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系统生物学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1 14:42: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系统生物学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系统生物学分析

篇(1)

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被评选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我校的植物保护专业不仅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而且是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了全面落实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出台了《青岛农业大学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调应用型导向、产业导向、行业导向和专业导向,让毕业生切实面向产业、行业和专业生产一线需求。

植物保护专业是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植物病源生物的诊断和识别及综合治理等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植物病源生物预测和综合治理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在科研院所、检验检疫部门及相关公司从事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2014年实施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毕业生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毕业生应该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和普通微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与知识。而且将普通微生物学位列植保专业十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中。由此可见,普通微生物学对植保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主要因为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农业生产、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1]。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本文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普通微生物学这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在我校,普通微生物学主要是针对植物保护、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烟草、园艺、茶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

在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通微生物学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课。相关先修课程包括高中时学习的《生物》,大学一年级已开设的《普通化学Ⅰ》、《有机化学Ⅲ》和《分析化学Ⅲ》。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通过高中《生物》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相关知识体系[2],对普通微生物学中关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遗传变异和微生物的生态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有所帮助。已修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微生物课程中关于渗透压、化学消毒剂、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普通微生物学中对于这些知识点的介绍可做相应删减。普通微生物学跟同时开设的《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之间相关性更大。比如,《基础生物化学》中关于代谢途径的知识点是重点讲解内容[3],因此关于微生物代谢的知识点在普通微生物学课程中可以简化讲解。《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关于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关于原核和真核微生物这部分的知识[4]。《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是普通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通过实验印证课堂内容,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及原理理解[5]。

普通微生物学的后续相关课程包括《普通遗传学》、《农业植物病理学Ⅰ》、《农业植物病理学Ⅱ》、《植物化学保护Ⅰ》、《植物化学保护Ⅱ》、《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和《植保专业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设计)》等。扎实的微生物知识可以为后续理论或实践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后续课程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选择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普通微生物学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分为不同的目标层次。首先,从知识目标上,学生应该从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掌握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构造、类群、营养与代谢、生长及控制、遗传和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其次,从能力目标层次上,要求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研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具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在素质目标层次上,使学生在学习普通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将选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本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本书是一本结构严密、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和可读性强的基础课启蒙教材。本课程总计32学时,共2学分;每周2课时,每次2学时,历时8周。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及学时安排,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教材略作删减和调整,比如,把教材关于传染与免疫的内容更换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如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进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微生物化肥和微生物农药等跟植物保护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同时,在讲解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病毒等章节时,联系实际、多举例介绍该种微生物对植物的致病或保护作用。

总体上,本课程共计十章内容,具体安排是:绪论(2学时);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病毒和亚病毒因子(4学时);微生物营养和代谢(4学时);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2学时);微生物遗传和变异(4学时);微生物生态(4学时);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2学时);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4学时)。

四、学情分析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实施)规定,学生在第四学期需要修满21门课程,课内学时数超过512个学时,平均周学时数为30.4个学时,因此学生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微生物课程时,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包括微生物营养类型、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等。加之本课程教材内容多,学时少,记忆型知识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晦涩。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做笔记。但现代学生普遍对手机依赖性高,自控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跟植物和动物相比,微生物形态小,肉眼几乎不可见,较为抽象。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为核心。

在课堂上,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以PPT多媒体为主要载体,以讲授为主,PPT的呈现形式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图片、表格动画等,减少文字,并且讲解时做到先形象(图片、流程图、视频动画),后概念(文字);难点问题要结合板书讲解。知识点讲解要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结合,与教师自身经历、科研相结合,同时语言幽默生动,增强教学效果。每次上课,先以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内容,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知识连贯性。课间放些微生物相关视频、歌曲,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技能大赛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六、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分三部分:即卷面成绩占70分,平时占20分,考勤成绩占10分,满分100分。试卷分基本题型、扩展题型和提高题型,要求试题内容覆盖整个课程,难易适中。考勤主要通过不定期点名、课前提问等方式检查,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检查课堂笔记。

七、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包括多种形式:首先,学校学院组织相关领导、督导或同行随机听课,在监督的同时给出建设性意见并传授教学经验;其次,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意见、建议,教师快速、及时和高质量地反馈;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学校评教系统给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打分。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卷面情况给出详细的试卷分析,真正做到“以教评教”、“以学评教”相结合。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课程分析,我们对植保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具体授课环节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较好普通微生物学综合技能的应用型和创新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7.

[3]朱新产,高玲.基础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篇(2)

生物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学来研究、揭示生物现象的学科,是生物学的方法论和生物专业的工具性专业基础课,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对生物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及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为大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针对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该课程的思政教育、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和过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成果调查评价显示,学生普遍对该课程存在畏惧心理,对相关的数学原理、公式、方法等掌握不够,统计分析应用不合理或分析不准确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单一。生物统计学课程具有内容多、概念多、计算多的“三多”现象,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懂、难记、难用的“四难”局面[1]。该课程教学课时一般为32~48学时,为了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传统教育多采用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抽象的概念和繁多的公式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由于课程概念和公式内容较多,教师的授课过于注重对原理、公式的讲授和推导,而对统计方法的实践训练和案例分析不够,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再次,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短路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往往教师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却听得头晕目眩。最后,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对统计软件相关内容的介绍较少,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和灵活运用统计方法的能力不足,对学生统计学思维的培养不够。

2“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同年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3]。“互联网+教育”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教育各环节上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云计算、5G、AR/VR等信息通信新技术和雨课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SPOC等新教学平台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各环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地位以及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在课堂之外随时复习课堂内容并与教师在线交流与讨论,优化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培养了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4-5]。

3“互联网+”背景下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

据CNNIC中国互联网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结合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以下方面展开探讨:

3.1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思想是行动的统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7]。教师在讲解生物统计学理论知识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时展及社会热点,及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帮助学生在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能够“披沙拣金、激浊扬清”,面对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和消极思想保持清醒的认知,能利用统计思维客观、正确地看待世界[8]。

3.2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生物统计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理论、实践和统计软件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学生具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等先修课程的基础。科学的课前规划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3.2.1优选规划教材

教材对于课程的教和学都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生物专业学生的学科设计和科学研究特点,选择一本规划教材。同时,筛选其他统计学教材中优秀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内容并整合到教学中,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生物统计分析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还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统计的知识海洋中遨游[9]。

3.2.2加强案例教学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该方法对真实事件予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员思考、分析、讨论、决断的案例,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理论知识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授课时可通过科研中的实际案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同时,在案例教学中,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是主角、执行者,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而教师是旁听者、激励者、指导者。案例教学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标。

3.2.3优化实验教学

生物统计学计算机实验教学是生物统计学课程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专业要求配备一套合适的统计学分析软件,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有Excel、SAS、BMDP、SPSS、EPINFO、Statistica、Origin、SPLM和Minitab等,这些软件各有优缺点[10]。如Excel可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转换与简单计算,操作简单,但统计分析的功能不够强大。如需要更为专业系统的分析,可使用SAS和SPSS等专业分析软件[11]。

3.2.4构建模块教学

该课程包括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相关分析、实验设计等内容,内容多且分散。在教学中,可根据课程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分成几大模块,如概率基础模块、实验设计模块、统计检验与分析模块、计算机统计软件应用模块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要强化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概率基础模块是学习统计检验与分析模块的理论基础。又如科学的实验设计是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的基础,而统计检验与分析的结果对实验设计有反馈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方法,提高实验效率,获得更加有科学价值的数据。

3.3深化“互联网+”教学模式变革

鉴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结合生物统计学传统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3.3.1互联网+教师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实现了互通共享。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各种图文并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也成为学生摄取知识的一种新途径。在此背景下,教师应适时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及时完善个人知识储备,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相关教学内容[12]。同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师应做好指导者和引领者角色,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地甄别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掌控知识与信息的能力[13]。

3.3.2互联网+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活动不仅局限于课堂。虽然生物统计学主要的教学活动依然是在课堂上完成,但师生间的知识交流应远超课堂的45分钟。教师应及时修正教学计划,依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课堂上,通过将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讲解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课后,将实操性强的技能教学安排在线下进行,形成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利用微信、QQ、E-mail、腾讯课堂、钉钉课堂等在线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个性化指导和因材施教。

3.3.3互联网+资源

针对生物统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课前,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结合本校资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组课,并导入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预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会更具有针对性[14]。课后,通过微课等碎片化、目标知识点明确的学习方式,促进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深入研究知识点。

3.3.4注重过程考核

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而且还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在传统教学中,考试、测验等终结性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过于重视卷面成绩,忽视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15]。近年来,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改革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教学评价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大学课程之中。过程性考核旨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平时行为、个性能力发挥等,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能够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进行创新和探索[16-17]。生物统计学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应依据课程标准,结合“互联网+教育”构建过程性评价测评策略。一部分过程性考核要通过平时成绩来体现。可以借助雨课堂等网络平台记录课堂上发生的提问与回答、讨论等互动环节,教师可参考网络平台记录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一部分过程性评测可根据学生课外实践的参与度和应用统计分析软件的能力评定。如软件上机考核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种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此外,借助微信、QQ等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态度进行实时监督和考核[18]。

篇(3)

多数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使同学对重难点把握和理解不好。在调查过程中发有13.12%的学生认为通过多媒体教学对重点和难点不容易理解,55.74%的同学认为只能达到一般程度,1.64%的同学认为能够把握和理解,29.51%的学生认为还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83.33%的同学认为能够在多媒体教学中记住重点部分,有6.7%的同学觉得记不下来,少数同学会不想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认为老师应该将重点和难点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讲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4.48%的同学认为复习时间会增加,51.72%的同学会认为不变,其余部分同学认为会减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学生认为课后完成作业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差不多(65.57%),少数认为较难21.31%,一部分认为13.11%较快且容易。

二、《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对信息量的影响

在《生物统计学》多媒体课堂上学生多数认为获得的信息量增加(47.54%),有助于思路拓展。多数同学希望多媒体的内容不完全是书本上的,希望老师补充新的例题等(62.30%),34.42%的同学希望是书本上的。但是在《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课件内容相对比较单一,数据罗列,较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多媒体节约传统板书中的例题板书时间,适当增加学生思考时间,适当增加例题让学生运算,通过运算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思维及注意力的影响

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学生认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集中的只有2.9%,注意力较集中的有33.33%,一般的占57.97%,注意力较分散同学占5.8%。采取多媒体方式教学,所学知识的记忆情况有所改善的同学占22.86%,60%的人认为没有太大影响,17.15%的同学认为应用多媒体使记忆力下降。

四、《生物统计学》多媒体课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学生多数(96.72%)认可生物统计学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学生认为该课程仅依靠板书或多媒体教学均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适当穿插板书的做法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80.33%)。

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必须通过多媒体才能进行程序的演示和部分难以板书的内容,比如大型数据模型等放在多媒体课件中,而部分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原理及推导等过程应该在板书过程中逐步展现出来,有助于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不断前行,有利于理解生物统计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有助于学生记忆。所以,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师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实时适量地应用多媒体,教师应根据教学中的逻辑过程将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既有助于节约某些数据板书的时间,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柏清.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17):160-161.

篇(4)

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成绩考核模式明显已不适应现在高等教育的形势和人才培养的需求[1],尤其是对生物统计学这种理论与实际分析结合的课程。如果只是通过一次考试来进行评价,学生若平时再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很容易在最后复习的时候出现心理负担过重、课程理解难度加大等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成性考核,则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督促和考察,能够真正发挥考核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等功能,达到教学和考核互相支撑、紧密配合、有机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考核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本文就形成性考核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分析,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一、形成性考核方法介绍

所谓课程形成性考核,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察和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依据的过程[2]。

与传统的考试考核模式相比较,形成性考核具有以下优点:(1)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将过程与效果紧密结合起来。(2)考核机会更多,避免了传统考核模式重期末、轻平时的缺点,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并给予其补救机会,最终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更认真学好功课,杜绝部分学生铤而走险在考试中舞弊的侥幸心理。(3)考核形式多元化。传统的考核模式往往形式单一,绝大部分为开(闭)卷考试。而形成性考核可以在平时开放的学习环境下融合各种各样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自发学习。也就是说,课程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能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其将过程考核结果与课程终结性考核结果相结合,能更合理地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和课程学业成绩进行评定。课程形成性考核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加强学习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和成绩。

二、生物统计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实践

在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具体的课程考核方式很多,按照类型划分,主要有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小测验考核、特别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期中期末考试等。其考核最终成绩计算方法为:最终成绩=(平时与小测验总成绩×30%+期中成绩×40%+期末成绩×30%)×准确率+其他加分。其中,平时作业考核是在每一章学习结束后下发这一章的作业,并规定交作业的最后期限,按照作业完成的数量及质量进行评分,实行推迟一天交作业,成绩扣除10%的惩罚。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评定其成绩。如果课堂发言积极,与教师互动较多,给予一定的奖励,包括加分或书籍、礼物等物质上的。同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亲自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辛劳,使之珍惜教师的劳动以及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阶段性小测验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随机进行的小测验,以检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并可兼做出勤考察用。具体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实际情况确定,次数不宜过多,结合课程内容需要进行。特别作业考核,一般是在期中考试后进行的,以自愿为原则参与考核,主要目的在于给予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一次补救的机会。其内容一般是针对该课程所学内容或对课程本身的某一方面谈谈感想或是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要求运用统计知识给出一套解决方案。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思考,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考虑给其最后成绩加上0~2分。实践性作业考核,和特别作业考核相似,一般也是在期中考试后,期末考试前进行的。一般是提供给学生一些原始数据,如几个班的学生成绩资料,某养殖场的生产性能测定数据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分析知识进行分析,并尝试形成书面论文。按照学生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及论文写作质量,考虑给其期末成绩加上0~2分。期中、期末考试与传统考核模式基本相同,采取闭卷考试、统一阅卷的方式进行。此外,为了激发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兴趣,我们还特意设计了一项激励机制,给出了一个复杂的期中考试成绩的补救公式。

之所以给出如此复杂的公式,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以融会贯通。期中考试的补救成绩将替代原期中考试成绩,鼓励那些在期中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提高成绩。

如果采用形成性考核,则教学工作量会呈数倍增长。我们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吸纳汲取研究生力量。研究生参与作业批改、教学和答疑也是我们采用的一种方式。一来借鉴研究生同学本科学习的经验,对本科生进行学习过程教育,起到另一种言传身教的作用;二来创造更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促使研究生在独立完成课题的同时,完成知识输入到知识产出的过程,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形成性考核的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各方面,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其中,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这从出勤、完成作业的时间和质量以及期中考试后是否采取补救措施的角度进行衡量;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选择学习资源、学习媒体、学习方式与方法进行课程学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水平;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学习内容、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质量以及课程考试的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三方面的课程形成性考核,较符合生物统计课程教学实际。

三、目前形成性考核方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几年来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方法的持续实施,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练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生普遍反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恐惧心理已经不复存在,并且该课程的及格率也大大提高。学困生更加积极认真学习,许多优秀的学生甚至开始学习阅读国外生物统计学课本,并与教师交流,教学相长。但是其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一直存在着平时作业准确率普遍偏高,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较低的不合理的情况。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通过对形成性考核的构成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平时书面作业考核方式占据了形成性考核内容的大部分,但是由于这种开卷类考试本身就存在互相参考或抄袭不容易被发现的缺点,因此书面作业成绩存在一定水分,只能反映大多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而且我们安排作业答疑,鼓励同学针对作业进行讨论,助长了一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的惰性。此外,本着大学生自尊心强的前提,对不按时交作业或者抄袭的同学,没有采取措施进行严格的处理。

四、对形成性考核方法实施过程的几点建议

1.分组考核。可以将每班同学随机分成小组(最好男、女混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平时作业或课堂小测验,各小组的作业题不同,增加学生抄写作业的难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之间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

篇(5)

武术是我国的国术,是高校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湖南工业大学学生(以下简称湖工大学生)对武术学习策略的掌握存在两种缺陷:一是部分学生缺乏武术学习策略,二是部分学生不会有效地使用武术学习策略。通过调查了解湖南工业大学学生掌握武术学习策略现状,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优化湖南工业大学学生武术学习策略,不仅能提高他们武术学习的效率,而且对他们步入社会后自学各种武术套路受益匪浅。因此,调查并传授湖南工业大学学生武术学习策略,对他们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实现大学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对接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术学习策略的定义2002年推出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大学生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依据学习策略的理论,结合纲要相关内容,我们将武术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为掌握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动作、武术图解知识而进行有效学习的步骤、规则、方式、方法及调控手段的总和。武术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学习方法)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指学习者用在编码、储存、提取、运用等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或技能。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评估等。武术学习策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迁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武术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湖南工业大学非体育专业武术选项班2009、2010级学生共216人,其中文科生98人,理科生118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主要查阅的文献资料有: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统计、武术、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著作及相关资料。

2.调查法

①问卷的设计本研究以张绍礼编制的《体育大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策略量表》为基础,增加了将武术图解知识转化为技能知识的学习策略,结合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编制了《湖工大学生武术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此问卷共分为三个内容:武术基本功学习策略、武术套路学习策略、武术图解知识学习策略。

②调查问卷的效度及信度

访谈了沈阳市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专家及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教研室教师。经客观检验和主观评价的多次修改后,确定调查问卷内容。经专家效度检验,证明调查问卷所列各题能反映所要调查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效度。运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两次的相关系数为0.782,说明检验结果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③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2009年12月,抽取了湖南工业大学2008、2009级武术选项班的学生进行调查。试卷所有的问题都用陈述句表述。试卷为三点量表,分别是:A,经常使用这种策略;B,偶尔使用这种策略;C,从不使用这种策略。发放试卷216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2.6%。

3.统计法:所有调查数据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三、湖工大学生武术学习策略应用现状与分析(一)武术基本功的学习策略湖工大学生学习武术基本功时,最常用的学习策略首先是结合手法进行步型、步法的学习,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57.5%,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26.5%;其次是为掌握好基本功,经常进行身体素质练习,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42%,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25.5%;最后是对不同类型的基本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4O.5%,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26%。

但是湖工大学生在武术基本功的学习策略的使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从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基本功的学习和锻炼占66%。基本功又是武术学习的基础,基本功不扎实,武术套路动作就不可能练好。

仅靠上课时间对进行基本功的学习,基本功提高起来就较慢,因此,课外要加强基本功的练习。二是从不根据自己身体素质和技能状况,制订武术学习计划的大学生有65%。在调查中我们得知:湖工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计划应由老师来制订,体育老师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练习,这说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三是从不做静力练习巩固步型的共有59.5%。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腿部力量差,静力练习不能坚持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对静力动作的练习不够重视,因此,选择率低。

转贴于 (二)武术套路动作的学习策略

湖工大学生在武术套路的学习中,使用得较多的策略依次有: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动作反省自己的错误,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31%,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43.5%;二是我知道武术动作的攻防意识,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28.5%,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42.5%;j是我能依靠自身的感受纠正错误动作,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27.5%,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41%;四是我经常与同学相互学习,相互纠正错误,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35%,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27%。

湖工大学生在武术套路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不能口述动作要领的占64%。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掌握好新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术,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口述动作要领是必须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动作要领简化为口诀、顺口溜,有利于学生对新的体育信息进行编码记忆。二是记不住动作名称的占6l%。

在武术分段练习或整套动作练习时,很容易忘记动作。

动作名称的学习非常重要,它对武术套路的学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将套路中的动作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图,只要记住了动作名称,可随时从网络中提取信息为套路练习服务。三是不能将学过的体育知识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的占52%。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学习成绩取决于学生天生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因而忽视了体育学习策略的迁移教学;另一方面,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教授新动作时,学生们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然后进行强化练习,而未能将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内化,灵活运用到其它体育知识的学习上来。

(三)武术图解知识的学习策略

湖工大学生在学习武术图解知识较好的是:知道图解中的箭头表示什么动作方向的占56.5%。其余几种策略使用较差:62.5%的学生从未在学习复杂的武术图解知识时,先练手法,后练步法,再进行完整练习;2011,牛弟lU期冒埋讲九·59%的学生从未在学习武术图解知识时,按照学习动作名称、动作路线、动作要领的顺序进行的;57.5%的学生课后从未通过看图解知识自学过武术动作。总之,湖工大学生学习武术图解知识方面的能力较差,说明他们将体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强。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调查表明,将近有60%的武术策略,经常或偶尔使用的大学生在50%以上,说明湖工大学生掌握体育学习策略总体情况较好。但从调查的情况看,湖工大学生在武术基本功的学习中,在利用课余时间自觉锻炼、制定学习计划、巩固步型方面存在欠缺;在武术套路的学习中,记忆策略及迁移策略较差;在自学武术图解知识的过程中,将体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知识的迁移能力比较薄弱。

(二)建议

1.加强武术学习策略的传授。

湖南工业大学学院体育教师应根据武术教学内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和学校的条件合理地选择、运用武术学习策略,并将武术学习策略的多种范式传授给学生。

2.加强武术学习策略的反馈与调控。

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指导等方法,大学生们通过自我反馈与他人反馈,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

3.学会武术学习策略的迁移。

篇(6)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1-23-03

Analysis and Desig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ZHANG Zong-li

(Jiamusi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College,Jiamusi 154007,China)

Abstract: In his paper,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that based on C/S and B/S mixed model is offered. It analyses the business process, structure, basic func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s’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system analysis; design; C/S; B/S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高校外事工作得以大力发展,外国来华留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 外国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衡量一所高等学校开放程度和国际知名度的标志之一。随着中国留学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国来华留学生来中国接受教育的形式和类型也越来越多,这给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是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心, 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要保证教学工作具有科学的运行机制,原有的教务管理方法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进行教务系统研究开发,对于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系结构的选择

C/S模式即客户/服务器模式,它是一种成熟的开发模式,它通过在服务器和客户端分别运行应用程序来完成任务。它在客户端安装有一套完整的应用程序,因此交互性很强。由于是点对点的通讯模式,故存取数据时安全性较容易得到保证。C/S模式只有两层逻辑结构,占用网络资源较少,网络间数据通讯量较少,传输速度很快。

B/S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它将C/S模式中的服务器又进行了进一步划分为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这样就形成了客户端浏览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比较这两种模式可以发现:

1) C/S模式在逻辑上比B/S模式少一层结构,因此C/S模式的网络通讯量要低于B/S模式。对于相同的任务,C/S模式在速度上相对于B/S模式要快。C/S模式在客户端有一套完整的应用程序,交互性强,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很多方而都有强大的功能。C/S一般而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可以对权限多层次校验。

2) B/S模式建立在广域网的基础之上。B/S模式在客户端只需标准的、简单通用的浏览器,不需安装应用程序,用户的界面都统一在浏览器上。浏览器易于使用,相对于C/S的客户端,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可以使用,不须再学习使用其他的软件。B/S模式其应用逻辑由Web服务器承担,这不但可以减少系统管理员的工作量,而且可以缩短了应用程序的开发周期,维护工作也简单易行。

通过系统分析,本系统将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在安全性要求高、交互性强、数据处理量大且要求处理频度高的范围内使用C/S模式,通过客户端软件访问数据库,而在安全性和交互性要求不高的子系统中采用B/S模式,以充分发挥两种结构的优势。如学籍管理子系统运行于校园网,采用C/S模式,只有教务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务处各用户凭账户、密码访问;网上成绩查询和公共修选课子系统在广域网上实现,采用B/S模式,本校留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凭学号和密码访问。

2 系统的分析

本系统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实现制定教学计划、排课、选课、学籍及成绩管理等等留学生教务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2.1系统的功能要求

留学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应满足以下功能需求:1)通过智能化资源调配管理优化教学资源,高效调配和合理利用教师、教室、实验室、时间等,解决留学生的合理排课和高效率管理等问题。2)随着学分制的教学改革,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过渡,系统要充分考虑学年制、学分制以及过渡阶段的不同软件需求,并充分结合不同学习方式和类型的留学生的具体教学安排特点来实现课程的设置,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课程库、成绩库、学生库、教室库的数据迁移问题。

3)强化基于Internet/Intranet面向师生的服务和互动管理,使留学生教务管理更加高效,同时也方便了学生,是管理服务化、人性化。

4)系统在进行功能设计时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的学历规范标准和相关的留学生管理条例,规范课程代码、教师代码、学号等编码,避免学生重复等不合理现象出现。

2.2 系统的性能要求

本系统的性能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 时间经济性

优化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使系统运行效率高,反映速度快。

2) 可靠性

能连续准确的处理业务,有较强的容错能力。

3) 可理解性

用户容易理解和使用该系统。

4) 可维护性和适应性

系统应易于修改、易于扩充、易于维护,能够适应业务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5) 可用性

目标系统功能齐全,能够完全满足业务需求。

6) 安全保密性

保证系统的物理安全、数据存储和存取的安全与保密、数据传输的安全与保密,做好使用人员的授权管理。

2.3 系统设计目标

留学生教务管理系统要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

1) 系统功能完备、实用,界面友好清晰。

2) 系统要有强健的平台构架,体系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和可扩展性,系统应能接纳已有的系统且在今后系统软硬件扩展时,能有效地保护已有的投资。

3) 具有多种数据源的存取访问能力,基于Web的和表现能力。

4) 规范化的信息管理。使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将各种教务业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5) 安全保密、可靠运行。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根据留学生能够教学的特点,结合我们对高校留学生教务管理的长期实践经验,留学生教务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描述如图1所示。很明显,学籍管理和排课管理是整个教务管理的核心。

3.2 系统功能分析

留学生教务管理系统应具有以下的功能:

1) 具有学籍管理功能

能打印留学生信息核对表、打印新生分班名册、输入修改学生信息,管理毕业生信息、检索未交照片的学生、管理学生欠费记录。

2) 具有成绩管理功能

能新建学生成绩数据库、输入修改成绩、分学期打印成绩、分课程打印成绩、查询修改打印成绩、打印成绩通知单、输入重修成绩、生成成组统计报表、打印学年平均成绩、统计期末考试成绩,为不同学习形式和类型的留学生出具各种语言的成绩证明。

3) 具有教学管理功能

具有教学计划管理功能(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开课计划),能新建、修改教学课表、打印查课登记表、查询打印课表、安排期末考试课程。

4) 具有系统维护功能

能备份、还原数据库,可设置系统使用用户名称,添加删除开考教室。

5) 能划分用户的权限

只有Admin可以添加、删除用户、修改各项参数,设置不同的工作人员用户,对系统的不同管理业务进行权限分级设置,并使他们能对自己所管理范围内的业务进行有效的录入和修改。其他用户查询。

本教务管理系统由基础数据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教学测评、选课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网络查询和管理、系统管理十大子系统组成,其中,基础数据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教学测评、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等采用C/S结构;对学生的网上选课、信息查询、信息修改、教师的成绩录入采用B/S结构。

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如图2。

4 系统开发环境的选择

4.1 服务器操作系统

Microsoft Windows 2000 Server是为服务器开发的操作系统,可提供web功能和通信等服务,并提供一些用来配置和维护软件的向导工具,使构建一个网站轻松易得。

4.2 Web服务器:IIS

IIS信息服务器是Windows NT系列的一个组件,也是允许在公共Internet/Intranet上信息的Web服务器,通过使用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传输信息。

4.3数据库服务器:SQL Server 2000

SQL Server 2000是一个可伸缩、高性能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将数据填充到Web服务器,同时提供了对数据的快捷访问。

4.4开发工具

C/S结构采用Visual C++6.0开发,客户端通过ADO对象访问数据库。visual c++6.0具有友好的集成界面、可视化的开发模式、良好的数据库支持以及高效的程序开发和程序运行效率。B/S结构采用ASP开发,Web浏览器端通过ADO对象访问数据库。

5 结束语

本系统在具体实现时,要在充分分析和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留学生教学和管理的特殊性,利用校园网和Internet资源,运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来提高留学生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充分实现留学生教务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史宇清,黄文学.基于CORBA/Java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研制开发[J].计算机工程,2003.29(2):210-212

篇(7)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在信息传播媒体推动下,以Internet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协作方式,这种新的方式创造了网络时代全新的贸易方式――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iness)。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商务活动,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新的生产力。在国际上,近年来电子商务出现了超出常规的跳跃式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估计,今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在我国,电子商务也已经进入了商业运作导入期,尽管其规模还很微弱,但从业内一些公司雄心勃勃的投资项目和投资计划,以及我国信息产业4%~5%的增长率和每半年翻一番的Internet用户来看,我国正孕育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大规模的发展期。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它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影响着各行各业,在企业的经营模式、政府的管理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进行着一次信息革命。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给高等院校提出了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任务。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电子商务专业也应运而生。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同电子商务的发展实践相结合,要具备相应的教学实验的网络环境和适合教学实验的电子商务模拟系统。为适应高等院校电子商务教学的需要,开发集成具有高等院校个性化的电子商务教学实验模拟系统软件。

1997年11月6~7日,国际商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子商务会议,从商业角度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从涵盖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从事电子商务的开发人员,不但要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还应了解电子商务的实质和电子商务的运作过程,掌握电子商务实践的方法、手段和技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迫切需要,2001年,教育部开始在部分高等院校开设试点电子商务专业。迄今为止,全国共有180多所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在专科层次方面,目前,全国已有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专科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教育部还组织专家制定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等内容。

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的技能,能从事现代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不仅要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倡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教学,积极谋求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一方面,与该专业所在学校的整体建设目标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电子商务的现实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就一所高等院校的整体建设目标看,通常包括研究型、应用型、研究应用型等建设目标;就电子商务的现实发展阶段来看,一般分为初级电子商务、中级电子商务和高级电子商务二个阶段。

一般而言,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既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又全面掌握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外语等知识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教育的一个基本现实是专业定位多元化、办学层次多样化。从总体上来看,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重点高校多定位十研究型或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普通高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高专侧重于动手能力强的操作型人才的培养。

电子商务的应用主体是企业,企业实施电子商务,除了电子商务系统外,还需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支持。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主要包括电子交易平台、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用户身份认证、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的商业服务,完成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和WWW的信息分送设施,完成物理通信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为以上商业服务和设施提供服务的网络协议、技术标准和电子商务法律等。

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其应用和推广将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的效益,电子商务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最大增长点之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电子交易手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发达国家已纷纷制定政策,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加紧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力争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占领制高点,赢得新的竞争优势。电子商务的兴起已促使流通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它将打破时空界限,改变贸易形态,改善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环境与系统,加速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办电子商务专业,期望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电子商务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教学中的实验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电子商务各环节的解决方案。

由于完整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结构复杂,投资巨大,网上银行、身份认证、EDI数据交换中心等很多服务功能要由专门的商务机构提供,所以建立用于教学的真实电子商务系统是不现实的,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电子商务的运作过程。计算机模拟是一种有力的建构性学习工具,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虚拟的仿真环境,让学习者通过对模拟环境的操纵、观察和思考得出合理的结论,从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电子商务的教学模拟系统,将目前最流行的电子商务理念、最成熟的电子商务技术、最完善的电子商务方法集成到一起,力求使学生最终掌握电子商务这门新兴学科,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架构一个符合自身需求的电子商务系统。随着电子商务教学的不断发展,开设电子商务课的学校和培训基地的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该系统也必定推进电子商务教学的发展,将引领电子商务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篇(8)

引言

农村高中的学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方面往往会遇到较多的问题,部分学困生面对困难放弃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也不够,尚未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对学生的学习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学生的学习提供科学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的实施,从而使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消除阻碍。

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生物学习困难的原因

1.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

农村普通高中由于条件较差,待遇水平比较低,造成了在师资力量方面比较薄弱的现象,而农村高中需要管理和教育的学生相对较多,所以,生物教师数量不足成为了高中生物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生物学习随着课改要求逐渐增多,一般以探究方式进行深入学习,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实验教学,而农村高中教学主要以教材学习为主,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实验室器材也不充足,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实践;农村高中的教学模式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生物困难的原因之一,学生主体地位尚未体现,这样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生物学习过于死板,而且学生的思维一直受到教师教学思路的束缚,缺少独立地思考,往往会增加学生学习生物的难度。

2.学生自身存在较多问题

导致高中生物学习比较困难的基本原因来自于学生自身,这也是对生物学习影响最大的因素。首先,高中生在对生物学习产生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高中教学分为文科与理科,文科学生由于高考内容中不包含生物学科,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中对生物学习不够重视;其次,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当,从学习方法方面来看,学生不会快速记笔记,也不会建立相关的知识网络体系;除此之外,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有些学生已经被家长安排好了未来,不需要刻苦学习通过考试,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家庭教育存在缺失

一般农村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自身素质较低,对子女的教育也会存在缺失,或者是教育方法和观念不正确,或者是管教失当,或者是期望值较高,而且目前离异家庭也比较多,对孩子的各方面发展影响较大,对学生学习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现代农村父母由于外出打工,一般将子女留给爷爷奶奶抚养和教育,老人的溺爱使学生更加懒惰,不爱学习,缺少独立和勤奋的学习习惯,同时有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环境恶劣,学生无心学习。

二、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生物学习困难的转化策略

1.优化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模式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优化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模式,能够提高高中生对生物学习的质量与效率。首先,学校应该加大对师资团队和教学设施的投入,在保证生物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同时,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材料,需要保证学生能够进行独立地实验,并且在安全性能较高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操作和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提高,加强对学困生的重视,重点从基础教学开始,降低要求,使学生扎实基础,才能够在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所以,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式十分重要,需要符合高中生学习困难的现状,普遍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学习水平。

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对生物学习十分重要,学困生的学习意识和思维的形成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法并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的重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时刻监督学生的学习,从学生的自身角度出发,不断改进,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针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方法,可以先培养学生的精读与略读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重点内容和辅助学习内容,这样才能够保证学习效率,另一方面,W生在课堂上应该学会记笔记,即使是实验室学习时,也应该时刻记下产生的现象或者实验相关知识,有利于之后的分析和总结;除了这些,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也应该不断改进,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记忆,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的质量,从而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引起学校和教师对学困生的重视,尤其对于生物教学,更应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创新和改进,不仅仅能够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加强对生物知识的体会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辛丽君. 普通高中学生物理学业不良分类及有效教育对策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8.

篇(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739-01

【关键词】 饮水;微生物组;学生保健服务

桶装饮用纯净水是通过对原水进行净化处理的直接饮用水,由于直接饮用,其卫生质量十分重要。中小学生群体对纯净水需求量较大,桶装饮用纯净水的卫生质量更是重中之重。为了解句容市各中小学桶装饮用纯净水的卫生状况,笔者于2009年3月2-6日对市内各中小学在用桶装水进行微生物指标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样品来源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集中采集句容市各中小学在用的该市厂家生产的各种品牌、不同批号且在保质期内桶装饮用纯净水(18.5L)67份,其中18份临近保质期。

1.2 方法 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冷冻饮品饮料检验》(GB/T4789.21-2003)对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进行检验;按照《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2003)进行评价。以菌落总数≤20cfu/mL为合格,大肠菌群≤3MPN/100mL为合格,霉菌和酵母菌不得检出。

2 结果

被检测的67份桶装饮用水中,合格51份,合格率为76.12%,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合格率分别为80.6%(54/67),100.0%(67/67),88.1%(59/67);其中18份临近保质期桶装饮用纯净水以上3项合格率分别为61.1%(11/18),100.0%(18/18),77.8%(14/18),总共合格率为55.6%(10/18)。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句容市学校桶装饮用纯净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卫生状况堪忧,检测结果合格率与有关报道结果[1-3]存在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为:(1)部分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企业制水设备陈旧、质量差或技术力量有限,生产流水线设计不合理,影响产品质量。(2)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对回收循环使用的空桶清洗和消毒不彻底,使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桶盖[3],甚至重复使用瓶盖,偷工减料,在生产过程中擅自减少饮用水桶消毒反冲等环节。(3)由于缺少专业的运输人员和储存地点,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发生二次污染,同时饮水机不能定期有效清洗、消毒,均对桶装饮用纯净水的卫生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针对调查结果,笔者建议:(1)加强对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从企业管理、生产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质量监督部门应加强对桶装饮用纯净水的生产企业进行监督,严防生产企业偷工减料,确保桶装饮用水的产品质量。(2)加强学校采购管理制度。学校要严格执行索证、登记和备案制度。桶装饮用纯净水厂家必须持有《卫生许可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证照,销售的桶装饮用纯净水标识上标注 QS标志。除索取上述证明材料外,对每批供应产品须索取该批次的出厂检验报告。(3)加强学校对桶装饮用纯净水的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饮水机必须由企业专业人员每周进行定期清洗、消毒,确保饮水机的清洁。从事饮水机清洗消毒人员应有健康证,并按清洗消毒规程操作。(4)学校要有独立的桶装水存放间,环境要符合卫生要求,同时安排专职人员管理和运送,确保桶装水在运送过程的安全。教室要做好通风、防尘、环境整洁,桶装水启封后,应在1周内饮用完,不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长时间的阳光照射容易造成细菌滋生。

4 参考文献

[1] 李勤,季丁,何玉馨,等.桶装纯净水微生物污染结果分析.职业与健康,2003,19(9): 67.

篇(1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56-02

流动儿童的流动使其学习、生活的多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其适应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关注[1][2][3]。本研究将考察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及其现实性影响因素。

一、对象和方法

1. 对象。义乌市3~6年级372名流动儿童,男生188人,女生184人。

2. 测量工具。

(1)学生学校适应教师评定量表。根据Hightower等人的Teacher-Child Rating Scale 2.1修订而成,量表采用五级记分。四个分量表分别测量学生学校适应的任务取向、行为控制、自表能力、同伴社交能力。唐浪(2004)对该量表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4]。在使用时对量表进行的统计学检验表明其适用于本研究。

(2)流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流动儿童的性别、就读学校类型、父母职业、家校联系紧密度、心理求助意愿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3. 施测程序。请班主任协助对其所在班级较熟悉的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进行评价。流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以班集体施测,之后剔除没有被教师评定到的学生对象。

4. 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一般资料。统计分析得出,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在总量表和四个分量表的得分都超过了平均数。

在性别上,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在总分以及分量表上的得分都存在显著差异,且女性儿童的学校适应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儿童(总量表分:t=-5.539, p0.001,男女儿童平均数分别为125.36和134.52;任务取向:t=-4.952, p0.001,男女儿童平均数分别为31.04和33.80;行为控制:t=-5.592,p0.001,男女儿童平均数分别为30.94和33.37;自表能力:t=-3.873,p0.001,男女儿童平均数分别为29.72和31.61;同伴社交:t=-3.979,p0.001,男女儿童平均数分别为33.66和35.74)。

对流动儿童学校与当地普通学校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进行比较发现,总分以及四个分量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学校的儿童得分高于普通学校的儿童(总量表分:t=10.825, p0.05,专门学校与普通学校儿童平均数分别为131.22和120.40;任务取向:t=2.693, p0.05,专门学校与普通学校儿童平均数分别为32.57和29.87;行为控制:t=2.798,p0.05,专门学校与普通学校儿童平均数分别为32.70和29.90;自表能力:t=2.163,p0.05,专门学校与普通学校儿童平均数分别为31.07和28.90;同伴社交:t=3.171,p0.05,专门学校与普通学校儿童平均数分别为34.89和31.71)。

方差分析表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总分以及在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在不同父、母亲职业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统计结果为:总量表分,父亲职业为F=10.105, p0.01,母亲职业为F=22.932, p0.01;任务取向:父亲职业为F=8.565, p0.01,母亲职业为F=27.386, p0.01;行为控制,父亲职业为F=4.479, p0.05,母亲职业为F=7.791, p0.01;自表能力,父亲职业为F=10. 054, p0.01,母亲职业为F=15.744, p0.01;同伴社交,父亲职业为F=6.169, p0.01,母亲职业为F=17.143, p0.01。多重比较发现: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职业为打工者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水平较低。

就家校联系程度而言,统计表明在学校适应总分和四个分量表上都表现出了家校联系程度不同之间的显著差异。总量表分:F=12.490, p0.01;任务取向:F=12.351, p0.01;行为控制:F=5.617, p0.01;自表能力:F=4. 501, p0.05;同伴社交:F=18.216, p0.01。多重比较发现:不同家校联系程度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总分以及在任务取向、同伴社交两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家校联系越紧密其表现越好。

在流动儿童遇到问题求助于老师、同学或自己方面,统计表明其适应总分及在四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总量表分:F=13.113, p0.01;任务取向:F=3.027, p0.05;行为控制:F=27.312, p0.01;自表能力:F=3.847, p0.05;同伴社交:F=18.637, p0.01。多重比较发现:在学校适应总分和任务取向、行为控制、同伴社交三个分量表均呈现出求助于老师的儿童得分高于遇到问题自己解决或求助于同学的儿童。

2. 学校适应与父母职业、家校联系、心理求助的相关。

学校适应与父母职业、家校联系及心理求助的相关

由附表可知,母亲职业与学校适应的各方面都存在显著相关。其它因素也均与总分显著相关。说明所考察的四个因素总体上均对学生的学校适应有较大影响,其中母亲职业影响尤为显著。

三、讨论

本研究表明:男性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水平显著低于女性儿童,已有也证明男性儿童的一些心理水平低于女性儿童[5][6][7],这可能由于小学阶段的女孩子身心发育早于男孩子,因此女孩更可能表现出相对成熟的一面;父母为打工者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水平较低,可能由于打工的流动者文化水平较低,较多从事体力劳动,时间长任务重,少有时间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学校适应;家校联系越紧密的流动儿童其学校适应越好,已有研究也表明家校联系对儿童学校适应会产生影响;[8]遇到问题求助于老师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好于遇到问题自己解决或求助于同学的儿童,可能由于小学儿童彼此都比较弱小,对很多问题难以做到很好的解决,教师作为成人且与学生紧密联系,因此能起到更好的帮助作用。

四、提高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措施

1. 加强对流动儿童专门学校的管理。流动儿童专门学校更有利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然而这类学校在软件、硬件方面都要落后于普通学校。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对此类学校给予指导和帮助,如加强经费投入、培训师资等,以期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创设更好的环境。

2. 加强对打工人群的家庭教育指导。流动儿童大多数与其父母或监护人生活,因此家庭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显而易见。限于文化程度等原因,打工者不能很好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因此需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如加强其家校联系观念、改善教子方式等。

3. 关注流动儿童学校心理归属需要。群体归属感是衡量个体在群体内适应程度的标尺,本研究表明遇到问题心理不愿意求助的儿童仍占较大比例,其学校适应水平也较低。因此,要通过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采取多样互动的教学形式等手段提高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程度。

参考文献:

[1]孙永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王涛,李海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11):25-29.

[3]孙晓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6):20-21.

[4]唐浪.学生学校适应评定量表的修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5]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11)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纪的发展和需要,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事生物学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推论的科学,已经在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高科技农业研究、生物制药技术、流行病规律研究与探索、数量遗传学研究、生物信息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生物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被誉为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缺陷,那就是学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统计分析的方法没有真正掌握。因此,我们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结合高校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特点,发挥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观能动性,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摸索出一套对教学内容有效补充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一、统计实验教学

统计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主讲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讲授工具,而且也是学生的认识工具;学生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寻求者。统计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实验项目中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问题。

统计实验教学主要以学院的学生科研项目为平台,每年学院都会组织学生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对生物相关专业学生从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实施到科研文章撰写进行跟踪指导。学生在课下根据兴趣设计实验项目,在生物统计学的习题课教学中专门留出自主习题教学环节,学生以项目组形式自行结合进行答辩,并由其他学生对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对科研项目进行完善。对于已经开展的实验项目,项目组学生对数据处理提出自己的一套思路,在自主习题教学课上提出,并由其他学生提出意见进行优化,并由老师进行点评。对科研项目的生物统计辅导,已成为学院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教学特色,学院每年的学生科研立项数量均排名全校第一,而且有已有多篇科研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

二、社会调查指导

我校生物统计学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生物科学、生物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学生自己组建了环境协会和人类地球协会等学生团体,对于环境和社会问题,社团经常组织较多的社会调查。课外交流中社团学生对调查设计,数据整理以及数据报表分析等相关统计专业知识有较多的需求。

针对学院实际,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调查报表设计,整理等相关知识。老师与协会形成固定的互动联系,对调查的表格设计,调查点的布置,调查数据的获取方式以及调查数据的整理进行专业的指导。目前,生物统计学辅导已经成为社团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指导,学生的调查更具科学性,自主分析解决调查中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对湿地、城市垃圾等社会调查活动由于科学性的选点、调查和分析,受到广泛关注,被多家报纸和网站转摘。

三、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教育不能忽视其对教学的巨大辅助作用。通过两年的生物统计教学摸索,我们已经将飞信和QQ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每个专业建立有自己的讨论群,根据需要常常设有作业问题讨论、课堂内容讨论、实验设计讨论、调查问题讨论、科研数据分析讨论等话题。每班安排固定的学生对交流信息和问题进行收集,并及时反馈给老师。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在相应话题讨论期间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老师会对有关问题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解答,同时通过交流平台老师也会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对学生反应较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老师进行整理并作为问题在课堂讨论,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在构建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是网络交流平台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通过设立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一些讨论话题(如毕业论文设计、科研项目申请、社会实践指导等等)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结合课堂教学的不断宣传,使得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生物统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第二课堂基地。

四、野外实习指导

野外实习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一般都明确植物、动物、生态学等学科都必须安排1~2周的野外实习内容。通过实习,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生态学“课题式”野外实习改革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野外调查布点等统计专业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课题设计,并在实习后,对学生进行相关统计软件和画图软件的培训,提高了学生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在科学的统计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了多个有价值的实验项目(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种群分布格局、林窗环境对群落物种演替的影响和林内小气候等等科研方向),并撰写出多篇高质量的优秀实习报告,已被野外实习基地(宁波天童山国家生态定位站)作为优秀实习论文收录。与生态学野外实习结合,在生物学专业的教学环节中找到了扩展统计教学内容有效方式,为生物统计学扩展第二课堂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何淼,何洪,彭晓南.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97-100.

[2]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