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0月至12月,我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知识结构调整培训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审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等四门审计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让我这个对审计“隔行如隔山”之人觉得受益良多。以下即是我在受到的众多教益中感受尤为深刻的几个地方,特在此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是基础要深厚。进入特派办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次结构调整班即为面向不具备审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开设,主要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账户科目名称开始学起,直至对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面广量多,从分录到报表可谓系统连贯,如果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导致最后报表结果的失真。也只有将根基筑牢,才能在今后从事审计时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关系和大量的财会资料中迅速找到突破口,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但真正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夯实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终生不辍为之。
二是视野要开阔。此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审计法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题知识讲座,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署业务司领导担任主讲,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通过授课领导的讲授和分析,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精做深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运用要灵活。在学习审计学原理时,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微观、零碎的知识点用系统的方法加以构建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两个月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让我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不辍前行、勇于进取之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体悟此次培训班给予我的各种教益,深入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更用心、更扎实、更高效地将工作做好,力争成为一名不辱使命的审计人。
(一)美国会计专业教材普遍内容多、价格高在国内会计界看来,美国会计专业教材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内容多、价格高。如Michael Maher所著的成本会计引进版教材(第5版)有26章、834页、定价86元;阿伦斯教授所著的审计教材(第9版)有748千字、498页、定价66元。其次,是美观、纸质好(指原版教材)、排版合理。一般采用大开本、胶版印刷纸、字体较大、图文并茂,重点部分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予以突现,视觉效果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令人感到赏心悦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对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一门会计专业课通常配有2-4本教材,除正文教材之外,尚有独立成册的配套案例、习题和习题用纸,甚至包括教师教学手册等。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美国教材既厚又重,不方便携带;特别是价格过高,与我国多数学生的经济承受力不相符合。相比之下,国内会计专业教材一般为一门课程1本教材,其内容除教材正文以外,通常也包括学习目标与要求、正文、案例分析、思考题、练习题及答案要点等,比较方便携带,价格也相对便宜(其实也够贵了),自然就会受人欢迎。特别是一些国内公认的好教材,只要其内在质量上乘,即使印刷、排版等外观形式不及美国会计教材,也并不完全影响人们的使用。需要指出,笔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并非在纸质、排版和价格等外观方面,而是要由表及里地探讨中美会计专业教材之间存在的更深层次的差异。
(二)美国会计专业教材连续性较强 教材的连续性主要是指教材内容是否能够及时修订与更新,教材建设的组织与编写队伍是否能够保持前后一贯和相对稳定等。通常,可以通过教材再版次数多少、印刷量大小和主编更换频率、作者人数多少及其变动情况等外观因素来分析其连续性。教材的连续性越强,其内在质量相对就越高。
美国会计专业教材一般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对此,可以通过其较高的再版次数和相对稳定而精干的编写队伍予以证明。如美国原版成本会计经典教材《CostAccounting:A Managerial Emphasis》于2005年3月出至第12版,其作者始终只有三位,即美国著名会计学者Charles T.Homgren、Srikant M.Datar和George M.Foster;美国原版管理会计教材《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于2004年3月已出至第13版,其作者也为三位,即美国著名会计学者Charles T.Horagren、Gary L Sundem和William O.Stratton;美国引进版世界一流审计教材《Auditingand Assurance Servicel:An In-tegratel Approach》于2005年2月已出至第9版,该教材第一作者始终由美国会计学会主席、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专家委员阿尔文・A・阿伦斯(Alvin A Arens)教授担任,其作者总人数也从未超过三位。这些教材大多由两至三名作者合著,而且大多是一些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权威人士或知名专家与教授。在编写教材时,能够做到既体现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又能紧贴社会现实。每次再版均能够认真听取并接受各方意见或建议,不断对教材进行较大力度的修订与完善。
笔者认为,高质量的教材应当具有编写人员相对集中、再版率高和发行量大等特点,而国内会计专业教材的连续性显然要逊色很多。一是再版次数少,二是主编经常更换,三是参编人员既多且不稳定。这就难以保证教材结构、理论观点、编写思路的前后一贯,较难避免重复与交叉,加之编写任务紧、时间短、资金少,特别是主编、副主编工作较忙或不认真负责,教材质量难以切实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6月末,国内全日制本科生会计专业教材再版次数最多的是人大会计系列教材,目前已出至第4版。其次是上海财大和东北财大的会计系列教材,均已出至第3版;再次是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已出至第2版,其他绝大多数会计系列教材则只有第1版。就单种教材而言,也有一些出过第2版、第3版或修订版的,但通常都是一些“打补丁”式的修订与再版,比较缺乏科学系统的更新计划和写作思路。无论是系列教材还是单种教材,其编写队伍普遍比较庞大,少则3-5人,多则10人以上,看似分工明确,能够体现团队精神,实财很可能将教材变成“拼盘”――中看不中用。就印刷数量看,国内只有少数会计专业教材的印刷量比较大,如东北财大会计系列教材中由谷棋、刘淑莲主编的《财务管理》,截至2003年3月已印刷18次,总印数达127200册。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中由陈守文主编的《成本会计》,截至2004年7月已重印6次,印数近千万册。人大会计系列教材中由于富生、王俊生和黎文珠主编的《成本会计学》(人大出版社2006年3月),截止2006年3月也已累计发行几十万册,不但再版次数多,而且其配套教学辅导书的质量也较高,堪称我国成本会计教材的经典。其余绝大多数教材的印刷数量仅在3000-5000册之间,甚至有的教材只印刷出版并无实际销量。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或晋升职称所需而不得不自编教材、白费出版、最终自己储存教材。当然,也有人认为,国内一些印刷量和发行量较大的教材,很可能带有一定的“指令”性,或是受极少数人收受商业贿赂的影响,其质量并非真的很好。
(三)美国会计专业教材特色较为鲜明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会计教育及教材改革,使会计专业教材更具特色。如扬伯翰大学会计系按照企业经济业务的特点,组织编写了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工薪与业绩评价、结转与存货、融资等五类交易的相应教材。这些教材能够将以往独立设置的中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审计、会计信息系统等多门专业课程,有机地融合成一个24学分的核心课程。其目的为致力于培养具有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良好倾听能力,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组织和分派工作的能力,解决分散问题和无序问题的能力,阅读、评论和判断能力,有效利用时
间和缓解压力的能力等“高度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王光远,2000)。伊利诺斯大学会计系则按照会计信息的生成、利用及控制的特点,组织编写和采纳了会计与注册会计师(Ⅰ、Ⅱ)、会计计量及其结果、注册会计师决策、会计组织及其规则、会计控制系统、承诺与鉴证、财务报告准则、税收制度与税收规则、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营部门会计、国际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简明信息控制系统、管理信息与控制系统、信息控制系统的组织与开发等新教材。这些教材与会计课程新体系相适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注重强调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应当对受托财务责任和管理责任予以计量和报告。而我国现有各系列会计专业教材显然特色不足,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严重,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培养会计创新人才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四)美国会计专业教材注重阐述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美国会计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应该让学生尽早了解未来工作中遇到的会计职业道德问题。这种观点也得到了相关机构的支持。如美国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aing(Treadway Com-mision)早在1987年就曾建议将职业道德问题对列入所有专业课程之中。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于1992年提出建议,应在会计入门课程中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理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会计入门教材中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日益丰富,不但有专门章节介绍会计职业道德知识,而且配有较多案例和习题。据Robert M.Bracken和Frank R.Urbancic对24本美国会计入门教材的调查,其中有81.29%的章节包含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内容。如阿尔文・A・阿伦斯教授等人所著的《审计与保证服务》,不但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及时增加了客户经营风险和电子商务审计的内容,同时还根据SEC、AICPA的最新规定,对审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修订,使教材内容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再如,美国著名会计学者Charles T.Homgren所著的成本会计教材也比较注重职业道德操守,在美国国内非常有名。与之相比,尽管我国一些会计专家、学者及国家有关部门。也曾在若干年以前就已认识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性,甚至也有人呼吁,应当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纳入相关教材之中。但是,现有会计专业教材的内容仍然很少涉及,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院校更为少见。某些会计学原理和审计教材中,即使涉及职业道德的内容,大多也是一些简单的介绍,很少有例题、习题和案例,学生普遍感到空洞而无用,收效甚微。
(五)美国会计专业教材注重从实务到理论 美国会计专业教材通常对会计理论知识的阐述比较简明,而且尽量将其编排在后期的专业教材。非常注重从会计专业入门教材开始,即结合知名公司经济活动的事实,阐述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在各章节之后编排和设计大量的阅读资料、习题和案例等,在教材最后还带有学习光盘,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与学习兴趣,锻炼其分析、决策和实务操作能力。多数会计教材能够由表及里、深入浅出,通过循序渐进式的阐述与举例使学生逐步掌握应有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对教师免费提供与教材相匹配的“网上教学支持课件”及“教学辅助资料”,十分有利于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工作。与之相比,我国的会计教育则是从理论到实务。会计学原理教材通常是我国会计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教材,其内容主要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比较抽象,且专业名词过于集中,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美国会计专业教材比较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 美国会计专业教材普遍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各种教材上的案例、习题和思考题都比较注重用文字、数字和图表呈现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和决策条件,力求引导学生以真正决策者的身份进行思考、讨论和抉择,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素质。如美国成本会计专业教材一般侧重于强调成本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注重联系价值链阐述成本会计知识,以促使学生树立全面的管理价值观,明确管理的重点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为重要的应当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价值,达到效益最大化。相比而言,我国现有会计专业教材仍像以前一样,注重事后会计处理,特别是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总是以大量的篇幅介绍各项会计要素的记录,其教材体例与现实经济活动的程序存在较大差异,整个教材体系不能清晰地体现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根本目标。此外,美国选修课教材一般较多,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比较丰富。而国内选修课教材不但数量较少,而且质量不过关,甚至有些院校的部分选修课根本就没有教材。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对选修课的轻视。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很多选课的“并发症”,不但使学生的选课标准从本应关心选修课程质量而迁移到关心出勤与考试成绩等方面,而且多数学生旷课或在课堂上说话、吃东西、听音乐等,造成选修课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必须指出,美国会计教材也并非没有缺点,我国会计专业教材所具有的优点也绝对不可完全予以否认。在上述几个方面之所以对美国会计教材的优点进行强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专业教材的质量,使会计专业教材能够促进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和会计教育目标改革,让我国会计教育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
二、中美会计专业教材差异的成因分析
现有中美会计专业教材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多,而且从总体上看,我国会计专业教材无论是外观形式还是内在质量,均与美国会计专业教材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也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界在处理本国特色会计和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这一重大关系上,思想不够解放,认识不够进步,因而对国际范围内的会计改革经验特别是会计教育改革的经验,未能及时全面地引进、学习、消化、吸收。二是我国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导致人心浮躁、学术风气不好,甚至出现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致使教材编写往往成了教师“赶作业”式的工作,匆忙之中,难于提高质量。三是少部分人经济利益至上,金钱崇拜主义盛行,功利性过强,在没有优厚待遇的情况下,不愿花费过多的精力编写高质量的教材。
一、引言
从1998年至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进行了3次改革。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初次颁发,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准则规定运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债权人让渡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并且按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损失和收益。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操作中困难重重。导致乱用公允价值操作企业利润。因此,2001年的准则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由原来计入营业外收支改为计入资本公积,该做法一定程度防止了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作利润,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2006年又修订债务重组准则,该准则由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新准则修改了债务重组的定义及范围、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修改重组损益确认方法。企业面临的债务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引发金融危机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债务重组的良好运用是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前提的。我国目前债务重组的会计制度刚形成,虽然不同程度的修改会计规章制度,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新的会计准则针对债务重组方面提出更多要求。
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企业间债务重组会不断涌现出新问题,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解决新问题。债务重组对债权人和债务人企业有直接影响,因此债务重组的研究对国家和企业都有重大意义。需要我们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更加完善的对策。
二、案例分析――以XM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1.XM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XM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2000年6月完成大比例资产重组,已由机械配件行业转型为电信及信息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目前为一家区域性多媒体通信运营商。经营范围包括:通信产业投资、通信设备制造、通信工程及技术咨询、电信增值业务、机械产业投资及设备制造、自营进出口业务。1998年10月19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司发行人民币普通股50,000,000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ST XM,股票代码:000892。经转增、送股及配股后,公司总股本为413,876,880股,其中非流通股为 293,876,880股,占总股本的71.01%;流通股为120,000,000股,占总股本的28.99%。
2.债务重组背景
公司成立后,曾陆续向多家商业银行、企业大笔举债,造成了十分沉重的债务负担。由于经营不善,公司发生巨额亏损,无力偿付到期债务。此外,由于公司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亏损,自2007年5月8日起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2007年7月19日至2008年4月24日期间停牌。公司资金状况紧张,有效资产全部被债权人查封或拍卖,生产经营停止,资产重组事项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丧失了自我挽救的能力。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185,511,283.70元,已处于严重资不抵债状态,债务重组迫在眉睫。
3.XM联合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产负债率过高,XM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从2005年起一直攀升,近年都保持在一半左右,由此可见债务负担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第二,企业存在大量不良债务,由于市场竞争激烈,XM联合企业出现经营问题,大量亏损导致不良债务的出现。第三,非经营性负债占有较大比重,企业在非生产利设施建设耗资巨大,超过了技术研发,生产线建设,新产品的研发,一旦市场环境变化企业发生财务困难,这部分债务被偿还的可能就很小。
4.解决办法及结果
XM联合通过让与一定的金融资产、无形资产及他们公司生产的产品给所欠单位来偿还债务。还有一条途径就是通过与债权人协商将债务转为资本或股本的形式偿还债务,其中股份有限公司债务转换计入股本,而普通公司债务转换计入实收资本,这样债权人增加了股权而XM联合也增加了股本或者实收资本。有一部分债务是通过修改当时与债权人签订的协议来偿还债务的,如偿还债务的时间、偿还债务的利率、本金相应减少、减免部分利息费用等。通过上述三种方式,XM联合逐渐解决公司面临的困境,获得了一些外在的效益。
三、企业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XM联合通过债务重组解决债务问题,帮助XM联合且发展渡过难关,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壮大。但是通过XM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以小见大也可以反映出债务重组中存在一些企业恶意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或者逃避债务等问题,下面将就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1.债务重组对象无法选择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财务困难,无法承担较重债务负担而采取债务重组的办法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新准则增加了“当债务人发生财政困难不能履行债务的前提条件,但在我们现有的制度规则的前提条件是难以准确衡量和判断。因此对企业财务困难这一概念,很多人还是无法准确把握这个困难程度要达到多少才符合要求,这就使很多企业钻了这概念模糊的空子。债务人和债权人主观达成的协议是他们自己认为符合债务重组的要求。债务重组的目的是缓解暂时处于财务困难,但具有较强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财务发展潜力的企业,以实现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双赢。但是,由于债务重组对象选择缺乏较为客观的衡量标准,不能很好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2.公允价值计量存在问题
(1)实施的基础条件不符合规定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表述是:交易双方对交易情况熟悉,并且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是债务偿还的金额。其中,最接近公允价值的是市场价值。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公允价格。假如在活跃市场存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存,则可用这些资产的价格代替的市场价格;而如果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不存在换入或换出资产的价格时,就必须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然而,现实中债务人往往不会对资产进行评估后与债权人达成协议,而是直接通过协议来确定偿还所有债务,双方都误把协议价当作公允价值,这是不符合规定的。
(2)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
目前,我国的市场发展处于建设阶段,很多公允价值难以找到相关的同类产品市场价格,这就使得一部分股权或是非现金资产重组的公允价值可能不是很符合实际,以至于会影响企业当期资产和损益的确定,近而的对利润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同时,公允价值的准确运用并不容易,这需要拥有专业水平很高,强大而又有信誉的团队才能实现对公允价值这一复杂问题的解决。我国只有注册会计师属于高精尖人才,但所占比例较小。因此我国在人才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不论是评估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结构还是会计人员工作经验、职业道德水平都不是很理想。并且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并不完善,除了上市公司和外商投资公司相对监督还算不错,其他企业的监督力度相对较弱,虽然也接受监督机构的检查,却不能很好的起到监督效果。
(3)对专业人士的理论知识普及不够及时
过去,会计人员只熟悉历史成本模式的实践操作,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针对目前所提倡的公允价值模式很难接受,无形中就会排斥公允价值的使用,也能导致公允价值被贬低不符合实际,这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只有注册会计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其他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较低,对新事物的接受学习较慢,运用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专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会计准则规章制度,充分领会其真实内涵,灵活的运用于企业的日常核算计量中。我国的专业技术高端人才紧缺,国家应该多设置一些培训机构,对相关人员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使这些人可以尽快接受新事物,把公允价值计量灵活使用,做到符合企业的要求。
3.债务重组成为企业操控利润的手段
新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收益进行了调整。企业财务受会计准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债务重组导致债权人利润减少,债务人利润增加。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要高度注重企业内部关联事项。债务重组产生的收益具有非经常性和偶然性。会计人员一般是通过营业外收支科目来处理的。这种方式是合理的,但是却为一部分财务状况不好的企业提供了利润操纵的空间。从而导致企业中形成循环重组的现象,即企业年年会计亏损,年年进行重组。在重组过程中,重组双方在利益诱惑下相互勾结,致使国有资产被转移,企业价值被低估,最终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另外,企业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使企业获得一定的利润。如果企业将这部分利润计入当期利润表,会造成每股收益增加,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四、应对债务重组问题的具体措施
1.建立公允价值的良好环境
公允价值的运用建立在活跃市场的基础上,只有不断完善活跃市场,我们才能从中获的公允价值。为了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对市场的约束,避免不法交易产生对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坚决做到交易符合公平公正合理的要求。除此之外,政府也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做到公正。不论是国企还是一般企业都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是国企就对其政策倾斜,想尽办法豁免其债务。政府要尽量放手国企,客观对待任何企业,确保公允价值在活跃市场有良好环境。
2.建立健全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保障公允价值可靠性
公允价值的运用使专业人士的主观判断事项增加,这就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格规范专业人士的行为,企业内部监督部门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防止相关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虚增报表利润,给管理层造成假象,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社会相关机构应当监督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可靠。充分完善注册会计师协会、评估机构、工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等相关机构的监督机制。各个部门对公允价值的公允程度负责,任何部门出错都要承担责任。尤其是注册会计师协会更要增设关于注册会计师弄虚作假的惩罚制度,形成一定威慑力,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公允价值的影响,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为了规范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不同的规格和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资产的不同资产的会计确认的公允价值。
3.提高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
会计这一行是与数字打交道,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行业的性质要求我们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会计准则的规定和要求。在充分理解准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于企业的日常核算。公允价值可靠性对会计人员提出两点建议:第一,会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正确看待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能因为习惯过去的历史成本模式就排斥公允价值的运用。第二,会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公允价值的计量涉及到很多专业判断、相关参数的选择运用都是很复杂的。会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如果对新的准则不理解,可以参加相关培训机构,深入了解其在会计上计量核算等问题,避免公允价值运用出现不真实。同时,应提高相关行业的准入门槛。虽然,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较高,但其他从业人员的素质及理论知识相当薄弱一些。相关机构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本行业的准入门槛,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就业人员素质和道德水平问题。
4.制定更加完善审计制度
制定更加完善的审计制度需要不断改善外部环境,尤其是加快推进会计事务所体制的改变,同时应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自律规则。此外,增强注册会计师在风险意识,提高业务能力、相关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另外,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病,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方式,增加一些关于注册会计师惩罚的措施,并尽快出台《注册会计师惩戒规则》。若注册会计师出具失真的审计建议,其应对自己出具的报告负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确保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质量。
5.债务重组引入现值,消除对时间价值的忽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非常重视货币时间价值,但债务重组中并没有涉及货币时间价值的相关理论,致使一部分想通过债务重组解决经营困难的企业,因现值不符合企业债务重组的范畴而被拒之门外,本文建议债务重组中引入现值计量模式,运用于债权人给债务人做出延期一年以上的会计核算中。通过一定的折现率,可以得出债权人未来收到资金的现值,避免了债权人因为时间价值被忽视而产生的损失。同时,债务人也因债权人做出的延期,没有现金的流出而使企业得以在这段时间内更好的经营。因此,本文认为现值想计量应该归属于债务重组范畴。
6.完善债务重组相关法规制度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能力,干预和引导的债务重组。并就企业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企业财务困难,资金周转不灵面临破产危机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相关部门在评估企业资产时,要严格规定科学合理评估,评估可以同时让两个以上的评估机构同时进行,出具评估报告。报告之间相互对比,评估误差较大的可以,仔细分析,找出原因,以确定报告的真实性。以避免企业与第三方机构相互勾结从而导致国有企业大量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肖承祥.对我国房地产行业债务重组的思考[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2.11.
[2]王燕嘉.公允价值在我国金融资产、债务重组等方面的应运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
[3]何川.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J].企业技术开发,2014.12.
[4]王名利.企业债务重组中应关注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4.4.
[5]陈倩倩.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生产建设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来完成这项任务责无旁贷。
《企业审计》课程是我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探索《企业审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源于英文“Case”,指具体事件,来自于现实第一手材料,真实,有环境、有情节,故案例教学也即具体事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企业审计》教学,其优势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案例的研究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审计理论的理解,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其实践能力。
(二)审计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许多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及审计技巧,提高认识及感悟水平。
(三)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既有案情又有场景,尤如身临其境,通过认真研究案例,归纳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既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由单纯的理论叙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具体审计案例方式讲授,形成大视野、大容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踪与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审计案例的选取方法
选用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从审计实务资料中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形成实用性强的案例。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选取案例:一是选择国外经典案例。尽管中外司法体制不同,中外审计准则、职业道德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不同,中外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不同,但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其审计事业的发展也相对成熟。研究国外审计经典案例可以以他人之石,攻吾之玉。二是选择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典型案例。目的是在沉痛的教训中切实反思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三是设计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案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审计实践的过程,通过审计案例模拟审计实践,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企业审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是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将审计理论融入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审计理论;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一)将案例引入理论教学
审计发展历程当中,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发生都会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通过对真实审计案例的介绍,引导学生寻找其理论根源与应对策略,并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推动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案例教学以审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个案,将审计问题置于某一情景或某种条件之中,使问题、答案以及课堂知识与审计理论之间建立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发现线索、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审计职业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职业洞察力。对审计案例进行分析,并设计适合课堂讲授的内容、结构,使之能在课堂上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审计案例教学是开放式教学,同一个审计案例,分析的思路、方法可以是多样的,这就促进了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
(二) 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
如果说使用案例进行理论教学是通过案例总结出审计理论,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就是促使学生使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案例中涉及的问题的过程,即完成通过案例总结理论,再将理论用于案例的分析。在进行课堂案例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取合适的审计案例和所学的理论内容匹配。审计理论比较抽象,对于没有从事过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讲非常不容易掌握。虽然在理论讲授中是引用案例来总结审计理论问题,但是由于审计案例设计内容的片面性,很难使学生在进行理论总结中完全掌握要求的内容。因此在进行课堂讨论案例的选取的时候,要注意到案例和对应的审计理论的匹配。
2.选取的案例能够涉及到对应理论内容的绝大部分。选取的案例和对应的理论部分不仅要匹配,还要注意案例设计的理论内容是否全面。如果选取的案例只涉及到对应理论的部分内容,会使学生忽视未涉及部分,从而导致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应用程度掌握不够。因此,选取的案例要充足,以使学生能够对案例对应的理论部分进行完整的运用。
3.进行讨论的案例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在完成习一个理论学后能够马上运用得比较充分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正式的课堂讨论之前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考虑怎样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对案例中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理论应用部分独立完成;学生讨论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逐步深入挖掘案例中涉及到的较隐蔽问题。
4.课上讨论要促使学生充分表达各组的讨论结果。安排课前讨论能够使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讨论结果,避免直接在课上讨论互相影响思路。进行课堂讨论时以组为单位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对于大家已经达到的共识,教师可以在最后的分析时不再重复,只针对学生通过讨论还不能够认识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节省上课时间,提高效率。
四、改革考试模式,课程考核采用全程考核的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着滞后性、不全面的弊端。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建立一种过程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考核。
(一)在理论授课阶段引用案例分析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总结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对于不同程度的回答给与学生一定的分数,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怠于思考而导致的发言不积极现象。
(二)在案例讨论阶段,要分成三个部分。
1.课前进行的小组讨论结果要分组总结成书面形式,在讨论开始前上交,并给出一定比例的成绩。教师根据课前的讨论结果来判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也是促使学生进行充分认真的课前讨论的一种强制措施。
2.课上各组分别进行发言,教师可以在各组代表发言时针对他们的讨论结果再进一步提示,对于根据提示能够作出积极反应的小组和个人要给与加分。
3.课堂讨论结束后,各组要在课前讨论和课堂讨论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根据课后总结的情况给与一定比例的得分。
课堂讨论部分的得分按照小组得分加个人课堂表现得分综合给定每位同学的成绩。
(三)综合考核部分
在全部的课程进行后,教师还要以案例分析的考核形式对每位学生进行单独考核。根据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全面程度给出最后部分的考核分数。
这样每位同学的最终成绩有三部分组成,即理论+实践+考核,所占比例分别为:20%、40%、40%。通过这种全程考核方式,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实践性,并使得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客观性。
五、在审计课堂教学中纳入职业道德教育
审计作为审查会计合法性、公允性的职业,诚信正是其首要的职业道德。审计人才是一种智能型人才,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自身作用的发挥。由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审计诚信缺失导致的审计失败屡见不鲜。检验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在于检验各类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性发挥作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行业安身立命的基本,事关审计职业的存亡。因此审计入门时就应当加强诚信为本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很多审计案例都可以运用于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明星电力事件、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从业前就能够养成诚信为本的职业操守,为今后的诚信执业、诚信审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案例教学注意问题
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审计的理论知识和组织审计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点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将案例用于审计课堂,根据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设计合理的案例教学方式。
(一)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案例的安排应与课程体系保持一致,其内容和程序与课堂教学同步。
(二)由于授课进度不同,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知识面由窄到宽,案例也可相应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
(三)案例教学的形式也应更人性化、多样化,有时,可先讲授审计基本理论再结合相关典型案例,给枯燥的理论加一些鲜活的背景和情节,强调理论知识在案例中的运用,使理论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有时,则可以先给出具体的案例,再引出相关的专业理论加以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四)讲授审计方法和审计实务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加入课堂引导案例目的是教学生分析审计案例的思路及审计方法的应用技巧,变抽象谈论为具体分析。加入课堂讨论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案例可以课前先布置,课堂中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剖析案例。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点评和归纳总结,把讨论中遇到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五)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并结合课堂讨论情况,布置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案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成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和总结。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在《企业审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将一些枯燥的审计理论知识融入生动的审计案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审计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处理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职审计教学的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周密部署,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改善服务,提高质量,确保农民受益,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步伐,争取年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任务和目标
研究和探索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医疗服务供需状况的新农合措施、运行机制、服务体系和监管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减轻农民因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全面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和要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安排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遵循“自愿、互助、公开、服务”的原则。
开展新农合工作的要求是:一要坚持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尊重农民意愿。二是在农民个人筹资的基础上,各级政府按要求、按时、按比例足额落实补助金。三是重点突出以大病统筹为主,对农民的大额医药费用或住院医药费用进行补助,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导致的贫困问题。四是以县为单位统筹,提高农民整体抗风险能力。五是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和办事制度,赋予农民知情、参与、监管的权力,提高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六是要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让利于民,得到比较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七是要由各级政府组织建立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管机构,加强对新农合的监管与领导。八是要建立医疗救助制度,通过民政、扶贫、计生部门资助贫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并解决因病致贫的再补助。各乡镇合管办在开展新农合工作中,一定要从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出发,精心组织,认真管理,务求实效,为新农合工作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主要内容
(一)组织管理
1.领导机构。年度要根据人动情况与工作需要,及时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与监督委员会,真正做好新农合工作的领导,管理、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也要根据人动情况与工作需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参合农民代表参加的新农合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与年元月30日前上报县合管办。各乡镇管理委员会必须做好组织、协调、管理、监督领导工作;同时要做好各村委会的组织管理领导工作,成立各村委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与乡级、村级机构,乡级实施方案一并上报)。
2.办事机构。县级由新农合办公室作为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合作医疗的业务管理和日常工作。各乡镇合管办,根据当地实际,必须配备1—2名专职人员,负责办理合作医疗工作的日常业务。各乡镇合管办工作经费,按当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人均不低于1.2元的标准由各乡镇财政列入预算安排。保证合作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基金筹集
新农合基金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1.个人缴费。年农民个人缴费不低于20元,年农民个人缴费不低于30元。持有相关证件的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筹资部分可由民政部门医疗救助基金中支出。
2.集体扶持。有备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适当扶持,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3.政府补助。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按每人每年分别补为60元、30元,市级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5元,县级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5元。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全部划入大病统筹基金。
(三)基金管理
新农合基金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必须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不得挤占挪用。
1.管理方式。新农合基金由县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及其经办机构综合管理。合作医疗基金全部缴入财政部门在工商银行开设的财政专户。做到银行管钱不管帐,经办机构管帐不管钱。真正做到新农合基金收支分离,封闭运行。统筹模式实行大病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一种模式,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是指通过设立统筹基金分别对住院和门诊费用进行补偿。特殊慢性病纳入门诊统筹管理。
2.收缴方式。我县农民个人缴费在自愿参加的前提下,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收缴,乡镇经办机构负责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门收据,并负责将个人集体缴费及时转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由财政部门根据我县参加新农合的实际人数,按标准及时划拨新农合基金财政专户。
3.收缴期限。农民缴纳的下一年度基金要在当年12月底前收缴完毕,各乡镇务于12月31日前上交县财政专户。
(四)补偿范围、比例、方式
1.补偿范围。合作医疗基金用于参合农民住院和门诊的医疗费用补偿。(特殊病种大额医疗费用列入门诊补偿范围支付属于非住院)
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在参合年度中连续两年没有获得门诊和住院补偿者,根据《卫生部关于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体检工作的意见》要求,可获得一次健康体检(体检办法另行规定)。
孕产妇住院分娩。参合孕产妇计划内住院分娩正常产每次补偿300元,病理产科的住院分娩按疾病住院补偿标准补偿。
白内障门诊手术补偿。进行门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每一例患眼一次补偿500元,住院手术按住院标准补偿。
市内专科医院住院除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按二级医院标准审核补偿外其余疾病仍按同等级别补偿比例补偿。
对特殊人群中的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特困户,孤儿等重点优抚对象凭有效证件报销时,原则上不设起付线。
一年内因不同疾病,在县级以上医院多次住院只计算首次住院的起付线,患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级别的医院连续转诊住院,只计算最高级别医院的一次起付线。
外出务工农民,上学的学生凭外出务工地或当地村委会务工证明或学校证明,在外地住院治疗后,返回参合地按同等级别医院予以审核报销。
继续实行合作医疗补偿向中医药倾斜政策。一是中医门诊补偿,病种为上肢和下肢骨折等用中医药治疗的非手术病人,在中医药门诊进行中医药治疗不设起付线封顶为200元。二是中医药服务住院费用占总费用70%(含70%)以上的,住院报销不设起付线,补偿比例同时提高10%。三是中医药饮片除单味使用不予报销外,处方使用均列入新农合报销范围。
各定点医疗机构使用《基本目录》外的药品,其费用比例,一级医院不超过5%,二级医院不得超过10%,三级医院不得超过25%,超过以上比例的目录外药品费用从其药品收入上交款中扣除,返还当地新农合基金专户。
继续执行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予支付和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与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对于支付部分费用在1000元以内按60%,1000元以上按50%计入可补偿费用,单项、次特殊材料费用,在1000元以内按60%,1000元以上按50%计入补偿费用。
参合农民既参加合作医疗,又参加社保或商业保险的,可先在社保或保险公司报销,凭复印件加盖社保或保险公司证明性印章,按照新农合相关政策报销,同时提供原报销单位的票据,其目的是防止合计补偿超出实际住院费用。
2.门诊补偿管理
保障门诊基本医疗,满足参合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需求。以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为服务主体,引导病人就近就医,门诊统筹实行按比例补偿,封顶的方式。严格控制医疗费的不合理增长,保证基金安全(门诊统筹方案另附)。
3.报销比例
住院补偿:住院补偿封顶线4.5万元。住院补偿比例:一级医院(乡镇卫生院)75%,二级医院(旗县区级医院)65%,三级医院40%,一、二、三级医院住院起付线分别为50元、100元、500元。
参加农民住院医药费报销公式:医药费用总额—起付线—自费部分—【(特检费+特治费+血液费)X60%+特材费X50%】=统筹医疗费
门诊统筹补偿:门诊补偿不设起付线,每次门诊补偿比例为门诊费用的30%,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补偿比例相同,封顶线相同。特殊病种(慢性病)门诊补偿实行按病种定额补偿。
4.报账方式:参加农民在市旗县区乡镇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由定点医疗机构在出院结账时现场报销,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再与旗县区合管办结算。对定点医疗机构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规定的费用,旗县区合管办不予结算。参合农民在乡镇、村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门诊费用,在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现场报销,由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后直接减免。
5.合作医疗基金不予补偿的医疗费用
(1)未参合合作医疗的人员,医药费用不予补偿。
(2)在非定点医疗机构或盈利性医疗机构就医或住院所发生是费用,未按规定办理转诊手续,自行在县外医疗机构就医或自请医生会诊手术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不予报销。
(3)合作医疗基金不予支付和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与医疗服务范围继续执行年办法。
(五)监督管理
1.监督机构:县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负责对新农合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2.监督措施:县乡两级经办机构要定期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汇报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各乡镇每个行政村要设立合作医疗报销公示栏,定期张榜公布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及农民参合情况、医药费用补偿情况,保证参合农民享有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权利,确保新农合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建立举报投诉制度,举报电话为8822455。接受举报后20个工作日内对投诉给予答复。审计部门要定期对新农合基金收支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公示审计结果。
(六)医疗服务管理
年我县将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对全县的乡村两级机构进行一年一度的评审,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定点医疗机构要通过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新农合工作由政府统一领导,实行部门分工负责,卫生、扶贫、审计、计划、农业、药品管理、财政、民政各部门密切配合。各部门要将新农合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本部门工作内容,在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资金保证、管理监督四个方面明确责任,保证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培训搞好新农合工作管理队伍建设
在我国整体经济运行中,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事业单位承担着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工作,作为核算、记录、监督经济活动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保证事业单位工作开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避免财务人员出现财经违纪行为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如预算编制不科学、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待事业单位本身与上级主管部门、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共同努力解决,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分析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与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特征:1.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基本上都来自财政拨款或其他提供者,提供者并不期望按其所提供的资金比例收回或获得经济利益。2.事业单位一般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卖或清算的问题,资金提供者不会分享单位剩余价值,所以也不具有企业会计意义上的所有者权益。因此国家管理部门、捐赠人等资金提供者,需明确规定资金的使用范围,事业单位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定或限制,这是其必须履行的特殊责任。3.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不以营利为目的。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可以按一定收费标准或价格提供劳务或产品,但往往是按等于或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已经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渠道筹集资金,事业单位除积极主动地争取政府对事业经费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地向社会筹集资金,开拓筹资新渠道。
三、我国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
一是部分事业单位未在内部建立内审机构。由于事业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的忽视,未在内部单独设立审计机构,或虽然成立内审机构,只委派一名非财务、审计专业人员担任,无法发挥内审工作对于本单位查错防弊的作用,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二是事业单位所属上级主管部门审计力度不够。事业单位所属上级主管部门出于保护下级单位或其他利益关系,未对下属事业单位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导致下属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混乱,无法起到审计工作对财务管理的约束作用,极大地增加了违反财经行为发生的概率。
(二)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事业单位领导缺乏财务管理观念,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对财务管理工作配合不够,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财务人员准入门槛不高。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多为非财务专业人员担任,财务人员学历普遍不高,在财务电算化应用、财经政策法规掌握上无法适合新《预算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人员业务知识的要求。三是事业单位未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业务知识培训,加之财务人员自身惰性,未能积极进行自我业务提升,在日常财务工作中表现懒散,混日子无作为,责任感不强,无法保证财务管理规范本单位财务核算作用的发挥。
(三) 财务核算基础工作不规范
目前,我国一些基层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财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问题。一是账簿设置不规范。部分事业单位未对同级或上级财政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进行单独设账并进行详细的明细核算,不利于专项资金的使用,并且不利于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二是原始凭证填写不全,审核不严密。部分事业单位以跨年开具的发票、“白条”等不合理发票入账,并列支经费支出。三是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及招投标。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出于聘请招标机构手续费较高、政府采购手续繁琐等原因,在利用政府性资金进行土建施工或采购物品时,未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规定对货物与施工项目进行招投标。形成资金使用环节上出现监管漏洞。
(四)预算管理不科学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等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编制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一是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未能对下一年宏观政策、非税收入规模等因素进行考虑,预算编制基础缺乏科学性。再者,大多数事业单位对于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重视不够,未能严格控制采购水平、进度。二是事业单位各部门未能按照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安排支出,导致年初预算执行不彻底,无法真正发挥预算在控制支出规模、降低经费水平方面应发挥的作用。
四、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建议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动依法理财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政行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更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领导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增强财务管理观念
一是由事业单位一把领导带头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并促使本单位各个部门积极给予财务管理工作支持、配合,及时提供财务管理所需数据。二是将财务管理科学化水平计入领导干部晋升考核及员工业绩评价中,促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及全体工作人员提高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财务管理观念。
(二)建立科学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性
事业单位应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预算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会计财务管理办法。办法应包括财务工作具体岗位设置情况、财务报销流程、资产盘盈盘亏处理等内容,并将其张贴于财务部门醒目位置,保证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按照办法规定从事经济活动,提高财务核算规范性。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一是按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定设计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由事业单位领导带头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促使内控制度顺利执行。二是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并从人才选用、物资与经费保障方面给予审计机构支持,保证内审机构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对本单们内部财务核算规范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及财经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应从“八项规定”、“公车改革”等方面进行审计监督,降低事业单位财经违法行为发生概率。
(四)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
第一、树立预算观念,加强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由于预算管理意识能够极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对待预算管理的态度,从而影响预算管理的最终效果,所以要加紧树立预算管理的观念,提高预算管理意识。第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财务人员是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监督的关键人物。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在进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首先,人是预算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在预算工作中是主体部分,要想真正的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就要加强对人的关注。在事业单位中,财务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提升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实事求是,务实工作,提升财务预算的工作效率。一个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并不能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还应该是整个事业单位的众多部门的责任,应该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资源整合,引起每个部门的重视,在整个事业单位全面配合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的做好财务预算工作。
(五)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企业的资金及成本管理粗放,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其现状也被企业管理者所重视,但却不能真正将采取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只重视任务的承揽,重视工程质量的提高,片面认为生产是关键,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由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水,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持续下滑。企业在财务管理理念上的滞后性、管理水平上的弱化以及管理战略上的陈旧性成为主要原因。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生产周期长、成本大、任务遍布各地,财务管理难度大。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需要财务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素养。但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财务制度有章不循或不健全、信息化财务管理技术普及不好等情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不能给企业决策以有力支撑。有些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的作用认识不深,认为财务部门只是管理企业的一种“工具”,将财务管理置于被动和从属地位,不能发挥其核算、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不同,财会主要明确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进行记录、核算和报告;而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持,主要是用来帮助企业进行计划、监督和决策的内部报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对于核算方法、分析方法的约束性很小。而随着企业成长,财务管理将逐渐演变为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的全过程。
一是利用财务管理改善工程项目决策。现在大多数企业在作出决策时,没有可靠的数据作依据,往往只能凭借经验或主观臆断,不能预测对工程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具有盲目性。运用财务管理方法收集工程造价信息,将提高工程造价管理决策的水平。
二是利用财务管理掌握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如果没有资金支持,项目将不得继续开展。利用财务管理及时获取项目资金收支状况,需要时安排项目融资,保证不会因为资金短缺而导致停工等情况,保证工程进度。
三是利用财务管理指导项目投标。在进行工程投标,需要足够的信息。要必须保证信息的充分和准确。在平时项目中累积的财务及成本数据能够为未来项目提供详细、具体的数据作为参考,能从成本预计、利润等方面为企业提出建议。也有利于控制企业运作的监督和控制。
三、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1.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围绕资金运营展开生产经营活动。由于企业生产周期长,流动程度大和各个工程资金到位情况不同等特点,资金使用不易集中管理,使资金协调运作比较困难。因此,应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对资金的使用合力,建立起货币资金的回笼体制。同时,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及预测的方式,加强对对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及时发现资金管理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并进行调整与改进,保证企业资金运行的稳定性。减少由于资金的分散和闲置所带来的浪费,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将企业内部的预算审计和外部的财务审计结合起来,加强对企业内部重大工程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加强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处理,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高校办学犹如企业生产产品,要培养出社会需求型的学生、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知名度,必须重新审视产品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而其中教学环节是高校办学流程中的核心环节,是整个供应链中的重中之重。教学环节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而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犹如工厂设计生产线,为保证最后输出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事先必须周密设计工序的总量、类别以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问题。同理,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实现会计高等教育目标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会计教育目标的动态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之基
(一)教育目标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先决作用
每个高校在办学之前,应首先明确该校的使命(Mission),以进一步制定本校的战略目标,确定本校学生的目标市场①。只有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决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素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设置、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素质,从而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毕业生。此外,通过社会各界对学生的认可程度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调整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再进一步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更贴切社会需求的学生,从而推动本校的品牌建设,最终构成一个良性循环。高校制定课程体系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因此,要优化我国经管类院校的课程体系,首先要重新审视本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明晰?是否贴切社会环境?是否科学合理?只有在确保目标正确的前提下,才可以制定、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也才能确保本校输出的产品被市场认可,从而推动本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会计环境变迁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
如实反映经济事项,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财务信息是会计的一大目标。随着企业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的内涵与职能将发生相应的变革。在当前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格局下,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经营方向多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企业经济活动范围已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更为复杂的经济环境。这些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迫切需求大批国际化会计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悉WTO及其他有关国际惯例,更要精通用以编制财务报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既能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风险熟练处理各种会计业务,还能为企业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三)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目标定位的动态调整
会计教育目标直接决定着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面对会计环境变迁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我国传统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注重人才教育的专门化,设置过多的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侧重于传统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知识无法与实践有机结合,不能适应企业对其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会计教育目标应以时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通晓国际惯例、具备外语沟通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具有独特创新能力和未来环境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人才。
二、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特质
(一)恪守诚信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可见,诚信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近年来,接二连三的会计造假事件使会计职业陷入了全球信任危机,如何重建会计职业的公信力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首先应注重诚信品质的构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实事求是、坚持原则、遵纪守法,恪守诚信精神。
(二)具有国际视野、熟知国际惯例
作为一名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要了解国际商法、经济与政治、文化等特点,尤其是要熟知国际交往过程所遵循的国际惯例,精通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以及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②,对外提供国际通用的财务报告,以利于企业的全球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决策。
(三)具备用外语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上市,会计人员必须能用外语(以英语为主)编制财务报告,以供国际投资者作为决策依据。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外语阅读与应用能力,掌握用英文表示的基本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精通国际会计准则。此外,随着我国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将是其战略发展方向,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国客户,也势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用外语进行口头沟通的能力。
(四)能快速适应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许多会计的传统职能可由计算机取代,而会计人员将从事更多的“非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如只接受有限、狭窄的会计专业知识教育,则无法在快速发展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会计人员除了掌握财务会计的核心知识外,还必须熟知经济管理类的一般通识,更重要的是,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及摄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五)过硬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综合能力
随着会计人员工作环境的变更,会计人员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的责任将更为重大,遇到的问题也趋于复杂。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除了上述特质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此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应用的今天,要在会计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掌握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工、产生会计信息的能力,还要具备应用信息与沟通协调的能力,并能为相关领导提供决策建议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主要指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调整要与培养目标一致。课程体系设置犹如工厂的生产线,为保证最后输出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事先必须周密设计工序的总量、类别以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问题。同理,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实现会计高等教育目标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首先应围绕培养目标分设几个阶段,设置分阶段的课程群,每一阶段都应明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锻造哪方面的能力,当会计教育目标因时展而发生改变后,课程体系也必须随之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输送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指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加以动态调整。前文已述,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调整后,为与培养目标一致,必须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大的调整,可能包括整个教学结构的调整。然而,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每年进行修订,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专业的课程群也一成不变,若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内的分类方法发生变化,会计课程体系也应随之变革。此外,就一门课而言,尽管名称相同,但其内容应反映当时会计科学的最新成果,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加以更新,比如会计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必须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而加以修订。
(三)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指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要科学、合理。为了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是宽口径、注重通识教育与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课程体系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一般教育课程、经管类学科教育课程以及专业教育课程,关键是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此外,课程的门数设计还要符合教学信息最优化原则,应根据规定的学习期限,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地按照最优化要求安排课程内容,课程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这些课程的设计能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提升。
(四)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指各门专业课程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层级性,根据课程的性质与难易程度确定各门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要修读高年级的专业课,必须先达到该课程先修课的最低成绩。目前,财务会计系列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国际会计。这四门课之间有一定的层次性与连续性,学生要修读中级财务会计,应规定其先修课《基础会计》的最低成绩,不一定是通常的60分为合格,可根据各门课程的特性规定最低成绩,比如可要求为70分,学生只有达到最低成绩,才可以继续修读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不是60分万岁。要改进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必须要对现有科目进行重新评价,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整合目前的专业课程。
(五)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指会计专业的每一门课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都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但还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针对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而言,学生最重要的是应掌握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财务报表信息的应用,上课时可借助于上市公司在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的财务报告,让学生对财务报告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可从开学初就要求学生跟踪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然后每学一章都会提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到学期结束时交一个总报告,并占成绩的一定比例。
四、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着力点分析
(一)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构建――优化课程体系之本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原则,对于会计专业课程进行动态调整之前,应首先分析一下课程体系的结构,即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的比例是否构建合理。由于知识更新迅速、劳动市场对技能需求的迅速提高和技术过时的速度加快,与专门知识和技能相比,普通的、灵活性强的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所谓“学历、经历、不如学习力”,本科生在就业后为了保住工作,必须继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因此,大学内所教的很具体、很规则的内容往往会迅速贬值与过时,而若教会学生如何在新情况下迅速捕捉新知识的一种学习能力,则高校培养的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就真正具有竞争力,也才能被市场最终认可,从而才能真正树立该校的品牌。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成为本科教育的主要课程,因为它能够提供一个可以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获得所需技能的宽厚的基础。这一点从美国哈佛大学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可以得以反映。在2007年即将实施的课程改革计划下,哈佛大学将推出8门全新的课程,要求每一位入读的新生必须学习分析推理、道德推理、世界社会、文化和信仰、世界中的美国等课程,协助学生把目光放得更广更远,加深对外面世界的认识,而不是把目光集中在主修的学科上。
目前,我国国内的许多高校为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素质教育,在教学结构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教学基本结构分设公共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由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分别包括公共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分别包括公共教学模块、学科教学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或专业选修模块)。总体而言,这一教学结构设置比较科学,适应了总体的发展趋势,较好地解决了三大部分课程体系之间以及必修与选修课的搭配问题,但还是应进一步探析教学层次之间的比例是否足够合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是否还有待改进,以及具体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确定方面是否有待完善等问题。
(二)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的确定――优化课程体系之核
在确定合理的教学结构之后,更关键的是要确定通识类、管理类以及专业类的核心课程,这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以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学会计专业为例,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46学时)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历史、政治科学、社会科学、公共传播学、哲学、体育等;而管理类(3时)分为低层级课程(21学时)与高层级课程(18学时),其中低层级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入门》、《管理会计入门》、《计算机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商法》、《计量方法》,而高层级课程(18学时)包括《管理学》、《市场学》、《计算机信息系统》、《金融学》、管理学3353、管理学4335③;会计专业课程(33学时)包括《中级会计1》、《中级会计2》、《成本/管理会计》、《会计系统》、《政府会计》、《审计》、《公司决策中的联邦所得税》以及限选的管理类选修课与高级管理类选修课。上述课程体系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财务会计入门》、《管理会计入门》是作为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不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之中,对于管理学专业,管理学与管理3353也都是归类为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不是作为专业类的核心课。可见,无论是管理专业还是会计专业,通识类与管理类的核心课是一致的,专业的区别仅在后面专业类的核心课中体现,而且会计专业类的核心课程还包括限选的管理类选修课、高级管理类选修课。
此外,该大学的课程体系与我国大部分院校还存在区别的地方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四年级的选修课并不如我国大部分学校在专业类课程中选修,而是包括管理类中的一些高级选修课程,即每门课是按照其课程性质、课程的难易程度、应学完哪些先修课而定在哪个学期开设,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选修。笔者认为,该大学课程体系设置比较符合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原则,值得我们在调整课程体系时加以借鉴。
(三)课程群与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之实
当上述步骤完成后,优化课程体系的落实点就是对课程群与每一门课的课程建设问题,可以考虑把一些逻辑联系紧密的、直接逐层递进的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群,并组成一个课程组加以建设,明确课程群内的每一门应负责的内容、应解决的问题,并把各门课之间的关系加以图示,实线箭头表示直接的递进关系,而虚线箭头表示间接的逻辑关系。比如ACCA的财务会计系列课程的《财务报告》(F7),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描述了财务会计系列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F层次(Fundmental)代表的是基础课,而P层次(Professional)代表的是职业课。对于财务报告(F7)而言,其先修课是F3与F4,其中F3是直接基础课,F4是相关基础课,而F7又是P2的先修课,并且F7对于F8与P3而言都是相关基础课。只有明确界定每门课在一个课程群中所处的位置,才能较好地设计每门课的学习目标,学完该课后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而后才能决定哪些是该门课必须讲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可在后面直接相关的课程中强化的内容。除了清晰描述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图外,还应对每门课程进行编码,往往低编码的课是先修课,而高编码的课后修,从编码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出课程之间的逻辑与连续性。
至于对每门课程的建设,除了继续推行目前的精品课、一类课建设之外,还要对每门课推行基础建设,主要应完善每门课的教学大纲制定工作,对每门课进行课程介绍,并在网上加以公布,供学生在选课时参考;规定各门课的先修课,要修读该门课必须具备哪些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即学习该门课的资格是什么;对于每一门课,还要明确本门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学习该门课应具备的能力定位要进行详细的论证,是强调写、口头交流,还是分析、实务能力,都要一一明确,而后才能设计各章的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学④,从而才能缓解目前课程之间有些内容简单重复,而有些较难、学生又急需了解的内容却借口课时不够而不讲授的现状。总之,课程体系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优化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止的概念,需要我国高校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与修正。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立齐.从“死记”到探索的美国会计教育.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第1卷.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一)教育目标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先决作用
每个高校在办学之前,应首先明确该校的使命(Mission),以进一步制定本校的战略目标,确定本校学生的目标市场。只有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决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素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设置、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素质,从而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毕业生。此外,通过社会各界对学生的认可程度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调整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再进一步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更贴切社会需求的学生,从而推动本校的品牌建设,最终构成一个良性循环。高校制定课程体系的流程所示:
因此,要优化我国经管类院校的课程体系,首先要重新审视本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明晰?是否贴切社会环境?是否科学合理?只有在确保目标正确的前提下,才可以制定、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也才能确保本校输出的产品被市场认可,从而推动本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会计环境变迁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
如实反映经济事项,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财务信息是会计的一大目标。随着企业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的内涵与职能将发生相应的变革。在当前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格局下,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经营方向多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企业经济活动范围已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更为复杂的经济环境。这些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迫切需求大批国际化会计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悉WTO及其他有关国际惯例,更要精通用以编制财务报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既能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风险熟练处理各种会计业务,还能为企业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三)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目标定位的动态调整
会计教育目标直接决定着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面对会计环境变迁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我国传统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注重人才教育的专门化,设置过多的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侧重于传统会计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知识无法与实践有机结合,不能适应企业对其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会计教育目标应以时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通晓国际惯例、具备外语沟通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具有独特创新能力和未来环境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人才。
二、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特质
(一)恪守诚信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可见,诚信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近年来,接二连三的会计造假事件使会计职业陷入了全球信任危机,如何重建会计职业的公信力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首先应注重诚信品质的构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实事求是、坚持原则、遵纪守法,恪守诚信精神。
(二)具有国际视野、熟知国际惯例
作为一名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要了解国际商法、经济与政治、文化等特点,尤其是要熟知国际交往过程所遵循的国际惯例,精通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以及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对外提供国际通用的财务报告,以利于企业的全球利益相关者作出正确决策。
(三)具备用外语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上市,会计人员必须能用外语(以英语为主)编制财务报告,以供国际投资者作为决策依据。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外语阅读与应用能力,掌握用英文表示的基本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精通国际会计准则。此外,随着我国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将是其战略发展方向,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国客户,也势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用外语进行口头沟通的能力。
(四)能快速适应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许多会计的传统职能可由计算机取代,而会计人员将从事更多的“非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如只接受有限、狭窄的会计专业知识教育,则无法在快速发展的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会计人员除了掌握财务会计的核心知识外,还必须熟知经济管理类的一般通识,更重要的是,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及摄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五)过硬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综合能力
随着会计人员工作环境的变更,会计人员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的责任将更为重大,遇到的问题也趋于复杂。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除了上述特质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此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应用的今天,要在会计职业生涯中走向成功,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掌握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加工、产生会计信息的能力,还要具备应用信息与沟通协调的能力,并能为相关领导提供决策建议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主要指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调整要与培养目标一致。课程体系设置犹如工厂的生产线,为保证最后输出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事先必须周密设计工序的总量、类别以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问题。同理,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实现会计高等教育目标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首先应围绕培养目标分设几个阶段,设置分阶段的课程群,每一阶段都应明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锻造哪方面的能力,当会计教育目标因时展而发生改变后,课程体系也必须随之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输送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指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加以动态调整。前文已述,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发生调整后,为与培养目标一致,必须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大的调整,可能包括整个教学结构的调整。然而,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每年进行修订,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专业的课程群也一成不变,若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内的分类方法发生变化,会计课程体系也应随之变革。此外,就一门课而言,尽管名称相同,但其内容应反映当时会计科学的最新成果,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加以更新,比如会计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必须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而加以修订。
(三)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指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要科学、合理。为了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是宽口径、注重通识教育与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课程体系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一般教育课程、经管类学科教育课程以及专业教育课程,关键是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比例。此外,课程的门数设计还要符合教学信息最优化原则,应根据规定的学习期限,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地按照最优化要求安排课程内容,课程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这些课程的设计能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提升。
(四)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指各门专业课程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层级性,根据课程的性质与难易程度确定各门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要修读高年级的专业课,必须先达到该课程先修课的最低成绩。目前,财务会计系列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和国际会计。这四门课之间有一定的层次性与连续性,学生要修读中级财务会计,应规定其先修课《基础会计》的最低成绩,不一定是通常的60分为合格,可根据各门课程的特性规定最低成绩,比如可要求为70分,学生只有达到最低成绩,才可以继续修读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不是60分万岁。要改进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必须要对现有科目进行重新评价,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整合目前的专业课程。
(五)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指会计专业的每一门课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大部分高校都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但还要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针对财务会计系列课程而言,学生最重要的是应掌握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财务报表信息的应用,上课时可借助于上市公司在证券交易所网站披露的财务报告,让学生对财务报告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中级财务会计》教学,可从开学初就要求学生跟踪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然后每学一章都会提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到学期结束时交一个总报告,并占成绩的一定比例。
四、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着力点分析
(一)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构建——优化课程体系之本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原则,对于会计专业课程进行动态调整之前,应首先分析一下课程体系的结构,即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的比例是否构建合理。由于知识更新迅速、劳动市场对技能需求的迅速提高和技术过时的速度加快,与专门知识和技能相比,普通的、灵活性强的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所谓“学历、经历、不如学习力”,本科生在就业后为了保住工作,必须继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因此,大学内所教的很具体、很规则的内容往往会迅速贬值与过时,而若教会学生如何在新情况下迅速捕捉新知识的一种学习能力,则高校培养的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就真正具有竞争力,也才能被市场最终认可,从而才能真正树立该校的品牌。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应该成为本科教育的主要课程,因为它能够提供一个可以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获得所需技能的宽厚的基础。这一点从美国哈佛大学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可以得以反映。在年即将实施的课程改革计划下,哈佛大学将推出8门全新的课程,要求每一位入读的新生必须学习分析推理、道德推理、世界社会、文化和信仰、世界中的美国等课程,协助学生把目光放得更广更远,加深对外面世界的认识,而不是把目光集中在主修的学科上。
目前,我国国内的许多高校为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素质教育,在教学结构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教学基本结构分设公共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由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分别包括公共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分别包括公共教学模块、学科教学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或专业选修模块)。总体而言,这一教学结构设置比较科学,适应了总体的发展趋势,较好地解决了三大部分课程体系之间以及必修与选修课的搭配问题,但还是应进一步探析教学层次之间的比例是否足够合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演进关系是否还有待改进,以及具体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确定方面是否有待完善等问题。
(二)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的确定——优化课程体系之核
在确定合理的教学结构之后,更关键的是要确定通识类、管理类以及专业类的核心课程,这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以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学会计专业为例,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46学时)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历史、政治科学、社会科学、公共传播学、哲学、体育等;而管理类(3时)分为低层级课程(21学时)与高层级课程(18学时),其中低层级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入门》、《管理会计入门》、《计算机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商法》、《计量方法》,而高层级课程(18学时)包括《管理学》、《市场学》、《计算机信息系统》、《金融学》、管理学3353、管理学4335;会计专业课程(33学时)包括《中级会计1》、《中级会计2》、《成本/管理会计》、《会计系统》、《政府会计》、《审计》、《公司决策中的联邦所得税》以及限选的管理类选修课与高级管理类选修课。上述课程体系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财务会计入门》、《管理会计入门》是作为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不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之中,对于管理学专业,管理学与管理3353也都是归类为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不是作为专业类的核心课。可见,无论是管理专业还是会计专业,通识类与管理类的核心课是一致的,专业的区别仅在后面专业类的核心课中体现,而且会计专业类的核心课程还包括限选的管理类选修课、高级管理类选修课。
此外,该大学的课程体系与我国大部分院校还存在区别的地方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四年级的选修课并不如我国大部分学校在专业类课程中选修,而是包括管理类中的一些高级选修课程,即每门课是按照其课程性质、课程的难易程度、应学完哪些先修课而定在哪个学期开设,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选修。笔者认为,该大学课程体系设置比较符合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原则,值得我们在调整课程体系时加以借鉴。
引言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具有跨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竞争中必不可少。学校是给社会输送人才的单位,培养具有竞争力以及长远发展能力的学生,设计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些都是学校的重要职能。
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与会计控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广泛的社会调查验证了工程技术人员应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些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专门方法能使工科学生用最经济的手段研发、设计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进而从源头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企业效益。从自身角度,部分工科学生会逐步提升到各级领导岗位,将逐步增加对会计知识以及经济管理知识的需求。同样,部分工科学生应用专业技术知识去开拓新领域、扩散新成果,则需要具备一定经济管理知识,拥有敏锐的经济头脑和有效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创业成才。经管类学生也需要了解一定的工科知识,了解生产流程,才能很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针对工科对于经管知识的需求以及会计对于工科知识结构的需求,怎样为两类学生各取所需搭建桥梁,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ABC系统是搭建工科与会计专业的桥梁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ABC系统是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典型的ABC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掌握产品生产流经的车间、厂房及设备信息,辨别不同产品生产是否有共用厂房、设备,辨别产品在共用资源耗费或占用上的差异性;
(2)根据不同产品耗用作业及资源等的多样性、重要性,以及对共用资源的差异性,基层部门成本控制的需要等,确定作业及作业中心,以及确定恰当的成本动因;
(3)获取资源费用资料并分配资源费用到产品或作业中心;
(4)分配作业成本库的费用到产品;
(5)计算产品成本。
划分作业中心,选择成本动因是ABC设计是否成功的两大关键环节。其中作业中心的划分需要先将产品工艺流程图转化为作业流程图,而这一环节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也必须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消耗资源情况,也使得ABC设计者充分了解企业运营信息和产品生产流程。
产品生产,技术开发与理工科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理工科学生可以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了解相应行业的ABC系统试验,鉴于对本专业知识和本行业的了解,以及对产品生产流程的熟悉,学生容易入门。更重要的是,成本跟各行业息息相关,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等环节都需要计算成本。产品技术性能不足或过剩,都容易造成损失或浪费。通过成本信息,设计开发产品时工程技术人员应合理规划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支出,反复比较不同材料,不同加工工艺,寻找最优性能价格比的设计方案。因此,企业成本如何归集核算,能引发理工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同样,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不同行业ABC系统,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产品加工流程,熟悉不同行业的运营情况,从而了解不同工科知识。
二、ABC系统是工科学生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的平台
ABC系统是引导理工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桥梁,了解成本核算程序后,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科目学习。结合自身兴趣或者职业发展,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以核算结果为基础的产品定价、预算管理、成本与内部控制、经营决策、绩效评价等系统(ABMS,Activity 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System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乃至于公司财务、税务、审计、金融等方面的系统,为学生学习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建立会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能促进教学、科研、服务企业相结合
以ABC系统案例为桥梁,为工科学生开设经济管理相关课程,建立会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ABC案例来源于ABC科研成果在企业的应用。教学、科研、服务企业与会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企业的需求促使科研的发展,科研成果在企业实施应用能使科研理论完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实验案例为教学提供帮助;科研理论成果以及企业应用案例成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学发展;同时,学生对日新月异的知识发展的需求推动科研往前;而从企业需求出发培养出的人才正好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会计工程教学实验中心的建立,正好能将三者统一,协调发展,培养精通专业知识又了解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总结
依托会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这个平台培养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集合工科院校优势办学,也是结合产学研模式的结果。ABC系统作为会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核心,其与企业生产流程紧密结合的特性,成为将工科与会计连接的桥梁。一方面工科按其知识背景选择熟悉的行业学习ABC,进而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学科领域;另一方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通过掌握ABC系统熟悉不同行业生产流程,实现了工科学生懂一些经济管理知识,会计学专业学生,乃至经管专业学生了解工科知识的培养目的。而这一类人才正是社会目前急缺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
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实质上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落脚点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以下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落实政府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
服务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就业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课程体系则是连接这两个端点的桥梁。服务宗旨体现了政府对高职教育在宏观意义上的使命诉求,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
一是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环,政府对整个高职阶段教育所提出的国民素质培养层面上的普遍要求,表现为对本年龄段国民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政治素养、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和劳动观念的基本培养要求。
二是作为未来财经领域从业的潜在劳动力,政府对该类从业人员所提出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说,这些内容是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必须贯彻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表现在课程体系上,其内容、时数、进程均具有刚性要求。
(二)有利于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
目前一些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包括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条件对政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满足程度,制约着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充分性。二是在开展改革的同时,创建本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职业技能
“以人为本”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指向。目前,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在校学习期缩短是各校面临的影响教学的客观因素,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二者兼顾。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要点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的基本原则
1、课程体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课程是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人才培养规格是课程开发的前提。高职会计人才的具体规格由哪些课程来培养和生成,这些课程能够形成什么样的能力,符合人才规格哪项要求等,要充分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以及课程的教学要求中。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职业教育一个主要特点是职业岗位的针对性较强。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目标系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从广泛的会计执业现场调查开始,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然后将会计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进一步确定专业目前与未来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
3、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加强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会计专业而言,要在观念上确立实践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一个目标明确,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完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措施
1、认真抓好国家会计规划教材建设
国家会计规划教材在知识性、规范性、系统性、新颖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都应是同类教材的权威。要提高高职会计教学质量,认真抓好国家会计规划教材的建设非常重要。要组织那些会计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教材编写经验、责任心强的会计人士参与编写。会计专业的系列教材,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电算化等由编写组编写完后,统一由牵头人组织力量进行总篡。
2、结合实际,认真研究课程体系内容的增删
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会计工作岗位性质,对会计知识要求的实际情况,要认真研究会计教材内容的修改和增删。要充分调动每位会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钻研教材的内容,广泛征求会计教师对教材内容修改、增删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会计教研会议,充分讨论研究,对修改、增删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统一意见后,报系主任办公会审批,教务处备案后执行。
3、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会计课程体系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会计课程体系,就是按照会计工作中的岗位分工,开设会计岗位课程,包括出纳岗会计、收支债权债务岗会计、财产物资岗会计、资本基金岗会计、成本费用岗会计、总账报表岗会计、电算化岗会计等课程。
会计课程的开设按照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三部分内容逐层提高的顺序进行。基础技能课程,是会计入门知识,基础技能知识,会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岗位技能课程,是根据上述会计岗位设置情况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往来款项、货币资金、存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财务成果、会计报表等内容。
综合技能课程,是指与会计工作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包括纳税申报与调整实务,外贸企业会计实务,财务软件操作与应用,财务管理,内部审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
这种改革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将学科体系中《财务会计》课程拆分为各岗位会计课。有利于会计核算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强调了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训练。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一)推行新的教学方法和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1、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置先进的教学设备
为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应建立与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配置会计电算化教学实验机房,安装适合教学的会计软件,使模拟实验的内容由手工记帐提高到电算化水平,从而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例如:教授凭证、帐簿的格式和填制方法,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这种动画、图片、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如:用会计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报表的全过程演示出来,与教师的讲授相配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程序。
2、讨论式、发现式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讨论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同学分组讨论,针对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例如,讲授《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内容时,可以给出一个企业的具体经营数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探讨,分析企业盈利、营运等方面的能力。讨论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工作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中,教学虽然也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训练往往是抽象的脱离实践的教学。比如说,以往的会计实训课上,学生所接触到实训资料只是一些文字描述性的内容,与具体的典型工作实践是相分离的。这就会导致学生在校所学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将来所从事的真实的工作环境相差深远,造成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脱离于企业的工作实际。我们的教学应实现与工作实际零距离的对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将工作过程融于教学之中。而会计专业作为职业技能教育非常重要的学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工作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可分为以下教学步骤:一是工作任务描述导入;二是围绕任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或讨论并动手操作;三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寻找知识点;四是学生自主总结或辩论;五是教师课堂总结,布置课后学习任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上要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
在高职院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改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状态,积极引进一些实际操作模拟系统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际操作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熟悉理论,而且可以把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操作中。除此之外,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实习内容,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社会对相关行业的需求动态,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较早的适应自身专业的工作内容。除此之外,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要多辅以现实中的案例,通过案例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类似情况下的操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