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3 15:42: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

篇(1)

一、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历程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使用的普及,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校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高校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主要表现手段有:计算机机房的设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投影仪的出现等[1]。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多媒体教学的初步尝试和探索阶段,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到21世纪初[1]。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生事物的引进,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但是由于我国当时经济条件比较落后,计算机价格昂贵,技术更新缓慢,使得多媒体教学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却为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多媒体的兴起阶段,从2000年至2007年[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计算机软硬件进一步完善,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普遍现象。但是由于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过分推崇和依赖,自身技术水平落后,照搬照抄网上多媒体课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发展和使用。第三阶段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结合使用阶段,从2008年至今[1]。由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网络覆盖面的扩大、教师自身技能的提高,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课件和投影仪的使用,网络教学已成为多媒体教学中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这一阶段,高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趋于成熟。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综合文字、动画、声音、图片、影像等,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变革[2]。具体来说,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提高了教学效率。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耗时耗力,对于高校紧张的教学节奏已不能适应。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课前准备课件,将课堂讲授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不用占用课堂时间书写板书,提高效率。第二、丰富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将与课程有关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展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由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在课堂深入的阐述授课内容,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第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兼有声音和动画,手段多样,形式新颖,只要使用得当,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生动活泼,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三、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有其两面性。高校引入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注重形式和技巧,易忽视教学内容[2]。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声音、动画、影像资料等手段,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多样,忽视了教学内容,将使课堂教学被嘈杂的声音和花哨的图片所淹没,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本末倒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二、影响了师生情感交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边书写板书一边观察学生接受情况,通过语言、语调、眼神、重复书写等方式,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3]。但是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将精力放在多媒体的讲说和阐述中,使得多媒体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多媒体课件制作不佳,不注重内容更新[1]。很多高校教学工作者,为了减少工作量,使用网上下载的课件或者是自己将书本上的知识简单的堆砌在PPT中,同一多媒体课件简单重复的使用很多年,不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全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和意义。

四、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

为了使多媒体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规避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多年的高校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加大投入,提升高校多媒体教学中硬件和软件水平。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硬件水平有很大的提升,各个高校基本实现了拥有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全覆盖的局面,但是仍然存在软件水平跟不上硬件发展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4]。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开发与硬件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和学科网站等,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第二、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力[5]。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发展更新比较快,学校只有通过对教师不间断、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熟练掌握和多媒体教学相关的软件和计算机操作技能,通过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第三、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多媒体教学具有高效、快速、生动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作用[3]。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第四、制定奖励制度,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优质的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但是高校一般过多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太鼓励教师自行编制多媒体课件[1]。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高校应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奖励教师自主开发优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之必然。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和完善,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未来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小玲,杨建荣.信息化下高校多媒体教学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

[2]陈华.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与不足[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

[3]张红.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

篇(2)

关键词 高校 游泳 教学质量

近年来,游泳已日益成为人们喜爱的运动之一,它是一种在水中进行的运动,在生产建设和人们的生活中都具备较高的价值。因此,高校学生只有学会了游泳,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游泳技术,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从这个意义的角度出发,高校的游泳教学,应注意提高游泳教学的教学质量,使每位大学生都真正学会游泳,从而使其能够终身受益。

一、分组教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并保障教学安全,部分高校选择了游泳分组教学法。由于每堂体育课的学生人数基本保持在25-40人内,而会游泳的学生不足5人,并且游泳水平也各不相同,这也就决定了选用分组教学法十分必要性[1]。在分组教学中,教师一般将学生分为三组:会游泳的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占总学生人数比例较少,教师也可以少花时间对其进行教学;动作较为正确,但不能独立游泳的学生;动作水平低,不会游泳的学生,这组学生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游泳教学过程的不断前进,教师要注意随时调整学生的组别,逐渐减少第三组的学生数量。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将学生分为:系小板组、套救生圈组和独立组,在这种分法下,教师要将侧重点放在系小板组。同时随着学生游泳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还可将学生重新划分为:优秀组、良好组和一般组。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二、辅助工具方法

游泳课程的辅助器材主要两种,一种是陆地上的即陆地游泳辅助练习器;一种是水中的,包括:竹竿、小浮板、救生圈等。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需选用不同的辅助器材[2],例如:在游泳课的开始阶段,教师选用救生圈作为辅助工具,这种方法不但最安全,同时还能消除大部分学生怕水的心理,使学生能够较容易的集中注意力,并提高学习动作的速度;随着学生们熟练掌握套救生圈前提下的蛙泳动作,教师将训练学生用小浮板、手扶板等辅助所学动作,使学生在感觉到安全的前提下,真正学会蛙泳;而在平时没有水,或者在巩固蛙泳动作的时候,可以选用游泳陆地辅助练习器,这样,不但可以消除陆地模仿的枯燥,还能够使学生对技术动作更加熟练,能够尽快地形成正确的动作动力定型。

三、先陆后水教学法

教师在学生学习游泳时,采用先陆后水的教学法,不但能够减弱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情绪,还有助于初学者真正的掌握动作。蛙泳技术是目前游泳教学的初级教学内容,它的教学重点主要在学生的呼吸和腿上,学生在岸上做这种动作,会使学生消除怕水的心理[3],在半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的时间内掌握要领,教师还能及时的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这是由于在水中,学生一般会有怕水的情绪,再加上学生不能适应水中的环境,无法将思想意识集中在动作技术上,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动作的低效果,因此,教师应在岸上进行教授和纠正动作的过程,而且要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的程度。

四、培养学生熟悉水性的能力

与陆地情况不同,水中环境具有密度大、流动性强、粘滞性强、有浮力等特点[4]。其次,游泳动作要求身体姿势保持平卧状态,对初学者来说,很难适应这些特殊情况,并常出现呛水、溺水、喝水等状况,所以学生大都存在怕水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尽早使学生完全适应水里的环境,消除怕水的情绪,从而掌握正确的游泳动作,这也是教师教授游泳的目的之一。笔者经研究发现,教师在游泳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做呼吸练习20次(目的:掌握呼吸节奏);然后带领学生逐渐将双手离开池边,并用双脚踩住池底(目的:感觉水深度);之后,让学生以手扶池边的方式漂浮20s(目的:体会水中蛙泳的感觉);带领学生在水中做跳跃动作(目的:体会快速上升、下潜的感觉,并加强胆量);最后,教师为学生套上救生圈,系上小浮板,并带领学生在水中进行低位跳水。这套方案能够使学生逐渐适应水中的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语言激励法

笔者发现,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他们学会游泳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考核目标,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此外,对游泳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自主进行课下练习,教师也要主动对他们的动作进行课外辅导,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安排,能够使学生有的放矢,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游泳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初级阶段一般采用向学生展示游泳意义的方法,告诉他们学习游泳的作用,如:游泳有助于女学生进行塑身,有助于男生增强体质等,同时,教师还会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趣味性,不断对学生给以鼓励[5],在教学安排下,培养学生水中行走、呼吸、闭气、滑行、浮体、控制身体等能力,这是由于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技能后,能够增强水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怕水的心理问题,激发出学习游泳的勇气。本文经分析发现:语言激励法对提高高校游泳教学质量起了明显作用,尤其是当学生在游泳过程中取得一定进步时。教师及时给以鼓励和肯定,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赞扬和鼓励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游泳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开展游泳教学、预防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是教学目标之一,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好游泳的基本技术知识,还要具备实际操作救生知识的能力,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由于游泳活动中存在安全性和技术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过硬技术不仅能向学生提供有力的视觉感,还能增加教师教学内容的权威性,除此之外,教师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对游泳知识进行学习与实践。所以,为了不断提高游泳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素养,高校也要对教师进行救生技能和游泳技能的培训,使教师能够真正胜任教授游泳课程的任务。

七、结论

笔者经研究发现,教师是提高高校游泳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只有加强对自身素养与业务能力的重视,并在授课过程中,以教学进度为依据,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合理、有效、科学的安排和运用,才能保障学生在学习游泳过程中的安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游泳教学的质量。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XJ045。

参考文献:

[1] 陈立新.提高高校游泳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手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116-117.

[2] 张庆华.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游泳教学问题及对策探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2(4):76-78.

篇(3)

二、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学生评教理应在高校教师教学改进和学校有关工作改善方面发挥重要的影响,但实际上,学生评教肯定其鉴定功能,注重学生评教结果的排名,忽略学生评教过程中的诊断、反馈、导向功能,不能及时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发现教师的不足并给予改进。

(一)学生评教重结果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学生评教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近30多年,其实施办法及其效果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教育评价具有鉴定、诊断、导向、调节、反馈、激励等功能,但多数高校运用学生评教结果的过程中,高校大多过于重视评教结果的鉴定功能,对于鉴别的结果往往以奖惩这种外部动机的方式来激励教师,进而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鞭策手段,其不符合人情味的鞭策手段势必会造成教师的不满情绪。高校管理者只是把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考核奖惩、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未曾在评教过程中发现教师教学的不足,未曾给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二)教师扭曲学生评教的目的性。实践中,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是通过学生直接评价教师的努力和能力进行的,然而直接依靠这些评价来反映教师教学质量会导致激励扭曲现象。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其成绩呈正相关,这使得教师有动机改变学生得高分的难易程度,造成分数虚高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最终会导致教师给学生高分——学生给教师高评价——教师“考试放水”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必然会使我们对学生评价大学教学质量产生质疑。同时,在具体评教活动中,学生会因教师对自己要求过严、师生关系相处不融洽产生的报复心理导致学生评分偏低,致使部分教师对学生不敢严格要求,甚至对个别学生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有近38%的教师认为“学生评教不够理性”,学生在评教中的不够理性,使评教结果偏离了客观实际,其难以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以上研究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现阶段学生评教主要停留在“总结性评价”的阶段,虽有不少高校开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性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但实际操作依然较注重评价的形式和结果,而忽略了评价信息的反馈。针对国内目前的重结果评价轻形成性评教的现状,高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利害关系,必须尽快调整评教的指导思想、明确评教目的,改评教的“鉴定性”为“发展性”,从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我国高校确立教学质量保障意识并建立相关制度的时间不长,存在问题突出,强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管理者要重视学生评教结果的反馈。教学管理者应当及时对评教结果进行反馈,并提供分析和建议。评教结果要及时向教师、学生、管理者反馈,通过文献阅读,教师不是第一时间得到学生评价的结果,评教结果第一时间被教学管理者所得到,并被作为职称晋升、录用教师的参考依据,这样会降低教师对学生评教结果的重视程度,认为学生评教的数据结果只是学校管理者维持自己工作繁忙的假象而已,这样很难让教师重视学生评教的结果,更难使自己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者要将学生评教的结果第一时间通知教师,这个通知并不是简单地告诉评价分值及排名,教学管理者在对教师公布评教结果时,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设计的指标维度具体方面给教师予以反馈,除了定量评教的结果外,教学管理者还应当尽可能将定性评教的结果如实地反馈给教师,定性评教的结果往往更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诉求。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代会上的管理作用,增进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沟通。“以教师为本”强调教师的参与管理。构建管理者、教师互动平台,酿造和谐发展的氛围。为了更广泛、有效的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可以构建名师委员会——教研组长——工会委员的三级干流网络,同时可以定期召开教代会,一方面可以充分地把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学生评教的必要性传递给教师;另一方面通过教代会这一平台,可以让广大教师参与到学生评教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同时,学校要重视同行评教,多次召开座谈会、茶话会,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总之,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沟通渠道作用,不仅是对教师权利的尊重,也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篇(4)

当前,高校开展个性化教学培养,很多高校体育教学出现师生双选制、选课制、俱乐部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兴趣体育,健身体育的理念。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引进了许多的大众娱乐项目加入到体育课程中来,像网球、足球、健美操、太极拳等,这些项目在丰富了学生兴趣选择的过程中也使得学校田径教学出现了危机。通过对一些大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高校设有田径体育课,只有五分之一的高校开设了田径选修课,大部分高校由于选修人少,学生不喜欢等原因没有开设相关田径课程。可见,我国高校田径体育课现状不容乐观,提升教学质量更是难上加难。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田径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成为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前的一道难题。要破解教学调整对田径课程带来的不利影响,解决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难题需要分析当前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策略,为高校教学改革排忧解难。

1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田径课时偏少

当前教学改革越来越朝着综合素质培养前进,提倡厚基础,提倡一专多能。高校在落实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也对高校的田径课教学计划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是,田径课程的课时是越调整越少。然而,田径课程是一项对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都有提高的学科,需要学生花费一些精力,此外,其成绩的好坏、教学质量都与田径的训练课时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田径是体育运动的基础科目,它涉及运动中的跑、跳、投等基本动作训练,对其他运动水平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其重要性决定了它在体育科目中的重要性,也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很明显,田径课程当前受到的重视程度与其重要性并不相符,田径课时的减少给高校田径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1.2 师资力量不完善

高校经过了大规模扩招、扩建之后,各个高校学生数量突飞猛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大规模扩招、扩建之后,各个高校的学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但是与大幅上升的学生相比,学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跟上:学校的操场、教学楼、运动器材的建设严重滞后。在教学中由于教师资源的稀缺,很多高校出现了一个教师同时给几百个学生授课、几十个人一起做一个运动练习、课后学生无法进行相应练习、一个教师同时担任多门课教学等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田径练习质量,对田径的兴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此外,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还有些偏差,很多高校在引进教师方面只注重学历,这虽然提高了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但是高学历、高职称并不能够与高素质,高能力画上等号,我们还要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做到“能文能武,知行合一”。

1.3 指导思想不明确

当前大学生对田径课程的热情不高,与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体育课程选择更加多样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田径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造成的。在传统观念中,田径只是一项竞技项目,认为跑、跳、投等没有什么意思,从而忽视了田径对人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锻炼。在教学中教师也基本上都是在强调技能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田径学习的乐趣,使得课程索然无味。同时,高校在贯彻“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实际行动,学生不能够充分认识到田径项目的重要性,学生观念上有偏差就会降低田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很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此外,高校对田径课程的宣传不够,造成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对这一古老体育项目的理解片面,影响课程的选择。

1.4 田径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田径教学由于内容多、难度大、课时少,很多田径教师教学中往往采用最简单的教学方式――讲解示范法,教师在讲解中首先将田径科目动作分步骤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其次,教师讲解完就会让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错误,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缓解学时的紧张和教学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教师、学生、环境的不同,无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将不同学生用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导致了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缺失,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这种过度强调“教”而忽视“学”的教学方式,将田径教学完全模式化了,不利于教学改革提倡的探究式、合作式,不利于对学生田径项目兴趣的培养,抹杀了学生对田径项目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1 改变观念,加强宣传

田径是一项内容丰富的体育项目,能够培养顽强的性格和拼搏精神、能够全面地有针对性地锻炼身体,尤其是对自我保护、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都有很好的提升。田径的学习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项素质和一般素质,给其他各方面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因为其如此重要的作用,历来田径都是各国最重视的体育项目,高校的基础课程,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政策的不重视,近些年来田径课程的地位才日趋低下,受到学生漠视。但这都是客观条件导致,为了让高校大学生对田径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高校应该将田径课程重视起来,给予其相应的课时,将其提升到必修课的高度,进一步提高田径在学生心中的认知。

2.2 加强投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导致教学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资源不足,这其中包括两点:第一,教师负担过重。高校教师资源的稀缺,导致一个教师要同时进行课堂教学、室外教学、器材教学等,这使得教师过于繁忙,无法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第二,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高校盲目扩招,学生人数大量增加,硬件设施却严重落后,学生上课有的都找不到应有的设备,这些都对学生学习田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高校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根本上去解决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采取积极措施为教师提供便利,精简教学管理中的烦琐流程,在教学管理中以老师为主,发挥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形成特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引进教师资源,人才是一个高校发展的必要保障,不仅仅在科研,也在教学质量方面,同时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最后,完善体操教学硬件设施,增加与学生相关的硬件建设,比如,专业教室、网络学习平台、田径相关器材等,使学生在田径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2.3 改革现行的田径指导体系,完善教学考核体系

(1)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时代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多样性,教学内容也要及时更新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与整体性,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适应时展。在教学内容上还要使其更加具有趣味性、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指导思想与组织体系也不断发展完善。现行田径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要兼顾学生的合作精神、意志表现和学习态度等各种因素。不仅从学生对田径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还要从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考察评价,特别是评价体系要将学生自身成绩的提高幅度占比加重,使学生在田径学习中有一种满足感,消除对田径运动的恐惧感。

(3)注重田径项目的运用能力考核。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逐渐满足,精神文明发展越来越快,而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运动的黄金时间段,只有理论而不加以实践运用是不可能的,田径运动是运动项目中的基础项目,它能够给其他项目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应该加强田径项目的运用能力考核,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运动项目,锻炼身体,报效祖国。

2.4 促进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首先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对等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田径教学中来,而不是作为听众。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在田径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动脑、动手,在实践中消化田径知识。

(2)丰富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的提升仅靠示范讲解强塞给学生是不够的,要他们自己去理解、去思考才能真正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更具有实践意义的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手段,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引入游戏,寓教于乐,提高学习的热情。还要将田径教学与当前新兴技术相结合,加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利用多媒体语音、动画、图片的多样性加强学生对动作的认知;加强体育器材的运用,使学生有一种游戏新鲜感;加强比赛竞争,使学生在竞争中将田径运动发挥到极致,增强成功的喜悦感。

3 结 论

高校田径教学质量的提升一定要从观念着手,加强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发挥田径项目在大学生身心方面的培养作用。文章从当前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实际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些策略:改变观念加强宣传、加强投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现行的田径指导体系完善教学考核体系、促进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等,希望通过这些办法提高学生对田径项目的热情,扭转当前田径教学的尴尬局面,提升田径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玉,韦春晖.高校田径教学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08(4).

篇(5)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

随着大幅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目前在国内高校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一,从整体上讲,这些多媒体课件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的问题;其二,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习、协同学习的设计,以及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等。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重视不够,研究不力。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出课件的技术优势和效能,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迫切需要研究并加以解决的课题。

一、改进多媒体课件内容和课件形式

(一)课件内容要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课件技术要素应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设疑和释疑是多媒体课件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但屏幕内容显示过多,或一节内容整屏一次出现,就会挤掉教师设疑、释疑和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1]因而在改进课件内容和设计新课件时,对需要学生思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特别是定性分析、定量计算和画波形图等难以理解的知识,要分步显示,讲解时力求简明扼要,并留出设疑、释疑和学生思考的时空。只有对于一看就懂、没有悬念或者简介内容,才能整段显示或一带而过。

(二)改革多媒体课件的授课方式

1.对教材内容作相应的处理,授课速度不宜过快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时,由于大部分教师将所用文字、图形、公式推导、动画等内容都事先存储在计算机中,课堂上很少甚至完全不用粉笔书写,所以讲课速度大为加快。[2]如果把握不当,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效应。如果照搬课本内容,往往会提前讲完,这时候如果增加授课内容,又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掌握不了所加内容。因此在重组多媒体教学内容时,不能照搬课本章节,不仅要对教材内容作出适当的处理,而且讲授速度也不能太快。

2.授课重点应放在讲授和解惑上,上课时不能过分地依赖电子讲稿,注视屏幕时间不宜太多,因为这样讲课太呆板,同时也会疏忽对学生的反应和注意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相反地,与传统讲法一样,上课时要密切注视学生的听课反应,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讲解方式,或视情况对有关知识点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样会使课堂气氛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好一些。

(三)设计多媒体教学环境时应考虑的问题

1.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只提供指导和建议,具体实现务必由学习者控制。教学目标确定后,学习目标和进度可由学习者依据自身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控制。

2.支撑环境的设计。包括信息资源的设计、帮助系统的设计和认知工具的设计等。信息资源的设计要确定学习领域所需的信息资源的类别以及各种信息资源所能起的作用。同时对于资源的使用,获取资源的方法等也要进行必要的帮助设计。认知工具是一种支持、指引、扩充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认知工具的设计是为学习者探索学习、协同学习等提供帮助,建立学习的桥梁。

3.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与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模式设计是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同时也是学习环境设计的终极处。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它是指导者、学习者、学习内容和信息资源等构成的支撑环境的综合,并体现为稳定的教与学活动的程序。

4.学习情境的设计。多媒体学习环境中,要创设与当前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情境设计要依据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对于有严谨结构的学科,可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如包含不同环境下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于不具有严谨结构的学科,可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如反映真实场景的录像带、VCD等或利用虚拟技术现场仿真,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增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协同性和异步性

(一)互动性、协同性和异步性的设计

1.多媒体教学中的多维互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共生的过程,是在师生相互作用和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情境中不断生成课堂教学经验的过程。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而且互动性在其中显得分外重要。因此如何增强多媒体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就成为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探索和把握的新规律、新问题。

2.多向互动与协同学习。多媒体教学又是一种多向互动的过程,因为多媒体网络具有三重交互性: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机器的交互既是通过课件,又是通过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一个软实体)感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遇到的困难,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引导。这种本质上也是教师经验的总结。生生之间的交互通过多媒体网络,可以协同学习,共同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老师的交互则表现在,当多媒体教学环境感知到学生的困难并经初步的引导无效时,就要由教师亲自辅导。[3]

3.多媒体网络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多媒体网络以异步学习为基础,但网络既可支持同步学习,又可支持异步学习;而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网络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且受带宽限制。

(二)增加多媒体教学中互动性的措施

具体可设计为: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感氛围或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去思考,学生自主利用教材或教师或网络提供的资源进行个性化、探究式的学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抓住重点,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合作研究问题;汇总信息,师生共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形成共识或提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如此说来,多种信息的融合、多种方法的选择、多种思维的碰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比如,课前10分钟,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前一次课的内容,指出前段所学知识在自然科学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改进意见,而不是一开始就机械地放映课件幻灯片,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次课的学习情景。

再如,针对学生的反应或肢体语言(BodyLanguage),即席调整授课内容和讲授方式;讲课时可适当进行设问、提问或布置思考题,随时了解学生的听课、思维和反应情况;课间与学生交谈,以了解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意见,以及对使用课件讲授情况的看法,以此作为对改进课件设计的参考依据。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协同性和异步性

1.协同性和异步性。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学习者通过网络不仅能够进行学术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都具有群件系统的功能,完全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等。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异步性,即对所操作的媒体而言,多媒体通信用到人的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功能;就形成的信息内容而言,多媒体通信针对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内容的组合;就通信的交互性而言,多媒体通信基本上是双向的、多节点的。多媒体通信的上述特点,使学生能够从多种媒体上获取大量的信息,以自己的习惯方式探索这种非线性的信息,也能以多媒体形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2.具体措施。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特点可概括为:有利于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况下依据某些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支持开放式学习;指导学生深入进行自我卷入的独立研究。因此,多媒体网络系统特别有助于学生们进行独立学习。

三、将课件讲授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如今,学生寄希望于教师上课“因件施教”是不现实的。因为再好的“因件”而进行的教学,其隐含的或实际的指向是教而非学,强调的是教而不是学,学生仍跟不上多媒体教学的步伐,体现在听讲时反应不过来,笔记记不下来,理解也不合拍,这无疑将会影响到授课质量。所以要变“因件施教”为“因件适教”,不能单纯靠多媒体教学课件讲课,而全盘舍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但也不能断然丢掉多媒体教学课件,走传统教学法的老路。因此,传统讲法须与多媒体教学法有机结合。利用课件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呈现立体化和交互界面友善的特点,结合传统讲法教师授课速度的可控性,尝试着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受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效果。例如,在组织“模拟电子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同时针对多媒体画面切换快,同学们反应跟不上的缺陷,授课时注意适当放慢速度,讲清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并用传统方法讲几道例题或提纲挈领地作出归纳、小结,列出注意点等,这样妥善处理,既较好地解决了内容多与学时数不足的矛盾,又发挥出多媒体课件直观、省时的效能,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四、积极探索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规律和有效的授课方式

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把信息技术(IT)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利用IT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在整合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1.1对计算机教学重视度较低

由于计算机教学的一些高深内容在现今一些专业是暂时不需要的,因此学生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知识并不感兴趣。而较为浅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便已经掌握,教师过多的讲授浅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则是浪费学生们的时间,因此大部分的计算机课程是不将浅层次计算机知识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此大部分的学生潜意识将计算机课程归结为选修课程,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以及深入了解兴趣,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在计算机教学课程安排的情况来看,学校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对计算机课程遵循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传授课程,但由于课时安排较少,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够有充分的实践在实验课上练习理论课所学习的知识。还有少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及软件与理论课知识所使用的实践工具不符,使得学生无法通过实践课来熟练理论知识,对于教学来说完全是毫无意义的实践教学,白白浪费学生时间。还有一部分高校计算机教师受到学校以及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思想,自身对课程教学抱以懒散应付的态度,大大降低了计算机教学质量[1]。

1.2硬件设施缺乏

由于计算机教学较为特殊,需要计算机设备配合才能够较好地达到计算机教学目的。高校学生大部分均是住校,除了课上在计算机室内学习实践,平时几乎没有机会来复习熟练课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再加上学生与教师缺乏计算机知识沟通,大部分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后仅能记住课上所学知识的50%左右,大大降低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效率,因此大部分学校缺少让学生能够课下进行复习练习的硬件设备。另外,大部分高校还存在计算机教师职位缺乏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不熟练,显得手忙脚乱,影响学生的课上学习效率,久而久之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丧失耐心,课上多发生学生走神、睡觉等从事与课堂无关活动的现象。

1.3评估制度不合理

现今部分学生功利心较重,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方式与内容的选择主要根据学校评估制度决定。大部分高校对计算机学习成绩评估制度较为单一,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果以及教师教学成果,仅仅重视对学生基础内容的考察,不重时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实际应用的考察,无法发到计算机教学的目的。甚至部分高校采取纸质试卷作为计算机知识的考试形式,学生无需进行实践操作,仅需将所考的重点内容背下来,在试卷上写出即可得到十分理想的成绩,不能从实地反映出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实际情况。

2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1计算机教学内容

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教师授课是根据教材内容备课传授的,而教材内容通常较为落后,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传授学生计算机知识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不少还停留在Word、Excel等基础工具的使用,内容本身较为枯燥,容易使课堂学习氛围僵硬,使学生对计算机课教学认知为简单的基础计算机知识课程,无法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上,不少教师认为实践大过理论,因此主要带领学生学习计算机实验课,然而计算机知识并不是学生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的,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上计算机实践课时摸不到头脑、手足无措,无法根据要求进行实践,进而使得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大大降低[2]。

2.2计算机教学方式

现今我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材内容设计较为枯燥,且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多采用简单的灌输式传授,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学习欲望。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还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由于教师的讲课形式以及内容过于抽象化,且每个单元的前期内容学生多通过自学早已经学会,因此学生并不愿意接收教师这种平白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整体学习气氛。因此,大多数的计算机教师有必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向其他学科教师借鉴较为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容易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教学方法。另外,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知识内容较多,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肯定是记不住的,且还有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是将理论课统一在一起上的,结束理论课的课程才开始实践课,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学一点忘一点,最后实际实践时根本不知道应该要怎么操作,白白浪费了早前学习的课时。计算机是一门需要理论实践充分合理结合教学才能够真正掌握的学科,因此计算机教师需要去研究分析如何结合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3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改革路径

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模式,创建更符合学生需求,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新式计算机教学模式。由调查问卷不难看出学生渴望学习基础实用的计算机知识,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对高校计算机教学缺乏积极性,且由于现今计算机较为普及,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因此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3.1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高校计算机教学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适当加以创新,使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计算机知识。根据调查显示,计算机课程尽量应安排在大一、大二期间,学生有充足时间更多精力学习计算机课程。另外,学校需要定期更新计算机教学的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使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能跟上时展,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学有所用。通过调查还不难看出,在教学初期,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实践课教学上就不能够要求学生统一练习学习,这样容易导致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产生轻视心里,同时也是对了解较多的学生的一种时间浪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程要求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扩展知识范围,为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传授一些更加深入的知识,使其在实践课堂上也能够认真练习计算机知识,进而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率,增强计算机课堂的学习氛围。另外,不少同学表示,由于时间、精力以及计算机课堂知识内容较大的原因,不少同学并不能将课堂所讲知识完全记住,因此学校可以创建晚上课堂,把计算机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教学视频给学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3]。

3.2评估制度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高校必须对齐计算机教学评估制度进行改革,不能过多侧重理论或实践任何一方,提高计算机评估考核的整体综合性,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学分,进而使得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升上来。因此,计算机课程评估制度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进行,一是理论知识部分的考核,二是实践知识部分的考核,考核内容多侧重一个系统知识由浅到深的综合性题目,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出学生是否有在认真学习计算机课程,学生普遍对哪里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好等问题,进而改进自身教学方式,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

3.3教学内容改革

不同届、不同年级及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在展开教学前需要先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调整教学目标,增大计算机课程的含金量,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另外,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计算机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来创造出一些新奇的东西。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多展示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程序,使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另外,不少高校还采取任务式计算机教学方法,在每节计算机实践课上为学生制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达到学习任务这一目标来记忆计算机知识,熟练计算机操作。教师还可以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互动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信息平台相互讨论,相互之间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来促进学生学习,增强计算机课堂的学习氛围[4]。

篇(7)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49-03

慕课是英文MOOC的音译词,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缩写,是网络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形式,从慕课产生到其发展,速度之迅速、影响之深远、形式之多样、规模之浩大,可以视为教育界的新一代革命,其对教育界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变革无疑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学纷纷加入到慕课,像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习者们自由地选择,推动了教育平台的共享,这一股教育的浪潮随后也迅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国内一些知名一流大学也先后加入了慕课这一平台,慕课无疑给传统的教育形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当前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慕课的特点

(一)慕课学习的多元化。一是学习者的多元化。由于是网络教学,免费参与,对于学习者没有任何准入门槛,也没有地理位置方面的局限,因此学习者既有可能是在校大学生,也有可能是社会人士想要继续教育的人员,学习者来自不同层次,知识水平完全不一样,虽然人员多样化,但是学习者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对学习内容有着强烈的爱好和兴趣,会有一种自发自愿的学习动机,这与传统教育模式内的学习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二是学习内容的多元化。慕课教学内容多来自世界知名高校权威教授的精彩授课,大多为一所高校的特色与精华课程之所在,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理学、医学、工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基本上是参与慕课教学高校的精品课程的展示,这种在线优质课程的共享,既提高了课程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又让更多学习者感受到名校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精彩纷呈的展示,将吸引和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慕课教学的平台中来。

(二)慕课学习的自由与个性化。一是学习形式的自由。慕课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的学习不受限于时间、地点,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一堂课40多分钟,师生共聚一堂,新型的慕课形式让学习变得灵活多样,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只要有一颗积极上进、想要学习的心,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稍有闲暇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学习手段的自由。运用网络学习平台观看视频的学习形式,让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自己的理解能力及喜好,自行点击快进,后退或重复观看,一小节一小节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学习者可以进行自我测试,有疑问之处也可以上互动平台进行咨询与交流,课程包括了学习目标、练习和作业、学习评价、学习成果证明等。这种便捷、自由的学习手段给自主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福音,也激励了学习者主动思考与选择的能力。

(三)慕课的新颖与创新。一是从慕课的产生发展本身来说就是教学界的创新。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给一个时代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重大的变革,而给教育界的影响是非常缓慢甚至微乎其微的,直至慕课这一网络教学平台的诞生,在其产生后其以势不可挡的席卷速度,给教育界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对全球的教育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来说又是一件迫在眉睫、急需变革的推动力。慕课其教学内容的新颖,让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学习者都可以感受到知识的新鲜与活力、知识的感染力和一种力量。二是慕课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目前加盟慕课教学平台的均来自知名高校,均有知名教师的授课,其教学水平、理念与实力毋庸置疑,先进的教学引领专业学界前列,同时慕课的教学平台是通过学习者点击教学的,点击率均有排行榜,位于排行榜末位的会逐渐退出慕课教学的平台,虽然目前并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估慕课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但是这种点击与排行的方式给加入慕课平台教学的高校和老师有一种压力与动力,教学内容的新颖、创新会成为其加入慕课教学平台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慕课背景下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

由于慕课在国外已经刮起了一阵旋风,而这股强有力的风已经刮至了中国,中国的一些知名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就宣布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共建中文“慕课”平台。12所高校将建立若干高水平在线课程平台,实现在线优质课程共享,率先“试水”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率先探索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和实施“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edX平台上的课程于2013年9月份已经开课。这些举措势必会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而高校在面临此潮流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必须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让高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一机遇与挑战面前,更加地普及化、个性化、多元化,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不管慕课时代将来会对高等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前慕课的到来已经导致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必将会表现在国家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优胜劣汰。传统高等教育的课堂不同于慕课形式下的学习者,课堂中的大学生,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不同于自主学习者强烈和自觉,他们经过了高考之后,甚至会有解脱与放松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环境很宽松,如果没有大学教师专业娴熟的知识水平与高超教学艺术魅力的感染的话,他们很容易厌学、逃学或者养成懒散的习惯,出勤不出力教学效果并不佳。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需从几个要素展开:一是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体系结构。从教育学角度方面,需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方面,需具备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从社会学角度方面,需具备构建和谐关系的能力,课内外对学生个人做出有效反馈的能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贮备,知识更新能力、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哲学思辨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努力钻研学科业务的能力,教师自我学习和指导能力。三是良好的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语言表达、配合手势等肢体语言,结合PPT以及适当书写板书,都会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提升。另外,一些幽默语言的运用对课堂具有积极意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振奋学生精神、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幽默与机智教学风格的出现也体现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日渐成熟。

(二)多种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慕课的教学形式由于借助网络,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内容,自由选择速度。而课堂教学则无法具备这一优势。但是传统课堂由于其现场学生的集中,教师现场的教学,只要善于改进,善于思考,课堂的凝集力及集思广益等特点也是网络所无法比拟的。一是课堂的改进一方面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以用讨论法分组进行,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是情境表演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运用辩论式,根据教学知识点中的某一难点重点,展开辩论,在集体参与中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案例教学启发激励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融入课堂,由于现场就可以看到学生的反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使教学效果趋于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二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个性化和针对性,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由于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会有大致的了解,鉴于不同特点,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个体积极性,使他们在自身原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这与慕课教学范围的过大过散相比,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教学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实行个性化教学,对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体现了高等教育特色化的教学理念。

(三)将慕课为教学所用。慕课教学资源来自世界名校名师的精品课程,这些课程跟踪所授学科发展前沿,进入慕课平台皆为课程类的品牌与精华,如果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微视频,势必会为课堂增色不少,然后再结合教师的引导点评,学生现场的反馈与讨论,可以迅速地让学生消化和吸收,这与传统上的教师教授效果好得多,而且通过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眼界开阔,接触到外面更广阔的学术领域,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学习动机的引导尤为重要,对大学教师保持教学的新鲜和活力也至关重要。慕课引入教学,对于学习不太主动、缺乏自主学能力或主动思考能力的学生来说,无疑会起到极大的推动力,课前的学习,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一睹为快有了感官上的第一印像,对于学习时必会轻松亲切不少;而课堂上的学习,则让课堂的内容多了一道风景,整个课堂生动不少;课后的学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对书本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拓展作用,不是仅仅只啃书本局限于为学习而学习。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体系。慕课的快速发展席卷全球教育界,短短一年多,全球共有81 所成员高校或机构加入这一联盟,共享386 门课程,全世界注册学生已超过400万。“慕课”课程的范围不仅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比如数学、统计、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也包括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慕课的快速发展由于其便捷、自由、没有门槛的特征,让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加入其中,但是慕课网络课程却缺乏系统、科学、健全的评价体系,无法科学地统计出数据,这一特点也导致慕课即使快速发展也无法代替传统教育模式,并不能保证其长期良性的发展。而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由于其校园环境不同于虚拟网络,考评体系更易建立,也更利于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地起到提高的作用。

建立考评体系一是建立多角度、多方位的考评体系。校级的教学导听课评价、院级同事评价、青年教师带教导师的评价,在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教师进行积极主动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同时还有学生信息员及学生的网络评价,根据这些方面的信息,教师也可以举一反三,进行自我的评价与反思,多方位的评价,更加客观、科学,不会因为个人色彩与偏见引发不公平、不真实的评价。二是建立高校教师的理论教学、实(下转第71页)(上接第50页)践教学和学术科研考核体系。把教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术科研考评纳入教师业务的整体考核中,这三种教学的能力是一个教师综合水平的体现,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较好的理论水平有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而学术水平的精专又会促使一位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保证教学内容总体质量的提升。一位学术水平高超的教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掌握做学问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在制度层面上建立有效机制,保障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慕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虽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只要认清形势,勇敢迎接挑战,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慕课为高等教育教学所用,将会促使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培养出更多具有复合型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丙山.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杨进[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2]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7-02

在当前电大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仍有部分电大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念滞后,模式陈旧,采取满堂灌输的方式开展政治教学,导致整个政治教学成效停滞不前。鉴于上述情况,笔者在任教班级开展了以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创新教学方式、增添时代气息,建立师生互动模式等手段出发,旨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水平。

一、创新教学方式,增添时代气息

许多电大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起到传播执政党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的作用。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仍然采用着“一言堂”的灌输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教师对课本知识的朗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变成教师个人的一场演讲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这种课听不听都一样,老师只是按照课本知识念一下。再说,那些字我自己都认识,完全没有必要坐在这里听他去朗读课本浪费时间”这种类似的想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造成课堂成为一种流程。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程方案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其中之一便是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要努力把“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把课本知识灵活地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体制,把问题讲清楚、弄明白。

若想使思想政治课真正起到净化大学生心灵、培养全面人才的作用,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笔、一本书”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活动的方式。教师要顺应时展潮流,学会去接受新鲜事物,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如,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影片让学生进行观看,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政治思想和先进理念。待影片结束后让学生们进行自由讨论,给他们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对影片的谈论中,进入“生生互动”。这为下一步进行“师生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是一种新型的创造性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多种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将教师角色定位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指导和促进者,教师应把学生的感悟和问题所在放到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通过对“教”与“学”加以协调和控制来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教学结果的体现者,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制定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鼓励学生在课上发言,在课下调研,将原本的单一性、任务型学习方式转变为合作型,快乐型学习模式。

三、加大信息流量,丰富教学的内容

信息是各种思想政治观念内容的载体,没有信息就谈不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的互动。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增加与大学生信息互动的机会。要突破固有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式,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师生互动、讨论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大学生思维,引导大学生思考,鼓励大学生倾吐自己的心声,让大学生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抒发自己的思想政治情感。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以诱导、交流、讨论的互动形式引导大学生,给予大学生指导、指正。尤其是对于没有定论的思想政治观点,教师要以包容的胸怀,鼓励大学生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形成师生自由、畅快的课堂互动气氛。

四、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观念是对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束缚,因此新形势下电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首要措施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观念,逐渐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学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教师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教师思想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状况。所以,教师要主动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教学活动更为自主、互动,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开动起来,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陈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在兼顾学生的差异性方面,立足学生思维特点以及感知实际,针对性地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增强教学实际成效。同时,转变教师的角色,将自己从以往直接给予灌输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寻找分析研究的角色,教师充当了学生学习活动引路人的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与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与相互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学习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学效果的好坏将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篇(9)

关键词 高校 健美操 质量 路径

健美操是以人体为对象,以健美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艺术创造为手段,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运动者在明快的节奏中进行全身各关节、各部位的节律运动,沉入节奏的美境,融化在物我两忘的艺术审美境界、陶醉于音乐的旋律之中,在欢乐中健身、美体、减肥。正因如此,高校学生对健美操的关注程度可想而知。健美操正以它强大的生命力风靡世界,人们对健美操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健美操在学校里受到女生欢迎的原因是它对客观条件要求不高,只求一块平整的场地,即使无器械也能徒手舞练,跟随音乐节拍可以自行练习。因此,高校已将其列为体育教学的内容,并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为增进健康,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纵观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质量,不免发现有不少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期望值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对高校学生学习健美操课程的积极程度产生负面影响[1]。

一、巧用健美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些事物或爱好的某种活动倾向,是良好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人们一旦对从事的工作和学习发生兴趣,也就获得了搞好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健美操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要造成学生的自觉学习、积极学习心态,必须要培养他们对健美操的学习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健美操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通过以下各种方法、手段,保持和培养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基本姿势和基本动作的掌握

基本姿势是健美操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它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姿态和健美体格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动作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姿态要求,既为学习动作创造有利条件,又影响动作完成的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对它的教学应放在基本动作教学之前,对主体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姿势要求,应结合基本动作的教学提出。基本动作是学习健美操套路的基础,是各部位动作的典型代表,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应当放在套路之前进行教学。[2]

三、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最强音。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有发展力的民族,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学生总是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知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具有无限发展的创新潜能。所以创新性是学生潜能的巨大发挥,也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好的发挥。是学生主体性的飞跃。可以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境界。当然,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创新性有其独特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喜欢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所以,教师必须主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彻底摒弃空洞说教、理论灌输的思想,尊重、理解、平等对待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新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点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尤其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会不时地产生出创新灵感和创新火花,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土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发现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3]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坚定学习的信心现行的体育课程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学习健美操,教学课时少(每周学时)而内容多,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准确掌握学习内容而不允许学生有一知半解现象,我们身为健美操传授者首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到学习中的难点和方法,坚定学习信心。其一,基本知识内容多,并要求学生规范准确掌握基本功动作要领,其难点就是要学生课下勤奋、刻苦地训练基本功,基本功是练好一套健美操的必要准备。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姿势和基本动作;二是对音乐的熟悉和理解;三是健美操意识的培养。其二,健美操套路的选择,选择要受到如下因素制约:目的性、基础性、时间性、示范性。重点难点就在于选择套路的难度、风格方面,在教学中要采取由浅至深的原则,多使用分解、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模仿,多练习,以此达到掌握健美操套路,从而增强健美操的意识,坚定学习信心。综上所述,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更有效地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它所包含的内容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双方对健美操有强烈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一定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增加学习健美操的决心和意念,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日语的学习与应用更加普遍,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流畅沟通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事关高校日语教学质量能否持续提高的现实问题。而将日本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各环节,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高校日语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文化导入内容的层次性。

文化内容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按照文化内涵的层次性来划分,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主要包括知识文化、词汇文化、话语文化和观念文化。

1.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缺乏这些知识会导致阅读困难或理解偏差。在日语教学中有效地导入相关的知识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知识,促进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需要教师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广博的异国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日语教学做到收放自如,授课内容引人入胜,从而使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2.词汇文化。教师在词汇讲解时提升教学质量,可用图片、实物等来加以说明,以便增强学生对所讲词汇的感性认识,并把握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桜”是日本的国花,但在日本人眼中还把“樱花”比作人生。“樱花”的花期虽只有短短一周,但却开得多姿多彩。日本人认为人应该像“樱花”那样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又如,日语中的“きれい”有两个意思:一为“美丽、好看”,二为“洁净、干净”。这说明,日本人很爱干净,他们把洁净与美丽等同看待,认为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美丽。这样,学生就能透彻地领会词汇的意义,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3.话语文化。语法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语境来训练培养学生的“日本式”思维,去体验日本文化。如,教师设置一个询问对方愿望的情景对话,多数学生都会按语法做出“たいですか”来询问。日语中“たいですか”表示第一人称愿望的问句时,可不受人称限制。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理解日本文化所体现的暧昧性。日语表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不要直接触及对方的感情,而多采用诱导式询问,让对方说出自己的愿望。因此,使用“たいですか”过于直接,不符合“暧昧性”表达方式,而应采用“~はいかがですか”去诱导对方。

4.观念文化。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客观介绍异国文化,而不能盲目地加以推崇或运用。如,日本人一起吃饭时,付账的习俗是“割勘”(即AA制),一方面日本人保留了中国的一些习惯,依然是一盘菜大家同吃,但另一方面日本人追求高效简练的生活方式,不愿欠下人情债,所以饭钱酒钱平摊提升教学质量,两个人吃就各掏一半,三个人吃就各掏三分之一,如此类推;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账、掏钱,甚至恋爱中的男女朋友也不例外。我们在日语教学中要辩证地引导学生认识日本的传统文化习惯,而不能单纯地说日本的文化习俗有好坏之分。

二、文化导入方法的多样性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可用比较法,对比中日文化的异同。也可用解说法,不拘一格地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随文解读。还可用实践法,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课、日常与学生思想交流谈话、开设日语角、举办日语晚会、订阅日语报刊等来加强对日语文化的了解。

1.比较法。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理解其中的同异,并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具体可通过说明比较、道具比较、事例比较的方式从中国有但日本没有、日本有但中国没有、中日两国都有但有差异等方面进行。

2.解说法。讲解法是指在对比学生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困难的文化特征进行讲解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情绪不高、课堂互动反应也不积极时,勉强继续授课效果不佳。这时可放慢节奏,转而讲授一些趣味性内容或做一些游戏,让学生稍作休整后再继续授课。如用幻灯片看一些日语民间故事、讲日语笑话、练习绕口令、词语接龙等。还可通过设置会话场景、启发式提问等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活跃课堂气氛。

3.实践法。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听、说、读、写、译等学习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包括与日籍人士接触、看录像和电影、举办专题讲座等。近年来,来华工作或留学的日本人不断增多,我们可以请日籍人士面向学生开设相关讲座,并开展与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日籍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深层日语本土文化的载体。在交流中,这些异国风情的语言文化背景将逐渐植入学生的心底。能促进他们感悟到学习外语除了要掌握一定语法知识外,还要重视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

三、文化导入手段的灵活性

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中日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有机地将这些手段与课堂教学结合,选择和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声音、影视、图像于一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日本的民情风貌,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学习兴趣,显着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电视、多媒体、广播等直观道具提升教学质量,随时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着名的文学作品和故事。此外,通过网上阅读获取日本的最新信息,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最快捷的途径。

2.优化课程设置。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三个层面。对于日语课程的设置,要改变以往只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在精读、报刊选读、语法、会话、写作等课程之外开设相关的社会文化课程。在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设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还应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此外还可采取文化专题讲座的方法,聘请学术界各个领域的专家定期举行有关跨文化交际知识讲座,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开展趣味教学。高校日语教学只靠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可通过课前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作简短的小报告,或模拟生活场景自编对话练习、演小品等方式。还可组织课外教学活动,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设日语角、组织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句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使学生学到有关文化知识并从这些具体形式中得到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章斌.如何在日语课堂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 2 009(8 ) .P:208

[2]黄双颖.谈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J]. 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20).

篇(11)

环境设计专业“3ds Max”课程教学针对高校学生专业方向和本软件课程内容特点,采取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显得尤为重要。三维设计创作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软件操作,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更应该做到“为我所用”而不是简单的软件熟练操作者,更多地要加入个人的设计理念和创造性发挥。由于“3ds Max”软件本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专业知识的储备不强,实践经验缺乏等原因,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开展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艺术设计专业“3ds Max”课程特点

(1)“3ds Max”适于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习,例如景观设计,室内外设计等,不但如此,由于三维建模、动画制作和渲染这三大灵魂的交错,它又是一套基于PC的三维视效处理的软件,相应课程几乎可以囊括设计领域的所有专业。“3ds Max”软件特点决定了“3ds Max”课程成为了只需掌握计算机基础就可学习的一门课程,所以很多设计类非计算机专业都可将其作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进行开设。

(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首先环境艺术类专业的定位是设计师而不是单纯的软件操作人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不仅要有深厚的室内外设计理论和人体工学,环境艺术学等理论基础,还要有Photoshop、Autocad等软件基础作为课程前期准备。“3ds Max”软件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是“3ds Max”软件又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课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管中窥豹,略知大概,而对其中的精髓的掌握还差之甚远。本课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甚至进行专门项目训练,才能对其中一些功能进行了解和熟悉,从而依据项目要求完成任务。

(3)课程教学的时间短任务重。“3ds Max”的软件功能之强大取决于其内容的丰富与工具的多样化,如此强大的设计软件想在短时期内熟悉并精通是不现实的。但很多学校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只能安排相对较短的课时,如何做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完成由课堂学习转入实践实训的顺利过渡,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2如何改进目前教学现状

(1)课程定位模糊。“3ds Max”是很多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工具,设计类专业的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所给题目或面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具体方法,“3ds Max”作为基础课程又与如何实现设计项目相去甚远,也就是说,解决了操作问题,却没有解决设计问题,如何把设计元素与操作结合起来并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因此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重要,不能站在教授软件的立场上讲授课程,而是作为专业服务的立场上教授课程。

(2)从专业角度讲授“3ds Max”课程。功能日益强大,而教学内容的更新则滞后于软件,能不能把最新的行业资讯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能不能与时俱进,与行业发展俱进,这就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其一,对软件版本不能停留在原地,要跟得上时展的要求。其二,对行业动向的把握,与课程结合的紧密程度的把握。其三,对学生的专业要求要有前瞻性。“3ds Max”对以后的工作就业带来加分是必然的,课堂讲授毕竟有限,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从专业角度去应用软件,而不被动地造成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现状,这也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进:①对课程提出明确要求,例如完成一幅高品质室内效果图。②从加强课堂效果上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③课堂教学和实训项目相结合。

(3)多媒体教室设备陈旧问题。由于“3ds Max”软件较大,占用电脑资源较多,在一些老旧计算机上运转不畅,学校方面应积极筹建合格的多媒体教室,解决硬件建设方面带来的不便和不足。

3“3ds Max”教学改革

(1)提高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师上课时对学生不是简单地强调课程的重要性,而是通过设计案例和设计理念的转达让学生认识到并且具有可操作性,任何设计都需要有效的视觉表达展现出来,如果不能展示给大家,再好的创意也等于零,此之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打好“3ds Max”课堂教学的坚实基础。

(2)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①在案例基础上举一反三。采用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实例来讲解软件的各工具的功能和操作方法,注重实例创建中的细节问题,从而实现对各个工具的理解。举一反三是反向验证命令是否正确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既能结合教科书的知识点,又能发挥日常生活中包罗万象的具体实物,使学生明白,所学即可用的真实场景在电脑屏幕中的再现,这样不但增加个人操作的成就感,还逐步保持并加强了对3ds Max的探索精神。例如创作底座是圆形的花瓶,首先要对花瓶进行建模,建模的过程中用了车削命令,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要创建一个底座是矩形或多边形的花瓶,这时学生疑问态度下推出倒角轮廓的命令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学生即有知识点启示又加强了授课效果。②作业式教学法。每堂课后布置作业,这个作业可以是思考题的形式,要以总结复习讲过内容的基础上加大难度,为下次课埋设伏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课后布置作业是一种常用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对“3ds Max”来说也非常有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的过程中熟悉了课程内容,强化了操作技能,对未能完成的部分有好奇心,进而促使学生更加以思索的方式积极地学习,例如:讲解现场三维物体的布尔运算是,对出现的错误怎么解决,可以留作课后思考题。③完成设计大作业。“3ds Max”是一个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软件,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各个工具的使用进行讲解后,最后要转化为能体现学生个人操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成果出来,无疑室内效果图是一个最直观的检验学生真正掌握多少了内容。这个过程任课教师全程跟踪指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快速提高。④项目驱动法教学。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3ds Max”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而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内容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还需要具体项目实际来进行检验。因此,与校外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是一项互利互惠的事情。学生在企业中进行生产实习,了解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项目要求学生出来实际成果,这种结合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3)加强动画效果,促进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