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大全11篇

时间:2024-02-20 15:42: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

篇(1)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院的大一至大三的220名学生。

(二)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形式,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2.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情况,共计50道题目。问卷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以保证其信度。除了发放调查问卷,还对部分个案进行了访谈,以增进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了解。

(三)调查方法。

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95.4%。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上网情况的基本调查。

调查显示,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上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网络的关注程度方面,28,5% 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关注;38.7%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关注,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对网络的关注程度是较高的。在上网频率的选择上,22.5% 的学生每天都上网;46.4% 的学生每隔2―3天上一次网;20.7% 的学生每周上一次网。每次上网的时间半小时以内的占l2.2% ;1小时左右的占41.4% ;2―3小时的占36.7% ;5个小时以上的占9.7% 。在个案访谈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对网络喜爱有加,有的同学将这种喜欢形容为“爱不释手”,甚至是不能自拔。从上网的目的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娱乐消遣,占59.3% ;享受网站提供的各种便捷服务,占51.3% ;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占49.7% ;还有36.3% 的学生选择为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l5.5%的学生选择向外信息。以上信息表明,大多数学生将上网作为一项娱乐和消遣的手段,部分同学是为了开阔视野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网络不仅正在日益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对其思想道德观念、心理性格也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时,有23.4% 的学生回答有重要影响,46.3%的学生回答有一些影响。其中,大多数的同学认为网络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模式,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对于“周围同学身上你可看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回答,11.0% 的学生非常同意;45.6% 的学生比较同意;面对“你身边有无因网络上瘾而经常逃课或彻夜不归的同学”的问题,25.6%的同学回答有。在笔者接触的一个案例中,一位大学生就发展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一个学期出现几次通宵上网的现象,结果性格变得越发的古怪:网上“龙腾虎跃”,热情大方,滔滔不绝;网下哑口无言,冷如冰霜.,对现实一切持怀疑态度,我行我素。一学期下来,几门课不及格,面临退学的危险。显然,网络成瘾会给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的分析。

1.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并未确立正确的学术观,学术伦理道德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43.8%的大学生认同“访问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的观点。对网上不文明现象(谩骂、恐吓、欺诈等),23.4% 的同学称偶尔遇到,33.7% 的同学称有时遇到,l2.5%经常遇到,这说明网上的不文明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待网络黑客的态度,27.4% 的大学生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认为黑客都是电脑和网络方面的高手;此外,有36.9% 的大学生表示有机会也想试一试。这表明大学生对黑客行为的伦理性质了解不够,更多的是从猎奇的心理出发考虑网络问题,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你是否有过在网上下载文章完成作业(论文)的经历”的问题回答,9.2% 承认经常有;27.4% 承认有时会;40.3% 承认只是偶尔;23.1% 从未有过。

2.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安全意识总体上较为薄弱。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网友,但在对待网友的态度上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互相信任,有的互相提防,有的模棱两可。19.4%的大学生认为“只要谈得来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交往”,31.2% 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接触但需提防”,17.2% 的大学生认为“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交往”,28.2% 的大学生则认为“说不清楚”。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交往具有不确定性和危险性。

3.对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较低。

大学生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核心能力,大学生能否驾驭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是直接反映大学生网络素养高低的一个风向标。调查显示:55.6% 的大学生表示“上网时间超过自己预计的时间”,23.8%的大学生表示“上网时接连打开网页浏览各种信息而忘记最初的打算”,还有4.8% 的大学生承认自己上网成瘾,甚至到了难以自拔的程度。

四、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挑战。

互联网的产生源于美国,所使用的语言技术都来自于美国,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的大学生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的一切就是比中国好”。

多元网络环境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使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受到挑战。网络环境中,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均在此汇集碰撞,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认识水平、辨别能力所限,因而面对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加强舆论引导。网络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教育环境,使得在传统教育中独享的教师权威受到了挑战,教师将不得不和网络分享权威的境地。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迫使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代之以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春风化雨式的、平等对话式的交流。

(二)网络沉迷对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挑战。

随着高校校园网建设速度的加快,网络占用了高职在校学生的主要业余时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习惯并热衷于这种网络生活并且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沉迷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处于一种游离状态。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因迷恋网络而变得孤僻或封闭,这种行为会导致他们交往方式变得单一,不愿与外界交流,讨厌与人面对面的碰撞接触,“人机关系”很好,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阻碍了对社会角色的获得,延缓了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社会交往领域日趋狭窄,不利于发展健康的个性,铸造完美的人格,并因此而慢慢的脱离现实社会或因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引发对现实的不满。如何让沉迷网络的大学生走出“泥潭”,恢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学会妥善处理与他人的人际交往,这是当今科技进步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三)网络信息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网络时代,随着网络资源利用的方便和快捷,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及时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由于网络意识淡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而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因此,为了全面、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并对之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以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素质,这是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这一新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悉和运用的好坏,决定了对思想教育工作网的使用和发展程度,并进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高低。

五、建议与对策

通过上面的调查和分析,更加凸现了当前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理论创新和实践操作等各个层面,需要不断加以研究和探索。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主要通过以下举措来实施。

(一)建立具有正确政治导向的网站,占领网络阵地。

鉴于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高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要求,高校应根据实际建立自己的“校园信息网”,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这既可以监控、过滤、消除可能侵入学校的消极信息,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通讯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评判中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网络道德素养。

在我国上网人群中,大学生占了多数,网络上的自由言论将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在这个以平等为口号的自由交互空间,如果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信念不去占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因此,重视网络空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则显得尤为必要。

(三)建立和健全网络监管机制。

篇(2)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速发展的网络快速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学生既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教育对象。4G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研究高校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状况,分析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周围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发展的影响,提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策略,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有效的进行,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对15所高校,发放近1000张调查问卷,近500名学生的有效回收,记录访谈内容,走访记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此了解大学生对于移动媒体使用的规律和习惯,了解他们对于手机网络内容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对于手机校园生活的关注点,关注点多在新媒体的浏览与阅读。同时,通过对500余名学生的走访调查,了解学生对新媒体的看法及意见,以及他们对于如何开展新媒体思政工作的建议。从“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的探讨”角度进行开题,向上级申请答辩,进行人员分工安排,组织讨论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影响,对常见问题进行资料分析讨论,对各个学院基层进行深度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走访,与大学生一同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进行方方面面的探讨,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走访调查,了解学生对新媒体的看法及意见,以及他们对于如何开展新媒体思政工作的建议,及时回收调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分析。

通过本次研究,初步了解移动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认知、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掌握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从而初步探讨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可以作为数据采集和实践研究的对象。对这个研究方向需要有一定的前期原始数据的积累。在一定范围内需要初步构建移动互联网的学生思想教育平台,并进行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以及开展实践工作。

通过对于一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掌握在以移动网络为主要媒介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都受到了其影响,并且深度和广度都较其他传播途径有所增加。利用各个学院的专业资源对调查数据进行专业深度挖掘分析,最终得出深度的全面的多方位立体结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开展的会更有效率。

随着4G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为载体,以移动通讯技术为依托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这一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创新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精心设计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能力,主动加强移动互联网信息监控及舆情分析工作,积极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大学生既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教育对象。通过对于一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掌握在以移动网络为主要媒介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都受到了其哪方面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现有网民6.32亿,其中83.4%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网络已经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交流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作为广大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更善于使用和利用新技术来获取信息、便利生活。他们的生活内容、交流模式、日常习惯都已经因此发生了变化。M而移动互联网对他们在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形成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速发展的网络快速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4G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研究高校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状况,分析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周围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发展的影响,提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策略,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但网络上的信息海量繁杂、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应深入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媒介,加强对大学生的主题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所以本课题就是想在首先了解手机互联网对大学生具体影响的前提下,再通过其作为阵地,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的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篇(3)

一、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存问题

根据当前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的现状,采用调研问卷法对长春市5所高校进行调研。通过调研问卷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些不足:

首先,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有待提高。其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主题缺乏思想性、教育性。再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性不足。

从调研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主题、内涵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从而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后效果不理想的状态。由表及里,问题的根本在于活动在设计、实施、规划等方面存在问题,归纳起来包括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收效轻长期规划、思想性不足几个方面,未能较好体现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目标指向及内容方法,不同程度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教育功能。

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前,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宏观的社会环境因素是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概念的内涵始终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更新的。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决定了该时期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方向与形式。其次,中观的高校环境是问题产生的根据。认为,“人是一定环境的存在物,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环境对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不断的发展、演进都会引起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发展、更新,进而影响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与内容。最后,微观的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管理人员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则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大学生自身因素与管理人员对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因素,制约着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改进对策

解决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实问题,还得回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寻找答案。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优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深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促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习得教益,实现自身思想素质的发展。

1.弘扬时代主旋律,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主旋律是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代背景下主流精神风貌的文化表征。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足,成为活动中较为薄弱的部分。应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主旋律的感染作用,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首先,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2.打造品牌,优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特点。艳压群芳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展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精华部分。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使更多学生得到德育、智育、美育的教育。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下,使学生思想情感积极、道德境界提升、综合素质提高,从而提高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融合学校文化特色,深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时期,我国高校并不是千校一面,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每所高校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淀形成的,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征和标志。正如李岚清同志所强调,我国的高校朝着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显然是不合适,也不现实的。高校发展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高校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同样会催生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群体拥有与学校文化相适应的特质。当然,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蕴含着学校的文化特色,更富针对性地对其学生群体进行教育,寓教育与学校文化之中,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与此同时,创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方式方法的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具体而言,一是要注重新媒体技术方法的选取运用,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转换和科学转换;二是要注重人性关怀,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性关怀,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活动,加强教育疏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文转换,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8-119.

[2]李辽宁.六十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16):25.

[3]黄蓉生,姜华.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略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9(7):32.

篇(4)

许多学者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时,都将着力点放在培养媒介使用能力上。然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本上应更注重“思想”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因为,如何应对媒介传播的大量关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内容,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理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3〕(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观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下,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占有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牢牢把握了话语权,体现了较强的权威性。教育者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对学生实行既定的思想灌输,而不会遭到学生的反感和质疑。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信息占有上拥有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平等的地位,甚至对新兴媒体的利用能力要高于教育者,并逐渐在网络中形成了自己的群体语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不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不了解各大众传媒的属性,就无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筛选和解读,不能透过信息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此意义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心智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大众传媒不良信息的吸引和诱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成才。具体来说,现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大众传媒浓重的商业化倾向易引发大学生的消费主义观念。其次,多元的大众传播渠道易导致大学生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大众传媒即时传播的海量信息易导致大学生思维的肤浅和混乱。综上所述,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对大学生产生如此深刻的负面影响,是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高分不开的。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急需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道德规范和自律能力。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共同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达到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进而指导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思想传播过程,是一个以意识形态的观点为内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传播过程。〔4〕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中必然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无论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还是对信息进行解读,都需要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判断的标准,而这种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共同关乎的问题。可以说,二者之间具有了本质上的必然联系。(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具有共通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二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其他相关课程之中;三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注意发挥大众传媒、家庭和社会等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该项活动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长期关注和共同努力。与此相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教育体系,且其展开渠道也主要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施方法上首先具有了融合的契合点,如可以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理论课堂教学中单独设立一个章节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很容易实现的。

篇(5)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重要渠道,关系到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确立,关系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与意义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由于现代化脚步越来越快,教育的现状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愈来愈严峻,对高校学生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现有辅导员的数量与实际需要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高校学生配备辅导员的比例为1:200,也就是每200名学生配1名辅导员。然而现在每个辅导员所带学生远多于200人,导致辅导员大部分时间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之外,更多地需要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在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1]。目前,高校组织的一些活动无法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人总是那些积极、活跃的少数学生,很多学生是被强制参加这些活动,“被讲座”、“被活动”、“被报告”等名词成为高校广泛流传的新名词。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重要渠道,关系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建立,关系到“五观”的确立。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广泛,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充斥大学生的头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其明确自己的使命和在社会中的角色,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实现自我价值。高校中一些学生存在缺乏自信、心胸狭隘等弱点,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品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刻苦的钻研精神,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和今后步入社会岗位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网络对高校大学生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就和衣食住行一样,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工具,它的迅速发展及应用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大学是知识、优秀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大学生作为最有朝气、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网络更是高校大学生交流、学习、工作的平台。网络和信息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汲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由于电脑、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运用网络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可以更便捷、多渠道、及时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动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微博、微信、空间等状态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动向,提高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脱离了高中的煎熬,便开始放纵自己。网络渐渐占据了大学生的心灵,成为一些大学生娱乐、消磨时间的工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逃课、打游戏等现象日益增多。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传播速度快和不可控制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全面掌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很多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信息随时都有可能侵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受到严重挑战。目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网络背景下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

三、网络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网络文化已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掘和研究网络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发挥其引导作用。

网络文化已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新时期的新形势又对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具有挑战性。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者必须更快地接纳和汲取新知识、熟悉网络信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了解“大学生在网上做什么”,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了解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只有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网络时代的新内容,才能更好地把课堂教学和学生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健康、积极成长。

2.充分利用大学生网络主渠道,发挥大学生网络教育的作用。

网络作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和汲取知识的方式,我们必须发挥好网络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网络成为开展教育工作的主渠道。高校要引导所有的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入社会化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分享经验、体会,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消除迷惑,发挥网络对大学生成长教育的作用。

3.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高校应组织专家制作一批集思想性、教育性、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单向引向多向[2]。高校应加大网站等渠道的利用率,设立专门的思想教育方面的网页和连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此外,利用网络双向交流的特点,可以及时获取咨询信息、反馈意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4.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建立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网络既是虚拟的,又是现实的,网络社会离不开网络道德。要教育大学生遵守网络行为规范,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大学生网上自律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增强大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同时,高等院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教育,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

5.加强对大学生在社会化网络平台上思想动态的引导,提高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拥有海量的网络信息,具有追求个性、独立、创新的特点,我们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他们的价值观、兴趣等进行深入调研分析,了解思想动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3]。有针对性地加强网上引导,特别要对大学生在社会化网络上的信息行为作出正确判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化网络平台上的覆盖面。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重要渠道,网络和信息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点,学生工作者只有把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教育的目的,最终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跟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书育人,2011(8):38-39.

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34-02

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未来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高校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成效的尺度。当前,“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主力,为了研究“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基本规律,笔者在广西民族大学2008、2009级学生群体中开展了调研,调研以问卷调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2份,其中,男生占56.7%,女生占43.3%。结合问卷与其他方式调研,笔者试对这一群体基本思想特征进行大致的梳理分析,并就其与安全教育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究。

一、“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特征状况及基本特征分析

(一)“90后”大学生思想素质现状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笔者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日常心理行为的状况分析如下。

1.思想政治状况。“90后”大学生政治立场较为鲜明,但政治敏感性欠缺。在如何对待“”、“”等分裂行为的选项中,有超过七成的同学选择“反对一切企图分裂国家的恶势力”。但对国家时政关注的选项中,也有超过七成的同学是“偶尔、不太关注”,只有24%的同学是“非常关注”的。“90后”大学生思想积极上进,追求进步,但实际选择中却也更加现实化。在大学生入党问题上,62%同学“愿意”入党。但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抉择时,只有29%同学“愿意”响应国家社会的号召,到西部等贫困地区奉献自己的青春,51%同学表示“不愿意”。

2.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状况。“90后”大学生对人生看法与责任感悟较为明确。对成年是如何看待的选项上,六成的同学认为“必须对家庭和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31%同学认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负责”。自己成年后,如何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71%同学认为“首先需要好好读书,对自己负责任”,18%同学认为“需要以公民道德准绳约束自己,做一个合法公民”。但对身边同学却存在一定否定看法,40%同学“认为周边很多青少年没有社会责任感”。对基本道德观念、未来人生有一定认识。在学问与赚钱两者关系上,过半的同学认为“有道德比赚钱更重要”,18%认为“学问比赚钱更重要”;在如何看待考试作弊,拾遗不还等行为时,64%同学认为“社会风气有待改善”;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个人应如何做呢,过六成的同学认为“好好学习提高个人竞争力”。

3.心理性格状况。在问卷调研中发现,这一群体整体心理状况良好,但辩证地看,还有许多同学自我感觉欠佳,在对他人评价时,往往表现一般,同时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对心理产生较大困扰。对于自我心理状况,14%同学感觉“良好”,27%同学感觉“差”或“很差”;其中心理困扰来源,37%同学选择来自“学习”,20%同学选择“人际关系”;对周围同学如何看待时,负责评价较多,21%同学认为“缺乏团队精神”,28%同学认为“个性张扬”,17%同学认为“冷漠”,而仅有22%的同学是“自信,有创新”积极心理的。

4.日常行为状况。大部分同学自主性较强,能自我规划,但个别同学却状况不佳。在同学交往中,感觉“较好”选项的有52%,但感觉“很差”也有5%;同时也有七成同学为自我规划较好,为自己设计过目标,却有30%“没有”或“没有考虑过”;当遇到挫折时,36%选择“与朋友商量解决”,46%选择“自己解决”,却也有8%同学“不理会,逃避”。大部分同学生活安排较有规律性。40%同学月消费在“300~500元”,但有13%在“800元以上”。在课外娱乐生活中,21%同学选择经常上教室自习,18%同学选择“逛街购物”,13%同学去“KTV唱歌”等;在上网冲浪时间选项中,每周花费时间里,23%在“5小时内”,38%在“10小时内”,21%在“15小时以上”。

(二)“90后”大学生思想素质基本特征分析

从以上问卷调查统计情况中,可以总结出“90后”大学生思想素质基本特征。一是思想上,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现实生活,都可看到他们明辨是非、真切关注,可以认为“90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良好,富有激情活力,立场坚定,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二是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里,“90后”大学生比以往任何一代人更具明显人格特征,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宽广的信息平台,使得他们思维更加开阔,更易成了新鲜事物的热衷者和追随者,更易成为时代改革发展的推动者。三是部分同学处于迷茫、探索阶段,价值取向多元化。“90后”大学生刚踏入高校,特别是对大学生活充满着好奇与紧张,想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却难以一时适应环境需要,因此对大学生活,未来发展都处于迷茫状况。受当前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也出现多元化趋势,他们逐渐呈现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行为选择的自主性、理智性、务实性。四是个性张扬,缺乏磨炼,综合能力有待提高。“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勇于表现自我,但生活环境所限也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忍耐包容能力等方面较弱,需要进一步磨炼提升。

二、“90后”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特征的逻辑归因

(一)社会宏观环境层面

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等为“90后”大学生的道德理想观、人生价值观、学习成才观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当他们步入高校,开始对大学全新的独立生活时却又使他们思想上出现了现实与理想、利益与良知的冲突。尤其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思想多元化带来的冲击,社会思潮的泛起,这些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挑战,在吸收外来文化先进因素的同时,也深受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的不良影响,个别学生甚至轻视民族文化传统和党的光荣传统,产生了崇洋的心理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

(二)家庭及校园环境层面

“90后”大学生大多出生有“四二一”家庭环境中,他们在物质上得到尽可能的满足,但也承载着父辈们期望,承受着社会、家庭较大的期望压力,使他们在物质丰富,倍受溺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进一步加推“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呈现。当前在高校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更多地关注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上,而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也不到位,突出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职责不明确等。

(三)学生个体层面

“90后”大学生刚摆脱高中升学压力,进入大学,其正处于心理和智力逐步成熟期,思想的发展超前于知识、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面临着繁重的大学学业,往往导致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协调,理想与现实的脱离。在当前新媒体的环境下,即时通讯交流的快捷便利,他们可借助先进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着各种不同的思想、价值以及事件,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和道德水平,但实现生活阅历的欠缺,心理的不成熟,判断是非善恶的缺乏往往导致他们容易走向极端,偏听、偏信而受到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群体思想与大学生安全教育互动关系

当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与其他年代大学生相比,其群体思想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笔者认为,这一群体思想特征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内在互动关系。

(一)研究大学生群体思想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

通过笔者的实证调研了解当前“90后”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思想特征,这是时代的烙印,受着时代的深刻影响。他们政治立场坚定,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领悟能力较快,但在大学阶段也他们处于思想动荡的时期,认知能力较弱。因此,这一群体对自身所处环境与自我安全状况了解与把握程度也较为低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就是要通过外在的教育形式,引发学生内在自我安全认知能力的提升,从而建立起安全的防护墙,达到大学生自我内在与外在的安全。安全教育过程中,如何体现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等,这就需要结合大学生思想特征进行教育。如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则应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状况与对网络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等实际,探索建立安全教育的网络化、生活化、趣味化等。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体现

安全重于一切。学生工作也始终是围绕着安全为重心进行开展的系列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人的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推进人格的健全,人性的成长,是大学生一种内在锻造的体现。通过大学生群体思想的研究与教育,最终达到学生外在的成长。大学生安全教育也主要是通过加快学生安全认知能力的提升,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实现内在与外在自我安全的状态。学生安全与否,是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应该说,大学生安全是做好其群体思想教育的延伸与拓展,也是最终的归宿。因此,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缺少社会实践能力,除了文化知识的灌输,高校应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正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生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应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1缺乏实践活动

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社会存在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中,比较偏向于理论知识上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或是实践的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进一步影响到大学生的意志力和责任感。

1.2忽视以人为本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目的。但是,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在对象上发生了错位,不仅将“教育”角色放弃,甚至思想教育的对象从“人”到“事”,从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到对人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从而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将价值伦理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容器死死的安装在大学生上,没有考虑到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差异性,还有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判断、理解、筛选和内化过程的作用,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互动。

1.3忽视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随着时代的改革出现了多变性和复杂性,尤其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因父母过度枉纵溺爱,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和陌生环境的时候,极易产生消极、抵触、烦躁、厌烦的情绪,心理承受能力极差,有的甚至出现抑郁和自暴自弃的行为。有些家长和教师觉得这只不过是孩子的叛逆青春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关怀,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扭曲,以犯罪来发泄心中的种种不快。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障碍。

2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2.1加强实践内容

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学校应多鼓励教师带着问题到企业,到社会中去学习锻炼,能更好的了解到实际,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且在教学科研的能力和知识运用的能力上,都能够很好的把大学生引导到实践教学中。

提高大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构建出一个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社会实践、实习和实验的环节中,充分利用与他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方面的合作,建设出功能和特色不一的实践教学场所,可以利用暑期的空闲时间,有效合理的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实践团体和实践项目设置成社会调研、就业创业、实践服务等几大类,每个团队可以突破传统和自我,发挥各自所长,收集不同团队之间的建议和看法,大大加强活动内容的丰富性,让暑期活动成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课,这样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大学生从实践中掌握了专业知识,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注重以人为本

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挖掘出学生内在思想中的知、信、行、情、意,创造出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方法体系。而体系中每一个具体的方法,都要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思路去优化、整合、完善各项方法,把握好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中形成新规律和新特点。

教育者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防止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上出现情感缺失,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教育的有效性发挥。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情感化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有方法中最为有用的方法之一,是连接教师和学生融洽关系的纽带,在教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真心实意的关心、尊重、信任、赏识,学生才会以同样的态度去爱戴老师,尊重老师。老师和学生在感情上有了共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形成一个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良好局面。所以,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必成为趋势。

2.3注重心理健康

在大W生心理健康问题上,除了在课堂上谱及心理知识,学校可以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到校内开展心理咨询指导,把发展性咨询方向和解决心理障碍相结合,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和普查工作,然后分析总结收集来的心理数据信息,排查出问题学生并及时进行学生心理上的教育和疏导。

如果学生有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需要保密,学校可以采用网络方式进行针对式的心理辅导,在空间和时间上非常自由,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会畅所欲言,自然而然的将心里的问题一吐为快,达到一个及早发现和及早解决心理问题的良好局面。同时开通校园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网站,开办心理健康专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多方面实质性的帮助大学生排疏心理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总结

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为主体,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培养,形成一个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局面。同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要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解决,以绝后患。学校可以通过多方面帮助大学生处理心理问题,如聘请专家进行咨询指导,在网络上开通心理知识网站,以供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到心理知识,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带着良好的心态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08-01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到应有的水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学院的各个部门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还应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追求最佳的工作效果,以不负使命。

新闻宣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它直接面向大学生,传播信息及时迅速,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是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渠道。新闻宣传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把舆论引导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应把握好先进典型宣传,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用先进典型去示范、引导、激励是思想政治工作中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最有说服力的有效方法。先进典型有唱响时代主旋律,典型宣传具有主导社会舆论、引领良好风尚的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开创大学生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重要切入点。

一、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多渠道发现和树立典型

在师生中及时发现、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是做好典型宣传工作的基础,树立起抓典型就是服务学院中心工作的观念,就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有效手段的观念。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使典型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为群众所公认。可以深入基层调研走访来选树典型,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来选树典型,可以开展的重大主题活动来选树典型。

对先进典型进行深入走访调查,形成新闻报道材料,经组宣部进一步调查核实后,对典型宣传的规模进行界定,制定新闻宣传方案,开展宣传报道。

学院制定了三年调整期总体规划目标,为了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教学科研部组织单元设计大赛,从各系海选到决赛,推出了一批走教改前列优秀的青年教师,组宣部对每位获奖的选手进行了深入采访,把他们积极转变思想,搞好单元设计和项目教学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做了宣传报道,号召全院教师向他们学习,积极促进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再上一台阶。

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先进典型感召力为重点

组宣部要经常组织力量深入到先进典型工作、生活的场所,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从最细微处入手全面收集掌握典型最生动、最真实、最能体现时代要求、最具示范引导作用的素材,为提炼典型的优秀品质、时代精神,描绘典型的真实形象奠定基础。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调研走访全面了解掌握先进典型的事迹素材后,对典型的素材进行分析疏理,抓住其闪光点和精神实质,提炼出具有深刻时代内涵、符合时展要求的主题,提炼出先进典型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坚持通过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先进典型的真实面貌,充分展示先进典型的精神世界,通过群众的视角,使典型源于生活又超越平凡,肯定而不夸大,适度而不过头,提炼而不人为地拔高,充分展示先进典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从而使大学生感到这样的典型可信、可敬、可亲、可学,使我们推出的典型鲜活生动、真实丰满,具有感召力。

三、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先进典型渗透力

宣传先进典型工作要在扩大渗透力、影响力和覆盖面上下功夫,必须整合资源,实现新闻媒体在典型宣传活动过程中的互动。在新闻宣传过程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举办表彰活动等环节,扩大典型宣传的覆盖面,扩大群众参与度,实现先进典型与群众的互动、典型学习与典型宣传的互动,增强典型宣传效应。在社会宣传中,对重大典型的宣传,坚持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等,让师生直接参与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创新典型宣传的氛围,进一步增强典型宣传的渗透力。 学院优秀毕业生有很多是创业典型, “财富小组”的同学们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成长,他们取得了财富和精神双丰收。“财富小组”的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同学广泛参与,最终由“小组”变成“大队”这也充分体现了先进的典型可带动一批同学们观念从思想上根本转变。

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优秀的典型,再予以充分的宣传,使同学们的身边人、身边事作为激励因素。新闻宣传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拓展典型宣传的渠道,形成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动并进的典型宣传新格局,扩大典型宣传的渗透力、影响力。

对重大优秀典型的宣传,要坚持对外和对内宣传相结合。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宣传的内容、形式、角度、方法上,充分发挥个性,使典型宣传既能形成声势,又能增强影响力、渗透力。抓好对重大典型的经常性地宣传报道,使推出的典型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我院优秀毕业生李茂青、刘国辉克服困难,成功创业,成为大学生的榜样,河北省高校创业巡讲团邀请他们在石家庄各大高校做巡讲,宣传他们的创业事迹。

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先进典型持久引导

做好典型宣传的进一步深化工作,必须大力营造学习典型的浓厚氛围,使典型效应放大,这才是典型宣传的目的。新闻宣传必须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对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使典型的学习宣传活动取得实效,使典型的精神让更多的人来效仿,使典型的个体行为变成社会群体所效仿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自觉追求。

篇(9)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引导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做了系统地阐述。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鉴别能力与批评能力以及运用传媒信息的能力,从而确立科学的传媒观,在丰富而复杂的传媒资源中明晰前进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2〕换言之,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认知媒介、主动参与媒介、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许多学者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时,都将着力点放在培养媒介使用能力上。然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本上应更注重“思想”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因为,如何应对媒介传播的大量关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内容,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理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3〕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观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下,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占有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牢牢把握了话语权,体现了较强的权威性。教育者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对学生实行既定的思想灌输,而不会遭到学生的反感和质疑。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信息占有上拥有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平等的地位,甚至对新兴媒体的利用能力要高于教育者,并逐渐在网络中形成了自己的群体语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不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不了解各大众传媒的属性,就无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筛选和解读,不能透过信息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此意义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心智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大众传媒不良信息的吸引和诱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成才。具体来说,现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大众传媒浓重的商业化倾向易引发大学生的消费主义观念。其次,多元的大众传播渠道易导致大学生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大众传媒即时传播的海量信息易导致大学生思维的肤浅和混乱。综上所述,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对大学生产生如此深刻的负面影响,是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高分不开的。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急需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道德规范和自律能力。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共同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达到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进而指导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思想传播过程,是一个以意识形态的观点为内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传播过程。〔4〕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中必然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无论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还是对信息进行解读,都需要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判断的标准,而这种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共同关乎的问题。可以说,二者之间具有了本质上的必然联系。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具有共通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二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其他相关课程之中;三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注意发挥大众传媒、家庭和社会等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该项活动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长期关注和共同努力。与此相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教育体系,且其展开渠道也主要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施方法上首先具有了融合的契合点,如可以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理论课堂教学中单独设立一个章节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很容易实现的。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体系

(一)转变观念,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使社会各方真正发挥应有的力量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首先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强度,改变相关人士的落后观念,使其真正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联合各媒介专门组织和高校制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10)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也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大多为“90后”的在校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特殊的心理价值取向,他们的性格在生活中表现为鲜明的个性化:重视自我,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实现,对传统观念表现出逆反倾向。因“90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往往会以一种非常态化的形式呈现出个人特性。

(二)大学生群体思维方式明显改变

新媒体已经成为各种思想与价值、信息与观点、经验与判断的集散地。网络上,大学生在获得信息时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得怎样的信息,他们可以自己控制。同时,在这一平台上,大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面临挑战。

(三)大学生群体教育方式亟待创新

一方面,新媒体以交互、海量、快速等特性,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丰富了。另一方面,新媒体虚拟、开放、难监控的特点,又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与突破,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教育更加人性化,教育工作者需以平等的姿态开展与学生的沟通,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从教育内容上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即时性、全球性的特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直接便利,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发表言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人们传统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使得大学生能够非常方便主动地寻找所需信息。新媒体的开放性特质,使得每个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接受教育。新媒体特别是快速发展的网络,如今已融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并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新媒体所固有的特点与属性,也使其成为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并丰富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二)从教育形式上看,扩展了教育的空间

新媒体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阵地。新媒体生动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契合了当今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更加宽泛了。突破时空的局限,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新媒体以其所具有的灵活、快捷、互动的特点,使得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由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在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需求的同时,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从教育效果上看,将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实行的多为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而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育变成双向的、交互的、开放的教育,因此更能吸引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新媒体构建了网络虚拟化的平台,介入其中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交流中也更容易将自己与对方置于平等地位,容易拉近人际交流中双方的心理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真心交流,实现畅所欲言。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同时将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解答和疏导,有的放矢做好工作。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得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当然,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鱼目混珠,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猎奇心理,对此也要予以特别关注。

三、新媒体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自由、开放、参与性强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个体发表意见和观点的空间增大,学生个体受众成为新媒体的核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与否选择媒体内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保持传统教育工作方式的同时,必须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改进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发挥挖掘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创新教育途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网络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强调思想理论灌输性质的教育,采取“讲授式”、“填鸭式”的教育形式,把大学生放在一个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地位,忽略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强化阵地意识,大胆运用互联网这一新载体,如建立立场鲜明、观点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网络,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站及相关网页,为大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开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都会在网上有所折射。但同时,网络社会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版。因此,网络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通过网上引导、网下教育的方式放大教育效果,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把网络教育功能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与促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召力。

(二)创新教育方法,倡导新媒体手段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以往,传统的课堂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手段大为丰富,可以获得网络中的视频课程、电子信箱、论坛讨论以及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支持。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载体,在方便的时间、地点,获取所需的知识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最新的知识素材,方便快捷地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资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像等元素融于一体,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直接准确。

篇(11)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努力目标。对于该怎样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全面实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向,而且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需要,同时也非常的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那么,加大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创业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积极的选择,最终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创业教育中全面的发挥其重要作用,这就是我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与目标。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对于创业教育来说,从广义上来讲,创业泛指开创了新的事业;从狭义上来讲,创业是指创业者为社会提品或者是服务,来进行风险投资工作,最终获取利润的过程。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是随着着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现象突出的,据相关教育领域的专家表明,高等教育必须要以创业教育来作为替代品,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顶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个过程往往会有所倾向,一是会导致无限的扩大创业教育价值,最终导致其本身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一致;二是过于将创业教育的功能趋向于狭义化,总是客观以为创业教育是“企业家”速成教育,最终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教育水平下降。

二、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扩展”创业模式

1.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启发阶段。因为创业意识启发阶段是整个创业教育的萌芽阶段,主要的教育对象还是大一的新生。在培养创业意识启发环节时,要着重强调浓厚创业氛围,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讲座,并且寻找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鼓舞学生,与此同时加上实践的演练,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创业过程,这样可以避免枯燥,同时还激发其创业的热情。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可以使他们的理想变成周密的创业行动方案,更加的坚定了他们的创业信心。对于成功创业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来说,是最好的素材,要多采用例子激发学生创新、独立、敢为的意识。最后,适当的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很好的融入创业意识教育,主要是由职业指导教师专门负责,通过采取社会调查、小组学习以及案例分析等形式,最终达到打破传统择业倾向和思维定式,以便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喜欢创业、欣赏创业。

2.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以及其自身的创业品质,而且与此同时还需要传授创业的基本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创业精神的重要源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培养创业精神远远比教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意义更加完善。因此,对于创业精神还需要更高的科学精神,主要是依靠于独立、顽强的协作精神,更加的依赖于更完善的人格。对于创业知识的传授,主要是要注重其自身的针对性、实用性,然后可以通过创业选修课、创业培训班等形式,进而的来解决市场问题,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创业初期的基本技巧。在培养中,主要是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不良自身素质,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最终保证学生在模拟创业过程中熟悉创业的精神,而且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的信心。

3.实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

最后一个教育培训模式就是,要对大学生的创业计划来进行实施。对于这一阶段来说,主要的重点是要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而且要切合实际的实施创业计划。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创立创业培训基地来对创业活动进行深入的开展。导师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可以创造出有效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对于那些学校对创业准备较为不充分的情况,但是学生有很强的创业意识,那么导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实习期间来开展广泛市场调研,并且制定适合的营销方案,等最佳的时机再对其付诸行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的策略

1.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创业素质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实施过程中,先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来进行调整,要培养好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同时要将其纳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中。对于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教育来说,其内容主要有创业的意识、精神、能力以及品质等等,只有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良好的培训,才能使得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最终有利于帮助学生增强理想的信念教育化模式。同时,良好的创业精神支配着每个人对于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以及行为。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活动中,首先,对于学校要有意识地去试着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创业思想。而且,创业教育同时大大的增强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了学校对于诚信教育的科学性以及实效性。创业能力的培育以及其未来的发展,终究会与创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相契合。最后,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必须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适当的引入创业活动,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锻炼分析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创业品质就是指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因为创业教育大大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最终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心理品质。

2.全员接受思想政治培训,做好扶持工作

对于学校来说,可以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来做好优化创业教育环境,并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员要进行很好的思想政治培训工作,做好扶持的工作。对于高校来说,可以通过进行分期分批来组织学生,在形成工作队伍小组来进行外出创业教育培训。然后,在学校内部要举办培训班,有助于对所有思想政治工作者培训。除此之外,主要是学生的工作团队,需要经常的开展教研活动,导师要多积极向上的鼓励开展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学校还可以开始课堂,经常组织开展创业教育的论坛和讲座,较为优秀的学生多做演讲。而且,导师要能及时地排除学生心理上的顾虑,耐心的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在需要的时候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才可以在无形之中营造出宽松、积极的创业氛围。最后,对于学校的资金使用,要面向科学创新方面倾斜,多给予创新性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3.依托思想政治的教育途径,实施创业教育

首先,要做到在思想政治的理论课程中,积极有效的灌输创业教育机遇。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还需要灌输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创业型的人才要以教育作为目标,要注重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这都是整个教育环节的科学使命。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整个国家的奋斗感,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出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与使命感。其次,要做到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将创意教育有效的渗透到其中。主要是导师要将辅导工作做好,积极开展党团的活动,为创业教育创造出日常氛围。通过对于优秀影片的观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思想教育工作更好的执行到创业中。最后,对于社会实践来说,它是创业实践活动类型的最高地位,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全面的创业基本素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其一是增强了学生对创业的切身感受,其二是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在以后的成功中鉴定了信心,最终达到不断的巩固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信念。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要积极的开展创业教育,同时也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抽取假期或者是学生的课余时间,来参与与创业有关的专题调查活动,并且要鼓励写调查报告,对其过程进行总结经验。还可以通过定期参观本地某一企业的方法,这样有助于了解分析其兴衰成因,在此过程中要进行换位思考,才可以充分发挥创业思维能力,为企业出谋划策。只有做好以上实践工作,才能使学生既能非常直观地了解创业过程,还可以能提前接触熟悉社会,使得他们拥有了大量的社会经验。

综上所述,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找到两者的相关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过程中,很好的融入创新模式,促使在创业的导向下更好的学习思想教育,使得学生们获取积极向上的观念,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胡彩业,陈平.从创业教育入手提高"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青年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