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青少年素质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4-02-17 11:24:5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青少年素质教育

篇(1)

社区发展有三种重要的结合:一个是特定的地域结合。第二个是社区各种各样功能体系当中的各种资源结构的结合。第三个是有共同利益的全体社区人员的结合。这种结合显示了社区的机制,可以对社区发挥有效的作用。一方面是社区内的发展作用,另一方面是社区外的发展作用,也就是说社区是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良好机制。社区发展还有三个重要的过程:第一是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公共建设是否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一个起点。第二个是社区的服务过程。第三个是社区的教育过程,也就是社区内成员 教育需求的满足和人的素质发展的满足。国际社区教育协会95年召开的国际社区教研大会通过的一个宣言强调:第一,没有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秩序的完整。第二,一个强大的社区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第三,良好的社区教育能促进社区的发展。第四,只有通过社区教育才能使社会获得持续性地发展,因为社区精神、社区教育、社区管理应是良好的,强有力的。社区内部这三种强大力量中,社区教育是关键。

篇(2)

当今社会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青少年置身于利益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许多青少年迷茫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走向社会后,不知如何突现自我价值,如何处事,如何做人,甚至在错误世界观的引导下,走上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发展。

一、下围棋有助于青少年的人品教育

围棋中有一述语――“形不正,棋不顺”,指的是下出不好的棋形,棋路处处受阻,甚至有死活问题,时不时地会成为对方的攻击目标,棋局被动,棋势发展无望。相反形正的棋形,富有弹性、易守、易攻、不成死活问题,棋势发展顺畅。人品亦是如此,品行不端正者,意味着很难与人和睦相处,很难与人沟通交流。当今社会提倡团队合作,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要与同事、朋友、亲戚相处融洽和好,这样才能干成你想干的事,否则本事再大你也将一事无成。要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二、养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事作风

一盘完整的棋,每方要下至上百手,棋局的胜负是很难做到一招致胜。棋局的取胜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你的每一手棋必须下出你能发挥的最高效率,通过点滴优势积累,逐步地把棋局由微优到略优、大优,最终转化成胜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年学生走向社会,不能急于求成,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兢兢业业地做好你该做的每一件事,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你就能成手、高手、能手、专家,就会取得同事、领导的好评,你的事业自然也就有所建树。如若投机取巧,必将适得其反。就像下棋一样,无理棋最终会受到对手的惩罚而走向败局。

三、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下围棋最难的并不是计算,而是纠结于如何处理“实地”与“外势”的关系。实地多了,外势必失,势厚,实地必少。下棋不能一味地追求实地,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势,要纵观全局,该取地时取地,该取势时取势,做到实地与外势的和谐发展。

围棋中的“实地”就是眼前利益,“外势”即为长远利益。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无论对个人还是集体,乃至整个社会意义非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更要看到长远利益。当它们发生矛盾时,做到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的一对利益关系。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前瞻的眼光,创新发展的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由此要依据统筹兼顾的原则,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问题,同时又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弃子争先”、“弃子取地”、“弃子取势”等是下棋中的常用手段,是指棋手统筹全盘,做出局部必要的牺牲来换取全局的最大利益和优势。不顾全局,只顾当前局部的利益,必将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围棋的这一思想指明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即局部利益要服从 整体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领导管理层,要从战略的高度正确处理好之间的关系,避免因小失大,造成全局的被动。

青年学生受制于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学生目光短浅,私心太重,只会顾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人利益,没有远大的抱负、理想,没有奉献精神。通过学下围棋,感悟围棋中的理论,就能很好地理清这些关系。步入社会后,甚至走上领导层岗位后,就会有长远的眼光,奉献的精神,运用围棋思想游刃有余地处理好每一件事,走向事业的成功之路。

四、正确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

众所周知,“千古无同局”,围棋的变化深不可测,每下一招棋必须通过精密的计算,理性的判断来选择是攻还是守,是选择取势还是选择实地,选择弃子争先还是顽强出逃或就是做活。正确的选择引领棋局上一条康庄大道,直至胜利,错误的选择误导你逐步走向败局。

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也同样要面临无数次的选择,升学时要选择学校、专业,进入职场要选择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在这纷繁复杂的选择中,我们同样要保持冷静、清醒、谨慎,每一次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一条完美的航线。面对选择,要冷静分析时局,不可跟着感觉走,凭着性子来。与其追求鲁莽快意,不如冷静分析时局,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面对选择,我们要扣问内心,让内心回答来作抉择,选出一条无悔的走向成功的道路。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五、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作为一门艺术,围棋高雅、深邃,讲究情趣、意境,下棋必须遵守基本的礼仪,下棋时更注重沉稳、飘逸的棋风,端庄、潇洒的姿态和彬彬有礼的风度。围棋爱好者坐于围棋盘前,手握棋子,所有纷乱繁杂的社会意念顿时消退,思路进入清爽广阔的围棋境界,溶入到博大、精深的围棋胸怀,自然去领略高尚的围棋艺术魅力。

围棋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其内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以上所述只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在新时代下人们的价值观走向何去何从,青少年朋友们,去下围棋吧,爱好围棋吧,从中必能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篇(3)

(二)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的方法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填写、现场回收的方式,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有效。

(三)专家访谈法。在确定研究题目前,咨询教育学和体育学方面的专家,为本文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四)数据分析法。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所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体育教育的研究意义。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我国青少年比例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最大。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最多。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视应试能力,忽视全面发展。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心理素质会产生很大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时地结合运动专项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从中得到锻炼,学生才能对体育教学所要求的指标全面反馈并提高。

(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理论。学习体育理论和体育知识,是培养运动能力的前提。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与理论,来指导体育实践。在校学生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更多时间还是要学生自己独立进行身体素质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体育知识,更好地制定自身的训练计划。独自锻炼,就必须掌握锻炼的方法。

(三)掌握科学方法进行锻炼身体,是培养青少年体能的关键和终身锻炼观念的重点。体育课程的开设,是青少年学生的生长规律,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基本活动包括跑、跳、投等和运动中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弹跳等的区别。只有通过专门的训练活动才能锻炼身体素质,而身体运动能力是从事体育运动的前提。青少年学生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锻炼身体的需要,更要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体育技能,来指导从事各种运动的能力。

(四)学生具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在体育课程内和体育课程外,特别是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内容,制定适合自身的锻炼计划,自主参加体育锻炼。合理的掌握运动量,进行科学的锻炼。学生独立自主从事体育锻炼,掌握合理的运动量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的方式。学校体育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重点,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选择适合自身的训练内容、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充分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三、提高青少年体育教育质量的建议

(一)学生体育教育的方法。从确立教育观念入手,确立培养人才模式,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各类人才优化的知识和智能结构,优化课程,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整体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二)改革教学内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全面的能力和素质。在如今的信息时代社会,教学内容的改定要具备信息时代的特征,青少年学生要从教师的讲授中接受运动知识,还可以直接从网络中获取运动知识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该是了解最新和最前沿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体育选项课教学,前提是师资力量的充足,学生都能够参加基本的体育课外锻炼,满足每个学生个人的体育锻炼的需求,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又能够使学生很好或者较好地掌握终生受益和坚持运动的项目。

篇(4)

舞蹈属于一种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同时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舞蹈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在舞蹈的过程中接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基本素质,不断提升协调动作的基本技能,深刻感受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陶冶情操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行以及舞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舞蹈教育,提升青少年的人体美、心灵美,培养青少年的艺术修养,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

一、青少年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席勒表示:“我们要想获得政治上的自由,必须通过美感教育的途径。因为只有通过美,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这里指出的“美感教育”,主要就是指当前的“美育”。由此可以看出,美育已经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全过程。美育可以帮助青少年逐渐形成基本的素质结构,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在我国素质教育开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舞蹈作为一种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个人的艺术修养,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我们可以将舞蹈艺术看作是一项审美活动。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情操,与德育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因此,通过舞蹈教育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当前时展的必然要求,可以有效满足新一代人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青少年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青少年舞蹈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道德品质主要就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较为稳定持久且具有明显特点的一种行为倾向,这种倾向性通常表现在人的思想行为上。道德品质对人的行为习惯具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养成正确的集体荣誉观和人生价值观,从而逐渐形成可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道德品质。相对于那些思想发展不成熟,而且接受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只能通过老师进行照本宣科的形式接受素质教育,但是这种学习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开发各种新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正确认识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效弥补传统素质教育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舞蹈教育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将社会宣扬、传播的道德精神,以舞蹈的形式进行加工,并且较为直观的展示出来,同时通过这种舞蹈教育可以引导广大青少年对美与丑的深入思考。此外,舞蹈具有生动、活泼、形象等多种特点,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中充分享受美德的熏陶,增加学习的乐趣,在培养青少年审美需求的同时,有效的熏陶青少年的道德思想。2.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智力加强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操,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大脑智力发展。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常常欣赏和接触舞蹈艺术,可以促进人们视觉感知能力的提升,为创新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青少年的大脑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而舞蹈主要是以运动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可以有效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因此,在舞蹈教育中,青少年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通过敏锐的观察不断的去发展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并且能够通过思维构思和身体动作有效的展现这种美,从而不断开发青少年的大脑智力。青少年大多都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着好动好学的特点,舞蹈教育充分利用了这种特点,抓住青少年的好奇、求知心理,通过各种音乐节奏、舞蹈动作来提升青少年的想象能力和模仿能力,增强青少年对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此外,舞蹈作为一种无声的艺术,表演者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和心灵感悟将内心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所以,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舞蹈的特性,不断培养青少年的想象能力,提升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3.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形体美和优雅气质沃尔特•特里表示:“舞蹈训练能够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促进他们肢体动作的协调性,提升动作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锻炼正确的姿态。从情感的角度来看,舞蹈教育对青少年遵守纪律、接受组织领导、适应集体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青少年的情感表达和言行举止也有着很大的益处。同时,舞蹈训练不仅要情感和身体并用,还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身体在根据规定动作进行舞动时,舞蹈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敏捷性。”这里主要从情感、身体素质、注意力等方面说明了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舞蹈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在舞蹈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体美的素质,提升协调动作的能力。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艺术,它主要就是通过各种肢体动作来反应真实情感和现实生活的艺术。青少年大多都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体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加强他们的舞蹈训练能够有效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锻炼青少年的感知能力;同时还可以美化青少年的身形体态,纠正他们含胸、驼背等不良习惯,帮助青少年逐渐养成优美挺拔的体态;此外,在舞蹈形式和音乐旋律的熏陶下,可以协调青少年的运动和动作,展现个人的优雅气质,让他们保持端正的仪态和仪表,实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4.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舞蹈的排练和表演过程中,集体舞占有很大的部分,而且对动作的统一性以及队形的整齐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青少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才能有效的完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在舞蹈演出和比赛的过程中,青少年形成一个表演集体,他们会逐渐养成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良好习惯,逐渐形成一种集体荣誉感。因此,随着学习迁移的基本规律,舞蹈训练中的集体荣誉感会逐渐迁移到学校集体、民族集体、国家集体的荣誉感。

三、结论

总而言之,舞蹈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素质教育发展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青少年的舞蹈训练,逐渐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开发大脑智力,锻炼青少年的形体美和优雅气质,提升青少年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涛.浅谈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必要性[J].青年文学家,2010,(05):115-116.

[2]邱玉音.浅谈青少年舞蹈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2,(05):103.

[3]吕璐.浅谈舞蹈教育对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1,(02):150.

[4]李倩.浅谈舞蹈对青少年素质培养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2,(14):288.

篇(5)

20__年,为__小学、__小学、厉庄小学成功申报20__年度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资金扶持(全市8所)。截至目前,我区共有7所学校获得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6所受省级公益金支持。同时,在全省文明礼仪示范学校评比和全省文明礼仪风采大赛中,获得省级文明礼仪活动经费17万元整。

20__年底,调整了区“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开展网吧、出版物、文化娱乐市场以及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活动,清除文化垃圾,净化社会环境。动员“五老”积极参与建立绿色网站,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网络监管,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努力成为崇德向善、崇尚文明的“美德福城”接班人,区文明办组织开展了以文明礼仪风采大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全区各学校踊跃参与,其中小学组的参与率达到了97%,初中组为90%,高中组为75%。在县、市各级初、决赛后,经过层层角逐,海头中学成为代表我市参加省级比赛的高中组代表队,以唯一一所进入决赛的农村高中的身份,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第5名)和文明风尚奖的好成绩。开展“缤纷的冬日”活动,组织2013年度十佳美德少年走访慰问留守老人;参加全国“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启动仪式;与关工委、教育局、团委等单位联合开展全市青少年“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践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我县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志愿者参加全市心理咨询志愿者培训班;组织县实验小学参加中国文明网举办的“我的梦”童心向党歌咏展播活动,录制并上报5首歌曲视频参与活动,在中国文明网和央视科教频道中播出。

组织各文明单位继续开展贫困孤儿资助活动,建立“爱心储蓄卡”,定期为孩子捐款捐物。20__年,我区__义工共开展关爱老人、资助学生、清洁家园、重症募捐等有影响公益活动28次,达370时,影响带动我区志愿服务品牌效应不断扩展,国税“爱心妈妈”、供电“小红帽爱之队”、“爱心车队”、“交通红马甲”等多个社会志愿服务品牌蓬勃发展。

存在问题:

少年宫的活动是公益性活动,不向学生收取一分钱。因此对于学校来说,长期运转还需政策和经费保障,如果仅仅从当地财政和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来维持长期发展,明显不够,希望上级部门能有专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同时,聘请的校外辅导员、‘五老’人员及大学生志愿者,也缺少政策,无法保证交通、餐费、住宿等补助的发放。

一、建设校外活动阵地。一是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一方面,严格按照“一校一品”发展要求,建设新一批乡村学校少年宫,在2015年完成我区所有中心小学和完小的全覆盖,成为全市首个完成所有中心小学和完小的全覆盖的县区。并发展一批初、高中少年宫(2016年完成),做大做实少年宫建设,让更多的孩子在少年宫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另一方面,多渠道为少年宫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加大对少年宫日常活动和财务去向的监督管理,2016年元旦前对所有少年宫进行检查评比,使少年宫年检常态化,保证少年宫活动高效有序开展。注重少年宫品牌包装推介,及时将优秀经验及做法形成材料上报。二是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基地目前接待能力为800人∕次,年接待量达12万人次,全区31所初中每年轮流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20__年底,基地申请加入省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协会。今年7月,省文明办和省教育厅将再次开展全省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运行测评工作。为此,

篇(6)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5(C)-0114-02

青少年始终是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青少年的成长固然离不开学校,但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良好环境。博物馆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天堂,青少年可以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多方面得到熏陶。2004年4月,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向全国博物馆下发了“关于博物馆向未成年人提供免费参观的通知”,并于5月1日在全国推广实施。2006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这也是全球化下的各国博物馆共同关心的话题。、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又于2008年1月23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作为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承载着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推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那么,在这样一个文化生活繁荣的年代,如何把青少年吸引到博物馆里来呢?让他们感受博物馆,并从中提高综合素质,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博物馆该怎么办?如何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其心理、生理特点的服务?搭建一个为青少年吸收素养的平台,就此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博物馆设立“学生课堂”

实际上,长期以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少关注博物馆。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深浅不一,社会的博物馆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在校外教育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纪念馆才受到全社会的真正关注。

大家都知道,现在青少年在学校接受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填补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空白?让学生掸去由“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分升学率带来的郁闷和烦恼,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游在博物馆,既休闲、娱乐又在玩中学习。博物馆要找到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设立"博物馆学生课堂"是对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设立一系列以“参与式、感受式”为主旨的,适合不同年龄青少年需求的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来感受博物馆给他们带来的诸多乐趣。

坚持“寓教于乐”的德育意识,博物馆要在拓宽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上多下功夫,如:“巡展”、“送电影”、“办讲座”、“学打拓片”、“我问你答”、“有奖竞猜”、暑期与城区学校联手开展“异地生活”、招募文物资料寻访员等都是很好的方式,既活跃了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了才干,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树立了自信。如设立儿童展厅,少年儿童在家长及志愿者的陪同下,动手制作陶瓷、学剪纸、打吉祥结、捏面人,绘画京剧人物脸谱等活动。手脑并用启发心智。如开设科普乐园。开展科普工作,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专家指导下,青少年学习陶器、青铜器、瓷器的文物鉴赏与修复;请专家定期讲课,鉴赏明清家具等;到博物馆利用电脑查询、学习其他科普知识。科普乐园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一项活动,请青少年走出学校,到博物馆社会大课堂来探究新知。以后我们还可以开辟“电脑课堂”、“历史课堂”、“手工课堂”、“音乐课堂”,我们要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心智,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去发现和创造。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智能发展、身必健康、审美情趣、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熏陶。

二、博物馆找到与学生课本的结合点

让文物“说话”是博物馆的语言特色,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先进传统理念,这些体现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史上先进传统理念,这些体现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史上传世不衰,而在我们这个社会经历深刻变革的时代,一些青少年由于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易走极端,容易崇尚绝对自由、突出个人利益,因此博物馆要多用历史故事、先进事迹,让文物开口,细细感染的方式,使博物馆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升华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文物语言最具有真实感和原始性,直观、形象的文物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和见证物,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艺术作品所不具备的特殊的形象“语言”,它的历史真实感和直观性的感性认识,具有文字所不能替代的感染力。让文物“说话”,来营造凝重、庄严的历史氛围,带领青少年走进历史,促使思考。笔者认为,博物馆让文物“说话”,找到与学生课本的结合点,可以引起共鸣,震撼心灵。这一点,实践已证明是毋庸置疑的。青少年到博物馆参观展览,可以学到、看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扩大知识面,通过许多感人的文物加深和休验书本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受到启发和感染。通过讲解员互动式、提问式、恩辨式的讲解,拉近了文物内容与同学们的距离。使历史与现实衔接起来,引发思考。

三、坚持走联合之路,共同繁荣青少年的德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德育工作是中国最大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奋斗,现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方面由于各地博物馆所承办的展示主题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规模各异,在对社会所承担的宣传教育职能上,要相互联系,资源共享,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另一方面博物馆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相关单位也很多,有教育部门的、也有街道、部队、社会团体的,充分利用好学校、社区等文化网络资源,发挥大家所长,联合起来为青少年服务好,已成为当今繁荣农村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之,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迎接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最大的问题是素质和人才问题。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笔者认为,博物馆应首先关心儿童教育,使他们具备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自治和自学。这就要求博物馆配合学校来实施素质教育。博物馆对于青少年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美育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博物馆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博物馆学生课堂”,使其受到良好的博物馆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大有稗益。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共同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江门市恩平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1]《文物工作》.2008.

[2]林南红.浅析博物馆、纪念馆与青少年素质教育,2010.

篇(7)

一、 青少年宫业余培训是对应试教育的拾遗补缺

作为公益性机构的青少年宫所进行的业余培训教学活动,其机构性质决定了它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它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延展和补充。它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也可以理解为课余培训。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业余培训作为第二课堂有着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业余培训的因材施教原则更多地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种学习不是强迫性的,而是出于学生内心的喜好,学生的学习天分得到了很好地挖掘;另外,业余培训活泼且有激情的课堂形式,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团队意识,这也有利于学生人格意识的健康发展;业余培训非常重视的社会参入意识——如各类比赛、演出、实际操作等——正是学生不断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业余培训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的安排,由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极大地补充学校教学内容,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丰富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

业余培训遵循教育规律也应有其教学原则:第一,人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和活动安排中都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在学习中自由、自在、自觉、自发地体会学习的乐趣。第二,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要记住素质教育是业余培训的主要诉求。第三,业余培训应该是在尊重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应试教育有着不容讳言的不足之处,但它却是基础教育不可少的部分。业余培训应该是有益的延伸和补充,课程和活动的安排要做到兼顾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第四,业余培训一个重要原则是“有教无类”,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分析自己的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提供学生共性和个性发展的足够空间。发现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老师要合理安排课程,着力深挖学生潜力,找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亮点。

二、 业余培训必须注重社会效益

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应该以社会效益为终极目标,社会效益是教育活动的唯一准则,是教育公益性质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公平的综合反映。以赢利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功利性的教学活动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注重社会效益的教育才能做到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如果将教育比作生产活动,要使生产成果成为有效:首先,从使用价值上来看,生产成果,无论在质或量上,都必须符合社会一定阶段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产品的使用价值必须得到实现;第二,从价值上看,生产产品所消耗的,应该取得相应的生产成果。只有这样,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所取得的生产成果才能成为有效的,而这种有效的生产成果我们称之为“效益”。教育假若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基于以上理论的阐述,我们完全可以要求教育生产出社会需要的“效益”,不能产生社会效益的教育模式是不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

业余培训的教育模式可以弥补应试教育的误区,努力促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良好发展。我们知道: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育是否具备社会效益的具体体现,中国在21世纪能否以富强、文明之邦屹立于世界?取决于教育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

三、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自主、自知

我们理解的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人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通过进行素质教育启迪学生的学习天分,使得受教育者在道德素质、健康的体魄、能力及眼界的拓展以及个性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的未来性,素质教育不是为了应付这样或那样的考试,主要目的还是个人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启迪心智,孕育后续发展的潜力,实现学生的最优发展。

通过素质教育,我们力图培养的人是一个有足够的自主意识的人,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人在步入社会之前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都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人的素质是一种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和。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由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做一个文明的社会人。素质教育使得基础教育返朴归真,将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四、加强素质教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必要

充分培育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解放,从不断自知到不断增强自主意识,个性的尽力释放会带来巨大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精神,而这些就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在所有教学活动中,除了调动学生们的参入意识、自主意识,更是要启发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提问。因为提问才有互动,提问才体现了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根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自由思索”的教育思想,健康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个性”得到健康、自由地发展。这样的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解放学生的“个性”,因为只有个性得到解放和发展,才能够谈得上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才在情理之中。

同时,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也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因而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 、创造力都是基于个体能够掌握的知识面,其中文化素质可以完善思维方式,想象力可以让思维自由驰骋,是创造思维的来源。

五、着力学习环境的营造、激发学习者的潜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知,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氛围、平等交流的教学姿态,以及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用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将每一个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因为学生不是简单的容器,被动的灌输无法滋润他们的情感,所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切互动的学习气氛尤为重要,也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通过积极的、正面的评价更多的对学生进行鼓励,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师生间在愉快的情绪中相互接纳,教学相长,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业余培训的教学活动中,培训部也应该多组织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在教学点布置宣传栏刊登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刊登学习心得用以交流学习,帮助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刊登自己的学习成果等等,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学习兴趣,同时积极参加如舞蹈、作文、绘画、航模、机器人等等的相关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创造。在活动结束后,任课老师应该要求每个学生提交小论文或者活动纪实等,汇报活动的心得。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小论文中找出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或者不足之处,通过及时沟通,给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掌握好知识的同时,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学生通过参入这些活动扩宽了自己的眼界,个人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六、业余培训的师资要求

业余培训的目的也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因而就必须让学生在一个身心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释放个性、学习知识。因为业余培训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有其特别的要求,所以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其实有着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应该在教学中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强调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认识到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掌握好应该学习的知识,而被动的灌输只会磨灭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观念、能力、学识等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教学活动的成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再则,老师在教学过程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师生之间的情感融洽能够极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老师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投入,还应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探索学习的核心,一个好问题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努力营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以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个人魅力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加以合理运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样,教育才会更全面、更和谐,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76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eenagers is gradually refined, and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as an educational content is introduced to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eenagers.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have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ink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the problem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t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al education to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eenagers.

Keywords teenagers; emo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universal

1 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指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以个体需要为中介,反映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心理活动。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前者和原始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后者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获得,因此每个人所拥有的复杂情绪和情绪的定义都有所不同,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情绪又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二者对生活和人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前者明显有助于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后者若不做恰当的处理会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损身心的健康。由上述可知,情绪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由此,学会恰当的处理个人情绪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与交流的重要课题。处于人生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由于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模糊加之这一年龄阶段的怀疑和叛逆心理,对周围事物和行为的理解的探索使其情绪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变化多端,若不能正确的判断新生事物和正确处理自身的情绪,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进而情绪朝着更加不良的方向发展。

2 情绪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约翰・怀特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去过有意义而且充实的生活,同时要让他们获得个人幸福并尽到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主要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道德意识的个体,这种道德意识既体现在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活动中,也体现在个体作为社会的公民、民族国家的一份子乃至世界公民等更宽泛的层面上。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经过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让儿童成为一个正派的人,关心他人和自身的福祉;教师和家长要公平地对待学生,关心孩子而不带来伤害,放手让他们去追求自在的生活而不是试图控制他们,培养孩子们的慷慨、宽容、善良以及公平等美德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仅仅依靠学校设置的课程是没法教授这些东西的,必须借助日常家庭生活与课堂的融合才能养成。扈中平认为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这具有终极性、普及性和丰富性。从以上两位学者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并能愉快的生活的个体,但这却不抹杀个体的主体性,而是为了让个体能够更好的融入团体和社会并保持自我的独特性。

情绪教育和素质教育蕴含以上宗旨。人的情绪包含正负两个方面,情绪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摆脱不良情绪的驱使,引导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是为了让人具备好的素质,不损害他人与社会,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可见两种教育都是好的教育,这与社会大的教育方向是一致的。从人的教育的角度来讲,两者都具备使人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功能,因此都属于理性的教育,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培养人充分利用理性认识和处理感性自我的能力。素质教育从大的方面确定了人的培养目标。情绪教育从人的心理的一个细节入手,探索情绪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个体行为是个体素质的外在呈现方式,从这一方面来说情绪教育与素质教育产生密切关联,关注和培养青少年理性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成为完成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篇(9)

在当前的艺术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浮躁心态,使艺术教学的培养目标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社会上出现了通过艺术考级,或参加艺术竞赛中获奖作为检验艺术教育的标准,或者青少年学习艺术为了艺术特长加分的功利目的等问题。考级热、竞赛热使艺术教学成为竞技教育,这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教学观念,已被公认为落后于现代社会的需要,导致错过了通过艺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良好时机。

实践证明,艺术教育体现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艺术技能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发展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品质。它强调把学生教育成才;强调发展智力、创造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发展学生的责任感、自尊感、自信心、自主自立精神和各自的特殊才能;强调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通过艺术教育促进青少年个性全面、和谐、自由、充分地发展,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俄国钢琴教育家巴拉基列夫的观点对我国当前的钢琴艺术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在一封信中说:“你知道,即使拥有这么多的音乐学院、音乐学校和其他的钢琴教师,我们社会的音乐发展进度为何还这么慢?据我看,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大部分的教员,只是在发展学生的手指机械性上获得成功,而并没有注意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因此,在艺术教育渗透素质教育,转变艺术教育的教育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艺术教育水平,使青少年艺术教育教学向全方位培养素质型、综合型和外向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变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以尊重个性为基础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互相尊重、互动的氛围中生动、活泼、愉快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应该为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裕的空间和时间,创造适宜个性发展的环境,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创造的能力和继续深造的能力。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个性的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现代艺术教育的主流思想和主张。

在一些钢琴课堂中,经常看到一些本身天赋较差的学生,或战战兢兢、或一本正经地保持着手型,一板一眼地弹奏着五线谱上的音符;家长为了望子成龙,采用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学生认为学好钢琴就没有童年的想法,有的学生学习钢琴就是为了参加考级,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机械反复地练习考级曲目;一些被认为有音乐天赋、专业拔尖的学生,盲目追求技术难度,变成比赛机器的也不在少数。在这些学生身上,看不到一丝表现音乐艺术的喜悦。这样的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对青少年进行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他们形成个性的良性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如果艺术教育反而使学生自卑或浮夸,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意义。人们常常通过社会艺术考级、艺术比赛成绩的显性结果评价艺术教育的教学成果,而忽视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自身素质的隐性作用,忽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忽视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重视专业,忽视普及;重视技能,忽视美育;重视比赛,忽视教育;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等等,使得艺术教育局限了现代青少年的个性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把社会艺术考级或艺术竞赛变成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艺术活动,以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着重突出对青少年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其次通过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形成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旨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再次通过采用项目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学校要在课程安排上为学生出外参加艺术活动、开阔艺术视野留有自由空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博物馆;参与美术、文学创作,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等,为学生施展才华、表现个性创造各种环境和机会。

二、变技能教育为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艺术的审美教育就是人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接受,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世界、人生、社会的审美经验,从新的角度和立场观察、理解、体验生活和生命。在现代社会,艺术世界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围绕着我们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青少年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教育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并从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带功利色彩。艺术教育注重人文内涵,使青少年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培养就不是艺术教育。北大教授、著名美学家叶朗就当前中国青少年的艺术教育作出点评:“艺术不只是技术,艺术教育应更加注重人文内涵。”如果在钢琴课中,因为孩子一个指法不到位,就严厉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这么不用心”,便会让孩子丧失兴趣和信心。如果因为只注重艺术的技术性,而扼杀学生的天性,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艺术美的欣赏。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更注重对青少年实施审美教育。

要通过把艺术教育中的技能教学变成审美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首先要转变艺术教学观念。培养目标应以美育为主、技能为辅,以发展能力为主、以传授知识为辅,以面向全部为主、突出专业为辅。比如唱歌绘画课不仅仅是教会技能,还应该使学生学会唱歌绘画,进一步学会表达艺术情感,学会欣赏艺术美,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感受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高雅艺术情操的目的。其次是开发受当代青少年喜爱的艺术教材,教材内容应充分体现艺术审美教育精髓,增加艺术欣赏环节,把诗歌、戏剧、艺术史、艺术家、艺术作品等内容巧妙地融进音乐和美术教材里,尤其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世界上伟大艺术家的生平、创作和传世艺术品,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应注重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发展趋势,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雅俗共赏。

三、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加速发展,各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呈现出日益频繁的态势,各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形式正在不断汲取新的营养,新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涌现,艺术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艺术教学可以同其他学科,或者是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增强活力,否则艺术教学就是贫乏的。提倡艺术教学内容的融合和综合性发展,是对传统艺术教学观念的一大突破,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大成果。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舒曼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斐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受益匪浅。不仅如此,对于雕塑家来说,每个演员都是静止不动的雕像,而对于演员来说,雕塑家雕塑的作品又何尝不是活跃的人物?在一个美术家的心目中,诗歌却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在具体的艺术教学实践中,艺术教学应在教材内容、教学模式、艺术活动组织方面体现多种艺术门类的融合,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获得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音乐课堂、美术课堂融合文学、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综合形成艺术欣赏、艺术创作、艺术表演课堂;融人文学艺术的音乐美术教学,体现了艺术教育人文内涵,通过游戏、情景模拟、表演等教学方式,给学生创设多种艺术相结合的审美享受。通过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感受艺术情境、表现艺术意境、创造艺术美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参与规划课外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综合艺术素质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比如,指导学生深入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研究;与学生讨论各艺术门类的内在联系和各艺术门类在社会中发生的艺术现象;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博物馆,参与音乐会、戏剧、戏曲、舞蹈等艺术表演等。

大至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小至学校的一句口号,都会对青少年艺术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一代家长和学生。要转变当前社会上艺术考级成风、艺考热、技能比赛频频的浮躁风气,转变家长和教育者的功利心态,全社会就要转变艺术教育观念,大力发展青少年艺术教育,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使青少年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J3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76-01

一、陶瓷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陶瓷艺术有着极强的观赏性,对制作者更具有参与性、直观性、愉悦性等特点,所以陶瓷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陶瓷艺术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质

我国的陶瓷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很多古陶瓷在世界上都被认为是艺术珍品。这些优秀的陶瓷作品都积淀了创作者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感慨陶瓷艺人的巧夺天工之时,同时也对陶瓷艺术的悠久历史、制作过程、陶工艺人等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接触祖国璀璨的文化。在陶瓷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对陶瓷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与熏陶,从而把这种对美的感受及联想渗透到其他美的事物当中。陶瓷艺术教育能够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陶瓷艺术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

陶瓷艺术是一个集想象、审美和动手等多方面能力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在制作过程当中需要眼手心一体,这样就要极大程度地调动思维的能力。正如我们所知,现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从小抓起,例如给孩子买橡皮泥,让他们学着或者想象着去捏出一些图形,这种做法就能激发孩子的思维以及想象能力。陶艺作品所表现出的直观性,正是人类抽象思维的表达,展示出了具体的形象,使具体形象被赋予了抽象化的语言。因此,陶艺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形象与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陶艺教育能够培养动手能力,提升劳动技能

古人对于繁琐的制陶过程用“72道方成器”来形容,可以看出制陶工艺相当讲究、复杂和严谨的。这也就要求制陶者需要了解化学和物理方面的基本常识之外,也要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陶瓷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要求制陶者熟练掌握陶瓷成型技艺,涉及各类装饰彩绘手法及线造型艺术,以及立体造型观察方法和塑造能力。因此,通过陶瓷艺术的学习,能够培养遵循科学规律做事的习惯和素质,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劳动技能。

二、陶瓷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陶瓷艺术传承方式单一

我国的陶瓷艺术从古至今都是以师徒的形式代代相传,很多的能工巧匠因为没有好的继承人,而不能很好地传承技艺,所以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在现代教育已经不再适用,应该寻求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

(二)学校的授课方式太传统

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在极大程度上囚禁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别是陶瓷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管是文化课还是实践课都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制陶兴趣,制作出好的作品。

(三)我国在陶瓷艺术教育环节不够重视

陶瓷艺术教育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国外的普通学校,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可悲的是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古国,坐拥着最具观赏性的艺术瑰宝,却不去大力地发展与传承,真是令人不解。

三、陶瓷艺术教育在我国的推广与发展策略

(一)应加强陶艺教育的推广与普及

我国的传承方式以及现存的教育方式,对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具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学习其中好的教育方式,在各个年龄段都开设课程,这样能很好地形成一种陶艺学习的氛围,有利于我国陶艺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二)合理设置陶瓷艺术课程

陶瓷艺术是一门注重动手能力的课程,所以我们应该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要多安排一些实践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创造力,提升审美素质以及动手能力。

(三)陶瓷艺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的制陶技艺虽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传承并不是陶艺课程的宗旨,创新才是一门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课堂上,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责任是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独立思考中,激发创新的潜力。

四、小结

陶瓷艺术融合了历史、艺术、物理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寓教于乐的学科,具有拓展思维、培养创新和动手能力的重要作用。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艺术教育也具有陶冶情操、提高智力和树立个性等素质教育功能。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今天,陶瓷艺术教育尚有欠缺之处。因此我们要在立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陶艺教育的优点,把中国素质教育推向新高度。教育部在21世纪新课程标准中将陶瓷正式列入教育内容,相信陶艺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更广泛的普及,素质教育也会得到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指青少年基础教育过程中,注重那些最基础的、可操作的知识内容及技术要求,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特别是青少年的基础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只有把今天的教育办好,才能在未来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1 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 各国都重视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

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教育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是能否占领未知世界的有力保证。世界各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保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美国早在1985年就启动了延续到2061年的普及科技教育的2061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实施让美国的儿童充分学习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基础教育,使其成为21世纪的主人;日本在1984年就组织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韩国政府在1995年5月公布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方案,从而建立起迎接21世纪的“新教育体制”,以“确保技术国和文化输出国的地位”,力争在21世纪使科技水平赶上西方7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人的共识。

1.2 我国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我国的青少年达3亿左右,我国青少年教育是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群体教育工程,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性工程”。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挤压。单纯地看重分数,看重智育,把德育、体育、美育等置于薄弱地位的教育已经成为压在教师、学生身上的精神枷锁和沉重负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因此,实施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把青少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任务。

1.3 发展基础素质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近些年来,人类学、认知科学、发育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研究表明: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十分重要。同时,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情绪控制力及脑组织结构的建设等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是最好的,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1]。这些都说明青少年时期实施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人可持续发展” [2]的基础,影响着以后人各个阶段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2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必须贯穿于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创新,并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摒弃那种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方式。而要积极支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育观念都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虽然不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但教师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教师已不仅仅为学生的分数负责,更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师的作用不断扩大,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并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教师除了传授已有的知识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改变过去那种把教育看作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育观,建立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开放式教育观;要改变那种在课堂上灌输式单向传播的落后教育模式,自觉地应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网络化等教育手段。而且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对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歧视,而是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推进基础素质教育,需要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否则是很难奏效的。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则以身作则,在子女面前树立榜样;二则对学校、对老师教书育人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理解。在子女成才问题上,广大家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同时要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许多家长虽然赞成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具体到自己的孩子,等到考大学时,又拼命加重孩子负担,又是请家教、开小灶,又是买辅导材料、找补习班,把子女搞得晕头转向。而对子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则很少关心、过问,甚至麻木不仁,这是不正确的。

推进素质教育,搞好青少年的基础教育,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要切实保证青少年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坚决取缔那些只顾牟利、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学校、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作出努力,并且注意搞好相互间的配合。

3 实现青少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正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使我国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切实可行地开展下去?怎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学有特色、教师教有特色、学校办有特色?值得深思。现就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提出设想。

3.1 转变教育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前提是转变教育界内外,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把认识统一到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上来,统一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同时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的认识统一到淡化选拔意识、增强普及意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学生家长不要把升学率和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3.2 建立、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逐步建立、完善以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和学校管理制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如何正确评估学校,是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发挥导向作用的重要方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改变旧的评估体系,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全面体现教育方针的评估标准和办法,发挥教育督导的正确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逐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3.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的领导干部、教师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要搞好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校长、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一支素质高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经验证明: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好一所学校。因此可利用现有的各地教育学院,举办素质教育寒暑假教师讲习班;组织网上远程教学、录像教学等,促进广大教师参与商讨对策。

3.4 制定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标准

可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机构领导,尽快组织有关的大学、中学和小学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参考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国情,编撰出一套我国在21世纪进行素质教育所应依据的最权威的教育标准和阶段指标。

3.5 深化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

探索21世纪中小学教育最必需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性纲要,不求教给学生太多的知识,而要引导他们掌握最必需的基础知识,并增强能力。改变目前对中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要求偏高、内容偏多的状况,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把最新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加入到学校教学中去,同时特别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科学转化为学科。鼓励大学和社会各界要支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人力优势,应借鉴美国大学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做法,帮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这样做,不仅可加强我国大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减少脱节现象,对于选拔优秀生源也有益处。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在中小学校精心策划、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才能引领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必要的科学技能,了解科学的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