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3 14:52: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道路绿化现状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绪论

绿色是21世纪城市的生命和文明的标志。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道路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以线的形式分布于城市,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园林绿地,以此组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行道树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骨干树种,在创造优美城市环境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肥东县城区园林建设突飞猛进,县城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道路绿化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县的道路绿化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特别是行道树的品种的选择及种植养护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肥东的城市绿化水平,通过对我县行道树种植现状的分析,提出进一步丰富城市行道树树种的对策和建议,以便为我县的道路绿化、绿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2、肥东县城区道路行道树现状分析

肥东县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行道树。主要分布在撮镇路、唐杨路、龙泉路、公园路、人民路、东庵街等,品种有香樟、广玉兰、国槐、高杆女贞等;2005年以后,顺应合肥市城市大建设的趋势,肥东县城大建设也随即启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新修城市道路的不断增加,行道树的品种也不断增多,主要有栾树、法梧(悬铃木)、马褂木、银杏等。但由于立地条件差,地下管线多以及其它原因造成广玉兰、大叶女贞等常青树种生长缓慢,长势很弱、遮荫效果差而得不到广泛推广。而法桐(悬铃木)适应性强、生长快、无病虫害、遮荫效果好,使我县龙泉路、沿河西路(中断)、新街等形成了以悬铃木为主的行道树格局,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县城大建设的力度和速度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道路建设不仅出现了量的增加,也出现了质的飞越。先后新建和拓宽了龙泉路、公园路、八斗路、沿河东西路、新街路、合店路(一期)、梁园路,打通了包公大道、桥头集路(一起)等。随着城区道路建设大刀阔斧地改造,道路绿化也不断呈现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行道树树种逐渐多样化、色彩化,法梧、马褂木、栾树等落叶乔木树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右图为新建八斗路东段道路绿化)

3、目前行道树应用存在的问题

肥东县城区种植行道树的主要主、次干道18条,共种植行道树8个树种。树种主要为法桐(悬铃木)、香樟、马褂木、国槐、银杏、广玉兰、大叶女贞、栾树等。按行道树的树种、生长现状、景观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肥东县的行道树应用还存在有如下问题:

3.1 树种相对比较单一、开发利用工作薄弱

香樟自上世纪90年代引入肥东县作为行道树应用后,因其适应性强、生长快、遮荫效果好,逐步使该县城区形成了以香樟为主的行道树格局,占行道树总数的55%左右。作为地方树种的高杆女贞、国槐也得到了大量应用,其它树种还有法梧、广玉兰、栾树等。但以肥东县的自然条件来说,这几个树种还是显得比较单一。在行道树新树种的开发利用上目前还显得比较薄弱,许多新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应用于生产。

3.2 树种的选择上地方特色不够明显

作为肥东县主要行道树树种的香樟自引入栽植以来,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普遍应用,未能体现肥东的地方特色,使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肥东有许多性状优良的乡土树种,如合欢、皂荚、柿树、榆树、乌桕、黄连木等,资源相对丰富,容易育苗,又完全适应该县的气候条件,但未见作为行道树应用。

3.3 彩叶树种偏少与季相变化不够丰富

一般来说,城市的绿化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普遍绿化阶段,二是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提升绿化品位阶段,在植物配置上进一步追求其造景的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的统一,绿化的功能性、生物性、多样性的统一,即通常所说的先绿化后美化。在这一点上,县城区的行道树色叶树种不够丰富,季相变化比较单一,基本上还处于绿化的阶段,尚经不起“美化”的推敲,行道树的应用还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4常绿树作为行道树存在一定缺陷

2006年前,县城区的道路绿化多数采用了常绿树种作为行道树,固然应用常绿树种可以使得道路冬季的景色不显得十分萧条。但是,肥东地处一个四季分明的区域,冬季较为寒冷。常绿树的树冠遮挡了冬季的阳光,既影响沿街建筑的采光(左图为撮镇路现状绿化),又使得树下的冰雪不易融化,有很大的交通隐患,而且遇到大雪天气树枝极易被压断,甚至整株树木被压倒。目前,部分路段的行道树已栽植有十几年,如塘杨路、撮镇路、东庵街等的行道树都是常绿树种香樟,这些树年多近20年,树冠较大,在2008年冬季的大雪中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他路段的常绿行道树树龄不大,树冠也偏小,所存在的缺陷应引起认识。而行道树的服务年限少则数十年多则上百年,作为专业工作者应当预见到几十年后的状况,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

3.5 速生树种应用不当

在进行道路绿化时,人们希望马上展现一个优越的生态绿化环境,并有“今天种树,明天见效”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尤其是一些改造、拓宽的道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原有已经成荫的行道树被砍伐或迁移,群众意见很大。

3.6 行道树的种植和养护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行道树的种植一般需等到道路施工基本结束后才能进行,而往往此时留给绿化施工的不是工期紧就是气温不适宜。为了赶工期,就造成了换土不充分、修剪不精细等诸多问题。由于地下管线纵横交错、树穴内换土不充分等原因,行道树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环境本来就很差,而在后期的养护作业中,养护企业还作很得不够。特别是施肥问题尤为突出,有的道路甚至自种植起还从未进行过施肥,造成树势衰弱,生长不良。其次,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例如由于沿街建筑和道路的施工,造成土壤中混入大量建筑垃圾,而行道树种植时客土又换得不充分,使得土壤偏碱性。一些喜酸性土壤的树种不能适应。还有一点,部分路段沿街商户密集,特别是小饭馆和大排档之类,所产生的垃圾和泔水直接倒向树池内,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慢慢枯死。

篇(2)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1.1 广州道路绿化概况

近几年,广州道路绿化采用了许多色彩丰富、层次丰富和景观多变的大中小乔木、灌木、绿篱、宿根花卉、草坪结合的种植方式,已建成了一批以色块为基调的多板多带的道路形式,植物的选择突破了原有用高大乔木为主题的格调,采用乔木甚至中小乔木配置开花或观叶灌木及地被植物,追求层次、季相、质地和色彩的丰富。在老城区,其道路一般采用一板两带的方式,且行道树多采用栽种容易,成长快的普通树种,景观设计结构简单,品种单一,大多数以榕树作为绿化骨架,或衬以地被,形成简单的带形绿化。

2材料与方法

2.1选材

道路绿化由中央绿化带绿化、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的隔离带绿化、人行道绿化或路旁空余用地绿化、广场绿化、停车场绿化以及立体交叉绿化和街头休息绿地绿化组成。为了了解广州主要道路的绿化状况,我们按照道路的中央绿化带绿化、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的隔离带绿化、人行道绿化,把广州市道路绿化分为四种类型:四板五带、三板四带、二板三带和一板二带,根据这些绿化模式,在广州市内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道路进行分析研究。

2.2研究方法

对选定代表道路的绿化进行逐一、详细分析,包括植物的种类、观赏特性、生长状况、结构层次,绿化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及与外部环境(公共设施、道路沿线建筑)的协调性等各方面,并对道路各种中央绿化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隔离带、人行道的绿化进行分析对比,确定比较适合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方式。

3.结果与分析

3.1广州常见的道路绿化模式

3.1.1 (路旁绿化)+人行道绿化+隔离带绿化+中央隔离带绿化

机场路:中央绿化带宽4m,采用灌木+地被的形式的标准段设计,有3种不同的标准段,每隔50m变换一种形式,主要植物为苏铁,黄叶假连翘、大叶油草、黄金榕、大红花、美人蕉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隔离带绿化宽1.2m,以中乔木+灌木球+地被,主要植物有大王椰子,七彩大红花,黄金榕,大叶红草;人行道绿化采用乔木+灌木的形式,主要植物有海南蒲桃,黄槐,大红花,路旁绿化用乔木+灌木+地被,主要植物有红花羊蹄甲,夹竹桃,红绒球,黄叶假连翘。

3.1.2 (路旁绿化)+人行道绿化+中央绿化带绿化

广园路:中央分隔带宽4m,并在棠下站至奥林匹克运动中心逐渐缩小消失,采用了4种不同的标准段重复组成的,形式为灌木+地被,色彩比较鲜艳,

所用植物有苏铁、大红花、红花美人蕉、黄花美人蕉、黄叶假连翘、福建茶、黄金榕、大叶红草等,其行道树用乔木,为大叶榕或高山榕,路旁绿化采用小乔木+灌木+地被的形式,常用植物有黄槐、夹竹桃、大红花以及大叶油草。

黄浦大道西:中央采用比较宽的中央绿化带,宽25m,植物种植以不同层次的灌木为主,有色植物和开花植物的地被间种,主要植物有苏铁、黄金榕、大红花、美人蕉、假连翘、大叶红草等。行道树一边为乔木,一边采用灌木球,主要植物为洋蒲桃和黄金榕,路旁绿化根据公路的背景不同,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背景为围墙时,设计使用和围墙差不多高的灌木进行遮挡,植物分为四个层次,所用植物有垂叶榕、花叶榕、美人蕉、黄金榕;后面背景为建筑时,采用花坛式种植,所用植物有洋蒲桃、大红花、大叶红草和黄叶假连翘等。两种方式的植物绿化都能和背景协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处理手法,值得借鉴。

花城大道:花城大道在植物设计的变化上比较多,而且绿化力度也比较大,主要设计意图为体现南亚热带的风光,所以采用了较多的棕榈科植物和观叶、观花植物。有25米宽的中央绿化带,采用点和曲线组合的形式,由希美莉曲线种植,大红花点缀。主要植物有大王椰子、希美莉、鹅掌藤、大红花、福建茶、日本星花、芒果、桂花和黄叶假连翘、黄槐、大叶红草等。

综合看来,这种道路属于二板三带型,路面显得比较宽广,中央分隔带采用的方式也比较多种,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为色块,采用鲜艳颜色的花卉和叶片,一类为体现南亚热带风情植物组合,常用棕榈科植物和修剪整齐的绿篱配合。

3.1.3 (路旁绿化)+人行道绿化+隔离带绿化

广州大道中:分车道宽1m,采用乔木+矮绿篱或地被的形式,所用植物有木棉、黄金榕、美人蕉;人行道用乔木,树种为芒果,路旁绿化采用比较规整的手法,乔木+灌木+地被,构成多层次、多空间的植物群落,所用植物比较丰富,有白兰、黄槐、散尾葵、朱蕉、大红花、福建茶、美人蕉、白蝴蝶、大叶油草等。

环市东路、天河路:设计所用植物比较简单,分车道绿化宽度也比较窄,结构层次也最简单,乔木+地被,所用植物也是广州70年代用的最多的大叶榕和蜘蛛兰,行道树也用大叶榕,天河路在交叉变换时还采用了木棉、小叶榕、黄槐、福建茶等植物。

体育路:体育西路和体育东路的设计说法大致相同,只是选用植物有一点小小的区别,分车道宽1m,采用乔木+绿篱或灌木的形式,所用植物有麻楝,海桐、福建茶,行道树用乔木,为红花羊蹄甲。

这种模式属于三板四带型,在广州市区用的比较多,这类道路中央用栏杆分隔,一般比较强调整体的绿化效果和绿荫效果,大多数这种道路绿化是在老城区的基础上改造的,属于广州道路绿化的中期成果。

3.1.4 (路旁绿化)+人行道绿化

中山路段:采用乔木+绿篱的发式,把车流和人分隔开来,主要植物为大叶榕、福建茶。

滨江大道:采用大型的乔木小叶榕,那下垂的气根和苍虬的枝条让人感到历史的沧桑,那深邃的空间,让人体会古城的悠久。

珠江大道:珠江大道采用两条相同设计手法的道路夹着一条比较宽阔的绿化带,其人行道绿化手法主要用乔木+灌木+地被的手法,所用植物为芒果、黄金榕及黄叶假连翘,其主要特色是把路灯与绿化结合的比较好。由于绿化施工时间不是很长,移植过来的芒果为保持水分平衡而采取的修剪措施,使得很多的树型不太美观。

这种模式属于一板二带式,最简单的一种绿化形式。

中央绿化带的景观效果

以上为四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绿化带形式,图3-11为连续性种植,采用植物3种,形式为灌木+灌木,其特点是比较整齐大方,整个绿化带都修剪得比较整齐,造型,给人开敞的视觉享受;图3-12为绿化标准段变化,采用植物8种,形式为灌木+地被,该图采用了4种不同色彩色调的标准段,循环使用,给人很好的节奏感;图3-13为种植形式的变化,采用植物13种,形式为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设计时采用优美、流畅的曲线,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图3-14为种植植物的规则栽植,采用植物5种,形式为灌木+地被,由于绿化面积比较宽,在两排苏铁之间种植低矮的灌木类和地被类植物,给人清新亮丽的感觉。

3.3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隔离带的景观效果

根据不同的结构层次,把隔离带的绿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乔木 如图3-11

(2)灌木+地被如图3-17

(3)乔木+地被如图3-16,

(4)乔木+灌木如图3-15

(5)乔木+灌木+地被 如图3-1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隔离带大多采用乔木+灌木或地被的形式,有时也用乔木+灌木+地被的形式,偶尔也用灌木+地被的形式,结构层次为2~3层,采用乔木有很好的景观效果、遮荫效果和空间分隔作用。

3.4.人行道的景观效果

(1)由乔木或灌木构成的单层结构,大多数采用这种形式,如广园路、东风路

(2)由乔木+灌木(地被)的两层结构如大通路、临江大道

(3)由灌木+灌木+地被的三层结构

图3-25

(4)由乔木+灌木+地被构成的三层结构或复层结构,这类绿化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如中山路

(5)乔木+地被的绿化带形式如冼村路(图3-29)、华夏路,这类道路的人行道绿化带比较宽,其形式比较优美,并且能和车道完全隔离起来,给人以安全感和秩序感。

3-29

4结论

4.1结论

4.1.1常用植物

就调查结果来看,比较常用而且景观效果比较好的植物材料有:

乔木:大叶榕、小叶榕、石栗、芒果、麻楝、木棉、红花羊蹄甲、黄槐、洋紫荆、桃花心木、樟树、秋枫、扁桃等。

灌木:苏铁、福建茶、九里香、大红花、红绒球、夹竹桃、希美莉、黄金榕、桂花、黄叶假连翘、红继木、日本星花等。

篇(3)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回顾我国建国以来的利率制度特点, 不难发现总的基调是利率管制,利率档次的划分和水平的高低决定权与管理权均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利率管制的框架下,逐步提高对利率政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利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主动性,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1996年1月开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正式启动。最初,同业拆借利率是由交易双方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确定,现今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已经全部放开,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行决定。单个交易品种在每一个交易日的加权平均利率形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即CHIBOR。

2.国债市场的利率市场化

从1996年开始,我国对1年期以上的国债发行正式采取招标方式,从此我国国债发行利率开始实现市场化。1996年4月,人民银行正式以国债回购方式启动了公开市场业务,回购利率实行市场招标, 因此在银行间国债回购市场上也开始实行市场化;另外,二级市场上的国债交易利率也已实现市场化交易的方式。

3.外币利率市场化

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批发后零售、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思路,2000年9月21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外币利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商业银行境内存贷款利率打破管制,商业银行将自主决定外币贷款利率和30077美元以上的外币存款利率。

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来看,我国优先发展市场化的利率主要是货币市场利率和外币存贷款利率。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货币市场格局,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逐步实现了市场化。其中,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市场的发行和交易利率,此外还有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金融债券也全部市场化筹资,实现了市场化定价;入市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外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均参与其中,交易日趋活跃,货币市场的发展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另外一个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品种是外币存贷款, 目前外币贷款利率已经全部实现市场化,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也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二)我国利率体系中的问题

目前,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已卓有成效,但改革还没有触及到实质――存贷款利率。下一步即将要面对的是存贷款利率的放开,但由于存贷款利率涉及到60%的金融资产,更需谨慎行事,因此改革已经进入关键且微妙的阶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利率决定的双轨制

尽管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经启动,部分资金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定价,但从总体上来说,利率制定的最终决定权仍然在国务院,很大程度上反映政府意图,而不能完全体制市场供求状况。因此,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是既存在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HIBOR为代表的市场利率, 同时也存在计划管理体制下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计划体制下利率水平的调整,往往不能根据市场要求来变化,而是政府对利益再分配和再调节的结果,存贷利差的微小变化都显示出国家政策的意图。

2.利率结构的不合理

由于我国的利率体制还处于改革和调整阶段,利率决定既有计划的方式也有市场的方式,而基本的存贷款利率制定还属于中央银行的管辖范围, 因此还没有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合理的利率结构。

首先,在基准利率的选择上存在偏差。我国在利率水平制定的程序上是首先由中央银行制定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再推出三个月、六个月以及三年、五年等各档次的存款利率,最后再确定相应各档次的贷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一旦制定,往往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不变,其他资金价格的确定也要参考基准利率,所以计划体制下产生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并不能适时地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作为基准利率存在偏差。

其次,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结构僵化。我国的贷款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贷款的不同期限和用途等来统一制定的,但在实际上并不符合千差万别的各个微观主体的具体情况。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一笔贷款利率的高低是由借贷双方根据信用程度、贷款期限、贷未规模、担保质押品以及借款人在此家银行所开设存款帐户余额的大小来协商决定的。而我国所有金融机构全部实行统一的贷款利率则无法体现企业的风险状况和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因而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企业改革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

另外,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之间分割严重,发展不平衡。虽然货币市场上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公开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利率已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但是票据市场的发展比较缓慢,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利率的形成。国债利率虽然逐步趋于市场化,但由于我国国债流动性较差,市场不很活跃, 国债利率还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未能反映出作为“金边债券”的地位。

3.利率传导不通畅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处于推进阶段,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实现市场化,但作为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存贷款利率的管制还很严格,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受阻。仅就商业银行内部的利率状况来看,其在货币市场上的利率与所实行的存贷款利率几乎没有关联, 因此在中央银行――货币市场――商业银行――企业的传导路径当中,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利率传导被非市场化的贷款利率阻隔,货币政策的效应无法充分体现出来。不仅如此,利率与资本市场的关联程度也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市场利率与资本市场的证关价格有密切联系,表现为市场利率抬高或预期提升时,股票价格走低;反之,则股票价格走高。我国由于利率管制严格,导致资本市场上股票的价格并不完全是市场化的,利率调整对资本市场的作用效果没有得到正常地印证,进一步说明了利率传导机制的不通畅。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发展到最为关键的阶段, 因为进一步的改革即将触及到商业银行的根本性业务――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存贷款利率涉及到包括商业银行、企业在内的各个微观主体的利益, 因此最为敏感。要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必须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有一个客观的分析。

(一)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条件(宏观)

一方面,宏观经济平稳增长,低通货膨胀率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衡量宏观经济环境稳定与否的各项指标(通货膨胀率、GDP增长速度和资本产出率)来看,我国经济渐渐进入一个高增长、低通胀时期。这种环境便于进行放开利率的改革尝试, 因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助于银行和企业之间维持稳定的关系,从而保持市场利率的平稳, 降低波动幅度,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调节的作用在不断加强。据统计,我国总体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50%左右,除少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主要部门外,绝大部分的经济领域已经实现了市场定价。我国正在逐步形成有序的市场机制,从而有效地规范各经济主体的行为,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 我国的金融环境有很大的改善, 已经成功地向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近些年来, 中央银行多次运用利率手段进行的宏观调控逐步从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取消了计划体制下的信贷规模控制等手段,现在更多地采取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经济。

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很大。中央银行在1998年下半年进行机构设置的调整,取消了以往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分支机构, 改为按照地区设立大区行,加强了监管工作,提高了效率,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迎接WTO的挑战,不断推进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分离,成立三大政策性银行,为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化创造条件;剥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并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减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包袱,加强风险控制管理等。

金融市场的发展初具规模。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不断发展并走向规范。同时,市场的参与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成长和壮大, 改变了以往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宏观上创造了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利因素(微观)

利率是联系个人、企业、银行和政府财政的重要纽带, 牵动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因此推进利率改革的每一步都需要倍加谨慎,否则将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应该承认,虽然我国利率改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市场化色彩越来越明显,但目前完全放开利率的时机还尚未成熟,存在着相当大的阻力,面临很多的困难。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作用于经济的过程是由中央银行首先确定基准利率水平,然后各家金融机构据此确定存贷款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最终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利率传导作用的实现和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 即众多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运行状况及对利率变动的灵敏反映。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还不具备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根本环境。

从银行业来看,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在所有制结构上还属于国有企业,在市场运做过程中不断以企业的身份出现。在利率管制条件下,由于执行统一的存贷款利率,商业银行的竞争基本上是营销和金融服务的竞争,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政策性风险,即中央银行是否决定及如何调息等,不存在实质上的资金价格的竞争; 当利率完全市场化后,作为商业银业核心业务的存贷款利率放开,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将是资金价格上的争夺,面临的主要风险也将是利率风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未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经验和利率定价机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过高问题严重, 已成为阻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因素。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意味着银行的资产方存在着同样数量的不良资产,从而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意味着银行资本金被大量腐蚀的同时,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因此过高的不良资产率使银行资产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均受到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开贷款利率,极有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一番价格“恶战”,存贷款利差缩小,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从国外经验来看,甚至可能发生银行倒闭的危险。此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程度非常高,占存贷款业务65%的市场份额。因此在这样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 由于竞争不充分难以

形成均衡的市场利率。在资金价格的竞争中,中小金融机构无法与大银行抗衡,优质客户很有可能选择四大国有银行,那么中小银行的发展可能更加困难。

从企业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不同的企业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优质企业来说, 由于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对其贷款利率有可能会下降,但优质企业对银行贷款会出现需求下降的情况, 因为好的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利率市场化后,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将有很大改善,有可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利贷的民间或地下借贷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可以通过差别利率来区别不同的客户,从而使过去难以获得贷款、经营效益较差的企业或中小企业有可能得到资金的支持;但另一方面,在我国信用基础薄弱的环境下,利率放开也往往会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即越是经营效益不好企业越是需要银行贷款,本着借款不还的心理不惜高利率争取贷款, 由此可能导致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对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速度也存在顾虑。长期以来,我国利率政策都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等多方利益主体谈判、协商、博弈达到的利益均衡的结果。每一次利率水平的调整,都体现出国家对利益再分配的意图。从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可以看出,存贷款利率下调幅度的不同导致利益在居民、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重新分配,但无论哪次调整,政府始终把企业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企业始终是受益者,对企业的影响始终都是减少利息支出。当前, 国有企业改革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对于处于发展困境中的国有企业来说,如果实行利率市场化, 等于取消了资金上的优惠政策,势必陷入更深的困境, 因此政府在这方面的顾虑可能会更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既具备了一定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微观经济主体的体制改革问题,这是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情况。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选择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处于进退维谷的关键时期, 困难很多,但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加入WTO后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的进入,都迫切要求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

从内部的改革情况来看,在实物经济中,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也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在货币领域里,资金的价格还远没有达到市场化的要求, 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受到很大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外部环境来看,在加入WT0之后,中国承诺两年内对外资银行放开所有人民币公司业务、五年后放开所有人民币零售业务,面对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的大举进攻,客观上只有实行利率市场化,主观上也只能推进利率市场化,使国内的金融机构逐渐适应在市场化利率下竞争的环境。面对内外部环境迫切呼唤推进改革,而各方经济主体适应改革的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建议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选择循序渐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利率市场化是一种趋势,而改革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平稳地推进,欲速则不达。借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俄罗斯转轨改革过程中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利率急剧地放开和不受管制的银行部门,尽管在短期内可以迅速解除利率管制所造成的价格扭曲,但会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和震荡,所带来的损失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得以修复。在利率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

(二)进一步深化微观经济主体的改革

利率效应传导的顺利实现,需要各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利率变动作出灵敏反应,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其真正走上企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微观基础。

(三)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控制到最小范围内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势必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只能在所有条件都具备有情况下才能够进行,只是需要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考虑和控制。

篇(4)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使绿色空间延续,还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不影响道路交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将道路绿地使用功能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为市民服务,是我们道路绿化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的。我认为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了解道路绿化项目的相关背景。项目背景一般包含城市概况、自然环境、项目概况:

    1)城市概况。一般是指城市建设建设的基本情况、独特的历史文化、水文地理状况,特别是与城市绿化相关的绿化景观构成,比如说:城市主要绿地分布、绿地网络、公园状况、寺庙景点等所形成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及一个城市对绿化重视程度、绿化理念、绿化生态建设的举措,城市建设定位。

    2)自然环境。一般是城市建设建设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毗邻地区的交接状况,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如是否平原地带或高山丘陵地带,常年气温,四季气候情况,雨水、风向等等这对我们方案设计会有较大的影响。

    3)项目概况,道路项目概况是指某项目景观绿化在城市绿地中所处具置,方向,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作用,道路的长度、宽度,路形结构、断面形式以及周边环境等等。并进行现状分析,如:道路沿线两侧用地性质分布,道路两侧是农田还是自然景观,是繁华的城市商业区还是集中聚居的小区,道路两侧地势状况,沿线是否有涵管与桥梁,道路的平交道口分布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我们道路绿化设计,必须理清。

    二、把握好设计方案总体思路。在充分了解项目的相关背景后我们应该把握好设计方案总体思路,如何把握设计思路可从以下着手:

    (一)找准设计依据设计依据一般包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公路绿化建设标准》,《交通部关于公路绿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建城(2007)215号以及某道路景观带绿地业主对方案设计的要求,道路用地红线,道路总体设计,城市的总体规划,现场考察情况等等,这些是决定我们设计方案最基本必不可少的依据。

    (二)深思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应根据掌握的道路基本情况认真思考其景观设计掌握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有章可循。

    1)整体和谐统一原则道路绿化景观要融入周围环境,要与周围建筑、道路、桥梁、水体相互衬托,并便于城市其他景观(如亮化工程、广告灯箱等)的实施,达到统一和谐。

    2)因地制宜原则道路根据现状,因地制宜,在满足景观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环境形成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

    3)“以人为本”原则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不但要充分考虑该景观绿地的美化、绿化功能,合理考虑提供娱乐活动、生态休闲的功能。

    4)突出重点原则在靠近道路节点、桥等人流活动量较大以及绿地地块宽度较大处应形成绿化景观的亮点、重点。

    5)节约型原则注重“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建设指导思想,体现节约型园林的研究、技术措施,绿化符合节地、节土、节水、节材等几个方面。

    6)协调性原则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得以良性的整体发展。

    (三)理清植物配置原则

    1)植物配置结合现状,适地适树。力求树种的多样性,多采用乡土树种,体现城市文化的特色。采用树型优美,叶色各异的各种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花灌木等力求达到质朴、自然、亲切。

    2)植物造景要合理搭配,疏密相间,注重整体的景观效果。

    3)植物搭配多样化。乔木、灌木、花灌木有机结合配置,并注重各种形式的搭配以突出层次感。采用各种乔木、灌木及花色,叶色不同的地被植物组景,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配合植物季相、色相的变化,提高植物的观赏性。

    4)道路绿化与外围环境融为一体,以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为主,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形成多层结构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屏障功能。融绿化、美化、香化、防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5)充分考虑植物长势因素,合理选择苗木规格,控制景观造价,既能满足前期景观效果,又能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6)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道路绿化体系,构成兼顾景观与生态功能的绿色长廊。坚持生物多样性,采用丰富的植物品种,坚持以树为主,乔灌花草结合,实现优化配置。

    7)分车带的绿化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性功能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在道路交叉口处,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低矮灌木或地被。

    (四)确定设计目标及风格

    1)主题定位。突出“人、自然、城市”和谐发展的主题,通过对道路的交通及景观环境分析,运用生态的观念,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构成自然与人文相交流的城市生态型景观风光带。

    2)设计指导思想

    a.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尊重道路绿化的功能性要求,满足安全、通行等最基本的功能。

    b.因地制宜,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观构想。

    c.充分考虑实地实情,使设计与施工达到完美结合。

    d.追求清新、自然、简洁的景观效果。

    e.以生态、自然、人文为主,串起道路全线,针对绿化现状,克服植物品种单一的状况,增加常绿树种,多运用乡土树种,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f.人性化设计,从车行与人行感受出发,注重景观尺度感与空间感。立足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注重环境的和谐,在充分满通功能的基础上,体现人文特色,凝练文化底蕴,合理布局,以体现景观的和谐性。

    3)设计目标。充分挖掘地方人文特色,结合城市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巧妙的将自然景观、绿化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达到构思精妙,强化了城市道路的景观形象,体现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绿化景观效果,并体现构建节约型园林的景观;通过景观要素的合理搭配与组合,塑造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生态道路景观带。

    三、巧妙地进行方案设计。巧妙的进行方案设计,应合理划分景观段落布局。根据道路形式,长度可将整条道路的绿化分为若干个道路绿化标准段,比如:可以根据公交站台节点、道路平交口绿化节点,道路绿化隔离带,道路块状绿地等等进行景观段落分割,在各个主要节点运用小品,植物造景,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道路标准段绿化常采用乔灌木合理搭配,展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特色。

    (一)中分带一般形式。中分带一般形式为自然式的花灌木组团结合规则统一的乔木树阵。两端以自然式的花灌木组团,主要设计一些开花的灌木如垂丝海棠、樱花等,同时搭配色叶树种紫叶李、红枫以及常绿金桂,做到四季有景,下层搭配色彩模纹以及宿根花卉与中间乔木阵列的下层模纹相呼应,且景观更为精致细腻;中间以乔木树阵形式规则排列,常绿和落叶树种相替换,赋予季相和色相的变化。下层配植色彩模纹,如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海桐等,呈现一条美丽的色带。乔木树阵,突出中分带的气势,同时体现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岛头处常考虑到不影响行车视线,主要以低矮宿根草花为主,点以景石配以红枫和五针松,以保证美观而又通透的效果。中分带植物选择,落叶乔木如银杏、榆树、枫香、乌桕、无患子等;常绿乔木如香樟、女贞等;中层花灌常用樱花、紫薇、海棠、红叶桃、金桂、独杆红叶石楠、花石榴等;下层地被如红叶石楠、龙柏、海桐、金森女贞、宿根花卉、草坪等。

    (二)两侧绿化带一般形式。两侧绿化带一般形式,沿路一侧以自由曲线方式种植地被、花灌木,间隔建造微地形,点缀大乔木,更好的烘托出自然种植方式,运用丰富的植物造景手法,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色彩等各项特性,结合植物生长变化创造出线性四维空间,运用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灌木与乔木相搭配的种植方式,以一定距离(一般150~300米)为一个单位形成线性景观序列;着重体现物种多样性及植物的层次变化,体现景观多样性,运用各具特色的花灌木与地被组合成为一条绚丽斑斓的花带,其上方栽植行道树,营造出人行树荫下、花草随行间的城市新景观。

    (三)公交停靠处绿化处理形式。行车道外两侧绿化带遇到公交港湾位置绿化带宽度往往比较狭小,宜采用低矮模纹组合的种植方式,点缀花灌木,简单质朴,与周边景观风格迥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适当消除候车时的焦急心情。采用自然式种植的方式打造精致细腻的景观,给乘客候车带来舒适美观的空间。主要常绿树种为金桂,配植红枫、垂丝海棠以及大叶黄杨球、海桐球和一些草花。植物栽植自然生态。

篇(5)

长春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自1800年清嘉庆朝设治以来,只有200多年的历史,1948年长春解放后,被确定为特别市,是整个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的中心。长春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居全国的前列,但仍有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逐步完善。

1.长春市道路绿化现状及现状分析

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比较等方法,调查三级以上道路 120 条,取样地 256 个,对样地内道路的平面结构、植物种类构成、垂直结构、应用频度、本地资源比例进行分析。

1.1 调研的120条道路,共有乔、灌木50种,其中树木乡土树种资源的为42种,属于喜光—耐寒—耐旱的品种有28种。 乔木层中应用频率较高的树种为青杨、银中杨、旱柳、榆树,常绿乔木应用频率较高的为黑皮油松、红皮云杉、白扦云杉。 灌木层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为水蜡、绣线菊、紫丁香、暴马丁香,常绿灌木仅有一种为沙地柏。 植物种类不丰富导致配置形式重复性高。

1.2 绿篱及模纹的应用种类为4种,以水蜡、小叶丁香、绣线菊为主,其应用频率分别为53.50%、12.50%、41.00%。可见以绣线菊搭配水蜡的绿篱、模纹的平剪配置形式重复率高。 这对病虫害防治及养护管理工作带是极大的隐患及负担。

1.3 在调查的植物种类中,观叶类植物27种、观花类植物8种、观干类植物2种、观果类植物7种。 四季景观中以夏季、秋季效果较为优良,春季与冬季景观较为萧条。

1.4 通过 AHP 评价分析,可以看出,长春市由于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市区车流量明显提升,所以,长春市政务正组织修建3条快车道高架桥,和一条地铁线,而高架桥与地图路段的绿道将会清除,为了打造更方便快捷的服务,牺牲了我们宝贵的绿色空间。

2.长春市道路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

2.1 形式单一,树种单调

长春市绿道景观建设偏重于几个主要树种,其中乔木大约51.7万株、花灌木大约229万株,各种绿篱长约24万m。道路绿化树种120多种,栽植形式单一,造成直观上的树种单调。如:黑皮油松占针叶树种11.7%,丹东桧占69.9%,阔叶乔木共35种.但新疆杨、银中杨及其它杨树为77%,所以显得树种非常单调。道路绿化苗木自给率低,市内园林苗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缺乏指导性育苗计划,而忽视了生产周期较长的道路绿化树种的品种和规范性育苗,使道路绿化品种苗木缺乏。据调查全市外购苗木占应用苗木的80%以上,使绿化成本增加。

2.2 城市道路绿地覆盖率低

建设部于1997年10月批准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写明:)道路绿化规划。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绿地率: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之间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而现在正在施工改建高架的道路已经完全丧失绿地生态功能,更是明显达不到这个标准。

2.3 冬季景观效果较差

长春是四季明显的一个城市,春、夏两季道路颜色比较鲜明,色彩种类较多,而到了秋季和冬季,则是树叶凋零,唯有松树可以见到点点绿色,冬季景观效果欠佳,适合地区季节性的树种严重失调。

2.4 人为修剪痕迹严重

长春市的道路灌木层90.00%以上都是经过人工修建成型的,看着很整齐,但是却严重破坏了植物的自然生长体系,使得植物的生态效能下降。

2.5 植物配置形式重复率过高

由于长春市道路绿化植物品种不够丰富,个别品种应用频率较高,使得个道路布置基本一致,没有特色,丧失标志性,景观效果单一。

2.6 公路立交桥绿化发展缓慢

近几年城市交通迅速发展,立交桥也成为了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然而大型的立交桥建设往往忽略的是公路绿化环境的缺失,虽然在立交桥下有一些垂直的绿化,但都是草地植被,色彩单一,并且受到季节性影响。

2.7 人为因素较为严重

长春市道路两侧绿化带宽度一般均为4米左右,沿道路路缘石两侧布置,面积分散,这样一来就给绿地的日常维修和养护带来不便,同时增加养护费用。由于道路两侧新建小区临街底层均为门市房,每户面积都很小,每户都想出门就对着道路,这样人为的对绿化带的破坏极其严重,绿化带被各个商家分断的支离破碎,影响整体绿化效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长春市道路绿地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3.1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

创造出城市的生态特色,适应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充分利用城区的河道水系, 使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

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类要生活的美好,就要发展生产,改造自然,利用资源,怎样合理的利用资源,对今后的城市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城市与自然共荣,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规定的原则,规划建设高品位的园林绿地。

3.3 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发展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

规划的内容与项目设置应与时代相衔接,体现出现代城市园林绿地的风格和特点。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利用相关科学研究成果和手段,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建设和绿化成果,力求规划的科学性、经济性做到系统完善,结构合理,指标先进,水平一流。

3.4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用地性质及位置的差异,重点抓好庭院及居住区绿化;采用新技术,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生态材料,加强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

3.5 以乡土植物绿化,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在园林景观绿化,大量应用乡土树种,具有成活率高,建设周期短,利用率高,经济适用,等优点。同时也能彰显本地特色,自然界的生物物种是丰富多彩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植物规划中心必须坚持多样性的原则,因此,在植物规划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把长春装扮成真正的春城。

3.6 以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建最佳人居环境为指导思想。

结合长春市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长春市现有的自然环境要素,美化城市景观,以长春市特有园林景观,地方文化特色,创建生态第一,人文第一的北方园林城市。

4.长春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建议

由于我市地处寒冷、干旱的北方,无霜期比较短。道路两侧的绿化效果并不理想,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有近半年的枯黄期,冬季时对整条道路的整体美观有很大的影响,冬季两侧绿化带有会成为临街商铺的垃圾场,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经过对道路两侧绿化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同时对其它先进城市绿化的考察,结合我市的实际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4.1 将道路两侧的绿化带面积集中起来,集中在道路的一侧修建一处中心绿地,将大大降低日常的养护费用,为城市建设节约大量的资金。

4.2 中心绿地的建设,还可为道路两侧的居民提供一个休闲、锻炼的好去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

4.3 同时中心绿地的建设,将道路两侧连接的建筑物断开,大大增加了沿街景物的变化,提升整条街道的美感。

4.4 可以大大改善沿街两侧建筑物内的单位及商服网点的出行条件,同时可以把节省的绿地面积作为沿街单位的停车场,改善交通环境。

4.5 重视植物选择的多样性,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单调的植物品种,容易导致品种本身的退化,反而增加了绿化成果的稳定性和管护的成本,容易产生病虫害威胁,而多种类型的植物同时搭配,如乔木、灌木、花卉、草坪植物、香花树种、有色叶树种、藤本植物等,不但可以增加其稳定性 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有利于基因的保护, 有利于增强群落本身的稳定性,还有助于基因的保护,所创造景观更加丰富,可以满足到不同地段环境的变化需求。

4.6 注重立交桥垂直绿化

立交桥绿化应以桥体、围墙、栏杆为依托, 将植物向纵深方向发展,增加绿化面积,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段增设攀援支架,选择攀援植物绿化,如洋常春藤 、紫藤、藤本月季、藤本忍冬等,这些都是立交桥绿化中我们常会见到的植物。

4.7 “适地适树”合理进行植物配置

对于长春市而言,“适地适树”是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本原则。长春市冬季较长,气候干燥,因此,选择抗旱,耐土壤膺薄、密实,抗污吸污,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植物是最好的选择,合理配置植物,增加一些冬季观赏效果较好的植物,有特色的植物,突出城市道路的特点,打造标志性的城市道路景观。

参考文献:

[1]杨芸.南京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和配置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0(9):119-122.

篇(6)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25

Discussion on Landscape Design of Urumqi: A Case of Shuimogou District University Planning No.2 Road

GONG Xuedi1,WANG Ce2

(1.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2.Xinjia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 Taking Shuimogou District University Planning No.2 Roa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greening method for roads in details. I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usual design methods, detailed analysis and design was made for district and terrain, especially the fill, excavation project. The purpose was to reduce the investment in the maximum level and carry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aim of this project was to retain the original topography and the feature of culture, and to design the road greening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Key words: Urumqi;road greening;landscape;terrai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自2014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之后,乌鲁木齐市满眼绿色,步移景异,四季皆有景,美丽已经成为乌鲁木齐的代名词。近来,急于求成的态度使得市内大多绿化工程出现高投资低收益的状况,另一方面,乌鲁木齐近期正着手新区的开发与扩大,在维护老城区景色的同时还要开发新的道路,这样一来,更多的问题就随之而来了。新区的地貌类型多样,道路绿化比老城区的更为困难[1],土方巨大是最大的问题,这意味着更巨大的投资和更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这些问题都与新时代的景观设计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一定就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乌鲁木齐的道路绿化改革迫在眉睫。乌鲁木齐市需要展现和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绿化要因地制宜,尽量减少土方,要让乌鲁木齐的道路绿化造景跟得上时代,超越时代。

1 大学规划二路道路现状调查

1.1 区位分析

水磨沟区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北部,面积121.7 km2,人口约有12万,环境优美,是乌鲁木齐市的象征与代表。该区路网复杂,人流量巨大。因为水磨沟景区生态环境优美,房地产销售量也位居乌鲁木齐各区第一。随着居民量的增加,对于景观建造和道路规划建造的要求也有所增加。大学规划二路位于乌鲁木齐水磨沟区观园路以南,是一项城区扩大道路的绿化项目,也是典型的乌鲁木齐市新规划项目的代表。

1.2 大学规划二路地形地质现状分析

根据新疆时代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提供的乌鲁木R水磨沟区观园路片区路网完善工程――规划二路新建工程勘察报告,沿线地质条件如下。

(1)拟建场地地形起伏变化较小,地貌属于山前低山丘陵,整体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在911.5~999.2 m之间,南北高层87.7 m左右,自然地面坡降约2.7%。

(2)沿线地层主要为杂填土、粉土、残积土、泥岩。

(3)场地水文地质特征:拟建路段大部分路段未发现地下水。

(4)场地土腐蚀性评价:地基土堆混凝土结构具有强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5)场地稳定性评价:场地地层构成简单,自上而下分别为杂填土、粉土、卵石。

(6)场地标准冻结深度为1.40 m。

根据现场调查,场地包括平地、坡地、凹地和凸地[2]。大学路以北地形起伏大,主要以石块堆叠的山丘为主(图1),西侧一条排洪沟明沟几乎贯穿其间,外侧坡上部分有护栏围护,现状东侧的排洪渠已施工完成,并已加护(图2)。大量的施工遗留废物杂乱无章地堆砌在道路两旁。该段道路西面有原红太阳苗圃基地,东侧则为师大山地公园。大学路以南的道路东侧则新修泄洪沟渠,道路与渠道上沿间高差大,边坡坡度极大,局部泄洪跌势较陡,同时西外侧靠陡坡,可见土方量之巨大。部分地势平缓处存在高压电塔及泄洪扩大段。道路西侧存在大量高起土丘和自建房,并有高大乔木生长在其周围。道路最南侧则为垃圾存放处。

由于规划二路所处区域位于原水磨沟河网水系上游榆树沟分支水系,是榆树沟水库的主要泄洪通道,道路修建后临近并新建泄洪道及相关水利设施。该地段中部沿大学路北侧贯穿了一条高压燃气走廊,其管线保护范围为60 m,同时大学路南段西侧并入一条高压走廊,为220 kV高压线,其防护区域范围为30 m,周围严禁大乔木的种植。较大的地势高差和现场复杂的环境对该区域的绿化形式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也加大了该地段的绿化造景难度。这是乌鲁木齐市极其少见的,地形状况极其复杂的,土方量极其巨大的道路绿化项目 (图3) 。

1.3 大学规划二路的功能定位及综合分析

规划二路毗邻大学区、医疗服务中心、多个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及公园绿化用地。该地区将来将建成大学城及一大批大型的居住社区。因此,该段道路在片区建设目标、产业定位及功能结构的融合上起着特殊的作用。它既要服务于教育科研产业、现代化健康产业,又要立足区域环境优势,有机结合特色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周围用地性质,现状条件,以及人流、车流情况,将其功能定位为“休闲景观绿地和防护景观绿地”的两条景观带。

综上所述,该路段地理位置重要,地形地貌特殊,承接文化多元,是一项典型的综合型道路景观绿化,更是一项革新乌鲁木齐道路绿化现状的项目。因此,做好这条道路的景观设计尤为重要,是彻底整改“地形一律推平”、“加大投资力度”的有力方案。

2 乌鲁木齐市大学规划二路道路绿化设计策略

2.1 地形处理及土方平衡策略

如图4所示,规划二路周边地形复杂,高差普遍较大,整体南高北低,道路两侧大多高于路面,同时沿道路及泄洪区,分布大量陡坡,增加了景观工程建设难度。地形作为景观基本骨架[3],在此项目中尤为重要。

各路段设计要点如下:

(1)该地段整体地势十分复杂,基本不能满足造景需要,需进行整体填方处理,以满足植被的种植设计需求。

(2)该地段整体地势较为陡峭,需进行整体挖方削坡处理,保留一定坡度减少土方,并增加竖向设计视觉,以满足植被的种植设计需求。

(3)该地段地势较为平缓,可就地稍作处理,仅局部做削坡处理。现状建筑垃圾,沙土需进行清理,部分现状岩石可予以保留。

(4)该地段可因地制宜,保留原有山坡肌理,陡坎用于植物种植,形成植物沟谷景象。

(5)该地段征途因处于高压电塔区域,部分^域进行缓坡的微削坡处理,形成安全的景观空间。

(6)该段整于观园路小区外侧,整体进行挖填处理,同样保留一定坡地,形成一块与城市干道、居住小区为一体的缓坡休闲绿地。

对于中小型洼地的地形现状大多予以保留,做“雨水花园[3]”之用。乌鲁木齐处于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50~200 mm,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雨水十分珍贵。储存雨水,更好地利用雨水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4]。该地段有许多明渠、暗渠,以及当时为防洪所做的排水沟,将“雨水花园”的技术理念应用于景观中,对雨水进行生态滞留、循环、再利用[5]。设计主要以生态草沟[6]和排水明渠为主要渠道,以节约用水,减小不必要土方消耗,美化景观,改善环境。

对土丘的地形地貌予以保留,延续青山的记忆。民用房将其改造成挡土墙,细细打磨,刻以史籍,同时,一座座连续的景墙也得以建成,近景中篆刻诗词的古朴小品,远景青山蜿蜒,以保留原水磨沟村的记忆。道路两旁杂乱堆叠的石头,可以就地取材,重新利用。传承原有的田园风貌,改造沟渠,还原生态功能,同时减少土方,展现石山的直观视觉效应,保留林地原有的丰富景观地貌。整体绿化秉承延续、保留、传承、改造、保护的理念,还原乌鲁木齐的记忆。

2.2 植物种植策略

为配合该道路的整体设计,并且考虑该路段的地形状况,植物应以大乔木、灌木片植为主,局部搭配花卉,以曲、直的大线条进行穿插布置,形成多层次、多迹象的防护绿带景观效果。该路段因处于高压管线走廊区域,植物主要以灌木、花卉搭配设计,花卉应选择抗寒力强和耐瘠薄能力较好的宿根花卉,利用其花期长,具有自播繁衍的能力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性[7]。在坡地乔木的选择中,应选用根系发达的乔木以达固土固坡之用。洼地改造雨水花园的地块中应多选用本土原产鸢尾、车轴草等耐水淹植物,减少养护难度和投资成本。

3 乌鲁木齐市大学规划二路道路绿化方案设计

3.1 设计思路及主体理念

秉承建造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原则,保留原有地形、传承文脉记忆是这个项目的主题理念,分别以三大功能、四种效果、五大要素来体现。

三大功能分别是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休闲功能。通过生态设计,提升区域生态多样性,满足生态防护,水土保持的需求。在景观方面,通过特殊的土方处理形成多样的竖向景观,丰富视觉需求。在达到视觉满足的同时,休闲功能也必不可少,大量的坡地处理不仅减少投资,还可以满足周边人群休闲需求。

四种效果其一是通过景观的塑造,延续风土人文,保留原水磨沟村的部分建筑外立面,并加以改造,以独特的方式将其作以景墙的处理,创造史诗文化,可谓记忆传承。其二,由于地段地形复杂,造景条件严苛,因地制宜尤为重要。造景材料、植物配置以及造景手法都要结合此方法,要利用地形原有洼地打造“雨水花园”,体现生态多样的绿化效果。其三,通过植物和地形的配合,营造出气氛多变的休闲环境,以体现出景观丰富的效果。最后,则为四季皆景营造小环境,打破新疆气候条件的约束,多用乡土树种,减少养护费用。通过搭配方式和科技创新的方法,做到“寒冬岁月当有景,霜降翠色更如新”的视觉效果。

五个要素首先是文脉要素,根据原始地貌景观特质,如遗留植被、建筑,对这些文脉符号加以保留、利用和延续。第二是安全要素,地形设计的前提是以安全为基础,再加以改造和保留。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应该是在其环境容载力[8]和安全格局之下的发展。第三为节点要素,结合重要区域的现状特点,创造特色绿化设计。第四则为植物要素,充分结合现状,选择多样乡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在考虑以上四个要素的同时,关注成本要素必不可少。在社会经济形式相适应方面,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也不例外[9-10],巧妙地利用原有地形减少土方耗资是本设计的最大特色,同时通过积极推广使用长势较好的耐旱、盐、瘠薄的植物品种,减少养护成本,造景材料就地取材,利用石头、旧民居、干渠等进行景观构造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3.2 设计方案

以“蓝色记忆”为主题,通过保留现状中一条干枯的排沟渠为线索,将“山、石、川、田、水、磨、林、村”等自然景观串联,对部分原貌进行保留、延续、修复以及改造。这样,向南可观博格达峰远景,向北可见繁华的天山区市区,内有百景,而远可借万景,内外呼应达到延续地形现状,打造生态景观、特色景观的目的。

3.2.1 “山”景观主题段 利用场地现状在十字路口西北角保留并改造一座岩壁,结合上下植物修饰,营造岩山崖壁的景观效果,同时远借师大山地景观,结合高压燃气走廊区域的宽阔花灌带,延续新疆山林中山花烂漫的景象(图4)。

3.2.2 “石”景观主题段 结合道路两旁原有的岩石缓坡连绵的山林景观,保留其景观肌理,利用场地内的现状石材,设置形态各异的山间缓坡置石,结合曲折的园路以及折线的花岗岩石凳营造轻松闲适的山林石下景观(图5)。

3.2.3 “川”景观主题段 景观设计提炼冰川轮廓线形,设置多组特色景墙。同时保留原有洼地种植蓝紫色花带,对比周边自然群落试种植的乔、灌木形成密林河川的景观空间感(图6)。

3.2.4 “田”景观主题段 场地原址为苗圃地,此地形本身缓和,不用过多改造,在设计上延续田地肌理,以乔木分隔地块,其下片植花卉灌木,同时场地还原巨石裂谷溪流蜿蜒的场景,结合隆起的软质场地,营造乡野之趣(图7)。

3.2.5 “水”景观主题段 龅卦有水系属于水磨河上游来水分支,保留一部分防洪渠不做填埋,设计上利用蜿蜒如河曲的园路和花带抽象地重现河流昔日景观,同时大面积地利用场地内原有的卵石碎石,或铺以大面积的玻璃钢铺装,形成冲蚀洼地的景观视觉感,结合船型场地,矮丘绿岛共同营造无水胜有水的意境(图8)。

3.2.6 “磨”景观主题段 设计提炼了水磨沟区最有代表性的标志物“水磨”元素,设置木质铺装场地,嵌入置石,结合水车磨坊,生态洼地,植草碎拼,七色廊架共同营造一副乡间田野,水磨人家的写意画卷(图9)。

3.2.7 “林”景观主题段 绿化道路中园路蜿蜒如潺潺流水,辅以植草碎石和蓝紫色系花带,穿梭于未做削坡处理的小丘密林之中,叶子形的五彩廊桥将水的灵动与林的生机延展其上,悠然而起,高压线塔下以片植花卉灌木为主调,边缘辅以本土林地群落形成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图10)。

3.2.8 “村”景观主题段 场地原址为水磨沟村所在,设计保留了部分房屋院墙,原始地坪,通过块地铺设连通,辅以花径景石,疏林草地加上远处早已保留的青山延续,形成深远别致的乡村记忆(图11)。

4 结 论

本文通过以一项地形复杂,极具乌鲁木齐市新型道路绿化特点的项目为例,详细说明地形处理、现状保留、废物利用的设计优势,利用现状地貌、旧物和乡土树种在减少经济投资的基础上,丰富竖向设计,完善景观视觉,打造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谢香方.乌鲁木齐区域开发与整治――乌鲁木齐区域环境容量与经济开发优化模型[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2]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王淑芬,杨乐,白伟岚.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雨水花园建造探析[J].中国园林,2009,25(6):54-57.

[4]NEW YORK STATE. NewYork State stormwater management design manual [M]. Ellicott City, M D, USA: 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2003.

[5]郑克白,孙敏生,彭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下沉花园雨水利用及防洪排水设计[J].给水排水,2008,34(7):97-101.

[6]倪艳芳.城市面源污染的特征及其控制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2):53-57.

[7]刘常富,陈玮.园林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7)

收稿日期:20131109

作者简介:陈晨(1988―),女,河南驻马店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6503

1引言

在当代社会,回归自然、生态化的理念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新潮流。党的十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城市绿化的关键基础,就是如何科学的选择树种。郑州市城市绿化有一定的成效,当前城市绿化理论不断充实、城市绿化树种的可选范围不断扩大,绿化树种的园艺培育水平也不断提升,使城市绿化美化得到持续的发展。

但是目前郑州市城市绿化问题也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病虫害容易爆发、部分种类观赏性不高、飞絮污染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城市绿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当依照科学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以提高城市绿化的建设水平,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2郑州市的城市绿化现状

2.1郑州市的绿化状况

郑州市位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之间,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3℃,平均降水量640.9mm[1]。截至2013年6月,郑州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22亿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5m2,仅在2013年,新建绿地1466万m2。郑州市绿地建设进入“快速化”时代。

2.2郑州城市绿化树种应用现状

郑州市的绿化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的情况,郑州密植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var.orientalis)等树种,主要是为了起到防风固沙作用。第二阶段是自1954年起,园林绿化的重点及时转入市区,广植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 (Ait.) Willd.)、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国槐(Sophora japonica)、泡桐(Paulownia.)等树种。第三阶段,即80年代以来,郑州市园林绿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区绿化树种由先前的10余种发展到了目前的30余种,其中国槐、刺槐、泡桐、毛白杨、垂柳(Salix babylonica)、悬铃木等已在全市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街道的主要绿化树种,形成了城市街道的基本格调[2]。以上树种作为主要行道树种发展城市街道绿化,除此之外,郑州市还引用了一些适合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绿化树种,使不同街道形成了不同的绿化特色,例如工人文化宫路的黄山栾(Koelreuteria integrifoliola),淮河路的千头椿(Ailanthus altissima),未来大道的馒头柳(Salix matsudana cv.Umbraculifera Rehd.),农业路、红专路的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兴华街的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 Desr.),太康路的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紫荆山路的银杏(Ginkgo biloba),花园路的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劳动路的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等。1990年,郑州市绿化覆盖面积2683多hm2,绿化覆盖率达到35.25%,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名。从此,郑州就有了“绿城”的美誉。

进入90年代后,郑州城市建设飞速提升。在新的城市布局规划下,郑州市的市区面积扩大,街道拓宽,高楼拔地而起,形成了新的城市格局。然而城市绿化,尤其是城市道路绿化却没能跟上城市建设的脚步,逐步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老树更新慢、绿化树种种类不丰富、绿化形式较为单一等等。因此郑州市的城市绿化现状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质。

3森林城市选择树种应遵循的原则

3.1以乡土植物为主

3.1.1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是指未经人类作用引进的那些植物,即本地原有天然分布、自然演替、已经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3]。

乡土植物优点突出:首先,乡土树种往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作为食用、药用、香料、化工、建筑原材料以及绿化观赏,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分、遮荫降温、滞尘隔音、绿化观赏等作用,这是由于经过自然界的优胜劣汰,乡土植物在当地承受了长时间的自然竞争得以保存;第二,乡土植物由于应用较为频繁,园艺理论和园艺技术也比较成熟,加上原材料在当地容易获得,繁殖起来不但出芽率高、存活率高,而且品质稳定、适于标准化生产,更能满足城市建设大量使用同规格同品质植物的要求。第三,许多植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被赋予一些民间传说、成为历史典故中的标志等等,这是由于乡土植物的应用大多年代悠久;第四,由于地理分布差异和气候的不同,乡土植物能够体现该地区植物区系的特色。

综上可见,适当地发展乡土植物,发挥乡土植物在当地的优势,不仅能更快更好地呈现绿化效果,达到城市绿化目标,还能节约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起到维护当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3.1.2郑州市乡土树种

郑州市域内可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乡土植物资源极丰富,如丝棉木、大果榉、白皮松、流苏树、盐肤木、刺槐、栾树、泡桐、刺楸、乌桕、黄连木、枫杨、无患子等很多。据调查记载,河南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有686种,隶属115科,其中蕨类植物10科18种,裸子植物5科23种,被子植物100科409种。与丰富的乡土植物形成对比的是,目前郑州市绿化所应用到的乡土植物种类很少。据统计郑州市现有园林树木69科417种,其中乡土植物只有41科85种,种类占20.4%,数量不足10%[4]。因此乡土树种的更大规模选育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乡土植物的应用理论和实践也还处在探索阶段。毛白杨、泡桐、柳树、槐树等树种,在20世纪60~80年代曾经较多地应用于园林建设中,这些树种的缺点比较突出,包括病虫害频繁、飞絮飞毛、生命周期较短等等,已经被逐步淘汰。近年来,经一些科研所和专家研究,新引种的乡土植物有合欢(Albizzia julibrissin)、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紫藤(Wistevia Sinensis Sweet)、木香(Rosa banksiae)、藤本月季、中华常青藤(Hedera nepalensisvar.sinensis)等,并应用于郑州市的一些道路、公园及风景区,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就目前而言,种类、数量和规模都很小。总的来说,数量众多的乡土植物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3.2适地适树原则

3.2.1适地适树的含义

适地适树,通俗地说,就是把树木栽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选用树种的具体化[5]。该原则是绿化的一项基本原则,绿化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原则的贯彻。适地适树即根据园林栽植地的具体生境条件选择树种,使树木物种特性和生态习性与之相适应,树木体型能达到一定标准,并且健壮无病虫害,满足城市绿化的要求。

3.2.2“适地适树”考虑因素

根据种植地的立地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树种,包括对种源、类型、品种的选择。对于已经确定发展的树种,有些种植地的条件不能或不完全满足该树种的要求,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具体的措施有整地、浇灌、施肥、松土等,必要时进行更深层的土壤改良,以达到树和地的相适应[6]。

3.3突出当地特色

本土树种构成各地方、各城市的植被标志,在城市绿化过程中,应当选取富有地方特色和市民生活记忆的树种。

2007年郑州市政府根据市民投票,正式确定悬铃木为郑州市市树。悬铃木被誉为“郑州绿化的第一个特色”,是郑州市民为之骄傲的树种[7],因此在郑州市城市绿化中应当注重悬铃木的应用。悬铃木作为绿化树种具有很多优点,如树形优美、树干粗壮挺拔、树皮斑驳美观、枝叶繁茂、叶片大而美观等等,尤其适于形成壮观和幽谧的林荫大道,作为城市道路的风景线。悬铃木也是郑州极具特色的树种。首先,悬铃木在郑州许多条主干道都栽植了几十年,长势非常好,如金水路、经五路、经六路、人民路等,给市民和外地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公共绿地如公园、学校和单位附属绿地等,悬铃木也有大面积的应用,是伴随市民成长和城市发展的主要树种之一。第二,郑州对悬铃木的少球嫁接研究和实践比较丰富,在多个路段获得了成功,如中原路、嵩山路、伊河路、建设路、南阳路、城东路等,改善了悬铃木飞毛的问题,这一技术的掌握在国内外也处于领先水平,为进一步的发展悬铃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郑州市城市绿化的过程中,坚持悬铃木的适当应用,不但保留了郑州市民的记忆,还强化了郑州市城市形象的特点。

4结语

在城市绿化过程中,应当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具有地方特色。只有遵循科学的绿化原则,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选择适合当地的树种,加强前期整体规划和后期养护管理,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绿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赵天喜,刘俊磊,袁国军.郑州市城市绿化现状分析[J].河南林业科技,2003(1):42~43.

[2] 娄保利.郑州市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园林植物种类及其配置调查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3] 张运兴.河南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8):55~56.

[4] 刘成达,周淑梅.城市绿化中乡土树种的应用探讨[J].今日科苑,2008(7):107.

篇(8)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67-2

辉南县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山川秀丽,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如美丽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白山脉西麓,县城朝阳镇,位于县境西北部,沈吉铁路和营白公路交汇处,依山带水,风景宜人,交通方便。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冬冷夏热,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度4.1℃,无霜期105-135天。朝阳镇位于大柳河北岸,北靠丘陵,地形北高南低,土地肥沃,地势平坦。

1 朝阳镇的园林绿化现状

截至1996年底,朝阳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8m2。1997年以后,辉南县利用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提升框架加速发展,辉南县朝阳镇加快建设步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绿化、亮化、彩化、净化成果丰硕。于2005年被吉林省政府评为吉林省卫生城市。并借此为契机申办园林城市。争创国家级卫生城方向努力。截至2009年绿化面积1 372 852m2,绿地率18.3%绿化覆盖面积1 857 046m2,人均绿地面积12.49m2。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省级园林城市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2 朝阳镇的优势

有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为基础,北邻丘陵为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带,有较为丰富的天然绿色资源,南跨大柳河,为建设一个颇具特色的园林城市提供了条件。有充分的资源优势。朝阳镇依山而筑、临水而建,建城区内有公园两座,广场四处面积303 881m2,水域面积0.2万m2,远期规划临水建滨河景观带,丰富城区植被品种。提升城区整体居住环境。有科学的城市建设理念为支撑。以滨河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为建设目标。注重软硬件建设,要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为原则,特色明显,内涵丰富,景观新颖,环境优美四个内容为总体思路,先规划后建设、建设与保护并重,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弘扬生态优势,建设生态人居、加强对防护绿地、公园绿地、城乡交接处绿地保护。

3 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来的旧城改造绿化标准逐年提高,绿地面积稳步增加,绿化成果日益突显,加之县城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可绿之地增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储备资源,为生态建设留下了发展空间。另外城镇的发展,夜景也成为一项标准,这就需要亮化工程的完善,无论是街道还是小区,甚至是胡同都需要亮化,这才能使整个城镇有勃勃生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基础薄弱

城市化水平偏低,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实力有限,投入资金不足,对于朝阳镇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3.2 绿化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效能低下

绿化设计不尽合理,常绿乔木、落叶乔木以及乔木和灌木比例不够协调,没有现成合理的绿化模式及立体空间的绿色网络,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小区庭院不能有机结合,不能形成点线面的绿化格局。没有植物群落的概念。在植物运用上,过于盲目,造成引进成本高,养护费用高,补植难度大的现象。缺乏立体绿化、特色绿化。

3.3 市民的绿化、亮化意识没有完全形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化、亮化的关注日益加强,人们的绿化意识日益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蓝天、碧水环境优美,可是仍有人不自觉的毁绿地、占绿地随意践踏绿地;蓄意破坏公共设施,路灯破损现象较为严重。城市夜晚的容貌全靠路灯体现,连接着整个城市的脉络,亮化成果不容忽视。

3.4 绿化养护管理较滞后

近年来绿化经费虽然增加,但由于绿化经费来源有限,单靠政府方面的投入,没有形成整体社会绿化经费的投入机制。绿地养护的技能、机械化程度较低;绿化养护和管理难度加大,使绿化的市场化进程发展缓慢。

4 提升朝阳镇园林绿化、亮化的工作建议

4.1 修编绿地系统规划、调整园林绿化结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要从辉南的政治、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从自然地理环境、生态要求出发,建设具有辉南特色的山水城市。为此,在总体规划下,要编制《朝阳镇绿地系统规划》《朝阳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突出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目标,形成城乡、城郊、城区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绿地结构系统。以山水渗透绿色分割、合理配置为手法,构成融山、水、城于一体的自然布局。

4.2 改善和优化防护绿地,开发铁路沿线、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大环境

朝阳镇周边有丰富的山林,其植被资源非常丰富,绿色覆盖率好。朝阳镇城区建城区历史悠久,在城市建设中,旧城改造预留绿地面积有限,制约城市生态建设,但随城市空间的扩张,将原属郊外的铁路沿线、护城壕逐渐融入城中,其护林带、铁路沿线保留用地成为下一步建设中的宝贵资源。将其规划为城区的风景林和生态绿地,进行植被恢复和养护。注重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设,积极组织公共绿地。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特色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率,改造城区树种单一的现状。调整空间结构,增加一些常色叶树和花灌木的运用。种植常绿树种、白桦、山杏等,改变林分结构和季相变化,优化生态群落结构,丰富森林植被景观,增加自然山体、水面的绿化效果。加强城区及周边绿地的防火、防盗、防病虫工作。开展城区林业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城市群落型的覆层式大环境绿化工程,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绿化覆盖面积。

4.3 突出山水特色,高层次建设园林绿化工作

合理开发,保护城区周边的可绿化用地。对北部山体加大开发力度,结合林业、村委对兴工路往西,铁北街以北进行科学规划,利用山顶进行屏蔽式绿化,开发建设公园,提倡社会性投入,增加一些园路、凉亭、石桌、石凳等必要的游憩设施和文化内涵。同时在公园建设中,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植被和地形地貌。种植一些五角枫、花楸、水桃等色、叶丰富的植物景观。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形成林带,建成以林木为主题,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森林系统,消除城市的“热岛效应”。

4.4 绿化、美化、亮化大柳河岸线

南侧大柳河是朝阳镇未来发展的黄金景观带,近年来取沙开地,河岸沿线随处可见的是建筑垃圾、废土成堆、水土流失,生态植被损坏严重,给城市发展的败笔,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4.4.1 留足绿化空间 做好沿河50-100m的绿化建设,根据它的自然地形,分阶段做好沿岸护坡绿化。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亮化电缆线的设计,设计要做到节约、合理。建议在绿化过程中栽植大量的金丝垂柳、山杏、京桃、五角枫、千屈菜、鸢尾、马莲等。做到季季有景、季季有精品。

4.4.2 尽量增加护坡绿化面积 栽植五叶地锦、三叶地锦,在桥墩实行立体护坡绿化。

4.4.3 滨河绿化带 总体上达到7成以上,同时通过各种建筑方式、通过安装雕塑、健身器材等设施活跃滨水绿带,让市民真正享受自然环境带来的修闲和快乐。

4.4.4 河岸线美化方案要满足两点基本要求 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亲水的热情,同时也要保证人民休闲的需要。在河中设置叠水,增加一项亲水的休闲设施。

4.4.5 加强对河岸线的绿化和整治 撒播草籽覆盖的边缘地带。同时在边缘开展绿化科研,引进驯化的外来苗木和下山苗木,达到绿化覆盖目标。注重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的建设。朝阳镇城区楼多地少,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绿地在保持住现有的情况下,发展十分缓慢。因此必须加强城区的垂直绿化、发展屋顶绿化。改善城市屋顶景观效果。

4.5 优化提升城区绿化、亮化

4.5.1 绿化和保护 加强对周围自然山体、边坡、河岸线的绿化和保护,严禁采砂采石,严禁倾倒建筑垃圾和废土。保护自然景观和地被植物。

4.5.2 对污水处理厂和排水明渠进行垂直绿化和渠内绿化 栽植鸢尾、千屈菜、荷花等植物,用生物方式降解污水中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使其成为一道风景。

4.5.3 保护风景林的自然景观 确定“绿线”范围,控制上山建设、加强火灾和自然灾害的预防。

4.5.4 扩大绿化面积 保护沿河生态群落,做好景观带两侧的亮化工作,将道路绿化带与广场、公园林带、河流紧密相连,形成独特的景观。

4.5.5 着力调整绿化结构 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注意空间网状结构,在绿化层次分布上,合理配置绿地、绿篱、树木及建筑上的绿化植物群落的整体美。

4.6 强化城市建设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转型。

为确保朝阳镇的园林绿化、亮化工作可持续发展,要突显特色,强化城市建设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以法制为准绳,完善园林强化管理制度。加大对《吉林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辉南县绿化管理暂行办法》《辉南县亮化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规章的宣传,提高广大市民的绿化、亮化意识;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方案设计和审核,施工质量的验收,确保工程规范化;对城区的公园、绿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规范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健全管理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督以及查处违规行为。

4.7 以创建为载体,发动全民保护公共绿化、亮化成果

为了确保朝阳镇的园林绿化、亮化工作可持续发展,需巩固现有成果,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克服任务观点,增加资金的投入方式。

4.8 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绿化、亮化品味

加强对园林绿化、亮化设计的管理。确保设计市场有序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开放设计市场。注意绿化布局要和灯光相结合。加强苗木繁殖,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引进绿化新技术,让科技为绿化、亮化指路。

4.9 以改革为动力,强化绿化、亮化管理水平

城市的绿化、亮化必须讲究“三分建、七分监察”,为巩固劳动成果,必须加强监察力度。确保人力、物力到位,抓好队伍建设,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培训。积极采用现代化机械操作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园林业向生态式、花园式方向发展。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提高园林整体水平。要搞好绿化,投入是关键,没有经费,再好的设想、规划都难以实现。我们要开辟绿化投入新模式,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勇于改革走出新路,推动城市园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伊川县城四周丘陵起伏,呈丘岗形态。县城周围大环境绿化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县城园林绿地系统与环境的质量。历届伊川县委、县政府秉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观念,在全县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加快生态建设。依托自然的山川地貌,进行大环境绿化,对坡度大于25°的地方进行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形成绿色屏障,营造伊川的小气候,向伊川县城输送新鲜空气。

近年来,伊川先后对荆山森林公园、西山植物园、凤山野生动物园、龙凤山森林公园、伊滨公园、龙泉山庄、产业集聚区、伊河两岸百里百米绿色风景线等,以及规划区域外荒山、荒沟、河渠进行了大环境绿化,共绿化面积2560hm2,栽植各类树木1270万余株。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的伊川县城已形成了西部以荆山森林公园、西山植物园、凤山野生动物园、龙凤山森林公园为绿色屏障,东侧有伊滨公园和百里百米护堤防护林带,以及东城的龙泉山庄为绿色观光带的大环境绿化格局,初步营造了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2 主要景点现状

2.1 伊川县荆山省级森林公园

伊川县荆山省级森林公园东依城区,西偎西干渠,以伊川县世纪纪念碑为中心,呈阶梯状向四周延伸。共建有世纪坛、西干渠纪念碑、程林文化园3大人文景观;中国理学文化名区、世纪坛休闲娱乐区、凤凰岭生态休闲区、园林植物观赏区4个景区。并建有亭子4座,廊架500m,吊桥一座,世纪坛雕塑一座,西干渠纪念碑一座。公园总面积333.3hm2,总投资2700余万元。工程资金来源采用政府拿一点,单位献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确保了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截至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266.7hm2,栽植树木120余种,230万余株,建园工期6年,是一处集县城防护、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1)中国理学文化名区。以北宋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陵墓“程园”为主体,依托原存千年古柏和墓祠,建成了一座山门和占地10hm2的程林文化广场,增设了绿化、照明、雕塑、亭子、长廊等设施,是一个品味理学文化、游历现代风光的好去处。

(2)世纪坛休闲娱乐区。以荆山世纪坛为主体,四周精心营造绿化长廊、亭台楼阁,广植苍松翠柏、奇花异卉,环绕伊川世纪纪念碑形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美丽景观。

(3)园林植物观赏区。在卧龙沟之北,伊常路之南,以“春之生机、夏之热情、秋之成熟、冬之坚韧”为主题,选择树种56个,并巧妙搭配,形成春、夏、秋、冬4个景区,春有桃李、丁香、迎春斗艳,夏有火炬、石榴、合欢依偎,秋有银杏、红枫、桂花久红,冬有松柏、女贞、腊梅等葱郁的四季风光。

(4)凤凰岭生态休闲区。位于荆山凤凰岭,以西干渠纪念碑为中心,广栽樱桃、桂花,配以粉桃、樱花、梧桐、香槐,建造樱桃沟、桂花园自然风光,形成了“春来花香满山腰,秋至金果香满园”的生态园林景观。

荆山公园的建设逐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伊川县城的品位。现在的荆山公园真正成为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成了伊川县乃至洛阳市的城市亮点工程。

2.2 西山植物园

西山植物园位于县城西部,南邻荆山森林公园,北与凤山生态园接壤,面积300hm2,是河南省首家县级植物园。2005年动工兴建,当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十大民心工程”,2008年被市绿化委员会确定为洛阳市义务植树基地。2009年被评为“伊川景”之一。集生态、休闲、美化、科普、珍稀濒危名贵植物保护与推进全民义务植树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建园模式,成为全省县级森林公园的典范。

植物园内设有观赏植物区、森林景观区、植物分类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纪念林区、竹类植物园区等6大功能区。园区拥有各类花卉树木58个科516种30余万株,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60余种,珍稀名贵树种62个。春天,这里数百亩牡丹、碧桃、玉兰、红叶李、香花槐等赏木树种竞相绽放,成了花的海洋;夏日,栾树、皂角、合欢、梧桐等高大乔木绿意盎然,形成一把天然阳伞;秋天,金柿子、冬枣、石榴、蟠桃等压弯了枝头,采摘鲜果,好不惬意;冬天,雪松、女贞、龙柏、侧柏等常绿树木苍翠青葱,使伊川西山生机盎然。

2.3 凤山野生动物生态园

凤山野生动物生态园位于伊川县城西的凤山之上,占地33.33hm2,总投资3000万元,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度假胜地。园中遍植奇花异草,珍稀名木3万余株,桃、杏、梨花色艳润;核桃、银杏充满生机;大理菊、月月红争奇斗艳;白玉兰、八月桂、香气扑来。园中珍奇异兽各显非凡,猕猴撒欢、雄鸡亮翅、果子狸炫耀面具,把生态园渲染得热闹非凡。生态园中另设游泳池、跑马场、茶艺社、娱乐厅、休闲屋、健身房,为来凤山观光者提供了妙不可言的消闲之处。漫步生态园,游客们会情不自禁地为金凤长鸣、吹箫引凤、十二生肖等石雕造型赞叹。置身于金凤辉煌的凉亭之中,沐浴习习清风,使人心旷神怡。这些园林建筑小品提高了生态园的品味,也为游览者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消灭了城区周边荒山荒坡现象。

2.4 伊川县龙凤山森林公园

伊川县龙凤山森林公园位于城关镇罗村西北坡,东临伊川新区,距县城1.5km,是继荆山省级森林公园、西山植物园之后,该县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休闲、娱乐而兴建的又一处森林公园。

龙凤山森林公园于2010年元月开工建设,当年完成绿化面积40hm2,建成欧式风格护林房4处12间,栽植树木10万余株,共有雪松、蜀桧、广玉兰、绛叶碧桃、白日红、五角枫等26个树种,初步形成了常绿落叶、乔灌相给合,层次色彩丰富,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园区景观。2012年,该县县计划投资1300余万元,实施第二期工程,造林40hm2,栽植苗木26万余株,设立义务植树区、森林景观区、彩叶观赏区、丰果游览区、种质资源保存区等5个功能区。工程采用县直单位义务植树和大户承包相结合进行造林。县直单位参加义务植树13.33hm2,采用包栽、包活、包管理方式进行;其余26.67hm2采用社会资金造林,林业局负责总体规划,4家造林大户承包造林,签订协议,协议期满后,土地上附属物归政府统一管理。

工程竣工后,伊川县城西部将形成一道以荆山森林公园、西山植物园、龙凤山森林公园为主的绿色屏障,将为该县争创国家级林业生态县和新区大发展增添活力。

2.5 伊滨公园

伊滨公园位于伊川县城东部,以伊河大堤为依托,集防洪、园林绿化为一体。于2002年7月开工建设,2004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园是通过县直各单位义务奉献和县财政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建成的,先后投资1600万元,建成面积60万m2(包括48万m2的水面),绿化面积9万m2,绿地率达80%以上。

整个公园设计,依托伊川历史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共设10个景区。甘源广场与南大门浑然一体,大门气势恢宏,端庄典雅,广场内建有花坛,面积241m2,花坛抬高地势,与大门正对,使其位置更加突出。伊滨广场与北大门相接,广场内以石堆砌假山,上下存水,水清见底,金鳞游泳;山上流水淙淙,绿苔青青。园内既有弯曲的自然小径,又有平直宽敞的大道,不仅能使游人自由散步,还能供车辆通行,极大地方便了游人。

植物配置上以半开敞的疏林草地为主,与东部开敞的水面相协调。园内种植垂柳、碧桃、栾树、木槿等几十种树木,地被植物丰富多样,既有大片的混播草、白三叶,又有红花酢浆草和葱兰等。园内广植垂柳和碧桃,以营造“洛阳桃李芳,伊川杨柳青”的园林景观。

3 远景规划

伊川的大环境绿化不仅有健全的体制和机构,并且已制定并逐步实施《伊川县城郊大环境绿化规划》。

(1)全民绿化工程植出绿色伊川,围城造林工程造就绿色城郊。围绕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这一主题,以全民绿化工程植出绿色伊川;围城造林工程造就绿色城郊作为工作的重点,全面规划,形式多样,注重实效,伊川县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围绕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这一主题,与城郊大环境绿化紧密结合,将义务植树区安排在九皋山、城关镇罗村、伊河沿岸、荆山、西山、魏梁路、洛栾快速通道等重点区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打歼灭战,还计划沿县城西部丘岭向北年年扩建森林公园1000hm2,最终与龙门山森林公园连成一片,在该县西岭区形成一道南北长约26km、东西宽1km的绿色长廊。实行县直委局包区域造林绿化责任制,确保义务植树成效。在全县形成人人关心义务植树、人人参与义务植树的良好氛围。建成“青年林”、“三八林”、“结婚纪念林”等义务植树示范区。全面促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大力推动造林绿化工作的迅速开展。

(2)道路绿化工程铺设绿色大道。对滨河大道、志远路、新鹏路、商都路等道路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植物布局协调,绿色效果明显。建造伊川县点、线、面结合,花、草、树、藤并举的立体绿化体系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现代化园林城市。

(3)公园建设工程构筑绿色空间。将建设以滨河新区公园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依据伊川县水系特点,确立“以伊河为轴、两岸开发、建设滨河新区城市”的目标,做好伊河景观带的建设开发,形成“两绿夹一河,傍河皆园林”的带状滨河新区绿地体系。在水体周边区域注重生态保护,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塑造园林景观,形成以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滨水植物、陆生植被组成的植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