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西方教育的利弊大全11篇

时间:2024-02-18 14:44: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西方教育的利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西方教育的利弊

篇(1)

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其主要聚焦点的所在,从本质上看,西方经济学属于一种生产力经济学;而在经济学中,劳动解放是其主要的聚焦点,它的本质是指生产关系的存在。由于双方在聚焦点上存在着这样的差异,使得双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质。

贯穿西方经济学的轴心与主线是资源配置的稀缺性与最大化问题的研究。尽管在近些年来西方经济学的学派纷纷建立,各大学派中对西方经济学中各自观点与见解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各个学派在西方经济学方面却都存在着相同的观点。曾有英国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学是一种将人类行为当做目的和拥有不相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研究科学。”为此,有人将西方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手段配置的一种科学。

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宗旨所在,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拥有一定价值中的特性,在这方面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利用稀缺手段去实现既定目的的一种行为。为此,对于各种所要实现的目的而言,经济学所处的地位都是中立的;如果要实现某一种目的,那么稀缺手段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经济学家所关注的一种重要的现象。要知道,经济学更加注重的稀缺手段的应用,并不考虑目的的本身,但是它的理念也有很多人认可。

将二者比较起来看,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存在着相反的理念。在经济学当中,研究的重点问题是探索劳动解放的根本途径的研究。实现劳动解放是经济中最为根本性目的。为此,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其社会体系所要围绕的重要的旋转中心。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的存在,劳动关系成为经济学中所要重点关注的一种关系。这个问题之所以得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重视,其原因在于:首先,资源配置工作仅仅是一种手段,劳动解放即对人的解放以及人的发展才是最终所要实现的目的所在;其次,要消灭阶级剥削、更好的去实现劳动解放,才能够将生产力发展中的束缚因素真正的消除,从而真正的实现资源配置。如果生产力中的一些束缚无法被真正的消除,那么必然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既定目标,社会发展必定会受到一定的阻力。

事实上,在我国经济学不仅关注目的的实现情况,还重视手段的应用情况。如果没有手,目的必将不会完美的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必将会有重重的困难,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给予了资本主义所存留的历史作用一定的肯定。如:在谈到只有资本家作为人格化资本的时候,肯定其具备一定的历史价值。

二、从理论上看,西方经济学与经济学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难题

伴随冷战的结束以及两大阵营的终结等等,意识形态的交锋情况得到了一定缓解,为此,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必要性所在。但是,两者都面临着一定的理论难题。

怎样去更加科学的论证公有制的经济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是经济学所面临的理论难题。尽管经济学能够暂时的抛开传统理论以及一些传统的观念,坚持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经济发展效率,但是依旧无法克服经验事实中存在的矛盾与张力;虽然在价值方面按劳分配原则比较完美,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如:理论原则要怎样转化为客观经验事实等?

篇(2)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会计实证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对于完善会计准则的制订和执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信息越重要,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性,其就越有可能被盈余管理所利用。在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盈余管理测度方法的确立是影响实证研究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此,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方法和模型,但各种方法的合理性仍存在争议,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完美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本文欲对当前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常用的测度方法做一归纳和比较,以便在以后的实证研究中更好的选择和完善,从而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一、常用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

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和盈余管理的类型以及实施手段密切相关。目前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的含义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但大都认为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针对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研究人员现已提出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和盈余频率分布法。

(一)总体应计利润模型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是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测度和检验方法,并且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常用的总体应计利润模型主要包括:

1.Healy模型和DeAngelo模型。Healy作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开拓者,他主要是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平均总应计利润来测度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Healy模型首先假设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任意会计期间都会发生的系统;同时假设企业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产生是均衡的,若干期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的特点,但从长期来看,操控性应计利润之和应为零。在这两个假设条件下,将过去几年总体应计利润取平均值并作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然后用被检验年度的总体应计利润减去该估计值,即得到本年度的操控性应计利润。Healy模型就是用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DeAngelo模型从本质上可以被看做是Healy模型的特例。与Healy模型不同的是,它假设被检验年度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上一年的总体应计利润相关,因此,它是用上一年的总体应计利润作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值,然后用本年的总体应计利润减去该估计值的差额来测度企业被检验年度的盈余管理存在性和水平。

2.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Jones首次考虑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他经过分析提出营业收入变动额和长期资产是影响应计利润的两个重要因素,即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是营业收入变动额和长期资产的函数。Jones模型通过控制企业的收入变化、长期资产来反映经济变动和企业特征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以更准确地分离操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金额来测度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和程度。

修正的Jones模型,从狭义上讲,是Dechow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Jones模型忽视了企业管理当局可能利用应收账款来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操纵,从而达到操纵报告盈余的目的。因此,修正的Jones模型指出在估计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时,应该从主营业务收入中剔除应收账款的影响。从广义上讲,是所有对传统Jones模型改进的模型。比如,由 DeFond 和 Jiambalvo提出的截面Jones模型,由Dechow、Sloan 和 Sweeney提出的分行业Jones模型等。

(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

和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相比,特定应计利润模型不是利用总体应计项目,而是通过一个特定的应计项目或者一组特定的应计项目来建立计量模型,以此来测度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些特定应计项目在企业总应计中所占比重很大,预期管理人员的操纵会反映在这些特定的应计项目上。研究人员会凭借专业的会计知识和对行业特殊性的把握,较为全面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应计项目的影响因素,以更为精确地分离操控和非操控性应计,达到测度盈余管理行为的目的。

(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盈余管理研究领域近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目前常用的测度方法类似于应计项目操控计量模型。企业经营活动变化所带来的收益,一部分来自于正常的经营决策,另一部分可能来自盈余管理目的的人为构建。当前模型构建的思路是先利用以前年度数据对当年正常经营活动状况进行估计再与实际值比较,原估计的经营活动正常损益水平与实际数据间的差额就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数额。比较典型的是Roychowdhury借用Dechow等人提出的应计模型推导出经营现金流量、酌量性费用和制造成本的正常预期水平,用实际偏离正常预期的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费用和异常制造成本去计量真实盈余管理水平。

(四)盈余频率分布法

盈余频率分布法最早是由Burgstahler和Dichev提出的,他们是通过研究管理后盈余的分布函数来测度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不需要区分充满噪音的操控和非操控性应计项目,它主要采用直方图和统计检验两种手段。管理当局为了达到特定盈余目标,在该盈余数字的狭小区间内盈利的分布会产生跳跃,低于该数字的观测数少于预期,而高于这个数字的观测数超过预期。这种方法首先假定未经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态分布或者密度函数是光滑的,如果管理后的盈余明显不符合这一形式,就说明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二、盈余管理测度方法的比较和分析

(一)前提假设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之上,公司会计利润中的经营现金流量未被管理,而只有应计项目是被管理过的。原因是,由于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因此企业的会计利润就由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构成,理论上盈余管理可以通过操控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个途径来实现,但盈余管理研究者最初普遍认为现金流量的操纵成本过高,而会计准则赋予管理当局的选择判断空间使应计利润成为相对便利的操纵手段。但是,应计利润并非全部是盈余管理所致,两种应计利润模型就是要分离出企业管理当局操控的应计利润,以可操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水平。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是建立在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实际管理人员问卷调查时的发现,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较为隐蔽的真实活动操控来实现盈余管理目标。原因是,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以及应计项目具有回转特性,利用应计项目操控利润将会制约企业管理者进行持续盈余管理的能力,因此应计项目操控不再是盈余管理的首选方式,管理者更愿意通过操控企业的真实活动来管理盈余。

盈余频率分布法假设未经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态分布或者至少密度函数是光滑的,如果管理后的盈余明显不符合这一形式,就说明公司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原因是由于诸多噪音的存在,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准确地从总体应计利润中分离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因此该模型是通过观察盈余分布在阈值点左右的连续性,来直观判断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

(二)模型功效

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在盈余管理研究中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并且不断发展出新的修正或扩展模型。它通过不断改进计量方式来更好地分离出受管理当局操控和其他客观因素影响的应计利润,提出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测度盈余管理,为盈余管理能够得到实证检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该模型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一方面,该模型并没有严格的经济学和财务学理论基础,其设定效果和检验能力始终备受学者的怀疑;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变动和内部经营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分离和准确度量始终是个难题。

特定应计利润模型首先有助于识别出对企业利润具有重大影响的特定应计项目,较为准确地识别出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从而为准则制定者提供直接的证据;其次在应计利润分离方面,有助于建立拟合度更优的模型,减少模型的设定缺陷,从而提高检验能力。但是该模型的运用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行业制度背景知识和对会计准则的熟练把握。

当前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主要是受到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计量的影响,它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提供了一种思路。其缺点也类似于上述两种模型,如何区分基于效率考虑的决策行为和机会主义动机的决策行为,即如何分离真实活动操控部分的利润金额是该方法的难点。

盈余频率分布法不需要设定应计模型,其研究结果可以用图表直观的呈现来估计盈余管理的频率,这样就可以避免应计模型在模型设定上的一些缺陷;同时对部分真实活动操控引起的盈余管理也能识别。但该方法也有很多局限性,一方面该模型运用需要设定阈值点,但阈值点的设置和盈余间隔大小的划分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函数的不连续性也不能完全归因于盈余管理;另一方面该模型只能检测出公司是否进行盈余管理,但是无法检验出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段及程度。

(三)适用范围

通过对各种模型的建立前提以及运用功效的比较和分析,不难看出每种模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检验结果。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研究的是所有应计项目,它以总体操控性应计利润来测度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性和程度。如果要研究某个或某些特定行业的某个或某些应计项目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则需要采用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主要是用来检验企业是否存在通过真实活动操控来影响企业的经济业绩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如果只需检验盈余管理的存在性而不需要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则采用盈余频率分布法更为直观和简单。

三、启示与展望

(一)完善控制变量,减少噪音影响,提高现有模型的检验能力

从以上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各种计量模型的共同点是难以消除的噪音影响,这也是实证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体应计利润模型和特定应计利润模型中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准确的分离,盈余频率分布法的盈余分布函数也很难剔除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盈余分布函数的不连续。今后的研究要不断改进控制变量的选择以减少噪音的影响,同时要对原有模型方程进行不断的修正减少计量的误差,从而提高测度计量模型的设定效果和检验能力。

(二)多方法并用,提高盈余管理测度的准确性和论证的说服力

截至目前,对如何测度盈余管理还存在很大争议,单一完美的盈余管理测度方法并未形成。但是,已有的各种测度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点,比如盈余频率分布法虽然不能识别盈余管理的程度,但是在测算盈余管理存在性方面就比较直观和简单,并且可以回避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分离问题。因此,在测度检验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及其应计利润特征,多模型并用,发挥各自的优点,以提高盈余管理测度的准确性和论证的说服力。另外,除了计量模型之外,还可以考虑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报表分析等其他方法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对更具体的企业和业务进行盈余管理情况的检验。

(三)创新测度计量模型,实现盈余管理研究理论和实际相一致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和热点,因此也推动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测度计量方法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近年来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证据表明,传统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难以满足管理当局操控盈余的需要,已不再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首选方式,更为隐蔽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盈余管理方式逐渐受到管理者的青睐。因此,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和企业实际出现了偏差,传统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测度检验通常假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不会纵,完全忽略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其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今后的盈余管理测度研究中,要重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内在联系,创新测度检验模型,实现盈余管理研究理论和实际的真正一致。

篇(3)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界定

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来传达给外部信息使用者。在这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计准则允许管理层运用他们的的知识和职业判断来编制报表。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审计的不完善性,管理层在利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表的同时,也给盈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活动空间。目前,理论界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尚无统一认识,国内外学术界广为引用的有以下代表性的观点。

(一)Schipper对盈余管理的定义 Schipper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Schipper 1989)。Schipper在定义盈余管理时,虽然没有明确地对盈余管理的类型进行划分,但指出盈余管理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发生在外部披露过程的任何地方,并进一步指出,如果将盈余管理的定义稍加扩展,盈余管理还应该包括真实盈余管理,即指那些利用投资或者融资决策的时间安排来改变报告盈余或其某些组成部分的行为。由此可见,Schipper实际上根据实施手段的不同,把盈余管理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会计系统提供的机会,如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通过选择会计处理方法而进行的应计盈余管理;另一类是通过安排研发支出水平,或者广告支出,增加或者减少生产线等真实交易而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由于很难区分真实盈余管理是用来最大化股东利益,还是盈余管理,因而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更难被信息使用者所察觉。Schipper对盈余管理的定义,突出了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获得个人私利,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以管理层的动机或目的对盈余管理进行定义的方式欠妥,因为人的动机和意图是内心且无法观察到的东西,因此,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人们永远无法为这种定义下的“盈余管理”进行变量的界定和直接测量(宁亚平,2004)。

(二)Scott对盈余管理的定义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William.K.Scott 1997)。与Schipper对盈余管理的定义相比,Scott明确界定了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会计准则赋予的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达到自利或者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指出了盈余管理的“合法性”,这样就把盈余管理与盈余欺诈或者说盈余舞弊区分开来。此外,Scott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更为中性,即盈余管理可能会因为管理层的自利行为造成资源的错误配置,但盈余管理的应用也有可能具有增加信息含量的作用,如应计会计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现金流量的波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市场价值的目的。但Scott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过窄,因为一个企业的盈余,不但可以通过会计选择进行调整,还可以通过提前或者拖后实际经营决策来调整盈余,如在会计期末通过增加价格折扣或者优惠的信贷条件来加速存货的销售,使当期的账面盈余得以增加。

(三)Healy和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 Healy和Wahlen从会计准则制订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Healy and Wahlen,1999)。在这个定义中,Healy和Wahlen明确指出了盈余管理有两种方式,即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和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主要利用公认会计原则所给予企业在不同会计方法以及估计之间的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而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主要是利用真实的交易,通过对交易的性质、时间和内容进行刻意筹划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Healy和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可以说是目前最全面。它对Schipper和Scott的定义进行了综合,既包含了Schipper定义中对盈余管理类型的说明,又兼容了Scott定义中的中立性,指出了盈余管理有其成本和收益,因而Healy和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目前是理论界研究应用最广的。

二、盈余管理不同测量方式的比较分析

根据近二十年来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对盈余管理采用的研究设计方法主要有即频率分布方法、总体应计模型和特定应计模型。其中频率分布法主要用于发现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总体应计模型主要用于发现是否存在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而特定应计模型既可以用于发现是否存在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还可以用于发现是否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一)频率分布方法 频率分布方法的特点是通过研究管理后盈余的分布密度来检测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这种方法首先假定未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态分布, 然后通过检验报告盈余在临界点附近的不连续分布来检验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如果管理后的盈余明显不符合这一分布形式, 就说明公司存在盈余管理。Burgstahler 和 Dichev最早应用频率分布法估计盈余管理水平的学者,他们认为,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盈余分布函数在统计意义上是光滑的,当阙值处存在盈余管理时,阙值左边相邻间隔内的观察值频率异常低,右边相邻间隔内的观察值频率异常高,从而造成在阙值处密度分布函数不光滑或者不连续,因此,可以通过检验阙值左右两侧单位区间内的观测实际数与预期数是否显著异于零,而判断盈余管理程度(Burgstahler and Dichev 1997)。在Burgstahler和Dichev研究的基础上,Degeorge等(1999)提出了利用分布函数来检验盈余管理行为,这几位学者构建了一个模型,通过对报告盈余分布密度的T检验来验证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频率分布法是从宏观层面提供了样本整体盈余管理幅度和频率的相对比例,因而频率分布法的突出优点就是,仅仅通过检查盈余的分布就可以鉴别出哪些公司有盈余管理的行为。但运用这种方法来计量盈余管理无法获得关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或者程度的信息,因而研究结果无法进一步用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程度、经济后果、市场识别、限制因素等各方面的研究,应用领域较为狭窄。

(二)总体应计模型 总体应计模型试图根据总体应计利润和其解释性因素之间的关系来界定哪些应计利润是操纵型的,即用一定的模型将总的应计利润分离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并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这方面的研究最早起源于Healy(1985)以及DeAngelo (1986),他们分别用总应计利润和总应计利润的变化来衡量管理层对盈余的操纵程度。继Healy和DeAngelo之后,Jones(1991)引入回归分析方法,通过控制影响总应计利润中的非操纵型因素,在总应计利润和销售收入变化以及固定资产的变化之间建立了一种线性关系。表(1)汇总了总体应计模型的几个代表人物及其模型。总体应计模型的特点是将会计盈余分为经营现金流量和总体应计利润两部分,同时又将总体应计利润按照操纵程度的难易划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两部分,操控性应计利润即代表盈余操纵的程度。但由于操控性应计利润是不可观测的,因此,通常是先设计一个模型来计算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然后比较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总应计利润的大小,如果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小于总应计利润,就证明存在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量就是二者之差。总体应计模型是从微观层面提供了样本个体盈余管理计量的绝对值,它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各种应计操纵行为,如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的变化,从总体上把握一个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计量相对简单,对研究企业没有特殊要求,计算出来的结果更具有普遍性。Bartov,Gul和Tsui(2001)利用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收到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对这几种计量模型进行了检验和评价,检验结果表明,截面Jones模型和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能够更好地揭示公司的盈余管理。但由于影响应计利润水平的因素太多,而现有的截面Johns模型和修正的截面Johns模型仅仅考虑了资产规模、收入增长等因素,没有考虑负债、盈余预期增长速度等其他经济因素对应计利润的影响,因而加大了计量偏差。孟越等(2011)进一步指出导致操纵性应计利润估计误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企业的营运资本政策;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企业重组;谨慎性会计原则的影响;销售策略与客户关系。McNichols曾经指出Johns模型仅仅控制了当年销售收入的增长,但是没有考虑到拥有不同长期盈余增长能力的企业其营运资本投资决策可能会有不同(McNichols,2000)。此外,根据前面对盈余管理定义的梳理,可以发现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和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两种实施手段。21世纪初,为了应对接连曝光的重大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件所造成的社会危机,监管者有意识地收紧了会计准则的弹性空间,在这种背景下,公司高管可能会更倾向于通过交易操纵来进行盈余管理。Cohen等(2008)研究发现,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之后,美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操纵行为有所遏制,但交易操纵活动显著增加(Cohen, Dey et al. 2008)。而目前的总体应计模型主要侧重于对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而带来的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水平进行计量,对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明显估计不足,这可能会影响到计量的准确性。

(三)特定应计模型 特定应计模型的特点是通过一个特定的应计项目或者一组特定的应计项目来建立计量模型, 以此来检测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研究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行业,如银行业中的贷款损失准备、保险公司的索赔准备等。最早应用特定应计模型来研究盈余管理的是McNichols and Wilson,他们集中对坏账准备这一特定的具体项目进行了研究,提出如果管理者没有进行盈余管理,也能够对资产减值损失做出无偏估计,那么坏账准备的当期提取额应取决于管理者根据现有信息对未来冲销所作的合理预期,这样根据“坏账准备”账户的期初余额,当期冲销额,下期冲销额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回归方程如下:Provt=α0+α1Bgbdt+α2Writeofft+α3Writeofft+1+resprovt。这个回归方程式中的回归残差resprov作为坏账计提的操控性应计,用来检验一个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McNichols和Wilson是将特定应计模型应用到检测会计操纵性盈余管理,而Roychowdhury则开始将特定应计模型应用到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的检测中。21世纪初,为了应对接连曝光的重大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件所造成的社会危机,监管者有意识地收紧了会计准则的弹性空间,在这种背景下,公司高管可能会更倾向于通过交易操纵来进行盈余管理。Roychowdhury采用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异常可操控性费用分别作为加速销售、过量生产和削减可操纵开支等操纵行为的替代指标来检验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Roychowdhury, 2006)。Cohen and Zarowin (2010)则利用 Roychowdhury (2006)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测量模型,构建了一个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额的测量公式,认为一个企业总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应该是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异常可操控性费用之和,或者是异常生产成本与异常可操控性费用之和。相对于总体应计模型来讲,使用特定应计模型方法的一个优点是这种方法研究解释变量与单一应计利润项目的关系,如果解释变量与各个应计利润项目的关系不同,如有的正相关,有的负相关,利用总体应计利润方法会因此产生误差,但具体应计利润项目可以克服这一不足。研究者可以根据对公认会计原则的理解,获得对影响应计利润的关键因素的理解,从而针对特定盈余管理手段所产生的单项操控性应计进行检验,降低了总体应计模型的噪音,因而在度量可操控性应计上的精确性优于总体应计模型;另一个优点是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那些更隐蔽的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的计量。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运用这种方法需要研究者对制度背景有深刻的认识,如果不清楚哪些应计利润项目纵,该方法的可行性就会大打折扣。此外,与总体应计利润项目相比,具体应计利润项目的操纵量更小,如果所选择的具体应计项目不够敏感,则会使某些实际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无法被检测出来。

三、结论

在盈余管理的研究方面,如何准确地测量盈余管理程度一直是个难点。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行为的测量方面。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之后,会计准则的弹性空间被收紧,公司高管通过会计操纵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受到遏制,同时为了规避责任,公司高管也越来越多地采用隐蔽性更高的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行为达到误导报表使用者的目的。在这种形势下,要求理论界开发出更合理、更准确地模型来更好地衡量两种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目前在盈余管理测量方面主要存在三种测量方式,盈余分布法主要适用于发现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总体应计模型主要适应于发现会计操纵性盈余管理,而特定应计模型既可以应用于发现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也可以应用于发现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行为。但采用特定应计模型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不同手段,然后再根据不同的特定项目单独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2]宁亚平:《盈余管理本质探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3]孟越等:《基于盈余分布密度检验的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2期。

[4]夏立军:《国外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10期。

[5]Burgstahler, D. and I. Dichev. Earnings Management to Avoid Earnings Decreases and Loss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

[6]Cohen, D. A., A. Dey, et al.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 Accounting Review,2008.

[7]Cohen, D. A. and P. Zarowin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

[8]DeAngelo, L. E. Accounting Numbers as Market Valuation Substitutes: A Study of Management Buyouts of Public Stockholders,Accounting Review,1986.

[9]Dechow, P. M., R. G. Sloan, et al.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Review,1995.

[10]Degeorge, F., J. Patel, et al. Earnings Management to Exceed Thresholds,Journal of Business,1999.

[11]Healy, P. M. The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5.

[12]Healy, P. M. and J. M. Wahlen.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Accounting Horizons,1999.

[13]Jones, J. J.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1.

篇(4)

(一)人力资本的特性

人力资本亦称“非物质资本”,这种知识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依据人力资本的属性,可将其划分为显性人力资本和隐性人力资本两种类别。所谓显性人力资本是指不具有知识产权的、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的人力资本。隐性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员工头脑或组织关系中的知识、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价值体系等。而对人力资本的激励的目的就是要使隐性人力资本转化为显性人力资本,即使人力资本愿意将隐性的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可以分享的显性的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结构化并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报酬激励的内涵

是指包括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在内的广义的激励策略,内在报酬包括职权和机会等方面,外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股权等。员工持股计划等归属与外在报酬范围。据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还有国内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彭剑锋教授[1]《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对员工的激励点在报酬激励、文化激励、组织激励、工作激励上效果最佳。

(三)人力资本与经营业绩关系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比物质资本更能推动经济增长的资本,对企业收益的贡献大大高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理论被美国经济学家玛丽・鲍曼称为“经济史上的革命”,认为它开创了经济学的新纪元,揭示了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奥秘。198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的利润比一般公司高出50%,倒闭率低9%,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比一般公司多2-3倍。

(四)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在现代公司中所有者和经营者一般是分离的,两者是委托人与人的关系,与公司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种情况下,只有委托人构造一种激励机制,以促进人按照委托人意愿行事,从而达到降低公司成本,实现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目的。人力资源理论中产权理论的研究表明,当所有者利益与经营者利益分离时,二者并不会自然趋于一致,这种利益冲突的结果总是有利于经营者一方。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是采取一定形式的重新划分产权的方式或方法,让经营者拥有公司股份,使之成为所有者之一,从而达到所有者与经营者相一致的目的。

从以上理论分析,得出企业如何从一般性的竞争力转向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取得经营业绩上的最大胜利,关键是对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人力资本如何进行有效的报酬激励。因此,通过评估、度量和计算人力资本,设计一个可操作的、更加有效与合理的促进企业增长与发展的报酬激励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研究课题。

二、目前基于人力资本报酬激励的制度比较

(一)基于人力资本报酬激励制度的类型介绍

1、企业利润分享制

是指企业所有者和企业职工共同分享企业利润的一种纯收入分配模式。实行利润分享制的企业,定期按照一定的比例将企业利润分配给职工。这种纯收入分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职工只参加企业利润的分享,不承担企业亏损和经营风险,企业根据赢利状况决定是否进行利润分享、利润分享的比例和分配方法。企业利润分享制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仅在一部分企业和高级经理阶层试行,70年代以后扩展到普通职工,70―8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得到快速发展。

2、企业价值分享制

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它是一种以公司股票价值增值为基础的企业纯收益分配方式。它的特点是公司将股票分配给职工,职工和公司的其他股东一起分享公司市场价值增加(股票上涨)带来的收入和股息,同时也承担股票价格下降带来的风险。它一般适应于公司股票已经上市的企业。目前在高新技术企业,股票期权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分配形式(长期激励计划的一部分),股票期权收入已经成为管理人员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3、企业所有权分享制

是指企业职工通过持有企业一定的份额或者全部的股份,同时以职工身份参加企业一般收入分配和以股东身份参加企业纯收入分配的一种企业收入分配模式。其特点是职工具有员工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员工,也是企业的所有者或者股东,与其他股东一起承担经营风险,分享经营收益。

4、企业管理权分享制

是指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企业所有者与职工分享管理权。它与经理革命是不同的,因为职业经理的管理权来自董事会的授权,即所有权的授权,而不是职业经理与企业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管理权。而企业管理权分享制中,职工根据法律或者有关规定参与企业管理,代表全体职工利益,职工的管理权来自法规、习惯或者惯例,而不是企业所有权或者所有权的授权。目前实行这种模式以德国最为典型。

5、专业人员贡献报酬制

指利用知识解决企业问题的职工,他们的报酬与其贡献大小直接相关。这一分配方式主要在高新技术企业普遍运用。有关调查显示,76%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各种形式的奖励关键性员工。

通过上述不同的要素分配方式之间方案介绍,得出:①企业一般利润分配模型常常是适宜或者对应着一般生产要素参与收入的分配方式。②企业纯利润分配模型的最新配置方案,也就是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普遍实行的期权分配方式,如通过股票期权分配方式参与企业纯利润的一般性分配。③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股份合作制分配模式。它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纯利润分配比例最大的一种新的分配模式,是企业纯利润全部进入人力资本分配范围的一种彻底的收益分享模式。它一般对应于创造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比较适应于风险投资基金。

(二)基于人力资本激励的分配方式分析

人力资本分配激励是按要素贡献分配方案的具体化与实现形式。根据按贡献分配方案的基本思路,不同的要素贡献应该配置不同的要素分配方案。在要素贡献与要素分配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的一对应的关系。正是通过这种对应的分配关系,在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要素度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分配制度上的安排,提供一种要素贡献分配的激励方式。根据发达国家目前流行的三种主要的报酬激励方式:股份期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ESOP)、有限合伙制。

1、股份期权激励方式

对于股份期权激励制度,目前国内外探讨较多,并在许多企业进行了实践。在实践中运用,主要是作为一种经营者激励方式与激励制度进行制度安排的,目前这种期权激励已经起到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我们认为,期权激励能否具有效应,主要是看它所适用的条件。在一般企业激励制度安排过程中,之所以对经营者实行股权激励主要是因为经营者是传统企业稀缺的智力资源或者人力资本,经营者在一般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与作用。同时由于经营者实际上对企业经营具有的内部人控制特点,为了避免增大成本,一种最好的激励制度安排是通过对经营者的期权激励制度安排,使经营者目标尽量地与委托人的目标保持一致,也需要对经营者进行效用最大化的股份期权激励制度安排。

2、职工持股计划激励方式

职工持股计划应该说是股份期权激励分配方式在对人力资本激励的一种延伸与继续。在这里需要区别的是一般企业与知识企业在员工持股计划上,具有不同的激励层次和激励范围要求。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员工持股计划具有的激励效用远远不及知识型企业,因为知识企业已经在许多方面具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征。如知识企业知识员工已经替代经营者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因此在一般企业与知识企业的激励制度安排上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一般企业主要关注的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而知识企业最为关注的是对知识员工的激励。而从产权激励的角度而言,员工持股激励制度安排无疑是一种当前条件下的最为有效的一种主要激励方式。

3、有限合伙制激励方式

有限合伙制激励是人力资本分配激励的一种有效方式。有限合伙制激励在股权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种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相互结合的激励制度安排,是一种资合和人合相互结合的体制。有限合伙制在分配激励上的创新体现为,它是一种将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运用到知识型企业激励机制分配制度上的一种创新,根据责任、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原则,承担无限风险责任的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其显著特点就是将责任与收益按照一定的承担风险的比例进行剩余分配。正是通过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活动以及人力资本与有限风险的资本的结合,促进了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

三、国外实践对中国企业探索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企业分配激励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新的要素贡献分配理论,企业广泛流行利润分享、市场价值分享、所有权分享和管理权分享等模式。例如60%以上的法国上市公司实行利润分享,50%以上的美国上市公司广泛实行职工股票期权,60%-70%的美国国民持有公司股票,85%的德国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这种新的收入分配激励模式在高新技术企业尤为普遍,其实质就是人力资本逐步获得了与股东资本相同的分配地位和权利。

(一)根据目前发达国家企业激励制度安排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美国硅谷知识企业激励制度安排的经验,在现行的条件下,股份期权激励具有激励效用最大化的功能与倾向,是一种适应于知识员工激励制度安排的有效激励方式,应该成为目前条件下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激励的一种主要激励方式。

(二)对于员工持股计划,在目前发达国家盛行分析基础上,除了它能很好激励知识性员工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对我们的启示。其中:

1、国家立法和政策支持对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立法和政策导向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具体制度选择,立法滞后可能延缓企业改革进程。发达国家的职工持股计划带有明显的政府支持、法制先行或同行的特点,尤其是减税对劝说许多企业在短期内尽快执行职工持股计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它往往被视为职工退休计划的一种,用于增加职工退休收入的来源。

3、在实际中,员工持股计划(ESOP)又被广泛用于各种各样的公司重组活动中。包括代替或辅助对私人公司的购买、资产剥离、挽救濒于倒闭的公司以及反接管防御。因此,还没有真正从知识企业知识员工人力资本激励制度安排角度充分认识这一问题。

我们认为,员工持股计划可以也应该成为高新技术型知识企业人力资本激励的一种制度安排,因为美国硅谷的成功实践已经说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知识型技术公司与知识员工人力资本创造性的制度安排,硅谷的高科技知识型公司普遍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不仅包括经营者,还覆盖了所有的知识员工。通过资本市场的功能与作用,使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批“科技新贵”,以员工的平均收入为例,一般美国员工的年收人为3万美元,而硅谷的员工年平均为8万美元。

目前国内外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对剩余索取权分配取得的对人力资本激励与公司治理结构上的作用,一些学者也在期权与业绩之间得到了正相关的结论。然而由于一般员工在企业价值增值过程中并不具有经营者与知识员工的功能与作用,同时也并不是一种市场稀缺型资源,同时滥用员工持股计划结果可能还会导致新的平均主义与激励泛化的倾向,其结果是导致激励无效或者低效率。因此也正是上述原因导致许多人反对ESOP在国内的实施。然而,我们认为应该重新认识ESOP的作用。主要理由是因为ESOP的作用在国外是得到实践证明的。更为重要的是,ESOP对于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造、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高风险的高科技知识企业而言,ESOP不仅对于吸引、保留人才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成为知识企业快速成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篇(5)

从理论渊源的角度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大经济学理论,二者在产生的时间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且马克思经济学是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经济学界对于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考察,在普遍的经济学者的观念里,以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问世作为西方经济学的起点,这是西方经济学产生的契机。而马克思经济学是在19世纪的后期,?Y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逐渐凸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而马克思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作为基础被提出的,因此,西方经济学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并根据当时的社会问题加入了一些具体的理论知识,二者在理论渊源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二、二者科学态度之间的比较

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再权威的经济理论也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性,但是,时代一直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而且不同的国家多面临的经济形势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应该在借鉴时持有科学的态度。马克思经济学中有一些内容是我国在借鉴过程中不能丢弃的,比如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尽管马克思经济学所处的时代的市场经济与现代的市场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本质上却是一样的。与西方经济学中相比,我国的经济理论还没有十分健全,因此,我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大胆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运用。

三、二者经济理论之间的比较

(一)经济增长的微观层面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主要是以价值作为理论的微观基础,以价值的补偿现象以及实物之间的替代作为主要的内容[2]。而西方经济学在微观层面的研究基础是价格,这与马克思经济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前者将价值和价格作了明显的区分,而后者只强调了效用和均衡价格之间的区别,而对价值和价格却没有明显的区别。

(二)经济增长速率之间的比较

在马克思经济学的内容中,经济增长的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工资和消费,其中,这种经济理论认为工资能在最大的程度上的为工人提供工作的动力。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速率不仅受到利润率的影响,还受到生产技术因素的影响,即经济增长速率能通过利润等相关因素的函数进行表示。

四、二者制度理论之间的比较

(一)制度具有的重要意义

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制度的重要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交集,二者的交集部分即认为经济效率的增长,不是只有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这一个因素,还与制度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制度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二者都对制度的重要性作出了一系列的阐述。

(二)制度的范围和内容重点

从制度的范围的角度来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要远远大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二者对制度的研究范围包括正规与非正规两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经济学对制度的界定排除了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这样的制度定义是相对准确的,因为如果将道德层面的因素也归纳与制度的研究范围,会造成很多的经济问题无法界定。

(三)制度的现象与本质

篇(6)

现阶段,钢铁企业冲渣水余热回收利用主要有集中供暖和低温余热发电两种方式。本文以北方某钢铁企业1#高炉冲渣水余热资源为例,分别采用集中供暖和余热发电(本文选用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两种方案展开计算,对比了两种方案的项目投资、投资收益、投资回收期以及节能减排综合社会效益,可为今后钢铁企业余热回收利用提供参考。

1、余热利用方案的计算与比较

北方某钢铁企业1#高炉冲渣水量为2650m3/h,冲渣后水温为85℃,平均每天冲渣12小时。

方案一:集中供暖

冲渣水经过沉淀和过滤,由循环水泵经长距离供热管网输送至采暖用户。因管网散热损失,冲渣水实际进入采暖用户的温度比冲渣后水温低15℃左右,采暖用户的供回水温差通常为15℃,根据公式(1)可计算出冲渣水提供的有效热量:

Q=hG(Tg-Th) (1)

式中,Q为有效热量,KW/h;h为单位换算系数,取h=1.16;G为冲渣水流量,kg/h;Tg、Th分别为管网供水、回水温度,℃。

可供采暖的建筑面积S由式(2)计算:

方案二:低温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利用

图1为对应的ORC循环T-s图,如图所示,工质在蒸发器内定压吸热(4-1过程),然后在膨胀机内绝热做功(1-2过程),乏汽在冷凝器内定压放热(2-3过程),最后在工质泵内绝热压缩(4-1过程),再回到蒸发器,完成整个ORC动力循环。

两种方案的综合社会效率按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计算:工业锅炉煤燃烧一吨标准煤产生二氧化碳2620kg,二氧化硫8.5kg,氮氧化物7.4kg,烟尘58.7kg。

从表1可知,对钢铁企业冲渣水进行余热回收,采用集中供暖的方案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在社会效益上都要优于余热发电方案。且经计算发现,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发电的效率不高,只有15%左右。因此,钢铁企业冲渣水余热回收应优先考虑采用集中供暖的方案。

篇(7)

人性就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人性论与管理密切相关。纵观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各种管理活动或管理理论的产生和演变,都是以一定社会文化传统中的人性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和前提的。

一、早期儒家人性思想与管理观念

关于论述人本性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1.孟子的性善论

在儒家学说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将仁、义、礼、智看成是每个人天生所具有的四种本能。人有了善的本性,在他的语言和体态中都会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皆有之,这并不是由某种外在力量强加于人,而是人们“良知”“良能”,孟子所谓的人性本善,是指每个人在本质上都具有向善的可能,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善,需要“修身养性”,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道德的完善。

2.荀子的性恶论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荀子是性恶论的集大成者。与孟子性善论的思想相反,荀子否定性善是与生俱来的,肯定性恶才是人本性所固有的本质。荀子所说的“恶”,是指争夺、残贼、等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暴力。荀子指出人的好、恶、喜、怒、乐的情感,才是人性本有的内容。这些情感使人产生欲望,有欲望便有行动,争斗就发生了。因此荀子说:“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

“性恶论”明确指出人性中“劣”的一面,主张对人的管理办法是教化人性,变“恶”为“善”。由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著名论断。而这一转化需要由圣人教化大众,而这一过程便产生了礼义,法律制度也同时产生了。荀子认为,在人的本性中,本无礼义,要经过强制的学习和思虑才能懂得。人的本性经过“化性起伪”后,是可以变善的。

从人性管理模式的角度看,二人有相似之处,孟子从人的“四端”出发,荀子从人的生理本能出发,但都可通过教育达到“善”的目的。性善论是对人的抽象的概括,而性恶论是对人的现实直接的总结。在管理上,孟子强调道德、仁义的内控和协调作用;而荀子则强调“礼义”的教育、控制功能。此外他还强调要以法律惩罚恶性不改之人,这更具有实用性。

二、西方人性论与人性管理

西方最早论及人性的是苏格拉底。他认为,人的本性在于人的灵魂有理性,因而能追求知识。由此提出“美德即知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即所谓的“灵魂”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理性、意志和。其中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它统率和指导灵魂的其他部分;意志则为理性而行动,协助理性控制;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它的唯一功能便是服从。因此,人的本性在于理性。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表现为“理性――经济人”。所谓的“经济人”就是使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人,即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但它忽视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就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来看待管理问题。美国科学家沙因提出了“复杂人”人性假设。即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综观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其实质都是将个人看作一个工具,其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管理目标。

三、比较与借鉴

建立在不同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中西人性管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儒家思想认为,人性问题不仅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课题。这样,做出某种人性判断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却在于如何改造这种人性。无论是孟子的“仁政”,还是荀子的“礼义之治”,都强调通过管理来塑造人性,这种人性管理可以称之为“塑造论”。但“塑造论”也有消极的方面:它必然导致贤人政治,从而忽视制度建设,淡化法律意识。而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其注意力却在于如何改变组织环境,而不在于如何改变人性。因此,西方的人性管理可以称之为“适应论”。由于西方主导人性论是理性人和自利人,两者的结合就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为了争而不乱,于是就发展了法律,通过法律制度来进行管理。但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也就忽视道德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从上述可以看出,中西人性管理都是建立在不够科学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它们也都是片面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管理中,我们提倡人性管理。而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应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方面,人性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人性又是管理的目的和归宿。这就要做到两个统一。第一,德治与法治的统一。第二,“适应论”和“塑造论”的统一。两者的统一是管理的一个本质要求,也是人性管理的又一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儒家思想;价值伦理;“爱”;人道主义;福利思想

一、儒家的“仁爱”思想与社会工作“爱”的价值伦理

1、儒家的“仁爱”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曰“仁者,爱人”。对于“爱人”的要求,孔子指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实际上,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一种爱有差等的思想。他提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主张他的“仁爱”是由近及远、由己推人的一种爱,他的“爱”是有着“差序格局”的。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2、西方的“博爱”思想

西方的社会工作也主张“博爱”的思想。“博爱”(来源于基督教),简而言之,就是对全人类普遍的爱,是一种博大的爱。基督教的“博爱”包括着两层含义:

(1)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平等是博爱思想的基础。人人平等才能要求每个人都要同等的以博爱之心对待别人。

(2)人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原罪观念要求人们通过“博爱”的方式来赎罪,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中西社会工作“爱”的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

(1)在根本的人性善恶的观念上,儒家的“仁爱”推崇的是“人性本善论”,每个人都有能力来通过自身的修行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状态[2]。所以,儒家的“仁爱”是自我修炼的方式和对自己的要求;而西方的“博爱”则是建立在基督教的“人性本恶论”的基础上的,“博爱”仅是人类赎罪的工具而已。

(2)儒家的“仁爱”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差序格局的爱,是逐渐推进的由近及远的带有鲜明层次的爱,越远的层次爱的力量就越弱;而西方的“博爱”思想则认为“爱”是能够超越身份地位和国界的,全世界的人都应该通过博爱使自己进入天堂。

(3)儒家“仁爱”的实现,首先要求个人的自我修炼,一个人只有自己在品德上达到“仁者”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去爱人;而西方的“博爱”的实现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主动去爱别人、帮助别人。

二、儒家的人道主义社会工作人道主义的价值伦理

1、儒家的人道主义思想

儒家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中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儒家人道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仁爱”思想和“孝道”思想中。

儒家的“仁爱”思想,主张将一切人都视为人来看,孔子一方面提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权利的观念,主张统治者“富民”、“教民”;另一方面又主张“仁者”,强调的不是个性自由、个性解放,而是压抑、忍让、服从,是要节制自己,遵从社会规范1,如非礼勿视、勿言勿动等。

2、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

西方的“人道主义是善待一切人的思想体系;人道主义是使人成为人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人本身乃最高的价值或尊严”[3]。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它是人类追求真、善、美,发扬人性,把人的价值、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放在首位的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

人道主义思想告诉社会工作应该怎样看待一个人,在对待人方面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1)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并且平等对待每一个人;(2)应该秉持自由的理念;(3)要博爱;(4)奉行人有自我改变的能力,要求助人自助。[5]

3、中西社会工作人道主义思想的区别:

(1)儒家的人道主义中关于个人的尊严、权利等的要求是统治者给予人民的权利,是上层给予下层的一种福利;而西方的人道主义认为人对于自由、权利、尊严、价值等的要求是“天赋人权”,是自然存在的,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2)儒家的人道主义认为,君主是整个国家的主体,人民都是君主的附属,是为了君主而存在的;西方的人道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国家只是人民选举出来为人民服务的一个组织。

(3)儒家的人道主义对人的自由和价值的相关论述缺乏,并且其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在此基础上的人才有相关的权利;西方的人道主义提出了人的自由、权利和价值等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工作福利思想的价值伦理

1、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孔子在《礼运・大同篇》中提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大同理想所追求的社会形态与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极为吻合的,这是孔子的福利思想。孟子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主张政府应该先救助弱势群体。同时,提出应该“制民之产”,顺应时节,使人民富足,还提出人与人之间应“出入相友,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来达到“百姓亲睦”的局面。[6]

2、西方的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的社会福利是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早期的社会工作主要做的是救社会福利的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量失业人员出现,社会问题开始频发,人们意识到个人的、零散的救助已经满足不了这个社会的要求到19世纪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每个社会成员都由可能沦为社会的弱者。

3.中西方社会工作福利思想的差别在于:

(1)在中国,最低层次的社会福利一般是由家族来完成的,政府组织的社会福利也是以救助型为主,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统治秩序;西方社会注重个人主义的理念,秉持契约的思想,认为政府和公民是有契约的,政府有义务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和享受生活的权利,政府是公民的服务机构。

(2)中国目前的社会福利的实现方式,基本上是通过个人或国家的方式,组织的作用没能发挥很大的效果,这是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遇到的问题;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是通过国家和组织或个人这三种方式来完成的。

参考文献:

[1] 刘强.论语[M].蓝天出版社,2006.

篇(9)

摘要: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的传统方法与新模式的比较分析指出,由于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过分注重企业的财务指标,而财务指标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滞后的结果因素),但无法评估企业前瞻性的投资(领先的驱动因素),因此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国际上一流公司的管理实践表明,绩效管理越来越多的被用作“战略实施的工具”。绩效管理的作用在于将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为可衡量的绩效指标,然后将绩效指标从企业、部门到员工个体层层分解,以支撑和实现企业战略。本文介绍的新的绩效管理模式——平衡计分卡正是从财务、客户、内部管理和学习发展四个角度来审视企业业绩,反映了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以及外部和内部、结果和过程、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等多个方面的平衡。

关键词:绩效管理传统方法平衡计分卡

Abstract:Thispapercomparesthetraditionaltoolsofperformancemanagementwiththenewones,analyzestheirdifferencesandcomestoaconclusionthatthetraditionaltoolsgivetoomuchemphasisonacorporateentity’sfinancialindexes,whichcanonlymeasurepast-occurredevents(delayedresultfactors),butcannotevaluateitsforward-lookinginvestments(leadingdrivingfactors).Asaresult,withthearrivalofthenewknowledgeeconomy,thelimitationsofthetraditionalvehiclesofmeritmanagementbecomeincreasinglyprominent.Thefrontlineexperiencesofmanymultinationalcompaniesprovidetestimonytothefactthatperformancemanagementisincreasinglybeingappliedas‘atoolforstrategyimplementation’.Itsmeritslieinthatitcansupportandrealizeacompany’sstrategyportfoliobytransformingitsstrategictargetsintosolidperformanceindexesthatcanbemeasuredandassessed,andbreakingthoseindexesdownintodifferentlayersupfromacompanyasawholetodifferentdepartmentsandindividualsforapplication.Anewperformancemanagementmodelintroducedinthisarticle,i.e.balancedscorecardisaperfectexampleincase.Itexaminesacompany’soperationfromtheperspectivesoffinance,clients,internalmanagementaswellaslearninganddevelopment,reflectingastateofequilibriumbetweensuchmultiplefactsasfinancialandnon-financialmeasures,long-termandshort-termtargets,internalandexternalstructure,resultandprocess,managementachievementsandoperationachievements.

Keyword:PerformanceManagement,TraditionalVehicles,BalancedScorecard

篇(10)

根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的统计数据,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信用证(l/c)的使用率已降至16%,在发达国家甚至降至10%以下。特别是在欧美国家间的贸易结算中,国际保理基本上取代了信用证而成为最主要的结算融资方式。而在我国,信用证使用比例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50%左右,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可达到40%左右,使用非信用证结算方式较少。据资料统计,目前赊销贸易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70%左右,赊销贸易方式是对买方最为有利、最具有吸引力的贸易方式。贸易方式的改变在向出口商提供扩大国际市场机遇的同时,也加大了出口商出口收汇的风险。因此,深入研究国际保理与其他结算方式的优缺点,为进出口商在贸易实践中理性选择结算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国际保理与托收的比较

国际保理(international factoring),又称保付,是指出口商以赊销、承兑交单等方式销售货物时,保理商买进出口商的应收账款,并向其提供资 金融 通、进口商资信评估、销售账户管理、信用风险担保、账款催收等综合金融服务。托收(collection)是指债权人(出口商)出具债权凭证(汇票、本票、支票等)委托银行向债务人(进口商)收取货款的一种结算方式。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安全性方面

国际保理业务不仅使出口商向进口商提供了优惠的付款条件,同时也保障了出口商的收汇安全。只要出口商在保理商核定的信用额度内履行合同,由于保理商承担了100%的买方信用风险,出口商就可从保理商处获得无追索权的融资,将信贷风险和汇率风险都转嫁给保理商。而在托收业务中,银行仅提供服务,不提供任何信用和担保。银行在传递单据、收取款项过程中,既不保证付款人一定付款,也不负责审查单据是否齐全、是否符合买卖合同的规定。对货物到达目的地后,遇到进口人拒不赎单而导致的无人提货和办理进口手续等情形,除非事先征得银行同意,银行也不负照管货物之责。所以,托收结算方式对出口商有较大的风险,对进口商也有一定风险,特别是d/a方式下,很容易造成出口商货款两空的境地。从安全收汇的角度来看,国际保理业务比托收安全。

(二)费用方面

当出口商需要保理商的服务时,须交纳一定的保理手续费,一般为所收账款的1%-3%不等,视保理商事务繁简及承担风险的大小而定。一般而言,除要向作为出口保理商的银行交纳发票金额1‰-4‰的佣金外,还要向作为进口保理商的银行交纳发票金额的4‰-10‰,由于进口保理商承担买方信用风险,因此佣金比例要高一些。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银行费用和单据费用。托收方式下,交单灵活、手续迅捷,程序较为简便,由于不提供任何信用和担保,因此托收费用相对比国际保理低。

国际保理与信用证的比较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 l/c),按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年修订本(ucp600)的规定,指一项不可撤销的安排,无论其名称或描述如何,该项安排构成开证行对相符交单予以承付的确定承诺。国际保理与信用证均可以为买卖双方融资,但两者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手续、费用、成本方面

在国际保理业务中,进口商不办理任何手续,也不承担任何费用,而是由出口商在合同签订之前,与保理商签订保理协议,出口商承担相关的保理费用。在信用证业务中,进口商要办理信用证的开证手续,承担信用证的开证手续费及保证金。保证金的比例不等,小 企业 的保证金往往为开证金额的10%-60%,有的甚至高达100%。进口商在申请开证时,还要支付开证金额1.5‰左右的手续费。出口商要承担催证、审证、改证等一系列单证手续,贸易实践中,还要承担信用证的通知、汇票的承兑等项费用。保理业务与信用证相比,费用上大致相差不多,但保理业务中进口商无须办理开证、改证等繁杂手续,大大简化了进口手续,提高了效率。

(二)进口商资金占用方面

保理业务可使进口商免交信用证方式下的开证保证金及有关的银行费用,而且利用赊销的优惠付款方式,进口商可以在收到货物甚至将货物出售后再行付款。这样避免了资金占压,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经营成本。在信用证业务中,开证行在开立信用证时,通常向进口商收取一定数目的保证金,由于信用证结算的周期较长,该资金被银行占用,影响了进口商的资金周转,加重了进口商的负担。

(三)业务范围方面

保理实际上是一种融结算、管理、担保、融资为一体的综合业务,本质上是一种债权转让。在信用证业务中,银行的功能就是在“相符交单”的情况下付款或融资。可见,国际保理的业务范围基本覆盖了信用证的业务范围,而且比信用证的功能要强。

(四)付款保证方面

在国际保理业务中,出口商发运货物后,将全部单据如发票、运输单据等直接寄给进口商,提交保理商的仅仅是发票副本,由保理商依据发票副本向进口商收取货款,进口商在付款到期时将全部款项付给保理商,保理商扣除相关费用后再转交出口商。如果进口商在发票到期日 90天后仍未付款,由保理商付款。但保理商付款的前提是:买卖双方对所交的货物没有争议,否则保理商可以拒付。在信用证业务中,信用证是一种单据买卖,各有关当事人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与单据相关的货物、服务或其他业务。至于卖方有没有交货,所交货物是否与合同相符,银行概不负责。因此,在付款的保证上,信用证对卖方有利,而国际保理却对买方有利。

国际保理与福费廷的比较

福费廷(forfaiting),又称包买票据,是指包买商向出口人无追索权地购买已经由债务人所在地银行承兑或担保的远期汇票或本票的业务。其与国际保理的区别如下:

(一)适用范围方面

国际保理业务由国际保理商向出口商提供在非信用证方式下、在180天以内短期的保证或融资服务,而福费廷是一种向信用证方式下的收款时间超过180天的出口人提供保证和融资服务的业务。

(二)风险和费用方面

采用保理业务,国际保理商提供在核准信用额度内的100%信用担保,使出口人避免了坏账风险。采用福费廷业务,出口商的风险、责任和费用在其向包买商提交符合约定条件的单据及相关凭证、获得票款后即消灭,保证了出口商的利益。出口商在完成了福费廷业务后即无需承担资产管理和应收账款回收的工作及费用,节约了管理费用。出口商可以享受无追索权的票据贴现,转嫁 企业 可能遇到的收汇风险、汇率风险,并可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有关政策,提早办理核销、退税等手续。

(三)融资方面

采用保理业务,对出口商而言,在国际保理方式下,出口商发货后, 保理商收到代表应收账款的销售发票,应出口商的融资要求,可以立即以预付款方式提供不超过80%发票净额的无追索权融资给出口商,而该融资无须出口商提供担保或抵押,剩余20%的收购价款于货款收妥后再行清算。因此,增强了出口商的资金流动性,增强了出口商的竞争能力。福费廷属于无追索权的融资,与国际保理业务相比,其所提供的融资期限更长,期限一般在18个月以上,最长的可达10年,一般以5年为多,同时融资金额最高可达发票金额的100%。

综上所述,国际保理业务在当今世界的国际贸易结算中已超过信用证业务结算量,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应用。目前,国际上已成立包括我国在内的13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保理联合会(fcl)并公布了世界各国保理商所接受的统一惯例:《国际保理惯例规则》。国际保理业务在西欧和亚太地区的 经济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发展 尤其迅速,2007年,全球保理业务量已达13000亿欧元,占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3%;在欧洲,国际保理业务占当地gdp的6%。虽然目前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业务量还是业务经验都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 文献 :

篇(11)

简笔画是运用简单、凝练的线条以及图形对事物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对儿童的教学过程中简笔画教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对儿童的简笔画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符合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心理活动[1]。简笔画作为儿童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能够在课堂上起到活跃气氛的效果,增强儿童的想象能力,对儿童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简笔画教学内容的设计

儿童简笔画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涉及到很多方面,包含教学内容上的安排、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般形式、对学生的指导以及课外作业的跟踪讲解和训练等方面。

(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在对儿童简笔画的教学过程中在内容上的划分主要有静物、动物、风景以及固定的场景等。通过这些顺序的教学,在对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是采用由易到难的方式,保证在对儿童简笔画教学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静物的简笔画教学上是通过对静止不动的物体进行详细的描述,这样的方式相对简单,这种方式的简单特点促使着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对儿童进行教学[2]。风景简笔画的教学是让学生对自然的景观现象进行描绘,例如天空中的白云、蓝天等。教师在对儿童简笔画的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对这类的简笔画进一步细分,可以划分为山水简笔画和花草树木简笔画,这样的详细区分能够保证在教学的内容上主体更加鲜明。在所有的简笔画的教学中人物简笔画是最难的,因此,需要放在最后对儿童进行教学,人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儿童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很难进行整体性的把握。由于人物教学法具有自身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细化,首先采用较为简单的线条进行勾勒,通过人物五官的详细描述进行简笔画的教学,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

简笔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法是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3]。在对儿童简笔画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简笔画产生了兴趣,才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听讲,逐步提高儿童对简笔画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儿童的认知心理,根据儿童的兴趣点进行简笔画教学内容的选择,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简笔画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的地位,是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在课后的练习过程中应该适当提高简笔画的复杂程度,逐步提高儿童对简笔画学习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受到了时间上的限制,在课后需要儿童自身对简笔画的学习,才能够保证简笔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儿童在学习简笔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儿童的行为加以指导和鼓励,给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快乐,从而提高对简笔画的学习兴趣。作为简笔画教学的教师,可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但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调整好学习状态,逐步提高简笔画的技能[4]。此外,对儿童的简笔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游戏和比赛的方式,在儿童在课堂的娱乐活动中提升自身的简笔画技能,带动整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让儿童在活动中培养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在学习中对儿童进行指导

儿童在简笔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儿童进行详细的指导,儿童的心理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其加以引导,让儿童在临摹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5]。临摹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对图画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对简笔画的认识,掌握其中的一些技巧,从而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儿童在进行简笔画的学习过程中倘若一直模仿,对儿童的创新能力很是不利,不利于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长期下去会造成思维上的僵化。在经过一定时期的模仿之后,需要引导儿童进行自主学习,首先从简单的图形开始,自身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之后再对复杂图形进一步的学习,逐步提高儿童的简笔画技能。

二、儿童简笔画的教学构思

简笔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构思来对儿童进行教学,简笔画在教学方式上也存在多种。通过不同的教学讲授方式,让儿童掌握学习简笔画的方法,首先需要对简笔画进行分解,从简单的方式着手,帮助儿童进行学习。

(一)演示的方式

儿童对知识没有多少的了解,对外界的事物缺少自身的认知,需要通过学习方式上的指导,才能够帮助儿童形成视觉上的审美[6]。美术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教师可以采用演示的方法向儿童分析简笔画的主要步骤,让简笔画的整体教学呈现出系统的结构。儿童对教师所演示的图形进行仔细的观察,这一步骤能够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模仿学习。

(二)练习的方式

任何的教学都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简笔画教学也是如此,通过对简笔画的日常练习,儿童立足于实践中的模仿,才能够提高简笔画的技能。简笔画的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儿童的实践技能,还能够对儿童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儿童通过对简笔画知识的学习,将日常时间中的训练不断进行总结,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做好良好的铺垫。

(三)谈话的方式

简笔画对儿童的教学离不开谈话法,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向儿童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让儿童通过思考来进行回答,引导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从而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的学习方法[7]。谈话法能够对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发挥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对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整体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儿童简笔画的教学可以运用网络上的一些图形引导儿童进行思考,打破教师自身水平的束缚,用科学来弥补教师教学上的不足,增强对儿童简笔画教学的整体效果[8]。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让教师的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又能够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三、儿童简笔画教学方法的利用

儿童简笔画的教学内容需要与教师的教学结构相一致,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要采用能够吸引儿童学习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儿童在智力上的不断发展。儿童是思维形成的主要阶段,在简笔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选择简单、凝练的方式进行简笔画教学,增强儿童对所学知识的吸收能力。要想在儿童简笔画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在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达到高质量教学的目的。

(一)提高兴趣法

儿童的心理特征是采取简笔画教学方法选择的有力依据,通过故事的形式,提高儿童对简笔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从而增强儿童简笔画的整体技能[9]。例如,在向儿童讲述到人物时,可以采取动态描绘的方式,模仿人物本身的喜怒哀乐,然后在让儿童进行猜测,教师和儿童同时进行简笔画的具体内容的描绘。

(二)做好调查工作,为儿童树立学习目标

在对儿童进行简笔画的教学前期,需要做好调查工作,建立一个正确的课堂教学计划,帮助儿童树立学习目标,从而确保每个儿童都能够受到相应的训练。针对零基础的儿童,教师需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在总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儿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10]。在简笔画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儿童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对整体教学质量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与此同时,在儿童简笔画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为儿童树立学习目标,在制定目标时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在简笔画的学习中掌握熟练的技术,开拓思维,逐步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准确的连点

儿童的整体思维能力还处于发育的状态,只能够对一些简单的图画进行识别,因此,教师在进行儿童简笔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逐步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首先,身体健康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坐姿,帮助儿童进行握笔的训练,然后在课堂中先对儿童进行点与点之间连线的训练,从简单的点与点之间的连线,然后再过度到简单图形的学习,由简到繁地进行简笔画的训练,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增强对自身思维的开拓。

(四)进行线段与图形特点的概括

简笔画的教学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概括出自身教学的主要目的,针对所要教学的图形在课堂进行之前进行详细的概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归纳工作,对以往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从而在对儿童的教学过程中,也提高自身教学的能力[11]。在对儿童描画的目标教学中,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笔画的主要技能,从而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快地适应,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

(五)观察模仿,形成图形

儿童在经过长时间的点与点以及点与线之间的连接后,将需要对简单的图形进行模仿,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逐步提高儿童在认知层面的进展。儿童在对图形进行模仿的过程中,也会对简笔画的总体思路有个清晰的认识,此时儿童在绘画上技能也有了一定的进展,在后期的图形模仿中能够概括出图形的构成部分,逐渐认识到事物的内涵所在,增强对外界事物的分辨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儿童能够掌握简笔画的相关技能,需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对儿童进行教学。提高儿童对简笔画在造型特点上的认识,把握学习过程中的规律,逐步提高儿童简笔画教学的整体质量,对儿童简笔画进行有效的训练。儿童通过对简笔画的有效学习,能够掌握一般的简笔画方法,同时在画面组织的能力上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因此,儿童对简笔画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作为儿童简笔画的教学者需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武存喜,刘莹,张玲玲.简笔画在高职《化工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63-65.

[2]赵凯龄.高职类院校教育专业简笔画教学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03:152-153.

[3]臧燕平.浅析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5,07:128-129.

[4]祝慧.三年制专科幼师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简笔画的课堂教学策略[J].美与时代(中),2013,12:61-62.

[5]陈晓清,王栩.浅谈生物教育专业师范生简笔画技能的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63-265.

[6]袁媛.幼儿园大班简笔画教学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建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161-162.

[7]段志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简笔画教学的误区与整改思路[J].美术教育研究,2012,24:135.

[8]邓富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简笔画教学改革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