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4-02-19 15:24: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篇(1)

一.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关系到能否科学、准确地来评价乡村旅游研究所面对的问题,它是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基础,但是目前对于该概念的界定方面,国内外的学者尚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1]。西班牙学者Gilbert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2]。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由于乡村旅游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定义方式,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乡村性(Rurality)使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差异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显著标志,是也乡村旅游的核心[3]。

二.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借助于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自然风光,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的一种旅游模式。通常,农家乐的成本较低,消费不高,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放松心情的需要,因此受到了很多城市居民的喜欢。

农家乐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旅游、加快农业市场的进程、调整产业结构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农家乐也成为了农村居民了解信息的新窗口,是城乡互动的新桥梁,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措施。农家乐这种旅游形式以消费合理,价格实惠作为主要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参与。

(二)民俗风情模式

即以乡村的民俗文化为特色,利用当地民族宗教、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歌舞、民族特色节日,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如东北地区满族村寨,满族先民于四千年前聚居在今长白山地区,在公元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从此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洲族,简称满族。满族传统民居多为三合和四合院,代表服饰为旗袍,常见的礼仪有“请安”“打千”。在例如朝鲜族,朝鲜族在吉林省最大的聚居区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喜欢体育运动,有踢足球、摔跤、压跳板、荡秋千等,在长白山脚下的朝鲜族村寨,以其所特有的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三)农业观光园模式

农业观光园是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从而建立的具有一定面积的农业示范园。这些园区内,主要栽植果树、蔬菜和花木,在整体的园区设计方面遵循现代园林的规划原则,有些还设置了娱乐项目。目前,城镇居民所面对的环境日益收到污染,于是,他们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安静的生活。每逢周末或者是假期,城市居民就会前往这些观光园来领略大自然和田园生活。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说,国家传统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约有70%在乡村而且国民旅游消费正从观光为主,转向观光度假与专项旅游的新局面。统计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2011年国家继续加大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国家旅游局组织编写了《乡村旅游服务指南》《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倾向明显,没有突出“乡村性”

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旅游的主要吸引力,城市与乡村的环境差异是导致城市居民参加乡村旅游的重要原因。然而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对于这一点上没有深刻的认识,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乡村旅游在建设上普遍存在“城市化”倾向,不合时宜、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破坏了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

(二)旅游经营不规范,接待服务水平不高

目前,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为农户自身经营,管理上有很多不规范的表现。国家和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在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没有一定的审核标准,盲目发展。价格不合理,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经营者随意定价,有的价格过高,甚至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了严重的宰客现象,这给游客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从业人员的素质较差;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中,其多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些人多位当地的村民,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村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而且开发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也没有意识对从业者进行有效的培训,导致旅游接待服务水平不高。

(三)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单一雷同

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对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论证就匆忙的开发,只注重规模,不讲究质量,有些地区的开发本身就是一种对当地的破坏。一些地区为了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并且缺乏市场调研,仅凭着一股热情,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当地各级政府要明确责任,制定相关的法律或条例,健全法律管理体制。可以借鉴星级酒店的的评定方法,从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对“农家乐”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划分,对不符合标准的经营户予以停止营业。同时,要整体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接待水平,为旅游者提供愉快、安全的旅游环境,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是在良好农村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的,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必须注重对农村生态系统的保护,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各区域要大力提倡和开展生态旅游,尽量使用当地绿色产品,对于园区内的垃圾要进行分类收集,并统一管理,对破坏环境的游客可以给与一定的处罚。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城市化倾向明显,没有突出“乡村性”

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注重自身的特色,明确产品的定位。随着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只有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因素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游客,激发游客的需求动机。深度挖掘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并以此树立品牌效应,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 29(12),2010

[2] GilbertD.Rural tourism and marketing:Synthesis and new ways of working[J].Toursim Management,10(1),1989

[3]陈楠,李陇堂:银川市休闲农业旅游研究—以“农家乐”旅游为例 宁夏工程技术 11(1)

[4] 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地理研究 26(3)2007

[5] James McCarthy:Rural geography: globalizing the countrysid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2(1)2008

[6] Mary Cawley,Desmond A.Gillmor: Integrated rural touism:Consepts and Practi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35,No.2,2008

[7] Bill Bramwell,Angela Sharman:Collabro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cymaki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6,No.2,1999

[8] 张环宙,许欣: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人文地理 4(96)2007

篇(2)

作为乡村旅游规划者,基本上就是希望作品能达到“好山+好水+好精彩”的效果,如果做得不好,好山、好水、好无聊,那这个作品就失败了。

什么叫做乡村呢?我今天这样来定义,第一个就是我们的文化,第二个就是我们的生活,第三个就是休闲旅游。这三大体系,让我们所有游客来体验文化跟生活、环境。过去我们有一个缺点,老把乡村定位为就是农村,实际上不对。所以我们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首先第一个主角是谁?主角肯定是我们的农民。第二个资源是主角,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是我们的主角,不容我们来破坏。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来乡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因此产生了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我们必须要维持它的美丽的风貌,如果乡村失去了宁静,那就没意义了。淳朴讲的是什么?讲的是人,宁静。

乡村古村镇保护的基本意义和目的,应该是这样的,维护得之不易的文化历史、保护即将消失的文化历史、传承先人遗留下来的遗产等等。

首先我们要做好四点,守住纯性、发挥特性、展现个性、体现温性,这是我们发展中必须要重视的。

从旅游的角度来看,乡村应该是一个让人体验的地方,它是让我们慢慢游、慢慢聊、慢慢学的地方。最后它可能会让人家常常想起来,最后想长住下来,这是我们发展的目标。

怎么做好乡村旅游?我从色彩上来描述,色彩是乡村最大的记忆体,所以色彩不能遗忘。

发展民宿关键在什么地方?原住民跟外来移民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主客不分、主客难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不应该有矛盾,都可以发展得很好。外来的人要尊重我们村民,他才是外来的人,是客人。主角是我们的原住民,这是一定的。他们最大的优点分别在哪里?村民对乡村最清楚,但是村民缺乏先进的理念,所以外来的投资者可以带来先进的理念,共同建设。

什么叫做民宿?事实上民宿是有故事的。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当时很多人跑到乡下去钓鱼,钓鱼又没地方住,村民发现了,你住我家吧,就是这样的概念,形成了一个温馨的气氛,建立了一个口碑,形成了一个民宿。民宿并不是主业,民宿是让人家回到自己温馨的家这种感觉,这叫民宿。这里面回到家以后非常温馨,跟自己家没两样,这个才叫民宿。

民宿主要是自己空闲的房子,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让客人来乡野体验的这样一个地方。事实上民宿,它并不是专业运营,旅馆才是专业运营,这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民宿是有体验的,有主人在的,旅馆是有经理在的,这是截然不同的。在日本,目前民宿是一个副业,不是一个主业,我讲的是传统民宿。从价格上来讲,它相对便宜。像我们昨天看到,我们很多民宿的设施、设备都洋化了,洋化的都不叫民宿,民宿有非常严格的定义,基本上民宿就是这样体现的:用真心、亲情来善待远方的客人。

我们要搞好民宿的主人和住宿客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民宿没有主人,在理论上是不叫民宿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荔波县要调整的。

现在的民宿都是豪华的,实际上民宿更需要的是温馨。所以,民宿不是靠奢华的设施设备来打动客人的,民宿是需要有温馨舒适安全的设备为客人做保证,民宿是需要有一个有内涵有家庭温馨的和谐的氛围。民宿是一个贴心的概念。

篇(3)

(一)旅游配套和基础设施不健全

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旅游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道路、工具室、洗手间、停车场等公共设备不足或设施简陋;餐厅、客房、茶楼等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使游客的饮食住宿、人身财产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到当地乡村的旅游发展。

(二)缺乏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

重复建设、盲目开发是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乡村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旅游的发展,村民也积极参加,但是资金的不足,使得旅游资源没有经过系统的策划、规划、论证就开始营业,设备、设施在原有基础上简单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缺乏长远性的开发。

(三)经营管理体系不健全

乡村旅游大多是都是由农民自发经营的,在技能和观念上的劣势,使服务和产品上存在应用的促销和开发,很多经营者都是家族式管理,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导致当地居民集体缺乏旅游业的管理竞争力,使得大量外来经营者进入,如北京平谷区海子村、杭州的梅家坞等。外来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更为商业化,使得当地的品牌价值和民俗特色逐渐流失。

(四)城市化建设明显,乡村形象遭破坏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大趋势,但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风味保留上的关系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遭到破坏。乡村旅游的特色就在于与城市不同的自然、古朴、原始的风景和环境,但是现在不少的乡村旅游大兴建宾馆、娱乐设施,使农村风貌和乡村特色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五)自然生态环境负担过重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到乡村,同时带来的汽车尾气、垃圾和污水对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威胁。这会直接导致当地乡村旅游资源过度使用,环境恶化,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二、我国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要向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转变,保证建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大部分大区,农村的外部市场发育不完善,在这样的前提下,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推动和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地政府应该把乡村旅游当做乡村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资金宣传、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培训上给予相应的扶持。有一定的规模后,引导乡村旅游向市场驱动转变。采用市场调节、鼓励农村成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方法,从而有效的保证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政府应要对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进行监管。

(二)建立当地居民主导机制

让当地居民介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旅游为村民服务、让村民收益。其中当地居民收益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和参与,包括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参与旅游发展的决策、参与旅游收益的分配、接受相关的培训等。政府要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在旅游的政策规定、发展计划制定、评估和监测上多听取当地居民的建议和意见,使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享受旅游带来的利益,帮助村民解决资源和贷款等问题;让村民接受相关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现代观念意识和整体素质。形成当地居民对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

(三)控制好旅游的收益漏损

近几年来,外来的投资者看好乡村旅游的发展,纷纷投资、管理、经营乡村旅游。而外来的投资者利用自身的营销优势、销售网络和管理经验等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水平,对当地旅游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同时,外来投资这的进入使当地经济出现旅游收入漏损,如外来员工收入、外来资本利润和外来物品的费用等。投资的规模越大,漏损也就越严重。从长远上来讲,为了控制乡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控制外来资金大规模进入,从而有效的减少漏损,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从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来看,当地居民在经营管理、知识结构和资金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加强管理培训,以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

(四)挖掘乡村特色,依托当地资源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挖掘乡村特色、依托当地的资源,形成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乡村风貌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卖点,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俗民风都是吸引游客的核心所在。城里的游客来到乡村就是为了寻找差异、享受差异、体验差异,而游客在旅游中参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增加知识性和参与性是乡村旅游提高重游率的有效手段,如让游客亲手制作传统工艺品、亲自参与栽等。

(五)解决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

旅游产业是推进社会变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乡村旅游要依据当地环境承受力进行控制,管理得到,就会成为资源低耗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对于资源依赖型的乡村旅游,要保证自然文化质量、因地制宜的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篇(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加之交通运输业、尤其汽车和高铁的迅猛发展,外出旅游正在成为中国人的一项基本生活需求。与以往的长途旅行乃至出国、出境旅游相比,短途旅游正以其方便、灵活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乡村旅游的优势

在形式多样的短途旅游中,由城市向周边农村辐射的乡村旅游,无疑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一种旅游形式。在短途旅游方便、灵活的优点之外,乡村旅游更同时具备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经济实惠等多种独特优势,是一个拥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发展项目。

三、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逐渐崛起成为一项火热的消费项目,居住在城市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农业生活蕴含的魅力和乡村地区自然环境的极大优势,周末和节假日全家老小共同来一趟乡村之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但综合来看,国内乡村旅游尚处于较低层次,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旅游“硬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所谓硬件,指的就是众多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卫生、医疗、服务等设施。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基本处在原生态的状况,即仅有当地居民和以开发为目的的旅游项目,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如公共厕所、卫生服务站、加油站等基本设施几乎没有。由于乡村旅游各景点之间往往距离较远,这些基础设施的匮乏,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较为不便,放大了路程在游客选择景点时的考量,其结果就是离城市较近的景点游客较多,且游客数量的减少幅度远大于景点路程增加的幅度,对离城市较远的景点十分不利。

(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效率较低

乡村旅游,尤其是平原地区的乡村旅游,通常面临景点与景点之间距离较长,对游客吸引力较弱的问题。与此同时,各地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经常以县、区为单位,各自为政,互相竞争,造成的结果就是各地区都有若干个规模不大的景点,分散在境内各地,但每个景点可供游客欣赏、娱乐的内容都十分有限,让游客感到仅去一个景点玩的不够尽兴,但去其他景点又太过麻烦,难以让游客获得足够的乐趣,也削弱了游客重复前来游玩的兴致。

(三)乡村旅游形式单一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在形式上仍然以农村生活体验为主,主要形式有农家乐、果品采摘、垂钓、赏花踏青等。相比数量众多的乡镇和景点,形式上显得较为单一,无论是对游客的吸引力,还是产品的附加值,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旅游“软件”亟需增强

当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以各地居民为主,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有力的管理,景点附近经常演变成农贸市场,管理混乱,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很难得到有效的服务,更多只能依靠自己摸索,缺乏良好的旅游体验。

四、改善乡村旅游整体质量的对策

(一)增强认识,加大投入

各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市场的广阔前景,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对符合条件的乡村,应加大政策性投入,扶持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避免为发展而发展,无条件迎合游客而对环境进行破坏性开发;通过广泛宣传,逐步培养游客形成“我欣赏这样的自然”而非“我要看这样的自然”的旅游心态,形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大幅增加,相应的卫生、医疗等服务需求也快速增长。各地应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多为自驾游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旅游景点分布情况,加快公共厕所、卫生服务站、加油站、汽车修理站、商场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为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确保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帮助,消除后顾之忧,同时带动地方人员就业。

(三)统一规划,丰富内容

乡村旅游落点在乡村,规划则应在省市一级地方政府。只有将乡村旅游的规划工作提升到省市一级的高度,才能有效避免县区政府互相竞争、一盘散沙的规划局面。在旅游项目的规划中,应减少重复和雷同项目,根据时间长短、路程远近、项目内容等,科学规划设置旅游项目,开发多条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多种可选组合,吸引回头客。通过跨地区、跨类型的旅游项目设置,如农业生态游、乡村访古游、野外健身游等。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在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增强旅游项目和服务的规范化,对各乡镇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提升整体素质,优化服务质量;引入管理人才,实施企业化运作,减少粗放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篇(5)

(一)乡村旅游起步晚,政策尚不够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步晚,起点低使得中国当前发展乡村旅游面临不少困难。而且我国从长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扶持还不够完善,使得我国的乡村旅游尽管拥有丰富的待开发资源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却发展的相对缓慢。。

(二)对乡村旅游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

和国外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的乡村旅游还处在比较原始粗放的初级阶段,旅游形式单一,旅游定位过低,旅游品味不高,大量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照搬照抄,使得我国乡村旅游陷入同质化竞争误区。不少乡村旅游实际上沦为彻底的农家乐,除此再无看点。

(三)尚未形成长远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村情,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既紧迫又困难的工作,而且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未知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发展阻碍,这就要求政府和专家能够在实际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做好调研工作,能够给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长远的乡村旅游规划,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扶持,从而真正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建议

(一)强调政策严肃性,规范经营管理

乡村旅游要想取得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好规范经营问题,目前一些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甚至存在“宰客”现象,极大的影响了游客的体验,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成长。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及早解决,后患无穷。我们应该通过推行严肃政策来加大我国乡村旅游自律性建设。同时筹办各类服务型公益组织,培育发展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等协会机构,制定和完善规范经营管理条例,修订从业准入标准并严格执行,从经营场所到接待能力再到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特色等方面严格把关,认真监督规范化经营秩序,实现乡村旅游的合规化发展,推进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良心发展。

(二)突出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作用

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而言,政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政府的态度将直接决定一个乡村旅游项目能不能成功开发。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帮助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通过制定科学贴切的政策,从资金扶持到资源协调再到管理宣传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才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确保乡村旅游按照既定的目标迈进。

(三)采用“政府+协会+农户”的政策扶持引导架构

我国乡村旅游应该一改以往的农户经营模式,由政府制定政策,进而由协会研究完善,最终传导到农户,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运转。在这样的一个架构中,农户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经营者,他们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技艺以及当地的农业特产和民俗风情等作为资源,向旅游者提供各类休闲观光、美食体验。而各类乡村旅游协会则可以更好的以自身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帮助农户更为规范科学的经营旅游资源,给他们提供知识和礼仪培训,从而让农户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的服务,让农户在旅游从业中提升管理经营能力,最终实现本地乡村旅游体验质的跨越。

(四)以创新意识来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政策

篇(6)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没有达成统一的界定认识,但一般都认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地区原来就存在的田野、草场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观、传统民居建筑和文化遗产等资源,开展农村休闲游和农业田园生态游的基础上,进行小规模会议接待、素质拓展训练营以及渔猎、滑雪、漂流等与健康、文化、教育相关的各种休闲活动项目的旅游方式,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大都注意宣传、强调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关系,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当前,乡村旅游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如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民俗村等,带动观赏类的经济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种植,其中餐饮接待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开始较积极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费,这在贵州、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表现的比较突出;将农村景区化,用景观意识建设农村,用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使乡村民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环保、生态、文化旅游强劲发展势头。总之,未来乡村旅游前景看好。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从业者大都是从农民直接转型而来,其乡村旅游运营经验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总结相对滞后,加之,受乡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区位等自身经营条件的限制,应该改来说,社会各界对我国乡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认识偏差,肯定会制约我国乡村旅游的业绩提高和健康发展。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乡村旅游者研究不足;乡村旅游经营上没有针对性,乡村旅游产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质化贩卖严重,对乡村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欠缺后劲;乡村旅游缺乏规划和策划,开发粗制滥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乡村旅游景点或者景区比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为此付出不必要的时间、体力、金钱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乡村旅游方面的专门或者本土人才严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无用讳言,国内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管理相当不规范,为人诟病,积重难返。其他因素,诸如乡村旅游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三、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对策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要以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魂,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要综合考虑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现实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影响因素。

(一)乡村旅游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开发设计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铁律,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涸泽而渔。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游居、场景时代等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

(二).规范开发程序

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结合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千方百计筹集发展资金,本土乡民切忌目光短浅眼红投资者收益,鼓励引入乡村以外的社会资金投入,使乡村旅游开发如期投入运营。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照顾到当地农民的利益,切切实实使当地农民因乡村旅游受益,减少相关发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积极实施对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理顺产权归属与相关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科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积极对接城市空间发展、产业调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诉求,放大乡村旅游的空间整合力,提供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框架,妥善科学规划农林景观生态缓冲区,营造乡村田园生态环境氛围,防止过度扩张,合理保留村落内自然机理的生命力、生机勃勃的人文景观和村落的灵魂,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保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抓住机遇、提升认识水平,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走合作发展模式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加快产业化进程。

(五)认真开展乡村旅游者的相关研究

篇(7)

一、较低的旅游产品层次

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高端旅游产品及高质量乡村旅游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客源地结构特征”调查方面,有将近80%受访游客都是来自柳州市本地,有超过90%游客来自广西区内,区外游客较少,这也是融水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上不足以吸引大桂林旅游圈、北部湾旅游圈及省外其他地区的游客;在“乡村旅游动机”方面,田园回归和释放压力是首选,而以“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体验”为出游动机的游客仅仅为12%,动机缺乏。在“乡村旅游消费”方面,超过一半的游客消费水平较低,仅仅在100-300之间,人均消费超过300的不到三成。融水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俗风情浓厚,人文历史底蕴厚重,风土人情堪称一绝,游客到融水乡村旅游主要还是集中在田园观光、乡土美食和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几方面,而以融水苗族风情、历史文化体验和科普教育为主打的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尚显不够,缺乏高层次,高标准的旅游产品。

二、不健全的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是支撑旅游发展的主要载体,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情况并不是很乐观,融水乡村旅游在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方面跟不上乡村景区景点的建设步伐,表现出很大的滞后性,融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原本就是这一片山区才能孕育出如此美好的乡村风情,在基础建设方面就存在先天的薄弱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客源地结构”和“出游时间选择”这两方面,融水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还是以柳州本地就地参与居多,且出游时间也是以“法定假日”和“双休日”为主,假期的固定造就出行的密集,在先天基础薄弱和旅游时间集中双重压力下,融水乡村旅游基础建设薄弱矛盾特别突出。

在对融水乡村旅游不满意情况调查中,发现“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位列前二,融水包括4镇16乡,各区域拥有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民俗文化景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乡村旅游资源,但是通观整个融水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分布状况,发现融水乡村旅游地分布较为分散,集聚效应较差,规模小,因此特别是在交通规划建设方面难以适应、更加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也是因为融水乡村旅游分布分散,交通条件较差,导致乡村旅游区、旅游点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长期以来处于自发无序的开发状态,旅游开发的效益低下,使得乡村旅游对融水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显得尤为不明显。

三、薄弱的旅游营销

从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感知”来看,大多数游客对融水乡村旅游并不是十分了解。主要是缺乏相应的了解渠道,大多数人都是在网站上初步浏览知道粗浅信息,并不能够了解具体情况,而且在餐饮住宿网络订购等方面十分欠缺。主流媒体宣传的也只是诸多整合的大型项目,造成了大多数游客只熟悉一些相对大型、知名度高、开发时间长的乡村旅游景点,而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而且,融水乡村旅游普遍自驾的方式,对其本身发展也带来了弊端,对于旅游信息和旅游感受,游客只能口口相传,自驾游的疯狂体现了团队旅游的缺乏,旅行社的推介作用很难发挥。

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方面,融水没有经过整合,缺乏具有凝聚力的乡村旅游形象,各个景区景点分散经营和独自营销,缺乏统一的理念形象定位和统领,营销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产品市场识别不够清晰,产品开发定位不准,品味不高,空间和时间容量小,难以吸引和留住游客。

四、旅游生态破坏严重

从游客对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来看,将近30%的游客一致认同,天生丽质的生态环境、别具一格的乡土风情让融水乡村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他们认为生态环境对于融水旅游来说十分重要。然而,从游客对融水乡村旅游不满意情况调查来看,也有少部分游客认为融水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生态遭到了破坏,目前融水乡村旅游发展缺少整合及统一的监管,各个景区景点各自为营,随意经营,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破坏,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注重环境容量,来者皆是客,盲目发展。调查了解到在参与融水乡村旅游过程中,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游客学历普遍低下,文化素质不高,也有可能造成游客环保意识不强,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高,随意而为。

篇(8)

一、引言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政府决策部门决定打造中原旅游区。但是,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区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尤其是河南为我国人口大省,农民数量基数大,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为此,解决好河南的“三农”问题,不仅是实现中部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旅游业由于其固有的关联性、带动性和渗透性,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旅游学术界的共识,并成为研究热点。且河南省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为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充分考虑河南省省情的情况下,构建乡村旅游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在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同时,使得区域乡村旅游与“三农”问题解决共赢。

 

二、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截止2013年底根据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名单,河南省共有嵩县、河南省鄢陵县、新县栾川县、郑州市惠济区、河南省确山县六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包括永城市芒砀山休闲旅游景区、信阳黄淮大丰收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驻马店友利实业有限公司休闲农业观光园、济源市思礼镇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中国银杏嘉年华、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宁陵县刘花桥村、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郑州丰乐农庄有限公司、河南中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巩义市汇鑫芳香世界、固始县九华山茶叶生态农业观光园、濮阳县绿园果品种植农场等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由于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河南还有一大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河南的“栾川模式”、“西峡经验”成为全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楷模和标杆,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三、河南乡村旅游长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发展理念落后

 

发展视野不够开阔,将乡村旅游仅仅作为一项旅游产品来发展。对于乡村旅游在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保护和传承中原文化、扩大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促进乡风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二)发展路径单一

 

对乡村旅游关联性强、复合度高的特点认识不足,需要加深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与农林、水利、渔业、建设、文化、环保等部门协调发展,加强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生态省建设同步发展。

 

(三)产业层次较低

 

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服务技能;管理制度不健全,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安全、餐饮、住宿、环保、卫生、服务等行业性标准或规范不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缺乏停车场、消防、医疗等基础设施,食宿、卫生条件简陋,外部可进入性差。

 

四、河南乡村旅游解决“三农”问题的模式

 

将乡村旅游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生态省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实现融合和互动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结合新型城镇化,优先加快乡村旅游点道路、通信、燃气、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积极落实全国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进城入户”工程,为乡村旅游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强化国家和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加强对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凸显旅游服务功能。

 

2.与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

 

把乡村旅游与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经济结合起来,把创意全方位融入种植业、养殖业,以绿色、健康概念引领产品开发,开拓健康田园空间,吸引城市白领归园田居过绿领生活,发展休闲农业。规划建设各类休闲农庄、主题休闲农庄、民俗文化风情园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休闲活动。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开发销售乡村名优土特产品、乡村旅游特色纪念品。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成果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

 

3.与新型工业化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挖掘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特色,提高产品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和商标价值,加大品牌形象宣传推介力度,实现农副产品向高附加值旅游商品转化。引导工业企业进入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体系,改变分散盲目的发展模式,弥补乡村旅游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经营的组织性和专业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项目,向当地产业集聚区集中,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大环境。

 

4.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强化乡村环境绿化美化建设,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突出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为乡村旅游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建设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

 

5.与生态省建设有机结合

 

与河南省林业厅等部门合作,借力河南生态省建设,将乡村旅游“一圈、三带、四板块”总体布局与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圈、三带、四板块”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网;把农耕文化特色村、历史文化特色镇、乡村旅游集聚区、特色县与国家和省级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创建工作相结合,为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6.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篇(9)

一、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的界定,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活动对象的独特性

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具有独特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等。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2.时空结构的分散性

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为主,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而且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旅游资源也受到地域的影响。因此乡村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地域的分散性,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乡村旅游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乡村旅游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买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文化层次的高品位性

乡村文化属于民间文化,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社区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4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40多个城市。每周有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经济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及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为人们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河南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控制

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尽完善

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定区域范围内缺少必要的医疗点和医疗设施,游客多用水量大时,自来水龙头的数量明显不够。厨房、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村里对苍蝇、蚊子、老鼠等缺乏有效的控制。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猪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3.产品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在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4.旅游销售不成体系

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上的委员会。而村上的销售方式陈旧无新意,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河南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和管理

为促进全省乡村旅游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既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植,又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投入。因此,第一,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其次,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整体规划。要立足产业发展,把乡村旅游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权衡,切实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体现其整体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政府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经济、技术和政策支持,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这样才能为我省的乡村旅游创立品牌。第三,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可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第四,积极帮助引导居民参与旅游。乡村旅游区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对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各种宣传发动渠道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另一方面,对于直接进行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的农民或农户还要进行规范性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管理和服务业务,了解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法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科学规划,文化兴旅

1.科学合理规划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原本,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这需要要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的农业景观,使其真正充满生机、原汁原味,而所体现的乡村文化也应根植于本土,而不是凭空捏造。同时,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

2.开发系列产品

全方位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体验、趣味劳动、文娱节目相结合,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如“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把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如舞狮、龙灯、民歌对唱及各种民俗表演纳入乡村旅游产品中,形成系列和规模,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内容如对学生团体增加农村生活常识、农业科技知识等教育性节目,并且对活动内容坚持低收费策略。

3.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化产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本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生活习惯的演变、民俗风情的沿革,挖掘其特色魅力及其表现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使农村天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天趣、闲趣、野趣融合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乡村旅游不能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不能局限于旅游资源的表面现象,而应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注重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

4.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行业与乡村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规划设计时,要加大对设施方面的投入,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应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设施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原则下,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店、娱乐场、购物场所等,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愉快、走得高兴。

(三)加强管理,服务指导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的管理知识。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有其特殊性,服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是否拥有高素质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保证人才的投入,招揽高级人才,加大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注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管理经验和环保意识,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能发展好乡村旅游,才能使得其发展能赶超国际水平。其次,要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学习、考察,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一方面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服务人员的好客度、服务意识和水平,以加强软环境建设,使他们能够真正承担开展乡村旅游的各项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和环境意识,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卫生和安全工作。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及卫生习惯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在乡村的一些地方,其基础卫生条件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吸引游客加强卫生工作势在必行。服务人员应注意对旅游地和接待食宿的农户家的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用水及公共娱乐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在安全方面,除了一般旅游共有的安全问题外,由于乡村旅游参与性强,所以还要在这方面加以督导,以保证游客参与活动项目的安全。

(四)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和活动空间,但它既可以受到自然力的破坏,又容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破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激发其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对游客要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节庆活动,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旅游产品。此外,加强与周遍旅游景区(点)的结合,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乡村旅游的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左人.试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J].天府新论,2000,(6).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王宏星,崔凤军.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大学学报,2005,(1).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5]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6]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6,(4).

[7]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文集,2004.

篇(10)

关键词:

乡村旅游;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近几年来是一个新有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是一种高效应、低消耗、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有益活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活动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而且被旅游局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可以说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浅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乡村旅游还是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问题多发生在管理方面,因为管理不当会造成宣传力度不足,限制开发,没有新意等诸多问题,只利用旅游资源和强调经济效应,导致旅游资源的消亡,影响可持续发展。要使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依赖与传统文化。所以,当地居民也依赖于传统文化,主要矛盾还是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之间的冲突。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问题原因,下面进行论述。

1.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环节,应该重点保护资源环境。只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为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不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看重经济效应,从而利用资源过度。还有就是当地的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意破坏一些传统的文物。最后就是游客的素质问题,一些游客生态意识不足,不负责的旅游,非生态化的旅游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2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特色应该是本土性,乡村性。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乡村旅游在物质、精神方面与游客的生活水平具有差异,一些农民因为都市文明的诱惑力和影响力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特点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的本土性和乡村性上下功夫,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难点。

1.3利益分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有当地居民做基础。当地居民的贡献不可磨灭。居民不仅造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应该保护居民收益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新的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一条产业链,涉及了政府、农村集体、经营商、开发商、农民等众多环节,这使得当地居民成为产业链的最底层,可能无法享受成果。如何调节这些环节,达到利益分配最大化,这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1.4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根本是致富,经济问题与生态问题不统一就会造成旅游周边毫无新意,宣传跟不上等问题,导致无法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走上小康富强之路。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正确预测资源成本,不能只一味的强调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导致本末倒置,外部性大于获得的效应。长久以往会使乡村旅游走向消亡。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一味的发展经济不顾生态,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上面对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保护和改善方面下手。要考虑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从乡村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问题下手,解决在建设乡村旅游途中遇到的这几个问题,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根据以上信息以及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效应应该是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经济目标不断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应避免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要以保护为主,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粗放经营,要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一系列管理、规划等有效举动,使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如何实现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护自己特有的乡村特色,不能一切都效仿城市文化,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大力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应该合理开发人文资源,恢复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找准自己的特色。乡村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的神秘性、特殊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保持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活动,有自己特色的乡村风格。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当地的风俗民风、风土人情,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居民应该大力抓住自己的地方文化,以自然统一为原则,使游客了解当地的乡村民族文化,达到可持续发展。

2.3如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急于求成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该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生态系统的开发中不能超过自身的恢复阈值,否则就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造成客流量的威胁。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要思考怎么做到生态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措施,减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断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整,达到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要发展乡村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充分保护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制定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生态系统和经济效应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应该让居民参与乡村活动中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有不同的类型,形成原因也有各种差异,但主要总结来说是保护和改善两大方面,要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从这两大方面入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生活质量,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特有的风俗民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管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春志.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6):238.

篇(11)

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求建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建设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仍然具有自发性特征,即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大部分是依靠农民自发组织形成的。但是农民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专业领域知识的限制,因此容易产生规划不够合理、项目建设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强等问题。例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少农民并不会根据本地的政策情况、环境情况以及地理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规划,结果导致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游客也较为稀少。

(二)基础设施不足

就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是很重要的问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交通不够便利,这给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导致乡村生态旅游的游客增长缓慢。此外,农村地区经济落后还导致了乡村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这也给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服务水平较低、项目单一

就旅游行业而言,游客关注的不仅是风景名胜,还包括导游和其他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要服务人员为农村当地居民,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服务培训,在服务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较为缓慢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于项目开发和旅游产品功能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产品功能单一,项目开发还有待加强。

三、建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完善基础设施

要建立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互动发展模式需要政府及相关人员加强对基础设施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的面貌。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交通设施来看,政府应该要帮助旅游行业拓宽交通渠道,保证交通来往的便捷。

2、从住宿方面来看,政府卫生部门及其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旅游地区的食宿安全问题,保证食物的质量和卫生,保证旅游景点的治安。

3、从购物方面来看,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的物品主要应该为当地的特产或者自制的手工艺品,为了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更好发展,当地农民应该要做好产品包装工作,以便提高销售量。

(二)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

就乡村生态旅游而言,要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包括农民的从业能力、服务水平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情况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农民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因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如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经济发展知识以及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等,当然也包括一定的文化知识。要真正做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服务工作必须要求当地农民在从业前要接受规范的培训,以了解更多乡村生态旅游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说话和行为规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需要注意的是,农民长期受农村环境的熏陶,很有可能在服务意识方面较为缺乏,因此培训中需要特别加强农民的服务意识,提高农民的服务水平。

(三)重点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乡村生态旅游与城市的旅游行业相比具有较强的优势,因为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观较多,生态效益较好。但是,从项目和产品功能的开发方面来看,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要求相关人员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重点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养特色文化品牌,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更好发展。农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较为优越,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是极其宝贵的精神文明,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