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循环经济基本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化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逐渐缩小,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循环经济逐渐被我国认可和引用,相比之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其显示了自身的优越性,因此,需要有关人员不断对循环经济理论上进行新的探求。
一、循环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的区别
(一)内涵上
传统经济学是指以“经济人”为理论的前提假设来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其中,“经济人”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且人都是自私的;第二,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都精通算计。
循环经济学又叫做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核心,在人、自然和科技发展的环境下,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以及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来增长经济价值的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物流方向上
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消费―排放几部分构成的。人们通常通过生产和消费,最大限度上的将地球上的资源开采出来,并将产品生产和消费之后的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土壤或者水系之中。
循环经济是从将资源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以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开采和利用资源。实现清洁生产、废弃物、开采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将可持续和可重复利用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在物流方向上形成了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
(三)基本特征上
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能够减少生产和消费中物质能源的流量,再利用能够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能够将产品使用后的产生的垃圾资源转变成再生资源。
二、循环经济在传统经济理论上的发展
循环经济较之传统经济,其倡导的是一种和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其最终发展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生产、减少浪费和废弃物的排放。相比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主要在理论上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新的发展观
传统经济将经济发展和进步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社会发展仅仅归结于国民经济增长,这种片面、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危害了人们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而循环经济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的虚假性观念,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新的发展观。新发展观认为,生态环境的承受力以及自然资源的可开采率都是有限的,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进行超越自然环境承受力的开采,要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能够为了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放弃局部的经济利益以及眼前的利益,杜绝急功近利的追求经济效益。
(二)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第一,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价值,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劳动实践开采的关系上,人类劳动能够提高资源环境的价值,反之,也能够降低资源环境的价值。第二,通过资源开采所获取的经济价值要与其所造成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相协调。打破传统经济学中将三者孤立的局势,禁止由于过度追求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环境价值造成的损害。新的价值观指导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时,不能将其视为材料的垃圾场,要在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维持其循环系统;第二,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科技时,要考虑到科技力量对自然环境的修复能力,发展和应用有益于环境的科学技术;第三,循环经济的新的价值观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能只考虑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还要积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新的资源观
传统经济中,人们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获取,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制开发,最后导致大量资源的枯竭。同时,传统经济没有考虑到资源利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而循环经济在实践和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了新的资源观,提出人们对资源开发要尊重人和自然资源和谐的规律,要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循环经济要最大程度上实现减量化、再使用以及再循环,从资源开采到资源利用、生产、处理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地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战略。
(四)新的生产观
当今,许多城市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城市人炸式增长、交通拥挤、供水紧张、热岛效应、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已经对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的长期可居住性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寻找健康的途径,清醒地、明智地、非短期地实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概述
所谓循环经济,也称资源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相对而言,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为特征的闭合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环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基本原则体现为“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是输入端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减量化又称为减物质化,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再使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例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扔掉。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还可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带给环境的灾难性破坏。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生产厂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而不是过于频繁地更新换代。
再循环原则(Recycle)是输出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再循环方式:一是原级再循环,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报纸变成报纸、铝罐变成铝罐等),原级再循环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二是次级再循环,即日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木筷变纸张,铁盒变钢材等等),次级再循环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不会低于25%。很显然,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三、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循环经济是一种高质量的和谐经济,它不仅有高效的转换系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和流转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而且有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使得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协调度。同时,它实现了城市人口控制、社会服务、劳动就业、城市建设等高效率的管理,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了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
2.整体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在规划、建设、管理时,一方面,要求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的社会保障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绿色产业系统四者之间更具有协同性和整体性。
3.复杂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反馈系统,可通过生产食物链(产品食物链、剩余物质链、能量食物链)等组成若干“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可组合成“产业园区层面”、“城市层面”,甚至“城乡综合体层面”、“城市链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其管理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十分复杂。
4.公平性。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公平性,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尊重,强调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强调对外来移民创业、归宿的容纳能力,主张公平合理的竞争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上,即把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资源存量的减少及其再生、环境的恶化与重建等纳入协调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
1.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系统是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生产的组合,涉及人及其相互关系、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等领域,包括人口、文化、艺术、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及人的精神状况等。
2.技术支撑系统。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技术支撑系统非常关键,与其相关的技术主要有企业、产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多种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整合与协同技术,生产食物链(网)技术,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的生态整合技术,建筑用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空间生态恢复与补偿技术,废弃物的就地经济处理、循环再生技术,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开源与节流技术,健康建材的研制、开发与推广技术,绿化的入户、上楼以及屋顶景观、水泥景观的改造技术,室内外生命空间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术等。
3.基础设施系统。它是指既为城市物质生产又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系统运行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五个子系统—能源动力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
4.绿色产业系统。绿色产业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危害的产业,包括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城市郊区)、清洁生产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包括废弃物利用、环境净化和能源节约等产业。
五、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已有部分城市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建设,但总体来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笔者认为要建设完整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有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更新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利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减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其次,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德国在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5%,收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再次,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工业生态园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种好方式,这种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纷纷出现的“工业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已有工业生态园的一些考虑:离开市中心区,实行集中式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园区的绿地占有很大的比例等等。但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则很少顾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距这种工业生态园就不远了。
最后,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但是不能设想仅靠先进的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它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地和严格地管理是做好这种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有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从清洁生产角度看,国内外的调查证实,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说,只要加强管理,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钱,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
从对循环经济的上述分析来看,它对我国城市发展也是完全适用的。实际上,循环经济思想和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渊源就是生态城市。因此,可以本着上述循环经济的思想和战略,来制定和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参考文献:
[1]吴志强蔚芳: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2
[2]高鹏飞等: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今日科苑,2007~8
当今,许多城市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城市人炸式增长、交通拥挤、供水紧张、热岛效应、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已经对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的长期可居住性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寻找健康的途径,清醒地、明智地、非短期地实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概述
所谓循环经济,也称资源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相对而言,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为特征的闭合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环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基本原则体现为“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是输入端原则,即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减量化又称为减物质化,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再使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例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扔掉。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还可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带给环境的灾难性破坏。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生产厂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而不是过于频繁地更新换代。
再循环原则(Recycle)是输出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再循环方式:一是原级再循环,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报纸变成报纸、铝罐变成铝罐等),原级再循环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二是次级再循环,即日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木筷变纸张,铁盒变钢材等等),次级再循环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不会低于25%。很显然,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三、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循环经济是一种高质量的和谐经济,它不仅有高效的转换系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和流转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而且有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使得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协调度。同时,它实现了城市人口控制、社会服务、劳动就业、城市建设等高效率的管理,达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了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
2.整体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在规划、建设、管理时,一方面,要求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的社会保障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绿色产业系统四者之间更具有协同性和整体性。
3.复杂性。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反馈系统,可通过生产食物链(产品食物链、剩余物质链、能量食物链)等组成若干“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可组合成“产业园区层面”、“城市层面”,甚至“城乡综合体层面”、“城市链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其管理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十分复杂。
4.公平性。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公平性,这不仅表现在对人的尊重,强调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强调对外来移民创业、归宿的容纳能力,主张公平合理的竞争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上,即把环境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资源存量的减少及其再生、环境的恶化与重建等纳入协调的宏观经济运行中。
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
1.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系统是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生产的组合,涉及人及其相互关系、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等领域,包括人口、文化、艺术、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及人的精神状况等。
2.技术支撑系统。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技术支撑系统非常关键,与其相关的技术主要有企业、产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多种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整合与协同技术,生产食物链(网)技术,建筑结构、形态、功能的生态整合技术,建筑用地生产与服务功能的空间生态恢复与补偿技术,废弃物的就地经济处理、循环再生技术,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开源与节流技术,健康建材的研制、开发与推广技术,绿化的入户、上楼以及屋顶景观、水泥景观的改造技术,室内外生命空间的活化、美化、自然化技术等。
3.基础设施系统。它是指既为城市物质生产又为城市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系统运行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五个子系统―能源动力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
4.绿色产业系统。绿色产业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危害的产业,包括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城市郊区)、清洁生产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包括废弃物利用、环境净化和能源节约等产业。
五、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措施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已有部分城市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建设,但总体来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笔者认为要建设完整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有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更新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使用生命周期结束以后,也利于拆卸和综合利用;同时,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减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其次,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德国在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5%,收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再次,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和重要标志。工业生态园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种好方式,这种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纷纷出现的“工业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已有工业生态园的一些考虑:离开市中心区,实行集中式供热、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园区的绿地占有很大的比例等等。但是,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则很少顾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距这种工业生态园就不远了。
最后,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但是不能设想仅靠先进的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它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地和严格地管理是做好这种经济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有督其实施的管理机制和能力。从清洁生产角度看,国内外的调查证实,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就是说,只要加强管理,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钱,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
从对循环经济的上述分析来看,它对我国城市发展也是完全适用的。实际上,循环经济思想和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渊源就是生态城市。因此,可以本着上述循环经济的思想和战略,来制定和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参考文献:
[1]吴志强 蔚 芳: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12
[2]高鹏飞等: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今日科苑,2007~8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大会之后,发展循环经济便被各个国家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最现实的选择。以德国、日本、美国等为首的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循环经济的政策,并推出了一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国目前也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严峻、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因此,深入分析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实践经验,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动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能够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污染物排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的控制转变。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社会、区域和企业几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展开。
1.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丹麦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作为一种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它形成了一个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所有企业通过彼此利用“废物”而获益。其中五个主要参与企业为:阿斯内斯火力发电厂(丹麦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斯塔托伊尔炼油厂;济普洛克石膏墙板厂;诺沃诺迪斯克制药公司(生产医药和工业用酶,是丹麦最大的制药公司);一个土壤修复公司。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它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卡伦堡工业园区通过以上循环经济的实践,使得工业污染降低了,水污染减少了,资源浪费减少了,但利润却得到了提高,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卡伦堡工业园的发展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工业园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工业园是在具体制度安排下,在卡伦堡地区特定的资源背景下,在特定的企业技术经济关系下形成的以闭环物质流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范式,
2.德国的社会层面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德、美等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装备和精密化程度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其循环经济的发展自觉不自觉地都以回收利用废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德国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处理,然后逐渐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扩展与转移,因此又被称为“垃圾经济”。 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其典型代表,即包装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1990年9月,德国95家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建立了双元回收系统,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回收者对废弃物进行分类,然后分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已1.6万家企业加入了DSD系统。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该系统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不仅带来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应,且为社会提供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3.美国的循环消费模式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较早,国民的环保意识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观念较强。
早在1976年,美国联邦政府就制定了专门的《固定垃圾处理方案》,并要求各州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计划,加强对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目前,有近50%的州对固定废弃物的循环处理率超过了30%。各州还成立了再生物质利用协会和非政府组织,开设网站相关信息,鼓励人们购买使用再生物质产品。美国的旧货交易模式在循环消费方面更具有典型性,其主要形式有庭院甩卖、旧货市场、商业网站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的旧货买卖,成为西方社会很典型的循环消费模式,对许多国家发展循环消费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循环消费和闭路多环生产是相得益彰的,闭路多环生产过程是尽量减少生产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在产品设计时,就考虑到消费之后便于回收和再生利用。然而,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产品, 还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自觉行动来实现, 消费者在排放废弃物时就应考虑到为回收和再生利用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卖给废品收购站,或者对垃圾进行分类堆放, 便于再生资源部门分别处理和再利用。
4.日本的立法推进模式
日本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原因是二战后日本实行“追赶型”和“赶超型”经济,但高增长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同时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为了谋求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日本政府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产生、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并构筑起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社会。日本在21世纪初提出了“环境立国”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法制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可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专项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等。在法律体系的推动下,日本致力于建立循环型社会,形成三大资源再生系统子系统,即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和无害化处理系统,通过这三大子系统实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三、国外循环经济模式的启示
1.结合国情,选择适合我国的循环经济切入点
发达国家多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切人点和发展目标,并由此形成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总体来说,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 的发展道路,德国、美国等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环保运动中,从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探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其循环经济的发展都以回收利用废弃资源和发展可再生资源为重点。日本则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日本政府认为,应该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产生、废物处理与资源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并构筑起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社会。
我国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做法,必须认清当前自己的国情和经济现状,正确理解中央对循环经济的功能定位,选择适合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石磊认为,基本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际环境不同,这都要求我国循环经济的推进与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加强废物的循环,更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等前端因素。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企业的外部性和社会公平,因此,需要将强制的外部约束力和内在利益的驱动结合起来,因而,通过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德国采取先在个别领域逐步建立一些相关法规,随后才出台整体性循环经济法律的立法步骤,经过实践,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了合理的法律体系。日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办法,三个层面的法律法规集中体现了“三个要素和一个目标”,即减少废弃物、旧物品再利用、资源再利用以及最终实现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目标。
3.构建激励机制,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也是污染的主要源头,循环经济应从企业抓起。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企业的效益原则是一致的,尤其是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显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统一的,企业是有动力开发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可以借鉴丹麦的工业园区模式,构建经济循环体,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4.倡导绿色消费,转变消费者意识
绿色消费实质上是指以可持续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消费。绿色消费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使消费的结果不致危及人类后代的需求。该制度鼓励适度消费,不铺张浪费,以减少生活废弃物的产生;使用包装简单、可重复使用的耐用产品,或以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产品;限制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消费产品。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 新型工业化
循环经济在理论上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经济模式提出了挑战。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1.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Closing Materials Cycle system)。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而言的。在以物质资本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流程是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传统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性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的结果必然是物质资源的短缺与枯竭,以及大量废弃物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中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与此不同的是,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运作,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反馈式流程。在这个反馈式流程中,从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一部分经废物利用等技术加工分解形成新的资源返回到经济运行中;另一部分经环境无害化处理后形成无污染或低度污染物质返回自然环境中,由自然环境对其进行净化处理,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所以称之为闭环流动型经济或循环经济。
2.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主张人类的经济活动要遵从自然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系统如果不遭受人类的破环,通过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实现生态平衡,能够稳定地存在。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流动的,绿色植物、藻类等生产者从太阳辐射中吸收能量,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物质,这些物质通过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消费者和微生物、真菌等分解者的作用进入土壤库,土壤库中的物质作为生产者的营养成分重新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这个系统中,只有太阳能是来自外部的支援,只要太阳能不耗竭,生态系统就能够长期稳定地存在下去。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能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3.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模式,突破传统以GDP为导向的经济模式。GDP的增长可归结为两种不同的效应:一种是由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所产生的产出效应;另一种则是投入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产出效应。要素的增加等于粗放外延方式,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与集约内涵方式相当。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基本是一种数量扩张型的经济增长,而后者则为一种质量效益型。循环经济相对于非循环经济,更体现了质量效益增长的特点,而不是在简单的扩大生产规模、耗费资源线性方式增加GDP,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属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理论范式,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依靠循环经济的实施来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保障。循环经济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保障资源利用的代际均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生产原则。
1.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是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湖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湖南农业经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今后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农村高效经济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工业项目的薄弱一直是湖南的“心头之痛”,几年前就提出的“长株潭一体化”进程,恰好起到了实现外源性资本与本地产业紧密、迅速聚合的载体作用。湖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在新建工业项目时,能耗标准将作为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
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增长方式。只有摒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环境资源的成本投入,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把过高的资源消耗降下来,湖南省的经济才可以保持较好较快地增长。
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是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我国的战略性资源水、煤、电、油气和矿产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在资源上,湖南素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等美誉,同时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水利、旅游和生态资源也具有特色。湖南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是东、西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能源供应基地和物质仓储基地,为湖南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湖南经济的发展应该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农业资源、矿产资源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似乎更具可操作性。
湖南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湖南省目前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工业拉动,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在工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偏大。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耗能源和资源。因此,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在优化产业结构上挖掘潜力。湖南省工业耗能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高耗能企业能耗占全省工业能耗总量的90%。因此,通过调整结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今年6月2日,大唐金竹山电厂2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被爆破拆除,标志着湖南省关停高能耗小火电机组已全面展开。据了解,“十一五”期间, 湖南省将大力开展火电“以大代小”工作,关停小火电机组100万千瓦,今年内将关停40万千瓦,并建设一批大型高效环保机组。虽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消费的增加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那么发展肯定是难以为继的。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地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能把资源利用提高到印度现有的水平,我们将能节约大量的宝贵资源,并能保障经济快速地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是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现在,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实际上,湖南省通过优化结构,节能减排已取得初步成效。2007年底至今年3月,洞庭湖区234家未能达标排放的造纸企业陆续关停后,洞庭湖水质出现转机,由局部五类和劣五类转至地表水三类标准。2008年来,岳阳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底线来严防死守,在严格项目环境准入的同时,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措施,狠抓执法监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谓一举两得。湖南省今年实施的《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办法(试行)》,首次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各地党政官员的年度考核内容,湖南省对节能减排的行政手段也是越来越强硬。300多家能耗在1万吨标煤以上的用能大户,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实行企业能源消耗数据直接调度分析,及时掌握能源消耗状况。其中有色、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的28家“全国千家节能行动企业”,也成了省、市两级节能监测专门机构的重点监测对象,全部建立严格的节能环保目标责任制,以及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转变湖南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推进技术进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宏观指导;发展循环经济,转变湖南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缓解资源约束;发展循环经济,转变湖南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湖南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资源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道路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趋势。为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我国将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研究循环经济立法各方面的问题,就成为学界不可推卸的责任,基本原则方面的探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一、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要研究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就必须清晰地界定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和外延。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但“原则”一词在法律中有其特殊的含义,世界著名的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将“原则”解释为“法律的基本性的公理或原理;可以看出,“原则”在法律中,或说“法律原则”是指构成法律基础和根源的总的或根本性的规则或原理。
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是指循环经济立法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各种指导准则,包括宪法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其他与循环经济立法相关法律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循环经济立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狭义的专指体现循环经济特点,直接表现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意图、主要战略和基本要求的,在推进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活动中应当始终遵循的指导准则。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上的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
二、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和其他法律基本原则一样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它贯穿于整个循环经济立法和司法活动,能够体现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特征,对各项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规定和实施都有指导作用,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性。
第二,它是由法律规定的。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虽也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但它须具体化,由法律固定下来。不是以法律条文规定下来的内容,不能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只能是一些“学说”、“习惯”或“精神”。
第三,在循环经济立法中的最高命令性。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是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的规范化和集中体现,因此,制定和采用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制度、主要措施乃至更为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时,都应当遵循和体现基本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三、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基本原则不仅是立法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也是法律实施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
1.从立法上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指导方针、主要精神和基本要求。循环经济立法是一种有目的的国家活动,有着一定的理论原理和指导准则。
2.从执法上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是解释、理解循环经济立法的依据和补充法律漏洞的基础。任何法律的适用都离不开对法律的解释、理解,理解是否准确,解释是否合法,都要靠以其是否合乎基本原则来衡量。它可以弥补在其自身逻辑演绎中经常发生法律适用脱离法律之最初目标的弊端,给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以合理、合法依据和限制。
3.从守法上看。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规范是从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中推导出来,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和具体性,因此,企业和社会公众首先应以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当循环经济立法的法律规范对有关问题缺乏规定时,就应以作为法律规范本源的基本原则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和实践,并结合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3R原则。德国于1994年公布、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的循环经济的原则,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要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或用来获取能源(能源利用)。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3R原则,即Reduce(减量化原则)、Reuse(再利用原则)和Recycle(再循环原则)。
减量化原则要求消费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预防和抑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再使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品经过消费(生产性消费或生活性消费)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能源而不是垃圾废物。
3R原则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减量化是首要原则,它要求生产和消费必须尽可能地从使用污染环境的原料和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上来,从而奠定了减少污染排放和废物资源化的基础,是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前提。反过来,通过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深化了减量化(特别是对废弃物产生的减量化)原则的实施。3R原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首要原则,它同整个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是一致的。《环境保护法》第25条规定:“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这实际上与3R原则是相通的。
2.多层面推进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上全面推进。一是在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二是在区域层面上,按照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要求,通过在企业群、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中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三是在社会层面上,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物分类回收体系,注重一、二、三产业间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
目前国际上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形成了比较成功的模式。企业的层面上的小循环模式,以美国杜邦为例,他们让车间的废物到下一个车间变成原料,废物通过梯形利用越来越少;区域的层面上的中循环模式,以丹麦的卡伦堡模式为例,卡伦堡工业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将发电厂的热供给炼油厂和制药厂,同时解决周围居民的供热,发电厂脱硫产生的硫酸钙是石膏板厂的原料,发电厂燃煤产生的粉煤炭来铺设公路,并供给小型的水泥厂,炼油厂的废水又可供给发电厂用来冷却,这样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资源利用的效率也得到提高;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模式,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
3.政府促进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的作用,做到政府调控、企业运作、公众参与三者结合,首先,推进循环经济是国家的职责,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加强公共管理与服务,以促进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其次,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项原则主要是靠企业来实行的,企业运作的成效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再次,非政府组织和公众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国家各部门、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相关主体,应根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互相协作、积极参加实现循环型社会的活动,政府、企业、公众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4.经济刺激原则。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法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鼓励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经济刺激就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给予或剥夺物质利益来诱导、调节和控制人们(包括个人和各种经济组织)的活动。在环保领域通常运用的经济手段包括环境税、财政刺激、政府采购、绿色补贴以及可交易许可证等。例如日本,国会每年通过的与环境有关的预算超过1万亿日元,其中用于垃圾处理和再利用的预算为1500亿日元。目前,日本家庭生活垃圾的处理由地方政府负责,所需费用主要来自地方税收。工业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则由企业自行负责,政府通过提供补助金、低息贷款、免税等经济手段帮助企业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系统。
五、结语
由于循环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理念,循环经济立法总体上也还处在初步阶段,因此,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也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原则既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注重世界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立基于我国的实际,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基本原则的体系和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49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074-02
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粗放式开采,直接导致了煤炭资源的高损耗以及综合利用率的低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在追求高增长的目标下,煤炭开采的力度加大,伴随着不合理的开采与利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进而使得煤炭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煤炭企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以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传统经济模式中,人们粗放和一次性地利用资源,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废物排放到环境中,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基础上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立足于生产消费过程中资源消耗的节约、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零排放”,促进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实现矿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建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矿区。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企业资源利用率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一直有很大差距,这已经成为企业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阻碍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煤炭企业资源利用率低突出表现为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在煤炭开发利用中,由于开采不合理,全国煤矿平均单井产量只有6万吨,资源平均回收率只有35%左右,煤系共生伴生的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实践表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是煤炭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循环经济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有巨大优势。第一,循环生产模式引导企业把节能节水作为重点,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也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二,循环经济倡导的清洁生产机制可促使环境污染由“先污染后治理”向生产过程中防治结合转变,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和环境治理成本;第三,循环经济的物质闭路流动模式提高了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煤炭资源回采率,降低了资源浪费,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能够显著地提高煤炭企业的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有效控制煤炭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从而实现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并举。
(二)发展循环经济可促进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
部分煤炭企业一味追求短期的数量型增长,掠夺性地开发煤炭资源,在利用资源过程中造成惊人的浪费,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等问题普遍存在。近年来,虽然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但大多数企业不仅在生产经营上忽视了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还忽视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重要的是忽视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有效衔接。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长产业链提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传统的煤炭企业主要以煤炭开采为主,产品结构简单,产业链短,企业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煤炭市场,抗风险能力低;通过发展电力产业,可纵向延长煤基产业链,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有效增强煤炭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因此,煤炭企业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可促进社会、企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在各国被提起,要求企业在盈利的同时,履行其应该负担的社会责任,把社会责任感贯彻到生产过程中,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载体,其有助于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和社会的双赢之道。其次,发展循环经济可有效解决矿区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例如,通常开采后的矿区周围会形成采煤塌陷地,造成大量农田荒废,国家和企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复垦。如果在矿区建设坑口燃煤电厂,不仅可变输煤为输电,缓解国家运输压力,有效减少在煤炭运输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污染,而且能够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电厂粉煤灰也可直接用以充填采煤塌陷区,减少农田损失。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煤炭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消费结构一直处于“富煤、缺油、少气”的局面,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据统计,在我国,煤炭提供了76%的电力燃料、70%的钢铁能源、80%的民用燃料以及60%的化工燃料。虽然我国煤炭总储量较为客观,但达到一定勘查深度的储量较少, 按可直接利用的煤炭资源和年产20亿吨煤计,我国煤炭使用年限约为90―100年,与其他煤资源大国相比,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因此尚需要加大地质勘探力度,进一步提高煤炭的经济可利用资源量。
虽然近年我国加大了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但资源在开采和使用过程中的浪费也相当惊人。目前,全国煤矿资源回收率仅在40%左右,特别是小煤矿的回收率只有15%左右,而同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开采回收率在80%左右。同时,我国还面临着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洲的16.8%。此外,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分别是日本的11.5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美国的4.3倍。长此以往,资源和环境都无法承受目前的发展模式。
所以,传统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是缓解煤炭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
三、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一)发展清洁生产机制
实行清洁生产是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可以控制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可大大减低末端处理的负担,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煤炭企业的清洁生产就是全部排放物和废弃物离开生产过程之前最大限度地减少其数量和毒性。实现煤炭企业清洁生产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源头控制。比如要尽量减少割顶板、底板, 尽量减少煤矸石出井,回填采空区,矿井水尽量在井下处理和回用,在原材料使用上,要优先选用污染少、经久耐用的环保产品等。这样既可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又可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第二,生产过程控制。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会涌出大量的煤层气。煤炭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广高效瓦斯抽放技术,并将各种抽放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综合抽放,提高抽放量和抽放效率。研究低浓度瓦斯的回收、浓缩技术,减少瓦斯直接排放量。
第三,最终废弃物处理。煤炭生产的最终废弃物是煤矸石和污染的尾矿水。对于煤矸石,企业应尽量综合利用,降低粉尘污染,减少向大气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企业可采取对矸石山制空心砖、井下充填、胶结表面、定期洒水等措施对其进行绿化处理。治理污染尾矿水,首先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还应建立污水处理工厂,杜绝污水排放,对其进行消毒净化,提高再生率。
(二)废物资源化利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煤炭行业循环经济课题组(2006)指出,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为: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要达到90%以上;矿井水为主的液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95%以上。煤炭企业要以此为标准,大力发展对废弃物进行利用的产业链,变废为宝,使其成为新产业链的投入或原料,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这样就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污染物最小程度的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瓦斯利用,推行土地资源复垦,综合利用煤矸石和矿井水净化。以积极推行土地资源复垦为例。地下资源的开采,带来了土地塌陷等问题,严重的地表塌陷和斑裂造成农田、建筑物等大面积破坏。为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应加强对采煤塌陷地不同复垦工程方法的复垦土壤重构技术、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改良技术、塌陷区复垦耕地土壤特性时空变化规律的研究,确定开采塌陷后土地复垦的最佳时机及土壤重构、改良的方法技术;同时加大力度对已毁土地进行恢复整治,挖深填浅,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将以采矿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工、农、牧、副、养多元化产业结构过渡和调整,发展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
(三)实现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煤炭企业可研究开发以煤炭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产品,实施多元化战略,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条,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具体思路是以煤炭生产为核心,积极引进、建设与现有企业或产品配套互补的企业和项目,努力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内废物的零排放,并通过产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逐步形成产品或废物食物链(加工链),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比如,以煤炭矿区为依托,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优化煤炭企业内部的产品结构;以煤炭企业为依托,大量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产品,加大粉煤灰、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以煤焦化企业为依托,扩大煤气综合利用途径,减轻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的和谐循环。其中,废物处理必须体现“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也就是要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自然资源投入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可以看出,广义循环经济所指的“用于循环的资源”要比狭义循环经济所指的宽泛得多,且“循环的方式”也有不同。狭义循环经济突出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是将原来社会生产的开环处连接起来的经济循环。而广义循环经济里已经没有废弃物的概念,它强调所有资源应该实现在经济体系内的循环利用,不仅要求把开环的社会生产闭合起来,即包括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还要求按照循环利用资源的要求改变整个社会系统,包括技术支撑、生产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伦理道德观念等等,实现经济、环境、生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因此,也被称为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循环经济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一次产业革命。其萌芽状态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将会使地球走向毁灭。发达国家为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有步骤地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
近年来,循环经济被正式称为“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全新经济模式,形成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由于这一理论直接关系到许多发展中国家未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因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便纷纷表示认同,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质量来实现的。当前,我国煤电油运全面持续紧张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煤炭价格上涨,铁路车皮紧俏,一些地方拉闸限电,这些多年从未有的现象再次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将难以为继。以2003年为例,我国GDP约占世界GDP的4%,而年钢材消耗约2.6亿吨,占世界的25%;煤炭消耗约15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约8.2亿吨,占世界的50%(也有说是40%)。
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最近我国已明确提出:中国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
第一,在观念认识方面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是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其矛盾了解和关心不够;三是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了解不够、知之甚少。因此,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二,在制度及实施机制方面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以及财政金融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是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政策, 没有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的制度体系和实施机制。例如我国目前的基本税收制度是建立在增值税基础上的,2003年增值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2.5%,接近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的总和,而消费税只占5.9%。这种税制结构实际上是鼓励多消费、少增值。企业越是节约原材料,其增值比例就越高,就必须支付更多的增值税。对于废旧物利用的企业来说,其原材料价格很低,其产品成本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增值构成的,它就必须支付更高比例的增值税。显然,这种税收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
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我国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已有的一些规定比较原则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往往过多照顾部门的意见而没有采纳群众和专家的合理建议,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现行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中的一些制度,其着力点是末端治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污染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第四,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虽然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建设符合全社会、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增加收入、减少浪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经济效益,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但是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接受与实施。这一方面有思想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全社会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认识不足,过分追求物质产量,忽略了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制度建设没有重点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经济资源,没有将对环境的损害纳入生产成本,使得本应由企业承担的成本由社会承担了。同时,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需要的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在科技发展水平不够的时候,对废弃物只能进行简单处理,不可能进行较高层次的回收利用。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很多,但是企业、公众反应不积极,使得循环经济发展缓慢。
这也可以通过成本――收益来进行分析。一项循环方案即使在理论、技术上可行,若“成本――效益”指标不如非循环方案,那么在实践中也难以采用或大规模地采用。由于每个独立的生产单位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生产目标,在社会成本承担者的划分不明确的时候,企业生产不用承担社会成本,减少了其总成本,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对政府来说,不仅需要不断增加投入来带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明确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成本,促使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建立循环经济建设的微观基础。同时,通过立法、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全方位建设,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全面发展。
因而,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由某个政府部门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协调工作,才能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实现。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一,通过政策来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应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要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对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
第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
确立立法框架,研究形成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构成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的配套法规,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研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制定并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经济的手段减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据地区的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废弃物排放的收费标准,加强监管,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在财务上能够营利。实施能效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制定科学的生产规程,规范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源头把关,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第三,大力开发实用技术,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确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工具及方法,包括产品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物质流分析方法和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原理与方法等;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诸如信息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可回收利用生态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以及降低循环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并且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验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3R――“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从资源到废弃物的线性过程,循环经济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循环过程。
(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对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状态、水平和趋势进行监测评价,为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循环经济的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评判,要求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不仅注重经济的增长,更要注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和均衡性。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描述功能:所选指标应能客观反映任何一个时点上或时期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变化趋势。二是解释功能:能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态、协调程度、失调原因、变化原因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三是评价功能:根据一定的判别标准,综合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展的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从而在总体上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价。四是监测功能:在获取有关资料后,可对大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并对导致系统失调的主要因素进行干预,为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五是预警功能:可对未来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预测,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三)构建原则
为了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的构建有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首先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概念明确,能够度量和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具有可测性和对比性,易于量化和获得。三是评价目标多元化与系统优化相结合原则。其评价的目标是多元化的,既有经济目标,也有环境保护目标;既有效率目标,也有发展潜力目标。各种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互相兼顾,但也不一定任何时候都能够兼得,评价标准也要灵活进行调整,所以要采用系统的方法,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四是评价指标相对性和评价标准相对性相结合原则。由于系统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由于人们对循环经济系统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因此要随着系统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正和补充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反映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
此外,在关注社会整体的同时,不能忽视地区间资源使用状况的差异性、地区间经济不循环状况;不能仅仅强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规划、法律等传统管制性手段的保障,忽视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针对上述3个层面,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能反映企业循环经济绩效的指标的设计与评价;能反映产业结构内部循环经济相互作用的指标的设计与评价;能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指标的设计与评价。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见图1、表1)
(一)层次结构
一般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也有将准则层分为准则层Ⅰ和准则层Ⅱ的,不过3层结构更为常用。该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子模块(经济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减量化和再循环指标)26个指标。目标层:通过我们测算的结果综合评价循环经济效果,确定循环经济发展的程度,通过比较确定经济系统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它的来源为准则层的各模块。准则层:将总体系统划分为几个子模块,它们是能够代表系统状态行为的关系结构。要素(指标)层: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以获得的要素及要素群,对系统状态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地度量。如用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评价指标全面系统地对循环经济进行定量的描述,构成指标体系最基本的要素。
(二)循环经济的指标评价方法
指标评价的一般步骤包括指标的标准化、权重确定、综合评价等方面。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性质、特点等基本条件选择;即使针对同一评价对象,评价的目的不同,设计的指标体系不同,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可能不同。
1、指标的标准化。标准化使得各个指标成为可量化的及单位统一的,从而可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指数化等,以进行指标的综合评价、比较和绘图分析。不同指标的标准化方法不同。通常采用的指标标准化方法是选定无量纲化的合成公式,确定适当的参照值,将所有指标实际值归一化到0-1的单位区间中。
2、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指标权重就是衡量各项指标和各领域层对其目标层的贡献程度大小,指标权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权值确定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大部分学者选择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HP)作为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权重的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是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系统分析的数学工具之一,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其基本思路与人们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是一致的,是将人们处理复杂系统的定性分析过程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过程,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分析法适用于评价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各种不同主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它主要用于确定指标权重。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在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时,运用了熵值法、德尔菲法、均方差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3、指标的综合评判。进行指标综合评判的常用方法是模糊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是指用模糊数学原理,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判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采用由末端开始逐级向上的评价方式,即先按最低级层次的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综合评价,一层层依次往上评,直至最高层,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其一般步骤是:建立评价因素集;建立指标评价等级集;确定隶属函数;建立模糊评价关系矩阵;建立指标权重系数矩阵;进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通常为3级)。
三、发展及研究方向展望
目前,系统综述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基于学者们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总结归纳了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意义及特征、指标构建原则,并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指标架构进行了分类和描述,最后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评价的步骤进行了说明。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经济的相关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理论架构,但同时也考虑循环经济的特征,设计了能够体现“3R”原则的指标,一些学者更以“3R”理论架构构建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另外,循环经济评价方法与其他领域的指标评价方法基本一致,缺乏对基于循环经济特征的方法改进的研究。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是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方向,相信随着我国循环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反馈,更多的方法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参考文献: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污水再生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而目前,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的节水观念以及粗放式经济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城市污水治理仍然停留在被动治理阶段,这种传统的污水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不符合城市水的可持续利用原则。推动污水资源化, 指导各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探讨推动我国污水资源化的政策措施、工艺技术路线和标准,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多渠道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城市污水治理也必须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来推动我国的城市污水治理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节水的重要措施。在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时,应当首先立足于本地自有水源,最大限度地实现水的再生利用,借此增加可用水量,提高城市供水的可靠性;应尽可能降低对外部水源的依赖程度,减少或避免远距离调水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成本。我国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进展缓慢,应当抓住主要矛盾,以循环经济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予以推进。
第一,按照循环经济基本思路加强城市节水管理,抓好城市污水治理系统规划,是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关键。我国的城市节水管理,应该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城市节水管理从被动节水转变为提高水利用效率,主动科学管理,降低水需求,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加强水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对城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保护城市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城市节水的认识从单纯的抑制需求、减少耗用量,发展到用同样的水量消耗来满足人们迅速增加的健康和舒适度的需求;从消极、被动的节水阶段发展到积极、合理的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阶段,体现循环经济高效率的基本特征。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力推广污水再生利用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强水质监测和设施维护,建立应急预案,保障供水安全。
第二,遵循循环经济的系统工程的理念,抓好城市污水治理设施专项建设,提高区域性和系统性,是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核心。城市污水治理系统是由专项硬件设施支撑起来的,为解决好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活污水大量产生,影响到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和安全供水的问题,必须加大对区域和系统污水治理设施硬件建设的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污水收集管网配套能力,为污水资源化创造必要的条件。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遵循循环经济的系统工程的理念,要以实现污水综合利用为目标,同步规划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处理规模和工艺方案,促进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协同发展。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在城市水域的下游,没有考虑日后再生利用的发展需要。许多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规模很大,建在城市的下游,污水收集管网较长,造成长距离输送。所以,缺水城市应以再生水利用为目标,优化调整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规划。
第三,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抓好城市建设中污水治理收集系统的配套,采用适宜的技术和工艺,不断完善和提高系统运行能力,推广使用符合标准的再生水,是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有效方法。城市污水治理,是一项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服务区域的设施配套,提高收集能力,强化点源治理,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作用。实施污水资源化,要将城市污水处理的战略目标由传统意义上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转变为以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的“水的循环再用”,相应地要调整污水处理技术路线,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尽快提高我国城市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工艺技术水平。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不一样,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再生水利用方案,优先选择水质要求低的再生水使用途径,尽量缩短输水距离,降低再生利用成本。积极开发适应当地条件的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工艺,较好地维护了城市污水治理系统的完整性,加快了城市污水治理的速度。
第四,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抓好城市污水治理工程资金落实和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是城市污水治理和再生利用的基本保证,是城市污水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污水治理工作的持续开展,需要有资金作为保证,积极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污水再生利用。在城市污水和资源化的管理方面,政府有主导的义务和职能。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单靠政府行为,没有市场推动,显然动力不足;单靠市场推动,没有政府引导,也必然难见成效。城市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模式是决定城市污水治理工作能否持久开展的关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路子,是当前城市污水治理工作的积极探索。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鼓励并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参与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法律约束,促进污水处理及资源化的市场化运作。努力进行市场化资本运作,推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社会资本买断,不断滚动回笼资金和再融资,促进城市污水治理项目的再建设,必将对实现城市污水治理系统的良性循环,深入、持久开展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切实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近年来循环经济这一崭新经济增长模式在世界各国大力推行,对此,法律必须有充分的理论准备,以便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同时,又能使制度的构建更加切合中国的现实。笔者试就循环经济法制的基本原则及制度完善作一简要探讨。
一、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的原则。科学规划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首要措施。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规划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土地规划、森林规划、污染防治规划、城市环境质量控制规划、自然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等。科学的规划能够建立跨企业、行业和园区的资源循环利用网络,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克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的片面性,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合理开发是指在规划的指导下,科学地安排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发时间、范围、进度、程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和生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2.清洁生产与清洁经营的原则。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工业企业来说,坚持清洁生产与清洁经营的原则,就是通过工艺改革、新工艺引进与生产环节优化,加强污染的末端治理,将废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同时通过改革不合理的产品与原料结构,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原料和产品,用对环境影响或损害、危害最小的产品来代替那些对环境影响或危害较大的产品。
3.产品再生利用或资源化原则。产品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是指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实现废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将一些废旧塑料、金属、玻璃回收后重新入炉制成新制品,废纸制品被回收后制成纸浆,农业和城镇生活废弃物根据其特性堆肥、生产沼气,缺水城市的市政中水回用;对于不能再用但含有贵重金属的电子产品及其元件,只要符合基本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拆解后提炼回收等。
二、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1.延续使用环境保护法中原有的一些基本制度。首先要确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循环经济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及实施措施的总体安排。各级政府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将其纳入中央和地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运用财政预算等手段保证循环经济规划的实施;其次要确立清洁生产制度。在我国,清洁生产的实施是以企业为主的,主要通过对企业设置其在清洁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来推行清洁生产的规划、清洁生产信息的传递、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和交流、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限期淘汰制度;再次要确立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管理是指在产品生产中采用符合国际贸易要求的资源和环保标准,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标识、清洁产品环境标志、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等。这有利于突破国际贸易中日渐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增强我国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积极完善循环经济所特有的基本制度。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新发展,必然要出现传统环境保护制度所不能涵盖的一些新制度。这些新制度包括:
(1)环境税收制度。我国环境税收法律制度较薄弱,目前仅限于对煤、石油、天然气、盐等征收资源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税收制度也有所规定,如第36条“对利用废物生产产品的和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的,税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征或者免征增值税”、第35条“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人企业经营成本”。在未来的循环经济立法中,也应把环境税收制度列入其中,作为推行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2)绿色消费制度。绿色消费实质上是指以可持续的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消费。绿色消费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使消费的结果不致危及人类后代的需求。该制度鼓励使用耐用产品,有限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消费产品,而对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进行限制。
(3)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就能使我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效益与所付出的代价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可以对我国的后续发展能力有正确的估计,这一点在资源不足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对于我们制定正确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