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病人心理护理的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24
恐惧心理:由于人们对恶性肿瘤在认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普遍存在“谈癌色变”的情况,认为癌症是“绝症”,得了癌症就等于是判了死刑。因而病人在未确诊前,非常恐惧自己所得的病就是癌症。病人常表现为:忧心忡忡、心情紧张及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十分敏感。或坐卧不安、唉声叹气、感情十分脆弱。
怀疑心理:病人在疾病确诊前常有恐癌心理,怀疑自己的病可能是癌症,而一旦被确诊为癌症,病人又怀疑是否是医院误诊搞错了,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产生怀疑,不愿也不敢相信。表现为烦躁、紧张、 焦虑,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等。
否认回避心理和幻想心理:病人的癌症诊断一旦被确证,出于对癌症的恐惧,却不愿意面对自己患恶性肿瘤这个现实,对病情以及任何事情都采取回避态度。表现为沉默寡言、烦躁、激惹、心存幻想,否认癌症这个事实。
认可心理和依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幻想破灭,不得已承认自己患癌症无疑时,“病人角色”的表演则相当“出色”。病人为了不让家人难过悲伤,亲人为了让病人安心治疗,彼此心照不宣,绝口不提病情。这时病人既不表现痛苦也不害怕,显得十分平静。非常愿意与家人呆在一起,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同时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依赖于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把“生”的希望甚至于日常生活护理全都交付给了医护人员。表现为爱发脾气、苛求挑剔、以“自我”为中心、随时随地的要求医生护士给予关照。
抑郁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病情的日益恶化和癌症疼痛的折磨,以及化疗、放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人常常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死亡安排多于生还打算,祈求早日解脱。病人常表现为心情忧郁、悲观、消沉和绝望,自残甚至轻生自杀。
恶性肿瘤病人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恶性肿瘤病人由于有上述的一些心理特点和心理表现。以及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尤其经过术后几个疗程的长时间放、化疗,病人会因为其放疗的不良反应、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常人难以忍受的癌症疼痛等,使病人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烦躁、情绪低沉、意志消退等不良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其陷入悲观绝望之中,丧失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而再不愿意继续治疗。病人的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和消极情绪,会使其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加剧病情恶化的程度和速度。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重视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不仅有利于肿瘤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还有利于肿瘤的消退。是一种值得医护人员重视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肿瘤病人心理特点,制订出合理的、科学的心理护理计划,并配备专门的相对固定的具有一定医学心理学知识的护士去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要根据病人在不同疾病期的心理状况和病情的变化等情况,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实施方案。给予患者以贴心的心理抚慰及精神调养,以及必要的生活指导。充分调动其自身内在的积极因素。
护理人员对癌症患者应有深厚的同情心和爱心。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以及情绪反应了然在胸,在充分掌握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之后。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如精神紧张、心理恐惧、否认怀疑、悲观失望、绝望情绪等,有的放矢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给予对症下“心”药,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在医疗方面让患者满意放心。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平衡状态。
护士为患者提供精心护理时,不可忽视家属的作用。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行为、生活习惯最了解,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对家属给予关心和帮助,努力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克服悲观失望情绪,与医护人员一道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并积极配合医师对疾病的治疗。
有效的心理护理是建立在良好的护患之间的关系上。护理人员要随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加深患者及家属与护士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保证各项治疗方案和疗程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尽可能地满足其癌症患者的意愿需要。根据病人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布置住院的病房环境,如家庭式病房或工作式病房。让患者在身患绝症住院期间,感觉到一样可以得到工作和生活乐趣,一样可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从而唤起病人对生命的渴望,产生出强烈的生存意愿,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去战胜病魔,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重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把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治疗恶性肿瘤病人的关键环节之一。护士以和蔼的态度、可亲的语音,关心体贴的行动,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有效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交流,以典型治愈病例让病人看到治愈的光明前途,可让病人的悲观情绪得以消除,在精神上得到支持。取得病人在治疗上的配合,有利于提高对恶性肿瘤病人的治疗效果,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和恢复,而且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 心理护理
1.1 心理指导
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2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负担,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同等对待。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1.3 创造良好环境
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2 护理对策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遵照医嘱合理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稍高水平。但不宜降的过快、过低。有高血脂或糖尿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调脂或降糖药物治疗。目前,降压药物的应用仍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因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发展较慢,需长期服药,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2.2 保持良好心态、克服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
如果患者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大喜大怒等不良心理,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改变急躁脾气,学会沉着冷静,自我控制情绪,不让各种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剧烈的情绪波动。总之,健康的心理对防止高血压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而平衡的情绪有助于维护血压稳定。
2.3 坚持锻炼
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应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项目,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等。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适当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4 合理饮食
原则上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宜,少食多餐、多吃水果及蔬菜。尤其芹菜、卷心菜、白菜等以及豆制品。由于钠盐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故饮食不宜太咸,尽量少吃咸菜、酱菜、咸鱼、咸肉等,大米含钠较面粉少,故吃米饭较面粉为佳。牛奶富含蛋白质,而胆固醇与钠盐含量并不多,可适当饮用。应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
2.5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便秘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预防便秘除日常多吃粗粮和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外,还适量饮水,如出现便秘,应早晚各饮一杯蜂蜜水以肠道,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上厕所应注意大便不宜过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压升高,病情加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必要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家属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护士应教会患者家属一些基本护理常识,以便科学地协助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冠心病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随时都可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而这些危急情况发生,除心脏本身的病变之外,外环境的影响对本病的发生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诱因已引起广大临床医护工作者的重视。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情绪变化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愈后是至关重要的。本人通过对我院住院的96例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2007-2009年在我院住院的已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中,用随机方法抽取9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54例,39―50岁23人,51-60岁33人,61-75岁40人。
1.2 方法:用问卷方法调查。根据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及医学心理学,问卷设计了20个问题反映4个方面的心理特征,每个心理特征从不同角度提问5次,用百分比统计。
2 结果
从表2中看出,焦虑是患者较易出现的心理反应,其次是否认、恐惧和忧郁。笔者认为,患者这四个心理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如果通过心理护理手段,有效地解除这些不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将对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3 心理反应分析、护理且的及措施
我国医学家很早以前就曾经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关系。现代医学进一步表明,冠心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普遍都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
3.1 焦虑心理:冠心病患者在知道自己得了冠心病之后,心理反应是复杂多样的。大部分患者考虑到患病后给工作、经济、家庭、社会活动带来影响,因此表现出情绪低落、灰心丧气、孤独、焦虑、失望等心理反应。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由于掌握冠心病有关知识较多,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不安;还有就是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或是在单位较受领导器重的人,患病后由于活动范围、社交圈子缩小,丧失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给事业、前途等方面均带来损失,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他们会经常表现出唉声叹气的样子,或过多的自责,或怨天尤人”,对任何琐事都耿耿于怀、遇事好动感情、易激动。
3.1.1 护理目的:促使患者摆脱焦虑状态。
3.1.2 护理措施:要亲切、和蔼地对待病人,多给予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稳定他们的情绪,安慰他们,同时将治疗计划告知患者,有针对性地给患者讲述有关本病的科学知识,使患者能够正确理解治疗、护理要求,并很好地配合,对疾病的转归给予积极的回应。护理上多给予关心、安慰、解释和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治疗、护理要求,消除不适感觉和不良反应,并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从疾病的发病诱因、休息、饮食、运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鼓励病人通过学习书法、绘画、写诗、种花草、养鱼鸟来陶冶情操,或者看喜剧、听轻音乐、相声及学气功等,达到松弛和怡养心情的目的。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病人的情绪,使病人有一种被重视感。这样能较好地将患者从焦虑状态中摆脱出来。
3.2 否认心理:多见于老年患者,此类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严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甚至认为医生疾病诊断错误,病情稍好转,便拒绝进一步治疗及护理。也有的人满不在乎,认为医护人员危言耸听夸大其词。
3.2.1 护理目的:是使患者承认疾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2.2 护理措施:护士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确实患病及疾病的进展程度,讲解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可能对自己不利。让本病房再次缓解的患者现身说法,帮助其建立信心,采取暗示、疏导、解释等方法,让患者了解临床诊断是正确的,治疗是科学的,护理是得当的,讲清道理,提高认识程度,配合治疗。护士应指导病人调整心理状态,尽量做到遇到麻烦先回避一下,待冷静后再处理,要想得开,善于安慰自己;遇到愤怒情绪时,要学会减轻自己怒气的方法,不要固执己见,学会让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工作时间,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工作,做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态度。
3.3 恐惧心理: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精神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有的患者每晚睡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及时发现或抢救,有的患者看到或听说别的患者抢救而紧张恐惧,或者看到抢救器材、吸氧装置,精神就紧张,结果容易促使病情发作或加重。病人表现为忧虑、沮丧、空虚、伤感、恐惧的情绪,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对疾病失去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顾虑重重,以至于生活变的没有规律,甚至对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不去主动节制,整天混日子。
3.3.1 护理目的:帮助患者解除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
3.3.2 护理措施:患者人愿后即以热情、亲切、诚恳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周围环境,用文雅的举止,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避免不良刺激,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通过暗示、说明、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使之产生安全感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要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Ⅲ,以利于及时的调整,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消除顾虑等方法,对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改善环境,提高信心,促进健康是很重要的。对于过分紧张的患者睡前可服少量镇静剂。
3.4 忧郁心理:临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结果的担忧,夸大疾病严重程度,但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多见于缓解或恢复期的患者,这一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担心换医生后不了解其病情而延误治疗。
3.4.1 护理目的:帮助患者消除忧郁,鼓励其对未来充满信心。
3.4.2 护理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和掌握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患者出院前护士应做好出院指导:即表明患者病情已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精神开朗,预防发作诱因,提高对疾病认识,就可以减少发作。指导病人学习或培养情趣,如学钓鱼、织毛衣等,当心情抑郁或焦虑时,钓鱼、织毛衣等使病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感兴趣方面,以抑制原来的心理障碍;
1.1 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时,由于下述原因加重心肌缺血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1.1.1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病变血管粥样斑块内破溃或内膜下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持久性痉挛,使管腔发生完全的闭塞。
1.1.2 心排血量骤降 休克、脱水、出血、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术等引起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严重不足。
1.1.3 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 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血压剧升时,左心室负荷剧增,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
1.2 症状
1.2.1 梗死先兆 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心电图检查,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1.2.2 症状
(1)疼痛: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2)心律失常:约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期前收缩,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心房梗死。
(3)心力衰竭:梗死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且不协调,故在起病最初几天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可有发绀及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后期可有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在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2.1.1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遵医嘱给予溶栓、扩冠、抗凝及镇静药物治疗,缓慢静脉滴注。24h更换输液部位,防止静脉炎发生,准备好口服药物(如肠溶阿司匹林、卡托普利、硝酸异山梨酯等),并且预置一个静脉留置针,以备24h之内抽血用,避免不必要反复穿刺。
2.1.2 建立重症记录单 随时记录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用药情况,以及神志、心律、心音变化。做好多参数监护,备好抢救物品。
2.1.3 供给足够量的氧气 一般先给3~4L/min,病情平稳后,可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1~2L/min,如有以下情况,应持续给予氧气吸入。
2.2 病情观察
2.2.1 急性心肌再梗死的早期发现
(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问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以严密观察。
(2)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增高。
2.2.2 并发症观察
(1)心律失常:①R on 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即期前收缩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②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超过5次。③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2)心源性休克:病人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3)心力衰竭:心衰早期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2.3 休息、饮食与环境
2.3.1 环境 有条件的病人应置于单人抢救室或心血管监护室给予床边心电、呼吸、血压的监测,尤其在前24h内必须连续监测,室内应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物,如氧气装置、吸引装置、人工呼吸机、急救车,各种抢救机械包以及除颤器、起搏器等。
2.3.2 休息 AMI病人一般应完全卧床休息3~7天,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并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从第二周开始,非低血压者可鼓励病人床上作四肢活动,防止下肢血栓形成。两周后可扶病人坐起,病情稳定后可逐步离床,在室内缓步走动,对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2.3.3 饮食 不宜过饱,坚持少量多餐。第一日只进流质饮食。食物以易消化、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少产气者为宜。禁食刺激性食品,禁止吸烟和饮茶。
2.3.4 其他 保持大便通畅,便时避免过度用力,便秘时可给予通便药物。加强病人的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及压疮发生。
2.4 并发症护理
疼痛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并遵医嘱给予解除疼痛的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严重者可选用吗啡等。心源性休克应将病人头部及下肢分别抬高30°~40°,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或肺微血管楔压进行监测。应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按时翻身预防肺炎等并发症,做好24h监测记录。加强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并发症,如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室壁瘤、栓塞等。
1 关注老年病人心理问题及护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开始凸显出人口老龄化态势,并且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老年人由于身体新陈代谢减缓,导致较容易患慢性病,并且疾病恢复速度较慢,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在医院接受治疗时间的长短,所以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这一课题的研究与探索对老年病人的健康恢复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情况分析
老年病人住院后,因为外界生活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身体健康的因素可能导致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例如孤独和忧郁心理、焦虑猜疑心理、自尊心或自责心过强、绝望和恐惧心理、强烈依赖心理等不利于身体恢复等问题。
2.1 孤独和忧郁心理
老年人生病住院后,从过去熟悉了几十年的生活环境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每天除了可能因工作、家庭不能及时陪护的家人并且还要面对陌生的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 (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周围生活环境外加周围活动人员的改变势必会造成老年人一定程度的孤独感。
2.2 焦虑猜疑心理
现阶段,老年病人都会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自己亲身感觉到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在逐渐衰退,或是由于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造成的死亡恐惧,或是由于家庭因素和经济压力,或是医院环境问题,这些都会造成老年病人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表现在容易激动、过分的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思想高度紧张、没有任何原因的怀疑自己身体健康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进而造成老年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的恢复,如此造成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老年病人的健康恢复。
2.3 自尊心或者自责心过强心理
这类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岗领导和农村家境比较困难的老年人身上。人的自尊心与人本身的社会价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岗老年病人由于自身阅历的关系一般会有敏感的自尊心,喜欢听到周围人的恭维和赞美,一旦生病入院,处处“受人摆布”,老年病人的自尊心会变得敏感甚至极其强烈,同时也会变得极易受到伤害。
3 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的护理
3.1 消除孤独和忧郁的方法
现如今,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子女都是忙碌的工作一族,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平时要多多关注老年患者,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细致的观察老年病人孤独和忧郁的心理表现,并及时的发现其内在原因,帮助有孤独和忧郁症状的老年病人尽快的适应新的医院环境,定时的安排医院的值班人员对老年病人进行帮助“访谈”,安慰和疏导老年病人的情绪,帮助他们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重新拾起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乐趣的动力,消除他们孤独、忧郁的心理,鼓励他们积极的面对治疗,并且正确认识到人到老年后身体的一些正常变化,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且积极配合医院进行治疗,从而尽快使身体恢复到正常水平。
3.2 消除焦虑和猜疑心理的方法
消除老年病人的焦虑状态,医院的医护人员除了要细心的观察病人不良情绪的原因外,还要积极主动的和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尽量帮助患者与家属取得联系,并给予妥善的安排和处理,医护人员在老年病人面前要表现出应有的耐心和镇定从容、遇事不慌的态度,也不要随意的议论病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引起患者的恐慌。
面对有猜疑的老年病人,医护人员应该尽量满足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需求,在同患者家属交谈患者病情的时候,如果可以告诉患者应该当面交谈,以免引起老年患者的猜疑。
3.3 创建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医护关系
环境对病人的身体恢复具有十分明显的关联,医护环境不必要奢侈和豪华,但要尽可能的使环境看起来要比一般的公共环境安静、整洁、美观,这些都可以在病房设置、患者安排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减少不良环境对部分患者的感染和刺激。医护人员要根据医院的现有条件为老年患者提供最合适的住院环境和生活条件,在与患者接触的时候要妥善的处理好与老年患者之间的关系,用坚定、自信的态度感染老年患者,如果老年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一定的信任感,医护人员的良好的态度会对老年患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感染力,以改善老年患者的不良的心理和过激行为。
3.4 缓解老年病人的过分依赖问题
针对老年病人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的过分依赖问题,医护人员要同患者家属及时做好沟通,尽可能的满足老年患者的要求但不要过分的迁就和顺从,同时更要多多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争取减少非必要的帮助,鼓励他们做合理的运动,这是改善病情的一个合理而有效地方式,并且根据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一套适合他们自己的活动计划,积极主动的帮助老年患者改掉对家属及医护人员的过分依赖问题。
综上所述,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做为家属和医护人员我们都不能有任何的忽视,在护理老年病人的同时要考虑到老年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要受到我们医护人员及其家属的特殊待遇;同时我们医护人员要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心理状态对健康恢复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做好护理工作,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积极的面对治疗,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爱红,李素娟,李海玉.241例老年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4).
[2] 林利.老年人骨折术后的护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34-01
当前,国内大部分医院都是采用切除手术来治疗乳腺癌病人,由于切除手术导致患侧肢体功能障碍、乳腺缺损、胸部外形破坏等,致使病人的生存品质有所下降,并且承受了非常沉重的心理压力[1]。文中针对乳腺癌病人术后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病人的心理提出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乳腺癌病人,全部为女性病人,年龄在36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岁。病人的文化程度为:小学10例,初中25例,高中44例,大学及大学以上11例;职业:家庭主妇16例,农民15例,工人34例,干部13例,其他22例;癌症分期:33例二期,42例三期,25例四期。
1.2 研究方法 充分运用癌症病人生存品质调查表,并且实施必要的修改制定,为预防主观评定误差的情况,必须依靠经过培训的专职人员来调查。运用访谈与观察的模式,根据测评表来进行填写,针对乳腺癌病人应用焦虑自评表以及抑郁自评表来实施心理评价、统计学处理,并且要实施统一研究归纳;具体调查内容包含:疲劳、食欲、睡眠、性生活、日常生活情况、面部表情、社交活动、朋友的理解与配合、爱人的理解与支持、自己对于疾病的认知、自己对于治疗的态度以及各类精神指标等。当中,疲劳、食欲、睡眠、性生活、社交活动、日常生活情况以及面部表情等是生理与躯体因素指标,其余的均为心理因素指标。将每项指标都划分成为五个等级,得分根据等级1至5分,比如食欲项目,1分的标准为基本不进食、2分的标准为为食量较低于正常食量的一半、3分的标准为食量大约为正常的一半,4分的标准为食量只是轻微降低,5分的标准则为正常进食[2]。全部得分12分则为最低分,60分为最高得分。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医院聘请专家来对结果实施评估,并由专业的护士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之后再分析护理干预的效果。
1.3 研究数据 全部利用软件SPSS12.0进行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加以表示,应用t检验。
2 乳腺癌病人的心理特征
2.1 恐惧、焦虑 乳腺癌手术对于病人的身体产生巨大的破坏。病人感到自身丧失了作为女性的第二性征,担心自身丧失了吸引力,并且担心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夫妻之间的关系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心理恐惧、社交障碍、失眠以及抑郁的情绪。患者通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衰减、食欲不振的状态。
2.2 猜疑、自卑或嫉妒 病人自我认为存在生理方面的缺陷,从而出现自我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敏感多疑、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自卑、易发怒、易激动,并且非常容易曲解他人的好意。
2.3 期待、依赖心理 一些乳腺癌患者无法正确面对这次手术,在手术完成以后,一直在观望医护人员、丈夫以及家属的一言一行,以及他们对于自身的态度,乱发脾气的情况时候发生,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重视与关爱。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评估患者状况 收集的资料应当包含乳腺癌病人的情绪、性格、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情况以及家庭状况,评估病人的社会关系、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对于病人的支持程度。从而对病人有一个细致的了解,方便制定对应的心理护理干预策略。
3.2 健康教育 在乳腺癌患者手术之后,护理人员必须要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必须要注重患者的形象与尊严,通常可以指导患者一些类似于衣着打扮方面的知识,指引病人怎么没遮挡自身形体的缺陷,同时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重视健康一侧的检查,培养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再为病人配备合理的饮食,正确规律的作息时间,从而有效降低病人的焦虑情况[3]。
3.3 社会支持 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护理人员要积极调动乳腺癌病人的家属、同事以及朋友对于病人的支持与理解,从而让病人在精神层面获得对应的支持,进而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术后的治疗与生活,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应当主动鼓励病人尽量完成自身可以完成的活动,从而尽快去适应社会生活,并且适应家庭与社会的角色[4]。
3.4 心理支持 在手术以后,病人的自信心遭受了严重的损害,态度十分悲观,并且因为女性特征出现变化,导致其预后的生活品质不断降低,严重影响了病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给予病人积极的鼓励,让病人发泄不良情绪的同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来帮助病人:①信心行为确认。要给予病人足够的信心,让其明白疾病是可以康复的,让病人可以保持乐观的态度以及开朗的心态,从而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此外,还应该根据病人的经济条件与自身需要,要向病人提供一些能够弥补缺陷的措施,例如重建或者佩戴特制乳罩等。②心理认知。向病人宣教关于乳腺方面的疾病常识、治疗措施以及康复措施等,让病人对于乳腺癌有一个充足的认识,从而采用理性的态度去接受现实。
4 结 果
心理干预前后量表评分比较见表1。
5 讨 论
乳腺癌属于女性疾病当中非常常见的恶性毒瘤,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严重威胁着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全球每年大约新增110多万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并且约有40万以上的女性因为乳腺癌死亡。科学在不断进步,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临床中可以运用中医、重要、手术、化疗、放疗等许多治疗方式来治疗乳腺癌病人,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病人手术以后,医院通常护士了针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导致病人术后的生活品质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了评估,同时借助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诸多不良心理因素加以改变,目的是为了促使乳腺癌患者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与面对现实,提高其情绪调节能力,最大限度地改善其睡眠、食欲,且得到其同事、家庭以及配偶的配合与理解。本研究证明,实施心理干预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状态良好,不仅对乳腺癌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手术治疗的态度积极,更重要的是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郑日嫒,卢梅,洪霞凤,罗荣娟.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前心理状况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0(0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53-02
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主要收治的是重症患者,在现代化先进医疗设备、技术以及管理不断进步的形势下,极大地提高了重症患者救治水平。但由于疾病的侵扰、治疗的痛苦、ICU内部环境等给ICU病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如恐惧、疑心、焦虑、害怕、孤独等,直接影响到治疗过程和康复质量,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ICU病人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就此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0例ICU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报告内容具体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ICU病人共150例,男性86例,年龄在17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32.3±9.6岁;女性64例,年龄在19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33.2±9.7岁。其中,急性中毒病人47例,肺部感染病人58例,脑出血病人10例,心脏功能衰竭病人19例,其他10例。
2 ICU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ICU病人经常要接受呼吸机等设备治疗,不仅给病人带来身体上的折磨,而且长期的安静环境和治疗会让病人产生焦虑、孤独等心理状态,影响治疗过程。
通过对150例ICU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其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恐惧和焦虑心理
ICU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病情的严重性本身就会使人恐惧和猜疑,担心会不会恶化或者影响日后正常生活等,加上亲眼目睹医护人员对其他ICU病人的急救,甚至死亡,会使病人产生恐慌心理,从而害怕治疗,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同时由于ICU特有的安静、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声音、报警声等环境因素,或多或少对对ICU病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惶恐不安、烦躁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恶心、血压升高等症状,加重病情[2]。
2.2 孤独和寂寞心理
ICU一般是不允许家属陪伴的,病人处于陌生而又严肃、安静的环境中,加上各种仪器设备的运转声音、其他ICU病人和医护人员面无表情,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很容易让病人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情绪波动大,不想跟人交流,长此下去会造成病人孤僻、自卑、偏激的性格,不利于治疗。
2.3 自卑心理
ICU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大多时候需要全身,这会让病人觉得自己的隐私被偷窥,从而出现自卑心理,加上治疗可能会留下一些疤痕或遗留症状,影响日后正常生活,病人可能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自卑等心理,从而不配合治疗,影响治疗进程。
2.4 猜疑心理
由于长期治疗和环境的压抑性,可能会使病人出现烦躁、幻听、猜疑等心理,担心自身病情能否治愈,什么时候能转入普通病房等。
3 加强ICU病人心理护理的干预措施
针对ICU病人心理问题,我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3.1 加强相关疾病、医疗知识宣传教育
ICU病人出现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对能否治愈抱有疑虑。因此医院要根据不同ICU病人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疾病及医疗知识宣传,如疾病的性质、危害、治疗方法等,让病人对自身疾病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帮助病人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和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更好的配合治疗。同时在第一时间内要向ICU病人介绍ICU内的环境、基本医疗设备等,让病人了解到ICU是为了帮助病人更好的治疗,减轻病人对ICU的恐惧和害怕心理[3]。
3.2 做好日常护理工作
日常护理作为ICU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对病人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管,以便及时治疗。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的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采取急救措施,同时主动与病人沟通,告诉病人减轻疼痛的方法,赢取病人的信任。二是主动了解病人情况,并积极帮助病人。医护人员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了解病人的心理、性格和病情等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同时要注意自身的目光、言语以及动作行为等,用恰当的行为举止,如和善的微笑、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等去感染病人,消除病人孤独、焦虑等心理。三是保护病人的隐私。尽量地减少病人全身的次数和时间,且在帮助病人处理导尿、大便等问题时要进行遮挡,同时对病人的病情保密,帮助病人消除自卑等心理,赢取病人信任[4]。
3.3 实行人性管理,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
沟通是桥梁,交流是剂,医院要实行人性管理,树立“为病人服务”宗旨,加强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所思所想,并采取有效办法帮助病人。一方面,医护人员要加强与ICU病人的沟通交流。医护人员要饱含激情,积极询问病人生活状况,多安慰、关心病人,并根据病人特点寻找共同话题,转移病人注意力,同时多举办一些小活动,如讲笑话、唱歌等,营造良好的氛围,让病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快乐,觉得有依赖,不再孤独。另一方面,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交流。医护人员要主动的向病人家属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性和性格,同时向家人及时的反映病人的情况,争取家人的合作,共同努力做好护理工作。此外,尽可能的延长家属探病时间和次数,让病人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怀,消除孤独、沮丧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便早日康复。
3.4 改善ICU环境
ICU内有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给人一种肃静的感觉,影响病人的心理和情绪,因此要改善ICU环境,营造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如保证ICU内干净整洁、光线柔和、播放抒情音乐等,同时尽量把治疗护理时间和内容安排在白天,不影响病人的休息等。此外,可适当布置ICU,利用气球、娃娃等让病房内呈现一种温暖、温馨的特点。总之,通过营造一个轻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环境,缓解病人不良心理反应。
4 结语
随着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现代管理的快速发展,ICU治疗水平日益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ICU环境问题、医护人员态度等因素,易使ICU病人产生恐惧、害怕、焦虑、孤独、自卑、猜疑等心理,不仅影响治疗过程和延长康复时间,而且给医护人员增加工作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加强相关疾病及医疗知识宣传教育、认真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实行人性管理、加强沟通交流、改善ICU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有效地缓解了ICU病人心理压力,提高ICU病人护理质量。此外,要不断提高ICU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一手抓身体治疗,一手抓心理护理管理,双管齐下,尽快帮助ICU病人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巩月英.ICU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52-252
肠造口是指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为挽救病人生命而暂时或永久性地将小肠或结肠提至腹壁作为肠内容出口的技术。一般在初始阶段病人都难以接受。护理人员应以极大的同情心来做好各项护理措施,恰当地护理对减轻造口带来的不适、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协助病人渡过生病康复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1 术前护理
由于肠造口者术后身体的外观有较大改变,对其本人精神打击很大,术前常会有抵触、恐惧、绝望、疑虑、紧张、焦虑或抑郁等心理。因此,术前访视并给造口者进行心理辅导是必要的。
1.1定位 直肠癌手术肠造口多选择左下腹脐与薷前上棘莲线处中外1/3交界处。最近国内也有主张在脐孔处造口。但应注意一下位置:造口位置应使病人自己能看到,便于护理,同时不能影响病人工作;避开凹陷,爱带线处;远离切口和肿瘤漫润区。
1.2心理护理 肠造口虽是治疗措施,但患者接受困难,更有患者因拒绝肠造口而延误直肠癌的治疗。这需要医护人员采取合适的方式,给予耐心地解释及教育工作,肠造口手术只是将排泄系统出口由原处移至腹部,对消化功能无影响。肠造口术后只要学会正确护理,完全可以从事正常学习工作、社会交际等,安排相同患者交流经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术后护理
2.1心理护理 术后医护人员和家属在心理上要给予造口者支持、关心和安慰,同时鼓励造口者尽早学会肠造口护理方法,促进其心理康复,提高其重返社会的信心;而在造口者学习造口护理的动机方面,有的专家则更倾向于当造口者有主动学习愿望与兴趣时才教其本人学习,可保持造口者的心理平衡,使其对恢复原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2.2造口病人心理过程
2.2.1震惊 病人在听到自己即将做造口时,常感到震惊、不知所措。做造口后,拒绝看造瘘口,很难接受它的存在。护士对这一阶段的病人应做好解释工作,以高于亲人的方式来关心病人。对病人表示同情和安慰,使病人逐步接受现实。挖掘病人自我照顾的潜力。通过知识宣教和指导,协助病人通过自理来满足生理需要,从生理需要来解释造口的必要性。同时,建立生活自信心,使病人通过自行操作改变生活品质的层次,驱除自卑等负性心理。
2.2.2防御性退缩 退缩是对出现的危机采取的回避的态度。病人试图躲避现实。以此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护士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帮助病人克服消极情绪,给病人创造宣泄的机会,鼓励病人把内心的痛苦、疑虑讲出来,通过对有关知识宣教进行积极干预,让病人正视现实,多想克服困难的办法。当病人逐渐熟悉自我护理方法时,防御性退缩会被积极应对的态度所代替。
2.2.3认知阶段 此阶段病人心理状况趋于平和、理智,能主动谈论自己的造口,这时是护理人员进行干预的最好时机。要详细向病人讲解造口护理知识,根据病人自理程度,最大限度发挥其主动性,使病人在自我护理中回复自信。
2.2.4适应阶段 当病人能成功护理造口时,便已逐步进入适应阶段。此时,造口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已达到最小程度。可以帮助病人总结经验,安排好生活。组织造口病人联谊活动,帮助病人解决困难。
2.3造口病人常发生的心理问题
2.3.1自卑、孤独 由于造口有时会出现异味,病人会感到自己肮脏,担心别人嫌弃,不愿意参加业余活动,把自己看成是残废人。应鼓励病人多参加联谊活动,互相谈自我护理经验。帮助病人选择合适自己的造瘘袋,最大限度减少异味,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2.3.2心理性性功能障碍 造口病人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关于性生活能否正常进行。医务人员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给予回答,告知病人术后几个月可以恢复性生活。如果病人因自卑和知识缺乏而产生性生活障碍,应通过心理治疗与护理,给予关心与指导,同时,对配偶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得到配偶的理解、关怀和鼓励。
3 肠造口病人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属、亲朋好友、医务人员、志愿者、社区服务机构等。医护人员不应该忽视病人社会关系支持系统的作用,应向病人积极了解支持系统的成员,适时做知识宣教工作,使病人、家属共同参与康复计划的实施。学会对病人提供有效的支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家属应积极鼓励病人参与社交活动,根据康复程度,共同制定活动计划,调理饮食结构,使病人尽早康复。只有适应社会,病人的心理压力才会消除。
肠造口是指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为挽救病人生命而暂时或永久性地将小肠或结肠提至腹壁作为肠内容出口的技术。一般在初始阶段病人都难以接受。护理人员应以极大的同情心来做好各项护理措施,恰当地护理对减轻造口带来的不适、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协助病人渡过生病康复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1 术前护理
由于肠造口者术后身体的外观有较大改变,对其本人精神打击很大,术前常会有抵触、恐惧、绝望、疑虑、紧张、焦虑或抑郁等心理。因此,术前访视并给造口者进行心理辅导是必要的。
1.1定位 直肠癌手术肠造口多选择左下腹脐与薷前上棘莲线处中外1/3交界处。最近国内也有主张在脐孔处造口。但应注意一下位置:造口位置应使病人自己能看到,便于护理,同时不能影响病人工作;避开凹陷,爱带线处;远离切口和肿瘤漫润区。
1.2心理护理 肠造口虽是治疗措施,但患者接受困难,更有患者因拒绝肠造口而延误直肠癌的治疗。这需要医护人员采取合适的方式,给予耐心地解释及教育工作,肠造口手术只是将排泄系统出口由原处移至腹部,对消化功能无影响。肠造口术后只要学会正确护理,完全可以从事正常学习工作、社会交际等,安排相同患者交流经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术后护理
2.1心理护理 术后医护人员和家属在心理上要给予造口者支持、关心和安慰,同时鼓励造口者尽早学会肠造口护理方法,促进其心理康复,提高其重返社会的信心;而在造口者学习造口护理的动机方面,有的专家则更倾向于当造口者有主动学习愿望与兴趣时才教其本人学习,可保持造口者的心理平衡,使其对恢复原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2.2造口病人心理过程
2.2.1震惊 病人在听到自己即将做造口时,常感到震惊、不知所措。做造口后,拒绝看造瘘口,很难接受它的存在。护士对这一阶段的病人应做好解释工作,以高于亲人的方式来关心病人。对病人表示同情和安慰,使病人逐步接受现2.3造口病人常发生的心理问题
2.3.1自卑、孤独 由于造口有时会出现异味,病人会感到自己肮脏,担心别人嫌弃,不愿意参加业余活动,把自己看成是残废人。应鼓励病人多参加联谊活动,互相谈自我护理经验。帮助病人选择合适自己的造瘘袋,最大限度减少异味,减轻病人心理压力。
2.3.2心理性性功能障碍 造口病人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关于性生活能否正常进行。医务人员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给予回答,告知病人术后几个月可以恢复性生活。如果病人因自卑和知识缺乏而产生性生活障碍,应通过心理治疗与护理,给予关心与指导,同时,对配偶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得到配偶的理解、关怀和鼓励。
3 肠造口病人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属、亲朋好友、医务人员、志愿者、社区服务机构等。医护人员不应该忽视病人社会关系支持系统的作用,应向病人积极了解支持系统的成员,适时做知识宣教工作,使病人、家属共同参与康复计划的实施。学会对病人提供有效的支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家属应积极鼓励病人参与社交活动,根据康复程度,共同制定活动计划,调理饮食结构,使病人尽早康复。只有适应社会,病人的心理压力才会消除。
总之,肠造口病人的护理要根据个体差异因人而异,造口病人心理上不要有过重的负担,只要做到膳食搭配合理,营养均衡,使身体营养充分,精力充沛,就能提高生活质量,及早回归社会,和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社交。
参 考 文 献
[1]马治邦.肛肠疾病问答.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11:210—211.实。挖掘病人自我照顾的潜力。通过知识宣教和指导,协助病人通过自理来满足生理需要,从生理需要来解释造口的必要性。同时,建立生活自信心,使病人通过自行操作改变生活品质的层次,驱除自卑等负性心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40-01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急剧发病,造成病人死亡或症状(可)持续24小时的局部脑血管病,又称卒中或中风(apoplexy或stroke),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中年后急剧增多,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高血压、抽烟、糖尿病等卒中重要危险因素的急剧增长,卒中的危害将愈益突出。近年来发病率较前有上升的趋势,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的创伤,笔者在长期中风患者护理工作中,积极的临床护理对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抢救的成活率,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残率、临床意义较大。另外,重视及加强中风病人发病阶段的心理护理,是中风病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
1 对中风护理问题的评估
1.1 语言沟通障碍:语言沟通障碍的定义为:个人在与人际交往中使用或理解语言的能力低下甚至丧失的状态,主要评估依据是:①不会说通用的语言;②说话或发音有困难;③不会或不能说话。
1.2 躯体移动障碍:躯体移动障碍是指个人独立移动躯体的能力受到限制,评估标准为:①不能有目的的在环境内移动;②因有限制性的约束而不能活动;③关节活动受限,肌肉无力或萎缩,肌肉控制力减弱。
1.3 无能为力:无能无力是患者个人感到自己行动已不能影响结果,对当时的情境或即将发生的事情感到缺乏控制能力。临床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中、重度表现为个体对环境和预后失去控制力和影响力,轻度仅表现为被动和精神状态的不稳定。
1.4 焦虑:焦虑是一种模糊的不适感,其来源对个人来说,通常是非常特异的和不可知的。患者表现为生理、情感和认识方面的异常表现,生理方面患者表现失眠、疲劳、眩晕等现象,情感方面表现为健忘、沉思、不能集中、不能面对现实等。
2 护理目标及措施
中风的发病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病后两周以内的急性期、8—12周的康复期,两年左右的康复后期。三个阶段病人的反应均不同,临床必须针对其身心反应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急性期:急性期病人常出现焦虑、无能为力等心理问题、病人对由健康变为瘫痪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悲痛欲绝,甚至出现轻生念头,有些病人出现攻击和对抗行为,故这一期的心理护理目标是理解病人焦虑和无能为力,以调节好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充分思想准备,主要护理措施如下:
2.1.1 支持性心理护理法:通过详细交谈,在充分了解病人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启发、鼓励病人消除恐惧、焦虑、避免不良因素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情感心理护理法:注意以情感交流,关心同情、安抚病人,其中包括:①对病人理解、谦让、允许病人适度情绪宣泄、适时适度劝说安慰病人;②具体周到地关心病人生活;⑧丰富病人文化生活、转移病人注意力;④帮助病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2.1.3 催眠暗示疗法:对极度焦虑失眠病人,采用简易诱导法,如凝视法、节板器法、呼吸调整法等,帮助病人进入催眠状态,以消除病人病态心理,稳定病人情绪。
2.2 康复期:该期病人的心理问题多为焦虑、语言沟通障碍、躯体移动障碍,故该期的护理目标是进一步调整病人心理状态,调整和恢复语言及运动障碍,具体措施如下:
2.2.1 调节病人心理状态:①以情胜情法:即针对病人不同病态情绪,采用相应情志疗法。治疗的原理,即以情志之偏,补偏救弊,达到恢复病人心理平衡,情志协调的治疗目的,如配合音乐疗法效果更佳。②环境心理疗法,设置优美舒适环境,和谐人际环境,促进病人心身康复过程。
2.2.2 语言障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书笔训练和针刺疗法,从简易开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3 运动障碍训练。
2.3.1 躯体运动,要注意三个结合,即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相结合,全身锻炼与局部锻炼相结合,床上锻炼与离床锻炼相结合,具体在病情稳定24h后实施,方法以按摩、推拿、各种功能操作锻炼为主。
2.3.2 生物反馈:以肌电反馈法,使病人能清楚地看到反馈仪荧光屏上的波形,又能听到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同时使肌体能最大范围的活动,使肌电位增多,关节活动度加大,以促进肌体活动康复。
2.3.3 气功疗法:练功为中风病人的心理障碍和运动障碍的康复均有好处,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种进行练习。中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风患者老年人居多,其皮肤干燥多皱,皮肤弹性较小,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少,血液循环差,皮肤受损后修复能力弱,易发生压迫性损伤或褥疮。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成为致病因素。中风患者因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长时间治疗不愈,对今后工作生活顾虑重重、易产生忧虑、悲观、失望甚至厌世等多种心理状态。中风后部分患者发病后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失去自理生活能力,会滋生不良的心理反应,中风患者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很重要。研究表明:高压氧治疗中风可以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血氧的含量及血氧的有效弥散距离,从而增加脑组织和脑脊液的血氧含量,恢复脑组织的能量代谢,脑神经细胞的肿胀也减轻,颅内压随之降低,而积极的心理护理,则可掌握患者在病情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异常心理反应,帮助病人进行适应性调整,使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处在最佳状态,才能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诊疗工作,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51-01
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转变,护理美学已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具有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多层次的需要,临床护士应灵活运用护理的美学规律,用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这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本文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角度探讨对护理美学方面的一些理论和实践认识。
1 从护理美学角度满足病人各层次需要的意义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临床护士应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综合性护理措施三方面考虑,创造出对病人身心有利的诊疗环境[1]。
1.1 创造生理性的审美环境
良好的生物、生理环境,一方面能通过感知去改善病人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通过物质渠道来充实身体基质,从而有利于生命活力的发挥,促进疾病的康复。
1.2 营造心理性的审美环境
环境和人之间的协调,如病室气氛和谐、护患、医护之间关系融洽,可以给病人以良好的心理感受及美的体验,促进心境安宁,起到有益于疾病康复的意义。
1.3 创造社会性的审美环境
每个病人都有自身的社会角色,懂得自己的社会价值,但一旦进入医院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之后,他们始终困扰于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的冲突中,影响身心的康复。为病人创造社会性的审美环境,就能使其与医院的特殊社会环境协调,促进康复。
2 满足病人各层次需要的护理美学实践
2.1 满足病人生理层次的审美要求
2.1.1 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物理环境护士应使病室布置合理、整齐,适度的光照、温度、湿度,保持病室周围环境安静清洁,提供方便、实用、洁净的生活设施。如为病人整理床铺,及时处理病室内、外噪音,定期检修病室生活设施等,都是保证病人所处的物理环境舒适的护理措施。
2.1.2 及时处理引起病人不舒适的因素临床上常见的引起生理不舒适的原因有:疼痛、寒冷、过热、呼吸不畅、不良卧位等。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需认真评估病人不舒适的原因,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如:为炎症引起的腹痛的病人取半坐卧位,以减轻疼痛;及时为病人添衣加被,以抵御寒冷等,使病人在疾病的情况下尽量缩短不舒适的时间。
2.1.3 注重使病人保持生理舒适的细节行为如利用红外线灯为病人理疗时,避免灯光直接照射病人使其感到不适。经常查看大小便失禁病人是否遗大小便,并及时处理。
2.2 满足病人心理层次的审美需求
2.2.1 对护士的要求护士良好的仪表及精神面貌是病人心理舒适的基本条件。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应保持仪表端庄大方,服饰整洁,态度和蔼,表情亲切,以及充满热情的精神状态,使病人产生有礼貌、尊敬、信任、安全和美的感觉。如:曾经有一位病人亲眼目睹医护人员抢救病人的经过,后来该病人对护士说:“看到你们沉着、冷静、工作有条不紊,我放心多了!并对早日治愈疾病更有信心了。”这提示我们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努力使自身的护理技术达到严格、细致、熟练、轻柔的精美境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
2.2.2 协助病人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病人由于疾病带来的不舒适状态,使其在穿衣、饮食、活动等方面都受到一定限制。但爱美是人的天性,护士应帮助病人处理日常个人卫生,包括整理穿衣、剃须、理发、梳头、洗脸等,使其保持整洁的外表,改善自我形象,从而获得自信。
2.3 满足病人社会层次的审美需求
2.3.1 尊重病人,建立平等的护患关系自尊的满足使病人感到舒适和美。如对病人使用礼貌称谓、礼貌用语,邀请病人参与制定护理措施,保护病人的隐私等,都能使病人感到人际关系的亲切、融洽,达到护患之间心领神会、默契配合的美学境界。
2.3.2 认真评估病人的社会压力源护士在工作时注意观察病人的言行,分析导致压力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帮助病人减轻压力。如:我科曾收治一名孤寡病人,该病人因担心医疗费用问题而变得脾气古怪。主管护士通过评估分析,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从护理美学的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因此,护士帮助病人寻找社会压力源,并通过护理的艺术来帮助病人减轻压力带来的不良刺激,是满足病人对美和舒适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上是笔者对现代医学模式与护理美学的一些认识和实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更好地以护理美学理论为指导,使病人体验到美的感受,并在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上达到最愉悦的状态,需要护理同行不断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