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电子媒体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1 14:42: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子媒体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子媒体特点

篇(1)

一、美国广告行业自律体系

美国广告业的行业自律体系十分健全,自我管理机制比较完善,自律体系很有成效。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成了美国广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广告行业自律体系的组成由广告公司、广告主和广告媒体三个自律主体构成。在美国,广告行业协会制定自律规范标准并监督,跨行业的联合组织自律负责广告自律的管理和仲裁。

1.从美国广告活动的过程来看,广告自律行为的过程也伴随着广告活动的过程

广告公司承揽广告业务后,会要求广告公司提供有关广告产品或服务的证明材料,并且确认这些材料的真实有效。广告公司的创意审查小组也会专门审查广告信息内容,保证广告信息的表现与传播不会出现法律问题。广告公司在广告制作完成后,由广告公司和广告主的律师审核,保证广告中的信息合法,广告主张有据可查,不会造成误导消费者,确保广告不会出现法律问题。广告公司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明确广告信息真实性的责任,一旦出现广告主的商业信息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有利于保护广告公司和广告主自身的利益。对广告制作的自律主要来自于美国广告(商)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简称AAAA或4A)和全国广告主协会(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s简称ANA)。

广告公司的广告自律组织――美国广告(商)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简称AAAA或4A)。美国广告(商)协会由专业广告公司组成,也是美国广告行业最有声誉和威信的联合组织,该组织建立有涵盖广告运作标准和广告创意规则等较为细致的广告规范和准则,实际上就是为广告行业提供行业运行的技术性标准,包括特殊的广告类型提供信息标准。为了获得媒体承认,凡美国境内的广告商都必须申请加入该协会,但事先要经过各种审查和投票决定,并遵守自律守则。参加该协会的广告商有三百多家,总会设在纽约。

作为广告自律的重要环节媒体自律,美国的媒体也建立有相应的广告审查机构和制度,对将要刊播的广告进行审查。有的媒体会要求提供广告产品或服务的相关证明材料,有的甚至会组织专业人员对广告的产品进行测试,对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有争议的广告可能会拒绝,对有不真实信息的广告可能会中止广告。全国广播电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ers简称NAB)作为媒介的行业组织,其制定的广播规章(1937)和电视规章(1952)就规定了广播成为电视广告的标准,商品广告的播出限制和形式等,尽管后来被废止,但是其中的很多准则为很多媒体制定广告标准提供了主要内容。

美国广告跨行业自律机构美国广告联合会(American Advertising Federation简称AAF)。AAF由广告主、广告公司(商),以及广告媒体组成,该组织根据联邦政府广告法规制定关于广告真实性和责任性的标准规范,主要在于制定和维护广告的真实与公平标准。

2.从行业组织的自律来看,美国的法律注重保证竞争的公平和对消费者的保护

为了保证行业的公平竞争,维护行业利益,每个广告主、广告公司或是媒介至少是一个行业协会的成员,行业协会成员必须遵守行业协会的规定。美国的很多行业组织制定有相关的广告准则和规范,通过本行业内部的监督管理保证广告的真实性。如美国的玩具制造商协会,特许专营协会等就会编制行业广告手册和广告准则以规范本行业的广告标准。在服务性行业,如全美律师协会,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医学协会等也制定有规范本行业成员的广告规范,防止误导性、欺骗性和破坏公平竞争的广告行为的出现。

3.广告跨行业自律的主要机构

(1)商业促进局(Better Business Bureau简称BBB),建立于1912年,是美国最大的广告商业联合体,是非官方非营利的社会团体,总部设在华盛顿。BBB的宗旨是:“促进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公平与诚实关系,培养消费者信任,以及对一个有道德的商业环境做贡献。”BBB在美国有150多个地方组织和30万个地方企业成员,美国的大城市都有商业促进局的地方机构。BBB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费、举办各种训练班和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的收入、政府机构和某些企业的赞助。

BBB对企业只有建议权,对企业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该组织及其地方组织只是调节和仲裁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纠纷。BBB监管广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问题。消费者和竞争企业的投诉由BBB在立案后进行审查,提出解决建议,提请涉案的广告主自愿改进。地方性的广告引起的争议与纠纷,由BBB的地方分部按类似办法处理。

BBB的领导机构是“商业促进理事会(The Council of Better Business Bureaus 简称CBBB)”,负责广告规范和标准制定,在全国范围发挥影响,向全体会员公司提供涉及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以及广告法规方面的资讯,目前有超过300家全国性公司是CBBB的成员。

BBB内设设立的“全国广告处”(The National Advertising Division简称NAD), 和“全国广告审查委员会”(National Advertising Review Board简称NARB)是全国广告审查理事会(NARC)的具体执行机构。CBBB则对广告活动进行具体的监督与投诉的管理职能。

(2)全国广告审查理事会(NARC),是美国广告自律体系的又一个特殊的组织机构,它由美国最大的三个广告行业组织4A、AAF、ANA和BBB共同发起建立(1971年)。NARC是美国广告行业的自律系统的决策组织,其职责在于制定广告自律活动行为的指南,对广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制定标准。它不但对本行业的广告进行监督管理,而且还对国家的广告活动提出意见,对政府制定的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做出反应。为其领导的NAD和NARB等执行机构制定政策。由于有了这样的一个机构,美国广告中的不真实问题和其他违背消费者利益的广告,绝大多数在广告行业内部就得到了解决。

(3)全国广告处(NAD),是商业促进理事会(CBBB)的下属机构,同时也是全国广告审查委员会(NARC)的执行机构。NAD是广告业自律系统中的“初审机关”,负责全美国范围的产品与服务广告,地方性广告的广告审查由BBB的地方分部(如洛杉矶BBB)负责审查。NAD只负责审查产品广告的中涉及产品的性能、与竞争者的优越性对比,以及涉及科学技术的主张,对于广告的道德问题如果不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或者该类案件可能会经常出现,一般不负责审查,这些复杂的问题交由NARC的专家小组研究审查。NAD实行全日制工作制,主要职责在于监视全国媒体上的广告,受理消费者、产品竞争企业和地方BBB对广告的投诉。

(4)全国广告审查委员会(NARB)的职能是:NARB是全国广告审查委员会(NARC)的上诉机构,承担对NAD不满的上诉机构的“二审”,这也是在广告自律体系中的“终审”机构。投诉方或被投诉的广告主如果对NAD的处理,可以向NARB提出并得到再次申辩的机会。如果再不接受NARB的裁决,NARB就将案件交由美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如FTC)处理,政府有关部门可能会对广告主提起司法诉讼。

二、美国广告自律体系的运作

美国广告行业的自律体系的运作始于对相关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来源主要有:来自社会的投诉,如消费者的和社会组织的(如美国消费者同盟CFA、国家高级公民委员会NCSC,国家消费者团会NCL.);来自竞争企业的投诉,为了保证竞争的公平,企业可以对其构成不良后果的企业的有争议广告进行投诉;来自行业自律机构的主动监察,如NAD在监视全国广告的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作为广告自律主要机构的全国广告审查理事会(NARC)的主要工作程序:

NAD接到投诉或是发现某则广告有其他问题,就及时与广告主联系并对广告案件进行调查,审查广告主提供的材料是否真实。如果被认定广告不真实或是有其他问题,就会要求广告主撤回或是修改有问题的广告。 如果NAD与广告主对于争议广告无法达成一致,任何一方均可向NARB的一个专门小组提出上诉,投诉方不服也可以提请上诉。NARB的主席则会亲自审阅上诉材料后决定是否将材料转给 NARB的 专门听证小组审查。

NARB的专门听证小组由5名成员组成,1名来自广告公司背景,1名来自公共部门背景,3名来自广告主背景,听证小组成员采取利害关系回避制。听证小组审查投诉举行主听证,让广告主申辩。如果广告主不能接受听证小组的最后裁决,NARB就会公开该案的事实和广告主的意见,以及NARB对广告主的裁决意见,同时将该案移交相应的政府部门(如“联邦贸易委员会(FTC)”)。

三、主要的广告自律准则

NARC制定的《广告行业自愿自律准则》(the Advertising Industry’s Process of Voluntary Self-Regulation . Effective August23,2005)是美国广告自律活动目前最主要的一部程序规则。该准则由CBBB管理,适用于NAD、CARU和NARB等三个自律机构。

主要的自律准则有:

《BBB广告准则》(BBB Code of Advertising)该准则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各类广告行为的原则。

《BBB和BBB Online在线商务惯例准则》(Better Business Bureau & BBB Online Code of Online Business Practices)是指导电子商务的规则,对网络广告活动及促销行为进行规范。

CARU的《儿童广告自律指南》(Self-Regulator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s Advertising)

上述程序规则和实体准则构建了现在美国广告行业自律活动的规范基础。

四、美国广告自律体系的特点

1.广告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来自消费者、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社会压力。出于对行业信誉的维护,以及外界压力(消费者、社会人士和社会团体)使得广告主不必为眼前的短暂利益而去铤而走险,使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失去市场和社会信誉。广告主也意识到公众的信任和企业的责任意识是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有道德的企业行为符合企业和社会的根本利益。行业组织如BBB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帮助消费者处理虚假广告和广告纠纷等问题。

2.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是实现广告监督的重要途径

企业的竞争必然体现在商业竞争的主要形态――广告的竞争上。在公平竞争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文化影响下,广告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必然关注竞争者的广告。一旦发现竞争对手的广告有不真实或是贬低他人产品的倾向,就会向行业协会或是广告跨行业自律机构如NAD投诉。

3.广告相关行业组织的地位与权威得到尊重

作为非官方和非强制的组织,每个行业协会要在会员中获得权威和尊重,就要做好为行业协会的会员的服务,让会员感受到协会带来的利益,产生信赖和依赖,会员就会对协会做出的决定和裁决做到自觉服从。

4.跨行业协同形成有效公正的广告自律

美国的广告自律在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建立的很多跨行业自律机构――全国广告审查理事(NARC)及其分设的全国广告处(NAD)和全国广告审查委员会(NARB),有效地将初步的广告审查提升到广告行为的监控与裁决上来,形成双重的约束机制,增加了广告行为的制约力,也提高了广告自律的权威性。大多数的广告争议与纠纷基本上能够在行业内部解决,移交到政府机构进行司法解决的案件很罕见。

美国的广告主相信自律组织的权威与公正,并认为广告选择广告自律组织进行裁决的成本比较低,因而他们大多是选择行业自律组织解决问题而没有选择司法途径。来自各方面的关于广告的投诉能够在行业自律组织的执行机构内按照类似于政府司法系统的操作程序办理,整个处理和裁决过程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甚至包括各程序的工作日的限制。成本低,效率高、权威强,广告主认为服从的理由比较充分。美国跨行业的广告自律机构由于受到广告主的信任,也乐于接受自律机构的规范,起到了一般的行业组织难以起到的自律效果。

美国的广告自律体系目前来说是比较完备和有效的,有着广泛的行业组织基础,其跨行业的广告自律组织的成熟经验和规范操作方式对正在探索中前进的中国广告自律体系的建设无疑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刘林清:广告监管与自律[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周茂君:广告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1

1 芬兰具有领先的ICT技术及网络普及率

芬兰在信息和通讯技术(ICT技术)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1]。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芬兰的智能化通讯及移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在4G移动通信网络和数码增值服务(VAS),以及网络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芬兰的网络普及程度也名列世界前茅。据芬兰统计中心的数据,据《赫尔辛基新闻》报道,2013年底,将有40%的芬兰人使用4G高速移动通讯网络,43%的芬兰家庭使用无线宽带,连接电脑和3G移动电话网络。据世界经济论坛2013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芬兰的网络就绪指数(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NRI,包括ICT的总体环境、准备能力、具体应用和实际影响)名列全球第三。

世界领先的ICT技术及极高的网络普及率,为芬兰媒体在物联网、云计算、4G移动通讯等领域(从网络到智能终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应对ICT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芬兰媒体产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应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从传统媒体向具有网络化、多媒体、智能化及移动化等功能的新媒体转变。

2 芬兰媒体向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方向转变

进入互联网时代,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制导下,芬兰ICT产业异军突起,使芬兰跻身于世界信息通信的强国之列。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普及,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芬兰传媒业开始向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的方向转变。

据芬兰国家统计中心2013年9月公布的数据,2012年,芬兰全国共发行194种报纸,其中168种报纸有网络版,占87%。芬兰全国共有约400种报刊杂志在互联网上在线发行。另据芬兰报刊协会(Finnish Newspapers Association)统计,约30%的芬兰报纸有电子版,即与印刷版一模一样的PDF版。受ICT技术发展的影响,芬兰传媒产业的市场份额在过去10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 芬兰媒体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物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

芬兰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对ICT技术的发展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积极采取措施和行动应对物联网时代用户对媒体的需求。目前,大多数芬兰媒体都已采用云计算技术和智能终端等先进技术,使其网络版内容实现了多媒体、媒体与受众互动,用户可以使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浏览新闻、观看电视节目,以及参与评论和互动[2]。

目前,芬兰广播公司网站上的新闻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基于云计算的平台,芬兰广播公司实现了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用户不仅可以在网上浏览以芬兰语、瑞典语、英语、俄语及萨米语等多种语言的新闻,还可以观看和收听电视和广播新闻,以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音乐会及体育比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和文化节目[3]。此外,在物联网构建的平台上,芬兰广播公司积极与受众进行互动。受众可以对每条新闻及每个节目,发表评论和反馈意见。

4 芬兰媒体的未来发展规划

目前,芬兰媒体正在向共同创造、互动,以及随时性和随地性的趋势发展。媒体传播和消费的数字化、宽带接入及移动互联网的渗透,使丰富的媒体内容日益普遍地传播到各种不同的用户终端。在用户的日常生活,多样化的终端设备日益增多,移动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未来媒体规划的重点项目如下:

4.1 电子阅读

目前,电子阅读已成为报刊发行业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也是报纸和杂志未来发展的趋势。芬兰最大日报《赫尔辛基新闻》早在2010年,就推出自己的iPad应用程序。报刊的内容制作和发行方式正面临重大转变。电子阅读器的出现,无疑是报刊发行的一种崭新的方式,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芬兰现已发行了约10种电子杂志、10种电子报纸和1100种电子图书,供读者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4.2 超地方化媒体

超地方化媒体(hyper local Media)是当前世界上报刊业的一种新兴传媒方式,是针对某个或几个特定地区的媒体。从本质上看,超地方化媒体是媒体微内容传播的一种形式。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环境的改变,利润较低的微内容也逐渐具备了开发价值,正日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超地方化媒体是在小范围地区传播与本地区相关的新闻和信息,其受众主要是本地区的居民。

网络媒体传播技术为超地方化传媒内容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具体地说,超地方化传媒建立在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印刷媒体共同构成的传播平台上。有别于传统的单向传媒方式,超地方化传媒是双向的,并以用户的需求和愿望为主体的传播方式。特点是受众参与媒体传播,如提供文字、图片及视频等内容。在超地方化传媒平台上数据公开,通过社会媒体等渠道,媒体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进行互动。在先进的ICT技术支持下,超地方化传媒的过程全部实现自动化。

2014年,芬兰媒体在超地方化传媒方面的发展规划是,加强各地区之间在传媒流域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创建有关管理受众提供的海量信息的知识和方法;在编辑较少参与的情况下,以自动化方式产生传媒内容,提高媒体的工作效率及产品质量。此外,创建用户界面及其他最佳方式,充分利用受众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并以此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4.3 普适媒体(Ubimedia)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传媒产业正朝着以普适媒体为主导的方向发展。所谓“普适媒体”,指的是基于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并体现信息共享与通信自由的媒体。在现阶段,传统媒体依然存在,但正在逐渐被纳入互联网发展的轨道。互联网的升级更新以及与其他媒体的互联互通,为普适媒体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先决条件。目前,芬兰已尝试了移动广告、移动论坛及社会电视(Social-TV)等普适媒体应用的案例。未来,芬兰媒体将在领先的ICT技术支持下,进一步开发普适媒体的应用,如在社区信息服务、普适社会电视服务及娱乐服务等方面的应用[4]。

此外,为应对未来媒体技术发展的需求,芬兰一些大学设置了新媒体方面的研究中心及新媒体硕士学位课程,加强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的研究,一批新媒体咨询公司也应运而生,如芬兰数字媒体公司,该公司是为媒体提供数字化方面的咨询公司,帮助媒体实现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陈运红.全球ICT生态链下的中国突围:云端革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8:50-85.

[2]何玉申,宫芳.下一代无线移动通信LTE及LTE-Advanced的研究[J].信息技术,2010,11.

[3]俞能海.云安全研究进展综述[J].电子学报,2013,2.

篇(3)

虽然受众也可以在传播链条中将自身的少量感悟、情绪、评论和涉及事件的递进信息等反向回馈给传媒,但这种“逆传播”的信息量极为有限,且传播的主动权极大限度掌控在传媒平台的手中,形成了媒体与受众在信息话语权上的极端不对称(不平等)。

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从理论上打破了原有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其特点表现为:

通过图示可以发现,在自媒体时代,首先,“采访权”从职业新闻记者手中转交到――起码是部分转交到公众手中。每一个微博用户、微信用户,都可通过手机、DV拍下具有传播价值的事件或片段,再上传到平台无条件地对全体非特定访问者开放,实现对“采访权”的掌控。

其次,微博、视频平台、公共微信提供了信息的载体,这让每一个用户实际上拥有了更大自由度,更低门槛的“新闻发表权”。

第三,自媒体时代的互动性,为信息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海量受众群体,同时也提供了策动“信息爆炸”的可能。任何一个普通用户只要通过某种开放的网络连接,就可以第一时间有效接受新闻者提供的信息;同时,以微博为例,只要某个拥有巨量“粉丝”或“听众”的微博用户,对他人的一条原始微博进行转发,就可以瞬间形成信息爆炸式传播。

由此可见,自媒体时代如下传播特性:(1)短链条的直接传播;(2)海量信息造成传播内容的“把关难”;(3)“低门槛”的爆炸式二次传播;(4)便捷反馈与互动;(5)原始信息易于修正和递进。

在这样的传播特点之下,电视媒体如何把握自媒体时代的契机,实现电视新闻传统采编手段与自媒体传播特点的深度融合,最终推动电视新闻自身的强化和完善?笔者认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值得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加以探索和实践。

一、电视融入自媒体

1.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视频的方式,占领自媒体高地,实现传统电视媒体、电视新闻栏目在自媒体领域的“开疆扩土”

自媒体首先是一种“媒体”,要想在这个全新领域具有影响力,必须首先拥有舆论阵地,这也构成了电视媒体深度融入自媒体的前提基础。

2.以工作人员个人身份开设自媒体账号,用于与受众的互动和新闻线索搜集,并影响和推动新闻事件的进程。

电视名主播、名记者、等本身就具有海量的传统受众,他们开设自媒体账号后,将产生“粉丝”群体的叠加效应,扩大自身和其所供职的电视栏目、媒体的影响力。同时,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强、亲切度高,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既有优势,有助于其在新领域开疆扩土。

3.利用自媒体平台,打破电视栏目原有时长、播出时段的限制,与受众实现24小时的全天候的“零距离”互动。

电视新闻利用自媒体,随时搜集刊发、转发忠实粉丝的可靠信息,有助于服务受众。

二、弥补电视采编局限

以经过核实的自媒体信息为采访素材,弥补电视采编局限。自媒体拥有海量信息源,在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和灾难事件发生时,这些信息源所第一时间传递出的可靠信息,足以弥补电视媒体在人员、设备、路途等方面的不足和不便,彰显“全民记者”功能。

2009年,央视《新闻联播》主播罗京去世消息最初传出之时,部分记者,甚至在不知道罗京最后在哪里抢救的情况下,就急于前往医院和其家中。但是,在这场“突发”的新闻应对过程中,已经有记者意识到了微博这一信息来源,并第一时间搜罗微博中的知情用户所提供的信息,基本还原了罗京去世前后的情况,同时挖掘出罗京生前播音“零失误”、医生透露生前病情、公共的评论与情绪等,使得内容更为饱满,实效更为凸显。此后有人总结:在前往现场的记者还在路上堵车时,利用微博搜集信息的记者已经大体完成了稿件的脉络。

再如,2012年7月,北京市遭遇特大暴雨,电视记者除前往灾区一线采访外,大量在节目中使用微博、微信等来自自媒体的信息,同时,将公众信源提供的大量有效路况进行二次传播,起到了绝佳的服务效果。

在辽宁,越来越多的广电媒体也意识到了自媒体的强大作用,辽宁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就较早开通了官方公共微信,听众可以借由此平台,“喊路况”“送祝福”。

三、丰富新闻线索来源

电视媒体还可以把自媒体作为提供和补充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微博、微信、由用户上传的视频等,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提供着海量的求助类、城建类、奇闻趣事类新闻题材。

与此同时,网络反腐案件通常也由自媒体最先鸣响“第一枪”,通过对自媒体的监控即时了解这方面的新情况,有助于电视媒体在后续报道中抢占先机。目前,网络自媒体反腐,已经成为民间反腐的重要途径,“表叔”“房妹”“郭美美”事件等,都是最先由知情人士于自媒体,传统媒体随后跟进并推动事件走向调查与反思,促进了制度建设。

四、去伪存真 净化舆论环境

自媒体包含海量信息,它们往往泥沙俱下、真假难辨。电视新闻在使用自媒体素材时,必须去伪存真,认真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篇(4)

1 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界定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新艺术形式,信息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为数字新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技术支持。目前学术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范围界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革新艺术方式,打破传统艺术创作手段、传播途径与承载媒介,由功利到审美,继而在伦理界发生深刻变革的一种新型艺术形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的结果,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版画。雕塑等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但是视觉只是人们多种感知方式之一,还有味觉、触觉、嗅觉等。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而言,永恒性与静态性是其明显特征,人们对于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正是在这样的原有资源不能满足审美需求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它不但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更高更快的传达信息,同时人们可以加入到其中进行艺术的创作,并且他们的参与体验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2 新时期媒体艺术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多种学科的元素,导致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区别越来越不清晰。新时期的媒体艺术特点表现在:

2.1 技术特征明显

所谓技艺,传达的信息是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艺术的发展需要技术来做支撑,传统艺术由于其强大的感染力,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发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技术,甚至发展到关注技术本身,因为这是实现艺术创作的必经途径。随之而来的是现代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数字化创作与表达方式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都离不开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是实现艺术创造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与投影设备是展示艺术作品的手段,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是以0和1构成的虚拟数据为承载媒介,而非实际存在的自然界物质元素。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在作品的创作与展示上都有很大区别。

2.3 信息传播途径多感官化

目前在电影院看故事片的人越来越少,视听感受强烈的动作、科幻电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追求多感官享受与真实空间感的数字化立体电影是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不是将人体感受机械撮合,而是在融合之中保留各个器官的不同。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音乐学、影视学、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的艺术创作形态,最终协同为一体。

2.4 数字媒体艺术的偶发性与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有时是由计算机操作程序进行控制,在此可以将计算机理解为创作者与观者的对话媒介,二者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创作者,参与方式不同,感受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由于其交互性有偶发性的特征,这种偶发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一成不变的形式,实现了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2.5 数字媒体艺术的超越时空性与沉浸特征

沉浸感是和交互性处于同等地位的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人们在观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使用虚拟内容代替实像,依然可以使人获得真实的感受。同时数字化技术大大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使艺术创作范围得到极大拓展,甚至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艺术创作。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走向平民化

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创造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特别的创作风格,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使创作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群体认知,出现了平民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

3 数字媒体艺术出现偏离艺术本体的现象

3.1 数字媒体艺术的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处于数字时代的当今社会用写作管理模式思维,将包含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作为征服与控制对象,为实现管理的方便,导致世界日益趋同,丰富性与多样性减少。数字时代用封闭性网络进行构架,统领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资源,在这个构架内,有已定标准引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有的创作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任何与协议标准不符的内容都会被过滤掉,数字时代的这种限制大大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作渴望,减少了艺术创作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艺术创作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3.2 过度信仰技术,偏离了艺术本体

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并不是艺术家的强项,因此他们在技术面前可能会不知所措,导致过分追求技术制作的完美而忽视了对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信息对他们自身有什么价值以及获得这么多信息做什么,但已经相信整个社会已经处于信息时代,我们身边的每台计算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下,人们开始怀疑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甚至开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将主宰未来世界,人们再难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分辨开来。

3.3 艺术创作出现模块化问题

科技的发展对艺术创作有利有弊,计算机操作的便捷性与模块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很多人认为创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有想法与创意就能够就行创作,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人在艺术创作之前不再进行积累与思考,而是希望利用计算机获得意外的创作效果。人类在人工智能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存在价值,思想越来越多的受到技术的制约,随着计算机实现合成功能越来越强大,创造性在艺术中也越来越少 ,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会使其变成机械生产,有人预测,按照这样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终有一天艺术作品也会像普通商品一样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4 总结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成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数字技术有机械性的特征,如果将其作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实现形式,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多样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观念受到影响,艺术创作应回归到艺术创作的人类本体,打破观念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使艺术创作不再受技术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0904.

篇(5)

有很多传统媒体纷纷表示,互联网的兴起让传统媒体变成了“内容打工者”。一份都市早报的内容在报纸上报摊后的2小时之内就会在互联网上传播,于是,他们认为这会让很多报纸的读者不再购买报纸,而是去上网,也因此感觉自己的价值似乎越来越低。但是同样的困惑在于,如果报纸的资讯不能被网络传播,更加意味着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对于那些广告主来说,媒体的品牌地位和竞争力并不仅仅是在地面体现的,互联网更能证明你的价值,这也让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每年评选“状元媒”都引起了传媒领域的密切关注。但是,当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进军的时候,是否意味着电子媒体将在未来颠覆传统媒体呢?今天,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这个报纸的市场并没有真的就出现当时他们所担心的困境。这其中,其实并不是电子媒体比纸媒体有多少优势的问题,而是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并不会让电子媒体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纸媒体。

很多受众喜欢互联网的即时、互动、内容丰富等特点,但是并不会因此就放弃阅读纸媒体的习惯。人们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资讯,人们也借助阅读来放松,并将阅读作为休闲方式。因此,在这一点上,电子媒体并不具备带来人们阅读上的愉悦感的优势,因为电子媒体容易限制人们的想象空间:当人们的视觉在电子化的视频或者终端上的时候,人们会更容易感到疲劳;而纸媒体相比而言,就有非常好的优势,有很多的受众习惯于翻阅纸张,并从翻阅中获得乐趣,甚至可以在各种空间中享受纸媒体的乐趣,比如地铁、公交等场合。其次,电子媒体的保存性也不如纸媒体,虽然电子媒体不占用人们的空间,但是人们收藏纸媒体的兴趣远远大于在电子媒体上保存自己喜欢的内容,尽管互联网可以提供人们保存的空间,但是很多人却希望在书柜中看自己收藏的纸媒体,而不愿意到电脑、手机和互联网上去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当然,新一代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会越来越依赖新兴的电子媒体,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受众都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

人们对信息的多元求证和多样化需求使得他们不仅仅只是从某种固定的信息渠道上去获得信息。如今除了一些高度依赖互联网的高数字化人群基本把互联网作为唯一的信息渠道外,其余的群体都是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来获取信息,比如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资讯和生活中需要的信息,通过报纸、杂志杂志和书籍来获得一些特定的内容。电子媒体由于容量大的特点,在资讯和内容的含量上是远远大于纸媒体的,但是也因为这一点,人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更加变得无所适从,使得他们有时候更愿意去定向了解信息,比如一份报纸或者杂志杂志刚好报道了某些他们关心的主题,他们就会通过纸媒体来了解,而不是去互联网或者电子杂志杂志。因此,传统的纸媒体与新兴媒体会继续共荣互补,但是不可能相互取代。

电子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的方式,这推动了纸媒体对信息加工深度的要求。互联网、电子杂志杂志、博客、手机报等系列电子媒体的兴起让信息更加即时,这对于传统的纸媒体来说,意味着他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内容提供的方式,他们必须在资讯的加工、内容的深度上和独特的视角上下功夫,必须提供给受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才能更好地在新兴媒体的夹击中获得更多市场空间。因此,电子媒体应该说推动了传统纸媒体在内容加工的方式上的进步,而不是让纸媒体没有自己的内容。

因此,传统的纸媒体目前要面对的传媒市场,不是去恐惧电子媒体是不是会把所有的受众抢走而转型或者盲目进军电子媒体市场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当前人们对于信息需求多元化和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因为新兴媒体的崛起,仅仅改变的是媒体资源的配置方式,而不是受众市场的改变。这对于传统的纸媒体来说,需要注意思考自身的价值定位,同时对当前的媒介市场有准确的把握。

电子化的媒体仅仅是传统纸媒体满足目标受众多元化获取信息的需要,而不是转型的目标。传统纸媒体办网站、办手机报、办电子杂志杂志的时候,要将这些新渠道作为增加受众黏性和扩大媒体价值的渠道,而不是单一的投资转型的策略,对于很多有一定基础的传统纸媒体来说,电子化方式带来的是“增值”,而不是替代和抛弃传统的媒体,因此,不必要害怕电子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体在基础的内容资源的获取上依然还是处于优势,因为单一的电子化媒体不论是在采编、发行还是广告的资源投入上依然无法和传统纸媒体抗衡。

传统纸媒体要思考如何去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互联网和众多新媒体的崛起对于人们阅读行为带来最大的冲击就是注意力的分散和改变,由于信息多了,所以人们会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分配注意力资源,因此,传统纸媒体的主题策划、深度报道、独家解读、视觉定位和包装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比如对于传统的杂志杂志市场,切中人们需求和目光的主题策划和大众化的解读依然是赢得市场的根本;对于报纸来说,对同样的新闻和资讯解读角度的新颖性也是人们是否会忠诚阅读的关键;而对于广播来说,互动则是吸引人们的最重要的方式。

传统纸媒体需要重视中国县一级及以下的受众市场。截止到现在,中国的网民仅仅1.23亿,而中国人的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部分人除了看电视,对纸媒体内容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比如在很多县一级城市,除掉当地的报纸之外,很难看到其他的纸媒体,而对于他们来说,对于超越于自己所在区域以外的资讯的了解只能通过互联网。实际上,这些市场是有很大的开发价值的。传统纸媒体如果可以从渠道上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挖掘。甚至包括农村市场,目前还缺乏有影响力的纸媒体来满足他们的资讯需求,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以及需要的知识没有了解的渴望,手机增值服务在一些市场的成功开发已经证明了这个市场的价值。

篇(6)

传统印刷将长期存在

1.印刷媒体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占主导地位

自从电子媒体出现以来,关于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的关系以及电子媒体是否会取代印刷媒体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但实践证明,电子媒体和印刷媒体各有其特点,各有其应用领域和市场。虽在某些方面存在竞争,但在许多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相互补充的。

近年来,据相关机构对印刷媒体进行的需求分析表明,随着市场对电子媒体需求的增加,对印刷媒体的需求也在随之增加,同时还呈现出了电子媒体和印刷媒体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如在印刷品上添加QR码,阅读者可用手机等拍摄QR码连接网络来观看视频,从而提高印刷品的体验效果。未来,类似的融合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目前,虽然电子媒体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其要在绝对值上与印刷媒体平分秋色,仍然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需要更长时间,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印刷媒体更加便携易用

印刷媒体可以供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反复阅读、思考和使用,同时无须任何其他设备,是人类学习、研究、传播知识和信息及消遣娱乐最便利的媒体之一。

(2)印刷媒体更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具有保存和珍藏性

首先,人们很难快速改变上千年来形成的阅读习惯,因此,目前大多数人还崇尚传统的阅读方式。“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生产图书136万种、338亿册,是“十五”期间累计生产图书量的2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而全球知名管理咨询机构毕马威(KPMG)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86%的受调查读者更喜欢阅读纸质出版物。

其次,从信息的保存性来看,比较可靠的还是传统纸质印刷品。目前,我们对数字储存技术的可靠性还难以预测,而纸质印刷品经过上千年的验证,被证明是可靠的。

再次,不少精美的印刷品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能够给人以视觉享受,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在这一点上,目前电子媒体还难以与其竞争。

(3)印刷媒体具有“共时性”和“延展性”

印刷媒体在时间上的“共时性”和在空间上的“延展性”是任何电子媒体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是纸质书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共时性”体现在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同时打开一本纸质书的多个页面,或同时打开多本书做前后翻看和对比,其切换页面的方便程度远远高于电子屏幕。虽然电子媒体也可实现不同图书和页面之间的切换,但纸质书的“切换”,无非是转一转脖子,甚至只是转一下眼珠,其直观性远高于电子媒体。

“延展性”体现在印刷媒体在空间上基本没有太大限制。电子媒体的屏幕通常都小于对开纸张幅面,因此其难于表达版面设计所传达的意味,体现不出大幅图片或大字标题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如电子媒体无法展示大幅面地图的全貌,但纸质媒体却可以同时呈现地图的全局和具体细节。

(4)印刷媒体本身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印刷及设备器材也随之发生变革。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化工作流程、数字印刷及其设备的逐步普及,使印刷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印刷质量和生产率不断提高,印刷周期不断缩短。这种印刷媒体本身的不断变革,正在促使其更加适应多媒体时代人们的需求,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5)目前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决定印刷媒体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虽然电子媒体增长的速度比印刷媒体快,但印刷媒体的市场发展前景依然乐观。一项调查表明,受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全球近70亿人口中,有条件上网的人口数量比例并不大,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低(如中国网民约有4.85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3左右)。此外,无论是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还是平板电脑等的价格都比较高,对许多人来说还难以接受,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电子媒体的发展。

(6)印刷媒体的宣传沟通作用进一步增强

当前,来自各种渠道的正确的、错误的甚至虚造的信息正大量涌入互联网,让人们真假难辩,也导致互联网的可信度大大降低。相比之下,经过加工整理后出版的报纸和杂志,其可信度远远高于网络,从而赢得了受众群体的信任。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逐渐发达的背景下,现在许多大型电子商务网站都在利用印刷媒体提高宣传力度,从而扩大自己的业务。如专门销售礼品的Red Envelope网站会将印刷精美的目录邮寄给各地消费者,用这些高品质的印刷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引导其在网上购买礼品。又如,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网站eBay数年前就开始通过印刷媒体进行宣传,其在全美44个地区的55家主要报纸的周日版上做了8版全彩色广告,广告受众达2300万人,印刷广告已成为eBay缩小线上与线下距离的有效方式之一。

(7)事实证明印刷媒体仍在不断发展

自从出现电子媒体之后,就有人预言新媒体将取代印刷媒体,他们甚至一次又一次列出了其他媒体取代印刷媒体的“时间表”:20世纪20年代,广播取代印刷;20世纪50年代,电视取代印刷;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取代印刷;20世纪90年代,网络取代印刷……但至今为止,这些预言都没有实现,电子媒体带给印刷媒体的正面促进作用大于负面影响,印刷媒体仍在不断发展。

2.传统印刷还将长期存在

近年来,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也有不少专家预测,数字印刷将逐步超越传统印刷,成为印刷业的主流技术。但在笔者看来,数字印刷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其印刷质量和生产效率与传统印刷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即便在发达国家,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成为主流的印刷技术。

(1)传统印刷在发达国家将长期存在

我们首先来看看经济和印刷业都较为发达的美国。美国印刷业市场信息与研究组织PRIMIR于2010年2月聘请IT Stratcgies调查人员就北美地区数字印刷的应用趋势进行了调查。调查集中在书籍、目录、直邮广告、标签、杂志、手册、营销资料、报纸、包装(折叠纸盒和软包装)及特殊应用(日历、相册)等12个领域。调查显示,在这12个领域中,数字印刷的应用在2014年前不会发生重大变化,2009~2014年北美地区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的印量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该调查还显示,尽管2009~2014年北美地区数字印刷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5%,而传统印刷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但由于数字印刷基数较小(2009年数字印刷印量占总印量的1.5%),要赶上或超过传统印刷量还需要很长时间。

篇(7)

关键词 体育 竞赛表演 媒体

根据《大辞海•体育卷》的定义,体育竞赛表演业是指以体育竞技、表演的方式向市场提供观赏性的体育服务产品的组织机构与活动的集合体。

我国的体育竞赛表演业以其自身独特的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者,加之大众传媒的有效传播,体育竞赛表演业影响力迅速扩大;特别是电视媒体进入体育竞赛表演业之后,体育竞赛表演业的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研究,可以说体育竞赛表演业与大众传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我国职业化体育联赛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分析其原因,不得不承认,这与没有跟各类媒体实现良性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跨媒体经营是实现体育竞赛表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和体育竞赛表演业的高速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跨媒体经营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其在体育竞赛表演业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一、跨媒体平台的优势

所谓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相互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跨媒体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大受众覆盖面,大幅度降低传播成本,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综合利用媒介资源,充分满足受众需求,提高媒体的抗风险能力,为大众服务,提高人类文明程度,实现信息增值,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二、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产生的原因

第一,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内容丰富。根据定义,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主要包括职业性的体育赛事、商业性体育赛事、大型综合运动会、社会体育竞赛等构成。体育竞赛表演业内容精彩丰富,新闻点众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受众面广。

第二,在经营管理的方面,由于不同媒体平台资金流的互补性,降低体育赛事表演业的经营风险性。同时,对于赞助商而言,能够提供跨媒体服务,进行全方位报道,是吸引其投资的重要因素。

第三,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以实现体育竞赛表演业盈利为最终目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期刊等不同新闻媒介整合体育赛事传播的媒体资源,对赛事的进行宣传报道,实现资源共享和内容渗透。进一步的推动体育赛事的发展,打造体育赛事品牌,提升知名度,扩大其市场份额,为体育竞赛表演业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渠道。

(二)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的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一,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娱乐特质。体育本身就是娱乐,是源自于人的心灵、身体和感受上的快乐,这一特点决定了体育赛事可以走跨媒体经营道路。

第二,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传播技术的发展。经过数字化的技术处理,任何信息都可以被整合为一体,这就打破了过去不同媒体之间的壁垒,推动了不同媒体之间的技术、人员、资本等资源的整合,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跨媒体经营提供了可能。

第三,目前手机视频、互联网流媒体等数字媒体从技术上支持多元化运营已经完全可行,完全可以搭建跨媒体之间的互利共生的合作平台,这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跨媒体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的方式

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可以使各类媒体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实现功能上的优势互补,要做到些,必须加强各类媒体之间的协作与整合。

(一) 加强电子媒体和平面媒体的协作与整合。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通过单一的视觉、单一的维度传递信息,相对于电子设备等媒体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维度的传递信息,而称作平面媒体。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没有严格的定义,只是从信息传递、传播的维度和方式上区分的。两类媒体结合可以实现体育赛事全方位的传播,达到理性传播和感性传播的互补。

(二) 加强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协作与整合。电子媒体是最具影响力的强势媒体,但时效性强,其对体育赛事的播出时间是线性固定的。而网络媒体依赖IT设备开发商们提供的技术和设备来传输、存储和处理音视频信号;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和新媒体特性。两类媒体结合使体育赛事的传播效果大大提高。

(三) 加强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的协作与整合。网络媒体更多地作为体育赛事的传播介质,它十分依赖于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内容传播,而平面媒体以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核心内容见长,两类媒体结合弥补了各自在传播体育竞赛表演业内容时的短处,扩张了自的长处,达到体育竞赛表演业内容传播和形式传播的共赢。

(四) 加强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协作与整合。三大类型媒体的链接,全方位地编织起一张体育竞赛表演业的立体传播网,充分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五) 加强新媒体的与三大类型媒体的链接。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具有非常强大的互动功能,可以为体育赛事的传播提供各种互动功能。

四、体育竞赛表演业跨媒体经营的机遇与挑战

跨媒体平台的建立不仅给体育赛事的传播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同时也有一定的挑战。机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从传播渠道来看,充分整合利用了各种宣传渠道和宣传资源,建立了包含各媒体的组合传播体系。(二)从销售平台来看,商家更为关注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宣传载体,这些载体除了提供传统的宣传报道和平面出版之外,还提供了各种互动功能,增加了更多的赢利点。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经受的住风险的考验。跨媒体平台虽然有可能成为体育赛事发展的必要舞台,但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盈利模式不明确,以及各方的利益分配还有待考究,但其发展空间也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 姚颂平.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6.

[2] 李诚志.体育产业大有可为[J].人民日报.1999.3.20.

[3] 王强,王朝阳.现代传播技术的跨媒体化发展[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5.3.

[4] 刘卫军.我国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4.3.

篇(8)

期刊具有连续性强,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报道及时,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以及内容广泛等特点,就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期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源,在学术研究、学术发表以及信息的传递与获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我国期刊业在当代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报道,1978年我国仅有期刊930种,而截至2007年4月底,全国期刊总数则迅速增长到了9468种,30年来增长了近十倍!通过数字的急速膨胀,让我们对期刊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随着期刊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当数字技术横行于世的时候,电子期刊作为传统期刊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了当代出版业的舞台上。

一、电子期刊概述

1.定义。电子期刊(Electronic Journal),也称为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广义上来讲电子期刊就是以电子形式而存在的期刊,即利用电子媒体的形式出版和发行的期刊。学者J.Edwards认为文献的阅读或列印来自于使用者的电脑,而非纸本期刊者,皆归类于电子期刊;国内有学者将电子期刊区分为无纸期刊、线上期刊、光碟电子期刊、虚拟期刊及电子期刊;目前使用较多的定义是凡脱离原始纸本印刷方式,而以各种电子媒体储存、呈现、发行的连续性出版物,即称为电子期刊。

国外关于电子期刊的研究起步较早,对电子期刊的定义也较为多样。如Garson与Howard将其定义为“一种以数位形式呈现的期刊”。Shackel对电子期刊定义为:“利用电脑去支援一个学术文章,从撰写、评审、被接受到出版的过程,通过适当软件的协助,一个作者可以输入其文章到一个电脑系统中,期刊的编辑者、评审者、读者乃至作者本人均可以在他们的电脑终端机中检索到这篇文章。”Brandt将电子期刊定义为:“电子期刊是定期即以电子形式发出的资讯的组合”。

相对于从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研究电子期刊的国家,我国对相关内容的研究大致起始于90年代初,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在电子期刊的定义方面,大多是引用或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总体上说我国的学者对于电子期刊的定义,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其本身的字面特征为出发点,把电子期刊定义为: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碟等介质上,并可通过计算机设备本地或远程读取使用的连续出版物。另外一种观点是从电子期刊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形式出发,认为电子期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从广义上看,电子期刊是指以连续性方式出版并通过电子媒体发行的期刊,包括各种可以以电子形式获得的期刊,如缩影、光盘、联机数据库、网络资源等不同方式。从狭义上讲,电子期刊是指电子媒体连续出版发行的学术性机读期刊。

2.电子期刊的发展历程简述。电子期刊是电子出版物中的一种,在电子出版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电子期刊的定义和内含也有所不同。兰卡斯特(F.W.Lancaster)认为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即以计算机印制印刷型(辅助)、电子与印刷型形式同时存在(并行)、仅以电子形式出版(单独)、利用超媒体的方式使电子出版物的功能增强(多媒体)等4个阶段。

由此可见第一阶段的电子期刊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电子期刊,它只是借由电子技术出版具有电子性质的印刷型期刊,第二阶段是印刷版期刊的电子化,这是电子期刊发展的初级阶段出版商所采用的最为普遍的出版模式,通常是将各自管辖的期刊资源作为资源基础,经过扫描、校对等加工工序完成对印刷版期刊的电子化,并形成期刊资源数据库,实现电子期刊的出版。例如Elsevier的Science Direct平台和Springer的Springer Link平台等。第三阶段已经形成了不依赖于印刷版期刊出版的纯电子期刊的出版模式,此类期刊通常是指通过光盘、磁盘模式或者以邮件等模式出版发行的,纯文本类电子期刊。第四阶段的多媒体阶段,是在第三代电子期刊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得电子期刊中又融入了各种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特效等视听元素,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这一阶段的电子期刊通常都是选用的网络出版模式。

二、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之对比分析

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由于其载体形式,出版模式的完全不同,从而在期刊的阅读使用,出版发行,界面内容形式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针对两类形式的期刊,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携带及浏览方式。首先从携带和读取的方式上来看,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各具特点。纸质期刊的特点在于阅读不限场地,方便携带,对于一部分有着阅读纸质期刊爱好的读者来说,电子期刊的阅读体验完全无法满足其这方面的需求,但同时纸质期刊不适合大批量携带,仅限于小量刊物的随身携带。而电子期刊的特点就更加显而易见了,由于受到存取设备的限制,电子期刊的携带、阅读均需要专用设备或介质的辅助,因而场地的限制、网络的限制以及设备的限制等都会为电子期刊的携带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现在MP4、MP5、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发展,使得各类设备都越来越方便携带,阅读器的发展也使得各类电子出版物大行其道,但这类便携式阅览设备仍然要受到电源场地等的限制,并且长期使用此类设备也会对读者的眼睛、颈椎等造成伤害。但电子期刊可以借由光盘、磁盘、硬盘等存储介质大量储存携带,这是纸质期刊所无法比拟的。

从浏览方式来看,纸质期刊通常会引导读者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阅读文章内容,而电子期刊由于其自身特点,读者可以根据其自身需求,有着重的挑选关键内容浏览,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效率,节省阅读时间的目的。

2.检索功能。电子期刊的检索可以根据不同的检索项任意组合检索条件,从而找到需要的期刊,比起纸质期刊的检索要方便得多,而且检索过程完全自主化,无需借助图书馆员的协助,更加快捷。同时电子期刊也具有纸质期刊的全文索引,文摘关键词检索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期刊的查准率和检索结果的有效性。

3.交互性。纸质期刊对于作者与编辑部,读者与编辑部,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一般限于信件、邮件的往来,而由于邮寄时间、距离、邮件的延误、丢失、错失等种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各自之间的信息往来不尽人意,问题的反馈又常常无时效可言。而电子期刊的流行则大大改善了这一情况,通过网络征稿、投稿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通过在线咨询等方式使得作者和编辑部之间的交互性更强,问题的反馈也更加及时。而读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订阅期刊,不仅方便,而且快捷。除此之外,有的电子期刊甚至可以支持读者对文章进行实时评论,或提供三方的网络对话服务(如Chat Room),可直接将意见反馈给编辑部及作者本人,不仅为编辑部的改进提供素材,也为作者的研究提供帮助。

4.存储问题。纸质期刊的存储需要较大的空间,体积大难于搬运是纸质期刊存储的难点所在。虽然电子期刊具有体积小便于存储的优点,但在保存时间上电子期刊远不如纸质期刊的保存时限长。据统计硬盘的使用时限一般在10年到几十年之间,光盘的寿命也超不过30年,磁盘更是可能会出现消磁、损坏等事故,所以电子期刊存储必须要注意存储介质的可用性,定期更换存储介质,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而只要注意防潮防虫,注意存储条件,纸质期刊则可以保存100年,甚至更长。

5.内容方面。在内容方面,纸质期刊由于受到版面、页数等的限制,期刊内容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而电子期刊受益于超链等功能,在内容和图片上都有了更加宽松的条件,作者可以把需要展示的图片和附加的说明或内容,通过超链的形式实现,从而在不影响版面效果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阐述问题。另外电子期刊在内容上还可以使用更多的多媒体手段,如加入动画、音频、视频,并将其与文字相融合,给读者全新的体验。

但从内容的连续性上看,电子期刊对于过刊的回溯性较差,通常只有近十来年的期刊回溯,而更早的刊物通常还是需要诉诸纸质期刊的查询。

6.费用与开销。由于电子期刊省略了印刷、装订、投递等过程,故而节省了大量的纸张费用、印刷费用、装订费用及邮费等,降低了成本,所以读者通常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获取大量的信息。除此之外,电子期刊还可以按篇购买,即读者可以个性化的选择自己需要的论文,而不用向纸质期刊那样按本、论期收费,这样就可以为读者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

三、电子期刊发展之我见

就目前来看,电子期刊的发展势头大好,几乎所有的传统期刊都拥有自己的电子期刊,它们或是传统期刊的电子版本,或是基于纸版期刊内容的优先数字出版类期刊。出版社也都在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借助外力不断地发展和扩大电子期刊业务。与此同时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而发生着改变,电子期刊正在和传统期刊一样越来越受到出版社以及用户的重视和喜爱。当然不得不看到,目前由于这两者各自固有的特点,在短期内电子期刊仍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期刊,但电子期刊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是传统期刊的附属品,它正在以一个传统期刊竞争伙伴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参考文献:

篇(9)

1.定义。电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也称为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广义上来讲电子期刊就是以电子形式而存在的期刊,即利用电子媒体的形式出版和发行的期刊。学者J.Edwards认为文献的阅读或列印来自于使用者的电脑,而非纸本期刊者,皆归类于电子期刊;国内有学者将电子期刊区分为无纸期刊、线上期刊、光碟电子期刊、虚拟期刊及电子期刊;目前使用较多的定义是凡脱离原始纸本印刷方式,而以各种电子媒体储存、呈现、发行的连续性出版物,即称为电子期刊。国外关于电子期刊的研究起步较早,对电子期刊的定义也较为多样。如Garson与Howard将其定义为“一种以数位形式呈现的期刊”。Shackel对电子期刊定义为:“利用电脑去支援一个学术文章,从撰写、评审、被接受到出版的过程,通过适当软件的协助,一个作者可以输入其文章到一个电脑系统中,期刊的编辑者、评审者、读者乃至作者本人均可以在他们的电脑终端机中检索到这篇文章。”Brandt将电子期刊定义为:“电子期刊是定期即以电子形式发出的资讯的组合”。相对于从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研究电子期刊的国家,我国对相关内容的研究大致起始于90年代初,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在电子期刊的定义方面,大多是引用或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总体上说我国的学者对于电子期刊的定义,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其本身的字面特征为出发点,把电子期刊定义为: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碟等介质上,并可通过计算机设备本地或远程读取使用的连续出版物。另外一种观点是从电子期刊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形式出发,认为电子期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从广义上看,电子期刊是指以连续性方式出版并通过电子媒体发行的期刊,包括各种可以以电子形式获得的期刊,如缩影、光盘、联机数据库、网络资源等不同方式。从狭义上讲,电子期刊是指电子媒体连续出版发行的学术性机读期刊。

2.电子期刊的发展历程简述。电子期刊是电子出版物中的一种,在电子出版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电子期刊的定义和内含也有所不同。兰卡斯特(F.W.Lancaster)认为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即以计算机印制印刷型(辅助)、电子与印刷型形式同时存在(并行)、仅以电子形式出版(单独)、利用超媒体的方式使电子出版物的功能增强(多媒体)等4个阶段。由此可见第一阶段的电子期刊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电子期刊,它只是借由电子技术出版具有电子性质的印刷型期刊,第二阶段是印刷版期刊的电子化,这是电子期刊发展的初级阶段出版商所采用的最为普遍的出版模式,通常是将各自管辖的期刊资源作为资源基础,经过扫描、校对等加工工序完成对印刷版期刊的电子化,并形成期刊资源数据库,实现电子期刊的出版。例如Elsevier的ScienceDirect平台和Springer的SpringerLink平台等。第三阶段已经形成了不依赖于印刷版期刊出版的纯电子期刊的出版模式,此类期刊通常是指通过光盘、磁盘模式或者以邮件等模式出版发行的,纯文本类电子期刊。第四阶段的多媒体阶段,是在第三代电子期刊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技术手段,使得电子期刊中又融入了各种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特效等视听元素,更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这一阶段的电子期刊通常都是选用的网络出版模式。

二、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之对比分析

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由于其载体形式,出版模式的完全不同,从而在期刊的阅读使用,出版发行,界面内容形式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针对两类形式的期刊,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携带及浏览方式。首先从携带和读取的方式上来看,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各具特点。纸质期刊的特点在于阅读不限场地,方便携带,对于一部分有着阅读纸质期刊爱好的读者来说,电子期刊的阅读体验完全无法满足其这方面的需求,但同时纸质期刊不适合大批量携带,仅限于小量刊物的随身携带。而电子期刊的特点就更加显而易见了,由于受到存取设备的限制,电子期刊的携带、阅读均需要专用设备或介质的辅助,因而场地的限制、网络的限制以及设备的限制等都会为电子期刊的携带带来一定的困难。虽然现在MP4、MP5、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发展,使得各类设备都越来越方便携带,阅读器的发展也使得各类电子出版物大行其道,但这类便携式阅览设备仍然要受到电源场地等的限制,并且长期使用此类设备也会对读者的眼睛、颈椎等造成伤害。但电子期刊可以借由光盘、磁盘、硬盘等存储介质大量储存携带,这是纸质期刊所无法比拟的。从浏览方式来看,纸质期刊通常会引导读者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阅读文章内容,而电子期刊由于其自身特点,读者可以根据其自身需求,有着重的挑选关键内容浏览,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效率,节省阅读时间的目的。

2.检索功能。电子期刊的检索可以根据不同的检索项任意组合检索条件,从而找到需要的期刊,比起纸质期刊的检索要方便得多,而且检索过程完全自主化,无需借助图书馆员的协助,更加快捷。同时电子期刊也具有纸质期刊的全文索引,文摘关键词检索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期刊的查准率和检索结果的有效性。

3.交互性。纸质期刊对于作者与编辑部,读者与编辑部,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一般限于信件、邮件的往来,而由于邮寄时间、距离、邮件的延误、丢失、错失等种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各自之间的信息往来不尽人意,问题的反馈又常常无时效可言。而电子期刊的流行则大大改善了这一情况,通过网络征稿、投稿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通过在线咨询等方式使得作者和编辑部之间的交互性更强,问题的反馈也更加及时。而读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订阅期刊,不仅方便,而且快捷。除此之外,有的电子期刊甚至可以支持读者对文章进行实时评论,或提供三方的网络对话服务(如ChatRoom),可直接将意见反馈给编辑部及作者本人,不仅为编辑部的改进提供素材,也为作者的研究提供帮助。

4.存储问题。纸质期刊的存储需要较大的空间,体积大难于搬运是纸质期刊存储的难点所在。虽然电子期刊具有体积小便于存储的优点,但在保存时间上电子期刊远不如纸质期刊的保存时限长。据统计硬盘的使用时限一般在10年到几十年之间,光盘的寿命也超不过30年,磁盘更是可能会出现消磁、损坏等事故,所以电子期刊存储必须要注意存储介质的可用性,定期更换存储介质,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而只要注意防潮防虫,注意存储条件,纸质期刊则可以保存100年,甚至更长。

5.内容方面。在内容方面,纸质期刊由于受到版面、页数等的限制,期刊内容也会受到相应的限制。而电子期刊受益于超链等功能,在内容和图片上都有了更加宽松的条件,作者可以把需要展示的图片和附加的说明或内容,通过超链的形式实现,从而在不影响版面效果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阐述问题。另外电子期刊在内容上还可以使用更多的多媒体手段,如加入动画、音频、视频,并将其与文字相融合,给读者全新的体验。但从内容的连续性上看,电子期刊对于过刊的回溯性较差,通常只有近十来年的期刊回溯,而更早的刊物通常还是需要诉诸纸质期刊的查询。

篇(10)

逆流而上,拓宽发展空间

早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就曾有媒体采访时问过郭曼:“金融危机的冬天来了,航美感觉冷吗?”郭曼回答时的淡然给了采访的记者很大的震撼,他说:“冬天来了没什么可怕的,把衣服穿厚一点就行了。对我们而言,金融风暴是一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因为,经济危机其实为我们优化市场环境、扩大资源范围提供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历练良机。”

郭曼的淡定自若源自成竹于胸的那份宏伟的发展规划。就在几家竞争对手宣布放弃原有的航空广告市场之后,2009年3月14日,航美传媒集团宣布获得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深圳国际机场多种传统媒体特许经营权,同时,航美还同深圳国际机场续签了数字电视系统的特许经营合同。此次,航美新获得的媒体资源包括首都机场1号、2号和3号航站楼的376个广告位的传统广告牌、灯箱广告和其他广告形式以及三个航站楼行李提取区数码刷屏经营权。同时,凭借与深圳国际机场签订的特许经营权合同航美获得了该机场A、B航站楼到达通道90个灯箱广告的经营权。4月1日,航美又宣布将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安装和运营3块总面积超过240平方米的巨型LED显示屏。

接连签订的几个特许经营合同让航美实现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从国内最大的“航空数字媒体联播网”晋级中国最具规模的“专业航空媒体运营商”。

航美的大肆扩张与同业中竞争对手的“收紧”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国内一家著名的财经媒体记者评价说:“市场开发狂人航美逆势烧钱”。就跟穿鞋的人自己最知道鞋子是否舒服一样,郭曼作为航美的掌门人心里装着一本清晰的生意经。郭曼说:“金融危机增加了经营成本,必然会让一些竞争力弱的企业淡出市场。未来,我们将继续捕获由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商机,增加我们在各大机场的媒体资源,这将进一步强化我们在各大机场的优势。合作程度的加深将强化航美与机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将极大地增加我们的市场定价能力和话语权,同时,我们对机场媒体所进行的投入和改造也将协助机场为高端的航空旅客提供更加赏心悦目的乘机环境。”

维美诞生,航美添丁

在接连完成一系列资源收购的外扩动作后,航美开始静心修炼“内功”。在一番紧锣密鼓地集贤纳能后,4月初,航美传媒集团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北京维美联合广告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新近接单的多家机场传统媒体广告的开发与经营。

与此前航美所经营的机场电视和数码刷屏系统重点突出“同一时间,同一画面”的网络化优势不同,这次,航美的高层为“维美联合”设计了一条独到的发展道路,即在未来的运营中将突出“智能创意”特色,就是根据机场环境实际情况以及广告客户的品牌内涵、产品特点等设计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创意广告。旨在用创意打动“视”界。这能在美化航空旅客视觉环境的同时实现良好的广告传达效果。

“维美联合”组建后首先与深圳机场进行深度沟通并最终确定了改造设计方案。预计从5月1日起航美将对深圳机场A、B航站楼到达通道90个灯箱实施改造。按照航美的改造方案,“新版”到达通廊的媒体形式既有炫动的电子媒体墙,也有将墙面、地面甚至天花板进行一体化包装的创意广告,还有灯箱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立体化广告……在这些匠心独具的设计方案中处处可见“维美联合”创意团队的不凡实力。

当记者问:原有的电子媒体和新签订的传统媒体孰轻孰重时,郭曼笑着说:“电子媒体就像我们的大儿子,新拓展的传统媒体就像小儿子,两个儿子都要健康养大。”的确,在郭曼心中,航美的电子媒体和传统媒体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也各有各的优势。就像郭曼所说的,不同渠道的客户有着不同的广告诉求,但是,在航美,他们的多样化选择可以得到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喜欢刊期、阿络化的客户就选择数码媒体,期望独占优势资源,放大展示效果的客户就可以转投传统媒体。两个“儿子”都践行航美自创建以来就一直努力追寻的“一站式”整合航空广告服务的理念。

沿着高端路线进军“非航”媒体

商界鏖战不进则退,4月30日,航美和中国石化合作联合开发中石化分布于全国的超过2.8万家加油站的户外媒体。

按照计划,在未来5年半左右的时间里,航美传媒集团的广告媒体网络将陆续拓展和覆盖到中国石化分布在全国的加油站,打造中国加油站媒体网络,新媒体开发计划涉及数码新媒体、传统灯箱、挂旗等多种承载形式。

据悉,由于航空人群和有车一族的范同有着相当的重叠性,都属于城市中的中上层人士,因此,航美传媒所负责开发的加油站媒体项目将继续沿着高端化的路线前进。

篇(11)

目前,我国大多数期刊仍以纸质媒体为主,虽然不少期刊也推出了自己的网络版或光盘版,但多以宣传或收藏为主,尚形不成完整的期刊电子化融合体系,与数字传播技术的对接和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从期刊发展的长远战略眼光来看,传统期刊要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下获取生存权和发展权,就不能保守自闭、固步自封,而是应该在保持自身长处的基础上,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对电子化传播技术采取“拿来主义”,积极主动进行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以实现期刊电子化的升级换代,为期刊的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前进道路,使期刊走上一条崭新的和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那么,期刊应如何实现与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对接,使传统期刊与电子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传媒形式呢?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看得十分清晰、明了,但从期刊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已经可以进行如下的预测和展望:

一、期刊传播网络化。期刊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具有信息种类多、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特点,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途径少、周期长、传播面狭窄,无法满足人们快捷、方便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所以,为了增强期刊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传统期刊必须进行传播手段的改革,与新型电子传播技术实现对接,形成新的期刊电子化传播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这样,期刊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原有的信息载体优势,还可以使其传播方式落后的情况彻底改观。例如,期刊在完成电子编辑和排版之后,即可利用期刊网站或电子期刊的方式快速出版,读者可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进行订阅,极大地提高了期刊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缩短了期刊的信息更新和出版周期。另外,随着多媒体数字电视、手机网络、电子信息屏等电子媒介的普及,人们还可以快捷方便地订阅电视期刊、手机期刊,或通过电子信息屏获取相关的各类期刊信息。这不仅会使期刊的发行渠道快捷化、多样化、便利化,还可使期刊的传播方式更加大众化、生活化,为期刊开拓出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道路。

二、期刊信息集合化。为了适应期刊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期刊应该逐步实现期刊信息集合化。目前,我国期刊虽然种类繁多,刊载的信息量巨大,但这些信息却庞杂分散,分布在不同的期刊上,未形成集约化优势,很不方便读者搜寻和检索,造成了极大的信息资源浪费。实现期刊信息资源集合化,就是通过期刊界的行业联合、系统联合等方式(如生活类期刊、医学类期刊等),打造出同类期刊的信息集合平台,将各家期刊拥有的各类信息进行汇总、集合,然后再将这些信息按专题化、系列化、集约化的原则,将各类信息组合成不同门类的信息库,并将其网络化,最终形成期刊总信息库。在此基础上,期刊界可与网络运营商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电子传播技术,向广大受众传播期刊信息,形成新的期刊信息产业。实现期刊信息集合化,不仅可将最新的各类期刊信息向受众集合传播,而且可以激活各类期刊历年来所积存的历史性库存资料信息,使这些颇有价值的储存信息从尘封中走出来,为社会和受众服务,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社会效益。实现期刊信息集合化,可以使期刊更紧密地与电子传播技术实现对接,更好地发挥期刊的信息传播功能。期刊信息集合化的建立,可使期刊与受众的关系更为密切,成为受众获取各类信息最便利的途径。例如,当某果园发生不明病虫害时,果农可以立即通过手机网络连通有关果木类期刊信息平台,查询有关的病虫害防治信息,进行对照和分析,以诊断是何种病虫害。与此同时,果农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与有关果木专家实现在线连接,直接进行现场咨询。又如,家庭主妇想制作一道名菜,可在家中通过多媒体数字电视系统,登录相关的烹饪期刊信息平台,调出这道名菜制作的视频节目观看,学习名菜的制作方法。实现期刊信息集合化,可使期刊电子化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与社会大众的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的信息集合功能和传播功能。

三、期刊功能多样化。实现期刊电子化,还可以改变期刊作为平面媒体功能单一的现状。期刊在实现电子化发展的进程中,可充分利用电子传播技术的多样化功能,将期刊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分解、整合,将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电子信息,如图文、音频、视频或多媒体节目,通过各种电子网络向广大受众,以供受众免费或付费点击、订阅、下载,实现期刊信息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和快捷化。例如,喜欢美容的女士,可以通过手机订阅“美容知识小贴士”,这样,用户每天都可收到期刊信息集合平台发来的“美容短信小贴士”或视频小节目,指导该女士进行时令美容,既方便又实用。又如,喜欢音乐的“发烧友”,可以通过家中的数字电视系统向音乐期刊网络订阅“最新流行歌曲”,闲暇时可以随时调出来欣赏。诸如此类的期刊功能的多样化,不仅使期刊保持了自己信息载体的基本属性,又使期刊摆脱了功能单一、信息传播速度迟缓的困境,使期刊与现代科技实现了完美对接,还为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信息产业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