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4-02-18 15:59: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篇(1)

历史教学界对高中历史的改革存在很多的争论,在已经实施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地区,很多历史教师觉得要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很困难。很多历史老师在历史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结果却事与愿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很多历史老师的教学处于低效的状态,我们老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一、讲授引导式教学策略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历史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高中历史讲授引导式教学吸收了讲授法中计划部分并进一步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口语引领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基本的历史情境、形成基本的历史理念、把握基本的历史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奠定基础的教学。

讲授引导式教学是对于传统讲授法的改进和发展,传统的讲授法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呈现了很多的新知识点。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学生接受的知识超过了他们可能加工并理解的信息度,学生就会变得迷惑不解,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学生会失去对于学习的信心。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些课程信息的含量很大,历史老师如果对于教学内容不加以整合、取舍,就会出现学生厌烦状态。

2.教师讲课的时间太长,超出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人维持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学生就会出现分心,注意力转移的现象,而高中生一般不超过30分钟。

3.讲授诸多观点之间的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讲授如果没有说明诸多观点之间的联系,所学的内容就会对学生失去意义性,只会产生机械学习。

4.讲授时教师如果没有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者对学生知识准备做想当然的假设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5.讲授时如果没有激发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教师内容组织得赋予条理性、逻辑性,也难使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

因此,历史老师在课堂引导式讲授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讲授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包括语音准确、用词连贯、语流连贯、语速适中等四方面内容。教师语音应该以普通话为准,保准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见。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适时,恰当的使用专业的历史词汇。为了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选择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口头禅和多余助词的不良习惯。其次,老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组织的条理性。讲授内容的组织的条理性对于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技能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讲授过程具有连贯性、提示性,讲清内容的相关性,以及课程板书的条理性。老师在讲授内容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进行归纳小结,要保证归纳小结的周期性。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问题探究式教学是通过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和设置教学玄机,借助问题的展示和对学生的质疑,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交流,使学生借助历史学习材料,围绕教学问题,通过独立探究或是协作讨论等方法,得出问题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教学策略的关键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了解和明确提问的目的,并且所选择的的问题还要难度适当,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在提问的过程中,提问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延迟做出评价。一是可以暂不评价。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暂不表示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索的方法。二是归谬法。当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还没有意识到这个结论有什么不妥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在思考中求知、在探索中寻识的过程,教师有时会顺着学生的推论走,采用归谬法让学生自己否定自己,从而获得真知。这样的方式有益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式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教材在每个必须模块和每个必修模块都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课。历史活动课是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试验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历史活动课属于学科活动课,以现代教育理论中“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和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以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期引导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在历史活动中发展,以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2)

所谓备课,就是教师为了课堂教学所做的所有的课前准备工作。具体来说包括:首先,掌握教材,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课程标准,熟悉围绕教材所有的配套用书。其次,分析学生情况,教学活动是双向的,良好的教学需要在和学生的互动中才能充分进行,在此之前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特点,学习习惯等,第三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在充分掌握了教材以及教学对象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标,促进学生能力和品德发展。

有的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套路,无论是在分析教材还是分析学情一直都用不变的模式和思路,久而久之,备课的过程就被忽略了,社会的不断进步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所以,在备课这一必经之路上也要渗透新的理念,运用新的思路以提高整体的历史教学效果

二、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历史课本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所起的作用是承载历史知识的传授,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下编著的各种版本的教材,虽然结构不尽相同,但是反应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所以,无论教师使用哪一版本的历史教材,都必须重视教材提供的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而有时候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不一样,所以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得不重新整合历史课程的内容。

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更加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要把以专题形式编著的历史教材内容打乱,重新进行整合,当然这些整合都是专题整体的学习目标为前提,每个专题同时包含若干个“学习内容”,每个“学习内容”中同时包含很多个子内容以及为了进一步说明学习内容的图片和表格,以及课后的“自我检测”和“材料阅读与思考”。根据这种课本的编排,我们可以在讲授第一子目相关的内容时,同时设计到了第二子目的内容,那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即可教授一部分第二子目的内容,以便在学生学习下一子目时能温故知新,对知识融会贯通。这样的整合能更好的发挥教材的作用。当然,在对内容进行重新布置之外,还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加或者删减,处理教材内容时更加灵活多变,对重点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而对于适合课外阅读的内容则少占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这样的编排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而教师在这样的编排过程中,历史课本的内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条思路,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地运用知识,游刃有余。

三、探究式教学

教学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一般而言,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会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问,当师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形成了一套系统,并且层层深入,提问就不单单是教学中的环节,而变成了教学法。假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问题探究式教学,那么一个问题是否得到正确的答案已经变的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在探究式教学中由于探究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以及历史的学习方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学生在探究、学习、摸索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答案。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在具体是教学中,教师最初的提问会收到来自学生的多种多样的答案,当老师对答案进行了逐一有效的评价之后,利用学生的部分答案继续组织接下来的问题,这样步步设问,步步引导学生探究,从而最终完成知识的学习。探究式教学是一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活动,通过探究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老师也成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如此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教师想要运用,并不容易,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如此准备才能真正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做到以下几点:

篇(3)

目前的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有些教师教学方法使用单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出现课堂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的倾向,只是单纯和学生对答案;有的又讲得过细,效率不高,常常起不到它该有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考试和复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探讨高中历史讲评课的有效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1 及时进行讲评,提高讲评效果

及时性原则是试卷讲评课中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为了保证试卷点评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贯彻及时性原则,及时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控制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学习者吸收信息(学习知识和方法)并输出信息(回答问题等),通过反馈(回答问题、作业、测试等)与评价(评分与评语)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反馈信息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反馈要及时并随时进行,反馈越及时,学习效果就越好;而能随时反馈,信息流通频率就越高,对知识矫正、能力提高作用就越大。

在每次做完习题或者参加完考试之后,学生总是习惯于相互询问答题情况,有些同学甚至因为答案而不停争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会将疑难问题请教老师,来验证最终的结果。这种情况表面,学生们都总是希望第一时间知道题目的答案。在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地给学生讲评,就能及时地开启师生交流,就能启发学生解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思维火花。相反,如果老师不能及时进行讲评,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淡化掉,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大打折扣,再进行讲评的效果可想而知。

试卷讲评一般都要在学生完成了有关的训练后,马上安排。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应该及时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课堂上做的练习,争取课堂上马上讲评。比如可以利用实物投影,马上反映学生答题情况,全班同学加以分析、评分和完善。这样坚持课堂上及时评价、即时反馈,对知识矫正、能力提高的作用就越大。此外,当天做的练习,比如限时训练,老师当天改好,收集学生情况,做好第二天讲评的准备。同时,利用张贴答案的形式及时公布答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总之,在试卷讲评课中,要贯彻及时性原则,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提高信息流通频率,抓紧一切有力时机,及时让学生获得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想学”,这是提高高三历史讲评课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2 进行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史学知识的确定性,加之以固定章节为主的教学内容,以考查知识点为重的评价方式,导致一直存在着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使高中历史讲评课显得机械、生硬,缺乏活力。由于历史学科具有人文学科色彩浓郁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其它学科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关系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在互动协作中分享知识建构的意义和乐趣,合作学习在促进教学关系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态度要友好而平等,语言生动富有激励性;学生发言人数要多、次数要多,同桌讨论、集体回答次数要多。教师的语言要具备启发性和鼓励性,所提问的题目难度要适度,使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能够答得上来。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个别回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要利用学生的合作与竞争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营造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的气氛。在讲评时,老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授课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到讲评之中。对于较为典型的题目,可以让答题比较出色的同学讲述一下自己的答题思路,为其他同学提供示范。对于比较典型的错误题目,也可以让出现这种错误的同学讲述一下当时的思维模式。

3 总结经验和规律,指点解题方法

在“能力立意”的要求下,近几年的历史考试呈现出题海无涯的现状,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评的时候绝不能就题论题,而是要对解题规律进行总结。因此,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上,老师应着眼于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解题技巧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解题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评讲试卷不能仅仅停留在给学生正确答案的肤浅层面,更应该教给学生正确解题方法。如近年来高考题大多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这一类题目学生容易失分,教师讲评时应该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首先,教会学生根据题意提取有效信息;其次,教会他们转换信息,将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思考答该题需要调动和运用哪些知识点;再次,要教会学生整合信息,把材料信息、书本知识、主题立意等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正确答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悟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一次的试卷讲评变成学生进步的阶梯。

另一方面,通常在课堂上,授课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解题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而个别学生在答题中的特殊问题,往往无法得到老师的关注。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换意见,进行个别辅导,分析学生在答题思维上的缺陷,并予以纠正。讲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一劳永逸。只有加强指导学生做好总结和反思,做到触类旁通,才能突出实效性。

讲评过程尊重针对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客观地分析学生答卷的基础上,对准学生在答卷中所反映出来的症结所在,恰当地选取讲评材料,并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评。这样,教师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讲评材料的数量,而且使讲评更具针对性,更利于学生去识记,从而直接提高了讲评的质量。在试卷讲评课前,老师要做好成绩统计与分析工作,特别是电子阅卷机提供的试卷客观题的一系列数据,应该作为确立讲评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重要依据。老师对平均分、得分率、难度、区分度、标准差、各项选肢的分布等数据,要做一个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哪些题目不必讲?哪些题目应该重点讲?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和薄弱之处?非选择题暴露了哪些突出的问题?应该渗透哪些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学生下一阶段复习的重点和应采取的策略等等,课前必须要充分准备,目标明确,切忌面面俱到,逐题讲评。

以上是老师对全班学生答题情况的总体分析,远不能有效地解决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问题,还必须指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试卷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反馈,及时查缺补漏。每个学生所需要的反馈信息都不尽相同,讲评课必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4 结语

课堂教学在高中历史讲评课中处于真正落脚点的位置,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以评讲课为契机,推进有效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4)

1.内涵追问: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本义究竟是什么?

首先要从历史学科的根本属性和学科教育的根本价值上来追问。 关于这一点,首都师大赵亚夫教授曾谈过这样一个观点:

要明确作为教育学科的历史,它的教育本质和学科本质问题。有必要区别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的概念。作为研究的历史学和作为教育的历史课,作为知识工具的历史教学与作为认识工具的历史教育,作为教授的学问性的历史与作为学习的、普识性的历史知识等,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的内容概念,必须有明确的界定。……历史学科不是一门‘实用'的应用学科,而是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

1.1 有效的历史教学应当是充分彰显历史知识固有的生命性的教学。曾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历史,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东西,然后又被我们从书中把它提出来了,实际上就是我们把它赋予生命力了。”换句话说,放到教材中来的历史知识,就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把它们“讲”给学生就是了,我们讲的自然就都是“有生命”的历史。

在历史知识的深层,本来都是内隐着其固有的“精、气、神”,拥有着其内在的“活的灵魂”和生命脉动的。即它们本来就是具有着“生命性”的。可问题是,是不是只要我们把这个历史知识点编进了教材里,再把这个知识平面地单向传递(讲)给学生,那么他们便一定会很好地捕捉到、认识到和感受到这个知识的内在生命性,并且会在他们身上自然而然的发生作用和转化呢?恐怕不尽然。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历史知识的传授永远是重要的,是不容忽视和淡化的。 坦率地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把“历史知识”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老古董”了。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让学生死背历史,已成为为数不少的老师们的习惯。这种做法,显然是把历史看成了僵死的东西。

1.2 有效的历史教学应当是注意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的教学。课改实验之初,面对排山倒海般的各种新课改理念话语体系的轮番冲击,我们确实有一种要把旧有的一套教学方式彻底推倒重来的冲动,于是,恨不得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等新的东西,能够一股脑儿地搞在一堂课里全部体现出来,特别是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搞得满满当当。可是,渐渐地,我们忽然感到有点不对味儿了:这样的课堂里,好像是五味俱全了,也活跃、热闹起来了,可是我们毕竟上的是历史课啊,怎么好像恰恰就少了历史学科自家的“味道”了呢?

这方面的问题并不只是在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存在,其他学科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的问题。事实上,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包括社会学科等, 不同属性、不同类别的学科,其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加思索的将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基本要求机械套用到包括历史在内的人文学科身上,显然就是张冠李戴,就会偏离人文学科的基本轨道,这样一来也就根本谈不上其教学的有效性了。可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有一部分老师却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这一点,疏忽了这个问题,这是非常遗憾的。

历史教学,要培养有历史意识的学生,就是要学生做有思想的人。历史讲传承,要用历史本真的眼光看待历史;历史讲联系,要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眼光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讲借鉴,要用历史智慧的眼光看待历史,这就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历史意识培养。

2.突破瓶颈: 如何调整策略适应历史模块教学的新要求?

从模块课程的特点来考虑,在教学实施策略的调整上,至少有这样几点应该引起注意:

第一点,由于模块就是一个个的学习主题单元,那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必须强调要紧紧围绕一定的“主题”而组织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注意与相关模块的逻辑联系和学科内在的系统性。

第二点,还是强调主题。就是要注意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这里说的“主题”可以是思想主题、知识主题,更应当是文化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学生精神世界、现实生活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等。

第三点,就是要 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通过我们的教学,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的体验上升到理性高度。

3.教学延伸:如何提高历史作业的有效性?

篇(5)

一、借鉴经典教学步骤,激发学习兴趣

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经常思考并为之不断实践探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一个至高境界。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对有效课堂教学提出过九大教学步骤:1.引起学习注意。2.交待教学目标。3.复习相关旧知。4.呈现新课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行为表现。7.给予信息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9.强化保持与迁移。具体到某一节45分钟的课堂,要让它变成有效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责任。

二、准确定位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历史学科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重视学生的认知,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效。因此,在教学策略制定之前就应该多考虑目标的制定,根据目标的制定再去安排教学策略的安排,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确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帅作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具体的学情班情,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确定的目标应当做到:(l)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准确的,教学内容要从课本出发,使课本知识具体化,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科学的弹性引申。(2)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情来把握教学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节奏,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实际认知水平和兴趣特长,从引知激趣入手,多采用辩论讨论、情境探究的手段,逐步引导启迪思维,指导方法,培养能力。(3)教学程序的安排应该合理、科学,体现教学内容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易到难。(4)既要确定基础素质的群体培养目标,又要确定具有不同爱好特长的个体培养目标;既要有知识教学目标,又要有能力培养、方法指导目标及心理品德培养目标。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达到认知与情感、知识与能力、主动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

三、运用史论结合法,实施有效堂教学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图文材料类试题比较多,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如2008年高考试卷20道选择题中有12题涉及图文材料,2009年高考试卷20题中有10题涉及,每道题都要求考生从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最佳答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例如,高三复习课《进一步发展》,这节课的高考考点是“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教材关于四点历史背景教材的叙述是: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三点特征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文本材料全面了解掌握考点。

四、把握动态生成,实施因材施教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富于变化的,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无法预见的教学问题。如何解决?灵活巧妙地实施临场应变,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材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针对历史上的谭嗣同、岳飞等人物,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认识到谭嗣同等仁人志士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国家、民族的生命中,其人格得到了提升,他们身上有许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为真理而献身精神,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变法图强的改革精神;敢作敢当,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等,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时,学生的情感与精神都已得到了升华。

篇(6)

1研究背景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的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着眼于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势在必行,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本论文追求的核心目标。

2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定义

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来说,它与一般的教学有效性有其共同之处,又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的独特性是由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决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其次,它的独特性是由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准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在师生互动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持续发展,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3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想成为优秀学校,首先必须做到教学有效。

(2)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让老师了解目前教学中出现低效能、低产出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高高中历史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3)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具体探讨教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问题,探索有效性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为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使大多数教师自觉地变“奉献型”为“效益型”,变“经验型”为“反思型”,变“教书匠”为“教育家”,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4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彰显历史学科的特色,找准历史学科教学的原动力。历史学就是一门兼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从研究对象看,历史学无疑属于社会科学,但从研究的主旨和研究方法看,历史学更属于人文科学。作为社会科学它关注的中心则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它是外在于具体个人的。作为人文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一书中提出了对这样的课程目标:“加强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及其价值功能,决定着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特征及其价值追求。它是衡量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原动力。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从一般的教学规律,更要从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出发,整体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内容,深入挖掘历史知识中内在的教育价值,有效落实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共同研讨,改进教法,切实发挥备课组的整体智慧。教师个体的单打独斗很难妥善解决课改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也很难处理课堂教学环节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团队,需要整体的智慧。

(3)研究学情,有针对性地教学。学情简单地说就是学生的情况,具体说指学生的实际特点,主要指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学生动机,年龄等心理特征,也包括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等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着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它是教学的前奏,是实施个性教育、全面教育的基石。

5结论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而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高举课程改革的这面大旗,努力承担起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的使命和责任。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高中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篇(7)

一、进行有效的备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否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要想上好历史课,首先就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于备课这个环节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一些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他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来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一些教师认为像历史这样的学科不像其它学科一样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历史知识都是一些固定不变的内容,因此只要按照过去的教学思路教学就可以了,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备课。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历史学科跟其它学科一样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可能在历史学科中具体的史实不会变,但是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历史观却是时刻变化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备课工作,在行动上也要想办法备好课,千万不能把知识面都局限在课本上,而是要通过其它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了解历史知识。只有教师拥有了一桶水的时候,才能一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作用对象,只有教师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才能够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工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树立有效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人们前进的指挥棒,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有效的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重要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围绕这一总的目标来进行。除了了解教学活动的总目标外,还要注意把这个总的目标具体到每个单元、每一节课上来,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重点与难点等,这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既有宏观的总目标,又有微观的具有目标可参照,从而使得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确定有效的教学内容

历史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的,即使是围绕一个历史问题,也有太多的历史素材可以用。然而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讲完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地筛选教学内容,以使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其有效性,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量上和难易程度上也要有适当把握。在教学内容量的把握上要注意适度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量,同时在难度上也要适当加以控制,难度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太高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低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内容要做到分量适中、难易适当,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有效的教学内容。

四、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现如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以前的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向创新型人才。为了适应需求的变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符合社会新要求的人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现如今刚好倒过来,是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展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改往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之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提升,创新能力才能有所发展。

五、实施有效的学生活动

现如今,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虽然如此,课堂却不是学生可以学习的唯一场所,在外面广阔的世界中,学生一样能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学生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教学,而且开拓学生的眼界、扩展知识面。在开展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花哨的形式,而是要以有效为主,要注重学生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参与一些社会调查,或者搜集一些以经济建设有关的资料,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把课本上的理论同现实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篇(8)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策略好不好决定了学生能不能快速地从课间活动的兴奋中回归到课堂知识建构中。教师应该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故事法、提问法、开门见山法、电影切入法等导入策略,切实提高导入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而要想用好导入策略,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内容实际来确定采用何种导入策略。设计导入程序时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既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要保证新知切入效果。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就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场景入手,先了解古希腊的地形特点,然后从手工、商业、农业中选择最适合古希腊人的生存之道,再对比中国的地形特点,了解中国祖先所采用的生存之道以及所采用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再对比古希腊人生存之道的不同点。由于古希腊人以从商为主,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商人们需要更大的自由环境,所以民主政治制度更适合古希腊人。这样的导入设计容易让学生明白,政治制度的不同,往往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的,更容易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自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环境中来。此外,在确定导入策略时还需把握三个原则:首先,导入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确保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导入一定要充满趣味和启迪意味,要切实抓住学生注意力。最后,要把握好导入时间,不能喋喋不休。

二、合理把握合作学习时机,真正还课堂于学生

新课改对教学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就是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指出最成功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的作用。只有选择好时机,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恰当的选择,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最好的价值和作用。合作学习能够集思广益,发挥团队效益,所以它能够弥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时遇到的一些困难。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预设如下问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着怎样的历史条件?包含哪些内容?最终有哪些影响?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可以处理好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但是对条件和影响却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后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再让各个小组进行展示,当成员之间和小组之间交流结束后,大家突然发现每一个答案都变得全面起来了。只要教师能让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学习,并适时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发挥团队作用,让教学在学生自己的探究中完成,真正做到还课堂给学生。

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有效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从内心认可历史学科,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要想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师范作用,一个好的教师会用自己的风格影响学生,会用自己的日常行为来获得学生的喜爱,一旦学生喜欢上这个教师,那么,他所任教的学科便会被学生所认可。此外在课堂教学上也有一些策略:一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对多媒体展示更感兴趣,从声像中得到视觉和心理满足,并能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二是教师要充分挖掘藏于教材中的史料,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具有启发性的史料素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但也要避免让学生过多地去直接分析,因为那样的话,不仅没有达到培养的目的,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适得其反。三是将时事新闻和历史资料联系起来。很多高中学生对重大新闻以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都比较熟悉,而这些新闻和问题与历史又有着一些联系。当然这些联系需要我们教师去挖掘。但是只要教师利用好这些新闻,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的归属就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很多学生非常关注的,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历史让学生对的归属问题进行论述,学生很容易被激发兴趣,并会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到很多相关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篇(9)

一、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一个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基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在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加强历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的历史教育形式下,我国历史教育更多偏重于传统教育,也“听书式”的教育,很难让学生有深刻具体的记忆,缺少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自我探索自己提出问题找到答案的过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全面的认知能力,很难结合当时的实情去看待历史。因此需立足于当前的教育形势,探究有效的方法,去有效的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如何去理解一个历史事件,需要从哪方面去理解历史。

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的教育方式都是课堂授课,这就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听课。即使如此,学生也很难在听教的时候去深入的理解。这也就是当前历史教育课堂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的是给予学生全面形象的传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历史课堂教育的关键,不应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是学生渴望去获取知识,去主动的学习,课堂教育所需要做的是引导,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历史长河有无数的事情发生,仅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去培养学生好学的习惯。自己去了解、探索历史。

在传统历史教育中,老师都是在讲堂上“听书式”的授课。首先要拉近老师与学生之g的距离,不应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畏惧感,从而打消了学生勤学好问的念头,阻挡了学生自己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深入探究的道路。教师应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探究历史事件的产生、发展、爆发、结束,一起去探究发生的原因,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所谓的“一起学习”不是传统的“答疑式”的教育,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事件导火索,一起发现疑问,一起探索答案,应该转变为一种“探索式”的教育,不去约束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找到答案,给学生成就感、自信感,教师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日后再历史学习路上的方法。

三、课堂的监督与管理

历史教师要有控制课堂节奏的能力,把握住重点,带动学生思考。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广泛,涵盖了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没有太过深入具体的研究。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浪费课堂时间,借助于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历史课堂可以开设辩论课,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探究,有深刻认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换学生之间的思想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对历史的探究,学生之间的辩论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历史课后作业巩固也是重要的,学生学习后挺高掌握率的做有效的手段,学生通过练习,将不熟悉的知识变得熟悉。尤其是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经历的时间,事件发生时的大背景,历史人物。但课后作业应当精简,方便学生把握重点,避免学生产生混淆,减少学生压力,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更多得到的是满足感而不是强迫感。

四、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技的进步,也让历史教育方面多多受益,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多媒体教学让原本抽象生硬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的清晰、更生动、更具体、更易接受、更易懂,让其栩栩如生的重现出来,极大地缩短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时间,也帮助学生去深刻的记忆历史知识。充分的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只在于教师的课件,而且可以借助网络上的视频、图片、录音让历史授课更多样化,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新鲜感、积极性。

多媒体历史教学是要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了解史事,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利用多媒体来辅助历史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手段和方法,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制作大批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促使历史教学向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迈进,为提高学生探索能力,使国家历史深入人心,增加民族认同感,使国家人民团结一致。

总结

本文对高中历史有效课堂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探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目的是为了学生更高效的更简单的更轻松的去了解历史知识,意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的驱使下去主动获取知识。本质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习惯,做一个历史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日后的可能存在的外来威胁时团结一致,不妥协。只有在不断地发展中,国家才能在这外强林立的现代世界立足,发展就是硬道理,吸取自身血淋淋的屈辱史的教训。课堂的改革更多的需要是教师的位置调整,学生的更多参与,以及各种辅助教育手段的辅助。

【参考文献】

篇(10)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

1.实施幽默化教学方式

幽默是调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的一味良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应用幽默,必定能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精心研究教材预设幽默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识记性的知识,如何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掌握,可以适当地运用幽默的方式,这就能减轻学生学习历史的负担,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真可谓一箭双雕。

(2)利用课堂情境创设幽默

课堂上经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就需要捕捉住各种契机,运用各种方式及时进行情境的幽默化处理,这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密切了师生关系。

(3)抓住突发事件巧设幽默

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历史课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即兴发挥,加以一两句简短的幽默评语,则可带给学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进教学效果。

2.采用问题探究化教学方式

问题探究是调动思维的有效方式,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就必须在问题设计上掌握技巧,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来。

(1)设计出发散式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展开思考,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也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把历史看做是由时间、空间、人类活动三维度组成的画卷。

(2)设计出变换式问题

通过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向,或通过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和条件,使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解答问题。该类问题能使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学会随问题的条件、角度的变化灵活地解答问题。

3.创设情境化教学方式

创设教学情境,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情境和氛围,引起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情境和氛围中感知历史,从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情感和思绪的腾飞。

(1)直观展示静态情境

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也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在历史教学中有很高价值。

篇(11)

学习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能否制定出适合的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目标越清晰,达到目标的路径就越明晰。

1.关注新课程标准

这是备课首先要思考的。认真阅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找准知识点,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把握其深度与广度,做到有的放矢,切实让课堂教学有效。

2.关注教材内容特点

备课的时候,要先仔细阅读教材,只有把教材的内容研究透彻了,才会深刻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材的基础上去挖掘、去领悟、去创造性地使用,制定出切合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

3.关注学习起点

制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对学情的把握。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在探究中逐步深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与提高能力的方法,从而产生成功的愉悦与持续进取的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目标的制定,还可能考虑本地资源。贴近学生生活环境,发掘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本土资源,把它带入课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新课程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我们应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值得学习。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所以,对学习主体首先大力宣传倡导自学,让学生明确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其次,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因难度不大而觉得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这样学生就乐于自学精于自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训练跟踪要及时、呈多样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问题。训练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一节课堂是否有效,要看学生这节课掌握知识的程度高低,能否独立完成相应的训练题。所以,为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应精心设计训练题。在一堂课中训练题的设计方法如下。

1.自学达标法

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名词概念,有不少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可让学生自学课文,获取这些知识。在组织学生自学时,教师提供一定的提纲,或适当的练习题,学生自学课文,独立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读图分析法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在地理教材中,地图和图示很多,并且形式多种多样,其知识容量很大。学生通过读图,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途径。例如:《中国行政区划图》是学习中国地理必备的,且是学生必须熟悉的地图。学生通过读图,可以了解中国的行政划分,知道每一个省(自治区)、县(市)、乡(镇)的具置,还可以知道我国周围的邻国位置,了解我国的疆域,了解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等许多与地理有关的内容。学生会看这种图,就具备了一种能力,有利于智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