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4-02-18 15:59: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篇(1)

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选择什么阅读材料,学生就看什么文章,很少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课不感兴趣,阅读往往成为一种负担。这样的课外阅读课对小学生往往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的作用,这样的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也很难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所以探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解决现有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显得十分迫切。

1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教师在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的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阅读课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较少。教师提问问题,学生往往是异口同声的回答,而不是举手回答。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不能够如实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会忽视一部分对文章理解不够全面的学生。这种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

很多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都显示,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课不感兴趣,这也是传统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当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流程设计流于形式,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很多教师根本就不考虑阅读课程的流程设计,对学生的教学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这样的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必然会让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厌倦情绪。

1.3 教师对于小学生阅读的引导不足

当前的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没能给予充分的引导。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接触还不是很多,阅读往往很盲目,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多加指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端正小学生的阅读态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往往只给小学生选定阅读材料,让其自由阅读,对其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这就造成了小学生不能适应语文阅读课。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课外阅读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2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探讨

概括来说,改善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2.1 设定主题

教师在进行每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之前都要先考虑这一节课的教学主题是什么,例如爱国、敬老爱幼、团结等等,但是一节课的主题不要过多,要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设定的主题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个方面是能够激发并保持小学生对每节课外阅读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热情,避免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厌倦情绪。第二个方面是能够适当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小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2.2 文章筛选

在主题确定之后,教师就要根据相应的主题来筛选阅读材料。在筛选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筛选的文章要主旨明确,与确定的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第二个问题是选取的文章难易程度要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不能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三个问题是选取的文章要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意义,筛选的文章既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也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些文章筛选上要注意的问题给教师的文章筛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在文章的筛选上做足功课。

2.3 交流提升

文章筛选完之后,教师便要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学。在进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课堂上的交流。课堂上的交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进行师生间的交流时,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第二个方面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以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想法的不同之处,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

2.4 迁移运用

在课堂交流之后,学生对于文章都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这时便要进行文章的迁移运用。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几篇类似主题的文章或者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然后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最后由老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作答,考察学生对于这类主题文章的理解程度。迁移运用阶段是考察阅读效果的重要阶段,教师们应该予以重视。

3结论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根”。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写作中的重要性。根据目前小学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改善当前小学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对于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媚.“阅”以育人“读”享快乐――论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模式[J].教师,2014,03:22-23.

[2]万明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探究[J].成功(教育),2013,18:73.

[3]程建超.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质量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2,24:48.

篇(2)

二是灵活处理好教材。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灵活地处理教材。处理教材是每个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它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活。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许多课堂实例证明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所以在处理教材方面,第一,教师要认真地阅读文本、教参和相关资料,努力做到吃透文本。第二,选好处理教材的角度。通常情况下,可以从文体特点、文章特色、文本内容及课文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等角度,来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合理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深入探讨。例如,在教《绵绵士》一文时,教师可结合文本,设计以下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将“绵绵”和“泥土”联系起来?二是作者为什么将“绵绵土”和沙漠联系起来?三是作者为什么要写祖母、仙园姑姑、“鸟雀”?四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手法写的?用这种方法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容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研读。

三是优化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除了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外,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引向深处,让学生在研读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教师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感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明确各个成员的任务,既有人指导读,又有人讲解读,还有人示范读等等,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有收获,都充满热情;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生动的画面,开展美文赏析活动,让学生感受美,体验情,获得理;可以变换角度地去阅读文本,如变换角色、人称、语气语调,或者改编、续写、缩写等,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力、想象力。还可以组织比较阅读。当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阅读,都要遵循阅读规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现状。

篇(3)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有目共睹,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阅读的地位会愈发突出,对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要求更高。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应当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方向予以特别的重视,使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悟,在感悟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促使两者在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进中发展,以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强力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高段阅读现状剖析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占据着小学语文教学的空间,久而久之的“填鸭式”灌输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定式思维,素质教育的理念虽然早已有之,但事实却在行动上常态搁置,学生的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催生和创新能力的强化造成严重掣肘。新课改的春风劲吹,一些教师积极借力新课改理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和优化教学手段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放在了突出地位,但由于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知识视野狭隘,自主学习能力举步维艰,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语文综合素养较低。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盲目滥用,也使得阅读教学指向性不强,缺乏特定的发展指针。信息技术的发展本可以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臂之力,但因为多媒体运用科学性、合理性欠缺,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为关注学生的领悟和感受,学生习惯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情感抒发,并依此进行恰如其分的想象。这一心路体验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画面拼接来展现,生动直观的画面尽管丰富多彩,却无法代替学生的有声阅读,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寻求更为多元化的途径来实现。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

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改为契机,彻底根除传统教学毒瘤,创设教师主导性强、学生主体作用充分释放的新型课堂场景,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同时,教师应深谙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施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布局,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凸显阅读的基础性地位。

1.边读边画,即阅读的同时,勾画重点词句,通过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学生对重点词句的勾画在渗透自己理解的同时,适当植入个人情感释放,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心理共鸣,对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味其中内涵深意起着重要作用。

2.边读边思,即根据创设的问题进行精读,边读边思考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加深感悟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审慎考量,精心创设一些与文章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问题,增强学生思考的目的性。

3.边读边“激”情,使学生在阅读中掺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思想打通衔接的通道。读书是一种高超境界,只有作者对文章的深刻意境做到心领神会时,才有可能在阅读中迸射出强烈的情感抒发,与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释放不期而合,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彼此结合、穿行,形成强劲的互动,开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双剑合一的局面,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注入新动力。学生的日常阅读不能仅仅限于书本,而应该像蜜蜂采蜜一样专采“百家长”,主动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为了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教师在主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时,以学生喜爱为基本标准,选取一些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且与教学紧密相关的读物,使之真正形成对书本阅读的强势互补。

篇(4)

教师因本着“与作者对话”的原则,对所选取的文本进行深度解读,进而对文本进行合理改编,使之符合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并遵循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文本、体验文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本文将以The tactics to be a time master from successful people这一课外阅读文本为例,从文本的深度解读、文本的合理改编及创新的教学设计三个方面来阐述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文本的解读与设计。

一、以文本的深度解读为起点,多渠道挖掘文本内涵与亮点

1.解读标题,把握作者构思,培养预测能力

一个好标题,往往用最简洁、透彻的文字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常常也是课文的精华浓缩,对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The tactics to be a time master from successful people这一标题就体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是The tactics to be a time master,二是successful people。根据这一标题的解读,我们就可以大胆预测文章将围绕两条主线展开:What are the time tactics? And who are those successful people?由此可见,以解读标题入手,可以初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剖析语篇结构,找准切入点,提升英语思维能力

语篇结构是学生整体分析和把握语篇内容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进行语篇输出的框架基础,也是教师分析文本内容利用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赵慈爱,2009)。无论是对句子、语段的理解,还是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都需要借助逻辑推理来完成。对逻辑推理的训练可以通过侧重对语言深层含义的把握来进行。教会学生如何从字里行间获取信息,推敲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让学生依据特定语境,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语篇中不曾表达但又蕴含其中的意义。

3.赏析文本语言,捕捉话题信息,提炼文本主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学习英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可以促进他们的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其从多个角度感受西方文明之美,其中就包括对文本语言的鉴赏。

The tactics to be a time master from successful people不但向我们提供了人生实验中精练出来的时间管理实战技巧以及时间管理文献中最好的几个观念,也让我们品尝到了文本的语言与内涵之美。

(1)文本用词的精确之美

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我们要仔细品味用词的精确达意,领悟英语语言的妙处,为后续的提高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作铺垫。如原文中的establish,比起set及build up更具神韵;而dive in传递了潜心做事的意蕴。

(2)文本句型的多变之美

原文多变的句型不但体现了英语的节奏美和旋律美,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That’s why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are those who’ve mastered the time-saving tactics described here. (why引导的表语从句与who引导的定语从句的结合增加了句式的复杂性)

Whenever she’s tempted to fritter away time, doing something that doesn’t contribute to the magazine’s success, she glances at that issue, and it gets her back on track. (Whenever引导的让步从句与doing这一伴随状语清晰表明了All top performers established priorities.)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15-02

传统高中英语课外阅读课教学以词汇为核心,注重语法讲解,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整体分析与学习。也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语篇内在的篇章衔接手段和外在体裁结构模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本文探讨尝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对说明文采用语篇结构分析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一、语篇分析理论概要

语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也包括篇章和话语。语篇分析以语篇为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帮助学生养成通览全局的语篇意识,并掌握语篇分析的策略和能力。

二、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以浙江省绍兴一中英语组出的一张单元卷的阅读B篇为例,试图探索语篇分析在课外英语阅读里的具体作用。

1、语篇内容概述。该文章话题大致属于healthy life一类,所以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文章第一段主要讲述了当今社会的医疗保健的焦点由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第二段内容主要对“well”和“wellness”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

2、基于PWP三段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英语阅读PWP(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 reading)三段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图示理论基础上的。依据这一模式,笔者把文章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Post-reading

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张做运动的图片,要求学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也不难猜出:They are doing exercises/they are losing weight/they are keeping healthy。

之后的问题就带有挑战性了,Q1:“Why they are doing so?这一系列原因的解答是用句子填空的形式,A1:Since good healthy can have a b____i____/effect/influence on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live and work in daily life.(beneficial, impact)

Q2:How could we lose weight or keep healthy?

A1:Doing exercise r____rather than o____(regularly, occasionally)

这样的导入内容不仅是关键词的首次展现,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上课内容的主题信息,具有预测性,为接下去的读后活动post-reading 做好铺垫。

(2)、While-reading

学生预测好后,教师用What writing style does it belong to?过渡到while-reading 的环节,要求学生分别找出两段文字的段落大意,并以首字母填空的形式回答问题。

笔者是由深入浅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逐步靠近各段主旨。现以第一段为例:

针对第二个问题,pursue是一个关键词,因为由它引出第二段的几个重要问题,所以这个词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笔者打算在traditional和present的前提下,对well和wellness的观念上做了比较,以及well和wellness之间的异同点也加以区分开来。并且对strive这个关键词也做了详细的解释。

(3)、Post-reading

阅读是英语学习者信息输入的主要途径,而写作是信息输出的主要形式,是英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读写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本环节设计如下:

三、反思小结

成功之处:

1、读与写的美丽结合。高中生的智力和认知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逐渐成熟,对于语篇的整体性把握有很好的基础,他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问题的设计有导向性。特别是问题链的设计和第一段example的分析。显得有层次感和深入性,这样的操作浅显易懂并且让人印象深刻。

3、灵活运用阅读模式。以侧重语篇分析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为主,必要时采取“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 模式可以相互交织,最终达到建构语篇的目的。

不足之处:1、个体差异的现象依然存在。2、在时间的分配上不是很紧凑,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的情况,以至于在最后小组讨论时,时间太少,有几个学生没能充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讨论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小组内不可避免地出现能力强的学生控制小组的局面,组员之间也有相互推搡的现象出现,这阻碍了全组成员平等参与小组活动。4、教学的方法欠丰富多样。

四、改进措施

1、在设计阅读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对问题难度的控制,把问题设置得更有梯度。2、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探究。3、注意课时容量,适当地减少一部分可有可无的内容,使一些重要的内容更加紧凑,从而一堂课的内容会变得更高效,更有意义。4、定期开展英语活动。在学校范围内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达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文内容。

二、把握课文特点,围绕文本展开阅读

不论是阅读教学最初的切入,还是渐进的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师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便学生的阅读学习既能有所侧重,又能把握文章特色,以此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譬如,《秋天的雨》(三年级上册),文后也有一个关键句子――“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找到这个关键句子是相对较为容易的,但是,仅仅找出这个句子却还远远不够,因为“丰收、欢乐”常见而又空泛,它们虽然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概括,但对于能够丰富和阐释“丰收、欢乐”的内涵从而给予读者以文学的审美愉悦却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文学作品的文本所提供给读者的,除了文字本身的典雅、华丽、质朴等等风格所引起的触动之外,更有一种具体、丰富可感的意象,而“丰收、欢乐”等字眼则枯燥有余、鲜活不足。于是,教师则必须结合文本中的其他段落,寻找源于文本自身的对于“丰收、欢乐”的注释――那五彩缤纷的颜色、那沁人心脾的味道、那秋雨过后的变迁。逐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三、尊重个人感受,鼓励自我解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走出课内,引领孩子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从课内走出来,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我校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篇(7)

1、阅读教学方法简单、粗糙;

教师训练学生阅读的方法基本上是解答中考阅读理解,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规定的材料,然后从设计好的题目中选出最佳答案。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在被动阅读,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思考动力。

2、阅读训练不能做到循序渐进;

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教师选取阅读材料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致使学生在整个农村初中阶段所读材料的梯度较为模糊,在同一层面上重复过多,虽经师生共同努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适应新课改大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方法

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近年来各种类型各种等级的英语考试都更加注重阅读,阅读的比重在各种英语试题当中越来越大。新课标也对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反映了阅读的量应该相应的增加,但是阅读的量不应该盲目的增加。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区分精读与泛读,课内与课外,并且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主题,补充各类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课外阅读材料。课内进行精读,并加以细致的指导;课外进行泛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词汇。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订阅英语报、英语杂志。课堂上精讲课文内容,讲解词组、语法、分析句子结构与段落等等,然后给学生选定的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或某一段落,让他们在课外自行阅读并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进行分析,报刊杂志上的其他文章则只要求他们进行泛读,并在课内抽取一定的时间来谈他们课外阅读的体会。

2、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

课文的教学一般都涉及三个方面的知识,分别是语言知识、阅读技能和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在教授学生课文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要求他们认识词汇,理解字面意思与了解文章故事内容而已,更希望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又会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甚至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融入到教材的文化内容中去,对比文化现象的异同,适当介绍英语国家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性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进一步提高他们英语阅读分析的能力,初步培养英语作品鉴赏能力。

三、解决方案

我们要以“课文”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 “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阅读反馈”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并从中找出不懂的单词和句子,然后教师教授本课新单词以便解决学生的部分问题。之后学生质疑,教师或能力好的学生逐一解决质疑的问题,初步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纠正学生在发音过程中的单词读音、语调等,为学生朗读课好铺垫。

3.教师领读,进一步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问题,并熟悉课文。

4.学生自读并检查,学生自读课文以后教师进行抽查,看学生是否能够熟练的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

1.设置问题。教师可先设置几个简单的 Yes—No question.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之后回答问题,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2.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口头翻译课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合作完成,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再次质疑,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3.理解课文,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精读,然后回答问题。问题的设置可分为以下几类:(1)就文章表层意思提出的题目;(2)就对文章整体意思的理解提出的题目;(3)就文章的思想性提出的问题;(4)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题目;(5)能启发学生概括自己的理解的题目。在回答问题时,个别问题可采用讨论的形式进行,以便顺利的完成阅读教学。

4.再次阅读课文,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复述课文

1.精讲知识点,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对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并进行举例示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学生复述课文,在课文结束时,结合学生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点的应用,对课文进行复述要求学生尽量把要点和课文的思想有机的穿起来。

3.播放录音,让学生和自己的复述情况做比较,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阅读反馈

1.设计精练的练习配合课文是阅读课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体现。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设计多张幻灯片,进行口头练习。

2.设计课堂5分钟,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复习,落实到学生的笔头上。

篇(8)

一、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阅读教学重视不足

虽然使用了新教材,但传统教学思想仍然桎梏教学。一些教师在阅读课上只是让学生听听录音,将文章翻译成中文,讲讲语言点,不注意进行阅读训练。他们在课堂上主要侧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语篇教学,不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2、教师在教学中对阅读训练不当

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具体表现为:第一课时教师教学生词和短语:第二课时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或自读课文,教师就课文提问,然后教师分析课文,讲解语言点,学生记笔记,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和做练习。这样,实质上并没有真正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学生总是在没有任何生词障碍的情况下阅读,而且尽管阅读课文前后都已安排了略读、排序等适合阅读策略训练的练习,但教师缺乏对他们的指导,不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并且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的意识。有些教师还逐句分析课文,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思想。

3、完全开放式的教学

名为阅读课,但学生在整个课堂上根本就不用打开课本阅读,他们只是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中热热闹闹地活动,缺乏实质性的阅读,没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向学生渗透阅读策略并兼顾学生其他语言能力的培养。

4、只强调精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认为课外阅读与高考没多大关系,读与不读成绩都差不多,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无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5、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欠缺

阅读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天文、地理、人物、历史、科技、文艺、教育、医学、体育等诸多领域。如果缺乏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差异的足够了解,学生就会错误地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所读文章,因而造成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错误的结果。

二、如何改进阅读教学

根据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对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第一、教师应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应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同时,教师要逐渐完成角色的转变,即要由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做出改进:教师还要转变为一名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指导学生确认当前使用的阅读策略是否得当,帮助他们学会阅读。

第二、教师要加强英语教学理论的学习,学会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自己要先做阅读策略的学习者。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清楚应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学生进行哪种阅读策略的训练,才有可能选择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阅读技能,并能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第三、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策略的指导,通盘考虑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从高一年级起,就要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明确每年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教师要使阅读策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认知能力和情感特征等;要结合教材内容,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细化到每――个教学单元,尽量减少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篇(9)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不断发展智力的认知过程。教学时,教师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更不应该制定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设计,折腾学生,造成低效的教学,浪费时间。要认真研读文本,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规律,科学处理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制定利于启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学习和探究的阅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在自主的质疑和释疑中感悟知识,体会和总结阅读的方法。有的课文可以就内容特点做变式整合引读设计。有的课文在文中或文末就有明确的中心句或中心段,它集中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这类课文可以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或中心段做有效的教学设计。按课文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先引领学生抓住中心句,用“切入式”、“逆推式”的方法,设计带领学生直奔重点段进行阅读。达到直奔中心,调动学生注意力,把握学生思维力最旺盛的时机进行课文的阅读讲解。

2 优化阅读方法

2.1 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 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 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篇(10)

一、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意义

其实我们知道,三四岁小孩的母语水平好,其主要原因是生活的大课堂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他们与父母、亲友、伙伴的交往中,自然学会了语言,而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英语教学课外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课堂又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小学英语每周只开设二到三节课时,课内忙于赶进度,上新课。虽然教师们注重课堂教学的新颖诱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但根据小学生的遗忘规律显示,如果所学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小学生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高出数倍。因此,单靠课堂教学来来加深巩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此外,课堂上学生个别操练时间过短,教师赶教学进度,不得不缩短操练时间,致使部分学生不能全部消化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为了降低认知难度,扩大训练面,强化理解,培养学习兴趣,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是比不可少的。如果说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学习的主战场,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学习的延伸、深化、补充和扩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完善个性发展。因此,开展英语课外阅读,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让学生在真实而又有趣的生活中自然习得第二语言,学中乐,乐中学,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这与新课标要求相一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背景知识从而给理解能力带来影响,在阅读课学习中,尽管大多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储备了不少的词汇量,但仍不能很好地读懂课文,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

2、阅读语篇中存在的阅读障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阻挡了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

3、阅读活动狭窄,阅读教学始终围绕教材中的课文转个不停,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4、阅读训练单调,“教单词——读课文——回答问题”这种最常见的教学模式,缺乏了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5、阅读效率低,阅读的效率主要指学生对阅读文章理解的正确率与理解的速度。在实际教学中,却频繁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

三.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对策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常常独坐桌前,反思我应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英语阅读,使自己的指导既不落入俗套,又能真正体现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阅读策略?又应如何设法既能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又在快乐中学得有效果?经过理论学习,采集他山之石,反复实践,我有了自己的体悟。

1.我们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整体教学的原则,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表层理解,再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大力度,循环加深,最后整体推进,深层理解,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注重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听、说、读、写全面兼顾,整体训练,既达到阅读课文的教学目的,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小学生以后高层次的阅读奠定基础。

2.小学英语,兴趣第一。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语言又是相对抽象的知识。儿童外语教学需要具体情景的支撑,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语言本身。具体而言,儿童英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语言的具体或模拟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学习。儿童英语教学,必须为儿童提供可让儿童理解语言的内容、表达条件、语用情景的机会。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变的阅读教学活动形式和不同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3.阅读教学设计,要求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设计任务时,应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举多元智力理论,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和个性、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语言基础、学习方法等差异,同时把握深度、广度、跨度、精度、密度、角度等。

4.教学过程中,要求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建构师生对话、共同发展的“交互式”教学活动模式。与学生分享理解,寻找真理,共同开发“体验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

篇(11)

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流向,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因为阅读是知、情、意、行的协调活动,教学中需要调节和调动心智机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和综合作用,是调节、调动心知机能从而使阅读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的内部动因。其次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打破“语文纯工具论”的迷信,克服“阅读纯技术论”的偏颇,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阅读不单是求知、开智的手段,而且是立德、审美的有效途径。阅读能力以阅读智能为主干,以阅读知识为先导,以阅读情志为动力,三者组成一个立体的开放结构。因此,占语文课时最多的阅读课,必须摆脱“阅读是写作附庸”的束缚、纠正传统的阅读教学目标的偏差,如重理性分析轻情感体验、重认知目标轻情感目标等,确立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审美等多元的阅读教学目标体系。既要有直接的能力目标――提高适应各类语体、文体的阅读能力;又要有间接的智力目标――磨炼开发智力的阅读思维加工能力;还要有潜在情感与心理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心理、情感与审美。明确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并以此作为阅读教学的导向,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促进语文的教学改革。

二、根据学生心理流向,

优化阅读教学课堂结构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遵循人的认识规律,提出“感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来确定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心理轨迹和理论框架。

1.感知阶段重在对学生阅读注意的激发

感知阶段,是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认知准备的起始阶段,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心理内驱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注意。

其一,要使开讲艺术达到陌生化,也就是将学生所熟悉的材料转化为陌生的对象,使学生感到新鲜,并快速聚合阅读注意。如教读朱自清的散文《绿》这篇课文时,常规教学的思路多半循着“文眼―铺垫描写―精彩段赏析―总结”进行教学设计,这熟悉的模式对学生来说引不起多大的惊奇感和新鲜感,阅读注意也就不那么强烈。有位教师独辟蹊径,抓住课文倒数第三行并不显眼位置上的“女儿绿”这个独具魅力可以辐射全篇的奇巧之词,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品貌特征上去思索,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所特有的情调,展开艺术想象和联想,理解“女儿绿”何以能将梅雨潭的绿生命化、个性化、情感化,由此切入,逆向推导,很快将同学们置入艺术再创造的境界之中,使他们耳目一新,陶醉不已,变浓厚的兴趣为主动求学的动力,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其二,唤起学生的期待欲。宁鸿彬老师在讲授《七根火柴》时,故意将七根火柴写成六根火柴,当学生质疑时,宁老师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为什么我变成六根火柴呢?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呢?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宁老师欲擒故纵,在学生心里放下了一个悬念,学生的情绪迅速兴奋起来,跃跃欲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期待欲,也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保持对课文内容的阅读注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2.理解阶段重在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反应

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雨中泰山的瑰丽景致,长江三峡的雄奇风光,一见钟情、心心相印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忠于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刘兰芝,这些形象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意愿,呈现出生命的美好和活力。当他们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象时,就绝不只是纯粹认知的静止物象,而成了人们心灵颤动的一种传递物。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河中游弋,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深入体验文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

3.应用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位教师对课文《绿》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这篇散文的文质兼美,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发散性读解――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对自己体验过的“绿”进行概括描述,并让学生自主读解课文,抓住作者景物描写和情感发展等方面多角度理清线索;其次,让学生观察“远眺飞瀑”、“坐观水花”、“欣喜潭绿”三幅画面投影(每幅放出时间30秒),要求学生迅速抓住画面特点和内容,并结合课文相应语段和所观画面的记忆,创造性地复绘画面;再次,进行比较欣赏阅读――再投影画面,要求学生抓住“绿”的内在灵魂和作者的内心情感,从画面的气、韵、思、景、笔、墨和作者为文的描述、联想、感悟等方面对课文和画面进行比较;最后,创新性练习――宗璞在“西湖漫笔”中写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结合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抒写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利用课外阅读心理优势,促进课内阅读

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不可分割。学生独立地进行课外阅读,离不开课内阅读教学打下的基础;同时,课外阅读的心理研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借鉴,我们可以把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利的心理因素、心理状态运用到课内阅读教学中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