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毕业设计的基本思路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3 15:42: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毕业设计的基本思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毕业设计的基本思路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工作模式,构建更为科学、先进的毕业设计工作模式,在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管理以及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与改革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1毕业设计的选题模式

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是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的第一步,毕业设计首先应在选题模式上进行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的多样性、实战性,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多样性的要求,毕业设计课题必须具备多样性。除了工程设计类课题以外,还可以有科学实验类、软件开发类等典型课题。积极探讨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而又社会急需的其他类型的设计课题。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毕业设计课题必须具备实战意义。毕业设计课题应当尽量取自于实际科研项目,或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真题真做。

近年来,我院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主要结合我国信息学科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当代信息技术行业的需求,确定各学科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并能充分反映出选题的时代性。所确定的选题充分反映了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毕业设计选题还应考虑难度与份量的统一,设计难度主要要求学生能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开展创新思维和创新研究尝试,让学生得到基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我院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能从教师科研课题中产生。比如,2005级毕业设计的1165个题目中,结合工程实际的课题为998个,占86%。学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创新思路,在综合训练中完成毕业设计。根据选题类型,逐步进行查阅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确定实验方案、整理与分析实验数据、适时调整研究方案、直至得出结论、撰写论文,提交导师评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处事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全面训练,使学生得到了工程能力的初步训练。

2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

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提高毕业设计效果的关键。在新的形势下,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需要探索新的指导模式。

指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设计阶段及不同的问题对学生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进行指导。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在民族班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采用指导小组的模式实施指导。总体上遵照学院有关毕业设计的要求与培养目标,但结合该班实际,强调要熟悉一种流行的开发工具(Java、、C/C++等),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系统开发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开设一门“软件环境与工具”课程(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是:系统总体设计、建立系统开发环境、开发环境与工具的应用、系统模块设计、系统测试与调试技术。此项改革取得较好效果。

3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管理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并决定了毕业设计的进程和质量。为了保障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序进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研究更为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

(1) 毕业设计监控的组织模式。明确学院、系以及院专家检查小组的职责,及其工作模式,保障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学院积极开展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好毕业设计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前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教师毕业设计实践条件,特别是逐份检查毕业设计任务书,确保毕业设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教师的指导情况,及时掌握全院毕业设计的整体进度;后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实验结果、程序的上机演示及调试结果,检查毕业论文质量。并安排学院组织院专家组、各系(中心)负责人、骨干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答辩资格进行全面的审查,根据学生论文的质量,按照“按时答辩、修改后答辩、推迟答辩、不能答辩”确定学生论文等级和学生答辩资格,为本科论文质量把关。例如,2008年学院组织了130多人次对本院1265份毕业论文进行全面审查,确定了140多位学生因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推迟答辩,其中,至少12位学生不能参加答辩。

(2) 科学制定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估体系。考虑在设计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工作质量、物质保障质量、设计成果质量、毕业答辩质量及组织管理质量等方面制订指标体系。评估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可比性,应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并能真正保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学院成立了健全的毕业设计管理机构,负责指导、管理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监控毕业设计过程。如设立院级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毕业设计专家组、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等机构;编制了“毕业设计指导书”,对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任务书填写、毕业设计指导以及答辩评分和毕业设计过程监控等有关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学院召开了各系(中心)负责人会,指导教师会,毕业生动员会,明确提出了毕业设计各阶段对指导老师的要求,对学生的任务要求。毕业设计质量监控过程如图1所示。

4改革效果

由于把关严格,我院各专业毕业设计与论文质量普遍提高,优秀良好率为73%。2003年学校、湖南省和教育部抽查毕业设计成绩吻合率达99%以上。2008年有5名学生获学校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奖一等奖,17名学生获得学校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奖二等奖。2003~2004年在湖南省毕业设计论文抽查中,我院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毕业论文获得教育厅专家的一致好评。例如,湖南省教育厅对全省高校200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抽查,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抽查之列。在湘教通[2004]25号文件中,对我院的毕业设计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专家评审意见为“管理规范,选题较新颖,论文技术含量高,能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毕业设计,文档资料齐全,文档格式较规范”。

篇(2)

一、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到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学生只需掌握知识技能,而知识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应靠社会大舞台。因而,存在着注重理论教学体系及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及教学仅留意于形式的不良现象。

2、实践性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相关专业院校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产学研结合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上,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使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与行之有效性,试行起来不切实际,效果难尽人意。

3、实践性教学方面没有规范化考核和管理措施。考核方法不明确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和敷衍了事;管理出效益,管理不到位,致使教学过程中,只有计划,没有把计划真正落实到实处,消耗了人力、资金和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4、不重视“双师”素质教育,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运用能力低,从而使教学与社会脱轨,教学质量也随之难以保证和提高。

5、只注重毕业证书,不重视市场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生就业,缺了一张绿卡,少了多次就业机会。

以上不合理的因素必然导致培养出的建筑装饰专业的高职高专人才是与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的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技术应用技能怯弱的低能儿。

二、构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明确建筑装饰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和效果图表现能力,适应建筑装饰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以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程序为基本思路,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深入建筑装饰市场、国家大、中型建筑装饰企业,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员、预算员、质检员和监理员;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如图1示;对应知识能力结构分析如图2示;最后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通过开设认识实习、各类实验、见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定岗实习、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证书培训等实践性课程,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装饰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美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建筑材料实验、构成艺术实训、房屋构造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专门技能实训(表现技法实训、室内设计实训、装饰施工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学时占总理论教学学时的应超过40%以上,而理论教学学时还包含了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基础课,实际上占专业课程教学课时的50%以上,从而加大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

4、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构建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训练,确保实践能力训练不断线:第一学期进行整体感觉认识实习、《制图与识图》和《美术》集中周实训;第二学期进行《建筑材料》认识与实验、《装饰CAD》和《构成艺术》集中周实训;第三学期进行《民用建筑构造与装饰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3DMAX计算机辅助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四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装饰表现技法》、《PS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周实训、《装饰施工技术》常用岗位工种操作实训;第五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建筑装饰预决算》、《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六学期进行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同时,保障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学习不断线:第一学期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第

二、

三、四学期开《建筑装饰AUTOCAD》、《3DMAX》、《PHOTOSHOP》;第

三、

四、

五、六学期应用计算机知训进行建筑装饰构造设计和室内设计;第五学期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和预算应用软件学习;第六学期利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调研、毕业实习、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和毕业设计。针对核心课程,在学时分配上理论和实训各半,有些主干课程更偏重实训部分,例如:《CAD》、《3DMAX》、《PS》、《室内设计原理》、《装饰施工技术》则应偏重。另外,应紧跟市场,紧跟社会,拓宽专业知识面,以便更好适应社会,附加如《监理概论》、《施工项目管理规范》等课程,穿插《三法一条例》、《安全法》等工程建设相关法律;《建筑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专业规范知识;并进行安全、组织、预算、管理等案例或名人专家讲座,尽可能与社会接轨。

5、制定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性教学大纲,指导实践性教学。

6、完善并规范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及教学管理办法,使考试和考核真正达到考出水平,考出技能的水准,且严格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实现和提高。

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同时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建设,建立稳定合理、长效健全的人力、环境、设备三保的支撑保障体系。

三、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现实意义

1、通过该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使实践与理论并重,弥补相应不足,以达培养目标,有力推动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

2、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符合本专业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探索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经过专业技能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

3、依托行业并服务行业,有利于提高“双师”素质,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两者共同发展,达“双赢”效果。同时,使学生大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有机结合,为就业开通绿色通道。

总之,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安排主要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专业技术不是考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理论知识一般掌握就行,主要是学会应用,只要通过了生产实践中的考核,怎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只有在生产实践中考核合格,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篇(3)

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体制的基本依据, 也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体现。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专业应用技能培养的总体规划和依据,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专业还刚起步,均处于摸索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下面针对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谈点个人的经验和看法。

一、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到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学生只需掌握知识技能,而知识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应靠社会大舞台。因而,存在着注重理论教学体系及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及教学仅留意于形式的不良现象。

2、实践性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相关专业院校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产学研结合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上,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使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与行之有效性,试行起来不切实际,效果难尽人意。

3、实践性教学方面没有规范化考核和管理措施。考核方法不明确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和敷衍了事;管理出效益,管理不到位,致使教学过程中,只有计划,没有把计划真正落实到实处,消耗了人力、资金和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4、不重视“双师”素质教育,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运用能力低,从而使教学与社会脱轨,教学质量也随之难以保证和提高。

5、只注重毕业证书,不重视市场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生就业,缺了一张绿卡,少了多次就业机会。

以上不合理的因素必然导致培养出的建筑装饰专业的高职高专人才是与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的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技术应用技能怯弱的低能儿。

二、构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逐步明确建筑装饰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和效果图表现能力,适应建筑装饰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以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程序为基本思路,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深入建筑装饰市场、国家大、中型建筑装饰企业,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员、预算员、质检员和监理员;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如图1示;对应知识能力结构分析如图2示;最后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通过开设认识实习、各类实验、见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定岗实习、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证书培训等实践性课程,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装饰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美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建筑材料实验、构成艺术实训、房屋构造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专门技能实训(表现技法实训、室内设计实训、装饰施工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学时占总理论教学学时的应超过40%以上,而理论教学学时还包含了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基础课,实际上占专业课程教学课时的50%以上,从而加大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

4、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构建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训练,确保实践能力训练不断线:第一学期进行整体感觉认识实习、《制图与识图》和《美术》集中周实训;第二学期进行《建筑材料》认识与实验、《装饰CAD》和《构成艺术》集中周实训;第三学期进行《民用建筑构造与装饰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3DMAX计算机辅助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四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装饰表现技法》、《PS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周实训、《装饰施工技术》常用岗位工种操作实训;第五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建筑装饰预决算》、《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六学期进行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同时,保障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学习不断线:第一学期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第二、三、四学期开《建筑装饰AUTOCAD》、《3DMAX》、《PHOTOSHOP》;第三、四、五、六学期应用计算机知训进行建筑装饰构造设计和室内设计;第五学期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和预算应用软件学习;第六学期利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调研、毕业实习、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和毕业设计。针对核心课程,在学时分配上理论和实训各半,有些主干课程更偏重实训部分,例如:《CAD》、《3DMAX》、《PS》、《室内设计原理》、《装饰施工技术》则应偏重。另外,应紧跟市场,紧跟社会,拓宽专业知识面,以便更好适应社会,附加如《监理概论》、《施工项目管理规范》等课程,穿插《三法一条例》、《安全法》等工程建设相关法律;《建筑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专业规范知识;并进行安全、组织、预算、管理等案例或名人专家讲座,尽可能与社会接轨。

5、制定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性教学大纲,指导实践性教学。

6、完善并规范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及教学管理办法,使考试和考核真正达到考出水平,考出技能的水准,且严格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实现和提高。

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同时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建设,建立稳定合理、长效健全的人力、环境、设备三保的支撑保障体系。

三、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现实意义

1、通过该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使实践与理论并重,弥补相应不足,以达培养目标,有力推动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

2、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符合本专业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探索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经过专业技能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

篇(4)

关键词: 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网络平台;教学管理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graduation design (thesis);work flow;network platform;teach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205-02

0引言

大学扩招已经多年,它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加强国民基本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学扩招对教学质量影响这一话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对部分大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教学管理人员认为扩招后的教学质量有所下滑的比例达到54.5%,在调查改进措施时,31.2%的教师认为应该加强毕业设计管理。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

1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过程管理

教学实践发现,毕业设计制度与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但最为突出的是在“过程管理”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从立题、审题、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后期检查、论文评阅以及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缺乏明确的标准与考核指标,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漫不经心,教师指导流于形式。各高校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对现有毕业设计指导与管理从制度化管理、过程化管理,现代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也提出了毕业设计过程中环节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等建设性意见和方法。我们课题组也从过程导向性学习的课程与学业论文指导同步教学模式出发,开展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成果。但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等管理上,整个过程以人工为主,效率不高,容易出错;透明性、可监督性,可评估性也难以保障。因此,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综合指导与管理系统将有效地对毕业设计诸环节实施过程监控、指导和管理,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2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与管理平台的思路和方法

2.1 系统构建的基本思路针对缺乏过程管理的问题,我们提出从规范管理入手,把过程管理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保证。我们在“强化管理、规范组织、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下,完善了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构建的指导与管理系统将各项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制度规范有机地融入其中,这些规范和制度将成为系统运行中的重要限制条件,每个参与毕业设计活动的人员将严格按照规范完成毕业设计每个环节的工作,从而提高了毕业设计工作的规范性,降低了人为和随意性。当然系统也具备授权的人工干预功能,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毕业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将产生各种类型的文档或文件,系统将辅助相关人员完成文档信息的填写,提高文档撰写的效率,同时保证文档的格式规范。还提供相关文件的上传功能,最终各种电子文件(如:论文、报告、图表、程序等)将被归档,这些文档和文件将成为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材料之一,形成特色论文数据库的资料来源,成为今后教师和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重要参考。

2.2 研究方法一是针对校内各系部和部分省内高职高专院校毕业设计现状调研;二是进行系统的构建思路及模块设计方案论证;三是逐步完成 “用户管理”、“选题管理”、“开题管理”、“中期管理”、“答辩管理”五个系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四是完成全部系统调试,在校内试运行,逐步完善和应用推广。

2.3 研究特色和创新特色一是体现在毕业设计工作过程指导和管理研究与自动化和规范化研究相结合,突破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所有毕业设计的参与者通过系统平成各项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的相关工作,指导和管理者可以通过系统清晰的看到毕业设计工作进展并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二是体现在资源的集成与应用上:该系统集成多个电子资源网络化数据库,并通过《信息检索技术》《电子资源检索与应用》等课程或讲座普及应用知识。引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学术论文写作格式与规范》,整肃学风,提高论文写作知识和能力。调用《金创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完成网上填报时的信息比对和最终成绩登录工作等。开展研究前,我们利用《科技创新辅助决策系统》进行查新,并在万方、知网等国内上网期刊库中检索,尚未发现类似的基于网络的毕业设计指导与管理系统。

2.4 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将制度和规范、指导和管理工作流程系统化(网络化、自动化、规范化);二是针对不同专业毕业设计的具体情况,设计和构建的系统如何能够柔性适应不同的需求;三是把相关资源更好地整合到本系统平台中,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论文撰写和教师指导提供技术和资源上的支撑。

3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与管理平台的技术路线和模块功能

3.1 系统构建的技术路线在现状调研和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充分融合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网络化、自动化、规范化结合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流程中,使每个毕业设计环节在系统中完成,有效地进行过程控制和监督管理,保障毕业设计工作的高效和规范的实施。在完善后的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基础上,开发毕业设计工作流系统,使整个毕业设计环节通过工作流系统来辅助自动完成。

利用Java Web 2.0程序设计构建五大模块系统平台,该系统将基于网络平台而具有不限时空、资源整合便利和充分的优势;考虑不同专业等针对性需求而具有人工干预功能的柔性系统。实现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的全程监控、流程规范、使用便捷的目的。

3.2 五大模块功能毕业设计(论文、报告)指导和管理系统包括了用户管理、选题管理、开题管理、中期管理、答辩管理等五大模块,可通过系统信息流图来直观描述,如图1所示。

五大模块具体实现的功能如下:①用户管理模块可以完成个人信息网上填报,并与现有教务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比对,如果通过了审查,则管理员进行相应的权限分配,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完成不同的操作。②选题管理模块提供了教师通过系统提交自己预定的题目,另外还提供了学生自选题目的提交。对于提交的题目需要提交专家审题,考察是否适合做毕业设计题目,如果符合选题要求则被存储在选题库中,学生进行选题时可以查看试题库中的题目并进行选题,选定题目后最终生成《毕业设计或实践任务书》。③开题管理模块可以提供对题目信息相关的数据库的接口地址,保障学生充分论证毕业设计选题后,通过填写信息,自动生成开题报告,保证开题报告的规范性。教师对提交后的开题报告进行审查,给出相应的反馈意见,最终生成毕业设计(论文、报告)大纲。④中期管理模块可以将由毕业设计成果生成的论文(报告),发往相关部门进行学术不端审查,通过审查后,再进入论文(报告)格式规范、结构和内容等审查,最终将审查结果反馈给学生,并进行修改,修改后并通过审查最终形成论文(报告)二稿、三稿及定稿,最后录入毕设指导教师的意见,生成《毕业设计或实践指导教师评审意见表》和评审成绩。⑤答辩管理模块中,论文指导教师对论文进行评审给出评审意见和成绩,生成《毕业论文或实践报告评审表》;通过答辩资格审查的学生进行答辩后,结合答辩评委给出的答辩评审意见和答辩成绩自动生成《毕业设计或实践答辩委员会评审记录表》。系部主管领导根据毕业设计或实践成绩、论文或实践报告成绩和答辩成绩,网上填报系部意见,然后系统根据预设的三部分成绩比例,自动生成《学生毕业设计和实践综合成绩评定表》和综合成绩。最后,全部毕业设计资料归档。属于规定范围的优秀论文自动储存在优秀论文库中。优秀论文库中的论文将为今后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提供参考。

4结语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具创造性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全局出发,全面考虑,需要管理干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效果最优,使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Z].2004-4-8.

[2]理查兹.Java消息服务(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张峰,李慧丽.Java Web 2.0架构开发与项目实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87-03

一、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历史状况及思考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机电工程专业主要的实践性环节有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以及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涉及的工程实践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课程体系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基本教学框架,其突出的表现为:

1.课程体系几十年无实质性变化,教学内容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吸纳迟缓,相对于目前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内容滞后,特别是反映结合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先进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快速成型、先进工艺与设备的内容过少,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学生将来走向市场,面对竞争的要求。

2.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看,原有的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以理论验证为主,相互联系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完整结合的有机体系。同时,原教学计划中工程实践教学内容比例过小,从而使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弱,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环境的磨合周期过长。

3.原有的课程设计长期以来自成体系,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割裂与互不衔接的现象,且设计内容陈旧(例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的减速器设计题目几十年来保持不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4.金工实习内容单一,设备简陋,现代加工手段和加工方法在金工实习中不能体现。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学生规模增大的需要。

5.毕业设计存在题目老化、涉及内容面窄以及与现场实际结合不够、闭门造车等问题,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

6.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环节比例偏低,专业实验设施严重滞后。

随着目前专业口径的加宽,招生人数的增大,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在新时期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合格的工程师,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人才素质能力竞争的现实,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将头脑中的思维变成工程图纸和计算机图形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将纸面图形变成产品模型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将产品模型变成真正产品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在管理层、总体领导层创新工作的能力,都是我们从事高等机械学科教育的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强化工程实践素质、提高创新能力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为了培养出符合现代机械科学技术发展的、符合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就要“以现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基础,以现代工程技术的能力培养为龙头,以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体系群中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全面更新为手段,建立起一套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工程实践性环节教学体系”。基于上述指导思想,从而确定了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思路:“保证理论教学内容够用的前提下,使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由原来的“知识传授型”和“技能培训型”向“能力素质培养型”转化,在统筹规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科学设置各个工程实践训练的内容,以期通过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此,要对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方法进行改革,教学内容要重新调整、组合、充实。

三、实践性、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强化工程实践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将机械类工程实践课程按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方案划分为三个模块(如上图):

1.实践能力培养模块。该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训练、典型机械拆装与测绘、技术基础类课程部分验证型实验、金工实习基本操作技术训练、认识实习等。

2.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模块。该模块包括技术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实验、金工实习中现代加工技术实习、有关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等内容。

3.创新能力培养模块。该模块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和制作活动等内容。

根据上述模块的划分思路,对原有的各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修订、整合,制订出符合新思路的实践性教学的有关教学大纲,编写出有关的教学资料。改变思想观念,拓宽思路,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考核手段和考核方法,把学生和老师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实践性、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案

(一)强化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科学设置工程实践训练环节

1.在培养计划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和加强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英语强化训练,计算机应用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机械拆装、测绘及计算机绘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社会实践等。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将诸如自学、信息采集处理及应用、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工程设计、动手、语言文字表达、计算机应用、科技开发与创新、组织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实际动手等能力培养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2.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入手,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拓宽基础,精选教学内容,处理好传统内容和科学技术新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将机械工程发展成为一个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学科。

3.改革金工实习组织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学生自己拟定的实习产品为主线,贯穿整个金工实习环节,学生自己确定产品的工艺方法、工艺路线、具体的加工方法、材料的选择、产品的设计、工艺过程的拟定、质量控制既检验方法等。

4.在实践环节的内容上作出科学的安排。对于复合型的机械类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我们认为要在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上下工夫。可以在金工实习之后,专业技术课程开设之前,设置了一周的“认识实习”。使学生在金工实习的基础之上,对整个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生产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并且,设置了综合性实践环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的机、电、液、测、控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知识得到一次综合应用,从中得到一次综合实践能力训练。

5.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和实施办法,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对于教学计划中所设计的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确保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学院还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和管理办法。

(二)在加强主干课程建设的同时,着力于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1.通过重点课程建设来加强机械类技术基础课程实践环节。(1)在重点课程教学计划中,建立充分体现创新思想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2)改进重点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创造条件。

2.加强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加快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的设计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科学实验。具体做法是将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实验目的要求事先告诉学生,由学生在实验前自己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步骤,估计实验结果,然后分组讨论比较方案的优、缺点,确定小组方案,最后上实验台,分组进行实验,实验报告要求有实验方案及其分析,实验步骤、实验调试过程遇到的故障分析、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教师和实验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在其中对学生起引导和辅导作用。

3.课程设计注重创新与工程实践。现有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自成体系,分别命题,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割裂与互不衔接的现象,且设计内容陈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的教学实践,将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两门课的课程设计进行合并、整合,学生3~4人为一个设计小组,题目是以工程实际为背景的设计题目。将构思、方案设计、功能设计、机构设计、优化设计、评价设计进行一条龙训练,并与机械CAD相结合,形成一个面向工程实践的整体体系,将原来的“课程实践”转变为“工程实践”,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

4.创新设计中的计算机系列课程。把计算机技术贯穿于实践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一直是机械类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计算机也是创新设计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计算机绘图(融合在机械制图之中)、数据库及管理系统、计算机强化训练、机械拆装及测绘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环节将计算机技术融入机械创新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三)机械创新设计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创新设计的主动性

1.建立机械创新设计基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创新设计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建立内容丰富的创新实验基地。

2.机械创新设计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创新设计的主动性。由于单一的机械创新设计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又对学生没有约束力,所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足,碰到问题容易退却。机械创新设计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使得参与机械创新设计的学生人数大幅提高。制定出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机结合的实施细则,规范管理,严格要求。把任务和兴趣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达到满意的实践教学效果。

3.规范毕业设计的各教学环节,真题真做,体现综合创新实践。在毕业设计、课程设计选题、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答辩、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设计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科研工作,大多数的毕业设计题目来工厂实践或科研项目,有新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综合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设计质量好。特别是毕业设计中,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工程实际题目,原则上“一人一题”,学生3~4人可为一个设计小组,可共同进行市场调研、方案构思、功能设计、结构设计、零部件设计、编写程序及上机调试、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评价和论文写作,形成一个面向工程实践的整体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具体做法是:在课程与课程实验中先逐步交叉融合,再在综合性课程设计中得到较全面的综合训练,最后在毕业设计中,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锻炼,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工程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全面提高,使真正的机械类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被“敲打成型”。综合实践能力在逐步综合中培养。

五、结束语

强化工程实践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创新性、实践性教学改革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模式和实践、创新教育方案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2.使整个教学体系得到整体优化,建立大工程观念、竞争和市场经济观念、大机械设计制造观念等新的教育观念。

3.充分体现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4.针对性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人才主要从事工程实践(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实践是科学实验),并具有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

5.将创新设计理念融入机械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具体教学环节,将创新落在了实处。

篇(6)

二、建立以实训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是: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其中课堂教学注重基础性、理论性、系统性,相应的实验课则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技术覆盖面、与课堂教学的配合等。实践目标用于强化理论的学习,内容往往缺乏工程应用背景,脱离实际应用,加上所安排的实践课往往课时有限,难以达到一定的编程量。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实训体系就需要将原有的课程实验改革为课程实训。与实验相比,课程实训更关注实践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课程实训体系统的设计课程实训的目的是为了以后能为参加企业的大型项目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一个阶段性项目实训的训练过程,在课程实训中,每个课程对应一个实际的开发项目,课程单元对应实际项目的一个模块或者是它的一次渐进。在课程实训中,学生了解项目的背景,探究项目的工作原理,直至动手实践完成工程项目,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指导与引领作用。该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网状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各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为实训目标。

2、课程实训体系的训练过程

(1)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岗位要求为基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建立以实训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突破传统课程体系、瞄准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体系,构建以实现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新体系,新课程体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新的课程体系由实训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和素质培养体系组成。

4.建立以企业项目实训为体系的毕业设计

1、建立以企业项目实训为体系的毕业设计有两种方法:

(1)学生进入企业,接受企业员工的真实环境下的训练。

(2)引企入校,以企业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只是局部接触到了企业软件工程的一些知识,但是还不系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实训,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企业工程与学校实习,实践的区别。实训基地建设方式:

①实训环境完全按照企业文化、机构设置、项目需求、研发模式、团队特色等软硬件条件的需求来搭建;

②实训项目是从软件开发的国内知名骨干企业中挑选出一批具有行业特色及代表性的项目;

③实训的项目经理是从骨干软件企业中挑选出来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丰富并参与过实训项目开发的项目经理来担任;

④实训管理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模式,让实训学员亲自参与实训项目开发,将其融入IT企业的真实运行环境;学习了解IT企业的软件项目开发规范、流程和项目管理方法以及软件工程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感受IT企业对员工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要求;体验企业文化;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积累项目实战经验;

⑤实训的实施规范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来进行,实训学员按照25个人的规模分成若干个项目组,每个项目小组将参与项目详细设计(项目编码)、项目测试和项目验收过程,并形成规范、标准的文档。

2、实训所取得的成效通过对实训学生的调查,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提高:

(1)硬技能的提高掌握了基本的开发技术、熟悉了企业常用的工具和平台、熟悉了软件工程的流程及软件控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快速学习的方法、熟悉了软件工程中常用的工具。

(2)软技能的提高通过实训可以使学生在团队精神、沟通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规划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IT成员,并能根据自己的所学、所见、所识来提高编写简历与参与面试能力。

篇(7)

(二)以当前规范为设计依据结构设计的依据是国家、行业、地方和单位现行的各种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和措施,毕业设计的依据也是现行规范,不是参考书或教科书。规范是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结果,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相结合。对于设计师而言:规范就是法律,作为一名结构设计师首先要加强学习和理解规范,适应规范的更新和修订,其次要在结构设计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这里特别提醒注意两点:一是规范的规定是结构或构件的最低要求,实际工程设计时并非一定要采用最低要求。二是规范的强制条文必须遵守,必须严格执行,是不得超越和突破的红线。毕业设计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设计依据中的规范采用的是废止版本而非现行规范。特别是最近两年规范更新中,很多同学的设计依据新旧规范都有。另外,设计依据中含大量教科书和参考书,教科书,参考书只能是设计参考资料,而非设计依据。

(三)重视抗震设计⒈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毕业设计的重点内容。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2]。如果毕业设计任务书地点为抗震地区,任务书就应明确是否可以不进行抗震设计,指导教师也应在设计指导书中帮助学生确定与抗震设防有关的标准(设防烈度)及技术参数(场地类别等),特别是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还要根据有关规范确定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一、二、三或四级)。毕业设计中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随意提高或降低抗震设防烈度。有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中是7度,学生的计算书却为8度,或降为6度,都是不对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没有按分类标准划分。容易混淆的是: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乙类)。一般的三甲医院的病房楼定为特殊设防类(甲类)。在有抗震要求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有的毕业设计不验算框架柱的轴压比,而截面轴压比验算对抗震是非常重要的,轴压比超限是抗震规范不允许的。抗震设计截面相对受压高度的要求与非抗震不同。抗震时构件的各项构造要求不同于非抗震设计,应严格遵守。

(四)关于结构设计说明结构设计总说明通常是结构施工图的首页。要保持设计说明与设计任务书、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保持一致性。结构设计总说明是对外提供给建设单位,为施工图审查及施工单位施工使用的设计产品。毕业设计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很多同学不重视编写结构设计总说明,有的毕业设计漏掉了结构设计总说明这一项而被扣分;有的毕业设计虽然有结构设计总说明,但其内容与本工程根本无关。同学之间相互借鉴,拷贝,忽略了设计说明条款是否都符合自己的设计内容。比如,明明做的框架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却出现了剪力墙的构造要求……等等。

注重结构教育的总体方法重视结构的概念设计

结构专业学生是通过学习结构基本构件的计算来学习工程知识,这种学习的模式让他们擅长解决明确交给他们的确定的的问题,而常常不能分析整体结构形式。这与我们在工程设计时的模式是相反的,在结构设计开始时,希望形成和处理总体方案,着眼于主要结构体系,而不是构件和细部构造。毕业设计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对学生强调结构的概念设计,基本思路集中在对抗震有利的结构主体系,而不是细节。但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专门化的学习,很难有总体的思考,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学习过的建筑力学,建筑结构设计等知识对自己的结构方案进行内力分析,并进行组内讨论,每个学生都应说出自己方案在内力分布上的优点,[3]通过这样的讨论分析,使学生重温学过的知识,并达到更高的层次,形成明确的结构概念,培养学生将专门化的知识用于总体设计思路的能力。本环节问题:在布置柱网时要结合力学分析,使结构各构件受力均匀合理,各构件材料强度均能充分利用,学生往往在设计时忽略这点。如下图例,同样的办公楼建筑设计,因为不同的结构柱网布置,得到不同的内力分布图。

关于手算与电算

毕业设计以手算为主要目的。计算机只是辅助设计。通过对主体结构和构件的计算来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如结构力学)和专业知识(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钢结构)的掌握程度。手算可以积累设计计算的感性认识,积累数据,练好手算将受益一生.。由于目前软件种类繁多(PKPM,广厦等),不同的软件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因此应对程序的适用范围、技术条件等充分的了解。任何一种软件的计算结果都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得到的,与实际工程都有一定误差,不能够完全依赖软件计算结果。因此要求一个结构工程师在拿到电算结果时应慎重校核、认真分析,做出合理判断。优秀设计成果要求应该有“主体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结果(如总信息、侧移等),同时附有主体结构电算结果的抗震分析报告”,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和对计算机结果的分析能力毕业设计中在本环节容易出的问题是:采用的电算软件,未注明程序的名称、版本及编制单位。指导老师应告诉学生总信息中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如何调整。总信息中的参数普遍存在填写错误,建议指导老师将程序的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中填写说明复印给学生。

关于图纸

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毕业设计应明确要求“结构设计部分以手绘为主。手工制图是对优秀毕业生基本技能的要求,毕业设计手绘图纸让学生在就业前有一个基本训练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制图能力,良好的空间概念和完善的构造要求,以及为施工服务的意识,所以结构设计应以手绘为主。本环节的问题是学生要熟悉制图规范和构造要求。

篇(8)

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

(一)对毕业设计“监控”“、跟踪”的模式管理明确系部以及专业教研室和专业教师的职责,确保毕业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最高品质。专业负责部门应积极开展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跟踪”,及时开展毕业设计进度检查,分成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部分时间段。前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教师毕业设计实践条件以及毕业设计选题,确保每个同学的毕业设计能有一个较好的开始;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完成的进度、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效果,检查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对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二)制定并完善毕业设计质量评估体系建立以毕业设计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工作质量、物质保障质量、设计成果质量、毕业答辩质量及组织管理质量等方面为内容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比性,应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并能真正保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三)改革传统答辩方法、实施展览与答辩以及校企联动答辩考核是教学过程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知识的系统复习过程,由于该课程的名词术语、抽象概念多,工程性强(涉及许多工程实际问题,且需要查取数据表),若采用传统的问答式答辩方法,学生在答辩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理论点上,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挥自己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收获。因此,在毕业答辩时,应该改革传统的问答式答辩,采用项目解说的形式进行答辩,同时让学生制作展板,将自己的设计展板在校内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另一方面,邀请企业负责人参与毕业答辩,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在答辩现场能物色到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可以发出聘请需求,这对学生就业以及促进学生端正毕业设计态度有较好的帮助。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02-02

一、前言

工程教育认证作为高等教育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1]。

我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综合改革是以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来引领的,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电力电子等技术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有效地推进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实现。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模块的主要专业课,占据整个模块课总学分的1/3。该课程作为《电路基础》、《电磁场》和《电机学》等先导课程的延续以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调度》和《高电压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着兼具理论性和工程性的特点。该课程的目标定位为:要求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熟悉电力系统的基本运行方式和调节方法;熟练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电力系统各种故障及其分析方法;了解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为培养高素质的电力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驱动下,本文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入手,讨论《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教学改革。

二、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

《电力系统分析》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两部分。重点讲述电力系统的三大常规计算,即潮流计算、短路计算和稳定性计算,这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所在。其中,稳态分析部分的电网等值电路、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是潮流计算的基础,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方式的调整与控制是潮流计算的应用。暂态分析部分的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是基础,其电磁暂态过程主要针对故障分析时的短路计算,机电暂态过程主要针对稳定性计算[2]。

在教学过程中,三大计算自然要重点讲述,但是其中的计算机算法部分可以适当压缩学时,因为相应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部分会有针对三大计算的具体上机操作。而相应的基础知识部分则需要仔细讲解,尤其是部分同学《电路基础》和《电机学》掌握的比较薄弱,基础知识部分如果进度过快,会导致后边的三大计算根本无法理解和掌握。

《电力系统分析》除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还有一定的工程性。根据已就业同学的信息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引入个别工程实例以及目前的电力系统新技术专题,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工程联系起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该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学方式仍以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教师讲解为主。然而课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计算,需要习题(作业、课堂讨论和课堂测验)来支撑。由于作业是在课下完成的,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同学互相抄袭的现象,导致不能通过作业来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讨论和测验的方式,一来可以方便教师准确地观察学生的真实水平,二来通过学生到讲台上讲解习题,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便于学生自己找出彼此间的差距,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除了上述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形式,将课程相关的电子资源分享给学生,并通过网络论坛的形式,开展课程内容的相关讨论。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电力系统分析》中有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章节,需要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授课。比如,同步电机突然三相短路分析这一节,涉及的内容较多,既有电机方程,又有短路电流计算,看起来十分复杂,尤其对一部分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看到这些复杂的公式会直接望而却步。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侧重具体的公式推导,而应该先从基本思路着手,和之前学过的较为基础的电路知识进行类比讲解。比如:把“短路前”和“短路后”看成电路中动态电路的“换路前”和“换路后”;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和“三要素”法相类比,即分别求出起始值、稳态值和直流、交流分量的衰减时间常数,带入“三要素”法的表达式中,得出短路电流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先从整体思路上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然后,再针对每一部分进行具体的数学计算,就不会产生思路不清的困扰。

三、实践教学的探索

如前所述,该门课程具有一定的工程性,需要相应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这样才能使本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相应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一)基于PSASP的课程实验[3]

课程实验设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对电力系统的理解,学生利用仿真平成电力系统参数的录入、潮流计算、短路计算、功率特性和功率极限等实验,初步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加强对电力系统分析知识的掌握能力。

上述目标通过让学生使用PSASP(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软件,在本专业的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完成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仿真、电力系统的短路计算仿真、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方式和电力系统功率特性和功率极限等实验。学生通过上机实验,能够基本掌握电力系统的分析方法,甚至个别同学还在使用PSASP的同时,使用MATLAB软件实现相关的潮流和短路计算[4],并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是用单独的一周时间来完成的,具体分配了3个设计题目,由学生自由分组和选题。主要是希望学生通过开展课程设计锻炼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查阅资料、工程问题的数学计算和分析、报告的撰写及团队合作)。

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来源于相关的科研项目,以潮流计算和短路计算为核心的相关工程性问题。主要考察对手算潮流和短路计算基本方法以及计算机潮流和短路计算的掌握情况。具体分组为2人一组,组员过多,会导致个别组员实际承担的工作过少;一人独立完成,时间不够充裕。因此,2人一组可以较好地分配工作和保证课程设计的顺利完成。

课程设计的验收工作以现场答辩的方式来完成,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40%。指导老师会针对每组提交的设计报告,提出2~3个问题,同时要求现场演示计算机仿真过程,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1~2个问题,如果超出3个问题回答不正确,则视为课程设计不通过。答辩过程中,选择同一题目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和评价,该环节占答辩成绩的20%。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设计题目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找出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同他人之间的差距。

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除了《电力系统分析》,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学生都已经选修完毕,具有一定的综合运用电力系统相关知识的能力。设计题目来源于科研项目中的小项目,以锻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的能力。

毕业设计比之课程设计,题目要复杂得多,是对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相关专业知识的整体验收。《电力系统分析》所学相关知识作为毕业设计题目的核心内容,是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另一种验收形式。相比考试而言,能更加有效地检验毕业生是否具备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罗列的基本能力。

(三)实习环节

课程相关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只能在变电站和发电厂进行参观,而不能进行具体地操作。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带队的教师能够在参观前和参观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进行讲解,以提高实习的效果。

通过学生对实习的反馈情况来看,大家对实习单位的兴趣比较大,在具体参观过程中,对电力设备和电力系统接线和运行方式的认识得到了加深,使原来仅停留在原理图和结构图上的电力系统形象化。同时,学生对毕业后所能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更能激发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探索,使学生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则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环节来确保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工程性问题,更好地达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从而自下而上地支撑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使培养出的学生成为电气工程相关领域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5-19.

篇(10)

一、毕业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衔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既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全面检验和总结,也是为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点的设置

毕业设计是经历时间最长,经历阶段最多,教学背景最复杂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个阶段如果质量监控环节设置不合理或监控不到位,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从大的方面,按时间顺序,可把毕业设计分为毕业设计准备、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结尾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点。

1.毕业设计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可把毕业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点:

毕业设计启动的动员;毕业设计题目的酝酿;毕业设计题目申报,提交毕业设计申报书;毕业设计题目及内容审查;题目公布,供学生选择,召开双向选择会;落实题目选配工作,最后张榜公示;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审核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进程安排和要求,安排指导计划。

2.毕业设计进行阶段

文献检索、外文翻译、文献综述报告;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检查和中期答辩;完善设计内容;撰写毕业论文。

3.毕业设计结尾阶段

指导教师评阅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成果演示;评阅人评阅毕业论文;毕业答辩,评定成绩;上交材料。

三、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各节点的监控

1.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

毕业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良的毕业设计一定包含一个充足的前期准备。

(1)毕业设计启动的动员。毕业设计的动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必须坚持。动员分学院和系(教研室)二级,要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步骤和要求。系(教研室)的动员要着重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布置。

(2)毕业设计题目的酝酿。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往往有的老师随便想几个题目就上报了,不进行深思熟虑,没有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样会产生很多问题,如有的题目根本不符合本专业的要求,超出本专业的范围;有的年轻教师把读博士时的题目拿来给本科生做,题目难度过大;有的过于简单,工作量太少;还有一些题目多年重复使用。所以毕业设计题目的确定要求先在各研究所进行讨论,年轻教师的题目由老教师把关,题目要符合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也要把握好难易程度。

(3)毕业设计的申报。要求填写《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申报表》,做到一人一题,一人一表。申报表要阐明本题的目的、要求、内容、国内外进展、重点、难点、设备条件、对学生的要求等,为师生双向选择提供依据。

(4)毕业设计题目及内容审查。在各研究所进行出题把关的基础上,题目申报表汇总到系(教研室),由系组织专家小组对题目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返还给老师进行重新命题,仍然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

(5)题目公布,供学生选择,召开“双向选择”大会。题目审核通过后,向全体学生公布,然后召开“双向选择”大会。每个老师要做好PPT,在会上每个题目有3分钟推介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的题目是进行双向选择的最重要的目的。一般要求收集到1∶1.2以上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按兴趣排序选择3个题目,每个题目按学生选择的次序配制。当有多个学生第一志愿填报同一个题目时,才有老师的选择权,若第一志愿只有一个学生,不管该学生成绩如何,老师不得放弃,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所以双向选择主要是让学生有更多选择题目和老师的权利。

(6)落实题目选配工作,最后张榜公示。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根据学生的志愿顺序进行选配。由于有重选,选配过程通常要进行多个来回,选配完成后在网上张榜公示。

(7)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选题完成后,教师要给每个学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任务书可给出样板,内容、要求、条件等必须明确。任务书是学生最终完成毕业设计情况的依据,所以任务书中各项目内容要切实可行,难易适中。

(8)审核毕业设计任务书。对任务书提出的内容、要求、条件等内容及是否规范和可行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经系主任签字报学院主管领导批准才能下达给学生。

(9)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经审批后的任务书下达给学生,要求指导教师对任务书的每一条内容向学生交代清楚,学生按任务书规定的要求开展毕业设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内容。

(10)指导教师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进程安排和要求,安排指导计划。为了让学生有序按时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教师必须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进程安排表》,进程表按周设置,写清楚每周要学生设计的内容,还可给出重点、难点和基本思路。 转贴于

2.毕业设计阶段

在毕业设计开始后,教师要严格把握好各个环节。

(1)文献检索、外文翻译、文献综述。要求针对毕业设计题目涉及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检索中文论文不少于15篇,英文论文不少于3篇,并写出不少于4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翻译2篇英文论文,不少于2万字符。英文的原文必须是最近几年在期刊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指导教师要对文献综述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英文翻译的质量严格把关。

(2)开题报告。要求学生制定好毕业设计的技术线路,明确设计的重点、难点及应对策略,时间安排,并写出4000字以上的开题报告,做好PPT,向指导小组作开题报告。指导小组应及时指出学生开题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3)毕业设计阶段。这是毕业设计中最重要的阶段。在毕业设计阶段,指导教师除了对学生个别分散指导外,每周必须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并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指导时要求对学生前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布置下面要做的工作。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程,避免学生前松后紧,影响毕业设计进程和质量。

(4)毕业设计检查和中期答辩。学校、学院和系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进行抽查,对毕业设计进程和指导情况进行抽查。督导组平时也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为了促进学生的毕业设计进程,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开展中期答辩,对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进程滞后的学生发出警告,对不专心做毕业设计,进程严重滞后的学生取消毕业设计资格,以严肃毕业设计纪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5)完善设计内容。对毕业设计各部分和总体内容进行完善,对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在得到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尽量使设计结果达到最优。

(6)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撰写,先写出论文提纲,经教师审核后开始写论文。要求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文字流畅,格式规范,设计图纸清晰正确。

3.毕业设计结尾阶段

(1)检查毕业设计成果,准备毕业答辩。由毕业设计答辩小组成员按照指导教师任务书给定的任务检查其完成的情况,学生要对其设计的成果进行实物演示,教师对其成果进行点评,并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演示记录》。

(2)论文评阅。学生论文先要交给指导教师阅读、修改、评定,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然后交给答辩小组的其他老师进行评阅,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语》。

(3)毕业答辩,评定成绩。学生的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主要由以下各方面综合评定:文献查阅与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成果演示情况、论文(设计说明书)质量、答辩情况。论文(设计说明书)又从技术水平与实际能力、成果的新颖性、论文撰写的质量等各方面评定。小组优秀的学生一般还要进行一次大组答辩,最后确定毕业设计真正优秀的学生。对于小组答辩不及格的学生,还有一次大组答辩的机会,最终确定其能否通过。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90-03

一、引言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包罗万象,涵盖了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数字艺术、服装设计等很多方向,本文将以其中室内设计方向探讨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改革方面的问题。毕业设计是高职高专三年人才培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应用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以“规范化”的方法与系统的设计程序独立进行的设计过程。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系统地应用所学的专业技能,来分析和解决有关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均能够进一步得以提高,能较为全面的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鉴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毕业设计工作模式创新。毕业设计工作模式对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毕业设计答辩形式、毕业设计管理形式等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二、常规的毕业设计方案的分类

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由于毕业生的指导老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同时还担任着常规教学以及管理工作,因此,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显得“力不从心”、“敷衍了事”等。因此很多高校在毕业设计环节参考一些本科院校,采用论文形式举行,也有一些艺术设计高职高专学校采用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甚至有些学校在学生毕业设计时,以学生创作作品为毕业设计内容,同时,也有以论文加图纸的形式同时进行,可谓是毕业设计形式多样,但最终效果如何呢?

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方案现状分析

(一)对毕业设计的认识缺乏深度,往往等同于普通作业

首先,随着高校扩招的规模不断扩大,入学门槛相对较低,高职高专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下降趋势。一些考生为了跻身高考,考前进行专业急训,大多设计专业学生都是速成高考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并没有达到专业标准;其次,就业问题也进一步导致学生敷衍毕业设计,造成毕业设计综合指标与行业需求相差甚远。通常高职高专的学制为3年,其中在校为2.5年,然而由于学生就业压力大,在到第5学期时几乎都在外出找工作,有的提前毕业急于上岗,这不仅使得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受到较大影响,同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很多毕业生把毕业设计当作了一个形式,只要求过关而已。

(二)毕业论文原创性不强,文章质量较低

很多学校都沿用了本科院校对毕业论文形式的应用,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以及网络期刊的丰富资源,以论文为毕业设计内容的,执行难度很大,主要体现在论文的含金量、论文的原创性、论点的创新性方面。高职高专学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社会输送一批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理论功底上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论文的水平以及论文的质量就相对较低。此外,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实习,用于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导致为了赶论文,从网上下载拼凑的现象较多。由于很多高校在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分配的时候,一般是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这就没法全面地检测论文的原创性,并且一般高职高专的学生论文最终是不上知网检索数据库的.

(三)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单一,创新性不强

随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压力的不断增大,行业需求与大学生专业素质日益形成较大矛盾,使得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毕业设计工作形同虚设。传统就业模式导致了毕业设计内容重复,“不断炒冷饭”,脱离生产实践,没有进一步把握学生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显得稚弱。毕业设计个性、主题性、时代性和真实性严重缺乏,大大地降低了毕业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运作。由此,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将成为高职高专设计专业首要任务。

四、毕业设计改革方案

(一)毕业设计选题现状与改革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依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从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着手。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必须在选题源头上控制好毕业设计的要求。因此,毕业设计时,必须明确毕业设计要求和目标,旨在通过毕业设计系统的检测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分析、方案设计、以及项目运作能力。有些学校让学生到实习或者顶岗实习的单位去,以参与的项目为毕业设计题,到毕业答辩时,就以自己的案例进行答辩,往往这样的形式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没有在本行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自己的项目,最终就草草的找一套图纸应付;其二,会有一部分学生为了“面子”,直接套用或者套作设计师的全套图纸,继而进行答辩,严重偏离了毕业设计的最终意义。因此我们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该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提高毕业设计项目的真实性、实践性,对毕业设计选题做以下改革。

1.建立由专业教师收集的项目库。这些项目库可以是专业教师平时实践项目或者以专业社团的形式收集的地方性真实案例,这样的案例建成项目库,提供给学生作为项目选题,让学生利用实习期间的实践技能对校方指定项目进行设计,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实践技能,一方面提高了毕业设计项目的真实性。

2.建立工学结合及校企合作项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逐步普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逐步完善,那么我们该怎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呢,除了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课、讲座以及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外,我们应该更好的利用企业资源,利用企业的实践项目,带进校园,这些项目经过筛选,根据难度情况,可以收集起来并不断更新,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库,对于长线设计项目,一方面可以作为锻炼学生的平台和手段,也可以作为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运行的实战演练。

3.网络及实际赛事项目。相关设计行业尤其是室内设计方面的互联网站比较多,每年大大小小、不同规格的室内设计大赛比较多,大赛的主办方都是想通过比赛项目,来刺激和提高设计师、学生对室内设计行业的从业或者学习积极性,比赛一般都有一定的主题或者参赛项目,并且都是要有系列全方位的图纸作为依据,因此,在毕业设计阶段,如果有较好的设计比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也是一件比较好的选择,通过比赛,结合专业教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大显身手,较好的融入到比赛气氛中,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同时,优秀作品将会是对学校和学生个人的鞭策与检验。

(二)对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个项目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行业,因此,从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来看,由传统的毕业论文和自选项目设计图纸,改为项目驱动式工程实例综合命题设计,将原来毕业论文中应论述的问题增加到工程项目中的设计说明部分。学生不可以盲目设计或者只是单纯的套作,必须对自己的设计方方面面能够较为熟悉的掌握,包括对设计的理解,设计风格的应用以及对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把握。这些除了图纸表达,学生必须能熟练的阐释,因此,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除了完成系列成套图纸外,还必须能对一些设计细节进行文字性的表述,通过对整体设计方案的细节描述,一方面在表达设计思路的同时,也在检测学生对设计方案的了解以及相关设计理论的应用,达到实践设计与理论的高度统一。

(三)全方位、科学的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每年一度的毕业设计安排工作都是在学生快要进行顶岗实习的时候进行布置,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一般都是担任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数担任毕业设计指导的老师一般同时在上课,加之很多高校,专业教师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不太协调,往往一个专业教师要指导多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因此会出现诸多不周现象。比如,一个专业教师很难全面地跟踪每一个学生,或者很难对每个学生都指导得非常全面,这中困难一般情况下都很难克服。因此,毕业设计指导环节往往会失去重要性地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以下三个过程来弥补。

首先,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因材施教是我们高职高专办学的一个基本思路,依据学生的专业素质来提供对口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时,我们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素质的差异进行选题,很多高校采用学生选指导老师,或者指导老师选学生,也有的学校直接按照班级学号排序。

其次,毕业设计的过程指导。学生在做好选题后,往往就到公司进行专业实习了,但也不排除一些学生实习的岗位或者所从事的行业与自身所学专业不一致,那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难得到专业实践方面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尤为重要。

再次,答辩前期的指导。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后,要着手准备答辩工作,通常是准备答辩PPT和展板。对于专业教师,这个过程,一定要指导学生找出自身设计中的亮点以及创新之处,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含金量,指导学生善于挖掘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结果,这些是学生毕业设计环节最大的受益。

五、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

为了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能有效、顺利的进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研究并落实更为有效、规范的管理模式。

(一)对毕业设计“监控”、“跟踪”的模式管理

明确系部以及专业教研室和专业教师的职责,确保毕业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最高品质。专业负责部门应积极开展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跟踪”,及时开展毕业设计进度检查,分成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部分时间段。前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教师毕业设计实践条件以及毕业设计选题,确保每个同学的毕业设计能有一个较好的开始;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完成的进度、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效果,检查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对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二)制定并完善毕业设计质量评估体系

建立以毕业设计选题质量、教师指导质量、学生工作质量、物质保障质量、设计成果质量、毕业答辩质量及组织管理质量等方面为内容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可比性,应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并能真正保障、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改革传统答辩方法、实施展览与答辩以及校企联动答辩

考核是教学过程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知识的系统复习过程,由于该课程的名词术语、抽象概念多,工程性强(涉及许多工程实际问题,且需要查取数据表),若采用传统的问答式答辩方法,学生在答辩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死记硬背理论点上,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挥自己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收获。因此,在毕业答辩时,应该改革传统的问答式答辩,采用项目解说的形式进行答辩,同时让学生制作展板,将自己的设计展板在校内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另一方面,邀请企业负责人参与毕业答辩,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在答辩现场能物色到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可以发出聘请需求,这对学生就业以及促进学生端正毕业设计态度有较好的帮助。

六、结语

毕业设计是高校学生离开学校的最后一次“献礼”,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在校生的教育以及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来说,都非常重要。一个学校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能极大地影响在校生的学分建设,同时也是对用人单位、对社会的负责,确保能为社会提供一批优秀的毕业生。通过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无论对学生个人、对学校、对社会来说,均有较为重要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2]张晶.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分析[J].时代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