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经济学科,之所以称其特殊,是因为产业经济学学科的正式确立以及正式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思想和内核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便初见端倪。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增长需求,产业经济学的热度与日俱增,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围渐广,其为经济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也日趋明显,并且在产业经济学研究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相关学者和专家逐步确立了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模式,即将微观经济作为经济发展主导,将宏观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核心的全新经济学研究模式。同时,基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市场经济形式日趋多元化,影响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多样,传统经济学背景下只针对企业内部架构的研究方向在促进经济发展层面已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全面掌握产业经济发展态势,因此,在新形势下要结合博弈论、方法论等诸多方法,对不同的产业经济案例进行剖析,以多个性来概括产业共性,将竞争秩序与竞争激励作为稳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而能够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加速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的转化,促进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
从整体来看,研究产业经济学的重要意义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方面。首先是理论意义,通过博弈论、方法论、案例解析等方法对产业经济学展开研究,有利于建设统一的产业经济学体系,有效地将经济学与管理学二者有机融合,一改往日传统经济学实践应用效果不佳的弊端,加强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水平。其次是实践意义,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形成,加强国内产业供给侧改革,优化配置国内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由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经济增长模式,降低生产损耗,提升生产效率与效益。
3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
3.1人际捆绑
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国内现代化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产业经济发展要围绕互联网经济展开,并且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核心地位将更加明确,其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也更加明显。在历年的产业经济研究过程中,随着产业供给侧改革,产业经济也在寻求着发展模式的更优选,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人际捆绑形式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人际捆绑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发挥企业经济的规模效应,通过扩大企业消费规模,进而降低个人消费成本。具体到互联网经济中,人际捆绑产业经济的典范便是团购,例如,过去的美团、饿了么,已经今时今日大火的拼多多,这些企业和品牌便是依托人际捆绑产业经济形式来对自身产业经济进行市场拓展,近年来取得一系列令人咋舌的成绩。人际捆绑产业经济在互联网产业中的深化应用,演变出团购经济这一主流经济形式,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人际交易成本,这是人际捆绑产业经济形式能够在互联网产业中大获成功的关键所在。团购依托的是互联网,用户通过PC端和移动端上的软件或者APP下单来实现。团购经济之所以会出现并发展到如今这样的火爆状态,源于早期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而企业从自身层面出发无法有效获取用户需求所致,因此互联网企业转变思路,将满足需求的答卷交到用户手中,让用户通过人际捆绑的形式来传播自己的需求,并通过捆绑的方式降低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以产业经济规模效益实现企业成本降低、用户消费成本降低的双赢。具体而言,团购的经济模式通过人际捆绑形式,通过消费评价以及消费价格降低这两项来迅速完成企业产品在用户群体中的裂变,随着团购经济的不断发展,近乎已占据当前互联网经济产业的半壁江山。人际捆绑产业经济,相比传统的企业产业经济,能够快速打开用户市场,不必再花费大量精力去市场调研,临摹用户画像,将选择权交给用户,以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双赢。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想要进一步提升效益,便需要互联网企业提升估价精准度,将折扣力度降至最低,同时进一步加强人际捆绑信息传播的研究,从两个关键环节提升团购消费的活性。
3.2网络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应用,在为传统产业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在新形势下的全新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互联网+”和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为传统产业发展带来全新变化,因此,网络融合成为时下产业经济发展和寻求突破的最优路径。在演变过程中,以转变传输的方式,加强网络融合产业、通信产业以及传统产业模式三者的融合。从经济学角度来考量,网络融合实现了将消费者终端、市场工作与服务三个层次的有机融合,并基于规模经济效应有效降低了生产和运营成本。不过并非所有的网络融合都一帆风顺,以三网融合为例,其在融合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站在双边市场视角来看,三网即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这三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强行融合不仅困难多,而且即便完成了融合,能起到的实际经济效益提升作用也比较有限。因此,想要加速三网融合,且提升融合后的产业经济效益,需要政府牵头开展工作,通过制定长短期规划,将数字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纳入三网融合的产业进程中,有效加强三方产业之间的联系,一方面降低融合难度,另一方面也能更加紧密地联系,提升融合后的产业收益。此外,对产业进行融合探究时,不能将理论内容割裂,而是要结合规制理论、双边理论以及捆绑理论在内的多种理论内容展开深入研究,以提升可持续竞争力为基础,以探究产业布局和发展为导向,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3.3双边市场
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是通过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各种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实现的微观状态下的经济产业体系,是以理论为基础,应用为前提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过程。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结合当前经济理论实现的应用性质的经济学过程。西方产业经济学侧重于从企业角度出发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在西方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是通过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进行发展和探究的过程。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步的实现了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但由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使得当前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更是使得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手段的主本文由收集整理要制约前提和影响手段。
1. 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是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更是实现经济学教育的重要保证手段。目前而言,我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设有产业经济学专业,在经济学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手段和模式也不尽相同。设在经济学院,有的将产业经济学设在管理学院。教学中的内容偏重也有所不同,有的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认为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以及通过对产业组织的研究帮助人们分析现实的市场,但这些研究撇开了厂商内部的与控制和股东、银行、资本市场与经理控制的关系问题。
2. 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明确虽然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国了产业经济学专业,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外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并不包括产业结构的内容,但我国始终对产业结构调整非常重视,我国学者对产业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在实践中,我国应用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事例较多。尤其是最近的这次经济危机,使得我国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都更加重视,利用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更加频繁。但我国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调整产业结构、重视不够,还停留在照搬国外理论的层面上,在实践中鲜有通过对产业组织的调整来改善市场运行的案例。这使得我国不同高校在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上产生较大差别。
2.2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我国实际相脱节产业经济学引入国内教学的时间较晚,其教材的内容大多是从国外引入的,案例也都是国外的案例,和中国的实际有较大距离。以产业组织理论为例:产业组织理论的模型大多以完全信息为假设前提,博弈论的引入使得不完全信息模型也存在均衡解。但由于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同,国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不是很严重,这些模型对国外企业行为的解释力就较强。但在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策略性行为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这些模型对中国企业行为的解释力不强。中国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仍然不能对身边的企业行为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目的。
2.3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不规范,缺乏权威教材目前高校中使用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有国内学者的,也有国外学者的,但国内外教材的也有很大不同,内容和体系设置差别较大。即使是国内编写的教材,一些教材的编者奉行拿来主义,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的教材;还一些
编者把一些还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引入教材而使教材的权威受到学生质疑。教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缺乏权威的教材是制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4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我国高校中产业经济学课程还停留在讲授的层次上,缺乏辅助教学手段和实验或实践环节。一般来说,学生大多是从一个校门走到另一个校门,绝大多数学生对企业以及对企业的运行没有任何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也可以说根本不了解企业,这一方面会造成学生不能对产业理论或模型的作出正确认识和理解,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大大减弱。
3. 改进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3.1明确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我国的法治环境和产权制度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诚信体系有待建立,这是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提。也就是说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其特殊性,我国的产业研究应立足于这个现实来研究我国的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把西方产业理论中国化作为现阶段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同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理论。
3.2编写和我国实际相结合,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在明确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基础上,首先要规范产业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使各高校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相对统一;其次,教材内容要和中国产业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应能解释中国的产业现象,从而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还应提高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质量,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编者自己的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94-03
农业经济学是以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社会学科。虽然古代中国和欧洲都出现过一些农业经济思想,但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则是伴随着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早期农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等问题,从20世纪早期开始,农业经济学开始关注农场经营管理如农场主如何调整生产方式以获得最大利润问题,这个阶段农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农场经营管理的农场主。在经济起飞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转变到以农业政策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通过榨取农业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于晓华、郭佩,2015)。在“食物问题”解决之后,农业又面临城乡收入扩大的“贫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农业经济学科培养出大量农业政策研究人才。进一步,当城市化、工业化结束之后,如何减少农业政策对市场扭曲,同时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环境生态、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成为政府面临的新问题,即“农业调整问题”(Yu and Zhao,2009)。在这一阶段,市场对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开始向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倾斜(周应恒、卢凌霄,2009)。
当前中国正处在通过各种政策补贴解决农民收入过低的“贫困问题”阶段,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持续下降;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贫困问题逐步解决,如何调整农业生产功能,缓解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减少政府财政支农负担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新的研究重点。研究对象和重点的改变要求学科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否则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趋于萎缩。当前中国的农经学科正面临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而欧洲的农业已经进入最后的产业调整阶段,农经学科也经历了大量的调整重组过程,通过研究他们农经学科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设定农经学科的改革方向,缓解学科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总结当前我国农经学科的特点与挑战,之后以德国几所开设农经学科点的大学为例,简要介绍德国农经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借鉴。
一、当前我国农经学科培养模式与挑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农业经济学学科培养模式依然以为政府相关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机构输送政策分析执行人才为目标,培养内容与方法也注重宏观政策问题、忽视具体农业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农业信息化等市场亟需人才,е屡嘌出来的学生往往熟悉体制和政策等宏观问题,但管理实务和操作技能极为缺乏(毛迎春、黄祖辉,2006)。相应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关注劳动力、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宏观问题,而对农场经营、农产品营销、食品消费等具体现实问题不太关心(冯开文等,2014)。
受培养模式的限制,当前我国农经学科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萎缩,市场对以擅长农业政策分析的农业经济学毕业生需求不断下滑,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此导致农经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于晓华、郭佩,2015)。其次,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正不断被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显学挤压(张露等,2016),而这些学科拥有更完善的培养模式和更广的就业市场,农经学科缺乏特色,丧失竞争力。
二、市场导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德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工业化的国家,农业GDP占GDP总量不足1%(国家统计局,2016)。由于农业在经济中比重太小,传统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学科设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相关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例如,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对奶制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基尔大学据此设置了牛奶生产专业,开设奶制品生产、销售以及产业链管理等相关课程;欧洲居民对养马以及赛马运动尤为热衷,针对这一需求,哥廷根大学在农学院下面设置了马学,除了教授马匹饲养之外,还开设赛马运动以及体育经济等相关课程。此外,狭义农业虽然不断萎缩,但与之相关的食品加工、销售、餐饮产业、农业资源管理、棉纺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经济产业则蓬勃发展。部分大学针对这些新兴产业开设了食品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等新兴专业与课程。
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国农业学科课程设置安排非常广泛,不仅有农业经济、国民经济、食品经济等专业课程,还需要了解企业管理、社会学、法律等相关课程。由于德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各种课程。
三、德国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德国授予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校较少,最为知名的是以农业科学为主的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t Hohenheim),接下来我们以该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为例来了解德国的情况。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agricultural 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学习时间4个学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该项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课程(compulsory modules)与半选修课程(semi-elective module)的学习,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选修课程(elective modules)与论文写作。必修课程包括农业与食品政策(Agricultural and Food Policy)、应用计量经济学(Applied Econometrics)、环境与资源经济学(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农场系统建模(Farm System Modeling)、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等五门课程;另外,学生还可以从农业发展(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国际农业贸易(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等半选修课程里面选择一些课程。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要求参与上机操作、小组讨论、学术研讨会以及案例分析等训练。第二个学年学生依然要从一系列课程中选修10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农业经济学教育,并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与意向工作相关的训练。硕士导师会对学生的选课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议。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还必须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
该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视角、跨学科分析复杂系统、交流、谈判、促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就业领域包括政府部门、NGO、国际组织、以及私人企业,具体目标职位包括农业产业的上下游、食品产业链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农部门、国家与国际涉农组织、研究与教学机构。
四、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培养方案
德国能够授予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学校较少,一共只有十几个,2005年德国开设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几所大学联合成立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项目(Doctoral Certificate Program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以下简称PAE项目),联合为农业与食品经济学的博士生提供培训。这个项目通过大学联合开设课程,制定统一的学位要求,组织对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学习来提高农经专业博士生的教育质量与效率。此后相关学校陆续加入该项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学、波恩大学、哥廷根大学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参与该项目,基本涵盖德国境内以奥地利所有能够授于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接下来我们将以PAE项目为代表介绍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培养方案。
PAE项目的博士培养要求至少修满30个学分,每个学分相当于30个小时的学习。具体学分主要通过三个模块构成:理论方法模块18个学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 modules),软技术模块6个学分(Soft skills),学术研讨会模块6个学分(Colloquia)。其中理论方法模块又包括理论(Theory)、实证(Empirics)、专业课程(Focus topics)三个部分,理论与实证至少需要各自修满6个学分。具体每个模块课程的选择由博士生与自己导师商量决定。课程的开设由各大学相关专业教授自行组织,通过统一的选课网站向所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农经博士生开放,学生注册登记之后会收到授课老师的邮件通知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于课程由不同大学开设,所以上课地点分布在13所大学,这给全德国农经专业博士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具体课程的设置根据教授的情况会有所变化,以2016年为例,当前一共开设有家庭行为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经济数学等9门理论课程,农业与食品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生产率与生产效率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等15门实证课程,农业部分技术与创新、高级供应链管理、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中的建模模型等6门专业课程。软技术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学术研讨会模块则取决于不同学校,以哥廷根大学为例,农业经济学博士毕业要求至少参加18次学术研讨会,并做3次学术报告。每次学术研讨会都要提供一份证明,由导师签字;学术报告则需要事先向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安排时间地点并公告,届时需要邀请导师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点评。修满30个学分之后方能申请进行博士答辩,答辩论文需首先提交学院,自己负责联系包括导师在内的3个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会首先由交给三个评审委员评审,评审委员写好意见之后交给学院密封,答辩前一周告知申请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时三个委员会以提交的评审意见为基础提出问题,要求博士生现场辩解。整个答辩持续1个半小时左右。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开闭门会议讨论答辩结果并给出等级,当前的等级包括五个:完美(0分),非常优秀(1―1.5分),优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总结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I化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学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德国农业经济学学科课程与专业设置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参考。
德国经验表明,食品经济、生物经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农经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涉农企业经营管理、食品市场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相关的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Yu,X. and Zhao,G.: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30 years:a literature review,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9,4(4):633-648.
[2]冯开文,原正军,王任,李军.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视角的回瞰[J].中国农村经济,2014,(12):77-89.
[3]毛迎春,黄祖辉.中国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4-16.
[4]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8):89-96.
[5]张露,张越,张俊飚,童庆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38.
传媒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是传媒文化跟随时展的最新成果。现代社会经济现象成为新闻传播业关注的焦点,促使传媒业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媒经济是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经济现象,并且越来越成为主流的社会经济现象,传媒产业也逐步成为各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1]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管理制度的升级、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传媒行业自身的转型与改革等等,都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学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下文从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等方面简要介绍传媒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初步建立起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
一、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界定
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跟随传媒行业的发展而兴起,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就将“传媒经营管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必修课,开启了国内对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大门。但由于传媒经济学涉及多门学科,加之其为新兴学科,缺乏充分丰富的研究材料,国内外学者对于传媒经济学的概念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我国真正开始关注研究传媒经济学则是近20年代的事情,随着国内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传媒产业的新要求以及受到国外先进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影响,点燃了我国对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热潮,不少专家对于传媒经济的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例如周鸿铎在《传媒经济导论》中指出传媒经济是研究人们在传播活动中所支配的各种资料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利用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以传输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的投人与产出的比例关系, 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各类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媒介经济学理论可以使媒介经营管理人员了解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耗费最小的资源来实现同样的社会效益目标, 而社会效益目标是媒介经营的一个约束条件。众多学者都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引发了人们对传媒经济学的重视,为今后全面深入地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媒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规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必须概括学科的实质,体现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显示与相邻学科的联系与区别,简明扼要地为学习这门学问的人提供一个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2]每一个发展的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传媒经济学当然也并不例外。从传媒经济学的名称我们不难看出,概括来说,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传媒学、经济学、传媒产业发展运行引发的经济社会影响等等,因此传媒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向与经济学是基本一致的,但因为传媒经济作为新兴学科的限制,以及受到时展,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传媒经济学又具有和经济学不同的特性。
首先,无论是哪个研究学派,对经济学的研究旨在围绕“产业”来合理配置有限的社会资源,而对这种“产业”关注与研究的默认前提是承认收益与投入是成正比的,“在生产技术不变和一些投入为固定时,增加一种可变成本投入所增加的产量(边际产量)递增,但如果这种投入一直增加下去,所增加的产量就会递减,甚至成为负数。这是因为开始时,可变成本增加使固定投入得到更充分利用,但如果一直增加下去,固定投入已得到充分利用后,可变投入的效率就递减了。”[3]但是传媒产业并不适合这种默认规律,传媒产业是初始高“生产成本”,后期低生产成本行业,其实道理也非常简单,比如各种传播媒介,电视、广播、报纸等等生产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但后期复制成本却十分低廉,特别是对网络科技发展普遍性如此之高的现代社会来说,媒体复制的成本几乎为零。
其次,一般产业要保证其健康长期有效地科学发展,就必须要求经营者或者是管理者时刻保持冷静的态度,消费者相应也会沉着思考自己究竟需不需要这种东西,购入后其使用价值是否与其价值相符,因此,一般产业的生产、管理、消费环节都极具节制性,更多关注的是各个环节的有效收益。传媒行业并不是如此,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评判经常会出现误差,比如一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问世,可能只会有少数真正需要的人才会购买,但是对于生产者(可以使作者或是出版社)来说,这本书的发行可以改变文学的发展轨迹,或是开创某一领域的先河,其社会价值与长期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再次,一般产业的价值衡量往往是看得见的,使用材料的优劣,消费者需求的多寡等等都直接影响的产品的价值,并且体现在“价格”上。传媒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价格与价值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比如一份报纸的价格并不能简单用纸张的成本作为标价标准,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等的价值实现更多的是通过其“社会价值”来实现的,是可以没有价格的,“没有价格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直接连接,通常纪录消费者对攻击进行选择的手段就会有重要失灵”。 [4]
三、传媒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2010 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根据2010 年2 月为止收集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2009 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 亿元,比2008 年增长了16.3%。[5]传媒经济学由于产生的社会背景的复杂性以及开放性,融合经济学与传媒学甚至管理学在内发展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负责学科,因此,传媒经济学可借鉴多种学科理论并结合学科特点建立起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
1、本位研究
传媒经济学极具学科独特性,不能单一地用经济学理论或是传媒学理论作分析,我们可以多去关注传媒经济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一些有研究意义的重要课题。
2、结合产业经济进行传媒经济研究
侧重于研究传媒经济学的经济作用,将市场,产业结构,产业融合、产业布局等等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重点,去分析市场经济下传媒经济学的独特发展状况。
3、结合传媒和管理进行传媒经济研究
传媒经济学中有充分可供研究的管理与传媒因子,比如传媒产业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济动荡对于传媒产业的影响、生产者在传媒行业中的经济作用等等都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成长起来的传媒经济学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加强对传媒经济学的深入探索研究,不断规范研究方法,增设多种研究方法,为建立完善的传媒经济学理论提供有利条件,指导我国传媒产业健康茁长成长。
【参考文献】
[1]崔保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7.
[关键词] 产业集聚;中国;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 F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6―0062―06
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后人的研究起到铺垫作用,对文献中所包含的若干信息分析有利于科研工作者了解学科研究动向,把握学科研究方向。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成为近年来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前沿[1],运用可视化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的研究状况[2-5],它将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等方法与传统科学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方法相结合。近年来,在国内出现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分析学科研究状况的动向[6-7]。例如,采用知识图谱对我国旅游管理、低碳研究热点进行分析[8-9]。但目前未有学者对产业集聚研究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可视化展示产业集聚研究状况。
产业集聚是指产业内的生产活动、销售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销售所服务的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的现象。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现象,中国产业集聚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命题,研究论文数量较多,需从整体把握其研究现状,以便于更好地深入研究。本文借助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和中文数据库资源处理软件,分析1998-2011年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产业集聚的文献,用可视化图谱的形式展示这个时期我国年产业集聚研究的知识谱系,以期对我国产业集聚研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学者掌握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的状况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是通过数据挖掘、信息计量和绘制图形等一系列手段进行可视化研究的方法[10],它是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的一种方法[11],其概念出现在文献计量学[12、13]。本文利用CSSCIREC软件将CSSCI数据格式转换成能被Citespace处理的格式,然后采用美国德雷克塞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Citespace软件[14],对命中文献记录中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构建产业集聚领域的知识图谱,探寻研究热点,揭示产业集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
按照徐康宁教授在《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研究》一文中对产业集聚及相关概念的定义[15],以及多次试检索,确定以“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聚集”为检索关键词, 对1998-2011年间CSSCI数据库中所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经过去重、辨别、整理,得产业集聚研究相关论文3074篇。以此作为分析的对象,利用CSSCIREC软件和Citespace软件进行进一步分析与处理。
二统计分析
(一)论文数量年度分布
我国近14年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论文数量年度分布见图1所示。我国产业集聚研究发文量从1998年的零篇,稳步增加,逐渐增长,到2009年左右基本稳定,现略有下滑。可见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从未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到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逐渐发展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已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命题。
(二)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对文献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描述,对研究领域内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16]。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所有文献的关键词共被引分析,将1998-2011年为一个时间跨度,选择每一年内高被引的前50个关键词,生成关键词共被引网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聚类视角,得到关键词的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见图2),在可视化图谱中显示为较大的节点为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共有551个节点,369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66。可见,“产业集群”的使用频次最高(3177),其次是 “产业集聚” (772)、“竞争优势”(183)等。
对词频(取40次以上)进行统计排序,得到高频关键词分布情况(见表1),并结合关键词知识图谱,可以将产业集聚研究归纳为5个主要方面:一是产业集聚研究;二是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及演化研究;三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四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五是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三)被引文献
基于文献共被引关系,按照一定的共被引频次,可以在引文网络中形成不同的文献聚类。在知识图谱中处于中心位置的聚类代表了产业集聚研究的核心学术群体,拥有强大的学术团队和科研实力。将“参考文献”作为网络节点,以“标题”、“摘要”、“描述”作为术语来源,绘制文献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见图3),其中被引越多的文献在可视化图谱中表现为圆点越大。共有345个节点,478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131。
从图3可识别出5个具有主导地位和影响力的关键节点:一是国内王缉慈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2001)一书,该书是以地方企业集群为焦点探讨如何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增强国家竞争优势以应对全球化挑战;二是梁琦的《产业集聚论》(2004)一书,该书在国际经济背景下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研究,针对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的情况下,一国产业是否重新布局,产业集聚中心是否迁徙等问题进行分析;三是仇保兴的《小企业集群研究》(1999)一书,该书论述了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尤其是对“小”与“大”的转换,即在某一区域形成“小企业集群”之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作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四是迈克尔・波特(李明轩译)的《国家竞争优势》(2002) 一书,本书介绍了波特的“钻石”模型,是认识国家或地区竞争地位的方法;五是Porter M的《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进行了广泛研究,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竞争,而产业的发展取决于能否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另外,Krugman P 的《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该文提出中心-边界理论,即一个地区如何发展成为差异性的区域,中心是工业化区域而是农业区域)和韦伯・阿尔弗雷德(李刚剑译)的《工业区位论》(1997)(论述了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也有较高的被引频次。它们共同构成了产业集聚研究领域内的经典文献。
(四)发文作者和被引作者
(1)发文作者
对文献进行发文作者共被引分析,得到发文作者共被引聚类的知识图谱(见图4),较大的节点出现频次较高的发文作者,共有308个节点,67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23。从图4可知,聂鸣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胡汉辉、王缉慈、魏江等。但是在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学者基本处于相对独自研究的状态。
图4产业集聚研究发文作者的知识图谱(1998~2011)
对发文量(取15篇以上)进行统计排序,得到产业集聚研究领域高发文作者的分布情况,见表2所示。有14位作者的发文量在15篇以上,其中华中科技大学的聂鸣教授、东南大学的胡汉辉教授、北京大学的王缉慈教授、浙江大学的魏江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的陆立军教授等为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高发文作者。对高发文作者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发现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学者大多数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方向的研究人员对产业集聚的关注较高。(2)被引作者
对文献进行被引作者共被引分析,得到被引作者聚类知识图谱(见图5),共有255个节点,404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356。Porter M的被引频次最高,其次是王缉慈、Krugman、魏江、梁琦等。
按照被引频次(取60次以上)排序统计,重要被引作者见表3所示。结合图5,可见高被引的作者主要有三大大类,第一大类是一些国内各大院所著名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学者,如王缉慈、魏江、梁琦、魏守华、蔡宁等;第二大类是国际和国内一些权威的机构或者是课题组,如国家统计局、OECD;第三类是国外有关产业集聚概念、理论以及论述或者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的作者,如Porter M、Krugman P、Marshall A、Alfred Weber。
(五)发文期刊和被引期刊
(1)发文期刊
按照载文量(取15篇以上)排序统计,重要发文期刊见表4所示。载文量大于15篇的期刊共46个,载文量从高往低排名依次是《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生产力研究》、《经济地理》、《统计与决策》、《中国科技论坛》、《经济纵横》、《中国软科学》等。
(2)被引期刊
被引期刊知识图谱共有232个节点,468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425。从图6可见,1998-2011年产业集聚研究领域被引较多的期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外经济、地理和政治方面的期刊,如American Economic Review、Harvard Business Review、Regional Stud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World Development、Economic Geography、Research Policy等;另一类是国内经济管理方面的顶级期刊,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外国经济与管理》、《科研管理》等。
按照被引次数(取150次以上)排序统计,重要被引期刊见表5所示。被引150次以上的期刊共28个,《中国工业经济》被引最多,其次是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国软科学》、《经济研究》等。
(六)发文机构
1998-2011年间,产业集聚研究高发文机构分布情况见表6所示。从表6可知,产业集聚研究的高发文机构主要是高校,发文量最多的是南京大学商学院,其次是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天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等。这些研究机构是产业集聚研究的重要单位,在产业集聚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显示出较强的科研实力。高发文城市主要位于南京、上海、武汉、西安、天津、北京、广州等中心经济城市。
三总结
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对我国产业集聚研究进行分析,通过对其发展趋势、研究热点、重要学术文献、学术代表人物、主要研究机构和高载文期刊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可视化展示。帮助研究者发现产业集聚领域研究状况及内部关联,为深入进行产业集聚研究提供参考。
(1)产业集聚研究从未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逐渐发展为经济学研究领域内一个成熟的研究命题。
(2)现有产业集聚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研究、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及演化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和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五个方面。
(3)王缉慈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2001)、梁琦的《产业集聚论》(2004)、仇保兴的《小企业集群研究》(1999)、迈克尔・波特(李明轩译)的《国家竞争优势》(2002) 以及Porter M的《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是被引最多的文献。
(4)聂鸣、胡汉辉、王缉慈、魏江、陆立军教授等为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国内各大院所的经济管理类学者、国际和国内一些权威的机构或课题组以及国外有关产业集聚概念、理论以及论述或者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的创新者为被引最多的作者。
(5)《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生产力研究》、《经济地理》、《统计与决策》、《中国科技论坛》、《经济纵横》、《中国软科学》等为高载文期刊。《经济研究》、American Economic Review、Harvard Business Review、Regional Stud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外国经济与管理》、《科研管理》等为高被引期刊。
(6)产业集聚研究的高发文机构主要是高校,南京大学商学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天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等为高发文机构。高发文城市主要位于南京、上海、武汉、西安、天津、北京、广州等中心经济城市。
[参考文献]
[1]沈建通,姚乐野.多元统计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知识图谱应用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 8) :33-36,20.
[2]FéLIX MOYA -ANEGóN,BENJAMíN VARGAS - QUE-SADA,VICTOR HERRERO-SOLANA,et al.A New Technique for Building Maps of Large Scientific Domains Based on the Cocitation of Classes and Categories[J].Scientometrics,2004,61(1):129-145.
[3]Fidelia Ibekwe-SanJuan.How Thematic Maps can Assist Collection Management:A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Journals'Thematic Focus[J].Library Collections,Acquisitions&Technical Services,2005,29(3): 295-306.
[4]Katy B,Chaomei C,Kevin W B.Visualizing Knowledge Domains[J].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03,37(1): 179-255.
[5]I Samoylenko,T-C Chao,W-C Liu,et al.Visualizing the Scientific World and Its Evoluti[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 11) :1461-1469.
[6]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7]Persson O.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6-1990[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45(1)31-38.
[8]廉同辉,余菜花,宗乾进,等. 基于CSSCI的2000一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旅游学刊,2013,28(3):114-119.
[9]余菜花,廉同辉,刘军.中国低碳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10):1959-1964.
[10]Shiffrin R M,Brner K.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2004,101(1): 5183-5185.
[11]陈悦,刘则渊,陈劲,等.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2008,26(3):449-460.
[12]Price D. Science since Babylon [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1.
[13]Garfield E,Sher I H,Torpie R J. The Use of Citation Data in Writ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M].Philadelphia: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1964.
(一)股权投资基金的基本内涵
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equity,PE)有广义和狭义理解,广义是指以非公开发行的股权为投资对象的私募基金,包括创业投资基金(wenturecapital,VC)主要投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狭义的股权投资基金不包括VC即专门投资于成长期、扩张期、上市前企业的股权基金。PE起源于VC,投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以及投资方式的变化使股权投资基金成为一个种类齐全并且不断发展的综合投资工具。企业的生命周期决定投融资需求的种类(见表1)。根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股权投资的种类基本可分为风险投资基金VC(针对种子期和创业期阶段的企业)、扩张基金EC(针对扩张期企业投资、提供过桥贷款和提振资本注入)和收购基金(服务于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管理层买入和上市公司收购),(见图1)。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主要经过募集和设立、投资、投资后管理(增值服务)和退出等环节和流程。股权投资基金的运作特征主要是:在资金募集上,采取私募的形式,募集对象为特定机构和个人,不通过公开市场销售,而是基金发起人与投资人私下协商、召开专门的路演会等方式进行;在投资方式上,采取股权性投资方式,主要为普通股、优先股或可转债等,投资对象为未上市、高成长企业,投资期限一般为3~8年;在投后管理方面,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提供增值服务;在退出获利设计方面,基本按照“以退为进、为卖而买”原则行事,在投资之前就设计好退出机制,事先约定好退出渠道,否则就不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能够克服银行借贷融资的局限,为企业、特别是为中小型企业的脱颖而出直接注入资金,并参与经营管理,提供创业者难以作为的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做强做大,因而越来越成为政府和企业关注的投融资主流。
(二)产业安全的基本内涵
关于安全通常的理解是客观上不受威胁,主观上不为恐惧的状态或态势。产业安全是产业经济学新近流行的研究方向和流派,是对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理论的系统性创新和延伸,是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关注的核心内容。产业安全主要是指特定行为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例如省、市、县、区域组织等)自主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产业安全最早始于国家产业安全或民族产业安全,一般情况下,谈到产业安全,主要指民族产业安全,但是又不限于民族产业,实际上是包含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企业安全“三位一体”的安全观。
目前产业安全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产业保护理论、产业损害理论、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产业控制理论和产业安全评价与预警等五部分内容,构成研究产业安全的五个视觉和方法。产业安全本身不是经济要素,作为一种产业评价理论和方法,是贯穿于产业经济学实体理论的一条轴线,形成了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的产业安全分析框架。产业安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方式比较多元化,但数量化、模型化是方向和主流。产业安全评价反映产业的兴衰成败,可以引导投资方向和生产及消费方式,因而产业安全评价日益受到不同经济主体的关注和重视。实际上产业安全是一种产业战略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是产业经济学发展史上的超越性理论创新。
二、股权投资基金具有产业企业安全评价功能
根据股权投资的特点和功能以及运作流程,按照产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战略管理视觉,股权投资基金与产业的结合融合具有重要的产业安全评价功能。综观股权投资运作实务,在其现实性上,股权投资介入产业和企业的全过程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安全评价过程。
(一)对被投资企业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是一种安全评价股权投资基金(PE)只关注高成长的企业和朝阳产业以及竞争力强的项目,对投资对象的无缝隙调查和成长力评价全面、细致、周到,并且贯穿于投资有效期全过程。对投资项目的审查和尽职调查涵盖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以及企业业务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时甚至调查细分到找竞争对手和消费者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确定被投资企业是否达到可投资条件以及能否实现投资所准球的价值期望,才确定合作。对所投企业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做法足见股权投资基金的专业化水平。这与产业安全评价的做法如出一辙,因而股权投资对产业企业的评价是一种安全评价,生存和发展处在不可救药的威胁和危险状态企业不会得到股权投资者的雪中送炭。
(二)对被投企业风险评估的关注体现产业安全期待在产业安全评价中,投资者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类型,一个高度不安全的产业,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盈利无望只会造成投资恐慌,投资者站在盈利预期立场上对产业和企业信息、生产经营状况最关心、最敏感,因而“投资什么、不投资什么”看似投资问题,实际上也是个产业企业安全评价问题。股权投资偏爱风险投资,但是投资的是可预控的风险,是追求高收益、高回报的战略投资。依据产业风险评估而决定投资意向是产业安全评价的目的和动机。股权投资作为一个系统投资工具有着成熟的产业风险评估,因而股权投资风险评估与产业安全评估具有平行一致或重合的地方,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股权投资基金不看好的产业企业一定是不景气的产业。股权投资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从特殊投资者的角度充当产业安全顾问,产业发展咨询如管理咨询、投融资咨询恰恰正是创司自身衍生的主要副业。
(三)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安全跟踪评价过程股权投资基金曾经和对冲基金一样被当作另类投资,一个重要原因是既为企业注入股本,又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不过作为金融投资者,一般不会直接参与被投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而是一个战略管理者的角色,关注企业的安全发展。实现途径主要是参加董事会,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影响重大事项决策;参加监事会并占主导地位,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定期审查企业财务报表,监控企业财务情况;为企业推荐适合的高级管理人才,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这样通过决策监督、经营监管、财务审查、人员配备等手段,PE可以对被投资企业从人、财、权、利、业绩状况各个方面进行及时、全面的安全评估。#p#分页标题#e#
(四)提升被投企业价值的过程增强了安全保障PE是资本市场非常专业的投资者,他们不仅为企业提供巨额资金,参与管理,而且会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一般能够提供的增值服务主要有: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克服企业初创期迷茫;完善公司治理,推行科学管理;为企业发展不断提供专业化再融资服务;为企业扩张并购提供顾问式服务;为企业上市进行专业化运作。一般这些专业化的增值服务行为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规范化的发展,无异于提高了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安全度。
(五)退出企业的方式选择反映了企业产业安全状况的变化PE是为前景看好的产业企业发展助一臂之力、发一笔大财的“锦上添花”型的投资者,按照“募、投、管、退”的流程,哪个阶段该做什么,事前有设计、事中有防范、事后有预案,自始至终都有理性规划。PE退出阶段的渠道主要有:选择上市(成功在望演绎双赢戏)退出,说明企业在股权投资的助力下成熟为公众公司,PE的投资获得了高回报;出售退出(急流勇退股份变现),在上市无望时,PE把企业股份出售给其他企业投资者获得现金完全退出,企业原股东与新投资者继续磨合;回购退出(失约回购要补偿),无望上市和出售,投资届满企业未达到约定条件,PE可以要求企业原始股东回购所持股权,并要支付一定补偿金;清算退出(经营失败撤资止损),当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难以挽救时解散企业进行清算以减少损失。前三种退出方式PE多少都赚钱;最后一种表明股权投资失败,PE亏本。而四种退出方式反映的产业企业安全发展信息不同,安全度不同,威胁度不同。
在我国一线城市,由于中心地块开发充分新房供给逐渐向市区转移,市区二手房区位优势明显。而二线城市,未来几年内也将是新房、二手房齐头并进的格局。由此可见,二手房价量将对整体市场价量影响将越来越大,但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经纪活动中暴露出的道德风险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急需采取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
一、房地产经纪市场存在的道德风险
(一)客户道德风险
客户道德风险主要有两种:开放性委托风险和合谋。开放性委托风险即委托人常在多家门店挂出房屋信息,成交前才签订委托合同。按照时间优先原则,由最先促成成交的经纪人获得佣金。经纪人提供了实际服务,也可能无法得到回报;合谋即为了减少佣金成本,买卖双方借故取消委托关系,合谋私下成交。这种道德风险行为是否产生,由行为人通过理性衡量佣金和交易成本的大小来决定的。
(二)经纪人道德风险
主要包括以下四种道德风险:第一,双向委托风险。由于房地产交易涉及金额比较大且信息较多,手续也相对复杂,导致经纪人与买卖双方均构成委托关系时,利益不完全重合。经纪人有可能利用信息上的有利地位赚取超额租金、委托价和成交价差额的条件,如签订“阴阳合同”等。第二,资金控制风险。我国房地产经纪行业发展尚未成熟,准入门槛低、整体诚信水平低,具体到各企业诚信水平更是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监管。如2003年11月金佰佳分部经理卷款“蒸发”。第三,质量风险。房地产作为特殊商品,购买者仅能据初级质量做出购买与否的决定,在购买后使用一定的时间才可能发现房屋质量的真实水平,且经纪机构一般不承担二手房的质量责任,由购买者完全承担房屋质量风险。第四,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房源信息渠道尚未统一规范,个人难以核实区位、配套设施、产权、交易状态等信息。经纪公司常以优质房源信息吸引客户上门后,再借故推荐其他的房源,或看房时以其他房屋冒名顶替,或隐瞒房屋存在的不完全所有权利、限制性物权,或哄骗顾客仓促做出不理性的决定。同时,由于专业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使经纪人可能抬高房价或压低房价使委托人承担价格风险。
二、规避道德风险的相关措施
导致经纪人与委托人之间出现道德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诚信缺失、监管不当、信息不对称等,因此只有采取全面系统的措施,才能有效的规避道德风险。
(一)转变交易模式
首先,应建立抑制双重风险的佣金制度。有研究证明固定费率加超额比率提成的佣金制度对经纪人和客户的双重道德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最高,有助于经纪人和客户双方行为的约束和内在激励。其次,应确立独家权制度。规定房地产经纪公司只代表买卖双方中的一方,且客户在约定时间内不能再委托其他经纪公司和个人销售自己的房屋。这既保证了中介公司的利益,也增强了经纪人对客户的责任。在北美推行的MLS系统是基于此制度建立的,既规范了房源渠道,又提高了市场效率。
(二)完善监管制度
首先,建立经纪人负责制度,若发现经纪人协理有违规行为,经纪人连同受罚,直至吊销其执业资格。可督促房地产经纪人严谨对待协理的招聘、管理,从而减少房地产经纪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其次,建立权威的信息平台。由政府部门主导透明公开成交价格和收费标准,规范操作程序、合同条款。建立交易信息平台,为个人查询机构信用信息、政策信息、交易信息、产权信息等服务,以降低市场中信息搜寻成本。第三,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人员素质,健全执业许可证制度以减少经纪服务的不确定性。另外,应规定房地产经纪人和协理的执业资格需每几年重新审核更发,并附加完成相应学时的房地产相关最新课程学习的更发条件。第四,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对经纪公司信用监管和评审是有效控制诚信缺失、道德风险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有配套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使得信用管理和查询有法可依、真正具有可操作性。最后,完善评级标准。管理部门在考察各经纪机构资质审查中,除资本量、专业人员数外,应充分考虑交易量、投诉量等指标,对其进行综合评级,对不达标的机构公开整顿,对评级优秀的企业加以宣传,扩大优秀机构的品牌效应。
(三)资金保障管理
首先,应当由银行完成各种费用的划拨,通过银行作为第三方资金托管的模式来降低钱款交割过程中的风险。其次,建立复原保障基金制度。在规范经纪服务收费发票的基础上,按一定比率抽取经纪业务佣金并以此建立保障基金。消费者因为经纪公司或人员的不当行为而导致财产损失又不能由当事人赔偿时,可动用基金进行赔偿。这既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又可驱除市场内的非法经纪公司。
三、结语
由于二手房和新房的替代效应明显,加上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二手房最终将替代新房,进而主导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所以,建立和完善房地产经纪体系,对促进我国房地产三级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是稳定我国房地产整体市场的重要性保证。
参考文献
[1]赵海东.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房地产中介市场[J].辽宁经济,2009,01期.
一、流通与流通经济学
流通,从本质上讲其可以说是一种流动,但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其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宽泛,例如对于研究人体结构,我们可以说人体血液的流动也是一个流通的过程,对于研究大自然的环境变化,我们通过研究空气的流动、海水的流动等等,总而言之,所有的物质流动都可以称为流通过程,而本文所研究的流通是基于经济学的范畴来进行。
从经济学范畴来讲,流通是一种商品或产品的流动,从传统意义上说,我们所说的流通只包含了商品的交换与流动,商品指的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流通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么一个交换的过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流通不仅仅指的是商品的流动,而包含了资金流通、人才流通、信息流通等等,同时也不仅仅是指一种实物流通,也可以是一种无形服务流通。但这一切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点,即流通是将产品从生产范畴过渡到消费范畴这么一个过程。
流通经济学就是以流通为根本的一个学科,其反映了产品流通的本质,当然,这里所说的产品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有形的商品,如穿的衣服,吃的米饭,住的房子,行的汽车等等,二指的是无形的产品或者说是服务,特别在这么一个时代,这种服务日渐明显化,如衣服的退货服务、汽车的保修服务等等。因此,流通经济学应该把流通作为其核心概念来进行产品流通研究,如何进行产品的资源优化,通过什么有效途径把产品流通出去,如何做好保修保障等等都是其研究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从产品的购置、加工、运输、营销等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实施。
二、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重构流通经济学
上文说到,对于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应以流通作为核心的概念来进行,但其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流通经济学究竟属于哪个范畴,政治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难以界定,其次,流通一词比较含糊混淆,其难以与贸易、商业、营销等等词汇区分开来,因此难以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这些词语都可以用一个行内术语――商务来表示,因此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重构流通经济学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
商务,简单来说,是一种交换活动,这种交换活动与商业行为和服务行为相关,而商务经济学正是研究这样一种商业行为与服务行为的运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商务经济活动是包括了所有流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一种活动。商务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国内的经济行为,同时也兼顾国外的经济行为,同时也把国内外的行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分析。商务经济学首先是覆盖整个流通和服务领域的经济学。商务经济学首先要研究商业活动的规律。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营规律。除此之外,商务经济学还要研究与服务有关的经济理论。服务作为无形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研究生产业和生活业的发展演变规律,研究服务业发展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流通经济学,扩宽了流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传统的流通经济学,研究的只是一种有形商品的实物交换过程,从商品生产出来流通到消费者的手中,期间并无太多的交集,但商务经济学则从一个新的范畴来研究,即服务,特别随着电子商务这一概念的出现,我们买卖的交易不仅仅强调产品的质量与功用,同时也强调一种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意识,服务的精神,而如今的淘宝网、当当网等这些网站的出现,正是很好地体现出来这一点,对于服务态度好的商家,显然我们更乐意也更愿意去购买他们的产品。因此,拓宽了研究领域的流通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交换,也应强调服务意识。其次,我们也越来越了解到一种变化,即我们交易方式的改变,传统中的交易一般都是面对面的交易方式,如今,我们可通过网上交易,以前走几公里路给的一个东西,如今一个快递明天便可到达,省了很多人力物力,流通方式的改变也要求我们的服务精神尽善尽美。因此,商务经济学的电子商务研究,无疑给流通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巨大的流通生产力。
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流通经济学,拓展了流通经济学的研究空间。传统的流通经济学研究的空间只局限于国内的流通与贸易,比较缺乏对于国际间贸易流通的研究。而商务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研究,同时也能够兼顾跨国流通的研究,实现了国内外流通与贸易的结合与统一。比如对跨国公司商务行为的研究,把国内的公司、国外的公司和跨国的公司的流通手段、贸易功能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出比较全面的流通信息,特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流通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国内的产品服务,也要研究国外的产品服务,才能很好地把自身的产品流通到消费者的手中。
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流通经济学,明确了流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方向。在以前众多的研究流通经济学的过程中,流通经济学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正确的定义,从而也使得其研究方法和方向也层出不穷。但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以其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唐・埃思里奇曾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描述为以下一般步骤: (l) 识别问题;(2) 限定研究目标;(3) 提出假设,提出预期结果以及研究方法;(4) 设计研究程序;(5) 获得适当信息;(6) 解释结果并得出结论。我们在研究流通经济学时,要分析研究的问题是属于专题性的?学科性的?还是为研究其对策。显然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下构建流通经济学应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应按照唐・埃思里奇这种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从而才能明确流通经济学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升流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三、从商务经济学中得出研究流通经济学的框架
基于上文分析了商务经济学对于流通经济学的重要性,以下我们探讨出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下流通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研究流通与流通经济的核心概念。其主要包含流通的内涵与外延,流通的本质,流通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第二、流通的要素与分类。如可将流通可分为商品流通,资金流通,信息流通等等。第三,流通的功能、结构、渠道。具体是流通可带来怎样的影响,可通过什么方式渠道去促进商品的流通。第四,流通经济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流通的经济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的联系。第四,流通经济行为的运作规律。第五,基于不同空间的流通经济行为。如可研究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间的流通经济行为特点。第六,流通经济的规范与政策。对于流通经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怎样的规章制度和运作条例。
四、结语
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流通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流通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部分,流通经济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是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下,去探讨研究流通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以及其研究的框架。既是为流通经济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把流通经济学当成一门学科去进行研究,希望能通过对商务经济学的研究去促进我们对流通经济学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希望给日后研究流通经济学的学者做一个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市场经济;高校;企业经济学;影响
高校企业经济学是相对独立于整体微观经济学的学科,是通过综合分析考量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而设置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在遵守基础性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革新过程。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完善,基于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背景下,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产生的教学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改进或完善策略,期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浅析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育的价值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均设置了企业经济学这一专业,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高校并没有设置统一系统的教学大纲,甚至连企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都不明确,缺乏统一、科学认识,而且各大高校的企业经济学研究认识自始至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认知不深刻,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和相应的教学结构,忽视实际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研究,依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举个例子,在企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分析、粗浅的理解,依然采用板书的形式,将深奥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查考证,考证相应的理论知识能否有效的契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鲜明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或者相应的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学生不懂得其教育价值,而且灌输式的教学课堂,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2.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均比较落后实际上,我国正式引入企业经济学的时间较晚,而且大量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于国外,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相脱节,其中大量的教学案例均为国外比较典型、成功的案例,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思考判断能力等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以企业经济学理论教学为例:企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的创设,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完全信息假设作为设立的前提,如在博弈论的引入中,国外的理论知识为,不完全信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均衡解,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与国外的差别,国外的消费者以及产品生产者之间掌握的信息,所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几率比较小,因此,该理论对国外企业的经济发展行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但是,我国消费者与产品生产者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所以,该理论对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行为的解释力不强。因此,不符合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的教学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除了教学内容的落后,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伍,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企业经济学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老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学生从一个大学校门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而是重新走入另一所校门,即社会课堂,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对企业经济运行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认识,更谈不上了解企业,而且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已经严重脱节于现代企业经济的实际运行,无用武之地,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阐述几点建设性问题的改进或完善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关注,甚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律,制定详细的、科学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体系,重视教学结构的与时俱进,集中精力研究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的掌握我国企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其中,重点考量我国的法制环境以及相应的产权制度,将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区分开来,构建企业诚信体系。另外,在立足于企业文化、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三者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在尊重国外企业经济学理论的就前提下,将其作为我国现阶段企业经济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与方向,与此同时,提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国情的企业经济学理论,并加强其研究力度。
2.编订适应我国学生学习、掌握的教材内容,并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材内容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应该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转台,全国范围内所有设立了企业经济学专业的高校,集思广益,确定与我国企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经济学内容,促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高效、优质的解释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行为或现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中国特色,从而在提升教材内容编订质量的基础上,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他们毕业后顺利就业。另外,还需要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如: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经济学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教师、学生均可以跨时空界限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技术交流活动,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形成持久而强大的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为了全面的提升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水平,需要在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积极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案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并加以优化等。本文的分析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本文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文.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企业失信问题[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19(6):9.
[2]王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17(9):156-158.
[3]赵嘉馨.上海市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25(11):215-216.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学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做指导,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但当前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过程中,存在重模型,轻思想、重理论,轻实际、重国际,轻本土的突出问题。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要与本土化相结合,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推进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本土化;途径
一、引言
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离不开经济学家群体的成长,而这个经济学家群体及其影响下的经济学教育的扎实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崛起的基础和方向(程远,2012)。因而,经济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尤为重要。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有效配置资源进行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经济学的推广离不开教育,目前,在中国高校开展经济学领域的课程已习以为常,甚至经济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科学领域。然而,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经济学界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水平,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而国际化办学是一条迅速而有效的途径(洪永淼,2007)。
二、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原因
所谓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是指以国际标准指导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改革,秉承“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胆引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以及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等,加快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进程(洪永淼,2007)。尽管国际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正如杨瑞龙(2006)指出,中国经济学教育还是要继续提升国际化的程度:
首先,现代经济学教育诞生于西方,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甚至更长时间,在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经济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培养模式、教材体系、研究范式等。由此,在中国推进经济学教育的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教育体系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其次,中国的改革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过程。而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是当前研究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的一个最完善与最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的改革将不断深入与推进,就需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方法、体系及教育中的成熟之处。
再者,我们需要一个学术与教育的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下可以交流共同知识,相互促进。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与教育体系已经构建成一个大家相互交流的知识平台。为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就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这也正是洪永淼(2007)所指出的,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化,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与竞争,通过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举办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开展联合办学与合作研究等多种渠道,使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成果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并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争取并利用国际学术资源,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中国经济改革服务,这是一个与国际完全“融合”并产生巨大效用的阶段。
最后,站在功利的角度,西方经济学现在成为“显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会越来越发现西方经济学成熟的分析框架,对推进改革的指导作用越来越重要。就因为经济学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发展经济学教育,推进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
三、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突出问题
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国际化过程,中国经济学教育遇到不少问题,突出的有如下几点。
(一)重模型,轻思想
自边际革命以来,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不断引入了数学以及物理学的方法,尤其是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保罗・萨缪尔森为首的西方经济学家的推动下,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更是试图进一步效仿数学和物理学的精巧框架,使经济学在形式化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姑且不论这一倾向的对错与否,但中国经济学研究和教育的国际化过程中,这种倾向尤为严重,盲目的向世界前沿靠拢,导致我们在对经济学的理解上遗漏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姬超和颜玮,2013)。当前,整个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与教育界都似乎存在着越是繁冗的数学推导和计量检验越能提升文章的层次,越能显现个人的水平的现象。这是全然混淆了目的和手段的差别。对于经济学科的数学化倾向要值得深思,但中国经济学界却仍然亦步亦趋,盲目追求复杂的形式化手段,要么采用很复杂的数学公式讲述很浅显的研究结论,要么研究过程经不住推敲,不够严谨。在这种浮夸和虚无的学术环境下,中国经济学科愈发显得支离破碎,看不到研究的意义何在,研究的范式何在,等等。在本质上,中国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框架始终未能有所超越或发展,仍然局限在西方的理论框架之下。
(二)重理论,轻实际
任何学科的发展与教育都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中国经济学的教育与学习过程中,我们都过分重视理论,却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尽管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中,都要强调每个理论的假设前提,但对于这一点我们似乎重视不够,导致经济学的教育常常忽视这点,导致学生轻率地将理论用于实际。比较明显的例子是,人们对经济学理论似乎总是充满信心,当现实情况与推理不符时,却往往将这种原因归为行为人的非理性,却忘记了推理的根本前提是理性人假设。虽然西方经济学理论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中国的引进与教学,似乎更注重理论的引进,而忽视了实际的应用。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且,中国有自身特色,其在体制、文化、资源、规模等各方面都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点,如果盲目国际化,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理论,也会导致学来的理论指导不了中国发展的实际。
(三)重国际,轻本土
中国经济学教育要不断推进国际化已得到认同,但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强调国际化,而忽视结合中国本土特色。可以说,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问题的大量出现。国际化并非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还必须强调本土化。国际化是指中国的经济学要走向世界,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要进入中国,中国经济学与世界范围各国的经济学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并在交流学习中取长补短。但是,国际化是手段,目的是要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国际化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强调中国化或称本土化(逄锦聚,2010)。即,国际化是基础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归宿,两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宋雪玲,2010)。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现代西方经济学所形成的社会环境与中国的现实存在巨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入误区。故,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结合本土化,而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与掌握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现实,从现象的背后中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中国的理论。只有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中国改革的推进离不开经济学理论的指导,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但结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强调本土化。由此,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要与本土化相结合。
(一)推进经济学教育理念的国际化
要有广阔的学术视野,着力构建一个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机制。在此过程,要推进与国际接轨的中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包括:人事制度、资源分配制度、财务制度、教学与学生培养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对外交流制度等。考虑到这将是个的漫长过程,且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和广大师生观念的转变、支持以及足够的资源等客观条件,可考虑实行“双轨制”制度创新。
(二)提高经济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引进与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并熟悉现代经济学分析的人才队伍。引进优秀的“海归”是构建这样队伍的重要办法。优秀“海归”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熟悉东西方文化与国际规则,他们本身就是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一分子,如果能切实做到与本土结合,将是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国际化的骨干。然而,引进这些高水平“海归”的成本非常高,这需要有灵活的人才招聘和人事制度的政策,比如,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待遇与工作条件。那么,“双轨制”的人事制度将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事实上,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从而加快了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三)创新体系,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在于,采用科学严谨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来解读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指导中国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方面,经济学的研究强调本土化,即分析中国问题,并将中国问题及中国发展的经验推向国际,另一方面,建立国际化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体系,要保留自身的特点,才不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也才有可能在世界经济学界凸显中国经济学的存在与贡献。
(四)有效争取与利用国际学术与教育资源
发达国家与地区有着丰富的教育与学术资源,大多也对研究中国问题很有兴趣,这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开辟了利用国际学术与教育资源的可能性。在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各种合作研究、合作办学和交流计划,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利用国际学术与教育资源为我服务,弥补很多中国高校经济学科资源的不足。通过争取和利用国际资源,也能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提升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程远.浅谈中国的经济学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当代经济,2012,23
[2]洪永淼.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必须国际化.光明日报,2007,9
[3]逄锦聚.当前经济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中国大学教学,2010,1
[4]宋雪玲.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刍议.人力资源管理,2010,7
[5]姬超,颜玮.中国经济学教育中的问题与出路.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08-02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深入研究系统科学,不仅能广泛了解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而且其成果也为社会工作者从事科研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方法论支持。
人类社会已进入系统时代。系统经济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正呈方兴未艾之势。系统经济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跨学科新研究。系统经济学的创建为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平台,是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创新。
一、系统科学的发展脉络
1.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该理论力图分析各种系统的一般方面、一致性和同型性,阐明或导出适用于一般化系统或其子系统的模型、原理和规律,包括机体系统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动态系统理论。
2.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该理论利用局域平衡假设、连续介质力学描述、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分叉数学理论、涨落理论等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特征与条件,指出结构、功能、涨落、开放系统、远离平衡之间的联系,并推广于生物、社会、经济等其他非物理系统。
3.哈肯的协同学
协同学原意是研究一般系统中子系统的协同过程,而实际研究的是由一种特殊的泛导方程――主方程(表示系统的几率分布随时间变化的方程)所能表征的系统的协同过程或自组织过程。
普利高津与哈肯的理论较之贝塔朗菲更具数理化,同时导出许多凭直观思辨无法得到且形式具体的新规律,这对一门新学科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4.埃根的超循理论
该理论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机理,重点探索由非生命分子到生命个体进化中超循环的作用。埃根的工作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可看作分子生物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领域中的进化论,是一种特化的系统理论。
5.米勒的一般生命系统理论
该理论研究一切实存的具体系统的异同性,由小到大包括八个层次:细胞、器官、生物体、群体、组织、社区、社会、超国家系统。除了处理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流通与输出外,其共性还体现在具备多功能的子系统:复制器、排放器、驱动器、支持器、输入转换器、内部转换器、输出转换器、定时器等。
6.槌田敦的资源物理学
该理论研究物流与能流,认为流的基础是扩散能力,熵是物与能扩散程度的指标,后又将流与熵定性类比引申于非物理系统。
7.运筹学
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运筹学是系统工程的重要数理基础,通常包括规划论、对策论、排队论、搜索论、库存论、决策论等。作为系统科学的分支,运筹学比其他分支在数学理论与数理技术方面有更多发展,其具体成果之丰富堪称楷模。
8.非线性分析
该理论侧重研究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叉、突变、浑沌等,其数理成果同运筹学一样极有成效和价值,通常是许多系统科学分支(例如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9.经济学领域中的系统科学
(1)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
该方法将一地区、一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作为一个输入、输出的网络系统,并探索和解释系统的结构和运行,从而为经济系统计划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投入系数,即各部门每单位产出所需由其他部门投入的产品数量,可建立线性方程组并通过矩阵代数求逆,计算最终需求变动对各部门生产的影响。
(2)兰格的经济控制论
兰格将控制论用于经济学形成经济控制论。该理论发现马克思再生产公式、凯恩斯乘数与里昂惕夫矩阵在数学形式上的共性,并强调经济管理科学水平的意义。其具体研究很多,涉及可控性、可观性、稳定性、最优控制、微分博弈等。
10.社会学领域中的系统科学
巴克莱从社会学角度阐述了系统、边界、输入、输出、反馈等概念,并强调这些概念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发展了一种有宏微多层次的适应性系统模型,认为系统的各层次互动影响系统内的其他层次,一个由互动组元组成的系统与内外部环境进行交易,从而导致外部环境中的信息以某种方式进入该系统。
邦格的系统主义论述了对社会本质认识的三种基本观点:个体主义、整体主义与系统主义,并认为系统主义抛弃了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
二、系统经济学是系统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系统经济学(昝廷全,1995)是在系统时代背景的感召下应运而生的新的经济学分支,严格来说属于经济学与系统科学、数理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等的交叉科学研究。系统经济学的创建为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平台,是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创新。
系统经济学利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中国古典哲理的精华研究经济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除了具有许多交叉学科共有的综合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前沿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可检验性等应用学科独有的特征,是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于一体的一门创新学科。
1.系统经济学与系统科学的关系
系统经济学在理论上涉及哲学、数理与技理等层次,是多学科交织而成的一个广义交互网,它也与许多学科或专题有区块性非网络性的交缘,特别是与系统科学的某些专题交缘,这部分自然是系统科学中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
从方法学看,一般认为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历史方法,而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相关性、综合性、目的性、层次性、历史性等。反观系统经济学,这些方法与原则都可从广义系统模型的内外广义系统性或软件硬兼设性以及其他泛系原理派生出来。因此,系统经济学是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此外,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一般生命系统理论、资源物理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不同类型的集散关系、扩散过程(扩散方程)、主方程、泛化的熵等,它们都不外乎描述集关系或其泛导关系。运筹学则不外是显生的特化数理技术性研究,投入产出法则是一种技术化的运用泛权场网表征因果关系的泛导法应用,而兰格的经济控制论则是泛导法对经济系统的一种准转化、准模拟过程。从这些角度看,系统经济学做了一些有益的补充、推广与探索。
2.系统经济学是系统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1)前沿性――立足科学前沿
系统经济学紧扣科学前沿,挑战未知领域,并促进知识和高技术的综合集成。近20年来,系统经济学探讨了一系列科学前沿问题: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层次、系统经济学的哲理框架、数学模型和应用举例、产业经济系统研究、制度的拓扑模型、资源位理论、特征尺度理论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国内和国际相关学术领域中的全新探索和思考。
系统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体现了整体性、新思维方式,显示了科学的发展脉络。研究主题的选择,优先考虑到影响面广、带动性大、极富挑战性的方向和前沿领域,并以国家的战略目标为取向,同时关注到学术疑难问题。因此,系统经济学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前沿性。
(2)前瞻性――面向科学未来
系统经济学展望未来、预测未来,并促进对未来的把握和创造,创新是唯一性的。创新取决于正确确定研究的新方向,提出研究的科学问题。系统经济学不断突破最新科学进展,揭示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与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和变化,探寻未来发展的机遇,促使及时不断的调整研究方向,开拓新方向、新领域,研究新问题。
客观世界是一个开放系统并在不断进行演化。客观世界既有法则也有偶然,既有决定性也有随机性,既有秩序也有混沌,而且它们相互影响。系统经济学当中关于复杂性和开放复杂经济系统的研究体现了系统科学新的研究方向,反映了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
(3)交叉性、综合性和整体性――促进学科整合和整体性研究
当代科学的突出特点是学科统一化进程的加速。几百年来形成的越分越细的学科划分和单个学科孤立、分割的研究已经难以适应当代和未来科学本身的发展,难以适应新的技术革命以及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国际化趋势,难以适应日益困扰人类的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以及不断加剧的人类与自然的不协调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学科交叉极富创造性,也是整体性认识和实现学科整合、一体化的必然过程。
系统经济学遵循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并以复杂性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发展着。正如预想的那样,系统经济学的成长受到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跨学科研讨体系并没有因学科障碍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我们深信,系统经济学将进一步打破严格的学科界线,促进学科整合和整体性研究,激励不同领域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多学科的互动和融合必定会产生绚丽多彩的新的科学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