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体育产业概论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3 14:52: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产业概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体育产业概论

篇(1)

一、什么是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

现如今,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受到多方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内部主要指控制、管理、策略等方面的阻滞,外部则主要指国家政策等利用经济杠杆进行的宏观调控上的阻滞,这给企业发展制造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加强企业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实现企业价值,就需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内部调控机制,通过各权力部门、决策、监督、管理机构的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保证房地产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

二、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1.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制度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它对企业的经济价值只有通过对各部门的调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许多房地产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设置人员岗位和制定规章制度上,忽视了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会增加办事具体环节,耗费大量精力,而没有以发展的眼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内部控制能保证正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资产的流通顺畅,还能确保各项活动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其次,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不够,通常用一些表面文章应付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也是刻板没有灵活性。相关负责人员通常左右兼顾而不能很好的进行监督,使内部控制得不到有效执行。

2.缺乏风险意识

一些房地产企业在风险的预警和处理上能力还不够,主要是机构设置不完善,

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因此在一些实际工作中无法提前发现潜在危机,而一旦发生风险又无法给出应对策略,致使企业发展受滞。企业发展不可能没有风险,但是把风险降低到最小,使企业有承担应对的能力,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才是风险控制的目的。其次,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多变的经济格局中更稳定的发展也需要风险导向机构的保驾护航。

三、存在的问题

1.核算问题

房地产企业的收入形势比较复杂,其中的自行开发由于周期长耗资大,使其具有较高的价值性,而按合同要求开发则应按标准进行收入的确认。房地产商品的销售方式通常为分期付款或预售等多种方式,因此造成了具体收入核算过程中的许多细节问题,增加了收入确认的难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以结算账单提交买方并得到认可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标准。

3.投入产出比例不合理

项目建设中投入资金量大,在开发产品预售完毕而预售款项却无法确认为收入时,无法正常应用配比原则。

四、改进策略

1.完善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关系到企业内部决策的贯彻和执行,并直接影响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为确保各项业务和环节的顺利进行,建立一套完善的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大力发展董事会建设,行使其监督、领导权力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员工的基本思想道德进行培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制定员工准则,要合法、公正的处理企业和利益的关系。

其次,对有关人员业务必须细分好处理权限和责任的承担,要在个部门,各项业务中建立起相互制约的关系,实行双签制,严谨一个人全程处理。还要建立监督机制,在常规核算的基础上对会计部门内各项工作岗位和业务进行核查,最好是周期性进行,设立专人负责此项目,以增强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交流信息

管理者应在掌握房地产企业运营状况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当今市场的信息情况

,使企业的内外信息保持通畅、一致,提高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房地产企业应当具备完善的信息搜集、存储、加工、输出的信息系统,给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满足外部多变环境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求。好的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完整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还有助于员工责任的履行,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

3.提高企业经营者的观念

要深刻认识到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不仅受经济形势

多变性的影响,还受到政治多变性的制约,由于房地产开发的投入资金多,周期长,资金周转慢等特点,其投资风险也是随之不断加大的,企业资金能不能按时收回,市场情况是不是乐观,以及价值规律的杠杆作用政府想达到供需平衡等,都将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26-02

一、《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产业经济学》自2009年在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开设,授课对象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物流与会展方向)的本科生,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培养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根据目标定位,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经济学知识和行业背景下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将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与知识融合运用的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了解产业经济学系统理论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具备运用产业经济学知识从现实经济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与内容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的角度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其研究对象十分明确,就是介于微观(企业主体、消费者)和宏观(国民经济)之间的中观视角下的各产业,范围可大可小,既可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二三次产业,也可以是现实中某一具体行业,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即是教会学生如何用产业经济理论去分析、解释、解决这些行业所发生的经济现象和问题。《产业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产业组织理论是通过对市场上的垄断和竞争现象的研究,提出产业组织政策,从而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产业结构理论,通过对产业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提出产业结构政策,为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其性质和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授课对象的特点

《产业经济学》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2”、“2+2”的物流与会展方向的本科生开设。“3+2”即专升本的学生,这些学生应该说是专科学习阶段的佼佼者,希望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但由于在过去的专科课程学习中受到相对较差学习氛围的影响,往往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制力,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强,但对一些现实经济问题的跟踪观察则较为感兴趣。“2+2”为从其他专业选的优秀学生,相对于“3+2”的学生,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制力,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但没有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理论,他们的宏微观经济学知识基本是空白状态,由此造成了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先天性不足,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应突出围绕产业特别是服务产业(行业)展开教学,在完成重点基础理论知识教授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某一或某些行业的发展历程、现实问题以及未来趋势判断,以培养能力;同时在网络信息社会背景下,根据学生的特点,要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适应性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的教学观使教师在课堂上追求的是重点难点突出、条理清楚、表达清晰、语言精湛、讲解透彻等,教学变成了教师的表演,教师讲、学生记,教师写、学生抄,偏重灌输而缺少启发的问题仍然存在。传统“满堂灌”教学方法,有三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二是过于强调理论讲授,有意无意中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三是重视知识的传授与积累,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尊重,学习缺乏主动性。

(二)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的内涵

专题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此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它是以学生为中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虽然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都重视讨论,都以相互学习的方式改善教学效果,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专题讨论式教学注重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讨论,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为注重师生之间的纵向互动;而合作学习法则更为突出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学生之间横向互动。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于《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可以实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发挥出“1+1>2”的效果,形成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生生之间的网状互动关系。

(三)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可行性

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可行性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我校众多经管类课程中已经广泛采用,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服务市场营销学》是我校最早引入合作学习的课程(现为校级核心课程),《国际服务贸易》采用团队教学与合作学习两位一体的模式(为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特色课程)。上述课程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为《产业经济学》深化合作学习方法运用,加强与专题讨论互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二是在信息化背景下,简单易得、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具备了超强的信息查阅、搜集、处理的能力。

三、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实践运用

以下本文将简要论述专题讨论与合作学习互动的方法在《产业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是分配小组。原则上以寝室为单位分配学习小组(考虑到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搭便车行为,也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每个小组3-5人,由各小组成员自行协商确定小组长,负责组织成员讨论,协调分配任务,联系沟通其他相关问题。

二是确定任务。目前在确定任务或专题方面,本门课程主要有以下两种选择:第一种方式是围绕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或者紧跟社会热点,确定专题,如房地产、金融、物流、会展等,由各小组商讨确定主题,选择恰当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方法、视角切入进行分析;二是给定既定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对象进行分析。

三是合作完成。任务确定之后,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确定作业类型(论述问题、资料收集、案例研究、课程论文、案例撰写等)和框架提纲,制定作业完成计划,分配任务之后由小组成员各自完成负责部分,经过“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之后统稿定稿。整个作业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并不断与小组其他成员和老师交流,以确保任务完成的质量。

四是课堂讨论。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将作业完成之后,即由教师组织专题讨论(一般为每学期的第12-14周进行),目前受教师数量、教室条件的限制,课堂讨论仍为大班讨论,由任课教师随机任意(检查合作学习中搭便车的情况)指定小组成员汇报本组作业成果(其他成员可作补充),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广泛讨论,由固定提问(在主讲人介绍成果之前指定同学提问讨论)+自由提问(由全班同学自由发问讨论)+教师提问三个环节组成。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产业经济学》的专题讨论环节拟逐渐向“大班上课、小班讨论”过渡,即在围绕产业或行业命题的基础上,根据行业或专题的相似度分小班进行讨论,每班控制人数20-25左右,以使每位同学都能够而且必须发言参与讨论。

三年来,《产业经济学》课程逐步采用合作学习与专题讨论互动的方法组织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发现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会存在搭便车的行为;在课堂讨论环节,很多学生参与度不高,除自己小组的任务之外,对其他小组所作专题采取漠视态度,不愿主动参与讨论,这些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汪季清,《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21):519-520

篇(3)

产业的形成都是随着社会生产化分工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生产化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人类进入到19世纪后,社会化的大生产又经历了第二次、第三次技术革命,随之都曾引起了大规模的产业革命。尤其是当代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影响更为之深远,随之许多崭新的产业部门开始逐渐形成,并改变着当代传统产业的构建,也使人们的产业观念再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代产业的内涵已经从“产业是以生产物质资料为主导经济特征的物质生产部门”扩展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以信息、知识和精神为特征的一切生产部门”。正如马克思所说:“这里所说的产业,包括任何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生产部门。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的条件,而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实现过程,归根到底是总产品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交换”。

随着当今社会产业内部建构的逐步升级和发展,在社会产业大家族中把体育这项历史悠久人类古老而崇高的事业吸收成为重要的成员,并对其人类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体育产业的内部建构在当今整个社会产业不断进化的大背景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并最终得到确立。在当今社会产业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今天,体育产业已成为越来越广泛被人们关注的社会共识,它也逐渐成为整个社会产业发展中的基础产业的重要部分。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体育作为提高生存技能、娱乐消遣的一种手段,却被统治阶级所占有。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机器大工业生产向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培养能够掌握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新的劳动者的同时,需要劳动者的体格更加健壮,身体更加健康,使之变成新的更大的生产力。现代社会,体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体育作为产业的地位也逐步得到确立。当今世界各国在处理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间的关系时,都把体育加入到区域增长计划当中,把它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世界银行在统计学分析中采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法(AIS法)就把体育归属为第三产业; 在我国国家统计局1985年公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中,正式采用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体育事业被列入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1992年6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再次明确地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

我国体育产业的形成,除了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这个基本条件外,还需要具备其他条件:1对体育产品服务的需求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数量。体育领域里的服务生产规模,主要取决于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对这种体育消费品自身数量的需求,社会再生产的规模是否能够支撑起体育产业的存在价值,是否对体育服务的满足达到了足以使体育服务消费品的生产有其自身的能力独立化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保障之后,才会把对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需要提到重要地位。因为体育领域的服务产品一般属于发展型资料和享受型资料,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只有当人们对体育服务消费品的需要达到相当数量时,才能支撑体育服务生产独立化为一种独立的体育产业。2向体育领域的经济资源投入要达到相应的水平。体育服务消费品的生产要能够成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独立的体育产业,成为一项产业所保证有其最低量的投入和产出。体育产业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产业。体育产业并不都是赢利性质的,它既有盈利性的,也有非盈利性(公益性的)。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且具备一定相当经济实力的时候,国家和企事业单位才会给予体育事业必需的财务支持,体育领域获得相当数量的经济资源,体育服务的生产才能发展为独立的体育产业。3体育运动需要达到一定标准的竞技水平和发展规模。体育产业的形成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具有较好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并且喜欢从事体育竞技活动的体育爱好者,以及喜欢竞技运动的“体育迷”等。同时,也需要培养出有一大批体育技能知识掌握较好的教练员、训练员和技艺技能较高的高素质优秀运动员,他们需要向观众展现出具有观赏价值高、竞技比赛水平高的竞技表演。这些因素的构成一方面与一国的体育传统事业有关,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在一国发展体育运动的道路过程中去一点一点的创造出来。

从体育产业形成的条件来看,我认为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的体育体制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的弊端存在,我认为这是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历史等因素所决定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体育产业在我国已初具雏形,到后,在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下才逐渐形成。如果要确定一个具体时间,大体可选定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体育产业初步形成的时间,此后体育产业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不断复杂,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

参考文献:

[1]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刘国光.《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篇(4)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研究 发展

一、前言

如今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事业的产业化也日趋完善。中国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体育产业研究伴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二、文献统计

本文选取了CNKI数据库中的所有期刊文献,以“体育产业”为检索词,共找到104623篇,最早以“体育产业”为题目的是在1990年,由钱文军发表的《体育产业的发展道路初探》。从1991年开始,以“体育产业”为题目的文章逐年增长,2004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由2003年的2000多篇增长到2004年的4000多篇,这与我国产业规模总体增长趋势是一致的[1]。

(一)文献数量

自建国以来,以“体育产业”为篇名并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上的文献共有1350篇,最早的是韩丹发表在《体育与科学》的《论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转变――谈我国体育体制改革》。以2009-2013年为例,发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的论文中,以“体育产业”为篇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精确检索,期刊来源包括核心期刊和CSSCI,共找到525篇,其中包括2009年143篇;2010年122篇;2011年89篇;2012年103篇;2013年68篇。

(二)期刊分布

通过对525篇文献进行分析,5年间体育产业研究论文分布于80种期刊,体育类学术期刊和体育院校学报是体育产业研究的重要载体,刊载论文数量排在前10位的期刊中,有6个是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类期刊,也是体育类核心期刊,其余是以经济类为主的期刊,这与体育产业的特殊性有关[1]。

(三)关键词

自建国以来,核心期刊和CSSCI上包含“体育产业”的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共有3283篇,最早出现含“体育产业”的关键词的文献是相建华于1988年发表在《山西大学学报》上的《体育经济学研究管见》,可见,体育产业与体育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2003-2007年,相关文献中包含“体育产业”的关键词增长迅速,这与前面提到的2004年以“体育产业”为题目的文章大幅度增长的时间相吻合。

三、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类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涵盖多个方面。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整理归纳:

(一)理论研究

目前,对于体育产业的界定,学术界还存在一些分歧,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体育产业就是体育行业的集合;而另一派学者则强调体育产业是体育相关的经营活动,同时,它又不是脱离体育事业而独立存在的经营体[2]。曹可强认为,体育产业是社会各部门开展的与体育有关的一切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总和,不仅包括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的各部门,还包括提供有形体育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3]。鲍明晓则认为,体育产业就是由体育商品的产、供、销而形成的行业体系[4]。

综上所述,由于对体育产业的理解不同,因此产生了许多对体育产业不同的界定。但众多学者都同意,体育产业不仅包含与体育运动直接相关的所有行业,还包括服务业与制造业,包含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

(二)体育产业政策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2年为政策起步阶段,1992-1997年为政策成长阶段,1997-现在为政策体系形成阶段[5]。我国体育产业政策要与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多个部门、多种政策的配合,而绝不仅仅是体育部门自己的事情[6],一个融洽的发展氛围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

(三)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林显鹏对我国新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基本对策:发展体育产业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构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促进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体制创新,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鼓励我国体育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竞争力[7]。

现阶段,我国正经历着结构转变过程,体育产业也迎来转变的时机,把握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有利于更好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体育产业相关论文的文献数量、期刊分布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分析,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体育产业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而随着人们对体育产业的不断关注和更加深入地了解,将会出现研究质量更高,紧随社会发展潮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道荣.近10年我国体育产业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04:380-382.

[2] 韦华.3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其相关理论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13-17.

[3]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篇(5)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亮点,同时也给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际上研究奥运经济公认时期一般为10年左右,即从奥运申办成功到奥运会后。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主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时一般都会有一个经济发展的热潮。但是,当奥运会后,随着这种短期的膨胀型的需求衰退,举办城市或多或少都面临需求不足、供应过剩造成的经济压力,奥运经济中的对体育产业消极效应将更明显,包括体育旅游和商业等迅速陷入衰退、体育场馆闲置、体育从业人员的失业人数增加等,这就是后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我国奥运经济期从2002年奥运申办成功算起,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到2012年期间即进入“后奥运经济期”,如何克服“后奥运经济期”对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的“低谷”效应,使中国体育产业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更效率地发展,笔者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深入发掘奥运题材,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业

奥运经济会对其举办国和举办城市最快、最直接的收益来自于体育旅游业。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2004年希腊奥运会给希腊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l1O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比之于历届举办城市及相应的国家,中国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因为全球各大媒体从申办到承办全过程的报导客观上为北京为中国旅游业做了一个长时间的免费广告,即能激发更多的外国人来京旅游的需求,同时也能吸引广大国内游客去奥运村、“鸟巢”、“水立方”等著名奥运场馆游览,这种旅游需求是巨大的也是长期的,所以即使在后奥运经济期,奥运仍然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长效题材,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这一题材设计一系列有卖点的新线路、新项目、新产品,让更多游客来参观奥运场馆和设施,进行休闲、娱乐和度假,从而使体育旅游成为时尚,成为热点,使奥运会这个人文旅游品牌经久不息。

二、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的法制建设

我国现有的体育法规尚不健全,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组成,但基本上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应该加快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以规范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些省市出台了一些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是比较宏观,覆盖面较窄。我国应当出台与《体育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可以明确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能,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和相关的法律责任。完善竞技表演的法规,通过对各种竞技体育表演的立法来保护竞技体育参加者的权益,规范体育竞技赛事的赞助、转播、广告等事宜,从而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首先,培育和开发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运动员通过体育竞技表演来满足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欣赏需求,体现了市场上的交换关系,这就形成了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我国在足球、篮球为代表的体育竞技比赛中,建立了以主客场为主的体育经营性赛制,通过票务收入、广告收入、电视转播权转让收入等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次,发展体育培训、咨询等中介市场。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技术、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培训、咨询的机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国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健身运动培训、咨询中,通过培训武术、散打、游泳、健美等体育项目来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事业。目前,我国的体育彩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开展,我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使其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加强对体育产业化运作专门管理人员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来培养的,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致使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要加大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应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体育学院专门学习等一系列渠道进行培养,并对从业人员的考核、资格认定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五、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

我们要利用举办奥运会契机,积极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强势企业,培养国际竞争优势。如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通过内部机构重组实现了资源优化和管理优化,逐步向国际市场迈进。另外,积极增加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是有效提高体育产业、体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能力还较差,体育产品行业必须同其他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共同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使产品符合“以人为本”的世界先进理念,同时,对一些货真价实的产品应积极通过广告、促销等一系列营销手段,以质量和诚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入,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

参考文献:

篇(6)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亮点,同时也给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际上研究奥运经济公认时期一般为10年左右,即从奥运申办成功到奥运会后。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主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时一般都会有一个经济发展的热潮。但是,当奥运会后,随着这种短期的膨胀型的需求衰退,举办城市或多或少都面临需求不足、供应过剩造成的经济压力,奥运经济中的对体育产业消极效应将更明显,包括体育旅游和商业等迅速陷入衰退、体育场馆闲置、体育从业人员的失业人数增加等,这就是后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我国奥运经济期从2002年奥运申办成功算起,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到2012年期间即进入“后奥运经济期”,如何克服“后奥运经济期”对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的“低谷”效应,使中国体育产业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更效率地发展,笔者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深入发掘奥运题材,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业

奥运经济会对其举办国和举办城市最快、最直接的收益来自于体育旅游业。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2004年希腊奥运会给希腊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l1O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比之于历届举办城市及相应的国家,中国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因为全球各大媒体从申办到承办全过程的报导客观上为北京为中国旅游业做了一个长时间的免费广告,即能激发更多的外国人来京旅游的需求,同时也能吸引广大国内游客去奥运村、“鸟巢”、“水立方”等著名奥运场馆游览,这种旅游需求是巨大的也是长期的,所以即使在后奥运经济期,奥运仍然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长效题材,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这一题材设计一系列有卖点的新线路、新项目、新产品,让更多游客来参观奥运场馆和设施,进行休闲、娱乐和度假,从而使体育旅游成为时尚,成为热点,使奥运会这个人文旅游品牌经久不息。

二、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的法制建设

我国现有的体育法规尚不健全,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组成,但基本上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应该加快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以规范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些省市出台了一些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是比较宏观,覆盖面较窄。我国应当出台与《体育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可以明确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能,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和相关的法律责任。完善竞技表演的法规,通过对各种竞技体育表演的立法来保护竞技体育参加者的权益,规范体育竞技赛事的赞助、转播、广告等事宜,从而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首先,培育和开发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运动员通过体育竞技表演来满足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欣赏需求,体现了市场上的交换关系,这就形成了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我国在足球、篮球为代表的体育竞技比赛中,建立了以主客场为主的体育经营性赛制,通过票务收入、广告收入、电视转播权转让收入等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次,发展体育培训、咨询等中介市场。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技术、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培训、咨询的机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国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健身运动培训、咨询中,通过培训武术、散打、游泳、健美等体育项目来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事业。目前,我国的体育彩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开展,我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使其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加强对体育产业化运作专门管理人员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来培养的,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致使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要加大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应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体育学院专门学习等一系列渠道进行培养,并对从业人员的考核、资格认定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五、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

我们要利用举办奥运会契机,积极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强势企业,培养国际竞争优势。如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通过内部机构重组实现了资源优化和管理优化,逐步向国际市场迈进。另外,积极增加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是有效提高体育产业、体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能力还较差,体育产品行业必须同其他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共同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使产品符合“以人为本”的世界先进理念,同时,对一些货真价实的产品应积极通过广告、促销等一系列营销手段,以质量和诚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入,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篮球运动职业体育体育产业产业属性

一、前言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体育事业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把体育推向市场,按市场的需求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规范体育事业。这必将导致人们对传统的体育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要求体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第三产业的特性。我国篮球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培育篮球市场与管理篮球市场并举的方针。逐步完善篮球市场结构,分工明确,功能齐全,形成统一开放的组织体系,以保证篮球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顺利进行,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篮球产业管理的根本目标。

二、相关概念定义解释

(一)产业的解释

产业作为一种概念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生产部门――农业生产,它也是人类早期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其之后,随着人类不断地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又逐渐出现了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产业部门。产业的英文表示为industry。

(二)体育产业

关于体育产业的概念问题,目前在我国以及国外均无同意的观点。美国学者对体育产业大多持一模糊的大范围的理解,认为只要与体育有关联,就可算作体育产业。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产业的概念总结如下:体育产业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事业,是体育事业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称谓[2]。即体育产业不能仅局限于直接的体育服务和相关劳务活动,还包括了第二产业中的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等产品的生产经营,同时也包含了体育旅游、体育媒体、体育彩票、体育保险和本文重点研究的体育赛事组织策划与管理等。

(三)体育产业的归属

在产业的划分上,第一产业是指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加工的生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指提供劳务的服务业。确定体育产业的范围,从其主体而言应该归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对体育产品的需求程度,同时也有赖于社会对体育产业的经济投入。由于体育产业总体上属于第三产业,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体育产业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对体育功能与作用进一步发挥的要求。

三、我国体育产业的组织结构分析

根据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商业化程度可将其分为企业经营型、事业经营型和公益型。企业经营型:在体育主管部门出台开发的体育产业的鼓励政策――“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后,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兴办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以休闲、娱乐体育项目为经营对象的部门,包括商业性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场地经营、健身娱乐俱乐部、职业体育俱乐部等;事业经营型:是由政府兴办或资助的带有公益性的体育经营活动,包括体育训练基地、体校、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场馆、体育院校、科研所、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体育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承办的国际重大比赛,全国和地区性综合运动会等;公益型:是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出资举办的体育培训、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目的是增进全体公民或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身心健康,提高精神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我国体育产业通过不断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经纪业、体育金融保险业、体育用品业等几个为完整的产业结构。

四、我国职业篮球运动的体育产业属性分析

职业篮球运动是以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存在,它是一种经营高水平篮球运动的训练和竞赛,并训练竞赛及其附属产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特殊的体育企业。

(一)我国职业篮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篮球1994年开始推行篮球全国甲A的主客场制;1996年又推出了全国职业篮球联赛;1997年实行全国俱乐部篮球比赛;1998年又同时举行了甲A、甲B联赛;04年赛制又有了重大改革,把14支球队分为南北两区、借鉴NBA的比赛机制,又推出了全新的篮球超级联赛(CBA)。在我国篮球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之下,CUBA全国大学生联赛自1998年开创以来发展相当迅速,2005年推出的大学生超级联赛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大学生在篮球运动方面的焦点话题。特别是女子篮球职业联赛的推出,又为我国篮球产业涂上了丰富多彩的一笔[5]。篮球是市场潜力较大的项目,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因势利导,推动篮球产业的发展。自1995年全国男篮甲A联赛改革以来,我国篮球运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篮球俱乐部的成立也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CBA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通过打造球队品牌和明星个人品牌,使得CBA品牌在内容上丰富,品牌联想物增加,品牌个性得以展现,14支职业篮球俱乐部像“广东宏远”、“八一火箭”、“上海东方”、“北京奥神”、“江苏南钢”等等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看到这些俱乐部就知道是CBA的球队。

(二)我国职业篮球运动的体育产业细分

对我国职业篮球运动的体育产业细分,我们可将其分为比赛(体育竞赛表演)、转会(体育经纪)、副产品(体育用品)三个部分,其中比赛的组织者是国家篮管中心,他们在运行职业联赛的同时可以通过门票收入、广告收入、电视转播权以及体育彩票得到可观收益。而转会和副产品的运作则是由社会团体,企业单位自主运营,它们是伴随篮球运动职业化产生而产生的,也是第三产业兴旺发展的标志。

(三)我国职业篮球运动的体育产业属性分析

我国职业篮球运动的体育产业属于经济发展层次的第三产业,它是由我国篮管中心拥有,并行使经营权。就其运作主体而言,职业篮球运动的体育产业属于体育竞赛表演业,主要依靠门票、广告费、转播权作为收入。细分中还有体育经纪业和体育用品业的存在,其拥有权和经营权为个人、社会团体或企业所有。

五、结束语

美国的体育产业是一项独立自治、利益一体的民间自组织的体育产品;而我国的体育产业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由政府主导的体育事业[7]。本文所研究的职业篮球运动的体育产业的产业属性就其主体而言属于第三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占居较大比例,拥有权和经营权归政府所有。

参考文献:

[1] 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 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2003.

[3] 李荣日.体育产业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M].2005.4.

[4] 王庆伟.我国职业体育联盟理论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

篇(8)

1、有发展体育产业的理念,但不够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也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也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拥有相对较多的体育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体育资源发展体育产业已经引起了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也采取一系列的发展措施。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思想还不够开放,而且还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2、有发展体育产业的体制,但制定不够完善

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体制主要是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学校把体育设施和场馆一般都安排给体育部门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就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营方案进行过细致的讨论,也形成了一定的书面文件和制度,并安排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管理和运营,但是这些只是在实践中发展体育经济经验的总结,理论上并没形成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制度来规范高校体育市场。

3、有发展体育产业的市场,但开放不够完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发高校体育产业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体育产业也不断利用自己在体育资源、体育受众、体育人才的优势迅速的发展着。但是由于高校体育产业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也未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其发展的主要方面也仅在体育健身和培训、体育比赛、场馆的出租方面,使得高校体育产业经营范围偏小,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高校体育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不到更好的体现。

4、有发展体育产业的商业化赞助,但运作不够充分

高校体育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已经开始通过体育赞助来促进高校的体育运动的发展,依靠商业规律和市场经济寻找到一定的商业赞助,如,以企业和品牌的名称命名比赛,由赞助商提供印有企业和品牌名字的比赛服装,在比赛场地周围张贴赞助商的横幅等,但是,这些赞助仅仅是一小部分,企业还没有真正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提高企业知名度一个窗口,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来发展。学校领导层和管理层不仅要懂得体育知识,还要有企业、市场、科学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想办法广泛吸取社会资金,弥补学校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加快发展高校体育产业。

二、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

1、保证教学训练是高校场馆资源有偿开放的基础

高校体育场馆是否有偿开放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决定,场馆条件不好的院校只能把精力放在保证教学上。对于场馆资源好的学校,积极开放场馆,既能增加收入,又是对全民健身运动的贡献。

2、有偿开放场馆的学校应努力的方向

加强科学管理,包括完善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场馆开放程序,合理安排场馆使用时间,使整个场馆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道路。经营方向坚持以体育经营为主,但要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和手段,包括会员制的采用,专职场馆开发人员的配备,营销和宣传手段的运用等。有偿开放收入要合理使用,其中应有一定比例资金用作维修和保养,为场馆有偿开放的长远发展打基础。多建设群众喜爱并且赢利较好的体育场馆,如游泳池、网球场、健身房、羽毛球或乒乓球室等,适应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经营项目。要加强管理,对有限的场馆资源更要加倍保养和维护,延长使用寿命,保证教学训练工作正常开展。

三、高校体育场馆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场地设施的发展和建设

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的。不少学校因缺乏和体育部门积极配合, 象农村修住宅一样,有多少钱就造多大面积,所以不少的场地存在着设施上的不全和管理上的不方便。通过有偿服务,专人管理,可以将不少自由式开放的场地规化、维护和封闭,对学校体育硬件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相当的促进作用。

2、有利提高场地的使用率

控制式开放的面积最大。除教学竞赛训练外,因管理人员有限,现在课外活动各项目使用率不平衡。采用有偿服务后,不但七八节课可以开放,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都可以开放。不但对学生开放,也可对教职工及家属开放。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面临改革的严峻现实,由于它是特业管理行业中的特种物业管理项目,又鉴于它与社会体育场馆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探索和制定管理体系的时候,既要遵循物业管理的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满足高校体育教学体制的需要。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以物业管理体系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设备维护、场馆服务、环境维护等实行系统管理,以实现场馆的保值增值,其中包括依法行使物业管理职责,制定场馆管理条例,制定可量化岗位职责,公布服务承诺,专业人员培训等。其次对场馆使用计划安排实行合理分割,以实现计划内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场馆的同步发展。此项管理工作是能否建立有偿开放场馆机制的关键,应由信息化管理手段来保障。其中包括计划项管理和收费盈利项管理,制定合理收费标准,软件应用管理,资金管理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完善机制,以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稳步发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包括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改进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可变数据,使之适应学校体育运动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建立承包制,责任到人。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方式繁多,我们就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体育部门管理模式、集体承包模式,个人承包模式、学校专门机构管理模式、租赁模式及全物业管理模式进行了了比较分析,发现采用集体承包经营方式的学校盈利状况最好,分析原因,承包者因为有明确的经济责任,在市场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自负盈亏,所以经营者能积极主动的加强经营的力度充分挖掘其创造性;而且由于承包者与学校建立起了契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政的干预,经营者拥有更大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邬义钧等编著.《产业经济学》,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年.

[3]史忠良等.产业经济学,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4]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5]水. 产业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美]伯尼、帕克豪斯、秦椿林等译. 体育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第3版)P365,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7]曹可强著.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篇(9)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体育经济的介绍

1.体育经济(Sports Economy)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而相对的体育产业,指的就是以活动的形式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行业,是体育服务业的总称。体育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市场主导型和政府参与型。体育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市场主导型和政府参与型。

2.将体育的经济功能上升到经济学的高度,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能够现实地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全社会就业率,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思维模式及方法,用科学发展观,生态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构建和谐社会。

3.体育用品品种繁多,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家庭的体育开支包括体育用品的购买,占日常生活开支的份额逐渐增加。体育业市场的繁荣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国外体育产业运作情况来看,体育就意味着财富。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特别是国际体育赛事,成为了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良好时机。体育衍生品市场不断兴旺。

4.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体育虽然并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能够提供扩大需求,刺激消费的作用,是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的消费资料生产范畴,是社会劳动力生产的积极因素。“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应该与时俱进地转变为“加强体育运动,增加人民就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伴随着商业化对人类体育运动影响的争议而不断前进,最终承认和顺应了体育运动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而形成如今奥运大家庭蓬蓬勃勃不断发展壮大的可喜局面,在造就一大批体育明星的同时,依附体育运动生存的人口数量以千万亿计,并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5.体育比赛的竞争性与竞技性,也顺应了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人生理念。为了追求理想,实现超越自身,实现挑战极限的梦想,人们愿意投入投身体育运动,客观上也扩大了整个社会的需求,增加了消费,促进了一系列相关领域的物质生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与基础。

二、田径的经济效益

田径的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因从事田径活动而直接所得的经济收益,如田径比赛门票收入、田径场地使用费收入、体育广告费收入、体育训练用品收入、体育纪念品收入及其他体育衍生品收入等等。间接经济效益。田径活动的间接经济效益就是指由于田径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影响力,而表现为其他部门和行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如田径的广告效益、旅游业收入等。

三、更加突出田径的主体产业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田径产业发展的前提。田径产业结构中,许多国家注重发展最能体现田径活动本质功能市场需求最大与体育产业其他部门关联度最高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如健身娱乐、健身技能培训、健身辅导与咨询、体质测试和评估、体育康复和医疗等),使体育健身服务业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主体产业。

四、体育消费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体育消费问题的研究方面除做了一些区域性的实证研究之外,重点探讨了我国的体育消费能否在近期有一个较快的增长。持否定意见的学者认为,体育消费近期不会有较快增长,主要理由有三点:一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减慢,失业率上升,体育消费不可能出现繁荣的态势。二是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处在工业化加速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的拉动,依靠制造业发展。三是从恩格尔系数上看,我国目前还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过渡时期。持肯定意见的学者认为,我国体育消费近期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主要理由有三方面:(1)中国的人均GNP估计过低。通过比较,中国目前消费结构相当于3000美元的水平,处于这一收入水平的社会,体育消费应该是旺盛的。(2)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城乡间和地域间的差距较大。(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体育消费拓展的空间和发展速度也会随之加大。两种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体育消费是顺应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变化规律的、有增长潜力的服务性消费。

五、增强田径经济效益的途径

1.要增强体育活动的经济效益意识,增强体育活动的“成本”和“效益”的观念,还必须大部分体育资金趋向自立化和企业化。

2.要调整体育投资的结构。体育投资根据其目的和运行法则的不同,可分为政治性投资、知识性投资和娱乐性投资。

从总体上说,体育投资结构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适应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在根本上保证体育投资的最佳社会及经济效益。用企业管理的方法加强体育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的一些思想如成本分析、决策分析、预测分析等可以为体育经济管理部门所借鉴。发展体育产业要考虑体育产品的需要和供给的关系,提高体育经济效益。

田径项目与体育经济相结合可以创造相当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促进田径运动的推广、发展,也可以促进体育经济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苏义民,李明.体育经济学教程[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篇(10)

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的特征

我国体育产业成长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当代中国经济仍处于转型阶段。社会经济的转型不是社会制度转型,而是社会结构转型,即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具有如下特点:

1.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启动,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政府和市场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推动力量

这两种力量的有机结合,是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的改革,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始终表现为一种政府倡导,试点推广的过程。在市场经济逐步发育成长过程中,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所以政府的有效干预是必须的,又由于还存在“政府失灵”,因而市场经济成长壮大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综观我国的改革历程,我们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却举步不前,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2.转型进程中的非平衡状态

从本质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是一个整体推进的现代化变革过程,经济和社会转型明显地表现为不平衡特点,甚至成为结构性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地域上,即存在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梯形发展格局”;另外表现为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进步远远落后于城市;再次表现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我们国家社会改革滞后,社会事业欠发达,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事业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

二、经济转型期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社会经济转型期体育产业的发展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

体育产业与其他许多产业有着比较密切的产业关联度,在与其他产业的行业边缘交叉上可形成许多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整个经济增长。

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节夫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部门关联数学模型(里昂节夫矩阵),借此模型,通过分析部门间产品的直接及多次间接相互消耗关系,可以定量计算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业关联度,美国经济学者曾借此模型推算出体育产业与6个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

表 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

与体育产业有产业关联度的不仅限于这6个行业,在美国经济结构现有的42个部门中,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被列为第8位,说明与体育有关联的部门较多。体育产业的产业关联性一方面表现为与其他产业的直接与间接的消耗关系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行业边缘交叉上,可以形成许多新行业,积极发展体育消费可以推动这些新行业的发展。

2.体育产业正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已基本达到小康社会。如果按GDP年均增长7%测算,我国人均GDP到2018年将达到2516美元,完成工业化任务;到2030年人口将到达峰值15.5亿人,人均GDP将达到54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40年左右进入富裕国家行列,根据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新世纪我国经济的基本走势,21世纪应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壮大并走向繁荣的世纪,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对推动我国经济在新世纪的持续增长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经济转型期我国体育消费存在的问题

1.体育消费水平偏低

尽管我国体育消费最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体育消费水平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比例还非常低,据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7个城市中,即使是体育消费水平最高的上海,2004年的人均体育消费为305.68元,人均总消费为8,167.65元,体育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为3.74%;而体育消费水平最低的郑州,2004年人均体育消费为146.25元,人均总消费为5,213.36元,体育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只有2.81%;其他5个城市(吉林、福州、成都、兰州和广州)的这一比例也都不超过3%;而且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基本上保持在对体育实物的消费上。而经济发达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开支通常占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消费的30%~40%。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效体育需求不足,决定了以体育消费需求为基础的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有限的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2.城市化水平低影响体育消费的扩大

城市化水平过低有三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抑制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就体育消费品,尤其是体育服务消费品供给不足;二是广大农民的收入不高,体育消费难以启动;三是城乡差距过大,农民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天然地对体育消费需求不足。城市是体育消费活动、体育产品的聚集地,将直接影响体育消费水平。城市较之乡村发展体育产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更好一些,如果对城市功能填平补齐,建设完善,使之接近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那么,城市对于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现期的直接作用将是巨大而现实的,会在较短时间内奏效。而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过低,对于体育消费的启动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制约着体育消费的扩大,这是影响我国体育消费浪潮规模和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3.缺乏体育消费环境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国(包括全国范围内,除我国台湾、中国香港特区、中国澳门行政区,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与西方国家差距很大,如意大利,每10万人有212个,芬兰是457个,德国是240个,瑞士是220个,日本是260个,韩国是100个。我国非但数量少,而且开放率低,全部向居民开放的只有41.2%。场馆种类单调,篮球、排球、门球场地就占总量的87%,制约了其他项目的开展。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消费的场所,是体育消费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物质保障。我国目前体育场地数量少、开放率低和场馆种类单一,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居民置身于体育消费浪潮中的参与性。

四、促进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对策

1.培育体育消费的主体――体育消费者

体育消费的主体是具有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的个人或家庭,培育体育消费者,就是要培育其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这一点早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因此,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体育消费能力、促进体育消费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大力发展和培育服务业,提高就业水平,增加居民总收入。随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包括体育消费在内的消费需求的增长。但是,我国居民收入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还存在分配严重不均和社会保障不足的缺陷,二者均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贫富差距过大会造成体育消费规模不足和结构滞后;而社会保障的缺失将使得居民消费信心不足,不敢消费,不利于体育消费的发展。因此,在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总量的同时,还必须调整收入结构,把缩小城乡二元收入差距、增加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放在重要位置,这样才能培育出具备体育消费能力的消费者。

2.发展体育消费的客体――体育消费资料

发展体育消费的客体就是要做大作强体育消费资料市场,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提高满足体育消费主体需求的能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体育消费作为体育产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体育产业必须围绕体育消费的要求,以体育消费的需求为轴心,既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坚持社会效益。因此要满足我国人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就必须重视对我国体育产业及和体育有关的产业的开发和利用。要发展体育产业,关键的措施就是制定和调整体育产业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项目,让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众共享体育产业发展的成果。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应围绕大型体育赛事,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一些边远地区则可以利用当地的优势开展有特色的赛事和健身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事,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成为青海省对外开放的“金名片”。

3.增加体育消费的时间和空间保障

体育消费行为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状态下进行,余暇时间和场馆设施是体育消费过程的时间和空间保障,是体育消费过程的必要条件。在居民具备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的前提下,这种时空保障变得不可或缺。各类体育场馆,应加速向经营型转变,使有限的体育设施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可实行企业化管理,逐步做到有偿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打破传统封闭的自我服务体制,确实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国家在加强场馆建设的同时,应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等形式鼓励企业、集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建各种类型的娱乐场所,切实走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资模式,用经济手段,市场法规管好用好体育设施,建立自我投资,自我受益的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4.体育消费统筹规划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重要特点是发展不平衡,存在体育消费的二元结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体育消费水平相差迥异,这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是紧密相关的。从城乡来看,我国居民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都远远超过农村居民;从地区来看,我国居民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塘地区又是主要的体育消费市场,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十分有限。我国东部沿海和城市地区是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地方,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都比较发达,因此,可以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放宽政策,打破垄断,引进外资、启动民间资本发展体育市场,促进该地区居民体育消费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的力量还很弱,有必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政府有必要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力度,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培育体育消费观念以促进该地区居民体育消费的快速发展。这样,确保了效率和公平,必将对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规模和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人民出版社,2000

[2]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

篇(11)

1.澳大利亚居民的体育参与及其与我国的比较

1.1澳大利亚体育参与程度及其与我国的比较

澳大利亚成年人中有65.9%会定期参加体育锻炼或者休闲活动,参与率大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25~34 岁的参与率达到最高,65 岁以上参与率达到最低。居住在首都的居民与居住在其他地区的居民体育参与程度基本相同(66.3%和65%),说明居民体育参与与其所处地域无关。少年儿童的体育参与方面(2006年统计数据),有170 万的少年儿童在课后会参与学校、俱乐部或者协会组织的体育运动,其中,以9~11岁少年儿童的参与率最高,居住在首都城市或者其他地区对于儿童体育参与程度并无太大影响3。

在中国成年人在不同年龄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呈现出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16~19岁年龄组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为41.5%,70岁以上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低,为22.2%。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参加体育锻炼比例分别是:大专及以上61.4%,高中(中专)45.8%。在少年儿童方面,体育参与12-15岁的少年儿童占28.5%,12岁及以下的占14.5%。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特点。各地区的人数比例分别是:东部39.2%,中部30.1%,西部25.8%。从“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来看,也是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其人数比例(不含学生)分别是东部10.2%,中部8.0%,西部5.7%。

关于体育参与的程度和地域情况。在澳大利亚,居民整体对体育的参与度较高,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从年龄、性别、地域、职业上来看,他们相互之间的差异都不是很明显,地域的差别也不明显,这说明从参与体育运动这一方面,澳大利亚居民的体育参与是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在中国,居民参加体育参与程度在逐步提高,但是和澳大利亚比较,中国在体育参与的地区差别方面要大于澳大利亚。另外,在体育参与的比例上也要低一些。

1.2澳大利亚参与体育的项目和时间情况及其与我国的比较

体育项目的参与种类不同,所发生的费用有所不同。户外运动、高尔夫、自行车等项目的参与,所要发生的费用相对是比较高的。从生活质量和水平而言,居民大多能够参与费用比较高的体育项目,承担较高的体育项目参与的消费,其生活质量和水平比较高。

从体育参与的项目看,澳大利亚的体育参与项目中,竞技性的项目比较多,中国在健身性项目比较多。从体育项目参与的差别看,两国居民对各自传统体育项目的偏好。这说明体育参与在国家间体现出即有共同点,也有民族特点。

在体育项目参与的运动时间方面。澳大利亚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高于中国居民。这方面的差异,是由于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激增,使得大部分人由于忙于工作而缺乏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以及满足其运动强度方面需要。同时,体育锻炼场地设施的缺乏也是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2.澳大利亚体育消费及其与我国的比较

在中国,从消费项目来看,用于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比例最高,为91.0%,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从消费金额来看,支付体育锻炼场馆费用的人均消费最高,为613元,其他依次是购买运动服装,购买体育器材,观看体育比赛费用,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等。

在澳大利亚,居民对于体育消费的投入关注在体育产品、设备和服务等方面,其中进行体育运动的设施和工具,以及租用体育器械和参与健身课程的消费占据体育消费结构的主体,对不同项目的资金投入也可以反映出澳大利亚居民对于不同体育项目的喜爱和关注。资金的投入是居民对体育消费程度最直接的反映,也是居民对体育热爱程度最直接的反映。

3.澳大利亚体育消费研究的启示

3.1澳大利亚居民体育人口众多参与度高

澳大利亚被誉为“体育运动的天堂”,体育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澳大利亚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在澳洲人的心目中,体育已经达到了和同等重要的地位。

3.2居民强烈的体育消费意识

在澳大利亚,随着家庭平均周消费的上涨和家庭数量的增加,从1998 年至2004 年,澳洲家庭每年在体育相关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消费从4784.9 美元上升至6 171.2 美元。人们对体育的消费直接反映了人们对休闲体育的积极态度。

4.结束语

从澳大利亚当前的体育消费现状看,作为体育参与以及消费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在体育产业的发展导向上很好地匹配了居民多方面的体育文化需求,并且围绕体育文化建设与居民的体育参与度和消费意识有效结合,形成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成熟产业链。中国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居民消费主要还是处于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的类型。那么,随着政府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导向以及人们对体育物质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加,体育产业高速发展,我们要突出体育产业文化的建设,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尤其要处理好城乡差异、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体育人口的培养。由此,才能把体育事业的发展惠及国民,全面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促进民族精神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