统一,影响美观,不能体现出门面房租赁的规范性、系统性。

(二)承租人私自改变经营面积

有的经营者私自将门面房进行分割,悬挂多幅招牌,开展多样经营,以达到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有的经营者或通过签订多份合同的方式,将房屋成功租赁后,私自打通使用,扩大经营面积,以满足其增加经营数量和经营品种的需要。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有约5.9%的门面房存在这种现象。

(三)承租人私自转包经营

承租人将商铺成功租赁后,因经营场地变更、经营意向转变或寻求房租差价利益等原因,合同期内将所租赁来的门面房转手租赁给他人,即成为所谓的“二房东”,根据门面房所在区域的经济情况,甚至出现“三房东”等,“N房东”现象存在时间较长,且较为常见。在走访中发现,更改使用面积后的再租赁,为“二房东”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即便是还留有自己经营的位置,其分割租赁的租金收益也完全可以满足其需要上交学校的租金数,甚至超出。

(四)承租人安全意识不强

高校周围门面房经营内容大都围绕高校学生特点、兴趣爱好、生活需求等展开,以餐饮食品、文具文化、服装饰品等为主,因商铺面积有限,经营者为使经营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商铺空间,店面货物堆积严重,摆放紧密,分类不详,室内通风不畅,走道狭小,部分商铺缺少必要的消防设备,高校门面房区域学生密集、人流量大,无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有些经营者防盗意识淡薄,不能够很好地做到日常营业的监管、监控。

(五)管理方存在合同管理的盲区

因学校事业发展、校区扩建,大多数高校存在多校区办学情况,门面房也分布广、数量多,即便在同一校区内,因校区面积大,学生学习、生活区域相对分散,门面房也在多处存在。门面房租赁合同签订以实时租赁时间为准,且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存在违约、退租、收回等客观情况,因“即交即租”,使得租赁合同签订时间分散、不统一,管理人员如果不及时进行查看整理、分类汇总,很容易出现合同到期本应收回暂未收回、本该续签暂未续签、租金未及时收缴等情况,出现了合同管理的盲区。

(六)管理方日常管理不到位

管理方日常管理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门面房管理质量,经走访调查,90%以上的承租人称除按期签订租赁合同双方在场外,很少见到管理方,特别是在门面房实地基本见不到管理方。由于缺少常规性的实地巡查和登记,使得门面房管理方即高校相关管理部门缺少最新、最全面的门面房管理信息,不能够做好门面房管理数据的更新、完善,实现对承租人、经营内容的实时、动态掌握。

二、提高门面房管理实效的途径

在全面分析高校门面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管理要求和发展需要,对提高门面房管理实效,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门面房管理部门工作职责

成立专门的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建立一支专业的经营性资产管理队伍,明确部门工作职责、管理人员任务范畴。高校门面房由专门机构、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合同签订、合同保管、合同变更、事务协商、监管投诉等事宜,做到管理的相对集中,实现扎口管理,这样使管理者能够直接掌握门面房管理动态,管理不分散、不烦乱,避免管理信息的滞后和管理盲区。

(二)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

制度建设是管理的依据和保障,全面、有效的管理制度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高校应针对门面房管理出台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并扩大宣传、推广实施,使得门面房真正能够达到经营目的。门面房管理的制度办法应围绕学校发展、机构设置、科学管理、承租人利益等展开,明确租赁流程、管理范畴、权利义务、责任追究、处理办法等,真正实现有章可依、有据可循。

(三)加强租赁合同管理

根据学校要求和门面房实际情况,“一对一”起草租赁合同,合同内容不求繁琐、但求全面;不求形式、但求明确,避免合同的“形式主义”。租赁合同是租赁方和承租方权责依据,具有法律效应,合同内容除明确场地位置、场地面积、房屋租金、租赁期限、水电使用、承租人信息、经营内容等外,应突出明确租赁要求,如承租人不得私自改变房屋构造、改水改电、转租转让以及租赁方和承租方的权利义务等。因门面房作为经营性资产产权属于高校,为学校事业发展服务,故应在合同中同时明确如影响学校事业规划、终止合同、退还租金等。

(四)定期巡查,启动动态监管制度

门面房的管理变静为动,加强巡查监管力度,以保障门面房管理信息的及时、全面。门面房管理人员应定期或不定期到门面房经营现场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随意更改房屋结构、违反合同约定装修、违规经营、私自转包等情况;通报最新管理动态,与承租人交流沟通,在一线获取承租人意见建议等。定期会同学校保卫处查看防火防盗情况,进行安全经营提醒。

(五)加强对承租人的管理

根据高校门面房消费主体为学生这一实际情况,加强对承租人的管理,对承租人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等进行正面引导,培养承租人的防火防盗意识、安全稳定意识,警惕承租人及其社会关系对学生的影响等。通过对承租人的管理,严把租赁关,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承租人良莠不齐、社会关系复杂等情况,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促进校园稳定。

(六)优化租赁区管理,扩大租赁影响

篇(9)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0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完善经济体制的关键性任务,其实行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伴随改革过程中渐渐凸显的一些问题也需要进行重点的研究分析以更好的确立改进方案与措施。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一)改善资金支撑国有企业业绩的状况。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资产总量迅速猛增,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贡献在各行业的政策条件下依靠投入资金而发展。就近几年情况来讲,国有企业的总收益已经有所下滑。具体体现在:亏损率的提升;企业生存能力渐弱;一些企业亏损额度甚至高于其薪资、利税;部分企业债多于资等等。国家对相关企业管理体制提出改革方案,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需要改善以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市场。

(二)有助于国有资产增值效益目标的实现。想要体现出改革的经济目标,首要任务是在保证国有资产的价值基础上进行增值。国有资产的增值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保障,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无法达到增值效果,对国家经济的进步有一定的阻碍。多年建设以来,国有资产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支柱,为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可见,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进一步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需要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

(三)有助于国家经济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从法律领域讲,目前政府所实行的公有制事实上也是将中央政府摆在法律中心的政府所有制度。在这样的体制下,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多途径交换,对良好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造成一定阻碍。于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关问题被人们重视起来,包括对市场经济走向的制定、对市场经济运行环境的适应等等。就目前来看,公有制的多元化对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与运行有着积极性作用,也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依据之一。

二、具体改革途径

(一)在竞争性领域建立社会信托投资。在社会信托基金的投资方面,需要进行慎密的安排,例如其社会公益性质的确定以及基金在市场中流通运作的效率。在符合经济市场规律的运营中,信托基金的投资可以为资本增值贡献力量,使国家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有所增强。

(二)在基础情况下建立公益服务组织。关系到国计民生事业,公益服务对国家很多产品领域有着基础性作用,可以一次来掌控许多行业领域,例如国家路网的铁路运输等。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在服务指标达成的同时,需要对其进行良好的监管。

(三)在垄断性领域建立国家控股公司。资金的流通与经济市场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国家企业对那些由于一定因素造成的垄断性产业需要重视起来,可以设定特别律法来建立国家投资公司,在这种特殊领域中通过投资方式来经营国有资产,以更好的实现体制改革策略。

(四)实现资本市场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重建的过程中,可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其一,可引导国内外投资者融进各类型产业;其二,可以通过鼓励信托投资基金与国有投资公司的参与,来进行各公司之间的市场销售。其三,可以利用增值目标的确立,来机理相关企业业绩的提高。最终达到高效率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五)确立国资委为合法经营监管机构。在各项改革措施的推动下,国资委逐渐脱离其原有的出资人身份,站在了国家资产法规有效经营的监管领域当中,也是对上述所提到的信托投资基金、各类控股公司是否执行国家所制定的有关体制改革的一种直面监管,使相关领域的一些监督制度也能够得到加强与完善。就目前来看,国资委所进行的相关改进举措,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也可以说是为其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三、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思考

(一)提高思想意识,正确理解改革。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当中,一些关系利益的问题会随之产生,伴随整体框架结构的改变,改革所涉及的各个部门与团体组织在管理中会受到一些阻力,在这种情况下,从思想意识上进行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培养与提高:其一,要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国有资产占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对经济体制整体的深化;其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对社会生产力、相关领域企业活力的提升与发展有关键性作用。在改革体制的过程中,也是对企业管理约束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其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国有资本的基本运营也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具有增值特性,有利于经济目标的实现;其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改善国有经济控制力,通过合理化管理进一步控制相关企业集团,在规模与经营方面扩大范围,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良好进步打下基础。

(二)加快委托节奏,完善管理体制。管理的有效进行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委托来实现的。目前国情中,政府依然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的国有企业。因此,一些国资委等经营机构的出现可以更好的将国有企业依次委托下去,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产权的实质性改革:其一,明确国有出资人,将权利落实到个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成立相关机构并将具体职责落实到个人,保证其能够按照政府级次逐渐到位、妥善执行各股东权利等;其二,国资委各项权利能够恰当行使。其中包括行政管理相关职能与资产所有权职能的合理区分,对人、事以及资产三个方面进行恰当的转变国资委管理方式等等;其三,制定并完善经营者奖惩体制。均衡的奖惩机智有助于激励与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与责任;其四,企业制度的构建以及产权多元化的扩散。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是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的大方向。

(三)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大环境。其一,从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方面来看,法律是维持市场经济发展运行秩序的有效手段,因此改革管理体制需建立在维持法治的基础上,明确国有资产的特点与意义,创新理念完善相关体系,其主要内容涉及到:管理的范围、经营的目标、政府的权限以及管理机构的职位设定与相应职责、执法程序与原则、运营管理与监督等等;其二,建立国有资本运营预算的有关体系。预算制度是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提前步骤,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使国家的收益与投资可以有计划的进行保值增值,推动经济的良好稳定发展,促进改革目标的良好实现;其三,完善国有资产监督体制。监督体制的完善是对监督力度的强化与提升。其中包括:人民监督、政府监督、国资委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等;其四,社会保障体系的快节奏发展。随着国有企业各项制度的确立,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增强,随之带来的风险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社会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性及途径的具体分析,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希望可以为阅读者带去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使阅读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可以对相关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参考文献:

篇(10)

作为公路经营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固定资产通常具有极高的价值,通常在公路经营企业资产总额方面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有关固定资产的价值折旧也逐步成为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通常而言,我国固定资产价值损耗常以计提折旧方式来进行补偿,并将计提的折旧在成本或费用中进行分摊,但是,有关生产成本及费用会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益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这就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公路经营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进行了定位,并重点对固定资产的各种折旧计提方法进行了比较,企业应根据自身固定资产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灵活选择,以便尽可能降低税负,为公路经营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对公路经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位分析

随着我国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公路经营企业有关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应运而生。我国实施收费公路政策后已经出现了两大类型的收费公路,一是政府还贷公路,二是经营性公路。由《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可知,经营性公路企业实行的是企业管理体制,其收费期限等相关价格管制均需遵循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的原则。经营性公路企业投资的回报率主要针对的是企业所有投资所形成的总资产,企业所得回报必须以收回投资成本作为前提及基础。公路经营企业的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如下两种表现形式,即有形的物理设施及相关附属设施以及诸如公路经营权等的无形资产。根据公路经营权相关的有偿转让管理规范可知,公路的经营权属于公路实物资产上的无形资产,对于收费公路而言,其在经营性公路中的权益所形成的资产即为公路的经营权,其也是公路经营企业的核心资产,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不仅具有无形资产的特征,还具有固定资产的特征,因此,公路经营企业既可将投资结果依据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提处理,也可以无形资产为依据进行摊销处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多数均将公路经营权按照固定资产来进行处理。

二、有关公路经营企业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

按照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可知,有关公路经营企业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公路路基、路面、桥梁、涵洞、互通立交、隧道、公路沿线设施、临时设施等组成的一项整体公路资产、土地使用权等;(2)安全设施方面,即标志、标线、护网、护栏、灯具、灯杆以及配电控制柜等等;(3)通讯设施方面,包括了紧急电话系统、业务电话系统、数据传输设备、指令电话系统以及电缆光缆外线路系统等等;(4)监控设施方面:即场外设备以及控制中心设备等等;(5)收费设施方面:主要包括了车道设备、中心设备以及收费站设备等等;(6)机械设备方面:即清扫车、水车、压路机、摊铺机以及路缘机等等;(7)车辆方面:包括拖车、巡逻车、工程抢险车以及生活用车等等;(8)房屋及建筑物方面:即服务区房屋、管理控制房屋、车库、收费站房屋、道班房以及油库等等;(9)其他方面:即打字机、复印机、录音设备、计算机以及摄像机等等。

三、公路经营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分析

对于公路经营企业而言,其经营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应以固定资产特点为依据进行相应折旧计提方法的选择。通常来说,对于公路及构筑物而言宜使用工作量法,也可使用平均年限法;而对于通讯、监控以及收费设施等更新速度相对较快,且无形损耗也相对较多的固定资产而言,可使用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或是年数总和法;对于车辆、房屋建筑物、办公设备以及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而言,通常使用的是平均年限法,以下具体进行分析。

(一)公路及构筑物的折旧计提方法

作为公路经营企业资产管理的核心,公路及构筑物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的主要家当。因此,对其进行价值补偿及折旧计提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1.使用平均年限法时

关键在于如何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及其净残值进行确定。由于公路经营企业进行收费公路的经营是根据政府批准相关收费文件的规定收费年限来从事其收费经营活动的。因此,有关公路及构筑物的价值补偿只可以在其收费年限之内进行补偿,且要求在收费权期限届满或经营期限届满时,公路应处在一个良好的技术状态内,因而计提折旧使用年限只可以根据收费批文所规定的年限来进行计提折旧,而不是按照公路的使用年限或寿命来进行计提折旧。

2.采用工作量法时

必须对收费年限内的交通量进行准确预计,此时交通量应当以标准车交通量为准,标准车交通量指以小客车(一类车)为标准按通行全程折算的车流量。计算公路构筑物价值与预计总交通量的比值得出单位折旧额,再用年实际交通量与单位折旧额相乘得到年折旧额,预计总交通量按照专业机构预测的数据计算,实际交通量按照经营期实际标准车交通来计算。但由于预测交通量与实际交通量之间会出现差异,如果预测交通量高于实际,单位折旧额就会较预实际小,企业当期可能少计提折旧,如果不定期调整预测交通量,在经营期内公路经营权折旧无法完成计提;反之,如果预测交通量低于实际交通量,单位折旧额就会较预期高,企业当期可能会多计提折旧,在经营期内公路经营权会提前完成折旧计提。

目前,深高速、五洲交通、东莞控股等上市公司为了解决此问题,每隔3-5 年(视经济发展、路网变化情况及其影响而定),将委聘独立的专业交通顾问对交通量进行研究及预测,并根据调整后的预测总标准车交通量调整当年及以后年度的单位折旧额,以确保累计折旧与经营期满后等于公路及构筑物的原值。

这一方法更符合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定期对交通量进行复核、重新评估不仅使上市公司评估咨询成本增加,交通量预测的结果也受交通顾问机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影响,不符合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此外,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让上市公司存在利用折旧调节利润的“嫌疑”,因为在专业交通研究机构的“独立性”、“专业性”不能确保的情况下,总标准车交通量的重新估价准确性更加重要。

由此可见,必须确保相关专业交通研究机构对于未来车流量预测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靠性。首先,由于公路经营企业资本市场融资逐步扩大的同时,有关OD调查及车流量预测报告的制作等等均需借助于专业性的中介机构来进行,但是此行业容易受到政府的行政性垄断,因此,为了发展此市场的中介服务业,政府应着重放在相关法律框架及制度结构的提供方面来,而非直接对经营业务进行控制方面;其次,为了发展此中介行业,必须建立起独立且自律的行业组织来对该行业的资格认证、标准及定价等相关问题进行自行处置,以便加强此服务业内的竞争性,并提高对境外进入者的开放程度。

(二)通讯、监控以及收费设施等的折旧计提方法

对于此类固定资产而言,采用加速折旧法与平均年限法时也存在着折旧选择方面的问题。由于公路经营企业在运营初期的收费额较运营的中、后期相对较少,且初期会享受国家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例如二免三减半及15%税率等等,因此,其折旧计提应当前期少、后期多,在相同固定资产原值的情况下,较加速折旧法而言,平均年限法更符合上述的趋势,而较双倍余额递减法而言,加速折旧法中的年数总和数又更加符合上述趋势,因此,公路经营企业在选择时应当考虑到上述问题,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 房屋及建筑物的折旧计提方法

对于公路收费年限不超过折旧年限,且涉及到企业服务区、收费站及管理用房等折旧年限以及净残值的确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了确保投资者利益无损,折旧年限应当根据批复的收费年限进行确定,净残值也应当按0进行计算。

(四)车辆、办公用品及机械设备等的折旧计提方法

车辆、办公用品以及机械设备等不同于公路及构建物,它们不需要安装,且可以直接够买和自由处置,因此,它们的折旧计提方法可以根据其使用年限来决定。但是,在确定折旧计提方法时,应考虑到补偿配比、企业所得税等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公路经营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及其折旧计提方法时,要结合该企业的财会原则和固定资产特征,才能找到最佳的资产管理和折旧计提方法。然而,公路经营企业固定资产的特征决定了工作量法是公路设施折旧计提的最适合方法。企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会使折旧方法产生变化,因此,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自身财务、资产以及盈利的特点进行折旧计提。

参考文献

篇(11)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委托―的分析

全国人民是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但是个“消极”的所有者,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委托―的方式来管理这些资产。高校的资产经营公司的资产虽然属于国有,但资本金来源于以国家对学校投入后形成的新的国有资产。因此,国有高校投资设立的资产经营公司,学校拥有产权,履行出资人职责。

来自委托人方面的问题

委托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道德风险的源头,由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真正所有者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而能行使委托权的委托人不是资产的真正所有者,可能会出现努力不足或和人共谋侵占公共利益的现象。

1.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权利不规范

承担股东代表职能的学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往往一身几任,以国有资产管理者、监督者和行政机关的身份同时出现,这就使得其在行使监督管理权中难免渗入行政权力,以行政权益替代经济效益,使得学校资产经营公司不能实现真正的“校企分开”,公司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存在极大的依附性,无法真正拥有独立的人格。由于学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收益不与他们的工作绩效挂钩,他们有可能不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来选择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者。同时学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公司运营中,不仅会出现滥用权,破坏企业治理独立性的情形,也会出现对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行为不加过问,不充分使用权的情形,造成学校股东地位架空。

2.董事会目标多元化,行为随意化

学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托给董事会的目标多元化,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交织,导致绩效考核困难。除此之外,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董事会主要成员大多来自学校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兼具权力和业务执行职能,因此公司运营的结果有可能造成董事会和董事行为随意化,从而形成经营权的无限膨胀。

3.监事会难以及时履行监督职能

资产经营公司的监事会对公司的行为所掌握的信息远不如直接内在于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人充分,因而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学校派出的监事会成员对公司高级经营管理阶层的监督难以有效,同时学校监事会成员大多是兼职履行职务,本身事务繁忙,难以主动、及时地履行监督职能。

来自人方面的问题

相对于委托人方面的问题,来自人方面的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主要体现在由于人的逆向选择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1.人缺乏动力

经营性国有资产人虽然在实际上行使控制权,但没有相应的收入权,从而使国有产权在公司的代表没有足够的动力来实现其增值保值,形成学校对产权控制的弱化;如果人产生寻求控制权回报的机会主义,将会造成国有资产的非正常流失。

2.经营层提拔制度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经理人如果采用“提拔制”将会导致选才不准,使得企业管理落后,无法应对市场竞争;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将会危及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同时经营管理者对学校行政的依附,使校企难以真正分开。

3.管理层逆向选择

由于学校经营性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与资产经营公司经营层的目标利益函数差别导致激励不相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在经营过程中通过损害公司利益和学校利益追求个人利益,如侵占公司资产、在职消费、寻租现象等。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委托―策略

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第一,高校应建立独立的学校经营性资产所有者机构――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让其独立行使资产所有者职责,在学校和资产经营公司之间建立唯一的所有权联系。第二,建立法人独资的资产经营公司,独立运营这些国有资产,把学校行政机构、国有资产所有者机构与国有资产参与企业隔开,真正达到校企分开的目的。通过这一做法将有利于形成符合市场规律和现代产权制度的高校产业发展机制。为进一步完善委托―机制,需要强化监督和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按市场机制选拔资产经营公司经营者、按经济效益对公司进行考核。

强化监督和管理机制

为保证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安全性,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应当加强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董事的监督力度,完善监事会的监督力机制。

1.健全学校经营性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学校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是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力机构,其成员要精干、专业、并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工作,可以站在学校股东和企业的角度及时、深入、全面地研究企业的重要事项,做出科学的决策,使资产经营公司的出资人真正到位。

2.完善董事会成员的选聘和工作制度

首先是尽量减少公司董事会对其委派机构或部门的依附性,可以考虑从与学校没有人事关系的财务、法律等专业人员中选任部分董事;其次是健全资产经营公司的民主决策秩序,严格实行董事会少数服从多数的决议原则;其三是明确规定董事、经理等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对于董事失职致使公司利益受损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

3.完善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规范资产经营公司中监事会的职权和监督行为,实现公司治理上的独立性。完善资产经营公司中监事会成员的生成机制,选任具有经营、财务、法律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同时完善监事会的信息获取机制,以便及时、准确地发现董事、经理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和不规范行为。监事会可以有一部分专职成员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承担相应的工作。

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

如果信息成本高出个人的预期收益,最优的行为选择是“不作为”。要想实现有效的民主监督,学校职工及资产经营公司员工应该有较为便利的渠道获知必要的信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主要是关于经营性国有资产日常管理与运营状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等要向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公司董事会及监事会公开外,在不损害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通过信息定期公开和重大事项信息公布等方式向资产经营公司职工和学校教职员工公开,以降低公众获得信息的成本,更好地接受监督,避免人利用“隐蔽信息”通过采用“隐蔽行动”而对国有资产安全所造成的危害。另外还要建立灵敏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预警机制,一旦出现异常信息,即进入专门调查和防范程序。

按市场机制选拔企业经营者

有效的选聘机制可以把经营人才选择到企业的领导岗位。董事会和监事会对所选聘的经理人明确奖惩制度,形成有效的契约关系。职工的收益及未来也与企业的经营好坏紧密相联,其选举监督也是以经营为导向的。同时企业的投资者要以营利为目的,只有企业的投资者以获取经济收益为目的和基础,投资行为才是行为理性的,才能有效约束和激励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使委托─机制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只有通过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流动机制以实现效益性和安全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