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道德与法律的感悟大全11篇

时间:2024-02-19 15:24: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道德与法律的感悟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道德与法律的感悟

篇(1)

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情境教学法的特点,结合中职生的年龄层次、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的差异,通过多种途径和辅助工具,为学生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工作场景,能够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体验,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一)突破教学困难,调动积极性

现如今,职业高中重视专业课技能,轻视理论知识的现象较为严重,认为理论知识是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重点。针对德育课而言,德育虽然作为必修课,但与学生技能没有直接联系,因此,不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存在内容单调、照本宣科、课程沉闷的现象。此外,对学生而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将知、情、意、行融为一体,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产生情绪体验和情感感受。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中遇到的理解障碍和认知困难,对学生教学即需要重视知识传授,更需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课堂中创设情境,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关键。

(二)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职业高中学生整体能力较弱,社会经验欠缺,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理性的认知。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缺乏相应的学习和理解,职高中德育情境教学多采用案例法为教学载体,帮助学生对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向学生进行德育内容的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二、优化德育课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和践行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下使人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倘若德育继续回避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就容易产生德育规范性的问题,严重者使学生产生道德信用危机。针对此,职业高中应坚持将学生生活中人们多层次的道德现象作为问题情境,尽可能多地将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的道德困惑引入课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明辨是非。此外,学校应树立榜样,丰富榜样人物的生活化,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践行职业道德热情。

情境创设中结合具体案例,如:会计专业做假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做假账的利弊,要求学生坚守职业道德,做一个高素质的员工。在德育课程情境创设中,能够将社会道德生活还原,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现象、真实冲突、真实问题带到课堂中,让德育变得切实、可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引领学生互助,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降低德育中心,鼓励学生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并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2.运用探究式教学在线情境,丰富情境

结合具体案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问题的解决方法抛给学生,“假如你是劳动者,为完成工作,你应该怎么做”。基于个人阐述的解读而言,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最后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穿插其中,最终深化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意义。

篇(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向大学生传授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的重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教学感染力,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对情境教学法的一些认识和在实践中所做一些探索。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1.情境教学法的含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抽象、理性的概括。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架设一座由“生动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的桥梁。

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场所,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成为他人学习的环境,我们随时都在感知和接受他人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二、情境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情境教学法运用基础首先在于: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师生认同将要创设的具体情境的类型。其次要以创设多种情境为载体,展开情境教学。这是实施情境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种情境,并以此为载体展开富有实效的情境教学。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兴趣

高尔基曾说:“开头是最困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找到它”。在课程开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习动机的诱发是情境教学的第一要素,也是情感的诱因。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是首先要关注的问题,而如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则成为教学成败的焦点。为此在新课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易激起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绪论》的内容时,我给学生引入了这样一段情境《修养是人生第一课》,通过学生自身生动的讲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认识到了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欲望和积极性。

2.铺设情境,寓教于乐,丰富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亲身感受

“寓教于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佳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乐于学习,才能在愉快中接受教育。过去,老师总是担心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以为源源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便可达到效果,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感到乏味厌倦,所以尽管老师费尽心血,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而情境教学却不同,教师可以通过铺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铺设实在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情境主要是通过教学媒体来铺设,教学媒体一般有:实物媒体,如现场照片,图画和相关道具等;光学媒体如幻灯、投影等等;音响媒体如介绍某一事件的录音等,影视媒体如电影、录相等。[1]如在讲法律的内容时,我利用投影播放一些真实的案例模拟片断,让学生用学过的法律知识来分析案例,由于是真实的情境再现,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7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面向高等学校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在传授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实践和行为规范向实践的转化。如何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从课程教学设计上突出道德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教学实践的科学性等方面入手。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修养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的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三个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基础课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因此把实践教学引入基础课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仅靠认知就能获得的,对道德品质方面的评判,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因此要把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3.有利于高职生逐渐由学习角色向社会角色转变,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在实践体验中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操,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二、如何加强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该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课程之处就在于强调“知行合一”,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就要突出思想道德和法律教学的实践环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环节与案例、与讨论等形式紧密结合

在讲授道德和法律知识时多采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教学方式,在给学生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一些理论问题和道德和法律难题,或者是直接以社会道德与相关法律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当代大学生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为例,让学生在探讨和辩论中,激发大学生对道德与法律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在思想的交锋和观点的碰撞中澄清模糊认识,从而提高道德认知和法律意识。

(二)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律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知识符号这种终极性的结果,而是过程、内涵。道德与法律源自生活。教育者应力求通过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某种生活角色或场景,有时能引起灵魂深处的触动、引发其思想或态度的积极变化,发生由认知失调到认知协调的过程,进而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1)可以在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2)根据基础课的教学进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演讲和辩论比赛。例如,在讲到“适应人生新阶段”时,可以在学生中组织一场以“在大学中你应该做什么:学习知识,学习做人?”为主题的辩论赛,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讲到“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法律知识知多少”等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增强其社会主义法制观念。(3)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联系本校学生违法违纪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事例,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道德与法律,评判在学生的思想中引发对道德和守法行为的认知。(4)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学生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课堂纪律、教室和宿舍卫生、是否遵纪守法等,并将其纳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之中,这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和法律实践,从中感悟道德、领会法律,又可以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最终形成好的校风。(5)让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譬如可以从学校所在地的社区开始,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和法律知识宣讲、定期或不定期的帮弱助困活动等各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或者其他形式的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中“体法”、“悟道”,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其为人处事的能力。

(三)重视教学实践的科学性

开展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需要讲求科学性,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循序渐进的展开。

1.对新生,大学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如何学会适应新的环境、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学生心中都充满着好奇与迷茫。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活动来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需要和对社会主义法律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可以辅之以个别咨询,作为对问卷调查的有力补充。针对学生刚到学校的大学环境适应性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开展类似于“在大学中你应该做什么:学习知识,学会做人?”这样的主题辩论赛,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2.对老生,在大学中如何和班内外同学相处,如何和学校相关部门、老师打交道,如何处理好和异性朋友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息息相关,处理不好就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尤其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作为主要任务的基础课的教师,就应及时了解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找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我们的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效果怎样?学生在思想上和道德与法制观念上还存在哪些问题?要了解这些情况,我们还有必要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制观念评估和总结性调查,找出我们在基础课教学实践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以利于以后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的更好开展。

参考文献:

篇(4)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都是以栏目为单位进行内容编排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也不例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一单元的主题都非常鲜明,并且,每一课的内容都是从“运用你的经验”开始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友谊”,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师长友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栏目主题,以学生生活体验、经验为起点,将学生已有经验引入到新课中去,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自身经验结合起来,实现自身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交流、碰撞与共鸣,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有所想,有所悟,有所得。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教学中,教师可以周华健的歌曲《朋友》进行导入教学,用动感的歌曲点燃课堂。然后,结合内容主题,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入这些内容:①人是群居群体,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圈子、朋友和家庭,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或多或少都会受朋友的影响。你个人认为,有知心朋友,与朋友的友好相处,对于自己来说有什么好处?②几乎所有人在成长中都要经历几次阵痛,如果你有一个或几个乐于助人、乐观豁达的朋友,祝福你,那是你的幸运。请大家畅所欲言说出那些对自己产生过重要影响、让自己感激感动的朋友,让我们带着友谊和感动上路;③结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谈一下大家在交友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友谊的错误认知,如认为友谊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自己的好朋友结交了新朋友,自己会有失落感,有的人甚至认为自己被朋友“背叛”;认为友谊就是讲义气、够朋友,能玩到一起;为了不伤和气,对朋友存在的问题、坏习惯等避而不谈等。如此这般,借助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话题来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还能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朝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不断前进。

2模拟现实,创设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换而言之,生活是课堂知识的来源,同样,各种可以激发、激活学生情感和体验的生活素材,都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初中生虽然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关于许多事情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和生活体验中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是新课改的要求。以生活化教学理念为指导,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要求,开发各种教育资源,构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协调的生活化情境,并在生活化氛围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是提高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可行性路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生活,深入生活,围绕学生生活实际来挖掘、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朝着生活方向拓展、延伸,使学生在生活化情景中接受价值引导和法治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几则有关“小学生因为玩游戏、看电视挨父母、教师批评跳楼自杀”的新闻,然后,围绕新闻提出几个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是什么导致一些年轻人越来越轻视生命?你认为孩子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是家长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溺爱、放纵和过高期望?是教师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还是学生情感脆弱、缺少自我约束?我们在今后的成长中,该如何应对挫折,对生命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去思考问题。在学生思考问题,给出答案后,教师再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样要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效果更好。

3将课堂朝生活方向延伸,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许多生活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知识。将社会场景展现在课堂上,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还能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自我”,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因此,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要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营造一种多方交织融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生活化氛围、场景中扮演角色、进行想象、得到锻炼、受到启发,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苏丹红咸鸭蛋、瘦肉精猪肉、三聚氰胺毒奶粉、废纸包装方便面、皮革酸奶和果冻等饮食安全问题入手,讲述法治与民众生命财产、人身安全之间的关系,法律、法治的地位和意义,使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法律意识。然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中学生熟悉的一些话题来进行法治教育,如亲戚朋友之间借钱,碍于情面,没有打借条、立协议,结果借款方不愿意还钱,双方闹上公堂;出行时,上学路上,一些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飙车造成交通事故,人员伤亡;一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因网游而抢劫他人财物,或者在网络空间中随意攻击他人,浏览非法网页,传播不良信息等,教导大家树立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接触、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自我约束,做一个守法守信的好公民。

篇(5)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给义务阶段小学和初中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政治作为一门初中生的必修课,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对政治教材也进行了整合。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更加符合青少年发展的需求,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在教学案例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更具有人文性的特点。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修订新课程标准,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些改变都为初中政治新教材的改革保驾护航。那么,如何发挥初中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政治新教材的知识讲得更加透彻和明了,引导初中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学习,丰富初中生的精神世界,进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了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初中政治教学经验,主要探讨对初中政治新教材改革的看法和应对策略,为政治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深入挖掘新教材,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善于及时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政治新教材,按照实际学情进行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初中政治教材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而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更侧重于法治教育,在教材中增加了法治教育版块。那么,如何向初中生讲解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呢?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多与学生沟通,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逐步的向初中生渗透法律知识。比如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双向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拓宽初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初中生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使初中生能够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紧贴学生的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改革并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旨在为初中生提供一套有价值、有内涵的学习资料。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的教学中,为了让初中生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政治教师应该适当选取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初中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初中生易感染不良嗜好。对此,政治教师应该以初中生在生活中的真实困惑为突破口,将“讲授道理”转变为“探寻道路”,规范初中生的行为和思想。

三、多渠道讲解法律,渗透法治教育

作为一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规划教学方案,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具有活力。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方式,便于初中生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新教材中包含“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等环节,给初中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法律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初中政治教师要多渠道讲解法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循序渐进的向初中生渗透法治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法律,观看法制节目,听法律讲座,阅读相关书籍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初中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要严于律己,学法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当代中学生。

四、围绕新课标教学,注重互动探究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彻底改变了传统政治教材作为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的现状,更加注重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政治教师必须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将我国的法治更加鲜活地表述出来,帮助初中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领初中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初中生必须要掌握法律知识,将权利意识和现代法治理念植入心中,为使初中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青年奠定基础。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政治课程要引导初中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和全球意识。还要教会初中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认同中华文化。因此,我在教学时会着眼于初中生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学习技巧的指导,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探究问题,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减少初中生的畏难情绪,使初中生乐于上政治课。综上所述,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改革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使初中生学会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清晰的了解新教材改革的内容,提高对新教材的认识,结合一线实际教学实际,对新教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师生互动活动,促进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8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49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给义务阶段小学和初中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政治作为一门初中生的必修课,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对政治教材也进行了整合。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更加符合青少年发展的需求,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在教学案例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更具有人文性的特点。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修订新课程标准,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些改变都为初中政治新教材的改革保驾护航。那么,如何发挥初中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政治新教材的知识讲得更加透彻和明了,引导初中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学习,丰富初中生的精神世界,进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了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初中政治教学经验,主要探讨对初中政治新教材改革的看法和应对策略,为政治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深入挖掘新教材,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善于及时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政治新教材,按照实际学情进行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初中政治教材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而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更侧重于法治教育,在教材中增加了法治教育版块。那么,如何向初中生讲解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呢?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多与学生沟通,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逐步的向初中生渗透法律知识。比如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双向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拓宽初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初中生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使初中生能够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紧贴学生的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改革并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旨在为初中生提供一套有价值、有内涵的学习资料。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的教学中,为了让初中生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政治教师应该适当选取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初中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初中生易感染不良嗜好。对此,政治教师应该以初中生在生活中的真实困惑为突破口,将“讲授道理”转变为“探寻道路”,规范初中生的行为和思想。

三、多渠道讲解法律,渗透法治教育

作为一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规划教学方案,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具有活力。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方式,便于初中生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新教材中包含“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等环节,给初中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法律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初中政治教师要多渠道讲解法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循序渐进的向初中生渗透法治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法律,观看法制节目,听法律讲座,阅读相关书籍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初中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要严于律己,学法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当代中学生。

四、围绕新课标教学,注重互动探究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彻底改变了传统政治教材作为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的现状,更加注重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政治教师必须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将我国的法治更加鲜活地表述出来,帮助初中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领初中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初中生必须要掌握法律知识,将权利意识和现代法治理念植入心中,为使初中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青年奠定基础。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政治课程要引导初中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和全球意识。还要教会初中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认同中华文化。因此,我在教学时会着眼于初中生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学习技巧的指导,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探究问题,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减少初中生的畏难情绪,使初中生乐于上政治课。

综上所述,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改革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使初中生学会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清晰的了解新教材改革的内容,提高对新教材的认识,结合一线实际教学实际,对新教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师生互动活动,促进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篇(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意识形态基本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程是把原“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部分内容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如何把握好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问题,是值得执教者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1把握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联系

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内涵和实质来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都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又反映和作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它们都是在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问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它们都是为了确认和维护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利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服务;它们的许多基本原则和内容也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律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思想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社会主义法律贯穿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精神,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培养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因素。立法者制定法律、法规时,必然要考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现状和内容,把某些道德规范转变成法律规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人们自觉遵纪守法,促进整个社会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

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区别

思想道德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而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调节控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强制性社会规范的总和。从社会主义法律表现形式上看,法律表现为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道德则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东西,存在于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之中。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在结构关系法律调节的层面来看,思想道德主要涉及个体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法律主要涉及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调节方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依据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体内在的信念起作用,是一种“软调控”;法律是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控制发生作用,是一种“硬控制”。从思想道德与法律作用的范围来看,思想道德涉及范围更为广泛,相对模糊;法律作用的范围较为具体,十分明确。从思想道德与法律调节控制的结果来看,思想道德着重要求人们内心世界的善良与高尚;而法律则着重要求人们外部行为及其后果。因此,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两者存在着明显的界线,具有不同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能相互混淆。

2把握好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

2.1思想理论教育始于知识而不囿于知识

当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倾向是突出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而忽视了思想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从而淡化了思想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经由知识教育,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中小学强调养成教育不同,在高等教育中应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要进行相应的思想理论的宣讲,解决思想理论认识问题,培养大学生理论意识的自觉性。同时,大学生处于思想意识逐渐成熟阶段,他们一般具有自己的审视行事标准。因此,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要重视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然而,思想理论教育始于知识却不囿于知识。思想理论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它是具有价值倾向的思想理论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并不在于引导教育对象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它需要通过教育对象个体对相应知识的掌握而生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证明,淡化思想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就会弱化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可见,思想理论教育必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

2.2思想理论知识教育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同一性

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新世纪,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且要具有献身于祖国和人民,献身于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素质,是保民族之本,扬民族之威的有力保障,而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是其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可见,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教育的目的与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2.3思想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意识形态教育的辩证统一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高层次人才素质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在坚持思想理论教育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时,应注意两种倾向:一是一讲学科建设,就把它朝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上靠,把思想理论教育课程当作一般的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知识课程;二是一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就把它等同于传达党的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同于“政治德育”。由于视角不同,高校德育确实存在不同的研究模式。有人强调学科德育,从纯粹理论的角度建设德育,突出了德育的学术色彩;有人主张生活德育,努力体现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道德教育的特色;有人强调心理学德育,从价值中立和无批评原则对德育的借鉴出发,使德育诠释在心理学的模式之中;也有人从文化德育的角度,从古今中外历史与现实中的文化和道德的关系中诠释德育,政治德育则由于凸现德育的政治功能成为特定年代的标志。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作为学术问题,各种研究实验和设计都应当鼓励,但是德育教育教学的意识形态性不能由于不同德育模式的存在被消解,不应当回避价值观问题,不能淡化各种意识形态的分歧。在中国高等教育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将来势必会在国家重要的岗位上担当责任,或者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建设者和劳动者。探讨思想理论课程的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是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这一学科主要研究整体性、中国化、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现实问题和大学生理想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等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而所有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是全面加强课程、教材和队伍建设的学理支撑,又是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必须围绕的根本。不加强学科建设,只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质出发来强调它的重要性,也不可能提升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其师资队伍也难以得到稳定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借助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又要潜心于自己的学科建设,开拓学科的研究空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兼顾党的意识形态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需求,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以育人为本,贴近学生;要兼顾理论性和生活性,既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论课的属性,又贴近生活,以此选择教学内容和构建教学体系。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

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学生对社会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取得这类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通过开展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包括课堂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有关德育活动等。

3.1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是指外在于受教育者主体的体现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社会舆论,加上学校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成的合力,在主体知、情、信、意等内在心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使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被受教育者主体所接受和认同,并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内化为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即精神力量。外化过程是指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将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相对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行为。这一过程是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动态过程。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法律行为作用于外部环境,往往会产生某种社会评价,即人们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依据社会道德法律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对其行为实践所作的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以善恶和法律规定为标准,形成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的正确价值观。其实质是对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动机、效果和价值的判断,是人们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和坚持正确行为习惯的外在力量。

3.2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个飞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励、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外化两大飞跃。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等,属于意识或精神的范畴,在它没有客观化、外在化时,还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励要素的统一,是观念、意识和行为实践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原则、规范、基本要求等内化为道德和法律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的外在力量到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即精神力量的飞跃;二是实现从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到客观化、外在化的行为实践的飞跃。实现这两个飞跃离不开人们的行为实践。受教育者主体只有通过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和外化的整合才能实现上述两个飞跃,从而形成其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x,-t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上述两个飞跃并不是一次实践教学或理论教学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反复多次,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才能够实现。其中,认同、信奉是重要的层次与阶段。

篇(8)

高中政治教育一直存在教学法比较单一、就事论事、缺乏趣味性等老问题。长此以往,教师上课提不起精神,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合一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把案例教学1、学思结合2、发散思维3、原生态教学4等融为一体的教学法。

本文拟以小悦悦事件5为例,说明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综合运用“学思结合、发散思维、案例和原生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针对具体事件灵活运用政治课所学知识的分析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掌握流畅、变通、独特的思维方式。

一、四合一教学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不同观点和设想的数量。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时,可从多个角度切入,使学生充分理解小悦悦事件的责任问题。1)监护责任。作为监护人的悦悦父母没有尽到监管责任,一个毫无安全意识的2岁小孩独自在道路上行走,且不说有被车撞的可能,就是被人贩子抱走的可能性都很大。2)社区管理责任:广佛五金城管理秩序混乱,道路狭窄、货物乱堆乱放、车辆出入缺乏有效管理。3)司机责任:第一辆车撞人前突然加速,说明司机当时没看到小悦悦。撞人瞬间,司机觉察车子撞到了什么,完全应当下车察看。第二辆车碾过已受伤的小悦悦,司机更不应没有反应,因为孩子不可能没有哭喊声。4)路人责任:18位路人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他们为何会如此冷漠无情?

在充分理解小悦悦事件的责任问题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层次问题。1)急救知识。国人普遍缺乏急救知识,遇到突况,往往不知如何应对。除了打求救电话,更多的是要及时施救。2)社会问题。如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风气如秋风扫落叶,做好事反而会面临各种无法预知风险。3)社会管理机制问题。相关制度不完善,甚至出现撞伤不如撞死的观念。4)法律问题。有人建议国家为见义勇为立法,还有人提议为“见死不救”出台相关法律。以上种种问题,均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加以讨论和思考,理清小悦悦事件的责任,培养学生快速表达更多观点和探究更多责任的能力,使学生思维灵敏、思路通畅、丰富联想,从而迅速掌握具体事件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概念和原理。

通过对小悦悦事件等热点问题的透彻分析,灵活运用启发式的、多角度的学思结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事件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迅速、流畅地提出观点和做出判断,不仅可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能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四合一教学法促使学生思维的变通

思维的变通就是让思维活动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框架,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能够随机应变和融会贯通,巧妙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小悦悦事件反映了各种问题。既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强国建设战略,还涉及公民责任、法律与道德关系、拜金主义与信仰缺失、外来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如何善待好人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如果教师不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变通思维深入思考,不仅会使学生思维单一,萌生诸多困惑,而且会使他们对社会的消极不良情绪与日俱增。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运用量变达到质变的辩证原理证明,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人心的冷漠不是一蹴而就。而要防制冷漠悲剧的重演,同样需要慢慢地积累善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出发全面地看待现实问题。小悦悦事件的确令人痛心疾首,但不可否认我们生活中也总有乐于助人的事情出现,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还是好的,真、善、美等传统美德的弘扬依然是社会的主旋律。“小悦悦事件”、“扶不扶老人”等质疑社会美德的不和谐杂音,与汶川地震展现的“国家有难,舍我其谁”的汶川精神和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全民救助精神相比,只是个案与主体、偶然与必然的关系。以个案和偶然得出所谓“道德滑坡”,甚至“道德破产” 的论断,那就确实有些危言耸听。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应势利导、富于变化,防止学生桎梏于某种思维定式,不动脑筋地套用常规解答方法;要让学生在条件和问题的不断变化中灵活掌握思维的变通,通过对问题的全方位、多角度求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生态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四合一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

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标志。独特思维是指思想方法新颖、奇特,能从一般人看不到的新角度去认识问题,提出超常的解决问题的构想和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相关知识的局限,提出别人不曾想过的解题设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勇于创新和探索;通过一题多解,一图深钻,一理多变,一法多用等活动发掘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提醒学生在学习时不能死守书本、人云亦云,而要不守旧、不拘泥于既定思维程式,充分解放思想,开动机器。通过了解小悦悦事件相关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哲学角度分析现实问题。借助学生和社会公众在分析和评论小悦悦事件过程中所采用的辩证法观点,了解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小悦悦事件并不是孤立的,它涉及人们的道德观、道德与法律的界限、道德与法律的矛盾,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哲学问题,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和正确看待社会。目前,我们的社会虽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仍是积极的,前景是美好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虽然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因此,遇到任何具体问题我们都要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至于道德与法律在界定小悦悦事件上的不同反响,我们要从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观点来加以解释。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这里,全面不仅可表现为从单一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全面性,还可体现为从多个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即问题分析角度的全面性。事实证明,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其思维的独特性具有很大帮助。

至于原生态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实际就是把原本严肃的教学内容用严密的逻辑语言、通过亲切自然的语气朴实无华地娓娓道来。在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通过师生间默默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教师神情自若、情真意切地讲课,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润物细无声,使其产生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去交流、去探索、去解决、达到体验、感悟和知识的内化,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只有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手段,才能把政治课讲活,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参考文献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选取典型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生活事件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书本知识,开启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篇(9)

一、以“先学后教”的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应该重新调整教师、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适用性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在预习任务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来建构知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灌输式”的单方面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珍惜无价的自尊”一节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个人感悟,完成以下任务:总结自尊的内涵、意义及表现;尝试阐述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如何才能做到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说一个跟“自尊”有关的历史典故或生活故事。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以“连环提问”的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在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传道”不重“解惑”,只重“灌输”不重“启发”,显然,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连环提问”的方式,围绕教学目标巧妙设计“问题串”,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智慧、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实现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学习“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节时,教师可以采用“以问代讲”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们小学时学过“钓鱼的启示”,作者当时面临的是法律问题还是道德问题?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是什么?司机开车闯红灯的行为是规则问题还是法律问题?规则与法律的区别是什么?酒后驾车是道德问题、规则问题还是法律问题?请尝试说出道德、规则与法律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请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法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由此可见,法律有哪些重要性?我们应该通过哪些途径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知识脉络,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通过“连环提问”,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理解政治知识,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以“热点引入”的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然而,很多教师教学时却墨守成规,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手捧教材照本宣科,手持教鞭口若悬河”的课堂景象,政治教学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章节,适当引入热点新闻,使学生通过分析热点新闻,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学习“终身受益的权利”一节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对于青少年来说,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教师还可以引入近几年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先后有500名保安考学深造”的新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使学生自觉维护自身接受教育的权利,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奋发图强,刻苦学习。通过引入热点新闻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政治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案例分析是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指导下,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并通过提出观点、解决问题、总结策略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反思等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强,是培养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学习“我们的人身权利”一节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的内容,分析以下案例:一天,小强到超市购物,临走的时候收银员怀疑他偷了超市的东西,于是叫来保安,并对进行强行搜身,结果小强并没有偷盗超市任何物品。在此过程中,小强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于是对超市保安大打出手,并致其中一名保安轻伤。后有顾客报警,在公安机关的调解下,超市保安和小强都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在本案例中小强和保安的哪些权利受到了损害?他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他们各自应该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该案件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深入了解了个人的人身权利等内容,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例中,从而构建了“理实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政治教学的创新。

五、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篇(10)

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课,同时又是一门德育课,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每册书、每个内容无不承载着素质教育的任务。

调查发现,政治课是受学生欢迎程度最低的课程,高中生将政治课列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音乐、生物、地理等14门之尾,仅有31.3%的高中生表示喜欢政治课。政治课在职业高中必不可少,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自尊、自强、自信,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人格。如何让职高男生喜欢上政治,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认识到高中政治的重要性

只有先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才能抱以认真的态度。教师应经常给学生灌输下列思想:学好政治,认识了政治规律,会对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能帮助我们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认识到了这些,自然会对政治这门学科抱有认真的态度。当然,除了让学生感到“要我学”,最重要的还是“我要学”。只有把外在的压力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动力时,才能对一门学科做到真正的“喜欢”。

二、让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

要让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政治课感兴趣,就必须在很多方面下工夫。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了以下几点:

1.营造快乐氛围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构建政治课的快乐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

在“乐”字上下工夫,尽量做到以情动人,活跃课堂气氛。尽量采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会使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有一次上汽修班的法律课,了解到这个班的男生都比较聪明,但不怎么喜欢听课。一进课堂,发现一帮男生都昏昏欲睡,我也不急着上课,而是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女青年因违反交通规则撞上了一个男青年的车,女青年马上殷勤地和男青年打招呼说:“我们的车撞了,可人还是安然无恙,那是上帝让我们相遇,你看我车上的葡萄酒也完好无损,为了庆祝我们的相识,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并且殷勤地倒好了葡萄酒,男青年一高兴就喝完了,并问女青年怎么不喝,这时女青年说:“等到警察来过之后我再喝吧。”同学们一听哈哈大笑。我不失时机地问他们为什么发笑。学生马上回答那个男生涉及酒驾了,这次不是他的错,也是他的错了。我马上表扬了他们,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于是这堂交通法规的课很快在师生互动中拉开了帷幕。

2.联系生活实际

政治课教材枯燥单调,要搞活搞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地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必须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

有一次,我们这里的晚报上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在公交车上,一个年轻人没有给孕妇让座,孕妇的丈夫就打了年轻人两个巴掌。当时很多同学看过这个新闻。而恰恰当时我们要学习法律与道德这一章内容,于是,我把有这则报道的报纸拿来,让一个学生上台念了一下这个新闻,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后来,学生得出结论:让不让座是道德范畴,不属于法律范畴,不受法律制裁。而随便打人则触及法律的问题。这一堂课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得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不同点,也很容易地掌握了课本的内容。

3.丰富教学手段

绝大部分的男生最喜欢的政治课形式是其中的活动课,因为活动课以多彩的内容、活泼的授课形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活动课的形式很多,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让学生当老师

让学生走上讲台,客串教师的角色。教师选择一些理论性较浅、情节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组织、指导学生备课、讲课、提问、解答、感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进行演讲比赛

结合课程内容,就某一社会现象或某一社会热点或我们身边发生的事,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让他们列举发生在自己周边的小事,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让他们明白课本上所要讲的内容。

(3)体验现实生活

比如,在讲解“环境保护”这一章节中,我让学生把家里的废电池埋到自家的葱盆或者小株植物下面,过一段时间去看看植物的生长情况。很多同学说植物都死了。由此,废旧电池的危害性就一目了然了,学生以后就知道废旧电池该如何处理了。

总之,构建快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思考的情境,在根本上还要靠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博学多知,在备课、授课等各个环节上下工夫,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知识源于生活,平时留意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生活中获取新鲜的素材,从而使教学应用于实践又发展于实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开心中受到教育,这是每个政治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江海燕.中小学心理教育丛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08.

[2]吴熙龙.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篇(11)

政治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在以往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一直担当主角的角色,教学的过程都是围绕教师自己展开和控制。教师通常只是将备好的课全部教授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政治教学模式通常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与理解程度。

在新课改中,要求政治教师由主角变导演,由原来的填鸭式灌输变成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为学生服务的、让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新课改下,政治教师不仅要做学生政治学习的促进者,更要做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只有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政治课堂教学。只有让政治教师的角色全新定位,才能为适应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才能使政治教学不断创新,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政治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从“教坛”上请下来,主动走近学生,与学生为善,向学生学习,敢当着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以学生为友,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幽默,多一点宽容。从学生是发展的人的心理出发,允许学生“另辟蹊径”——不唯师,允许学生“挑战教材”——不唯书,允许学生“童言无忌”——不唯上。

实践证明,教师充当学生的角色,选取当时他们的语言态度,再现生活场景,让他们感悟与老师交往中的换位思考,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师生产生共鸣,才会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政治学习。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政治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政治课堂上来。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心灵的门户”,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根据注意力的规律,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多样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好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能使政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要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政治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

原来的政治教学,教师通常是通过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来完成的,但是在新形势下再用老的教学方法肯定不行。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样,要针对不同的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自己的课堂常换常新,改变“一言堂”的单一教学方法。

政治教师应大胆地灵活地设计各种新型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政治课程教学的积极性。比如,讲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办一个模拟法庭,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一个案例,让学生分别扮演原、被告和法官,通过正常的法庭的程序,原被告之间相互阐述各自的理据,让学生在辩解的过程中明白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还应注意有关现代化技术应用的学习,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能激起学生的政治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创新需要。多媒体技术在新课改中,起到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用。

学习政治知识可以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遵循规律,使学生易于参与,让学生感受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条件为转移,忌生搬硬套。要以教师本身特定的教学风格为转移,以学生为转移。实现教学方法创造与借鉴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